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课堂教学中

2024-06-01

职校课堂教学中(共12篇)

职校课堂教学中 篇1

一、注重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 概念不清一切无从谈起.而中职生要学好干巴巴的数学概念, 笔者以为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1.备课注重概念.

教师首先要了解数学概念的特点尤其应该注重实例的选择, 也就是说, 要让学生理解一个知识点, 可构造出一个与此知识点相对应的实例, 并由此实例的演算过程和结果来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否则, 很可能使学生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感性认识.

2.循序渐进学习概念.

如一年级函数概念的教学.首先要复习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正比例、反比例函数运用的实例, 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 创设恰当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函数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3.重视教学中感性材料的提供.

在学习“事件的概率”这一概念时, 教师可首先提出:“掷一颗骰子, 掷得6点的可能性有多大?掷得偶数点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个问题贴近生活, 一经提出, 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问题虽然简单, 但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中来, 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时, 教师再切入正题, 引入古典概型的概率定义问题.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 学生“听”.这样学生就成了可爱的“听众”和勤奋的“书记员”, 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所以, 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 让学生去琢磨, 去探索, 再让他们上台当“小老师”把它讲出来.老师从选题到组织材料, 到讲法, 到课后评析, 都精心指点, 拾遗补缺, 概括总结.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 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解析.

笔者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上课时朗读教材, 重点是公式、定义.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什么?本次课程的知识体系, 本次课程与已有的知识的联系.然后讨论, 每组推荐学生讲解.这样就把学生置于学习和认知的主体位置上.

2. 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训练.

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 从易到难, 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去训练学生.可以是填空题、选择题、判断改错题、计算题等, 而且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题或口头回答问题, 老师点评.并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题目, 作为他们自己的课后作业.这个做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动脑筋, 活跃思维, 积极参与.

三、实施分层教学

中职校学生, 差异性较大, 实施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1. 学生分层.

在具体实施教学以前, 依学生入学成绩和摸底成绩, 将学生分为A, B, C三层, 但分层结果不告诉学生, 由老师自己掌握.

2. 教学目标分层.

分四个层次: (1) 识记, (2) 领会, (3) 简单应用, (4) 一般应用.C层学生达到 (1) , (2) ;B层学生达到 (1) , (3) ;A层学生达到 (1) , (4) .

3. 课堂教学分层.

分层设问, 分层提问、答疑;分层练习, 教师重点分类指导, 进行综合训练, 使各层次学生学得灵活、主动、各有所得.

4. 作业分层.

作业布置分层:我将作业分为三个层次, C层学生完成纯基础性作业 (以教材中部分练习题为主) ;B层学生完成基础性作业 (以教材中部分练习题和部分习题为主) ;C层学生完成一般运用题 (以教材中部分习题为主) .

5. 检测分层.

(1) 课堂达标测评.按课堂教学目标将练习题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纸条对应A, B, C三层学生.每张纸条上1-2道题 (1题1分) , 测试结果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占50%) . (2) 考试内容体现层次性:平常考试分为A, B, C三类题.基本题目一样, 各层学生题量不一样.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用生动活泼的画面, 优美悦耳的音乐, 色彩鲜艳的文字和线条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生动形象, 趣味性强,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化静为动, 形象直观.

如向量概念的教学, 先让学生观察纤夫拉船, 了解力有大小、方向.然后观察闪烁的大屏幕上线段、直线、射线、向量, 然后老师提问, 归纳、总结向量概念.

2. 借助形象, 突破难点.

用计算机设计的图像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比如, 讲《立体几何》第四节圆柱、圆锥、圆台时, 利用多媒体讲它们的定义, 高、侧面、母线以及求轴截面积、侧面积等非常容易.

五、选好内容教学

在中职校数学课教学中, 应针对各个专业实事求是地进行教材处理和教学, 要让他们“学得会”、“学得懂”和“用得上”, 切实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学习能力.比如, 服装、机械专业学生一年级就可以开设《立体几何》, 培养学生立体感, 以利专业课学习, 少上或不上《向量》、《解析几何》等章节.

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分析了学生实际, 选好了教学内容, 认真钻研教材,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是愉快的, 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参考文献

[1]丘维声主编.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向才毅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构建与专业发展[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11) :1.

职校课堂教学中 篇2

语文教学原本是一门优美的艺术,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却普遍沦为对初、高中语文教学的简单“临摹”与“套用”,教法单一、滞后。据悉,东莞很大部分中职语文教师授课存在“搬用”初、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现象,千篇 一律的教师主导式“口授”教学,按部就班地讲解书中内容,完全脱离学生专业具体实际,教法单一,枯燥无聊。有些民办职校语文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忽视教学质量,某些担任多个班级授课任务的语文教师,无视各专业间迥然不同的知识需求,授课时一份教案,四遍复述。这种教法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严重滞后于专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违背了语文课程“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及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功能定位,阻碍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对接专业转型升级,改革中职语文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适应中职专业建设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突破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瓶颈,采取可行性策略,推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1.管理者加强重视,突显语文重要性

要挽救中职语文学科边缘化趋势,首先需要市教育局、各中职学校管理者端正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重视语文课程建设,强化语文师资培养及语文教法培训,突显语文在中职学科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主管部门可组织召开中职语文教学研讨会,相互交流经验,提高教师授课水平;还可组织中职生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挑战赛等活动,旨在激发中职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而各中职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民办中职学校管理者,更应及时抛弃“语文杂科论”、“语文无用论”的思想,重视本校语文教材建设及师资培养,完善对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加大经费投入,推动语文学科建设教科研活动,激发全校师生教、学语文的积极性,形成重语文、爱语文的良好风气,真正发挥语文对中职生人格修养及学习就业的基础性作用。

2.精选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语文教学内容与专业需要脱节,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千篇 一律、枯燥无聊的困境。要突破语文教学与专业需求脱节的瓶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结合专业实际,精选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应深入了解授课专业的知识需求,进而对接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科学增删。对与该专业关系疏远,对未来就业作用甚微的偏难内容,可适当删减;而对那些与该专业知识需求结合紧密,对就业影响较大而教材中却只略微甚至未能涉及的内容,可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视情形而增补,以服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需要。另一方面,还需加强语文教材建设。响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保证教学资源基本质量”的要求,确保中职专业转型顺利进行,市教育局及各中职学校应倡导、组织专家及一线中职语文教师,立足各校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编选符合市场人才需求、切合专业实际的中职语文教材,如可按文科、工科的分类来编,还可在将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具体专业编选语文教材,力争做到语文教学内容与各专业具体需求及市场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语文对中职生人格修养及职业技能的润化、滋养作用。

3.加强教研沟通,优化语文教学

农村中职校信息课教学的感悟 篇3

一、比较集中的问题:

1、学校基础设施

一般学校的基础设施都比较陈旧,更新的时区比 较长,设备比较单一,与职业学校各专业相关的配套设施没有系统地考虑。特别是所有设备的核心计算机部分的升级换代比较迟缓,有的根本不在考虑范围,而职业 学校因为职业需求和高技术性的要求对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的使用率非常高。这些硬件问题直接制肘课堂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个比较突出和支出量大的问 题。也是困扰各个职业学校先进性、规模化的的主要问题。

2、课程设置

前面我讲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技能化比较突出,对职业教

育 的多变、随机、智能化要求相对较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课程设置就现在看来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核心课程信息技术的设置。学校在对信 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上还只是在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考试科目进行设定,课程授课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无外讲授、群体上机、做练习、考试等。没有考虑与专业学习的 对接、整合,信息技术的学习还只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操作的掌握。这对于学生职业要求、需求,工具类的技术掌握都是比较尖锐的问题。

3、教师素养

目 前职业学校中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师原始专业比较庞杂,高校课程中计算机课程的全覆盖也使得大学生的计算机的学习和掌握成为了一种家常便饭。但真正从事信息技 术的专业教学工作,还真需要一批不单纯计算机技术的合能信息技术能力素养的人来从事。特别要求具有高精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网络运用;云处理;网站开发;教 学积件研发;与专业课程整合教学等能力与素养。现在就观察所见,能具有这样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这是制约学生职业前景与职校未来发展的主要的软件问 题。

4、学生素养

习惯认为,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各種问题和毛病较多,更有多数的社会人认为,半大 孩子总不能过早的进入社会吧,高中又没考上,总要找个地方学习也好,规矩也好,总要有个地方替家长管管吧。等到了年龄,至于孩子未来怎么样恐怕连孩子带家 长都没有想法,多数是随他去,跟着感觉走。正是这种不负责的

放弃与放任,使得青春期本就处于十字路口的懵懂少年更加无所是从,他们在半知半 解中走入了人生最后的学校,可以这样讲,对于自己和未来没有成熟和成人的考虑,焦躁而无助也使得他们没有兴趣管好和关心自己的一切,当然学习对于他们来说 没有“玩”更能让他们安静下来。引导、规划、教会生存技能等是职业学校和每位职业教师要处理的棘手和造福孩子一生的首要问题。

在观察分析中,还有很多出现和需要考虑到的问题,我只是罗列了几条比较集中和重要度高的问题供大家一起参研。

分析就要有应对,我在反思之余有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想法做法,谈一下供教育研究同行们商榷。

二、方法分析与尝试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职 业学校教育教学不同于普教的程式化、模式化,更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博大的知识层次与底蕴,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要求更高,学科间的差异与间隙 比较小,衔接性比较强。教师自己要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和可能进行必要、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而且要与专业进行不断的实际融合,保证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为 学生从事专业学习,未来职业的潇洒选择做好师资库准备。

2、模糊教法激发兴趣

中职学生多数为思绪、情趣、举止多变的少年,独生子女与长时间的留守使得孩子们的排他性、逆反性等自我意识强悍,接受教育的承受力很脆弱。容易激情奔放也容易自我封闭,还略带有攻击性。多

挠头呀!简单传统,太成人化陈腐的教与被教的口授,领袖式教学模式, 不要说孩子们,就是我们进行成人教育试问有几个人能坐得住,坐得久,听得进。所以,在教学中模糊教法是我的体会,激发兴趣,保护孩子们的阳光心态,教会他们技术,合理结合专业需求等是我尝试的做法。

3、精心策划多种学训方式组合尝试

一 般信息技术教师因为课程的设置和学校考核要求,通常都是集中口授,集中群体上机,每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够呛,学生听得雾水疲累困倦,上机枯燥没有兴趣。这是 我自己的观察。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法。孩子们的基本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与水平是不容小瞧的。这个时代不会计算机的小孩还有吗?哪个不是游戏高手。老师还在 讲指法,录入,排版等是不是太小儿科了。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根据信息技术教材范围内的学习要求进行网页设计、网站研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结合专业学习的积件 研发,班级专题信息技术模拟竞赛,赛前有准备时间,这个可以与课程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了,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职业、专业的项目设计,共同完成等。你看这 样,是不是既让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所有才能,让他们有成功感,同时,为了小组和自己的荣誉,如果设计时自己不懂不会的就会主动自修,同学间研究,既达到共 享也达到了合作,这些方式方法既能保证了学生在校学习要求,还能实际真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整合信息技术运用到专业职业需求中是实在的,实用的,高效 的,更符合于锻炼了学生未来走入社会的工作合作、协同能力。多好呀!

内容提要: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专业化、企业化,注重实用与职业技能的职前培训,实效性很强。多媒体介入学生的学习更使得职业学校的各类课程直观、趣味、高效。这就给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教与学中的高耗能低质量也有比较集中的问题,

如: 学校基础设施;课程设置;教师素养;学生素养等引导、规划、教会生存技能等是职业学校和每位职业教师要处理的棘手和造福孩子一生的首要问题。分析之余自己 有些力所能及的想法做法,包括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学中模糊教法激发兴趣;精心策划多种学训方式组合尝试,注重过程和学习享受。既能保证了学生在校 学习要求,还能实际真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整合信息技术运用到专业职业需求中是实在的,实用的,高效的,更符合于锻炼了学生未来走入社会的工作合作、 协同能力。多好呀!

职校课堂教学中 篇4

1. 生本教育的含义。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它既是一种教学模式,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生本教育是与师本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它必将在教育实践中接受检验, 在理论上不断完善。

2. 生本教育的特点。

(1) 突出学生。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2) 突出学习, 教得少, 学得多。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课前的学习准备;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会利用各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 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 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 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等等。

(3) 突出合作, 提升合作这一重要素质。

(4) 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学习,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3. 生本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育过程的全员参与, 要求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权威角色, 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依靠学生,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不懈地自我提高, 以获得学生的尊重和拥护,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建立起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情感和创新精神, 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师生当作平等意义上的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新的理论和知识, 教师在学生成长欲望的推动下自主提升。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 解决问题, 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呼唤;让学生参与教学是保持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有利于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学生健康独立的人格。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也是一种合作, 它既是个体的行为, 又是集体的行为;既需要学生的积极思考, 又需要学生的意愿表达;既有学生人格的被尊重, 又有师生的相互理解和容忍;既能体现学生自主选择角色的意识和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根据合作需要而变换角色的意识和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根本保证。参与得越多越积极, 主体性的感性体验就越强, 主体意识和能力也会在参与的体验中逐渐提高。

成长在前, 成绩在后。“生本教育”下的学生负担轻、效率高、学习高度自主, 他们令人羡慕的学业成绩, 是自由成长、健康成长的必然结果。

4. CAD课堂教学中生本教育的指导意义。

生本教育要求突出学生, 突出学习, 教得少, 学得多, 突出合作, 突出探究, 这就要求CAD课程要围绕着这几点展开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前提下, 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 以精心设计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 促使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CAD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就会调动生命自然的伟大力量, 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 变得快乐, 学习自然会高效。

二、围绕生本教育修订CAD课程的教学内容

1. 摸清学生现状。

在信息时代中, 一些传统的课程与时代的进步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 需要改革, 课程改革也跟着时代脚步, 打上时代的烙印。现在中职校机电专业或者数控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一门绘图软件, 因为机械制图课的教学目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主要任务是识图和读图。那么绘图的任务就落在绘图软件课程上, 在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有典型意义的课程就是AutoCAD。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但是学生一般对动手做的东西比较感兴趣, 也就是学生好奇心很重, 这一点对于我们学好这门课非常重要。

2. 现用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材内容脱离本地区、行业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需要, 缺乏教学性、可读性, 也缺少弹性, 不利于自学和选修;教材采用传统的章节形式, 形式比较单调, 缺乏趣味性;教材编写周期较长, 且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现用的教材就是把软件中帮助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章节编排放到教材中去, 因此学生对现用的教材有很多意见。学生觉得使用的教材不实用, 缺少挑战性, 枯燥无味。

3. 把生本教育与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有机结合。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 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 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 以及学习者发展要求, 构建与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相衔接、与行业企业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相融合、与普通教育课程相沟通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为造就一大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为“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服务。而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改的理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生本教育是新课改实施的有力保障。

4. 修订的校本教材的内容安排及其突出优点。

(1) 内容设置。

修订后的校本教材分为三个项目, 即项目一:AutoCAD。概述模块一:软件安装与启动;模块二:用户界面的管理;模块三:文件命令的使用;模块四:点的输入方法。项目二:绘制二维图形。模块一:辅助绘图命令;模块二:对象特性;模块三:绘图命令;模块四:编辑命令;模块五:文字书写及块的建立及使用;模块六:尺寸标注。项目三:专项练习。模块一:平面图形;模块二:轴系零件;模块三:箱体零件。

以上的内容设置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后面的学习就围绕着所给定的任务而展开。

(2) 突出优点。

打破传统的格局给学生眼目一新的感觉, 目标任务明确, 因为教材的修订是建立在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所以内容的编排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要强调传授知识的普遍性, 又要强调尊重地域差异和人的个性差异;既要强调在同一课程体系下的因材施教, 又要强调根据人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校本课程的开发,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 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带有普遍适用性和较长的周期性, 难以反映学校的特殊性, 也不能及时吸纳新信息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 而校本课程弥补了这种缺陷。

三、AutoCAD课堂教学中的生本管理

1. 设计好每堂课的任务。

设计好每一次课的具体任务, 围绕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新的知识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给出具体的参考意见和指导性的建议, 比如在学项目二绘制二维图形的时候, 这个项目中的模块三:编辑图形其中一个内容就是掌握常见的修改命令, 修剪和打断命令, 我给出一幅图形让学生自己在规定的时间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

针对内容给出以下引导:

(1) 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能够把哪些内容画出来, 画图的步骤是什么。 (讨论结果是可以确定基准线, 已知圆及圆弧两个R20、Φ40, 两个Φ20、R40、Φ28、Φ42, 连接圆弧R5、R8、R26、R89。)

(2) 使用几个图层需要那些绘图命令。 (讨论结果至少有三个图层线型分别是是粗实线、细实线、细点画线。用到的绘图命令就是直线和圆。)

(3) 讨论哪些问题现在不能解决。

(4) 总结不能解决的问题。 (总结问题如下:1.公切线画不出来;2.圆弧画成圆不知道怎么去掉多余的弧线, 3.点画线太长如何修改。)

(5) 给出建议可能用到新的知识点, 自己试着去使用新的命令。 (提示可以用修剪和打断命令来解决问题2和问题3, 给出问题1的解决方法, 巧妙地使用直线命令绘制的技巧来解决问题, 给出必要的示范操作。)

(6) 总结尝试出现的问题。

(7) 共同讨论修剪和延伸命令的使用方法。

(8) 绘制图形完成学习任务。

(9) 学生总结绘图心得。

(10) 教师总结绘图结果给出评价。

2. 学生要能够发现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主动学习。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 自主去解决问题, 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而是一堂课成功的一个关键, 如果这个地方失败了, 则前面的任务设置得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个环节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因此情景的创设很重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景, 让学生顺着教师的导向一步一步地进入创设的情景, 学生发现问题才有可能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信就有了, 兴趣也有了, 因为每个人都喜欢享受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喜悦, 这样慢慢就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然后就能解决问题, 主动学习。所以情景的创设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艰苦的劳动。教师要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大胆地尝试去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 还要具有综合应付出现一些不可知的情况的能力, 出现意外的时候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本身业务水平和其他综合水平的综合考验。

3. 教师扮演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或者讨论者。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根据教材内容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教学方式一点一点地传授给学生。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生本教育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主地学知识, 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设置一定的情景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扮演着指导者和讨论者的角色, 当学生发现问题根据自己的水平不能解决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生通过引导而解决问题远远比教师告诉他如何做要有成就感,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也能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学生自信心足了, 面对问题就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样就间接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学习心态。

4. 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在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参与到其中来, 也会向学生学到很多知识。举例来说, 在绘图过程我每次使用图层的时候如果发现错了, 就会删掉相应的图线, 选择好正确的图层重新画, 后来发现一个学生选中需要修改的图线之后再来选择需要的的图层, 然后就可以达到要求, 我很受启发。我的做法固然没有错, 但是他的做法大大节约了时间。我就让这个学生给大家演示, 我们共同向他学习, 他很开心, 从此以后对于这门课的学习更加认真, 更加喜欢这门课。任何人都有好强好胜的心理, 其他学生深受到启发, 都想在其他学生和老师面前炫一下自己的绝技, 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优秀一面得到别人的赏识, 整个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因为这件事, 我更加注意向学生学习, 同时也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 督促自己不断更新知识, 拓展自己的专业, 和学生共同成长, 改变对学生的偏见, 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依靠学生,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做到教学相长。

以上是我在CAD课程教学中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和在课堂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精神, 以学生为本,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本教育中,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有选择地学习和专业有关的知识, 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把所学的东西当成课题去研究讨论, 在讨论、研究中增长自信, 激发自身的潜能, 锻炼自己的综合处理能力。教师在学习中扮演长者、智者和学习者, 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起到主导作用, 和学生共同面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在共同学习中共同进步。生本教育是与师本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 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将在教育实践中接受检验, 在理论上不断完善。生本教育是实现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课改要求, 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赵太平.浅谈素质教育中职教教师观念的转变[J].职教论坛, 2003, (10) .

[2][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C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3]杨旸.关于生本教育几个基础性问题的探讨.江西教育科研, 2007, (2) .

[4]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

[5]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记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实验的理论及实践.人民教育, 2008, (21) :7-15.

中职校体育课如何实施专项教学 篇5

中职校体育课如何实施专项教学

广西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 赵 捷

【摘 要】中职校体育专项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确立学生做为学习主体的重要地位,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掌握一至二项体育专项技能,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身心健康。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 专项教学 师资培养 专项投入

中职校学生平均年龄在15~18周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精力极其旺盛,活泼好动,个性张扬,对体育运动怀有深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特别钟爱某项体育运动。而中职校体育教材内容很大一部分与初中阶段是重复的,其中一些基本动作在初中阶段学生们都已经得到掌握,这样难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缺乏学习动力。因此,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必须尽快找出一条适合中职校体育教学的管理模式,以满足中职校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利用中职校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重点,打破传统的以单一教材教学的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专项教学。

一、开展专项教学模式的特点

1.体育专项教学就是取消传统的以原班级为单位,以单一、固定教材为前提进行的教学模式,改为让每位学生按照各自的爱好与自身体质状况,采用自愿报名形式,重新组建班级,选修某项体育项目的体育课。这充分体现“以教师为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而且同学们有了兴趣,上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充分发挥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收知识养分,在参与体育过程中,尝到了体育活动的乐趣,感到体育运动带来的身心健康。由此爱上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体育专项教学为学校体育教研工作拓展了空间,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全面、积极、有效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体育专项教学项目特点,全体体育教研组成员在学校有关领导的带领下,统一思想,结合中职生的特点,修订各体育专项教学大纲,依据大纲编写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传统武术、散打等各项校本教材;重新制定各学期教学计划、和各项目相对应的考核标准等教学指导性文件,从而规范了体育专项教学模式的开展,指引着体育专项教学朝着规范、有效、健康的道路上顺利发展。

3.体育专项教学给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了尽快适应体育专项教学模式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体育教研组开展了体育专项教学说课、公开课、评课、专业技能比武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各体育教师的一技之长,在各体育专项教学舞台上尽显风采,燃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4.体育专项教学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体育专项技术水平。为学生展示体育专项技术水平提供了平台。部分同学从小就有从事某项运动练习的经历,现在通过体育专项教学的专业强化训练,专项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在各体育项目上有着较高水平的同学。同时,在体育专项教学教程中,挖掘出了一大批从事某专项运动潜质的人才,储备各体育专项人才资源,为参加各专项体育比赛提供了参赛选手,改变以往有比赛任务时匆忙应对的被动局面。

5.体育专项教学的开展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由于体育专项教学是学生以自愿报名形式参加为前提的,在专项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以分别对待,采用“分层次”教学形式,针对各个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差异,提出不同的技术要求。帮助体育方面“低能儿”的成长,帮助他们掌握体育动作技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让同学们在运动中享受进步的快乐,在快乐中掌握运动技巧,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二、如何开展专项教学

1.将田径项目列入体育专项教学科目。田径是体育运动的基础,素有“运动之母”这称,在设立体育专项教学项目的同时,因此应将田径项目列入体育专项教学科目,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技术水平,丰富体育专项教学项目内容。

2.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专项运动技术的基础,教师在体育专项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深刻阐明良好的身体素质对掌握单项体育技能的重要性,避免学生走入“重专项技术,轻身体素质”的误区。中职校一个单元体育课为90分钟,建议在一个单元专项体育课中安排20~30分钟进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

3.完善体育专项教学课堂学生管理机制。在实施体育专项教学过程中,部分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时,过于盲目;或者,由于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差异,无法完成该体育专项教学任务时,应给予再次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建议在进行体育专项教学学生报填志愿时,设立有关专项咨询活动,为学生报填志愿提供服务。同时,增设为期一个月的“试训期”,让学生在“试训期”中亲身体验所参与的运动项目是否适合自己的各方面情况。

4.加强师资培养。体育专项教学对体育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学生专项体育技能的掌握。建议鼓励体育教师走出去进修、培训。同时,在招聘体育教师时,加强专项体育技术技能的考核,优化体育教师队伍,合理调整体育教师专业结构,满足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专项教学的师资需求。

5.加大体育投入。体育专项教学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学校加大对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健全现有的体育场所,合理规划体育运动场所,避免有的场地过于拥挤,有的场地过于空闲的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的容量和使用率;合理增加各项专项所需的体育器材。

职校课堂教学中 篇6

一、 政治课堂与校园生活的链接

与普通中学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们,好奇好动好叛逆是他们的特权,“打破砂锅璺(问)到底”是他们的显著特点,勇于接受新事物是他们的优点,容易冲动自卑抱怨也许就是他们的“软肋”。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是身体逐渐成长、生理心理逐渐成熟的沃土,而一件件偶发的事件则是助他们走向成熟的催化剂。

据美国广播公司2011年9月15日报道,波多黎各一名14岁女孩在学校操场上用注射器针头接连刺伤37名同学引发混乱。试想一下,如果把注射器针头当作玩具来玩耍,这注射器针头是否被污染过,是否带有艾滋病和肝炎病毒?如果故意伤人,那注射器就成了凶器,该学生就触犯了刑法必须承担刑事责任,还得承担刑事民事责任以及被刺学生接种疫苗的经济费用。

圆规是数学作图的工具或文具,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它是商品;我们之所以买它是冲着它的使用价值(可以画圆),我们可以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它,这又说明它还有价格(价值的体现),可以用来等价交换。对此有法律专家曾说:“如果你用它来画圆,这就实现了它的使用价值,如果你用它来威胁人,你就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人权,给他人造成心理上的负担或疾患,这就侵犯了他人的心理健康权;如果你在使用过程中不小心刺伤了人,你就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这两种行为都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受到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如果你把它用于打架斗殴,故意伤人或过失致人重伤,那么,你的圆规就变成了凶器,假如致人伤残,那你就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事处罚,就要蹲监狱。”

这些就是校园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常识、商品经济和政治选举制度(班干部的选举和学生会干部的换届选举)的例子。这样的链接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课产生了兴趣。

二、 政治课堂与家庭生活的链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家和睦相处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勤劳朴实、尊老爱幼、尊重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和万事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学生在家要尊老爱幼,帮助家长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自家的幸福生活出点力。存款取款是每个家庭常有的事,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思考存款的意义、利息的计算方法、不同储蓄机构利率的比较,以及利率是由谁来决定和调节的等。这样的链接使学生对中职校的职业道德课就产生了亲切感,学起来自然就兴趣很浓。

三、 政治课堂与社会生活的链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商品,而物价上涨、房价上涨、通货膨胀、收入偏低等社会现状在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国家积极地采取了开辟货源,增加供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采取了建设保障房、限价房、廉租房以及限制房贷等多管齐下的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宏观经济调控正是解决或者缓解这些社会问题的法宝。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许多学生亲眼目睹或见证了“村官”的换届选举,对我们国家干部的选举制度的认识了解是一个很直观的窗口。这一链接使学生身临其境,关注社会,真切地感受到了职业道德课政治课内容的实用价值所在。

四、 政治课堂与国家政策的链接

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瞬息万变。在世界各国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之际,中国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国家采取了宏观经济调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增加政府的基础建设投入,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增加国民收入,刺激消费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国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风景这边独好。这一链接使学生不仅亲身经历,关注社会,还放眼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政治课内容的博大精深。

总而言之,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时时刻刻有政治,事事处处有政治,人人生活在政治社会的氛围中,政治又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学生从此以后,对政治课有了亲切感,有了浓厚的兴趣,再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职校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7

一.见缝插针, 在课堂上注入德育教育

记得是我的一堂幼儿文学课, 学到一篇诗歌《妈妈》, 作品中描绘了一个勤劳、乐观的伟大母亲。我便问学生:你们的妈妈是不是这样的呢?静静说:“我爸妈离婚了有好多年了。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看到她了, 但以前妈妈来看我的时候, 总是给我买这个那个, 还问我缺什么好下次带过来。现在她不常来了, 但我还是很想她。”

在这个班级里, 有近十个的孩子父母都早已离异, 她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平时嘻嘻哈哈, 但提起自己的父母, 很多活跃的学生都沉默了。这时, 我便适时地进行引导:“平时我们都心安理得地感受着妈妈对我们的每一份关爱, 直到某一天当我们失去的时候, 才感觉到它的弥足珍贵。请同学们回家后仔细观察自己的妈妈, 可以写她的某个神态, 或者她的某个部位, 然后运用你学到的关于幼儿诗的知识写一首诗送给妈妈, 好吗?”

过了一个礼拜, 作业收上来了。很多同学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母亲的诚挚谢意, 笔法还不够成熟, 表达还不够老到, 但只要能用自己的真情去写, 能仔细感受并能试着去回报这份母爱, 便已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了。

二.自然延伸, 拓展学生思路

对这些十七八岁的大孩子来说, 对他们更有说服力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有时, 合理使用课外材料能更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经常在讲课堂内容时“悄悄地”把文章的思路引向生活中的实事, 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 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古代许多名人大家的作品都饱含哲理, 对我们现代人也具有极重要的教育意义。记得在学到《鱼我所欲也》时, 孟子主张人生而具有“羞耻之心”。我问学生:“人要有羞耻之心, 所以即使饿死, 也不能接受‘嗟来之食’。那作为一名现代人, 这份‘羞耻之心’的必要性在生活中如何体现?”

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我经常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些年轻人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 见到老人也不让座, 面对大家的指责, 有人竟然义正词严地说:‘大家都付两块钱, 凭什么让给他坐’。我觉得这种人毫无羞耻之心。”这是很多同学都有过的经历, 一下子底下就讨论开了。又有同学站起来说:”前阵子班级里老是少这个那个小东西, 虽然不值钱, 但这种不经过别人同意就拿人东西的行为也是毫无羞耻之心的体现。”这番话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赞同。接下来又有很多同学列举了身边的一些不良现象, 发言十分热烈。最后, 我不忘适时进行教育:“的确, 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 毫不懂得自尊、自爱, 毫无羞耻之心, 这些人最后的结果常常是既不利于别人, 也最终贬低了自己的人格。作为未来建设的接班人, 我们更应以此为戒, 要学会尊重自己, 怀着一颗羞耻之心, 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适当地拓展一些课外的内容, 只要用得及时, 用得恰当, 用得合理, 精心设计, 即使是抽象难懂的教学, 在德育教育上一定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顺理成章, 充分利用作文材料

作文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材料作文、情景作文、话题作文, 其给出的材料常常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 给学生以丰富的启迪。在进行材料作文教学前, 我对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筛选、补充, 既保证与教材同步, 又能使学生从材料本身或写作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当代中学生面对着太多的诱惑, 对于学习任务不太繁重的师范生来说更是如此。最近, 我选择了一则以“诱惑”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让同学们完成, 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谈谈对“诱惑”的体会。在写作指导时, 我先请学生回忆自己是否受过诱惑而做了有背自己良心的事, 很多同学都回答有过。有的是因为嫉妒成绩好的同学而偷偷藏起了他的作业本;有的是受不了漂亮衣服的诱惑而偷拿了父亲口袋里的钱……在讨论了一段时间后, 我适时进行归纳:“看来每位同学都遇到过形形色色的诱惑, 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就是因为禁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 而被上帝贬到人间。现在发生在同学们身上的可能还是小事, 但谁也不敢保证以后在面对重要抉择时这些同学能够抵住这些诱惑而做出正确的抉择。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面对这些诱惑呢?请你们在作文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这次作文练习中, 很多同学都写出了颇有见地的文章。有的主张要多听听老师和家长们的意见, 因为他们毕竟懂得比我们多;有的主张遇事要多多思考, 不要被一些蝇头小利冲昏头脑;等等。在总结评讲时, 通过范文朗读、课外补充, 师生达成了几点共识:首先要明辨是非, 对不良诱惑要敢于说“不”;其次, 时时要提醒自己, 给自己敲警钟;另外, 看到身边的同学走进诱惑要及时给予阻止。这样, 通过一次作文练习, 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把握了话题作文这种文体形式的写作手法, 也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教育, 让他们面对这花花世界多了一份清醒与理智。

分组教学在职校课堂教学中的效用 篇8

笔者采用的分组, 与传统意义上的分组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因为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十六七岁的青少年, 有强烈的自主意识, 他们不喜欢教师指手画脚;我面对的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 教学目标不是纯理论知识, 不是为了升学, 而是学会为人处世, 将来顺利就业, 因而对于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要求不高;最后, 由于职校学生的普遍特点 —— 散漫、厌学等, 所以笔者的分组具有明确的目标:便于课堂管理, 提高竞争意识, 加强合作精神。

一、分组教学的探索与形成

笔者对于分组教学方法的探索始于2007 年, 当时并没有很明确的思路与方向, 更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组教学法”的名称, 它是从教学实践摸索中一步步走过来的, 是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综合优化。

(一) 分组教学的探索阶段

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 要打破“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形式, 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 无非是将教师主讲变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简单形式, 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

2007 年, 笔者第一次在课堂上把学生简单地按照他们坐的位置分成若干小组, 然后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对等的几个任务, 交由学生自主研究分析完成, 并讲明赏罚政策。出人意料地, 学生讨论得相当认真, 回答也十分积极, 唯恐落后被罚让其他小组看笑话。误打误撞, 这一堂课气氛热烈, 效果显著, 重要的是我从课堂中解放出来, 站在了一个指导者的角度, 只需要偶尔引导一下即可。

至此, 笔者开始慢慢尝试在一些课堂上采用按小组进行教学的方法。因为还缺少操作经验, 所以分组的方式依然是简单地按照座位划分, 所以这种组合总是会随着座位的变化而不固定, 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小组的默契程度, 削弱了向心力。

(二) 分组教学的形成阶段

经过初期的探索, 分析了前期按小组进行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改革, 2010年, 正式在所有的教学班级采用分组教学法。具体方法是:班级中自由分组, 组与组之间人数相当;每个小组有自己的组名和组长, 小组固定后延续整个学期;课堂上按照小组分配学习任务, 课后按照小组布置作业, 根据完成情况有赏有罚, 赏由教师定, 罚由优胜组定。

在这个阶段, 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因为好胜心和表现欲的驱使, 他们不愿意被别的小组赶超, 更不愿意落后受“罚”, 被别的小组决定命运, 所以完成任务时都全心全意。包括课后作业, 他们发现摆脱了每个人像机器人一样复制抄袭的境况, 而是发挥每个人不同的作用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特别是一些“落后分子”, 也发现自己有了用武之地, 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豪迈。他们都呈现出兴奋的状态, 表现得有时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三) 分组教学的成熟阶段

经过两年多在所有教学班级的分组教学实践, 笔者尝到了很大的甜头。但这种甜头仅限于课堂, 一旦面临考试, 大家又回到蔫头巴脑、疲于应付的状态。这样不由得我不继续思考。

2012年开始, 笔者将分组教学延伸到测试、考核的方方面面。逐渐取消只能由个人完成的试卷测试, 改成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的考核内容。小组通过合作共同完成考核任务, 考核评价根据合作情况、完成情况共同打分。这样, “组”将每一个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深深感觉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跟小组相关联, 他必须为小组努力和奋斗。

课堂上通过设置不同问题增加小组间的竞争, 课后通过布置不同学习任务锻炼小组内的合作, 测试中通过每个小组的准备挖掘小组内成员的潜力, 期终考核时发挥每个小组集体的力量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此时, 笔者也享受到了教学的快乐和轻松。

二、分组教学的优势

通过六年的探索从形成到稳定、成熟, 对于分组教学笔者逐渐得心应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分组教学有如下优势。

(一) 便于管理学生

每个班级少则二三十人, 多则五六十人, 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有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 让每一个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 从而及时地进行因材施教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既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那么, 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己进行呢?

分组教学给教学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个小组最多八个人, 一名组长, 全权负责小组的所有工作, 教师只要把学习任务和目标交代下去, 由组长掌控过程, 教师最后验收成果即可。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效率。笔者曾经见到一位教师让学生自行分组, 然后要求学生把小组的学习目标、管理方法制定好上交, 教师负责检查监督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管理是否到位。我认为这才真正让学生走上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舞台, 成为主角, 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改革, 而不是形式主义。

(二) 分享

萧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 我也有一个苹果, 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 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 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换这种思想, 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分组教学, 让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学生通过分享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能力较差、素质较低的学生通过分享吸取他人的知识、方法来提高自己。

一个小组通过分工也能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善于动手的分享他的动手能力, 善于总结的分享他的总结能力, 善于表达的代表小组分享小组的学习成果, 组内其他同学或者其他小组同学则在这些分享过程中吸取众人所长。让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不同层次的参与, 发挥不同层次的作用, 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也是不可替代的。

(三) 有利于提高合作能力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 他们其中大部分人未来面临就业。在任何工作岗位上, 互助合作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特立独行, 所以这种分组教学方式可以算是上岗前的预演。

小组形成初期, 大家没有合作意识, 学习态度差的会自动躲懒, 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会大包大揽。时间久了, 小组内部会因这种“不公平”而产生矛盾,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告状”, 但笔者并不插手过问“家务事”, 只要求完成任务。实际上这是锻炼他们合作能力的一种策略——大家发现教师放手, 问题只能自己解决, 于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通过磨合、协商、出谋划策, 他们学会了分工, 学会了合作, 学会了讨论, 学会了取舍。在合作中, 他们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这才是真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我们不能小觑学生的自主调适能力, 他们的“无能”恰恰是教师过分参与的结果, 所以多给他们一些空间, 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吧。

三、分组教学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分组教学法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 课外、考核等方面也有极大的优势。

分组教学方法应因“科”不同, 与各学科的实际相结合, 采用不同的分组形式, 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在职业学校中, 根据职校生的特点和专业特点, 分组更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 切勿陷入形式主义。

分组教学方法应以“分享”为核心, 实现课堂上的小组内分享、小组间分享、师生间分享的局面,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到新鲜的信息, 也都能因自己的信息被分享而生出成就感。分组只是一种教学模式, 而不是教学成果, 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出来的内容和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体验, 只要学生做了, 就会有所收获。

分组教学方法的评价方式也可以从单一的评价向多层次的综合评价发展, 每个学生的成绩可以由小组共同成绩和个人成绩相结合, 应避免以点概面或者以小组代替个人的评价方式, 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体现小组的合作成果, 又不埋没个人的才能,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分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是改变纯粹教师说教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互补、互助、互学实现进行自主学习,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四、结语

分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它既符合任务教学的工作原理, 又挖掘了生生分享的科学资源, 充分开发了教学主体。但将分组教学形成一种有规律的教学模式, 还需要教师长期的实践探索, 与时俱进。

摘要:在职业学校实际教学中,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互动性是众多职校教师关注的课题。本文以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历, 阐述了经过探索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 最终运用于课堂并行之有效的分组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分享分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优势, 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分组教学,探索与形成,优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浩龙, 欧文英.论分组分享教学法[J].职教通讯, 2005 (24—25) .

职校课堂教学中 篇9

(一)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是实现高效率的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前, 在所教的班级内应先组建较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1.每一小组人数不要太多, 每一小组由小于或等于6人的偶数的学生组成较好, 不宜组成奇数人数的小组或超过6人以上的小组。因为奇数人数的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组内有一成员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错觉;而超过6人以上的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往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积极参与其中常常只有两、三学生, 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当观众, 没有或很少参与到其中。2.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最好一个月变更一次, 目的就是让学生之间多多勾通, 相互了解, 以免形成小团体或小帮派。学生之间彼此接触机会多了, 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就不会感到压抑, 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就会感到轻松、快乐, 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会随之提高。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或变更小组成员这一环节可这样操作: (1) 常规方式 (即由教师定组员) 。 (2) 同类编组方式。 (3) 报数编组方式。 (4) 纸牌配对方式等。3.值得注意的是, 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 往往有个别学生哪个小组都不愿要, 作为数学教师这个时候决不能听之任之, 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将他分到某一小组当中。4.通过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使每位学生都觉得, 人人都有伙伴, 人人都能成为我的伙伴, 我是班级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我离不开小组, 小组也很需要我。

(二) 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师在上每一堂课时, 应该明确各合作学习小组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目标任务下达到各小组后, 由各小组长在组内再次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使得组内成员人人有目标、个个有任务。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 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 大多学生都会冥思苦想、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和达到目标要求。值得提醒的是, 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们找找答案那么简单, 它的重要之处是让学生们都明白答案是怎样得到的, 解法如何、有几种解法、解题过程怎么样、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哪解法较好等等。

(三) 做好合作学习预习环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的中职生, 在学习数学时大多数学生都有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即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又是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环节。在实施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时, 在课前数学教师应该提前将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 使每位学生都知道下一节课将上什么内容, 自己在小组里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应该预习什么内容等等, 让每一位学生都养成课前带着问题看书的习惯, 长期坚持的话, 课前预习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慢慢形成。

(四)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参与到各合作学习小组当中

一直以来, 教学课堂中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眼里都是博学、权威、高高在上、句句是真理。然而,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摆正位置, 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合作学习这一模式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都要互动, 互动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有单向型的、双向型、多向型等等。教师在这些的互动环节点上, 若不能转变传统的学术权威角色, 在授课班级内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是很难让学生做到在小组内畅所欲言, 敢想、敢说、敢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的。另外, 教师也不能因为要转变传统的角色而把自己当作是合作学习课堂里的局外人, 对课堂内学生一切表现不闻不问或且闻而不问, 而是要参与到其中, 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当小组内学生意见相佐时要做好协调工作,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善于交流、不惧辩论、互帮互助、共同促进, 最后顺利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五) 通过全班交流疏理知识脉络

在各合作小组在组内探究、讨论结束后, 让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各小组指派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完成学习目标任务的情况、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的方法, 最后提出本组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组其他成员可作相应的补充发言。当全班所有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 教师应适时地将不同的疑难问题采用小组间交叉的方式进行讨论、解答。全班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否能成功实施并且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关键, 它面向全体同学, 突出学生的互助互动, 使得整个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升华为知识再重现的探索发现过程, 在课堂里, 学生质疑、交流、互助、解惑, 每一位同学均可畅所欲言, 这种平等的、民主的、活跃的、讨论式的课堂为合作学习学教学模式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数学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学生数学日记、学生平时作业、学生课堂表现、学生平时考核成绩等渠道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便及时对相关的学生进行补救, 让那些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一下不适应、暂时跟不上的学生通过补救跟上班级。

(七)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学生

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如何评价学生尤为重要。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般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 是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 不够全面、客观, 学生难以接受。而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就好多了, 在过程性评价这一环节, 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各小组间也可互相评价, 最后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 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的表现, 改变了以往重个人轻集体的评价方式。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达到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是合作学习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教师在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中, 既要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 更要对小组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段考、期考的成绩进行评价。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过程中数学教师只有将上述两种评价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学生才能接受。

(八) 进行反思、归纳, 巩固教学成果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反思、归纳, 巩固教学成果。合作小组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工是否合理、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否合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否正确、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及错误的原因、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其他小组的得失便于本小组的改进或借鉴等。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归纳每节课的知识与方法, 对于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做好比较和概括,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既能对合作学习所取得的成绩起到巩固作用, 也能对合作学习效果的进行检验, 其作用在于能让学生在已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知识。

总之, 数学教师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使学生们在中职校能学到数学知识、学好数学知识。

摘要:新世纪的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因难, 如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学得进、学得好,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职业学校,合作学习,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锭成.教育社会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6.

[2]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5.

[3]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10.

[4]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5.

职校课堂教学中 篇10

1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热爱一位教师, 自然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而情感也有其迁移功能,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 可以迁移到学习上, 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融洽的师生关系关键要靠教师去建立。

首先, 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想得到他人的尊重, 必须先做到尊重他人, 对教师来讲亦是如此。学生形形色色, 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参差不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有一回, 我在一个机电班上课, 中途有一位学生举手, 说是闹肚子要去厕所方便, 一方面出于直觉的判断, 另一方面根据该生平时的表现, 我觉得他确实有需要, 就同意他出去了。等这位学生回到教室的时候, 另外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老师, 我也去厕所!”正当我斟酌时, 这位学生冒了句:“**同学可以去, 我为什么不可以去?”然后满脸不高兴的样子, 径自走了出去, 还把门狠狠的耍了一下。无奈之下, 我对其他学生说:“我们继续上课。”不久, 这位学生回来了, 在后门口喊了声“报告”又径自坐到座位上了。当时, 我没发表任何意见。课后, 我找到这位学生:“你是否考虑过, 如果在你回到教室之后, 又有学生提出来要上厕所, 我该如何处理?你没给我任何思量的时间, 自作主张的离开教室, 你觉得你的行为合适吗?”学生沉默, 我又继续说到:“不管你是否真的有需要, 等我思考决定下来以后, 你再有所行动也不迟啊。”学生继续沉默, 但点头表示理解。自那以后, 这位学生不光听讲比以往认真了, 课上再也没出现过乱讲话等违纪行为。每位学生的个性、人格都需要我们去尊重!

其次, 坦诚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提及一些教师备课时没思考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为了顾及面子, 找借口掩饰过去, 或者索性不懂装懂、胡讲乱讲, 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倒不如坦诚的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坦诚的对待学生。这样做, 既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 又不会导致产生负面的教育影响。有这么一件事:我们职教物理教材第四章的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 当我给学生介绍完牛顿三定律以后, 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 你把牛顿三定律都讲完了, 我们掌握情况也比较好, 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牛顿的生平事迹呢?”就我当时所知道的根本不成系统, 实在太匮乏了。怎样对待学生的热情呢?告诉他们这与我们教学内容无关?还是随便扯下“万有引力定律”什么的搪塞过去?当时我是这么跟学生说的:“其实我对牛顿生平的事迹也不是很清楚, 要不等我课后找些资料, 下节课给大家详细讲讲怎么样?”原以为学生会很失望, 可结果没有, 他们表示理解, 并要求我下节课一定给他们详细讲讲。坦诚地对待学生也使自己轻松自在!

再次,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及时掌握他们的动向。我们学校一部分学生是外地生源, 他们背井离乡到我们学校求学平时回家的机会很少。作为教师, 我平时就像他们家长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馨。自然的, 学生和我之间在课堂上就少了些陌生感和隔膜。

相信, 只要教师做到尊重学生、为人坦诚、关心学生,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不会太难。

2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综观整个教学程序,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和体会。

首先, 从导入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学导入的方法很多, 有实验导入法、温故而知新法、故事导入法、多媒体课件导入法、文学诗句导入法、魔术游戏导入法、自然现象导入法、实际应用导入法等等, 不管我们教师采用何种方法, 目的只有一个, 尽快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在导入“参考系”的时候, 我采用了文学诗句导入法。“满眼风波多闪灼, 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 敦煌曲词是这样描述乘船游览的感受的, 为什么一会说是“山走”, 一会又说是“船行”了呢?我告诉大家因为在描述物体运动时, 我们选取了不同的参考系, 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学习“参考系”的兴趣, 为整节课的教学开了个好头。

其次, 从内容展开,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学内容的展开要循序渐进, 张弛有度, 从一般到特殊,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直线运动”章节的时候, 我在教学环节上循序渐进, 先给学生介绍匀速直线运动, 再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张弛有度, 要求学生掌握平均速度、加速度的求解方法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而对于瞬时速度, 只要求学生理解其定义及其与平均速度的区别;从一般到特殊, 先给学生介绍一般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再介绍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通过系统的学习, 达到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再次, 从小结收尾, 提高学生的疑思动机。精辟的小结要能够在总结本节课所授知识的同时置下疑问, 让学生课后思考解决。疑问应该达到这样的要求, 学生急于解决它, 但凭现有知识还无法解决, 必须利用下节课或者下几节课的知识才能解决, 这样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去预习课本内容。在讲完“力的合成”以后, 我给学生总结了力的合成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告诉他们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时, 我们是用一个力代替两个力。

总之, 不管是教学内容的导入、展开, 还是课堂小结, 我在教学实践中都注意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实。

3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外部环境氛围。在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两个前提之后, 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教学效率,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学会把微笑、鼓励、竞争、民主带进课堂, 对于物理教学, 我认为更应该学会把实验、魔术带进课堂。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顺利进行教学的保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应该力求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善思乐学。

总之, 对于中职校物理教学,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我在实践中努力做到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相信, 只要我们教师能树立正确的观念, 讲究科学的方法, 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发展, 在学习中放飞希望, 在实践中收获成功和快乐。

摘要:教师通过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三个方面的努力提高中职校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

中职校语文诗词目标教学法探析 篇11

关键词:语文 诗词 目标教学法 探析

诗词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中职校语文教材选读名家诗词,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名家诗词的芳香之中,享受快乐,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词智慧!

本文以毛泽东诗词代表作之一《沁园春·长沙》为例,对中职校语文诗词目标教学法探索分析如下。

一、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欣赏优秀诗词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

二、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分三个步骤:

1.利用教学媒体,简介词牌及时代背景,聆听录音朗诵,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参阅预习提示和注释,初步了解时代背景及词的内容。

补充资料: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开展了工农运动,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1925年,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一方面是中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一方面是反动军阀竭力镇压。中国何去何从,面对着壮丽的河山,面对着劳苦大众,毛泽东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2)聆听录音朗诵,感知诗词的抒情性、音乐性以及朗诵的特点。并读准下列标音标字的读音:

百舸(gê)争流 怅寥(liáo)廓 峥(zhēng)嵘(róng)

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听完录音后,指定一名学生示范朗诵,然后集体朗诵,边朗诵边体会,领略词的意境,感受伟人特有的精神和气质。

诗词,用最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感情。从诵读入手,在反复诵读中与作品的语言文字不断接触,领会字里行间的神韵节奏,感受作品的语言形式;在熟读吟诵中,耳与心谋、心领神会,充分了解作品的神情理趣,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在反复诵读中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充分感受诗词中的形象,并由表入里地去发掘、理解形象所包含的内在意蕴;通过诵读,熟读精思,达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的境界,并逐步内化为个人素养。

2.整体串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

词的上阕主要写深秋的景色。此处运用想象学习法和质疑学习法进行教学。

运用想象学习法是因为诗词具有跳跃性,这就是需要运用想象来补充。例如词中最美的文字当推描写秋景的文字,那简直就是一幅生意盎然的湘江秋色图。

(1)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感受以下这些画面。

板书或投影:层层的枫林(远景)、碧透的江水(近景)、飞驶的百舸(中景)、矫健的雄鹰(仰望)、欢畅的游鱼(俯视)——何等生动、何等生机,令人心旷神怡,令人精神振奋。

借助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境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要求學生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及形象性。

万、遍、层、染、击、翔、山、林、江、舸、鹰、鱼——(要求学生自己找出)

(3)设疑解析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设疑提问: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作者为何“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通过质疑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可以使学生理解毛泽东对革命事业充满坚定的信念,对人民的力量充满信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对旧世界的挑战,也是对未来胜利的预言。

词的下阕:对往事的回忆,抒发豪情壮志。采用想象学习法、朗读法教学。

在引导学生参阅注释,粗晓句意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讲述一些资料,如:毛泽东常和同学到橘子洲游览或游泳;和蔡和森等同学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印发声讨袁世凯小册子;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等。

指导学生用朗诵、想象的方法欣赏下阙的词意。

学生通过朗诵,用想象的方法进行再创造,将这首词的评论和活动化作一个个电影镜头,使画面的形象既丰富又生动,从而达到了感情和意境两方面的整体欣赏。

设疑提问:联合史料,结尾三句有何含义?

(通过讨论互动,欣赏分析词中壮美的艺术形象)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画面多么多么富有趣味。飞舟的被遏反衬了年轻人游泳的矫健奋发,令人回味无穷。

3.总结深化、反馈练习、巩固知识、朗诵欣赏

(1)教师总结:概述词意;简述诗歌的三个特点。

(2)反馈练习,巩固知识,课上完成第一习题,进一步体会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的形象性。例:鹰出长空、鱼翔浅底,粪土当年万元侯。

(3)在整体串讲、分析之后,分个人、小组、集体,进行朗诵,以欣赏本词的意境美,努力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向其情,耳醉其音”的朗诵效果。

中职校烹饪专业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篇1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这不仅体现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应用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内容, 更明显地体现在其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强调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要“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 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 表达清楚、连贯、得体。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常常要与主管领导、顾客进行交流, 这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就会比较高。在体现职业学校办学效益的指标中, 重要的一条就是“出口顺畅”。中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 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绝大多数中职毕业生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但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加强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既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也是中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多年的口语交际课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许多制约口语交际课程发展的“瓶颈”因素以及教学上亟待改进的环节。例如某教师在讲授《即席发言》时, 从精彩、深情的导入, 到观看《诸葛亮舌战群儒》视频, 再到讲解即席发言的各个要点, 还不忘列举几个精彩的实例。当教师已把即席发言的理论讲得一清二楚, 该轮到学生实践时, 却发现学生面面相觑或低头不语, 谁也不愿主动上讲台做示范训练, 被点名后即使不情愿但也上了讲台的, 也是随便应付几句就赶快“溜之大吉”, 无奈教师只好又唱起“独角戏”。

又如某教师在口语课上指导学生演讲训练。刚开始学生非常积极, 但两个月过后, 这位教师就明显感觉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没了, 除了个别学生仍愿意配合教师外, 不少学生到了训练时不是伏台睡觉, 就是在玩手机。教师更无奈, 每次训练只能反复点几位学生“撑场面”, 全班口语训练变成个别学生的训练。对此学生也满肚牢骚:老是那几个话题, 听都听厌了, 都是那几个普通话说得好点的同学训练, 其他人能不产生抵触情绪吗?

二、中职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的需要是很实际的。烹饪专业的学生工作需要经常接受领导、客人的咨询, 所以经常要训练询答口才;需要训练说服口才、辩论口才、推销口才等, 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专业的口语交际训练, 而不是简单的口头作文或者是演讲训练就能解决的。潜意识中, 口语交际教学仍依附于语文课阅读写作教学系统中, 教师往往根据读写教学的需要来取舍, 导致口语交际训练的课时得不到保障。最后, 因为没有明确细化的目标、严谨的实施步骤、渐进的训练顺序及相应的测评方法, 使得教学无所适从, 随意性很强。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改进、完善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 在烹饪专业口语交际教学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抓好三项基础训练、建构口语交际分阶段教学法的内容和策略。从理论的层面对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还是要真正、扎实地把口语交际教学任务落实到教学工作中,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为学生将来的职场生涯做准备,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中职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改进策略

口语交际教学最终的目标当然是学生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个人修养, 而什么方式最有效?这就要求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分阶段完成的目标体系, 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全局上又能融为一体。结合烹饪专业的特点, 在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中, 我们的阶段性目标设置应该是“先易后难, 先理后言, 先合后分, 先说后辩”等特点。

1.抓好三项基础训练———普通话训练、朗读训练和演讲训练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是否需要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呢?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口语交际过程中人要用有声语言实现信息传递。说话人必须语音准确且清晰, 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听者的理解是否正确, 使用方言或带有严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会大大影响表达的效果。实际上, 人与人之间语音差别很大, 语音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在方言区的学生方言较重, 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音训练。以《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口语教程》为依据, 重点放在读上。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有效途径, 也是练习口语的有效形式。同时, 朗读还可以增加词汇和句式的储备, 培养敏锐的语感。在训练时教师应在学生朗读前, 重视读法的指导, 让学生明确朗读要求, 诸如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等, 通过这些显性的要求, 使学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演讲是最能反映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语言实践活动, 它要求在运用口语的同时辅以适当的情感、动作以表达比较系统的看法和认识。演讲能力的培养过程要求学生预先写出演讲稿, 上台后可以看稿子, 但必须发音准确、声音洪亮、表达清楚;再到学生可预先准备好稿子, 但必须脱稿讲述, 力求做到声音和姿态相结合;最好学生需具有即兴演讲的能力, 这要求就比较高了, 演讲者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音调既要抑扬顿挫, 内容又要有真实感, 题材更要符合当时的要求。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 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离不开打好基础。同时根据口语交际教学的规律和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 我们不妨大胆尝试采用分阶段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方法。

2.建构口语交际阶段性教学———“敢言”阶段

“敢言”其主要任务是, 从理论上阐明抑制“口才”发挥的心理障碍及清理方法, 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大庭广众之下从容讲话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尤其是自卑和怯场问题, 树立学生在众目睽睽的环境中敢讲敢说的信心和胆量。

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基本的口语技能。以参与口语活动为主, 通过浸润式的学习活动获得口语交际行为的基本语感, 并养成用口语表达思想的习惯;训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在普通话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安排教学活动, 同时结合语文教学特点, 多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 让学生找到新的学习动力, 进而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比如, 改口头作文为关键词串词式的作文, 既保留了普通话训练中的口头作文的痕迹, 在训练时强调说清说准普通话, 这类似于普通话测试中的朗读能力的测试, 但也有所创新。比如为了更适应学生将来求职面试的需要, 要求学生必须能自如地进行自我介绍或者是与语文课堂教学相配合, 在训练时加入语文基础知识问答的内容。这些内容基本切合中职学生今后的职业需要。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在毕业之后需要进入社会, 在他们求职的过程中, 需要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所以如“自我介绍”部分的测试就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不少学生通过训练、考试, 再经过教师的点评, 都能克服胆小、言语思路混乱、语言含糊不清的毛病。学生在这些练习中, 仿佛身临其境、心感其情、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不仅可锻炼口才, 而且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理论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一般说来这个阶段大部分的学生是害怕训练的,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 要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 更要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 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 因为只有下了水才能学会游泳, 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 培养起学生大声说话的胆量。

3.建构口语交际阶段性教学———“喜言”和“善言”阶段

“喜言”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从“别人要我讲”向“我要讲”过渡。“善”指善于、擅长, 即有“做好或处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之意。“善言”其主要任务是教师着重帮助学生提升驾驭语言能力的规范性、礼节性、说服性和技巧性水平, 实现“喜言而不滥语, 能言而又悦听”的目标。

设“喜言”和“善言”为第二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 这个阶段强调了交际能力的互动性, 主要是模拟在社会背景下参与语言交际活动。这样抽象的口语技能被引入真实交际的场景中, 训练了学生在社交语境下的交际技能:辨别以文化氛围为标记的言语社区的特点并以此选择得体的语言变体、明确口语交际的规则、掌握倾听的知识。训练内容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进行概述、复述、描述和评述的训练。训练中教师可以采取设计听、说的多种情景, 以利于学生在仿真情境中循序渐进有针对地进行概述、复述、描述和评述等训练, 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1) 概述和复述。这两种训练属于人际语言交流中的互动感知训练。概述指用简短而凝练的语言将某一文段或事件准确地概括出来。它着重在于训练和考核学生的概括能力。复述指用自己的语言将听到、看到、读到或经历过的事件理论和观点重复再现出来, 它着重在于训练和考核学生的再现能力。复述也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其养成思考问题并敢于张口的习惯, 从而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复述不同于单纯的背诵, 它要求把记忆、思考、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有助于其理解内容。

(2) 描述和评述。描述指用描摹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将自己所经历的见闻感受和阅读过的事物加以表述。它着重于训练与考核学生生动传神的表达能力。评述指用评议的方式将自己所见、所阅读和所经历的事件加以评议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它着重于训练和考核学生确立及表明自己观点的语言能力。

修炼成“喜言”和“善言”, 意味着口语交际能力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创造性”素质的生成。为达到“自主性”和“创造性”目标, 教师可采取以下几个基本的训练步骤。

①教师引导, 利用典型示范与针对性的训练相结合, 力求技巧、方法逐一突破。

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模拟进行听、说的口语交际实践, 可采取个别、小组、全体的方式进行相互间的学习交流。

③自主实践。独立自主地进行听、说口语交际活动。通过讨论、体验、印证, 归纳方法, 内化理论, 力求口语交际技巧的熟练运用。在课堂上的训练可以迁移拓展, 引导学生运用口语技能和方法, 由课内的虚拟场景到课外的真实场景 (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 并注意课后反馈。观察、分析学生训练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设计新的训练内容。同时也要认清口语交际的核心是培养人的修养, 提高人的应对能力, 而非片面强调认知目标。

4.建构口语交际阶段性教学———“善辩”阶段

设“善辩”为第三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 这是口才教学中的关键阶段, 辩才是口才的高端表达, 亦是对人际语言交流中出现争论困局的应对能力。该阶段将教学重点放在参与辩论的技巧、思辨能力和语言逻辑培训上, 使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从“打动人”向“说服人”升级。教师要从理论上阐明辩论技巧的构成要素和语言逻辑的主要原则, 并组织学生在课堂和课后反复进行命题辩论演练。

口语训练系统中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是思维环节, 思维训练也是口语训练中的重要一步。从心理学原理看, 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着的, 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 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 一个思维迟钝且混乱的人, 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表现在课堂教学上, 将更多地体现为理想的师生谈论的形式而非现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这一飞跃表现在训练中, 也许我们的口语训练不再如以前那种需教师通过点名或鼓励才能进行的可怕的过程了。实现了这一飞跃, 也许我们的口语交际课程会让学生不再紧张, 形式更人性化;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也将会有一个飞跃提高, 至少可以使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1) 赞同与反对的能力。指在谈话的过程中, 针对所涉及的某一问题或明显表现出或暗示出自己赞同或反对的能力。

(2) 引领与转移的能力。指在谈话过程中谈话者如何将谈话的话题从自己所不喜欢或不熟悉的内容引领或转移到自己喜欢或熟悉的领域中的能力。

(3) 迎合与婉拒的能力。指在谈话的过程中, 话题被其他谈话者引领进某一领域中, 自己应如何迎合这一话题的能力, 以及在谈话中话题涉及自己不愿答复的内容, 自己应如何明确尤其是婉言回拒的能力。

(4) 颂扬与致歉的能力。指在谈话过程中如何合理而又不露痕迹地轻拍马屁或婉转地向对方表现出歉意的能力。

(5) 反语与设疑的能力。指的是在谈话过程中面对令自己不快的事物运用夸张的方式表面应和实际挖苦, 表达能力和在谈话中善于向对方提问以了解事实真相的能力。

(6) 机智与幽默的能力。指在谈话过程中谈话者所体现出来的思维上的敏捷性与语言上的幽默个性。

四、结语

中职生毕业后大多即就业。他们要应付职场竞争,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 而实力的形成靠零敲碎打是不行的, 必须有系统性的培养、训练才能得到增强。同样, 口语教学不能仅靠一两节课、一两条理论就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个飞跃。开设专门的口语交际课程, 是有效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强有力保证, 开设专门的系列口语交际训练课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是口语交际教学最重要的环节, 要达到训练目的,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关键之一是利用好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目前口语交际教学仍从属于语文教学的前提下, 上好语文课, 搭建好语文课这个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平台, 在每一个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渗透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是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目前口语交际教学发展时间短, 尽管应引起重视, 但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 很多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往往有无从入手之感, 难以有序地设计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活动, 更不知怎样有效地进行实际操作和科学评价等。总的来看, 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研究大多限于经验描述性的课堂教学探讨, 缺乏视阈开阔、多学科参与的深度研究。专门针对中职学校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 尤其缺乏对中职学生的生活世界、口语及其交际的文化与课程价值的研究。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

打铁先要自身硬,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学识、道德、能力、心理等素质的综合体现。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备的口语交际理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言语应用能力。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 导致目前一些学校的口语交际教学只是走过场, 而不能达到真正训练能力的目的。所以许多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 更多的是在课外的“暗箱”状态下自发地、潜移默化地进行。

本文的许多构想只是个人在从事口语教学之余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 其中许多想法, 包括建构口语交际能力阶段性教学的设想还处在设计阶段, 要顺利实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为了顺应中职学校发展的需要, 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探讨必将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炎平.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4]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5]张鸿荃.中国当代听说理论和听说教学[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6]刘伯奎, 王燕.口才与演讲[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安全乘坐自动扶梯下一篇:青春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