网络动态管理(精选12篇)
网络动态管理 篇1
作为一家外向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公司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已相当的完善, 在管理流程的设计及管理信息的收集、存贮、维护及应用上已有了相当成效。然而,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 比如应当A部门处理的事情事后才知道没有处理, 应当在不同部门交换的数据没有及时交换, 这些无疑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如何能够更好的实现动态化管理, 从而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加强信息的实时监控?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们所要阐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思路, 即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
客观地说,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就是相当庞杂的系统, 我们很难用有限的文字进行完整的描述, 本文仅以外贸部门涉及的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工作为例, 说明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动态管理中的应用。
一、动态管理系统中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的关系
业务流程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既定结果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例如完成一项外贸订单就涉及到许多的业务流程管理, 从客户询盘、报价、得到订单、下达生产订单、业务审批、下达生产通知、验货、制备基本文件、商检、租船订舱、安排境内运输、委托报关、获得运输文件、准备其他收结汇文件、交单等, 这些工作都是由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员来负责完成。由于职能部门管理的本位主义, 大家都会专注于本部门的业务工作, 而对于交叉业务, 平行业务就缺乏统一的管理。
信息是对某项业务的反映 (该业务可能涉及到物资、资金、人力等资源的变化) 。例如仓库A收到100件红色中号夹克衫, 那么在公司存货记录表上需要有一条记录 (信息) 来反映该笔收货。而信息流是指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个人之间的流动, 信息流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反映。将业务流程转化为信息流就是为了使信息流能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业务流程。因此, 信息流和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业务流程是信息流的载体, 信息流是对业务流程的反映。
二、动态管理系统中业务流程的设计
如何实现信息流在业务流程管理中的有序流动, 包括在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不同岗位人员间的流动, 是动态管理系统中业务流程设计的关键所在, 为此, 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业务流程模块化:流程表中每一步工作以一个有序编排的代码来表示, 即模块化, 一组代码对应一个工作模块, 每一个模块都代表着一项有着明确目的的工作, 该项工作必须由具体的部门或岗位人员来完成; (2) 业务流程关键节点:对于关键节点的设计必须落实到业务流程设计的实处, 强调关键节点的监控。
下面以我们海外贸易部的工程物资出口业务流程的设计为例, 来说明上述问题 (见表1)
业务流程模块化:从该业务流程表来看, 工程物资出口业务涉及到三个不同岗位人员的参与, 即出口单证组、物流运输组及进口清关单证组三个岗位。出口单证组工作以代码A来表示, 其所对应的一序列工作模块分别是A1、A2、A3、……;物流运输组工作以代码C来表示, 其所对应的一序列工作模块分别是C1、C2、C3、……;进口清关单证组工作以B来表示, 其所对应的一序列工作模块分别是B1、B2、B3……, 这样每个组的每一步工作就可以用模块代码来表示。
业务流程关键节点:在实际工作中, 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有时是并行的, 有时又是交叉进行的。当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出现交叉并有严格的时间顺序要求时, 这种关键节点必须在流程表中体现出来。如上述流程表中出口单证组的第三步工作——出口单证人员将出口单据提交给进口单证人员用于准备进口清关单据, 该步的模块代码设计为 (C2) A3, 表示A3项工作的实施是以C2项工作完成为前提条件的, 即在出口单证人员将出口单据提交给进口单证人员用于准备进口清关单据之前, 物流运输人员必须明确通知出口单证人员出口报关已通过, 并将通关的电子报关信息传给出口报关人员, 经确认无误后, 出口单证人员才能将出口单据提交给进口单证人员准备进口单据。对于其他同样有严格时间顺序要求的关键交接工序, 模块代码设计依此类推。
三、业务流程管理中的信息流动态管理的实现
为了实现业务流程管理中的信息流的动态管理, 充分发挥信息管理在业务流程管理中的监督与控制作用, 我们需要借助于网络“群”技术。以我们海外贸易部出口业务为例, 我们专门建立了一个QQ群, 该QQ群由部门负责人及完成上述业务流程的岗位人员组成。流程表在QQ群里进行共享。现以今年三月份出口到利比亚项目的5000吨螺纹钢项目为例来解释业务流程管理中的信息流是如何实现动态化管理的。
以下是二个工作组的业务流程管理中的信息流的记录情况: (1) 出口单证组 (张) :A 1已完 (3.0 9) ——A 2已完 (3.1 3) ——A 3已完 (3.3 0) ——A 4已完 (4.1) ——A 5已完 (4.1) ——A6已完 (4.1) ……; (2) 物流运输组 (胡) :C1已完 (3.03) ——C2已完 (3.24) ——C3已完 (3.26) ——C4已完 (4.27) ……;
上述记录表示: (1) 该批物资出口单证工作是由出口单证组的张同志负责完成:A1商检或出口许可证办理工作于3月9日完成, A2全套的报关单据于3月13日完成并交给了物流组或货代进行报关等等; (2) 该批物资的运输工作是由物流运输组的胡同志负责完成:C1 (3.03) 表示3月3日已确定了具体的海船及其装运期, 以及货物的装运港口;C2 (3.24) 表示货物通关完毕、海船已离港, 并于3月24日将电子报关信息提供给出口单证人员等等。即只需简单地记录每步工作所对应的模块代码及完成时间就能反映该步工作的执行情况。
在整个项目实施期间, 每个工作组所要作的就是在每一步工作完成后, 及时地将所对应模块代码及完成时间按上述方式进行记录, 并及时地上传到QQ群共享文件夹中供大家共享, 这样整个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流就是一个动态的,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业务流程实现信息流动态化管理的意义
我们认为, 企业业务流程实现信息流动态化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了领导的管理效率:
公司或部门领导只需通过查看这个动态的信息流表就能及时地了解每个项目的执行情况, 如公司内部的每个部门或部门内的每个组的工作执行到哪一步?是由于哪个部门或哪个组的原因导致了工作的推进?这些信息都能在信息流表中得以体现;
2. 实现了公司内部员工自身及相互之间的工作监控:
当多过项目同时执行时, 每个部门或每个组的成员都能及时地了解各自的每个项目的工作完成情况, 有哪些工作没有跟上进度?有哪些工作忘记了还没做?通过查询该信息流表就能一目了然, 从而实现了对公司内部员工自身工作的监控;此外, 对于不同组或部门间有上下工序交接的, 有些工作该做而没有做的, 员工之间也可以相互提醒。
3.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用担心信息流的丢失:
由于这个动态的信息流表是保存在网络硬盘上, 只要有网络的地方, 随时就能了解到每个项目的执行情况。此外也不用担心由于电脑故障导致文件丢失。
4. 降低了因员工岗位调动对工作的影响:
当新的员工参与到某个项目流程中时, 通过查过其前任的工作记录就可以基本上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每一步工作的先后顺序, 从宏观上掌握了自己的工作性质。
5. 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
由于该动态信息流表及时、真实地记录了整个流程中的每一步工作情况, 使管理变得更加透明, 从而避免了部门间或员工间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综上所述, 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运用, 为现阶段企业信息动态管理提供了最好的途径, 它会为我们的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实时化提供最为有效的保障。
网络动态管理 篇2
作者:徐兰
无线电监测系统需要接收不同形式的信号,因此应具有高接收灵敏度、大动态范围、极快的搜索截获速度、宽工作频率范围、多种信号形式的解调能力、完善的信号分析处理能力、灵活的控制方式、多站构成广域系统等功能。
无线电信号强弱差异很大,监测系统既要监测小信号,还要监测大信号,这就要求监测系统具有很宽的动态范围。
监测系统动态范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图1为国外某监测系统的实际监测界面。(a)、(b)不同之处在于分别获取两界面时,发射源与监测系统天线间的距离不同。分析(a)中的数据,此时发射源与监测系统天线间的距离较远,最大信号电平为35dBμV,290MHz~300MHz频段中超过10 dBμV的信号只有5个。(b)中发射源与监测系统天线间的距离较近,最大信号电平为82dBμV,而290 MHz~300 MHz频段中所有频道电平值均超过了10 dBμV。显然,(b)图中,由于大信号电平超过了系统瞬时动态范围限值(约65 dB)而产生了内部失真。如果频道占用度自动测试系统以10 dBμV作为统计门限来测试各频道占用情况,则最大信号电平为35 dBμV时290 MHz~300 MHz频段中只有5个频道被占用。而最大信号电平为82dBμV时会作出290 MHz~300 MHz频段中所有频道全部被占用的错误报告。
可见,有必要对频谱监测系统产生内部失真产物的机理进行研究,以便在工程建设中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予以弱化;还应对现有设备的内部失真性能进行研究,以便在使用中扬长避短,同时要对各设备提供方产品的内部失真性能进行研究,以便在采购时择优决策。
系统动态范围受限的几个环节
2.1有源天线动态范围的限制
有源天线一般由天线阵子、保护电路、匹配、放大器等电子电路构成。其内部保护电路、放大器等的输入输出特性有一定的线性动态范围,正常使用时信号强度应在它的线性动态范围内,否则就会产生天线内部失真。接收机的内部失真产物还可以利用外接RF衰减器试验方法加以识别,而天线内部失真产物往往会被监测系统认为是空中信号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2.2天线转换矩阵动态范围的限制
天线转换矩阵一般由电子开关构成。当需要通过的信号电平过大时,会被限幅而产生内部失真产物。
2.3混频器动态范围的限制
混频器工作原理就是依靠电子电路的非线性作用,产生本振频率与信号频率的和或差频,而实现信号频率搬移的。当两个以上信号同时输入到混频器时,各输入信号及它们的谐波成分在混频器内部同样会产生和或差频。这种新的频率成分(接收机内部失真)也有可能落到中频带内。在一定的信号电平范围内,混频器产生的内部失真可以被忽略。但二阶内部失真信号电平随输入信号电平按二次方规律增长;三阶内部失真信号电平随输入信号电平按三次方规律增长。可见,当总的输入信号电平大到一定程度时混频器产生的内部失真便不能被忽略了。
2.4中频放大器对动态范围的限制
为了接收小信号,中频放大器必须提供相当高的增益。中频增益主要决定着系统的灵敏度性能。但是,中频放大器也有一定的动态范围,输入信号增大时就会出现失真。一般通信接收机中常采用负反馈电路实现自动增益控制。然而,在监测接收机中却不能这样做,因为监测接收机要准确测量信号电平值。有的接收机企图通过衰减信号的方法减少失真,这种方法在降低大信号的同时也对小信号进行了衰减。这就使其测量小信号的能力降低了,其总体效果降低了系统的灵敏度,反而使得系统动态范围降低。
2.5模数转换器(ADC)动态范围的限制
ADC动态范围的下限(识别最小信号的能力)与ADC的转换灵敏度及信噪比有关。
(1)ADC的转换灵敏度
ADC的转换灵敏度(也称ADC的分辨率)取决于ADC器件的输入电压范围Vp-p(-V,V)及其转换位数n;若Vp-p=2V,一个量化阶所能识别的电压为ΔV=2V/2n;ADC位数越多,器件电压输入范围越小,它的转换灵敏度越高。
(2)信噪比(SNR)
理论上给定采样频率fs时,处于0.5fs带宽内的量化噪声为ΔV/,对于一个满量程的正弦信号,SNR可表示为:
SNR=6.02n+1.76dB+10lg(fs/2B),
B为模拟中频信号带宽。
在一个模拟中频带宽中同时不失真地监测大、小信号的最大能力与ADC的信噪比值近似(不超过),即:监测大信号不产生压缩的幅度为ADC的满量程值,最小信号的识别条件是信号幅度大于ADC的底噪(可以认为是ADC的分辨率),
当fs=67.8MHz,B=4MHz,Vp-p=1V时,SNR值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采用转换位数n越大,采样频率fs越高,ADC动态范围就越大,当然这样的选择成本越高。
改善监测系统动态范围降低系统内部失真的方法
(1)尽量选用专业监测接收机
专业监测接收机设计有RF预选器,一般由多个不同带宽和中心频率的亚倍频程滤波器组成。由于目前业界对宽带信号监测功能的重视,过去常用的监测接收机只有窄带中频,不能胜任宽带信号的监测,有些同行就把目标转到了目前较先进的具有宽带扫频功能的射频信号分析仪上,它们的高速、宽带功能很有优势,但由于它们一般在RF输入之后没有进行RF预选处理(或只有简单的低通滤波),所以,在城区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当监测频段附近有大信号时它们的抗干扰能力明显较接收机差。由大信号进入接收通道产生的非线性失真分量,不但抬高了底噪,使系统灵敏度降低,有些甚至大大超过外部信号,即出现了外界客观不存在的假信号,这样的监测系统实际上的瞬时动态范围是不能满足复杂电磁环境下监测工作需要的。
合理的选配方案应该是:选用有RF预选器的专业监测接收机模拟通道(有些厂家称为tuner),利用其宽带中频输出,进行可控衰减的中频放大滤波处理,之后做14或16位精度的A/D转换、数字下变频、数字正交变换、专用DSP(FFT变换、信号解调、监测测向专业算法的实现)、PC接口及显示操作实现。
(2)采用无源天线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用无源天线做监测天线是明智的。在固定站可由不同频段的多副无源天线覆盖全频段;但在频率低段,要保证无源天线增益足够高,天线尺寸就要足够大,这在外出执行监测任务时极为不方便。现在已有方便安装与撤收的宽带(50MHz~3GHz)便携天线供选用。
(3)采用大动态范围天线转换开关矩阵
监测系统使用的射频开关矩阵一般由宽频率范围的微波开关电路构成。例如HE116GaAs单刀双掷微波开关电性能中,1dB压缩输入功率为16~24dBm,如果射频输入电平值超过此限值也会产生失真产物。所以,应该采用大动态范围微波开关电路构成的射频开关矩阵。
(4)采用高性能预选器
性能优良的射频预选器应由RF衰减器、亚倍频程带通滤波器、窄带带阻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等构成。
一般接收机都有RF衰减器。在测量大信号时,为了保护设备和避免失真经常使用RF衰减。亚倍频程带通滤波器用于对带外信号进行有效抑制,尽可能减少大信号进入系统的机会。窄带带阻滤波器在系统设计时适当使用,将监测站存在的定频常发大信号进行有效抑制。为了提高测试系统的灵敏度,低噪声放大器经常在测量小信号时使用,但此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其输入总电平值,以免其产生的内部失真带来错误的报告。
(5)采用大动态范围混频电路
混频电路的动态范围对系统动态范围起着关键作用,应尽量扩大。但是,这会使系统功耗增加。也可通过应用软件调整混频器的本振电平值,本振电平越高,1dB压缩点也越高,动态范围就越大。当然这也可能使本振信号泄漏发射升高,给系统电磁兼容带来不良影响。
(6)采用数字控制中频增益控制
一般接收机的人工增益控制(MGC)和自动增益控制(AGC)功能均用来调整系统的动态范围。但是,由于它们影响电平测量的准确性,在频谱监测时不能使用。对此,一般采用数字增益控制(DGC),系统在根据信号大小控制中频放大器的增益值的同时,对信号电平测量结果进行相应修正。
(7)提高ADC的信噪比
提高ADC的信噪比(SNR),可以使系统瞬时动态范围得到提高,以增加硬件成本为代价的方法有:
增加ADC的有效位数n、提高采样频率fs、降低一次采样的模拟信号带宽B。
还可以实时调整ADC不过载的监测范围:
根据实际监测环境的情况确定系统重点监测场强的范围,适时调整线性不过载范围。如图2所示,在监测强信号为重点时控制增大Vp-p,使监测信号幅度范围上移为D′,在监测小信号为重点时,控制减少Vp-p,使监测信号幅度范围下移为D″。
结束语
电子电路工作中产生内部失真产物是难免的,我们只要能适当控制使其频率不要落在测试带内,或者幅度不超过要测试的最小信号电平值,即可不产生错误的测试报告。当系统内部失真有可能产生假信号造成错误测试报告时,还可以利用监测系统内部失真产物信号自动识别的应用技术(如:采用输入射频电平实验、信号多域相关性判别、频谱模型识别等技术)对测量得到的信号,特别是小信号和互调信号进行自动识别,判断它们是否确属来自空间的电磁信号。
好的监测系统不仅要求发现小信号的能力强,灵敏度高,还要求系统线性好,具有宽的线性动态范围,即能在强弱信号并存的电磁环境下不失真地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景春.扩展监测站覆盖区域技术研究.中国无线电.2006.4
[2]扬小牛等著.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
[3]扬小牛等译.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实现
[4]朱庆厚编著.无线电监测与通信侦察
[5]ITU频谱监测手册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 网络教学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初探
★ 减少的近义词
★ 减少浪费作文
★ 减少污染建议书
★ 用 SQL Server 索引视图提高性能数据库教程
★ 11个用于提高WordPress速度与性能的技巧
★ 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须从减少课堂浪费开始论文
★ Win7初始安全性不如Vista
★ Vista防火墙10大注意事项
网络动态管理 篇3
新中心实现动态健康管理
建立了新型健康管理中心,探索实施了对患者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动态健康管理服务。在院内实施了一对一的住院患者健康回访,到目前已为共计20263名患者进行出院后健康管理服务,发送健康促进短信、信息共计23790条;安排了6名专家助手进行门诊病人的健康管理工作,对患者实现了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服务。引入了健康四川、微导诊、百度直达号、挂号网等信息化合作伙伴,改善患者的就医流程信息化,同时医院定制开发全流程的患者服务APP正在建设中。
在健康管理中心下设院内的慢性疾病管理中心,试点三级医院指导下的慢性疾病管理模式进社区,组建了两支队伍。第一是组建慢病管理中心专家团队,以院内专家为主,院外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家指导。第二是组建个案管理师团队。个案管理师团队的组建采取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由医院专科医生指导并制定相应个案管理师培训标准,对社区医疗机构拟从事慢病管理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慢性疾病管理中心参照台湾地区糖尿病管理的照护模型,结合本地患者特点,设计完成了“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糖尿病管理体系”,目前已在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合作,开展社区的糖尿病个案管理。
智慧医疗实现远程监测
建立了远程心电判读会诊中心。已实现远程静态心电判读和动态24小时心电监测;实现了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远程呼吸睡眠监测,远程动态血压监测,实现了远程健康管理监测的探索;并取得锦江区卫计局的认可与支持,将该院远程心电会诊中心、远程血糖监测中心等作为锦江区区域远程医疗中心。
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开通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的桌面与桌面远程会诊系统。另一方面,该院与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诊疗系统已实施完毕,正在试运行中;沙河院区的“四川省健康管理与网络诊疗中心项目”网络数据中心和机房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已竣工,中心的网络设施设备招标已完成。
探讨事业单位档案网络化动态管理 篇4
在现实实践中, 网络化管理的发展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现行的政策的复杂性造成了专业业务软件开发的困难, 也成为管理网络化的瓶颈。
管理网络化最终要以专业管理系统软件作为实现平台, 机关事业管理系统作为专业业务软件, 其主要的目的是建立系统的数据库,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的处理。在实际的工作中, 往往是刚刚完成了系统的开发, 相关内容就又要发生变化了。管理软件的开发跟不上政策的变化, 会使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陷入困境。因此, 现行相关政策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的现状直接制约着管理网络化的发展。
二是管理系统开发中的矛盾, 限制了系统的推广, 制约了管理网络化发展进程。
在机关事业单位政策的不断完善下, 不同时期对网络管理系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同时, 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事业单位系统的开发行业内至今没有像会计软件的统一标准, 人事岗位人员又相对不太稳定, 因此不会像会计软件一样, 开展广泛的岗前培训以及专业维护。在用一些较专业的管理系统时, 基层的工作者在系统的维护和应用的时侯明显有感到力不从心。管理部门在系统的推广上是从业务指导的角色错位中管理维护的角色, 让工作量增加, 从而造成了管理系统的推广和应用限制。
三是事业单位管理网络化建设的进程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缺乏统一的规划, 认识不够到位的问题。
在人事信息的其他各个管理部门间存在着大量的公共信息, 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 在管理网络化的建设下, 未能与其他部门规划开发, 这点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普遍存在着的问题。如, 一些人事部门的多个科室中都有使用着不同的系统, 或上级下发, 或找人开发, 各个部门都自己维护自己的数据库, 并且找的一些相关的数据库之间又没有良好的接口, 这样会导致:1.维护困难, 本来就没有专人维护, 所有的内容, 特别是人员基本信息等这类的公共信息都要自己部门来维护, 可时间一长或是工作一忙, 就维护不了了;2.部门之间各自来维护的公共信息会出现不一致, 有时会影响到部门业务数据的准确性。妨碍利用数据进行的有效决策。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缺少组织的规划, 另外在认识上也有误区, 有些单位因为不了解技术, 为网络化的管理, 数据共享后, 病毒、保密等原因数据的安全就得不到保证。
从目前情况而言, 事业单位的管理网络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我们认为目前网络化工作应该在明确发展的阶段、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上, 分步实施, 先打好基础, 然后谈应用。
一、事业单位管理的网络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需要统一规划并循序渐进
我们认为事业单位管理网络化的建设前提要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水平, 认真规划和实施内部事务的自动化处理手段, 这样才能为管理网络化打下基础, 从而让网络化建设得以实现。
事业单位的管理网络化的建设是在人事信息化的建设总框架下统一规划的。因此, 在机事业单位的管理网络化建设中, 我们不能只把它当作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是应着眼大局, 从人事信息化的角度, 逐步建设起纵横结合的, 内外网结合的动态网络系统。真正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推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事业单位的管理网络化的建设要整合资源, 大规模的发展。事业单位管理网络化是比较系统的工程, 要达到我们在上面提到的目标, 那么势必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我们认为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网络化建设应该要在一定的区域 (例如:省、地区及以上地区) 内进行整合资源、集中管理和统一规划。
二、加快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网络化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电子政务的基础, 是电子政务系统用来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安全可靠的前提。在管理网络化的工作中, 不管是网络统一的平台还是资源共享平台, 都是需要标准的。
建设管理网络化的标准化, 主要是要我们做好:
(一) 工作流程的标准化
它可以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合理地连接在一起, 并且为彼此之间的协作提供技术的准则。
(二) 资料数据的标准化
为了做好应用并让应用能够不断地深化, 就是必须在数据的标准化上下足功夫。其中主要包括:1.数据指标体系标准化。数据指标体系指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把所有的信息标准, 按其内在的联系所组成科学的有机整体。2.数据分类编码的标准化。分类编码是对一些常见重要的数据元素进行分类与取值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处理、检索的自动化水平与效率。3.管理系统的开发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开发标准化是指在系统开发中遵守统一的系统规范以及项目管理规范。4.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对管理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各种软硬件的接口和联系方式及信息系统的输入以及输出的格式规范和标准, 包括了网络的通信协议、异种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格式以及不同信息系统间的数据转换方式等。
三、加强信息的安全建设
管理网络化的优势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是信息安全的有效保障。在网络的运作中, 会有相当多的数据的流转, 其中不缺乏重要的信息。如果没有实现可靠的安全保证, 网络一旦受到了攻击, 就可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 在网络化管理的建设中要敢于把安全系统和主体工程的同步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验收, 要把安全的管理贯穿网络的运行中及维护的全过程。我们要完善内部监控和审核制度、灾难响应及应急处理制度、公钥的管理体系等。同时, 还要求强化应用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 加大技术力量的投入, 从而保证操作系统有一个安全的应用环境。
四、加强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
网络化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中, 既要保证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同时也要重视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电子政务人才的能力培养。因为, 无论是系统规划的开发阶段, 还是后续网络的维护阶段, 都要有既懂得工资业务, 又有熟悉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踊跃参与, 更需要有掌握多种学科知识、有了综合协调能力的专业技术的人才参与。所以, 更要结合政府部门开展的电子政务的知识培训, 增强应用人员的电子化服务、电子化办公的观念, 提高了从传统管理的方式向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相转变的高度认识;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和应用的技能, 从而为管理网络化的知识普及和应用能力打下了基础。
除此之外, 在管理网络化的建设中, 我们更要对硬件的配置和网络的架设等方面做好充分的调查论证, 有了规划性的科学性的做到各种配套的工作, 保证好主体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伴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完善, 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网络化发展的进度也势必会有所加快。而作为基层业务部门的从业人员, 我们更加要认清当前的趋势, 不断地学习, 从而解决管理网络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矛盾以及困难, 坚持把吸收和创新相结合起来, 要减少盲目性, 变得更主动性, 沉稳的推进各个部门的电子化、网络化建设。为全面落实网络化管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实现档案网络化的管理, 为行业管理提供快捷、超越时空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以满足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形势。事业单位行业化改革后, 档案工作面临新问题。本文就实行事业单位档案网络化动态管理时存在的阻力及相应的缘由, 进行一下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网络化,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毛章勇.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档案时空, 2006年02期.
网络动态管理 篇5
高中动态物理主题网站的需求分析与网络教学设计
本文就目前中学物理主题网站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指出了物理主题网站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根据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了构建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动态物理主题网站的网络教学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案,以期为广大物理网络学习网站或学习系统的`构建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 者:吕宝松 杨雪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CSSCI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FO 年,卷(期): ”"(11) 分类号:G434 关键词:高中物理 主题网站 教学设计网络动态管理 篇6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原始资源再生资源网络用户
中图分类号:G25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2)06-0096-05
1引言
在Web2.0的网络环境中,用户参与资源的创建和发展,并通过用户群体贡献,发挥集体智慧从而使信息资源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笔者通过前期研究,发现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具有周期性,并将其周期分为生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同时笔者发现,受各种因素影响,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周期是不同的,与其生命周期发展趋势几乎是同步的。在情报学界,有学者从信息的老化和半衰期两方面来研究信息生命周期。如王宏鑫[1]、马费成[2]、望俊成[3]、张青敏[4]等。然而,他们的研究均是以信息的效用价值为基点来探讨各因素对信息生命周期的影响,主要关注点是对信息生存时间和价值大小的影响,而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描述较少,没有表现出各因素对信息资源动态发展过程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Web2.0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情况,因此笔者以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和新浪博客的用户及其发表的博文信息为研究对象,搜集微博用户的粉丝数、博文总数,以及微博文的跟帖、意义跟帖、转载数据和网络用户的交互次数,运用因子分析法来探索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周期性特点,根据影响因素来探讨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对策,以期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提供建议。
2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的研究样本来自于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和新浪博客三个平台。笔者选取300个网络用户,搜集用户的粉丝数、总的发贴数量,以及随机选取每个用户的20条帖子或博文,记录该帖子(博文)的转载量、跟帖量、有意义跟帖数量(即与原始微博文主题相关且具有一定信息量的跟帖)、交互量等各个变量值的平均值。借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所使用的数据采集指标中归纳影响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主要因素。
2.2结果与分析
3研究结论与分析
根据前面的实证分析,笔者总结出资源本身和网络用户是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而资源又可以分为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笔者把首次创建的网络信息资源称为原始资源,用户在原始资源基础上产生的资源,即用户对原始资源的补充和评论称为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是对原始资源的扩充、深化和意义延伸,为后期用户提供更多信息,并影响后期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利用情况。在用户对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一群特殊的用户,不仅获取资源,还引领其他用户进行讨论,促进资源动态发展。因此,笔者从原始资源、再生资源和网络用户及意见领袖三个方面分析其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
3.1原始资源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
一是原始资源自身因素以及相关原始资源之间的影响。原始资源自身因素包括资源的内容特征、格式、所处环境以及所属学科领域等。首先,内容翔实、实用性强、科学、准确、全面的信息资源在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方面具有优势,受到更高的关注,引起广泛且长久的讨论,加深了网络资源的动态发展。其次,网络信息资源以何种格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动态发展情况。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信息承载格式在呈现内容上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缺点,因而引起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多样化。再次,网络信息资源所在平台、所处网页深度不同,其动态发展的程度也不同。同一网络平台上,随着网页深度的增加,用户获取信息的难度也在增加,信息资源的访问量和利用率低,其动态发展的程度低。相关原始资源之间的影响在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上起到积极或者消极作用。原始资源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相互补充、替代、包含、超越等方面[3],不同关系的原始资源相互作用产生出多样化的影响效果,从而促进或削弱原始资源动态发展的程度。比如具有相互补充关系的原始资源会影响用户对两则资源都进行阅读和评论,这样因其中一则资源而影响到另一则资源的动态发展。
二是原始资源对再生资源的影响。原始资源是再生资源产生的基础,再生资源是对原始资源的补充或修正,因此原始资源的丰富度和质量影响着再生资源的发展。用户习惯于对信息量少、质量低、具有争议的原始资源进行补充、修正和评论,所产生的再生资源均在某种程度上或丰富了原始资源信息量,或更正了原始资源准确性,从而以再生资源的形式为后期用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资源。
三是原始资源对用户的影响。原始资源内容、自身特征和附带的信息量对用户的吸引力大小不等,对促进用户与资源的交互程度深浅不同,则原始资源对用户的影响力也不同。原始资源对用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用户在知识面、认知结构、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对上述各方面的转变,也可能是对它们的加强。
3.2再生资源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
由于网络资源创建者和利用者在创建、浏览、补充和利用原始资源过程中两者之间以及两者与资源之间发生交互,在此基础上用户(创建者和利用者)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对原始资源解析、内化,并将个人成果发布共享,生产大量的再生资源,所以原始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nlc202309032029
一是再生资源之间的影响。基于不同角度,用户对原始资源会做出多种理解,而且不同用户对原始资源的理解程度各异,生产出多样化的再生资源。多视角、多层次的再生资源相互对话,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与原始资源内容相关的主题,对后期用户的阅读、补充和利用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再生资源对原始资源的影响。由于信息素养的差异,用户所创建的信息资源的内容丰富程度不同,质量良莠不齐,并非都能满足其他用户的需求,但是经过网络用户发挥群体智慧,对原始资源进行补充和修正,所生成的再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并完善了网络信息资源,使得信息资源所提供的信息量变大,承载的知识量增多,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并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程度。
三是再生资源对用户的影响。再生资源通过影响用户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来影响用户的交互行为,进而产生较丰富的再生资源。而且,高实用性、全面准确、权威独特的再生资源更易于吸引用户的访问和利用,引领用户参与讨论。可见,再生资源的良好发展和有效利用使原始资源在用户群之间的传播和利用时间较长,因而原始资源的动态发展程度得以深入。
3.3用户及意见领袖对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的影响
一是用户影响原始资源的发展。首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用户数量增长迅速,信息资源创建者的规模日趋壮大,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也随着提高,数量不断增加。其次,由“六度分隔”理论可知,随着网络用户数量增大,信息资源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但是,对于不同传播渠道来说,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不同,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有先有后,而且信息资源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和延误,因此选择快捷、安全和可靠的传播渠道对促进信息资源动态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最后,用户根据自身需求主动选择、接收不同资源并加以利用,用户的主动行为利于网络资源动态发展。
二是用户影响再生资源的发展。用户通过上传资源,贡献自己的智慧;或与其他用户交流讨论,汇聚集体智慧等创造再生资源,为后续利用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用户之间的交互过程其实也是再生资源优化发展的过程,用户补充、修正、深度挖掘信息资源的意义,使得再生资源的质量逐渐提高。再生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水平对后期用户的访问和利用具有或多或少的导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源的动态发展。
三是用户之间相互影响。意见领袖作为特殊的用户,其良性或者劣性行为均影响其他用户对原始资源以及再生资源进行正确的或错误的、公正的或偏激的评论,产生更多的良构或劣构资源,从而影响着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因此,由于道德水平、信息素养水平、知识建构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意见领袖对原始资源会做出各异的认识和评论,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用户对原始资源的认识和理解,影响到其他用户对原始资源的转载、评论等行为,进而影响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
4利用影响因素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
从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入手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周期进行有效管理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良好、有序地发展,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快速获得信息资源,从而支持学习。为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在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周期的生产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阶段,针对三个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价值的有效挖掘与利用。
4.1生产期:创建优质的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是以资源的创建、传播和利用为前提的。一般情况下,内容丰富准确,逻辑清晰明了的信息资源能够为用户的学习提供更多支持。因此,在创建信息资源时,首先应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科学性;其次,逻辑性强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最后,应正确地描述信息资源内容,即保证对原始资源描述的一致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载体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强大,不同载体所承载的信息资源的格式不尽相同。比如,微博允许用户发布文字、图片,音频格式和视频格式的文件可以使用超链接方式链接在微博中。由于微博不具备以图片和视频、音频文件检索图片和视频、音频文件的功能,因此,发布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时,就应该对其给出准确的描述,简要介绍发布信息的内容,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更快捷、更有效地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才能满足学习者的信息需求。
创建资源时对其属性进行描述,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有助于用户搜索、识别、选择和评价资源,并利于用户查看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情况,适时参与与其他用户的交互活动过程中,这样使用户和资源整合进一个系统内,两者共同发展。用户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快捷地查看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状况,有利于网络资源的传播、发展和利用,便于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管理,从而能够延长动态发展利用周期。
4.2成长期:网络用户及意见领袖的魅力
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离不开用户的参与。网络用户根据自身特点关注、浏览、转发、收藏、跟帖、评论信息资源,通过与其他用户交互,参与到资源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推动着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用户群中逐渐出现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角色的扮演者包括版主、吧主、帖子或(微)博文发布者、楼主、管理员等等,他们的良性行为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网络意见领袖引导着大家对原始资源进行或赞同、或反驳的讨论,引导大家发挥集体智慧,创造出更多的新资源,促进了原始资源的生存与发展。
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意见领袖是信息资源的创建者和加工者、扩散者、舆论的引导者,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优势[5]。网络意见领袖不仅创建和发布信息资源,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吸收、内化、加工和解释。他们针对原始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引领人们积极讨论,对原始资源进行深度理解,挖掘资源深层意义,为学习者提供内容更加充实,内涵更加丰富,逻辑更加清晰的资源。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原始资源,极大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另外,网络意见领袖一方面基于其广泛的交际圈,庞大的虚拟人际关系(比如“英文王子_张介英”在新浪上的微博有170多万粉丝),能够迅速把原始资源扩散至网络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通过较多的发言次数,较高质量的发言内容,逐渐成为网络中的舆论引导者,影响着网络社区中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发展和利用。
nlc202309032029
4.3成熟期:再生资源的吸引力
Web2.0环境下的网络平台能够营造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用者可以自由浏览资源、转载资源、发表观点、进行评论,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分析资源,创造出丰富的再生资源,促进网络资源更新发展。再生资源或是在内容上对原始资源的补充和延伸,或是在科学性和逻辑上对原始资源的纠正与改进。对后期用户而言,再生资源为其清晰理解原始资源,建构新知识提供了支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对于后续的资源使用者来说,不仅可以获取原始资源,还可以获取前期资源使用者所补充的再生资源,其知识面更加开阔,提升了相关信息的理解能力[6]。借助于再生资源,用户结合已有经验吸收、同化、反思、顿悟,从而提升个人能力,一方面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使用者把自己的思维成果公布在网络上,丰富完善了原始资源。共享在网络上的再生资源促进原始资源在内容上逐渐丰富,在内涵上达到深刻,在逻辑上不断严谨的螺旋上升态势,进而促进了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延长了动态发展利用周期。
延长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成熟期,一方面能够扩展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范围,使得更多的用户搜索到,接触到所需资源;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用户的学习。再生资源的发展对延长网络信息资源的成熟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再生资源是使用者思想碰撞的火花,是使用者对原始资源的分析和讨论的结晶,内容全面、丰富、科学。其次,再生资源是充满个性化特征的学习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因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使用者浏览信息,参与讨论。
4.4衰退期:智能化网络存储
处于衰退期阶段的网络信息资源在无人访问、利用的情况下,其所依附的网络平台会对其进行自动存储。自动化网络存储虽然能够达到存储网络资源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对资源进行归类存储,而且存储空间不能满足网络资源的增长需要,得不到合理应用,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如果资源发布者对这些资源采取相应的归档存储措施,删除低价值资源,分类存储高价值资源,则能够净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纯度,为使用者搜索资源带来便利,也为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奠定基础。然而对资源发布者来说,手动处理网络信息资源则具有一定难度,现实的网络环境中往往达不到这一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智能化存储逐渐成为可能。网络信息资源智能化存储能够实现资源的自我管理和自动恢复能力,这也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得以不断循环的一个前提。
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分类法、主题法、元数据、XML语言、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有利于资源序化发展,在保存资源时能够实现自动保存。信息资源具有各种属性,通过关键词(或标签)来描述这些属性,智能化网络存储则根据信息资源的关键词使具有相似或相同属性的资源建立语义关联,有利于用户检索,对激活处于衰退期的资源,使其开始新一轮发展利用周期具有积极作用。
5结语
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用户(又可分为资源创建者、资源利用者、传播者等)、网络环境、资源本身等多种元素。本文通过搜集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和新浪博客三种平台上网络用户的各种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出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即网络用户行为和资源本身,并将资源本身因素分为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原始资源、再生资源和网络用户及意见领袖三者相互影响,而且,用户始终贯穿在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创建、发展和利用过程中。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吸引用户参与,用户通过交互,各种智慧相互撞击,产生更加丰富的再生资源,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但是在循环过程中,由于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及信息资源的发展受到知识发展的限制,用户能够创造的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参与交互活动的用户数量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减少的趋势,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周期不能无限延长,动态发展的程度不能无限深入。
参考文献:
[1]王宏鑫,邱均平.关于网络信息老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4):33-435.
[2]马费成,高静.Web2.0信息半衰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社会书签网站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11):1-6.
[3]望俊成.信息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0,(4):65-70.
[4]张青敏.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网络环境下信息生命周期演化规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5):6-9.
[5]辛蔚峰,张义兵.网络教学中“意见领袖”的生成与角色扮演[J].中国远程教育,2007,(10):40-43.
[6]熊才平等.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作者简介:徐刘杰(1984-),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熊才平(1970-),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席淑娟(1988-),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
网络动态管理 篇7
目前,油田的标准体系表以文本形式为载体,定期修订(一般为3年),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便与缺陷,如:作废、替代标准不能从标准体系文本中及时剔除,新标准也不能及时录入,造成标准体系更新不及时,也容易导致单位使用过期标准体系以及无效标准被错误地使用。油田每年要制定企业标准200余项,修订企业标准400余项,同时,还有大量厂标的制修订工作。频繁的文书与公务活动往来以及文本资料整理占用了大量的公务时间,以致标准事务处理效率难以提高。基于上述现状以及油田生产、经营对标准体系管理的需要,急需开发一套适应油田企业管理需要的标准体系动态管理软件,把标准体系、企业标准工作以及标准信息工作等纳入统一管理的渠道,实现标准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以及标准化管理部门对标准采标测量的动态分析。《油田企业标准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为满足以上需求而设计开发的动态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
1 系统内涵及设计原则
1.1 系统内涵
《油田企业标准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油田生产、经营对标准体系管理的需要而研发的一套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开发,实现了油田标准体系的自动生成和动态维护、标准信息与全文的数字化管理、标准信息与标准体系的动态连接以及标准化管理部门对标准采标测量的动态分析,同时,也实现了标准体系动态管理、标准查询、标准制修订、标准化信息和权限设置的全流程网上运行。其中,标准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国家标准2万余项、石油行业标准1 600余项,胜利油田企标1 500余项,全部实现了网络动态一体化管理,在应用上不仅提高了标准检索的工作效率,加强了标准化的管理,更重要的是使标准信息网深入到油田经营、生产、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发挥了标准信息在油田的作用。
通过对标准信息的网络化管理,提高了标准的利用率,减少了大量标准检索的成本消耗;通过标准体系的动态生成,保证了单位生产按照相关标准执行,也满足了单位实验室认证的需要;通过标准制修订的网络化运行,既保证了标准制定修订网络化管理,也满足了油田数字化建设的需要。
1.2 设计原则
1.2.1 统一性
具体体现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要遵循胜利油田信息化建设原则和整体解决方案,探索出胜利油田标准动态管理系统的整体路线。
1.2.2 安全性
由于系统在网络上运行,必须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重要资源被非法窃取和修改。除Java及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本身提供的安全外,系统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及日志管理等方面。
1.2.3 可扩充性
系统数据库采用微软SQL Server 2000企业版超大型关系数据库,能有效实现用户的需求,而且能为后期的扩展留下广阔的空间。SQL Server 2000是国际化标准数据库,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在与其他系统交互数据时可以轻松的实现。
1.2.4 易用、易维护性
本系统需提供友好直观的图形操作接口和使用说明,并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操作简便灵活,业务人员不用培训或者稍加培训即可使用。
2 技术选择
2.1 技术架构
该系统是一个基于B/S技术和WWW技术的系统,实现了标准数据的集中管理,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数据共享。系统主要面向对象为油田技术监督部门标准化管理人员(标准制定和修订人员)、油田内部标准使用及维护人员。系统总体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
2.2 系统环境搭建及要求
(1)数据库服务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2)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NET,Java script。
(3)服务器必须安装IIS和.NET Framework,或NET Framework SDK/Visual Studio.NET。
3 系统实现的功能
3.1 总体功能
系统采用标准化原理与ISO 9000质量管理相结合,以有利于企业标准实施的全员参与、全程控制、持续改进为原则,主要涵盖了企业标准管理的8大功能,即: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及查询动态管理、企业标准与体系制修订运行动态管理、标准全文录入与查询动态管理、标准的宣贯动态管理、标准信息动态管理、标准测量技术的建立与动态管理、体系以外标准动态管理、客户抱怨与处理动态管理。
(1)根据标准名称、标准号、采标情况等主要内容,建成企业标准体系编写录入模板,为标准体系的实时录入、维护等打好基础。
(2)实现了标准体系数据库管理、标准录入、多条件模糊查询、标准删除、标准修改、标准统计、分类连接等功能。
(3)实现了标准全文的录入、检索、维护等功能。根据需要可实行动态连接,利于基层单位应用(根据专标委授权情况,合理开放)。
(4)建立了标准体系网上管理运行机制。标准主管部门可随时接受、处理标准体系计划与个别申请、会签确认、发布实施以及企业标准制修订等,实现了实时网络化管理,建立了网上运行表单格式与机制,为实现动态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与管理机制。
(5)研究确立了标准使用状况的测量与统计分析技术,为企业标准的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6)实现了查询企业标准的历史沿革变化并根据替代关系查找相关标准的功能。
(7)形成了使用标准信息的反馈机制,实现了客户全方位的服务。
(8)实现了企业通用、难点标准的多媒体讲解以及宣贯策划、实施运行管理等功能。
3.2 各模块功能
《油田企业标准动态管理系统》主要划分为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信息查询、标准制修订、标准化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5大功能模块。
3.2.1 标准体系管理
该模块主要包括体系查询和标准统计分析两项功能,实现了对油田标准体系的数据库管理、标准录入、标准删除、标准修改、标准统计、标准分类、多条件模糊查询、将作废标准自动转入作废数据库保存等功能。
3.2.2 标准信息查询
该模块主要包括标准查询、作废库、检索报告、标准有效查询和标准统计分析,具有多条件模糊查询功能,同时,可以生成检索报告,查询标准有效性情况以及统计标准点击率的功能。其中,标准查询中可以查看现行有效的标准全文和详细信息;作废库中可以查询作废或被替代标准的详细信息;检索报告可以为检索单位生成所检索标准的统计报告;标准有效查询可以查询某个具体标准现行状态(有效、已废止或被替代);标准统计分析可以统计在某段时间内某些标准被访问的次数。
3.2.3 标准制修订
该模块用于建立网上编写标准的运行机制。建立标准体系网上管理运行机制,为标准主管部门可随时接受、处理标准体系计划与个别申请、会签确认、发布实施以及企业标准制修订等业务。
标准制修订模块主要包括标准立项、标准项目计划汇总、标准项目计划增补、标准项目计划撤销、编写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编写标准送审稿和编制说明、标准送审及审查、编写标准报批稿及编制说明、标准复审。标准制修订模块可以建立标准体系网上管理运行机制,使标准主管部门可随时接受、处理标准体系计划与个别申请、会签确认、发布实施以及企业标准制修订等。这项功能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油田企业标准的编写过程,实现了实时网络化管理,提高了标准制修订的速度。
3.2.4 标准化信息管理
该模块主要包括信息维护和信息查询两部分,建立了标准化信息网上管理运行机制。管理员定期更新、发布标准化信息,供用户查看。其中,信息维护可以添加、修改、删除标准发布公告、标准化通讯和标准图书发行信息;信息查询可以查看这些信息的详细内容。
3.2.5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标准维护、用户管理、主功能管理、子功能管理。此模块只有系统管理员有权进入,可录入、修改、删除标准,增加、删除、修改单位,为每个单位分配权限,给每个用户设置权限,并进行主功能和子功能管理。
4 系统应用效果
网络动态管理 篇8
近几年由于煤层开采深度的增加, 高瓦斯矿井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持续增加, 根据国家规定及行业标准, 高瓦斯矿井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建立地面瓦斯抽采系统。因此瓦斯抽采系统进行了大面积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瓦斯抽采系统已经成为矿井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瓦斯抽采系统能否稳定、高效运行, 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李波[1]以图论理论和阻力损失理论为指导, 以瓦斯抽采监控系统数据为依据, 通过管径优选的方法对抽采管网进行了优化, 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李晓白[2]以霍尔辛赫煤矿为例, 优化地面瓦斯抽采系统, 提高了瓦斯抽采效率;杨利平等[3]以山西潞安集团五阳煤矿为例, 对现有的瓦斯抽采系统进行优化, 采用强化抽采技术, 缩短了本煤层瓦斯预抽时间, 有效解决了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采掘工作面瓦斯超限与瓦斯突出的问题;王建民[4]等根据峰峰集团大社矿突出煤层瓦斯治理经验总结, 形成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成套技术, 提升了瓦斯治理能力;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针对矿井瓦斯抽采系统管理及优化做了大量科研工作, 形成一系列可靠的理论, 并在大量高瓦斯矿井进行实践, 取得良好的效果[1,5,6,7,8,9,10,11,12,13,14,15]。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瓦斯抽采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 并对其解决的方法及对策进行探讨。
1 瓦斯抽采系统的运行现状
现今瓦斯抽采系统整体的运行相对稳定, 但未能实现高效运行, 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 瓦斯抽采系统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及理论基础, 主观判断因素较大。现阶段瓦斯抽采系统的设计只对瓦斯抽采泵及管径进行选择, 对整个系统的网路优化及数学模型的建立缺乏理论依据。
(2) 瓦斯抽采能力未能有效合理利用。主要体现在矿井内相对瓦斯偏高的区域没有得到足够的抽采量及负压。不同的采区之间, 同一采区不同的工作面之间, 以及同一个工作面不同的区段间瓦斯赋存情况均有不同, 其各区域的抽采时间也各有差别。但现阶段瓦斯抽采系统虽然实现了高低负压分源抽采, 但抽采系统从主、干管、支管至钻孔均没有智能调节负压及流量的装置, 因此造成了抽采能力的浪费, 应该加强抽采的区域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抽采。
(3) 抽采管路内瓦斯浓度、瓦斯流量、管道负压等重要参数, 数据偏少。只在地面泵站及采区干管上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 (浓度、流量、负压、CO、温度) , 且大部分数据失真, 不能有效地指导生产。支管路内的瓦斯浓度不能动态体现, 对瓦斯抽采效果的考察仅停留在静态管理上。
(4) 抽采管路配套设施效率低下, 性能差。自动排渣器操作困难、自动放水器处理水量小, 易损易坏。
2 抽采系统优化解决的方法
2.1 建立瓦斯抽采系统优化的理论体系
通过瓦斯抽采系统建立网络图、拓扑图及对应的瓦斯抽采系统图, 优化管路阻力, 提高抽采效率。从图论的角度, 瓦斯抽采系统被看作一个有向网络图 (图1) , 井上下瓦斯抽采管路组成了这个网络, 瓦斯抽采管路为图的箭线[5] (e1, e2, e3…) , 管路的汇集点被看作图的节点 ( (1) , (2) , (3) …) 。首先利用网络图对管网阻力进行优化, 计算各分支分段阻力, 通过选择合理的管径及减少局部阻力的方法, 减少管路总阻力, 合理的调整管路阻力分布, 达到抽采系统管路布置的最优化[1]。其次, 建立目标数学模型, 在掌握原始瓦斯含量及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基础上, 有效地利用瓦斯抽采系统的抽采量, 合理分配抽气量。使抽采系统的运行效率达到最高, 各抽采地点抽采效果达到最优化。
2.2 完善瓦斯抽采监控系统功能
现有瓦斯抽采系统只在地面泵站及采区干管上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 (浓度、流量、负压、CO、温度) , 不能全面掌握瓦斯抽采的动态参数, 且只对数据监测, 并没有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 对抽采系统进行合理的优化。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瓦斯抽采监控体系[6] (图2) 。改变以往对抽采只“监”不“控”的状态, 主要包括3个子系统。
(1) 瓦斯参数及涌出量子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动态掌握煤层瓦斯基础参数 (瓦斯含量、压力等) 及工作面 (掘进、回采) 瓦斯涌出情况。通过2种途径实现其功能: (1) 手动输入。快速测定瓦斯含量、压力, 修正区域瓦斯总体趋势, 更新抽采后瓦斯赋存情况。 (2) 智能调取。调取监控系统瓦斯监控探头数据, 根据所调取的数据动态掌握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情况, 并根据瓦斯涌出情况的变化实时调整抽采系统抽采参数。
(2) 地质测量子系统, 该系统功能为生产部门配合地测部门将采掘工作面前方未采动区域地质构造情况、周边小窑及老空巷道分布情况、巷道积水情况、上覆岩层及未采动区域涌水情况、工作面地质钻探情况、正在过构造的地质参数变化等信息汇总并更新图纸, 为前期瓦斯抽采钻孔的施工及后期钻孔效果考察提供基础数据。
(3) 瓦斯抽采子系统, 该系统为瓦斯抽采的核心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 (1) 汇总井下瓦斯抽采数据; (2) 利用抽采数据结合瓦斯参数及涌出量子系统和地质测量子系统进行分析和判断, 汇总出抽采的合理化方案; (3) 实现井下抽采系统集中控制, 并给出合理瓦斯抽采参数, 有效地利用瓦斯抽采量及负压, 对瓦斯高的区域加强抽采力度; (4) 利用系统内评判规则, 结合抽采数据及实时的瓦斯参数对抽采区域进行智能化抽采达标评判; (5) 利用抽采网络图及系统图确定最优瓦斯抽采管路敷设路线及合理的管径; (6) 向上级主管部门上传抽采数据, 编制瓦斯抽采报表。
2.3 瓦斯抽采管路附属设施电气化更新
由于抽采管路大部分敷设在回风巷内, 因此管路附属设施 (排渣器、放水器) 电气化装置应选用本质安全型, 其动力源选为风动, 这样既能提高设施的效率, 同时也为瓦斯抽采系统的集中控制提供设备保障。
3 结语
(1) 现有瓦斯抽采系统的优化已亟待解决, 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 建立网络模型是瓦斯抽采优化的基础工作。
(2) 瓦斯抽采监控系统作为矿井瓦斯治理的重要监测手段, 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革新, 不能停留在静态的监测。应结合理论体系及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对瓦斯抽采系统的整体运行实现智能一体化监测及控制, 进而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智能的技术平台。
(3) 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抽采监控系统作为矿井监控系统的组成部分, 应融入整个监控体系, 动态分析矿井瓦斯数据, 优化瓦斯监控系统。
摘要:瓦斯抽采是治理矿井瓦斯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最主要的手段, 现已广泛应用于煤矿。提高瓦斯抽采量, 保证矿井及工作面的抽采率达标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对瓦斯抽采方法的研究已广泛深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对抽采系统本身优化的研究不够深入, 抽采系统本身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大量尚未解决的问题。总结了瓦斯抽采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并对其解决的方法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网络动态管理 篇9
关键词:SCDN,P2P,动态内容
1 SCDN的双层结构
SCDN的目标是在P2P网络中构建稳定的内容分布网络, 可以在参与节点频繁动态变化的情况下定位所需的内容, 并对内容及其副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所以, SCDN包括两层:节点层和内容层。 根据CAN协议, 路由信息在节点层构成一个d维协作空间, 同时每个内容通过DHT被映射到键值最接近的节点上, 如图1 所示。
我们之所以选择CAN作为基础拓扑是因为: 首先, 通过使用d维协作空间, CAN可以支持多关键字查询; 其次, CAN的路由表是节点基于局部信息构建的, 所以节点的加入离开仅会造成该节点周围少数节点的路由表变化;此外, CAN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虽然相对于其他DHT模型而言, CAN的平均查询路径较长, 但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基于节点需求构建的远程连接有效提高查询速度。
2 基于需求的资源发现
由于每个节点不仅存储了邻居节点的信息, 还存储了若干通过远程连接相连的远程节点作为“捷径”, 所以SCDN可以通过将捷径和CAN路由结合提高资源发现的性能。
每个节点通过搜索自己所有的邻居连接和远程连接进行资源发现, 并将查询请求转发给和目标内容键值最接近的节点, 直到找到目标内容的CP。和CAN网络中渐进式的路由不同的是, SCDN使用跳跃式的路由。假设节点P5需要寻找内容A, 如果是在CAN网络中, 查询路径会沿着P5→P4→P3→P1前进, 直到抵达内容A的CAN负责节点P1节点, 如图2所示;如果是在SCDN网络中且节点P4和P1之间存在一条远程连接, 则查询路径会沿着P5→P4→P1前进, 如图3所示。
通过使用远程连接提供的捷径, SCDN可以提高资源发现的速度。内容越流行, 则需要该内容的节点越多, 这就会产生越多连向该内容CP的远程连接, 资源发现的速度也会越快。
3 混合Push/Pull的更新发布
由于每个复制节点都存储了一个内容的副本, 所以网络存在多副本。 SCDN使用一种混合的Push/Pull的机制实现对内容的更新和更新的发布, 从而保证每个节点都可以在较低的通信成本下获得最新版本的内容并对内容进行更新。
为了降低系统的通信量, 节点的类型是根据节点访问内容的速度决定的。 频繁访问内容的节点会成为内容的CRP, 而访问内容的节点则会成为内容的IRP。 如何管理CRP和IRP, 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每个内容都使用版本号区别不同的版本, 并在每一次VS更新内容之后对版本号进行修改。
内容的更新和更新的发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更新请求、更新检测、更新发布。
SCDN根据节点访问内容的频率决定节点更新内容和更新发布的方式。 VS主动向所有的CRP发送更新信息, 从而避免了频繁的版本检测;IRP在使用副本之前主动检测版本信息, 从而避免了频繁接收到更新消息。 通过使用这种方式, SCDN可以在较低的通信量之下对内容进行管理和更新, 同时保证了所有的节点在它们需要使用或更新内容时, 可以获得最新版本的内容信息。
4 理论分析
通过对SCDN中远程连接的个数和平均查询路径的长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推导分析。
4.1 基于Markov链的分析
资源发现的过程可以形式化成为Markov链的一个吸收过程, 如文[1]所示。 每个节点仅根据自身当前的状态决定查询请求需要被转发的下一个节点。最后, 在不考虑节点失效的情况下, 查询请求被转发到目标节点, 成为一个吸收态。
假设一个系统中共有N个节点, 所有的节点被从0 到N-1 进行命名。 不失一般性, 我们将节点0 作为查询的目标节点, 而其他的所有节点都是查询源节点。 我们将查询请求从节点i转发到节点j的概率定义为转移概率pi, j, 则整个转移矩阵为P = (pi, j) N* N。
我们使用hi, j记录一个查询请求从节点i被成功转发到节点j的查询路径长度, 则:
此后可以获得从迁移态i (i=1, 2, …, N-1) 到吸收态j (j=0) 的平均查询路径长度。
5 实验和分析
使用仿真实验测量了SCDN资源发现的性能, 内容和副本的一致性, 以及在参与节点频率动态变化下资源发现协议的鲁棒性。
5.1 资源发现的性能
为了测量SCDN网络中资源发现的性能, 首先对比了在不同网络规模下SCDN, CAN, SWOP三种网络的查询效率, 然后测量了在不同的网络维数下, 不同的最大存储内容数量下的查询效率, 最后对比了CAN路由和捷径路由两种路由方式对SCDN的影响。
实验1: 在不同网络规模下SCDN、CAN、SWOP三种网络的查询性能
SWOP也是一种知名的在结构化P2P网络上使用远程连接构建的改进P2P网络。在SWOP中, 所有的节点根据它们的键值有序排成环形结构, 并在环上形成聚类。 每个聚类中有一个head节点, 同一个聚类内的所有其他节点都和head节点直接相连。 不同聚类之间通过远程连接相连。 当一个节点需要寻找某个内容时, 查询请求先在聚类内转发, 此后才会通过聚类中的远程连接转发给其他聚类,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 直至找到所需内容。
我们将SCDN和SWOP相比, 因为SWOP使用随机选择的远程连接, 而SCDN使用基于节点需求选择的远程连接, 两个都是使用远程连接来提高查询性能。 所以, 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相同数量的远程连接来对SWOP和SCDN进行公平的比较。 我们将SCDN和CAN相比, 是因为SCDN是构建在CAN的基础网络之上。
分别考虑网络规模为N=1000 和4096 两种情况下的连通图。 每个节点发布一个内容, 所以网络中总共有N个内容。 每个节点进行1000 次查找, 查询目标在网络所有内容中随机选择。 使用平均查询路径来衡量不同网络的查询性能。 SCDN使用3 维键值空间, 每个节点平均所需的内容为12 个, 上限为24 个。 为了公平起见, SWOP的远程连接个数也设为24 个, CAN也使用3 维键值空间。
图4 和图5 给出了在网络规模N分别为1000 和4096 这两种情况下, SWOP、CAN和SCDN三种网络的查询路径长度分布。 图6 则总结了当网络规模从1000 增加到10000 时, 这三种网络的平均查询路径长度变化。 从结果可以看出, SCDN的平均查询路径长度始终低于SWOP和CAN两种网络。 SCDN的平均查询路径长度约为SWOP的80.86%, 仅为CAN的30.69%。 SCDN的标准差也始终小于SWOP和CAN两种网络。
5.2 内容和副本的一致性
实验2:内容和副本的一致性
研究SCDN在内容被动态更新的情况下副本的正确率。假设内容的更新服从泊松分布, 参数T从0.5s变化到300s;每一跳的延迟也服从均值为85ms的泊松分布[3]。
表1 显示了SCDN在N=1000 和4096 这两种网络规模下, 副本正确率随内容更新周期变化的情况。 对于一般的文件共享系统而言, 文件更新的周期一般大于等于300s[4]。 SCDN在更新周期大于等于10s的时候总能保证副本正确率在99%以上。 即使对于内容更新周期可能达到0.5s~1s的大规模多人在线游戏[5]而言, SCDN的副本正确率也始终能大于83.06%。
6 分析和讨论
综上所述, 证明了SCDN可以提高资源发现和更新发布的性能, 同时提供了良好的数据一致性和系统鲁棒性。
1) SCDN和SWOP、CAN相比具有更好的资源发现效率, 当网络规模N=4096, 网络维数d=3 时, 平均查询路径长度仅为3.71。 查询性能可以通过增加网络维数和节点存储的最大内容数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SCDN总是先使用所需内容提供的远程连接进行粗糙的全局搜索, 再进行精确定位, 从而降低了平均查询路径长度。
2) 即使内容被频繁更新, 内容和副本仍能保持良好的可用性和一致性。 当更新周期在10s之上时, SCDN可以保证99%的副本都是正确一致的, 这种更新频率对于一般的文件共享系统而言已经相当高了。
3) 即使参与节点频繁动态加入离开网络, SCDN仍能保持良好的查询性能。 即使网络中的节点替换率保持在20%, SCDN仍能保证98.83%的路由成功率和4.77 跳的平均查询路径长度。
此外, 在SCDN中使用双层结构进行资源发现和更新发布。 内容和副本之间的拓扑结构形成了一种层次结构可用于更新发布, 而这些内容和副本之间的远程连接还可以作为“捷径”被用于资源发现。不同于其他的P2P系统, 比如SWOP为了资源发现专门构建远程连接, 从而产生了额外的构建和维护的成本, SCDN的远程连接是根据节点的需求在内容和副本之间自动构建的, 并可以通过更新发布过程自动维护, 所以SCDN不需要任何额外的成本用于构建和维护远程连接。
参考文献
[1]AZZOUNA N B, GUILLEMIN F.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eerto-peer applications on traffic in commercial IP networks[J].European Transactions on Telecommunications:Special Issue:Special Issue on P2P Networking and P2P Services, 2004, 15 (6) :511-522.
[2]ZHANG M, JOHN W, CLAFFY M, et al.State of the Art in Traffic Classification:A Research Review:PAM 2009: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ssive and Active Measurement, South Korea, April 1-3, 2009[C]//Berlin:Springer, 2009.
[3]STEINMETZ R, WEHRLE K.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J].Informatik-Spektrum, 2004, 27 (1) :51-54.
网络动态管理 篇10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工业经济后的新趋势。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逐步进入后工业转型升级时代, 其产业呈现特点是轻工业、产业集群发达, 知识含量不足。以广东为例, 到2014年, 经认定的381个省级专业镇实现GDP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 约占全省30%。经过多次市场洗礼、优化目前各个专业镇涌出一批品牌制造企业, 以这些笼头为核心带动区域集群发展。一个笼头企业可以带动几十家配套企业、实现上百亿的产值, 因此网络组织升级实质就是地区产业升级。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沿海地区专业镇、区域集群网络组织知识含量和技术竞争力, 是业界和学界都关注的问题。
网络组织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企业界“业务外包”与日本精益生产模式。它介于企业与市场间, 网络型组织内成员的交易是长期关系。建立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上的网络组织 (network organization) 更具有快速、复杂、多变的特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成为了组织学领域的新课题。Ronald H.Coase首先指出市场交易需要成本, Williamson (1975) 进一步强调一笔交易的成本决定了一个组织的交易是在内部还是在市场[1]。网络型组织交易成本介于市场与企业间, 它既不能用科层权力也不能用市场来运作。关系和信任在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后工业化时代, 融入知识对传统工业的转型、引导、替代和优化, 增加产品的知识含量、塑造世界级优秀品牌是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知识管理视角下“网络组织”更需要注重知识共享、积累和创新, 多变复杂的环境让网络组织时刻面临新的机会与威胁, 要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地位和优势, 传统网络组织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就必须顺应环境, 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 是其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知识管理视角下“网络组织”动态能力理论
1. 跨组织的“知识管理”
学界将知识界定为显性 (exp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 (tacit knowledge) 两类。前者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 具有清晰、规范的特点;后者隐晦不可言传, 依附在特定组织中。网络组织下知识转移包含了知识在网络组织之间获得、开发、传递、使用。Singley&Anderson (1989) 认为, 知识转移可以发生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网络组织等。Gilbert&Cordeyhayes (1996) 提及当人们认知到不同组织存在“知识落差”, 需要将知识引进来, 这个过程有取得、沟通、应用、接受、同化五个阶段。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逐步关注到知识管理与网络组织的结构特征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虽然大量的研究表明知识在网络组织中是通过多种机制进行转移, 对于知识转移过程及其发生机理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不过知识转移的嵌入性与组织的结构特征研究, 结果表明, 网络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与连接强度相关联的[2]。弱连接往往只适宜于简单知识的转移, 复杂、隐性知识是通过强连接来传递的, 学者们还在深入研究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的深层机制和原理。网络组织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还存在知识的吸收、释放双向互动过程。
2. 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组织”动态能力框架
学界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 大多仍然停留在定义、性质、效应等方面, 而关于动态能力如何形成或构建的研究很少, 通过查阅研究资料如Teece (2007) 将动态能力分为感知能力、攫取能力、转化能力;焦豪等 (2008) 则认为动态能力由环境洞察力、变革革新能力、技术柔性能力、组织柔性力组成[3]。从竞争理论角度学者们总结:企业动态能力就是企业根据环境变化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能力。网络组织成员产权多元化, 他们具有目的和主动性, 是具有复杂适应性的主体。这个复杂自适应系统有向环境学习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它的一个特点是整体涌现性。成员拥有各自的核心能力, 又缺乏进一步发展潜力。成员资源具有依赖性与互补性, 系统的构成产生了质的飞跃和提升。该系统产生整体涌现, 类似协同效应、化学发应。一旦系统分开这些整体特性不复存在。因此网络组织动态能力内涵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动态能力是各种资源和具体能力整合一起, 是网络组织形成的对外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 这是多元化与专业化能力的均衡[4]。互补创新是网络组织动态能力的核心, 通过知识联盟之间的学习补充企业内部知识, 创造新的竞争力。网络结点将自身的核心资源与能力贡献于知识系统之中, 形成任何单个组织难以比拟的综合核心资源和能力。
二、网络组织案例:LB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
1. 家具行业和LB集团介绍
据中国家具协会数据:我国家具产业2013年突破11 300亿元, 占全球家具总产值的25%, 成为了世界家具第一生产大国。其中出口家具总值337亿美元, 是世界家具第一出口大国。广东家具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拥有家具企业约8 000家, 形成了佛山乐从、东莞厚街等家具专业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家具行业内有60%以上的厂家在接近亏损的边缘, 20%严重亏损, 仅仅20%企业盈利。作为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和家具行业惟一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LB集团成立于上世纪初, 是国内知名家具企业。业内有句话“欧洲有宜家, 中国有LB”就说明了该企业的实力。最早6个原始股东按股份制创业, 股东之间以“分享、契约、合作、信任”构筑了LB企业精神元素。集团以“LB家私”作为国内品牌, 主要产品包括民用中高端实木家具、软体沙发、床垫、定制壁柜、酒店家具、办公家具等;拥有几十家配套工厂;LB集团销售额超过50亿元, 其中出口业务贡献了50%以上, 创造利润则超过六成。现有员工6 000余名, 1 000多家特许加盟店、800多位中高级专业人才。“以人为本、以诚信为先、以创造价值为荣”是企业核心价值观。LB集团分为国内公司和LB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
2. LB国际进出口公司“网络型组织”SWOT分析
LB国际进出口公司是家具出口业务佼佼者和领先者, 是个典型的网络型组织。该公司六年前引进用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 拥有多项国家产品设计专利。公司知识管理先进, 其中信息管理尤为突出, 与专业咨询公司合作共建网上商学院, 供员工学习深造。拥有近20家配套工厂, 出口产品包括各类办公家具, 民用家具沙发等, 国际市场涵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带动配套产值超过百亿元, 主打产品就是办公转椅和沙发, 销售区域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东南亚、中东、南美地区等等。国际公司下辖有转椅业务部、沙发业务部、国际物流部、供应链管理部、质检部、设计部等, 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与集团共享, 运用SWOT分析集团出口公司竞争力:
优势: (1) 产品供应充足:办公转椅供应商有A1、A2、A3、A4、A5、A6……A12等, 其中A1为全资控股制造厂, A2为家族成员控股工厂, 其他为没有任何投资关系的外协厂, 月生产达200个货柜以上; (2) 品种齐全:品种有小椅、大班、中班椅, 沙发供应商有B1、B2、B3、B4……B10等工厂, 其中B1为集团全资控股, 其他为没有投资关系的外协厂; (3) 可以满足不同价格档次客户需求, 产品定位中档, 价格不贵, 有相当竞争力; (4) 生产水平优良:积累多年多个地区客户生产高中低档产品经验; (5) 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 指定优秀零部件配套工厂转椅气杆厂C1, 五星脚厂D1, 脚轮厂E1等等;
劣势: (1) 质量参差不齐, 协调多个供应商, 品质难以统一, 高中低档在同一生产线生产; (2) 交货期长, 对客户承诺在三十天以上, 大班皮椅在四十天左右, 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3) 价格无优势, 相比独立企业管理协作、协调成本高; (4) 新产品推出慢, 各个加工厂无核心产品, 国际市场自由品牌不到20%; (5) 知识资本少, 专利涌现少。
机会: (1) 欧、美、日潜在市场巨大, 亚非拉新兴市场正在崛起。 (2) 中国经济持续迅猛发展, GDP位居全球第二, 居民收入增加, 前景看好。 (3) 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 家具产业属于生活用品, 永不过时。
威胁: (1) 国内华东地区办公转椅制造商价格低, 生产水平高;中小家具企业低价冲击; (2) 其他新兴国家如越南、墨西哥家具发展迅速。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LB国际公司下属供应链制造工厂既有全资工厂A1和B1, 也有家族工厂A2, 成员的来源复杂, 资本所有权和行政隶属关系复杂, 缺少资产血缘纽带, 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交货期长, 专利少等等诸多缺点。由于网络组织缺乏足够的凝聚力, 遇到对产品质量和供货时间要求苛刻的欧美日发达国家时, 利润虽高却往往力不从心。配套工厂认为生产质量要求高的产品, 投入亦高而赚不到钱, 没有积极性去改造企业和流程。比如日本大客户每个月都有投诉反馈, 问题一直很多, 从产品的原材料配件、生产流程、工艺、过程控制、螺丝配件包、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的问题。其验货程序相当复杂, 除了30%的成品验货外, 还有零配件环节的验货, 甚至QC长期驻厂全检, 但由于配套工厂老板并不愿意配合, 态度消极, 让人难以看到成长的希望。网络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和创新不足, 成员在订单、采购、物流方面虽然采用同一套软件, 但在技术、信息、协同创新合作方面远远不足, 同国际一流家具品牌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注:A为转椅制造厂;B为沙发制造厂;C为气杆厂;D为脚轮厂;E为五星脚厂。
三、知识管理视角下LB网络组织动态能力提升对策
LB国际公司要完成传统家具制造业升级, 必须要成功塑造顶级强势品牌。作为家具行业的一家颇具成长型的公司, 产品面临转型高端化、品牌化。当前LB国际公司应该与网络组织成员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加强知识管理进一步提升网络组织动态能力, 本文从知识管理、构建认同型信任关系提出如下对策:
1. 加强战略导向的知识联盟管理
网络组织的竞争优势始于战略, 涉及到新的能力的形成。应充分认识到, 知识对动态能力以及长远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但知识的学习、吸收、创造、转化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 成员企业要注重各种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淡化短期利益指标。注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协调发展, 隐性知识是真正稀缺的, 它一般是在企业长期经营实践中积累、摸索出来的“诀窍”知识。面对竞争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任何企业的知识与能力都显得不足。LB作为网络组织的核心企业需要构建外部的知识网络, 包括客户知识网络、供应商网络、专家网络、政务知识网络。构建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系统联盟, 加强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 通过联盟集中自己的精力于最擅长的领域, 达到优势互补, 共同创新的目的。网络组织形成命运共同体, 一起发展。
2. 构建基于认同型信任的紧密型网络组织
LB作为一家创立有近三十年的家具企业, 有非常好的企业文化, 6个原始股东之间就以“分享、契约、合作、信任”构筑了LB精神, “以人为本、以诚信为先、以创造价值为荣”核心价值观, 内部员工认同感比较强, 具有较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员工离职率不高。这都是集团非常好的理念。要扁平化管理、整合资源向合作伙伴传递。网络型组织成员所有权和目标各不相同, 通过企业文化, 特别是认同共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文化认同才能克服短期效益和目光, 超越计算型和关系型信任, 构建基于认同型信任联合体。文化认同可以建立强的连接, 成员间建立强的连接才能完成隐性知识转移, 否则只有共享显性知识, 对提高成员动态能力帮助不大。
3. 核心企业发挥知识创新的独特优势
向网络成员开放共享独有的国家级技术实验室。LB集团作为家具行业领军者, 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广大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 提升竞争力。自身拥有家具行业唯一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内一流的技术检测中心, 从知识共享角度对成员可减少收费或者免费, 网上商学院课程可以向成员开放, 提升成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使成员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 构建知识创造的动力机制
通过共同协作以促进销售, 适应市场的变化,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减少产品的交付时间, 提升制造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1996年美国通用电器 (GE) 开创性地率先在它下属的照明事业部使用外部网, 组织外的人员能使用的网络, 这个事业部建立了全球性的网络, 这样供应商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安全、加密的外网与总部对话, 有效地缩短了采购流程, 生产和库存管理的效率也更高了。通用电器公司的供应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密切合作、相互信任的团队, 之后被其他七个事业部推广使用, 效果卓越。LB国际公司拥有性能强大的知识库系统, 可以考虑加入其他成员, 知识共享提升成员, 同伴发展后反过来逆向知识转移提供专业知识, 建设一个网络组织下的知识创造机制。实现集体涌现, 推出更多专利技术和创新产品。
小结
综上所述, 在知识管理视角下提升网络组织成员动态能力, 进一步增强网络型组织凝聚力和认同感, 达到强联接和高效的目的。展望未来网络型组织需要进一步关注动态能力模型建设, 网络型组织的社会资本、知识管理等等。
摘要: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加强对“网络组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界定网络组织、知识管理的含义, 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组织动态能力内涵, 以LB为例深入分析了其网络组织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知识转移视角下LB网络动态能力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转移,网络型组织,动态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花.组织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250-351.
[2]张雪平.知识管理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J].企业经济.2012, (10) :30-33.
[3]张军, 许庆瑞, 等.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组织机制[J].科学学研究.2012, (9) :1405-1415.
网络动态管理 篇11
关键词:无线网络;网络动态;信息融合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16-01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无线网络技术也被认为二十一世纪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重要技术之一。如今在军事航天、生物环境以及人们的医疗生活中都得到了应用。这一方面取决于无线网络在动态的环境下可以做到随机布设、环境自适应、自动组织,另一方面,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收集和处理信息更加便捷,目前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利用无线网络技术来实现数据共享和远程的交互操作、数据传输,这也是在动态控制领域实现信息共享的一个很理想的方法。
二、无线网络的特点
现在,无线网络的结构是多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会采用不同的拓扑结构,但基本结构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基站,和若干节点组成。在有些网络中,甚至没有基站,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在这若干节点中,除了个别会兼有基站的部分功能外,其余节点的功能基本一样。在整个无线网络中,由各个节点将所收集的有用信息进过处理以后,通过直接或者间接传递给基站。然后再由基站最终处理筛选并进行融合,传递给数据终端和客户。换句话说,无线网络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一个兼有广播信息和收集和整合信息的双向网络。具体而言,无线网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网络动态性
这里所谓的动态性,指的是多方面的,网络中各个节点和基站的移动性,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还有就是,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增减不会对网络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这就是无线网络所具备的自组织和自动修复功能,也是无线网络在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这也决定了无线网络的特殊应用,但也给无线网络技术在动态控制领域的控制应用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课题,这些我们必须去解决,才能在动态控制领域更好地应用无线网络技术。
(二)灵活性
无线网络的灵活性在于整个网络对人力的要求不高,只要保证每个节点在能源充足正常工作,再复杂的环境都可以组建一定规模的无线网络。不需要人员看守和值班,有些无线节点就是通过飞机抛洒来布置的,比如,现在运用广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不论在怎样的物理环境下,只要保证节点的有效性,就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不需要双绞线或者光纤之类的线路,它们依靠的是共同的路由协议。
(三)信息融合和共享
在最初的无线网络实现的仅仅是简单的数据交换和传递,而现在运用的更多的是通过无线网络实现网络数据的共享和融合。例如,在现代化的反恐战场上,在进入复杂地形的时候,如何获得敌方的战场信息,一方面可以通过抛洒无线传感器自租网络,另一方面在近距离的巷战的情况下,利用无线网络将节点设置在每个参战人员身上,通过这些参战节点获得的不同信息,来融合敌方战场信息,再将战场的全面信息传递给每个参战者,大大提高了战场取胜的把握。
(四)能耗受限
网络节点的能耗问题,是无线网络中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下,网络节点的功耗也会受到影响,一般这些网络节点都是使用的电池,而电池的寿命是有限的,一旦电池耗尽,节点的寿命也将终结。而且,不同的网络协议对于节点的功耗也会产生影响,越简单的协议对功耗要求就越低,越能提高节点的寿命。目前,采用比较多的就是节能MAC协议,基于功率控制机机制的协议和基于射频芯片能量管理机制协议。功能控制机机制通过调整发射频率,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发射能量。射频芯片能量管理机制是通过事先约定的规则,通过监测,将不工作的节点芯片设备“催眠”,以此来降低功耗。
三、无线网络技术在动态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
无线网络技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在军事和工业,还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等领域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线网络的自组织、环境适应、随机布局等特点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应用。
(一)军事领域
在军事应用中,是与无线网络的快速部署、自组织、隐蔽性强和高容错性的功能特点相适应,这也非常适合在军事上应用。尤其是在对敌方实力和装备的监控,目标的定位、战场的评估、战场的实时监控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几次美军对阿富汗、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可以多次见到无线网络技术在战场上的淋漓尽致的应用。美军也通过发布了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战场装备,无不显示了无线网络技术在军事应用方面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二)工业领域
无线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成为了又一个热点技术。尤其是在石油天然气、水泥制造、煤矿、冶金等领域的生产和安全监控中,无线网络技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对能源的需求,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的日益紧迫。能源价格越来越高,这就驱动了要通过创新技术来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关于“数字油田”的设想已经成为了现实,这些数字油田都位于野外和浅海,位置分散,缺乏可利用的有线通讯设施,所以无线网络技术是其成为了可能。水泥行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负责,需要监控的点比较多,而且水泥生产的环境恶劣、污染严重,对监控和安全手段的要求高。因此无线网络技术就可以代替人力,扮演这个角色。同样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经常发生瓦斯爆炸的事故,一旦发生就会对工作人员的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就可以使用无线传感器节点,实现对井下人员的定位和实时监控。
(三)生态环境领域
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威胁就是来自大自然,每年因为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对洪水、火灾进行监测和预防。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地方设置无线网络节点,提前做好预防,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甚至可以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四、结语
网络动态管理 篇12
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数据中心技术中, 虚拟化技术是一种底层的重要支撑技术。通过虚拟化, 系统资源可以得到隔离, 并且能够弹性和动态分配。然而, 很多年来虚拟化技术的热点一直都在于计算机虚拟化, 直到这两年数据中心规模急剧增大, 多租户的问题更加严重, 网络虚拟化才得到足够的重视。
传统TCP/IP网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过度僵化。同时, TCP/IP网络也无法提供很好的资源划分方法, 这在当前的数据中心应用中都是十分严重的缺陷。【1】为了应对TCP/IP网络的挑战, 学术界与工业界纷纷推出自己的标准来构建一种具备弹性、可操作的新型网络, 如可编程ASIC技术【2】, juniper公司提出的QFabric架构【3】等。
Open Flow网络是一种对于传统TCP/IP网络的升级与补充, 是一种重要的SDN (软件定义网络) 的解决方案【4】。它的基本思想是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互相分离, 来实现集中的转发规则与网络拓扑的控制。
由于该特性, Open Flow被广泛用于网络虚拟化技术。然而, 目前的Open Flow虚拟化网络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如同计算机虚拟化一样, 网络虚拟化应当具备伸缩性、弹性地分配资源的能力, 实现这种能力, 一个必备的机制是迁移机制。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就会介绍通过修改一种主流的Open Flow虚拟化层模块Flow Visor【5】来实现一种虚拟网络的迁移机制。
Open Flow在2008年由斯坦福大学的clean slate项目组提出, 是当今主流的SDN解决方案。传统的TCP/IP网络将进入交换设备的包在交换设备上确定转发规则。而Open Flow由一个控制器决定转发规则, 所有交换设备都连接到这个控制器上, 并且部署控制器所确定的转发规则。
Open Flow网络将进入交换设备的包的所有的包头进行通配。满足一系列特定要求的包为一个流, 区别一个流可以通过一到四层网络的任何包头项, 即:mac地址、IP地址、TCP端口号等。对于一个流, 控制器可以在交换设备上部署一条规则来决定它的转发规则。此规则包含三部分:通配规则、转发规则和统计数据。【6】
Flow Visor是一种Open Flow网络中的网络虚拟化层实现。在Iaa S云平台中, 不同租户的隔离与资源分配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租户之间需要划分的资源不仅仅是计算和存储资源, 也包括网络资源。通过Flow Visor, 一个完整的Open Flow网络可以划分成多个逻辑网络, 每一个逻辑网络被称为一个分片 (slice) 。
Flow Visor对Open Flow网络进行分片的主要资源包括:带宽, 拓扑, 流表项的个数, 设备CPU。目前在系统中主要体现的是流表项个数和带宽。
对分片的区别是用流空间的概念来实现的, 每一个流空间是一系列统配规则。与流表项不同的是它并没有转发规则。
对于进入交换设备的数据包, Flow Visor首先要将其拦截并且确定它属于哪一个分片。每一个分片都有其可见范围和权限, 这需要交换设备对每个分片内的包进行改写。比如, 一个分片内进行广播的包, 离开交换设备时需要将广播域从整个网络改为该分片。
1虚拟网络分片迁移机制设计
正如虚拟机的迁移, 虚拟网络分片的迁移其本质是在透明与平滑的过程中, 将在一定的物理设备上运行的系统迁移到新的设备上运行。在虚拟机的迁移过程中, 我们需要迁移的包括CPU、虚拟内存、虚拟网卡等等资源【7】, 与此类似, 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之前, 首先要明确需要迁移的资源包括哪些。
如前所述, Flow Visor对一个网络的如下几种资源进行了划分: (1) 带宽。 (2) 最大流表项个数。 (3) 拓扑结构。 (4) 设备CPU占有率。
其中, 带宽和最大流表项个数是通过一个叫做slice Limits的数据结构规定的, 拓扑结构是自然的, 设备CPU的限制在当前版本中体现得并不明显。
我们的目标就是将一个虚拟网络分片在不修改其流量带宽和最大流表项个数的情况下, 从原本的物理拓扑迁移到新的物理拓扑上。
另外, 我们的迁移机制必须满足一些要求, 包括: (1) 迁移对每个网络分片的管理员必须是透明的。 (2) 迁移过程必须是安全的, 保证迁移前后拓扑结构和物理带宽相同。 (3) 必须判断哪些节点是可迁移的, 哪些节点是不可迁移的。
对于第一个要求, 我们通过扩展Flow Visor的API来实现。只有Flow Visor管理员有权限进行迁移。迁移过程中, 需要重写流空间, 而不要求修改每个网络分片上运行的网络操作系统 (NOX, floodlight等) 的转发规则。
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要求, 自动选择一个合法的网络分片进行迁移需要非常复杂的算法。当前我们采用比较简单的手工指定的方法, 如果选择的新的分片无法满足要求则抛出异常。
2虚拟网络分片迁移的实现
Flow Visor是一个事件驱动的系统, 它对交换机和控制器之间的消息进行拦截和处理, 分为两个模块, FVSlicer负责对进出控制器的消息进行处理, FVClassifier对进出交换设备的消息进行处理。他们的目的是让一个对用户来说全局可见的消息最终精确改写并发送到特定的分片交换机二元组上。
FVClassifier和FVSlicer都实现了两个函数, handle IOEvent和send Msg。handle IOEvent是每次收到一条消息时触发, 在进行改写之前, 由它来确定如何改写, 往往是调用调用classify From Switch和slice From Controller两个函数进行改写, 返回后调用send Msg发送到交换设备或控制器上。Flow Visor对事件的处理流程如下:
我们通过修改Flow Visor的代码来扩展出虚拟分片的迁移规则。需要实现两个功能:
1、把一个slice上的所有已经部署的规则迁移到另一个slice上。
2、保证新的分片可以与控制器交互, 也就是说, 控制器对自己原有拓扑结构的所有操作, 都会被透明地重新定向到新的分片上。
由以上, 虚拟分片迁移主要经过如下步骤:
1、新建一个分片, 资源分配与之前的分片相同。
2、将新建的分片与原有分片各个交换设备一一匹配 (也包括端口号和flow space的匹配) , 建立三个哈希表, key和value分别是源分片的所有交换设备和与之对应的新分片的资源。这一步骤主要是为之后复制流表项和链接提供条件。
3、将原有分片上所有的流表项复制到新分片上。在这里, 需要实现一个通过FVClassifier和FVSlicer来获取一个交换机上属于一个分片的所有流表项的函数, 我们在FVClassifier中实现, 它返回一个FVFlow Statistics Reply列表, 表示所有的流表项。在将源分片的流表项复制到新分片的过程中, 需要检查所有匹配规则和操作所对应的资源是否需要用映射中的目的资源来取代。比如, 在源分片中存在流表项:
在目的分片中要修改成:
其中, IPAddr_1和IPAddr_2是源分片与目的分片中对应的两个IP地址。
4、需要在虚拟化层将底层新分片的交换设备对上层暴露的信息修改为源分片的信息, 并且对控制器发送到源分片的信息进行IP地址和端口的改写使他们对应到新分片的对应物理资源上。如之前的分析, 在每一个message从源发送到目的地的过程中首先会被FVClassifier或FVSlicer拦截, 并且调用handle IOEvent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改写与如何改写。所以, 在我们的系统中, 借鉴这种方法, 在handle IOEvent中加入一个功能, 判断是否需要对目的地进行改写。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设计了如下机制:
(1) 在迁移完成后, 不删除源分片, 而是删除上面所有的流表项和流空间, 并且在FVSlicer这一数据结构内加入一个字段, 叫做is Zombie。如果一个分片被迁移, 则它所对应的所有FVSlicer将is Zombie设置为true。另外加入一个字段redirection, 指向在迁移过程中与其对应的新的FVSlicer。此外, 我们还需要建立在该FVSlicer和迁移后的FVSlicer中的具体端口和两个分片的对应关系。如之前所述建立三个哈希表, 将规则按照哈希表中的对应关系复制到新的FVSlicer中。需要指出的是, 这是一种暂行的低效方法, 未来需要有一种彻底的改写方式, 而非仅仅依靠这种伪装方法。
(2) 在FVSlicer的handle IOEvent中加入代码判断它是否为zombie slicer, 如果是, 则需要调用其redirection的handle IOEvent。在调用之前对该信息进行改写, 改写逻辑与之前的复制逻辑相同。改写结束后调用其redirection的handle IOEvent。
(3) 与FVSlicer类似, 在FVClassifier中也设置一个is Redirectable字段, 与FVSlicer中的is Zombie对应。收到控制器发送的消息时处理过程与FVSlicer互逆, 不再赘述。
3实验与分析
为了验证这套机制是否有效, 本文设计了如下实验:
首先, 建立了一个简单的Open Flow网络, 其拓扑结构如下:
拓扑结构如上图的网络中, 定义两个分片, slice1包括S1, S2, S3, S6, slice2包括S1, S4, S5, S6。首先, S 1向S 6发送一个无终止的p i n g命令, 我们在S 1中预设一个流, 并且关闭S 4与S 1的连接, 保证I C M P包的链路路径为:S1-S2-S3-S6, 迁移后为S1-S4-S5-S6。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用S1发送ping命令到S6, 然后发送迁移指令, 节点的对应关系为 (S2, S4) 和 (S3, S5) 。在S1上运行tcpdump, 观察迁移前后ICMP包的转发路径。此外, 为了验证新的规则能否正确部署到迁移后的分片上, 在控制器端给S6增加一条规则, 丢弃所有的源地址为S 1的I P地址的包, 验证p i n g的I C M P流量是否停止。结果证明我们设计的迁移机制没有停机时间, 并且所有迁移都成功进行。并且新增丢弃原地址为S1的包的命令后, 发现ping命令的流量停止。
4结论
通过上述方法, 本文成功实现了Open Flow网络中基于Flow Visor网络虚拟化层的虚拟网络分片迁移。
在成文过程中, 对于迁移后的废弃分片, 本文采用了对其进行标示并且进行重定向的方法, 这是一种不完全并且相对低效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 可以通过修改Flow Visor底层代码实现对交换设备端口虚拟化的方式, 来实现一种根本的重定向机制。
此外, 由于缺少实际物理环境, 本文的测试都在虚拟环境中完成, 希望在未来的相关工作中能够在生产环境下部署该应用并且测试结果。
在虚拟化数据中心中, 网络的划分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核心问题。SDN技术能够给虚拟化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部署提供弹性, 对每一个用户提供可自定义的安全可控的网络。但是目前的数据中心中网络架构一旦确定很难动态更改。如同虚拟机的动态迁移一样, 虚拟网络的动态迁移可以带来一系列好处, 包括:物理资源升级无宕机时间、收到攻击时保证业务连续性、新用户加入时可以动态扩容等。本文中所讨论的虚拟网络迁移技术, 在未来的数据中心组网中可以提供一种更加动态、安全的思路。
参考文献
[1]Rodrigues H, Santos J R, Turner Y, et al.Gatekeeper:Supporting bandwidth guarantees for multi-tenant datacenter networks[J].USENIX WIOV, 2011.
[2]Watkins D.Programmable ASIC:U.S.Patent 6, 588, 006[P].2003-7-1.
[3]Poellabauer C.Q-fabric:system support for continuous online quality management[J].2004.
[4]McKeown N, Anderson T, Balakrishnan H, et al.OpenFlow:enabling innovation in campus networks[J].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08, 38 (2) :69-74.
[5]Sherwood R, Gibb G, Yap K K, et al.FlowVisor:A network virtualization layer[J].OpenFlow Switch Consortium, Tech.Rep, 2009.
[6]OpenFlow Switch Consortium.OpenFlow Switch Specification Version 1.3.0[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