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英语课程

2024-05-21

职校英语课程(通用9篇)

职校英语课程 篇1

一、谋求创业课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 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体,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有学者认为,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细化到创业课教学, 教学预设包括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和安排, 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进行时师生的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 按计划有序地进行;也包括课后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 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创业课预设侧重教学的科学性和计划性, 而创业课的生成则偏重教学的艺术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可见预设与生成存在着显著区别。但辩证来看, 二者又是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业课的教学若极端地只预设无生成, 那课堂教学便是僵化的教师的“一言堂”, 是灌输的机器;若在无预设的情况下盲目随机地生成, 必然导致失败的教学效果。因而, 预设与生成是相互制约、互补的, 构建动态生成的创业课堂须“两手抓”, 谋求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 强调动态生成应以有效预设为基础。叶澜教授认为“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重心的教学设计, 会为师生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发挥提供时空余地”。“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一线教师力图达到良好的动态生成, 应以预设为基础和前提, 对本节课的目标、过程、可能效果进行逻辑、科学地规划和安排, 适度预设为动态生成提供了前提和基本可能。

二、添加可动态生成的创业课三维目标

学校创业课程的实际教学, 由于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缺陷和不完善之处, 很大程度上依旧停留于创业知识的教授, 最具有动态生成空间和张力的创业素质、创业情感、创业行为与技能目标恰恰被弱化和遗弃, 以致出现学生缺乏创业素养与精神、不愿也不敢自主创业的尴尬局面。因而创业课教学的动态生成, 应以添加可动态生成的情感态度观念目标为起点, 此处的“添加”并不是指硬性机械地植入于教学设计或教案中, 更重要的在于添加在教学实践的实时更新中, 是一种隐性有机的融入, 这要求教师深入钻研课程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意识, 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创业情感意志动态生成的表现, 及时抓住和获取这类契机, 调整改进原有教学设计和活动, 重新赋予即时生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继续维持和发展的生命力。

三、谋求创业课教学设计的生成可能性

教学设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学设计是预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既然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动态生成呼唤预设的适度, 这就对一线教师谋求教学设计的生成可能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以往传统的创业课教学中, 教师们根据创业教材内容, 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得“滴水不漏”, 每节课的知识点、知识组块、知识链都是敲定的, 只待在课堂新授课时设计的内容全盘送进学生的脑袋。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由于客观压力和主观思维定式, 无限压缩课堂动态生成的空间, 扼杀动态生成的可能性, 典型表现就在于在设计讨论、活动等一类极具生成性和灵活性的教学环节时事无巨细, 设计和规划了每一活动、每一环节的所有细节, 甚至包括学生必然的反应情况, 以及未出现教师期待反应的处理方法。此种教学设计虽然体现出计划性和严密性, 但过犹不及, 将导致实际教学“假面”的生成, 停留于表面, 弹性和活力缺失。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教学设计的动态生成性是默契配合的, 创业课教学设计同样应具有动态生成的可能性和弹性, 就相关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应对、创业素质的养成等预留一定的空间, 适当地“留白”, 这是课堂真实生成的保障。

四、妥善处理创业课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创业课的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 因原有知识结构不同, 思维方式也在时时变换, 尤其是在教学这一特殊的头脑风暴中, 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经常出现。此外, 客观环境也可能出现异常情况。以上师生主观状况和客观环境条件是引发教学出现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突发事件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教师无法逃避、无法忽视、无法忽略它们, 而从另一方面看, 突发事件若得到稳妥的处理和把握, 可以成为创业课教学动态生成的优质资源和生长点。

五、注意对动态生成内容的评价和反馈

创业课的内涵和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评价上, 还应包括立足过程, 关注结果, 促进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三维一体”素质评价观。基于创业课程内容和目标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内容纳入教学评价和反馈中是合理且必须的。创业课教学的动态生成是一整个完整的过程, 有其系统性, 在作出生成性预设、添加可生成的教学目标、灵活且具有弹性地教学设计、把握突发事件等“生成点”和动态资源后, 须对动态生成的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以此保证动态生成的持续性和生命力, 把握其有益效果;否则生成性的内容因得不到注意和重视, 会被师生遗忘, 渐渐消退, 丧失了其中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 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 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 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他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测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这是为人师者须铭记于心并付诸行动的教学要义。创业课教学的动态生成是美妙的过程, 合理有效地构建动态生成的创业课堂, 将引领师生走向光明的彼岸。一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创业课程和教学同样具有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由不完善到完善的不同层次和形态, 动态生成无疑是这发展进化过程中的强大助力。演绎出更为精彩的动态生成课堂, 对一线教师以及其他从事创业课程和教学的工作者指出了方向, 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的共同坚持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 2003 (5) :61-64.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7 (7) :3-8.

[3]薛玲珑, 许俊生.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1 (8) :89-90.

[4]吉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科教导刊, 2011 (5) :56-57.

[5]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0) :28-33.

[6]马向真.论维特洛克的生成学习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5 (2) :73-81.

[7]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5) :17-20.

职校英语课程 篇2

文章通过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策略、资源整合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设计,并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电力拖动与控制;控制电路;安装与检修;教学设计

一、目标分析

课程性质:“电力拖动与控制”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

课程地位:本课程为承接了“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中的三相交流电等知识和技能,又为后续“PLC应用技术”等相关课程奠定了理论和技能基础。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应具备:读懂并分析常用生产机械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的能力;根据基本控制线路原理安装元器件的能力;看懂接线图并能按原理图、接线图布线的能力;正确安装常用机械电气电路的能力;检修常用生产机械电气故障能力,会排除简单的故障。

同时结合职业和岗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需要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节能环保意识,不断积累从事电气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努力成为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项目目标:结合课程目标、岗位职责及学生学习情况,确立了本项目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会安装、测试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能检修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的简单故障。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理实一体、网络学习等学习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时间,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积极汲取知识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网络学习意识;感知职业岗位要求;树立安全生产意识、节能意识和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习基础:已知行程开关的工作原理;已会安装与测试双重联锁正反转电路;已会检修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简单故障。

学习能力:已具备了一定的网络学习能力,具备了使用仿真软件学习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安装电路和检修故障的能力。

情感态度:学习主动性不强;想学但对书本知识提不起兴趣,没有成就感;对网络很感兴趣,乐于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平台展示自我。

三、教材分析

本项目选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第3版)。

全书共分八章,本项目选自第六章“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第一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控制电路”。

为了更便于学生学习,对原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为了便于项目化教学,教师将原教材中“正反转控制电路”“自动往返循环控制电路”等内容整合编排为一个课题四个项目展开教学,更好地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工作原理和分解难点,开发学生工作页、工作原理流程图、电路接线图;设计了详细的安装步骤和测试内容;将4个行程开关的使用,分解为基础篇(2个行程开关)和拓展篇(4个行程开关),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既强化了规范操作,又循序渐进地掌握了技能。

为了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过程中的情况,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教师设计了项目评价表,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三元评价体系,对学生在项目实施前、实施时、实施后整个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以评促学,鼓励长处、纠正不足,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由于读懂原理图、独立完成电路的安装与测试是一名合格的电气安装检修工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本人将“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原理图的识读”确立为教学重点。

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课前学生下载教学资源,完成课前学习。

课中学生思考并解决用什么器件实现位置控制、如何实现联锁控制;在“画一画”中将电路原理图补充完整;在“说一说”中叙述电路工作原理,加深理解。

课后分析加入SQ3和SQ4后的电路设计及电路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强化读图能力。

结合学情,学生虽然学习了正反转电路的安装与检修,但电路安装与测试的技能尚不太熟练,仍需要加强,因此将“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的检修”确立为教学难点。

为此,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课前复习正反转电路的安装与测试。

课中学生在“学一学”环节中仿真布局、仿真接线、仿真运行;在“填一填”中结合仿真运行的结果,填写工作流程图;在“连一连”中完成接线图的连线;在“装一装”“ 测一测”中边做边学,完成主、控电路的线路安装与测试。

课后将2个行程开关拓展到4个行程开关,完成接线图和仿真接线,进一步强化安装的技能。

四、教学策略

通过课前将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的学习资源上传网上学习的平台,供学生课前下载学习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内效率。

以任务为驱动,采取做中教、做中学,先做后教、先作业后研讨的形式展开教学。

同时采用“情景教学”“分层教学”“理实一体”等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教学视频、学生工作页、评价表,激励和引导学生不断进取。

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理实一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和途径,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积极汲取知识和技能。

五、资源整合

校内资源:电气控制实训室(主要设备:计算机、电工实训平台、PLC控制台),电工工具(37套)、数字万用表(37台),实训耗材若干:如导线、号码管、接线端子等,实训指导教师1名。

信息化资源:教师个人教学博客、电子电工类课程网站、电工实训仿真教学软件等。

自主开发资源:教学微视频、元件布局框图、工作原理流程图、电路接线图、学生工作页、项目评价表等。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课前精心准备和设计了学生工作页和教学微视频,供学生课前下载学习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内效率;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边做边学,提高了学习效率;情景教学使学生较为真实地体验了职业要求;分层教学较好地兼顾了整体和个体。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加上在校上机时间有限,使得该部分学生课前网络学习时间不充裕;通电测试时,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要求每一块电路板接好电源和电机后,必须在指导教师在场时方可通电试车,造成通电试车时间较长,影响了后面的环节。

改进设想:进一步开放学校计算机机房,满足学生网络学习需求;适当增加1名~2名指导教师,确保各个环节按时完成。

七、结束语

“电力拖动与控制”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检修”是该课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项目。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学要求的提高,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展开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教师必须正确面对、研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张秋发.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力拖动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职工教育,(02).

[2]胡茂兵.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一体化实训教学初探[J].职业,(15).

[3]冯春楠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作台的限位和自动往返控制电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5(21).

职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 篇3

一、以实践专家访谈为起点,探究人的职业生涯必备的做人基本规范

为了更好地研究人所需要的基本职业礼仪和行为习惯,我们以实践专家访谈会(EXWOWO)的方式进行确定,并作为课程内容构架的实证基础。会议上,我们请来了资深的教育专家、企业工程师、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毕业生代表等召开会议,在主持人语言的启发下,以头脑风暴法让与会者分享各种有代表性的交往经历和从中获得的人生经验,以此探究人生发展过程尤其是职业生涯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习惯、职业礼仪等职业素养和能力。

二、以项目为单元基础,模拟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与职业情境

将德育统编教材中以单元为基础呈现知识的方式,改变为以一个个项目和小任务的方式呈现教育情境,模拟生活与工作情境下的德育环境。以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为例,我们以“生活中的礼仪”和“职业中的礼仪“为项目,以尊老、宿舍、邻里、访友、迎宾、接电话、握手、仪容仪表、着装等一个个生活和职业情境构建小任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下了解礼仪与文明的意义,学会在这些情境中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

三、以学生校内外活动资源为内容,拓宽课堂空间,多元视角构建德育课校本课程

我校已经连续参与了九届的南海神庙祭海仪式,一体化教学中的晨会教学、企业文化等等都已经纳入了我们德育课校本教材里。为了进一步开展礼仪教育,我们还构建了以校园生活为素材的健美操德育课程,把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文化当中去,把德育课题带到运动场上去。这样的德育活动课程,既为学生一生所需要的基本身体素质和良好气质的养成提供了土壤,也是一种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的生活化、校本化的和谐德育。可以说,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要求懂得“展示风度翩翩的形体姿态”的知识教育,在我们这一生活化、校本化德育课程的实施中得到最大体现,基本实现了“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有效德育在这里得到初步实现。

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职业合作习惯与意识

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德育课堂需要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构建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实践的依据。从真实职业工作环境看,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一个复杂的工作任务。从实践上看,在中职学校德育课堂上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实施上,我们在接手新生的第一堂课,就以不同的方式将全班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不多于7人。随机分布是为了让不同性格、兴趣、能力的学生互相融入,每组限制人数是为防止个别学生习惯性滥竽充数。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有可能陷入“自由化、形式化和依赖性”的泥潭,但实践证明,它在创造平等参与机会、培养团队精神和养成与他人互助合作的工作品质上具有的优势,是远远超过其不利因素。

五、改革评价方式,激发参与意识,学会感悟人生

实施科学、合适的评价是教学有效性实现的关键一步,它的成败关系到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与持续。为此,在评价方式上,既要注重平等性、开放性原则,也要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激发点创设评价方式。为了进一步激励课堂的学习行为,相关教育理论认为,“合理需要的尊重与满足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原动力”。所以,在德育课要实现“合理需要的尊重和满足”,除了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获得自身的尊重与满足外,更重要的是让他懂得将来入职后需要面对怎么样的环境,以此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价值观教育在“无痕”中进行。例如以扑克牌数字作为分数,每次课堂活动后让学生随机抽取扑克牌作为小组分数,抽取的扑克牌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欲望与参与动机,团队意识明显增强,也让学生明白了人生机遇、勤奋努力与运气是如影随形的哲学道理。“牌如人生”,这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它在引导学生学会淡定面对生活的种种机遇与困境挑战上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新课程标准与职校语文教学 篇4

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中小学范围内进行的, 但是把初中毕业生作为主要生源的职业学校, 其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势必受到深刻影响。由于语文的传承性、工具性、基础性等特殊性质, 使得职校的语文教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目标: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与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实也是对职校语文教学的要求。职校语文的课程设计, 要全面地顾及社会发展、学生个体的成长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语文的课程结构应采取开放式的模块组合, 使其通过多重目标体系的设计, 确保不同专业、不同水准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实实在在的提高。在语文的课程结构中, 要体现让学生各学所需、各补所缺的特点, 打好基础, 增长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借助一定的语文能力, 顺利地学习各项专业知识, 获取各项专业技能。

长久以来, 职校学生重视专业课甚于文化课, 认为只有专业才“有用”, 而学文化只是应付考试。职校没有升学压力, 许多文化课教师也因此得过且过, 殊不知文化课的教学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作为基础科目的语文,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它课程的学习, 甚至与学生的良好素养、自我完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因此, 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要加强课程内容、实习活动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形式:课内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灵活与有度相结合

现在的职业学校, 在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尚有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还不能考虑到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实践体验和情感体验。既然不存在高考指挥棒的束缚, 职校语文课完全可以超脱教材和课堂, 利用社会上、生活中鲜活的实例来展开教学。例如, 作文课, 可以让学生搞社会调查, 收集材料、亲身体验,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写随笔、评论等,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社会、体味生活、获得经验。在立足“大语文”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不拘形式, 讲究原则。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就是:依据课本, 从学生考虑,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从感性到理性。顺其自然, 因势利导, 事事求规律。化枯燥为生动, 转平庸为神奇, 强调启发性。合理组织, 巧妙设计, 使课堂教学达到有启有发, 使语文活动达到有练有得。

当然, 在课内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灵活与有度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顾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差异, 本着循序渐进和分层推进的教学规律, 教师要耐心做好指导工作。需要指出的是,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其学习技能、与人沟通的技能、听说读写的技能、处理信息的技能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程度等会有所不同, 因此, 在走上社会、联系实际的过程中, 学习的效果会有优劣之分, 这是很自然的。但是, 通过实践, 了解社会, 增进感性认识, 可以整体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社会交往、与人合作, 甚至判断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这对职业学校贯彻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说是必要的训练。

三、内容:活用教材、丰富知识、大力推进特色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体地说, 就是“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因为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 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 教材本身也从来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 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论的开放性的问题从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 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目前, 在职校中普遍使用的语文教材是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本版》。这本教材采用了板块式结构, 由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活动四个板块组成, 比该社原“八五”教材规划教材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 为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与组合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在吃透教材, 熟悉重点难点, 掌握其课程标准精髓的前提下, 不迷信教材, 不盲目崇拜专家, 而是根据实情, 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编、增、删”。同时, 教师要从本校实际出发, 大力推进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语文校本课程应是对教材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 针对各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语文活动。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 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 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 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广泛地利用这些资源, 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进行开发与培养。

特色课程可以在全校语文教师的共同智慧中产生, 也可以是教师个人根据学生专业不同而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校本课程从大的方面可分为文字类和活动类, 小的方面可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来设计。如对语言要求较高的导游、餐饮服务、商贸等专业的学生, 可增设文学欣赏、朗诵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要求较高的烹饪专业的学生, 可增设相关的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等专题讲座或研究性学习课题。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推动语言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职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开展。

四、组织方式:互动式教学, 以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线

职校语文课程从专业 (职业) 能力要求出发, 着眼于实际应用。为此, 其教学组织形式也应具有多样性。具体的方式有:

1. 班级授课

以传授知识、辨析理解和评析反馈为主, 同时应积极运用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性的渗透性, 达到掌握知识和初步学会相应能力的目的。

2. 分组讨论

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落实相关能力点和实践点为主。教师应设置相关角色 (包括自己) , 参加人员由少渐多, 讨论内容由浅入深、由片断到综合, 达到掌握知识和训练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的目的。

3. 社会实践

以在实际情境中强化训练学生各种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小至校园, 大至社会, 充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有组织地投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达到相应能力熟练的目的。

4. 个别辅导

以查缺补漏为主, 兼顾“两头”的提高, 达到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5. 研究性学习

本着优势互补、团结合作、增长才干的目的, 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自由组合, 深入探讨, 自行设计、独立研究, 得出自己的见解或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创新能力、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上述哪一种教学组织方式, 都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在教学互动中, 要增强师生情感交融, 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调节教学关系和相互作用,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与情景的交互影响,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性学习;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师生双方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只有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的个体与媒体的互动, 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互相影响的过程, 成为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沟通的过程。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 才能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

“教是为了不教”, 有效知识的积累, 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没有一定的有效训练, 根本无法达到要求。听说读写的训练, 要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专业要求来进行。如听话教学中的听广播、发言、介绍、对话、报告;说话教学中的交谈、接待、汇报、发言、介绍、推销、演讲、商洽、主持、论辩;写作训练中的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 都可以根据学生专业进行针对性训练。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 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已有知识, 提高相关能力。

总而言之, 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更强调课程的人性化、生活化、整合化、弹性化。职高语文的教学, 也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才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赵大悌、赵小刚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

[3]《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4]《与时俱进, 让语文走入生活》.王强.《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三期

[5]《语文教学创新的三个环节》.叶天成、严碧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2月上半月

微课在职校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篇5

一、引言

所谓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微课能就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突出重难点,并且能重复播放学习,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微课运用到职校基础会计课程中,对某些较为晦涩的知识点或需动手填制的凭证、报表等任务主题制作成微课,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自我学习,对提高学生自学、动手等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与基础会计课程的结合 1.微课教学对基础会计课程的作用

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成为教师一直关注的难点。微课作为新型教学手段,以视频为媒介,短小精悍,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讲解操作,能重复播放,一方面,能吸引学生兴趣,活跃课堂,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状态,实现微课知识传输的效果;另一方面,既满足了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对个人知识弱项能动地进行学习,又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重复讲授的时间,利于课堂有效进行。

2.微课教学如何与基础会计课程结合

基础会计作为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若将理论教学与微课教学结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切分规划从而形成不同的小模块,并借助多媒体技术设置相应的仿真工作情境,录制制作成专题化、系列化的微课,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会计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例如,在基础会计第六章第三节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内容中,此节的重点在于根据原始凭证如何手工填制一张内容完整、正确的记账凭证(收、付、转记账凭证)。在制作此微课时,对重点进行划分,首先对收款凭证的填制这一内容进行录制。微课设计的思路可如下:首先对原始凭证进行分析,根据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确定应借、应贷科目,作出会计分录,确定需填制的相应的记账凭证类型(此微课以填制收款凭证为例);其次,由于收款凭证的填制作为此微课的重难点,教师应对空白收款凭证逐步进行填制,并说明各项要求如日期、经济业务简介、借贷方科目、金额等如何填写;再次,由专人对凭证进行审核:对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复核,对已填制的记账凭证时行审核,无误则由专人签名或盖章,以明确责任;最后,教师提出任务:假设学生作为一公司会计人员,根据一原始凭证填制对应的收款凭证。在微课的结尾,可进行知识点延伸如根据原始凭证填制付款凭证、转账凭证,既对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又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和反思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据此,笔者认为,在基础会计课程上,微课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能实现最佳的课堂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是值得在基础会计课程中推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

三、目前微课在职校应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微课具有非常突出的教学优势和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在职校实际应用依然有限。首先,微课设计和制作耗时耗精力;其次,大多数中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微课平台,缺乏教学互动功能,没有在线提问解答模式,学生对微课的反应评估也未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课在中职院校的发展。

四、?P于职校微课建设的建议

1.微课选题需谨慎

诚然,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适应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但是,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我们应明确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需制作成微课进行教学。在基础会计课程中运用微课,应对基础会计课程里的较为复杂、需动手操作等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利于课堂的有效实施。

2.职业院校或职校会计专业教师联合组建微课制作团队

由于微课制作耗时耗力,对同一知识点每位专业教师所处的角度不一,制作出的微课内容也不同。为规范微课教程,职业院校之间或学校内会计专业教师可组建微课制作团队,对基础会计书本知识选择需制作成微课的内容,共同通过选题设计,完成微课录制视频,形成基础会计课程微课的规范化,注意制作内容应突出重点和难点,实现学生作为会计主体的积极性主导性。

3.构建网络平台建设微课

构建网络平台建设微课,对微课在会计课程中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构建平台,一方面要求平台微课能供学生进行下载播放,能对微课进行留言以反馈学习效果,教师也能在平台上对问题进行解答;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对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二次开发和重组利用,构建一体化数字教学体系,实现微课教学资源共享,保证和现有的教学模式相辅相成。

职校英语课程 篇6

【关键词】职校 机械AutoCAD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26-02

机械Auto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目前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中,从教材编制到教学环节,都存在与相关专业学科连接不紧、与专业绘图岗位要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大部分机械AutoCAD教学只注重软件功能的应用,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学生不能体会其设计的实用价值;没有与产品的加工制造联系起来,致使学生对AutoCAD软件的认识不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笔者在职业教育一线工作10余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能为本位,对机械AutoCAD专业制图设计的岗位技能重新进行探析和定位,采用全新的实训案例和项目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笔者主要对职校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一、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不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教师应是机械类专业的教师,如果是计算机软件应用类的教师教授这门课程,将很难达到专业岗位的要求。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使从事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课程间的整合、知识面的跨度,都需要教师具有综合型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重视继续教育,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丰富知识面,去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常去企业学习,到实际岗位中实践,紧跟市场需求,才能教授给学生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编制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所编成的,适合教学活动的展开而有计划编制的各类材料,广义的教材不仅仅指教科书,还包括其他图书、练习等资料。合理选用优秀教材对提高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但各职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目标不同,因此,在教材选定之后,应根据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积极充分准备补充材料。

在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完全按照原有课本教材章节次序上课,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把授课内容的次序作了适当的调整,效果很好,学生反映非常好。每次开学上课前,笔者便联系本专业的教师编写、补充适合本校专业教学使用的各类机械AutoCAD参考资料,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考试题库、模型库等,并制订灵动的教学计划。笔者建立了机械AutoCAD学习专题网站,在网站上提供教学录像、习题库、工学结合成果、专业前沿动态、科技论文等丰富的资源,并在网站上建立论坛、空间,为学生课后交流搭建了平台。

三、对课程进行实用整合

在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中有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设计、计算机绘图等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围绕机械图样的识读、绘制、分析形成教学体系,而在职业实践中则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并利用CAD进行,因此,需对这些课程进行整合。如将机械制图和机械CAD整合为一门课,中间插入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设计的内容讲授。先讲机械制图,后讲CAD计算机绘图,以机械制图为线贯穿始终,以机械CAD计算机绘图为主。在讲机械CAD计算机绘图时与机械制图结合起来,强调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并且适时插入公差配合与测量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安排比较适合职校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达到职业岗位技术能力要求。

在职业学校的机械制图课程中,着重强调识读图纸的能力,这就对职校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理论基础较差,加之机械制图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大,较吃力。教师可以删除画法几何的内容,加强投影视图教学,既减少学时和降低难度,又加强了空间想象力与绘制机械图样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中应强调:AutoCAD软件虽然能极大地提高绘图速度,方便修改和保存图纸,但是AutoCAD软件就和尺子、圆规一样,只是一种绘图的工具,其理论基础依然是机械制图中所讲授的知识点。同时,应在机械CAD实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复习、强化机械制图中的知识,特别提醒的是机械CAD中对粗、细实线的使用。因为在AutoCAD绘图中,初始绘制是采用默认线宽,即粗实线和细实线的宽度一样,或者设置了线宽但并没有按下“线宽”按钮显示出不同线型的宽度,导致有些学生对粗实线和细实线的运用和AutoCAD绘图中的线宽设置没有充分掌握。在用AutoCAD画三视图时,强调学生要用手工绘图的方法,加画辅助构造线,利用“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的关系绘制三视图。

四、以项目教学法为主,渗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恰当与否是教学是否有成效的关键。现在行之有效的几种典型教学方法比较适合职业教育中机械AutoCAD课程的教学,即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在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中,应主要使用项目教学法。可以精选出的多个绘图项目实例为中心,把重点放在绘制实例上,把所要学习的命令融入实例中来讲解,命令的使用不单独讲解和单独练习。同时,精心设计各项目主题,并对每个项目提出目标,提供项目实例,对各项目实例的作用、岗位技能应用、应用情境和效果图进行描述、展示和分析。每个项目都相互独立,根据项目整体进度逐步演绎,有机结合成一体,最后形成整个机械AutoCAD课程。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可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根据项目教学思路,结合机械AutoCAD课程的特点,笔者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按“情境导入—项目分析—项目示范—布置项目—项目训练—项目评价—教学反思”等环节逐步进行教学,把课程各章节的知识和技能点贯穿在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分析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学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则为指导者、组织者和调控者,对项目活动进行引导、组织、调控和评价。同时,根据项目目标及确定的项目要求、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现状,将工程图形和行业标准引入项目,模拟实际工作场景。通过教师的分析、演示与引导,学生在练习项目和拓展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掌握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能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

在使用项目教学法的同时,应注意其他教学法的渗透使用。项目教学法是教改中使用的最具有明显特征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师本身存在着不同的技术能力、教学水平,以及各职校所拥有的教学硬件设备不一样,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还应用到其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等。长期的机械AutoCAD教学实践证明,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刻意去模仿、生搬硬套。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做到活引活用。

五、改进机械AutoCAD课程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的能力达到职业岗位要求,所以职校教学应与职业岗位保持零距离,二者不仅要“对口”还要“接口”。机械AutoCAD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达到具备“AutoCAD绘图技能+工作经验+职业资格证+综合职业技能”的能力,课程考核就应以其作为标准。

结合机械AutoCAD课程的特点,笔者确定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分阶段性考核。教师对每个阶段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每个项目任务最后都应进行总结性汇报测试,可让学生以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项目结果代替成绩单。除此之外,还可采取其他有益的方式考核学生,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别的机械AutoCAD技能竞赛,以竞赛代替考试;要求学生参加AutoCAD职业资格证考试,以证书代替成绩单。

笔者几年的实践探索证明,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在前期得以顺利入门,并保持着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后期学生的技能进一步提升,并很好地培养了职业岗位能力。机械AutoCAD课程教学改革是没有止境的,笔者将继续更加深入地研究,面对不断升级的技术要求,以及教学中不断增加的学生群体素质差异,将提供更好更多的研究数据。

【参考文献】

[1]朱立义,舒希勇,吴晶华.高职院校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10(22)

[2]李茶青.工程制图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4)

[3]刘宝剑.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整合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2009(22)

【作者简介】冯克刚,男,南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讲师。

(责编 吴 筱)

职校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汽修专业,课程改革

前言

我国的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94年以后每年以3——7%的速度持续增长, 现在, 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 全国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三十万的从业人员, 而且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对汽车维修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有了提高。2003年汽车维修与服务专业被国家六部委列入“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四个专业领域之一。

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给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职业学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走产教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

一、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互脱节, 轻实践重理论, 不重视技能培养, 这显然与职业教育要求相差甚远, 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只做“加法”不做“减法”, 导致了实用的关键的新内容加不进, 过时的无多大作用的传统内容丢不了, 课程越来越多, 书本越来越厚, 内容越来越相对陈旧。学生学非所用, 学非所需, 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需求。

2.先理论后实践或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安排, 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 由于缺乏感性认识, 学习起来感到吃力, 对抽象的知识只有死记硬背, 谈不上深入理解;到实训阶段时, 学生对理论知识已经遗忘很多, 往往局限于模仿性操作训练, 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 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 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结果是越学越乏味, 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 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提高。过去, 我们注重的是灌输式的传授, 学生体会不到做中学、学中做的乐趣, 因此创新意识被扼杀, 到工作岗位上面对新问题束手无策, 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4.职业教育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 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 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 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 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因此, 破除传统的教育理念, 建立现代课程观, 打破学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适应汽车维修行业需要、具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体系和陈旧的教学内容, 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改革教师队伍重理论轻实践的知识结构, 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改革, 不仅非常必要, 而且十分紧迫。

二、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 构建综合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科学体系与技术体系按一定的课程理论加以综合、改造转化成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培养, 并贯彻整个教学始终, 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课改专家指出, 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体现三以一化, 即“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构建综合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我校从1991年开始招收三年制的汽车维修专业, 一直采用分段式的学科设置, 开设《汽车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汽车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性能测试》、《汽车电控装置结构与检修》等五门专业主干课程。这种分段式学科化的课程设置, 强调了学科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 但是将知识和能力分开讲授, 造成了知识和能力的脱节以及教学内容的重复。因此, 这种课程体系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很不适应。

因此, 我们对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和改革, 重新梳理汽车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检测、服务、管理的课程体系, 形成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汽车性能与检测技术》四门综合化专业课为主干专业课程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将原来分段式学科化的课程设置, 变为模块式综合化的课程设置。将专业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三大模块。在职业技术课中又设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气设备、汽车性能与检测技术四个主要专业模块, 再在每个主要专业模块中将每一个子系统或总成作为一个小模块。新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突出能力培养这条职业技术教育的主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实用, 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紧密联系, 适应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 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 避免了过去学科化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 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较好, 减少了基础理论教学课时;这些课时可用来增加实训和实习, 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 将知识、能力和技能综合化, 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动手能力, 这就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

(二) 创新教学内容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 开发校本教材。如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一新教材整个课程内容按不同模块重组后, 形成发动机工作原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润滑系、化油器式供给系、汽油喷射式供给系、柴油机供给系、发动机装配调试、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等十章内容, 每章以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技能训练和复习思考题四个层次编写。其特点是:

1. 课程内容综合化:将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原理、维修、检测和诊断在同一课程讲授, 使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 避免了脱节, 减少了重复。

2. 采用了模块化的编制:将发动机的每一个机构或系统作为一个教学模块, 既有利于讲授, 又有利于模块化的考核。

3. 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每个模块都将理论教学与配套的实训相结合,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4. 吸收了汽车新技术、新知识, 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实用:将车型结构从原来的以大货车为主改为以现代轿车为主;增加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方面的内容, 同时删除了一些已经落后或淘汰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尽可能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 并适应汽车技术发展的要求。

(三)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内容确定后, 我们又对专业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由于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研究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开发使用多媒体课件, 以Power Point为技术平台, 制作幻灯片, 运用大量图片和动画及录像剪辑, 使教学生动直观。在推广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还根据课程特点, 在讲授部件结构、原理等方面的内容时, 尽可能利用电教板, 结合现场和实物教学, 使教学更加直观明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则采用项目教学法, 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如设置汽车钣金、喷漆、发动机、汽车电气、方向控制系统、底盘等项目。整个课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和实物教学、实训教学、项目教学等有机结合, 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多样, 教学效果出现了质的飞跃。

(四) 改革考核模式和方法, 建立课程题库和技能考核规范。

1. 采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模块化”考核方法

一门课程由一份试卷闭卷考试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已经不能科学客观地综合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了。我们尝试采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多次、多样的“模块化”考核方法。

授课过程中, 每一到二个单元作为一个模块进行一次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与实训技能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作为该模块的成绩;将几个模块的成绩按课时比例折算得到该课程的考核成绩;再将课程考核成绩与平时作业、实训报告进行综合评定得到课程总成绩。课程补考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补考方式, 即哪个模块不及格就补考哪个模块:哪个模块的理论知识不及格就单独补考该模块的理论知识, 哪个模块的实训技能不及格就单独补考该模块的实训技能。理论知识考试可采取闭卷笔试或课堂提问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实训技能采取课内外训练, 抽签进行现场操作与答辩相结合的考核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法才能体现课程评价的过程性。

2. 建立课程试题库

我们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理论和实践试题库。理论题库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 每个单元都可成为一个彼此独立的考核模块, 每个考核模块都包含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问答题等六种题型。应用题库进行理论考核时, 可以按教材每一个相互独立的单元为模块, 进行单独的单元模块考核;也可以任选几个单元, 作为任意大小的模块来进行考核;还可将整个课程作为一个大模块, 进行综合内容的考核。

实训技能考核试题则是在课程的必开实训项目中选择与职业岗位技能关系密切、操作性强、实训设备台套数较多的项目作为首批考题列入试题库。

3. 考核内容尽可能“岗位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我们应该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对汽车维修工的职业岗位要求进行教学和考核。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理论知识方面以“中级汽车维修工”的岗位知识要求为基本, 课程试题库中理论试题基本涵盖了《国家中级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中的试题;实训技能方面则以“中级汽车维修工”的岗位技能要求为基本, 实训技能考核主要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中“中级汽车维修工”技能试题为主。

(五) 购买和制作课程实训设备, 改善实训条件。

我校原有的汽修实训设备少且陈旧, 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为了适应课程实训的需要, 满足课程实训与技能考核的要求, 我院先后投入两百多万元, 购买发动机综合性能测试仪、汽车电脑解码仪、汽车示波器、汽车专用万用表、实训用轿车、电控汽车发动机总成部件等先进仪器设备。另外, 我们还深入企业了解市场,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通过定单培养, 和企业联合培训。综合实训时, 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给学生实习实训创造条件, 不仅使学生更加接近岗位, 而且还减少了资金投入。

我们遵循课程改革的规律, 以能力本位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激活学习者的思维, 以学习者为主, 努力调动学生参与, 注意个体的实际, 强调学习过程的创造性, 树立现代课程观。通过两年多的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的效果:

1. 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又能满足受教育者生存的需求, 可谓双赢;

2. 教师不再难教, 学生不再厌学, 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明显;

3. 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4.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 招生就业实现良性循环, 职业教育的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畅谈职教教学改革.

[2]陈文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3]傅筠, 冯渊, 冯建东, 韩冰, 黄捷.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职校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篇8

关键词:职校,数学课程,改革,思考

当前, 职校数学教育如何更好地贴近时代的需要?职校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数学观点?掌握怎样的数学能力?这是目前职校数学教学改革中应该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思考如下:

一、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开阔学生视野, 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互联网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来弥补我们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比如, 让学生到网上去了解数学发展史、发展前景、待解决的问题, 以拓广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挑战心理.同时又可让学生在网上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这正是我们常规教学中所欠缺的.

二、数学教学应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走入人们的生活, 十分熟练的算术技巧与代数的纸与笔的运算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此之前, 运算能力作为一项基本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学生的相当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运算方面.计算能力成了一个学生数学能力的代表.在考试中, 得分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计算的准确性与否, 因而, 这样评估出来的成绩并不能显示出一个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 尤其是不能显示出这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高低, 这或许就是产生高分低能问题的一个原因.现在, 代之成为突出的问题的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及创新思想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所在, 是指导人们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原则.事实已经证明了数学思想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现代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中, 如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在最为尖端的科学技术中, 如胚胎学、细胞染色和信息化产业本身的许许多多的技术等问题, 它们的进一步发展要取决于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算法的发展.因而,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 一定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三、应突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大胆猜测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对于数学教育来说, 迫在眉睫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1) 从知识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的发展都是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例如, 分数的引入、负数的引入、无理数的引入、虚数的引入、极限理论的引入等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在引入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想、去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让学生领悟数学发展的思路, 让自己的思维受到撞击, 也会在学生的思想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也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碰到问题养成思考的习惯.

(2) 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去解决, 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等.

(3) 从解决问题的结果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还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改变条件, 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4) 平时上课时, 要注意采用探索式教学法, 提供材料来展示,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猜测, 看看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怎样证实, 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5) 要经常做一些开放性类型的题目、研究性的题目, 让学生的心理处在一种随时提出问题的状态中, 养成多思善学的习惯.

(6) 对于教师来说,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要鼓励他们, 表扬他们, 使学生有一种受肯定的感觉;尤其是提出与已有的见解都不相同时, 更应大加赞扬他们善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和创新思想;即使是教师不能肯定学生问题的对与错, 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而更应认真对待和研究.

四、应突出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它在教学上所显示出来的优势已经有目共睹.它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 带给学生的是视觉和听觉上的全新感受, 对于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作用.

数学与计算机的结合, 应该是不仅仅会利用计算机上几节多媒体课, 也不是你能制作多么漂亮的课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我认为计算机进入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能试图利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 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好的办法, 这才是我们的目的.当然, 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非常高.它需要我们懂得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甚至编程语言.

五、突出数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不是会做几道题就可以了, 我们的目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并能创新.用数学才是数学的根本目的, 这里说的用数学, 不单纯的指数学知识, 也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正如章建跃先生所言:“信息化社会对人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了数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这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纵观数学发展史, 每一次在数学领域的突破, 大多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在日常生活过程中, 我们经常与数字打交道, 自然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以外, 我们还要具备运用数学的观点.

六、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职校英语课程 篇9

关键词:《药品生物检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53-02

药品检验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药品检验工作。按规定,药品只有检验合格才能出厂用于临床治疗,药品检验主要有两个方面:药品的理化检定和药品的生物检定。后者属于药品检验部门中生物检定组的工作,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药品生物检定》的学习及培训,否则无法承担相应的工作。

一、教学现状

药品的生物检定主要包含药品微生物学检定、药品生物活性的检定、药品有害性检定三方面的内容,并按要求对检定的数据进行生物统计处理。在药学类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几乎没有学校专门开设《药品生物检定》这门课程,一般将药品微生物检定的内容并入《微生物学》,将药品有害性检定的内容并入《药理学》,将药品的活性检定并入《药剂学》,而生物统计内容在《数理统计学》中讲授。这样,很难将这几门课程中所学的内容综合运用于实际,也难以完成任务。而职业学校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此药学类相关专业中普遍设置了《药品生物检定》这门课程。受教材、师资、实训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仍以理论教学、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学效果差,培养的学生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二、影响因素

影响《药品生物检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不足

职校教师主要是大学毕业生或从企业调入,《药品生物检定》课程的教师也不例外。大学毕业生一般理论知识深厚,但实践操作欠缺,不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工作程序,习惯于理论教学,对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学模式生疏;从企业调入的人员只熟悉自己的岗位,理论知识老化,教学方法单一。

2.教材落后

目前,国内《药品生物检定》课程的教材不多,基本是照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中的内容或以卫生部药品鉴定的相关内容作为教材,还有部分教材是以实验室的操作步骤来编写的。前一种教材晦涩难懂,后一种教材不完善。如此培养的学生更适合做研究工作,而不适用于企业的日常生产,达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陈旧

以理论教学为主,少许甚至没有实训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为主;实践教学中,基本停留在实验室做实验的阶段。这样培养的学生难以胜任企业岗位。

4.教学条件的限制

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普遍都很紧张,用于教学实训的经费少,而且主要分配在制药、中药等大专业的实训教学中。《药品生物检定》虽是药品分析专业中的专业课,但该专业属于小专业,再加上实训场所条件较高,以至于实训教学不足,降低了课程教学效果。

另外,生源质量下降、学制短造成教学课时减少等原因也对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三、改革措施

1.教材改革

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将学科教学、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实践教学为主。以任务引领为主线,按企业药品生物检定的项目编写教材。除少量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安全、检定场地及设备要求、检定前的准备、检定操作、检定场所实验后的清理、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保存等内容,如果附上某一项目检定操作的SOP则更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种种原因,《药品生物检定》的任课教师都是从相关专业转过来的,只对部分操作熟悉。部分教师只习惯于课堂教学,不愿进行实训教学。因此,应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转变认识,主动参与课程改革。此外,还应安排教师到药品生产企业顶岗工作,全面提高实训教学能力。也可以请制药企业检验处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实训教学,在做好校企合作的同时,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取代,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收集大量课外资料,深入理解教材。课堂上可将学生分组,设置一些小任务让学生讨论解决,由教师进行指导,结束时加以总结即可完成教学;对学生来说,参与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还能增加成就感,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极大的作用。

4.改革实践教学

将验证理论、训练基本操作的实验改为以训练基本操作、完成检定任务并熟悉岗位工作的实训。《药品生物检定》课程的实训比其他课程的实训更复杂,不同项目的实训场所、使用设备、实训材料、操作技术完全不同;每个项目的实训与其在企业的检定要求一致,不像部分课程的实训可以模仿;实训过程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组织、精心指导,学生认真操作完成项目检定,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

5.运用现代技术

药品生物检定的项目很多,多达几十个,但单个药品的生物检定项目则很少,可能不到十个;药品控制菌的检定除了所用菌及培养基不同外,操作技术基本相同;药品有害性检定中有的所用动物、操作基本相同,因而没有必要对每个项目逐一展开实训。除了最基本的项目实训外,其他项目特别是相似的项目都可以通过录像、电脑模拟等手段让学生学习,也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下一篇:山区小学生如何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