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中物理教师的角色(共10篇)
职校中物理教师的角色 篇1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其与临床联系相当紧密,如果能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好解剖与临床的关系进行教学,将会既促进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深化,又能够使学生尽早地接触临床氛围,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笔者以为,角色扮演法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角色扮演法作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成为践行者也成为观察者。以接近现实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为情景,扮演相关角色,将经验的学习和团队精神结合在一起[1]。
针对我校作为职业高等学校,且学生多数为护理专业学生,其需要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将来参与临床工作时应当实用、够用的特点,我尝试着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梳理课程体系、内容,找出适合章节
经过梳理,找出适合角色教学法的章节和具体内容,如能够使基础、临床二者结合处就是很好的运用角色教学法之处。我们发现二者能够结合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如运动系统的骨性、肌性标志在临床上的应用,对于寻找重要的血管、神经相当重要,而这又是护士打针、输液的基础。又如消化系统结合插胃管洗胃术;泌尿系统结合导尿术;脉管系统结合静脉穿刺术、动脉扪脉、测血压;内分泌、神经系统结合病症等,这些都是护士的基本功,也是将来临床经常使用的技能。这些都能够使学生投入到角色的扮演中,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前教育
这是为学生进入角色前进行的预演。虽然学生刚进校,还没有穿上护士服,还没有学习基础,更没有临床实践。但可以用前辈如南丁格尔的护理故事来引导学生提前进入角色。众所周知,南丁格尔并非一开始就是一名优秀的护士,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总结才最终成为一名广受世界赞誉的护士的。所以,护理前途是光明的,职责更是神圣伟大的,而不是有些人眼里的只是服侍人的脏、累、苦的职业。同时做好职业规划:以一个人护理专科毕业工作平均二十一岁计,到55至60岁退休,职业生涯大概30—40年。我的看法是前十到十五年,角色:从入门护士到成熟护士;工作中级阶段约十年,黄金时期,从成熟护士到成为阅历比较丰富的带教老师;后十年争取成为专家、学者型的带头人,能够进行反哺教育。
三、寻找适合角色扮演法的具体途径
笔者试着探索了以下途径。
1.课内教学途径。这是个打基础的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细心和耐心和虚心。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鉴于现在医药院校普遍存在标本紧张、短缺,学生实际观摩、操作机会有限的情况,我让学生相互作为观察、体会的对象,这一点在运动系统的骨性、肌性标志的识别辨认中相当有效;在脉管系统的学习中也相当有效。
2.模拟病房教学途径。这是个深化理性认识的阶段。通过教学体会,笔者发现对于胸腹部标志线的确认,心脏的体表投影位置确认,以及内脏的教学、脉管系统的教学,都比较有效。学生可以利用人体模型进行各种结合基础理论的实践操作,体会角色,加深印象。
3.观摩并参与医院带教途径。这是个深化感性认识的阶段。对于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这几个比较难以用模拟展示的系统,我的看法是到医院观摩医院带教途径是比较有效的,当然全身各个系统理论也都可以在这里强化感性认识。如果机会合适,让学生串演一些角色效果更佳。
四、角色扮演法的实践过程
1.针对课内教学途径。我是让学生两两配对,互相作为医护人员和观察对象(病人或正常人)来操作进行教学,教师予以现场指导。如让学生辨认大转子、茎突、咬肌、胸锁乳突肌等骨性或肌性标志。他(她)们不少人常常是看着图清楚,但一到活体就犯糊涂。通过面对面地互相触摸、辨认,她们感觉是相当明白无误。
2.针对模拟病房教学。教师可以扮演护士长的角色,这时候就需要寻找一些基本功扎实、有组织能力的人担任模拟的护理组长,再分成几个护理小组,还让一些表演力强的同学模拟病人角色,进行模拟病房教学。如何分配角色相当重要,不然现场会弄得一团糟,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譬如通过插胃管术的模拟操作来掌握咽的交通问题,其既是消化的通道又是呼吸的通道,所以操作时要避免插入气管;同时掌握食管的三个狭窄问题,在胃管经过这些部位时要轻柔、细致、耐心。通过角色的正确定位,就会有条不紊地展示消化管的解剖基础内容以及训练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培养其爱心和责任心。
3.针对观摩和参与医院带教途径。该途径需要的是(医)院(学)校结合,教师可主动联系医院。譬如我所在地的一些医院的护士长喜欢通过临床的角色扮演的情景表演方式来对实习护生进行检验和锻炼,我就充分抓住这一机会,让我的学生去观摩,并推荐那些胆大心细、有求知欲望和表演欲望的学生融入其中,然后录好像带回来让其他同学观摩,并由那些参与的同学讲述心得体会。如对于甲状腺的教学,通过对甲亢病人的临床、临症的实际观察、触摸、比较加深了对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功能的认识。由于有他们中间的同学的现身说法,同样是效果颇佳。
五、角色扮演法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法。
我们发现,在角色扮演法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碰上以下问题。
1.角色的转换问题。由于性格、理论基础、实际动手能力的层次不一,导致有的护生不愿、不敢、不能进入角色;还有的同学只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不喜欢互换角色。这些都会耽误教学进程和破坏教学氛围。对此,我们采用的是结对子帮助、心理疏导等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角色的分配问题。由于有不少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每次都争着当主角,导致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懦弱同学失去扮演角色的机会,挫伤积极性,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针对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正常授课时间内尽力让大家机会均等,又鼓励教学时间外多搞课外活动让能者多劳,锻炼其组织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教学时间的掌控问题。由于角色扮演法中对角色的认识、理解和表演过程中的发挥问题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一些角色表演的时间要么准备不充分导致太仓促而草草收兵,要么不知轻重缓急、重点与一般而杂乱冗长浪费许多时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体会是事前的充分准备很重要,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包括角色的解读、明确学习的目标任务、必要的条件包括工具、场地、环境的布置乃至进行事前必要的彩排等。这样才会循着既定的目标任务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角色扮演法就是要让学生在教与学、学与做的知与行中牢固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口才表达往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角色扮演法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且适用,通过角色扮演,护生会对自己的课程和专业和将来自己的职业性质更有兴趣,同时我们发现她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代表的身份特征,也更加具有爱心和换位思考的理念,真的是一举多得,这必将为她们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春莲,吴清叶.角色扮演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3):91.
职校中物理教师的角色 篇2
我叫胡勇,男,40岁,张家界旅游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2010年7月18日参加了湖南省中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培训班。
中职专业教师培训班是省教育厅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各地区的中职校专业教学水平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能够参加这个学习班,对我专业知识的提高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机会。因此在学习中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在这次培训班的学员中,本人的年龄是属于偏大的,再加上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专业知识非常贫乏,因此在学习中的难度比较大。但“笨鸟先飞”,在学习中我除认真听培训老师讲课,仔细做笔记,遇到不懂的知识就向其他学员和老师虚心请教外,我还经常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查资料,把课堂上未弄懂的知识弄懂。经过不懈的努力,基本上弄懂了培训的内容,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上升了一个层次。
中年人家里的事比较多,学习期间我家里也有一些事情需要我回去亲自处理,但由于路途遥远,一来一回要两天的时间,如果我请假回家的话,本来听课就非常吃力的我,将更难跟上培训进度。因此我放弃了家庭利益,以学习为重,没有请假回去处理。
另外,由于本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加上培训班学员基本上整天都是坐着听课、作业,坐久了腰部就非常疼痛。但我没有以此为借口请假或逃课,而是想各种办法坚持下来。虽然身体很辛苦,但学到了知识,心里却非常高兴,同时也得到了学员们和培训老师的一致认可。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加倍的努力对待这次培训,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职校中物理教师的角色 篇3
角色教育的内涵即通过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学习和角色内化,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自身的角色意识,学会感受、体验、认识和鉴别不同角色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采取的行为模式。角色认知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地位、作用、身份及行为规范进行认识和判断的过程;角色认同是引导学生对角色认知后,在角色价值取向上采取正确的态度;角色学习是引导学生以未来角色为目标,进行学习知识、技能和相应的行为规范的过程;角色内化是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感受和体验,逐步具备所担当的角色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相应的环境中自觉地按角色要求从事活动的过程。在工作实践中,为了使目标具体可行,我校将角色教育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四个好”,即在家做一名孝顺的好儿女,在校做一名合格的好学生,在企业做一名敬业的好员工,在社会做一名有责任感的好公民。
二、开展“角色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角色教育”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试想,中职生如不能给自己准确地进行角色定位,没有正确的角色价值取向,没有理性的角色行为,达到德育目标是难以想象的。
(二)开展“角色教育”有利于消除中职生群体中存在的阻碍其成长的不利因素
就我校而言,学生群体中曾普遍存在以下三种现象:
第一,“角色淡化”。一是中职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向父母索取多,付出少的情况,体会不到父母的难处,子女角色被淡化;二是客观上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差,加上有一些学生在主观上认为读职业学校是一种“失败”,导致学习风气不浓,行为时常出现偏差,学生角色被淡化;三是不少90后的中职生在成长中被过多地关爱,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反映在工作中就是不安心,不尽心,工作成果让人不放心,职业角色被淡化;四是也有部分中职生受社会上一些负面东西的影响,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导致行为违法违规,公民角色被淡化。
第二,“角色模糊”。所谓“角色模糊”,就是一些中职生对学生形象把握不准,认识不清,从而导致自身行为无所适从。在学校中有些现象不容忽视,有些学生服饰仪表超越了自身的年龄界限,过早地趋向成人化;有些学生语言粗俗,行为举止怪异;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等虚拟世界,把学习当作“副业”;有些学生在出现纠纷后,不通过正常渠道解决,而采取暴力手段;有些学生对工作挑三拣四,非理性跳槽情况屡屡发生。凡此种种,既损害了中职生的自身形象,给其社会评价带来负面影响,也损害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形象,造成学校招生难的情况长期存在。
第三,“角色否定”。伴随“角色模糊”的日渐扩大,一些学生从怀疑“自己”、发展到否定“自己”。这种情况的存在会使中职生出现“四无”的不良后果,一是性格狭隘偏执,无宽容互助的人际环境;二是兴趣低级庸俗,无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三是价值观念扭曲,无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四是价值取向动摇,无积极乐观的生活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提出开展“角色教育”,意在逐步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并赞同某一社会角色的地位、权利、义务、职责、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角色观念,学会站在不同的角色立场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角色行为,变说教为疏导,变外化为内化,从而促使学生行为得当,处事理性,达到巩固德育成果,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
三、“角色教育”的实践
“角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按以下流程分步骤进行。
(一)形成“角色教育”的组织架构,保证各项活动有序、有效进行
2007年,我校提出开展“角色教育”实践,确定由分管校长负责,学生处组织,“角色教育”工作小组实施,全体班主任共同参与的组织架构。3年来,“角色教育”工作小组制定了《“角色教育”实施方案》《“角色教育”方案实施细则》《“角色教育”评估细则》《“角色教育”工作小组行动指引》等文件,形成了组织成员职责明确,教育内容具体可行,教育成效适时评估反馈的良性工作局面。保证了“角色教育”的各项活动有序、有效进行。
(二)设计“角色教育”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块
按照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学习和角色内化的工作流程,将“角色教育”划分为四大模块,即亲情教育模块、爱校教育模块、职业生涯教育模块、公民教育模块,各模块教育内容各有侧重。
1.亲情教育模块
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自己为人子女,将来为人父母应承担的责任,培养家庭观念,珍惜亲情,争做一名好子女,为家庭和谐而努力。
教育素材:婚姻家庭法律法规中涉及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亲情故事;文学、影视作品中感人至深的情节;社会实践活动拍摄的视频等。
德育方法: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和修养指导法。
主要做法:开设家长学校,优化父母的教育方法,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爱家的信念;组织内容为“我能为家做什么”的主题班会活动;设立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工作岗位,让学生体会父母赚钱抚养自己的不易;开展社会调查,深入到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设立“家长节”,开展亲情互动活动等。
2.爱校教育模块
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园规范,培养以母校为荣的情感,争做一名好学生。
教育素材:我校编写的《校园生活指导》;学校发布的相关管理制度;校史室的展览材料;校园社团的运行规范、优秀毕业生的材料汇编等。
德育方法: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行为训练法和修养指导法。
主要做法:一是坚持说校史、唱校歌、背校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校增加了解,增强爱校情感;二是坚持对学生个体进行动态量化考核,采用建立学生“成长账本”等形式帮助学生纠正行为偏差,鼓励争先;三是创新师生之间沟通渠道,采用建立班级主页、开展校园对话等形式让学生吐露心声,增加其参与班级建设和校园管理的积极性,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四是定期举行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组织在校生开展校友寻访活动,通过树立标杆,为学生确立行动方向;五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投身校园管理,通过“教学做”实践周活动,倡导学生自觉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全校同学树立榜样;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环境管理、规范管理、纪律管理、创业中心管理,从而全面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服务意识和创业意识。
3.职业生涯教育模块
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学会进行生涯规划,培养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做一名好员工。
教育素材:合作企业培训材料;学生下企业实践材料;优秀毕业生材料汇编等。
德育方法:思维训练法、理想激励法、行为训练法和修养指导法。
主要做法: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一是开设企业“百家讲坛”,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企业规章,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参考,目前,已有40多家合作企业登上讲坛;二是与企业负责人开展对话活动,通过现身说法帮助学生做好跨入职场的准备;三是组织学生到企业体验,增强职业意识,学校在一定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见习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做好就业准备;四是开展校企联合行动,表彰先进,推出就业典型,此举学生反响强烈,受表彰的学生在企业干劲更足,在校生的触动也很大;五是组织形式多样的就业专题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这些活动包括实习岗前集训、就业调研等;六是进行创业辅导,开展创业实践,通过举办“创业教育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实现更高层次的就业,目前,我校学生正独立运行6个创业项目,年均销售收入达到80多万元。
4.公民教育模块
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在树立公民主体意识的同时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做一名好公民。
教育素材:社会实践的资料、视频;爱国主义题材的视频资料等。
德育方法: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行为训练法和修养指导法。
主要做法:采用专业小组和志愿者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公民教育,在保护环境资源、义务献血、关爱弱势人群、宣传交通法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3年来,公民教育实践小组的同学先后向有关部门提供了9份建议书,写出了2份调查报告,举行了2次听证会,并参加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公民教育现场展示会,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公民教育专家提供了观摩现场。
(三)适时评价“角色教育”效果,在评价中不断完善
开展“角色教育”能获得什么效果,需要进行客观评价,为此建立了评价理念生本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框架下,通过对社会调查问卷、学生违规违纪数据、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参与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和统计,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开展“角色教育”的成效,同时也能在评价过程中获得改进“角色教育”有用信息,从而不断完善这项工作。
我校开展“角色教育”以来,推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了学校社会声誉,我们欣慰地看到这项工作正在悄悄地结出硕果。
职校中物理教师的角色 篇4
整个订单式职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相关利益博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存在三个有独立意识的单位 (或个体) :职校、企业、学生。显然整个订单培养的过程或多或少会有主观思维的存在, 这使得相关方利益的分配, 资源的整合, 订单项目相关人的定位出现各自的变化。
1.1 职校角色定位:职校既是受益者又是实施者
职校作为项目的实施者, 职责主要是依据培养目标提供资源, 并控制培养过程的成本、进度和质量, 同时兼顾教学质量的监控。对职校而言, 借助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人才培养项目, 不仅提升了办学质量, 培养了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又能获得较良好的荣誉, 从而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
职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既要和企业签订培养合同, 确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也要承担学生在订单培养过程中的教育和管理,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并且要确保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因此职校在该过程中是特别重要的主体。
1.2 企业角色定位:企业既是顾客又是投资者
订单人才培养项目打破传统教育模式, 让企业深度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的参与, 不仅仅是人才预订的权利, 还可以参与到课程的制定, 人才目标的培养, 和教学成绩的评估等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企校双方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置与企业岗位素质能力相关的课程体系, 不仅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基本的课程, 还可以增加企业文化以及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显然订单模式是企校深度合作的产物, 企业按照与职校的人才培养协议, 不仅享有与职校共同培养的权利, 并且对毕业生敞开大门直接录用, 又与学生形成了相关的权利义务, 因此企业也是订单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1.3 学生角色定位:学生既是产品又是投资者
在职校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时, 学生作为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的客体, 应当不享有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但是, 当职校与企业共同选拔部分学生组成订单人才培养项目, 并签订学生、职校与企业三方协议, 指定彼此的三方的权利和义务时, 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仅要接受学校的教育, 在实习期间接受企业的管理, 还会在毕业时享有直接就业的权利。因此, 学生也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并且学生作为投资方, 还会考虑这项投资能够带来的利益:能否学会一项专业技能?能否得到好的工作岗位?能否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通过分析项目各个利益相关方, 我们获得各自角色定位的同时, 得到项目中无形的利益载体:即职业技能。职校通过为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名利双收。学生通过缴纳学费学到了技能获得了生存的本领。企业通过接受有技能的毕业生, 提供工作岗位而得到利益回报。三方围绕职业技能这一个载体, 形成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 在项目管理中应以法律契约的关系予以约束。
2 学生、职校及企业三方契约关系的确定
订单培养学校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这样的定向培养对学生、学校和企业都有一定的好处, 但是在现实中, 由于相关法律缺失,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无法可依。因此, 探讨学生、职校及企业的法律主体地位, 是确保订单人才培养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2.1 企业与职校的契约关系
校企合作是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双方需求, 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情况下, 经过详细商榷, 最终签订的用人和人才培养协议, 在此协议中应明确规范双方应尽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校企双方根据协议商定所设专业和教学目标。这是一种在合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作, 属于民事法律范畴。
2.2 学生与职校的契约关系
当职校和企业制定好培养计划后, 就可以通过学生和企业的相互选择来确定参加订单项目的成员, 参加订单的学生将会被看作是准员工而开始接受教育管理。同时, 培育期间, 学生仍属于职校的学生, 有义务接受职校的教育和管理, 针对订单人才项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行为管理, 职校一般会制定《订单人才培养项目顶岗实习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进入订单后接受职校的教育和管理而形成的法律关系, 应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范畴。
2.3 学生与企业的契约关系
学生与企业的法律关系包含两个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 将承担某些岗位的工作, 得到一定的报酬, 这属于双方劳动合同关系, 属于民事法律范畴, 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特殊性, 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受到职校教学管理, 因此无法像全职工作人员那样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生与企业间民事教育合同法律关系中带有劳动法律关系因素, 因此被视为准劳动法律关系, 但是同样是劳动合同的关系, 在双方签订劳动协议时, 应该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并严格执行。
3 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立法的建议
面对当前的职校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的要求, 需要将《职业教育法》进行修订, 对“订单式”培养模式出台一系列的法制法规来进行规范, 以便更好地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规范。
(1) 《职业教育法》应当明确规定企业和职校是联合举办职业教育和开展订单培养的主体。在订单培养过程中明确各自分工。 (2) 《职业教育法》应当建立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进行监督与服务的专门机构。因为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 当校企双方不能解决时, 需要第三者或是专业部门来进行调节和指导, 并且第三方能够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使之更合理规范。 (3) 《职业教育法》及配套法规应当明确学生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身份地位与权利义务。应有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学生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方主体, 享有接受或是拒绝“订单”培养的权利, 同时还有选择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权利。
4 结语
职业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 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察和详细的论证, 选择那些知名度高, 收益好, 对学生以后发展有利的企业进行合作;尽量选择本地大中型的支柱产业进行合作。同时, 要尽量为订单学生提供必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设备和师资等软硬件资源, 积极推进职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最后企校双方还要积极推动培养模式的法制化, 为我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邓志辉, 卢庆林.职业院校订单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4) .
教师道德在教师角色中的核心作用 篇5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执教之本。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与否的重要标尺,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开展师德考核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迫切要求,是将师德要求落到实处、巩固师德建设成果的重要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师德考核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抓实抓好。
首先,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教师只有先学好才能教好,学是教的基础,所以学习对教师来说尤其重要。其次,实践是师德修养理论产生的源泉。教师的知识、才能只有通过实践,特别是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最后,师德修养是教师本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主要依靠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逐步自我完善。
关于中职校物理课教学的思考 篇6
1 当前部分中职校物理课教学的现状
1.1 物理课教学目标的偏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规定, 中职校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 了解物理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现阶段表现为:有的物理老师认为中职物理就是简单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没有深刻认识到物理的育人的作用, 忽视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再加上中职生本身物理基础薄弱, 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增加新的学生喜欢的内容。
1.2 许多中职生对上物理课不感兴趣
很多教师的物理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教学, 顽固僵化, 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忽视学生的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学习, 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枯燥、沉闷, 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不利于学生长期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物理教学, 让许多中职生不感兴趣。
1.3 缺乏对学生进行中职物理课作用的引导教育
许多中职生对于物理的了解都是很肤浅的, 总认为物理课是文化基础课, 跟职业教育联系不紧密。由于许多物理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中职物理课作用的引导教育, 在对物理课程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 许多中职生上物理课并不认真, 随便应付, 没有好好学习, 达不到学习效果。
1.4 教师对物理课程考核单一
许多物理教师对物理课程考核单一强调卷面考核成绩, 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能全面反映中职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物理教学考核与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2 改进中职物理课教学的建议
2.1 对中职生进行物理课作用的引导教育
中职物理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该多对中职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 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让中职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
2.2 对中职物理教学应多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物理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更新观念, 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 合理运用多种媒体组合, 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提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有机结合, 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3 物理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
2.3.1 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主要以:第一单元运动和力、第二单元机械能、第三单元直流电路和第四单元电场与磁场电磁感应内容为主。但针对不同职业要求, 基础模块也会做相应调整。
2.3.2 职业模块
职业模块以电工电子类为例分为四个专题。专题一:运动和力, 单元内容主要有:⑴物体受力分析⑵物体平衡⑶曲线运动⑷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专题二:静电场的应用, 单元内容主要有:⑴电容电容器⑵静电感应、静电屏蔽⑶静电的应用和防止⑷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专题三:磁场的应用, 单元内容主要有:⑴磁场对通电矩形线圈的作用⑵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⑶磁介质铁磁材料;专题四:电磁波, 单元内容主要有:⑴电磁振荡电磁波⑵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2.3.3 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出发点, 可以根据课时安排, 适当加减相关内容。
2.4 对中职生物理课程考核采取综合性评价
在职校物理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篇7
关键词:卫生职业中专,物理课程,探究式教学,问题,改进措施
卫生职业中专开设的物理课程, 与医学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实验原理和图像了解医学的检验结果, 从而确定病情。因此, 开设物理课对医学院校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想真正达到此目的, 教师必须从学生本身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态度, 在实践实验中提出问题和疑问, 通过理论和实验加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教师启发诱导,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2001年3月正式出版的我国理科各科国家课程标准中, 科学探究的意义, 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问题教学法学习实施的问题, 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1) 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 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待发现的问题; (2) 必须为学生开展问题行为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并在资料、材料、仪器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 (3) 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帮助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加深认识, 达到教学目标。
一、方法及效果:把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 课堂教学围绕问题进行提问。
1. 创设情境。
教师引入课题或创设的问题情景。创设的问题情景就是要提供信息资源。从学生已有知识、熟悉的现象、事实 (包括实验) 出发,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 引出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确定问题的呈现形式。问题的引出可以是自主发现、直接给出或引导发现。
3. 设计方案 (形成解释) 。
学生在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搜集证据 (必要时也可以自己动手实验) , 作出大胆假设, 以解释碰到的问题, 也可以设计合适实验方案去解决问题。
4. 交流研究成果。
这个阶段与上一个阶段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交流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学习的经验或者正在试图理解的信息之间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态度情感的意义建构。交流结果能够使学生提出新问题, 也能在实证资料与已有的科学知识, 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建立相关的联系。
5. 共同评价。
在这个阶段, 学生把他们的结果与同学、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 反思自己发现问题的过程, 并完善知识结构。学生能牢记提问的方法, 养成自主提问的习惯, 并体验到发现问题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评价就是把传统讲授的精华浓缩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 包括知识、过程、方法、情感等, 重点是对知识方面的总结归纳, 以尽量减少问题式课堂教学的不系统性带来的不足。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转变观念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一些教师设置的问题梯度太小, 大多是依据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或翻阅课本的基础上, 通过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 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接二连三地问, 学生附和着回答。最终结果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失去了原有的让学生自主动手和发现问题的意义。至于评课, 还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评价中心进行, 特别是从知识系统性和条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课堂的时间难把握, 课堂难驾驭, 教师确定介入的时间比较困难。
介入过早, 问题发现不理想, 甚至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所要学习的内容相差太远, 风马牛不相及, 学习稍好的学生提问不够充分, 反应过缓, 占用时间过多, 课堂效率不高。而课堂教学花费的时间太多, 教师往往就不能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 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问题教学是把传统的习题课和分组实验课挪用到提问的活动上, 学生由此获得的发现能力能否应付传统的考试还难以确定, 因为现有的考试制度下, 都离不开考查知识和技能, 目前很难考查“方法、思想和价值观”。
3. 不少学生基础差, 很难理解所发现的问题, 课堂上的知识总结不全面、不充分, 学生普遍感到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学生普遍不会记笔记。生生间汇报交流不全面、不充分。一些学生不能理解物理实验在医学上的真正含义和用途, 很难达到知识的综合运用, 更不能触类旁通。
4. 一些学生自己动手能力较差, 懒惰散漫, 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 对于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认真地思考, 而是等着听教师讲解;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往往不能激起其他同学思考;学生不善于听其他同学的汇报, 他们大多只关注自己动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只有教师开始解释时, 他们才开始集中注意力。
5. 材料的编排与提供的实验教具和背景不足, 学生在阅读教材后就可以马上得到结论。
有些学生就停留在教材上, 不再认真地进行思考探究。该做的实验, 一些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实验器材, 教师也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 很难更深入地与医学发生联系, 很多知识与实验只能纸上谈兵, 只能运用想象力, 不能形象地揭示其真正的问题实质, 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改进措施及效果。
1. 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从而在课堂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有备无患, 以减少准备时间, 增加课堂教学的效率。
2. 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增加知识面, 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克服基础知识差的困难, 重视实验现象, 养成一丝不苟的态度, 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 以小见大, 体现小问题大智慧。
3. 促进学生养成动手的习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以备在今后的实验中察看。
4.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强生生互动的培养, 自主进行交流,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集思广益, 加强团队的协作精神,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5. 教师要加强学习, 联系相关学科, 进行教学, 坚持以实验为主, 避免纸上谈兵, 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医学教学服务。
总之, 我们通过具体教学和实践, 问题行为培养的教学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初步探索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以及该课堂教学策略、注意事项,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赵凯华, 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2.
中职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浅谈 篇8
关键词:中职教师, 师德师风,建设浅谈
现如今, 中职院校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和增加, 这就使得教师的数量在这一时期有着明显的提升, 教师的队伍也逐渐开始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无形中对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问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职教师是高等教学中的关键存在, 是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师德师风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院校的办学水平。教师只有德高风正, 才能为师, 才能为范。
一、中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完善教师治学态度以及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 所以良好的教师师德师风不仅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同时还能有效地保障中职院校的发展与提高。从现阶段的中职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情况来看, 虽许多的院校已经开始加强了对师德师风的建设, 但是其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 一些教师相比较于教学, 则更加重视的是科研, 其敬业意识不足。其次, 一些教师应生活问题, 对第二职业更为看重, 这就使得教师削弱了其本职工作时间、责任心。然后就是教师的教师信仰淡化, 开始变得利益至上, 使得教师道德情操缺乏。在实际的教学科研中, 一些年轻的教师普遍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 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而老一辈的教师又缺乏创新精神, 对新的教学思潮普遍存在抵触的心理, 这样的现状就使得教师教学任务做不到十全十美。为了改善这种现状, 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中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的误区
首先, 理想的教育缺失。在现在这个物质观念为上的社会中, 教师也不免得会受到一些影响, 而受到影响的教师则会将这种风行在课堂中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些教师过于强调和在意学生在未来的就业情况, 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品质的塑造与培养。在教学的时候, 太过重视学生的成绩分数, 功利性过强。这种现象其实就是教师缺少“理想”观念而造成的, 而理想观念, 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在建设师德师风中的一块重要的基石, 当教师失去了这块基石的时候, 就会相应的失去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也就使得中职教学缺少了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 缺少理想观念的师德师风的建设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其次, 教学精神的缺少。教学精神换句话说就是敬业精神, 许多中职院校的教师, 太过满足于现状, 致使自己在教学事业上缺乏进取的精神。又因为上面所述的理性观念的缺失, 就使得太多的教师只看重利益层面的事物, 对自己本职的工作不负责, 怠慢了学生和自己。最后, 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其实是一个双向的活动, 当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沟通时, 就是导致师生在无形中形成代沟, 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割裂了教师育人的准则, 这也是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误区。
三、优化中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策略
针对中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误区, 教师以及院校应当做出及时的改进, 找出能够优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策略。首先, 采取鼓励的方法, 提升教师师德师风的优化建设。师德师风的建设不仅仅需要教师自己的努力, 同时还需要学校以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学校的领导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谈话等方式, 去及时的了解现阶段教师的心里特点, 以提高鼓励策略的针对性, 优化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第一, 开展岗位的培训。凡是新上岗的教师, 需要经过岗前培训和考核合格才能上岗。第二, 实行“传”、“帮”、“带”的培训机制, 重点培养年轻教师的师德师风以及道德素质。第三, 开展“名师工程”等活动, 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提高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自信心增强, 在相关的鼓励措施的激励下, 便能有效的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实现全面的发展。其次, 完善教师评价的机制。制度的建设有助于使行为得以规范, 在建设教师师德师风的过程中, 中职院校就要制定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机制, 以此来确定师德师风评估的指标, 在教师队伍中形成民主式的监督体系, 对那些违反了师德师风规范的教师给予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同时, 学校还可以将学生的评价引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 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观点来确定每个年度的师德模范, 并给予适当的物质上的奖励, 以此来激励其他的教师向这些模范教师学习。最后, 为教师创建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前面我们有提到, 当前中职教师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上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教师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第二职业上, 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所以, 为教师创建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就成为了改变目前教师师德师风不正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 提高教师的待遇, 对年轻教师的住房问题给予及时的关注, 凭借优良的教师待遇来吸引更多的教师人才投身到中职教育的事业中去, 使得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够得到实质上的转变。
四、小结
总而言之, 对中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和培养, 最需要加强的就是要将其同晋级以及教师考核等相挂钩, 以此来加强和规范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行动。在中职院校中, 学校只有从多方面着手, 才能够最大化的实现中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性, 真正的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进而促进中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倩.浅谈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J].北方文学 (下半月) , 2012, 04:209.
[2]张蕊, 彭晓松, 常淑香.浅谈教师师德师风建设[J].传承, 2012, 24:60-61.
中职校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方法初探 篇9
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 同时也应具备较高的技能教学水平。但从近几年的省市技能大赛可以看出, 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不高的原因
1. 专业教师人员缺乏。
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 社会对职校生的认同感也在增强, 使得职业学校招生形势回暖, 招生数量大幅增加;而中职校的专业教师一般又比较缺乏, 专业教师忙于教学和班级管理, 而无暇顾及专业技能的提高。笔者所在的学校, 一周上二三十节课的专业教师不在少数, 根本没有时间到实验室、实习车间提高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有的学校不得不让文化课教师改教专业课, 出现“教非所学”的现象, 像这些专业教师又不能得到系统的专业培训, 造成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不高。
2. 学校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
中职校的专业课教师普遍不想上实验课、实训课, 其原因在于, 专业教师上实验、实训等技能课要比上理论课苦、累, 实验前、后的准备和整理工作繁琐, 而且学校领导看不到教师课堂之外的工作量, 认为上技能课比理论课轻松。这样就打击了专业教师上专业技能课的工作热情。学校由于缺乏一系列必要的激励机制,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没有学到一技之长, 专业教师也不主动去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3. 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
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里接受正规传统师范教育毕业的, 在大学里学习的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 思想意识里就是毕业后到学校当老师, 又不去工厂、企业里当技术员, 所以脑子里一直就重理论轻实践, 而且教技能要比教理论苦, 甚至认为学技能是低人一等, 是工人做的事。一些职业学校的领导也有这种重理论轻技能的思想观念。
4. 理论和技能分开单独教学。
中职校大部分的专业课教学基本上还将专业理论和技能分开单独设课, 专业教师只上理论课, 实习指导教师上技能课;虽然这样便于安排教学, 但是人为地把理论和实践分开。由于专业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 所以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教学和单纯技能训练是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的, 这样会使专业教师 (不光是学生) 专业理论和技能不能很好结合, 直接影响了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
二、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方法途径
中职校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加快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 是中职校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各中职校都在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 这对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改革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最应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切实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在教学方式上, 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 遵循“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 要着力形成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 把生产方式物化到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种途径, 让学生深刻体会完整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 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项目化教学对专业教师的技能教学水平要求较高, 专业教师不仅能“文”而且能“武”, 这样可以促进专业教师学习专业技能的自觉性, 主动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2. 加强专业培训。
现在中职校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普遍滞后于同类行业的水平。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培训, 大部分的专业教师出去培训的机会很少, 没有机会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不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关键技能, 实践经验不丰富。因此, 中职校的专业教师要定期接受国家级、省级和全市统一组织的专业教师培训, 职业学校也要根据各专业教师实际水平, 积极组织本校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提高培训, 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资格等级。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的高一级工考培训和高校的技能培训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有效办法之一。所有的专业教师在提高自身职称的同时必须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职业资格等级。教师的学习培训也是教师的一项福利待遇, 很大程度上能调动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中职校应把专业教师的学习培训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 这对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组织参加竞赛。
“技能大赛要覆盖每所职业学校, 技能大赛要覆盖每个专业, 技能大赛要覆盖每位专业教师, 技能大赛要覆盖每位学生”这是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中对各职业学校提出来要求。中职校将通过技能大赛来促进教师技能教学, 促进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专业教师必须投入到技能竞赛中, 围绕技能竞赛开展自身训练, 并将技能竞赛内容结合到专业教学中和平时技能实训中。每位专业教师都要参加技能竞赛 (包括指导学生参赛) , 专业教师通过亲自参赛和辅导竞赛, 专业技能水平才有发展, 才有提高。
中职校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各级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 能极大地促进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普遍提升。学校要定期举办校级技能大赛, 专业教师必须全员参与, 以大赛带动教学, 评价教学。教育部已明确, 今后每年都要组织技能大赛, 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 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举措, 要逐步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崭新局面。学校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大赛, 制定优惠政策向取得优异成绩的专业教师倾斜, 这样, 让专业教师人人都想参赛, 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局面, 通过层层技能竞赛, 促进教师的技能水平上一新台阶。
4. 企业顶岗实习。
现阶段, 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被生产企业广泛采用, 因此, 生产企业迫切需要掌握当前先进技术、并能熟练操作先进设备的技术工人。但作为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基地的职业学校, 其教学内容显得相对陈旧, 甚至与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 毕业生难以胜任企业的工作。要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 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和先进生产技术。教育部规定, 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并将教师到企业实践情况列入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据悉, 天津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已开始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习锻炼, 学到了新技术和新工艺, 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5. 健全评价制度。
职校中物理教师的角色 篇10
关键词: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 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教师应有明确的专业化发展方向, 指导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中职校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 专业教师不同于文化教师, 中职校专业教师是具有一定职业技术资格, 专门从事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化发展是在整个专业生涯中, 不断改进与提高, 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实际动手能力为基础, 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依托,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的过程。
二、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笔者在参加2014年省职业学校旅游服务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期间,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省内18所中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 通过分析, 基本确定了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真实现状。
通过对师资队伍结构现状表的分析, 我们发现, 145名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中, “双师型”教师只占28.9%;且70.3%的专业教师毕业于普通高校, 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 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专业技能普遍较弱。同时, 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小, 说明专业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不强, 这将严重制约学校的专业发展。
三、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双师型”教师缺乏
近年来,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数的增长率高于教师数的增长率, 教师紧缺问题日益严峻。而其中, 文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占比数相当, 说明文化课教师偏多, 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在此次调查中, 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只占专业教师的三分之一不到, 远远不能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理论性教学好、实践性教学强的“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将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需要在中职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予以足够重视。
(二)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水平有待提高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 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达到78%, 年轻教师多, 中年教师匮乏。从学历结构来看, 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仅占专任教师不到7%, 研究生比重明显偏少,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学历提升的空间很大、任务很重。从职称结构来看, 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专业教师的比例太高,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占比太小, 缺乏教学经验丰富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这些都不利于专业教师的梯队建设。
(三)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薄弱
目前中职校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从高等院校“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 从学校到学校, 虽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能力, 企业化程度较低。专业教师的教学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 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脱节, 这种现象直接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过程中缺乏适应能力, 无法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无缝对接。
(四) 专业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不强
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把书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不注重课后的教学反思, 更不开展教科研活动, 因此教学水平和能力总是停留在原有水平, 教学质量提升较慢, 科研成果数量少、质量不高, 从而导致专业发展的停滞不前。
四、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 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 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制度建设是关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 指导职业教育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不断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如2011年12月24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职成 (2011) 17号)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11月29日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等, 都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将为中职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 明确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基础。学校应从自身专业化建设的目标来确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如在一定时期内 (如5年) ,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在全校教师总数中的比例、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高学历教师的比例、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具有各类技能证书的比例等均应达到相应的标准。确定目标后再制订计划, 鼓励专业教师继续深造, 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培训, 为专业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 由于个体的差异、专业化发展水平的不同, 每个教师应对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角色有合理的定位, 并根据学校制订的专业教师发展目标, 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 制订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 设定一定时期内自己在专业领域应达到的目标, 并为之付出努力。
(三) 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也是提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从任职资格看, “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教师资格, 又应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从职业能力看, 教师既要具有理论教学质量, 又应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 既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又要具备优秀的行业从业道德;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高超的岗位服务技能。
目前中职校专业教师虽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能力, 企业化程度较低。因此, 实现“校企合作”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
(四)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做研究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教师, 应更加注重自身的学历提升,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需要。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课程开发中, 以研促学、以研促教, 将教育科研和教育创新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综上所述, 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不仅关系到教师的个人成长, 还关系到学校的专业化建设, 更关系到整个职业教育改革的成败。目前, 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是一项系统的、全方位的工程, 既要有国家政策、学校制度的支持, 又需要教师有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动力, 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 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向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3.
【职校中物理教师的角色】推荐阅读:
中职校的生命教育11-11
中职校后进生的转变05-09
中职校生07-11
职校课堂教学中06-01
中职校班级管理论文10-11
中职校计算机教学10-18
职校教师价值取向08-05
职校教师的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09-28
中职校档案电子化管理06-12
在班团活动中培养职校生的职业素养 蒋正芳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