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精选9篇)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 篇1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通过网络媒体可方便的获取知识、发表见解、展示自我。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起到了巨大影响。“网络文化”对高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文化”的冲击已成为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冲击主要表现为:
1、“网络文化”冲击高校德育教育的主导地位。网络的开放性使大量信息任意传播,其中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对于这些不良信息难以管理,给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德育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冲击。高校德育教育中原有的德育知识被强大的网络信息所“淹没”,有限的德育信息难以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且由于网路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而对学校德育活动的参与次数逐步减少,从而严重影响了德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效能。
2、“网络文化”促使高校德育教育者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对于传统的德育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老师的讲解和教科书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大大限制了知识传播的时效,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教育。但在资源丰富的信息网络中,网络伟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学生可以完全自主的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身的需要在网络中查找、吸收利用信息,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的平台,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方式和内容的主动选择者和建构者。网络使得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老师都不知道的东西,因而老师原来在学生中那种“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大大下降,老师因而变成了德育教育的组织和指导者。所以高校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认识,教师的角色应肩负信息传播者、德育教育者的双重身份。高校教师,不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要向学生提供“影响”和引导”。
3、“网络文化”造成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冲击。随着网络的发展,西方多种多样的文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垃圾文化也随之而来,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而且还具有认识片面、鉴别能力差、自我封闭、急功近利、贪图安逸等弱点。很多学生面对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蚀,迷失了方向,一味的追宠西方文化,而淡忘了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特性,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最终失去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4、“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冲击。网络道德从根源上讲是社会道德的衍生物。网络中不道德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黄色信息泛滥、肆意剽窃文章、传播歪理邪说、计算机犯罪。网络的匿名和隐蔽性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大学生为了寻求感观的刺激,多会在网络中浏览一些暴力、恐怖、色情等不良信息;为了学习上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剽窃别人学术成果;在聊天室中不健康甚至反动言论屡见不鲜;更有甚至更是把网络犯罪、黑客行为看作是一种能力。以上现象应引起我们高校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5、“网络文化”冲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对于中国的青年来说,从小就受到家长制的影响,现实中的很多被压抑的情感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媒体肆意的发泄。通过网上聊天,可以在聊天室里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在BBS中从容不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肆意谩骂。在网络中自由的言论成了一些学生派遣孤独、发泄不满的渠道。虽然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交流感情、平衡心理,但由于适应了在网络上自由的宣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变得不会与人相处,找不到知心朋友,所以也就不会轻易袒露自己的心声,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也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这些人在生活中就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一副冷漠的状态。互联网使人不敢面对现实情感,把人变成了只会和计算机交流的机器。长此以往,学生将会丧失人性化的生机,形成消极的处世态度,有悖于大学生整天素质的提高。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应该认清网络对学生思想的严重危害,结合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特点,积极探索研发适应当今“网络文化”的新型的德育教育方法,使大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网络中不良信息对自身的危害,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维护网络秩序,杜绝网上犯罪;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主动的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起到了巨大影响。本文就“网络文化”对高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阐述自己的见解、观点。
关键词:网络文化,德育教育,道德意识,社会化教育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 篇2
3.1加强教育部门及高校的重视程度,保障硬件,合理分配活动物资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在隐性德育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保证物资配备,不能以缺少资金为由减少削弱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科学规划校园环境,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优美的环境,符合美学要求,体现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完备齐全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活动设施,健全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礼堂音乐厅、多功能报告厅、会议室、体育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工作办公区等,有利于开展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和文体艺术类活动,提高活动质量[5]。另外,要合理分配活动物资,根据活动的重要性和隐性功能分配活动物资,加大对科技创新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的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相应减少对文体艺术类重形式轻内涵活动的投入比例,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师生的凝聚激励和行为规范功能及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侧重对具备该功能的活动的物资支持,通过对活动物资的分配达到引导和协调各类活动全面均衡发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隐性德育功能的目的。
3.2寻求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结合点,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两者在形式、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却有绝对的相关性即教育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间接地获得文化理论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文化活动形态的扩张力来消解教学活动面临的障碍,将所学知识立体化、饱满化,巩固深化教学活动成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动力保障和实践支持。在知识的立体建构上,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6]。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开展,例如心理学专业学生深入军队、监狱、医院、太阳村或灾区进行团体或个人心理咨询,既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时间过程,也塑造了助人为乐、传递幸福、为人民服务的人格品质,规范自我行为,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校园文化活动还可弥补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激发理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亦然。
3.3提升活动组织实施者的综合能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首先完善师德建设,加大教师参与、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力度,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凝聚师生的桥梁。加强完善师德建设,使教师群体树立全面科学的育人观,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应积极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又能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还能凝聚师生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另外,教师应将科研学术贯彻到文化活动中,树立教学活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的观念,使学生灵活学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及团支部、班委会等基层组织的管理,使学生充分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应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等环节,突出活动的思想教育意义,减小形式性,注重活动的创新性,与时俱进,结合时事政事开展相关活动,使参与者及时了解和认识社会现状,保证活动质量。同时学生党员及骨干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其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也发挥着隐性功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动态。
3.4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知道参与者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够接受什么,从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实施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满足其内在需求,使参与者能够主动将所闻所见真正入耳入心,进行思考并内化成个人道德认知,激起道德情感的认同,并在模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个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真正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其次提升参与者组织参与活动的层次。参与者不能仅仅局限于锻炼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增强个人竞争力等参与动机,还要以塑造品德和价值观、规范行为、凝聚思想等为目标参与到活动中,善于思考和总结,真正适应并融入社会,既能培养优秀人才,达成育人的显性功能,锻炼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也能强化德育隐性功能的发挥和落实,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显性及隐性的双重需求。
3.5重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活动宣传力度
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校级报刊、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宣传栏的作用。首先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前期宣传和后期汇报总结,扩大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师生能够了解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更多的人受到活动的影响,最大程度上发挥活动的隐性功能,使隐性功能显性化,激发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还可以对学校及品牌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将活动的作用辐射到社会层面;其次利用齐全的媒体设备提高活动质量和层次,将媒体设备运用到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增强活动效果,多角度、全方位、形象化、直观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隐性德育教育,使媒体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另一种载体,发挥活动的各类功能;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尤其是新媒体,加强网络管理,拓宽校园文化活动的渠道。高校应基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适时性等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之间进行互问互答,释疑解惑,平等交流,把网上的虚拟与客观的现实联系起来,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凝聚人心和传播文明的作用[7]。总之,高校是文化组织和学术场地,高校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塑造师生人格品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能够习得规范的行为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参与者能够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将精神力量辐射至社会中。所以,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刻不容缓,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视,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心,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全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培育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林玉.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对策探析[J].南方论刊,2011(7):65-67.
[2]肖玲.论大学校园文化与德育渗透的几个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51-153.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王继强,李华涛,贾斌,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138-139.
[5]邹志强,陈锦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载体浅析[J].高教研究,2006(2):46-47.
[6]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1(05):45-46.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 篇3
1. 网络文化的界定
对于网络文化, 早就被人们接受, 但是很多人对网络文化的概念不太清楚, 并且在学术界, 并没有对网络文化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 目前网络文化的界定有两种观点, ( 1) 从网络环境看, 网络文化主要是技术、文化的载体, 对于传统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形式; ( 2)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看, 网络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 由不同的文化结构、特性组成。总体上看, 网络文化是技术、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平等、无中心文化载体, 因此, 在分析网络文化过程中, 要从内涵、功效两个方面进行。
2. 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2. 1 大学生思维方式受网络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
网络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变的发达, 但是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却减弱。由于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尤其在网络游戏和视频严重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感受。给学生带来了消极因素, 很多时候不愿意动脑去考虑问题, 追寻事物的本质, 如果时间过长, 就会使人们过分的依赖网络信息数据, 而忽略了实践才是真理的道理。
2. 2 大学生的道德法规观念逐渐弱化
现阶段国内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 因此, 网络环境的约束主要取决于网络的内部结构和网络使用者的自觉性和道德谴责感。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网络文化的信息自由传输性, 有时候由于某些原因大学生会在网络论坛上发表过激的文章, 将道德法规观念抛于脑后, 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2. 3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障碍
由于网络世界的信息十分丰富, 且具有自由平等和信息传递的隐秘性, 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网络世界开始迷恋, 逃避现实, 不愿意与人接触等心理障碍。现阶段把痴恋网络的人群称为网痴、网虫, 这些人群由于过分的迷恋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以及网络聊天等, 导致个人心理受损,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3. 加大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工作
3. 1 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具有透明、公开等特点, 网络文化在汇集各种文化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 它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极大的冲击, 导致大学生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因此, 高校要全面认识网络文化的优缺点, 把网络文化的精华部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些优秀、健康的网络文化。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学术交流平台, 把一些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引进网站, 以先进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让大学生在接受网络上先进文化的同时, 正确的对待国家的传统文化, 要不断的开发德育信息教育资源, 把优秀的传统德育文化传入到网络中, 使大学生在网络里, 能够不断接受正能量和先进文化的熏陶。
3. 2 加强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可以建立一支具有先进理论教学水平和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队伍, 能够有效的掌握网络的宣传, 确保先进的科学理论、优秀的作品、正确的社会舆论等牢牢的占领着校园网络这块阵地。高校要发挥 “两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 丰富两课教育的内容, 强化网络思想教育工作,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这把双刃剑, 从而正确的处理网络道德问题。高校还可以举行相应的网络活动, 例如, 网络歌手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 组织网络知识讲座, 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课, 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3. 3 加强网络法规教育,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出现过失网络行为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对网络法律法规有这正确的认识, 因此, 在校园内可以开设网络法律法规公共课程, 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网络法律法规知识, 使学生在上网时能够做到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现阶段国内已经对网络信息技术方面制定了很多政策和法律, 例如,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理》、 《计算机信息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条理》、《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管理条理》、《互联网电子公告管理条理》等。高校可以通过 “两课”教育和校园网站宣传, 为学生教授网络法律法规知识, 以实践的案例告诫大家, 在上网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
3. 4 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面
高校要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树立开放式的教育意识, 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 正确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加强集体教育意识,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不在网络上做侵害他人和集体利益; 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意识, 使学生能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理想, 不把时间和经历浪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4. 结束语
由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 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网络知识学习, 并且注意施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而保证国家下一代接班人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网络文化正在逐渐的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生活和内心的情感世界, 这就给高效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网络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 在给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带来了契机的同时, 也影响着德育工作正常的开展。因此, 必须将网络文化和高校德育工作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解决两个之间的矛盾, 不断发展创新。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德育工作,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潘丽华.浅谈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7, (06) :163-164.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 篇4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高度国际化、信息化使现代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使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网络文化是随着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逐渐深入到校园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们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实践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突出德育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研究校园网络文化下的德育工作新特点,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探索网络德育的方法、手段,构建网络德育的理论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更新现代的德育的观念,提高对网络德育的认识 1.充分认识网络德育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网络”正在以强劲的势头走进千家万户,许多学生一有时间便在家里或网吧等地“上网”和“冲浪”,学生中的“网虫”也越来越多。而因特网深受市场经济大潮的浸润,比较重视经济效益,为寻找“卖点”,追求“视觉冲击力”,迎合一些“网民”的口味,在有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的东西上打擦边球,有时思想观念上和行为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有的同学“网恋”甚至“网上被恋人强暴”;有的沉溺于游戏、聊天,荒废了学业,有的为了筹集上网的经费,还引发了偷窃,敲诈、勒索低年级学生、抢劫等违法犯罪。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工作的新特点,工作要做到实处,不能等到问题成灾才重视,不能等出了严重的问题了于再去“亡羊补牢”。
网络德育研究具有较新的理论价值,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网络德育是德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德育研究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发展。网络生活正在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根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网络时代的生活必然有网络时代的教育。研究网络德育,是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德育实效性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德育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才会有实效。
2.正确理解网络德育的内涵
网络德育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现实的人在电子空间中进行网上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是一种全球性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文化。而校园文化则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意识形态。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在校园这一土地上相结合,孕育而生了校园文化中的另一力量——校园网络文化。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可见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开放性与交互性、趣味性与隐匿性、预见性与能动性等特点。
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是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二、建立校园网络德育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教育作用 网络直观生动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建立丰富的网络德育资源是我校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一项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资源建设。
1、发挥学校的优势力量,自力更生建立德育资源网
2001年11月,凭借我校信息技术与师资的优势,在全国第一家以“德育”为网络主题,建立了“网上德育园”,在这一网站中共开设了“地、影、歌、图、史、德、人、彩”八大栏目。
“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国的版图上随意点击,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尽收眼底,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我们100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影”——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将我们带入那战火纷飞、热血豪情的年代;“歌”——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网上在线视听,雄壮的曲目让你心潮澎湃、婉转的歌声使你如痴如醉;“图”——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图片展,活生生的再现血雨腥风的场景;“史”——百年中国历史的再现,系列的音频、视频让您回顾中国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德”——一个全国最大的德育资源库,从德育课程、德育资料、德育案例、德育文献等多方面给教师、给学生、给家长及每位教育者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并通过与教育专家的直接对话提升教育者的工作艺术,在线文案设计让使用者更方便,更快捷;“人”——爱国人物事迹图片网上展读,让我们了解从建党起直至现今的名人、伟人及先进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彩”——吉林风彩网上展播,让我们全面了解发展中的充满魅力的家乡。在每个栏目中都设置有互动的平台,来访者通过发贴子论坛等形式进行远距离平等的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健康的网络世界中,自由驰聘,任意 翱翔,感受网络魅力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内涵,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扬起了前进的风帆。这样真正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发挥了德育网站的阵地作用,对引导学生正确上网起到了领航的作用。
2.师生共同参与,建立二实验小学网上学习园
为实现学生在网上学习活动的丰富性、知识的系统性、内容的教育性。我们学校开发了建设了“二实验小学网上乐园”,内容包括学校频道、家长频道、教师频道、学生天地等,在这里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还可以由学生参与进行学生自己和班级博客设计,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交流的空间,开设的“绿色环保网”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开展绿色教育的体会等都上传到网上与同学们分享。教师的日记、家长的体会等集聚一堂,成为师生家长学习交流的良好平台。
3.引入优秀资源,开阔学生网络德育的视视野
由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部、文化部等九大部委,携手共建了“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我们知道,网脉工程利用先进管理手段,对网络进行分区管理,为未成年人创建了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平台;它还整合了全国顶尖的教育资源,聚集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所有科目的教育课程,和全国名校的教育试题练习等等,网脉工程,真正能够做到让我国的中小学生,在健康上网的同时,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我校了解得到这个信息后积极与团市委、文化局等部门联系,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我校召开了“全市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启动仪式并将我校确定为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基地校,免费向 我校赠送网络资源,安装了近49万元的“网脉e代绿色上网”软件设备,从而使学生网络学习资源更加丰富。
三、开展网络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1.落实网络德育课程,发挥网络在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首先,上好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用电脑获取、分析、处理、创新信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其次,鼓励各学科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学生置身于网络教室中通过动画,影片等影像欣赏接受系列化安全教育,这样的直观影象效果远远超过了教师单调乏味的说教效果,同时低年级的入队前教育,校园生活教育,中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实事政治的教育也通过短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口头说教转化为形象的精神启迪,增强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上网健康安全德育教育,同时加强学生自律品格教育。
2.创新网络实践活动,在网络实践体验中成长
一是利用网络开办“问题银行”“创新超市”。“问题银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令他们困惑的问题,当他们不愿意向父母、向老师倾诉时,这时 “问题银行”诞生了。通过网络平台发帖子的形式,孩子们在这里真诚倾诉,一吐为快。通过心灵对话,相互解答心中的疑难问题,最终使困扰自己的问题烟消云散。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创新超市”古来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更需要知识共享,于是“创新超市”满 足了孩子们的需求,当哪个孩子有了解题的奇思妙想,有了对解决问题的“金点子”等等,通过网络互动,使他们相互受到启发,把事情解决得更巧更妙。
二是学校还为学生建立了“松江群雁”的作文网站,“凤凰博客”空间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传送自己优秀的文章,供同学们赏析。可以建立自己或班级博客,在博客空间中尽情展示自己,展示班级。此时,网络正以他神奇的魔力,吸引着学生。
三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有效上网。2006年我校有效地利用网络建立了学生学习资源包。学生在课下查找到的资源可以存到学校的资源包中,如: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一文时,学生会结合这一课查阅相关资料,这时他就会把查阅到的资料,搜集整理到学校资源包中,这样别的学生老师在学习这一课时就会方便快捷地在资源包中找到材料。为学生正确上网学习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3.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如校园公益广告设计比赛,开展节约水、电等能源,保护环境、保护有益动物、爱护花草树木“小主人”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水、电、气等能源管理工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调查造成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的原因,并结合“创业网站”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大量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消除污染的设想,研制消灭污染的仪器设备,开发模拟销售市场„„又如“环保常识小报设计”比赛、环保动画软件设计比赛、绿色环保宣传教育网页制作比赛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比赛活动,使学生收集环保教育信息,加工环保教育信息,创新环保教育信息,达到了学生在自发自觉、愉悦创新中学习环保知识的目的。
四、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营造网络安全良好氛围。1.利用网络与家长架起教育孩子的桥梁
以往家长与学校沟通,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局限。我校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在家长学校栏目中,为家长提供了一系列成功教子的案例和方法,并以“家教讲座”栏目为阵地,向家长们介绍新课改和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家长们在“家长论坛”中,可以讨论一些具体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出谋划策。不少家长把自己教育的成功实例发布出来,与大家分享。可见网上家长学校给家长们的帮助不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所能替代的。
我校还开放了家校互动平台。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在工作和管理上的不足。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往家长手机上发送信息,三年来老师、家长能够及时沟通,互动。学生的情况每日一报,家长了解,老师把握,学生到网吧的机会得到了控制。
2.构筑网络防火墙,开辟网络绿色教育通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校坚决控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我校教师会对网络中的有关网页进行二次重组,净化网络环境,在德育网上安装过滤软件,屏蔽不良信息,还安排专人对网上信息进行浏览、筛选,并通过网上宣传提醒对孩子进行引导、“疏、堵、导”三位结合,为孩子们搭建一条自由、健康的绿色德育通道。学校安装的“未成年人网脉e代”软件,也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纯净的交流平台。每一节微机课前学生都会高声诵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久而久之,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得到强化,进而形成文明上网的自觉性。
3.整体联动,开展戒除网瘾主题系列教育
学校大队部每一学期都会利用“道德早餐”“主题班队会”“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成长》杂志,“班级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珍惜时光、热爱生命、告别网吧,戒除网瘾”的主题教育,生动的故事,血淋淋的事实教育着每一个孩子。
我们还聘请校外辅导员通过我校的电视台,为学生讲座,使学生明白未成年人应该健康文明上网。学校还充分发挥“五老”义务监督的作用。他们定期在校园周围巡检,如果发现有学生上网,一定会与家长,或学校取得联系, 联合开展教育行动。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 篇5
新形势下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非常重要的部分,更是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高校是为我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地方,当前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为了更好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当前需要做好的就是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
1 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
1.1 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极大的拓展了德育工作的空间,网络技术的发达更是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方式,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方式。网络文化自身的多维变化,想要做到直接给出每个问题具体详细的答案是不太可能的。而且随着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眼界的开阔,在接受教育方面也已经不是被动的听从了,而是习惯将各类消息观点摆出来,运用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力,做出选择和判断。所以需要高校做好德育教育管理和创新工作。
1.2 丰富高校德育教育内容
网络信息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个性,同时受民族、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络文化的内容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自由的发布和接受,使得学生“自我主义”不断膨胀。特别是学生时代,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都处于形成阶段,高校德育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德育教育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丰富,学校更是可以通过开设网络德育论坛和心理咨询网站等方式进行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1.3 对德育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
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上都具有较大的改变,更是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和地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在网络中个人真实信息是被完全隐蔽的,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间更是不存在任何距离,受教育者更是可以通过结合自己的爱好进行信息的获取,充当信息发布者和评判者。极大的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那种将教师作为整个教育工作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新型教育模式,提高对学生内在精神的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对策
2.1 积极构建以“慎独”为特征的网络伦理体系
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相比较来说,网络伦理更加关注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在当前以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基础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以网络化的信息作为中介的。这种交流状态下也就阻碍了正面的道德舆论抨击,这时个体的道德自律也就是变成维系正常伦理关系的一个保障。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部分网络行为主体都呈现出匿名化,使得道德舆论的对象变得更加模糊,提升学生自身道德自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需要高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做到传统伦理中“慎独”与网络规范两者相融合,做到德育教育内容的增加,构建一个网络时代将“慎独”作为特征的网络伦理体系。
2.2 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能够带动学生选择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海洋中进行信息的辨别和区别,坚决抵制那些恶劣、低俗和反动的信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用科学有效的理论知识进行学生头脑的武装,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能力。另一方面就要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网络文化价值的引导和指挥,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对于网络中出现的不良意识形态进行坚决的抵制。最后就是要提升学生自身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始终做到遵守网络“游戏”规则的法制意识,做一个守法的优秀公民。
2.3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高校德育教师素质
高校德育教育者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时代责任感,对于当前信息技术的特征有所了解,能够熟练的应用网络平台,解决现代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能够抓这些问题,才能开展针对性强的教育工作。强化德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网络知识和技术,能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的操作,会使用网络工具,这样才能满足网络文化背景下学生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需求。其次就是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能够正确理解我国指导思想,并做到指导思想的运用和进一步探索,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德育教育工作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网络的便利,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最后就是要求德育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学生信服的楷模。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自己要能够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做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和能力,具备一个健康的人格。所以,高校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德育队伍综合素质,构建一支专业、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培养他们成为网络上思想道德教育的高手,建立一个以“灌输、引导、监控”为主要方式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杨恩泽.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5):61-66.
[2]于美玲.探究网络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教育界,2014(21):32-33.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 篇6
1.1 片面重视官方网站
目前民办高校的网络阵地主要在学校的官方网站, 民办高校更注重学校整体形象的推广, 对官方网站制作比较精良, 特别是对学校特色, 专业设置、学科前景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般都对考生和家长比较关注的招生和就业的问题做重点介绍。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官方网站就是对学校硬件的集中介绍和推广, 而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学生党团建设园地往往一语概之, 甚至是内容缺失。
1.2 忽略学生网络文化阵地
当前大学生活动比较频繁的主要在校园贴吧、社交网络主页等学生自发形成的网络文化阵地, 民办高校一般都较少关注, 任学生自由发展, 缺少必要的引导。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贴吧、社交网络主页上的主要内容都是学生交友、寻物、老乡聚会、游戏经验交流等内容, 很少涉及学习、思想文化交流的内容。学校的不关注、不作为, 导致很多民办学校的贴吧都成了学生负面思想的集中地, 没能在学生中起到比较积极的导向作用。
1.3 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断层
民办高校一般都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较少基础科学学科的设置, 特别是文科的基础科学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一般都是必修课中较为次要的课程, 学生普遍不太重视。而这类教师, 在民办高校中, 大多数都是公办高校中优秀的退休教师, 或者是兼课教师。教师的精力有限, 无法对课堂之外为学生解惑, 更不可能将课堂教育在网络上很好的延续起来。很多老教师, 教学水平很高, 但仅限于对书本的研究, 对学生关注的网络上的言论往往不了解, 讲解的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无法得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让学生产生“学而无用”、书本知识完全与现实脱节的想法, 进而觉得课堂无趣, 还是网络更吸引人。
1.4 学生活动缺少延伸
学生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往的学生活动主要以实践为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更多的学生愿意“宅”在寝室, 学生活动也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现在民办高校的学生活动, 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模式宣传, 即黑板报、宣传画、学生组织通知等等, 进行安排好的统一化的活动, 活动之后进行校园报纸报道这种固定流程当中, 这明显已经不能吸引当代大学生了。
2 健全民办高校网络文化德育教育机制的途径
2.1 增加学校官网德育教育比重
大多数民办高校成立时间都相对较短, 校龄不高, 但要成为受人景仰的大学, 既要有历史, 更要有底蕴。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能力的同时, 更要注重学校整体的德育教育, 在官网中体现出“以德服人”气度。
首先,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树立师德榜样。优秀的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是不能缺少的, 这不仅是对大学本身的一种展示, 更能够增加教师本身的说服力和威信, 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其次, 应该在学校网站上明确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学校网站应该明确规定对在校学生的德育要求, 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章可循, 严格要求自己, 在校园生活中有目标, 守规则;另一方面, 这种具体的条例让家长对学校的管理更放心, 对学校更加信任, 这远比就业数据更加吸引家长的目光。
第三, 注重学生党团园地建设, 关注校友发展, 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爱校。优秀的大学生既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 更要有一颗回报祖国社会和母校的感恩的心。民办高校应该注重本校的学生党团园地建设, 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让学生有更高层次的理想和追求。只有学校重视, 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受影响。另外, 民办高校在学校网站上应该多多展示校友风采, 鼓励在校生努力拼搏。国外很多名校都在学校网页上有介绍成功校友的部分, 一部分可以借助这些“活广告”生动地推广学校本身, 另一方面也是对在校生很好的激励。
2.2 关注并引导学生的网络舆论
首先, 明确学校的管理员身份。民办高校不能对学生自发申请的学校贴吧、社交网络的学校主页置之不理, 应该明确学校本身的管理员身份。一方面可以阻止一些不法的广告、推销出现, 冒用学校名义导致学生受骗, 造成财物损失。另一方面, 可以对出现的不适当的帖子、话题进行及时的删除, 防止对学生产生不当的影响。现在国家已经对网上虚假言论的误传、谣传给出了明确的处理办法。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动的热血期, 正需要学校在网络上适当的约束和引导。
其次, 积极参与学生的话题、咨询。学生自发建立学校贴吧, 社交网络的主页, 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心中有想法, 有疑虑, 且感觉无处求解。针对学生自发组织的话题, 发帖提出的问题, 学校应该积极回答, 给学生最明确的答案, 避免误传, 拉大学生与学校的距离。对学生提出的建议, 学校也应该关注, 在合理范围进行整改, 并在网上对学生的建议进行反馈, 形成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第三, 应主动设立话题, 引导学生讨论。学校不仅仅应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话题中, 更应该变被动为主动, 在学校贴吧、社交网络主页上设立学生感兴趣的, 有关学校建设或其他有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引导学生讨论, 继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3 将网络视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首先, 应设置专门的教师在网络上为学生组织专门的延伸教育。民办高校应该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设置专业教师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既填补了年龄大的教师不会上网, 没有时间上网的遗憾, 还能做到及时、有问必答, 很多重点高校已经采用这种方法, 也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应。
其次, 在课堂上多开展热点话题讨论会。在网络教育对课堂教育进行有效补充和延伸的同时, 应当在实际课堂上对网络上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话题进行实时讨论, 用理论联系实际, 将思想政治理论赋予时代的意义, 又正确引导学生客观的分析和对待社会上出现的新现象、新看法。
2.4 增强学生活动的网络影响力
首先改变学生活动的宣传模式。时代在进步, 宣传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前一段, 北京师范大学就以拍摄争议照片的方式, 在媒体上宣传了学生新排演的话剧, 不仅在校内引起反响, 也在社会上引发了关注和争议。又如吉林大学也在人人网上发布了打雪仗号令贴, 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换一种宣传方式, 学生对待学生活动的看法也会不同。
其次增加学生活动的组织方式。同样的, 学生活动的组织也可以实现网络化, 如很多重点大学举办网络英语角, 在网上进行实时的英语对话等等, 成功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又不在网上浪费学习时间。
高校德育中的网络信息技术研究 篇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和日臻完善, 互联网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七月份, 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我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 截至6月底, 我国网民已达6.32亿, 占国民总数将近一半, 而其中手机网民竟高达5.27亿, 占总网民数的83.4%。显而易见上网冲浪已成为公民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网络信息服务终端的生力军的庞大学生群体, 在享用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带给高校学生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面临着网络传播中的不同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和思想道德的渗透和侵蚀, 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大学时期正是高校大学生思想塑造和成型的关键时期, 面对庞大的网络传播体系, 若对大学生网络环境不加管控、监测和净化, 任由其随性发展, 那么高校德育工作将不堪设想。为此, 研究、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坚定社会主义理念, 已成为当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 网络信息技术对于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现如今在校的大学生均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他们青少年时代正处于我国网络快速发展和多媒体电脑普及应用的高峰时期, 对网络电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缘关系, 以至于到目前在大学期间, 线上线下学习、网上冲浪、网上购物已成为他们生活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网络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有助于高校学生德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
《论语·雍也第六》中有这么一句名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2500年前我国的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对学习兴趣的精辟论述。时至今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仍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永恒的教育任务之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过去在没有电脑和现代通讯技术下, 高校德育的学习兴趣培养就是通过教师的精彩讲解, 寻找其中的关联度,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本人在上大学期间, 每逢上《哲学》课时, 政治老师讲的口吐白沫、眉飞色舞, 努力倒出所讲内容的知识关联度, 以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而到最后, 仅有那么几个屈指可数的学习好的同学与老师上下互动, 津津乐道, 其余大部分同学都进入甜美的梦乡, 学习兴趣难以激发。现如今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后, 随着网络媒体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普及, 德育思想教师利用制作精良、内容丰富、模块考究的多媒体课件, 通过音、视频及动漫相结合的方式,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从而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对那些非常抽象、干涩难懂的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的学习兴趣。
网络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教学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思政课堂上, 政治老师占用大部分时间在不停地板书政治术语的概念、内容以及知识点间的关联度, 不停地想尽一切办法板书那些枯燥无味的抽象理论, 搞得粉笔末满教室飘荡、唾沫星子四处飞溅, 耗时耗力, 效果仍然不甚理想。而当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后, 政治老师就可事先在课件上把那些极其抽象的政治概念、枯燥无味的抽象理论、干瘪难扯的知识关联用醒目的层次关系、动漫的影音效果以及紧凑的逻辑关系一一形象地表述出来, 从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把那些政治重点、难点融会贯通, 进而提高政治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网络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校德育的最高宗旨在于提高学生具备哲学、政治、道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政治素养, 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一批批政治过硬、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提高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的最佳途径。对比传统政治教学模式,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政治教学模式, 更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 随时能够将全球刚刚发生的最新事件以第一时间传播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音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等, 让学生更直观、更贴近现实生活, 了解、掌握事件背后的政治动向, 从而逐步提高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高校德育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三个途径
培育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 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备课效率
高校思政课授课效果取决于授课教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一位优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 而且还要掌握娴熟的网络信息技术。只有运用娴熟的网络信息技术, 条分缕析、删繁就简、把脉清脉络地科学备课, 摒除传统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填鸭式教学, 才能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有效完成授课计划。从而不但在教学的“学”的层面大大提高授课效果, 而且在教学的“教”的层面更加有效地增强备课效率。
挖掘网络信息技术潜力, 注重情景教学, 朝着人机“上下互动”方向努力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把高校思政课从传统的死气沉沉中火起来, 探索情景教学, 最终形成人机“上下互动”的火热场面。为此作为一名有理想、有作为、有责任感的合格高校思政课教师, 自觉并积极地钻研网络信息技术, 挖掘其潜力, 从课件的设计、外观、文字、图表、动漫、音视频等方方面面精雕细琢, 既做到全而不繁又做到简而不漏, 最终实现教学情景逼真, 人机“上下互动”的良性发展。
增强驾驭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文化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发展。毫无疑问,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因此, 我们在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创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 既要汲取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 继承并发扬光大, 还要合理运用和娴熟驾驭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只有兼顾好二者, 方能开创我国高校思政教学授课模式的新天地。
4 结语
加强高校船政文化德育建设的探索 篇8
一、船政文化的核心思想
福州的船政文化, 是船政伟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船政遗迹与船政有关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成果。
二、如何弘扬船政文化, 推进高校德育工作
高校船政文化的建设以及德育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校内外发挥合力作用。可以说, 高校船政文化的德育功能在高校的建设过程中, 学生是核心, 教师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学校是保障力量, 社会是外部支持。
(一) 船政文化进课堂,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课贯穿大学生德育的主线。而开设校园船政文化的课程, 把船政文化英雄们的先进爱国事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教育奠定基础,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首先, 教师要对船政文化有深刻系统的学习和了解,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课程。其次, 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把最精华的船政文化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灌输给学生, 比如参观船政博物馆、课堂讨论、模拟演练讲学等来合理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二) 重视高校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是社会道德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在高校校园船政文化的德育功能中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首先,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者, 教师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社会阅历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内外对他们有着或深或浅的感染, 其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次, 高校教师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 文化水平较高, 拥有广博的理论知识, 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乃至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教师的榜样标杆作用, 助力高校校园船政文化的德育功能建设。
(三) 深入开展船政文化的学术研究活动
深入开展高校校园船政文化的学术研究活动。高校应该定期在校园里开展关于船政文化的学术研究活动, 这既与课堂教学相衔接, 又和实践教学相配合, 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新的平台。
船政文化追溯着历史, 其教学展示着现在、引导着未来, 有效开展学校内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和讲座, 都可以加大、加深师生对船政文化的认识。同时, 还辅助开展形式多样的船政社团活动, 把富有当地特色的船政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田地, 用新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 通过活动深入学生当中。
(四) 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 QQ、微博、微信这些新型的网络媒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 在无形中影响着师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之一。首先, 要做到形式新颖, 利用校园的宣传栏、线上的视频、QQ群、微信群等大学生习惯使用的媒介, 充分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要做到信息要及时更新, 发布学校动态、船政文化知识, 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船政文化校园德育的建设中,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学习船政英雄的伟大精神, 以伟人为榜样, 丰富自我涵养、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 还应该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实力的船政文化网址的宣传管理队伍, 确保船政文化的媒体的功能持续有效地进行。
(五) 提升校园组织文化建设
学校组织文化指的是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 师生经过长期活动的积累所积淀下来的, 受大家所认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集合, 其不仅仅是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 还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 展现了一所高校的重要特征。把船政文化融入校园教学活动是一个大工程, 是高校总体建设的大目标, 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 应该全面围绕学校党委的主要指导精神, 师生上下联动, 党政青工学齐心协力。第一, 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 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德育建设的方针政策。第二, 行政人员要主动配合帮助开展工作, 工会的作用要发挥起来, 把教师团结起来, 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工活动, 调动他们建设校园船政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达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三者的协调发展。最后, 团委和学生会要正确引导学生, 培养一批学生干部, 在学生群体当中, 进行自我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努力塑造良好的人格, 争做好青年。
关键词:船政文化,高校教育,德育
参考文献
[1]勇治强.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体系之构建[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3) :82.
[2]肖斌, 李岩鹏.构建开放性高职德育体系的重要意义[J].统计与管理, 2013 (3) :158-159.
[3]王卫东, 刘许亮.“生产育人”是完善高职德育体系的新理念[J].教育与职业, 2006 (21) :128.
谈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正面效用 篇9
关键词:网络,高校德育,正面效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高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新的特征和使命。高校德育工作也开始与网络密切结合起来。网络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作用,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 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一、网络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 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和途径
网络在高校教学课堂的广泛普及, 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首先, 信息化的时代,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许多优秀的教学网络资源, 如教学课件、教案, 还有各种视频等, 这就摆脱了传统教学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缺陷。其次, 网络是最好的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 通过网上的信息, 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其他各地高校德育工作的最新信息, 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高校的优良成果, 同时也可以吸取某些高校由于在德育工作上不足而造成严重问题的教训。再次, 教师间还可以通过沟通, 探讨新的德育工作的方法,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由此可见, 网络的出现, 使德育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得以提高和完善。
二、网络有利于创建积极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德育教学形式
德育工作的内容是复杂的, 而教条式的、生搬硬套的说教形式正是年轻人所极力排斥的。因此, 积极创建一个轻松的、便于高校年轻人所接受的德育形式就成为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第一个瓶颈。网络的运用, 是原本静态的德育知识通过动态的图片、视频等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不仅充分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 带动他们的积极性, 强烈的视觉刺激也增强了学生们对于这些德育知识的记忆力。此外, 在网络上选取与现实最为接近的德育素材, 是德育工作生活化, 与时俱进, 也无疑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厚, 同时生活化的德育内容也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与理解。
三、网络形式下的德育内容迎合了学生心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毋庸置疑, 网络这种新科技产品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网络上的游戏、视频等更是给学生们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不少年轻人沉迷于网络之中。在这种情形下, 普通的说教形式的德育工作是很难开展下去的, 强扭的瓜不甜, 相反, 这样的说教反而使学生更加的叛逆。因此, 基于网络形式下开展德育工作, 如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寻找资料, 发挥他们的计算机技能, 将素材做成生动的小动画等, 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心理, 也使我们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通过自己动手在网络上找素材, 首先,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是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其次, 学生自己动手找到的资料在班级上得到大家的认同, 这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刺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的努力与积极,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这样的活动也避免了学生终日沉迷网络游戏等, 大大减少了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
四、网络便利了沟通,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德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例如, 恋爱问题等, 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价值观又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此背景下, 网络的普及就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在交流沟通上的难度。网络最主要的还是作为一种聊天工具, 网络避免了师生直接接触的尴尬, 使学生更大胆的、更轻松的与老师进行交流, 这样就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 同时也能及早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同时, 网络也使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
五、网络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平等而且轻松的交流环境
德育工作作为一项体系庞大的工作, 要展开这项工作就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环境是影响德育工作发展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来说, 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因素大致可分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类。人文环境是指高校内的教育风气, 学习风气等, 自然环境是指周边环境, 主要是指一些硬件方面的环境。如今,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 网络环境成为了一种新的交流环境。它与以往传统的交流环境相比明显的体现出了其虚拟性。在网络环境中, 交流者无需提供真实的姓名, 年龄, 职业, 甚至是身份等。而且, 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环境中人人都可以较为自由, 充分的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 而不必面对面对面交流时的尴尬。比如说, 老师和学生两个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相遇了, 他们就变成了互不相识的陌生人, 甚至不知道陌生人的长相、身份, 这时这个学生可能会很放松的与这位“陌生”的老师谈心, 而丝毫没有戒备。这是平常在现实的交流环境中所不能做到的, 现实中学生往往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戒备, 而无法真正的与老师交流。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络环境实现了教师以前向学生灌输思想的方式到现在从心里上引导学生的方式的转变。这对当前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有很大作用。
六、网络开创了高校德育的新模式
我国教育发展尽管有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但是“讲解式”的教学一直是我国教学的主要模式。所谓“讲解式”教学,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讲解, 注重学生对原有文章意思的理解, 而不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不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倡。而采用讲解、灌输的方式逼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模式在以前的教学中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仅仅有“制造”是不行的, 我们还要“创造”。在这一点上, 网络促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产生, 即, 引导构建的教育模式。在网络环境下, 资源丰富多样,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资源材料, 然后分析事物形成自己的思维, 并用这一形成的思维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来评价事物, 从而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其次, 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于面对的学生往往人数较多, 而不能实现“一对一”式的教学, 而往往统一规划, 这就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培养, 不能做到让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教学相长, 也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现在利用网络的庞大资源,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科目,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克服以往传统上的弊端。另外, 网络还改变了以往交流那种简单的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 网络下的师生交流是互动的, 是对话的, 实现了交流的情景化。所以说网络开创了德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魏彩霞.网络时代对高校德育的挑战及对策[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 .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网络文化06-16
高校管理网络文化10-01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文化建设11-20
高校网络图书馆的建设09-05
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09-23
高校中的网络教学12-03
高校网络管理员的个人年度总结解析11-15
高校网络新闻05-12
高校网络论坛08-31
高校办公网络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