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2024-10-12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精选12篇)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1

实施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而“全面”也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关注。特别是对高中学生而言, 心理教育更是必不可少。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压力下, 高中学生要承受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高考成了学生人生中的一座大山, 而学生或是跨越大山, 走向坦途人生;或是被大山压着, 活在心理阴影之中。因此, 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势在必行。而我们都知道,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主要途径。

健康从“心”开始。教育要的是身心健康的人才, 而且, 进行心理教育事实上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竞争的加剧, 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呼吁越来越强烈。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减轻或消除情绪困扰, 培育健康的心理,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那么,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运用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呢?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每个人心中都有期待, 而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心理驱动下完成的。也就是说, 当你需要什么, 你就会朝什么方向发展。高中学生在此阶段的需要是多样的, 其中就有爱的需要。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没有爱, 人几乎就无法存在。我们在此强调学生需要爱, 主要是因为在此阶段的学生在强大的社会和学习压力下, 需要他人的关心, 包括家长、教师、同学, 乃至社会的关爱。但是, 在应试教育的大山前, 很多家长和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 分数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心理的大部分空间。这也是部分高中学生情绪不稳定, 对学习, 对生活悲观失望, 进而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而假如在这个时候, 教师能够从学生对爱的需要出发, 满足学生爱的心理需求, 则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与地坛》中, “母亲”不是文章描述的主人公, 但是却在无形中散发着强大的爱的力量。而这正是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忽略的, 由于父母之爱变得常态化、日常化, 往往会让学生忽略父母的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爱”的主题进行挖掘, 让学生意识到“天下父母心”, 父母对自己的期待, 事实上也是一种爱的体现。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写作的方式, 让学生对自己心目中的“爱”进行阐述, 让学生有一个情感抒发和交流的平台, 写作可以采取不记名方式, 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传阅交流, 甚至可以让家长对这些“爱的表白”有所认识, 进而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满足学生在这一阶段爱的需求。

建立成长的方向标

高考对大部分的高中学生而言, 都是人生的转折点, 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时刻。高考成功, 人生就成功;高考失败, 人生就失败。这是大多数学生对高考的认识, 在这样的认识之下, 学生的学习压力自然会很大。而事实上, 担心高考失败, 是担心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外在表现。那么高考失败, 人生真的失败了吗?我们都知道答案是“不是”。但是,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压力之下, 学生在心理层面已经形成了心理暗示, 把高考当作决定人生的唯一方式。学生越是这么想, 心理压力就越大。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积极地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引导。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课堂资料的方式, 给学生树立典范。如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经营自己的长处”。如教师可以举这样的例子:

希尔顿国际饭店集团的创立者、闻名遐迩的企业家唐托德·希尔顿有这样一次不可思议的经历:一个穷困潦倒的希腊年轻人到雅典一家银行去应聘一个守卫的工作, 他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什么都不会写, 没有得到工作。失望之余, 他借钱渡海去了美国。许多年后, 一位希腊大企业家在华尔街的豪华办公室举行记者招待会。会上, 一位记者提出要写他的回忆录, 但是他回答:“这不可能, 因为我根本不会写字。”所有的记者都大吃一惊。他接着说:“什么事情都不可能那么完美, 如果我会写字, 那么我今天仍然是一个守卫而已。人生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 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最佳位置。”

通过这样的案例学习, 学生在自我职业的选择上会有新的认识, 对高考会有新的看法, 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自然也就会得到很好的缓解, 在学习中会投入更多的精力, 会在成长中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 学会挖掘自己的特长, 为自己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心理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 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干预, 引导学生对自己、对未来树立更多的自信心和充满希望, 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学习语文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2

枝江三中语文二级子课题 李玉梅

2009年秋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就读的学生一般是被一中二中拒之门外的,他们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虽然智力发育正常,但是意志力相对薄弱,面对困难易退缩,自信度不够,而且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情绪波动较大。而且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思想上保守害羞却又渴望展现自我。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语文学科老师,我平时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育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一、充分发挥文本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对美文的欣赏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具有美感的文章,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重视这些文章中的形象之美、情感之美、语言艺术之美。这些美的语言、善的内容、真的情感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是其它任何样式的说教不可比拟的,是真正对学生有益的,是学生获得精神教育的沃土,也是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良药。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力挖掘出文本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课文《春江花月夜》中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描绘、对人间纯洁爱情的讴歌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更是能够引发学生的奋斗的激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小孤山大孤山》歌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课本中这样的诗文数不胜数,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美是无处不在的,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可以做到无处不在。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情,甚至影响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在我们这类农村高中就学的,本来就是一些基础不怎么样的学生,他们有不少的朋友在一中、二中,中考的差距让他们无奈的走进我们三中,严重的自信不足时时困扰着他们。如果在高中他们依然对学习缺乏兴趣的话,那么他们也许就真的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即便是人在学校,也可能只是为了一张毕业证,而在平时的表现中,则是破罐子破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单调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通常运用的是讲授式、问题探究式、训练式等,我们学校推广的是“多向互动——整体优化”教学模式,这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是一个大的突破。它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导语激趣——点拨讲解——检查矫正——总结评议。这个模式有利于我们完成教学任务,让课堂教学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但在具体的操作方面,虽教有教法,却是教无定法。各个不同的程序,我们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添加了不同的辅助手段,如播放录音、观看影视、多媒体教学等。我在上《春江花月夜》时,为学生播放了视频朗读,学生兴趣盎然,跟着读背,一节课下来,不仅疏通了诗意,而且大多数学生能背诵诗歌了;上了《牲畜林》,我给学生播放了国产电影《举起手来》,既让学生对课文所运用的“以幽默手法描写战争”的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上《林黛玉进贾府》,《枉凝眉》优美的歌声把学生一下子就带入了小说所描写的氛围之中。

除了这些电教手段之外,报纸、杂志等也会时不时的进入我的课堂。这些辅助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能时不时的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增强自己的信心。

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学文言文,有时我会在课堂上举行小小的文言知识竞赛,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检查;学诗歌,有时我会举行一次诗歌朗诵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辩论会、演讲比赛也是我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常用手法。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讨论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比如我在《项羽之死》中针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进行提问。有的学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大丈夫应当能屈能伸;有的学生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的尊严大于一切······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课堂呈现非常好的思维氛围。同样,在《老人与海》一课,我也设计了一问:“在你看来,主人公桑地亚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桑地亚哥失败了,他的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他可以说毫无收获;有的说,桑地亚哥成功了,他在与鲨鱼的搏斗过程中体现了坚强的意志和执着奋斗的精神······可见,展开讨论可以让课堂活起来。问题设计得好,也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过程,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教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点拨,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自己的思想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寓教于乐,才能在乐中有得。要做到课课教法有异,堂堂手段不同,方能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发挥随笔的倾诉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医治学生的心理疾病。有些学生心中烦闷、苦恼、自卑,或对谁有看法,或家里有什么事,都渴望倾诉,有时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对周围的同学说出来,但不说出来,心里又憋得难受,他们常常选择写下来,让自己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我一直要求学生周周写随笔,在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更是强调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经历的事。因此,学生大多写的是近期班上的事、寝室的事、自己的事、家里的事,写的是自己的喜、自己的忧、自己的好、自己的恶。通过随笔,我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为那些心理处于困扰中的学生排忧解难。陈清在周记中写道:“我不明白周围的同学为什么排斥我,看到别的同学都是三五成群的,我却是形单影只,真是有说不出的郁闷。”我的眼前顿时浮现出那个刻苦好学的女孩子的形象。我找到她,陈清一到我的面前,就泪光闪烁,她说,在寝室大家都是有说有笑的,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人和她说笑,有时大家明明谈得正高兴,但她一进去就都不做声了,在教室也没人和她搭腔。这个孤独的女孩感到要崩溃了。真的是这样吗?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找了她同班的两位比较听话的女学生了解情况。那两个女同学说,“她从不主动和别人交谈,每次自由活动时间她都一个人跑到教室里去,从不理睬我们,也不和我们一起玩。”“她在教室里常常趴在座位上做作业,周围有讲话声她就极不耐烦,用手捂住耳朵。”原来这是一个心里只有学习而忽视了人际交往的敏感的女孩,我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提醒她不能让学习占据自己的全部身心,要多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直认为是别人排斥自己的陈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尽力主动和同学交往,在友谊中尝到了甜头,性格变得开朗多了。王涛同学因为父母离异在随笔中流露出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张海玲同学在随笔中倾诉了失恋的痛苦,孙璐同学在随笔中发泄了对某老师的不满······我一发现学生心理上的波动,就会马上找学生谈心,帮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解决了学生不少的心理问题。随笔不仅让学生的心理苦恼有了释放的平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真的是一石二鸟。更主要的是,随笔也为我们的心理教育提供了机会,使不少学生时常拥有好心情。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3

一、勤奋向上的教育

《墨池记》中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而后世之人莫能及也”,《送东阳马生序》中“我”“执经叩问,行深山巨谷中,不嗜衣饰豪华”终有所为以及荀子的《劝学》一文,都是劝勉大家要勤奋学习、锲而不舍,以量变求质变的。

二、谦虚谨慎的教育

《伶官传》中指出“满招损,谦受益”,提倡谦虚的精神;《石钟山记》中作者考察了石钟山山名的由来,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那么如何面对新事物呢?是像《断魂枪》中的沙子龙不肯传艺,只在回忆中生活呢?还是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那样,战战兢兢,怕出乱子,顽固地维护旧事物呢?或是像《宽容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对新事物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呢?

四、增强意志力的教育

古人登山“入之愈深,见之愈奇”,他们乘风雪,登滑石,攀高峰,终于领略了雪中泰山之趣味。这些都启示我们:拥有非凡的意志力、坚定的信心,就有可能收获到更多更好的麦穗。

五、心理承受力的教育

历史上,伟大诗人屈原数次被陷害、罢官、放逐,但他仍旧不改初衷,提倡“美政”;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司马迁在受腐刑之后完成的;《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十八次面临危险境遇,仍矢志不移……这些都是直面惨淡人生的范例。

六、正确人生观的教育

《项链》中玛提尔德的人生观是不可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渗透,使之“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呢?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

1.背景分析法。了解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动机、创作中的艰辛,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思想的理解。许多名篇巨著往往是“不平则鸣”、“忧愤”的产物。“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写出这段名言的作者司马迁学习了前辈们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创作了《史记》,这是一部令史学界和文学界都震惊的奇书。可是其创作过程异常艰难,许多学生都想象不到。

这时,教师可用饱含感情的语调介绍他的由来:当年,司马迁接受父亲遗愿,经过几十年精心准备,专注于创作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受腐刑,打入大狱。面对如此奇耻大辱,司马迁忍受着身体的折磨、心灵的考验,坚强地活了下来,完成了《史记》。一部《史记》既是司马迁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面对挫折的抗争史的见证。很多学生听了这些之后,对司马迁肃然起敬,他们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2.拓展法。主要是講清文意,以此为中心,进行拓展。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而言。只有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以此为辐射点进行联想。如:《伶官传序》中论述了人事的作用,所谓的人事就是人的主观努力。文中指出“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意都是说要谦虚谨慎,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3.比较法。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既可以在同类课文中比较,也可在不同课文中比较;既可以比较相同处,也可以比较不同处。《送东阳马生序》中可比较“我”与“诸生”学习条件和学习结果的不同,让学生明白勤奋的重要性。将《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和《断魂枪》中的沙子龙比较,学生很快就发现他们实际上是一种人:在新事物面前固步自封、胆小怕事。沙子龙还有点慨叹自己的武艺过时,别里科夫则一味维护旧事物。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要适应时代发展,尽快接受新事物。轻松的比较中,学生的心理逐渐走向了成熟。

论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4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品质,健康

一、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1、积极心理品质是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中生处于青年初期, 生理上日趋成熟, 在智力发展上已接近成人水平。由于高中生的社会阅历尚浅、心理比较稚嫩, 在处理各种心理冲突、各种打击或挫折时容易心理失衡。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实现其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积极心理品质能让人创造幸福和拥有幸福。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可以让学生一切从积极出发, 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 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 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 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 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从而成为能创造幸福和拥有幸福的人。

3、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高中阶段是人生重要的时期, 也是学习文化知识, 迈向成才的准备阶段。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 突如其来的激烈竞争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荷, 也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生, 需要接受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 提高面对挑战的意志力, 健康地成长为新时代人才。

二、当前高中生的心理现状

1、青春期心理问题突出

高中生年龄范围大致为15—19岁,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出:情绪不稳、闭锁心理、自我意识强。 (1) 情绪不稳。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 容易引起高中生情感上的激荡, 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 如果得不到疏缓, 便会出现压抑心理, 出现焦虑与抑郁; (2) 闭锁心理。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标志, 它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状态。高中生在消极情绪下, 会封闭与外界的交流, 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 往往因焦虑而自卑, 甚至自暴自弃; (3) 自我意识强。进入青春期以后, 高中生在求学过程中的分化和转折, 个性的独立性明显增强, 自我意识会有全新的发展和变化。

2、学习压力大

高二学生小李, 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 希望他的学习成绩每次都能进入班级前十, 为此小李心理压力很大, 每逢考试都会有恐惧感。考试前、考试中总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症状, 考试成绩与自己的努力不成正比。作为一名高中生, 在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中, 由于要面临高考和升学问题, 学习压力比较大,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学习压力过大, 容易导致出现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焦虑、反应迟缓等情况。学习压力过大也是导致高中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 厌学是高中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3、心理脆弱, 承受力差

2012年6月, 乌鲁木齐市的高三学生小芳, 因为高考失利跳楼身亡。小芳平时性格开朗, 学习从不让大人操心, 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悲剧的酿成主要是因为她心理脆弱, 承受打击能力差。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原因以及个人的主观因素等,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作为一名高中生, 心理脆弱跟其年龄有关, 由于涉世不深, 面对很多从未体验和经历过的问题, 往往习惯依赖父母, 难以把握自己。结果做事没有自己的标准, 盲目追求社会赞许, 处理问题思维路线单一, 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害怕失败和挫折等问题。

4、人际关系不融洽

高一学生小丽家境优厚, 在家里被父母宠坏了, 在班级里对同学常常颐指气使, 以自我为中心, 与同学关系紧张, 脾气很坏, 经常烦躁易怒。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 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性格中的叛逆因素越来越凸显出来, 当父母或老师在对高中生进行指导教化和讨论问题时, 容易产生冲突。由于当前的高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不少学生在家里扮演着“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 多有独特的个性和脾气, 与同学相处关系不融洽现象较多。高中生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愿意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力量, 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当不满足自我展示时, 容易与同学、老师或家长产生对抗心理。

三、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1、提升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对过去生活的满足、对现在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及对未来充满希望。幸福的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感, 即一个人对自己所作所为和整个生活质量是满意的, 感受到生活是充实的。主观幸福感是积极体验的核心内容, 提升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从增进主观幸福感开始。作为高中生, 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要有正确的认知, 这对提升主观幸福感很重要。幸福感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 向上比较, 能降低幸福感;向下比较能提升幸福感。这就让我们选择以不同的比较方式来提升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例如:比较学习成绩时, 选择学习成绩相当的同学来比较, 而不是用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衡量学习成绩, 这样才不至于造成幸福感的缺失。

2、培养高中生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就意味着个体持续一贯地把自身的失败与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由外部原因引起的、特定性的情景事件, 而把成功看成是长期的、具有普遍性的、由自己内在的原因引起并影响到自己所做其他事的情景事件。由此可见, 要增强学生的积极人格, 需要学生自己以积极的心态解读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持续一贯地对生活事件做出积极解释的风格。教师要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疏通“积极人格”的培养通道, 营造对事件积极反馈的教学氛围, 带给学生积极的体验。作为家长, 需要在生活中对学生多关怀、多激励, 激发学生潜在激情, 发展学生积极品质, 促使积极人格的形成。

3、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 积极心理健康的形成离不开活动式、体验式为主的学生活动。作为高中生, 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以获得心理体验, 改善和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活动可以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引发学生进步的愿望, 展示学生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因此, 学校应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高中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活动可以多样化, 比如:勤工俭学、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娱乐活动、体育运动等。通过参加各种活动, 有利于学生养成执着、持重的品质, 还可以锻炼和培养组织协调能力, 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2) .

[2]励骅, 李欣.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学校教育的缺失[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 (1) .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的抓手[J].中国德育, 2010 (10) .

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总结 篇5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昭苏镇吐格勒勤学校

斯红英

2013年1月5号

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心理品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心理品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

为使学校的心理教学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提高全体学生共性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塑造良好的人格,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心理品质教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通过一学期的教育,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认识到做为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光要在学习上优秀,而且更要在品德教育中健康发展,激发他们去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学生以自身去看社会,以自身去反映社会的本质。总之这学期的心理品质教育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只有个别学生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师家长的重视程度不高。

心理品质教育工作在全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我校也更是如此。一些教师,家长对于开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工作置若罔闻,持不支持态度;

3、与家长的联系不够

三、努力的方向

1、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教育方面都能健康的发展。

2、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3、加强人文环境建设,积极创设育人环境。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

4、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心理品质。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心理辅导工作,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5、从中延伸致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6

【关键词】人格 心理健康 品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66

面对社会的变化,学生思想、心理的变化以及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工作。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适时科学地渗透在教学中。现结合本人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品质。

一、文道结合教育,强化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人格,作为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具有广泛的意义,它包含了每个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系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认为健全的人格主要是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比较切合,能以自己良好的作为和品质感染他人、服务社会。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课堂这一主要阵地,充分利用课堂的宝贵时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由于人格的培养相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来说比较隐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将语文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常言道,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教师只有将知识的教学与人格的培养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慢慢注入学生的心田,才能真正的完成语文教学中人格培养的目的,也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水平提升的同时,完善自我。

二、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的积极情感是一切活动强有力的鼓舞者和发动者。学生们的心灵,恰如一池明亮清静的湖水,需要我们教师去投上一个激情的石子,以荡起他们情感的波浪,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然后引导他们在情趣盎然中去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激发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烈,教师就可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追根求源,推动他们攀高涉险,催开他们智慧的蓓蕾。如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词吗?他创作时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学生们有的答毛泽东的领导经历,有的答他的文学作品风格,有的答毛泽东的学习经历。)教师可以接着说:“1925年秋末,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词。它形象地指出了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图片展示《沁园春·长沙》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毛泽东的作品风格等等)。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到直观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学习意境,立即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认知欲望。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面貌?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人民走革命路线的?结果又是什么?这样,学生的探索热情就十分的高涨。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变序讲读课文;在讲读中,还要注意多为教学内容的引入制造悬念,渲染气氛,这些教学举措均可激发学生的学习认同感和情感体验。特别是当教师把“激将法”用于教学,学生在“看谁答得精彩”、“看谁最聪明”的强烈情绪鼓舞下,则会更竭尽全力的去思考,教学中会取得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针对个性特征,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所谓自制力,即人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行动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自控力一方面表现为克服外部困难或某种内部动机的干扰,强迫自己学习,抑制自己的某种行动;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内部干扰下,发动和维持某种行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方法之一。如在教学《雨巷》一课时,我们可以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操作(自学——个别活动、分组讨论——小组活动、集体评议——集体总结),多层次的操练(控制性操练——半控制性——非控制性)及多种媒体辅助(音像、肢体语言),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在自我控制的状态下主动学习,不觉得枯燥。这样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了正诱因,帮助他们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一旦他们在學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就起到了增强学生自控能力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对一些个性特征要强的学生,教师则要多下功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可与他们交朋友,搞“约法三章”,并进行周边提醒监督,开展“比比谁能战胜自己”等活动,逐步完成由管到放,由他控到自控的转变。

四、调剂听说读写,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高中阶段的学生缺乏长期持久集中精力的能力,这属于自然现象。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的教学活动,合理调整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学心理,始终保持情趣盎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变单一的“讲授课”为“语言文字训练课”“语文活动课”,40分钟里,统筹规划,整体安排,听说读写穿插进行,有机结合,眼耳口手多种感官交替使用。在智能训练的同时,又伴随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教法、学法,一旦发现学生有了厌学情绪,立即要变换方式方法。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7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财富,教材中的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春风化雨的无声滋润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高中语文教材历经几次改革,也许有人认为编排水平不高,但如果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审视,则是难能可贵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课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是中国人的骄傲,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他以天下为己任,他风华正茂,他把一切反动派都看做是纸老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是高中生做人的榜样。在毛泽东词的带动下,学习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学到许许多多。学到了陶渊明,学到了朱自清,学到了他们的拒绝;学到了屈原,学到了艾青,学到了他们的爱;学到了苏轼,学到了巴金,学到了他们的旷达。我还引导学生从勾践的“卧薪尝胆”中,读懂“有心人天不负”的精髓;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读懂“中国的脊梁”;从《苏武传》中读出坚贞的气节;从《老人与海》中感受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精神。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和坚韧品质的教育,净化学生的灵魂,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

语文教材中,不乏作者自杀或作品人物自杀的内容。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迷惑甚至错误的思想。所以,我尤其注意对自杀这一行为的正确理解和引导,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知道,古今中外更多的人在厄运面前从未放弃过,他们选择用坚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从而闪烁出生命的光辉。

总之,要让教材中一个个优秀人物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在健康的文学熏陶中明辨是非美丑,体味生命的伟大,感悟生存的意义。

二、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认识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资源。所以,我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人格。我常组织学生阅读一些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贝多芬传》、《平凡的世界》、《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更要以无穷的斗志和毅力迎接人生的挑战。

三、在写作训练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我经常利用周记、作文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对于学生流露在周记、作文中的心理如家庭不和的烦恼、焦虑,与同学的紧张关系等,我会用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的批语,及时抚平伤痛、澄清是非,告诉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幸福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往往联袂而行,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前途就一定会是光明的。在作文训练时,我有意识地找一些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材料作话题,如把“虎皮鹦鹉之死”作为作文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落了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通过作文训练,学生认识到要自觉培养独立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开创灿烂的明天。再如利用“沙枣”、“面包与水仙花”等材料,训练的效果都比较理想。

在作文评讲时,注重让学生学习同学的优秀作文。学生作文是最接近学生的,老师在作文课上多读学生的习作,读他们在面对成功、失败、忧伤、喜悦、家庭、社会、理想甚至爱情等时的认识,关注学生了,他们感觉有收获了,作文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而然得到了巩固与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学生在充满艺术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其良好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进而使学生的精神更丰富,心灵更充实,目光更敏锐,也让语文教学变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念锋文.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

[3]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8

经典案例:小考常第一,大考千千“怯”。我班有个很有语文天赋的干部儿子王同学,平时语文考试(包括期中、期末的上级检测)常常是年级第一,可是一出去比赛,包括小高考,总是失去平时的水准,最近有一次大考,他总是担心考不好,担心别人和家长的看法,于是到笔者这儿做心理咨询。

怎么办呢? 笔者请了几个心理咨询师一起对该生进行考前“治疗”。

师:今天来,我们一起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每次不关前途的小考,总是发挥得很好,尤其是作文写得特别开心。一到大考的时候,就手忙脚乱,有时还肚子疼,呕吐;牙疼,脑袋发大。师:小考时,为什么写得很开心? 大考时,为什么会手忙 脚乱?生 :小考时 ,我就全心 地想着如 何把卷子 做好———做得更好,写文章时,我什么也不想,就想着如何贴着题目,把我想的,把我做的写精彩。大考时,我常常在想,如果考不好,我就没机会上我想上的名牌大学,做我想做的文章了,我就没饭吃了……当然打小工,可能也有饭吃,但肯定没精力和时间来做我喜欢的文学。师:往年我们学校每个班考上名牌的占多少? 生:听说,10%左右。师:余下的90%左右的学生,他们没饭吃了吗? 你为什么会有“没饭吃”的感慨呢?生:他们也有饭吃,但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开心。记得去年暑假的时候,因为放假前,我没考到第一,爸妈让我去南方参加一个辅导 ,结果有一 天 ,我的钱几 乎用光了 ,电话费也 几乎没了 ,我打电话 让妈妈充 话费 ,妈妈的口 气特别冷 ,也没帮我充,也没给我钱。我就想,我要是考不好,以后可能连饭吃的也没了…… (说着 ,说着 ,该生的眼 泪在眼眶 中打起了 转儿来)所以,我每次一到大考,就会想起这一幕,就会想到如果考不好就会如何如何……师:刚才,我们在谈话的时候,你听到什么声音? 生:没有。师:现在再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 车声、空调 声 ,还听到了 ……师 :为什么刚 才听不到? 生:因为我好像被催眠了一般,注意力全在我们对话上了。师:是啊,大考的时候,你就这样,全身心地想着考试,烦恼来了,你就来几个深呼吸,在心里说:“烦恼啊,你先靠边,让我考后再想你。”

……

通过心理疏导, 学生认识到做一件事, 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把事办好,要学会放下,才能轻装前行。接下来,笔者带着该生进入沙盘游戏, 通过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他大考千千“怯”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

案例探源:把握好“度”,调节好“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 在高考中真正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往往不是平时第一名的学生, 而大多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 他们往往能拿得起,放得倒,无所顾虑,反而超常发挥。所以有人说,影响成绩发挥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把握好“度”,调节好“情”,往往是成功的关键,社会压力的增加,节奏的加快,学生抗挫力的下降,心理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的关注,一个光埋头教学,只研究教学的人是不全面的, 谈教学不谈教育是不能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

把握好尺度, 注意情感的调动和控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还是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厘定,都要把握好尺度,要跟着目标行进,太过,有时就如伤口,一旦打开,就要很好地治疗,如果不能治疗,就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如经典案例中的王同学,在说到他的思想变化的原因时,几次差点哽咽,说明他的感情已经被调动起来,但如任其发展,在当时的情形下,他可能会哭出来,这是超出本次疗治目标的。笔者发现王同学的情感有可能失控时,赶紧用话岔开,分散其注意力,因为当时我们的目标只是解决其大考“怯场”的问题。案例中,王同学在沙盘游戏中,明显对物质的追求太多,而忽视人的沟通, 在场的几位教师都点出王同学的欠缺和注意事项,笔者以强烈的目标意识分析孩子的不足, 但更多表扬其可取之处,让王同学知道改变的方向,也明白自己的可取之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情感调动的尺度,不要无节制地展开,如在上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之《是“国家”错了》(王开岭)时,有位教者由课文作引子 ,大谈起中国过去和现在冤假错案而不得反的案例,有的学生听了几乎到“义愤填膺”的地步,这就是一种失控,煽情太过,跑偏就在所难免。

调整好思维, 注意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有些观点,不要强求学生一致认同,教者要站在文本的角度解读,也要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做到生本与文本的圆通。

如笔者在上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国书法》时,有的学生提及现代社会电脑的普及, 书法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淡去。而有的学生站在书法与人的个性养成的角度,说明中国书法的重要意义。每个人的角度不同, 解读自有其差异,在学生的辩论中从中找出每个人所说的合理成分,然后结合林语堂的文章《中国书法》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作者的视角,再进一步融合学生与作者的观点的融通之处。在这个教学设计中, 教者没有照本宣科, 也没有完全为学生的思想所左右,而是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真伪,最终达成共识。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9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 教材中丰富的伦理价值内容, 众多名人嘉言懿行对陶冶学生情操, 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健全学生人格, 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对促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比照自己的内心世界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 有优美的诗歌、富含哲理的散文、发人深思的小说等, 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真善美, 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些载体, 引导学生主动的体验学习, 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 经过学生主体的思辨和参悟, 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心灵境界。

例如, 从《论语选读》中, 我们知道, 孔子处于霸道之世, 想推行王道, 施行仁政, 但游列国, 四处碰壁。然而, 尽管身处逆境, 仍然“弦歌不绝”, 仍然照样欣赏他的音乐, 曰“ (邵) 尽美矣, 又尽善也”;照样做他应该做的事, “仲尼厄而作春秋”;照样憧憬流连于山水之间, 曰:“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照样在有条件的时候过高品质的生活,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他所表现的这种从容自如的优秀心理素质, 这种享受生活的乐趣, 体味人生的快乐的生活态度, 即使在今天, 不是对我们师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吗?

我们不仅在《论语》中感叹人生的最美境界, 还能在《孟子》中体验生命的激情, 在《庄子》中与庄子探讨生命的潇洒, 在《史记》中与司马迁一起抚摸历史的伤痕, 在《呐喊》中与鲁迅共同感受民族的创痛。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游子的思乡之情, 在秋蝉的悲鸣中感受时光的有形流逝……

二、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今天, 教师尤其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把握,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体验。因此,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规律调控课堂时空, 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 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 重新审视课堂中生命的律动过程, 让那些美好的情感走入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品德陶冶的过程、体验生命价值的情感过程。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教学的步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作者深夜漫步荷塘赏月的原因?当你遇到烦心事时是怎样排解的?作者深夜漫步荷塘赏月的起因是“颇不宁静”的心情, 这里或由于政治原因, 或由于生活、家庭原因, 总之是由于外界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需要排解、释放, 关键是他从漫步荷塘中“受用”了些什么。当“颇不宁静”时, 人们会有种种选择, 作者却选择了“独处”一会儿, 因为他懂得独处的妙处。因为在独处的“另一个世界里”, 可以抛开平日外部世界的纷扰, 能面对自己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这里有田田的叶子, 有流水一样的月光, 有江南女子采莲的美景记忆, 更有《采莲赋》《西洲曲》这样高雅的文学积淀。这其实是作者自己的精神家园, 心灵归宿。每当遇到烦恼时, 心灵可以在这里得到慰藉。难道这样的排解不会给学生带来绝妙的心理启示?

三、鼓励写作实践中的畅所欲言, 架设学生与外界沟通的心灵桥梁

作文、日记是学生表达情感的书面载体, 也是沟通教师与学生间的一座心灵桥梁。写作是对生活和心灵碰撞后产生的事件和现象的记录。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作文和日记, 能够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 从而及时加以引导纠正, 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心理空间。

因此, 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作文题目, 如“妈妈, 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 使作文成为学生表露情感的舞台, 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 表真情。王富仁教授就曾经说过:“对一个孩子来说, 第一, 他是无所谓思想的;第二, 任何表达都是合理的, 是不伴随实利目的的。所以不存在什么健康不健康, 意义价值等问题。这种提法实际上是幼稚的, 不合理的, 而且会起一种误导作用, 使孩子从小学会迎合别人, 不会依照自己的真实的感情来说话。”对写作来说, 每个人都应该是个“小孩儿”, 这既是一种生活状态:自然, 热情, 执着;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快乐生活, 享受生活。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随笔, 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和干扰时, 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 从而摆脱消极情绪, 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这样, 教师也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适时进行疏导和教育。

实际上, 学生的心理是丰富的, 复杂的, 有激昂、喜悦, 也有消沉落寞, 甚至也可能有卑微罪恶。但无论怎样的心理, 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不排斥, 不反对学生写作时写各种自我的心理体验, 正是要引导学生正视自我, 而不是忽视自我, 压抑自我。只有敢于正视自我, 才有可能认清自我, 提升自我。教师这样做正是珍视了学生个人独特的心理感受, 同时也打开了学生“作文”与教师“育人”之间的通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真实的心灵展现发现, 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 从而适时, 有效地加以引导与指正。

四、搭建语文活动的舞台, 奏响励志教育的最强音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有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力、表现力等心理素质。因此,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如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 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 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等, 从而一步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例如, 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是一篇自读课文, 说的是毕淑敏在老师的要求下做了一次艰难的人生选择。备课时, 我把它备成活动课, 让学生“演习”课文, 按照课文所描述的规则动笔选择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待同学们做了各自的选择后, 我要求他们述说自己当时的感受, 引导他们理解亲情友情大自然等在我们人生中的意义。通过活动, 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心理教育, 人格进一步得到完善。

再如, 借助艺术节,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本剧的演出。如高一 (3) 班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和高一 (5) 班的《项链》, 分别获得校一等奖和二等奖, 并将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课本剧比赛, 这无疑鼓舞了学生, 只要认真地去对待每一件事, 就都有成功的可能, 同时, 在排练的时候, 学生反复地琢磨主角的心理, 也能够更清地看到别人的弱点和可敬之处, 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 遇到类似的经历, 会做出理性的心理抉择。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 但并不意味我们学科教学老师就只能望洋兴叹, 束手无策。美国学者杜伯伦在《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指出:“作为一个心理保健工作者, 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 然而, 如果一个教师忽视了心理的临床工作, 他就收不到应收到的教育效果, 而且在最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 他将忽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师应尽自己的职责, 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 教师们就必须意识到他们作为心理保健工作者这个角色的责任。”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每一个高中教师来说, 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同时它又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 并抓住教学中的每次机会, 努力创设条件,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郑和均.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曹明海.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4) .

[3]黄希庭.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读本)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

体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 篇10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王荣生教授如是说。而要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是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关注教材与学生的契合, 是语文教学内容本来的含义。因此教师备课的功夫首先要花在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和辨认上。钱梦龙老师在谈到上课的体会时说:“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 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 因此, 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 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魏书生老师上课前总是要和学生“商量商量”再确定教学的内容。由此可见,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体察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前提的。学生已经读懂、读出味道的, 教师如果还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 学生自然不感兴趣。教师要教的, 是学生还不喜欢的地方, 是学生还没有读懂的地方, 或者是学生读得不够深入的地方。

那么怎样才能体察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呢?钱梦龙老师的体会是:“我备课的时候, 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 就想, 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 就想, 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钱老师的教学体会告诉我们教师备课时心中要装着学生, 而要了解学生, 教师又要了解自己的学习感受, 然后推己及人。这就是说了解学生的前提是了解自己, “体察”的对象既包括学生, 也包括教师自己。

不仅在备课时,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随时关注、体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要对学生的发言保持高度的敏感, 有时候学生一句话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一个起点。有位老师教《促织》, 课前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由情节入手, 按照“尚促织、征促织、求促织、得促织、失促织、死促织、 (又) 得促织、斗促织、献促织、评促织”的行文线索, 赏析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 进而结合《促织》的结局, 探讨小说的主题。这样的教学安排可谓中规中矩。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觉得小说中的父亲太残忍了, 表示非常不喜欢这位父亲。学生的发言显然比较感性, 是较为初浅的阅读感受。但这位老师察觉到这是学生真切的阅读感受, 于是抓住了这个教学“意外”, 另起炉灶, 让学生讨论父亲成名“残忍”与否, 进而明白是当时的社会让成名不能成为一个好父亲, 与其说成名残忍, 不如说是当时的社会残忍, 是残酷的社会导致人性的扭曲。从人性的视角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显然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这一课例中, 教师敏锐地捕捉住了学生阅读初感,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的课堂教学历来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涌现出了许多颇富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教学方法不在先进与否, 合宜才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要与教材、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相适合, 这也同样需要教师对自己阅读体会的自觉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体察和把握。黄玉峰老师执教《世界最美的坟墓》, 一开头非同寻常的用了三个导入, 一是介绍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生平事迹;二是介绍托尔斯泰晚年, 朗读茨威格表现托尔斯泰晚年经历的剧本片断;三是描述托尔斯泰的晚年经历, 推测茨威格临近托尔斯泰墓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要作这样近乎烦琐的导入呢?他在教学札记中写道:“本以为这篇文章很容易教, 只要扣住‘朴素’二字便可大功告成。然而当我仔细阅读课文时, 却发现其中有很多疑点没有解决, 有很多东西远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他发现如果没有对某些具体背景的了解, 学生会很难理解“某些词语”字面背后的意思, 更难与“字里行间”的情绪产生共鸣。黄老师的这些导入打通了学生与课文相“隔”的地方, 同时营造了某种氛围, 让学生进入某种场景, 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交感。这些导入方法的运用看似复杂繁多, 但是适宜和有效的, 这源于黄老师对自己阅读感受的体察和对学生阅读现状的把握。

好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 是摇曳多姿的, 但在追求生动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能忽视课堂细节。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学生精彩的发言, 教师没有及时地表扬就让学生坐下;学生讲不到位或讲得不够流畅, 教师就匆忙打断;有时学生发言完毕, 教师顾自讲解, 没有及时请学生坐下……看似细节, 却可能因为教师忽视学生的感受而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 影响他的学习积极性。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 在日趋激烈的教学竞争中, 曾经柔软的心渐渐变得粗砺, 失去了感受之心、体察之意。心灵不再灵敏, 当然就会罔顾学生的内心感受。语文教师不仅要做课堂的组织者, 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者, 还要做学生心灵世界的观察者和保护者。

作业评价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重要的一环, 也是教师最主要的作业评价工作。作文批改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用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去要求学生, 把学生作文批得“体无完肤”;二是撒手让学生自我批改或分组相互批改。这些做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如果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观察这两种做法, 就会发现这两种方法是有一定的问题的。前者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使学生失去写作的热情, 这是因为学生是渴望被肯定的, 而且一个人的错误是不会轻易被改变的,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有时只能适得其反。后者则会出现不认真作文、应付交差的现象, 学生毕竟是有惰性的, 没有老师的督查就有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何况作文又是学生最怕做的作业。因此,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出发开展作文评改有可能会让作文评改更有针对性。多年前, 李镇西老师曾经上过一堂引起争议的作文课, 在这一节课里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全班37个学生有21个学生得到了朗读自己优秀习作或作文片断的机会, 二是佳作亮相后, 李老师会问三个问题:你怎么构思的?你最满意什么?如果重写, 你会作哪些改动?李老师挖掘出了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让全班大多数同学获得展示自己作文的机会, 这满足了学生渴望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需求。而三个问题的设计可以让习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体验, 感悟自己的不足, 同时也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和体会与同学分享, 这显然比教师直接的指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李老师的这些教学策略可以说是在洞察学生写作心理的基础上设计的。

一篇作文, 哪怕是最差的作文, 反映出的是学生鲜活的心理。有些作文是学生精心写成的, 那么我们应该努力去发现他的用“心”之处, 为他的慧心喝彩, 做学生的知音, 激发他的写作热情。有些作文是学生为敷衍应付教师而写的, 对此我们应该毫不客气地加以指出。有些学生写作态度很端正但写作能力不强, 对这样的作文既要扬其善又要救其失。对学生作文中的错误, 如果是一时的笔误, 大可视而不见, 如果与不良习惯和能力有关的也要适时指出。总之, 教师如果能够透过作文体察出学生的写作心理和写作状态, 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那么作文评改可能会更有效。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11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对学生的情感发展和道德品质的熏陶有着积极的影响。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角色,发挥自身的功能,并巧妙地运用语文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展,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形成高尚的品德。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辅导的相关问题。

一、身正为范,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高中生由于生活阅历较为肤浅,生活经验较为匮乏,并且在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上还处在发展时期,所以他们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充满着崇拜和模仿。可以说,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也是极为有效的。为此,作为人民教师,除了具备精湛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理念之外,还必须具备崇高的师德师风,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高中语文课堂,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教师本人的言行和心态就是直接的风向标。如果教师能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能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能拥有阳光的心态和高贵的品质,那学生自然也就会形成积极健康和乐观的心态了,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在教师的影响下积极面对,进而解决困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去播撒爱心,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心理。语文教师要转变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并且构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勇于表达,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教师在注重自身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高尚品质和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挖掘教材内容,倡导积极健康的心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语文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变得更具有人文性和实用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教材中的文章也变得极为丰富,无论是文章的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语文课堂要想有效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教育资源,通过文章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语文课文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既定的情感和思想,每一篇文章都代表作者一定的情境和心境。如果教师能巧妙利用这些文章,那心理辅导的效果绝对比单纯的心理辅导效果好得多,印象深刻得多。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去诠释文章中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处理问题情境,传播生活的正能量。语文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品读和精读文章,了解文字背后的寓意,并对文章所反映的问题给与评价,也反思自我存在的问题及面临这种状况时处理问题的方法。

如对屈原的作品《离骚》的学习,这首诗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屈原从自身的不幸遭遇写起,以他的身世、德行和理想为切入点,揭示了楚王的昏庸无能和奸臣当道的恶劣环境,但是自身又忠于国家,这就造成了内心的巨大矛盾。在学习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吃透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意图,屈原作诗主要不是为了抱怨,而只是情绪的宣泄,最终还是要忠于君王和国家的。

为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告诫学生,人的一生不是平平坦坦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心想事成的,总是充满着荆棘和坎坷。正如屈原一样,权在高位的人都会有这么大的困难,何况我们呢?在现代社会,很多的年轻人怀才不遇,有的学生抱怨家庭条件不好,有的学生抱怨社会不公平,长此以往,我们总在抱怨中过日子,每天都是愁眉苦脸,这辈子也很难有所成就。如果我们能像屈原一样,分清善恶、不与浊者同流合污,我们就会成为高尚的人。但是我们也要学会调节控制自身的情绪,因为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所谓“生命诚可贵”,任何时候都要善待生命,善待自己,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困难。这样的情感教育必然会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能让他们正视困难和挫折。

三、发挥写作的优势,进行心理疏导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真正能坦露心声的只有写作。现在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包装和隐藏,他们不会轻易地表达自己的隐私和困惑,而写作却能让他们和盘托出,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情流露,教师可以利用写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来说,要依据相关的情况给与及时的调整,作文课本来就是学生的表达课,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好的文章一是真情流露,以写实为主,二是讲究辞藻修饰,文章华丽,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根据相关的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要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的写作自信心。要正确认识作文选的意义,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一定要让学生有所思考,给足他们写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尽情发挥。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选题或者批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如《我的烦恼》《我想对说》《如何在困境中成长》及《我的心灵鸡汤》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独立创作。让学生真情流露,坦露心声,自己学会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突破自我。

高中语文课中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除了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外,还有教学灵活性的优势。但是要想提高心理辅导的质量,还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情、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认真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备教材、备学情,从学生的视角去分析问题,从教师的视野去解析问题,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三维目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教学不仅仅包括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更有学生情感和品德的塑造。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应该是身心的健康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题中之意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1 整合教学目标,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今, 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 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 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语文学科教学在整合教学目标时, 除了要注意教学文本中蕴含并落实的认知、智能目标外, 教师还必须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 挖掘文本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2 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将心理教育渗透于阅读训练中

(1) 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课文, 对其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的, 可以直接利用, 以文育心、以美育心。如《谈礼貌》一文, 结尾这样写道:“学会礼貌待人, 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 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又如《珍珠鸟》一课, 作者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 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 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诸如此类的心理信息, 通过品读, 就能使学生充分感悟,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2) 有些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信息比较隐蔽, 课文中的语句、段落无法直接作为心理教育的凭借点,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细致挖掘。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 注意让学生去回顾先前学过的《我与地坛》一文, 让学生去感知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想自己能够拥有仅仅三天的光明时日的充实的生活设计, 进而体会我们对时光的浪费;在品味史铁生由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变成一个只能靠轮椅走路的残疾人的苦痛中去体会该珍视生命、珍惜健康。在海伦·凯勒假想中获得的幸福感与史铁生在现实中品味到的痛楚对比中, 感悟生命的价值、健康的美好, 树立勇于面对一切磨难的坚强意志。

(3) 有些教材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太明显, 比较深奥, 直取不行, 挖掘又不太合适, 就引导学生拓展深化, 找出彼此之间的结合点。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 字面上写的是樟树, 赞美樟树四季常青, 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实际折射的是宋庆龄一身正气, 令敌人畏惧的高贵品质。为了加深对这一深层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于课后布置学生去搜索或查询有关宋庆龄的生平事例等资料, 布置类似《追忆宋庆龄》的综合性、探究性学习活动, 只要学生深入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 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的深层含义了。

课堂教学之外, 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向学生介绍推荐名篇名著、“心灵美文”、“哲理故事”、“励志故事”等,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 使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只有在阅读训练中, 不断地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 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提高学习效率, 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

3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也是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另一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古典诗词朗诵、讲述成语故事、剪报、办手抄报、开讨论会、组织研究性学习、辩论会、演讲、书画比赛、课本剧表演等, 为学生创设说话的天地, 打造展示才华的平台以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同时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新课程中增设有“综合实践”, 也称“综合性学习”, 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 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 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师要非常重视通过这一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 去自主建构良好的心理世界。

4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写作教学之中

写作教学活动中, 也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如, 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合作, 开展亲情主题班会, 把亲情教育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 让亲情诗歌、亲情故事、亲情歌曲等走进主题班会课堂。并安排一两个有学生家长参与的节目。班会课后, 学生根据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也可要求孩子给父母或同他们的亲人说说心里话, 或者在节日 (如母亲节、父亲节) 的时候说一句感恩的话等。这活动简单易为, 通过对亲人的具体调查、深入了解, 与亲人的沟通互动, 能密切与亲人的关系, 加深与亲人的感情, 从而培养美好而健康的亲情, 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写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而深厚的亲情观。

上一篇:现代信号处理下一篇:电影中的建国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