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用户

2024-10-23

高校网络用户(共11篇)

高校网络用户 篇1

高校网络用户具有高学历的特点, 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与学历同样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学历越高, 使用率越高。初中以下学历的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为54.7%, 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则升至97%, 几乎人人都使用搜索引擎[1]。因此分析和研究高校网络用户的信息偏好及控制对于开展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的高层次网络信息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偏好理论

有关偏好的形成及其改变过程有多种说法, 其中较知名的是凯尔曼在1962年提出的三阶段理论, 即偏好态度的形成和转变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模仿和服从———同化———内化。

在这里, 偏好的形成和改变是很难分开的。原有偏好的改变将会带来新的偏好的形成, 而新态度的形成又常常以旧态度为基础, 所以两者通常是密不可分的。

模仿是出于自愿, 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对象获得不同的态度;服从则是带有一定的压力性。但无论是模仿还是服从, 其形成的偏好态度都是表面的、不稳定的。同化阶段的态度不再停留在表面, 而变成了自我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既不是被迫的, 也不是有意的, 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内化是将态度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 这时形成的偏好比较稳固, 不易改变[2]。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人的偏好对其行为具有动力性和情绪性的作用, 当偏好的事物没有得到时, 就会促使主体产生相应的行为。此外偏好还具有非理性的判断和选择的作用, 即偏好的态度一旦形成, 就会使个体对事物产生固定的看法。按照这些偏好理论, 在网络使用中, 一旦形成偏好, 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用户对一些网站形成固定的看法, 以后不管发生什么情况, 用户都可能锚定在这个网站上使用, 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忠诚行为[3,4]。

二、高校网络用户的偏好及其成因

(一) 高校网络用户的偏好

高校网络用户的偏好有很多,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偏向于检索最新信息及专业性信息。

高校用户要比普通用户更偏重信息的新颖性和专业性。科技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 内容上逐渐变得陈旧过时, 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 以至于被科学工作者和专家们利用得越来越少。文献老化的心理机制就是用户的喜新厌旧心理, 求新心理决定了高校网络用户对信息的选择性和偏向性。用户对图书馆的印刷型图书和期刊借阅量在日趋减少, 互联网已成为高校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而网民对互联网最满意的方面, 排在第一位的是内容丰富和方便查询。作为高校用户, 反映学科最新动态的信息就更为重要了, 同时注重信息的专业性也是高校用户这一群体的特定偏好。

2. 选择习惯了的检索工具。

高校用户利用网络检索信息时, 往往选择以往使用过的、印象良好的检索工具。如果用户在与检索系统交互的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和满意的感受, 用户便会继续使用此检索系统。网络调查显示, 网民学历越高, 搜索引擎的使用率就越高, 其中结果准确全面、使用习惯、速度快是用户选择搜索引擎最为关键的三个因素, 而其他因素, 如朋友推荐、良好的音乐视频搜索等对用户选择搜索引擎的影响较小。

3. 使用简单的检索策略。

网络搜索时, 大多数高校用户经常使用全文数据库, 很少使用索引、文摘数据库, 检索时也很少使用布尔逻辑检索、邻近加权等高级检索。对用户使用中国期刊网的研究表明, 80%左右的用户不能正确使用高级检索功能, 且大多数用户希望信息系统能够自动为他们构造有效的检索式, 而不愿意去主动地学习较为复杂的检索技能和策略。易用心理驱使用户不愿意主动地付出劳动去优化检索策略。

4. 偏好响应速度快的检索系统。

检索响应时间是网络检索者评价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 求快心理影响了用户在使用网络信息检索系统时的心态和行为。用户不愿意长时间地等待检索系统的运行, 如果检索系统不能满足用户快速检索信息的需要, 用户很有可能产生厌烦、不满的心理, 从而会放弃检索系统的使用或选择其他检索系统。这就要求网络信息检索系统要具备高效的搜索算法和极快的响应速度。目前, 一些高校图书馆所采用的数据库检索系统都在努力地提高检索速度来满足用户的求快心理[5]。

(二) 网络用户偏好的成因

谭亦鹦认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决策行为过程中偏好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确定产品属性、建立属性等级、形成产品信念、形成偏好四个阶段[6]。鉴于此, 我们可以将信息用户对网络数据库使用偏好的形成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

1. 确定网络数据库产品的属性。

从网络信息检索效果的评价角度看, 网络数据库产品的属性应分为网络数据库的构成 (覆盖范围、标引深度、更新频率、索引组成) 、检索功能 (布尔检索、邻近检索、截词检索、字段检索、加权检索等) 、检索结果 (相关性排序、输出数量选择、响应时间、查全率、查准率等) 、用户负担 (用户界面、帮助文件、查询举例、信息过滤) 。它们分别是用户认知的直接对象, 偏好态度主要来自于对这些属性的体验与评价。

2. 建立属性等级。

上述网络数据库产品的属性不同, 用户对其的认知程度也不同。用户会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实际体验对各个属性赋予不同的重要性权重。比如, 有的用户可能认为数据库的内容和更新频率最重要, 而有的用户认为数据库提供的检索策略及功能的先进性更重要等。

3. 形成产品信念。

用户根据对数据库产品属性建立起来的重要性权重, 会对不同的网络数据库构建起不同的信念, 比如, 用户在信息搜索时, 某数据库提供的内容及时、查询速度快、检索功能方便, 那么该数据库就会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 由此可能形成对其使用的行为倾向。

4. 形成偏好。

用户的行为倾向在以后的数据库选择决策中就会形成指导性的影响作用, 在经过多次行为结果的正反馈刺激下, 这种行为倾向会得到逐步强化, 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数据库使用偏好。如果数据库给予用户的正反馈作用时间持续越长, 那么根据上述偏好理论, 用户对数据库使用偏好就会逐步从模仿的、表面的转变到最后内化的、稳定的状态中。

三、高校网络用户偏好的控制策略

1.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用户检索的效果。对高校用户而言, 建立清晰、完善的分类体系或检索用词列表、必要的帮助等功能, 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用户使用, 减轻用户的输入负担和认知负担。

2.加强用户培训。利用因特网的多媒体和超媒体特性, 开发出有助于讲授的、基于个别辅导的、基于探索学习的各种远程教育平台, 满足不同层次的高校用户的不同需求, 达到随时、随地、随机进行网络学习的目标。如针对本科生要培养其信息意识和检索能力, 针对研究生要培养其获取专业性信息的能力和技巧等等。

3.检索界面的美观设计。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 过滤挖掘出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或文章, 并根据其检索历史进一步跟踪后续新增的相关文献。因此在设计用户界面时应考虑更多地采用图形显示方式, 尽量减少网站结构的层次, 缩短网络导航路径。此外, 可以为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检索经验的高校用户设计不同风格的用户检索界面, 从而提高网络信息的使用效率。

4.优化检索策略。通过统计分析用户行为来优化用户的检索策略。包括规范行为路径避免迷航, 建议或自动对用户的检索提问式进行修改或过滤。减少用户端时间, 提高用户行为有效度。降低用户使用系统的复杂程度, 使用户不经过培训也能达到培训后的效果。还可以根据对文献资源检索的前期用户行为, 自动修正检索用词的专指度, 从而得到尽可能合理的检索结果集。

5.个性化推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推送基于兴趣偏好的文献, 即根据用户定制的和从用户行为挖掘出来的用户可能的兴趣, 获取后将相关文献进行推送。另一方面是推送基于用户行为相关的文献, 通过对检索词与用户行为历史的分析, 挖掘文献之间的另一种关联关系———基于用户行为的文献关联。根据这种关系, 系统把用户并未定制的相关文献自动检索出来推送给用户, 从而实现个性化推送[7]。

6.搜索结果排序的优化。对通用检索结果重新进行筛选和排序, 根据挖掘出的用户专业学科特征等加以匹配, 提供一种用户可控制的过程来改进检索结果, 返回用户真正感兴趣的内容, 减轻用户进一步判断相关性的负担。返回的结果不仅针对用户本次的检索策略, 而且结合用户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兴趣提供检索结果。

7.建立用户的互动机制。高校用户使用率极高的搜索引擎通过互动功能挖掘用户更多或更明确的信息需求描述。通过设立交流社区等方式帮助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高校图书馆馆员、用户与网站工作人员之间搭建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总之, 从用户的偏好出发, 探讨高校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服务, 有助于我们明确研究方向, 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互联网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网络用户, 分析和研究高校网络用户的信息偏好及控制对于开展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的高层次网络信息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偏好理论出发, 分析了高校网络用户的偏好, 探讨了其偏好的成因, 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高校网络用户,偏好,偏好控制

参考文献

[1]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ht t p:/www.cnni c.net.cn/2009-10-21.

[2]罗石.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81-182.

[3]白晨, 甘利人.数据库使用中的用户偏好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6) .

[4]冯军.消费心理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71.

[5]张俊娜, 贺娜.用户信息需求的网络激发与检索行为引导[J].情报杂志, 2008, (10) .

[6]谭亦鹦.基于联合分析法的消费者偏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7.

[7]李秦, 郑宏.基于用户行为的全文检索系统个性化研究[J].图书馆杂志, 2008, (11) .

高校网络用户 篇2

1.1 _________媒体(以下简称_________)同意按照本协议的规定及其不时发布的操作规则提供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以下称网络服务),为获得网络服务,服务使用人(以下称用户)应当同意本协议的全部条款并按照页面上的提示完成全部的注册程序。用户在进行注册程序过程中点击同意按钮即表示用户完全接受本协议项下的全部条款。

2.服务内容

2.1 _________网络服务的具体内容由_________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例如论坛(bbs)、聊天室、电子邮件、发表新闻评论等。_________保留随时变更、中断或终止部分或全部网络服务的权利。

2.2 _________在提供网络服务时,可能会对部分网络服务(例如电子邮件)的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在此情况下,_________会在相关页面上做明确的提示。如用户拒绝支付该等费用,则不能使用相关的网络服务。

2.3 用户理解,_________仅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除此之外与相关网络服务有关的设备(如电脑、调制解调器及其他与接入互联网有关的装置)及所需的费用(如为接入互联网而支付的电话费及上网费)均应由用户自行负担。

3.使用规则

3.1 用户在申请使用_________网络服务时,必须向_________提供准确的个人资料,如个人资料有任何变动,必须及时更新。

3.2 用户注册成功后,_________将给予每个用户一个用户帐号及相应的密码,该用户帐号和密码由用户负责保管;用户应当对以其用户帐号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法律责任。

3.3 用户必须同意接受_________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用户发送的商品促销或其他相关商业信息。

3.4 用户在使用_________网络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遵守中国有关的法律和法规;

(2)不得为任何非法目的而使用网络服务系统;

(3)遵守所有与网络服务有关的网络协议、规定和程序;

(4)不得利用_________网络服务系统进行任何可能对互联网的正常运转造成不利影响的行为;

(5)不得利用_________网络服务系统传输任何骚扰性的、中伤他人的、辱骂性的、恐吓性的、庸俗淫秽的或其他任何非法的信息资料;

(6)不得利用_________网络服务系统进行任何不利于_________的行为;

(7)如发现任何非法使用用户帐号或帐号出现安全漏洞的情况,应立即通告_________。

4.内容所有权

4.1 _________提供的网络服务内容可能包括:文字、软件、声音、图片、录像、图表等。所有这些内容受版权、商标和其它财产所有权法律的保护。

4.2 用户只有在获得_________或其他相关权利人的授权之后才能使用这些内容,而不能擅自复制、再造这些内容、或创造与内容有关的派生产品。

5.隐私保护

5.1 保护用户隐私是_________的一项基本政策,_________保证不对外公开或向第三方提供用户注册资料及用户在使用网络服务时存储在_________的非公开内容,但下列情况除外:

(1)事先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

(2)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3)按照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

(4)为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高校网络用户 篇3

关键词:社交网络 SNS 服务需求 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090-03

理念源于哈佛大学Stanley Milgram教授的“六度空间理论”的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自1995年被认为是现代意义的第一个社交网站的Classmates.com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特别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萌发、壮大了一批明星社交网站,以至于现在人们谈论网络应用公司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微软、谷歌等IT巨头,而是以脸谱、推特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工具。从国外的Facebook、twitter、MySpace、Pinterest等到国内的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QQ空间等,倍增的用户量和访问量显示了社交网络的魅力。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在2012年3月发布的《世界社交网络使用: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期》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社交网络用户将达到14.3亿人,比2011年增长19.2%。预测在2012年63.2%的互联网用户每月将至少登陆一次社交网站,2013年升至67.6%,2014年升至70.7%[1]。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也显示,社交网站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了46.6%,即接近一半的网民通过社交网站进行信息的获取、发布、共享与利用。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为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提供了新的途径,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甚至产生了社交媒体(Social-media)这一概念,作为以向所在院校师生、科研人员进行信息服务为主要职责的高校图书馆,如何在社交网络占据越来越大互联网入口的市场用户争夺中占住固有位置,掌握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与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特点,对他们的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在具体的服务工作中改变方式、模式及途径,从而达到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提升与图书馆事业的向前发展值得研究。

1 社交网络模式成为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

在英国,图书馆应用社交网络相当普遍,并创立了“图书馆之声”微博平台,该平台已经常规化,成为闻名全国的图书馆员之间以及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通道。美国社交网络发展更快,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调查,美国较大的公共图书馆中有11%在Facebook上开设站点[3]。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更是将图书馆搬进了Second Life等虚拟社交空间。在国内,进驻Second Life等空间的图书馆为数不多,但利用博客、微博等社交网络进行读者服务的图书馆数量也非常客观。如笔者于2012年7月28日在新浪微博以“图书馆”进行检索,结果含有图书馆的URL超过五百个,大学图书馆有近两百个,由此可见国内图书馆在微博的应用规模,何况其余图书馆有可能是在其他微博平台如腾讯、网易等开的微博。同时,在人人网、开心网等一些社交网站,一些图书馆也开始尝试进驻,如2009年11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在人人网创建“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书友会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与支持,目前其好友总数已突破5000人;2009年11月,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开心网创建 “涂书寮”开心图书馆,读者可将开心网账号与一卡通卡号进行绑定,建立开心积分账户,依据《图书馆开心号积分奖励办法》可享受各种积分奖励。

2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与用户行为特点

2.1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

理念起源于“六度空间理论”的社交网络,其信息传播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在传统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中,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都需通过网站、互联网进行信息的发布和获取,以实现自由、交互、即时、多元、虚拟的信息传播。信息的流通与传播主要是在媒体与传播者/受众之间、媒体与媒体之间流通的,传播者/受众之间的信息不能通过有效的机制进行传播与互动,但社交网络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一种基于关系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该信息传播模式中,传播网络以真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在不断的扩大,最后形成一个大型的社会化网络,构建起一个新型的信息传播平台,信息不但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与一般传播者/受众之间通过媒体(包括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还可以在传播者/受众之间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使得传播的媒介多元而丰富,且由于网络社交中的好友互相进行信息传播,使得信息的可信度大大提高,用户与社交网络平台的粘连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得用户对社交网络平台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

2.2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用户行为特点

由于社交网络的互动性、移动性等特点,使得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有着其特有的规律。笔者认为,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用户行为特点主要有:①互动性。由于社交网络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互动基础上,互动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因此,互动性也是用户行为的基本特性。②现实性。社交网络平台身份的现实性及信息的准确性,使得用户不管是其身份、信息行为,还是信息行为目的,都具有明显的现实性特征。③移动性。社交网络平台在移动设备、智能手机的广泛移动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移动电子设备(如手机、IPAD)来利用社交平台,移动性也因此成为了社交网络用户的一大新特点。

3 社交网络服务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

从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交网络提供的服务内容可以看出,已经有高校图书馆利用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介提供基本的如信息公告、书目推荐等服务,有的图书馆也在Facebook等社交平台建立了读者服务网络结点,除供读者互相交流外,还方便读者进行诸如图书搜索、学科咨询等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在人人网平台上建立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不仅可以进行信息发布,还分享了“人人网校内-图书搜索”[4]。但很显然,这些简单的基本服务已满足不了用户的基本需求,向服务虚拟化、集成化、专业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用户的潜在需求。

nlc202309032218

3.1 基于社交网络虚拟化服务需求

以Second Life(第二人生,简称SL)为代表的社交虚拟空间创造以来,人们的生活、娱乐、休闲环境彻底进入了有网络虚拟参与并发挥重要角色的时代,虚拟空间也为人们的创造性学习、生活提供了条件和平台空间,实现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可以像现实中的自然人一样进行家园的构建、个体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地位的体现,利用虚拟的馆藏与服务进行学习成为了虚拟个体的一大主要提升素养途径。众多的高校图书馆也看到了虚拟空间的图书馆服务需求,先后在虚拟空间中建立了图书馆服务社区,从2006年开始,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先后进驻Second Life,向用户提供诸如信息资源检索与传递、参考咨询、网络会议、展览中心、用户沙龙、用户培训、游戏与娱乐、青年特殊服务等服务内容。但在虚拟空间的图书馆社区构建中,尽管少数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如香港理工大学的校园和图书馆也搬进了Second Life,但国内大多高校图书馆还并未认识或实践到相关的意义和价值,随着基于虚拟社交网络应用的越来越普及、用户越来越多及社交内容越来越丰富,用户要求基于社交网络的图书馆虚拟化服务也将更加迫切。

3.2 基于社交网络的集成化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基于社交网络的服务内容中,信息的发布、读者互动、图书馆介绍等基本的信息服务占据了主要的内容,书目的查询、馆藏的检索、信息的组织、学科的咨询、专业展览、在线讲座等服务还并不被较大范围内的高校图书馆提供,图书馆用户在社交服务模式下并不能够享受到通过图书馆网站、24小时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实体图书馆、手机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将更多的图书馆服务集成到社交网络服务模式下的图书馆服务中,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图书馆也将是用户的另一大需求。

3.3 基于社交网络的专业化服务需求

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主要是以本校的科研院所师生为主,由于工作、学习的诸多原因,获取专业化的资源与服务是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主要动因,因而他们在社交网络服务模式下的需求相比较公共图书馆的主要群体用户更为专业化和学科化。图书馆应借鉴如纽约大学图书馆Facebook提供东亚研究服务[5]、上海交通大学利用博客提供学科服务[6]等案例,用基于丰富的资源进行深度信息组织、分析的专业化服务,去吸引他们利用图书馆、喜欢图书馆甚至离不开图书馆。

3.4 进行法制化的个人隐私数据保存需求

用户在访问和利用社交网络中,通常需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在社交网络的应用中,也会产生大量的诸如日志文件、个人收藏、访问痕迹之类的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尽管产生这些数据的服务器大多是社交网络公司,但在利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也会被图书馆所掌握,如何安全的保存这些隐私信息成为用户的一项隐忧,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数据泄露案件也使得用户总是担心这些数据的安全保护程度不够。引进法制化的保障环境去安全保存用户的隐私数据成为用户的一大需求。但鉴于图书馆的职能和条件所限,目前单纯的依靠图书馆进行法制化规范并不现实,但进行必要的一些风险规避能容易实现,如告知用户图书馆的用户隐私保护政策、图书馆的用户信息保存办法、图书馆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3.5 基于社交网络的常规化服务需求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图书馆对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新换代的步伐逐渐加快,对于新兴技术工具的应用固然代表了图书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用户服务为宗旨的职业精神,但在工具、平台的应用中,图书馆总是会容易在一个新型的技术工具实践应用后,对原有的工具应用的信息新颖度、更新频率等并不保证,从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无不如是。但作为社交网络的用户,他们总是希望在稳定的网络结点中获取常规的服务与资源,图书馆既然在该服务模式下进行用户的扩展与服务的提供,那么就应该提供常规化的服务去满足可能出现的用户。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在Facebook、Twitter、Second Life、Youtube等社交网络上的出现,有助于改变许多传统的认识观念、教育模式与思维方式,并给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提升、读者信息技能培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社交网络中的图书馆不但实现了在多个空间进行资源的组织、开发与利用,发挥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而且还通过网络空间、虚拟空间的服务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促使更多的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利用中了解了真正的高校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与服务价值。对用户而言,尽管实体的物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等不一定是他们的信息获取首选,但在社交网络中,当接受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成为一种常态并割舍不开时,或在虚拟的社交环境中提升了虚拟个体的社会地位与自身素养时,他们会发现图书馆的价值与影响之大已超乎自己的原有想象,此时,用户收获的可能不仅仅是对图书馆的认可与对知识学习的渴望,也不仅仅是虚拟游戏世界带给自己的满足感,还肯定有如何获取知识、利用信息的信息技能。当然,随着高校图书馆价值的愈加提升和用户对其功能的愈加认可,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将更为复杂多样,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图书馆人“用户为上”的服务理念,也将会促使高校图书馆更为便捷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浪科技.eMarketer预计今年全球社交网络用户达14.3亿[EB/OL].[2012-06-25].http://tech.sina.com.cn/i/2012-03-16/02386842507.shtml.

[2]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

[2012-06-25].http://tech.163.com/special/cnnic30/#full. [3]社交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EB/OL].[2012-06-25].http:

//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0yyc7.html.

[4]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EB/OL].[2012-07-14].http://page.renren.com/600002731?checked=true.

[5]Lawson D. Taking the library to users: Experimenting with facebook as an outreach tool[EB/OL].[201-05-21].http://acrl.ala.org /L2Initiatives /index.php? title =Chapter_11.

[6]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EB/OL].[2012-06-10].http://blog.lib.sjtu.edu.cn/.

作者简介:周育红(1969-),女,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高校网络用户 篇4

一、用户需求多样化提出了教学档案网络服务的要求

网络信息服务是以网络作为媒介为用户提供服务, 用户凭借系统平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是信息服务的发展动力, 信息用户的基本情况和信息需求决定了信息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向, 也决定了信息的服务方式。网络环境下, 用户的信息需求在不断变化, 他们对档案的载体、信息服务的内容、信息服务的形式以及服务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产品的组织、档案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等都需要以用户为中心。

在高校档案工作实践中, 教学档案的利用率相当频繁, 在档案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位置。从高校教学档案的利用现状看, 高考录取名册、学生成绩单、学位授予材料、毕业生就业情况登记表等教学档案利用率越来越高, 几乎占据利用率的70%以上, 鉴于学历认证部门、招聘单位、学生个人及社会各界对教学档案的利用需求情况[1]25, 特别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 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高校档案部门应该着力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推进教学信息服务, 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环境为高校教学档案信息服务提供了条件

1.网络环境提供了档案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档案网络服务提供了平台。高校档案馆创建了档案信息网站, 对外发布教学信息、进行教学业务交流及业务知识培训, 为教学档案信息服务提供了便利的技术平台, 提高了教学档案信息工作的实效性。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系统, 运用此系统软件按档案的类别、编号输入条目, 实现馆藏纸质档案及电子档案的数字化, 将可以公开的档案资料全文或部分不定期地随时增添, 并与 (OA) 系统链接, 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档案信息检索体系, 按照相应的条件检索查阅, 方便快捷[2]229。实现网络适时归档、网络快速整理、网络自动查询和自动检索, 实现档案信息利用的自动化、现代化、网络化。

2.网络环境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网络激发了用户的信息意识和潜在需求, 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网络环境也给档案工作带来巨大变化:从纸质环境到网络平台, 从文档一体化到档案信息化建设, 从实体库房到数字化档案馆, 从进馆借阅到网络实时传输[3]29, 这些变化给档案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 网络环境充分挖掘了信息资源的累积性、综合性和数据性等优势, 拓展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接收领域, 丰富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形式, 通过浏览网站、联网检索、在线查阅、下载拷贝、远程咨询, 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三、积极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网络化管理

1.教学档案网络化管理的优势。网络管理技术以其多媒体展示了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及信息服务方式的统一性, 为提高教学档案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4]38。教学档案网络化管理改变了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 用户直接、快速、直观地查询到需要的信息;管理者可以利用档案管理系统权限, 随时充实数据库, 提高信息资源的时效性;使电子文件管理、信息检索得到重视, 通过网络借阅、检索、传递信息, 满足学科建设等需求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 立足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 强化信息共建及“大信息”理念, 充分发挥高校教学与科研优势, 构建成统一的、安全的及开放式的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网络, 通过网络实现高校之间及社会各界教学档案信息集成与服务, 形成“大存档、共服务”局面, 提高共享率。

2.加强教学档案网络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 办公自动化的不断发展使教学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走向了现代化。档案馆与教务处、学生处及各学院等相关部门建立教学档案信息网, 通过此平台把分散的信息系统联结起来, 实施网上归档、网上组卷, 使静态的教学文件信息通过科学整理成为动态的信息;各相关部门在网站上推出自己的教学档案信息, 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扩大利用范围;凭借此平台激活现有信息资源, 优化组合相关信息资源, 丰富供求结构和信息产品内容;凭借网络媒介加快教学档案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 拓宽教学档案信息的利用空间,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超越时空查询相关的档案信息, 信息充分共享。

四、以用户需求为目标实现教学档案信息网络服务

1.整合教学档案资源, 为网络服务奠定物质基础。满足用户需求, 必须做好教学档案资源的整合工作。整合教学档案资源能够促进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 促进教学档案资源结构系统化, 促进教学档案资源利用的高效化。教学档案整合是对馆藏档案、设备资源、管理体系等内容的整合。按照一定的标准收集、整理、鉴定、著录及保管, 实现整合后的教学档案资源的规范性、科学性、一致性和可用性。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 确保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采用先进的设备,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有效促进各部门的顺畅沟通, 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和现代化程度。协调好教学管理及信息用户的关系, 信息用户通过相关条件检索, 就能直接在网上查阅档案信息, 满足需求。

2.建立教学档案数据库, 实现教学档案数字化。建立教学档案网络化数据库管理系统, 按照统一、常用的文件格式对教学档案实施数字化;针对各类档案的不同情况, 采用计算机输入、机器扫描方法进行操作;针对目前教学档案利用率较高的情况, 建立高质量、有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实现档案管理系统与招生办系统、教务处学籍管理系统的有效链接, 建立数据库。 (1) 将新生电子注册数据转入档案管理系统, 建立新生录取大表数据库; (2) 将学生的姓名、性别、所学专业等信息输入计算机, 建立学籍数据库; (3) 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毕业论文情况输入档案管理系统, 建立学生成绩数据库[5]54。数字化的教学档案数据库, 为学生毕业求职投送简历, 学校进行就业派遣, 用人单位核实学生身份、鉴别学历真假等提供可靠依据, 为网络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

3.做好教学档案网络服务, 满足用户的多层次需求。 (1) 做好教学档案认证服务。向用户提供认证服务的主要内容有新生录取名册、学习成绩表、毕业证、学位证获得情况等。要做好认证服务, 在做好教学档案的资源建设及建立各种特色教学档案数据库的基础上, 将学生常用的录取名册、成绩单、学籍变动等信息数字化, 提高查准率, 抵制造假行为, 维护个人和单位的权益。建立招生管理、颁发学历证书、就业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 并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做好无缝衔接, 构建教学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和应用服务平台[6]42。在提供服务, 满足需求的同时加强档案利用过程中的监督工作, 严格查阅制度, 保证档案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 (2) 做好就业服务, 满足毕业生需求。针对毕业生为主体的用户需求, 高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对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服务;在严格遵照档案利用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借助网络提供就业政策、公开招聘人员、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等信息, 提供应届毕业生的个人自然情况、专业特长、毕业生的求职信息, 提供历届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反馈等信息, 并做到及时更新。把网络平台作为就业工作的一个主阵地, 方便求职个人、用人单位网上查询所需信息, 双方信息网上对接, 逐步实现毕业生生源信息和岗位需求信息的深度共享, 使网上就业服务得到跨越式发展[7]42, 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提高教学档案信息网络服务质量。 (3) 做好编研工作, 满足深层次需求。基于高校档案网站这一平台进行档案编研, 有利于编研成果的发布、推广和利用, 有利于满足用户系统的、深层次的信息需求。档案编研人员依据用户的信息需求, 将分散的教学档案材料整合, 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资料;与校内各部门、其他档案部门及各种编研单位互通信息, 获得更多的编研力量, 实现资源、人力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工成系统的专题编研成果, 直接、快捷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 要加大教学档案信息的开发力度, 加强对教学档案的研究, 深度挖掘教学档案的内在价值, 增强综合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 调整教学档案网络服务项目,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势信息产品, 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率[8]21, 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网络环境提供了档案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了教学档案资源管理网络化, 实现了教学档案资源被共同开发、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环境的深入, 档案信息用户的需求更加复杂化、多元化。高校档案馆积极创新教学档案网络服务模式, 增强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 提供更多、更优的信息产品, 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率,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教学档案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推动学校档案事业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梅.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对应之策[J].兰台世界, 2011 (6) .

[2]杨毅红.深化教学档案内涵建设提高教学档案服务水平[J].广西轻工业, 2008 (12) .

[3]王运彬.基于客观环境的档案用户需求变化规律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0 (3) .

[4]周红.浅析教学档案管理网络化[J].大众科技, 2011 (12) .

[5]温艳成.实现高校教学档案字化目标的具体途径[J].黑龙江史志, 2010 (14) .

[6]谭鸿雁.认证服务视角下的高校教学档案资源建设[J].兰台世界, 2011 (5) .

[7]董丽娟.对高校就业信息档案网络平台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09 (2) .

为网络视频用户“画像” 篇5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喜欢看《潜伏》的观众,最爱的手机品牌是苹果,而喜欢看《金婚》的观众,最爱的则是诺基亚;当他们一同走进电器卖场时,《潜伏》的粉丝最可能看中松下洗衣机,《金婚》爱好者最终的选择很可能是美的。”奇艺数据研究院院长葛承志用形象生动的方式跟《成功营销》记者解释道,“一言以蔽之,我们做的就是为网络视频用户‘画像’。”

用户差异现形

为网络视频用户“画像”,即通过构架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挖掘不同类型影视剧的受众群体特征并评估其广告价值。3月29日,百度数据中心与奇艺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了“百度奇艺影视指数”。这一评估指数的样本载体是中国网民使用率高达95%以上的百度搜索引擎,以及占国内90%以上可流通影视剧版权、月度观看人次1.48亿的奇艺网络视频。

在相对主流的影视剧作品背后,观众特征是否仍存在显著差异?在第一轮的研究中,葛承志和百度数据团队选择了生活剧和谍战剧作为电视剧类的代表,对电影的研究则选用了2011年三部贺岁大片——《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赵氏孤儿》。他们试图从影视指数中寻找答案。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然没有让研究组失望:根据调查数据,整体电视剧视频用户中,有31%的用户观看过生活剧类视频;谍战剧用户集中在20~39岁,占谍战剧总体用户62%。与整体电视剧视频用户相比,生活剧视频用户的生活家居性特点突出,谍战剧用户的时尚特征明显,兴趣度集中于护肤产品和数码IT产品。而在电影方面,《让子弹飞》的视频用户集中于男性,爱好体育;喜欢《非诚勿扰2》的观众更关注生活类服务;《赵氏孤儿》的拥趸则对文学的兴趣度颇高。

产业链意义

根据CNNIC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至013年,广告收入将突破100亿大关。如何更好利用增长空间巨大的互联网营销价值,将是各大企业亟需思考的问题。

国外一项基于广告效果的研究表明,在“跳过广告”这一指标获得的75%投票中,跳过电视广告的比例为49%,跳过视频广告的比例仅为29%。既然用户对视频广告的参与度高于电视广告,如果能够通过权威的数据分析体系准确地勾勒、剖析出每部大片、每类热剧的受众群体特征,将给广告主进行精准营销提供重要参考。

为用户“画像”的价值,并不仅局限于此。事实上,通过对不同的观众群体细化区分,制片方能够拍摄更贴合目标受众需求的影视剧;视频网站也能深入了解用户观看行为偏好,采购具有针对性的片源,争取更大市场份额。

高校网络用户 篇6

一、席卷全球的网络世界

目前人们对互联网的熟识大约起源于美国发明的因特网,当然,截止到现在,因特网也是世界上使用人群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条网络系统,这硕成的果实离不开美国政府的强力帮策。因特网的全球分布使上网人数持续增长,根据相关信息的统计,截止为2000年时,因特网就已收纳10亿多用户的使用,也就是讲全球众多人口量中,每几位就有一人使用因特网。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虽没有美国那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过早的引进网络技术,但是我国的网络发展速度快,从1994年我国引入因特网开始到1998年,我国的上网人数高达两百多万。目前我国各个大城市使用网络的人群数逐渐升高,四大网络和专用信息网的出现足以表示我国已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现如今,我国将网络引入到教育行业,以教育科研网为地基将因特网联入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科研网已开通八大经济大省,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地区。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联网已根本不是大问题,前文也简单提出我国的八大经济大省内重要高校都已成功联入因特网。每个成功通过教研网联入因特网的高校图书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网页,作为信息资源的提供者,高校图书馆都已结合现所流行的互联网技术,当然高校图书馆用户的需求也会随之有着质的变化。

二、引入网络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1.用户需求的多样化

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大。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人文世界,每个行业都需要不同的人才市场,知识是一笔不朽的财富,所以人人都离不开知识的保护,致使现阶段更多的人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网络运营主宰的知识世界,人们对知识的寻求更加便利,信息服务更加广泛,因此吸引着更多用户群体的使用。目前,我国的高校图书馆都相继运用于网络系统,大部分引入因特网,使不出门方可看世界的想法落实于现实。对知识的需求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每个人都需要用知识来填补自己,简单来讲,现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存在多样化,信息需求存在多元化,工作于各个职业的职场人士都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需求的常用户。

2.多方面的用户信息需求及个性特点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用户大多是学生、科研老师,因此大多用户需求都主要涉及学习教学方面,当然,这样专业性能较强,内容也比较单一,几乎不涉及其它职业领域。但现在在这个网络盛世的世界,人们不仅对学习讯息感兴趣而且对其它领域的体育文化等。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方便人们从简单了解某一专业信息到进一步对相关信息深度挖掘,根据对某一信息的了解,人们会采取重复化查找,多个信息对比,以便找出更有利的信息资源。但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多元化,致使人们混淆对信息准确度的理解,造成耗精力又未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所以为获得有效答案,缩小查找信息范围。作为网络运营的知识文化世界,信息资源逐渐离不开网络的运用,在网络涉及的信息资源中,具有特色的信息文化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因此造就成信息发展个性化,人们对知识的探索也更加专一,深度进行信息探索。这也是和普通用户实质性的不同差异,方方面面对自己的需求进行及时补充。对现阶段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事物的更新换代,都成为简单文本知识不能满足于人们物质文化世界的理由,网络的引入给广大用户带来诸多便利,例如增大信息查找空间等。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存在着质的变化是由于人们对信息查找的方便性,因为当某一文学书出现的时候,其电子版也相应出现在因特网上,人们对信息的查询结果存在着多样化。现在的知识相互涉及到多方面领域,其中不乏含有各个国界的图文信息,在这个新型的网络世界尤为突出。

三、网络系统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

上文简单提出伴随着网络的广泛传播,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在是传统的单一化而是涉及多方面知识领域,因此图书馆所面向的用户也不简单再是学生、老师,由于用户对象的不同,其提供的信息资源、信息服务态度也各不相同。在面临多个职业领域的不同信息需求,对如何方便用户为目的进行研究,在服务方式上、了解用户需求上下工夫。

1.从根本走起,真正了解用户需求

再面对多样化的用户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有着突破性的发展,打破了原有传统的单一化,走出不同职业领域、地域文化,面向各地区用户,当然所服务对象也随之有着变化,不再只针对学生、教师的使用需求,但仍以高校群体为重。由于现阶段使用人群对知识的需求存在多样化,因此从根本走起,仔细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不同人群的不同知识需求,打造高质量网络信息服务。相应而言,面对各类信息资源,用户很难准确高质量的找出自己所寻求的信息,所以为方便用户查询有关信息资源,在搜索途径上,针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增添,极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

2.打造特色数据库,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优化其内容

由于信息网络的快速传播,传统的纸张文化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电子文化逐渐走向成熟,在网络的辅助下,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以改往日的笨拙化,网络查询信息成为人们惯用方法,其便利性可想而知。相对于传统的信息查找,网络信息查找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查找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都是以往传统信息查找所没有的便利,使高校的信息服务又上升一个阶层。图书馆是个重要资源的集中地,涉及范围从国内到国外、从国语到外文,电子版文本和普通纸张文本一样重要,都是知识文化的体现。各大高校图书馆所包含的信息资源比较密集,内容种类繁多,因此建立一个数据库尤为重要,与现在所流行的因特网做比较,联机数据库有着更有利的条件,其搜查的信息资源更加广泛。另外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的辅助,加大力度对各个信息资源的开发,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优良改革,因此,熟悉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方向,打造具有特色的数据库,更加完善对用户的信息服务质量,确保他们高质量的查询,优化信息内容。

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化讯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全球运营无时无刻不在便利着人们对知识的寻求,作为信息资源的集中地,图书馆成为人们探索信息文化的主要场所,针对现阶段网络全面普及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分析研究,从用户需求这方面进行探究,分析人们前后对知识文化需求的变化,加大力度对如何保证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进行讨论,给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物质经验,完善信息文化场所。

摘要:信息现代化的快速传播,人们对知识的寻求途径存在多样化,网络已席卷整个人文世界,现阶段的高校学习都在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传播,图书馆行业也因此得到拓展,以改往日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极大便利地帮助着学生。本文笔者就以高校图书馆为例进行对现阶段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探索,从网络环境、客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入手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客户需求

参考文献

[1]褚淑杰.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与用户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9):80-81.

[2]张圣.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中信息服务研究[J].青春岁月,2014(23):130-130.

[3]徐影.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化服务探析[J].现代交际,2014(2):146-146.

高校网络用户 篇7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策略,神经网络,用户满意度,评价体系

1引言

近些年来,针对高校图书馆用户满意度和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成为理论和应用的热点问题,重视用户服务策略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根据文献[1]所作的统计,图书馆用户满意度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在所有文献研究主题中是最多的,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的理论成果[2,3,4,5,6],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这些都将有利于推动图书馆改进用户服务策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针对用户服务策略评价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式上,如S E RV Q U A L[7]、A R L的Lib QUAL+TM等,但是这些模式也存在不足,生搬硬套国外经验而忽略国内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从国情出发,以办馆条件和各项工作为基础对图书馆各项指标进行全面衡量,是一种以图书馆为服务质量评价主体的指标性评价标准,这两类评价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各有优缺点。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用户服务策略评价体系,以用户感知服务评价为基础,结合我国的指标评价标准,取长补短,并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仿真评价,能够实现用户服务策略的自评自建、以评促建工作。

2用户服务策略的评价指标体系

2.1用户服务策略的内涵

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运用其资源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行为和过程,而用户服务策略则会决定用户服务质量的核心评价,最终影响读者的满意程度。用读者满意度作为服务质量评判标准的思想由来已久,由于服务过程本身是一种行为,很难量化评价,而且人的主观感受也会受认知过程的影响, 因此,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主要有SERVQUAL、SCSB(瑞典顾客满意指数模型)[8]、ECSI(欧洲顾客满意指数模型)[9]、 A C S I ( 美国顾客 满意度指 数模型 )[10]、 Lib QUAL+TM、Insync Surveys[11]标准等。将顾客满意度标准引入图书馆,用来评价图书馆的服务策略, 可以使图书馆更加明确的理解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促进图书馆建立革命性的服务体系,使资源更加合理化并提高服务水平。

2.2用户服务策略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并广泛征求读者、 图书馆管 理人员以 及专家的 基础上 , 结合Lib QUAL+TM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 征求意见稿)》的各自优势,从目前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将图书馆用户服务策略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4个评价要素和25个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总体综合评价”要素由于是对整个图书馆的软硬件进行专家评价,因此在所有四个要素中的地位是最高的。

3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由神经元互联组成,通过模拟人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进行信息的并行处理和非线性转换,具有良好的自学习、自适应和非线性转换能力,它通过样本的训练和学习将信息隐含在连接权值上,达到稳定后,便可以对新的数据输入进行预测[12]。BP神经网络是最流行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 其结构主要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如图2所示。

BP神经网络各层节点数的选取具有一定的规律, 在本例中输入向量为25个评价指标值,表示为: xi=(x1,x2, …,x25),输出结果即为评价值 。 BP网络的学习过程由正向传递和误差反向传播两部分构成,其算法步骤[13]简述如下:

(1)将神经网络各层的权值Wij和阈值 θ j均取随机值(一般取0~1之间),其中, Wij为神经元i到j的连接权值,θj为隐藏层和输出层神经元的阈值。

(2)将训练样本集合 { Xpl}和相应的期望输出集合 {Ypl} 作为输入向量(p,l分别表示样本数和向量数_ 输入网络,计算神经网络各层的输出。

输入层的输入与输出是相同的,对于隐藏层和输出层,其操作如下:,其中, 是Opj即是隐藏层的输出又是输出层的输入; f( x)是一个非线性可微分递减函数,也称为激活函数,一般取S型函数(Sigmoid函数):

(3)计算各层的误差信号。各层的误差输出值即为与期望值直接的偏差,不同层次的计算方法不同,输出层为:,隐藏

(4)计算连接权值的修正量。计算方法为:

(5)计算总误差值。公式为:当E的值小于给定的误差精度时,网络训练结束, 保存各个连接权值,否则转到(2)继续训练过程。

4基于神经网络的用户服务策略评价方法

4.1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结构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用户服务策略评价系统的结构组成如图3所示。

整个结构分为两部分:(a)训练过程和(b) 评价过程,二者之间通过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

训练过程首先获取学习样本,经过数据预处理后提供给神经网络进行学习,学习完成后将结果保存入数据库,供神经网络在评价阶段使用。

评价过程工作时首先获得评价读者的评价数据, 然后对输入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以保证输出结果的准确性,处理后的数据送入神经网络评价模块, 该模块通过调用数据库中的最佳权值和阈值对新的评价数据进行识别和分类并将结果输出。

4.2用户服务策略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

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策略的评价指标有25个, 每个指标的取值共分为5个等级:优秀(5)、良好 (4)、一般(3)、较差(2)、很差(1),针对“总体综合评价”要素指标的量化值采用加权输入法,即将输入因子的X23、X24和X25的值进行十倍放大,以增加它们在评价指标中的影响力。输出为对服务策略的评价值,根据专家的意见,设定了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为5和1,其评价集的具体设置为:很满意(≥ 4.5);满意(3.5≤Y<4.5);基本满意(2.5≤Y<3.5); 不满意(1.5≤Y<2.5);很不满意(≤1.5)。典型的BP神经网络学习样本集合如表1所示。

在对BP网络进行训练时,有代表性的选取了50组训练样本,根据kolmogorov定理,选取隐藏层节点数为16个,带入样本数据进行网络学习,在给定精度要求为MSE≤10-4的条件下,经过10100次学习后达到精度要求,并将结果保存到数据库。

4.3评价结果分析

BP网络学习完成并稳定后,选取5组新的样本数据让网络进行仿真评价,以检验该网络模型的推理能力,输入的新样本及经过运算后实际输出值如表2所示。

以上表22的结果表明,对于新输入的样本数据, 神经网络可以对其进行仿真并得到正确的评价结果,说明网络能够解决此类非线性自适应问题,实现用户策略评价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5结论

高校网络用户 篇8

1 网络信息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含义

1.1 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等非印刷型载体中, 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内容庞杂、数量巨大、形式多样、传递快捷、动态性强、非线性排序等特征, 在带给人们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 如何准确、快速地向用户提供所需成为了新的挑战[2]。

1.2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称谓和表述, 如网络信息资源重构、网络信息资源重组、网络信息资源集成等。结合高校图书馆工作实际, 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为了满足在校大学生和教师特定信息需求, 依靠大学图书馆情报技术专业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 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把图书网络信息资源以特定、一致、有机联系的模式呈现给读者, 为解决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零乱存放与质量参差不齐而提出的一种信息情报综合利用模式。

2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科技的进步, 网络技术的发展, 引发了用户需求意识、结构、特点的明显变化, 研究用户需求是拓宽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3]。本文选取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切入点, 期望通过对采用调查问卷方法了解和分析在校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便为高等院校在未来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融合利用提供参考。我们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平台, 通过对在校学生和教师发放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研究用户需求, 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

2.1 在校园内 (包括图书馆、办公室及宿舍) 上网的用户至少在8 成以上, 不到2 成的读者是在校外上网的, 说明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采取IP地址身份鉴别能使80%的师生使用。

2.2 调查问卷中列出的万方数据期刊、同方知网电子资源、同方电子期刊、超星电子图书、万方科教视频数据库等10种电子资源中最被读者普遍使用的是“同方知网电子资源”占调查人数的25%, 其次是“万方数据电子资源”占调查人数的18%;最少被使用的“Science Direct数据库”占调查人数的1.2%。表明读者对这些电子资源质量的认同度比较分散, 没有一种超过半数。而且万方数据期刊、同方知网电子资源等专业覆盖面较广的电子资源需求最大。在问道“是否需要特色数据库”时, 60%的受访者回答“是”, 说明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2.3 过半数的读者是“自己上网阅读数据库操作指南”, 而“询问参考馆员”来了解电子资源的只占15.3%, 利用“讲座”或“培训班”的占31.2%, “自己阅读使用指南”的占53.5%。表明读者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方式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过去依赖图书馆员为主, 变为自主学习及参加各类培训和讲座为主。这要求图书馆在促进网络资源融合利用的过程中, 应同时将操作指南附之于网上, 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利用“网络数据库”作为查找专业学科资料工具的占48.9%, 用“搜索引擎”的占25%, 而用“印刷型资料”只占8.5%, 表明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已基本普及。

2.4 由于目前存贮于各个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信息资源分散在许多不同的网页上, 读者要想获得全面、完整的信息, 就要从不同网站、不同网页进行搜集、加工和整理, 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全信息。据调查显示, 被调查的师生有76%希望图书馆能够建立“一个完整、可靠的网络融合体系或网络融合器”, 通过该体系或网络融合器, 能获得所搜索信息的全部, 避免在大量信息中的搜索与甄别。因此,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的方向。

3 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策略

3.1 重视用户需求分析与研究

网络信息服务应优先开展什么服务, 重点开展什么服务, 都首先要基于对用户需求的分析, 包括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和用户信息行为研究[4]。高校图书馆要定期通过网上论坛、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在校师生的需求, 分析用户对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挖掘出适合各类用户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从而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服务。同时要开展有针对性、系统化、多元化的用户培训, 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和检索技巧。

3.2 建设特色数据库

图书馆要根据自己资源的特色及用户需求, 增加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信息数据库、音像制品等电子文献。同时建立特色数据库, 如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目录数据库, 也可以根据需求开发报刊数据库、二次文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特色馆藏在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的核心, 做好特色馆藏文献的收集、管理与开发是图书馆做好文献信息服务保障的工作。将学校的特色课程也纳入特色资源的范围, 与其他高校实现资源共享, 使学生在网络上也可以学习其他学校的课程精品。

3.3 建立网上虚拟图书馆

建立网上虚拟图书馆就是针对网上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更为深度地加工和更为系统地组织, 它能克服搜索引擎检索效率低的缺点[5]。虚拟图书馆的构建主要包括信息搜集和信息组织两个方面, 信息组织既有为用户提供分类检索的主题树, 也有为用户提供主题检索的数据库。网上虚拟图书馆的建立, 将是图书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是解决Internet内容多样性与特定用户群专业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从网络信息资源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概念入手, 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高校网络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进而提出促进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利用的策略, 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层次和整体水平。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用户需求,高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05.

[2]赵燕.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中的不利因素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6 (1) :54-57.

[3]黄惠平.基于受众理论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9) :20-22.

[4]高媛.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现状与对策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 (166) :101-103.

浅析网络用户安全问题 篇9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验证,用户安全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得较多的是用户验证。为此,有必要对用户验证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大限度地保障用户的计算机网络安全。

2 网络用户安全问题的几种常见情况

2.1 传统密码安全

在网络上,我们经常要用到密码。如果我们的密码被窃取了,无论是在聊天室、论坛,还是在网上银行,其后果都是相当严重的。保证密码安全的一些要点是:

1)密码长度不能太短,并且应该同时包含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甚至特殊字符,诸如%、&、#和$。

2)为了防止字典攻击,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密码过于自信,密码中不要使用常见的英文单词、汉语拼音、英文简称和个人信息(如生日、纪念日、电话号码等)。

3)将密码做妥善保管,但最好不要写下来,否则容易被人知道。

4)最好不要把密码存在电脑里,否则你身边的人可能趁你不在时获取密码,黑客也可能在你上网时通过秘密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你的密码。

5)不要让别人知道你的密码。也许你就在无意当中泄露了密码而浑然不知。一些攻击者常常冒充你的服务提供商,编一些诸如“由于系统更新,需要你的密码”之类的谎话(美名其曰:社会工程学)。千万不要上当!要知道ISP是不会向你询问密码的。

6)不要在不同系统上使用同一密码。因为攻击者一般在获取了密码后,就会用它去每个需要密码的地方作尝试!想想看,别人用一个密码盗用你的帐号上网,然后去偷看或冒名发送电子邮件,用你的账户去进行证券交易……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7)定期更改密码。这样,即便黑客破译了你的密码,你也有机会在密码被人滥用之前将其改变,而黑客在理论上就是永远在所有的可能密码中试验,而不是越试越少(如果你不改密码,对黑客来说,自然说是密码越试越少了),使自己遭受黑客攻击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8)如果你使用上网拨号程序,那么除非十分必要,请尽量不要保存密码。因为系统会将密码保存到文件中,别人(尤其是有机会接近你的机器的人)一旦获取该文件,就可以用黑客工具得到你的帐户密码,盗用你的帐号上网!

2.2 网络钓鱼及动态密码

近年来,国内多次发生假冒网站使客户资金被盗案件,凸显网络银行的安全性问题。典型的网络钓鱼是将受害人引诱到一个通过精心设计与目标机构(主要是银行)的网站页面非常相似的钓鱼网站上,获取受害人在此网站上输入的个人敏感信息,整个攻击过程中受害者都不会警觉。它是“社会工程学攻击”的一种新形式。现实生活中,在ATM机上粘贴“温馨提示”与“网络钓鱼”的原理是一样的,用户总是以为自己在和正规的系统在进行人机对话,殊不知进入了骗子的圈套。

为了提高安全性,一些银行通过动态密码验证网银用户的身份。它们发给客户一张印有一组数字或字母的卡片(比如工行的电子银行口令卡),使用时按照一定的规则输入系统随机要求的其中一组或几组,下次使用时再输入其它组的内容。因为每次要求输入的组别是随机的、不相同的,这就使系统风险大大降低了。此外,让客户购买专门发送密码的电子器件(如U盾),或将一次性密码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给客户,这些方式在应用中比较常见。

动态密码使用方便,但它只适用于金额小的交易,对于金额大、使用频繁的用户,其安全性还不是十分理想。目前动态密码的隐患主要有两类,一是以病毒为主的系统安全风险,目前还未形成规模;二是身份风险,目前大多数案件都来源于此。身份风险又分为银行方面的身份风险和用户方面的身份风险,如网络钓鱼是银行的身份被假冒,而用户个人身份被假冒则表现在不法分子用非法获取的账户密码进行盗窃。

据有关专家介绍,遭遇病毒和黑客的攻击时,一旦用户输入动态密码并通过网络传送,位于用户与网银服务器通信通道间的黑客便可通过键盘监听、内存读取等方式将其截获,使用户无法完成登录,并造成网络连接断开或连接超时等假象;另一方面黑客利用截获的动态密码假冒用户的身份登录到网银,使用户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

此外,通过动态密码登录的用户由于没有电子签名,因此也就没有具有法律效力的认证材料,一旦出现纠纷,用户的合法权利将无法受到保护,而银行也承担着一定的经济风险。

2.3 黑客后门程序

我们都知道,黑客在攻破你的系统防御后,完全可以增加、删除或修改你计算机中的文件。他们通常通过黑客软件来完成他们的罪恶行径。这些软件以木马程序为主。它们都是远程控制软件,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首先把服务器端程序发给对方,使它运行起来(或者诱骗你去运行它),接着攻击者就在自己的机器上运行客户端程序,窃取服务器端程序取到的信息,所以这类软件也叫特洛伊木马程序。防治的方法也有不少:

1)你收到的任何不清楚其用途的程序都可能是后门程序。攻击者常把后门程序换一个名字用电子邮件发给你(如系统中常见的svchost.exe),并骗你说诸如“这是个好东西,你一定要试试”之类的话。

2)上网觉得不对劲时,你可以通过按Ctrl+Alt+Del来查看系统是否运行了什么不明的程序,如果不是系统文件,你一定要马上中止它。然而有些程序并不显示在进程列表里,这就要通过专门的杀毒软件或查杀木马的程序来找出并清除它们。

3)如果试了很多办法都不行,你可以试试最简单的杀掉后门程序的办法(通常是无奈的最后一招):重装系统。前提是你的系统盘(通常是C盘)不要放什么重要的数据,或者你在重装系统前要记得备份你在系统盘里的数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病毒(或木马)可以破坏你的克隆文件,使你的系统即使反克隆也无法消除病毒。为了防止这种意外情况的发生,你可以未雨绸缪,将克隆文件改一个后缀名(例如默认的后缀名是GHO,你可以改成SF),还可以将克隆文件单独放在一个专门的分区中并隐藏这个分区,这两招可以避免几乎所有的此类恶意病毒的破坏。最保险的方法是,你将系统克隆好后,记下它的文件大小,还原前对比一下,通常受过攻击的克隆文件的大小是不可能与原始状态完全相同的。只有文件大小不变,才能比较放心地去反克隆系统。

2.4 电子邮件相关

利用E-MAIL可以发送一些小巧的程序。正因为如此方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利用它给你发一个带有病毒或后门程序附件的电子邮件给你。所以你要注意每一个附件,先看看发信人是否可靠,再决定是否要打开它。收到附件先不要急着去执行,要用杀毒软件杀过一遍,确定安全后才可以使用。

目前最新的攻击伎俩是,不法分子通过申请类似的电子邮件地址、直接冒名发送并假意“抄送”的方法,冒名发送电子邮件。这通常发生在报刊杂志批量发送约稿信息给作者的情况下。作者收到发件人是某某、且和往常一样抄送给若干人的邮件时,警惕性无疑会降低了。

2.5 其它

1)定期参加网络知识和网络安全的培训,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养成注意安全的工作习惯。

2)尽量不要在本地硬盘上共享文件,因为这样做将影响自己的机器安全。

3)当你较长时间离开机器时务必退出网络。

4)确认你的机器关闭了“文件和打印机共享”服务。因为Internet上的黑客,有机会通过这个服务获取和共享文件,从而可能造成对局域网数据及网络安全的威胁。

5)不要下载安装未经安全认证的软件和插件。

6)为了防止不法分子恶意删除你的数据,最好要做一个备份,而不是仅仅拷到同一台计算机的不同硬盘里。

3 网络服务提供商应该注意的网络安全问题

3.1 用户登录身份的验证

SQL注入、Cookie欺骗等,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但总有些网站没有做好,从而也间接地影响到用户的安全。

3.2 网站的安全

防止网站被黑(有时网站被攻击了却在表面上看不出来,因为黑客并没有更改页面,而是在原有的页面上增加代码,运行他们不可告人的程序,这种情况俗称“挂马”),单引号或暴库漏洞(都可能将数据库暴露在攻击者面前,从而泄露用户隐私),可以通过设置,让搜索引擎搜索不到自己不想被搜的东西,如后台管理页面。但也不要简单地通过robots.txt来避免被搜索的页面,当年美国白宫的官方网站就是这样被人看到所有目录下所有文件的。

4 结束语

网络用户的安全是网络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决定着人们在网络上消费时对网络的认知性和信任度,从而决定着网络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我们要注意自身信息的网络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的损失,更好地参与到网络世界的活动中,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另外,我们还要不遗余力地了解并促进网络用户的安全性的提高,共同为网络的安全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廖继旺,孙洪淋.基于PMI机信息系统授权策略的研究与实现[J].大众科技,2006(3).

[2]曹会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现[J].中国科技信息,2006(5).

[3]兰丽娜.CA安全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3).

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 篇10

关键词:信息需求;图书馆

一、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

(一)用户信息需求由单一性向多样化和多层次性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面向的是某一固定的群体,其用户的信息需求一般而言大致相同,但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只要有条件,只要有需要,任何人都可通过网络进入某个图书馆,在那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而对整个社会,每一个个体都是非常随机的,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研究的方向和学习专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同的,同时由于每个个体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性。

(二)用户信息需求由查询性向知识性转变

在传统图书馆环境下,由于参考咨询工作往往是一些资深的工作人员为用户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解答,然而由于工作人员的精力和知识往往是有限的,用户的合理性信息需求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但是在网络环境下,随着专家系统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地完善成熟,能够帮助用户查找到他们自己最为关心的信息,同时还能帮助用户查找到有关该信息的横向、纵深之间的联系、区别,从而使得用户更快地获取到信息,网络环境下的这种信息服务模式正在改变着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的信息需求正是由于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三)用户信息需求由模糊性向精确性转变

在传统图书馆环境下,由于纸质载体文献出版的相对滞后、成本较高、不易生产等原因,给用户造成了信息量相对“太少”的感觉,用户只有占有较为全面的信息资料才能学习到较为系统的知识,因此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为模糊性。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互动性生产、及时性、成本较低等特点,信息呈几何级增加,同时也出现许多的垃圾信息,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不再是为找不到信息资源而发愁,而是由于信息量太大,需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因此用户的信息需求也就由模糊性向精确性转变。

(四)用户信息需求由滞后性向新颖及时性转变

在传统图书馆环境下,用户需要的信息是理论性、知识性,对于基础性的理论学习所需求信息的衰变周期相对较长,因此用户的信息需求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各种各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沿学科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活信息千变万化,各行各业的网络化建设不断促进网络资源的更加丰富多彩,生活在网络时代的用户的信息的需求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需求,而是各种各样的生活信息、工作信息、学习信息和知识信息混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需求,对于这样的信息需求更多方面所注重的是信息的新颖及时性。

二、满足用户需求的策略

(一)重视对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

图书馆开展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前提是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用户群的需求特点,推出量体裁衣式的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满足特定用户对信息“专、精、深”的需求,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益。所有这一切都需建立在对用户信息正确搜集整理,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用户信息需要行为研究。所以,图书馆在开展网络化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要针对用户信息需求特点,重视和加强用户信息需求的调查研究,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二)提高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

用户获取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著读者获取信息的质量。为了提高读者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能力,各校图书馆应加大读者使用信息资源的培训力度。开展对学生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普及教育,并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举行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等多层次的专题培训讲座,对电子资源相关知识,检索原理、检索方法及技巧等进行系统的介绍。同时改革新生入学培训方式,以各种形式开展新生利用图书馆以及信息检索知识的初级教育,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引导他们正确利用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查找所需的图书资料,以提高新生利用馆藏资源的熟练程度。通过对信息用户的培训,使信息用户增强信息意识,掌握获取信息技术,提高使用信息能力,使信息创造价值。

(三)开展网络环境下创新型服务

网络环境为高校图书馆增强服务能力,改善服务效果,优化服务质量开辟了新的途径,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今信息服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而是运用网络新技术,使信息数据、计算机、网络三者紧密结合,把网络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融为一体。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这些网络优势,为本校师生和社会用户的教学科研、生活与娱乐提供多媒体图文声像等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的新型服务,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1.优化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提高网络系统的响应速度,以解决本地镜像电子文献资源迅速增长对硬件的需求。

2.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满足用户的多种检索需求,把因特网上与学科或某些卞题相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学科、专业、卞题建立网络导航系统,按照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用户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在这个整合的导航库里只是存储相关信息的索引数据和地址,而原始信息则广泛地分布在各地网络,为用户及时掌握网络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加大引进电子信息资源的力度,做好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如:加大引进电子出版物、声像影的复合文本资源以及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力度,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使其成为馆藏资源。主动及时地对互联网上一切可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搜集、筛选、加工并整理成馆藏电子资源,使其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配置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专门做好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4.完善特色数据库建设。因各个高校的所处区域不同,服务行业不同,学科专业也不同,每个高校图书馆会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建设一个富有特色、能够满足本馆服务对象需求的特色馆藏库,发展特色馆藏以促进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四)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鉴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的新特点,信息服务人员应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的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更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技能,以便为广大用户提供更热情、更友好、更熟练的服务,使读者在获取信息服务时享受到满意的服务。通过信息服务人员服务的主动性、超前性、及时性、针对性和高效性,努力缩短文献资料与读者之问的距离,促进信息资源与教学科研、生活娱乐的更好结合。

(五)开展社会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更新思想观念,着眼于未来,对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树立社会化服务的意识,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向社会更广泛的领域开放,以此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增强馆员的社会服务意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对网络信息的需求。同时,图书馆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也将大大地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事业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秀芬,杨少贤. 浅谈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J]. 现代情报,2004(5)

[2] 李威宁,吴进琼,梁机.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J].科技创新导刊,2010(1)

高校网络用户 篇11

近年来,社交网络( 如Twitter、Facebook、新浪微博等) 迅速发展,给人们的日常交流沟通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这类线上社交模式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社交的一部分。社交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发表观点、联络朋友的平台。社交网络既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关系的延伸,同时也会对人们现实生活的社交产生影响。

在社交网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Facebook。Facebook始创立于2004 年,在2012 年注册用户已经突破十亿大关。同时Facebook也是全球活跃用户最多的社交网络。由于在社交网络中用户的行为和状态容易获取和分析,近年对社交网络用户的研究正逐渐增多,其中关于用户人格方面的研究占据了重要的部分。

人格是人类的不同个体特征的高度概括,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人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源自于每个人不同的人格。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主要是通过人们外在的行为来区分人们的内在特质,并研究相互之间的关联[1]。心理学上通常使用人格特征来定义人们的性格,解释用户的行为和偏好[2]。常用的人格模型有MBIT ( 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 和大五人格模型( Big-Five Model) 。

人格与人类的行为息息相关。人格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可以通过人格问卷来预测人们生活中很多方面的行为,比如上班是否准时、工作表现以及音乐偏好等等[3,4]。人格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商品选择及购买习惯。社交网络是人们日常社交的一部分,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状态与现实世界的行为一样,都与个人的人格有密切关联[5]。把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与社交网络分析相结合,通过社交网络用户的行为状态等数据对用户的人格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于推荐系统、个性化广告、用户心理预警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价值[6]。

目前对社交网络用户人格分析预测的研究主要对用户行为状态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这种方式忽略了用户行为的内在特征。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社交网络人格预测方法,对Facebook用户发布的文本状态进行情感分析,分析用户的情感状态及其变化。同时对用户在Facebook使用过程中建立的用户网络进行分析,分析用户网络的特征以及用户在网络中的状态及位置。在情感分析和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人格特征和用户行为的关联,并实现对用户人格特征的预测。

1 相关研究

大五人格模型是人格心理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格模型之一,具体将人格划分为五个维度: 开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 、严谨性( Conscientiousness) 、外向性( Extraversion) 、宜人性( Agreeableness) 和神经质( Neuroticism) 。开放性表现为富于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对新事物好奇等; 严谨性表现为自律、有组织性、有计划等; 外向性表现为好交际、爱娱乐、感情丰富等; 宜人性表现为乐于助人、富于合作精神和同情心等; 神经质表现为焦虑、不安全感、脆弱等。

早期部分研究分析了人格特征和网络应用之间的关联。Vazire和Gosling等人使用个人网站的内容对个人的人格进行评估[7]。Gill等人通过邮件对人格进行判定[8]。Rosen等人通过研究社交网络的用户发现外向性和严谨性和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过程中感到放松的程度呈正相关[9]。

Ross等人研究了大五人格与社交网络行为之间的关联[10]。实验采用97 个用户的样本,验证了外向性和组成员个数密切相关。研究在收集社交网络用户数据时采用用户自我报告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自我报告可能由于用户的主观影响而存在数据上的不可靠性。其次,这种方法需要人工对用户的数据进行统计,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不适用于大量样本的研究。

Gosling等人在Facebook上进行了两项实验,对Facebook用户的行为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11]。第一个实验采用传统的用户自我报告的方式,第二个实验采用直接观察用户数据的方式,去除了用户主观性的影响。但是,这种方式仍然通过人工完成,效率较低。同时,实验中所使用的用户社交网络行为特征,比如用户每周在Facebook上花费的时间、照片数量等,都是基于数据统计,并没有用户内在特征的分析。

Golbeck等人开发了一个Facebook社交网络的应用程序[12]。该应用程序包含两个功能: 邀请Facebook用户参与大五人格测试、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收集用户的公开信息( 自我介绍、发布的状态、照片等) 。该应用程序实现了实验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也去除了用户主观性对数据的影响。实验采用了两种机器学习算法( M5 Rules和高斯过程) 来对用户的人格进行预测。不足之处在于实验中所使用的用户社交网络行为特征,例如通过LIWC(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 工具提取的用户的语言特征,仍然是基于对用户使用的文字进行数据统计,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研究中考虑的用户网络密度不能反映出该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

国内关于人格预测方面的研究相比国外起步较晚。新浪微博是中国使用最为广泛的社交网络之一。Wang Lingyu等人分析了新浪微博用户的行为和人格之间的关联[13]。Bai Shuotian、Yuan Sha等人对新浪微博进行用户人格分析和预测[14]。实验采用应用程序的方式实现用户大五人格测试以及用户数据的自动化收集。除了用户基本信息以及用户使用行为的统计数据外,实验还收集了用户安全设置方面的信息,分析其与用户人格之间的关联并对微博用户的人格进行预测。张磊等人对人格分析和预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前景[15]。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的社交网络用户人格预测方法,采用自动化收集的用户数据,并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对Facebook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布的文本状态进行情感分析,同时对用户网络进行分析,获取用户行为的内在特征,结合这些特征分析其与用户人格特征之间的关联并实现对用户人格的预测。

2 实验方法

本文进行社交网络用户人格预测方法时采用的数据来自Facebook应用程序自动化收集,在用户数据方面除去了用户主观性的影响,通过大五人格问卷获得用户的人格特征。对用户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和网络分析,形成用户的特征向量。数据流程如图1 所示。

2.1 情感分析

Facebook用户发布的状态和Twitter类似,是用户发布的文字等信息。通常这类信息都与用户的日常生活及思想有关。Yoram Bachrach等人在研究中考虑了用户发布状态的个数[16]。部分研究结合Facebook用户的“About Me ”和“blurb”中的文字,结合用户发布的状态,把所有的文字视为一个字符串,使用LIWC(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 工具提取用户在文字中使用不同类型文字的统计特征[12; 17]。这些研究仅仅考虑了用户发布状态和使用的文字中的统计学特征。

用户发布状态内容包含的情感状态和现实中人们的情绪状态类似,和用户的人格息息相关。本文将用户发布的每个状态视为单独的一篇文章,对每个状态进行情感分析。情感分析是对自然语言定量分析的处理过程,提取主观信息,旨在识别出意见、情感和评估的极性是积极还是消极。本文结合斯坦福自然语言处理组织提出深度学习情感分析模型[18],给每个单词赋予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得分,在分析单词的情感得分的基础上,结合语法结构,考虑到单词组成的含义,最终求出文本的情感总分。

本文将Facebook用户发布状态的情感分为五类: 非常积极( very positive ) 、积极( positive ) 、中立( neutral ) 、消极( negative) 、非常消极( very negative) 。在情感分析的基础上,从每个用户的状态中提取22 项特征,如表1 所示。

2.2 网络分析

用户网络即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平台的过程中建立的网络关系,包含用户和所有关联用户、以及这些用户之间关联的网络[19]。不同人格的用户建立的网络有不同的特征,通过网络分析可以深入反映个人的社交行为方面的特质,帮助评估人格。已有的关于用户网络和用户人格的分析通常仅考虑了网络大小,并没有反映出用户网络的内在特征。本文对用户网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分析用户网络的特征以及用户在网络中所占的位置和重要性。

矩阵G表示用户网络,每个结点代表一个用户,矩阵中的元素yij的值表示用户i和用户j之间关联与否。如果用户i和用户j之间有关联( 即结点i与结点j之间有边) ,则yij的值为1,否则值为0。N表示网络中所有结点个数。Gjk表示用户j和用户k之间的最短路径条数。Gjk( i)表示用户j和用户k之间所有最短路径中经过用户i的最短路径条数。

本文考虑用户网络的以下6 个特征。

1) 网络大小( Network size) 。网络中所包括的人数,即结点总数。

2) 网络密度( Density) 。 网络中已有的用户间关联的数目与最大可能的关联之比。网络密度大表示网络中用户相互关联较多。具体的数学公式为:

3) 中介中心度( Betweenness centrality) 。一个结点的中介中心度代表所有结点之间通过该结点的最短路径占所有最短路径的比例。中介中心度高表示结点在网络中具有更高的影响力。相应地,其计算公式为:

4) 标准化中介中心度( Normalized betweenness) 。中介中心度依赖于网络大小,标准化中介中心度已去除不同网络大小的影响。为此,其原理公式则如下所示:

5)中介者(Brokerage)。网络中不相关联的结点对数。

6) 标准化中介者( Normalized brokerage) 。对中介者进行标准化。

2.3 人格预测

本文采用支持向量机( SVM) 机器学习算法,采用十折交叉验证的方式对用户人格进行预测。

十折交叉验证将样本分为10 个子集,每次将一个子集作为测试集,其余的作为训练集。交叉验证重复10 次,然后将10 次的平均交叉验证识别正确率作为最终结果。分类矩阵如表2 所示。

本文通过准确率和召回率对预测结果进行衡量。准确率( Precision) 和召回率( Recall) 计算方法如下:

3 实验

3.1 实验准备

本文实验环境为Intel Core i5-2400 3.10GHz CPU、4G内存、500G硬盘的PC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 7 系统。本文采用的数据集包含255 个Facebook用户的数据。包括用户基本信息、发布的状态以及状态的时间戳、用户网络信息等。数据来自于Facebook上的my Personality应用[20]。参与者使用该应用填写人格问卷并获得自己人格特征测试结果,同时授权该应用获取用户的公开信息及行为数据。在实验开始前对数据集进行处理,删除数据集中状态少于10 条的用户,剩余241 个用户。

3.2 实验结果

本文使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来评估Facebook用户人格特征和Facebook行为特征之间的关联。部分结果如表3 所示。“积极-消极”表示积极状态和消极状态之间平均间隔状态个数。OPN表示开放性,CON表示严谨性,EXT表示外向性,AGR表示宜人性,NEU表示神经质。

带有* ( p < .05) 和**( p < .01) 的值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着有意义的关联。 如表3 所示,积极状态在所有状态中所占比例和严谨性以及宜人性特征呈有意义的正相关,这表示严谨性和宜人性的用户通常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积极-中立和积极-消极都和神经质特征呈有意义的负相关,这表明神经质用户通常欠缺情绪的稳定性。所有的用户网络特征都和外向性特征呈有意义的相关性。网络大小和外向性特征正相关,表明外向性的用户通常拥有更多的朋友,同时网络密度和外向性呈现负相关,这表明外向性的用户的朋友网络规模大,但网络中的用户彼此大多不认识。严谨性特征也呈现相似状况。

在进行Facebook用户人格预测之前需要对用户的人格测试结果数据进行处理。测试问卷的人格特征的得分介于1分至5 分之间,是连续性的值,不能直接用于分类。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离散化。对于每个人格特征维度,将计算其平均值,然后将用户的人格特征得分划为两类: 低于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用户人格特征数据离散化处理结果如表4 所示。

本文使用支持向量机( SVM) 机器学习算法对用户人格进行预测。同时进行另外一组实验进行对比,参考Golbeck等人的实验,提取Facebook用户基本信息和用户行为数据统计特征,包括用户发布状态总数、平均每天发布状态数、使用LIWC工具提取用户状态文字的统计特征、用户网络的人数等。两组实验的准确率( precision) 和召回率( recall) 如图2 和图3 所示,其中Exp2 采用本文提出的实验方法,Exp1 采用Golbeck的实验方法。

如图2 和图3 所示,在外向性( EXT) 、神经质( NEU) 、宜人性( AGR) 和严谨性( CON) 这四个人格特征维度上,本文提出的方法取得了更好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在开放性( OPN)人格特征方面,另一组实验取得了更好的准确率。

已有的社交网络人格预测研究中用户网络特征通常仅考虑网络密度和网络大小,本文对用户网络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增加了网络特征。为验证增加网络特征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Exp2 采用本文提出的实验方法,Exp3 在用户网络特征上仅考虑网络大小和密度,其他特征与本文方法相同,两组实验的准确性和召回率如图4 和图5 所示。

如图4 和图5 所示,增加网络特征后,在五个人格特征维度上,准确性和召回率均有较大的提高。对用户网络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对社交网络用户的人格进行预测。

4 结束语

分析并预测社交网络用户的人格特征对于推荐系统和个性化广告具有很大的价值。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预测社交网络用户人格特征的方法。通过对Facebook用户发布的状态进行情感分析以及对用户在使用Facebook过程中形成的用户网络进行深入分析,提取相关特征,使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人格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采用的实验样本数据量有限,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收集更多的社交网络数据,考虑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情况。

摘要:人格是对人类之间不同个体特征的高度概括,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行为同样受到人格的影响,了解社交网络用户的人格对于推荐系统和个性化广告都有很大的价值。已有的关于社交网络用户人格的研究大多仅使用用户数据的统计特征,没有反映用户数据的内在特征。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社交网络用户人格预测方法,通过综合考虑用户的情感及用户网络分析特征预测用户人格类型,并通过Facebook用户数据分析实验验证了方法对提高人格预测准确率的有效性。

上一篇:新型防水卷材下一篇:语文素质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