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

2024-09-23

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精选12篇)

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 篇1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各大高校扩招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量增加, 2007年湖南省高考参考人数为51.8万人次, 录取人数近30万人次, 2008年湖南省高考报名人数接近60万人次, 录取人数32万人次, 2009年普通高考报考人数50.7万人次, 录取人数达28.8万人次。成人高考也随着这些教育形式的增加水涨船高, 人数从2000年开始就历年增加, 到2008年全省报名人数超过18万人次, 录取人数达到10.8万多人次, 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市场发展迅猛, 据《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扩编 (2006年) 》, 我国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及教参的市场规模为101.8l亿元, 在图书市场八大类中排名第三, 占图书市场总规模的8.65%。网络在大中专教材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引入网络营销的概念, 结合我校采购教材的经验, 谈谈教材的网络营销模式。

1 网络营销及教材网络营销的特点

网络营销就是利用互联网为手段开展营销活动, 这样对于顾客、营销者, 网络营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顾客而言, 随时随地、全天候订购产品的便捷性, 公司、产品、竞争者、价格等方面无比丰富的可比信息, 提供其他附加价值如不出门、不用排队等待等;对于营销者而言, 不仅可以迅速调整适应市场环境, 增加产品供应及更改价格和规格, 还能及时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 减少印刷与邮递成本。另外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营销者可以了解有多少人访问了他们的营销网站, 多少人停在网站上的哪个部分。这种信息可以用来改善销售公司的供给和广告。而且, 无论销售公司的规模如何, 都可以运用网络营销, 网络广告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的广告相比, 限制更少, 网络上信息丰富而且更新更快。以下讲讲教材营销的几个特点。

1.1 多媒体信息传播

现代互联网可以传输多种媒体信息, 例如文字、图像、声音等, 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信息传递方式。与传统纸质载体的、口头讲述的教材信息相比, 多媒体能以大量、丰富的教材信息用各种形式刺激消费者的感官, 比如我校在采购教材时, 对方邮件或QQ视频将教材封面展示给我们, 把出版社、作者等信息及时传送过来, 将教材的课件免费传送, 这样就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教材的特点和内容, 比到新华书店直接采购要省时、省力得多。

1.2 互动性强

由于现在物流运输的快捷, 利用网络营销最大的好处和区别于传统营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买卖双方的互动性大大增强。利用互联网并结合后台数据库, 就可以大量发布详尽的教材信息并提供相关信息查询甚至是模糊查询。高校采购人员只需将教材编号或是作者输入即可查到相关教材, 利用E-mail、电话、QQ通信工具就能直接与营销人员及时进行双向沟通。网络互动营销书籍拥有网络营销的两个公共要点:一是价格低廉。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 网络营销能节约店铺陈列租用、营业员等费用, 成本要比开店直销低廉得多。对于需要发布大量教材信息、大量推广人员和教材销售公司以及出版社来说, 网络营销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营销方式。二是能够使消费者由被动变为主动。消费者主动查询教材信息, 能够给网络营销带来发展的动力。在教材网络营销中, 出版社和教材销售公司必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使消费者主动搜寻该企业的教材信息。

1.3 服务功能及时

与传统教材营销方式相比, 教材从售前到售后各个阶段的服务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一方面, 采购手续的简便、快捷。根据采购的需要量, 由需求方发送需求信息给供应方, 供应方直接通过物流将书快递给需求方, 在退还剩余教材数量和更换方面, 只要直接通过网络沟通就能很快完成。另一方面, 教材选题阶段, 通过网络, 企业能及时、方便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对教材选题和内容的评价, 以便改进工作, 这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前期宣传;制作成书前, 通过网络可以开展教材预订工作, 为教材印数确定提供决策并及时通告消费者相关教材信息;销售中, 可以随时收集消费者对教材营销的反馈意见, 从而及时改变促销策略;教材销售告一段落后, 能收集到大量消费者对教材的反馈意见, 以便对教材进行及时修订及改版。

2 高校教材网络营销的主要内容

2.1 网上市场调查

销售公司可以利用网络来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查活动。包括网上问卷调查, 也可以通过一些教材需求论坛来收集市场需要的一些重要资料。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消费者对教材的需求信息, 如教材编写内容、形式、教材定价, 开本大小等;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如购买教材目的、购买数量等;消费者对与教材相关的教学信息的需求等。销售企业还可以在自己的网站或者与专业教材网站合作, 比如中国高校教材网和一些“读者俱乐部”的板块进行详细的说明, 并通过这些板块的读者论坛了解大量相关信息。

2.2 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

网络用户慢慢成为一个普通群体, 与作为一个特殊传统市场消费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 由于教材市场逐步放开, 高校教材科的代购教材功能弱化, 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权更大。因此高校教材必须开展有效的网络营销活动才能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特征、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模式。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及交易成本低等特点,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于通过网络购买教材。通过调查, 2006年在当当网销售排行榜中, 销售册数前20位的有14种是教材, 而2005年只有5个品种, 并且上榜的教材册数增长较快。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始通过网络搜索并下载电子书目来选定新教材作为馆藏。例如作者为学校采购成人高考考试用书, 以前都是通过市考试院代购, 不仅不能选择出版社, 而且成本较高, 近年来通过网上查询, 尽可能多地了解到相关教材信息, 并通过与各地考生网络交流, 来决定购买与否。通过对教材大纲的了解、教材的目录及部分章节内容等, 进行直接选购, 通过物流配送到校, 便宜、方便、快捷。

2.3 网络营销策略制定

不同企业在市场中处在不同地位, 在采取教材网络营销实现企业营销目标时, 必须采取与企业相适应的营销策略。通过网络市场调查, 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后, 确定潜在的消费者, 比如供求企业可以从已建立的消费者数据库中分析、筛选、确定教材的潜在消费者。再利用网络广告, 直击目标群体, 如通过电子邮件、专业论坛、网络书评等形式把教材信息直接传递给消费者。同时还要整合各种网络资源, 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 让消费者能方便、快捷地得到教材信息, 并购买到教材产品, 比如书业企业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适合其需求的教材信息, 建立安全、方便的网上教育系统, 快捷的实物配送系统和功能强大的消费者服务系统。

2.4 网上渠道直销选择

网络对教材销售公司的营销渠道影响非常大。教材的网络营销改变了教材销售传统的多层次渠道的选择、管理与控制问题,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渠道中的营销费用。自2000年以后, 我国的图书网络营销开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而网络销售也作为一种新兴的销售渠道得到了众多教材销售公司的认同。因此, 有些网络销售的公司开始尝试全面建立信息发布系统、网上交易系统、实物配送系统和消费者服务系统,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开展电子商务。

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 篇2

科学出版社林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和发行体制改革导致其出版利润空间缩小,许多出版社转向或加强了高校教材的出版。高校教材出版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出版社的重要出版方向和主要盈利板块。但由于高校教材市场同质、同类产品很多,且近年高校招生人数增速放缓,导致目前的教材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从而将教材营销工作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场教材营销大战中,一些教材大社除了设立专门的营销编辑和院校代表开展教材营销工作,还对策划编辑提出了“策划营销并重”、“策划编辑是教材营销第一责任人”等要求。那么,作为产品营销主体的策划编辑在开展教材营销时,如何细化营销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高效营销?本文作者认为,强化营销工作的四点意识是关键。

一、全程意识

从选题策划、编辑出版、教材发行到教材修订,策划编辑的工作是贯穿教材产品的孕育、形成和培育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在这一过程中,策划编辑需要树立营销工作的全程意识,并着重把握不同阶段的营销工作重点。

(1)选题策划阶段。在进行选题设计和论证时,策划编辑就应对教材产品的营销方案有初步的构想,并且需要和作者进行深入沟通以达成共识,争取到作者在创作理念、编写周期和营销资源上的支持。对于重点教材项目,还需要协同专门营销人员,通过深入论证,形成细化全面的营销方案。

(2)编辑出版阶段。在教材产品的出版运作阶段,从营销或服务于营销的角度,策划编辑需要关注以下工作:①提高书稿编校质量,突出教材产品特色,明确市场定位;②关注教材篇幅,保持其与授课课时匹配,避免因篇幅问题导致价格过高,降低产品市场竞争力;③把握产品生产周期,确保准时上市,尤其注意与高校春秋季教材征订的时间衔接;④认真做好教材书目和教材征订目录的填制工作,确保教材信息准确无误;⑤与作者方和意向用书方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教材出版后顺利发货;⑥对于重点教材产品,在运作阶段就应通过撰写书评、制作分发宣传页、电子邮件等手段开展营销工作,提升市场关注度。

(3)教材发行阶段。教材正式发行后,营销工作也就进入了关键期,此时策划编辑需要与专门营销人员协同,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定位,按照适用、高效的原则,结合样书赠送、教材巡展、院校资料室建设、会议营销、网络营销、终端推广等多元化的手段,开展具体的营销工作。

(4)教材修订阶段。当教材准备进入修订阶段时,策划编辑应与已掌握的用书教师联络沟通,一方面获取修订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使用书教师体会到关注感和尊重感,无形中也巩固了教材的用书终端。此外,对于一些有经验、有想法的用书教师,在征得上版作者同意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纳入新版编写队伍,以扩大教材影响、提升教材编写水平。

二、效率意识

策划编辑的工作头绪较多,一要把握学科前沿、建设作者资源队伍,做好选题规划和策划工作;二要做好书稿生产或监控工作,保证出版质量;三要深入营销工作的一线,为教材的市场培育冲锋陷阵。因此,树立营销工作的效率意识对于策划编辑优化全面工作、提高营销效率意义重大。

(1)产品分类营销。根据选题开发的层次,可以将教材产品分为权威型、推广型、主参编型和校本型。对于不同层次的教材产品,策划编辑的营销工作应有所侧重:①对于权威型教材,营销工作的重点是信息的广泛发布和传递,确保市场影响;②对于推广型教材,则要通过多种营销手段的结合,引起市场关注,获得用书教师的认可;③对于主参编型教材,则是通过组织相关活动,牢牢抓住主参编院校的教材用量,在此基础上适度向外辐射;④对于校本型教材,则应与作者方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沟通,巩固其所在院校的教材用量,并积极争取其周边关系院校的教材用量。

(2)作者营销资源开发。作者是教材的创作者,对教材出版后的市场影响是非常关注的。同时,作者又是教材相关学科内的专业人士,根据其影响力的不同,或多或少都有其学科领域内的人脉资源,而且通过作者的亲力推介,其作用和影响不是策划编辑和营销人员开展营销工作所能比拟的。因此,充分调动作者的营销积极性、挖掘其营销资源,是最为有效的营销切入点,一般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

(3)营销数据库建设。营销数据库建设对于策划编辑开展营销工作非常重要,是教材网络营销的重要支撑。如果能够将多方获取的高校教师信息和用书终端信息进行有效的积累和整合,并且按照学科专业进行归类,就能为教材网络营销提供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使营销对象更为准确,从而提高营销工作效率。

三、服务意识

与专门营销人员一样,策划编辑在开展教材营销工作时也应强化服务意识。当策划编辑秉持服务的理念与用书教师联系和沟通时,一方面通过优质的终端跟踪服务可以使用书教师加强对教材乃至出版社的认同感,从而树立出版社良好的服务品牌和市场认可度,而当策划编辑与用书教师的关系建设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可以将其作为营销再开发的基点;另一方面通过与用书教师的深入沟通,可以获取一线的教学需求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作者,从而发挥策划编辑的桥梁纽带作用,这对于教材的再版培育是很有益的。

四、创新意识

在教材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局面下,如何创新教材营销模式几乎是所有教材社关注的问题,因为在传统教材营销模式盛行的市场中,创新而有效的营销模式就意味着脱离“红海”、走向“蓝海”。对于策划编辑而言,一方面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补充必要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为教材营销创新打好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具体的教材营销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为营销创新打好实践基础。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在短期内可能难度较大,但策划编辑可以在具体教材产品的营销工作中,结合教材特点、作者和终端情况、渠道情况、学科专业发展、新技术手段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营销个案的方式上主动创新,只要是规范高效的,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而在多个成功营销个案的基础上,通过提取经验、总结规律,也许能够在营销模式创新上有所突破。

五、结语

浅议出版社高校教材的营销模式 篇3

关键词:出版社高校教材营销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8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高校学生人数持续增长,高校教材的发行量随之稳步增长,近年来高校教材的年销售码洋都超过了100亿元。由于高校教材出版与中小学教材出版比较而言,受出版政策限制较少,不仅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出版社出版高校教材,许多其他类型的出版社也开始强势介入其中,高校教材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高校教材同质化严重,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为了稳定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出版社不断探索合理、有效的高校教材营销模式。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校教材营销的经验,对高校教材的营销模式进行分析,以期扬长避短,更好的完善高校教材的营销策略。

1出版社高校教材营销的主要模式

出版社高校教材的营销工作开展多年,产生了多种营销方式,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寄送宣传资料和样书

出版社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出相关教师的联系方式,重点教材或新教材需要营销时,出版社营销人员通过网络、电话或传真向老师提供有关资料,并根据实际需要免费邮寄样书,以利于教师选择教材。这种营销模式有一定效果,但广种薄收成本很高,很多资料和样书寄出后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1.2周期性教材样书巡展

每年春秋两季教材开始征订之前,出版社独立组织教材样书巡展,或者参加大学版协、省级新华书店和其他教材经销商组织的样书巡展。这种营销方式直接进入高校,面对院系和教师展示教材,出版社营销人员或编辑通过与院系和教师交流,可以比较有效的促进教材的推荐和销售工作。但是这种营销模式出版社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时间,成本很高,而且高校教师对教材巡展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出版社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1.3组织教材推广专题会议

出版社针对重点的教材或系列教材,特别是公共课和基础课等需求量较大的教材组织专题会议。邀请高校有关的院系领导、教材部门和任课教师,通过推介会使有关教材得到高校的了解和使用。这种营销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推荐教材的实际效果较好,但是成本很高,不适合一般性专业课等用量小的品种推广。

1.4聘请院校代表推介教材

出版社聘请院校代表,经常性地到高校与老师交流,了解院系和教师的教材出版意向,推介新教材并反馈教材使用意见。这种营销模式使教材营销活动保持了经常性和持续性,成本不高,实践证明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是这种营销模式需要异地管理和指导院校代表,院校代表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如何量化指标进行考核和促进院校代表工作主动性是阻碍这种模式发展的问题。

1.5通过高校教材发行代理商推介教材

在相关省份,出版社把本社全部或部分的教材委托给一个相对有实力的教材经销商,由其在相关地域全面负责这些教材的營销、销售和收款。教材发行代理商是在本地经营,相对出版社而言更熟悉当地的高校情况,且拥有当地的人际资源,对当地区域市场更加了解,因而比较容易进行深度教材营销,可以有效的做院系和教师的工作。实践证明通过代理商推介教材可以较好的促进教材的销售,但是这种营销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出版社对教师和教材终端信息断层的问题,以及代理商对出版社教材内容和定位不熟悉的问题。

2对出版社高校教材营销模式的思考

出版社的高校教材营销在取得了较好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待需解决。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高校教材营销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提出自己的想法。

2.1高校教材营销的各种模式需要立体运用

出版社的高校教材营销模式众多,各有优势和弊端,需要取长补短,相辅相成配合使用的。目前,出版社实施营销活动时,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不同的营销活动,例如宣传科的人员负责向有关教师寄送教材宣传资料和样书;营销科的人员负责教材巡展和组织教材推介会议;销售科的人员负责协调代理商营销教材的工作。各营销活动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合作,经常出现各种营销模式各自为战的现象,形成不了合力。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需要理顺以下两方面:

(1)信息资源及时共享

各种营销活动的开展,都会不断获得新的信息资源,例如:学校教材规划的新动向;学校专业的变化;教材管理部门以及任课教师的资料等。出版社各营销部门经常进行信息交流,可以有效的丰富各营销模式的资料库,便于营销工作的开展,可以避免重复投入,节约出版社的人力和物力。

(2)各营销活动有效衔接

在信息共事的前提下。出版社各营销部门开展不同的教材营销工作时,要将寄送宣传资料和样书;周期性教材巡展;教材专题会议:院校代表推介教材和代理商推广教材等多种模式有效衔接,互为补充配合使用。例如;寄送宣传资料和样书时要顺便电话回访教材巡展和教材专题会议的参会教师;院校代表推介教材和教材巡展时要尽可能的实地回访已寄送宣传资料和样书的教师等。这样的协同营销工作,既是对其他营销方式的有效补充,同时也会促进正在开展的营销活动产生良好的效果。

2.2高校教材营销需要培养营销人才

高校教材营销模式众多,但实际操作都需要营销人员的参与,营销人员的综合能力直接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效果,因此出版社对营销人员的培养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营销人员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1)过硬的心理素质

营销人员独立在外面进行营销工作,代表了出版社的形象,而且营销人员在工作中直接面对终端客户,需要与不同地域和层次的人交流,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对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事关重要。

(2)广博的文化知识

营销人员需要和各专业教师打交道。相对编辑而言,需要更广博的知识面,才能与教师有效沟通,为营销活动打下基础,所以出版社要有计划的促进营销人员的文化学习和培训。同时,营销人员自身需要主动博揽群书,学习有关的各专业基本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

(3)扎实的出版业务能力

营销人员不仅需要营销能力,还需要具有专业的出版业务知识。出版社要将本社的企业状况、教材总体规划传达给营销人员,使营销人员了解出版社的教材战略方向,以利于营销人员结合出版社实情开展营销活动。出版社还应该对营销人员进行出版知识的培训,包括选题策划和编印发等具体出版流程的介绍,也包括知识产权等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以便于营销活动合理合法的开展。

2.3高校教材营销需要编辑参与从选题策划阶段抓起

教材营销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独立行为。也需要编辑的参与,因为编辑对自己策划出版的教材最熟悉和了解,是联系出版社营销部门与作者的一座桥梁,而教材作者往往是教材营销的切入点。教材的营销应从出版的选题策划阶段就开始筹划和实行,这样能为营销打好基础,也可使后续的营销工作事半功倍。

在教材营销工作中,营销部门与编辑部门应该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在选题策划阶段相互沟通。营销部门按照市场情况给编辑部门提建议,编辑部门向营销部门提供作者等营销工作需要的有关信息。在教材选题策划的阶段。营销部门与编辑部门就对今后教材的营销做出规划,将营销工作提前到选题策划阶段。例如:在教材选题策划阶段,编辑部门听取营销部门的有关建议,确定选题的价值,并根据沟通酌情对教材内容和章节等进行修改。一旦选题确立,营销部门以编辑部门提供的作者和教材内容等信息为切入点,结合营销部门自己的有关资料,在教材出版之前就进行营销工作。

3结语

在当前高校教材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高校教材营销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地稳定和提高出版社的销售。在具体营销活动中,各种营销模式需要立体运用,取长补短协同操作,要把营销活动提前到选题策划阶段,要特别注意营销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营销人才是高校教材营销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曹巍,新出版业态下大学出版如何定位[J],中国出版,2009(1)

[2]刘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材营销模式探析[J],科技资讯,2011(9)

[3]王坤宁,大中专教材市场:供给过剩与需求旺盛并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0-11

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 篇4

如何保证“课前到书, 人手一册”, 又及时开展余缺调剂。减少教材积压浪费是摆在教材管理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 目前迫切需要一套方便、高效的计算机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来代替繁琐、低效的传统手工管理方式, 并最终实现教材管理的全面自动化。

1 系统概述

开发教材管理系统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现代办公软件, 充分实现集中统一化的管理, 以教材管理系统的全自动与现代结合的实现作为最终获得的目标。要想在开发试验中完成实现目标任务就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利用图书分类知识, 结合教材自身特点, 对教材分门别类;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按专业课程、使用班级编排书号, 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证号、教材书号作为最基本根据, 建立整个数据库索引。

(2) 按照教材管理工作各个环节, 编辑教材征订, 验收, 发售, 统计, 财务管理等实用操作程序, 实现专业用书, 课程用书, 学生个人取书, 教师用书, 教材使用情况等电脑查询, 对教材征订, 验收, 发售等数据维护实行电脑操作。

(3) 系统可随着技术条件的改进和提高, 通过在菜单或工具栏上进行简单鼠标点击的操作, 完成系统应用大部分的功能, 能用扫描枪读取书号 (ISBN号) 。

本系统采用网页与客户端管理平台相结合、相承的形式。这样既可以保护数据安全, 又可以方便无客户端同样可以使用。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分析

本教材管理系统, 我们共分了六个模块。其中教材管理、查询、打印与报表、系统管理这四个模块为主要模块。

2.2 系统流程和操作方式设计

第一, 在流程安排处理上, 应做到避免数据的多次输入错误的出现, 重点是以数据库的设计为基础, 实现应用数据重复使用的目标, 提高其系统的工作基本的有效率。第二, 本文研究的教材管理系统属于“人机交互方式”, 这需要用户输入登录信息才能完成操作。这里重点考虑的是数据库管理应用系统的实时性应用, 因为数据库随时可能都需要得到改变, 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

这里给出的是教材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 (图2-2)

根据上图进行教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 数据库的设计

3.1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在D B M S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的支持下, 按照应用的要求, 数据结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效率以及实现的效果。良好的数据库管理结构有以下几种作用, 如会减少数据库的冗长度、存储容量, 保存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系数高, 系统响应速度较迅速, 简化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程序的实现方法等。

3.1.1 数据库模型

数据库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按照数据模型的特点, 可将传统数据库系统可以分为关系数据库、网状数据库以及层次数据库这三大类。

3.1.2 数据库应用连接

应用ADO技术对数据库进行连接。

3.2 表的建立

通过数据库的模型, 我们建立了数据库表。

4 实现教学管理系统

系统应用开发的总体目标是保证各种信息的自动性、系统性、规范性和人性化的存储。

4.1 系统功能总结分析

系统功能分析的完成工作以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为基础。教材管理应用系统要实现的功能有:

A.人, 与教材相关的人或者信息, 以及其他相关功能;

B.物体, 教材应用信息、类型等。

4.2 设计数据库注意事项

设计数据库系统时关键是要充分了解和考虑用户各方面的需要, 包括目前的以及未来有可能增加的需求内容。设计数据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对数据库需求进行分析;对数据库概念性的结构进行设计;对数据库逻辑性结构的设计;对数据库物理性结构的设计

4.3 设计数据库概念性结构

依据上文分析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我们大致地判定客户的基本需求了, 根据其设计满足用户需要的多样实体, 还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关系, 以此来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性结构。

4.4 设计数据库逻辑性的结构

数据库逻辑性结构设计的关键是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 转换为与选用的具体机器上的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4.5 设计数据库物理性的结构

这里要把数据库的概念结构升级为ACCESS 2000数据库的系统, 它所支持的数据应用的模型, 同样也是数据库逻辑性的结构。

5 结语

在教学管理系统投入使用的实践中, 证明本系统顺利实现最初设计, 并实现了无纸化管理, 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满足使用者要求。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 依靠传统的手工管理越来越跟不上发展需要, 教材管理日益复杂化、多样化, 人工处理就逐步显露出其效率低、准确率差等诸多缺陷。本论文设计开发了一个教材管理应用软件, 利用计算机高效、准确、自动、连续的信息处理功能, 帮助完成日常管理工作。

关键词:教材管理系统,系统流程模块分析

参考文献

[1]曹新谱.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2]陈承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教程 (第二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 篇5

0引言

在无线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也将网络进行了深入的运用,无线网络的有利之处正在不断的放大,同时它也成为高校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设置无线网络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加教师教学的相互交流,还可以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让学生可以将一些课本中所没有的学习资源很好的利用。但是目前高校在网络的分布和使用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是高校无线网络目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也针对这些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1高校无线网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多数已经基本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分布使用,校园内也基本都已设立了无线网络的分布点,让无线网络慢慢发展成为高校网络系统中的重要部分。目前无线网络需要花费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这对于高校而言是一笔不小的金额,网络系统的设计在高校资金占比重的指数越来越高,无线网络的体系覆盖大多还是在有线网络的基础之上设立,并且无线网络也是有线网络的一个提高与发展,高校需要将这二者充分的利用才能实现网络系统的完美结合,但是资金投入却成为目前棘手的一个问题。在网络系统中进行资源硬件共享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这一过程也无法避免一些非法的用户通过连接到无线网络免费的使用这些信息资源,同时高校中学生的部分资料包括教师的一些教学资料信息也会被盗取,甚至用在不利之处,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会盗取高校的一些考试信息,导致考试题型外泄影响高校正常教学工作开展。高校中有大量的信息资源,不管是个人的信息还是教学知识方面的信息,一旦被泄露都会为教学带来很多不利影响。高校中使用无线网络的人越来越多,学生或者教师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的平台去了解到一些校园中或者是院校外发生的事情,这让无线网络的用途变得越发广泛,但是也导致无线网络的危险指数不断增加,许多人都可以通过非法的手段将高校内的网络系统信息盗取或者更改甚至发送一些错误的数据,这样一来网络信息系统接收到的就是错误的信息,而正确的信息就会被隐藏。这些非法攻击更改的信息对高校而言是巨大的损失,让高校内的网络系统没办法与互联网正常的连接使得高校发展受到阻碍。

2高校无线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2.1高校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为了防止高校无线网络系统不受破坏,需要设计一个更加完善的无线局域网系统,因为在无线局域网传送的数据很容易被窃取,所以无线网络系统需要进行加密以及认证,WEP就采用了加密的原理,使用的加密的密钥802.11,这样一来,只有两个设备同时具备802.11才能进行通信。其次高校无线网络中需要增加适当的检测系统,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将网络提供的数据进行监控,如今IDS就是这个途径的检测与监控,它主要是通过检测无线网络的信号来辨别信号是否正常是否有非法侵入的信号存在,另外对数据包的分析也是检测无线网络接入是否正常的重要方法。在高校无线路由器里面都会存在一个过滤地址被称之为MAC,它可以将使用计算机的MAC地址进行加入和允许,这样除了识别到的无线数据可以进入其他的都没有权限进入,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单一的,所以它的成效也存在不足之处,因为这样一来有些非法分子会想办法更改MAC的地址,所以说需要SSID来进一步加强对无线网络的保护工作。

2.2活动用户群

高校无线网络使用端口进行访问的技术是对无线网络安全系数的一个巩固,因为一旦STA与所需要访问点即AP连接之后,需要802.1x的认证工作方可继续进行,一旦认证这一过程顺利的通过之后AP就可以将端口为STA打开,一旦这一过程认证失败那么就无法识别无法打开。802.1x协议就是为了杜绝没有经过授权的高校无线网络用户的进入,允许经过授权的用户进入访问WLAN,所以在高校无线网络工作站中必须安装802.1x协议客户端才可以保证无线网络连接的正常进行,而802.1x另外的一个作用就是保证系统认证和计费正常进行。在此基础上实行AP的阻碍,这样无线网络的客户端会被阻碍,如此一来就只能访问连接AP的.网络,以确保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2.3高校数据库加密

给高校数据库进行加密是对无线网安全防范的进一步举措,高校用户在成功的进行身份验证之后就可以进入数据库,但是即便可以成功的进入数据库也并不代表可以将内部所有的信息进行查找,因为需要对数据库进行进一步的加密工作,一些应当特别保密的资料数据等都需要进行特别的保护,也需要将它们与普通的数据进行区分对待,将这些需要特别保密的数据资料信息用密文的形式进行储存是现在数据库加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不同的加密方法以及加密程序可以将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密,对于账号这些重要的资源信息就应当采取更为高级的加密措施。高校无线网络接入点最常见的认证方式就是802.1X协议,对加密密钥的要求也要做适当提高可以适当的增加难度,这样非法用户才不会轻易的解破。其实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高校还可以将发射的功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想出的办法,将覆盖无线网络的范围进行调控。

2.4划分高校用户群设定安全措施

如今在高校网络大氛围下,一般无线网络的使用用户主要分布在办公地点或者高校内的计算机房,这些用户都是固定的用户群,这些地点都是使用互联网最多的地方而且几乎是时刻使用,其次还有一些流动性的用户群,主要是高校内学生的手机或者笔记本以及教师的电脑等等,由于用户所在的地点不固定所以使用地点也就不固定,还有一类用户,这类用户是临时使用,一般就是开会时或者有大型活动时才会使用。将这些用户群划分之后才可以按照他们的划分不同来选择合适的安全操作方案措施。高校内使用比较普遍的就是利用WEP进行加密保护,但是由于使用的用户以及地点人群的不同,所以可以列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对于第一类固定的用户群其实完全可以将MAC的地址进行固定限制,不允许非法用户的访问,让非法用户没有访问权限。无线网信息将IP地址进行统一,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非法的用户进行剔除。对于第二类流动性的用户可以让他们进行端口访问,将工作站即STA与访问点即AP进行连接,连接成功后通过802.1X协议系统认证正确后才可以进行访问,只要确保认证过程是正确的,那么AP便可以为STA提供端口,否则是没有访问权限的。这样一来802.1X协议不仅有着端口访问的决定权而且还可以将认证与计费进行一体化管理。最后一种用户群可以采用设置密码作为访问的权限,用户必须通过密码的正确输入才能有权限进入无线网络,这样可以保证无线网络的安全性,也可以避免非法用户对无线网络的不正当使用。

3结束语

高校内无线网络的建立可以让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在无线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却也为高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在科技水平不断改革创新中应当保证高校无线网络的安全操作,同时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让高校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对于高校而言要想让无线网络可以正常使用必须要保证它的安全性,高校无线网络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无线网络的安全性,这也是我国高校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

引用:

[1]郑东兴.浅谈无线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分析及其在校园网络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

[2]梁卓明,黄伟强.无线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分析及其在校园网络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

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学;网络;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93-02

我国互联网使用群体主要为青年学生,尤其高校学生,网络对其“心理、价值、道德、行为”的模式、发展及理念的形成皆产生巨大影响,当然,受网络开放式信息作用,正、负影响并存。党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内指出:“各类网站需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故此,网络环境下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严峻考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网络功效,切实抓好思政教学工作,努力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网络空间”,为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需迫切探索及解决的新课题。

一、网络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及学生的影响

具“全球、开放、自由性”特点的网络,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产生巨大影响。凭其快速的信息传播“覆盖全球”。网络“传播迅捷、知识丰富、参与及时”等特点,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路径。网络“综合、创造性”带给学生巨大的吸引力与新奇感,其“图、文、声、像”综合模式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空间里,无限地强化了思想政教育的效能。网络的“隐蔽、虚拟性”为学生给予平等、自由的虚拟学习空间。学生们在网上得以无所顾忌地真心平等交流,这对于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而言,是和学生全方位沟通、了解学生思想的最佳途径,进而对学生思想展开针对性的正面引导。网络所具有的交互特质,让学生们可同时和几位教师展开交流互动。如此,“思想互动频率与教育效能”获得极大提升。亦因网络的隐蔽性,某些在生活里能够恪守道德规范的学生,一入网络便放纵自己,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力,做出一些有悖道德的虚拟行为。

网络即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亦存有“暴力、色情”的一面。网络上不同的“思想观点、文化、世界观、价值观”,加之各种势力于网络环境争夺中的白热化态势,导致高校生辨别是非、真伪的难度加大,对其思想、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这便要求高校教师,针对网络环境特点,针对性的展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网络空间”拓展,抵消网络所带给学生的各种不良信息,降低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这无形中加大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难度,给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导向

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工作”为新生事物,受网络“国际、交互、匿名、边缘、开放”性等特点影响,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相关专家指出,于网络化发展新趋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工作”发展务必以下列四个结合为导向:即“正确引导与调查研究、文化熏陶与顺应规律、互动交流与主动灌输、保持优势与有效融合”等四个有机结合,须为当下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思政教育工作者,需遵循“四个结合”,方可通过网络传媒得以“主动、迅捷、创造性”地对“校园与网上”的舆论给予充分的影响,引导高校学生顺应网络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应时代发展推动学校教育变革,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优秀人才。在四个有机结合基础上,方可充分挖掘网络教育功效,充分扩展思政教育在“网络工作”中的阵地,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应新形势,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持续长久发展。

三、高校思政教学中拓展“网络空间”的具体措施

1.高校思政采取“QQ群”教育手段。腾讯QQ为基于Internet即时通信的(IM)软件,其主要功能有:“在线聊天、视频电话、语音视频、自定义图片的发送与接收、文件在线传输与离线传输、QQ邮箱、网络硬盘、共享文件”等。“QQ群”主要为一定数量的QQ用户提供稳定的“公共聊天室”,为腾讯QQ的附加服务。QQ群内的成员可彼此通过“语音、文字、视频”等手段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故此,可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喜爱的QQ交流的生活方式,创设大学班级QQ群,即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所带给来的人际交往特点及QQ的各种特质,将QQ群转成高校思政治教学的有效手段,最大化地拓展“班级建设与思政教学”的空间。创设班级QQ群,看似简单,实际运营过程中却并非易事。针对QQ群,高校班主任及辅导员也许仅仅将其当作“信息发布平台”,也许仅仅被其作为传递学校的“要求与指示”的网络空间,制约了QQ群其他功能。亦会受“班主任及辅导员”参与性较少的影响,而形成师生间交流及正确诱导的缺失,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加之班级QQ群受实名制规定的影响,往往在使用时打破了网络“虚拟性”常态,抑制了学生自由抒发情感及大胆陈述个人观点,QQ群无法充分发挥应有功效。故此,当创設班级QQ群时,务必要立足于其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努力令其充分发挥“沟通、交流”效用。为实现目标,需师生参与共建的同时,亦需班主任与辅导员的精心的“管理、维护与引导”,仅有如此,方可令班级所有成员主动地参与到QQ群的交流活动中来,利用虚拟的QQ空间平台,促进学生彼此思想交流,加大各种文化观点的碰撞,让学生在QQ群的热议中不断的澄清、完善、累积、沉淀,构建内涵丰富的自我。

2.高校思政采取“博客”教学手段。网络继“Email、BBs、ICQ”后出现了“博客(Blog)”交流模式。博客,为通过超级链接而生成的“网络日记”,为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展现舞台,标志新教育媒介的出现,代表了当下新的“工作、生活、学习”模式。常规下的校园教育,其相对狭小封闭的环境因“博客”的出现而打破,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拓展了新的空间。若由其强调思政教育功效度角度,博客主要划分为“思政教育与教师”两种博客。思政教育博客类似“网站”,教师博客重点由高校教师发起及设计的“个人空间”,主要为了利于抒发内心世界以及思想交流,故此,多数高校教师创设及开通了博客,以此虚拟平台展开良好人际心理关系的搭建,展开自我对话,抒发内心情感,进而产生对外界与他人的无形感染。当然,实现此目的,需花费大量心血,方可创设一个具有价值的博客。在此基础上,务必及时更新且确保内容的原创性,语言即要优美又需充满哲理,充分体现人性思想及真情实感,博客中对现实生活的“所闻所见、生活体验及人生感悟”进行展示,以此增加吸引力及教育磁性,让学生于点击浏览中获取潜移默化的“教育”效应。教师在博客内,以自身社会角色赋予的教育职责,需依博客发展,把“教育难点与教学课件”等有机地融入博客内,为高校学生提供灵活、自主的网络学习平台,把思政教育化为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

3.高校思政采取“网站”教学手段。教师与辅导者若想提升网站点击力,务必加大网站吸引力,规避“政治功能”的过分突出及“内容与形式”上的呆板。为了提升网站魅力,实现有“价值、吸引力”的目标,具体由以下几点入手:其一,合理规划网站。包括“版式、栏目、内容、人员分工”等,网站管理务必拟定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其二,网页内容需“悦目、丰富”。内容与形式需即有“思想性及严肃性”,亦需呈现“灵活性及多样性”,内容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时政”以及高校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将图文与色彩进行灵活搭配,综合利用音频、视频、Flash动画技术模式传输信息,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提升艺术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增加网站“亲和力与趣味性”。其三,网站务必具良好交互性。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幼稚不成熟、缺乏实践经验”及“反应敏捷、头脑灵活、标新立异”的特点,教育者即需给予真挚情感的关心,亦需给予心理需求的关爱与满足,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踊跃参与对话,敢于说“真话”,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友好讨论,在互动谈心中触摸学生心理世界,于彼此信任的融洽氛围里因势疏导,实现“化解矛盾及解决问题”的目的。

4.高校思政采取“微博”教学手段。微博,这种迷你式的微型博客,为当下较为流行的交流模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PC等终端服务随時进行“音频、文字、视频、图片”等信息的发布,还能将信息以短信等模式发送给亲人、好友等。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的高校学生,其充满好奇的内心,无法抵挡新鲜事物的诱惑,自然亦无法抵挡“信息迅捷、内容丰富、利零散时间”等优势的微博的诱惑,他们成为微博忠实的簇拥者。相关数据表明,约82%的高校学生为微博控。多数高校生开设微博的主要是为了“阅览新闻、进行交流、发布心情及资源共享”等目的,几乎没有学生会想到将利用到高校思政学习上。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若想让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生命力及吸引力,就需将“微博”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事物引入思政教育中来,将微博与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功效。教师借助微博,进行校园“新闻、动态”及高校学生易关注的“就业信息”等的发布,丰富微博信息内容。教师需开通、创设自己的微博,由严肃刻板的教学中走出来,微博上与学生们展开课外交流,愉悦轻松地走进学生身边,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解惑,利用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模式,通过微博开展“思政教育”。

网络教育模式的开展,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趋势。高校需重视与强化对网络建设的力度,创设数字化校园,健全网络体系,丰富网络内容,即需服务学生,又需成为教育学生的平台。需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实现教育目标。于网络思政教学中,既需看到网络益于高校思政教育功效的发挥,亦需发现其于“推广、普及”中所存有的不足。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扬长避短,持续优化。努力不断创设与健全网络,最大化的实现其思政治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高再秋,刘峰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5).

[2]赵建军,马薇,鲁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实施案例教学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12).

[3]孙波,徐建科.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学理论,2009(28).

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 篇7

一、体验营销的定义和与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1. 体验营销的定义

体验营销就是通过看 (See) 、听 (Hear) 、用 (Use) 、参与 (Participate) 的手段, 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 (Sense) 、情感 (Feel) 、思考 (Think) 、行动 (Act) 、关联 (Relate) 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 重新定义、设计的一种新的营销方法。体验营销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为出发点, 以向消费者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体验为主旨, 通过使消费者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满足来吸引、保留顾客, 进而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由此可见, 体验营销是一种人性化的现代营销模式, 它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2. 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传统营销的重点放在企业产品的特色与功能上, 通过进行产品的销售来获利;而体验营销关注的重点则是放在了顾客的体验需要上, 通过安排情景、事件以及设计一定的体验活动, 让顾客得到有价值的体验使企业获取利益。与传统营销相比, 体验营销更加关注顾客体验, 它突破了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 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 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的体验, 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与未来潜在购买的关键。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在购买服装时, 如果一家服装店不能让顾客试穿的话, 有很多顾客就会马上离开;购买手机时, 如果销售人员不太愿意让顾客试验效果, 顾客马上就会扬长而去……。

在传统营销中, 购买过程随着产品交付完成, 顾客售后对产品评价完成后而结束。而在体验营销中, 消费者所获得的感知效果并不会因为完成一次体验就马上结束, 体验感知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有时消费者甚至事后会对所获得的这种感知重新评价, 从而产生新的感受。比如星巴克咖啡能够吸引许多顾客经常光临, 这和星巴克把喝咖啡实施的“星巴克体验”是分不开的。顾客在去过星巴克咖啡店后, 会获得一种独特的体验感知。让咖啡店成为家庭和工作之外的一个舒适的社交聚会场所, 在这里人们能够放松心情, 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和补偿。因此, 体验营销的效果是长期性的。

可见, 在企业的营销过程中, 如果设置有“体验”的场景和气氛, 那么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体验营销真正把体验视为有“价值”的商品向顾客销售, 通过体验使顾客对品牌产生情感寄托, 从而成为品牌的忠诚顾客。

二、校园市场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1. 校园市场的特点

(1) 容量大。据有关报道, 截止2009年底, 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144.657万人。随着高校的稳步发展, 学科招生人数的扩大, 今后, 这个群体还会继续增大, 对商家和企业来说, 这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市场。

(2) 开发成本低。当下的校园市场的竞争并不激烈, 企业可以选择与校园社团合作互助等方式, 比其在一般市场上抢占份额要容易得多, 成本也低得多。

(3) 集中性。我国的高等院校一般集中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各省会城市, 并且随着校园的扩大, 多数学校的新校区一般都集中在离市中心较远的郊区, 学校周围经济尚不发达, 物品种类较少, 同学们多数选择在校园内消费。因此在校学生群体消费量大, 校园市场非常集中。

(4) 延续性。大学生群体还是形成中国新生中产阶级和引领青年一族消费潮流的重要支柱, 必将成为未来社会中消费的主导力量。因而迅速抢占大学校园这个市场, 获取竞争优势, 在未来会有很好的延续效果。

2.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1) 追求时尚和新潮。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4岁, 正值青春焕发的阶段, 她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 在消费上也比较注意商品的样式。他们是新商品、新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 他们是社会潮流的引领者, 对其他群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1) 易受影响和冲动。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还未完全定型, 他们缺乏独立的消费意识, 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 尚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和消费成本进行准确衡量, 因而在选购商品时, 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易冲动、情绪化消费。

(3) 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大学生处在个性的发展时期, 但由于他们目前还没有收入, 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 因此在花钱时往往会十分谨慎, 力求“花的值”。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 他们会选择到价格低的商家去购买所需品。

(4) 消费多样化与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拥有高品质生活的渴望, 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 加之受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 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超前化等特点。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伙食、简单生活用品、学习用品, 除此之外, 当代大学生还有日益多样和普遍的社交消费、旅游消费、网络消费、娱乐消费等。

(5) 重视服务与消费体验。现在大学生特别注意商家的服务态度与消费过程中的消费体验。一个拥有良好消费体验与服务态度的卖家, 往往能收获到众多大学生的青睐。体验营销已成为众多营销手段中的一种较为有效的营销手段。

三、高校校园市场的营销现状

1. 校园超市营销现状

高校校园超市是校园营销的一大重头戏,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校园超市还是遵循原来的营销模式, 没有任何的改进和创新, 这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校园营销来说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在超市中消费的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消费体验, 无法亲自试用或体验物品的味道与功能。这将成为阻碍超市销售的一大难题。所以改进营销方式与引进新的营销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2. 校内电信营业厅

对于电信营业厅来说, 传统的销售与传播方式已经成为阻碍电信营业厅发展的最大问题。体验功能的缺失, 造成用户无法体验电信的3G等新业务, 无法体验试用电信的新手机, 这将会电信未来的业务发展与销售带来很大的障碍。

四、在高校校园市场引进体验式营销的建议

1. 以消费者的体验为导向设计营销场景

卖家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 通过对事件、情景的安排以及特定体验过程的设计, 让客户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 从而达到销售的最终目的。

2. 针对校园超市营销的具体设计

校园超市引进体验式营销, 将单调的购物过程变成一次愉快的体验过程, 这将很好的促进超市的发展。在此我提几个建议, 首先就是服务体验的优化。传统营销模式下, 超市除了柜台处的服务员, 几乎看不到其他的服务工作者。而体验式营销讲究各大卖区都有数个服务工作者, 为消费者讲解商品功能与解答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这些服务者将成为良好体验环境的基础。其次, 超市中必须设有样品与试吃点。食品类商品和其他商品的试吃和试用, 会吸引很大一批消费者, 这将使消费者有一个体验的机会, 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 并享受体验的快乐。低成本的试用与试吃, 不仅带来了很好的消费体验, 也吸引了一大批潜在消费者。最后, 则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超市方面可以接受消费者的订制与预定, 超市还可以销售一些限量版的物品与DIY的物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并且可以设立人性化的意见与留言版面以增加与消费者的交流。

3. 针对校内电信营业厅的具体设计

校内电信营业厅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体验区的改进与完善。电信3G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多, 但大多数用户都还只是按月缴纳电话费或宽带费用。而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并使用3G业务也成了电信现阶段的一大难题。我认为体验式营销将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 营业厅内必须设置并完善3G体验区, 这将是新用户了解3G的最好方式。人性化的体验区设置, 能很大程度上带来业务的突破。3G体验区的设置, 不仅给了用户在购买或使用过程中的一种很好的体验, 也很好的宣传了电信的3G业务。而电信手机也应摆脱现阶段的“只能看, 不能用”的模式, 用实体机让客户能亲自操作并体验各款机型的魅力。我想能够良好实施体验式营销对于电信业务的发展能起到很大作用。

摘要:随着体验营销概念的提出, 传统营销模式与理念将受到冲击。及时引进并广泛使用体验式营销对校园营销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校园营销的几个基本点入手做些探讨, 以期给企业成功施行校园体验式营销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市场,体验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巍.校园营销的特点及策略分析[J].市场研究, 2007, 11:56-58[1]张巍.校园营销的特点及策略分析[J].市场研究, 2007, 11:56-58

[2]徐芳琳.浅谈体验营销, 法制与社会, 2009, 3 (下) :135[2]徐芳琳.浅谈体验营销, 法制与社会, 2009, 3 (下) :135

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 篇8

关键词:高校网络,网络维护,网络技术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政府学校机关,还是事业单位,基本都覆盖了网络。由于高校校园网络使用人群是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并且人数较为庞大,这就使得我们必须更加重视高校网络的维护工作,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稳定、高效的上网环境。

1高校校园网络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校园网的现状

目前校园网络技术已进入全国各大高校,最近几年,为了丰富师生的日常教学娱乐活动,不少高校基本也都实现了无线网的全面覆盖。由于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高科技电子物品例如手机、电脑、平板几乎成了每个学生的必备品,尤其手机, 是不少学生的精神依赖。由于网络资源参差不齐,师生对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又较为薄弱,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或有毒网站,这对网络的维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安全隐患。

1.2高校网络存在的管理问题以及安全隐患

1)学校没有专业的网络维护人员,出现故障时,无法快速有效解决问题。

2)学校对网络维护工作的资金、人员投入不够。校园网络基础设备更新慢,网络承载能力不够。

3)不少人使用BT等软件下载资源,这类软件非常占用网速,容易对学校的重要教学活动造成影响。

4)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与外部网络是相连的,学校网络很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

5)大多数师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不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在使用过程中也注重对机器的保护,并且对文件也缺乏基本的安全保密常识,很容易导致校园网络内部资料外泄,或外部网络入侵校园网络。

6)由于网络管理维护人员的匮乏,发现问题不及时,并且在处理效率上也不尽如人意。

2校园网的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法

目前在我国高校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中,最常见的网络故障主要有:网线故障、ARP攻击、端口故障等。

1)网线故障

网线故障是网络故障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解决的故障,有测线仪的甚至可以自行检测并处理,只需对连接网卡的网线进行检测,若出现松动、断线的问题,更换网线即可。

2)ARP攻击

ARP攻击主要攻击对象是以太网。攻击者可以利用这种攻击轻松获取校园内部局域网的数据封包,甚至可以随意篡改。此外ARP病毒也是校园网络中最为活跃的一种病毒。当感染这种病毒后,用户会频繁地断网,无法访问浏览器。解决这类问题,只需重启机器或者在命令提示框中输入arp - d的指令即可。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安装防火墙,能够有效地阻拦ARP病毒。并且能够将网关绑定在电脑终端上,避免被假网关入侵的可能性。

3)端口故障

此类故障主要包括外部的插头松动或端口本身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等等,一般只会影响与其直接相连的设备的使用情况,所以可以通过逐一排查端口情况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线路故障

交换机是整个网络中十分重要的部件,高校校园网络的运营的基本保障便是机房里的核心交换机,同时,每个用户的电脑终端也都会相应地配备一个交换机,用户之所以能够顺利地上网,主要就是靠这些交换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信息从机房的核心交换机出发,向各个子节点交换机传递,将信息传递到用户家中。整个传递过程便是一条线路,如果这条传递线路的任一节点出现问题,都将造成网络故障。一般来说,最容易出现故障的线路大多是从配线架到用户住所这一段,工作人员在进行线路故障检测时,可以优先检测这一段,若发现有故障,再进一步对这段线路两段,也就是配线架和用户住宅这两个节点进行检测,如果两段都出现了接触不良的现象,说明水晶头出现了问题或者节点安装出现问题,需重新安装。如果未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则说明是施工方案出现问题,需联系专门的施工人员来进行处理。

3高校网络维护的内容

3.1网络设备的维护

网络大多由硬件跟软件两大部分组成,如果外部硬件设备出现问题,也会造成网络故障,比如交换机损坏,路由器接口老化松动等等,都会影响到网络信息的正常传递、交换过程。因此,工作人员需要经常检查重要、易故障的网络设备,及时更换有问题的硬件。另外还要加强巡逻,防止别有用意的人刻意损坏甚至盗取网络设备。

3.2软件方面的维护

相较于硬件设备,软件的维护就较为复杂了,这是因为,校园网络的用户众多,所使用的软件也五花八门,不少携带病毒的软件也就趁机攻击校园网络,严重影响其他用户的上网速度,严重地甚至会影响到校园网络的安全,泄露学校教学信息。为此,每一个校园网用户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校园网络是一个公共资源,我们有义务共同维护其健康的使用环境,坚决抵制不良软件,学校在加强维护自身网络系统安全的同时还需还需加大向师生宣传不良软件的危害的力度,实现全民互相监督,杜绝不良软件的氛围。

3.3机房维护

不少网络设备都是高科技产品,都有标明正常工作温度, 尤其是传感器这类零部件,大多传感器都较为灵敏,在精确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可见,维护机房的环境很重要。很多设备都不耐高温,夏天气温高的时候,有必要对机房进行降温,此外由于灰尘堵塞,造成设备通风不畅,也容易引起设备温度升高,进一步导致设备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清灰,保持机房清洁。此外,不同设备都有自己的适宜工作电压,机房需要建立一个电压系统,监控并及时调整各设备使用电压,确保设备在正常状态下运行。

3.4服务器维护

服务器是一个网络系统的大脑,所有信息都经由服务器向各客户端传送,并最终反馈到服务器。在维护服务器时,目前较为主流的方法在服务器主网卡旁边再安装一个备用网卡,然后将这两块网卡分别与两台交换机相连,这样就可以达到减轻服务器运行压力的目的,同时还起到了备份作用。校园网络工作站如果使用那些频繁向未知终端发送信息的软件,将会增加内部广域链的负荷,进而降低整个高校网络的运行速度。

4高校网络维护的具体措施

1)学校可在校方官网专门地开设一个板块用来向师生普及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提醒师生注意加强信息的管理保密,主动远离不良信息网站或危险网站,轻则泄露个人隐私,重则使整个校园网都受到影响,甚至瘫痪。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师生上网实名认证的力度,防止有人恶意入侵校园网络。

2)工作人员在进行网络维护时,要主动去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问题出现了,才想办法补救,影响用户上网质量。所以工作人员有必要定期地对重要或已故障或耗损严重的设备零件进行全面检查,有问题的,要及时更换。

3)学校需制定一系列制度来规范师生的上网行为,保障全校师生的上网质量。校园网络的建设对我国实行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之一,因此必须要重视校园网络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的制度并严格遵守,合理地利用网络技术来方便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

4)利用网络防火墙对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进行监控,不管是接受还是发送的信息,都会先进过防火墙的检测过滤,对于危险信息进行拦截,有效避免了病毒的入侵攻击,同时对一些高危完网站也会实施禁止访问的措施,从根源上杜绝病毒的来源,保正教师教学过程的而进行。

5)目前,国家分拨给学习的经费并不是很充裕,因此,在确保学校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要合理地分配经费用于学校网络各项的维修费用。此外,还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网络维护的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样在解决网络故障时, 才能更加效率,保证校园用户上网的满意度。

5校园网中的技术应用分析

在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校园网络已基本实现了在全国各大高校的全面覆盖,不可否认,校园网络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尤其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教研活动这一块,校园网络技术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校园管理者除了要做好网络维护的工作还要结合教学现状,积极地将校园网络技术应用于现实,使其为学校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目前高校网络技术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网络链接技术,既能让学校师生便捷快速地访问校园内部网站,又能轻松访问学校外部网站信息,丰富信息来源, 满足师生日常需求。

2)建立学校特色官网,对外开放学校部分教学计划,科研项目,方便社会更加全面细化地了解学校教学情况,并接受外界的督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解放人力,通过高科技信息技术, 简化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极大地方便了学生档案的保存、提档等工作。

4)最为常见的校园一卡通系统,人性化地考虑,很大程度上便捷了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

6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教学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媒体的日益发展, 全面普及校园网络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我们在充分享受校园网给我们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由于网上资源信息良莠不齐,学生上网自制力弱,师生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很容易影响到校园网络的安全,影响用户的上网体验甚至泄露个人隐私。因此,高校有必要重视校园网络的维护工作,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团队,加强对上网环境的管理,定期维护网络,应用一些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为全校师生创造出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上网环境,保障重要教学任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严军鹏.高校校园网络安全技术浅析[J].计算机与网络,2015(21).

[2]汤新鸿.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校园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技术[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7).

[3]魏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机制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2(22).

[4]黄洁梅,唐文军.加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J].中国教育网络,2012(2).

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实现沟通交流,而且可以用手机媒体来工作和娱乐。手机媒体被称为人们“口袋里的媒体”,以其特有的便捷性成为大学生接触网络的重要方式,并逐渐成为大学生上网的第一工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手机上网是指利用支持网络浏览器的手机通过WAP协议,同互联网相联,从而达到浏览网页的目的。面对新媒体全球化终端蓬勃的发展潮流,手机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并且,随着技术的推新和应用领域的扩展,手机不再只是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工具,基于其锁定目标受众精确、信息抵达率高、传播速度快及可信度高等特点,手机网络实现着各种信息的传播。随着手机网络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并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年轻人通过网络工作、学习、娱乐乃至生活。

1 手机网络和传统网络的异同

基于手机网络的特点,手机网络实现着与传统网络一样的信息传播。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手机网络与传统网络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异同点。

1.1 共同的优势

(1) 信息量大

相对于传统的三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而言,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传统媒体发展中,报纸受到版面的限制,广播、电视则限于时段固定,不得不对很多题材进行删节。然而互联网采用的是超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的材料立体式地发布,存储数字信息的是硬盘,一个9G的硬盘大约可以储存45亿汉字的信息量。同时,对于网民来说,在网上看新闻,比在报纸和电视上浏览速度更快;网民还可以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分类标题,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下载等。总之,只要踏上“信息高速公路”,就意味着每个人有更多的选择。

手机网络和传统网络基于互联网的特性,其基本的相同点是两者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还可以将全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以及最新的时事报道囊括其中,让人们方便快捷和无限制地查寻、搜集、积累所需信息。这些都为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供了最便利的途径。

(2) 交流便捷

由于互联网的特殊连接方式,当人们一旦启用Internet,就可以把信息传递给网络上的每一个人,甚至把信息传递给与Internet相连的其他网络上的人们。世界各地可以用Internet通信共享资源。互联网以极快的速度,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各地区、各国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所谓的互联网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发送或接收电子邮件,可以参加各种专题小组讨论,可以畅游各高校图书馆,很方便地查阅很多资料,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传统网络和手机网络正是基于此特点,能够让使用者通过使用网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圈,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互联网社会取代[1]。

(3) 隐蔽性和随意性

网络的沟通是自由、交互、无极限的,网络空间没有物理边界,网络社会是“无边界”、“超国家”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网络信息的发布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同时,在校大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和发言欲,他们渴望自由地发表言论,推销自己,希望他人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己的观点。在这个剥离了身份、地位、年龄、种族、性别的互联网中,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可以和其他任何人就彼此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思想沟通与讨论。例如,各种网上论坛和博客,吸引众多大学生主动参与,活跃了当前的舆论氛围。借助于传统网络和手机网络的隐蔽性和随意性,电脑显示器和键盘间接的“人机交往”能摆脱传统交际中的世俗因素,使学生在其中获得极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1.2 手机网络更突出的优点

(1) 手机网络更便捷

传统网络受限于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特殊条件,需要在一定的地点连接网线才能使用网络,而手机的便携性和移动性让手机网络的使用不受使用者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提供了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相关网络信息的平台,如中国移动的“飞信”,腾讯公司的“微信”,这些软件全部支持手机和电脑的多终端登录,让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随时随地地接触互联网,了解最新的网络消息或实时上网娱乐。

(2) 手机网络更实惠

相比于传统网络较高的上网花费,手机网络使用更加实惠。办理手机通信业务及上网业务都有定额套餐,费用不高。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定制不同的套餐业务。而且,登陆手机版网站需要的流量很少,生成的网络费用也很低,甚至比使用电脑上网的费用更便宜。例如,一些大学通过与平时的话费套餐绑定,学生每个月增加多50M流量也只需花费5元钱,相对于计算机上网的费用更为低廉,这样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学生乐于使用手机网络。

(3) 手机网络更普及、更私密

在现今高校中,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发展模式,成为大学生接触互联网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普及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媒体(如宣传栏、宣传单、报纸等)。

相对于传统网络的大屏幕,手机网络显得短小精悍,使其成为了交流私密内容和发泄自我情绪的一个极好场所,并且极小的手机屏幕不易被旁人发觉。手机网络这种一对一的交流方式既让学生可以更好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容易让学生在长期使用手机网络后形成孤僻、单一、内向的性格[2]。

2 手机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随着手机网络功能的不断开发和完善,以及越来越多应用程序的出现,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正在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学生容易接收新事物,加之手机上网应用不断增加,手机上网满足了青少年娱乐、交流等多重需求,学生成为手机上网消费的主力军,手机网络在给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2.1 易普及

手机网络运营商从学生的消费特点出发,提供了手机网络实惠的多种选择,其中最便宜的5元包月流量可达30~50MB,相当于浏览3000~5000个普通网页;且使用手机网络没有漫游费。正是由于资费低廉,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接受,在学生中普及率很高。

手机网络使用的实惠性需要手机网络运营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其使用手机上网创造更好的条件。一方面可以适时地提供一些免费上网的优惠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使用手机网络去获取一定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去解决学生手机上网时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网速过慢等;最后,网络服务商还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消除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传播,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促进手机网络的持续健康发展。

2.2 易依赖

手机的便携性让手机网络的使用不受使用者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随时随地接触互联网,了解最新的网络消息或实时上网娱乐。但手机网络短小精悍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时常将其带在身边,这就容易依赖手机网络,增加了使用手机上网的机会。同时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关注在手机网络的使用,浪费了自己的学习时间,也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减少正常的户外活动时间,严重者甚至荒废了学业。

大部分在校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还存在着“使用时间长、涉及领域窄、消遣娱乐为主”等特点,必须要对其加以积极引导。高校必须教育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使用不能产生依赖性,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适当、有节制地使用手机网络,在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前提下,关注更多的时政热点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信息,改变一味只是利用手机去消遣娱乐,从而追求思想政治领域更高的目标。

2.3 易沉迷

手机短小精悍的特点,在使用时不易被发现,也不易被旁人所关注。手机网络的私密性尊重了学生的隐私,符合学生追求个性化生活的理想。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宣泄自己的情绪,且不易被其他学生和老师发现,这就容易使学生对其沉迷,只陷在自己的网络世界中。同时,学生长时间通过手机网络交流,减少了与社会中其他人的正常面对面的交流,容易导致学生不适应现实的社会,远离社会的正常发展,也容易引发孤独抑郁等心理疾病。

手机网络的私密性,使得手机对学生的吸引性更大,这就可能让学生在长期使用手机网络时接触到许多不良的网络信息和思潮;而且手机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大,长时间的使用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高校营建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开展更多有助于提升学生网络意识和社会人文素养的课程及讲座,让在校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网络,减少对手机网络的沉迷,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使其健康成长[3]。

3 相关防范措施和建议

3.1 营建良好网络使用氛围

高校在开展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时,要积极利用好手机网络在目前校园中的发展特点,迎合手机网络的特性和优势以及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来营建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同时还要针对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探索网络时代特别是手机网络的各种新活动,让高校学生通过手机网络这个平台,能够更快、更及时、更准确地共享到相关的网络资源,从而使学生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益。例如,高校可在校园新闻文化动态中利用手机网络的便携性特点,使学生能够通过手机网络了解到学校的最新动态;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这个平台,建立与学生的密切联系[4],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从而起到监督学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

3.2 利用网络优势促进自身发展

在如今的高校校园内,大学生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网络阅读和使用也在校园中大范围流行。高校合理利用手机网络,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提供的各种途径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还可以利用手机网络的广泛性拓宽自己的人际面,加强自身与外界的交流。同时,高校学生还必须加强自我使用手机网络的管理,利用这个新兴平台学习更多积极向上的知识,并坚决杜绝网络不良讯息和不良文化的侵蚀,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其次,手机网络的便携性让高校学生容易沉迷在网络中,对手机网络产生依赖性,因而需要学生严格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网络的时间,适当、有节制地使用手机网络,在不影响自己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利用手机网络的优势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5]。

3.3 创建高速运行的网络功能

传统网络和手机网络都存在着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随意性。面对网络上的不良讯息和不良思潮,社会领域必须对这些信息的传播加强网络的监管,对一些网站传播信息时的杂乱无序、欺诈传销等行为进行打击和整合[6]。维护网络的安全和健康,从而为更多的手机网络使用者建设一个和谐、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让高校学生通过手机网络获取更大的收益。另外,还要从高校学生的角度出发,发挥手机网络的实惠型特点,开发一些更适合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优惠政策,促进学生在不影响自己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去使用手机网络。同时,社会监管部门还要采取积极解决学生使用手机网络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手机上网的障碍,提高手机上网的速度等措施,进一步优化网络环境,促进手机网络的持续快速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手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网络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并渗透到当代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影响其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在对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只有从手机网络的特点出发,正确去引导学生去使用手机网络,通过手机网络一方面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去抵制手机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不良思潮,这样才能在手机网络时代促进自身的发展,为自身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兰敏.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考[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4.

[2]刘可.手机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信息化研究,2011,37(1):76-77.

[3]张旸.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毕然.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教育理论研究,2008(2):72-73.(下转第29页)

[5]赵学富.浅谈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169-170.

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 篇10

1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的内涵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同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较,服务营销不仅是一种活动,还是一种理念,其核心理念是消费者的满意和忠诚。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下,消费者购买了产品意味着在一桩买卖的完成,虽然它也有产品的售后服务,但那只是一种解决产品售后维修的职能。而从服务营销观念理解,消费者购买了产品仅仅意味着销售工作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企业关心的不仅是产品的成功售出,更注重的是消费者在享受企业通过产品所提供的服务的全过程的感受。这一点也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理解:人最高的需求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服务营销正是为消费者提供了这种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收入的提高,人们重视和追求生活质量,崇尚“优质”生活,首当其冲的就是健康服务。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对于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消费者不仅仅需要健身场馆的硬件设施,更需要的是由这些硬件衍生而来的特定或个性化的服务。

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营销,即管理者在体育场馆营销过程中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将有形的体育设施资源与无形的服务相结合,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取得消费者的满意和忠诚,最终实现体育场馆营销活动的终极目标。

2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者态度保守,营销观念滞后

高校体育场馆营销的突出问题在于管理者态度保守,营销观念落后。首先,绝大多数高校领导习惯于传统的思维定势,各种教学经费仍依赖政府拨款来维持,有“不缺钱”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而且他们始终认为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就是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对外经营或者对外服务赚不了多少钱,可能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问题和麻烦(如物价局审批、检查问题、教职工反对问题和治安管理问题等),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式的保守态度。其次,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半官方以及公益性和福利性性质,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体育公益性、经营业余性和消费群体的相对稳定性,因此难免会排斥全方位、大规模的宣传营销活动。同时,由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作与营销等各方面都尚处于探索期,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商战的营销手段,没有完整的营销战略,管理者多追求短期的速成和回报,错误地把营销当成是促销。缺乏长远的营销目标、完善的营销网络和高效的营销运作体系。特别是高校体育场馆经营领域,没有充分认识到服务营销的重要性。多数管理者对于体育场馆营销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产品营销阶段,或者流于表面的将体育场馆的服务营销作为众多实体产品营销的附属。

2.2 体制僵化,专业化营销人才稀缺

高校体育场馆长期依赖和沿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拨款建设和维护,而且很长时期内封闭自用,造成了体制内营销观念的淡薄。目前旧的管理体制虽然已经被打破,但是新的管理体制尚不成熟,致使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按照经济规律运行。而且,当前我国体育场馆营销过程中,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本校的体育教师或者一些临时工,他们缺乏有关市场经济和体育经济的理论学习,对体育营销规则和运作技巧方面知之甚少,不能把握市场规律和需求,客观上限制了高校体育场馆市场营销的途径、方式和效果,制约了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高校需要培养既精通市场运作又精通体育场馆营销的专业队伍,在服务营销的理念指导下,促使他们在市场经济与体育经营规律之间摸索出适合当代高校体育场馆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2.3 产品开发不充分,缺乏配套服务

高校体育场馆市场营销的核心在于它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的健身、娱乐、休闲场所和服务。体育市场是有其特殊性的一类服务市场,体育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本身既可以作为商品,也可以作为其他商品即体育服务推销的媒介和载体,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往往高于体育商品本身。而目前众多高校体育场馆多侧重于场地、场馆和器材的使用以及冠名权、广告等衍生产品等外在资源的营销,没有将应该作为营销核心的服务产品开发出来,忽视了体育服务的营销。尽管许多场馆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专业性的俱乐部会员制,实行会员全过程跟踪服务,但不少场馆只是流于形式,停于表面,充其量是一种打折优惠的形式,既没有为会员组织有关的系列活动,也没有规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没有领会到会员制的精髓。

3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的5ps策略

4Ps营销理论(TheMarketingTheoryof 4Ps)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杰罗姆·麦卡锡(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BasicMarketing)一书中将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为4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即4Ps。然而在此之前,管理者必须明白是什么让顾客选择并且忠诚于自己,明确自身的优势,确立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卖点。对于高校体育场馆来说提供的不仅是产品,更多的是配套的服务。定位是服务营销战略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形成4Ps策略之前还应该明确高校体育场馆的定位策略,以结合4ps,增加定位策略(Positioning)形成适合高校体育场馆营销的5ps策略。

3.1 以明确竞争优势的定位策略

定位是对产品在未来的潜在顾客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定位的基本原则不是去创造某种新奇的或与众不同的东西,而是去操纵人们心中原本的想法,去打开联想之结。定位的真谛就是“攻心为上”,消费者的心灵才是营销的终极战场。消费者有五大思考模式:消费者只能接收有限的信息、消费者喜欢简单,讨厌复杂、消费者缺乏安全感、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不会轻易改变、消费者的想法容易失去焦点。掌握这些特点有利于帮助企业占领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而定位的方法有多种,如强化自己已有的定位、比附定位、单一位置策略、寻找空隙策略、类别品牌定位、再定位等。杰克·特劳特说所谓定位,就是令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鲜明地建立品牌。

作为高校体育场馆,明确自身定位是市场化运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立市场竞争优势、赢得市场的前提和基础。高校体育场馆的定位要明确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

3.1.1 高校体育场馆具有雄厚的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优势

据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全国现有615693个体育场地,而目前我国有高校1000多所,各种体育场馆数有12762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2.07%,其中体育场178个,体育场馆(房)1347个,各种训练场10384个。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丰富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外,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开放利用,部分场馆设施在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平时上课,有些高校的场地设施也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与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形成鲜明对比。

3.1.2 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强大的体育人才资源优势

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有效组织和科学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目前,按照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推算,全国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2万人,但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中还没有配备专职体育指导员,体育指导员都是业余兼职,从体育爱好者中产生的。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6万人,并且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0.9%,其中学过体育专业的仅占6.3%。而我国目前有高校1000多所,高校中有体育学院75个,体育系200多个,体育教师2万多人,他们大多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具有较强的体育能力、组织能力,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体育专业经验,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将成为指导社区群众体育健身,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主力军。

所以从优势来看,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具有超一流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综合性体育服务机构。

3.2 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策略

所谓产品策略,即指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明确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去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它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成功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程度以及产品策略正确与否。这里的产品是指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即实体产品的转移以及转移过程中相应的辅助性服务。

对高校体育场馆的产品和服务来说,高校体育场馆的消费市场可以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校本身所拥有的师生和教职员工,另一类是校外的对体育消费有需求的社会公众。针对这两类市场有效的调查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根据需求开发和提供消费产品及服务,不断丰富各种经营项目,通过健身娱乐、场地租赁、体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吸引师生职工和社会群众来参与体育消费。

从市场营销的可操作性来看,产品可以优先划分为三个大类:一类的高校的场馆和场地,这是现实的产品。但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场馆和场地产品自身的质量和内涵,强化产品的优势和竞争力,如在现有的场馆中增加更衣室、淋浴中心、休息区等设施和设备,这样满足师生自身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人员的需求。对于开放式的篮球、网球场地,加装围网护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场地的封闭性,也能便于场地的管理;第二类是教练培训服务,如果高校体育场馆场地是硬件设施,那么高校体育教师、学生则是软件。利用高校体育专业的师生,特别是师范类高校的专业师生,为社会或本校其他专业师生提供体育项目的专业培训和指导,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场馆场地资源,也可以扩大高校在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体育场馆场地的市场化进程,同时增强高校体育资源的差异化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第三类是赛事组织,高校具有多年的赛事组织的经验和技巧,将这些经验和技巧转化为特色服务,为当地的政府或企业提高赛事组织策划、场地提供、裁判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整合高校硬件和软件的资源,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扩大社会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到高校的场馆场地市场运作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总的来说,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了吸引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通常都会采取差别化营销策略,体育市场也不例外。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开发自身独特的、能满足消费者的首要需求并且具有明显利益优势资源,形成“以点带面”的消费格局。此外,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其他一些市场变量对某些有互补或附属功能的产品和服务加以组合,在开发体育设施服务以外,积极开发其他可以附带的业务,如体育广告、体育赞助、冠名权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

3.3 以质量服务取胜的价格策略

价格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对顾客需求的估量和成本分析,选择一种能吸引顾客、实现市场营销组合的价格策略。价格策略的确定一定要以科学规律的研究为依据,以实践经验判断为手段,在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以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水平为基准,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灵活反应,客观买卖双方共同决策。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的收费方式主要以“随来随收”为主,其次是对在校学生实行俱乐部会员制的形式收取费用,向社会收费的主要方式是对有组织的培训,场地出租收费。大部分高校虽然收取了一定的费用,但是经营效果不理想。高校体育场馆属于公共体育场馆,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因此,在制定价格时,要根据场馆自身情况,通过市场调研来理解和把握目标消费群体对场馆各项服务和商品的心理承受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场馆服务的性价比预期,综合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意识、竞争者的价格和价格策略等来考虑,采用适当的定价原则,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根据供求关系和服务项目的认知成本来制定出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以增强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竞争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内外有别,校内师生可以享受优惠,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而对校外的社区大众,则应根据成本核算,遵循市场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使高校体育场馆的收费原则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利益补偿机制,又体现服务社会的公益性特征。

3.4 以便利为导向的渠道策略

渠道策略,指企业为了使其产品进入目标市场所进行的路径选择活动,它关系到企业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由什么组织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企业应选择经济、合理的分销渠道,把商品送到目标市场。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营销渠道来说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有别于传统的企业营销渠道。

首先是数据库营销渠道,建立能够获得消费者资料的数据库。特别是对实行会员制的服务项目,获得消费者的资料尤为重要,据此可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特点,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其次一对一营销渠道,建立体育场馆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双向沟通的平台,保持服务项目与消费者长期的密切关系,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服务产品传播和体育场馆营销的目标。

第三,会员制营销渠道,大力发展、完善会员制。根据会员的级别赋予一定的打折优惠或者享有某些特别服务。

第四,校内一卡通营销渠道,在高校内部推行“一卡通”工程,消费只需要购买一张卡,可以在高校内部不同的服务项目之间结算,这对于消费者变更消费项目尤为方便,也可以提供包括餐饮、洗浴、休闲等便捷性服务。

第五,俱乐部营销渠道,以俱乐部或项目协会的形式,组织会员定期活动或根据项目开展的情况组织年度或季度赛事,增强会员的黏性和忠诚度。同时利用俱乐部或协会这个渠道,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群体加入。

3.5 以整合为手段的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是指企业如何通过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各种促销方式,向消费者或用户传递产品信息,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现代市场营销不仅要求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以消费者为导向,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价格,还要求经营者深入了解市场行情,拓宽营销思路,精心策划营销方案。

首先,加强公关传播的力度,与政府、消费群体、媒体、社会公众等进行广泛的、迅速和连续的信息沟通活动,在政企单位利用团购的形式,宣传推广高校的体育场馆场地和相关配套服务,拉动消费人群。

其次,重视广告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创造自己的品牌,扩大高校体育场馆的知名度,使人们更深入的了解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要求等,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现实的和潜在的消费者。

第三,除了利用传统媒体外,还必须注重对网络的运用。因其不仅实施成本较低,而且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消费以在校师生与社会中青年公众为主,网络对其影响力较大,能够很好解决消费者与场馆经营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

最后,利用活动和赛事扩大宣传的影响力,善于利用每一次活动和赛事,通过人际口碑传播和新闻传播、广告宣传等等手段,扩大高校体育场馆场地的品牌和资源优势,提升品牌、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确立市场的领先地位。

4 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作,是一个系统的市场实践过程。服务是产品也是营销手段,它始终贯穿于整个营销全过程,所以在服务和服从于教学的基础上,转变传统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坚持适合高校体育场馆营销的5ps策略,既是传统的高校体育场馆使用功能上的一个拓展和延伸,同样也是当前延伸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覆盖范围,在提高成本效益、服务社会的基础上,依靠自身资源优势成功赢得强劲的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赵立,霍建新,马雷.经营性健身场所的服务营销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7.

[2]克里斯蒂.格鲁诺斯.服务市场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24.

[3]徐漫云.服务营销视角下的我国体育赛事营销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6):22-24.

[4]吴永宏.体育场馆服务质量管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8-9.

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监控

当下,网络媒体被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具有的匿名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特点,使网络舆论呈现感性强于理性、浅显大于深层、分散多于集中的特点。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必然带来负面效应而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样,对于高校在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如何对网络舆情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属于“综合性应急管理”的新课题。本文从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失控;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意义;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构建思考这三个维度进行探讨。

一、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失控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新闻评论、BBS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超越传统媒体的多元优势,同时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互动性、偏差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同样,凡在高校发生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容易迅速形成,对高校本身和社会影响较大。在这时候,任何不适宜行为,都容易对高校本身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控。其中失控的原因包括三个维度:

首先,缺乏自觉自律的“网络达人”把网络平台的言论自由当成绝对的自由,往往导致对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忽略和漠视,都会直接影响网络的正常秩序。

其次,当出现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性新闻时,在短时间内,网络发布新闻会迅速形成舆论。学生通过在校园论坛(BBS)、网络中介平台、手机网络、QQ群以及QQ飞信上发帖,运用跟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由于网络的不可控性,使得事件的缘由可能经过交互流通而变得失真,甚至会出现和事实完全不符的现象。

再次,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的运营经验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域围。网络的发展还缺少一些技术的支持,如缺少对信息进行自动过滤的功能。并且不容易确定网络上的犯罪分子的身份。在法律方面的束缚也不够,尽管规定禁止在网络上发表某些言论,但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没有对人们形成强大的约束力等。这些原因同样给高校增加了网络舆论的控制难度。因此,从管理学的维度观照高校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置举措,关键在于构建网络舆情的管理和监控机制。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突发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其酝酿过程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爆发过程则比较迅速,并伴随有暴力等破坏性行为,这类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很大,已经成为考量高校的危机处置和信息管理能力的“事端域带”。因此,针对高校在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构建的思考和研究,并以机制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舆论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营造,是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风险规避思考和举措,有利于对“学生集结滋事”前兆的有效掌控和制止。因此,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包括以下三点:

1.“首因效应”对把握网络舆情主导权的因素分析。“首因效应”,也称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指人的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因此,首因效应具有一种优先效应性质。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的个体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同样重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所以,习惯于按照“前信息”解释“后信息”,即使“后信息”与“前信息”不一致,也屈从于“前信息”,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同样,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也存在“先入为主”的规律,个体在接受信息时,总是相信第一次听到的,而对后来的说法持怀疑态度。首因效应导致的“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左右人对事件的判断力。在互联网上对这些矛盾冲突中的“首因效应”进行有效的查询和梳理,找到突发事件“源头”问题所在,这是决定危机能否化解成功的关键。同时必须对各种网络舆情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从而达到掌握突发事件处理主导权的目的。

2.对舆论引导和舆论保护的重要性。观照当下的网络论坛(BBS),已经成为反映学生群体内部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电图表”,一旦“图表”波动扩大,很容易形成无具象的“网聚力量”,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尤须警惕和正确引导,因为运用得当与否决定成败。而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和监控机制的构建与网络生态环境的构建存在直接关联,对于校园舆论引导和实施舆论监督与保护则具有重要作用。

3.网络舆情管控机制对突发事件的控制。构建网络舆情管控机制,将有助于高校在舆情应对中发挥“主场优势”。因为掌握的信息远比学生个人所了解的信息全面而专业,通过校园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不失语、不妄语;发挥网络信息快捷优势,有节奏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利用校园与学生的信息不对称,有力地引导舆论。同时开展舆论监督,通过与学生积极沟通对话,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背景下高校关于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引导学生在最根本问题上应有的态度,缓释学生某些不满情绪的扩大化,以达到对突发事件有效控制的目的。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思考

应对,亦即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面对、控制和处理。所以,高校网络互动平台和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必须体现作为应对主体——大学生的多元性、应对过程的全阶段性和应对客体的全风险性。以下从六个维度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构建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增强规范性

为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引导和应急舆情监控,建立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任组长,学工部(处)长、宣传部部长、保卫处处长任副组长,各系党总支副书记为成员的网络舆情监管领导小组。由党委统一指挥相关部门,防止问题和矛盾堆积和延误,错过最佳的解决时间。通过统一指挥协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单位自主负责的网络信息管理体系,在对网络信息的高效管理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二)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增强调控性

基于校园网络危机侧重于校园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所以,对于网络舆情的应急监控,还需要建立两支队伍:一是在教师层面,建立由校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网络舆情监督员和管理员组成的网络舆情协管队伍;二是在学生层面,建立以系、年级和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信息员的网络舆情联络队伍。要求该两支队伍必须执行有效链接和互动,教师和学生成员必须明确工作职责、措施和要求。

(三)建立健全交流机制,增强互动性

网络平台的交流功能,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调动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开展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校园网上交流和沟通,便于学生反映问题和个人心理倾述。这些做法以快捷和節省费用的方式有效拉近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网上对话,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带来的教育深度和广度的局限性,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对一向一对多、多对一模式转化,亦即通过网络载体,由一个问题实现对大学生的群体教育,扩大教育对象的广度,以增强交流的互动性。

结语:网络环境下,高校在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对于掌控网络舆情的动向至关重要。因为网络环境下全球化、多介质、连坐式扩散的信息传播具有“菌殖效应”,甚至有可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改变事态的趋向。但反思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源头往往出自网下。因此,我们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和学生共建和谐平等的沟通关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及时预见和把控“菌殖源头”,杜绝利用校园网络诱发学生事件的突发。

总之,构建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需要运用网络舆论的作用和影响,以形成统一的舆论氛围;还需要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有效结合;更需要构建以生态文化为主导的绿色网络文化品牌,增强校园网络建设的审美性,秉承以人为本理念营造校园、师生平等互动环境,以从善、从美、从真、从德的大人文理念引导学生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多元的社会现象和网络信息,培养学生以文化自觉实践文明消解低俗的文化自律。同时以网络舆情管控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引导、保护和监控,才能成功化解危机和有效解决学生突发事件,从而实现高校对热点舆情的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过程中实施的危机应对和危机管理,有效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匡文波著.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研究 篇12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舆情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当下的语汇中, 舆情意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场域中,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产生、发展和更迭, 民众对国家决策及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或倾向。追根溯源, “舆情”一词肇始于《旧唐书》。唐昭宗李晔在乾宁四年 (公元897年) 的一封诏书中感言:“朕采于群议, 询彼舆情, 有翼小康, 遂登大用……”无独有偶, 它也出现在南唐诗人李中所作的《献乔侍郎》中:“格论思名士, 舆情渴直臣。”从古及今, “舆情”与“民本”、“民心”等词汇息息相关, 传达着社稷苍生的心愿和诉求。

在全球互联网风起云涌之际, 以Web2.0、RSS、Podcast等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网络媒体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舆情跨越现实平台在虚拟空间日益壮大, 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它指网民对自己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认知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的集合。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日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 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 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使用率分别达到84.3%和88.9%, 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使用率分别达到88.7%和81.4%。与此同时, 在北京召开的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上,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强调要有效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主体, 在网络世界中就某一特定的事项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各种思想见解逐渐汇聚成网络舆情并主导着事项的发展趋向。如何建构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当下高校思政队伍全新的课题。

目前,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主要形成于校园新闻网、贴吧、学生网站、网络论坛 (BBS) 、网络聊天室 (Chat Room) 、个人博客 (BLOG) 、维基 (Wiki) 、QQ、MSN、网上访谈、网上调查、网上签名等。

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1. 国内和国际媒体热力报导话题的触发。

从中央到县市各级政府经济、政治、社会和教育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各类维稳事件的发端与处置、高压反腐斗争的进展以及领土争端、主权争议等其他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国际问题都是触发高校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2. 校园内外突发偶发事件的激化。

由于部分学生猎奇心理的驱使导致在网络上过度关注和阐释此类事件, 然而, 它们具有较强的爆点、震撼性和不可知性, 很可能形成共振效应并在网络上迅速播撒。

3. 与学生息息相关事项的网上诉求。

譬如评奖评优、违纪处分、学术不端、团学招聘、入党争先等关涉自身成长成才的以及餐饮住宿、水电供应、网络闭路、教学设施等外部环境的事项均是学生聚焦的话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大致遵循如下模式:首先, 网络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或者大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呈现某一事件;其次, 通过新闻跟帖、论坛讨论、网络日志、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畅所欲言;最后, 在互动过程中汇集成带有某种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高校网络舆情。

在秉持和传承“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理念的高校, 网络舆情除了具有匿名性、多元性、聚合性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点之外, 还拥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并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别样的挑战:

1. 特殊性。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 其年龄、心理以及思维模式等与社会上其他阶层的网民有着鲜明的差异性:一方面, 着力彰显自我意识、勇于表达、富于质疑, 激情四射、活力无限;另一方面,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逐步成型之中, 与社会接轨也日益频繁, 但仍缺乏各种处世经验, 情绪涨落大, 自控能力不强, 常随波逐流。网络舆情的自由开放性与舆情主体的特殊性相结合, 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并煽动发布各种负面虚假信息, 将对高校学生造成恶劣不可控的影响, 对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也是严峻的考验。

2. 突发性。综观近十年的高校重大网络舆情事件, 一个共同的

特征即它们都是由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或者校内或者校际之间热点事件引发, 同时, 所在地的高校学生第一时间将相关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布于网络中, 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网络舆论的形成迅速快捷, 它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第一时间把握正确的舆情导向, 并试图扭转或者消除错误或者偏差的舆论风向。

3. 群体性。

据某权威媒体的一份调查显示, 大学生面对同一突发事件时, 在网络平台产生群体化倾向的几率是现实生活的两倍多, 而通过BBS更是将此可能性以几何级的方式生发开来。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 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 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 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 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 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 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渠道相比照, 网络最凸显的特点之一即具有有双向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大学生们在论坛里发帖、跟帖、回贴——纷至沓来的个体意见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成公共意见, 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往往造成强大的意见声势。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

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 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研判, 构建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 不但是推动高校网络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题中之意, 更是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内涵。

1. 构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网络时代, 高校中的信息公开透明是沟通引导的必备条件, 否则容易造成漫天信息的反复博弈和小道虚假信息的蔓延, 导致高校学子的心理恐慌和校园的不安定。首先, 建立和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2006年1O月25日, 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 要求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设立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旨在为高校各有关部门和莘莘学子之间搭建一条政情民意互动的新通道, 保证网络舆情的权威性与可信度, 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 关注和培养“舆论领袖”。“舆论领袖”的概念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即“在将媒介信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 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舆论领袖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掌控者和引导者, 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重点提携和扶持“舆论领袖”, 将他们有见地和代表性的言论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标注置于网页的突出位置, 以强化主流言论, 引领舆情新动向。

2. 完善网络舆情研判制度

如今, 在各大高校, 网络舆情研判越来越受到校内各部门领导的重视, 并在不懈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制度。高校统筹安排, 建立由校主管部门领导、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各学院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两课教师等多方联动的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团队, 制定规章制度, 明确岗位职责。同时着力建设和培养一批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宣传教育工作规律, 又能较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骨干力量, 遵循由点到面、由形到势、由问题到建议的原则, 进行网络舆情研判。尤其要加强学生对突发网络事件反应的监测与应急机制的建设, 及时发现和控制学生群体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意见, 力争将学生的不良情绪疏导、化解在初始状态。

3. 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亦称为媒介教育, 简言之, 在大众传媒时代, 针对各种媒介 (包括新媒体) 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 使其具备正确使用媒介、有效利用媒介, 并能独立判断和甄别各种信息的意义及其价值的能力。

首先,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网络文化建设, 牢固掌握网上舆情主导权。通过网络在线名著阅读、名片观赏和名曲聆听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定期邀请高校各学科专家学者开设网上文化讲坛, 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精心打造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 使大学生认知新媒介的各种不同形态和本质。其次, 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网络宣传活动, 大力推行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规划”。传播学者拉姆斯丹和加尼斯认为“正反两方面消息较之单方面消息的优点之一是对后来的说服工作可以建立起更有效的抵抗力。接受正反两方面消息的人就像打过防疫针的人一样, 对后继的反宣传的‘病毒’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力”。通过构建制度完备、管理规范、系统安全、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 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 赋予他们完备的知识构型, 提高对负面舆论的免疫力和自身的抗干扰能力, 从而掌握信息使用的主动权。最后, 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评判意识。媒介环境学的开山鼻祖马歇尔·麦克卢汉以为“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 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 以点的速度产生内爆, 这就使人的责任意识提到了很高的程度”。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是防止网络失范行为发生的基本前提。宣扬健康的信念观、法制观, 促成大学生明确在虚拟网络中的道德操守和道德义务, 增强实践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从而建设自主型网络道德, 共享欢愉的网络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清) 彭定求:全唐诗, 第11册, 卷748[C].北京:中华书局, 1960.852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tml/Dir/2010/04/23/5814.htm

[3]焦新.李卫红:利用网络新媒体为高校思政工作服务[N].中国教育报, 2009-09-21 (1)

[4] (法) 古斯塔夫·勒庞, 冯克利 (译)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 (美) 约翰·费斯克, 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第二版)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6]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方法正确下一篇:综合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