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教育

2024-06-11

语文素质教育(精选11篇)

语文素质教育 篇1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即将到来, 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来说, 实施素质教育已是势在必行。关于素质教育, 各科已在不同的领域开始了不同的探讨, 就语文学科来说,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探讨着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有利途径和方法。在八十年代初, 张孝纯先生提出“大语文教育论”。这种观点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正像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张鸿岭教授在第六届年会总结报告中所说:“大语文教育的观念, 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者所接受”。大语文教育是一种顺应人的身体、心理发展规律, 注重整体教学的教育, 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自觉而生动地有个性地接受、积累、运用和创造知识, 加速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相互转化, 从而达到特长, 提高素质的理论实际的语文教学体系。它的理论的核心是以课堂为轴心, 再辐射于语文全部活动领域, 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它特点是开放性、主动性、全面性。教学结构是“一体两翼”, 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以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利用语文教学环境为两翼。我们知道,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语文教学必须是开放的, 这就是说以大语文教育为指导势在必行, 大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手段, 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提高广大学生的素质又是大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 我们要坚持以素质教育理论为基础, 运作大语文教育指导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观点。

首先, 大语文教育的目的性与素质教育的目的完全吻合

第一, 目的实用性。

时代在发展, 科学技术在飞速进步, 地球变小了, 宇宙间各种距离变近了。人类早已不是“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悠闲子民。二十一世纪, 将是“地球公民”或“世界公民”的时代, 我们面临的是人世界的竞争, 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在世界舞台上就必须有发言的能力。语文教育是塑造人的重要科目, 如果还把目光仅仅盯住多考几分的狭隘圈子上, 是不能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需要的。另外,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 学生仅仅掌握一点书本的语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据统计, 改革十几年, 汉语新词汇增加了二千七百多个。加外, 学生在完成高中或大学学业之后,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 使他们不会感到语文知识的缺乏和社会能力的低下, 这种自身文化的需要和社会文化的需要两个方面是大语文教育注重的目标, 它主张的是学生学习是解决生活需要, 而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积累。这就说明大语文教育注重实践, 注重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大语文教育和语文素质教育在这一点目的是相一致的, 它们都是基于这种需要为目的,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塑造全面发展、高质量的人才。

第二, 内容的适应性。

大语文教育内容的适应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一个内涵, 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陈旧、呆板、琐碎、无用的形式, 它把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使语文教学的内容除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有适应社会文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内容, 这样就扩大了广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一些经验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 大语文教育是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其次, 大语文教育内容的构成。

第一, 从大语文教育所覆盖的面上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广度。

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教育的范围是针对小语文教育的范围而言。它的范围扩展到课堂以外的语言活动的一切环境。比如: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都直接影响着语言水平。还有学科 (课堂、课本) 语文活动、其他学科 (政、史、地、理、化、生) 语文活动、影视报刊语文活动, 第二课堂 (文学社、报道组等) 语文活动, 第三课堂 (社会、人生、自然) 语文活动。这个范围完全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内涵。正像张孝纯先生自己论述那样:大语文教育是以语文课堂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各方面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通过这“四个结合”, 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深化。大语文教育这个能辐射各个角落的理论, 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二, 大语文教育的溶合性更好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过去, 语文老师为教语文而教, 学生为语文而学, 使语文成了与各科毫不相干的“空中楼阁”, 大语文教育加强了语文同各门功课的合作, 使他们相互溶合, 在溶合中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例如:说语文课知识有的来源于其他学科 (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 而不能让学生误解为语文知识也是用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的。另外, 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能解决语文问题, 比如说作文, 如果单纯地为了写作文来提高写作能力是传统的做法, 也是失败的做法。作文最重要的是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材料, 这仅靠语文是不行的。而政治的、历史的、甚至自然科学的内容的“语文化”将成为作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上可以看出, 大语文教育完全覆盖了语文素质教育的范围。

最后, 全面发展的观念。

受着未来人才需求的制约, 教育教学塑造人的指导思想就是全面发展, 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有两层含义:第一, 是素质的全面发展, 即心理素质 (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 文化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二, 是大多数人的发展, 教学目的应该面向大多数, 而不是几个优生, 正像贺拉斯.曼斯所说的:“估量科学和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 不应过多地着眼于整个社会拥有少数大量的深知识的人, 而是着眼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大语文教育是针对我国语文教育局限于课堂、课本;重应试训练轻能力培养, 重分数轻人格发展的封闭性、被动性教育导致下产生的少慢差费而提出的。它走出了封闭狭小的圈子, 它是以课堂为轴心, 再辐射于语文的全部活动的开放性、主动性教育, 它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进行强有力的开发和提高, 而语文素质教育是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不同程度地使学生的各方各面得到发展和提高。语言素质、思维素质、知识技能等构成了语文素质的基本内容。在这些素质教育过程中溶汇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诸方面的素质教育。因此, 二者无论在目的上, 还是内容上, 都达到了高度统一。可以说, 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 就是学生在语文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

大语文教育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很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孝纯先生提倡建立互敬互爱、平等互助的敬爱型师生关系, 这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教育和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求做到教学相长, 既要热情帮助学生, 又要虚心接受学生帮助, 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办, 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决策, 这就有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使学生自觉努力, 积极活动, 依靠自己提高自己, 绝不是被动接受培养和训练。

另外, 大语文教育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注重抓学生个性的培养。说大语文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并不是平均发展。大语文教育学生有广阔活动空间, 这就给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大语文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修改潜能的优势, 也就是寻求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素质教育为大语文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种理论指导下, 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探索, 以便承担起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重任, 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语文素质教育 篇2

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质——基础工具性,决定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步,学生的语文水平常常是学生素质高低的表现。

语文教育的社会性决定语文与生活共存,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和语文学习。人们就是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进行社会交际,同时在生活、交际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育应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语文素质培养和训练。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主渠道作用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渠道,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靠读写听说训练去完成。

1.结合生活教读。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为生活服务的。在教读课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有机联系到校园内外、国内国际,缩千万里于三尺讲台,纳天下事于几方丈教室。途径有二:一是善于捕捉学生所关心的事情,捕捉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进行语文教读。例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为什么读书?”从而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二是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谈谈尊老爱幼的事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纯洁的感情。

2.结合生活训练。训练要着眼于学以致用,训练的材料来自生活。例如让学生写春天,就带学生到公园,到郊野,去观察春天里各种事物的情态。在作文训练中,还要提倡写生活、写真情实感,鼓励创新,写“放胆文”。教材上的练习题和训练材料,要挖掘与生活的联系。

3.教给实用的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语文能力。课堂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查(字典)、自写(字、词、段意、中心)、自检(检查、修改作文);课外指导学生做知识卡片,写日记,摘抄读物上的名言、警句、优美语句。

4.学语文与学做人结合。语文含有人文因素。学习祖国语言,就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接受、认同、形成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达到语文能力与心理品质共同提高。

二、积极开辟语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义务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活动必须结合,积极开辟语文教育的第二课堂——语文课外活动,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按内容可分为:①阅读活动。例如实用文体、科技读物、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读书报告会等。②写作活动。例如课外作文,办墙报、手抄报、写日记、读书笔记等。③听说活动。例如讲故事、讲演比赛;听广播、听音乐后叙述内容,听新闻广播,抗干扰比赛等。④书法活动。例如练习毛笔字书法和硬笔书法,举行书法比赛等。⑤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游览名胜古迹、社会调查、访问英雄人物、搜集民间谚语、故事等。按形式可分为:①语文主题活动。例如“我爱家乡”说写主题会,名人名言荟萃等。②语文智力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力、查字典比赛等。③语文游戏活动。例如猜谜语、说笑

话、对对联等。④语文说、唱、演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等。⑤语文作品展评活动。例如手抄报、读书笔记、书法等作品展评。

三、结合学校生活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1.架起各科教学与语文素质教育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是各科知识的载体,数学的法则定理,有些就是一个多重复句;理化的实验解说,就是一篇说明文;历史事件的记述就是记叙文;地理风光的描绘,就是生动优美的散文;政治观点的阐述。就是逻辑严密的论文。在进行各科学习的同时,也有意 语文学习,把各科教学当做语文素质教育的另一场所。

2.在班级生活中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场地,在这里既能进行班级建设,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既能进行进行集体教育,又能进行语文训练。例如选举班干部,让学生推荐或上台讲演;班里组织活动,让学生当主持人;学生轮流值日,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填写班务日志;写会议发言稿,当班会记录人;组织小记者活动,开展宣传报道;新老师上课写欢迎词;组织欣赏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等,使班级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

3.在学校生活中进行语文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具备一种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本能”。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艺术节、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重大活动后,让学生作文;听领导讲话,专题报道时,边听边做记录,训练提纲擎领的技能,学习生动的语言和优美词语;组建校园电台,开展课余广播;让学生办板报,纠正校园内外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汉字;开展人人都讲普通话活动,组织语文竞赛等。这样既丰富了学校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把语文教育由课堂扩展到学校生活的天地。

四、在社会生活中接受语文素质教育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刘国正同志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好像是一个多面体,有许许多多的„性‟。至少有一个„性‟很有道理,即社会性。社会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

语文是人们交际的工具,社会这个学习语文的场所是无边无沿的,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运用语言(口头或书面),只要应用语言,就会给青少年以影响。

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 篇3

那么,我们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握这个问题呢?

一、要善于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语文精华

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象。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重科学、伦理,重整体、辩证,重真、善、美统一。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合读,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二、要善于根据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和幻想

汉语言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灵活性和汉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幻想的空间。如一个“水”字。可以将其放在沙漠里、夜晚间、战场上去体味;一个“无边无垠”的词,可以导引你去大海中扬帆,去草原上驰骋,去宇宙中探秘;一首《沪杭车中》(徐志摩),那一幅“烟、山、云彩;水、桥、橹声;松、竹、红叶”的画面,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激起人们真挚、深沉、强烈、永恒的思乡之情,教你无法抵御,誓与美丽的家乡地老天荒。如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文章的解读,都是由汉语文富有弹性、富于联想、灵活、自由、生动的独特特点决定的,才使得人在学习语文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把特定的语文信息与原有大脑的信息产生有机的组合、扩展和再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难以数计的信息,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汉语文创造的魅力。

联想、想象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必然产生科学、创造的幻想。就能打破一切观念、思维、方法的束缚。读一个词,要联想到它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和构词方式等;读一个句子或一个语段,要联想到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读一篇文章,要设想它所产生的艺术的、审美的、历史的、现实的等方面的价值;听一件事情,要先判断它的真假,分析它的起因、过程、结果,假想它的意义、作用,或教训等;去到一个地方,要联系到它的过去,直视它的现在,想象它的未来;思考一个问题,要从纵向、横向、比较的、综合的等方面去思考;得出一个结论,要试证它是否成立,是否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等等。总之,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语文有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语文的独特优势,养成学生善于联想、想象、富于幻想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三、建立多元的、立体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

语文的“基础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多元性”“立体性”是对语文“基础性”的哲学诠释。一要大胆地把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表达、语言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勇于探索和实践;二要把学习语文知识与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包括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四大形态的知识高度结合,促进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不断完善;三要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本。这具有鲜明、深刻、现实的战略意义。语文是重要的信息载体,要认识语文在知识信息的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正视文本、音响、图像、影像、影视、计算机等多媒体组成的大容量、强时效、立体化的社会生活信息情境,善于在一切信息交流中用健康的心理、正确的观点、科学的价值观去捕捉、吸纳有效的信息,并能根据需要迅速、不断地转化、再生新的信息。以此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内化和对现代化语文学习技能的掌握,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四要指导学生切实根据需要正确恰当地解决好文本阅读和文本书写与超文本阅读、超文本书写的关系。现代思维学的研究表明:传统的阅读和书写更能促进人的思维结构的完善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要综合发挥传统语文学习技能和现代语文学习技能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确保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综合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五要大胆突破平淡无味的“讲读”“串问”等教学形式,切实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学习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需要,建立活动式、参与式、发现式、探索式、创造式的立体交叉的活而能化。化而能用。用而能创的多元的、立体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的同时,科学知识与技能素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思维与道德素质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全面发展。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素质的培养 篇4

对小学生来说,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从最基础的方面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极为首要的。语文素质首先是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最基础的方面。其次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一种社会选择,即通过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喜好以及情绪、气质等心理因素的培育、陶冶与净化,帮助他们从书本上对生活和社会进行理解与探索,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2]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

一、小学语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小学生语文素质的现状

近年来,一些教师反映现在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整体水平都在逐渐下降,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没有了兴趣。汉字写的不规范,作文丝毫没有新意,也没有读书的好习惯,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实践能力差。有的学生甚至在语文课堂上睡觉、打游戏、写别的作业,完全不把这门学科当作重要的科目,也不在乎自己的语言水平。

一些专家也指出,小学生目前这种对待语文的态度,其实是早就可以预见的。因为现在的语文教育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对语文没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老师,不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在逼迫学生按照他们的方式和习惯进行学习,让学生逐渐产生了厌恶感。同样的,现在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也是罪魁祸首,让学生一步一步偏离了原先正确的轨道。[3]

(二)小学语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学生缺乏系统的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个曾经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部分,现如今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光芒。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对这“训练”二字过分计较,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已成为了陈旧的教学观念,只是针对当今的应试教育的一种手段罢了,是纯功利性、纯工具化的。[4]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以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之”[5]。这就是语文,很显然,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在我们平时交流中语言是常用的工具,它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样的文字也是如此。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这二者是要同等重视,不能顾此失彼。

2. 学生缺乏对阅读的训练。

现在的小学阶段,各年级的学生们课外阅读的量是很少的,或许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和家长一直在告诫孩子们要多读书,但是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的量都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自觉意识也很淡薄。如果学生不爱读书,对阅读毫无兴趣,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因为他们将可以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获得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就这样堵住了。我们应该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样会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学生缺乏系统的作文教学

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中除了有阅读,还有写作这一重要的板块,然而目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中间发挥的作用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的教师没有严格按照作文教学的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指导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一点创新,大同小异。在调查教师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大多采用教师自己命题,然后对学生稍加指导后就让学生写作,之后进行批改和讲评的这样一种流程,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6]。

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而忽视了作文讲评工作,即使是作文讲评,也只不过是老师挑选几篇写的较好的作文读一读罢了,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7]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对作文有畏惧和抵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越加严格要求,就会越导致孩子写不好作文,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会让孩子的自尊心也受到严重的伤害。

(四)学生缺乏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

小学生是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来看,在他们所处的这个阶段,正是他律道德阶段。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从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对周围人的有意和无意模仿,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教师和家长。这就很难保证他们会按照我们所预期的方向发展,任何一些小的行为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文化氛围就很容易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例如上课爱说话,坐不端正,不爱写作业等等。如果在家庭里孩子没有得到一种很好的示范,那么这些行为就会严重影响他们,进而影响语文素质的培养。

二、针对这些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活动,提倡综合性学习

倡导综合性学习,冲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是很适合的。[8]语文本身就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综合性的学习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和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有利于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主,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养,给学生能够提供更多自我锻炼的机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二)针对学生开展语言、阅读、写作等专项训练

1. 语言训练。

语言的训练离不开丰富的积累,除了有语言本身的积累之外还要有生活方面的积累,文化方面的积累。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去感悟语言的魅力,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状态,能对其进行概括化又能进行具体化。[9]让学生明白语言的用法,使他们可以在生活中也能自然而然表现出自己对语言的喜爱。

2. 阅读训练。

在阅读中,课外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关键的一点,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好有关资料的整理工作,为学生阅读的内容进行准备,选择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能提高他们自身兴趣的书籍;还要选择与课文相似的一些经典佳作。其次要给学生做好阅读的计划,带领他们按照计划慢慢实现预定的目标。

3. 写作训练。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讲,多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释放自己的内心,解放他们的天性。如果学生按照原来老师的教法去写作,加上一些束缚的条件,就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教师可以适度放宽对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自由表达,毫无保留的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模仿,但是要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发现别人作品中的优点来丰富自己的文章,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就随便抄袭一篇。

(三)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行为中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小学生现在正处于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要尽早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帮助他们改掉学习上的毛病以及问题。但是不能用体罚等偏激的形式,谁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孩子,家长和教师要真心关爱孩子,帮助他们。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家长要及时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榜样。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文化的环境里,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四)完善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的开发一直是重要的教育问题,它会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语文学习既不是一概抛弃和否定传统,也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需要继承和吸收传统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

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不是只在乎理论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现代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更好的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平台。课程与教学一直是相互结合的,课程是教学的内容,教学是传授课程的手段。只有将两个内容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总结

在课程改革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语文这门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都是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是他们在当前这一学习阶段所必须要做到的事情。通过文章分析目前在小学语文素质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认识到语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分析原因后,找到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就能使当前出现的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学生最先应该认清自己,充分发挥主体地位,通过提高自身的思维、实践、审美、创新等能力,帮助自己为培养语文素质提供途径。这些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是要重点关注的,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在逐渐发展中,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很好的提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与成长中,语文素质的培养这一问题一定也会进一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胡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倪文锦.语文课程教学法(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许焕.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谈小学语文的教学[D].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4]李延梅.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6]柴甫政.浅谈提高语文素质的途径《学周刊》[J].2011.

[7]茅海燕,罗立新.教师语言表达学[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8]倪文锦.关于写作有效性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再谈语文素质教育 篇5

首先看看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其误区。自从高考制度改革以后,摒弃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的推荐制,恢复了按分数择优录取的高考制度,它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克服了以“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代替科学的弊端,扭转了教育质量全面滑坡,文化几乎丧失殆尽,科学技术濒临崩溃的局面。新的高考制度实行20多年来,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科教兴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一张考卷定终生”的考试制度,与全面发展学生智力、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极不适应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变革了,前进了,上层建筑也必须随之变革。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下大决心、大气力,义无反顾地进行革新。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每年级两册语文课本,每册课本上规定了几篇课文,每篇课文又规定了几个知识点,然后让教师围绕这些所谓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授课,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中被动地接受,通过死记硬背,机械地掌握规定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培养语文能力实际上是一句空话。小考、中考、高考,出题人绞尽脑汁变换花样、变换角度,也只能是“万变不离其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谓能力的培养,充其量只能是让学生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下,牵强附会地去迎合出题人的意图,事实是玩了一场文字游戏而已。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文中反复咀嚼,学生也只能跟随教师的指挥棒在文山题海中艰难跋涉。这种应试教育的老模式彻底解体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需要广泛的涉猎和全方位的提高,只在课堂课本中游弋必定是要走弯路、遭淘汰的。

那么,语文教学的改革出路在哪里,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呢?笔者认为应主要抓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提高认识。语文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学科,是人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因此要求全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高度重视,下功夫来学好它,将其置于重要学科之首——复旦大学前校长苏步青教授曾说过:我建议如果语文成绩不好,其他学科再好,我们学校也不要。苏老语重心长的话说明了语文工具性、基础性的重要意义。因此,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要把学好汉语言文字文学当作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内容来学好掌握好。

2.实践性,要彻底改变过去将语文囿于从课本到理论的观念,实际上它有广泛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语文能力,不要只局限读课文、讲课文、背课文、解词、造句、写作文,要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来解决语文中的问题。

3.根据“大语文观”的教学原则,拓宽语文教学渠道。除了现行语文教材之外,还要有一定的补充教材、乡土教材,教师可选生动、活泼、实用的古今中外名著,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吸取更多的语文知识信息量,并渗透到其它各学科中。“大语文观”是著名语文改革家张孝纯先生提出的新观念,他完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4.听、说、读、写并用。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多层面、立体化的系统工程,它综合了语言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学、写作学、修辞学以及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逻辑学等等,要想学好必须通过听、说、读、写全方面的训练。这四种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只偏重于一种方式是不能奏效的,而且这四种能力又是应付各种场合的必要的知识储备。改革考试方式,这是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考察、评估的指挥棒,是决定教学方式的关键。只有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搞好素质教育。可推行多考、小考、全方位考以取代一张考卷定终生和单一考。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识(即思维)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发挥学生思维的能动作用,实现认识的飞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知识和发展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学习需要思维,思维促进学习;学习发展思维,思维又提高学习。语文教学中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呢?最关键的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如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内容),怎样写(方法),为什么写(思想),为什么这样写(写法的好处),使学生掌握分析、理解文章的方法。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学生观察力入手,教给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生活,进而发挥想象力,训练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总之,要对学生进行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强化训练,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智力素质。

良好的语文习惯,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终身受益。学生应养成哪些好习惯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已有具体规定。如阅读方面要“养成默读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习惯,写作方面要养成“不写错别字、书写规范、工整”、“修改文章”的习惯,说话方面要养成“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有礼貌”的习惯等。这些习惯怎样培养呢?首先要让学生思想上重视,明白养成这些习惯的好处。其次是要经常地在读、写、听、说训练中严格要求,随时警觉,对学生在学习中每一个微小过失都不能疏忽迁就,通过长期严格的强化训练,就能逐渐养成这些良好的语文习惯。

浅谈语文素质教育 篇6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

提高教师素质修养是实施中专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时代在飞速地发展, 知识在不断地更新, 受教育的对象也在不断地改变。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 素质教育就是空谈。从哪些方面去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呢?首先, 教师要加强政治修养。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新主人的高尚事业, 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其次, 教师还必须加强业务素质及师德素质的修养。常言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其辨证关系就正如“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进修、函授、自学或订阅相关的期刊杂志及浏览电脑网络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将新知识、新动向及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加强师德修养也十分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举止文雅, 知识渊博, 谈吐自然, 亲切和蔼的老师永远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赞扬。

二、培养大语文观念。

从广泛意义上而言, 语文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存在于每一学科每一领域, 它包括人的思想、语言、对社会的认识态度、对事情的处理能力等, 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辞典。在中专语文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 把对语文的学习拓宽到生活的每一时刻每一角落, 使其能够深刻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 并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读写听说等能力进行训练提高, 做到由课上引导课下, 由课外激发课内, 从而有效地发展语文的各方面的能力。在这点上, 笔者不但自己注重收集各类社会信息, 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见缝插针地结合社会时事进行教学。

三、重视文学欣赏, 提高审美能力。

俗话说: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 便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教育培养的应是富有个性与创造能力的主体, 而不应是头脑僵化、思想一致、模式统一的人。笔者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世界, 鼓励不同观点的存在, 将文学恢复为文学, 使学生自主地从中获取美感, 提高审美能力及道德水平。如在《包身工》一文中, 让学生讨论文中的“拿摩温”、“芦柴棒”与当今社会一些恶毒老板与受辱女工有何不同;在《登高》等诗词中, 让学生充当画家、摄影家来自发描绘心中的诗景, 这便大大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思维及想象, 对鉴赏人物形象、明确生活态度、树立生活目标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四、探索特色教育, 激活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探索一条符合中专生心理层面及其社会生活需要的, 既利于教又利于学的教学路子, 是每个为师者的根本目的。在语文的学习中, 中学注重语文的基础性, 大学注重理性的认知和审美能力;而中专生在心理上充满着对世界认知的渴望, 愿意尝试新事物, 却常以肤浅而片面的认识作为行动的导向。因此需要具有较好的理性认知水准, 同时受社会要求还需要具有较好的语文应用能力, 这便给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这些, 笔者以重引导思想作为教学导向, 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重能力训练和课文分析, 重关注世界导课内认识, 重评价论辩立审美情志。具体地说, 那在课堂教学中, 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 对课文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导引, 引发课堂讨论, 对学生能动的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进行口头表扬及课堂加分。同时在节省课文分析时间的基础上进行朗诵、陈述或复述观点的口语训练及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探讨, 以此激活课堂教学及学生思维。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探析 篇7

一借用电视或网络突破封闭的教学机制

《东方时空》是中央电视台精制的电视新闻, 周二到周五早晨7∶00播出, 若学校条件允许, 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准时收看, 让电视中主持人、记者、播音员作学生的导师, 教师只是引导者, 并要求学生写观后感, 老师给予批阅。还可组织学生收看《早间新闻》, 打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 营造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使学生们义愤填膺, 暗暗立下心志, 要为祖国作应有的贡献;阿以争端, 非洲难民, 震撼着学生们善感的心弦, 生起一股要为天下人谋福的善念……还有《时空报道》等诸如此类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益的电视节目都可组织学生观看, 以潜移默化地纠正过去死背时事却不懂政治的误区, 使学生心系华夏冷暖, 从而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文化的迫切性。

二以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应试教育下, 学生埋头于题海战术, 无时也无心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对阅读也不会太重视。实际上, 阅读面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 阅读对语文的积极影响是做多少题目都无法达到的, 因而, 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阅读, 除了课堂阅读之外, 还须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及假期课外阅读。

日常课外阅读可选择《中学生阅读》为读本, 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让学生凭兴趣读, 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 是按要求读, 由教师指导, 师生共同完成。教读篇分三类:《中华名句》, 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前常常背诵, 背诵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又可在写作上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 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教师点拨, 学生独立完成。选读文言文训练有利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 增强文言文语感;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 选作补充教材, 先练后讲。选读语体文训练有利于加大习题难度, 提高学生现代文学习的能力。假期课外阅读, 教师可挑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中外名著给他们看, 并要求他们写读后感, 这样既可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又可让他们在假期不至于无所事事浪费大好时光, 而且让学生阅读名著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有负担过重之嫌。

三鼓励学生勇于发言, 化被动为主动

现在教学中有个奇怪的现象, 高一学生在课堂上还敢于发言, 可到了高二、高三, 发言者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应试教育。尽管国家早就强调素质教育, 可为了高考, 教师上课根本不会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仍是满堂灌, 搞题海战术, 久而久之, 学生便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 任由老师牵着鼻子走, 于是课堂教学成了“师讲我听, 师写我抄, 师问我答”的局面。因此, 要想真正实行素质教育,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再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要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 唤醒学生的心灵, 要求他们踊跃发言, 如教师可试着作主题为“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的演讲, 论述课堂发言的好处, 深刻剖析学生不敢发言的病根, 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待学生敢于发言并有发言的激情后, 为使学生的热情持续下去, 教师可制订课堂发言竞争机制,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派一位学生负责, 负责学生登记本组成员举手次数, 每周总结一次, 进行评比, 评比获胜的组张贴在班级的光荣榜上。在发言过程中, 学生难免会有错误, 教师万不可批评, 以免打消其积极性。

但是, 为了克服旧习惯的惰性, 使热潮不致降温, 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六由队长调查队员在各科课堂举手次数 (自己随堂记录) , 排出名次榜;下周一由老师当众发表成绩并作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记入档案。自从开展“每周一评”的活动以来, 语文和其他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持续发展的局面。

“课堂发言敢死队”的建立和发展, 其最大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再是教师满堂灌, 学生全盘接受, 而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 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相长、师生民主平等关系。师生也冲出了“一切为了高考, 高考就是一切”的应试教育的束缚, 形成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念。此学习观念, 目标是求全的, 原则是务实的, 态度是主动的, 心理是强健的, 在这种新观念的带动下, 学生会主动地学习, 语文课堂就成了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浅谈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篇8

总而言之,国家教育改革提出的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教师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

学习心态就是指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看法;在学习上表现得积极还是消极;是否能全身心的融入学习中去;是否能正确的领悟到学习的利益。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生培养自身素质的起码要求,是学生主观教育的需要。教师进行素质教育要通过学生来产生作用,只有学生接受了这种教育才能起作用。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教师在授课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现在的学科教育虽然与以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根本用不上,但是,学习是为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为了学以致用,对成长和成才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当今时代,科技信息飞速发展,一个人更需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有正确的思想观。

其次,学生自己要想好,就必须要有上进心,要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学习,不仅是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人生也是一本深奥的无字书,要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要看成锻炼自己的机会,将学习看成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为了学而学。总之,自己要将心态放正,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问题和不良现象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 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 不希望成年人干涉, 渴望独立, 他们对父母和教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 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啰嗦, 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性格孤僻、沉迷网络、吸烟、不学习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我们不给予疏导和教育,那么青年一代的素质培养无从谈起,更不能肩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所以,教师的素质教育内容中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师科学的教育下,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会逐渐消除。

语文教师要运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不同文学作品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育,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学生应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语文学习就是能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促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

现在的社会讲求团队合作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结合成一个小组。学生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参与讨论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补充,各抒己见,从他人身上更全面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看到别人的优点,认识的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从而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的素质。

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执行者,教师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因而他们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即对所教学科的实用价值重要性的理解,如在传授学科知识时表现出的热情,对学科进展成果的关心等,必然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态度。因此,教师要做好榜样的作用。

1. 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意识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培育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端正教育思想,完善教育策略,消除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的障碍,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语文教学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激励学生的创造,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面向新世纪的人才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创新,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樊篱中解放出来。

2.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

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还要广泛学习,具备渊博的学识,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全面。素质教育需要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了解教育专业理论。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教学能力学等有了解,教师就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制定出符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3.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论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 篇9

小学语文教学要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 就一定要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全面落实和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构成。

(一) 能力的训练。

能力的训练就是要训练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像写字和写作阅读能力等;与此同时, 还要进行一般能力的训练, 像观察力之类的最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要进行识记训练和读写训练, 要坚持反复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其中,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语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最具有深刻意义的东西, 只有综合运用语感功能, 才能提高语文能力。识记训练可以促进语感训练, 语感训练又为识记训练提供良好的契机。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 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参与, 多表达, 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

(二) 品格的锻炼。

品格的锤炼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德修养的锻炼。这方面主要是对学生语言的完整性等最基本的训练, 另外还要有语言构造方面的知识训练与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速度等方面的训练。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既要有坚持语言文字品格训练的意志, 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训练, 比如年级的不同、班级的不同、内容的不同等。以上的这些看似不重要的训练, 都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培养他们表达自我的最基本的能力。

(三) 习惯的培养。

语文习惯主要是写字和读书的习惯, 以及阅读和识记的习惯, 还有思考的习惯等。一个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 他的一生都将从这些习惯中受益, 因此,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并能迅速适应现在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学习, 我们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生活, 独立思考, 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四) 情感的陶冶。

情感陶冶就是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 能够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 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特点, 因此,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 应注意渗透思想感情和审美体验等方面的教育, 既要把工作做足做充分, 又不能越过语文教育的本职, 真正做到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小学语文的学习首先要从学习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能力入手, 但贯穿始终, 就是要教学生做人之道, 也就是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训练和启迪。真正体现语文学科文道统一原则。首先, 课本中所选文章是文道统一的。其次, 语文教学过程要体现文道统一。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 语言的学习和做人的学习结合起来。

因此, 在小学语文素质内涵的要求下, 我认为在实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时, 应该具有以下几点策略。

(一) 端正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小学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好坏, 不仅直接关系到本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也关系到其他学科的教育质量。因此, 要树立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是具有很强基础性的学科, 它不仅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训练, 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启迪,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明确教学的目标。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 要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指向标, 要坚定不移地遵照课程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每一节课都很重要, 它指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 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等, 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三)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们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指导思想来优化课堂结构, 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 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教师是主导, 教师是导演, 真正作为主体的是我们的学生, 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 他们的成长才是我们课堂的根本目的。因此, 课堂结构要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把他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真正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我们课堂效果的好与坏的标准。

语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 语文 素质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04-02

一、语文素质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素质,“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语文综合素养重在综合与实践。它内涵丰富,是以语文能力(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融合。这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来的。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要有较强的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语文素养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华罗庚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可以让清华大学独立招生的话,第一科便考语文,语文考合格的学生才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这说明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意义重大,它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质教育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下面几点:

1. 语文素质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素质教育所强调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核心就是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识字教学中,一个字的音、形、义的掌握,看起来十分的简单,但恰恰是这看来十分简单的识字教学体现出了语文素质教育的作用的巨大。假如没有一个又一个的字(这是主要指语素)组成一个又一个的词,再一个又一个的词组成一个又一个的词组、句子而形成人们用于交际的语言,那交际就成为空话一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阅读能力一定会日渐提高,也就促使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2. 语文素质教育能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中外古今名家名作,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从量变到质变,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语言,使自己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中显得更加的游刃有余。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曾经播出李政道的论述节目,深刻而又生动活泼。他在讲话中,左右逢源地引用了我们中国古代的著作(比如《尚书》、《周易》、《诗经》……)里面的内容作为他的论证依据,令人信服。假使李政道没有扎实而且深厚的语言积累等语文素养,只凭物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来阐述他的观点或主张,我想,他的论述一定是干巴巴的,枯燥乏味的。非常肯定,李政道的古文功底是十分深厚的。这完全得益于语言的积累。

3.语文素质教育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的得当与否。《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阐明了要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方法的道理。“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胡绳的这段话也充分地说明方法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教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教材中也不乏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内容。良好的习惯让人终生受益。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必须靠平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4. 语文素质教育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色彩,承载着深刻思想内容和广博的文化底蕴,对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的铸造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应该是在益于社会和民族的进步事业发展,这就要求这人必须具有高尚的品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语文教材中就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陶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民族大义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大度的心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志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超凡脱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自信;“神龟虽寿,尤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人生至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心系天下苍生……无不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培养与铸造的良好素材。通过运用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材料对学生熏陶,引导学生不断地广泛地去涉猎,去欣赏,去品味,去感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形成学生独特的个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健全人格,成为社会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

二、语文素质教育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成长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人

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要求人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自我地改善与提高,这样,人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是一个人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矛盾的世纪。在这样的时代里,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希望与未来。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开拓学生为主角的教育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课(如诗歌朗诵会、对对子、成语接龙等等)、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参观、模拟课堂等,全方位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弥补课堂教学所无法充分体现个性的不足,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我在2008年的寒假里,布置学生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进行春联的搜集工作,新学期伊始就让学生从搜集的对联中选取自己认为最为优美的春联用毛笔字以对联的形式誊写粘贴出来,布置成“春联集锦”专栏。同学们热情高涨,工作积极。选取的春联,代表了各行各业、代表了自己的某一方面的志趣与理想,也尽可能地把字写漂亮。还有一位同学专门为专栏设计了个主题,并写了一副对子,反映春联的优美之处,匠心独具。一位同学撰文介绍了春联的一些知识,并说明了这一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专栏一布置出来,大受欢迎,并因此掀起了同学们学习对对子与学习古代诗词的活动高潮。像这样的活动,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多加灵活展开外,课外的扩展,使学生把语文的学习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又把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用以来指导语文的学习,充分地把实践与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学得有趣,学得主动,践行叶圣陶老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同时让学生在学与用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世纪新人!

三、语文素质教育能丰富人的情感体验,使人更有“人文性”

中专如何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篇11

一、加强实践, 注重写作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当前教学中教师仍在死板地传授写作“技巧”, 学生也费劲地寻找写作“秘籍”, 成为写作教学的一大弊端。

1.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要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教师将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 在课外寻找写作训练的广阔天地, 加强生活实践, 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 体验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情感, 鼓励学生去幻想、去创造、去表达、去写作, 在写作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声。还要把写作作为一种日常行为, “日有所思, 本有所记”。

2.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多进行一些写作理论的教学。如, 结合授课内容, 给学生讲清写作的重难点, 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等训练, 也可以通过创设写作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离不开学生自觉积极的努力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写日记来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让学生经常自拟题目进行一些写作训练, 也可以提倡学生在学校成立文学社、写作小组等社团, 定期组织一些写作活动, 并邀请教师进行指导, 积极参加写作竞赛, 也可以积极向报刊进行投稿, 来提高写作能力。

二、营造氛围, 多听多说

听和说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方法, 创设轻松活跃的教育环境, 鼓励学生多进行听和说。

1.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具体的方法进行训练

如, 课前演讲, 在课前的几分钟内可以轮流让2~3名学生进行演讲, 鼓励学生大胆上台说话, 进行此项训练, 要贵在坚持, 雷打不动, 久而久之, 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又如, 课后辩论, 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可以就教材本身进行质疑, 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可以在每月定期举办辩论比赛, 在比赛中设置一些奖项, 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意识和成就感, 这样学生就会在在冲突中澄清认识、达成共识, 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促进能力的转化。

2. 在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众说纷纭”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知识, 在矛盾冲突中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辩论中达成共识,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 掌握技能, 拓宽视野。

三、汲取资源, 丰富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每个阶段的教材都安排了阅读方法与技能的专项训练, 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 提高阅读能力。

1. 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讲授和点拨, 多进行批注、点评、揣摩、品味、推敲等阅读技能的传授, 还要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创设与作品一致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不但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还能更深刻地进入作品, 深化认识, 还要注意阅读要向课外进行拓展和延伸, 使学生熟读精思, 锻炼能力。

2. 重视课外阅读, 增大阅读量

课堂上的阅读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量,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 如, 选入课本中的长篇作品节选、古典诗词曲赋及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等, 让学生在课余进行阅读, 但要注意要及时和学生沟通阅读的信息, 和学生分享经典, 这样才能启发学生思索, 并让学生汲取消化。

四、开拓进取, 考试改革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开拓进取,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 有效组织考试, 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考试, 使考试也成为素质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1.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

重知识轻能力、考试形式单一是当今考试的弊病。如, 大多考试通过试卷形式, 记忆性的题型较多, 学生就会死记硬背, 不求甚解。而且试题的答案是唯一的, 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 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在考试中要加大素质测试的含量, 多进行一些能力的测试, 注重实际, 如, 开卷、笔试、口试、小组作业、论文等形式, 要从知识性命题转到能力性命题, 要让开放性的无标准答案题多进入试卷。

2. 改革考试机制

要注重平时成绩、分散成绩的构成, 把成绩分散在学习的全过程中, 如, 毛笔字竞赛、演讲比赛、小论文撰写等, 用等级评定代替分数评定, 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主评的形式代替教师单评;加强考试信息的反馈作用, 以利于教师检查教学过程中的弱点, 突出教学的亮点, 从而达到以考促教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环保与节能下一篇:气候传播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