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通用9篇)
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 篇1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协同教育, 只有多方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才能促进学生既全面又个性化的发展。一般依据家长参与度从低到高将家校协同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单向联系,家长只是被动地获取孩子在校学习状况的信息;二是双向联系,家长获得校方信息,并提供一些支援性参与;三是双方深度协作联系, 家长主动介入教育与管理,家长与教师( 包括学科教师、班主任、学校管理人员)( 下文同) ,家庭与学校形成一种协同教育关系[1]。显然,第三个层次的家校协同程度最高,效果也是最理想的。传统的“家长会”、“家访”,以及近年来的“校讯通”通常都属于前两个层次的协同方式 ,协同程度较低,取得很好协同教育效果难度较大。因此,探索新型家校协同教育模式 ( 属于第三个层次) 十分必要。笔者所在团队在原有“校讯通”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网络与通讯技术,建立以协同教育网站为枢纽,融合使用“校讯通”、“QQ”、“博客”、“微信”等社会性软件的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 为学生、家长、教师搭建立体协同环境。
一、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的建立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83.4%。移动上网日趋常态化,对社会生活服务渗透进一步加大[2]。可见,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为家校网络协同提供了条件保障,特别是在较发达的城镇。诸多社会性软件为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途径,如博客、QQ、微信、飞信、E- mail、BBS、MSN等等。它们在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及时沟通、交流的工具,2.作为资源积累与共享的平台,3.作为协同教学的工具。此外,“校讯通”因其所具有的一定优势仍然被普遍使用,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一种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其构成如图1所示。
该模式以家校协同网站为枢纽, 以“博客”、“QQ”、“微信”、“校讯通 ”为手段 ,汇聚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教学、协同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家校协同教育体系。
二、家校协同教育网站功能设计
在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中,协同网站是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为了使网站能符合学校开展家校协同教育的实际需要,我们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另一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文献研习,最终划定出“家长助力”“教师之家”“班级博客”“ 德育空间”“心理健康”“协同论坛”“资源共享”等为网站主要功能模块,具体说明见表1。
须要说明的是,上表所述只是家校协同网站中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模块。实践中,我们还可结合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与学校合作定制个性化的、富有特色的家校协同网站。
三、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探索
为了推动家校协同教育的发展,也为了验证我们设计的家校网络协同模式实际应用效果, 近年来,我们分别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小学、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学校合作,从拟定协同教育方案到建立协同网站,从对协同活动的监控到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总结与提高,我们尽可能全程参与到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下面简要介绍两个典型的家校网络协同实例。
1.协同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
对象: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二( 9) 班。参与人员:全体同学、家长、数学老师、班主任。
时间:2013年11月 ~2014年1月。
活动主题:让我们做得更好,变得更棒。
活动目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初期,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控力都较弱,十分需要家长与老师协同监督与帮助,使之养成良好的品行与习惯。通过开展家校网络协同,让数学老师与家长建立联系, 共同帮助学生抓住学习要点,找出学习薄弱点、易错点,给予针对性辅导,让每个孩子力争在期末考试中做得更好,变得更棒。
活动准备:数学老师事先整理出各单元知识要点、学生较普遍存在的薄弱点和易错点,用尽可能简洁的语句分别写成word文稿。家长事先均已加入班级“QQ”群和“校讯通”。
工具:班级“QQ”群、“校讯通”。
活动过程:( 1) 教师将上述两个word文稿上传至班级“QQ”群,对那些学习上明显存在卷面不整洁、字迹不工整、粗心、马虎、遗漏等问题的学生,老师通过“QQ”给他们家长以个别化的提醒。 ( 2) 班主任通过“校讯通”通知每位家长,及时上“QQ”下载文稿,查看信息。 ( 3) 家长参与监督和辅导孩子复习,使之养成良好习惯。 ( 4) 教师与家长定期利用“QQ”群交流感想与心得。
活动效果:首先,活动的认同度与参与度高。据我们观察和对数学老师访谈得知,本次活动不仅校方十分重视,所有家长也都很支持,参与度高。在协同教育活动中, 有的家长除了利用现有教学材料外,还针对孩子学习薄弱点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孩子复习和巩固。家长直接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商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其次,部分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有了一定改善。期末评卷工作结束后,老师仔细查看了部分( 10名) 平时学习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试卷 ,发现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有了初步改变,学习薄弱点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如,马同学平时乘法口诀背诵不熟练,这次在家长、老师协同帮助下,掌握了乘法表中的所有运算,在乘法口算题的解答中拿到了满分。再次,家长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家教心得,取长补短,分享成功喜悦。活动中,有的家长主动通过“QQ”向那些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家长“讨教”经验;有的家长将自己的困惑在群中发布出来,向大家求助;经过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家长也是最开心的,“晒”出成绩与大家分享是家长最乐意做的事情。
2.协同德育的实践活动
对象: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小学四( 3) 班、四( 4)班、五( 1) 班( 各班是分别开展的) 。
时间:2014年5月 ~6月。
活动主题: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活动目的:学会感恩,学会理解,学会沟通。
活动准备:《爸爸妈妈, 我想对您说……》PPT、《北京小学生对父母说的心里话》视频、 公益广告《感恩父母》视频。家长事先均已加入“ 校讯通”和班级“QQ”群,知晓班级博客网址。
工具:“校讯通”、“QQ”群、“微信”、班级博客。
活动过程:( 1) 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让学生观看上述视频,结合PPT讲解,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将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出来。 ( 2) 我们协助班主任将学生写在纸上的心里话拍成图片 ( 此前在其他班,也让学生直接写在班级博客中) ,通过“QQ”分别发给各自家长。并将一些共性的“心里话”匿名上传到“QQ”群相册中。 ( 3) 班主任通过“校讯通”通知每位家长,及时上“QQ”查看信息。 ( 4) 家长、教师通过“QQ”群、微信交流感想与心得 ,商讨德育策略。此外,还约定一个时间在群上召开“在线家长会”。
效果分析:首先,感恩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绝大多数学生表达了“爱父母”、“生活在我这样家庭中感到幸福”的情感。在主题班会上,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特别是结合PPT讲解,用“你有心里话想跟爸爸妈妈说吗? ”“、说过吗? ”“、你有过哪些尊敬父母、感恩父母的言行? ”、“你乐意与父母、老师交朋友吗? ”等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反应很热烈,纷纷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爸爸妈妈我爱您”、“爸爸妈妈, 您辛苦了”、“谢谢您”、“今后一定好好报答您”等等。 当然也有不少同学写道,“爸爸妈妈,能不能让我少上一个辅导班”、“爸爸妈妈能否多陪陪我”、“能否多给我点支配时间的自由”。 其次,加深了沟通与了解,特别是有的家长经过这次活动后,不再以“高压姿态”对待孩子,学会了尊重孩子,沟通自然逐渐容易起来。最后,对课外辅导班、零花钱、看电视、上网、做作业拖拉等较普遍的问题进行了热议,为家长找到适合自家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办法提供了有意义启示。
四、反思与展望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深刻体会到 ,新型家校 网络协同 模式的应 用受到各参与主体的普遍认同,协同效果良好,为学校提高教学与管理质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工作。
首先,是主观因素问题。实践中我们也遇到有少数学校对协同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特别是面对网络协同,初期工作量较大、难度也较高,往往就会让那些缺乏挑战精神的学校望而却步。家校协同活动中,家长、教师参与协同的热情也有差异。其次,是客观条件问题。网络协同需要学校所在地有较高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上网条件、家长的信息技术素养,对开展网络协同有直接影响。最后,是费用问题。在网络协同活动中,家长和教师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上网都会产生一定费用,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鉴于上述家校网络协同的成功探索,我们拟进一步扩大实践范围,在更多有条件的学校推行这种模式。并且积极尝试手机APP应用,寻求更新的技术支持。此外,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基于网络的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教育。
开展家校协同教育, 促进家校形成育人合力,形成相互参与、合作机制,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3]。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的创立与应用,是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学校管理之中的有益尝试,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摘要:在以“家长会”、“家访”等为代表的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方式基础上,建立以协同教育网站为枢纽,融合使用“校讯通”、“QQ”、“微信”、“博客”等社会性软件的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为学生、家长、教师搭建立体沟通平台。通过在多所小学开展基于此模式的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活动,发现网络协同不仅使深层次、多方位的家校协同教育成为可能,而且提高了协同学科教学、协同德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校讯通”,“QQ”,“微信”,“博客”
参考文献
[1]杨玉柱,刘孟海.家长教师协会:探索协同教育新机制[J].中小学管理,2008(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DB/OL].(2014-8-26)[2014-12-1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408/t20140826_47880.htm.
[3]王清平.共创家校协同教育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于长学副司长专访[J].中小学德育,2012(5).
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 篇2
“啪”的一声之后……
“啪!”,在静静的走廊里,这个声音显得格外地响亮,我的心也随之一颤。从小,我就很胆怯这个,不愿去看,更不用说这样去做。但今天,我却近距离地清清楚楚地目睹了这一幕……。原本为人煽凉的折扇却被杨某的家长狠狠地煽在了他的孩子的脸上。在那一刹那,我感觉自己的心被狠狠地摔了一下。再看孩子的脸,折扇的形状不偏不倚地印在了左脸颊上。火辣辣地,像一根红香肠。再看孩子的家长,气得满脸通红,试图在用这一举动来威慑孩子。
言谈之中,有再举进攻的趋势。我见状赶紧舒缓气氛。孩子捂着高高隆起的脸,满眼泪花。此时,我的心仿佛被被摔到了谷底,沉甸甸地,要窒息的样子。此时的我,就像一个罪人,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我都做了什么?孩子只不过是出于调皮,与同学打闹。这是他这个年龄不可避免的错误。可我,却只会告状。这一记耳光,不仅打在孩子的脸上,更打在了我的心上。让我不得不去思考自己在教育学生上的问题。
分析反思:
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 篇3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是孩子永远的学校。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教育。近年来, 田村小学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教师成长为本, 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 将培训家长与培训教师并重, 举办“家长学校”, 邀请家长和社区参与教育管理, 全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网络,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真正实现了家校一体化教育, 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一、家校培训, 提升理念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非全部,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品格、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轻视和无可替代的。学校教育是针对众多孩子共同点的“普遍教育”, 而孩子却是千差万别的, 因而, 家长对孩子的一对一教育是孩子个性成长的切实需要, 为了教育好学生, 必须首先教育好家长。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转变意识, 统一观念, 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两次专题课程, 让教师通过案例分析, 正确认识教师在家校协同中承担的重要作用, 学习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引导家长参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肯定家长付出的艰辛与进步, 从而充分发挥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理念的提升带来了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变化带动了家长的提升,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变得灵活、融洽了。
1. 新家长课程
每年9月份开学前, 学校都会聘请专家和优秀家长, 为一年级新生家长举办“家长学校”, 开设以“家校牵手, 走进理想教育”为主题的新家长课程。课程共10课时, 其5个专题分别是:“孩子入学, 你准备好了吗”“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如何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生活中教给孩子学习数学”“培养良好习惯, 奠定一生幸福”。培训中, 专家推心置腹、旁征博引, 家长倾心聆听、深切感悟、受益匪浅。培训结束后, 有的家长颇有感触地说:“原以为孩子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事儿, 想不到做一个合格的爸妈还这么不容易……”有家长庆幸地说:“多亏来听了课, 要不然我真不知道孩子上学了该怎么管……”实践证明, 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一年级新生入学的适应期明显缩短。
2. 家长常规课程
学校将“如何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怎样爱孩子——学会与孩子相处”“呵护生命, 关注生活”“学会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等主题, 纳入家长培训的常规课程,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家长进行交流, 增强了实效性、应用性。
3. 家庭教育研讨会
学校定期召开家庭教育研讨会, 组织各年级家长代表就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难题进行讨论分析, 通过各种活动和各种途径, 积极为家长提供帮助, 如在校园网上开辟“家庭教育”专栏, 向学生家长开放学校阅览室等。“一聘请、二辅导、三开放、四活动”的工作方式, 使家长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 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 每次家长到课率均达到95%以上。
二、共同参与, 真情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
“校园网家校互动平台”“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月”“家书月月通”及“亲子活动”, 共同构建了学校“一网四平台”的家校沟通网络, 促进了家校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 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1.“家书月月通”
为了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工作, 学校开辟了家校沟通的日常交流平台——“家书月月通”, 将学校每月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下月工作计划及时告知家长, 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书月月通”还开设了教师评价、家长留言等互动版块, 其中教师留言部分, 鼓励教师根据孩子情况进行个性化使用, 使家校沟通更具针对性。五年级二班的孙建秋老师还在此基础上开辟了学生自我评价版块, 实现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方式。
2.“家长开放月”活动
除了定期召开家长会外, 学校把每年4月份定为“家长开放月”, 4月份的每个工作日家长都可以走进教室, 走入课堂、课间, 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活动中, 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 更身临其境体会到教师工作的不易, 每次活动结束, 家长们总会在反馈表中留下真情感言。
3.“亲子活动”
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 不但培育了亲情, 更促进了家校共建。亲子读书活动中, 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 共写读书体会, 营造了家庭书香氛围;亲子越野赛上, 500多个家庭的家长与孩子互相鼓励, 你追我赶, 在精彩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展现了父母的榜样力量;“快乐嘉年华”亲子活动是教师、家长、孩子们永远难忘的回忆;响应威海市创办森林城市的号召, 学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 共创森林城市”的活动, 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社区环保, 家长们以身作则, 不怕脏、不怕苦的表现对孩子们的成长无疑是无声的教诲。
4.“校园网家校互动平台”
家长们在互动平台上可随时提出问题, 由校长亲自给予答复。这种互动与交流, 使家校合作的意义更加彰显, 家校双方在交流中探讨, 在探讨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从而使家校协同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家校共管, 实现融合
1.“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
“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是家校协同教育网络的组织支撑, 分别由校委会代表、教师代表、家长委员会代表、社区代表共同组成, 全面、全程地参与学校的工作。学校相关制度的制订、重大建设项目等都要由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研究。不同角度的思考, 不同视野的分析, 使学校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和完善, 同时, 也真正实现了开放办学。
2.“家长爱心团队”
“家长爱心团队”是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创新。2008年下半年, 家长委员会发出倡议, 组建“田村小学家长爱心团队”, 倡导家长们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 与教师、学校合作,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这一倡议得到了家长的一致拥护, 157名家长踊跃报名。根据学校工作实际, “家长爱心团队”分成图书、路队、分餐、环保四个职能小组, 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不仅为学校减轻了工作负担, 更进一步密切了家校联系, 真正实现了家校融合。
2009年, 家长委员会根据工作实际又提出了“家长团队自制”的管理模式, 即选举出爱心团队团长、秘书长, 由家长委员会管理家长团队的各项工作, 使家长爱心团队真正成为一支义务服务于学校的志愿者队伍。4月, 学校图书室向社区开放, 家长团队积极地担负起管理工作;5月, 家长参与卫生监督、路队护送;5月16日的亲子嘉年华活动中, 家长团队协助教师安排规程、参与服务。各项活动使家长们增进了对孩子、对学校的了解, 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辛苦, 拉近了家长和教师、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 促进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形成责任感、义务感, 形成了强大的家校合力。
家长委员会还充分利用家长团队这块阵地, 充分发挥家长力量, 和社区、企业建立联系, 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 开展参观、访问、实践等活动, 将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生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009年3月, 五年级一班王玺义的妈妈联系慈善团体为学校捐书一千余册;三年级一班学生家长张玲发动家长团队和孩子到威海儿童福利院做义工;四年级四班学生家长邹明艳帮助学校联系到威高集团参观;五年级四班家长帮助学校联系到高炮团进行社会实践、军民联欢……
家校协同教育实践, 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启了一扇智慧的窗口, 在群策群力、互促共赢的友好氛围中, 学校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佳绩, 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
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
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班级博客促进家校协同教育 篇5
要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作用, 在博客创建时就应全方位考虑, 所设栏目既要齐全又要具备针对性和教育性。常见栏目包括:“班级首页”“班级概况”“班级日志”“师生交流”“家校沟通”“班级论坛”。班级首页可以下设:“班级通知”“新鲜事”“最新上传”“友情链接”等子栏目。在“班级概况”栏目里, 可上传班级各方面的介绍以及班级管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便于浏览者从各个方面了解班级情况与班级管理的制度、措施及其他基本情况。可以下设:“班级简介”“教师简介”“学生干部”“资料收集”“表格汇总”等子栏目。“班级日志”是班级上传内容的主要版块, 主要上传每天班级内的各方面情况。可以下设:“班级动态”“文章乐园”“学法指导”“心情驿站”等子栏目。“师生交流”栏目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另一阵地, 学生可在此就心理、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与教师进行网络交流, 交流的形式可以公开, 也可以隐秘。另外, 此栏目还可以提供学习资源下载服务。“家校沟通”栏目是家长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场所, 家长可在此就子女的学习情况与教师进行交流, 从而加强家校联系, 提高协同教育效果。同样, 交流形式可以公开, 也可以隐秘。“班级论坛”栏目提供了一个网络形式的主题活动平台, 在这里, 学生、家长、教师可以围绕大家关心的班级重大事情、社会时事热点、家庭教育的经验教训、学科的典型问题等展开自由讨论。在自由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视野得到了开拓, 班级建设得以和谐发展, 家庭教育的水平得以提升。
班级博客所搭建起来的沟通与交流平台, 不但能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 提升协同教育的水平, 还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上网观。在师生、家长的参与和互动中, 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
一、班级博客让家长与先进的教育理念面对面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是塑造人灵魂的第一环节。当前正是信息膨胀的时代, 社会文化更是呈多元化格局。各种各样的信息诱惑着学生, 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越来越复杂,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只有发挥家庭教育的本质作用, 才成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 才能使学校教育的成果得以巩固, 真正实现家校协同和社会和谐。显然, 当前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 特别是在寄宿制学校, 家长以为把孩子交到学校后就是教师的事了, 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主体。针对这一普遍现象, 提供具有先进理念和实效性的家庭教育资料, 帮助家长自觉学习这些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 应当成为家校协同教育的首要事务。
利用班级博客可以向家长宣传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 介绍身边家庭教育的榜样,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利用班级博客,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使家长逐步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在班级博客“家校沟通”栏目中推荐一些好的家庭教育类电子刊物, 也可以将“中小学图书馆之友”之类网站中的“家庭教育文摘”专栏转贴到班级博客中, 还可以为家长推荐一本好书等。通过博客中的一篇篇文章, 家长可以汲取到真正的科学教育的营养。也就是说, 班级博客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引路人, 它引导着家长改变观念, 引领着家长共同成长。借助班级博客, 家长还可以通过回帖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育子经验, 与其他家长交流沟通。
二、班级博客让学生的个性学习更具主动性
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教育不能细致地照顾到每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是都有机会展示出来。班级博客这一教育平台的出现则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例如可以在班级博客中开设“班级动态”“心情驿站”“文章乐园”等栏目。学生可以在相应的栏目中写自己的心情日记, 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学习日志, 还可以将自己满意的作品上传。这样的博客可以吸引学生踊跃参与, 教师或学生都可以将代表学生进步的作品展示出来, 教师、家长、学生都可以参与点评。好的作品大家给予更多的肯定和表扬, 对不足的地方则可以提出修改建议。通过班级博客, 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评价主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满足, 增强自信心, 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可以在相互比较和评价中分享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 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学习欲望, 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班级博客让家校沟通的渠道更畅通
利用班级博客, 教师可以将学校、班级的最新动态写在班级博客上, 让家长及时了解, 家长可以通过班级博客对学校、班级甚至教师的授课提出合理建议, 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家校互动模式。利用班级博客, 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博客里记录自己的教育感悟、教学案例。通过一篇篇博客, 学生的典型行为、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教育思考都展现在家长和学生面前。家长还可以进入班级博客, 或跟帖讨论或提出质疑, 或讲述家事, 或寻求帮助, 在全面细致掌握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的同时, 也能就教育孩子的问题进行多方交流。利用班级博客, 家长还可以将自己的个人博客与班级博客进行链接, 这样也有利于教师了解课堂外的学生, 从而因材施教。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经常性的交流、反馈。可以说有了沟通才有了理解, 有了理解才有了真正的教育。利用班级博客, 可以达到一种家校多向性的交流, 拉近教师、家长和学生间的距离, 让交流更畅通, 让谅解更多、误会更少, 让学校教育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往往采用家长会、家访或电访等形式进行, 这些传统方式往往会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以科学、方便、快捷为特点的班级博客的使用, 有效解决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问题, 创新了班级管理与教育的形式, 提升了家校协同教育的有效性。成功的班级博客既丰富了家校协同教育的内涵, 又增强了家校协同的互动性和实时性。班级博客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协同教育方式, 必将成为家校协同教育的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1]南国农.电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 2007 (9) 5-7, 27.
[3]梁云真.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9.
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 篇6
身为班主任, 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 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学校、家庭都应从自己的特点出发, 对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同时,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应该紧密结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要主动同家长密切合作, 使教育互为补充, 形成合力。
妙方一:深入学生家庭, 拉近家校距离
我们知道, 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立体化的, 其中家庭影响至关重要。学生的许多品质是在家庭的熏陶中形成的, 因此, 我们在决定对学生如何进行教育之前, 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因此, 每次新生入学, 笔者都要做如下工作。
1. 一份表格留印象
每次新生入学, 我们都要求家长认真填写一份表格。这份表格看上去很平常, 但它的用处可大了。学生入学后, 我们要输入学生学籍信息, 填写花名册、保险单、家校联系册、健康体检表等, 这份表格会给我们带来方便。这份资料还具有保存价值, 不仅能给现任班主任提供工作帮助, 而且对今后接班的教师也很有用处。
2.分析类型定措施
俗话说得好,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只有深入地了解家长, 研究家长的不同特点, 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教育好学生。通过多年的探究摸索, 我把家长大致分成七大类, 同时针对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措施。在平时与家长的互动交流中, 我会有意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展工作。
妙方二:亲临指导示范, 真诚情感引路
很多时候, 我们教师有时往往会埋怨家长不配合教师的工作, 如不督促孩子把家庭作业完成, 不看看孩子的作业情况, 不和孩子好好分析试卷的错因, 也不督促孩子把错题改正就盲目在试卷上签字, 不及时上交相关资料等。我们还会把这些情况向家长们反映, 并对家长提出了下一步的希望和要求, 希望家长们能配合教师做好工作,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 班主任开展工作也要讲究艺术。
其实,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最真诚的, 远远超过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因为他们白天要工作, 晚上还得督促孩子学习, 也很不容易的, 要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感谢他们, 直至感动他们。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有效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美好境界。于是, 我经常采用如下方式。
1. 新生开学送温馨
为了做好一年级新生的开学工作, 我们特意为家长准备了一份温馨提示, 协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2.布置任务师先行
每次开展各类活动, 布置各项任务, 我都不急于传达给家长。首先, 我自己必须搞清楚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目的, 需要家长做些什么;其次, 我要站在家长的角度设想一下会存在哪些困难, 需要什么帮助;最后, 为了出色完成任务、达到预期效果, 我一定会为家长准备相关资料, 做好前期工作。例如, 我校是书香校园,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大特色。我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在第二学期就开展了课外阅读的“采蜜”记录。既要完成任务又想开创班级特色, 学生和家长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我努力做好了以下工作。
(1) 统一为孩子们准备一本精美的“采蜜本”, 开展“采蜜本”封面设计比赛。
(2) 收集各类适合低段学生的“采蜜”形式, 提供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机会。
(3) 主张摘抄、感想、自创、绘画同行, 开创班级课外阅读特色。
(4) 及时评比表彰优秀小蜜蜂, 组织优秀作品展览, 肯定家长工作。
3.对待家长有诚心
(1) 在学校里给家长一个专门的空间。专门安排一个区域接待来访的家长, 他们可以坐在那里喝茶, 跟师生聊天。
(2) 家长打来的电话, 教师必须在24小时内回复, 家长提出的要求必须在1周内给予答复。
(3) 为家长的参与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 并让他们及时知晓。由于家长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 因而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方式也会不同。
(4) 平时积极采纳家长提出的建议和活动设想。对家长提出的有关活动、会议、特色教学、郊游等建议, 要表示支持和鼓励。
(5) 每个学年, 认真组织好全校十佳家长的推选评比工作。
(6) 到了学年末, 宣布学校下一年有关家校合作的计划。通过一个重大活动开启新一年的计划, 对家长提出明确的要求。
妙方三:及时表扬肯定, 树立家长信心
1.作业批改传肯定
平时, 我用心地批改学生的每一份作业, 用心去聆听孩子们作业本上那无声的话语, 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在家校通信息发布平台中, 留下了一段段真诚的话:“从婷婷的作业中, 我看得出您对她学习的关心, 真是个认真负责的家长!非常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 我在学校也会对婷婷多加关注的, 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她的进步更大!”“从孩子的作业以及与孩子的交谈中, 我知道您每天晚上都能督促指导孩子把作业认真完成, 我真的很感动!真心地想对您说一声‘您辛苦了!’以后让我们一起努力, 共同把您的孩子、我的学生教育好!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例如, 语文第一单元的试卷学生拿回家订正签字, 全班55名学生只有3名学生没有把错题改正, 52名学生都把错题改正了!看到这,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家校通平台, 给这些认真负责的家长们发了这样一条信息:“从孩子的试卷上, 不难看出您很关心孩子的学习, 能及时指导孩子把错题改正, 真是个认真负责的家长!谢谢!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孩子定会进步更大!希望您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 再次感谢您。”我还在班上对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进行了表扬, 并要求孩子们把老师的这份表扬带回家送给家长。孩子们兴奋了, 我也笑了, 终于成功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孩子们的良好学习习惯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可谓一举多得。
2.互动交流送表扬
在这以后, 只要发现家长的一点进步, 我都会大力表扬。语言学家告诉我们, 要赞美一个母亲, 你只须赞美她的孩子就可以。同样的道理, 当你表扬学生的家长时, 肯定比表扬学生本人更让他感动。于是, 我经常找机会给家长发信息, 对于他们的不足, 我也热情地指出并提出解决办法, 供家长参考。我认为适当地表扬和感谢家长, 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方式, 因为表扬家长, 能使受表扬的学生产生自豪感、成就感, 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 从而化亲情为动力, 增强上进心;在学生面前表扬家长, 也使得学生产生向家长学习的动力。其实, 要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 教师对家长小小的行为要重视, 不吝啬对家长的表扬, 就像我们的孩子, 一次的表扬会让孩子信心倍增, 相信家长也是如此, 我们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 首先就要认同、赞赏家长的每一个行为。
3. 活动结束表感谢
每次学校、年级举行大型的学生文体活动, 我都要事先向家长宣传活动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 今年的六一文艺汇演, 班里有35名学生参加, 从节目排练到服装准备, 从演出化妆到汇演结束, 我们都得到了家长的充分支持。在活动的全程参与中, 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 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 享受到了孩子成长的喜悦。活动结束后, 我又大力表扬了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和家长, 并及时发放了奖品 (和学生平时表现挂钩的笑脸) 。别看这小小的奖励, 却能充分挖掘家长下次参加活动的潜在动力。
妙方四:家校携手努力, 共建和谐关系
1.告诉家长怎么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对孩子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理想追求等的影响, 要大于其他任何人。只要家长重视教育, 孩子就会看得见, 就会知道尽自己最大努力获得良好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是起关键作用的人, 所以开学第一天, 我就向家长提出了“十大必须做的事”。
(1) 每天向孩子询问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及时跟教师讨论孩子所取得的进步。把对孩子的高期望告诉教师, 并征求教师的建议。
(2)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每晚监督、检查孩子的作业, 有意义地使用家庭闲暇时间, 如和孩子一起玩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游戏。
(3) 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一起观看电视节目并进行讨论。每天跟孩子一起阅读10分钟, 并让孩子看到自己在读书。同时鼓励他们多看书, 多参加体育活动, 多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思维。
(4) 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 并为孩子制订远大而又现实的目标。鼓励孩子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而放弃短期的利益。
(5) 发现孩子的特长并鼓励其发挥特长。鼓励孩子全面发展, 表扬他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把孩子创作的儿歌、美术作品、获得的奖状挂在墙上, 让大家知道。
(6) 让孩子参与家务, 从中领悟勤奋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而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7) 给孩子准备恰当的服装, 让他穿得舒适, 否则会影响他集中注意力, 奇装异服不一定适合在学校穿。
(8) 除了实际措施外, 多给孩子以口头上的支持, 比如对孩子表示关爱和认可, 对其在学校的学习收获表示出兴趣。
(9) 教育不能因学校放假而停止, 你的孩子需要你在家为其提供丰富、有趣的活动, 让他继续学习。读书给孩子听, 即便他已经会自己看书了。
(10) 积极参加家长会, 做学校、家长、教师协会的成员, 担任学生的导师、教师的助手。
2.鼓励家长当义工
多年来, 我校就根据家长特长, 有效整合社会人力资源, 让有一技之长又乐意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家长走进校园, 走上讲台, 开设了文化讲座、生活讲座、实践引领等综合类课程, 丰富了学校教育元素, 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今年以来, 我们探索的家长义工护生队、家长义工俱乐部等途径, 将进一步满足家长关心、支持学校教育的要求, 增强家校合力。
3. 体验师生真挚情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人物, 孩子的成长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作为班主任, 更是责无旁贷, 所以在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同时, 我们自己要比他们做得更好, 要让每位家长感受到我们对学生的爱, 对他孩子的爱。笔者担任班主任12年, 一直把每名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 全身心地引领他们健康快乐又出色地成长。生活中的几件小事, 让我感触很深。
事件一:每天放学, 我都非常准时地带着学生出校门, 从不让学生和家长等候。天气渐渐转凉, 每次出发前, 我都要提醒孩子穿好外套, 帮助他们拉好拉链。出校门后, 我总是微笑着和学生说再见, 总是摸摸学生的头, 告诉家长今天孩子表现很出色。别看这只是普通的放学, 家长却经常在外议论我们哪位教师准时, 哪位教师和蔼可亲, 哪位教师一看去就对他的孩子好。
事件二:我班里有个残疾儿童, 他从小患有积水肌肉萎缩症, 不能行走, 只能坐在轮椅上, 每天由爷爷背着来上学。不过这名学生特别聪明, 学习成绩和表达能力并不亚于其他学生。于是, 开学第一天我就隆重地向学生介绍了他, 鼓励学生要像他一样坚强、酷爱学习, 教育学生要时刻帮助他, 关心他。从那以后, 只要他遇到困难, 身边的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如吃饭时会有人给他盛饭;抽屉里的东西拿不出来会有人帮他拿;爷爷来背他回家时书包不小心掉地会有很多人帮助捡起;学校召开运动会, 我们推着他一起参加开幕式……班集体的爱让他感觉特别幸福!
工作中像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既琐碎又普通, 可我们仍然不厌其烦地做着, 时刻要求自己做得更好。家长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 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因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学校越来越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已经无法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来完成。社会参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而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共存者。没有家长, 就没有学生, 也就没有学校的存在。在社会参与当中, 家庭参与对小学生来说更具影响力。因而,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到学校育人环境的全面改善, 也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作为班主任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 并引导他们正确进行家庭教育, 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美好境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只要我们深入地了解家长, 付出真心, 多多表扬家长, 走进家长的内心世界, 就会让家长们在无数的感动和惊喜中, 心甘情愿地走进班级, 走进学校, 走进教育, 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为孩子共撑一片蓝天。
摘要: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有效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美好境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只要我们深入学生家庭, 拉近家校距离;亲临指导示范, 真诚情感引路;及时表扬肯定, 树立家长信心;家校携手努力, 共建和谐关系。这样做可以走进家长的内心世界, 就会让家长们在无数的感动和惊喜中, 心甘情愿地走近孩子, 走进班级, 走进学校, 走进教育, 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为孩子共撑一片蓝天。
关键词:深入,引路,表扬,携手
参考文献
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 篇7
自古以来,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 “家校协同”教育得到普遍关注。2006年南国农先生在《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中把协同教育定义为[1]: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社会机构的力量, 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2]而家校协同又是协同教育的重要组成环节。当今,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将成为信息化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新型媒体微博的诞生, 为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为教师和家长带来了不限时空的新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
一、微博的应用特点
微博 (Micro-Blog) , 即微型博客, 原型为Twitter, 是一种新型的Web2.0互联网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网页客户端等利用这个平台实现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信息的传送、分享和下载, 将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微缩成一句话或者一张图片, 发到新浪微博上, 和朋友分享。传播内容限制在不超过140字 (140字可能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目前出现了长微博, 长微博就是字数在10000字以内, 这时将文字转换为图片) , 可以添加表情、图片、视频音乐等, 并可以添加需要关注的人, 即时看到他 (她) 发布的信息。引用陈永东教授的观点[3]:微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短、平、快、碎、即、开”。
二、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微博能解决如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家校交流通道不畅通、学生的特殊指导不能兼顾等弊端。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
1.微博优于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模式
微博能解决传统家校协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比如说:家长可能会因为事务忙碌不能到场, 而且家长会一般是安排在学期前和学期末开展, 其连续性差, 交流不充分, 教师不能向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并且如果没得到学生的允许就对家长进行电话采访或家访, 会对学生的个人隐私造成伤害。而且家访不能顾及到每位学生, 同时, 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家访都存在反感, 对教师的敬意不断削减, 认为教师是向父母打小报告, 这样反倒会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反作用。对于这样的问题, 通过微博教师可以每周末与家长们协商时间进行网上交流;相较于家访和电话等传统形式, 教师可以从家长那获取到学生的近期生活情况, 根据这些情况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信息。利用微博的形式, 学生、家长可以同时参与, 学生不仅得到知情权, 也能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及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当然, 微博的设置要求父母不以真实姓名命名, 以防止其他与家长了解自己情况, 造成心理压力。[4]
2.微博是优于其他家校协同教育的社会性软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社会性的软件迅速走向教育领域。家校协同教育中一般用的通信技术主要有校讯通、博客、Q群、E-Mail、微信等。大部分校讯通都要向家长收月费, 而微博的注册只需通过极少的时间和资源就可以申请到免费的个人微博。同时, 微博是面向大众、操作简便、易学的交流平台, 没有年龄和专业限制, 随时随地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发布信息。因此, 利用微博来开展家校协同教育, 对家长的信息技术水平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据《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显示, 有一半的博客用户因为没有空闲时间而放弃了对博客的更新。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家庭琐事, 教师也并没有太多时间去管理博客, 家长也不能保证及时查看博客。而微博140字快速更新的方便快捷, 能够支持手机发表, 让微博实现随时随地更新。[5]微博比Q群及微信更具有组织性, 比E-Mail内容形式更丰富些。
三、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考虑到需求情况、角色的分析、内容和功能模块的设计。
1.需求分析
家校协同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沟通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不高[6], 而合理利用微博, 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2.角色分析
在利用微博进行家校协同教育的过程中, 家长、教师、学生则成为微博主要的角色。应该深入了解三者在微博中彼此之间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进行微博教学设计。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微博的发起者和管理者, 并充当着主持人的角色;家长充当的不仅仅是参与者的角色, 而且还是讨论者, 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咨询;而学生则充当参与者的角色。
3.内容设计
利用微博完成家校协同教育, 教师发布微博的内容不仅是作业的布置, 让家长监督学生完成, 也不是仅仅是发表学生的成绩, 让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而应该以讨论或者活动等多种形式,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微博互动中来, 既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也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4.功能设计
教师作为发起者,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起微群。教师每天发布作业, 也可以发表个人见闻, 进一步让学生和家长增进对自己的了解。教师与学生、家长创建微群, 可以针对热门话题进行讨论。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微博, 去了解学生的最近动态, 可以私信对个别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最重要的是, 教师最好定期组织家长与学生的互动活动, 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家长以匿名的方式申请微博, 可以发表关于工作生活中的琐事, 如果孩子能够加以关注, 可以有效增进对父母的理解。而家长关注教师的微博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 还能够对其言行举止进行监督。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家长也可直接与之对话。家长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 从第三者的立场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家长甚至可以关注其他家长的微博, 与其他家长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学生以真实姓名申请微博, 并加入教师创建的班级微群, 不仅可以了解作业的布置情况, 还可以发表心情和自己喜爱的事物。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热点问题, 说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同学讨论学习问题。还可以关注教师的微博, 以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感。
5.善于运用混合型通道
仅仅运用微博这种单一的家校协同教育通道是很难达到效果的。以上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的方式虽然在一些方面不及微博, 但是由于微博只能在网络支持下运行, 目前, 很多高龄家长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对计算机和手机运用的能力有限, 不能很好地完成互动活动。微博毕竟是网络社会性软件, 教师不能与家长面对面解决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 教师也不能像家长会那样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来了解学生家庭真实情况, 从而无法和家长沟通。所以, 家校协同教育是离不开传统交流形式的。这就需要将传统家校协同通道与基于新型技术的通道结合起来, 形成混合型通道, 这样家校协同会更好地有效进行, 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优势。
四、总结
通过利用微博能够使家庭、学校互相沟通, 紧密联系,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有效防止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带来的影响。并能加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拓宽了家校协同教育的通道, 更好地发挥家校协同的优势。但是, 微博毕竟是刚开始在教育领域进行实践, 目前, 在家校协同教育的应用也处于开拓阶段, 今后还需对家校协同设计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 2006, (5) .
[2]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2005.
[3]王弘张.玩转微博:个人、企业、政府微博实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4]徐涛涛, 盛礼萍.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 2011.
[5]李超.微博在国内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J].信息化教学, 2011:131-134.
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 篇8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一) 青少年期发展理论特征
埃里克·埃里克森在整合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人类发展描述为八个阶段, 个体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发展的过程中, 其任务就是要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青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性, 如果这种同一性不能建立, 就会产生角色混淆和消极的同一性。[1]
要建立自我认同, 就要求个体努力评估自己拥有什么、欠缺什么, 努力学习如何利用这些条件去形成更为清晰的概念, 明白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变成什么样的。积极进行自我认同探索的青少年更可能经历一种个性模式:自我怀疑、混淆、思维混乱、冲动、与父母和权威人物发生冲突、自我力量减弱、身体症状增加。[2]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时期, 一方面, 生理上的快速发育使得他们渴望获得社会、学校、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另一方面, 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人格特点以及社会经验和阅历都不太完善和成熟, 对一些事情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 缺乏理性和深度思考, 情绪比较冲动。所以, 在与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过程中, 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中, 往往容易出现自我认同感的危机。
罗伯特·海威格斯特则综合考虑了个体的需要和社会需求, 提出青少年时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身体成熟、社会期望及个人努力来获得一些技能、知识、态度的成熟, 而这种任务的完成, 是一个与文化背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等互相作用的结果。
塞尔曼在他的“社会角色采择”理论中将青少年界定为“个体走向一个更高的更为抽象的人际观点采择水平”的阶段, 个体开始意识到作为社会系统的法律和道德, 这一切开始构成准确沟通和理解的可能。
社会认知理论则将目光聚焦到青少年对于家庭的影响。一个平和的、快乐的、容易安抚的青少年可能对父母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而一个好动、又喜怒无常的青少年则可能刺激父母, 使父母变得没有耐心、拒绝。
(二)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呈现出一些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
首先, 情感丰富强烈, 情绪容易冲动、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逐步脱离儿童期幼稚型的情感向高级社会情感发展, 他们具有一定的道德感、美感和社会责任感, 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心理认同感, 凡是符合自己情感意志的事情积极去做, 凡是自己心理不认同的事情, 即使别人强迫去做, 也会抗拒或逃避。他们拥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喜欢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主张, 但是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 遇到不满或矛盾, 容易意气用事, 甚至和教师顶撞。
其次, 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中学生对别人和对自己评价的标准已发生质的变化。他们开始考虑行为的动机和原则性。但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评价别人时开始学会从实际出发, 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作出判断, 而多数情况下往往会对自己性格上的优点作过高的评价, 对自己的缺点不大了解, 也不承认, 有时还不能理解自己与别人发生冲突的原因。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 受到批评时会感到委屈。
再次, 自我意识增强, “成人感”强烈。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开始增强, 表现为他们开始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周围的人如何看待我”。这表现为他们渴望像成人一样获得很多的“自由”“独立”。他们反感家长、教师像对待孩子一样看待他们, 他们希望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如果对方没有这样对待他们, 他们就会非常反感, 甚至出现逆反情绪, 和成年人对着干。
综合而言,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 一方面, 生理上的快速发育使得他们渴望获得社会、学校、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另一方面, 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人格特点以及社会经验和阅历都不太完善和成熟, 对一些事情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 缺乏理性和深度思考, 情绪比较冲动。整体而言, 是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矛盾状态。
不可忽略的是, 这种心理矛盾状态正是中学生在与学校、与家庭的互动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的, 同时, 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矛盾状态, 也对学校的文化与生态、父母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客观而言,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状态与家校教育形成了一个相互构建的心理和生理的场域, 是一个互建共生的生态。
因此, 研究中学生、学校、家庭如何互动, 才能够使得三者所构建的这一个场域充分发挥青少年教育的积极作用, 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和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互联网等, 有关互联网的讨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 要理解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协同教育发展及其互动, 首先必须要明确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阿里巴巴副总裁邱昌恒认为“互联网真正核心有两点:第一个是云上的, 随时可以应用户而改变;第二个是数据驱动的。”出身学界的副总裁曾鸣则将互联网思维概括为三个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他认为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的联接, 并通过这种联接来创造出价值。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推出《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时, 将自己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进行了归纳,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 他再次重申了, “所谓‘互联网思维’, 并不是玄学, 没有神秘可言。我总结了四个关键词:用户至上, 体验为王, 免费的商业模式, 颠覆式创新”[3]。而与众多对于互联网的讨论不同, 许小年教授在对互联网思维的泛滥进行批判的同时, 指出互联网思维的生命力, 在于互联网能否作用于生产与生活的效率提高和价值创造。
因此,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 互联网是一个供给者与需求者高度互动的平台, 互联网时代是供给与需求高度互动的时代。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互动平台, 能够精确地了解用户的需求, 并通过更加个性化的设计, 更有效率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同时, 互联网时代的云计算和云存储将复杂的软件、简单和复杂的文档信息、图片信息等全部放在服务器上, 用户无论是对图片进行在线编辑, 还是对文档进行在线修改, 全都可以在远程服务器上完成。用户所有的数据都储存在中央服务器上, 无论在什么地方, 只要能够上网, 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IPAD, 都可以自由访问和分享这些数据, 而且既方便又快捷。
互联网所开启的大数据时代, 使得一切皆可“量化”。当然, 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人类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当这种测量、分析的渴望与教育相遇时, 学校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估与测量, 将会被大数据彻底变革。正如量化一切, 成为数据化的核心一样[4], 量化学生的一切行为表现, 则开始成为互联网时代、数据化时代教育的核心, 也开始成为学校和家庭协同教育相互作用的基石。
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 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 免费的商业模式之下, 在信息沟通与交流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 却伴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 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够获取到即时的信息, 实现即时的沟通与互联。
当然,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除了平等、开放和互动之外, 还给教育的生态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曾经说过, “要以智慧学习环境重塑校园学习生态”[5]。智慧学习环境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趋势, 对学习生态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 能够感知学习情景和识别学习者的特征, 以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适当的互动工具, 并且能够自动记录学习过程, 进行学习成果评测, 促进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学习。这种智慧学习的特点就是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 其基础就是以信息技术革新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成熟与运用。
所以, 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云计算等产物, 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甚至重新塑造文字、沟通以至于世间的万物。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认为, “互联网思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理念, 是当代高科技与文化创意跨界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 是科技革命中范示转换的必然成果”[6]。互联网不但意味着新的商业模式, 更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沟通方式、新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 同时也必然意味着新的教育模式。
三、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协同教育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 中学生在与家庭教育进行互动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一个中学生与家庭进行互相建构的过程。同理, 中学生在与校园教育、校园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 也是中学生与校园教育进行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过程。所以, 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起来,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家校协同教育
根据学者的研究, 协同教育是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这三大教育系统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家校协同教育应该包含两层含义, 即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是学校教育系统要素或学校教育媒体进入家庭教育系统, 协同产生教育功能;或家庭协同学校教育, 是家庭教育系统要素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产生教育功能。[7]前者是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其本质上仍然是家庭教育范畴, 后者本质上则仍然是学校教育的范畴。
无论是家庭协同学校教育, 还是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受教育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的受教育的主体,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有了共同的目标, 才能够达成教育的共识。
既然有了共同的教育目标, 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 来实现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或者更加有效地让家庭协同学校教育?中学生与家庭的互动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现路径, 中学生与学校的互动是学校教育的实现路径, 而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 则是两种教育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二) 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协同教育变革
这种存在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同教育, 其实现的路径、协作的程度、沟通的效度等, 都能够对协同教育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 免费、平等、开放、互动和智慧的属性特征, 也对家庭与学校、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同沟通, 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地点,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家校协同教育平台变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应对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对教育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北京市十一学校充分发掘互联网平等、开放、互动和智慧等属性在学校转型和课程创新中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属性特征, 为家校协同教育沟通搭建全面而便捷的沟通平台, 为家校沟通搭建桥梁和纽带, 是北京市十一学校积极迈出的第一步。
云计算和大数据使得学校建在云上成为可能, 北京市十一学校云校平台不但提供给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活动, 而且还能够让教师根据学生的课程表现, 赋予过程性评价。家长从家长端登录之后, 便能够查看学生在学校一天的课程表现, 并获取最新的学校和学部通知。
当然, 互联网时代为不同的年级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平台和途径来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协同互动。基于课程或者是年级的公共邮箱、百度云、360网盘等能够提供便利的沟通、储存和查询功能, 只需要在手机端安装百度云、网盘等客户端, 便能够及时洞悉所有更新的信息和通知。微信公众号每日的信息推送, 更是将学校与家长的互动嵌入到微信之中, 打开微信便能够及时收到学校、学科通过公众号推送的最新通知及相关事项。
基于课程而建立的微信群聊, 不但可以实现学生之间分组讨论的共享与交流功能, 而且还能够实现课程与家庭、学校与家庭的即时互动。家长可以及时获取课程的教育资源, 主动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分享自己与孩子交流的经验, 与孩子共同学习, 培养共同语言, 完善家庭教育的内容, 创新家庭教育的形式。[8]
在这种开放、互动的过程中, 互联网所提供的诸多家校教育协同沟通的平台便具有了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
2. 家校协同教育数据化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对个人最重要的生活行为实行数据化的处理, 从来没有变得如此容易且彻底。在这个计算型、数据化的社会, 对教育进行数据化的变革、对学习进行数据化的测量、对教学进行数据化的评估、对沟通进行数据化的定位, 开始成为家校协同教育沟通数据化的开始。
从过程性评价的中长期得分变化, 可以观测学生学习状态的波动情况;从常规管理过程中的加分与扣分情况, 可以观测学生的自我规则与自我约束;从学业成绩诊断评价的波动情况, 能够清晰地定位学生自己的能力层级;从课外活动自选学生的得分情况, 能够了解学生的领导能力、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
利用问卷调查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路径进行全方位的大数据分析, 包括学习的时间规划、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习的状态起伏等, 都可以通过数据量化来进行比较与衡量。
类似极客大数据等进行教育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分析的数据服务公司开始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进行融合。教师可以关注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成绩表现的差异性变化, 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如图1所示;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地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更为薄弱,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努力;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 通过帮助学生整理错题、汇编错题本等, 介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同时也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
一两次的数据不仅能够为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提供参考价值, 而且也能够较为清晰地发现学生的均衡发展情况, 并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提供数据的支撑与指导。当然,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价值, 只有放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上来衡量, 才更能显示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从学生入学开始, 将学生整个中学阶段不同学科的学习表现、考试评价情况, 做一个3年, 甚至是6年的大数据分析, 从数据和排名的波动情况, 不但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且还能够更加真实地记录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甚至形成数据化的学生成长记录, 增加学生成长记录的客观性和含金量, 如图2所示。
3. 家校协同教育沟通网络变革
北京市十一学校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试点学校, 实行选课走班制改革之后, 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层级来安排自己的课程表, 全校4000多张课程表同时运行。表1是某学生2015~2016学年下学期的课程表。
学生不再单纯隶属于某一个固定的行政班级, 也不再单纯由某一位班主任教师负责, 对于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 各科任教师、白天的自习管理员、常规管理教师、咨询师、教导处按照其职能分割情况, 都必须予以及时的关注。白天的自习期间学生的学习状态,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表现, 课后学生的常规行为表现, 课余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等, 综合起来才能够构成对一个学生整体的认知, 这和传统的行政班体制之下对于学生的管理与沟通, 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
按照管理学的研究, 在一个组织系统的内部, 正式的沟通网络可以分为链式沟通网络、环式沟通网络、轮式沟通网络、全通道式沟通网络。传统行政班体制之下的沟通, 是以班主任和学生为中心的沟通模式, 是一种链式沟通网络和轮式沟通网络的结合体 (如图3所示) 。
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 使得家校教育沟通的平台随时可以搭建, 也随时可以获得。学校通知可以通过学生过程性评价平台进行通知, 年级通知不但可以通过平台告知每一位家长和学生, 而且还可以通过申请公共邮箱、搭建百度云、360网盘等平台将通知信息进行发布和存储。微信出现之后, 基于年级的微信公众号、基于课程班级的微信群聊, 使得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家长, 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情况, 都能够实现实时的沟通协同。所以, 原来更倾向于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 (如图4所示) , 经过与互联网时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产生了全新的变革, 成为一个三位一体、多渠道共通的全新沟通网络 (如图5所示) 。
全通道式沟通网络是一个开放型网络, 每个成员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都能够彼此了解。网络中的沟通渠道丰富而多样, 畅通而有效的沟通能够保证沟通的效率, 一般的学习型组织及高效的自治型团队都采用这种形态的沟通网络。[9]因为所有的信息都与学生的日常表现有关, 学生位于全通道式沟通网络的中心位置, 在向周边各个主体提供其表现信息的同时, 也接收各方沟通的信息。
然而,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家校协同教育的沟通网络在免费和开放的互联网平台辅助之下, 在平等、互动的微信群聊等辅助之下, 学生与课表上所涉及到的课程负责人员、日常管理人员之间产生互动, 并形成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的表现, 逐步构建成一个立体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景象 (如图5所示) 。同时, 在大数据的时代, 这些信息通过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课业考核成绩、教师点评、常规管理的赋分与扣分, 能够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立刻数据化。在数据化的学生、同伴、教师、年级、学部等不同主体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便已经开始, 家校教育的协同作用也就开始了。
针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家长会的主题往往由传统的班主任与家长的情况沟通与汇报, 变成了年级主任为主导或者是咨询师为主导, 主要课程教师全程参与的联席沟通会议。年级主任或者是咨询师在决定对某个学生进行个别化介入之后, 便在学校框架范围内, 广泛征集各主体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反馈情况, 以期形成一个立体而全面的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表现的图景, 为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学生提供依据。
家长在与学校框架下的不同主体进行实时互动时, 也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接收到学生学校教育的信息, 进而在家庭教育环境中, 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补充性安排。如此, 便能够更好地促进家校教育协同的发展,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我同一性, 寻找到自我的认知, 完善个体身心的发展。
4. 家校协同教育理念变革
当然, 互联网时代十一学校家校协同教育的平台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所有的沟通都开始数据化的进程, 并以数据化作为沟通与协作的基础, 传统的协同教育沟通网络也开始走向更加立体的、综合的、多元和多主体参与的新型沟通网络。这些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 最终必然导致家校协同教育理念的逐渐变革。
从沟通网络的变革中也能够看出来, 传统沟通网络是以班主任、家庭和学生三者为中心的沟通网络, 主要的沟通都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影响。但是, 互联网开放、平等的属性特征, 使得沟通呈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的特点。
各科教师通过开放的平台,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与学生、家长等不同的主体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 并实现协同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领域之内的各个主体, 借助互联网的助力, 在家校协同教育的进程中, 获得了相对平等的地位, 而且逐渐走向多元。在多元信息的综合过程之中, 家庭教育能够描绘出一个更加真实、立体而全面的孩子发展图景, 从而获得对于孩子更加全面的认知。
当然, 主体平等的同时意味着责任的分散和下沉, 缺少班主任的教育模式, 每位任课教师都履行着部分班主任的职责。要获得对于孩子更加全面的信息和认知,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 也需要更多、更加主动、更加全面地与学校教育进行有规划的长期互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在协同教育的过程中, 都需要有更多的主动性。
互联网免费、平等、开放、互动和智慧的属性特征, 正对教育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 不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学习方式, 而且还影响到学校教育中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全过程, 还影响到社会教育资源的配置与获得。正是这种影响, 使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不可分割, 协同教育的地位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互联网时代视野之下的家校教育的协同, 正在经历互联网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变革。互联网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平台, 使得家校协同随时随处都能够发生;互联网借助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力, 使得家校协同更加全面理性而客观;传统的沟通方式, 在互联网的介入之下走向立体、平等, 而且呈现出交互性强的特征。所有的这些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变革, 正在催生着一种全面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理念, 使得家校协同在更具交互性的同时, 也更加走向平等、个性化和立体化。
但是, 与选课走班相结合的家校协同教育, 主体地位走向平等化, 主体交流的平台更加易于搭建和获取, 主体协作更加具有互动性, 在责任分散化的过程中, 更加强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作的主动性。任何一方在这种协作关系中缺乏主动性, 都会逐渐陷入被动, 而主体的多元, 导致责任的分散, 也是新的沟通网络在去中心化之后所带来的最大弊端, 需要新的制度化的设计来克服。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2]雷雳, 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3]白雪.周鸿祎:互联网思维是常识的回归[N].中国青年报, 2014-10-08 (10) .
[4][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 周涛,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5]黄荣怀.智慧学习环境重塑校园学习生态[N].中国教育报, 2012-09-21 (6) .
[6]金元浦.互联网思维:科技革命时代的范式变革[J].中华文化论坛, 2015 (4) .
[7]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9) .
[8]章深婷, 陶然.微信在小学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6 (6) .
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 篇9
(一)协同教育理论下的家校合作
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了“协同”这一概念,并论述了协同理论。这一理论主要阐述原本不平衡的开放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协同作用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最后达到平衡的状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这一过程。哈肯给这一理论起名“协同”的原因之一在于所研究的对象是由许多子系统联合形成的,之二在于这一理论需要不同学科进行合作。正如哈肯所说“系统各要素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某种协同与竞争,从而推动系统的自组织不断演进,是协同学的精髓所在。”
“协同教育”正是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移植。在协同教育理论中,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是其中的子系统。这三大系统各自的活动主体在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以及个体的意志、情感、认知等方面都不相同,即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或是竞争,最大化的实现教育的合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对学生进行全面关怀,改善亲子、师生和社群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大系统各自的组成成员不同,角色分担不同。根据其不同立场,协同教育又可分为:协同家庭教育、协同学校教育和协同社会教育。其中“协同社区教育”即家庭和学校合力对社区教育进行协同,三种教育系统通过各自的媒体手段进入到其他系统中形成教育的合力。
协同教育理论为家校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勾勒出家校合作的蓝图。在这一理论下,每一个系统有平等的地位和自身特有的角色。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组织计划,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奠定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有不同的职责,互不干扰、不能替代,通过双方的媒体手段相互渗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家校合作以实现协同效应。
(二)理想的教师角色
在这一理想状态下,“教师”这一作为学校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成员,成为了联系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只有对自身在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明确的定位,才能更好的履行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协同教育视角下的家校合作中扮演着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参与者。除了学校中的教师角色,在家校合作中的教师同时还是家长的朋友、交流对象、指导者、推行者、活动资源开发者。
作为沟通者,教师负责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沟通的目的是协同社区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成为更好的“社会人”。那么这个沟通就要涉及到学生个体发展的全方位。同时家长群体的社会地位不同、性格差异较大,还需要掌握沟通的技巧,随机应变。
其次作为推行者,教师负责推进家校合作,需要具有全面、科学的家校合作知识,拓展学校媒体,促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及合作。
再次作为参与者,教师群体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成员,与家长群体的关系是平等的。
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现状
1970年美国国会颁布《中小学教育法案》将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正式纳入联邦教育的法规,在制度上保证了家校合作;《美国2000年教育法案》中提出扩大择校范围到公立与私立学校之间,保证了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力;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对家长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以促进规范化的家校合作。美国各种在联邦政府的规定下由纷纷出台了有关家校合作的法案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英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法》、法国《教育指导法》中都对家长参与学校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每一个政策性文件的颁布不仅意味着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得到巩固和明确,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隐性转变,但对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国外学者关注较少。国内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起步较晚,政策上并未作出相应的规定。在学术领域,有关家校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前家校合作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对教师角色的研究非常少。
马忠虎博士针对家校合作提出“以家为本”和“以校为本”两种模式。本文从教师的视野对家校合作中教师角色进行探讨。笔者针对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问题设置了问卷,向沈阳、长春两地四所学校共100名班主任发放问卷。四所学校为:长春市公立小学一所、长春市公立中学一所、沈阳市公立小学一所、沈阳市公立中学一所。笔者访谈了四所学校中共20名班主任,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发现目前我国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沟通能力欠缺
在对教师沟通能力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当前家校合作中教师在以“沟通者”角色出现时存在沟通能力欠缺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缺乏沟通技巧的相关知识,越是年轻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越缺乏自信,然而年轻教师又大多是班主任,这使家校合作很容易陷入困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特别不喜欢听家长侃侃而谈,老师本来就累了一天了,能跟家长说说孩子的问题是负责,最不喜欢家长喋喋不休一堆话唱主角。”李老师这样说。可以看出,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地位并不平等。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缺少相应的沟通技巧,比较容易情绪化。“和家长沟通时很多老师都比较情绪化的。比如一次开家长会前做准备工作老师都挺忙挺烦躁的,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家长打来电话请假,我当时劈头盖脸把家长说了一顿。”李老师这样说。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校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沟通训练,这使得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缺乏系统的指导。“当家长侃侃而谈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打断,沟通一般利用我自己的休息时间,不想听家长说太多的话。”然而不善于聆听的沟通达到的效果也会欠佳。
(二)推行者停留在较低层次
笔者针对“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应该沟通的内容”在教师中进行调查,统计发现绝大部分
教师认为家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家长应侧重于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是“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而作为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对普及教育常识性知识的意识相对较少。很多教师对家校互动活动的形式了解甚少,主要集中在“家长会”一种形式。根据兰根布伦纳的理论,家校合作分为三种层次: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是第一层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是第二个层次,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是第三个层次。目前从教师的角度看,沟通还只停留在“反馈”学习表现这一层次,所以从教师角度来讲,家校合作层次还比较低。从表格4中可见,家校互动的内容扔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电话沟通及家长会上,教师对吸收家长进入学校活动则较为排斥。从协同教育视角下看“沟通者”这一角色,教师目前所承担的任务不全面。
(三)合作中的主导者
协同教育视角下的家校合作中,教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但在当前家校合作中,教师却是合作中的主导者。采访中有老师坦言“与家长沟通主要就是希望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大多数老师与家长沟通都不客气的,白天面对学生要尽量控制脾气态度和蔼,如果碰到无理家长还要忍让老师就要累死了”、“如果老师对家长客气,家长反过来就会‘欺负’老师,反倒是面对有威严的老师家长才会‘客气’”。有这样观点的老师在采访中数量并不少,可以看出,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更多的时候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存在。教师、家长两个群体在对话时位置并不平等。采访中发现,对待家长的“平等”程度随着教师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减小,即越是成熟的教师对家长态度越习惯以领导、命令为主,而非平等沟通。
三、转变家校合作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以一定的教学任务为基础,根据教学实践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在协同教育视角下的家校合作中,教师承担着沟通者、推行者、参与者等角色。从目前情况看,教师作为沟通者尚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学校方面应组织相应的培训,对教师沟通进行系统的训练。与此同时,教师应学习家校合作方式,改变家校合作的思维,将家校合作的层次向上推进,以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参与到学校具体运作、方向决策等方面。同时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等的心态与家长进行沟通,切莫让家校沟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和“展示台”。
参考文献
[1]郭蕊.提高中小学教师效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陈丽萍.谈教师沟通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版),2009,11:52.
[3]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09:5-727.
[4]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3:26-32.
【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推荐阅读:
网络协同环境05-22
家校协同09-13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汇报材料05-24
家校彼此了解是协同育人的前提06-28
协同发展模式07-21
协同配送模式06-24
协同学习模式07-11
协同开展模式09-07
内外协同模式09-26
信息化协同模式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