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品质

2024-06-01

语文学习品质(通用12篇)

语文学习品质 篇1

一、弱化现象之背景:我们究竟迷失了什么

语文教学, 因其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历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 语文中、高考的平均分一直在及格线上下徘徊。于是乎, 人们往往单纯地从成绩的表象来追究语文教学的责任, 自上世纪末以来, 似乎全社会都向语文教学“开炮”, 语文学科成了众矢之的, 语文教学走入了死胡同。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因之倍感压力, 教海茫茫。

导致中学语文教学低迷状态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毋庸置疑, 语文课标、语文教材、课程资源、教师素质及试题命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成绩, 制约了教学质量。或许这些显性问题是不言而喻的。然而, 从教学现状来看, 我们以为维持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衰颓缺失现象, 当是制约语文教学高耗低能的根本症结。这是不容忽略却一直被漠视的隐性问题。现代教学论认为,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 而且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语文成绩的高低, 既取决于学生的语文智力的高低, 还取决于他们的情感、意志等语文非智力品质的优劣。如此, “中学生语文学习品质弱化现象忧思”这一课题的提出, 就有了可靠的理论支撑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弱化现象之探因:我们曾经冷落过什么

大凡语文学习品质弱化的中学生, 往往表现出对语文学科的厌倦和懈怠, 视语文学习为沉重的包袱,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心不在焉, 作业时敷衍塞责, 考试时随心所欲。在种种表现的背后, 隐含着深层的原因, 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环境的、教育的等诸多因素。综观之, 我们认为形成中学生语文学习品质弱化现象的根源主要呈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母语教育的失落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 母语教育在他的基础教育中都处于首要地位。因为母语不仅是单纯的语言工具, 而且还决定着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每每观照我国近三十年的母语教育, 不免忧心忡忡, 不寒而栗。就教育内部而言, 每实行一次课程改革, 母语授课时数就会遭遇一次“瘦身”。建国以来, 中小学阶段母语课时最多的时候是上个世纪60年代, 占总课时的38.43%, 而此次课改课程计划规定, 中小学母语课时仅占总课时的20%~22%, 减少了近17个百分点。中小学是母语习得的黄金时期, 课时少就难以打牢基础, 没有扎实的基础, 轻则信心受挫, 重则兴味索然。失去了兴趣, 其学习品质无形中就会蜕变, 甚至陷入痛苦的泥淖之中。就教育外部而言, 外语教育 (主要指英语教育) 的不断升温, 已经并仍在严重地削弱母语教育。现实社会的“浮躁气”、“市侩气”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不识字照样闯天下”、“不读书照样赚大钱”的陈腐思想依然误导着学生, 致使多数中学生对语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觉得可学可不学, 勉强学之也是为应付考试, 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语文的处境的确很尴尬。而数、理、化则不然, 英语的待遇就更“优越”了, 不少家长在学龄前就开始为孩子安排英语学习。据说目前中国约有3亿人在学英语, 占全国总人数的1/4, 几乎赶上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理性地想一想, 孩子从牙牙学语就开始说英语, 很多时间, 他们被一种别样的语言氛围笼罩着, 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 可惜地错失了学习母语的黄金时期, 可悲地被剥夺了需要时时亲近母语、习得母语的话语权, 难免会透露出对母语自信心的缺失, 对母语、对民族语言热爱之情的冷漠。这正是母语教育的失落之所在。在这样的国度里, 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能不弱化吗?

既如此, 我们有什么理由弃置历经数千年的母语文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呢?敢问何时是母语教育复兴的归期?

2.应试教育的樊篱

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中, 应试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一切为考而教, 一切为考而学, 考试和应试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了应试的奴隶。应试教育下的学校管理机制, 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直接或间接地弱化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 撮其要者有二。

其一, 应试教育泯灭了中学生的读书激情。语文教育是立言以育人的教育, 而言语的习得有一个耳濡目染的渐进过程, 非一蹴而就达成的。事实上, 为了应付考试, 为了提高几分成绩, 语言学习变成了对字、词、句的琐碎分析, 语文阅读变成了单一机械的技术训练。读书本是充满期待的, 期待使他们激情飞扬, 兴味盎然。恰恰相反, 这群被繁重的作业、繁杂的练习册、繁复的测试透支了学习热情与兴趣的中学生, 他们一拿到课本, 就会条件反射, 感到似有阅读训练预设的四面夹击、十面埋伏, 不觉滋生了读书的恐惧之感、厌恶之情。对课文尚且如此, 对课外阅读就更糟糕了。事实上, 《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高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700万字的阅读目标, 哪个学校、哪个中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呢?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今的中学生们, 腹无诗书其“气”何以“自华”?什么经典, 在他们的生命里, 日复一日地弥漫着应试操练的阴霾;什么美文, “快餐文化”、“庸俗文学”削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认同力, 在他们的读书生涯里, 留下的只有面目可憎的冰冷汉字。中学生的这种应试教育下的读书状态, 使语文学习的激情明显冷却了, 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明显打折了。这恐怕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悲剧, 也是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悲剧。

其二, 应试教育抹杀了中学生的语文个性。目前我国的考试制度, 尤其是语文考试制度为什么屡遭社会批评?一言以蔽之:语文考试不能适应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现在的中学生, 自我意识强, 他们往往需要提供一个自信自主的语文考试平台。就试题命制而言, 这几年的中、高考试卷, 依然呈范围广、难度大、偏题多趋势。不必讳言, 语文尖子生怕也拿不了高分, 更不必说那些绩差生了。此种意义上说, 语文应试不断地毁灭着大多数中学生的个性与自信, 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试卷评价而言, 本来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一样, 最能舒展学生的灵性、最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然而, 这群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 一旦直面一张冷冰冰的“参考答案”, 则似以卵击石、飞蛾投火。如果是这样, 中学生的语文志趣和语文个性岂不又被磨灭了?

如今, 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暖春之季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 而应试教育的冷秋之节却“依旧烟笼十里堤”。春衰秋荣, 无情乎?冲破樊篱, 无奈乎?

3.教学策略的羁勒

欣然, 诸位语文同仁十分珍视新课改给语文学科带来的历史机遇, 并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去。诚然, 语文课改取得了不少成绩, 这些成绩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课程基本理念方面得到了真切而有力的印证。然而, 收获的背后是否存在欣喜的忧郁、繁闹的冷落呢?无须回避, 语文教学在相当大的面积和相当深的程度上仍不时出现忽视主体性教育的现象。这是一个摆在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沉重话题。审视当前的语文课改, 我们的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常常是谈的多, 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说而不行”, 往往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而得当”。具言之, 许多教师在教学运作上仍被“知识本位”、“课堂中心”之固定模式束缚了手脚, 又以同样的绳索束缚他们的学生。在以灌输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氛围中,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个性及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那不是痴人说梦、空中楼阁吗?此种现状, 主要源于目前语文“主体性教育”的思路模糊不晰, 尚未构建一套可供教师借鉴操作的教学策略。没有这些策略, 教师们很难把握教学的主体性之“度”, 很难定位教学的主体性之“量”, 无形之中就会受制于“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那么, “穿新鞋走老路”的悲剧之重演, 就不足为奇了。

教师胸中固有的“丘壑”, 陈旧的“教学策略”, 羁勒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观的健康实施, 削弱乃至剥夺了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如此一来, 中学生的语文学力能不低下吗?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能不弱化吗?

三、弱化现象之策略:我们将要关注什么

基于上述对形成中学生语文学习品质弱化因素的认识, 我们以为要根本改变语文学习的尴尬境遇, 以下几方面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1.用母语情结唤醒中学生对语文的自觉意识

母语情结是使用母语的人们深藏在心底的对其母语的淳朴而真挚的情愫。当今, 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 日、美、德、法等许多国家, 为捍卫母语文化纷纷出台了种种政策。因为母语情结始终是他们的精神家园。那么, 敢问我们的母语情结在哪里?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在各种“政策”的干预下, 母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伤害和扭曲”, “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这些“政策”不仅割舍了国人的母语情结, 而且“禁锢了人们的意愿”, 把外语“强加到整个国民的身上”。不必惊诧汉语常识几近浅薄的国人, 蜂拥着参加托福、雅思乃至四六级考试的狂举;不必惊诧只要希望通过教育得到更好生存地位的中国人, 从考初中、高中、大学, 到职评、升迁、招聘等中国的任何一级晋级考试都必须臣服于外语现状;也不必惊诧像参加中国古代文学之类研究生的考试, 尽管学子们的专业成绩非常优秀, 但因为外语没有达到分数线却被拒绝了一生的追求而埋没了各种人才的惨相;单是智力发育还很不成熟, 根本无法搞清汉语拼音与外语字母的差别的学龄前儿童, 已经开始被迫学习外语, 他们的父母竟然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茫昧, 足以让我们这个母语大国的国民感到汗颜, 感到可悲了。无疑, 在走向世界的今天, 当然要学习外语, 这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但学习外语为什么就要厚外薄内、奉外贬内, 甚至抛弃母语呢?

社会、家庭、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 有责任在学生幼嫩的心灵中播下一颗种子, 系上一份母语情结, 用以唤醒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自觉意识。

2.用人文关怀滋润中学生的语文个性

语文是一门飞扬灵性、饱含人性、发展个性的人文学科, 语文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学生的语文志趣的陶冶和语文能力的张扬。而应试体制严重束缚了中学生的美好天性和创造思想, 以致把他们铸成了没有语文个性的“仓库”与“容器”。中学生作为一种成长着的生命的存在, 它需要语文教师用深切的“人文关怀”放飞其人文精神, 滋润其语文个性, 并对其学习的状态、能力及价值诉求加以关照。

作为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 我们要经常保持一腔博大的人文情怀, 赶紧把一本一本的练习册、一套一套的模拟题从中学生的书包里和书桌上拿走, 把他们从茫茫题海中解放出来, 从应试训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别再进一步蚕食孩子们饮琼浆、灌醍醐的青春年少之日了。 允许他们打开课本、走进名著吧, 将课本、社会与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 触发学生用心去欣赏、去体味语文之美, 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如果语文教师哪怕仅把机械操练的时间、精力与执著的一半用来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博览佳品, 中学生语文个性的苏醒何忧?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厚积何愁?

作为最具人文性的语文课程, 其评价机制由于“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试题的编制越来越刁钻, 答案的设置越来越僵死, “完全背离了语文课的本义”。可以说, 这种应试考试不是以人为本, 不是为了评价学生的语文素质, 而是破坏了学生的自尊自信, 压制了学生的语文个性。对此, 我们一方面呼吁各级主管命题考试的官员,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由于应试而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灾难, 必须矫枉过正, 高悬体现“人文关怀”的指挥棒, 在试题命制中少些偏、难、怪题, 加大语文素养的含量, 注重学生语文智力的开拓;答案的制定应适当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因素, 在一维的基础上尽量丰富答案的多维性, 在刚性中融入一点弹性。另一方面, 作为语文教师也不能仅仅为了迎合考试而恪守着考纲盲从于应试教学, 总是“跪在教参上”违心地将“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 为获得一个好的分数, 把“育人”变形为“育分”, 这样的教师只能做分数的奴隶, 绝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和语文个性。

语文教学就是“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 只要社会、学校与语文教师把人文观念自觉地用于教学实践中, 就能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而中学生的语文个性就会因之“春色满园关不住”。

3.用主体教学策略凸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激发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发展动力、突出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操作方式和建构如下:

变“预习干预”为“自我感知”。传统的语文预习往往是教师先拟定一组提纲, 然后迫使学生拼命地钻进这个题网, 其间的“预习干预”显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压抑了学生的预习激情。而“自我感知”则强调教师对课文的预习设计既要“因材施题”、“因人而异”, 有层次、有梯度,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感知中勇于打破教师的预设, 变教师发问为学生自问, 主动探索质疑, 在动态中生成。

变“满堂追问”为“自觉提问”。语文教学现状表明, “满堂追问”的教学方式并未真正摆脱“教师中心”的灌输式教学, 因为“提问”仅限于教师和少数绩优生之间的交流, 相当一部分绩差生却常常无人问津, 这和新课程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相去甚远。而“自觉提问”则要求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 务必做到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 真正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首先, 要注重提问的目的性。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 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要围绕学生的主体需求进行: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是否能切中学生思维的连接点, 是否会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其次, 要注意提问的延缓性。教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节奏, 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切忌操之过急, 以几个绩优生的回答来取代全体学生的思考, 或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变“放任自流”为“主体自控”。教师在课堂中把绝大多数时间交给学生, 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 总之学生说了算。这样的课堂并不是真正的自主课堂。鼓励学生自主但不可放任自流, 不可把“放羊”当活动, 把“不管”当开放, 把简单的“四人小组”当合作, 把“争吵”当探究, 用教师讲的多少来判断学生的自主性高低。语文教学怎样实现真正的自主?应由教师主宰的“他控”为主向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控”为主转变, 由“配给制”、“填鸭式”的被动接受向“自助餐”、“超市式”的主动获取转化, 逐步还学生以学习活动的自主权、选择权与自控权, 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学、悟, 并强化那些品质弱化生主动参与、张扬个性的自控性。

变“检测反馈”为“自主拓展”。传统的“检测反馈”常通过机械记忆、重复练习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只能在教师的“领地”里戴着脚镣“跳舞”, 成了一群被教师驱赶的绵羊。而“自主拓展”则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交流, 总结知识、体验学法、感受甘苦。可知识迁移、可学习拾遗、可成果展示, 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以自我表现的形式消化、深化知识, 并内化为自身素养, 以自主探索的形式促进新旧知识不断地交互, 从而扩展学生认知结构的内涵, 并生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实施语文主体性教育的路途还很漫长, “山重水复”、荆棘丛生, 只要勇于抛弃陈旧的教学理念, 完善并活用“主体教学策略”, 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总会“柳暗花明”。

语文学习品质 篇2

学习品质包括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

一、学习行为

1、定义: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活动。

2、组成:行为的效能递进程序依次是环节、秩序、方法、习惯。

3、特征:会不会学。关于学习环节:

学习环节分为主环节和辅助环节。

主环节分为三期:接纳期、练习期、巩固期。

接纳期:主要为预习和听课,是了解和接受知识的前期工作。练习期:主要指作业和考试,是熟悉和掌握知识的核心阶段。练习期主要以家庭作业为主,而考试也是练习的重要方式。

巩固期:主要为复习,是全面掌握目标知识的最后阶段。辅助环节:玩(娱乐性玩、兴趣性玩、学习型玩)、计划、预习、问题整理、听课、课堂笔记、作业、错题整理、回忆、检查、复习、总结归纳、查漏补缺、针对练习、交流(提问、讨论、思考)、考试、阅读等。

主环节和辅助环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通常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辅助环节不够重视。这是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如同是否能炒出一盘可口的尖椒土豆丝,刀工火候的把握、油盐酱醋的搭配等所起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二、学习态度

1、定义: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2、组成:学习态度的组成因子是:学习认识、学习动机、学习情绪;

3、特征:爱不爱学。

4、说明: 关于学习认识:

学习认识由认知、目标、计划组成;

认知是对学习的理解,目标是主观确认的发展方向,计划是实现的路线图。

关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分兴趣、需求、理想三个层次。

兴趣是感性的,生物性的;需求是理性的;理想是精神性的;前两者都可以转化或消退,而理想才是真正支持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可持久的内在动力。

关于学习情绪:

学习情绪从发生机制上分心因性和生理性。

心因性主要分内因和外因,外因受家长、教师、同学、社会等方面影响,其中家长效能即家庭教育又起关键作用。内因主要受自信心影响,主要缘于学习后获得。

三、学习能力

1、定义: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行为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2、组成:学习能力的组成因子是:智力、个性和知识储备;

3、特征:能不能学。

4、说明: 关于智力

构成的因素为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

关于个性

个性品质的因素为责任心、上进心、自信心、意志力、自制力; 关于知识储备

知识储备为:指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其他如情感、动作或交际等知识的储备量;

四、学习态度、能力和行为的关系

1、三方面互相作用影响,互相促进发展;

2、态度是行为、能力的反映,行为是态度、能力的表现,能力是行为、态度的结果。

3、学生学习不理想至少由于一方面、或者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

浅议“优异”与“学习品质”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 优异 学习品质

近期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学习品质单列出来,意味着学习品质的培养进入了主流教育视野,提上了教育的议事日程。那么,幼儿学习品质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我曾在美国儿童入学准备的一份材料中所看到的学习品质是指向与学习有关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特质等,是儿童社会性、情绪、认知发展及其交互作用的核心,一般包括好奇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等具体内容。

一、“学习品质”受到的影响

“学习品质”通常会受到如下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先天因素或早期倾向,包括性别、气质、文化模式、价值观等。比如,有的文化鼓励儿童与成人交流、对话,并在此过程中学习;而在有的文化中,儿童更可能扮演一个接受者的角色,他们只是安静地坐着,倾听着成人的教导;而在其他文化里,儿童可能仅仅是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甚至不使用任何口头语言。诸如气质、文化这样一些要素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很大影响,而所定义的学习品质将会有些许差异。第二,学习风格,包括动机、态度、对问题的认知风格等也会影响对学习品质的界定。具体而言,学习风格表现在对新任务与新挑战保持开放、好奇,主动性、坚持性和集中注意,反思和解释的倾向,想象与创造,认知风格等方面。但这些内容是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应该重点考虑的。

二、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第一,儿童仅仅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并不一定导致其发展的成功,他们还必须学会如何使用这些已获得的技能和能力。这也就是说,拥有一种能力并不一定意味着会使用这种能力。比如,儿童具有听的能力(听觉器官没有问题,能听得见),他可能成为一位好的听者,也完全可能不会;第二,仅仅关注技能,将技能视作教育的一种最终结果,可能会使儿童不倾向于去运用这些技能(哪怕已经获得)。凯兹就曾指出,纯粹的早期阅读训练(而不是将阅读技能渗透于活动之中)会阻碍儿童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

二、“学习品质”主要包括的内容

(一)好奇心与兴趣具体包括儿童具有好奇感,有寻求新信息的兴趣,有对新知识的敏锐,渴望学习等。一是强调“新”,即儿童面对新的人、事、物时,有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好奇与兴趣;二是强调儿童的好奇与兴趣,而且儿童的好奇与兴趣应该不断地从对物、人的探索兴趣,逐渐拓展到對主题、思想、任务这样一些社会性领域的好奇与兴趣。

(二)主动性具体包括肯接受任务,愿意参与学习活动,学新东西时会进行合理的冒险等。合理冒险既指儿童敢于尝试一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活动,也指向那种有风险的活动(如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的活动)本身。就是儿童应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动进行选择;基本不需要帮助,就能形成一个方案(计划),并按方案做事;在他人帮助下,能说出适宜的冒险和不适宜的冒险(或者危险)之间的区别”。常常我们发现孩子有这些品质的时候,可以说“勇敢、坚强”等语言加以表扬。

(三)坚持与注意具体包括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坚持性,能够集中注意,不容易被干扰或被弄得很沮丧。在这里,非常强调儿童的任务意识,在面对干扰、困难甚至失败时能够有自我调节的机制,从而保证完成具有一定持续性的任务(如持续3~5天的任务)等。在坚持与注意这方面,认为儿童应能“在完成任务以前,保持对方案或活动的兴趣;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设立目标,形成计划,并根据计划行动;其他同伴和成人集中注意时,自己也能保持注意(如在故事活动中集中注意);能较长时间地完成某一任务,或在中断一段时间后还能重新回到原来的任务上;在受到干扰后,能将注意重新转移到原来的活动上,或在受到干扰时也能集中注意;能接受合理的挑战,并在沮丧中坚持不放弃。

(四)创造与发明具体包括儿童能够利用想象等拓展知识,进行新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不是指向儿童创造与发明的具体表现,而是指向利用想象、创造与发明来进行学习。在创造与发明,认为儿童应能“用戏剧游戏或象征游戏进行假装;用新的方式组合活动、材料与设备;用与其他儿童不同的方式来完成活动(如在积木游戏或绘画活动中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通过添加动作或角色等改编一个熟悉的故事;通过多种方式表征现实(如假装游戏、绘画等)”。

(五)反思与解释具体包括吸收、思考、理解已有知识和信息,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在反思与解释,认为儿童应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如讨论或艺术活动);对一些有趣的事或想法表现出较长时间的记忆;对记忆中的一个情景或动作能够描述或表演出来;寻求信息,以进一步理解;在帮助下,能用多方面的信息来完成某一项目、活动,或获得新信息;基于过去的经验计划活动、设置目标;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意图、动机等”。

当我们发现儿童学习兴趣浓厚,动力十足;学习态度端正,方向正确;学习方法科学,工具先进;学习能力优异,能自我激励;学习习惯良好等等优秀的学习品质,而及时予以表扬,儿童的人格与品质是可以得到持续的成螺旋上升式发展的。如此,就会构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学习品质循环圈。

针对孩子的个体发展来说,这就是优异!有了个体的优异才会有团队的优异,有了团队的优异,我们的社会才会更进步!才会越来越走向文明!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品质” 篇4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里,贾老师先让学生用“发”组词,再用“发现”口头造句。不久,便出现了似乎只有在贾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才有的独特精彩:

……

生:我发现教我们的贾老师今天很帅。

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以前不帅喽?其实,我一直很帅呀!(笑声)

生:(连忙改正)我发现教我们的贾老师今天更帅了!(掌声)

师:我以前帅,今天更帅。你小脑袋瓜反应挺快!这么一改,我就找不到漏洞了。谢谢你对我的夸奖,不过你这个句子还是有点问题,就是用词不当。“帅”这个词是英俊潇洒的年轻男士的专利,用来形容我这个快80岁的人,是不是不太合适?想想,用哪些词语形容我更恰当呢?

生:我发现贾老师身子骨很硬朗。(掌声)

生:我发现贾老师精神矍铄。

生:我发现贾老师思维敏捷,根本不像快80岁的人。(掌声)

师:(高兴地)硬朗呀,思维敏捷呀,精神矍铄呀,用这些词语来形容我,就恰如其分了。我发现你们的思维更敏捷,语文学得比我好。

这个教学片段不过三两分钟,却精彩至极。精彩在哪里?第一,精彩在教师教得好。乍一听,第一位学生说的“我发现教我们的贾老师今天很帅”,似乎没有毛病呀!可是,听贾老师一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以前不帅喽?其实,我一直很帅呀!”学生(包括听课的老师)方才发觉其中的问题。贾老师只这么轻轻地一点,精彩就立刻出现了:“我发现教我们的贾老师今天更帅了!”一个“更”字就把贾老师的问题“摆平”了。

至此,贾老师该满意了吧?不。紧接着,贾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用词不当!是呀!“帅”这个词真的被人用滥了,不管男士长得怎么样,哪怕像汽油桶似的,也不管年老还是年少,都会被人冠以“帅哥”的雅号,正如“美女”二字几乎成了所有女性的代名词一样。

贾老师这么一说,于是又精彩迭起。学生的表达博得了老师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真是灯不点不亮,心不拨不明。在课堂上,贾老师把“引导者”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王尚文教授说:“语文的‘独当之任’就是教学生如何说话,使他们所说的话具有良好的语文品质。”何谓“良好的语文品质”?王教授说:“语文品质是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要求,最起码的标准是:把语句写通顺,把意思说明白。”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都能像贾老师一样,达到这“起码的标准”,并在课堂上全力以赴、倍加细心地教学生朝这个标准努力,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大有希望了。

第二,精彩在学生学得好。贾老师对学生说的“你们的思维比我敏捷,语文学得比我还好”这句话,不只是谦辞,去掉其中的“比我”二字,就是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表扬。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良好的语文品质”。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贾老师执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在课堂展示的是他们的“昨天”。试想,这个班的学生如果没有平时———“昨天”的“胸藏万汇”,哪里会有今天的“凭吞吐”呢?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有积累意识,一定要把课标“少做题,多读书”的理念落到实处。发展语言才是硬道理。

语文学习品质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的国旗下讲话题目是《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习成功的根本保障》。

同学们!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今天在场的各位同学中有弱智或脑残的吗?我想没有!既然大家都是智力正常的学生,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学习成绩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昨天我看了高三入学考试的成绩我感到很震惊,有的学生考了540多分,有的学生只考了200多分。是考的差的学生大脑有问题吗?不是!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案例。2004年五月份的一个课间操,我陪着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的会长冯恩洪先生在中加双语学校看学生列队准备做操时,他突然对我说:“小许你知道哪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好吗?”我摇了摇头困惑的看着队伍,他用手一指说:“这个班、这个班、这个班成绩好,你去问问看”,一问果然如此。我惊讶的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他回答到“一个连队伍都站不齐的班级,它的班风一定很差,一个连两分钟都站不住的学生,他是不可能上课45分钟能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紧张学习的”

同学们!学习不是一场智力上的竞争,而是一场学习品质的竞争!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成功公式。在这个公式里爱因斯坦揭示的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学习品质!在人类的历史上许多象方仲永一样的天才儿童,自恃比别人聪明,不去历练学习品质,结果落得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让人耻笑的下场!我说一个人很多同学可能都认识,他在上大学时英语四级总是考不过,后来他发疯学习,随时随地大声说英语,结果他不仅英语学好了,还自创了一套英语学习的方法。他的成功不是他突然脑子进化变得聪明了,而是他勤奋了,自信了,执着了,敢于直面困难永不退缩了!

同学们新的学期面对新的目标,新的攀登,要想实现我们人生的理想,达到光辉的顶点,从现在开始,就要历练我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早操列队时,抬头、挺胸,站直了,不说话,认真做,训练自己坚定、自信、一丝不苟、坚韧不拔的意志;在课堂上,端庄坐正,目不斜视,积极思考,认真作业,不懂就问培养自己高度的自控能力,不畏困难,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择善从师,不耻下问的学习观,做到克勤克己,今日事今日毕,养成果敢干练,雷厉风行的学习作风!在生活上让礼仪、守纪、理解、宽容、合作、阳光之风吹遍各个角落。

优化注意品质,提高学习效率 篇6

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听课不专心是近来任课老师时常抱怨的问题。有一位学生也向我诉苦:自己很苦恼,时常责备自己,临事漫不经心,做事经常有头无尾,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话经常听不进去,脑子老是开小差,有时听见了老师的讲话但是过后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师讲的是什么。致使学习成绩很差。还有一位学生说,他对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学习没有在意,但远处火车的咔嚓声却能敏感的听到,他会数着火车的咔嚓声直到火车走远。回过神来,发现其他同学都在学习,根本没有注意这些,他非常后悔,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所有这些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症结的原因出在哪里?能不能找到解决师生困惑的办法?归结起来,就是学生的注意力出现了问题--注意力分散。

注意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情感等身心方面的发展。决定着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

有了问题就应当解决,要解决问题就要弄明白原因,弄明白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要弄明白原因就要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就要进行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成功做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洒满心田。”

二、问题出现的原因

针对学生注意力这一问题,我们做了一个7-9年级的问卷调查。归结起来,注意力的分散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二是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和环境有关,第二个原因和学生身体及心理密切有关。

客观环境方面:学校地处主要交通路段,过往车辆的噪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音体美课的口号声、脚步声、打球声、唱歌声叫喊声等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前后同学的说话声和老师在教室里的走动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室里节日的鲜艳装饰,师生的新奇衣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家庭事务影响学生等等。

主观因素方面:有些同学在实际学习中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对待学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尤其面对困难复杂的学习,更是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有些学生面对十分枯燥的学习内容和感觉头痛的问题,往往很难集中注意力;有些学生养成了慢节奏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在学习中表现得懒懒散散,做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似乎学习是无所谓的事情,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也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缺乏恰当的听课和学习技巧,也使学生注意力下降;学生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或做了什么错事或受到老师的批评等分散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有的学生意志力薄弱,在学习中表现出脆弱性和短暂性,难以坚持,不能保持注意力,学习经常心猿意马,半途而废;生理发育造成的青春期不适,各种的青春期烦恼和不安没有调节好,产生了消极和逆反心理,影响干扰了注意力。个别同学的注意力分散与先天有关,属于注意缺陷障碍。等等。

三、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方法

学生注意力的优化培养,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更为重要,老师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品质和能力。

(一)营造安静简单的学习环境。学生注意力稳定性差,容易因新異刺激而转移,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创造一种简朴、简单、舒适、安静、整洁的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很有益的。例如,教室的墙面、布置宜简约整洁,教师的穿着打扮要朴素大方,不应过于花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物品也应摆放在较远位置。学生看书时,教师应避免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影响学生,避免中途打断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生注意事物的广度训练。一是缩小视野法,让学生较长时间注意某个事物,如紧盯课本某页,让视野相对变得狭窄,让进入眼帘中的事物相应减少,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顺序思维训练,列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一个问题接一个地思考。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思想集中,不考虑另外的问题。从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时,注意力别分心。经过长时间练习,学生学会有序安排注意力的方向性,提高注意效率,减少干扰。

(三)训练学生良好的听力。例如,把收音机调到刚刚能听到的音量,努力收听广播内容,然后说出收听的内容。通过听力训练达到提高注意力的目的。

另外,还有针对不同学生的措施。通过自我提示,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优化注意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注意力;养成良好习惯和有规律的生活,优化注意力。

四、取得的成效

马克思说过:“天才就是集中注意力。”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过:“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学生训练善于集中注意力,能够调动全身各种器官,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思考、温习等,做到事半功倍。现在经过训练,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在各种环境中学习,集中注意力。无论周围环境多么复杂,很多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原来来学校的参观者能让学生莫名兴奋,分散注意力,抬头观看分神。现在经过训练,学生达到了熟视无睹的程度,甚至有参观老师走过也不分心。很多学生了解了青春期的萌动,注意调节青春期给他们带来的各种烦恼与不安,进行恰当调节: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调节好饮食,在心理上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排除各种消极影响,通过人为调节,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通过学习培训,学生了解了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和表现,掌握了克服注意力分散的方法,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学习生活,收益极大。

五、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事实上,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多种多样,只有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让学生逐渐地将注意力好起来。但是,有几种情况,我们却束手无策:一种是表现为过分敏感,不能忽视任何刺激,常常因为点点小事就坐立不安,惊慌失措,郁闷不安,心神不定,难以进行正常学习。这种注意力不集中属于心理方面的疾病,叫注意增强。还有一种是多动症,经常摆弄东西,烦躁不安,难以久坐,好活动,好像身上装上了马达,挫折耐受性差,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情感,注意力不集中。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最好的措施是让他们看心理医生。通过教育训练是很难办到的。

重视写字教学, 提升学习品质 篇7

一、利用多种途径, 激发写字的兴趣

1. 名人故事“导”趣。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名人故事引导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先从课本中的名人说起,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怀素写字》的主人公怀素从小就喜欢写字, 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他写字非常刻苦认真, 因为当时纸贵, 他找来一块木板当纸用,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还有一年级下册课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讲的是邓小平爷爷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字, 经常受到先生的夸奖。写得好的字, 先生就在上面画个红圈圈, 邓小平爷爷得的红圈圈最多……每每讲到这些故事, 同学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对写好字的兴趣溢于言表。

2. 认识汉字“激”趣。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能激发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兴趣。象形字就像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比如说教学“燕”字时, 教师可以先出示“燕子”的图画, 再相继出示甲骨文的“燕”, 小篆的“燕”, 最后再出示“燕”字帮助学生认识并书写, 这样一个过程既让学生学习了“燕”这个字, 又让学生感知了中国汉字演变的神奇过程, 提升了学生认识汉字、书写汉字的兴趣。

3. 书写展览“保”趣。

学生写字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教师可以用展示书写优秀的作业这样的形式, 表扬书写认真、规范的学生, 鼓励书写进步的学生, 督促书写态度还不够端正的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写好字、练好字的热情, 促使他们对书写产生的浓厚兴趣能够持久。

二、巧用直观教学, 掌握写字的方法

1. 注重教师示范。

教师的示范是写字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著名书法家陈振濂教授曾讲过“在书法写字教学中, 最好的也是最省力的办法, 则是亲自拿笔做示范给学生看。”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 可以边写边讲解, 如何握笔, 如何起笔、行笔、顿笔、收笔, 如何注意轻重缓急, 相同笔划如何巧妙变化、相邻笔画间如何穿插, 等等。学生在观察老师写字的过程中再也不觉得写字的方法有多抽象, 而是笔尖的一个自然、流畅的运动过程。

2. 借助媒体演示。

除了教师示范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笔顺的演示, 学生可以跟着多媒体的演示同时进行书空, 防止写字时笔顺发生错误。一些关键的、易错的笔划, 多媒体可以在不影响整个字美观的情况下, 将这些笔画用醒目的颜色凸显出来, 提醒学生在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同一个字的不同字体, 在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巧编儿童歌谣。

看老师的示范也好, 看多媒体演示也罢, 最终都是要学生在写字的同时自主记住一些字的笔划与间架结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编说一些歌谣, 帮助学生记住一些书写的技巧。比如写“变”字时, 师生可以编说这样的歌谣:“上部紧密下舒展, 交点、首点要对正”;写“事”字时, 可以这样说:“首横最长六横匀, 竖钩挺拔有精神”等, 学生说起来朗朗上口, 能帮助他们写好关键笔划, 把握字的整体结构。

三、搭建展示平台, 提高写字的质量

写好字还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力, 教师需要专门利用一些时间, 开展相关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提高写字质量。

1. 时间安排要恰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这是以往课标中所没有的。因此, 作为语文老师, 在语文课上要做到保证学生的写字时间。另外, 笔者所在学校每天下午专门开辟了20分钟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写字, 各班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练写《习字册》或是字帖, 等等。一年来, 效果明显, 学生的书写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2. 活动组织要合理。

除了每节课、每天的练字, 班级可以每周组织一次书写评比活动, 年级可以每月组织一次写字竞赛活动, 学校可以每学期组织一次书写大赛活动。注重写评结合, 给学生以鼓励。除此之外, 还可以将写字活动与其他活动结合起来, 比如学生的手抄报比赛、“书写伴我行”、讲故事竞赛、征文大赛等, 让学生感受到写好字是充满乐趣的, 是有意义的, 是提升我们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3. 习惯养成要坚持。

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篇8

一、课前预习的品质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课前预习能够使我们提前弄清新课的重点难点, 知道哪些地方容易, 哪些地方难, 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 注意力更集中, 从而提高了听课效率。

预习课本时, 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 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 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 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 有重点地听讲。预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 形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二、认真听讲的品质

上课专心听讲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是学习的中心环节。预习时, 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不一定都已熟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 结合老师的讲授, 进一步体会内容, 从而掌握重点、关键, 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专心听讲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意看, 就是上课要注意观察。观察老师板书的过程、内容, 例题的特点, 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二是注意听, 尤其是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 老师讲课的语言具有连贯性。如果上课不注意听讲, 丢掉了一部分内容甚至一句话, 就可能影响到对整节课内容的理解, 影响听课的效果。三是记, 就是要勤做笔记。做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上课时及时的将一些重点、难点、易错点, 以及老师所补充的一些内容记录下来, 有助于将知识简化、深化和系统化。并且在复习时一拿出笔记本就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求异和质疑的品质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我们学习的内驱力, 是我们探索和创新的源头。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 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同学们在学习时, 要边听 (课) 边想, 边看 (书) 边想, 边做 (题) 边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篇9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是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互帮互带,共同提高的局面。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课堂学习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协同积极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篇10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育心理学指出, 学习是为了迁移与应用, 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如果自己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 就必须扩大经验背景。”读书的方法有许多, 而现在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元认知”方法。也是“反思”的方法, 就是反思自己原有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分析其长处和短处, 再在此基础上自己逐步避短扬长。因为别人介绍的再好的学习方法, 总得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做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记录学习的点滴体会, 不仅是对学习的深化, 也是对表达的练习和积累。写或不写心得, 从学习效果来说是有很大区别的, 读完以后, 不写下一点来, 也觉得很有收获, 其实这时候脑子里还是模糊和杂乱的。要写下来, 就好像逼着自己在思想上作一番清理。有些教师说, 读了后写不出什么心得, 这就是学的收获还不清晰, 思路还没有清理。

二、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 以后逐渐缓慢, 到了相当的时间, 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所以, 要巩固知识就要即时复习、将阅读和尝试回忆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集中记忆和分散记忆相结合。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得要早。

1. 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记忆、学习知识。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 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但是, 即使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 还不能保证迁移的出现。只有这个同一性被你所感知, 对它有清楚的认识, 迁移才能有可能实现。因此, 对新出现的知识或习题进行分析, 再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 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 (如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同点在反应原理上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 所以反应装置相同) 以便找到相应知识的关联点, 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 使新知识类化, 使知识迁移。

2.“过电影”记忆法是回忆与再认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习过的内容先“过电影”, 使它在脑海中尽可能清晰地重现出来, 然后对照书本查漏补缺, 找出尚未记住的部分进行再认, 而后再“过电影”回忆。也可在“过电影”加快受阻时立即找出受阻障碍或薄弱的环节。如此循环往复, 记忆将产生倍增效果, 而且所记内容清晰无比、牢固准确。包括随时过电影:觉得某些知识该记, 就要及时地过电影, 比如入睡前、起床前、散步的时候, 都可以像过电影一样进行追记。短时过电影:记的材料较短, 在记了几遍快记住的时候, 就要合上书过电影, 回想不起来打看书看一下, 然后继续过电影, 直到记住为止。睡前醒后过电影:入睡前躺在床上过电影, 回忆不出来就翻书核查, 凡是第二天清晨能回想出来的都能牢固地记在脑子里。需要注意的是“过电影”要及时, 排除干扰, 内容要准确。

一般来说, 能通过“过电影”回忆出的内容比回忆不出的内容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要深。只注重机械地翻书本机械地重复, 而忽视“过电影”回忆这种有目的的重复, 误认为书本上的内容通过翻书就可以记住了, 结果到了考场却答不出或答不全。在学习时, 应该在材料还没完全记住前就积极地试着去“过电影”回忆, 回忆不起来再阅读, 这样容易记住, 保持时间长, 错误少。

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育实践中, 人们逐渐发现:个人成才或学生的学业成就, 既需要聪明才智或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 更需要正确而适度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往往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 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 学习效率反而会因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降低。

2. 自信心的培养。

经历探究学习,提升思维品质 篇11

关键词:探究学习;问题情境;体验感悟;对话启智;思维品质

数学课堂作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必须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自主操作实践、合作交流讨论,从而使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真正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他们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一、巧设问题情境,提供探究学习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好的问题情境应具有激趣、引疑、导向、启思等功能。为此,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关注细节、巧妙构思,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1. 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如果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学生就会形成乐于学的积极心向,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更加主动,思维更加活跃。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一开始,可设计“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利用动画演示,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曹冲能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很浓,产生了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投入探究其本质的“圈套”中去,思维就更加积极主动。

2. 问题引发猜想

科学巨匠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努力让学生习惯于大胆猜想、积极探索的思维品质。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课始可先复习有关除法的商不变规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点。然后顺势提问: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分数与除法又有这么密切的联系,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大胆猜想。这样教学就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能借助旧知产生“正迁移”,先建立猜想,激发探究欲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验证,主动探究获得新知。

3. 问题促进思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找次品》一课中,可创设3瓶外观完全相同的口香糖,但其中一瓶少装了三片,能不能想办法找出少装的那一瓶的情境。这个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根据次品的特点用天平“称”的方法中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称,称几次,出现什么情况代表了什么结果?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继续深入探究做铺垫。

二、亲历体验感悟,实现探究学习的过程

数学,一直被人们称为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但过分强调数学理性的一面,忽视其感性的一面,会导致枯燥无味,生硬无趣,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认知、体验和感悟。数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操作、体验、感悟、交流,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

1. 化难为易,主动建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从简单情况入手,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领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如问题:33人参加聚会,每两人握一次手,共需要握多少次?学生在尝试解决时发现问题比较难,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该问题从2人的情况开始考虑,借助点连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规律,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会和感悟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找出规律,构建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有效地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2. 操作体验,认识本质。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事物本质特征的有效方式。课堂中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从直观上进行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探究特征。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可安排切土豆的操作体验活动,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切一刀得面,切两刀得棱,切三刀得顶点。接着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还要切几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后再组织学生通过操作体验,自主探究,学生清晰地建立了长方体面、棱、顶点概念的表象,由此再进行抽象形成长方体面、棱的特征。

3. 合作交流,生生互动。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特点,为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学习优势,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课堂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的方式。通过合理的分工和交流,共享探究成果,提高探究效率。如解决问题:500千克大豆可榨油180千克,2500千克大豆可榨油多少千克?出示题目后,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经过讨论,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形成正归一、反归一、倍比、比例解等多种思路。这样每个学生既按自己的思路去探索研究,又在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中提炼和概括,使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与交流中得到提升,在生生互动中得到完善。

三、巧妙对话启智,提高探究学习的深度

对话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元素,它不仅承载着调控课堂进程、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而且还肩负着启迪学生思维、挖掘教学深度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关注问题设计的明确性、适度性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关注预留问题的空间,使学生能尽情伸展思想,主动思考,提高教学深度。

1. 勤于启发,柳暗花明

启发式提问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对话方式。有效启发可以把学生引进路转峰回的岔道口,促使他们去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对于一道题目的探索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对话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因势利导,抓住机会释疑,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余学生进行质疑,于是课堂上有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时,教师可抓住机会,启发学生思考:要想让其他学生相信自己的观点,心服口服,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想到动手折一折验证。教师继续提问:折一折之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是不是两边一样就是轴对称图形……。有了这样的启发式提问,学生的思维方向更加明确,有效突破难点。

2. 善于追问,放飞思维

如果说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或生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交流方式。那么“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探究。如“认识乘法”一课,出示5组小猴,每组2只,问:一共有几只猴?教师可通过提问并追问:(1)一共有几只猴?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一只一只加的吗?(2)为什么要2个2个加呢?你是怎么想的?(3)这儿的连加算式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的含义吗?(4)说一说5个2相加是什么意思?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5)5个2相加与5和2相加相同吗?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此的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学生就会从加法到乘法的意义实现主动建构,初步理解“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乘法,乘法就表示几个几相加”。培养了学生思考的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3. 精于点拨,豁然开朗

点拨是学生在探究学习受阻时,教师及时做出的引导提示,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形成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恰当的点拨能够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思考、合理的分析,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如指导学生画折线统计图时,可让学生先根据数据尝试画,教师巡视,找出一些典型的学生作品(没标数据的,没用直尺画的,没对准横坐标的,画得不完整的)。然后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评价学生,教师做适时点拨:为什么要标数据?不用直尺有什么问题吗?描点时应该注意什么?连线时能直接将第一个点连第三个点吗?谁能总结一下如何准确画出折线统计图。这一个个点拨都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生生评价的基础上,当学生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或是有一定偏差时,教师巧妙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认识更完整,思维更完善。

自主学习机制提升课程实施品质 篇12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课程品质

一、自主学习的价值意义

近十年来,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围绕高中新课程改革, 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个性发展为追求, 以精细化的课程管理思想, 围绕“自主学习”机制的建构, 逐步清晰了“自主学习”之于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首要目标。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理念, 在这一理念中, “自主学习”是核心, 如果没有“自主学习”, 合作就没有意义, 探究也就没有可能。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求。自主学习是把学生从被动控制的学习状态下解放出来, 在自控、自我调节、自觉意识下的主动学习。从素质教育角度倡导自主学习的缘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 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自主学习是生本教育思想的体现。不能把“自主学习”理解为仅仅只是一种学习方式, 更不能只看成是一种操作层面的具体做法。自主学习离不开具体详细操作步骤, 但一切行为、一切做法都是在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形成的。

二、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

1.自主学习的阶段性递进

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时空上, 分为三个阶段:

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会读书, 形成习惯。基本要求是手脑并用, 在“手动”上表现为“画—圈—演—注—写”, 在“脑动”上表现为“读—思—联—理—记”。

导“学”阶段。以自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 主要任务是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针对性、启发性、概括性、重点性、层次性等原则, 实行对学生了解到位、对教材分析到位。

自“学”阶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是“从扶到放, 从教到学”的落脚点。

2.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应以激发动机为前提、发展元认知能力为重点、思维训练为中心、优化课堂结构为突破口;注重主体与主导的统一、接受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统一;有效落实先学后教、先做后说、先思后议、先讲后评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 最重要的是对教师课程意识的挑战, 根据高中阶段学科课程标准, 教师的课堂在观念上树立“先考虑学生需要多长时间学, 然后才考虑有多少时间教”的课程实施指导思想, 建构并主要采用以人际互动为取向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以意义建构为取向的自主学习模式、以学习自我调节为取向的教学模式。运用并通过变“课前”为“前课”、变“学会”为“会学”、变“预习”为“独立学习”、变“讲台”为“互 动平台”、变“作业本”为“学疑本”、变“找答案”为“资源再生”、变“评价个人”为“评价小组”等策略, 推动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自主学习的基本流程

课前准备。基本理念是“先看、先思、先做”, 这个阶段称之为“前课”, 基本原则是“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互帮互学”, 基本流程是导学、合作。

课堂实施。基本理念是“学生会的, 坚决不讲;学生能够学会的, 引导学生讲;学生学而不会的要‘畅讲’;不但让学生学会, 而且让学生会学, 给学生一根‘金手指’”。基本原则是“引导、交流、再生”, 基本流程:交流、评价。

自主评价。根据学的进程, 适时、适中、适当地进行检查, 了解学与互学的成果。

4.自主学习的流程案例

案例1:文本阅读与理解教学中的学与教

学生的“学线”可按如下流程“进入情境明确任务→带着问题自行阅读→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当堂练习进行巩固→回顾反思进行总结”, 相应地蕴含着学的策略为“激起阅读动机→阅读推敲释义→质疑总结讨论→发散收敛活用→反思回顾引伸”。

教师的“教线”应为学生的“学线”服务, 具体流程为“创设情境提出要求→提供方法巡视指导→组织讨论解答疑难→解读范例提供变式→引导总结参与提炼”, 体现教师“给任务给目标→给方法给时间→给机会给措施→给示范给材料→给策略给结构”的助学作用。

案例2:数学综合题解法探索的十个教学流程

解决数学综合问题需要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化归和概括, 让学生体验到方法结构与综合问题之间如何生成联系, 体验如何识别源问题与目标问题之间共同或类似的内在联系。为此建构以下解数学综合题的自主学习流程 (如图) 。

①学生先想:学生审题, 分析题目的特征, 对问题进行分解、归类和识别, 联想各种思路和方法, 做出方法和思路选择的预判。

②学生先做:学生动手做题, 形成初步想法下的解题步骤, 留下一些困惑或障碍, 教师在巡视中观察学生的解题方向。

③学生共议:分解问题中涉及哪几类基本问题, 学生交流每类问题的各种想法, 分析为什么使用这个方法和方法应用的关键点。

④学生再做:学生自主选择交流后的思路并动手做题, 已做好的学生尝试另一种方法, 完整表达解题过程, 教师巡视筛选典型性案例。

⑤学生展示:教师请学生板书解题过程 (或实物投影) 。

⑥学生纠错:与展示的过程进行对比、修正, 指明展示中的错处, 思考另一种做法所选用的方法并进行对比。

⑦教师讲评:教师引导学生回归到综合形成的方法和基本想法, 达成共识, 同时讲评关键过程, 纠正错误, 规范表达。

⑧学生比较:比较与最初预判的差异, 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和合理性, 分析方法使用的条件 (或特征) , 明确迁移的清晰度。

⑨教师提炼:分析如何选择和优化方法, 分析解题过程中的关键点, 提炼问题中所包含的“类”问题及其联系, 上升到一般形式 (或特征) , 强化对通性通法的应用。

⑩学生整理:学生整理解决问题的多种解法, 整理方法适用的问题特征, 为今后的解题提供迁移的固着点。

三、自主学习的管理机制

1.自主学习辨识

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上认识自主学习, 如果学生对学习动机的自我驱动、内容的自我选择策略的自我调节、时间的计划与管理、结果的自我判断与评价等都能自觉的作出选择与控制, 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反之则不是自主的。

从整个学习过程来认识自主学习, 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反之则不是自主的。

2.目标方法引导

经过长期的实践, 我们深度把握了学生“自主学习”内在特征:成为独立性的学习主体, 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形成独立的心理认知结构, 是“自主学习”的思维基础;渴求个体独立的欲望, 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而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和能力, 则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则通过提供引导性工具。

3.全面激励机制

自主学习具有自立、自为、自律等特征。要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需要全面调动和整合一切隐性的课程资源, 包括促进自主学习的一切活动, 都纳入课程进行系统筹划。

参考文献

[1] .闫世明.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 2012, (15) .

[2] .杨凯, 陈红艳.授之以渔, 我的责任——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上) , 2011, (2) .

[3] .吴明侠.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J].新课程 (教研版) , 2009, (4) .

上一篇:课内外阅读的异同论文下一篇:虚拟现实软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