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

2024-09-13

家校协同(共12篇)

家校协同 篇1

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 是一个小集体, 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家长资源, 引导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意义深远。

一、家校协同班级管理的意义

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分离的现象, 教育部门已把加强家校合作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 积极提倡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就学校教育目标现实而言, 同样需要家长的协同, 校方应该主动接纳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 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 建立起“教育伙伴”关系, 达到家校教育合力。

另外,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家长与子女接触最多, 更能做到从子女的实际出发, 所以, 激发家长们内在的教育动力很重要。要教育学生, 首先要教育家长;想培养出好学生, 首先要培养出负责任的家长。

二、家校协同班级管理的策略

1. 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

我们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 他们的学历与见识各异。教师要先跟家长们沟通教育观念并产生共识, 将家长的教育观念像穿珍珠似地穿起来, 形成统一力量。教育观念, 简单的说就是对教育的看法。如果教师的观念落后、不切实际, 家长就对老师不屑一顾, 这对班级教育和教学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让自己的教育观念能吸引家长, 第一学年侧重点是介绍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 以及对班级一到六年级的教学规划;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则在家长会上对中国经济趋势与教育发展发表看法。这种方式对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 明确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消除分歧, 增进感情

家校关系紧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安全事故, 二是学习成绩。部分家长认为老师应该担负起一切责任, 这个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对学校和老师期望过高。

笔者的做法是, 真诚相待、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把家长当作朋友, 从不在家长面前批评他们的孩子, 同时向他们明确老师与家长的责任范围、界限和区别。

3. 家委会的组建

与家长形成教育共识之后, 就开始着手寻找支持自己教育观念的家长, 并从中精心挑选适合的人组建家委会。和选学生班干部一样, 家委会成员的选择和职责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首先, 人数的选择:5个, 和选举投票的道理一样, 单数有利于顺利达成共识;其次, 性别的选择:我班家委会1男4女, 把男性的干练、主观和女性的细心和耐心相结合;再次, 区域选择:根据学生所住区域分布, 选出每个区域的代表做家委, 利于活动的通知和讨论;最后, 人选的性格:要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能干、善于沟通、亲和力强, 并且能凝聚班里大部分家长。

三、家校协同班级管理的途径

1. 家委会以活动形式主持班级工作

学生活动能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融洽, 有利于家委会做家长们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对老师的不理解甚至是家长之间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当有家长认为老师对他的孩子冷淡、有偏见, 家委会成员和其他家长会与他进行沟通, 做思想工作, 最后让他认识到老师之所以没有随时随地去关注每个孩子, 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精力, 并不代表对孩子是冷淡的。

2. 组织家长们参与班级课程开发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 在暑假期间和家长们讨论开发了《科技大讲堂》课程, 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普及科普知识, 播下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的梦想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科技大讲堂》课程主要内容为:医学、生物工程、生命科学、海洋、物理、新材料、新能源等。

许多家长从本职工作领域出发, 将本专业的知识和对孩子的期望相结合, 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3. 组织家长编辑本班学习资料

来自教育发达省份的家长们则给本班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料和先进的学习理念。为让学生学得更好, 家长们都很乐意根据班级情况编辑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料, 他们不仅是教学成果的检查者, 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总之, 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学校教育的过程, 是符合社会发展现状和需求的, 有利教师与学校、家长、学生三方互动沟通, 能产生“1+1>2”的聚合效应。

家校协同 篇2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五小学 郝淑玲

【案例】

班上的一位女生王丽佳,她寡言少语,不够自信,成绩一般,朋友也少。常常一人陷入沉默。从家校联系薄上看,父亲信息栏是空白。是什么让一个本该活泼可爱的孩子,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呢。

通过了解得知,孩子幼年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她与一位农民再次组建家庭。生活的许多不如意让这位母亲更加坚定要让孩子成才的信念。各方面要求十分严厉,总是在指责孩子的不足之处;而生活上,繁重农活使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甚至还要她干很多的家务。这时我才知道她为什么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了。

应该让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于是我开始“报喜”,将她在学校的一些好的表现一一细说,我看见王丽佳眼睛中流露出感激的神情。同时,我鼓励学生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适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人无完人,谁不犯错,不能总是批评、打击孩子。对孩子做得对的、干得好的事,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错而不改的要严肃批评,使孩子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在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家访结束后,孩子执意送我很远,看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亲切地拍拍她的肩膀,“平时你从不主动和我谈话,我以为你对老师有意见呢,但今天我感觉你是喜欢老师的,老师也喜欢你。”她告诉我:“原以为老师没有注意到我……我……我会更加努力的!”她语言并不流利,我看到了她眼中的泪光,但更多的是信心。【分析】

以上案例表明家访时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更是一座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如何做一名家长、学生都满意的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会推销自己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在工作中老师要积极发挥这些长处,并推销自己的长处,这是使家长、学生对老师满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师首先要善于发现自己某方面的长处,当然这种长处最好与自己所教的学科密切相关。比如:语文老师的长处一般应该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擅长朗读,长于演讲,精于写作,或者有一手漂亮的书法等。

其次,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愿意在未来的教学中也培养学生在该方面的长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就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

有意或者无意地展示和推销自己,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老师就会很快产生好感,满意度会直线攀升。这样的老师会很快使家长感到满意。

2、肯定学生长处

平时,老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往往遵循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原则,尤其对于班级中觉得“有问题的学生”更是如此。一遇到家长,老师或许也会敷衍一些学生的“闪光点”,但接着便是滔滔不绝地描述着孩子在学校中存在的问题,致使有的家长都不敢到学校或者不欢迎老师进行家访。久而久之,家长或许就会因为与老师的隔阂对老师渐渐产生不满意的情绪。

家长看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有多少问题,他们总喜欢看到孩子的闪光的一面。根据家长这样的普遍心理,我们在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时,应该尽量多向家长介绍孩子的优点,在这基础上用比较婉转的语言向家长指出:“你家的孩子在某某方面如果能够努力的话,一定会更加出色的。”其实,这也是遵循了教育的某些原则。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小成功才会促使大成功。如果我们帮助家长有针对性的找到孩子成功或闪光之处,有助于孩子在家长的配合下,增强信心,取得更大的成功,使闪光点更加耀眼。而这正符合了家长的心理需求,再加上孩子在鼓励的阳光下更快地成长,老师当然就会受到家长的欢迎,也就自然成了让家长满意的老师。

3、指导家庭教育

据调查,很多学生家长都有很强烈的想教育好子女的愿望,可就是苦于找不到科学地教育子女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老师的就应该对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首先,家庭教育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应该做好对家长指导前充分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至少应该包括这样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应该学习相关的家庭教育理论和经验,对家长进行指导的时候要能说得出所以然,这样才能令家长信服;第二,要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能够进行不同的指导,让家长掌握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究竟应该怎样做的方法。

家校协同促进小学班级管理 篇3

一、 家校协同班级管理的意义

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分离的现象,教育部门已把加强家校合作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积极提倡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就学校教育目标现实而言,同样需要家长的协同,校方应该主动接纳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建立起“教育伙伴”关系,达到家校教育合力。

另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家长与子女接触最多,更能做到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所以,激发家长们内在的教育动力很重要。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教育家长;想培养出好学生,首先要培养出负责任的家长。

二、家校协同班级管理的策略

1.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

我们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学历与见识各异。教师要先跟家长们沟通教育观念并产生共识,将家长的教育观念像穿珍珠似地穿起来,形成统一力量。教育观念,简单的说就是对教育的看法。如果教师的观念落后、不切实际,家长就对老师不屑一顾,这对班级教育和教学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让自己的教育观念能吸引家长,第一学年侧重点是介绍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以及对班级一到六年级的教学规划;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则在家长会上对中国经济趋势与教育发展发表看法。这种方式对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明确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消除分歧,增进感情

家校关系紧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全事故,二是学习成绩。部分家长认为老师应该担负起一切责任,这个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对学校和老师期望过高。

笔者的做法是,真诚相待、加强沟通、增进理解,把家长当作朋友,从不在家长面前批评他们的孩子,同时向他们明确老师与家长的责任范围、界限和区别。

3.家委会的组建

与家长形成教育共识之后,就开始着手寻找支持自己教育观念的家长,并从中精心挑选适合的人组建家委会。和选学生班干部一样,家委会成员的选择和职责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首先,人数的选择:5个,和选举投票的道理一样,单数有利于顺利达成共识;其次,性别的选择:我班家委会1男4女,把男性的干练、主观和女性的细心和耐心相结合;再次,区域选择:根据学生所住区域分布,选出每个区域的代表做家委,利于活动的通知和讨论;最后,人选的性格:要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能干、善于沟通、亲和力强,并且能凝聚班里大部分家长。

三、家校协同班级管理的途径

1.家委会以活动形式主持班级工作

学生活动能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融洽,有利于家委会做家长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对老师的不理解甚至是家长之间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当有家长认为老师对他的孩子冷淡、有偏见,家委会成员和其他家长会与他进行沟通,做思想工作,最后让他认识到老师之所以没有随时随地去关注每个孩子,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精力,并不代表对孩子是冷淡的。

2.组织家长们参与班级课程开发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在暑假期间和家长们讨论开发了《科技大讲堂》课程,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普及科普知识,播下科学的种子,让科学的梦想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科技大讲堂》课程主要内容为:医学、生物工程、生命科学、海洋、物理、新材料、新能源等。

许多家长从本职工作领域出发,将本专业的知识和对孩子的期望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3.组织家长编辑本班学习资料

来自教育发达省份的家长们则给本班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料和先进的学习理念。为让学生学得更好,家长们都很乐意根据班级情况编辑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料,他们不仅是教学成果的检查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总之,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学校教育的过程,是符合社会发展现状和需求的,有利教师与学校、家长、学生三方互动沟通,能产生“1+1>2”的聚合效应。

家校协同,凝聚德育正能量 篇4

通常,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被认为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渠道, 是构成当今教育的三部曲, 是协同教育的一个整体。尤其是学校与家庭之间, 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 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 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 构建起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家庭教育的某些误区

记得“生命树成长训练”课程体系的创始人曹廷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父母总是苦恼, 我们创造了生命却难以让生命更精彩;我们付出了爱, 却收获不到爱的果实……”确实, 有这样想法的家长, 不在少数。在家长培训中, 我们发现, 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 (或很好地走出) 教育观念的误区, 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对此, 我们进行了简单梳理, 认为家庭教育的误区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全权制”, 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有些家长缺少家庭教育观念, 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 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总认为:孩子送到学校, 就得由学校把他教育好, 培养成材, 孩子的成长, 学校得负全责。

(2) “代理家长”代理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因为忙事业、忙工作, 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就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人”, 因而出现了很多“代理家长”。像我校这样的市直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 有15%~20%的“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的家长长期不在身边, 家庭教育十分欠缺, “代理家长”代理家庭教育现象比较明显。

(3) 过于注重智力培养, 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也非常愿意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 愿意和学校老师交流, 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家长首先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且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已经陷入某种“病态”, 每次测试后, 第一句话就是:“你考多少分?班上90分以上的有多少?谁最高啊?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等。而当孩子有一天终于考了100分的时候, 父母往往又会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关注的总是孩子的科目成绩, 很少会去比较孩子的身体、能力、习惯、品行等。

(4) 缺乏对孩子的尊重。有的家长过度彰显家长的权威, 对孩子缺少尊重, 孩子犯了错误, 不由分说, 把打骂当作是教育, 从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更有甚者, 一个不顺心就对孩子又骂又打。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 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 而不少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 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 久而久之, 孩子的内心也就悄然发生变化了。对孩子的不尊重, 会让孩子对于家长的各种教育更为逆反。

2. 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协调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 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校教育这种特定的环境中,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但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 家校教育必须协调统一。有些家长在品德培养上能与学校、老师交流, 这本是件好事, 但是这种交流大多停留在孩子守纪方面, 如孩子上课是否听讲、做小动作, 孩子听话不听话、调不调皮等, 其实这种所谓的品德方面的交流仍是为孩子学习上的情况寻找原因, 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品德培养来进行的。学校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 而家长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无形之中, 会慢慢地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对立关系。家校双方沟通、交流的缺乏,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种种差异已经造成了现有家校合作关系严重的不协调、不统一, 甚至容易使家校教育的作用力相互抵消, 以至于产生冲突。

二、如何促进家庭、学校协同教育

1. 学校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1) 举办家长学校, 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是以机制为依托, 健全组织机构, 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管理。二是依托各方力量, 办好家长学校。三是要丰富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 保证教育质量。四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丰富教育资源。

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的建设。首先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家长委员会, 做到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 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的成绩、听取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等。依托家长委员会, 组织专题研讨, 为家校沟通、亲子沟通提供平台。同时从家庭教育的视角, 与家长一起思考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家长学校活动要有详细的教育计划, 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需要开展不同的活动。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让家长了解孩子, 学校应为家长创造一切机会, 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近学生, 亲身感受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聆听学生的心声。

(2) 做好家访工作。家访是家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 也是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的有效手段。近年来,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校的家访制度, 并通过专项家访对特定学生进行全面了解, 主动取得与家长的交流、沟通, 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有针对性地进行家校协同教育,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访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 通过家访, 沟通了家校间的联系, 建立了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家校合作的伙伴关系;满足了家长的自身需求, 帮助家长消除了“教也不是, 不教也不是”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家校双方都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加深了学生对学校和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吸收了家庭教育的信息, 积累了教育经验, 对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起着促进作用;通过宣传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 扩大学校知名度,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 开好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重要家教活动, 是学校和班主任同家长联系沟通的主要形式之一。家长会不在多, 贵在精。我校每期召开两次家长会议, 期初一次, 向家长通报学校学期工作计划, 征求意见;期中一次, 总结半期工作, 提出后半期工作改进意见。

(4) 与家长建立便捷可行的沟通联系方式。虽然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 但是对于家长来说这些形式还是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 所以, 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就为促进家校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环境下, 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 是我们要思考的新问题, QQ群、微信、微博、电子信箱等网络渠道, 都应成为家校沟通的便捷方式。

(5) 做好模范家长评选和交流工作。我校从3年前, 就一直开展“学习型家庭”的评选活动, 通过评选, 家庭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正蔚然成风。通过优秀家长的成功教子经验交流, 畅谈家教体会, 从具体的实例中引申出具有实效性的家教方法, 使更多的家长受益。

2. 学校要促进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利用一切机会和途径, 对家长进行培训, 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一是让家长加强对家庭教育方法的学习, 营造协调的家校协同教育环境。为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 对孩子进行持续教育, 家长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录等, 家长有意识地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 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二是要让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的被动局面, 增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性。有的家长认为, 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而有些老师则认为, 学生就要听老师的, 有的家长教育不好反而起反作用。其实两者都有片面性, 应该充分发挥家长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 而作为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校协同, 凝聚德育正能量,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重视并积极付诸实践的工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 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 首先是家庭高度的教育学素养, 那么, 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 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 所有家长都应行动起来, 群策群力,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各类型人才而努力。

摘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学校与家庭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 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构建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格局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实践, 既可以促进家庭、学校教育相互支持、积极协作、形成合力, 又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上良好地发展, 有利于凝聚德育正能量,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校协同,德育,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程鸿勋.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5.

[2]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2.

[3]孙蒲远.美丽的教育[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4.

[4]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3.

[5]郑和钧主编.协同教学与素质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家校协同育人观后感 篇5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学会等待:牵蜗牛的人就是我们这些家长,蜗牛就是才上小学的学生,我们催促,我们唬叫,我们责备,正是因为我们的焦虑。而我们的焦虑来自和别人的对比,来自我们自身的不自信。陈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要学会等待,这就是对蜗牛的态度,蜗牛本来就走得慢,这个慢是被我们成年人定义的,而不是来自蜗牛世界的慢。他们其实已经很辛苦了。既然是去散步,就应该一起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这也是一种成长,也是蜗牛该有的步伐。

减少对比:我们之所以催,之所以责备,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的永远在别人家。在比较中,催促他们快速成长,但却是偃苗助长。

双减之下,我们要如何做,我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1、双减,是一项国策,是为了减轻教育对家庭的负担,减轻对学生学习的压力。目前的教育,我觉得是金钱和时间的比拼,父母经济压力大,孩子学习压力大。

2、双减,减少和别人的对比,减低自己的虚荣心。孩子是我们的一切,但学习不是孩子的一切,我们学会等待,我们不用他们和别人家的小孩对比,不再把孩子的成绩好坏成为我们吹嘘的资本。

家校协同 篇6

关键词:趋避冲突;中职生;对策

趋避冲突心理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对于中职生家长,他们一方面经历了孩子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失利的沉重打击,看不到子女人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期待子女在另一条道路上重新开始,最终获得成功。双重动机发生趋避冲突矛盾,制约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与学校相互信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改的深入,克服趋避冲突,培养学生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就显得刻不容缓。

中职生家长家校

共育趋避冲突心理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现象,趋利避害,追求成功,回避失败。一旦“利”“害”彼此之间发生矛盾,构成内心障碍,使外部行动陷入欲而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

俗话说:庄稼是别人的好,子女是自己的好。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们的身上寄托了为人父母者的全部心血与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就成了天下父母的普遍心理,子女在人生旅途中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都能令父母为之自豪,为之欢欣鼓舞,获得极大的满足。而这种心理决定着父母时刻关注着子女的成长,期望孩子永远活动在自己的视线或可控范围之内,期望子女通过努力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标。孩子入校学习,离开了父母的视线,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他们急切地期望嵌入学校管理,及时了解孩子的动向,弥补时空空白,引导孩子在健康的生活轨道上逐步成长。这种心理趋向无疑给家校合作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家长期待能够参与学校管理,但是,同时又存在着回避的动机。二者发生矛盾,使他们的心理期待与个体行动处于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的状态。形成这种障碍的心理因素包括:

1.自卑心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家长往往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人成才的标准,在经历了中考的打击后,对子女普遍感到失望;同时,对中职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子女就读于中职,自己也跟着低人一等,无颜见人,羞于在人前谈论自己的子女。教育观念的落后,成才就业心态的扭曲,使中职学生的家长们很难摆脱自卑的心理阴影,精神萎靡,缺乏热情,失去了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2.顺其自然心理

现代社会,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劳动强度的增加,学生父母作为家庭主要成员,迫于生活压力,四处奔波,早出晚归,对子女的生活起居都鞭长莫及,更谈不上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谈不上对子女的思想引导。还有一些家长舐犊情深,爱子心切,对子女的错误言行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些学生家长往往存在一种心理,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的子女教育还为时过早,或根本就没有多大必要斤斤计较,大动干戈,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3.依赖心理

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教师受过专门的培训,掌握相当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理所当然就应该承担起所有的教育任务。而自己因为教育知识的欠缺,教育方法的匮乏,难以完成教育子女的重任。于是,他们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采取消极的态度,完全依赖于学校。

引导克服趋避冲突

实现家校共育的对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和家长是一对教育者。”中职生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方面具有趋避冲突心理,学校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如果对此态度暧昧,不加引导,久而久之,家长不良心理的影响加重,就会萎缩不前,远离学校教育管理,使学校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因而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要抓住并强化有利因素,削弱不良因素,促使学生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

1.树立信心,激发共育热情

引导中职生家长树立家校共育意识,提高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是更新他们就业成才的观念。学校应该大量收集职教信息,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利用宣传栏、网路、家长会等交流平台,以社会需求与学生成长为基点,大力宣传职业教育。让家长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与经济发展血脉相连的关系,了解技能训练对学生就业、参与社会竞争重要性,了解学生凭借技能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对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意义,了解他们的子女所在专业、专业文化、专业核心竞争力、专业订单培养的企业、专业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经历和成就,了解学校实习车间先进的设备、学生操作流程、优秀学生作品等,从而受到鼓舞和震动,看到希望,进而充分肯定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渐树立起对子女成人成才的信心,以高度的热情亲近学校。

另外,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等方面的闪光点,特别要突出学生专业技能,让家长看到自己子女动手能力的提高与专业技术水平进步,从而消除家长的担忧,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祛除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学而优则仕”及职业教育属于二等教育的世俗偏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就业观,用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的子女,看到希望之所在,燃起教育子女的热情。

2.交给方法,促进科学家教

爱是一种能力。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孩子,趋于动物的本能,不足为奇。而怎样的爱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天下父母都需要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很多时候,爱的付出与其产生的效果并不能构成正比。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当今社会,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家长的教育目标发生偏离,陷入了“重分数轻能力,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的误区,产生了诸如顺其自然、依赖学校等错误的心理,弱化了教育的效果。也有的家长由于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子女的教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教育是一门艺术。学校与家庭相比,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方法,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校有义务以多种途径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给以必要的指导,使家长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全面了解、看待自己的孩子,欣赏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激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引导,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耐心地与家长沟通,交流,答疑解惑,针对学生的现状,商讨适合的教育方法,并达成一致,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让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家长心中扎根发芽。

3.精细管理,提高教育效度

家校协同 篇7

身为班主任, 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 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学校、家庭都应从自己的特点出发, 对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同时,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应该紧密结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要主动同家长密切合作, 使教育互为补充, 形成合力。

妙方一:深入学生家庭, 拉近家校距离

我们知道, 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立体化的, 其中家庭影响至关重要。学生的许多品质是在家庭的熏陶中形成的, 因此, 我们在决定对学生如何进行教育之前, 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因此, 每次新生入学, 笔者都要做如下工作。

1. 一份表格留印象

每次新生入学, 我们都要求家长认真填写一份表格。这份表格看上去很平常, 但它的用处可大了。学生入学后, 我们要输入学生学籍信息, 填写花名册、保险单、家校联系册、健康体检表等, 这份表格会给我们带来方便。这份资料还具有保存价值, 不仅能给现任班主任提供工作帮助, 而且对今后接班的教师也很有用处。

2.分析类型定措施

俗话说得好,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只有深入地了解家长, 研究家长的不同特点, 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教育好学生。通过多年的探究摸索, 我把家长大致分成七大类, 同时针对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措施。在平时与家长的互动交流中, 我会有意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展工作。

妙方二:亲临指导示范, 真诚情感引路

很多时候, 我们教师有时往往会埋怨家长不配合教师的工作, 如不督促孩子把家庭作业完成, 不看看孩子的作业情况, 不和孩子好好分析试卷的错因, 也不督促孩子把错题改正就盲目在试卷上签字, 不及时上交相关资料等。我们还会把这些情况向家长们反映, 并对家长提出了下一步的希望和要求, 希望家长们能配合教师做好工作,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 班主任开展工作也要讲究艺术。

其实,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最真诚的, 远远超过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因为他们白天要工作, 晚上还得督促孩子学习, 也很不容易的, 要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感谢他们, 直至感动他们。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有效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美好境界。于是, 我经常采用如下方式。

1. 新生开学送温馨

为了做好一年级新生的开学工作, 我们特意为家长准备了一份温馨提示, 协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2.布置任务师先行

每次开展各类活动, 布置各项任务, 我都不急于传达给家长。首先, 我自己必须搞清楚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目的, 需要家长做些什么;其次, 我要站在家长的角度设想一下会存在哪些困难, 需要什么帮助;最后, 为了出色完成任务、达到预期效果, 我一定会为家长准备相关资料, 做好前期工作。例如, 我校是书香校园,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大特色。我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在第二学期就开展了课外阅读的“采蜜”记录。既要完成任务又想开创班级特色, 学生和家长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我努力做好了以下工作。

(1) 统一为孩子们准备一本精美的“采蜜本”, 开展“采蜜本”封面设计比赛。

(2) 收集各类适合低段学生的“采蜜”形式, 提供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机会。

(3) 主张摘抄、感想、自创、绘画同行, 开创班级课外阅读特色。

(4) 及时评比表彰优秀小蜜蜂, 组织优秀作品展览, 肯定家长工作。

3.对待家长有诚心

(1) 在学校里给家长一个专门的空间。专门安排一个区域接待来访的家长, 他们可以坐在那里喝茶, 跟师生聊天。

(2) 家长打来的电话, 教师必须在24小时内回复, 家长提出的要求必须在1周内给予答复。

(3) 为家长的参与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 并让他们及时知晓。由于家长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 因而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方式也会不同。

(4) 平时积极采纳家长提出的建议和活动设想。对家长提出的有关活动、会议、特色教学、郊游等建议, 要表示支持和鼓励。

(5) 每个学年, 认真组织好全校十佳家长的推选评比工作。

(6) 到了学年末, 宣布学校下一年有关家校合作的计划。通过一个重大活动开启新一年的计划, 对家长提出明确的要求。

妙方三:及时表扬肯定, 树立家长信心

1.作业批改传肯定

平时, 我用心地批改学生的每一份作业, 用心去聆听孩子们作业本上那无声的话语, 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在家校通信息发布平台中, 留下了一段段真诚的话:“从婷婷的作业中, 我看得出您对她学习的关心, 真是个认真负责的家长!非常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 我在学校也会对婷婷多加关注的, 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她的进步更大!”“从孩子的作业以及与孩子的交谈中, 我知道您每天晚上都能督促指导孩子把作业认真完成, 我真的很感动!真心地想对您说一声‘您辛苦了!’以后让我们一起努力, 共同把您的孩子、我的学生教育好!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例如, 语文第一单元的试卷学生拿回家订正签字, 全班55名学生只有3名学生没有把错题改正, 52名学生都把错题改正了!看到这,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家校通平台, 给这些认真负责的家长们发了这样一条信息:“从孩子的试卷上, 不难看出您很关心孩子的学习, 能及时指导孩子把错题改正, 真是个认真负责的家长!谢谢!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孩子定会进步更大!希望您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 再次感谢您。”我还在班上对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进行了表扬, 并要求孩子们把老师的这份表扬带回家送给家长。孩子们兴奋了, 我也笑了, 终于成功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孩子们的良好学习习惯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可谓一举多得。

2.互动交流送表扬

在这以后, 只要发现家长的一点进步, 我都会大力表扬。语言学家告诉我们, 要赞美一个母亲, 你只须赞美她的孩子就可以。同样的道理, 当你表扬学生的家长时, 肯定比表扬学生本人更让他感动。于是, 我经常找机会给家长发信息, 对于他们的不足, 我也热情地指出并提出解决办法, 供家长参考。我认为适当地表扬和感谢家长, 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方式, 因为表扬家长, 能使受表扬的学生产生自豪感、成就感, 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 从而化亲情为动力, 增强上进心;在学生面前表扬家长, 也使得学生产生向家长学习的动力。其实, 要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 教师对家长小小的行为要重视, 不吝啬对家长的表扬, 就像我们的孩子, 一次的表扬会让孩子信心倍增, 相信家长也是如此, 我们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 首先就要认同、赞赏家长的每一个行为。

3. 活动结束表感谢

每次学校、年级举行大型的学生文体活动, 我都要事先向家长宣传活动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 今年的六一文艺汇演, 班里有35名学生参加, 从节目排练到服装准备, 从演出化妆到汇演结束, 我们都得到了家长的充分支持。在活动的全程参与中, 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 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 享受到了孩子成长的喜悦。活动结束后, 我又大力表扬了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和家长, 并及时发放了奖品 (和学生平时表现挂钩的笑脸) 。别看这小小的奖励, 却能充分挖掘家长下次参加活动的潜在动力。

妙方四:家校携手努力, 共建和谐关系

1.告诉家长怎么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对孩子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理想追求等的影响, 要大于其他任何人。只要家长重视教育, 孩子就会看得见, 就会知道尽自己最大努力获得良好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是起关键作用的人, 所以开学第一天, 我就向家长提出了“十大必须做的事”。

(1) 每天向孩子询问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及时跟教师讨论孩子所取得的进步。把对孩子的高期望告诉教师, 并征求教师的建议。

(2)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每晚监督、检查孩子的作业, 有意义地使用家庭闲暇时间, 如和孩子一起玩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游戏。

(3) 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一起观看电视节目并进行讨论。每天跟孩子一起阅读10分钟, 并让孩子看到自己在读书。同时鼓励他们多看书, 多参加体育活动, 多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思维。

(4) 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 并为孩子制订远大而又现实的目标。鼓励孩子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而放弃短期的利益。

(5) 发现孩子的特长并鼓励其发挥特长。鼓励孩子全面发展, 表扬他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把孩子创作的儿歌、美术作品、获得的奖状挂在墙上, 让大家知道。

(6) 让孩子参与家务, 从中领悟勤奋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而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7) 给孩子准备恰当的服装, 让他穿得舒适, 否则会影响他集中注意力, 奇装异服不一定适合在学校穿。

(8) 除了实际措施外, 多给孩子以口头上的支持, 比如对孩子表示关爱和认可, 对其在学校的学习收获表示出兴趣。

(9) 教育不能因学校放假而停止, 你的孩子需要你在家为其提供丰富、有趣的活动, 让他继续学习。读书给孩子听, 即便他已经会自己看书了。

(10) 积极参加家长会, 做学校、家长、教师协会的成员, 担任学生的导师、教师的助手。

2.鼓励家长当义工

多年来, 我校就根据家长特长, 有效整合社会人力资源, 让有一技之长又乐意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家长走进校园, 走上讲台, 开设了文化讲座、生活讲座、实践引领等综合类课程, 丰富了学校教育元素, 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今年以来, 我们探索的家长义工护生队、家长义工俱乐部等途径, 将进一步满足家长关心、支持学校教育的要求, 增强家校合力。

3. 体验师生真挚情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人物, 孩子的成长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作为班主任, 更是责无旁贷, 所以在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同时, 我们自己要比他们做得更好, 要让每位家长感受到我们对学生的爱, 对他孩子的爱。笔者担任班主任12年, 一直把每名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 全身心地引领他们健康快乐又出色地成长。生活中的几件小事, 让我感触很深。

事件一:每天放学, 我都非常准时地带着学生出校门, 从不让学生和家长等候。天气渐渐转凉, 每次出发前, 我都要提醒孩子穿好外套, 帮助他们拉好拉链。出校门后, 我总是微笑着和学生说再见, 总是摸摸学生的头, 告诉家长今天孩子表现很出色。别看这只是普通的放学, 家长却经常在外议论我们哪位教师准时, 哪位教师和蔼可亲, 哪位教师一看去就对他的孩子好。

事件二:我班里有个残疾儿童, 他从小患有积水肌肉萎缩症, 不能行走, 只能坐在轮椅上, 每天由爷爷背着来上学。不过这名学生特别聪明, 学习成绩和表达能力并不亚于其他学生。于是, 开学第一天我就隆重地向学生介绍了他, 鼓励学生要像他一样坚强、酷爱学习, 教育学生要时刻帮助他, 关心他。从那以后, 只要他遇到困难, 身边的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如吃饭时会有人给他盛饭;抽屉里的东西拿不出来会有人帮他拿;爷爷来背他回家时书包不小心掉地会有很多人帮助捡起;学校召开运动会, 我们推着他一起参加开幕式……班集体的爱让他感觉特别幸福!

工作中像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既琐碎又普通, 可我们仍然不厌其烦地做着, 时刻要求自己做得更好。家长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 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因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学校越来越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已经无法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来完成。社会参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而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共存者。没有家长, 就没有学生, 也就没有学校的存在。在社会参与当中, 家庭参与对小学生来说更具影响力。因而,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到学校育人环境的全面改善, 也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作为班主任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 并引导他们正确进行家庭教育, 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美好境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只要我们深入地了解家长, 付出真心, 多多表扬家长, 走进家长的内心世界, 就会让家长们在无数的感动和惊喜中, 心甘情愿地走进班级, 走进学校, 走进教育, 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为孩子共撑一片蓝天。

摘要: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有效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美好境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只要我们深入学生家庭, 拉近家校距离;亲临指导示范, 真诚情感引路;及时表扬肯定, 树立家长信心;家校携手努力, 共建和谐关系。这样做可以走进家长的内心世界, 就会让家长们在无数的感动和惊喜中, 心甘情愿地走近孩子, 走进班级, 走进学校, 走进教育, 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为孩子共撑一片蓝天。

关键词:深入,引路,表扬,携手

参考文献

家校协同 篇8

一、提高认识, 增强家校合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未成年时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 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黄金阶段”和“关键时期”。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对于党和国家来说, 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对老百姓来说, 是关系家庭幸福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大事。教育青少年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教育结合, 尤其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协作与结合, 因为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或者缺少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 青少年就很难走上成功之路。基于以上认识, 近年来, 我们坚持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 丰富的活动为载体, 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学生为主体, 构建良好的“三维”教育氛围, 搭建实践探索的舞台,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方法互补、教育资源共享, 实现共同育人的目的。

二、夯实学校德育, 促进学生规范的自觉养成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 良好的内部建设是实现“三结合”教育的基础, 是构建开放式育人校园的前提。一是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保障, 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 设立家长委员会, 开办家长学校, 建立班级家长教师协会, 校内设立“校长信箱”。为了落实“三结合”教育工作, 我校先后完善了家长学校交流的表彰制度、家长开放日制度、重大活动参与制度、家长委员职责、家长委员会活动制度等, 明确了学校特色活动家长参与要求、评价内容等, 为建构科学、合理的“三结合”教育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搞好校园布局、绿化、美化, 让学生置身其中, 赏心悦目;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名人画像、制作校训班训标牌等, 提高建筑设施的文化品位, 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育人功能;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组建各类课外活动小组, 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寓教于乐, 寓教于悦。三是改进学生评价制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报告书》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 坚持综合、全面地考核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成长册》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成长册》是一本记录中学阶段成长足迹的文本, 其中涉及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创新能力、自育能力等八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对学生综合素质给予了科学的指导。学校每学期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学校评等方式, 给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等级评定。真正让《成长册》成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形式。

三、开辟多种渠道, 创建家校合作的良好机制

学校和家庭, 教师和父母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两类最重要的环境和人物, 因此, 重视家校合作一直被学校列入教育的重要方面。

1. 办好家长学校

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和学校整体工作, 针对家长认识上的误区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灵活地选择内容。如新生入学时的“进入高中, 学习与成材”、“赏识您的孩子”专题;学生进入毕业阶段的“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毕业生”专题;针对高中阶段学生与家长缺乏感情交流, “代沟”现象突出的问题, 进行“蹲下去与您的孩子谈心”、“您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吗”专题, 适时聘请教育专家、心理医生、成功家长、优秀教师进行教学, 开展家长间的交流、探讨。不断推动家校互动、家校协同教育, 促进家庭和学校从不同的空间和角度共同教育孩子, 达成默契, 一起实现育人目标。

2. 定期召开家长会

一般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 以年级为组织单位, 以宣讲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作为家长会的主要内容, 体现针对性, 切实帮助家长和学校一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 同时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实践中, 我们积极创新家长会形式, 如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家长会和讲座式家长会, 以展示学生专业技能和特长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式家长会、表演式家长会, 让家长在听、看、参与中受到教育, 得到启发。

3. 设立家长开放日

亲自参与教学过程, 了解新的教学模式, 吸收新的教育信息是家长把握孩子成才的重要渠道, 也是家校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要手段。每学期, 我校都以年级为单位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向家长全面开放教学课堂。让家长走进课堂, 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促进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沟通, 互相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 互相交流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 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 有助于家长对子女的全面了解, 有利于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感知, 从而促进家教同学校教育的配合, 促进家长、教师协作互动, 共同育人。

4. 开办网上家长学校, 拓宽家校联系的新方式

学校与电信部门联系建立了网上家长学校平台, 组建了由德育处总负责, 教技室技术支持保障, 各班主任、任课教师负责学生日常数据管理的网上家长学校管理网络, 使网上家长学校平台不仅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 更是一个德育教育、教育教学的管理平台。

四、整合社会资源, 增强合力育人的功效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 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 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单一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善的, 学校要利用社会教育优势, 把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

1. 挖掘教育资源, 构建教育网络

学校重视和利用社会资源, 把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教育学生的基地, 我们先后与驻地部队、敬老院、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协商建立了军训基地、敬老爱幼基地、科技艺术训练基地。同时学校注意社会人力资源的挖掘, 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 在一些重点联系的单位中和“五老”中聘请校外辅导员, 充实了学校的教育力量, 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 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2. 利用教育资源, 搭建实践舞台

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参观新村、访问老干部、社区调查等活动。学生们在参观新村时对其优美的环境、齐全的服务设施赞叹不已, 感受着生活的幸福。在访问老干部时了解到新村的奋斗史和发展史, 感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从而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实践证明, 学校、家庭和社会就是生命的共同体,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它们是彼此互生互利、共享共荣的。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股力量融为一体, 不断发展三结合教育优势, 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才能让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家校协同 篇9

自古以来,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 “家校协同”教育得到普遍关注。2006年南国农先生在《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中把协同教育定义为[1]: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社会机构的力量, 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2]而家校协同又是协同教育的重要组成环节。当今,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将成为信息化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新型媒体微博的诞生, 为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为教师和家长带来了不限时空的新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

一、微博的应用特点

微博 (Micro-Blog) , 即微型博客, 原型为Twitter, 是一种新型的Web2.0互联网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网页客户端等利用这个平台实现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信息的传送、分享和下载, 将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微缩成一句话或者一张图片, 发到新浪微博上, 和朋友分享。传播内容限制在不超过140字 (140字可能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目前出现了长微博, 长微博就是字数在10000字以内, 这时将文字转换为图片) , 可以添加表情、图片、视频音乐等, 并可以添加需要关注的人, 即时看到他 (她) 发布的信息。引用陈永东教授的观点[3]:微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短、平、快、碎、即、开”。

二、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微博能解决如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家校交流通道不畅通、学生的特殊指导不能兼顾等弊端。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

1.微博优于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模式

微博能解决传统家校协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比如说:家长可能会因为事务忙碌不能到场, 而且家长会一般是安排在学期前和学期末开展, 其连续性差, 交流不充分, 教师不能向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并且如果没得到学生的允许就对家长进行电话采访或家访, 会对学生的个人隐私造成伤害。而且家访不能顾及到每位学生, 同时, 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家访都存在反感, 对教师的敬意不断削减, 认为教师是向父母打小报告, 这样反倒会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反作用。对于这样的问题, 通过微博教师可以每周末与家长们协商时间进行网上交流;相较于家访和电话等传统形式, 教师可以从家长那获取到学生的近期生活情况, 根据这些情况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信息。利用微博的形式, 学生、家长可以同时参与, 学生不仅得到知情权, 也能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及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当然, 微博的设置要求父母不以真实姓名命名, 以防止其他与家长了解自己情况, 造成心理压力。[4]

2.微博是优于其他家校协同教育的社会性软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社会性的软件迅速走向教育领域。家校协同教育中一般用的通信技术主要有校讯通、博客、Q群、E-Mail、微信等。大部分校讯通都要向家长收月费, 而微博的注册只需通过极少的时间和资源就可以申请到免费的个人微博。同时, 微博是面向大众、操作简便、易学的交流平台, 没有年龄和专业限制, 随时随地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发布信息。因此, 利用微博来开展家校协同教育, 对家长的信息技术水平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据《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显示, 有一半的博客用户因为没有空闲时间而放弃了对博客的更新。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家庭琐事, 教师也并没有太多时间去管理博客, 家长也不能保证及时查看博客。而微博140字快速更新的方便快捷, 能够支持手机发表, 让微博实现随时随地更新。[5]微博比Q群及微信更具有组织性, 比E-Mail内容形式更丰富些。

三、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考虑到需求情况、角色的分析、内容和功能模块的设计。

1.需求分析

家校协同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沟通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不高[6], 而合理利用微博, 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2.角色分析

在利用微博进行家校协同教育的过程中, 家长、教师、学生则成为微博主要的角色。应该深入了解三者在微博中彼此之间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进行微博教学设计。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微博的发起者和管理者, 并充当着主持人的角色;家长充当的不仅仅是参与者的角色, 而且还是讨论者, 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咨询;而学生则充当参与者的角色。

3.内容设计

利用微博完成家校协同教育, 教师发布微博的内容不仅是作业的布置, 让家长监督学生完成, 也不是仅仅是发表学生的成绩, 让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而应该以讨论或者活动等多种形式,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微博互动中来, 既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也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4.功能设计

教师作为发起者,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起微群。教师每天发布作业, 也可以发表个人见闻, 进一步让学生和家长增进对自己的了解。教师与学生、家长创建微群, 可以针对热门话题进行讨论。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微博, 去了解学生的最近动态, 可以私信对个别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最重要的是, 教师最好定期组织家长与学生的互动活动, 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家长以匿名的方式申请微博, 可以发表关于工作生活中的琐事, 如果孩子能够加以关注, 可以有效增进对父母的理解。而家长关注教师的微博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 还能够对其言行举止进行监督。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家长也可直接与之对话。家长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 从第三者的立场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家长甚至可以关注其他家长的微博, 与其他家长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学生以真实姓名申请微博, 并加入教师创建的班级微群, 不仅可以了解作业的布置情况, 还可以发表心情和自己喜爱的事物。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热点问题, 说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同学讨论学习问题。还可以关注教师的微博, 以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感。

5.善于运用混合型通道

仅仅运用微博这种单一的家校协同教育通道是很难达到效果的。以上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的方式虽然在一些方面不及微博, 但是由于微博只能在网络支持下运行, 目前, 很多高龄家长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对计算机和手机运用的能力有限, 不能很好地完成互动活动。微博毕竟是网络社会性软件, 教师不能与家长面对面解决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 教师也不能像家长会那样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来了解学生家庭真实情况, 从而无法和家长沟通。所以, 家校协同教育是离不开传统交流形式的。这就需要将传统家校协同通道与基于新型技术的通道结合起来, 形成混合型通道, 这样家校协同会更好地有效进行, 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优势。

四、总结

通过利用微博能够使家庭、学校互相沟通, 紧密联系,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有效防止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带来的影响。并能加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拓宽了家校协同教育的通道, 更好地发挥家校协同的优势。但是, 微博毕竟是刚开始在教育领域进行实践, 目前, 在家校协同教育的应用也处于开拓阶段, 今后还需对家校协同设计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 2006, (5) .

[2]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2005.

[3]王弘张.玩转微博:个人、企业、政府微博实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4]徐涛涛, 盛礼萍.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 2011.

[5]李超.微博在国内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J].信息化教学, 2011:131-134.

家校协同 篇10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是孩子永远的学校。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教育。近年来, 田村小学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教师成长为本, 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 将培训家长与培训教师并重, 举办“家长学校”, 邀请家长和社区参与教育管理, 全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网络,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真正实现了家校一体化教育, 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一、家校培训, 提升理念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非全部,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品格、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轻视和无可替代的。学校教育是针对众多孩子共同点的“普遍教育”, 而孩子却是千差万别的, 因而, 家长对孩子的一对一教育是孩子个性成长的切实需要, 为了教育好学生, 必须首先教育好家长。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转变意识, 统一观念, 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两次专题课程, 让教师通过案例分析, 正确认识教师在家校协同中承担的重要作用, 学习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引导家长参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肯定家长付出的艰辛与进步, 从而充分发挥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理念的提升带来了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变化带动了家长的提升,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变得灵活、融洽了。

1. 新家长课程

每年9月份开学前, 学校都会聘请专家和优秀家长, 为一年级新生家长举办“家长学校”, 开设以“家校牵手, 走进理想教育”为主题的新家长课程。课程共10课时, 其5个专题分别是:“孩子入学, 你准备好了吗”“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如何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生活中教给孩子学习数学”“培养良好习惯, 奠定一生幸福”。培训中, 专家推心置腹、旁征博引, 家长倾心聆听、深切感悟、受益匪浅。培训结束后, 有的家长颇有感触地说:“原以为孩子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事儿, 想不到做一个合格的爸妈还这么不容易……”有家长庆幸地说:“多亏来听了课, 要不然我真不知道孩子上学了该怎么管……”实践证明, 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一年级新生入学的适应期明显缩短。

2. 家长常规课程

学校将“如何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怎样爱孩子——学会与孩子相处”“呵护生命, 关注生活”“学会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等主题, 纳入家长培训的常规课程,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家长进行交流, 增强了实效性、应用性。

3. 家庭教育研讨会

学校定期召开家庭教育研讨会, 组织各年级家长代表就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难题进行讨论分析, 通过各种活动和各种途径, 积极为家长提供帮助, 如在校园网上开辟“家庭教育”专栏, 向学生家长开放学校阅览室等。“一聘请、二辅导、三开放、四活动”的工作方式, 使家长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 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 每次家长到课率均达到95%以上。

二、共同参与, 真情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

“校园网家校互动平台”“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月”“家书月月通”及“亲子活动”, 共同构建了学校“一网四平台”的家校沟通网络, 促进了家校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 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1.“家书月月通”

为了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工作, 学校开辟了家校沟通的日常交流平台——“家书月月通”, 将学校每月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下月工作计划及时告知家长, 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书月月通”还开设了教师评价、家长留言等互动版块, 其中教师留言部分, 鼓励教师根据孩子情况进行个性化使用, 使家校沟通更具针对性。五年级二班的孙建秋老师还在此基础上开辟了学生自我评价版块, 实现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方式。

2.“家长开放月”活动

除了定期召开家长会外, 学校把每年4月份定为“家长开放月”, 4月份的每个工作日家长都可以走进教室, 走入课堂、课间, 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活动中, 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 更身临其境体会到教师工作的不易, 每次活动结束, 家长们总会在反馈表中留下真情感言。

3.“亲子活动”

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 不但培育了亲情, 更促进了家校共建。亲子读书活动中, 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 共写读书体会, 营造了家庭书香氛围;亲子越野赛上, 500多个家庭的家长与孩子互相鼓励, 你追我赶, 在精彩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展现了父母的榜样力量;“快乐嘉年华”亲子活动是教师、家长、孩子们永远难忘的回忆;响应威海市创办森林城市的号召, 学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 共创森林城市”的活动, 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社区环保, 家长们以身作则, 不怕脏、不怕苦的表现对孩子们的成长无疑是无声的教诲。

4.“校园网家校互动平台”

家长们在互动平台上可随时提出问题, 由校长亲自给予答复。这种互动与交流, 使家校合作的意义更加彰显, 家校双方在交流中探讨, 在探讨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从而使家校协同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家校共管, 实现融合

1.“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

“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是家校协同教育网络的组织支撑, 分别由校委会代表、教师代表、家长委员会代表、社区代表共同组成, 全面、全程地参与学校的工作。学校相关制度的制订、重大建设项目等都要由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研究。不同角度的思考, 不同视野的分析, 使学校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和完善, 同时, 也真正实现了开放办学。

2.“家长爱心团队”

“家长爱心团队”是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创新。2008年下半年, 家长委员会发出倡议, 组建“田村小学家长爱心团队”, 倡导家长们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 与教师、学校合作,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这一倡议得到了家长的一致拥护, 157名家长踊跃报名。根据学校工作实际, “家长爱心团队”分成图书、路队、分餐、环保四个职能小组, 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不仅为学校减轻了工作负担, 更进一步密切了家校联系, 真正实现了家校融合。

2009年, 家长委员会根据工作实际又提出了“家长团队自制”的管理模式, 即选举出爱心团队团长、秘书长, 由家长委员会管理家长团队的各项工作, 使家长爱心团队真正成为一支义务服务于学校的志愿者队伍。4月, 学校图书室向社区开放, 家长团队积极地担负起管理工作;5月, 家长参与卫生监督、路队护送;5月16日的亲子嘉年华活动中, 家长团队协助教师安排规程、参与服务。各项活动使家长们增进了对孩子、对学校的了解, 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辛苦, 拉近了家长和教师、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 促进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形成责任感、义务感, 形成了强大的家校合力。

家长委员会还充分利用家长团队这块阵地, 充分发挥家长力量, 和社区、企业建立联系, 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 开展参观、访问、实践等活动, 将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生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009年3月, 五年级一班王玺义的妈妈联系慈善团体为学校捐书一千余册;三年级一班学生家长张玲发动家长团队和孩子到威海儿童福利院做义工;四年级四班学生家长邹明艳帮助学校联系到威高集团参观;五年级四班家长帮助学校联系到高炮团进行社会实践、军民联欢……

家校协同教育实践, 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启了一扇智慧的窗口, 在群策群力、互促共赢的友好氛围中, 学校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佳绩, 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家校协同 篇11

关键词:家校协同幼小衔接适应性

在幼儿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室环境、家长期望等方面都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很大的区别。在幼儿教育中,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以游戏和互动为主,教室环境也多以玩具、彩色装饰等布置,家长和教师的角色更像是陪伴者;但在小学教育中,课程设置规范,需要儿童能够长时间坐住听讲,教室环境布置也变得整齐,教师变陪伴角色为主导角色,家长对儿童的关注也越来越以成绩为导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把学龄初期和学龄期划分在6岁,两个不同时期的人格发展内容是不同的,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都会面临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解决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以及家长角色认知的转变是关键环节,这也就成为了学前教育机构和小学在办学上的工作重点。对于小学来说,如何进行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如何进行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将成为小学低年级工作的核心。

一、国内外幼小衔接现状与问题研究

2015年2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意见》,以制度规范的方式保证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升学问题。虽然国家在制度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的培养方式由双方各自制定,幼儿园与小学并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对接方式,很难满足家长和儿童本身的心理需求;目前的幼儿园“小学化”情况严重,为了保证优质小学的入学率,很多幼儿园提早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儿童本身快乐成长的需求;从宏观层面来讲,小学之间的校际差异比较明显,很多家长对于优质小学的教育资源趋之若鹜,这就导致了小学择校和学区房等现实问题的产生。

在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中十分重视幼小衔接,由政府颁布法令政策予以保障,并且将“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指标。例如新西兰在2002年就颁布了学前教育的10年战略计划《未来之路(2001-2012)》,其中有一条策略就是“促进从出生到8岁教育的连续性”。一些西方国家还会支持一些幼教机构和小学以及家庭合作,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提供专业化的入学适应性服务。

二、家校协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学校与家庭关系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学校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家长与学校、家长与老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问题,在这其中,班主任作为家长与学校沟通的关键人物,在家校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的抚养者,更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老师,父母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言传身教正是如此。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应该完全由学校以及老师负责,但却不知家长的角色是老师不可替代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明显会多过于老师。家长可以和老师反馈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生活习惯,作业的完成情况,生活表现等,老师可以和家长反馈孩子在校期间表现,学习成绩和纪律情况等。只有家庭和学校的信息保持通畅,才能有效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因材施教。

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家校协同合作的方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家长会等方式,在原有家长会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技术建立班级家长微信群、家长委员会交流群等、“家校通”APP等多渠道的交流方式,保障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对等。尤其是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孩子受父母的影响直接反映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处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孩子受父母的影响要比学校老师的影响更明显。就目前家校协同合作的实践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家校合作的内容较为单一,主要还是停留在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上;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只是负责向家长单方向传递信息;相关部门也缺乏对于家校合作方式的规范性指导。

三、建议与对策

1.合作形式上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探索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培养一体化

造成幼儿园和小学“各自为政”的现实问题是来源于两个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和方式不同,管理模式也相对独立,最终导致小学老师不了解幼儿园老师的教学内容,幼儿园老师不了解小学老师的教学风格。将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培养方式相互结合,可以加强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的互动情况,使不同阶段的教师均能了解幼小衔接过程中双方的职责,更好的为儿童入学奠定基础。

2.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有针对性的家长培训内容

在所有小学新生入学前,学校都会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包括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方式的培养、课堂专注度的锻炼、组织纪律性的培训等等,以便使一年级新生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模式,尽快完成小学生角色的转变。但对于小学新生家长的培训,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其实家长的角色转变相比于学生本人来说更重要。在学生入学时感到不适应的一段时间内,家长的态度对于学生本人的影响非常关键,因此对于父母心理上的改变,角色认知的改变,如何进行家校联系等内容更应该进行培训,使家长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及自己应该带给孩子积极正向的引导。

3.构建立体化家校协同模式,开展家校多元合作方式

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家校协同合作的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家长见面会等方式,逐渐发展成为线上线下多渠道沟通方式。随着微信的普及,班级家长群极大的方便了班主任老师与各个家长之间的联系。“家校通”是集计算机、互联网、考勤信息化等技术于一体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也为学校、家庭和老师之间快捷、实时的沟通搭建了平台。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家校协同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却缺少梳理和整合。目前学校应该整合线上线下各个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不同平台的优势作用,同时降低使用重复率,减少不必要的信息传播和重复性的通知内容,既要保证沟通信息的通畅性,又要保证信息传播的权威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旭.北京市“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5,(06):28-31.

[2]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3,(02):28-31+37.

[3]辛韵晔.小学家校合作问题新探[J].山西青年,2016,(16):122.

新时期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探析 篇12

一、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内涵

家校协同教育与以往所提到的“家校合作”有本质上的区别, 传统意义上的家校合作强调的是家长配合学校教育, 家长只是一个配合者。家校协同式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协同效应”, 认为在现代社会, 个体生活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 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联, 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发展。系统中每个要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因此, 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 两者力量的动态补充与及时有效是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效果的基础, 其中家校之间的双向沟通是关键。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 中国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目标, 主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 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学生大学时已在生理上成年, 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人数短缺、学生管理工作量大, 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需要破解更多的育人难题。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对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 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优势

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崭新而特殊的阶段, 开展大学生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渐趋成熟, 希望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解决自己所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爱情婚恋、人生发展等重大问题, 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 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对家庭依然有很大的依赖性, 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 只有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 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和家长的影响力, 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 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性”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按内容可分为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 每一种素质又可以从知识、能力层面去分解。在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中, “德性”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 可以促使大学生家长认识到“德性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主动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感化教育, 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 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 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教育模式、提高办学效益、赢得社会声誉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新时期, 高校不但承担着传播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才的职责, 而且还担负着服务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等社会职能。通过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工作, 高校在协同指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的过程中, 不断实现和完善高校向家庭渗透先进教育理念的社会职能。同时, 高校通过和学生家庭之间不断的联系与沟通, 也能广泛地获取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对更新高校的办学思想、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服务社会、赢得社会声誉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四) 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家长对学生入校前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最了解的, 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 就要求家长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的有关情况, 以便于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 学校也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 便于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 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要想大力推进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使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 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

由于受传统办学观念的影响, 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实行封闭式办学、封闭式管理, 缺乏与学生家庭之间联系和沟通。新时期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高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才逐渐增多, 但仍有许多高校没有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 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许多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进了“保险箱”, 以后有关学生的成长、成才就都是学校的事情, 因此就放松了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二) 高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

家校协同式教育强调的是家长主动对高校教育管理等的了解, 高校要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 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家校协同式培养的目标。然而, 由于地域等因素的限制, 家长一般很少主动和学校联系, 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 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因此, 高校与家庭之间也就难以达到协同互动、共同育人的目标。

(三) 协同式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强, 缺乏连续性

目前, 我国高校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具体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和毕业生就业、考研这段时间, 其他时间则无动于衷, 呈现出“重两头, 轻中间”的特点。不少高校缺乏家校协同式教育的整体思路, 没有对家校协同式教育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 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 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另外, 对于同样担负着教育重担的家长来说, 他们所获得的有关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等知识和技能也是简单的、零碎的, 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协同式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体系。

(四) 家长参与高校育人体系的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制度不够完善, 机构组成缺乏科学性, 工作效率低。家长参与层面比较浅, 很少涉及高校事务的参与与评价, 更是无缘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高校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甚少。家校协同式教育是家长与学校两者互动的过程, 既有学校对家长的教育和沟通, 也应该包括家长对学校事务的主动了解与参与。高校如果没有建立有关的平台, 让家长及时了解、主动参与学校事务, 家长协同教育的积极性就不会得到真正发挥。

四、对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 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 重视家庭教育

高校应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价值, 努力树立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学校要积极引导辅导员、班主任、导师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 确立“大学生仍需要家庭教育”的观念, 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为家长提供和学校沟通交流的专用场地, 开通家长热线电话, 购置专用办公设备等, 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结合, 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的“两级结构”向“三级结构”转变, 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 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 社会上出现的“月光”、“啃老”、“陪读”等现象也越来越多, 同时在子女的就业过程中, 家长的传统观念往往影响学生的择业, 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 新时期家长在子女的教育观念上必须也要与时俱进, 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 形成与时代特征、与子女未来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三)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家庭教育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 遵循“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家校互动活动, 在传统家访、书信、电话、家长会、毕业典礼等渠道的基础上, 努力开拓新渠道。如建立网络资源的优势, 通过网络视频、QQ、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各种不同方式与家长沟通。

(四) 高校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密切家校联系

高校可以创建家长学校, 开办家教知识讲座, 进行家教行为指导, 宣讲教育政策法规, 讲授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 生理卫生等科学知识。通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拉近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 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设立家长委员会, 协助学校组织校外活动, 动员家长相互交流, 定期听取学校有关工作的汇报, 反映家长的意见、建议。召开家长研讨会, 调查了解家庭教育的需求, 针对家教热点问题开展研讨, 认真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建议。建立家长资料中心, 可以邮寄教育资料, 印发家校合作手册等, 利用多种方式, 宣传学校教育政策和计划。家长们可到中心索取教育资料, 查询学生行为档案, 接受家教培训, 获取学习辅导材料。举行家教会议, 交流家教经验, 形成一个教师与家长, 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会晤沟通场所。

参考文献

[1]李斐.新时期家校协同式教育实施策略的思考[J].琼州大学学报.2007:14.

[2]罗洪铁,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246.

上一篇: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下一篇:武学与导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