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工作

2024-09-23

综合性工作(共12篇)

综合性工作 篇1

一、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 主要目标。到2015年,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 (按2005年价格计算) , 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 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 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2015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 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046.2万吨, 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分别下降10%。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三) 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

(四) 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 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以及分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统计制度, 完善统计核算与监测方法, 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五) 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把地区目标考核与行业目标评价相结合, 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完成年度目标相结合, 把年度目标考核与进度跟踪相结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 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并对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六) 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 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 严格贷款审批。

(七)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八)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九) 调整能源结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发展水电,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 加快发展天然气,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

(十) 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十一) 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 以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十二五”时期, 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十二) 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

(十三) 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建设10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80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5个再制造产业集聚区、100个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

(十四) 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五、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十五)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 跟踪监测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用电量等指标, 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预警调控。

(十六) 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扩大能源管理师试点;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地方节能主管部门每年组织对进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公告考核结果。

(十七) 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实施工业和信息产业能效提升计划。

(十八) 推动建筑节能。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做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建材和再生建材, 继续推广散装水泥。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完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 推动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加强城市照明管理, 严格防止和纠正过度装饰和亮化。

(十九) 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 探索城市调控机动车保有总量, 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二十) 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

(二十一) 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

(二十二) 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创建2000家示范单位。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 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支持军队重点用能设施设备节能改造。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十三) 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二十四)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布清洁生产审核方案, 公布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企业名单。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

(二十五)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到2015年,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以上。

(二十六) 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二十七) 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二十八)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15年, 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

综合性工作 篇2

(组织人事宣传文化统战计生卫生劳动保障)

同志们:

这次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全区综合性部门工作会议,把全区组织、宣传、统战、文化、计生、卫生、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工作会议合并一起召开,为的是进一步精简会议,提高效率,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抓

工作、抓发展。

刚才,各线的分管领导分别作了详尽而又简洁的工作总结,科学而又具体的工作部署。希望与会同志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提几点意见。

一、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年各线工作取得的成绩

刚刚过去的×××年,可以说是在我们×××区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组织、宣传、统战、文化、计生、卫生、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谋划、干好本职,取得了可喜成绩。组织人事方面,组织工作满意率排名×××市榜首;选人用人工作满意率在全省×××个区区中排名第×××位;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文化方面,成功举办×××区第×××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社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社区”,×××镇获“第×××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东社区获“国家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称号。统战方面,经济统战进一步成效明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断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民族宗教领域更加稳定;海外统战工作进一步拓展;文化统战促进了社区和谐;参政议政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工作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事业稳步推进。人口与计生方面,全区被评为“×××省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办等×××个街道办、×××社区等×××个村(居)委会被评为“×××省区计划生育‘两无一提高’活动先进单位”。卫生方面,卫生国债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总而言之,大家为全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全区组织、宣传、统战、文化、计生、卫生、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区委、区政府是满意的,广大人民群众是认可的。希望各线继续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区实现更大的跨越。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跨越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滴水,融于大海才能前行千里;一个人,融于集体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一个部门,融入大局才能有所作为。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组织、宣传、统战、文化、计生、卫生、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务必要认清形势,对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有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一是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形势复杂、成效显著、极不平凡的一年。经济社会在较大压力下取得了较大成绩,各项主要指标均保持两位数速度增长,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建设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但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仍然是低基数上的快增长,低水平的快发展,经济社会仍未真正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是对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一直都强调我们是中心城区,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计,我们的干部群众不论从思想上、行动上、个人素质上都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心城区所应有的干部形象,这集中表现在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不管是机关还是基层,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敢闯新路的魄力不够,前瞻性地谋划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少数干部大局意识、中心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在座各位领导同志的重视。

三是对比周边区区的差距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刚才听了各线对×××年的工作总结,不论是组织宣传统战,还是计生卫生文化社保,大家取得的成绩都很多,亮点也很多。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与周边区区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具体的在这里不作一一的讲述,希望各线认真思考,认真谋划,要纵向看发展,横向看排位,只有各条战线都保持在前列,全区各项工作才能争创一流。

四是对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大的形势上讲,国家一些利好的政策因素不断向区域内倾斜,我们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在不断的优化和不断的扩大。近期召开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上,各级各部门各领导都认为本区的发展底子好、环境好、形势好、劲头足。纵观国家政策走向,比较外部发展态势,审视自身发展现状,我们务必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和谋划发展,扬长避短,借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谋求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三、突出重点,努力提升服务跨越发展的能力

综合性工作 篇3

关键词:新医改;综合性医院;安保工作;创新发展

医院是一个典型的公共场所,其开放性和人群的高密度性决定了其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在现阶段,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趋势,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对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做出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创新性优化方案,以期能为新医改视阈下大型综合性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依据。

一、当前大型综合性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偷盗以及诈骗案件高发

财产损失型案件一直都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人流量巨大,并且人员构成复杂,由于医院作为公共场所所具备的开放性,无法对进出医院的人员进行逐一的排查,这就会使得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混迹其中;与此同时,由于病人以及前来陪同的家属对于病人的病情高度关注或者是一心照顾病人的需求,就会对随身物品的关注有所下降,给了小偷下手的机会。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前很多大型综合性医院挂号难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这就给一些挂号黄牛提供了机会,很多前来看病的人由于挂不到号,只能从黄牛手里花多倍的加钱买号,甚至直接是上当受骗,花了钱却仍旧挂不到号。

(二)消防安全压力大

随着大型综合性医院规模的扩大,其消防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首先,医院绝大部分的医疗设备都需要用电,在电力传输过程中,由于线路老化或者使用不当等原因,极易诱发火灾;另一方面,医院的人流量巨大,其中不乏一些素质很低的人,即便医院明令禁止抽烟,还是会有一部分人抽烟甚至乱扔烟头,留下火灾隐患。

(三)安保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不尽人意

就医院安保人员自身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安全保卫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二是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大型综合性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任务量是非常大的,在后勤工作方面,需要做好锅炉房、配电室、财务室等的安全保卫工作,同时,医院内人员的秩序以及医闹时间等的管理也在安全保卫工作的范畴之内。但是相對于安全保卫工作的工作量来说,大型综合性医院安全保卫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由于安全保卫岗位在招聘时,工作门槛低,导致目前安全保卫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理想,使得最终的安全保卫工作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

(四)未形成与新医改相配套的医疗体制

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的医药卫生体制都有所调整,但在调整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由于患者较多,医生采用流水线式的看病方式,不仔细询问病情、不与患者细致交流、不认真看检查结果等,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导致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另外,由于新医改还未彻底完成,病人分流和减负工作都未能实现,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在这种背景下,黄牛票贩子以及医闹事件等频发。

二、新医改视阈下大型综合性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创新性进展

(一)对安全保卫工作采取创新性管理策略

在对于安全保卫工作的管理上,首先,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管理层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重视,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及精神支持,可以定期进行一些表彰,对于保卫工作部门整体或者其中表现优秀的安全保卫工作人员进行表彰,以激励其更好的进行后续工作;其次,要明确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创新性的采用分级式管理手段,并且在安全保卫部门内部,要将分工和责任进行细化,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个人,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找到问题根源并及时解决;最后,大型综合性医院可以结合新医改背景下医疗体制改革的特点,并不断完善各项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安全保卫工作要同时做好日常防范和定期检查两个方面,对突发性事件,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配合。

(二)增加安全保卫人员数量,提升安全保卫人员素质

在当前形势下,增加安全保卫人员数量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必须要采取的一项措施,这是一项能够提升安全保卫工作的、十分简单并且有效的手段。另外,在前文中我们也已经做出了分析,安全保卫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大型综合性医院安全保卫工作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安全保卫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数量上的不足,可以采取的有效手段就是对安全保卫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必须围绕当前的治安形势,应当涉及到消防、反恐、治安、法律以及刑事案件的先期处理和群体性事件处置等基本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对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等的提升。

(三)加强大型综合性医院安全防控体系的建设

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医院的安全防控体系不能脱离城市的整体安全防控体系,大型综合性医院应当充分利用城市中当前已有的安全防控体系的思路和资源,搭建自己的安全防控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安全防控体系的建设或者是完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医院自身硬件设备的更新,例如及时淘汰更新无法使用的视频监控设备等,搭建出一个完备的安全防控体系,保障医院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敬林,毛汛,张鹏,文张,吴长胜.大型医院安保工作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和运行探索[J].管理观察,2015,33:178-180+183.

[2]李涛,廖生武,王玉享,罗思仪,宋应诺,谭剑.分级诊疗背景下大型公立医院门诊服务平台建设新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6,06:174-177+192.

综合性工作 篇4

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九) 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组建一批国家级节能减排工程实验室及专家队伍。推动组建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产业联盟, 继续通过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加大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力度。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

(三十) 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关键技术与设备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

(三十一)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政府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 加大推广力度。

八、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三十二) 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三十三) 完善财政激励政策。

(三十四) 健全税收支持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十五) 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增加对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 将绿色信贷成效与银行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发展相挂钩。

九、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

(三十六) 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修订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效标识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

(三十七) 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能评和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 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能评费用由节能审查机关同级财政部门安排。

(三十八) 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

(三十九) 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 督促各项措施落实,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 加大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和建筑施工阶段标准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情况, 以及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和能效标识的监督检查力度。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 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 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十、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四十) 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实施力度。

(四十一) 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

(四十二) 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以建设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 开展城市综合试点, 推广能效电厂。

(四十三)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扶持政策, 引导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 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研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和交易制度, 培育第三方审核评估机构。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 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引导和支持各类融资担保机构提供风险分担服务。

(四十四) 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四十五) 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

十一、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

(四十六) 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

(四十七) 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完善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继续推进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市三级减排监控体系, 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十二、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四十八) 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

(四十九)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市节能减排综合性的工作方案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6号)和《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黑政发〔2007〕70号)精神,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

到,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由的1.5吨标准煤下降到1.19吨标准煤,降低2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 202.5吨标准煤的基础上,按可比价计算,下降25.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234吨,下降4%;化学需氧量(cod)削减14230吨,下降15.1%;烟尘削减4809吨,下降5%;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突出节能减排科技开发,狠抓高耗能高污染源头控制,大力开展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和政策激励,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发动全社会共同打赢节能减排攻坚战,坚决实现节能减排阶段性目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三)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抓紧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有关部门依法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区、县(市),严格控制国家和地方财政安排投资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每年向社会公告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和各地区执行情况(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环保局和市国土资源局分别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抓紧修订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加强资源调查评价。到20,全市建设风力发电站3个、户用沼气池35860户、秸秆产业化工程50处、太阳能房1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10万平方米、太阳能保温畜舍80万平方米、燃池1万个、节能日光温室100栋。稳步发展替代能源,组织生物燃料乙醇开发建设项目。实施生物化工、生物质能固体成型燃料等一批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示范项目。抓紧开展生物柴油基础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推进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煤基醚和烯烃代油大型示范工程建设和技术储备,大力推进煤炭洗选加工等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依兰、方正等风力资源丰XX县(市)的风电项目、双城等县(市)秸秆固化燃料项目、依兰煤制烯烃项目、市区和尚志等地区的清洁燃料替代石油项目(市发改委和市农委牵头,市经委、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气象局和哈电业局等部门配合)。

三、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

(五)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着力实施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重点推进甲醇、非粮乙醇、生物质柴油等替代燃油项目、动力煤优化加工和脱硫固硫工业锅炉改造项目、电机变频调速装置改造工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替代粘土砖新型节能建材项目、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示范项目、绿色照明项目、机关照明供暖用油等示范项目(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建委、市财政局和市政府机关局负责,有关部门配合)。

(六)加快水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治理工程建设。以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为重点,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文昌三期污水处理升级改造、何家沟平房、群力等12个污水处理项目,哈气化厂、哈制药总厂等9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以及四方台、磨盘山、西泉眼等3个区域污染治理项目。电力和其他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的企业要承担二氧化硫减排责任。认真落实脱硫工程减排、加强监管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其他二氧化硫减排措施,确保完成减排任务。探索实施符合我市实际的电力二氧化硫有偿取得和排污交易制度。大力发展城镇集中供热和清洁燃料工程,加大非电力工业燃煤锅(窑)炉和其他生产工艺过程二氧化硫削减工程的建设力度(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和市建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七)拓宽节能减排融资渠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所需资金主要靠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政府资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以国家支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为契机,积极争取和吸引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商业贷款和社会资金(市金融办、市财政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和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

四、加快节约型城市建设

(八)节约利用水资源。重点抓好工业节水,“十一五”期间,全市实现工业节水3.3亿立方米;大力抓好农业节水,农田灌溉面积上的存量节水达到2.56亿立方米;全面加强城市节水,在城区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市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用水不得超过0.5立方米。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水权制度,落实取水许可制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禁在缺水地区建设高耗水工业项目。坚持节水与防污相结合,完成全市水域纳污能力的核定并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对排污大户实行更加严格的用水定额管理。按照“突出试点,全面推进”的原则,创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加快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改造及矿井水开发利用项目(市水务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九)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施《XX市“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村秸秆壳皮综合利用、林业“三剩物”综合利用和农村粪便资源化利用等产业化示范工程。到2010年,粉煤灰利用率达到71.4%;炉渣利用率达到95%;废金属利用率达到93%;废旧电子产品利用率达到50%;废旧物资利用率达到75%;共伴生资源利用率达到45.4%;农村秸杆利用率达到 45.9%;推广散装水泥330万吨,推广型煤20万吨。大力加强钢材和木材节约工作,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试点建设,建立社区回收、市场集散和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废塑料、废橡胶、废轮胎、废家电、废电脑、废电池回收处理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处理产业化基地。1组织实施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工作。严格禁止市区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和粉煤灰、建筑废渣等利废建材产业化进程(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经委和市建委负责)。

(十)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利用率达到35%。各区、县(市)要建立健全城区垃圾收集系统,逐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引导企业按照市场化运营方式,引进或研制开发垃圾利用率高、无二次污染的新技术和新设备,鼓励垃圾分选利用、焚烧发电、供热和制肥等有效利用。大力推进城乡垃圾资源化处理,扩大利用量,减少填埋量,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重点完善哈尔滨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扩建双琦垃圾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推进松北城乡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尽快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市城管局和市发改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五、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

(十一)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开展节能减排科技专项研究,通过主动组织设计、整合科技资源、招标投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等方式,选择确定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十一五”期间,着力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启动和实施重点工业污染源自动(实时)监测监控系统、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湿地水环境污染及其生态修复、高效可再生能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市科技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十二)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资源综合利用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一批节能减排产业化示范项目。落实国家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引导和促进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石化、有色、煤炭、电力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市科技局和市发改委负责)。

(十三)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抓紧研究制定加快节能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各级各类节能技术服务机构转换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和规范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广泛开展节能减排科普工作,普及节能减排科学知识(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和其他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制定鼓励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环保产业和环保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提高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加强环境保护咨询与服务,推进环境保护设施运营市场化。重点研究制定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市环保局和市发改委负责)。

六、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十五)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认真执行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冶金、建材、电力、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位,要研究制定并实施能耗、污染排放限额标准。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标准体系编制通则,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指导规范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经委和市环保局负责)。

(十六)建立并落实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有关规定,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权限内,年综合用能2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500万千瓦时以上的项目,实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按照国家要求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对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市场准入标准、环保法律法规、选址布局要求、总量控制计划和不能通过“以新带老”、“以大带小”实现减污降耗,以及无法通过区域平衡等替代措施削减污染总量的7类新、改、扩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超过总量指标、环境违法问题突出、主要控制断面不达标,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企业的区、县(市)和行业系统实行项目限批;今后凡新建涉水类污染项目,原则上必须在工业集中园区内选址建设(市发改委和市环保局负责)。

(十七)加强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落实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纳入国家节能“行动计划”的4家高耗能企业必须实现节能目标。建立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理制度,加强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监测,对年综合能耗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高耗能企业和未完成节能目标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编制重点行业及企业节能减排规划,实施主要工业产品能源单耗限额指导目录(2007),开展与国内外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标达标”活动。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安装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加强对排污企业的日常监管,对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污口进行规范化整治。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实行持证排污。建立排污许可证考核和管理制度,对超标、超总量排污的企业责令限期治理、限产限排(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环保局和市水务局负责)。

(十八)严格节能环保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节能发电调度管理,尽快开展试点,取得成效后全面推广。贯彻落实《XX省节能环保发电调度方案》,确保清洁、高效和资源综合利用机组优先发电上网,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效机组发电。组织开展发电权交易试点并逐步推广。按年度制定有序用电方案,确保安全用电、节约用电、计划用电,规范有序用电。开展能效电厂试点,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市经委负责)。

(十九)强化建筑节能管理。认真贯彻落实《XX市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和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50%的标准,在市区推广节能60%的标准,加快开发建设65%以上节能标准的试点示范工程,制定和完善建筑节能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要点。建立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和建筑节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禁止投入使用。所有新建商品房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对未将建筑能耗说明载入《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建筑工程,不予颁发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十一五”期间,每年建成节能民用建筑600万平方米,新建节能建筑累计3000万平方米,其中按第三步节能设计标准建设的居住建筑1500万平方米,累计节能不少于185.6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55万吨、二氧化硫4.6万吨、氮氧化合物2.3万吨、粉尘0.65万吨。积极推进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推广绿色照明。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实行供热计量收费,推进采暖补贴“暗补”变“明补”改革(市建委和市财政局负责)。

(二十)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积极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建设,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运输中的比重。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限制高排放交通工具进入运输市场。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推广节能、清洁、混合燃料汽车和船舶等节能型交通工具。严格执行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定期检测、定点维护。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的监管,加快老旧汽车、机车和船舶报废更新。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和有效衔接(市交通局、市建委、市公安局和市环保局负责)。

(二十一)落实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加强对能效标识的监督管理,强化社会监督、举报和投诉处理机制,开展专项市场监督检查和抽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鼓励用能企业开展节能、节水和环保标志产品认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通过认证的产品及其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或检验。对不符合认证标准要求的,暂停企业使用认证证书和节能环保标志;对使用伪造或冒用、转让节能环保标志的企业,依据有关法规严肃处罚。加强认证机构管理,规范节能环保产品认证活动,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

(二十二)加快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监管监察体制和污染减排监管体制。加强节能监察、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及环境监测站、环保监察机构、城市排水监测站和节能减排统计机构的条件建设,增加基础能力投入,适时更新设备、仪器,适当充实力量,开展人员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市发改委和市环保局分别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七、加大节能减排监督和检查执法力度

(二十三)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市)及重点企业,签订责任状,建立目标责任制。抓紧制订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政府国资委、市环保局、市经委、市建委、市交通局、市农委和市商务局等部门负责)。

(二十四)建立并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全市和各区、县(市)单位gdp能耗指标定期核算制度;建立并完善我市纳入全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4户企业及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的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建立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定期上报制度(市统计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和市环保局负责)。

(二十五)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各区、县(市)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活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能源资源和环境稽查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予以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各区、县(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要求,对排放水污染物超标的企业一律责令停产整治;对排污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限产限排,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停产治理;对虽能达标排放,但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核。2010年年底前,将小型化工、表面处理、造纸等生产企业全部迁入集中工业园区,逾期未进入园区的依法责令关停。强化上市公司节能环保核查工作。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站,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和搞权钱交易的,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经委、市建委、市农委、市交通局和市商务局等部门负责)。

(二十六)加强对脱硫设施的运行监管。新(扩)建燃煤机组必须按规定同步建设脱硫设施并安装自动监控系统或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对列入我市二氧化硫减排计划的.火电厂必须安装烟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建立脱硫设施运行台账,加强日常运行监管。其他循环流化床锅炉也必须安装自动监控装置,保证削减二氧化硫设施、措施的稳定运行和实施。非电力工业燃煤锅(窑)炉和其他生产环节要采取削减二氧化硫排放的工程措施,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运行工艺环节和技术改造削减二氧化硫措施,并有详细的日常监控管理、运行情况记录材料和台账。对未按规定和要求运行脱硫设施的电厂要扣减脱硫电价,加大执法监管和处罚力度,并向社会公布。完善烟气脱硫技术规范,开展烟气脱硫工程后评估。组织开展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市环保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二十七)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督和管理。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实行重点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环境监控季报制度,按时向环保、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垃圾处理厂必须达到资源化、无害化和卫生填埋标准,对未按规定和要求运行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市区和城镇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惩治。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落实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1年内实际处理量达不到设计能力的60%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区、县(市),暂缓审批该区、县(市)项目的环评报告,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及省、市建设资金(市建委、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和市水务局负责)。

八、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法规

(二十八)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体系。依据国家和省关于节能减排各项政策法规和我市实际,积极推进节约能源、节能管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农村农业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环保设施运营监管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对已经制定的法规和政府规章,要根据当前形势任务,认真修订和完善,并积极组织落实,实行依法节能、依法减排(市政府法制办、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经委、市建委、市农委和市交通局等部门负责)。

(二十九)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十一五”期间,市政府设立节能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各区、县(市)政府也要视财政状况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项目引导、节能技术开发、节能基础能力建设、奖励先进典型单位等。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领域倾斜的力度。落实对节能减排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加强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落实垃圾资源化处理、农村沼气等废弃物资源利用项目的扶持政策(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城管局和市农委负责)。

(三十)贯彻落实国家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和价格改革政策。全面落实国家节能环保项目减免所得税、节能环保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和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减免所得税、增值税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征出关税、停止部分产品加工贸易等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进出口。贯彻执行国家高耗能、高污染治理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治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为。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各项资源环境性产品价格改革政策,提高二氧化硫、cod排放、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收费标准(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和市物价局负责)。

(三十一)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金融支持。坚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政策导向,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投放。充分利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强对节能降耗减排、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信贷支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量身定制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等方面具有灵活性的信贷产品,拓展节能减排项目信贷市场。积极为银企项目对接搭建平台,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情况,推动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市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牵头,其他银行配合)。

九、营造良好的节能环保舆论氛围

(三十二)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报道力度。各新闻媒体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报道力度。主要新闻媒体要结合节能减排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在重要版面、时段进行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市委、市政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在加强节能减排、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宣传节能减排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宣传节能减排典型经验事例,曝光负面典型。大力弘扬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为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供舆论支持(邀请市委宣传部负责,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经委、市建委、市农委和市交通局等部门配合)。

(三十三)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宣传活动。做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会的组织工作。协调指导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宣传,增强公众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和意识。总结宣传节能减排的经验做法。将节能减排纳入我市中小学及大专院校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引导公众将节能减排的法律规范转化为普遍的道德准则和广泛的社会行动(邀请市委宣传部和市发改委牵头,市环保局、市经委、市建委、市农委、市教育局等部门配合)。

十、发挥政府机构节能环保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十四)建立健全并模范施行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开展机关能耗普查和专项调查,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订并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和监测,实行能耗公布制度,严格节奖超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要结合实际,制订和实施适应本系统特点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方案(邀请市直机关工委和市政府机关局、各区县(市)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等负责)

(三十五)抓好办公设施节能。强化各级政府机构的建筑节能,凡新建或改造的办公建筑必须采用节能材料及围护结构;分期分批完成办公楼空调系统低成本改造;推进办公区和住宅区供热节能技术改造和供热计量改造。全面开展食堂燃气灶具节能改造。及时淘汰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在市直机关开展政府机构办公区和住宅区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建设(邀请市直机关工委和市政府机关局、各区县(市)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等负责)。

综合文化工作站的作用 篇6

关键词:综合文化工作站 公共文化建设体系 公共文化队伍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15-01

综合文化工作站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与进步,是整个社会进步文明的重要体现,而且它也是农村中最具代表性的公益文化单位,因此乡镇综合文化工作站的作用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保障农村的共享文化知识。

1 综合文化工作站对公共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

现在基层综合文化工作站建设以逐步完善,并且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文化站也逐渐建立了各种活动室,如;图书室、体育活动场、少儿阅读室、及多功能活动室、各种培训班。及上级主管部门还帮助培训广场舞、秧歌舞、业余艺术团等等。另外国家还为综合文化工作站构建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以基层综合文化工作站为圆点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在农村的作用,使国家给的资源能利用好,不辜负党对人民的情谊,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基层群众,现在国家以逐渐并完善了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基本完成了村村都有文化大院,并为文化大院发放各种活动设备,鼓励农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室、文化户,等等各具层次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推进经济大繁荣起到很大帮助,这些都是乡镇综合文化工作站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的重要保障。

2 体现在构建多方位的公共文化队伍的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群众文化工作长期以来集中积累,也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平台,文化站利用自己在农村中的文化优势,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文化队伍建设中来,使农村各个村屯的文化活动更能活跃。综合文化工作站负责人,即是站长,还要掌握必要的艺术知识,并能有组织策划的能力,一定的经济发展,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能力。乡镇综合文化工作站负责人管理人员要担当重任,也要努力成为身先士卒的文化工作楷模,还应该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另外、乡镇综合文化工作站应建设具有艺术素养,而且有地方特色人才队伍,具有文化活动激情,要有能力把自己所培训的队伍展示在群众当中去,都能成为文化队伍建设的带头人。又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为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文化气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体现在对公共文化活动体系进行多元化的构建

在长期进行的群众文化工作过程中,鄉镇综合文化工作站逐渐认识到了农村整个文化活动,可以划分两个方面,分别是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方面与村民自己组织文化活动方面,群众活动主要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其主体构建的内容包括了,群众休闲文化活动,自娱自乐,沟通感情。少儿艺术培训班,及农村文化带头人培训,农村种植、养殖知识讲座,最大限度的保护基层民间文化等等。政府文化活动表现方面主要是通过以主题,品牌系列为主的文化活动,针对传统民俗节日、节庆日、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来进行构建。

乡镇综合文化站,具体作用是选择普遍的,群众接受快的活动,符合基层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更加具有时代的特征,改善农村大审美价值观念,使国家文化惠民工程在农村发挥作用,让广大的农村群众也能感受到文化活动给每人每户在精神上的快乐是无限的,也能最大限度的改善农村文化贫乏面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公共文化建设形成特色文化的品牌。

农村综合文化工作站,也要重视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目前农村文化市场主要有电影放映、娱乐演出、出版印刷,和其它一些等等。

这些都是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重点所在,新农村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综合文化工作站,不仅推动了农村市场繁荣和文化的发展,还应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秩序。积极配合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管理好所辖的区域,让基层群众不受低级腐朽文化的侵蚀。

乡镇综合文化工作站,要人性化管理的服务,要经常深入群众中去,在实际工作中解决文化难题和文化方面的困难,从而使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有靠山有主心骨,文化站要在工作上加大力度、拓展农村文化阵地上发挥它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活动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涵养素质,让城乡的差别越来越小,让农村群众也能感受高雅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广大群众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他们开始追求可以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活动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目前大多数群众基础文化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对当地文化带头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要给一定的支助,村委会领导一定大力支持,重视文化建设,给文化活动开方便之门,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大,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利用各种有利政策,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文化建设投资体制。

综合性工作 篇7

1 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医院组织管理是按照医院工作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充分发挥整体运行功能,以取得最佳综合效益的管理活动过程[1]。

1.1 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组

院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在医保办下设新农合办公室负责全院新农合日常管理工作,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新农合政策文件上传下达、解释宣传、同各县(区)农合中心的沟通协调工作;专职会计负责与各县(区)农合中心的往来账务;临床科室当日主班护士作为科室新农合专管人员;配置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结算业务窗口均可为新农合病人办理咨询、结算、入院、出院手续。

1.2 完善新农合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

根据新农合政策制度及操作流程,编制《某某医院新农合即时结算报销管理办法》、《某某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安徽省新农合医疗服务价格”的通知》、《大型检查设备及高值耗材使用评价制度》及《新农合文件制度汇编》等新农合专项制度,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依、有矩可循。

2 加强业务学习、培训、宣传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让员工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2]。

2.1医院派送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新农合管理培训班[3]、业务交流会,学习新农合相关政策、制度,加深对政策的理解,促进医院新农合工作的开展和规范。

2.2开展医护人员新农合政策及业务的培训,利用内部宣传栏、院报、医院网站、医院OA办公系统等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新农合政策和知识培训[3],对临床科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指导;针对临床科室在日常工作中集中反馈的问题组织全院人员学习新农合文件,由医保办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解读,同时考虑到临床科室日常医疗护理工作繁忙,定期将当年最新的新农合政策及制度编印成《新农合文件制度汇编》,发至每位临床医生及科室护理部,方便医护人员了解政策,执行制度。

2.3加强与参合患者的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履行告知义务。(1)在院内醒目位置放置新农合政策知识手册、新农合就诊及即时结报工作流程图、安徽省省级定点医院新农合病人报销起付标准等新农合政策册、宣传栏等,方便新农合患者了解新农合报销的相关政策和规定。(2)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新农合患者进行政策宣教,掌握宣传时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患者需求。(3)患者出院进行满意度调查,定期电话回访,提高宣传效果,整合资源[4]。

3 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

医疗质量是医疗技术、管理方法及其经济效益概念的综合体现。这些要素通过组织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服务于病人从而产生医疗效果[2]。

3.1为有效控制新农合病人住院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落实医改责任状中新农合工作指标,成立院长担任组长的新农合专项考评组,根据新农合“诊疗行为规范”、“药品与诊疗项目管理”、“高值耗材使用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执行医疗服务价格”等制度将目标管理指标分解到各临床科,科室主任向医院承诺:(1)严格掌握入院、出院指征和标准,不降低参合病人的住院标准,拒收不符合住院标准的参合病人;(2)严格执行《临床诊疗技术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处方管理条例》等,按照诊疗常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3.2医保工作人员不定期到临床科室进行抽查,重点做好“四查四看”:(1)查看患者与相关证件的一致性,杜绝骗保;(2)查看病历,病历记录与医嘱执行是否真实,检查治疗与病情诊断是否相符、合理,防止造假;(3)查处方医嘱,看检查、药品、材料、手术是否规范,目录外药品及高值耗材患者是否签字,防止过度医疗行为;(4)查看费用清单,防止乱收费[5]。对抽查结果,实行奖惩并重,控制违规行为[6]。

3.3医务处每季度对临床科室药物应用、大型检查的必要性进行检查,对抗生素使用量前十位的药物进行其使用合理性的分析。对无适应症或超剂量的应用情况在《医疗质量督查通讯》中予以点评,并书面通知科室和本人,严重的与奖金挂钩。对兄弟医院的医学检查、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实行互认制度。同时对检查结果互认的时限性、准确性、连续性以及涉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也做了相关规定。医保办会同医务处定期对临床科室目标管理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在减轻参合病人负担的同时,避免由此产生医疗纠纷。

3.4执行《安徽省医疗服务价格》,合理收费,杜绝重复、分解、超标准收费,严禁私立收费项目、无处方收费、无医嘱收费、无检验报告单、无诊疗项目收费。

4 提高新农合基金运行效率,运行效率是考察资金是否在维系市场正常运作所需的最低可能成本下进行[7]

4.1 控制住院医疗费用,提高病人补偿比

医院将新版“新农合药品目录”及“新农合用药原则”印制成册,临床医生人手一本,HIS系统对新农合目录内外药品做了明显标识,同时还设置了“新农合在院/出院病人费用分析”查询报表,帮助医护人员查询每个病人的各项实时费用数据。医院的招标委员会在药品方面优先采购新农合目录内的优质价廉药品,保证其库存使用量;在医用高值耗材方面有国产且质量有所保证的尽量采购。针对疾病用药的特点,制定了各临床科室新农合自费药品费用占总药品费用比例的指标落实到科室,科室落实到医师。农保办每月制作各临床科室新农合出院病人的次均住院费用、自费药品占总药品费用的比例、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等费用分析报表,进行排序,列出同一科室内几个病区存在差距的情况,并将这些报表发到科室,督促科室自觉控制各项费用指标。对高出全院平均值或多次不达标的病区,在院周会上予以通报批评,与奖金挂钩。医保办定期分析各临床科室目录外药品的使用情况,对使用量前几位的药品,尤其是中成药,实行暂时关闭停用。

通过以上的各种措施的实施,该省级综合医院的2014年第四季度的次均费用,次均检查费、材料费、药费,次均三费与同期第三季度环比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见表1),实现了预期目标。

4.2 提高参合农民住院即时结报率

为提高结报率,医院设置了三道关提示参合病人。一是入院关:在入院登记醒目处张贴宣传牌、电子屏幕滚动等方式提示病人办理即时结报入院手续;二是病区关:督促入院未办理即时结报手续的病人转办;三是结账关:对符合即时结报规定的病人给予补办。目前该院即时结报月均达3 500左右人次,从安徽省新农合数据平台可以看出该院是省级定点医院结报人次最多的医院。

5 小结

随着农合政策的改革发展,医院把握机遇,积极发展,持续改进农合医疗服务工作,严格执行农合政策,规范化培训医务人员,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效遏制农合患者费用增长,减轻农民看病的经济负担[5],将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2014年,该院农保患者覆盖全省,联网即时结报工作已达79个地区,新农合重大疾病覆盖了全省87个地区,覆盖面越广,医院承担的责任越大,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医院将如何确保参合农民的利益,同时求得生存和发展,是医院需要特别关注和认真研究的。

参考文献

[1]符壮才.医院管理与经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2]张妍,王治国.医疗服务人员培训及能力评估[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5):615-616.

[3]杨丽华.医院在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信息,2009(5):29-30.

[4]张英贤,郭明霞.定点医院新农合管理策略[J].吉林医学,2012,33(5):1116-1117.

[5]李冬梅.浅析我院在新农合管理中的做法和体会[J].医疗装备,2012,25(5):57-58.

[6]樊光辉,王方,雷坤,等.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环境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9):812-813.

综合性工作 篇8

“十一五”时期, 国家第一次将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五年来,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1%,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 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 扭转了“十五”后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趋势,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 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 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进难度增大、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能力建设滞后、监管不力等问题。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方案》是推进“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明确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分十二个部分, 共50条。十二个部分分别是: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方案》提出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 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 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 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方案》细化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在节能方面, 提出到2015年,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 (按2005年价格计算) , 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 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 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在减排方面, 提出2015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 347.6万吨、2 086.4万吨, 比2010年的2 551.7万吨、2 267.8万吨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 046.2万吨, 比2010年的264.4万吨、2 273.6万吨分别下降10%。

《方案》还以附件形式, 明确了“十二五”各地区节能目标、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各地区氨氮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各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方案》提出, 要加强循环经济宏观指导, 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 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同时, 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

综合性工作 篇9

这里所说的是统筹方法在综合性超声检查工作中的运用。

在当今的诊疗工作中, 超声检查以其简便、可重复、无创、相对价格便宜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同时也被众多的医务工作者作为首选检查方式, 众多百姓们也逐渐认可甚至主动要求接受超声检查, 这使得超声检查工作量越来越大, 在多数中、小医院中, 因仪器设备和工作人员数量和工作场地限制, 超声检查室大多数是综合性的, 需要承担内、外、妇、儿、中医、五官、体检等各科所开单申请的超声检查项目, 内容涉及肝、胆、胰、脾、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子宫附件、乳腺、甲状腺、胎儿、心脏等多种检查部位, 不同类别的检查需要不同型号的探头与仪器检查条件的调试, 这些检查部位有些需要空腹检查、有些需要憋尿后检查、有些急诊腹痛的需要立即检查, 有些老人年老体弱不宜久等, 因为超声检查是实时性的检查 (即:病人、工作人员、仪器三方同时进行) , 尤其大部分检查需要空腹进行所以时间多集中在上午, 投诉事件原因多数因为等待时间过长, 或不理解先检查急诊、特殊病人而抱怨工作人员不按次序, 一些超声检查室甚至常常在最繁忙的工作时段因工作环境喧闹不止, 工作人员无法集中精力专心工作, 工作质量和效率都受到影响, 严重者甚至产生语言冲突极大影响了诊疗工作, 所以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分诊工作流程解决。以下几种繁忙时段工作分诊方式比较。

(1) 按收申请单的先后顺序:这是多数病人或接受保健查体人员认为相对合理的方法, 不论男女老少、检查内容如何, 一律按先来后到进行, 但是实际按此顺序工作过程中, 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无形的, 如果恰好每隔一个病人需要运用不同的探头, 那么工作时就要频繁的更换探头和仪器检查条件, 有时还会引起死机需要重新开仪器, 累积起来就增加了所有超声检查的等待时间, 而有些病人憋尿已经忍受不了却还没有排到检查次序, 也会抱怨工作人员没有人性化服务。

(2) 按仪器台数和工作人员人数分诊:所有病人或保健查体人员轮到哪台仪器空了就到哪台仪器进行检查, 这种检查次序安排常常是随机的, 多数在一些以工作量分配工作人员薪资的医院中, 该方法同样耗费了无形的时间和精力更换探头和仪器检查条件。

(3) 统筹方法按检查项目或病人性别不同微调分诊:除却急诊危重病人优先以外, 基本次序是先来后到, 在先后次序相近的病人或保健查体人员中, 挑选检查项目相同、需要运用探头或仪器检查条件相同、性别相同的几位同时等待检查, 例如:十位接受检查人员中, 挑选需要空腹进行的肝胆胰脾项目者同时等待、挑选运用浅表器官探头的甲状腺、乳腺类检查同时等待、中晚期胎儿检查者同时等待。这样可能对某几位接受检查的人员时间略有提前或延缓, 但是因为减少了探头的更换、和对检查条件和体位要求的解释次数减少、甚至工作人员身体或思维工作状态的调整减少, 从而缩短了整体所有超声检查工作的时间, 并且因为同类别的检查项目更有利于对比区别而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4) 预防式统筹方法分诊:在超声检查工作中, 很多检查项目需要重复检查以便了解治疗效果或动态跟踪确诊, 例如胎儿发育情况的定期复查、流产前后的子宫附件的检查、宫外孕从怀疑到确诊的跟踪复查、甲状腺肿大或乳腺增生的疗效复查, 对这类接受检查的人员, 可以在第一次检查时提前叮嘱下次复查前避开繁忙时段, 坚持不懈的如此进行, 有些临床医师或病人或接受保健查体人员也就掌握了这一规律, 时间长了, 慢慢地能够将一小部分原本可能在繁忙时段就诊人员疏散到下午相对不忙的时段。

超声检查室在仪器设备和工作人员数量固定的条件下, 选取每年检查类别相当、工作量最多时段进行不同分诊方式的对照:2008年3月1日~4月30日以A、B两种方式分诊, 投诉等待时间过长事件11次;2009年3月1日~4月30日以C、D方式分诊, 投诉等待时间过长事件5次;2010年3月1日~4月30日以C、D两种方式分诊, 投诉等待时间过长事件1次。2009年运用统筹方法和预防统筹方法后, 效果显著提高, 2010年继续运用统筹方法和预防统筹方法后, 效果保持并进一步提高。

华罗庚统筹方法在超声检查工作中的运用, 提高了超声诊疗整体工作的效率, 缩短了就诊检查时间, 相应也提高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提倡同行工作者加以运用, 为今后越来越多的超声检查工作创造更好的工作流程、为协调当今和未来的医患关系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综合性工作 篇10

关键词:高校,行业科技,科研管理

2011年, 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8610亿元, 比2010年增长21.9%, 经费投入总额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位。随着我国R&D经费总量的大幅增加, 我国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比重近年来也实现了连续增长, 2007年该比重为1.49%, 至2011年该比重已达1.83%。

随着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不断投入, 作为国家科技项目的重要方面, 行业科技项目的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增长, 以2010年为例, 国家行业部委和地方行业部门投入的行业科技项目经费近千亿元。行业科技项目具有明显的行业性、公益性、应用性和培育性等特点, 对于行业体系建设和行业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 承担行业科技项目的主力军是我国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性高校和科研院所。然而随着高校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数量和金额逐步增加, 越来越多的综合性高校参与到行业科技项目的研究活动中, 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依靠综合性高校的综合资源和平台优势, 探索与创新综合性高校行业科技项目的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 行业科技项目对于综合性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意义

行业科技项目是针对行业实际应用需求, 为提高行业发展科技支撑水平, 组织开展的行业内应急性、培育性和基础性研究工作。行业科技项目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强调科学技术与实际应用的衔接, 支持针对行业内需求迫切的热点问题开展研究, 是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重要典范。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 特别是在国家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精神指引下, 综合性高校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平台优势, 利用丰富的科研和社会资源, 在加强优势学科发展的同时, 强化学科融合和交叉研究, 为各行业科技发展和应用提供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研究方法。大力开展行业科技项目研究, 能有效促进综合性高校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实际应用;能切实加强综合性高校优势学科的能力建设, 扩大行业内影响力;能有力推进综合性高校的优势资源整合和学科融合, 对综合性高校的科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行业科技项目的分类及基本情况

目前, 我国的行业科技项目主要分为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国家和地方行业部门科技项目两大类。

2.1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是财政部、科技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于2006年新设立的中央财政专项, 选择卫生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气象局、林业局、环保局、海洋局、地震局和质检局等公益特点突出的行业部门先行试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是我国实施的4个重大科研项目之一, 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等专项相比, 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是带有行业性和公益性等特点的重大科研项目, 对于行业体系建设和行业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2 国家和地方行业部门科技项目

作为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补充, 国家各行业部委局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设立了众多的行业科技项目。这些项目中一类是已设立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国家行业部委局针对特定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式设立的行业科技项目, 如水利部、农业部和林业局的948项目 (国际先进技术引进项目) , 以及水利部创新基金项目等;另一类是没有设立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部委局根据自身行业科技需求设立的行业科技项目, 如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基础测绘项目、国家减灾委科技项目等;第三类是各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各地方行业科技需求设立的行业科技项目, 作为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和各行业部委局科技项目的预研性和培育性项目。与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相比, 国家和地方行业部门科技项目更加注重在行业内已有工作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 综合性高校在申报该类项目过程中, 更应该加强与行业内相关资源的整合。

3 综合性高校行业科技项目管理的不足

综合性高校学科较为齐全, 科研实力较为雄厚, 拥有较为丰富的综合资源, 较为明显的平台优势, 以及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经验。然而, 在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 特别是针对行业科技项目行业性、公益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 传统的科技项目管理方式和流程暴露出观念不新、主动性不够、针对性不强, 以及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科研观念有待更新

综合性高校的基础研究能力较强, 很多教师更侧重于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 对于需要针对行业特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的行业科技项目了解不够, 科研热情不足。此外, 部分教师对于行业科技项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 在开展行业科技项目研究过程中, 仍然停留在做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层面, 导致研究成果距离实际应用存在一定距离。另一方面, 综合性高校科研实力较为雄厚, 科技资源较为丰富, 科技管理人员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重科技计划项目、轻其他科技项目”的问题。究其根本, 还是科研观念有待更新, 应该更深刻地认识到行业科技项目与行业实际工作内容的紧密联系, 以及行业科技项目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行业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3.2 被动式科研管理模式有待改进

综合性高校承担较多的科研任务, 设立有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 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化的传统科技项目管理模式, 往往是在相关部门发布项目指南和申报通知之后组织教师进行申报。然而, 面对行业科技项目与行业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特点, 这种自然应对的“看天收”模式势必造成项目申报命中率不高。此外, 传统科技项目管理模式注重项目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和项目后期的验收, 把项目管理狭义地理解为评审、立项、结题, 忽略了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系统性管理, 而通常采用被动式服务的方式, 形成“重立项、轻管理”、成果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虎头蛇尾的弊病。鉴于此, 针对行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必须有效改进被动式项目管理模式, 加强面向项目生命周期的认识和管理, 建立主动、有效的过程管理模式, 保证行业科技项目执行和管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3 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行业科技项目的行业性、应用性特点突出, 综合性高校在行业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过程中, 通常需要与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以获得针对性的综合资源支持。目前, 综合性高校虽然强调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任务并重, 但在学校层面, 一定程度上缺少协调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综合管理机构, 与国家和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和研究院所的联系与交流不够, 缺乏对科研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有效宏观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目前, 我国高校多沿用校、院 (系) 、研究所的行政管理体制, 科技资源的单位、部门所有制以及门户观念过重导致了资源分割、小而全、利用效率低, 难以形成科研合力和群体优势。特别是行业科技项目的承担迫切需要综合性高校完善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 提高整合校内外各方面资源的能力。

4 综合性高校行业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行业科技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综合性高校行业科技项目管理问题的分析, 必须意识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到位的管理意识对于行业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严格科学的过程管理能有效保证行业科技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多渠道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共享对于行业科技项目顺利立项和研究成果实际应用的推动作用更是不可小视。创新综合性高校行业科技项目管理模式, 是推动行业科技水平发展的必要举措, 是推进高校科研力量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

4.1 提高科学管理意识

提高科学管理意识第一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有意识地采用已有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 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经验和模式, 在科研管理活动中自觉应用。

第二, 综合性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行业科技项目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应该深刻理解并意识到承担行业科技项目是扩大学校相关学科在行业内影响力的重要机遇;是加深学校与相关行业部门和科研院所联系重要纽带;是推进学校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服务行业工作科技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第三, 综合性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应该根据行业科技项目的特点和实际应用需求, 鼓励并支持有关教师与校外的行业优势单位开展合作研究;提倡打破学院、地域和部门的界限,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研究;向教师广泛宣传行业科技项目, 并争取为承担重大行业科技项目的科研队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4.2 重视项目过程管理

由于行业科技项目的应用性特点突出, 为了确保行业科技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以及实际应用效果, 在项目预研、立项和实施过程中, 应该重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第一, 应该建立项目节点控制机制, 根据项目实施的内部发展规律与建设特点, 实施分阶段、节点接口式、里程碑以及阶段审计验收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第二, 应该引入项目绩效考评制度, 与节点控制相结合, 在节点处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经费使用情况、投入产出效益和人才培养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以便对项目实施起到实施监督和控制的作用。

第三, 应该加强项目动态风险管理, 根据项目实施与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导致这种风险的因素以及风险发生可能造成对项目实施的影响程度, 并依此制定项目实施风险管理计划, 实现项目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

4.3 强化资源汇聚整合

行业科技项目的行业性特点决定了综合性高校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合作研究, 特别是要与行业部门及相关行业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并且需要学校给予相关资源配套和政策支持。第一, 应该加强与高校具有较强学科优势或已承担较大在研项目的相关行业部门的沟通和交流, 巩固既有行业优势, 开展技术攻关合作研究。

第二, 充分利用高校在相关行业内的已有工作基础, 整合各方资源, 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 通过策划合作交流研讨、搭建合作平台等方式, 准确把握相关行业部门需求迫切的重点研究方向, 组织实施重大行业科技项目。

第三, 在学校内部, 给予承担行业科技项目, 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教师和团队, 在绩效考评、分配制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源配套和政策支持, 鼓励中青年科技骨干承担重大行业科技项目, 汇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稳定的行业科技研究开发人才队伍, 推进与行业科技项目相匹配的用人机制改革。

5 结语

目前, 综合性高校在行业科技项目的研究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逐渐形成了一批能够为国家行业科技服务的人才队伍, 只有不断完善科研管理模式, 才能适应各行业科技发展需求,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行业科技项目的行业性、公益性和应用性特点突出, 对综合性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考验。作为综合性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 要清楚认识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在认真学习相关政策的同时,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 并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宣传和引导, 为更好地实施和完成行业科技项目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新荣.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吕中元.高校科研管理模式转型及其实施保障[J].科技和产业, 2010 (1) .

[3]范俊英.构建高校科研管理和谐机制之我见[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1) .

[4]刘瀛弢.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绩效考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0 (6) .

环境监测综合技术工作初探 篇11

关键词:环境监测;综合;技术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149-01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深化,环境监测作为政府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进行技术监督的重要手段得到很快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基本上可分为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评价等5个环节,综合技术是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解释监测数据和资料,并合理地运用这些数据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技术。监测站均设有综合室负责综合技术工作,主要职责是:编写辖区内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环境监测简报、季报、年鉴等,并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分析报告,还负责辖区内的各类监测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工作。

环境质量结论的真实性。即所反映的环境质量现状规律及变化趋势是否符合环境实际情况。

环境监测的成果是监测数据,但监测的目的不仅是获得一批数据,而是如何运用翔实的数据去表征和判断环境质量情况,评价和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提出和评议改善环境质量的决策措施。对于综合技术人员来说,这就要求既要有数据的概念,也要有管理的概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质量信息,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环境质量结论的真实和准确,取决于监测人员准确的监测、综合技术人员科学的解释数据和合理地利用数据的能力。

2提供的监测信息能否在时效上满足环境管理部门的要求

任何环境信息都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的,环境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措施时都要充分考虑当前的环境信息。每一个环境管理措施的效果如何,一方面看措施的针对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就是环境监测所得到的环境现状信息的及时性。对于综合技术工作要求:一是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制度。有一个流畅的信息通道;二是要有能满足管理要求的数据处理能力,应在组织实现网络化的同时实现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的电子办公自动化,运用先进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三是要有一个规范化的监测成果表达方式,如监测报告、报告书等要有统一的技术规范。

3提出的对策、建议的针对性能否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综合技术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监测数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结论、对策和建议。环境监测按污染顺序大体可分为污染源监测、环境要素监测和环境影响监测。环境影响监测属于目的性监测,而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要素监测属于监督性监测,这类监测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体。从环境管理实际出发,制定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其主要依据之一是环境质量现状,所依赖的是对环境要素的监测结果,而在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实践中。更多的是要依赖对污染源状况的了解。由此可见,为环境管理服务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监督性监测工作上,在综合技术工作上要求明确回答:①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是什么?②主要污染物排放规律及其污染负荷变化特征是什么?③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是什么?④环境管理对策的环境效益是什么?要准确回答这些问题,要求从事综合技术工作人员具备两个基本能力,一是说清环境质量现状的能力,二是说清污染的来龙去脉、评价污染的能力。

4环境监测全过程是否达到最优化状态

综合性工作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我院离退休及在职职工共1471人, 男506人, 女965人;参加体检共1374人, 其中女性955人 (69.51%) , 男性419人 (30.49%) 。受检率92.72%, 后勤管理人员130人, 占10%, 龄最小20岁, 最大86岁, 平均年龄41岁。

见表1。

1.2方法

所有参加体检人员均询问病史、饮食习惯、测身高、体重、血压、抽血查血脂4项[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肝功、两对半、肾功、血糖、血常规等。由我院体检中心承担彩超, 查肝胆、脾肾等及胸透、心电图。彩超使用美国百胜AU 4型, 用血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TC2.33~5.17mmol/L, TG 0.524~1.78mmol/L为正常范围。

1.3诊断标准

高血脂TG≥1.7mmol/L, TC≥5.17mmol/L, HDL-C<0.9mmol/L, LDL-C≥3.6mmol/L。

脂肪肝诊断依据200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断标准》B超诊断标准[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高血脂TC和TG检出结果

TG检出率高于TC检出率 (P<0.01) , 男性高于女性 (P<0.01)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2.2脂肪肝检出情况

根据B超检查, 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的158例, 检出率为11.50%。

2.3脂肪肝与性别年龄关系

男性脂肪肝98人, 检出率为23.39%;女性脂肪肝60人, 检出率为6.2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脂肪肝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升高, 男性60~69岁达到高峰 (45.83%) , 70岁以后开始下降 (18.42%) ;而女性50岁以后才开始升高, 70岁以后达最高峰 (30.65%) , 见表3。

注: () 内数字为患病率 (%) 。

3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类行为与健康的关系日益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相同的经济收入和相同的职业人群中, 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不同, 脂肪肝的发病率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次调查人群的年龄、性别差异显示, 脂肪肝在中年男性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男性脂肪肝患病率为23.39%, 明显高于女性 (6.28%) 。可能与我院男性医务人员工作压力较大、生活缺乏规律、过多进食高脂肪食物、吸烟、饮酒、经常夜间加餐、缺乏运动有关。有报告显示, 长期饮酒者脂肪肝发病危险相对较高, 吸烟时间越长, 每日吸烟量越大, 越易发生脂质紊乱, 吸烟与脂肪肝有中度关联[2]。从年龄分布来看, 随着年龄的增长, 脂肪肝的发病率也增高, 男性60~69岁达到高峰, 女性40岁以前发病率较低, 50岁以后明显增高, 可能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正常人肝脏脂肪含量占肝脏重量的3%~5%, 当脂类物质在肝内蓄积, 超过肝脏重量的10%或组织学上肝细胞50%以上存在脂肪变性即为脂肪肝。目前主要以B超作为诊断手段, B超检查无创伤, 灵敏度高, 经济方便, 现已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3]。

脂肪肝是一种由于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与肥胖、高脂血症及饮酒等有关, 本组资料中, 男性高血脂明显高于女性。TG检出率明显高于TC检出率。这是因为血脂升高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 进食过多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糖类食物, 造成体内脂代谢紊乱, 肝中合成TG的速度超过了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及溶入血液的速度时, 便出现TG、TC等物质的堆积, 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是可以预防的, 其病变也是可逆的, 而对脂肪肝目前尚无疗效明显的药物, 所以对脂肪肝的预防更显尤为重要, 了解脂肪肝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适当的体育锻炼对预防及逆转脂肪肝有良好的作用。我们要对超重、年龄大于40岁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肝脏B超检查和血脂检查, 进行多因素干预, 调整饮食结构, 调节血脂水平, 尤其是降低TG浓度, 以保证有效预防脂肪肝。

参考文献

[1]范建高, 朱军, 李新建.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 (2) :83-88.

[2]梁西, 仁真, 石梅初, 等.吸烟与脂肪肝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实用预防医学, 1998, 5 (1) :36.

上一篇:高校教材的网络营销下一篇:企业绩效管理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