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教育分析

2024-10-23

语文素质教育分析(精选12篇)

语文素质教育分析 篇1

摘要:语文这一学科, 不仅在对学生在思维的发展和语文知识的学习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在素质教育中也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如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素质教育, 又如何将素质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相结合, 我们作为教师, 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德育功能,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所实施的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而这个目标的实现, 主要依靠的是在学科教学上的落实。语文这门学科, 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将语文这一学科的优势发挥出来, 将其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让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是必然的, 同时这对教师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一、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要想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质, 是离不开老师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不懈的努力的。

首先, 文章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文体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木兰诗》的学习,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 它的特点就是诗韵婉转、朗朗上口, 而且它的内涵是以叙事的方式将一种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出来。所以在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 老师要首先要求学生们对文章进行熟读, 让学生借助一些工具书对诗的意思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段细读, 从这首诗所讲的故事中明确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并对故事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当学生能够对诗文所写的故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后, 教师再经过与同学进行共同探讨的方式, 引导学生从诗文中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以总结出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就是熟读至背诵、理解大概意思、体会其中内涵与精神。

二、从课本知识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素养

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首先就要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方面入手, 而要想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所需要依靠的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所以,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是否每一项重要知识都讲解出来了, 这些知识是否都被学生所理解了, 对于这些知识学生们是否都能够灵活运用了。通常在进行课程的教授时, 教师要将侧重点掌握好, 如在初一时授课的侧重点是对课本知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在初二时的授课侧重点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况下给予帮助, 即教与学的结合;等到了初三时授课则侧重于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分析, 此时的老师就应该是一个引导者, 而不是教授者和帮助者了。

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最终达到语文素质教育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素质教育, 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所以,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做到的也同样是让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 听与说的能力训练

听与说这两种训练都是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听别人说这种能力的训练要求是听准字音、听明白其中的含义、听得懂话外的含义、记住所听到的、对所听到的进行分析与联想。说给别人听的能力训练要求是能说准字音、说明白想要表达的含义、能对已知或未知的事物进行清晰地描述、能快速而准确地在交谈中产生并表达出自己的理解、说的内容是条理清晰有逻辑的。要做到这两点, 需要教师在平时多组织学生进行听与说的训练, 比如课前的每人讲个小故事, 课后再针对这个故事发表一下自己的理解, 这样就能同时兼顾听和说两方面的训练了。

(二) 读与写的能力训练

读的能力概括来说就是要读懂别人写的, 这方面的训练要求是读懂文章的大概意思、读懂文章中某些细节的含义、读懂文章本身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引申意。写的能力就是要写的让人能懂, 它的主要要求是写的东西要条理清晰、意思明确、格式和文字标点上没有错误、语言通顺、没有语病, 最终达到蕴含情感和富有文采。针对阅读, 我们要多进行课外阅读的训练, 指导学生们对文章进行分段和意思总结, 同时还要多进行错乱语序的段落排序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针对写作, 教师首先要多进行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讲解, 同时让学生们多写, 先从短的句子到一段话的书写, 再从一段话到一篇短文的书写, 最后再进行完整的文章书写, 逐步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三) 注重语文素质教育的德育功能

在素质教育中有一点非常重要, 那就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初中阶段正好处在一个人思想道德成型的重要时刻, 而初中的语文教育则是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四) 让学生们热爱自己的母语

中学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和语言, 同时能够准确地运用与理解这些语言文字。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知道, 正确使用和理解祖国的文字和语言, 就是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表现。同时还要让学生们知道我国的语言文字是源远流长、独一无二的, 是世界上最为发达和优美的。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和道理, 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 让学生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一篇篇文章让学生们欣赏到祖国的锦绣河山、让学生们了解到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让学生们认识到祖国历史上那些闪烁的各色人物。让学生们了解到祖国并不是一个空洞而抽象的概念, 它是实实在在的。它是《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是《夸父逐日》中为追逐光明而不断奔跑的夸父、是《爱莲说》中那“出淤泥而不染, 濯青涟而不妖”的精神。身为教师的我们, 就是要让这一幅幅名为“中国”的伟大诗篇深深地埋入学生的灵魂, 让他们都成为维护民族尊严、热爱祖国的人。

四、总结

综上所述,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主要依靠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语文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并且在质量上得到有效提高, 这也需要素质教育不断渗透其中。所以, 为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地将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 最终使学生们无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道德修养上都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艳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长治学院报, 2007 (24) .

[2]滕学林.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J].新课程导学, 2011 (12) .

[3]王素环.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J].价值工程, 2010 (10) .

语文素质教育分析 篇2

一、对中学生语文心理的教育应加强

第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心理教育。当然,中学语文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的教育要区别开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态度不要太严肃,也不要只是单纯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现在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心理也就会越来越健康。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完成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们的心理越来越健康。

第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的教育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然,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同学之间言语说重伤自尊了、成绩逐步下滑了、被个别同学或老师误会了等。此时教师就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学生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每天的学习。

第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持之以恒。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师务必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面对中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要怕麻烦,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伴随着语文知识的不断增加,相应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也要及时跟进。其实,通过语文教学来达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并不是刚刚兴起的教学方式。目前很多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设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学校也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好面子,往往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敢走进心理咨询的大门。所以,语文心理教育就显得更为突出和迫切。语文教师务必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健康的心理,这在语文教学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了。

第五,以人为本,重视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中学语文心理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及其内涵和人文精神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感情地通过语文教学,来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第六,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新课改也明确指出,我们的教学过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将语文教材中大量的人格因素统一起来,通过优秀人格及人物的魅力来感染中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促使他们朝着完善的`人格发展。

第七,注重学生的教学反馈,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通过教学反馈,语文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是否处于消极状态,同时通过教学反馈还可以发现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有了这些信息,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克服自己的消极心理,使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人生和自己周围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定式。

二、对中学生心理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教育理念。设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此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这也是所有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传统的教学目标侧重知识的传授,但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新课改教学的今天,教师一定要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束缚,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方位的发展做足努力。另外,教学目标要具体落实到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当中。对于众多的教学目标,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如何把握其中的重点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中学语文心理教育一定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

第二,注重创新,变革心理教育方法。根据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我们都渴望学生能够早日形成自信、自爱、自强与自尊的健康心理,这也有利于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应该看见学生的长处,对于那些微小的进步也必须给予鼓励。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语文素质教育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4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唤醒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发展潜力,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作文教学是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书面表达和综合应用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表达热情,培养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教会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语用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就是生活,作文写作就是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的感悟、对人生的体味,生活就是语文的全部。生活就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业就失去的根源,也是没有了表达的价值,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生活的联系,作文写作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并把语文学习和作文写作引向生活,更好地指导生活,感悟生活,融入社会。很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的根本原因是作文脱离了生活,让学生感到无法可说,写出的问题没有生活的味道,找到写作的感觉。不知该写什么,没有真情实感,成了应付差事。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全无,渐渐不知如何去写,进而又产生畏惧心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关注生活,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悟,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让学生感到有话快说,帮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用自己的眼睛关照生活,用自己的笔墨诠释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感知生活的道理,学会过有品味的生活。

例如,在写作之前,开展一次踢毽子游戏活动,这是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活动,很多学生平时经常参与这种活动。这样的活动学生非常乐意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用心体会,仔细观察他人的动作和过程,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经验,注重团队配合,得到更为丰富的感知和体验。回到教室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表达自己的对踢毽子的感受和感悟,对集体合作比赛的热身,对技术要领的体悟,游戏活动价值的看法。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口头陈述。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认识、感悟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写出来,就是一篇较好的作文。此前,很多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没有素材;现在学生畅所欲言,感受很强烈,感悟很深刻,写作的文章有实感,有真情,而且感到作文很容易。

二、鼓励做好情境表演,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是另一种表达方式,也是最能够体现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直接体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最为根本的就是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和思维品质,通过情景表演能够让学生灵活应用语言,自由表达交流,锻炼随机应变能力,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和感悟,能够得到最为关键的写作素材。开展各种形式的表演活动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活用教材、积累素材的最好手段。小学生没有太多的经历和阅历,又要不断丰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强化他们的对各种间接经验的认识,就需要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入情境中去,感受具体的活动,得到最为真切的感受。语文教材是小学生的最好的写作教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表演课文内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感知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例如,阅读学习一篇题为《勾践灭吴》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常用字词,了解历史故事,最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学会阅读,能够在阅读中学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卧薪尝胆是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表现,是其能够实现复国的根本原因,由此应该明白一般的生活和做人的道理,生活中不可能每天都是风和日丽,一帆风顺是美好的愿望,但是,人生之路不可能都是平坦大道,只有真正做到艰苦奋斗,懂得发愤图强,才能战胜生活中的各种苦难,才能经得起人生的各种考验。这些是学生应该懂得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也是学生以后写作时能够表达的主题。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只知道故事的 趣味性,不知道理的深刻性,也就很难写出有感受的文章。如果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吴王、越王、谋臣呢个,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故事的把握和人物的理解,在表演之后写对本课的感受,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减少学生的学习的盲目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做好小组相互修改,提高整体作文质量

作文需要反复修改,不仅能够找出学生常见的错别字、遣词造句问题、语法毛病,还能帮助学生在修改中不断培养思路,不断优化结构,掌握基本的表达技巧和写作规律。尤其通过引导学生相互修改评价,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既能够减轻教师负担,又能提高作文评改效率,更能够为学生提供绝佳的展示机会和提升平台。学生通过修改比较,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丰富写作素材,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学生修改作文实际上是角色互换的做好体现,喜欢站在“小老师”的角度去修改,非常认真细致,当天的作文当天就能完成评阅,学会修改作文才能知道如何写作,知道好作文的评价标准才能在写作中向这个标准靠近。一个厨师不知道美味佳肴的标准如何能够炒出色香味俱佳的饭菜,学生相互修改,知道写作的标准,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质量。

例如,学生写完一篇记叙文之后,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教会学生记叙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第一步,学生先从字、词句、修辞进行修改。第二步,检查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俱全;故事要生动,就是要有具体的语言、动作、心理、场面等描写;情节要具体完成,就是需要把起因点出来,过程要详细叙述,要告诉结果;主题要突出,就是文章最后要一定的感悟,加上一定的议论和抒情,体现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字词句,丰富写作素材,拓展思路,还能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标准,提高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总之,小学中段语文作文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激发写作兴趣,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服务学生的语言发展和应用实践,丰富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春福.“巧动手、话创意”活动作文教学[J]. 小学语文教学 2011年06期

语文素质教育分析 篇4

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被提出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注重学生的感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埋下伏笔。就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不仅是我们的母语,也是学生学好众多学科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主动学习学科知识,使他们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二是更加注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感会有所波动,如果是消极被动的情感波动,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情感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客观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更好地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

1. 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思想因素

语文已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想素质元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

(1)借助情感目标来挖掘

以“桂林山水”为例,整篇文章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秀丽多姿的画卷,充分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特别之处,从字里行间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愉快。而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思想素质因素,比如,审美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的过程中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特别之处,它具有的独特美,并充分利用课文已有的思想性,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一种健康的心态去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受到美的感染、熏陶,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挖掘

儿童的认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渐提高的,在挖掘教材具有的思想素质时,需要全面考虑学生已有的接受能力。就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挖掘已有的思想因素。以“倔强的小红军”为例,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体会小红军具有的可贵精神,“自我牺牲、互相关爱”的精神,培养学生更多的优秀品质。

2.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把新课标中提出的各种新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比如,情境教学法、导读教学法。以此为基础,要勇于突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优化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凸显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扮演好双重身份,即“引导者、参与者”等,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要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时间进行自学、读书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利用已有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语文教学已有的现状,通过强化朗读训练、发展学生智能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不断推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中的品德教育分析的论文 篇5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将德育内容嵌入具体的语文知识点教学活动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学生情操品质双重教育教学目标的更好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识字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层面的熏陶及教育,以便在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技能、修养得到锻炼与发展的同时,真正推动其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保障其实现德与智的均衡、协调发展。”以下,笔者将在认真研读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就小学语文中的德育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在识字学习中渗透德育

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较高比例的学习时间。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抓住识字教学的这一宝贵资源,在教会学生汉字读音、汉字书写、汉字记忆等重要技巧的同时,适当对其进行德育的渗透。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可收获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学习“孝”这一汉字时,我将其拆分成了“老”及“子”两个部分,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老”代表的是父母,“子”代表的是孩子,父母辛辛苦苦养育我们,为我们无私地奉献了他们的一切,因此,我们在对待父母时,要切实承担起厚待他们、呵护他们的义务与职责。这样一来,借助“孝”字“老”在上,“子”在下的创造性讲解,学生便很容易实现对“孝”字的轻松理解与深刻记忆。除此之外,更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要理解父母的奉献,要懂得对父母的付出给予感恩,做一个孝顺他们的好子女,从而巧妙实现识字教学与德育的完美结合与渗透。

二、在阅读学习中渗透德育

通过对阅读素材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阅读素材,小学语文所选取的阅读资源除了都有着较高的创作水平之外,通常还都会或多或少地蕴含有作者的一定积极情感或者道德素质倾向。如《蓝色的树叶》一文宣扬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陶罐和铁罐》一文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更要发现、承认他人的优势与长处”……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阅读学习也不失为对学生巧妙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考虑至此,笔者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品质等在内的熏陶及教育,教学反响良好。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文时,我除了向学生详细讲解其中的新字词等具体语文知识点之外,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的德育渗透:结束课文讲解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集、整理关于我国森林植被覆盖情况、水土流失情况、土地沙漠化程度以及植物覆盖与环境保护、土地保护等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这样一来,便使学生对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实际生活中尽量做到爱护土地资源、爱护森林植被资源等意识的`形成与树立,从而真正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文的教学内涵发挥到最极致。

三、在写作学习中渗透德育

写作是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独特认知与体验,其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写作者的个人情感及思维思考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将写作教学当做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道德品质等巧妙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以我自身的写作教学实践为例,我就会非常注重抓住学生现实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随机事件、随机现象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和思想情感上的渗透教育。如,有次班级内的垃圾桶满了,学生纷纷抱怨,可是我却观察到谁也没有主动将垃圾桶清空并进行整理。我在接下来的语文写作课上,要求学生针对上述现象,尝试写出一篇文笔流畅、主旨明确的文章。这般一来,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蕴含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作为文章创作的源泉,“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认真观察生活、积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的文章创作过程还确保他们对上述“纷纷抱怨,却无人主动对垃圾桶进行清理”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探究“为什么”,又该“如何做”,很显然这就为其形成“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建立“无私为集体奉献自身力所能及的力量”的科学意识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总之,作为一名基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将德育内容嵌入具体的语文知识点教学活动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使学生情操品质双重教育教学目标的更好落实。

参考文献:

语文素质教育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方式

近年,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政策,在政策中明群指出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新时期的教育目标不再仅仅培养专才,而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全面性人才,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中,将素质教育隐化、简单化、生动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素质教育。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启蒙和打基础的过程,为了能在今后的教育中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更好的水平,我们需要在这个阶段夯实学生的基础,打好地基,才能筑起高楼。

一、将素质教育隐化、生活化

小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将素质教育明化地教授给学生,即使用的语言很直接、明了,但是学生也不一定能够明白,而且空洞、枯燥的语言很大程度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会调用思维去理解它。而且素质教育不是单调的而是富有内涵的,其中有丰富的内容,如美的教育、爱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等。如果只把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唯一内容,那就失去了素质教育的意义,知识丰富并不代表高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判断其中的一个标准。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很重要,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大都具有依赖思想,而且此时的父母也比较溺爱他们,一有困难就会主动帮忙解决,让小孩容易形成有困难就放弃的习惯,这种习惯可能会一直伴随孩子的一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面临困难勇往直前,适当灵活转换思维寻找多条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如果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在寻求老师的帮助以后,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转到解题的正轨上,起到让学生茅塞顿开的作用,而不是将整个解题过程直接给学生。有时候“有困难找老师、有问题找老师”的思想是错误的,老师需要对具有依赖思想的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让学生具有“困难”这个概念很重要,当然伴随这个概念的是解决困难的信念。很多伟人都是遭遇到困难才能成就辉煌,人生就像航海的船,想要到达彼岸,难免会遭遇风浪,航海的距离越长风浪越多、越大,那拥有的成就感就越大。困难还能激发人的能力,让自己都诧异“原来我可以做到!”学习的过程简单看来就是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将这些有关素质的教育隐化到日常教学中,将知识变得细腻,在不知不觉中就融合了这些思想。

小学生具有冒险精神,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将生活的空间都变成学习的地方,将语文课堂拓展到我们的生活中,将语文化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将语文知识转化成实践,将语文的理论深刻到学生脑海中。构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遇到的成语、歇后语、名人故事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积极地去了解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集中精力。

小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能够发散思维,将语文中的知识与生活进行对应,还可以开展一些语文活动。例如,学生的踏青活动,可以将关于春天的诗歌和故事带到活动中,让学生在放松和积极的心态中学习到知识。

二、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原本陈旧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代教学,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将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变成学生为主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课堂的学习方式变成“自学为主”。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起一个引路者的作用,只需告诉学生要走的方向,而路途中遇到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例如,学习一篇阅读文章,老师直接让学生看一遍主要内容是讲的什么,然后直接开从第一段开始讲解,讲到最后,然后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一个总结,这种教学方式明显是有问题的。首先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只需要接受,不用使用任何智慧、思维,处在一个很被动的状态,即使这篇文章学习结束,可能下次遇到相似的文章,学生一样会像第一次遇到这种文章时采用的相同的理解方式去阅读这篇文章,没有任何的提高。老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思维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让学生先去理解文章,再引导学生将模糊和依然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个过程,学生得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而且这个过程应该是充满快乐的,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得到提升,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教学要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很容易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其中原因主要有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学生方面的原因是,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分散的,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那学习效率当然会很低。老师方面的原因是,老师讲课不能找准重要、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的知识使用一种方法教授,当然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学生方面,主要是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中。老师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放弃旧式教学手段,将现代先进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所讲内容进行一个精简、炼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用简单、通俗、准确、生动的语言讲授教学内容,将一些容易理解、不太重要的部分,一语带过,让教学重点突出、明显,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强化训练,锻炼学生的能力以及思维方式。

四、注重个体差异,坚持全面发展

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和训练。每个学生存在差异,我们应该使用差异教育,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让素质高的学生和素质较低的学生一起得到提高。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需要学习做人,使用教学艺术将人生道理融入到知识中,培养发展型学生,让学生具体充分的可发展能力以及坚定的人生目标,学会在生活中做人、做事,在社会上取得一席生存空间。语言教学中,老师不能以具有最高素质的学生或者最低素质的学生为参照标准,来教学,那样会导致很多问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做到两者兼顾,多组织一些探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时间,根据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维引导。以最高的教学效率,教育出素质最高的学生。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很重要。同样,语文教师在中间担起了桥梁的作用,所以语文老师的素质和水平很重要,我们教师应该从自己做起,提高自己的素质。学生素质的培养,需要所有的人一起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是国家的希望,让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贡献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华.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32-33.

[2]尤立家.论语文素质教育的任务[D].湖南师范大学,2013.

语文素质教育分析 篇7

一、将素质教育隐化、生活化

小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将素质教育明化地教授给学生,即使用的语言很直接、明了,但是学生也不一定能够明白,而且空洞、枯燥的语言很大程度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会调用思维去理解它。而且素质教育不是单调的而是富有内涵的,其中有丰富的内容,如美的教育、爱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等。如果只把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唯一内容,那就失去了素质教育的意义,知识丰富并不代表高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判断其中的一个标准。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很重要,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大都具有依赖思想,而且此时的父母也比较溺爱他们,一有困难就会主动帮忙解决,让小孩容易形成有困难就放弃的习惯,这种习惯可能会一直伴随孩子的一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面临困难勇往直前,适当灵活转换思维寻找多条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如果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在寻求老师的帮助以后,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转到解题的正轨上,起到让学生茅塞顿开的作用,而不是将整个解题过程直接给学生。有时候“有困难找老师、有问题找老师”的思想是错误的, 老师需要对具有依赖思想的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让学生具有“困难”这个概念很重要,当然伴随这个概念的是解决困难的信念。很多伟人都是遭遇到困难才能成就辉煌,人生就像航海的船,想要到达彼岸,难免会遭遇风浪,航海的距离越长风浪越多、越大,那拥有的成就感就越大。困难还能激发人的能力,让自己都诧异“原来我可以做到! ”学习的过程简单看来就是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将这些有关素质的教育隐化到日常教学中, 将知识变得细腻,在不知不觉中就融合了这些思想。

小学生具有冒险精神,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将生活的空间都变成学习的地方,将语文课堂拓展到我们的生活中,将语文化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将语文知识转化成实践,将语文的理论深刻到学生脑海中。构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遇到的成语、歇后语、名人故事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积极地去了解知识和概念,帮助学生集中精力。

小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能够发散思维,将语文中的知识与生活进行对应,还可以开展一些语文活动。例如,学生的踏青活动,可以将关于春天的诗歌和故事带到活动中,让学生在放松和积极的心态中学习到知识。

二、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原本陈旧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代教学,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将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变成学生为主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课堂的学习方式变成“自学为主”。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起一个引路者的作用,只需告诉学生要走的方向,而路途中遇到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例如,学习一篇阅读文章, 老师直接让学生看一遍主要内容是讲的什么,然后直接开从第一段开始讲解,讲到最后,然后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一个总结,这种教学方式明显是有问题的。首先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只需要接受,不用使用任何智慧、思维,处在一个很被动的状态,即使这篇文章学习结束,可能下次遇到相似的文章,学生一样会像第一次遇到这种文章时采用的相同的理解方式去阅读这篇文章,没有任何的提高。老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思维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让学生先去理解文章,再引导学生将模糊和依然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个过程,学生得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而且这个过程应该是充满快乐的,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得到提升,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教学要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很容易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其中原因主要有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学生方面的原因是,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分散的,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那学习效率当然会很低。老师方面的原因是,老师讲课不能找准重要、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的知识使用一种方法教授,当然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学生方面,主要是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中。老师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放弃旧式教学手段,将现代先进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所讲内容进行一个精简、炼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用简单、通俗、准确、生动的语言讲授教学内容,将一些容易理解、不太重要的部分,一语带过,让教学重点突出、明显,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强化训练,锻炼学生的能力以及思维方式。

四、注重个体差异,坚持全面发展

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和训练。每个学生存在差异,我们应该使用差异教育,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让素质高的学生和素质较低的学生一起得到提高。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需要学习做人,使用教学艺术将人生道理融入到知识中,培养发展型学生,让学生具体充分的可发展能力以及坚定的人生目标,学会在生活中做人、做事,在社会上取得一席生存空间。语言教学中,老师不能以具有最高素质的学生或者最低素质的学生为参照标准, 来教学,那样会导致很多问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做到两者兼顾,多组织一些探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时间,根据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维引导。以最高的教学效率,教育出素质最高的学生。

五、结束语

学校语文教育定位问题分析 篇8

1.1 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语文是人类的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通过语言人们展开交际活动,所以语文是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而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最显著的特点。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学生今后所从事的的职业活动需要具备的社会行为能力。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可以很快地适应周围的环境。社会能力主要强调从业者需要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社会能力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学校设置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含义是指社会上的人都是建立在先进的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接触和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的文化气质、心理素养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学校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地利用语文的工具性的特性,强化其人文性,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发展人性教育,陶冶情操。所以,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思想就是提高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能够准确地运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1.2 大学语文课程学习被“边缘化”的现象

学校培养学生是以学生的充分就业为主要目的,所以,职业教育也就是就业教育。由于过分地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所以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专业课为主忽视了对以语文为主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校的语文教师数量不多,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同时也兼职其他学科的教学 ;二是学校设置的文化基础课学时不多,有的理工专业甚至没有开设语文课程。大部分学校的学生一般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很少花课外时间去学习语文课程,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三是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语文课程,但也知识形同虚设,实质上是搞形式、走过场,将语文课作为选修课或者“超大课”处理,甚至是讲座方式处理,导致语文课程边缘化现象突出。另外,学校以及一些单位一般比较注重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计算机能力,对学生的语文要求较低。导致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被“边缘化”,导致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发展严重滞后。有的学生在毕业时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写一份合格的求职信,在工作面试时语言表达不得体。无法与招聘人员进行顺畅地交流。总之,这种落后的司相观念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

1.3 高职语文课在大学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增加一定比例的传统诗词以及经典范文。中小学的语文课程的编写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学校应该普遍开设语文课程。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语文,并且学好、学精语文。学好语文对学生以后的为人处世以及做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功能的发挥是需要长时间慢慢发现的,其具有过程性、滞后性以及长期性,需要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影响学生。

2 语文课程教学合理的定位

2.1 对语文课程的地位需要有正确的认识

学习语文课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习语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用到这个工具,比如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学习都会与语文产生交流,学生需要善于使用这个学习工具,发挥这个工具的最大实效。学生以及学校需要转变对语文的认识,意识到语文教学对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性,提高语文课程的地位。另外,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是实现全面教学、综合教学的必要途径,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个教育水平的质量。如果学生不具备高质量的语文素养,则很难与单位的高素质文化的管理人员进行和谐的交流。

2.2 改革语文课程的设置

首先,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具有深厚人文色彩的新课程。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课堂的局限性,运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革教学工具,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语文与多媒体技术融合在一起,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各国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校的语文教学落实到实处。其次,探究新的语文教育模式。增加语文课程的学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优化语文教学是知识结构。明确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即以“高质量、强能力、实用性”为前提,以“必需和够用”为目标,根据“会说会写”的原则编写语文教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3 努力培养高职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文体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名作能力以及普通话达标的能力,即培养“会写会说”的人才。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对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进行重点训练 ;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规范训练,规定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口齿清楚、语调自然、说话得体。

3 总结语

语文素质教育分析 篇9

1. 调动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在素质教育的导向之下,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因而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 以学生为主。由此可以看出, 在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 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导向之下, 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兴趣高涨,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它处于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 因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应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让学生学会自己面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难题, 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解决语文问题的过程之中, 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 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 更关键的是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会养成一种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小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 关键是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动力, 因而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把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最有效的方式是让自身的教学方式更加的多元化, 利用多媒体的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观看与教材相关的图片、小短片,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另外,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之中营造出一种语文情境, 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去, 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互动,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调动。

2. 开展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目前, 随着新课改标准的提出, 各个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新的问题, 因为新课改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并且, 不仅仅是要注重“教”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将自己的视线放在“学”这个部分, 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出来, 这一点对推动语文教学长远发展意义深远。由此可以看出, 作为语文教师先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翁, 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根据教师的要求, 按部就班地学习, 这样与素质教育提倡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引者, 最关键的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去。在语文课堂之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建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由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 因此, 在设置目标的时候, 教师需要做好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 这样学生能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因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按照目标的要求去努力,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被教师“牵着”学习。在目标制定之后,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目标前进, 教师在学生完成目标过程中, 应逐步地引导学生如何去面对新的问题, 如何去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的参与意义能够得到加强。另外, 除了通过目标的方式,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因而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与语文相关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能够“亲力亲为”, 从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存在的现象是非常客观的, 因而语文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要重视这种差异的存在,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 更是如此, 小学是青少年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基础阶段, 因而教师不能够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 教师在培养其学习能力的时候不要急于一时, 应该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打好基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教师不能够使用千篇一律的方式对待学生, 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性, 让学生的自我个性得到发挥,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良好环境,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君莲.摭谈“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氛围的创设”[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7) .

传统语文教育变革的动因分析 篇10

一、传统教育的自身缺陷促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变革

以儒家教育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教育有天人合一、政教合一、文道结合、师道尊严等基本特征, 其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学而优则仕”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 注重对“人”的教育而轻视对“物”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背景下, “中国虽不乏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但此类知识仅限于私人授受却没有进入课堂的机会, 亦未获得‘形式化’的发展。因而, ‘科学’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始终停留在直觉层面和经验主义的水平上未得独立和弘扬”[1]。这种伦理型教育的畸形发展是以科学教育的萎靡为代价的。中国科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育, 然而由于重农轻商等思想观念的影响, 致使科学教育发展缓慢, 多停留在实用的经验的层面而没有发展成一种系统的科学教育学说。传统教育只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 发达了伦理文化而忽略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造成了中国教育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失落。

总体而言, 我国传统教育对于封闭的、非机械化的农业文明有很多合理性, 但是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来看,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因素, 缺失了科学内涵的以伦理教化为主的传统教育在近代西方文明面前, 必然会产生危机感。鸦片战争尤其是甲午战争的爆发, 惊醒了晚清朝野的上下, 也惊醒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和文化。作为传播封建思想、伦理道德的工具———传统语文教育理所当然受到新思想、新观念的批判。传统语文教育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 加速了变革的趋势, 主要体现在科学的话语对白话的技术化洗礼, 使得以文言为学习载体的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白话逐步发展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从表现方式来看, 科学论文的公式和图表无法用竖排及无标点符号的方式表现, 所以必须采用横排和新式标点;从语文知识来看, 过去的内容与现代科学精神不合, 必然会产生新的语法修辞知识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从语文学科目标设置来看, 由于科学观的介入, 使得目标设置由片面到具体, 由笼统到详细, 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从语文学习内容来看, 一些反映自然和科学常识的文章被吸收到语文教材中来, 成为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的一个窗口;从语文教学方法来看, 严密的、高效的科学方法的产生, 必然会促使只重“背诵”、“领悟”、“揣摩”、“抄书”的传统方法发生重大变革;从考试技术上看, 科学的测验、实验方法的运用, 使得传统的考试方法得以改造和发展。

二、现代教育的深入发展促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变革

清朝末年, 在西方“船坚炮利”的威胁下,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传统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大转型时期的需要。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地位, 晚清政府采取了“废科举, 兴新学”的举措。百日维新期间, 全国各省大力兴办新式中小学堂, 并把各省、府、县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高等、中等、初等学堂, 还鼓励华侨兴办学堂。以学习西方科学为主体的新式学堂发展得十分迅猛, 据统计仅在“1895~1899年, 全国共兴办学堂约154所, 其中1895年3所, 1896年14所, 1897年17所, 1898年5月以前14所, 戊戌变法期间106所, 估计全盛时期学生总数达到万人”[2]。科举制度的废除之后, 各新式中小学堂大都开设了语文科, 然而普遍存在着奖励出身、忠君、尊孔等腐朽的做法, 在新旧教育体制的交互碰撞下, 兴办实业和办实学的矛盾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可以说, “制度的改变总比思想的改变要容易得多。我国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清朝末年就消亡了, 但是科举制度相伴随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 仍有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残存下来”[3], 影响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因此, 转变观念, 完备教育体制, 改善教育结构和布局, 已成为民国初年接受西方科学观念的学者 (如蔡元培、黄炎培等) 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在积极介绍西方教育理论、观念、制度和方法的同时, 提出了改革传统教育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育主张,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然而, 就传统语文教育而言, 早已沦为封建科举制度的附庸, 重书面语轻口语, 重文言轻白话, 严重脱离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阻碍着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 与科举制度一样成为“空疏无用、禁锢人才”的批判对象。在批判和声讨之中, 传统语文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比如, 1912~1913年, 民国政府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 以及“壬子”学制的补充和修订文件, 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制系统, 即“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废除了“读经讲经”科, 把“中国文字”、“中国文学”两科统称为“国文”, 这是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第一个正式的语文名称。该学制使中国教育现代化又有了新的进展。教育性质的改变, 教育观念的更新, 推动着语文教育稳步向前发展, 开始确立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目标, 并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这标志着现代教育的巨大胜利, 语文学科由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现代语文改革运动促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变革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的是白话, 写的、读的却是文言。由于文言难学, 所以文化教育长期被统治阶级所垄断, 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广大劳动人民也只能处于不会读、不会写、没有文化的愚昧状态。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科学观念在中国的传播, 许多进步的革新家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都希望拥有最有利于表达和交流的语言工具, 而文言文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是面向过去的, 远离现实生活的, 是不利于学习和掌握的, 因此, 成了被严重抨击的对象。人们希望自己所学所用的语言文字应该是易读、易记、易写, 其内容也应该是实用、高效的, 而这些要求都不是古奥死板的文言文所具备的, 所以使用以口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白话文就成了人们的追求。经过太平天国时期发起的语文改革运动对“俗语”的提倡及爱国志士对文言文的“空疏无用”的批判之后, 19世纪末一场现代白话文运动首先在资产阶级改革派中掀起, “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达到高潮。

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开展, 以文言文为标志的传统语文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白话文很快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宣布小学率先实行国语和白话文教学。小学国语教科书逐步全部使用白话文编写;初中国文教科书在实践中不断进展, 与文言文所占比例相比, 白话文最终占据了大半“江山”;在一些版本的高中国文教科书中, 白话文约占五分之一左右。现代汉语修辞、语法及各种语文知识开始在语文教学中穿插学习, 白话文阅读和写作日益受到重视, 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大大降低, 即便是高中也仅要求能读平易的古书即可, 高中作文有专作文言文而改为文白兼作或文体不限。尤为值得强调的是口头语言的学习从无到有, 听说能力训练开始在语文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而打破了传统语文教育只重书面读写而轻视口头表达、只重文言而轻视白话的局面。学习普通语言文字,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以应付社会和生活的需要, 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得到加强。总之, 在现代语文改革运动的冲击下, 20世纪早期的语文教育在革新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 日渐走上现代化、实用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玉宝.论传统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5) .

[2]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5.

语文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一、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学生失去人文精神,语文学习劲头不足

语文的基础教育功能其实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无论是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语文的内涵非常丰富,语文不仅是人们沟通的基础,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蕴含着哲学的真谛,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内涵所在。而现实却与这样的精神实质相背离。“快消文化”的融入,冲击着年轻一代的思想,语文的人文精神正在消失,学生的学习动力也随之不复存在,这就是学生群体的最大困惑。

(二)教育体制下的语文教育缺乏活力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失败的吗?并不是。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光辉教育史,也曾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但即便如此,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不完善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从未冲淡“分数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近乎偏执的“信仰”扎根于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的心里,也深深影响着学生。学生学习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而是为了获得高分。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谈。

(三)网络语言冲击着正统的语文教育

不知道从何时起,网络语言已经占据我们的生活圈。对于网络依恋近乎狂热的学生群体直接受到影响。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不断刷着微博、论坛、空间,很少有人再拿出语文课本安静地阅读一篇散文[1]。科技带来的冲击还远不如此,相当一部分的传统纸媒也受到了影响。我们可以看见很多报纸也都用上了网络语言。我们不便评论这是否妥当,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络语言的语法有很多是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规则的。不少学生盲目模仿网络语言,直接用在了作文和考试中,让人忍俊不禁,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笑声,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

二、语文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及几点建议

(一)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改进评估体系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首先需要改革的就是成绩评估体系,应该完全摒弃掉以分数定成绩的观念,以语文教育为契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新的评估体系不应该“唯分数论”,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首先,需要端正教育心态,明确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涵养,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2]。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强化。其次,评估体系要加以改进。语文教育改革的瓶颈就是评估体系的改革。可以说,如果评估体系不变,教育改革就只是一句空谈。语文不应成为一门单纯的教师教的学科,而是需要学生参与进来自主地学。语文也不是简单的名句背诵,更重要的是了解其内涵。教师应该转变角色,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自学,从语文中悟道。

(二)利用互联网思维,传播语文教育新思维

在很多人眼里,语文教学还停留在简单的死记硬背层面上。其实,语文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贴吧、微博、论坛等新媒介的广泛应用,网络语言不断出现,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困惑,对正统的国学产生了冲击,而广大学生却享受着网络语言带来的快感。诚然,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化圈子,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调整。这与传统国学形成了鲜明的区别。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热衷于网络语言的行为加以引导和纠偏。这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相继推出,这就是利用互联网传播语文教育新思维的集中体现。汉字和成语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以这样全新的形式将中华文化展示给广大电视观众,题材新颖,同时主题也很深刻,一时间掀起了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当然,新颖的语文教育形式还远不止于此,可以继续运用互联网开辟新的思路。书法也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网红,他们并没有极高的颜值,但是写得一手好字,也能“笼络”一大批粉丝围观,这就是一种示范效应。人人都非常喜欢美好的事物,进而加以模仿。语文教育其实可以培养这样一群人:有的专攻书法,有的专攻诗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玩得出一种境界,本身就是对语文教育的创新。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聚众效应”,特别是在这种“粉丝经济”的时代,网络语言的生命周期很短,很快就被粉丝忘记,但是那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会随着粉丝的传播变得更加有生命力。

三、结束语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早已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看到到了语文教育的新方向。当然,语文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做好当下各个环节的语文教育创新,才能把语文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东亮,秀梅.基于移动互联的大学语文教改新探[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5(04).

语文素质教育分析 篇12

一、加强课前预习, 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一)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 教师需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 画出教材中存在的难点和新词等, 让学生课前有方向地开展预习活动, 这样能够保证课前预习成效,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教材预习, 熟悉教材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发挥主观能动性, 为课堂学习活动开展做好准备工作[1]。通过课前预习, 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大致明白教材内容讲述的是什么, 而一些基础较差的人会提高对这些知识的重视程度, 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二) 为学生提供适当指导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认知水平偏低, 在学习活动开展中很容易遇到一些疑难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指导和帮助, 这样做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认知水平, 还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在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时, 教师能够发现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少, 问题理解较为深入, 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提出的问题较多, 并未问题内容过于简单;领悟能力较高的学生, 对于文章中描述的伟大人物会表达出钦佩之情, 觉悟较差的学生则会流露出不同的看法, 看法出现偏差[2]。 所以, 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 在看待同一件事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和看法, 这样做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三) 因材施教

教师在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认知能力差异情况后, 结合实际情况, 设计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明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将学生存在的疑惑作为教学难点进行重点剖析。 此外, 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一些优等生设计的问题难度较高, 后进生问题则比较简单, 这样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自信心[3]。 由此看来, 教师因材施教, 设计教学方案, 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强化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用自学引导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教师需要明晰自身的教学职责, 起到引导作用, 重点通过课堂教学, 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解决问题时, 需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 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自学、讨论等方法, 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 最终由教师答疑解惑。 在教学活动开展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对于存在的问题, 表达出见解, 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有针对性地提出疑难问题,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主观能动性[4]。 激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过程中, 结合实际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出认识问题, 通过教材中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融会贯通。

此外,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深入思考, 但是这种教师设计的疑难问题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确保同教学内容相联系, 实现教学目标。

三、做好课后学习辅导, 强化自学能力

(一) 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单纯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完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需要联系课前预习和课后学习辅导,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后辅导, 主要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主, 以此加深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充分消化性学习到的知识内容, 学生可以独立做, 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引导学生讨论和联系。 教师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后练习题的辅导方面, 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适当改变一些练习题内容。

(二) 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加强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课文的表述方法和写作特点, 让学生模仿写作, 写一些随笔文章, 将语文基础知识和写能力有机结合, 教师对学生所写的作文进行适当的评价、修改,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不断强化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写作, 互相评改, 这样在互相评改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强化学生写作能力, 提高写作训练成效。 通过写作训练,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增强, 同时在理解文章时自然更加容易。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应用自学引导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为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由于教学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知识讲述, 还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身心参与其中, 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陆倩.初三语文读写复习中的“引导自学”研究[D].苏州大学, 2012.

[2]陈天金.着眼素质教育, 培养自学能力——湖北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综述[J].小学教学参考, 2014, 31 (03) :17-18.

[3]常志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分析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2 (16) :12.

上一篇:高校网络用户下一篇:特异性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