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理素质教学管理

2024-07-05

语文心理素质教学管理(精选12篇)

语文心理素质教学管理 篇1

当前, 心理素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教学实践证明, 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挖掘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下面, 仅从意志品质、思想情感、良好个性三方面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的教育。

一、在教学中锤炼学生意志品质

今天受教育的一代, 即将成为构建21世纪宏伟大厦的钢铁脊梁。但在我国, 这一代中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庭条件优越, 家庭教育还没有跳出传统模式, 所以, 几代人精心呵护的“独苗”没受过挫折教育, 遇到困难缺乏信心、缺少勇气、感情脆弱。因此, 教师在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 应努力挖掘教材中意志品质教育因素,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锤炼。

如《爱迪生》一文中, 讲爱迪生为了做实验, 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没有实验器具, 就从垃圾堆里拣来瓶子、罐子代替;没有实验室, 就在火车车厢里占用一个角落等等。不料, 一次做实验时不慎失火, 做实验的东西被车长全扔了, 耳朵也被车长打聋。在此巨大打击下, 他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 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实验中, 他经常遇到各种危险: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硝酸差点弄瞎了他的眼睛, 但“他还是顽强地做实验”。以上内容正是爱迪生顽强意志的体现。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这些内容,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细细品味, 通过角色转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内心, 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唤起学生向文中人物学习的欲望, 从而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之中意志品质受到潜移默化地锤炼。

二、在教学中陶冶学生思想情感

语文学科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 教师应遵循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 在对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地分析, 对文章内容、意境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把儿童领入一个广阔的情感天地。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正义与邪恶、矛盾与和谐, 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陶冶学生爱憎分明, 明辨是非, 热爱祖国, 热爱生活的情操。

如在教学寓言《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 学生对狼和老山羊的情感体验是通过分析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来实现的。狼的假意、欺骗、说谎、诡辩、凶恶随情节的推移触动着学生厌恶、憎恨的情感, 而老山羊的善良、聪明、正直也拨动着学生喜爱、愉悦的情感;之后, 教师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让这种情感更为丰富。当教师在结束课文后, 进一步提问:“学了课文后, 你们有什么体会?”学生抑恶扬善的情感自然迸发, 有的说:“像狼一样的坏人我们不能相信他。”有的说:“我们要像老山羊那样善于分析、观察、识破坏人的诡计。”显然, 心理教育中情感熏陶的效果已圆满达到。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现代社会需要人们有一定的交往能力, 而良好个性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是形成融洽人际关系的保证。所以, 从小培养积极、宽容、善良、正直的良好个性至关重要。

语文教材中, 有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的榜样群体。如《将相和》中宽容大度的蔺相如, 《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中舍己为人的周恩来总理, 《小珊瑚》中诚实、善良的小珊瑚等。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形象展示、性格分析、朗读体味、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人物的鲜明个性, 受到人物的感染, 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参照榜样, 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形成良好个性。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还有诸多方面,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 并且常抓不懈, 一定能使语文教学既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又把心理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从而真正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心理素质教学管理 篇2

固镇三中

当今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厌学,自信心不足,情绪不稳定,学习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等。因此,我认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就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1、挖掘语文教材,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九年级上册《论美》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两组,一组同学找出生活中种种不美的现象,另一组同学则列举出身边美的人和事,并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让同学们明白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哪些是美哪些是不美,进而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美,最后,教师再适时指出,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真正的美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身的美。九年级下册选取了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文章讲述了逆境对于造就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几个事例,再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和领会困难和挫折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让同学们懂得,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生活的考验或磨难,要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乐观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要有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呢?语文课上,我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课堂上过于沉闷。当你提出一个问题后,不论难易,学生大都不愿举手发言。通过与学生课下的谈心,我发现这其中最大障碍在于心理因素:害怕说错,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们的嘲笑。这种消极的心理状况,如果不加以积极引导,不但会影响语文学科学习,长此以往,还会形成一种缺乏自信、不善沟通的性格,从而给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我首先在班上提出了一个口号:“我能行!”让学生认识到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接着,我又在班里建立起一种激励体制,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时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一步步树立起“我敢发言、我能学会”的自信心。每一节语文课,我都会安排专人将举手发言的同学姓名写在记录本上,并把结果记录在班级的“成长历程栏”中,一星期一小结,对发言次数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课堂上,对于每一位举手发言的同学,无论他(她)发言质量如何,首先肯定他(她)主动举手的这一份勇气,“你反应真快”、“你真勇敢”这样的赞美及时送上,并带领大家用热烈的掌声给他(她)以鼓励。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会有意提出不同层面的要求,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之中,同学们的自信心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3、拓展课外阅读,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堂学习的

补充与扩展。对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让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难看出,教育者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在阅读课外书籍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一本本精美的图书,又是一本本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同学们眼中闪过一个个字符的同时,心灵已经放飞到故事的情境中,与主人公一起悲伤,一起发奋,一起欣喜„„这是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情感体验,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心灵净化。

正因为此,我平时大力提倡学生看课外书,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柜,给学生推荐各种类型的图书,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看书的热情。我还指导学生尝试着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记下自己阅读后的点滴感想。请看本学期我班同学写的读后感:

“读了海伦 凯勒的故事,我被她的精神和意志深深震撼了,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和挫折,我应该学习她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用一颗健康乐观的心对待生活和今后的人生„„”

“今天,我读了几个励志小故事,从中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一个人不可能轻而易举成功,历史上那些建立不朽功勋的人,往往也都经历过非常大的磨难和严峻的考验,我应该向他们一样,积极进取,乐观面对困难„„”

可以说,是书籍给了他们自信,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们在阅读中锤炼着自己的意志品质,努力让自己成为像书中一样的“生活强者”。阅读给孩子们的求知、启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他们将来成长为具有健全心理素质的人搭起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抓住教学中的每次机会,努力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孩子们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健康地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向前迈进。

心理素质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篇3

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条件

1.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语文知识。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较为全面地掌握古今中外文学知识。第二,较为系统地掌握语言文学知识。第三,具备较全面的语文技能。

2.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

现代的语文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训练,而是无所不包的百科世界。所以,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说简单一点就是语文教师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知道,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想象,一个郁郁寡欢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生动活泼,一个自怨自艾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鼓舞和激励。要让学生战胜自卑,自己首先必须自信,要让学生不冷漠,自己首先必须热忱,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熏陶学生。

二、利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利用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的。而中学语文课文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权威性、示范性。课文自然成为我们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最直接、最恰当的材料。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几乎可以涵盖我们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的各个方面。

2.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让学生先做口头作文,然后再把自己所讲述的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心理素质。从教会学生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3.利用表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说,是语文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还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口语表达,其内容可以是国家大事、校园新闻、个人感悟等。

4.利用书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好的书法作品能够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在班上举办书法讲座,教给学生书法理论知识,让学生每天练字,并做到持之以恒,告诉他们一笔一画地认真揣摩、细致练习,就能养成先思后行的良好习惯。还可以让学生保存书法作业,从不断的对比中感受自己的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语文教师应该勇敢承担的重任,在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基本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心理素质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篇4

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条件

1.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语文知识。具体地说, 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 较为全面地掌握古今中外文学知识。第二, 较为系统地掌握语言文学知识。第三, 具备较全面的语文技能。

2.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

现代的语文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训练, 而是无所不包的百科世界。所以, 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 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有一个大概的理解, 说简单一点就是语文教师要做到“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要知道, 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想象, 一个郁郁寡欢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生动活泼, 一个自怨自艾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鼓舞和激励。要让学生战胜自卑, 自己首先必须自信, 要让学生不冷漠, 自己首先必须热忱, 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熏陶学生。

二、利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利用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的。而中学语文课文无论从形式到内容, 都具有权威性、示范性。课文自然成为我们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最直接、最恰当的材料。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几乎可以涵盖我们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的各个方面。

2.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让学生先做口头作文, 然后再把自己所讲述的记录下来,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心理素质。从教会学生观察入手,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3.利用表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说, 是语文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还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口语表达, 其内容可以是国家大事、校园新闻、个人感悟等。

4.利用书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好的书法作品能够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在班上举办书法讲座, 教给学生书法理论知识, 让学生每天练字, 并做到持之以恒, 告诉他们一笔一画地认真揣摩、细致练习, 就能养成先思后行的良好习惯。还可以让学生保存书法作业, 从不断的对比中感受自己的进步,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浅谈语文教师的心理素质 篇5

语文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心理素质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系列特定的心理素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有利于自身发展和语文教学事业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师心理素质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归结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即语文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学能力和人格特点。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相当广,又具有很强的个别性特征。

语文教师的教育机智是观察的敏感性、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意志的果断性的独特结合,是创造性和洞察力的显现。语文教师一旦具备了教育机智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有效地计划、监控和修正问题,形成超常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其他学科教师相较,语文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漪老师说:“由于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广阔,想得宽,想得深,也想得杂,涉及的问题五花八门,常常超越他的年龄,这就大大增添了教者的‘困’的程度”。语文教师只有知“困”而省,不断追求,才能形成“语文教育机智”。与学生共同学习新的知识。在备课过程中,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不断充实自己,使学生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得更大的体会。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其心理素质的又一重要内容。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则主要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及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能因材施教,能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以及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发现法、探究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和谐的情境和气氛,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使他们的全部心理活动都能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语文教师必备了解学生的能力,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适应新情境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快,语文教学的改革愈来愈深入,创新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尽早适应和参与到这个大潮中来,做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专家学者型教师。

语文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性格,因为性格是人格特点中最核心的因素,它是语文教师的最重要的人格特点之一,语文教师的良好性格主要包括公正无私、谦虚诚实、活泼开朗、独立的性格等。

语文心理素质教学管理 篇6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介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自信心。自信心就是力量,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讲读启发情感,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又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如笔者在讲鲁迅的《故乡》时,开篇设置了一个欲泣欲诉、欲怒欲愤的导语,使学生身不由己地珍惜现在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朗读激发情感,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回延安》一课为例,教师在上这课时,要结合信天游文体的特点,认真范读,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圣地的崇敬、向往之情,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写作抒发情感。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写日记、作文,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亲情和友情是两个永恒的主题,它不但能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而且能从习作中感悟亲情,理解父母,识别友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状况,有意识地出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比如在考试过后,为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可以布置一篇以“谈成功”为题的习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再比如《孟子二章》这一课教学完成以后,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篇以“怎样才能成才”为题的作文。通过作文,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说出自已的看法,教师从中加以引导,及时加以疏导,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才观,引导他们早日成才。

三、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要想有这种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约束——意志。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意志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意志总是以情感作支撑,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动力。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学习英雄人物,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炼意志。其次,有目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看电影、电视也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时,有意识地推荐学生去看一些有关作者写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长篇巨制的,从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奋发有为的意志品质。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靠情感来推动,要激发起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成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为此,笔者设计每堂课课前5分钟小课堂,每天有意识地设计一个有关意志培养的题目,通过学生上台演讲,既达到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口才的训练要求,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

当然,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很广,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也很多。以上是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意在抛砖引玉,与众位同人共同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心理素质教学管理 篇7

一、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学生的自信心是用心参与学习、参加集体活动、提高学业成绩的先导条件。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师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每一名学生多表扬、多鼓励, 千万不要根据学业成绩、个体差异, 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而区别对待, 这样做只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关心着自己。教师的期待、关怀、鼓舞和鞭策, 会激发学生的动力, 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二、着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当今竞争力日益增强的社会大环境下,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育他们以自己的实力参与竞争, 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教师在着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同时, 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育学生树立自尊心, 培养进取心, 以及遇到复杂困难时的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和抗挫折能力。

三、着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用崇高的师德、博大的爱心、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精心设计教育情境, 创新教育方法, 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 激发他们的求知心理,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 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才能在学校主动参与学习, 积极参与活动, 心理健康向上。比如, 在朗读教学时, 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 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增强情感体验。要通过自己的范读, 带领学生反复朗读, 引导他们用心领会作品的艺术境界, 在情感上产生对作品的共鸣。

四、着力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语文心理素质教学管理 篇8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时代, 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 以加速度更新的知识使人们认识到, 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必须用终身的时间来学习,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认识字, 而是不会学习。”这是人们对于新时代“文盲”的定义, 充分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学习往往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惰性, 多数学生不愿意主动地学习, 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即使有兴趣, 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因此, 学习效率也就较低。从这一层面上说, 学习的效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此, 语文教师重点就要培养学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兴趣, 只要学生有了持久的学习兴趣, 再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升。干任何事情“坚持”是事情成功的重要保障, 也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反映。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 只有那些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才有可能事业有成, 成为社会的佼佼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呢?

1. 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兴趣, 使之认识到持久性的意义。

课文当中有许多典型的例子, 可以对学生起到教育和警醒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持久性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引证教材当中的例子, 对学生进行教育。当然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 也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但是无论哪一个形式, 都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做事情“贵在坚持”的道理, 从而树立持久性学习的信念。

2. 联系生活, 例证生活中的成功例子, 教育学生。

在实际生活当中, 肯定有许多因为坚持而获得成功的例子, 那么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这些鲜活的例子, 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用一些劳模、英雄等活生生的例子去影响、教育听众, 并且经常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那么我们语文课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形式, 用实际例子, 去影响和感化学生, 学生逐步树立起对学习语文的信心。

3. 用实践活动教育学生。

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和一些意志力较差的学生, 签订一份象征性的协议, 协议当中可以规定如果学生能在一定时间内, 坚持学习语文,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教师就实现一定的允诺, 进行奖励。采用这种形式, 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学生会在约束力的约定下, 坚持语文学习, 并且一定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坚持的好处, 从而树立起坚持就能成功的信心, 这种方法经过试验, 效果较好, 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育方式。

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因为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 人们的经济水平已经大幅提高, 加之每个家庭孩子数量明显减少, 因此娇生惯养已经成为大多数孩子的毛病, 这种毛病一直会延续到高中阶段。在这种畸形的教育观念下, 许多高中学生骄横跋扈, 但是又没有一定的独立能力, 很多事情都依赖家长去解决, 这种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非常差, 对学生的一生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改造学生的这种弊端, 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 力争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我们在教学中, 遇到一些问题, 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 而不是利用其它人的帮助。

三、培养学生自尊和自信

每一个有进取精神的人, 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有无进取精神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 是开拓性人才必备的心理品质。自尊心是学生追求上进的心理动力, 因此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尊心, 就失去了尊严;没有了自信心, 就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千万不要因为学生成绩不佳, 而在语言和行为上进行讽刺、打击, 那样做, 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而且还会使学生丧失自尊, 并会引起强烈的逆反心理, 甚至会憎恨教师, 严重违背我们教育的初衷。在教学中, 对那些自信心较差的学生, 要经常进行鼓励,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积少成多, 通过许多小事的鼓励, 逐步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 在社会上生存的必备心理素质。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见到那些缺少自信心的学生, 教师提问问题, 不举手, 日常生活中与其他同学交往极少, 所以我们教师就要多提问、多鼓励他们, 帮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 树立自信心。

四、培养学生责任感

责任感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但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影响, 许多学生没有什么责任感, 对任何事情都不愿意去负责, 而且遇到事情还会我行我素, 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以在语文教学当中, 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当中的能引导学生具有责任感的因素, 并且利用这些因素, 教育学生要负起责任, 对自己的行为在行动之前, 有一个全面的考虑, 不要意气用事, 不要耍脾气, 遇到事情要冷静、沉着, 多想一想, 自己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会担负什么样的责任。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逐渐培养起责任感, 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语文心理素质教学管理 篇9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 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 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 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 老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 很好, 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 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 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学生有了信心, 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 失败变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 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引导情感沟通, 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 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 能化被动为主动, 化消极为积极, 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 去学习知识。讲读启发情感, 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 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 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 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 陶冶情操。讲读激发情感, 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 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 从语言文字入手,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结合教师的范读, 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 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还可以从培养心理素质的目的出发, 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状况, 有意识地出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比如在考试过后, 为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 可以布置一篇“谈成功”类的文章,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再比如《孟子二章》这一课教学完成以后, 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篇“怎样才能成才”类的作文, 通过作文, 让学生说出心里话, 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从中加以引导, 及时加以疏导, 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 引导他们成才。

四、进行意志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意志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意志总是以情感作支撑, 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动力。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 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 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 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 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首先, 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 (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 , 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 以及学习学生自己周围的典型, 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 磨炼意志。其次,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看电影、电视也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 有意识地推荐学生去看一些有关作者写作《史记》的故事, 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长篇巨制的, 从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奋发有为的意志。电影、电视能给人以视听的感受, 因此, 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 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再次,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 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意志靠情感来推动, 要激发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 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而成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当然, 每个学生的意志类型和发扬水平是有差别的, 加上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大, 所以, 教师必须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能力, 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当激发其坚韧精神, 对于胆小、犹豫不决者则要培养其大胆、勇敢和果断的品质……总之,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 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心理素质教学管理 篇10

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特点, 把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而教学中师生间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兴趣牵移、语言启迪等, 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 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而且小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组成,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字、词、句、篇, 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 能惟妙惟肖的、引人入胜的净化少年儿童的心灵, 打开沟通的门锁, 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有利资源, 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促进他们的自身成长, 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打好基础。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表现

1. 敏感

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 自尊要求迫切, 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 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 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 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 就会生气、愤怒, 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 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 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 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 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 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 忌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时 (如学习、相貌、人缘等) , 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 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 希望将其变为现实, 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 就产生了挫折, 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 自卑

它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 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 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 行为萎缩, 瞻前顾后等。

6. 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 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 性格孤僻, 不愿意与人交往, 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 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 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方法

1. 以学生为中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丰富营养, 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 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素质教育。

2. 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学生群体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态度及学生的心理体验。要创设和谐愉快、丰富的教学心理环境,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创设入情入境的意境, 给学生以形象感染、情意熏陶, 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如在学习课文时可将图像、音乐等合理结合, 或巧用故事、表演等;二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如采用游戏式、竞赛式等;三是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 获得提高。

3. 关注个体差异,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位教育家说:“教育不在于装满一桶水, 关键在于点燃一把火炬。”小学生自尊心强、好表现, 表扬与激励会使学生感到温暖, 产生愉悦心理, 对他们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和后进生, 教师要学会欣赏, 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他们亲切平等、爱护、尊重、激励等情感信息, 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团结、合作的共同进步的心理环境, 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充满自信、进步成长。

今天, 很多人批评是教育制度遏制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 然而, 寄希望于这种教育体制出现重大改变并不实际, 倒不如帮助孩子找出对他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模式。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 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醒他们的情感, 锻炼他们的意志, 发展他们的个性,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莉.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

[3]徐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历程与反思[J].天津教育, 2007 (9) .

语文心理素质教学管理 篇11

关键词:学生 自信心 心理素质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诗。而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以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

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搞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浓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我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

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我搞了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搞的名著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最终,这次活动也获得了成功。能过上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我在语文教学中浓度了以讲读启发情感,朗读激发情感,写作抒发情感。

讲读启发情感,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

朗读激发情感,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写作抒发情感。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写日记、作文,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摇篮有这种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约束——意志。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意志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意志总是以情感作支撑,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动力。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学生自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练意志。

其次,有目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看电影、电视也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有效途径。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靠情感来推动,要激发坡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成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为此,我设计每堂课的课前五分钟课堂,每天有意识地设计一个有关意志培养的题目,通过第一位同学的上台演讲,既达到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口才的训练要求,又是对学生意志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锻炼……

当然,每个学生的意志类型和发燕尾服水平是有差别的,加上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大,所以,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当激发其坚韧精神,对于胆小、犹豫不决者则要培养其大胆、勇敢和果断的品质……总之,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然,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很广,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也很多,以下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意在抛砖引玉,与众位同仁共同探讨,使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语文心理素质教学管理 篇12

古人有三种不断追求, 永不放弃的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其一;“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其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这是其三。永远追求自己的目标, 持之以恒, 志存高远, 这是我们名族需要的精神, 语文教学应注重这些非智力因素,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故不积硅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汉书》成书, 经历了两代人, 从班彪到班固, 再到班昭, 司马迁受到宫刑而没有放弃理想, 最终完成《史记》, 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郭明义是时代的活雷锋, 把助人为乐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而自己却勤俭淡定, 与人玫瑰, 手留余香。在语文教学中需要用好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材料。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名利观

名利观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 有着不同的名利观。

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名利二字是对人们渴望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简练概括。利即利益, 好处;名即名声, 好名声。追求合理的利益和美好的名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巨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欲望或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 基本的生理需要, 也就是生存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社会的需要, 即感情的需要, 爱的需要, 归属感的需要; (4) 尊重感的需要, 即自尊心及受人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 第一个层次的需要和我们讲的对利的追求是基本一致的, 都是为满足人的生理或生存的基本需要。后四个层次统称心理的需要, 这和我们讲的对名的追求大体一致。从这些需要的层次来考察, 总是前一个层次的需要或欲望一旦得到满足, 就会产生后一个层次的需要或欲望。因而人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但由于客观能提供的物质是有限的,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 一定的欲望或需要的满足要以他人提供的劳务为前提, 而他人提供的劳务是有限的, 因而满足人的欲望或需要的方式也只能是有限的, 人类就是这样从有限追求中来不断满足无限的欲望或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 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名利二字。追逐合理的名利是一个家庭、一个人改变生存状况、以求不断发展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动力, 使国民的力量汇流为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巨大合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基础目标, 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三个层次。心理健康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 增进心理健康。由于心理疾病的产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

心理健康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地心理咨询与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心理健康的主要任务

(1) 面对全体学生, 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 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 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3) 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内最, 从而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 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教育性原则, 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 要根据具体情况, 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 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全体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 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 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 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差异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好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开展形似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主题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在的体现, 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基金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主体性原则集中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征。

整体性原则, 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观点指导教育工作, 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 防止和客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发展性原则, 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 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以发展为主导, 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活动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保密性原则, 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额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 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原则, 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 同时也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 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与发展。

摘要:“穷且益坚, 不坠凌云之志”“人穷志不穷”“人一之, 己十之, 人十之, 己百之”。这些俗语说的是人类的意志品质。我们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自强不息, 道家思想的核心则是厚德载物, 归根结底, 我们从中华文化里面吸收的精髓就是坚定地意志品质。在语文教学中, 应注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上一篇:教学效果评估下一篇:标准化在企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