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理品质教学管理

2024-08-05

语文心理品质教学管理(精选12篇)

语文心理品质教学管理 篇1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日趋复杂,有时给人们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学生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占一定比例,有低龄化趋势。将语文课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把学习语文与促进人的发展,塑造健全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在语文教学中渐渐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当前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家庭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着孩子心理健康,学校形式各异的比赛、不定期的小测试等也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比如,有些学生性格懦弱,做事没有信心,生怕别人笑话;有些专门挑别人的缺点、毛病,去笑话别人;有些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从不考虑他人;有些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又有的则异常活跃,常常不分场合过分地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可又有的则过于追求分数、名次,以至于心理失去平衡,表现为考前焦虑、失眠,甚至在考场上因过分紧张而晕场等;还有些学生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又有的则凡事斤斤计较,生性多疑,过于敏感……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受家庭的影响居多。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差,让孩子耳濡目染不良习气;有的忙于工作,无暇顾孩子;有的一味溺爱,生怕孩子不如意。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如果老师高高在上,学生会与老师保持一定的距离,缺乏交流;如果老师以民主的方式组织教学,做学生知心人,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因此,要注重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2. 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因素,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入选课文形式多,体裁广,内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和情感性,不失为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生动教材。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例如,教《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可引导学生学习徐悲鸿把自己刻苦学画的目的与振兴中华联系起来的对祖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在上《船长》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学习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时,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再如教《梅兰芳学艺》时,让学生体验梅兰芳的“勤学苦练”,了解成功的不易;在学《天火之谜》时,可引导学生学习富兰克林在他人冷嘲热讽前,毫不气馁,迎难而上,最终发明了避雷针的精神。

3. 因文而异找好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

(1)以课题为切入点。有些课题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浓缩,以此为切入点,可以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如《艾滋病小斗士》中的“小斗士”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浓缩。教学时,可围绕“小斗士”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斗士?课文讲谁是斗士?为什么说他是艾滋病小斗士?让学生知道恩科西在灾难面前不退缩,而是乐观面对,还关心和他一样的患者,让学生学习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精神。

(2)以背景材料为切入点。有的课文内容,远离学生实际,学生渴望了解背景材料,此处切入,往往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七律·长征》,可让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为何要长征、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结果怎样等背景,引导他们思考:万水千山、千难万险为什么阻挡不住红军?《七律·长征》生动地描写和热情地讴歌了红军怎样的精神气概?让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能悲观颓废,知难而退,而必须百折不挠,坚定信念,朝着目标,勇往直前。

(3)以课文情节为切入点。有的课文情节扣人心弦,令人百感交集。教学时,可以此为最佳突破口。如《诺贝尔》一文中写道,在一次实验中,实验室化为灰烬,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伤,但诺贝尔毫不气馁,坚持发明更好的炸药。一次,他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亲自点燃导火线。“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此时,引导学生想象诺贝尔当时的内心活动,品读一些关键词,启发学生学习他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4. 创造第二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阅读书箱,可以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书中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健康的心理可以战胜身体的残缺;让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等名著,让学生自我对照其中贪婪自私的形象,引以为戒;挑选《左传》《史记》《战国策》等史书中名人的事迹让学生阅读,里面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明白屈辱自古有之,能忍辱者,方能成大事。

“文以载道”“文以载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遏制不良情绪,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科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语文学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语文心理品质教学管理 篇2

【摘 要】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却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中国的留美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学得很好,但一提到做一些研究性的项目,就比不上美国的学生。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很强烈地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心理品质的培养。本文就这一问题,从学会自主学习,启发创新思维;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创新情感;学会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归纳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心理品质的一些见解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心理品质

中国没有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国的制造业出口量世界第一,却因尖端科技含量不高,导致经济效益也不高。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中国人不聪明吗?不是的,只因为我们缺乏创造力。为什么我们缺乏创造力?主要是因为我们从小时候受教育就被管得死死的,我们的学习行为使我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使我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乃至个性和创新意识被逐渐泯灭。小学语文学科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成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在整个小学学习阶段中占的学时最多,学习的时间最长,学习的内容最丰富,实践的机会最多。因此,它在承担转变学生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上任务最重要。

一、学会自主学习,启发创新思维

人要立足于社会,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而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习技能。良好的学习能力,能使人不断地获取新知,增强自身的创造才能。学习能力是必须通过自身锻炼实践才能形成的一种能力,因此,学生必须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学习技能。

1.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科学的读书方法是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是创新的源泉与动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地阅读,通过阅读实践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泛读与精读的交叉阅读。告诉学生要学会博览群书,可以通过阅读书目,翻阅文章摘要,了解文章大概意思这些方法,了解更多信息,更快查找到需要的内容。二是要让学生学会诵读。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自主地获取新知,更快地掌握新科学、新知识,为进行创新提供了思维的基础和方法。

2.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创造离不开信息,信息是创造的基本材料。作为一名创造者,对信息材料需要有十分敏锐的感知能力,同时具有收集、整理、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大量的自主读书空间和?r间,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实践中锻炼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可以让学生给学习的课文“找碴儿”,对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观点等,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

二、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创新情感

合作学习能营造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产生情感的激励。同时,经过独自读书,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后进行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既为别人提供思考的方式与材料,也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受到启发的学习过程。它能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激发创造的动力,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体现自身的创造价值,激发和强化创新的激情。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作式的学习,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平等交往、平等竞争的机会。例如教学《捞皮球》看图说话,这连环画留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空间――猴子是怎样把河里的皮球捞上来的?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为猴子想一个最佳的捞皮球办法。先让每个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介绍各自的办法,并尽量把自己最有创意的地方说具体,最后让全体学生投票选出最有创意的办法。通过这样的合作,让学生意识到: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且明白只有创新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成功。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

人要达到一个远大的目标,成就一番事业,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只有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才能取得成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志,还需要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互相鼓励,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有一次,我让学生分成两大派进行一场辩论,辩论的内容是:过生日的时候,请同学吃饭到底好还是不好?开始的时候,学生两方都不愿做正方,做正方的同学想打退堂鼓,我鼓励他们说: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只要你们同心协力,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学生们听后,非常齐心,准备很充分,在辩论过程中,不少同学提出很多有创意的观点,所以辩论到最后,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从这件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学会合作,有利于培养他们创新的意志。

三、学会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困惑”的产生,常常是一瞬间,学会留住“困惑”,就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要留住“困惑”,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更要善于探究,这样,“问题”就会源源而来。

1.在探究性阅读中,养成多思善疑的习惯

多思善疑是所有创新的重要环节,是创新的核心问题。探究性学习,首先需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课文中,可以让学生从读词句开始,到学习文章的篇章构思,到深究作者的表达方式……最后达到与作者心灵对话与交流,由浅入深,学会探究,这样学生多思善疑的习惯逐步地培养出来。

2.在探究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一个人云亦云的学生是不会有独特的见解的,更不会有探究欲望。探究是一个主动释疑的过程,是学生发现、交流、讨论、搜集素材的过程。老师只要留给学生机会,只要让学生知道许多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许多领域是未知的,有待探索,只要热情地鼓励学生,真正地赏识学生,就能看到他们敞开心灵之窗,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3.在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它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言语的描述转换为一种感性的东西,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桂花雨》一课时,让学生想“桂花雨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创造性的心理品质。要使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我们的民族兴盛不衰,我们必须重视在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他们的创新心理品质,这也是我们在新世纪的重要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2]杨曼英《.创新教育导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3]黄亢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引》,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语文心理品质教学管理 篇3

[关键词]心理品质 精读课文 习作训练 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40

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作为一名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我深深知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谈谈我在精读课文、习作训练与语文实践活动三种类型教材内容中进行心理教育渗透的做法。

一、精读课文——精读细品,适时引导

精读课文在教材内容中所占比例最大,因而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作用,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是多样化的,也是富有“语文味”的。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在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认真品读、感悟人物的形象、性格、心理。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词句,就找到了教学的“眼”,积极的心理辅导也就有了展开的“线”,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会收获一个“完满”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时,我就以巨人的四句话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时体会巨人的情感变化过程,使“与大家一起分享才会更快乐”的主题思想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2.感受人物形象,潜移默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眼里都是熠熠生辉的,一个人物形象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拓展环节时,我播放了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画面中出现一个个生命奇迹般生还时,他们欢呼雀跃;画面定格在阿曼达和父亲紧紧拥抱在一起时,我轻轻地说:“面对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把你内心的想法写在课文的插图旁。”除了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外,更多学生表示遇到困境要从中学会冷静,并且要努力坚持。

3.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材体系,深入挖掘其中心思想。

比如,五年级下册课文“白杨”将白杨与它的生长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白杨顽强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如何适应环境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与人相处的能力。

4.跳出文本,演课本剧。课本剧取材于语文教材,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为活的实践演出,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品格的养成来说,读、悟是学生对课文的表层理解,由读到演是一个内化性的模仿,生动形象的课本剧的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

二、习作训练——学有所感,乐于抒发

1.练笔训练。练笔训练需结合课文教学进行,常用的练笔训练有两种。一种是介入式体验,把自己化身为文中的人物形象,基本模式为:“如果你就是文中的 ,

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另一种是归结拓展式,对文章的内容、情感作一个总结,基本模式为:“学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写日记。低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他们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心事记录下来,而写日记则是小学生都愿意做的事。

3.专题作文。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随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使其在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宣泄出来。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同时,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加以疏导。

三、语文实践活动——品质在体验中形成

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环节中,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教师用行动去感染、影响和暗示学生,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活动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养成乐观自信、互助合作的心理品质。

总之,挖掘语文教材的有利因素,适时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体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 篇4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王荣生教授如是说。而要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是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关注教材与学生的契合, 是语文教学内容本来的含义。因此教师备课的功夫首先要花在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和辨认上。钱梦龙老师在谈到上课的体会时说:“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 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 因此, 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 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魏书生老师上课前总是要和学生“商量商量”再确定教学的内容。由此可见,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体察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前提的。学生已经读懂、读出味道的, 教师如果还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 学生自然不感兴趣。教师要教的, 是学生还不喜欢的地方, 是学生还没有读懂的地方, 或者是学生读得不够深入的地方。

那么怎样才能体察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呢?钱梦龙老师的体会是:“我备课的时候, 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 就想, 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 就想, 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钱老师的教学体会告诉我们教师备课时心中要装着学生, 而要了解学生, 教师又要了解自己的学习感受, 然后推己及人。这就是说了解学生的前提是了解自己, “体察”的对象既包括学生, 也包括教师自己。

不仅在备课时,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随时关注、体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要对学生的发言保持高度的敏感, 有时候学生一句话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一个起点。有位老师教《促织》, 课前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由情节入手, 按照“尚促织、征促织、求促织、得促织、失促织、死促织、 (又) 得促织、斗促织、献促织、评促织”的行文线索, 赏析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 进而结合《促织》的结局, 探讨小说的主题。这样的教学安排可谓中规中矩。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觉得小说中的父亲太残忍了, 表示非常不喜欢这位父亲。学生的发言显然比较感性, 是较为初浅的阅读感受。但这位老师察觉到这是学生真切的阅读感受, 于是抓住了这个教学“意外”, 另起炉灶, 让学生讨论父亲成名“残忍”与否, 进而明白是当时的社会让成名不能成为一个好父亲, 与其说成名残忍, 不如说是当时的社会残忍, 是残酷的社会导致人性的扭曲。从人性的视角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显然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这一课例中, 教师敏锐地捕捉住了学生阅读初感,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的课堂教学历来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涌现出了许多颇富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教学方法不在先进与否, 合宜才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要与教材、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相适合, 这也同样需要教师对自己阅读体会的自觉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体察和把握。黄玉峰老师执教《世界最美的坟墓》, 一开头非同寻常的用了三个导入, 一是介绍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生平事迹;二是介绍托尔斯泰晚年, 朗读茨威格表现托尔斯泰晚年经历的剧本片断;三是描述托尔斯泰的晚年经历, 推测茨威格临近托尔斯泰墓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要作这样近乎烦琐的导入呢?他在教学札记中写道:“本以为这篇文章很容易教, 只要扣住‘朴素’二字便可大功告成。然而当我仔细阅读课文时, 却发现其中有很多疑点没有解决, 有很多东西远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他发现如果没有对某些具体背景的了解, 学生会很难理解“某些词语”字面背后的意思, 更难与“字里行间”的情绪产生共鸣。黄老师的这些导入打通了学生与课文相“隔”的地方, 同时营造了某种氛围, 让学生进入某种场景, 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交感。这些导入方法的运用看似复杂繁多, 但是适宜和有效的, 这源于黄老师对自己阅读感受的体察和对学生阅读现状的把握。

好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 是摇曳多姿的, 但在追求生动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能忽视课堂细节。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学生精彩的发言, 教师没有及时地表扬就让学生坐下;学生讲不到位或讲得不够流畅, 教师就匆忙打断;有时学生发言完毕, 教师顾自讲解, 没有及时请学生坐下……看似细节, 却可能因为教师忽视学生的感受而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 影响他的学习积极性。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 在日趋激烈的教学竞争中, 曾经柔软的心渐渐变得粗砺, 失去了感受之心、体察之意。心灵不再灵敏, 当然就会罔顾学生的内心感受。语文教师不仅要做课堂的组织者, 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者, 还要做学生心灵世界的观察者和保护者。

作业评价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重要的一环, 也是教师最主要的作业评价工作。作文批改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用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去要求学生, 把学生作文批得“体无完肤”;二是撒手让学生自我批改或分组相互批改。这些做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如果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观察这两种做法, 就会发现这两种方法是有一定的问题的。前者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使学生失去写作的热情, 这是因为学生是渴望被肯定的, 而且一个人的错误是不会轻易被改变的,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有时只能适得其反。后者则会出现不认真作文、应付交差的现象, 学生毕竟是有惰性的, 没有老师的督查就有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何况作文又是学生最怕做的作业。因此,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出发开展作文评改有可能会让作文评改更有针对性。多年前, 李镇西老师曾经上过一堂引起争议的作文课, 在这一节课里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全班37个学生有21个学生得到了朗读自己优秀习作或作文片断的机会, 二是佳作亮相后, 李老师会问三个问题:你怎么构思的?你最满意什么?如果重写, 你会作哪些改动?李老师挖掘出了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让全班大多数同学获得展示自己作文的机会, 这满足了学生渴望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需求。而三个问题的设计可以让习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体验, 感悟自己的不足, 同时也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和体会与同学分享, 这显然比教师直接的指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李老师的这些教学策略可以说是在洞察学生写作心理的基础上设计的。

一篇作文, 哪怕是最差的作文, 反映出的是学生鲜活的心理。有些作文是学生精心写成的, 那么我们应该努力去发现他的用“心”之处, 为他的慧心喝彩, 做学生的知音, 激发他的写作热情。有些作文是学生为敷衍应付教师而写的, 对此我们应该毫不客气地加以指出。有些学生写作态度很端正但写作能力不强, 对这样的作文既要扬其善又要救其失。对学生作文中的错误, 如果是一时的笔误, 大可视而不见, 如果与不良习惯和能力有关的也要适时指出。总之, 教师如果能够透过作文体察出学生的写作心理和写作状态, 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那么作文评改可能会更有效。

语文心理品质教学管理 篇5

――学习《课程标准》初中一年级部分的体会

国家教委已经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这一文 件,是由国家制定的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学习测量和考核、检查评 估的法定依据。课程标准的颁发,既是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成果,又是进一步改革的新起点。 本文就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初中一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二年级)部分,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 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之一。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小 学的‘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 、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

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 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既是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 性和富有实效性。

首先,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联合国 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 力”,把心理健康提高到人的必备素质的高度。这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一 个基本要求。

其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国家重点科研项 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科学检测, 发现约有32%的人 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则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这就意味 着,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全合格。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是青少年 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再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它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和提高 思想政治课实效的重要措施。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学生中由于焦躁、偏执、自卑 、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和学校干部、教师必须意识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 急。我们要使思想政治课“入耳入脑”和“深入人心”,就必须努力做到深入学生的心理品质中去,把心理品 质修养教育作为提高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应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

心理品质修养,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 修养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心理的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 己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达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有其特点,但是,不能因此 就把它拒斥于德育课程之外。从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纳入思 想政治课课程体系,使它成为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课程。这至少有以下四点理由:

第一,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是合一的。以意志品质的教育为例。 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意志教育是具有鲜明的 社会倾向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有着阶级倾向性的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 开放事业,是空前伟大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这本身就是 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特殊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互结合来解决。在思想政 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当然要懂得道理,“明理”才能“践行”,所以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可是,在解 决这对矛盾的同时和解决了这对矛盾之后,还面临着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地加以对待和解决的矛盾:一是需要解 决“信”与“不信”的矛盾。社会主义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 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的特点,因 而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因素,就比其他学科要复杂得多,再加上学生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就 会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和不信的矛盾。二是需要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 这对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即关系到学生思想、信仰、品格的塑造,因而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从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和行的统一 过程,其中间环节要多得多,也复杂和困难得多。正是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和复杂 性,就特别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把心理品质修养的教 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中去,就显得特别地重要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品质修养作为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如,一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 素养的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相反地,自高自大、自 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难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的。显然,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心理品质修养的课程是必要的。

第四,心理品质修养为德育过程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 生方面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顶牛”现象。这 种状况,既不是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的问题,也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属于心理状态的问 题。毫无疑问,心理上的症结,只能靠通过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来解决,企图通过简单的说教、训斥去解决问 题,是行不通的,是无法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教育目的的,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新的负面作用。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同心理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二者是不能相等同的。心理品质修养 课是把中外优秀文化中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融化在心理 品质修养知识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生动、浅显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初步的心理知识, 并使之内化为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以及掌握心理品质修养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 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达到提高品德修养的目的。简单地说,心理品质修养 课的宗旨,应该是教导学生做人和做怎样的人,所以,它是以德育的目标为目标,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要求和 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品质修养课是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顺理成章的。

三、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内容和框架

《课程标准》规定,作为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 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 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 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门课重在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它从德育的角度入手,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 养为主,集学习心理知识和培养能力于一体,全部内容包括绪言和三个部分(十二课)组成。

“前言”部分:着重于说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要求和方法,使 学生初步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课和第二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导论部分。

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使学生懂得个人是在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中逐 步地成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心理适 应能力和调控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使学生初步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内涵,知道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 的重要意义,了解锻炼良好心理品质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

第二部分:从第三课到第十一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实体部分,对学生具体地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各个方面 的教育。

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从学生最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针对初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冲动、易变、肤 浅、强烈、不协调、不成熟,指导学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渲泄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愉快乐观的 心情。

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第五课“能够承受挫折”、第六课“勇于开拓进取”,主要是进行意志品质的 教育,指导学生自觉磨练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挫折,提高对于挫折 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具有积极进取、不畏惧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引导和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训练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自我意 识,培养自我尊重、相信自己和自强不息的观念和精神。

第八课“塑造良好性格”,使学生知道良好性格和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通过了解性格的可塑性, 努力培养自己

[1][2]下一页

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发扬自己性格中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改造消极的方面。

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力求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保持健康心理的意义,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和发展同学间的真挚友谊。

第十课“陶冶高雅情趣”和第十一课“培养爱国情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内容的展开。使学生懂得 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别,要在生活中培养和发展有益的正当的兴趣爱好;知道情操是高尚的道德情感,热 爱祖国是高尚的情操,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坚贞的爱国者。

第三部分:第十二课“增强自律能力”,可以说是本门课程的总结部分。诸多心理品质的修养,都是为了 达到完善自身,而个人心理品质的完善又必须注重个人的自觉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具有自律的能力。

上述的基本内容和体系的构思,体现了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教育的实 效性,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它突出地表现为两大特点和优点:其一,把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正 确思想方法三者的教育,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现代德育的教学体系,其内涵包括了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四 个部分。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纳入心理品质修养的内容,拓宽了学校德育的渠道,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对心理品质修养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其出发点和最终目 的,体现了该课程的德育性质和要求;在设计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具体训练和培养上,注意用正确的思 想方法指导。这样,就使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思想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其二,在心 理品质修养课程的内容安排上,融科学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教育性为一体。既有认知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又 有能力、觉悟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和提高其行为能力。显然,它并不是一般地进行 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更不是照搬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不囿于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而是力求贴近学生实际,从 初中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入手,只讲那些最基本的和为教学所必需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非智 力品质为主,把着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培养自己具有良好心理品质上。所以,《课程标准》把所有的知识点 ,按照要求分解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突出的是实际的训练和具体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有 关心理训练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日常心理和行为上去,能够学以致用。

语文心理品质教学管理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78-01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远大的目标、坚定的意志、豁达的性格、乐观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认真的态度对学生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音乐学科中蕴含的心理因素,从兴趣出发,逐步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心理,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日趋完善,真正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正确疏导,训练技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

音乐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常常为学生带来多种多样的表演机会。然而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心理紧张造成“怯场”问题,具体表现在:面红耳赤,呼吸急促,手足无措,唱歌声音轻,走音跑调等。遇到这些问题,教师应找出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应从心理方面入手。自信心、恒心、调节能力、应变能力等直接关系到表演效果,因此教师应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学生身上的优点和进步,使学生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每节音乐课上拿出五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表演节目,积累一定的“舞台”经验,从而缩小平时练习与上台表演的差距。

其次,从表演技能方面入手。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有了过硬的表演技能,如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等能力,学生自然就会消除某种程度上的紧张。例如,对学生音准的训练,可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控制能力;碰到相对高的音高,教师可把高音部分拿出来单独训练,并注意训练他们的呼吸方法。解决了类似的问题,学生就能比较自如地演唱歌曲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胸有成竹、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才会无拘无束,真正敢说、敢唱、敢表现,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二、丰富想象,鼓励创编,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音乐离不开想象。

在日常教学中,我精心选取能够引起学生联想的音乐素材,把它们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引导学生围绕作品进行想象。例如: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久享盛誉,它的旋律时而轻盈优雅,时而欢畅华丽,时而上下起伏,时而温柔娴静,在引导学生欣赏时,我先给学生介绍作曲家、圆舞曲、曲式等相关知识,然后边放音乐边让学生闭目聆听、展开想象。随着音乐的展开,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些画面:春回大地,冰雪消融,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光秃的山岭、枯黄的草坪上透出一层新绿,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花儿竞相开放,“叽叽喳喳”的小鸟唱着动听的歌儿,“叮叮咚咚”的山泉又欢快地奔跑起来……轻松愉快的想象、交流之后,学生对该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想象的基础上,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创编,他们往往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有时独立创作,有时互相配合,用不同的方式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创造和创新的品质有利于他们的一生。

总之,音乐教学是自由、愉快、生动活泼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他们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全面提升。

基于写字教学 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篇7

一、教会方法培养兴趣

中国汉字知识源远流长。由于汉字的构造特殊, 不能直接表示读音, 新入学的小学生单看字形是读不出字音的, 所以识字写字教学要借助汉语拼音来教会学生认写汉字。汉语拼音有23 个声母、24 个韵母和16 个整体认读音节, 而且不同的声母、韵母组合在一起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读音, 如: ba、pa、ma等等, 若是再加上声、去声、阴平、阳平, 又给不同的拼音附上了神奇的色彩, 不同的汉字读音有的相同, 有的不同, 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文章里表达的意思不同, 读音有时也不一样。借助有趣的拼音, 可使学生产生认识生字的动力, 加快识字的步伐。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拼一拼、读一读, 通过多读几遍, 进而使学生在反复拼读的过程中认识汉字, 并学会识字的方法。在认与读之间边拼边学写简单的汉字, 能帮助小学生认准字音, 并能逐渐做到发音抑扬顿挫、字正腔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情景交融体会趣味

低学段的小学生识字水平有限, 枯燥的识字教学必然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更不用提引起他们的写字兴趣了。针对这种情况, 许多教师会图文结合, 利用有趣的文字演变, 让学生了解文字的由来。例如: “鱼”, 祖先发明“鱼”字时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而是经过一轮轮的演变, 才形成了现在的“鱼”。展示图片不仅直观地展示了汉字的形体, 也能帮助学生识记。这样, 小学生在有趣的教学中不仅认识了汉字, 同时也会产生将字写出来的欲望。另外, 写字教学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 由于小学生总会留意到身边的汉字, 如“达能饼干”、“伊利牛奶”等等, 所以在写字教学中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汉字开始教学, 这样就能唤起他们的回忆, 而由学生身边的汉字教起更能激发他们写字的兴趣, 促使他们写出好看的汉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的小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而正确的执笔方式和写字姿势至关重要, 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执笔方式, 灵活运用指力和腕力; 端正写字姿势“头正, 身直, 脚放平, 胸部距桌子一拳”, 并不断提醒直至学生养成习惯。

三、以身示范培养习惯

写字是需要教师持之以恒进行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 除了教会学生写字, 还应该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为教师的示范作用有时候比进行反复的教学更有用。学生会关注教师写字的一笔一划, 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规范的写字方法和姿势, 通过自己认真、用心的写字态度, 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 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小学生的写字习惯。同时, 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写字环境, 鼓励学生用心写好每一个字, 带动大部分学生积极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以此去影响其他学生, 从而创设和谐的写字氛围, 使学生在这个氛围中能够用心写字。

四、互学互评对比发展

“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学生若是想要在书写上有所提高, 就要了解自己在书写方面上的不足, 此时如果能够较好地利用小组或学生间的评价, 指出对方的不足与优点, 取长补短, 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写字技巧, 还能在互评中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身边的人和事, 同时使学生在汉字欣赏方面更上一层楼。这样对比互补的学习, 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并提出理由使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此外, 教师还要公平公正地进行客观的评价, 以合理、和平的手段处理事情。

五、关注“后进生” 培养自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地书写汉字, 不排除存在“写字后进生”的可能, 这一部分学生也是值得关注的。教师首先要了解他们的状况, 本身他们无法写出漂亮的汉字, 必然会有自卑心理, 如果教师再不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那么再高明的指导也是没有成效的。如有的学生生性马虎, 做事粗心, 容易写错别字, 教师就应对症下药, 纠正其粗心的不良习惯, 使其从正确写出汉字开始, 逐渐到写好汉字、快速写好汉字等阶段。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要给予关注, 始终帮助他们, 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的温暖; 而有的学生记忆力不强, 容易把字混淆, 读错音, 写错字, 此时教师就应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 多运用有趣的教学帮助学生识记, 一些有趣的口诀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同时, 教师要号召身边的同学帮助他们纠正错字, 交流写好字的诀窍。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方法, 总归是以提高其写字能力为目标, 增强其自信心为宗旨的。这样, 这些学生在写字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会逐渐消除自卑心理, 而敢于与同学交流, 这就对提高其写字质量很有帮助, 并对其自信心的树立也很重要。

语文心理品质教学管理 篇8

一、通过学习京剧, 加强意志力磨炼,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 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和娇宠溺爱, 许多幼儿的抗挫能力较差, 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必须加强意志磨炼, 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京剧剧作为历史的文化遗产, 它承载很多中国历史文化特征, 有必要从小去学习, 它可以振奋人心, 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在唱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抗挫能力。比如在《红灯记》选段《穷人孩子早当家》铁梅的唱段中, 表现了铁梅人小志大, 天真淳朴的个性特点。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宠着, 生活自由自在, 根本体会不到在旧社会穷苦的孩子有怎样的生活环境, 通过这一唱段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唱词,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对幼儿也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 养成了幼儿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通过学习京剧, 可以培养幼儿具有越挫越勇、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

可以说任何一种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京剧的学习更是如此, 即使一个小小的走路都要历经很多的过程和挫折, 幼儿才有可能走出京剧特有的神韵, 但正因为京剧的“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吸引很多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学习它, 因为家长们都希望用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培养幼儿具有坚韧不拔的抗挫折能力, 让孩子们在幸福如蜜的生活中适当地吃吃苦, 磨磨性子, 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是培养幼儿自主性的一条必经之路, 所以, 我们也依托京剧这个平台, 为幼儿创造很多“沟沟坎坎”, 除了走路的学习之外, 还有各种基本站姿。亮相的练习, 在京剧练习中我们称为“耗”, 像“耗山膀”, 这种“耗”是时间的流逝, 是体力的消耗, 是意志上的磨炼, 但在最后所收获的不但是挺拔的身姿、稳健的步伐, 更是一种坚忍不拔, 敢于吃苦, 不怕挫折, 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与精神。同时, 在学习京剧的过程中, 我们还向幼儿讲述京剧故事中的英雄人物, 他们历尽艰险战胜困难的故事;介绍这些英雄人物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使幼儿明白: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随时都会遇到困难, 人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总之, 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 使孩子从小多接触困难, 以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多承受挫折的磨炼, 以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通过学习京剧, 可以培养幼儿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在幼儿进行京剧练习的活动中, 有些京剧专业动作的练习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圆场步的练习相对枯燥, 单调地在一圈圈绕场走动, 不仅要注意全身动作的规范, 还要做到不怕苦, 不怕累, 这对成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何况是一些只有四五岁的孩子,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 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首先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不同角色的动作要领, 如利用图片、视频, 鼓励家长带幼儿现场观看演出等,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力争最大程度地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探索和表达的欲望。其次通过专业京剧教师的示范, 对比京剧生行与旦行的不同动作, 领悟动作要领, 最后再通过集体学习, 榜样示范, 小组讨论, 在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中, 有效地培养了幼儿不怕苦, 不怕累的精神, 使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掌握京剧不同行当走路的要领。

四、通过学习京剧, 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平时的京剧教学中, 我们以“京剧教育艺术”为载体, 充分挖掘京剧教学艺术中的多种元素, 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引导幼儿了解、认识、感知、接触、喜欢京剧, 丰富幼儿的情感, 帮助幼儿分辨美与丑, 善与恶, 以及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幼儿的表达与表现欲望。在开展京剧艺术教育活动中, 笔者发现我班幼儿对那些京剧剧目的历史小故事产生了兴趣, 他们时不时会问:窦尔顿是谁?陈世美怎么那么坏?时不时会说:我喜欢包公, 我要扮演包公, 李铁梅真勇敢, 解放军真厉害。京剧剧目中的众多的历史小故事到处有热情讴歌爱国主义的精神, 颂扬坚持民族大义, 以国家安危兴亡为重的英雄人物, 有赞美舍己为人, 惩恶扬善的精神, 这些都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尚情操, 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培养了幼儿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促进了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

语文心理品质教学管理 篇9

1.“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小学阶段共有3500个生字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生字数量大, 教师不可能每个生字都具体指导书写。传统的写字方法, 一般是老师讲, 学生练, 老师示范写, 学生跟着机械书写, 为写字而写字。而小学生的写字过程是动作协调的训练过程, 书写从视觉感知到动作技巧的熟练掌握中间便有一个心理适应、调试的环节。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 学生临写字帖时, 往往观察不细, 想当然, 对范帖的种种特点视而不见。临写出的字体和范帖相差甚远。教学中, 首先应尽可能让书写对象 (笔画、字体) 变为学生熟知的生动形象的物体, 以激起学生对书写对象的兴趣, 唤起认同、共鸣的心理, 如“竖弯钩”好像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等。其次, 让学生忘却自我, 临写时, 宁可精, 也不多不滥, 尽可能忠实原字帖的样子, 让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 尊重原范帖的良好的书写品质。同时用“讲故事”的形式能起到更好的激趣效果。儿歌也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 琅琅上口, 易读好记。可把教材中的执笔方法、书写规律等编成儿歌, 学生易记而乐学, 兴趣更浓。

2. 针对小学生整体意识淡薄,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现象, 要加强指导

学生临字时, 往往是看一笔, 写一画, 缺乏整体的意识。造成各笔画各部首之间失去有机的联系, 行气脱节, 书写的字难以达到美观、气韵生动的效果。这就需要引导他们从整体、篇幅出发, 把握整体形象、整体效果, 做到胸有成竹。首先要求学生在脑海里想象字形的特点, 或从整体的字形中想象生动有趣的画面, 进而达到整体认识汉字形状的特点。如左下包右上的字“起、赵”等, 就像妈妈怀中抱着婴儿, 婴儿很小紧靠妈妈。被包围的部分不能写大。让学生做到“心中有型”, 找字群模型, 进行归类、识别、领悟。当学生在遇到这类字的时候, 脑海中必然会呈现妈妈怀中抱着婴儿的形象, 字的图像跃然纸上。字字如此, 就能进一步揣摩书写笔墨的精妙处。从“形似”达到“神似”。因此, 引导学生从整体的心理意念出发, 从大局着眼, 层层深入领悟、揣摩, 是写字教学应遵循的一条规律。

3. 发挥情感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 很容易被新颖的东西所吸引。行为的情绪色彩很浓。因此, 写字教学中就不能一味通过灌输、分析甚至强制等简单、抽象的方式约束学生, 而应结合其认知特点、情绪特点和生活环境来引导他们, 激发、诱发其自觉行为。既可以利用象形文字的审美特点, 把写字当作作画, 引发联想, 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对汉字美感的认识。又可以利用他们“好孩子”倾向, 对其写字行为进行及时关注, 对其“成果”进行及时鼓励和表扬, 使他们在写字中能够满足其对教师评价的需求。还可以利用同伴交往中的归属需要, 创设竞争情境, 如小组比赛、游戏等, 激发他们参与写字的热情。同时设置目标情景, 使他们为达到目标、满足需要而自觉练字。而且心理学家认为, 音乐教育可以陶冶性情, 增强艺术感染力, 并且能使学生更懂事, 更礼貌, 更合群。可见, 在写字教学中适当引入音乐教学法, 这对提高学生书写效率, 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4. 强化有意注意, 明确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只有把两种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是科学而高效的训练。利用生动和有趣的形象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激起学生的习字兴趣。同时, 我们也可采用“观察对比”、“动作演示”等方法促使无意注意及时转化, 并严格强化有意注意。汉字有形的“点”, 无论是单一的侧点, “学”字头的三点, 还是四点底, 它们的方向都指向字的中心点。我们要求学生“格中有点, 心中有点”, 才不会把字体写得散乱。强化字形特点, 把注意力引入人体的动作及形态上, 进行动作操练。例如, 写“春”字, 其“撇”和“捺”作为主笔应当舒展, 其余笔画应收缩, 边用双臂向左右两边作伸展的动作和向上站立、向下蹲的收缩动作。并且要注意笔画不能出格, 字与字之间相互不能“打架”, 各坐各的座位, 就像同学们这样, 让他们理解秩序和层次感。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可以使抽象的起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化, 静态的内容动态化, 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深、难的内容通俗化, 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 感受更为完整, 易于理解字的形态、结构、比例, 便于记忆,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语文心理品质教学管理 篇10

一、物理教学中进行学生心理品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 围绕目标, 整体与系统地进行。

物理教学计划, 既要有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计划, 又要有思想道德与心里品质教育计划。怎样进行思想道德与心理品质教育, 什么内容, 什么时候, 什么程度, 什么方式, 多少时间, 教师都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安排, 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如在力学中以物理学家牛顿为代表, 主要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追求科学真理、不轻信迷信和百折不挠、胜不骄, 败不馁的耐挫力;如在电学中以物理学家欧姆为代表, 主要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和坚毅的性格, 树立热爱科学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如在电磁学中以物理学家法拉第、奥斯托和钱学森为代表, 培养学生树立唯物辩证和爱国主义思想, 培养学生追求新知识, 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树立起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如在原子物理教学中, 以“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振兴而现身的精神。

2. 紧扣教材, 在课堂中渗透。

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 挖掘教材中心理品质教育因素, 找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心理品质教育的结合点, 有机、有序、有度地进行心理品质渗透。渗透时要注意渗透内容的正确性, 采用材料和数据的准确性;要注意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做到贵在有意、重在有机, 水乳相融, 切忌牵强附会。

3. 创造情景, 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心理品质教育。

一方面,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利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心理品质和精神面貌影响和感染学生, 使学生受益于潜移默化之中。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发现学生特喜欢军事和国防技术, 教师可把物理知识和军事技术密切联系起来, 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核物理五大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都能列举出一大批武器名单, 如次声波武器, 超声波武器———声纳, 在军事上的应用是比比皆是;激光方向性、抗干扰性强, 能量高度集中, 人们发明了激光制导炸弹、激光炮、激光致盲枪等;夜视器材中的红外夜视仪、微光外视仪;电子战武器中的侦察卫星、通信卫星、预警飞机, 等等。但在穿插军事知识时要注意时间不宜太长, 内容不能太多, 以免冲淡主题影响教学, 不能把物理课变成军事课。物理教师要博览群书, 增加知识视野, 才能寓教于乐, 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品质教育渗透于教材之中。

另一方面, 教师要不断创设时机、创设情景, 例如:利用实验、课外读物、电教手段, 组织参观与调查, 举办讲座, 办手抄报, 组织阅读科普资料, 撰写物理小论文, 专题性研究型学习, 等等。

二、物理教学中进行学生心理品质教育的措施

1. 以人为范, 以危为鉴,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人为范, 从古到今, 典范科学人物比比皆是。在中国有许多杰出而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不仅具有许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大胆创新、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志趣, 而且具有崇高的科学理想、信念。

以危为鉴, 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思危”“思难”观点。强调有爱国之情, 必有忧国之心, 有远大理想、信念, 必须脚踏实地艰苦拼搏。既要看到我们的成绩和进步, 又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和落后, 激励学生科学地、辩证地看问题、分析问题, 树立起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以史为据, 以今为证, 进行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教育。

以史为据,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情感和氛围。如讲“磁场”时, 教师可介绍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 以及指南针的应用。学习惯性时, 可介绍汉代科学家张衡正是利用惯性设计和制造了地动仪, 用来测定地震震源的方向。这些成就对物理学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把这些实例反映出来, 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使他们对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创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有深刻的理解, 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品质, 同时培养学生自信心, 发奋学习, 报效祖国。

教师应以今为证, 结合物理教学内容, 联系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 以及物理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如超导材料的发现与研究、卫星通信的应用、运载火箭的发射、“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 以及航天技术的突破、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三峡水电站的建成, 等等。也可以用数据对比的方法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 例如从制造原子弹发展到制造氢弹, 美国用了7年, 前苏联用了5年, 而中国是3年,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通过学习, 可以看到祖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辉煌成就, 看到祖国的未来, 看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也看到自己在明天将要为祖国、为人民所担负的历史重任,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 为科技的进步而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3. 以丰富的物理学史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物理学史中, 有物理学家的治学创业, 也有他们的为人处世。他们对待困难和逆境的态度, 对名誉地位的看法, 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对科学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对社会尽责的高尚情感, 这些都是物理教学中落实品德教育的好教材, 这些丰富的事例, 同时又是生动的故事, 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造成心灵的触动与震撼。例如, 瓦特是苏格兰发明家, 童年时代的瓦特曾在文法学校念过书, 中途辍学, 没有受过系统教育。居里夫妇为了得到纯的镭, 在低矮的棚屋里艰苦地工作了4年, 从8吨铀沥青矿渣中炼出微量的氯化镭, 以后用电离法分离出了纯镭。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向上的事例, 能够使学生从中陶冶思想情操, 树立远大志向,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发奋发向上的斗志。

4. 以客观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会正确看待事物。

物理学寓“理”于“物”, 这些“理”中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各种法则。对物质存在的客观性是认识的、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观点, 能量转换与守恒原理, 以及物质变化的内因与外因等问题, 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和分析, 才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得到正确的、深刻的理解, 才能掌握物理知识, 才能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光、声、热、磁、电等现象中进行“世界是物质的”思想渗透;磁生电、电生磁中进行“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育;在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教育学生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作用与反作用揭示物体间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关系, 渗透着对立统一规律的教育;透凸镜成像中物距量的变化引起像的性质变化, 原子核内部正电荷的量变引起物质种类的质变, 以及晶体加热等过程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并加以提炼、总结、通俗化, 不失时机地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5. 以物理知识培养学生人品。

物理源于生活, 许多知识中折射出做人哲理,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渗透。例如:通过平面镜成像规律可以教育学生,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 你对它哭, 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 它就对你笑。因此正确的做人原则应该是以积极的心态, 乐观地面对人生。运用合力产生的效果可以教育学生:“众心齐, 泰山移”。利用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说明“人无压力轻飘飘, 井无压力不出油”这个人生哲理。人人都有惰性, 大多数若没有任何外力将不愿主动去做事, 导致一生碌碌无为, 所以, 每个学生都要理解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方面的压力, 制定远大的人生目标, 并以此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 为实现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总之, 只要教师善于挖掘, 教材处处有育人素材。

语文心理品质教学管理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锻炼 健美操

健美操是一项集舞蹈、健身、娱乐、体操于一体的有氧体育运动。这项体育运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舒展肢体,给予学生美的享受,也能给予学生正面的心理影响。

一、健美操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自信

据科学研究证明,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外观、体形不满意,就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如肥胖患者极易出现心理疾病,部分肥胖患者情绪起伏波动较大、或者过于敏感。健美操是一项能够修正体型的运动,它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心。

比如,一些学生因体型不佳或体型肥胖而烦恼,健美操教师了解情况后,便约学生在空闲时去健身房参观。学生们到达健身房后,听到了健身房里播放的欢快音乐,看到了正在锻炼的学生欢乐的表情。学生们还看到健美操教师正在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中参与健身的运动员青春健美,健美操教师全身也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当学生们看到健美操教师引导学生做瘦腰运动、瘦腿运动的时候,来参观的学生便主动询问健美操的运动效果。据锻炼的学生说,自从参与了健美操训练,他们的体型正在恢复,身体也变得轻盈。于是,来参观的一大部分学生在当时就开始了健美操训练。

体型异常的学生内心自卑感很强,参与体育运动也不能改变体型而受到更多的嘲笑,是很多体型异常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健美操运动的重要原因。健美操教师要告诉学生,只要坚持参加健美操运动,任何人都能拥有较为良好的体型,帮助学生通过运动找回自信心。

二、健美操教学有利于减小学生的心理压力

当前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比如学生经常为学习、生活、情感的事情烦恼。心理压力过大会造成学生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内分泌失调。如果学生长期心理压力过大,身体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健美操运动具有娱乐性、运动性、艺术性,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比如,健美操教师会通过优化健美操房的布置来吸引学生锻炼。健美操房的主色调一般较为柔和,其颜色能够迅速舒缓学生的心情。健美操房中一般设有柔软的地毯和垫子,这是做健美操的必备设施。据心理学研究,柔软的事物本身能让人们的心灵舒缓。健美操所播放的音乐一般旋律欢快、节奏感强,这样的音乐能让人心情振奋,改变人们的心情。

健美操房多媒体设备展现了运动员美丽曼妙的身姿,能让人忘记一些不愉快的事。学生在做健美操的时候,能把身心融入到美妙的音乐和运动情境中,在伸展四肢的过程能让学生暂时忘记心情的压理压力。

健美操是一种能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氧运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到健美操运动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参与健美操运动的乐趣,释放不良的情绪,让学生能用良好的情绪面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各种问题。

三、健美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

人在社会中需要与他人建立交流、共享、互助的关系,即需要与他人产生交际关系。如果人们失去了交际关系,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健美操运动是一条能够让学生与其他人交际的途径,在交际的过程中会使学生产生心理愉悦的感觉。据调查统计,学生在参加健美操运动时经常谈论的问题如下。

一是如何通过健美操运动塑造学生良好的形体。许多学生会与其他的学生一起交流锻炼的经验、共享健身的心得,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交际的乐趣。

二是美容及养生的话题。很多学生认为美丽应该是由内至外的、从气质到容貌的美丽。学生认为健美操运动能塑造他们的形体,改变他们的容貌。然而这种改变还不能满足学生爱美的需求,他们还需要用其他的方式让自己更加美丽,学生在边锻炼边交际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锻炼的乐趣。

三是情感的话题。学生们喜欢在边锻炼的时候边发泄自己的情绪,令心情变得愉快。此时学生需要其他人分担自己的情绪,帮助自己尽快发泄内心的情绪。

当学生参加健美操运动时,就能多获得一条与他人交际的途径,学生可以在锻炼中和他人谈健身、养生、情感等话题,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抚慰。

四、小结

健美操运动是一种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释放心理压力、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氧运动,能使学生在参与这项运动中产生正面的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廖建媚,黄彩华.我国健身健美操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走向[J].安徽体育科技,2004(2).

[2]张宏宇.背景音乐的审美价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赵伟,赵清波.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语文心理品质教学管理 篇12

一、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中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可行性

(一) 培育目标相同。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积极心理品质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从这一方面来讲, 德育课程教学与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能够更好地促进两者的结合。

(二) 积极心理品质对于德育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学生在上课过程中, 往往产生一定的消极心理, 从而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不利的影响。如果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 因此也有利于德育课程更好地开展。

二、中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中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必要性

(一)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更加强调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因此不断满足人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中职院校中虽然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了良好的培训, 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 因此在中职院校德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

(二)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中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需要同时提供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品质, 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好地符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 作为德育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 在中职院校中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使得学生能够在身心方面获得更好的成长, 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是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条件。

积极心理品质与德育课程教育同属于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学范围, 而且经过论述可知, 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能够更好地提供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 可以在德育课程中增加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能够使得德育教学效果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三、中职院校德育课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措施

根据分析和论述,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目前在中职院校德育课程中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为了更好地在中职院校德育课程中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可以通过情境陶冶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合作探讨式教学、整合教学等方式, 把德育课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职业活动相结合, 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 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 为德育教学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结论。

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积极心理品质有着较强的感染作用, 可以利用教师自身的积极心态对学生形成有力的影响。所以, 为了更好地在德育课教学中培育积极心理品质, 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 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可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 可以使得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 通过教师工作能够获得自身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不断发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潜能, 从而对于培养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 教师应该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 从而能够不断引导学生来寻找幸福的感受,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流, 能够利用教师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感染, 从而能够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 社会应该给予相关的支持和认可, 是推进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动力。

为了更好地在职院校中德育教学课程中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育, 不仅仅需要依靠中职院校和教师的力量, 而且社会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 所以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社会应该给予中职院校更多的扶持, 目前社会上的高等教育院校越来越多, 从而对中职院校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压力, 所以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一定的扶持, 更好地促进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成长;第二, 社会应该给予中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给予关心, 要求当地政府和相关的教育部门, 以及中职院校通力合作, 从而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三) 以学生为本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教学。

无论是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 还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都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来进行的。所以, 在开展培育的过程中, 需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德育课在培养职业意识方面的教学效果:第一, 在中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且还需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一定的关心, 进而能够对学生实施更多的关注, 当学生遇到相关的难题时, 不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能够更好地向他人需求帮助;第二, 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课程要更加具有针对性, 为了更好地在中职院校中开展相关的教学, 需要对中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进行相关的调查, 然后根据教材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 更好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育模式, 才能够进一步突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效果。

(四) 对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效果进行评价。

为了更好地在中职院校德育教学中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还需要对其培育效果进行评价, 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培育工作的开展。在对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建立完善的培育效果评价体系, 对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培育工作进行完善和纠正, 促进培育效果的不断提高;第二, 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评价,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高是培育效果最重要的体现, 因此为了更好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式开展, 可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第三, 对教师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 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通过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 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教学效果, 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积极心理学教育通过对在校学生积极品性方面的教育, 使中职学生潜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并被全面激发出来, 从而达到学生和社会的共同进步。相信, 随着中职院校德育课程的进一步完善, 更好地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提供条件, 能够更好地鼓励中职院校的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业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林静, 涂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应对方式, 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 (2) :225~228

[2]吴九君, 温小平, 何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 (12) :1885~1888

[3]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5, 1:62~65

上一篇:培训指导下一篇:高层住宅的消防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