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法制教育

2024-10-01

高中语文法制教育(精选12篇)

高中语文法制教育 篇1

记得著名作家林斤澜曾说过:“写小说便是写一种文字。”而在我眼里, 中国的文字不仅带了墨香, 更是有它的深度和灵魂。好的文章, 在陶冶我们情操的同时, 也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就文学而言, 华美是美, 凄美何尝不是美?如何让学生领悟到美,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 其目的是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 从而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趣味, 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主要是通过审美活动来进行的, 而人的审美活动又是具有可感的形象和情感的激发作用的。

如张爱玲写小说, 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秀”她凄艳苍凉、深具魔力的文字。张爱玲极善于选用动词, 比如“眼角弯弯的、撇出两道鱼尾纹”, “眼角向上剔着”, “ (高领) 斜斜地切过两腮”, 这些句子中单音节动词如散金洒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 似玻璃般脆亮, 掷地有声, 使平板的句式充满动势。每每读了这样的文字, 我就会仔细咀嚼, 深深为其中所折射出的美而陶醉。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艺术性极强, 文字优美,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那么,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希望与各位同人共勉。

一、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审美接受能力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说:“美不完全在外物, 也不完全在人心, 她是心物婚媾所产生的婴儿。”他还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这就是说审美是需要情景的, 再美的东西, 如果不让其出现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中, 它的美也不能凸显出来。而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美的情景氛围, 教师就要用优雅的语言, 渲染出美的氛围。

例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 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 借越人之口, 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 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 烘托其雄伟巍峨, 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 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 于是, 由多情湖月相伴, 一夜飞渡万水千山, 目睹渌水荡漾, 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 登青云, 赏山花, 倚奇石, 既而电闪雷鸣, 乌云四合, 云气弥漫, 天崩地裂, 神仙洞府, 尽现眼前。

此时, 作者完全融入其中, 远离万丈红尘, 摆脱世俗的羁绊。这些如梦似幻的景物描写, 展示了作者那种略带伤感的豪放之美, 展现了作者那压抑的蓬勃激情。

因此, 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采用诵读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诵读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重视诵读不仅能把文章表达得淋漓尽致, 也能使听者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这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因此声情并茂的范读 (录音) 是必不可少的。

二、放飞联想和想象,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 离不开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的课堂, 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就要让学生放飞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特定的审美情感, 从而产生一种与教学内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审美效果。

法国作家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 更能深入对象, 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 便遇上了想象。”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通过想象, 利用文章的艺术空白和学生的阅读期待, 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使学生的思维“杂树生花, 群英乱飞”, 生成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如《琵琶行》中作者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时, 忽而写到“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 想到自己由长安谪迁浔阳, 产生了怜惜感叹。琵琶女昔日在京城, “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这和诗人被贬以前的情况有些类似之处, 所以诗人才有感慨今昔之叹。

学生感觉很敏锐, 想象也很丰富, 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文章中所描绘的东西呈现出来。这样, 学生在感受美和发现美的同时, 心灵得以净化, 审美鉴赏能力也得以提高。

三、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 用心灵去创造美

理解是审美的因素, 它是一种理性的直觉, 具有规范和导向的功能。要指导学生通过渗透在美感直觉中的“理解”即“领悟”去获取作品中蕴涵的意蕴、理趣,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李白的《将进酒》, 我们除了要理解它隐含的豁达之美和豪放之美外, 也要明了它另外一些含义。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 一“悲”一“愁”遥为呼应, 余韵甚远, 强化了整首诗悲愁愤激的氛围。李白本欲借酒浇愁, 但“斗酒难消心中愁”, 正像他自己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无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综观全诗, 围绕一“酒”字, 借题发挥, 感情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悲观—乐观—狂放—愤激—更狂放—惆怅。如此, 我们才能强烈地感受到那潜藏在酒话底下的不平之气, 如黄河之水, 奔流翻腾, 不可阻遏。

所以说, “春城无处不飞花”, 文章处处皆有美。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毫无疑问应该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美的因素, 让语言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中语文法制教育 篇2

姓名:张宝丹 高一语文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实话,教育的成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而且百年才能树人,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工作效果。正因为如此,教师有时也会杀人于无形。一顿粗暴的训斥,一记响亮的耳光,一句嘲讽的话语,甚至一个蔑视的眼神,都会像一把利剑,将一颗透明的心击得粉碎。我亲爱的同行,请宽容一点吧!宽容的老师,才能培养宽容的学生,将来才会形成宽容的社会。如何做到宽容?

首先要容人

老师受学生尊敬惯了,容易养成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潜意识心态。社会进入了张扬个性的时代,五花八门的歌星大受青少年欢迎,就是因为他们的音乐迎合了孩子们的叛逆心理。教师如果没有一点容纳异己的量,老是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们那时候„„现在,唉!„„”成了口头禅,那你一定活得剑拔弩张。

一位学生边听课边喝水,老师勃然大怒,叫学生站起来。学生站起来说了句“老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规定上课不准喝水,而且口渴是突然发生的事,难道宁可渴死也要遵守纪律吗?”,然后坦然坐下。老师气极了,把学生叫到我这儿来。我一听,笑了。学生一看我的脸色,神情缓和下来。我说:“我今天要表扬你。”学生一愣,以为我是说反话。“我表扬三点,”我见自己的话收到了效果,再接再厉,“你处处以《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说明你的心里有一根绳子,明确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另外,你能站起来回答老师,说明你很懂礼貌,这也印证了你对《规范》的遵守;其次,你很珍惜生命。”学生露出了羞赧的神色,连连说:“老师,我错了。”我反问:“你错哪儿了?”“我不该在课堂上喝水。”我说很好,下去想一想为什么课堂上不能喝水?并把这个观点阐述清楚,写一篇议论文。学生交上的论文,把这件事分析得很透彻:我们的行为除了法律规章必须遵守外,还要符合道德规范,不能以《中学生行为规范》没有规定为理由钻空子。《规范》没有规定上课不准喝酒,你能喝吗?也没有规定不准把宠物带到学校,你能带吗?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毋须规定。

其次要容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人们的心目中,老师总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久而久之,老师自己也犯了迷糊,以为自己就是真理,很难听进不同的意见。托尔斯泰老年时说自己一无所知,这不是谦虚,而是自知之明。端正心态,是察纳雅言的前提。一次早读,我走进教室,拿起学生的书,安排早读课的内容。翻到《过秦论》一文,列了我的三大罪状:

一、自命不凡,喜欢自吹自擂;

二、好为人师,患人之不己知;

三、教学经验寡陋,有误人子弟之嫌。

初看血往上涌,再看平静,再看坦然。即使学生说得不够客观,“我不一定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的话不是教训别人用的,更何况学生说的有一定道理。下课了,学生跑到办公室向我道歉,却发现我正在抄写她的话,并且贴在办公室显眼的位置上。以后,我经常用这三点来检视自己,自觉做人有所长进。

再次要容事

窗外飞来一只罕见的小鸟,教室群情哗然,一位学生一边喊“老师,我给你逮回来”,一边扑出教室。好端端的一节课泡汤了,逮鸟的学生付出了停课三天、警告处分的代价,因为老师气得发誓再也不进班上课了。

无独有偶。没过几天,老天阴沉了半天,终于飘起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如天女散花。这可是今冬的第一场雪!学生很惊喜,但他们学了一次乖,只是伸长脖子向外望,而不敢轻举妄动。我一看,《赤壁赋》也暂时失去了魅力,便大手一挥:“到教室外去看。”学生一阵欢呼,恨不得想把我举起来扔到空中。三五分钟,学生的新鲜感也就过去了,便自觉地回到教室,准备上课。我并不开讲,而引导学生围绕雪展开联想,几分钟后,拿出练笔本——写。这次作文出奇的好,学生不仅写出自己的欢乐,更多的学生写出了由雪而产生的联想。

爱生,是教师的天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深厚的爱生之情,促使教师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学生,积极寻找与学生对话的机会;促使教师从生活起居到功课学习、思想成长,时时处处以诚挚的目光,关注着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他们以及时的支持和鼓励;促使教师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谈,运用自己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领路人。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而学生对教师信任正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这是我工作中的一些体会,虽然经过的日子是这样短暂,走过的路是这样的平凡,可我忠诚于教师这一职业,这就足以使我回首往事时不后悔。更何况在这宁静的生命里还渗透出一股悠久而坚定的信念

愿将青春许孺子,甘为世人做人梯。我将义无反顾的奔赴我的明天,在纯洁的校园里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点燃烛光里的青春。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女性教育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85-02

前面第一章对中学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统计分析中,以女性为主的课文不过20来篇,女性形象远远少于男性,而且女性人物角色单一,基本都是传统型的家庭妇女,这些妇女典型形象多为古代的普通妇女形象,这些以传统女性为主的女性文化呈现出一种消极、弱化,甚至缺失的特点:首先,角色单一;其次,具有柔顺、勤劳、隐忍、善良、慈爱等传统性格特征;第三,人物身份地位卑微低下,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地位都较为卑微,她们大部分都是活在社会底层。从学校教育的层面上,可以看到学校教材无意识地传播传统的性别文化,使人们忽视了女性教育,中国长期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在延续,教育资源对女性缺乏。女性文化的这种缺失会对学生正确性别观、女性观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即通过社会化使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学校教育对人生的影响非常大,高中阶段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语文教材中人物的性别角色、身份职业、性格形象等特征会影响着学生社会角色的形成,并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弱化的女性教育对学生性别角色认同和归属感的影响显而易见,也会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教育资源对女性短缺。中国长期存在的男权思想,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在其他社会资源上,男性获得的总是比女性要多。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女孩与男孩可以在学校里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是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资源的匮乏,更多的女孩却是滞留在家里,无法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近来很多留守儿童中女性的辍学率就比男性高。

其二,导致学生缺乏自信。长期以来,女性的外表成为社会衡量女性价值的一个重要砝码,于是,在古代,女性为了迎合社会的审美开始了残忍的缠足,女性虽然经历了肉体的苦痛,但以拥有一双三寸金莲而获得了精神的满足,当今,更多的女性为了美丽的容颜忍受皮肉之痛,做各种美容手术,甚至整形,“节衣缩食”,“超女”王贝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些看似是女性自发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却是男权社会的审美目光,是女性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喜欢效仿榜样,榜样主要来自生活和教材,然而,课文中的女性不仅人数少于男性,而且身份地位卑微低下,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祝福》中的祥林嫂、《边城》中的翠翠、《雷雨》中的四凤、《氓》中的氓女、《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柳毅传》中的小龙女等女性形象都是以受压迫、受欺凌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她们完全不能主宰自己的爱情和命运,只能依附于男人,离开了男人命运就非常悲惨。

而教材中的男性形象往往是高大的、积极的、向上的,他们从事着具有创造性的、富有冒险性的职业,声望很高,学识渊博,能救民于水火、左右着民族或国家的进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柳毅传》中的柳毅,《失街亭》中的诸葛亮,《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等等。这往往就会给学生造成认为女性就是软弱无能、孤独寂寞而又无所依傍的形象,导致女性向来地位低下、比男人弱小的观念通过教材潜移默化地内化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这就更容易让女生产生自卑的心理。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人在阅读作品的时候“直觉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是对艺术的直接洞察和顿悟,由这种活动导致的是一种逻辑的或语义上的理解,它包含对各式各样的形式的洞察,或者说包括对诸种形式特征、关系、意味抽象形式和具体事例的洞察和认识。它的产生比信仰更为古远,信仰牵涉到事物的真假,而直觉则与真假无关,直觉只与事物的外观呈现有关。”女生努力学习,得到的却是自己的性别在文化中低劣的定位,因此她们很难找到偶像性榜样来激励自己,导致女生缺乏自信,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

其三,导致男生错误性别观的形成。教材中性别的不平等形象,同样也会影响男生正确性别观的形成,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男尊女卑”,女性的地位低下,受压迫等现象,学生会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的事,男人天生就比女人强,这会造成男生的大男子主义的心理,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女性,也不能形成平等的两性观。毛泽东曾经说过,男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离不开妇女的解放。这一观点可谓真知灼见,它从人解放的角度来观照女性的解放,也从人解放的角度来看待整个社会结构。虽然“男女平等”已经呼喊了很多年了,但强大的男权文化和崛起的女权意识摩擦连连,冲突不断,女性的主体意识还是犹如风雨中的花蕾。因此女性教育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事关女性自我的解放,也是男性获得自由的途径。

语文教育是人文性最强的科目,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在分析女性人物形象时,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教材中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及人物形象,因为“语文教材特别是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基本源泉;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依据;是启迪学生思考、发展智慧的早期渠道;是学生接受价值观和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介”,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榜样力量是非常强的,教师利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教材的人物进行平等的解读,突出女性的成功,张扬女性的积极品质,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增强女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她们建立正确的性别观。由此形成健全、科学的人格。

其次,教师要善于培养女生的主体意识。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妇女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从氓女、刘兰芝到祥林嫂的身上已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经过了宋、明程朱理学的大肆宣传,礼教的束缚更是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祥林嫂最后在年终的祝福声中悲惨地倒毙街头。统治者最残暴的时候,也是这个朝代走向终结的时候,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大变革时代,鲁迅先生把关注的触觉伸进了妇女领域,他不仅关注妇女的生存境遇,也解剖妇女的灵魂,他把妇女问题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他以妇女为题材的小说,内容丰富深刻,境界高远,他以妇女问题为突破口解剖社会,解剖家庭,探索中国社会的改良,探索妇女的解放。在探索中,他把解放妇女和反封建礼教及反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鲁迅用启蒙的精神直指人麻木的灵魂。

鲁迅先生刻画的女性形象传达出这样的讯息,女性要获得自由,个性要获得解放,经济上就必须独立,政治上就必须自由。没有资料表明,马克思主义影响了鲁迅先生,然而在这一点上两者却不谋而合。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展现妇女生活的悲惨,试图为妇女寻找出路,争得做人的权利,然而,路在何方?鲁迅也在找寻。鲁迅先生从生活的不同侧面表现了女性,塑造了一系列不同层面的女性形象,描绘出她们凄苦悲伤、鲜血淋漓的生活,从而揭示底层妇女生活的悲惨。这些形象既独立,又有其内在联系,但其中的女性还是找不到出路,在《祝福》中,启蒙的明灯如此耀眼,行动却只在原地徘徊。

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篇4

一、高一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高一阶段, 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 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 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 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 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 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 并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二阶段重点培养审美能力

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 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 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 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 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 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 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 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 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 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 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 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切入点, 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 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 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 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高三阶段重点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 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 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 智能发展上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 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 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 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 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篇5

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内涵

应包括三个层次: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的个别化,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

1、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除语言交际的工具性功能和文化传递的人文功能外,还有道德伦理和审美功能,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而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人的双重存在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语文教育通过实现个体(学生)发展来实现共同体(自然、社会)发展,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社会对人的奴役,这种语文教育是人性的、人道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语文教育中,弘扬自由民主的学术精神,这无疑对学生健全的个性的形成具有人道意义上的价值。

2、语文教育的个别化。突出、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个体本身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也存在差异性。为了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语文教育针对学生差异性区别对待就是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学生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感知、人事、思维、记忆和想象等都会有所变化,高中阶段更是这种变化的振荡期。而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比个体内部不同阶段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语文教育的个别化,就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手段的个性化与学习方案的个性化。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就是一方面督促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班学生、能够切中要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倡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作业内容,自由选择个人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实现体会和学习散文结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我鼓励学生在老师给定的十二篇不同题材的文章之中,自己选择喜欢的、能够理解领会的.文章展开阅读学习,甚至可以自行到课外寻找学习材料。

作文教学亦如此。在内容上,我长期提倡学生抒写独特的个人生活和个人对生活的真实的感受和判断。在体裁上,我坚持选取一种作为特长,并由此切入,感悟写作实质,实现突破,在其它体裁上达到基本要求。擅长写诗歌的、写小说的、写评论的同学,在心理优势下,加以引导不但使特长更优秀,还能弥补其它文体写作的缺陷。超前者管理创作,落后者鼓励达标,人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进步,就会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

教学方法手段的个性化和学习方案的个性化就是要求自己避免用一种方法教育四十五名学生,而是力争用四十五种方法教育四十五名学生。 方法手段选择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进度水平的熟悉了解。为此,我准备了所教班学生的详细记录本,点点滴滴,一年下来,哪把钥匙开哪把锁,自然非常清楚。和学生一起设计学习方案也就得心应手了。

3、学校语文教育个性特色。它主要是在课程上要求学校语文教育要有自己的总体个性特色,同时也要使学生能够在自己个性特点前提下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充分自由。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体系在自觉自为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具体的资源特点。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和活动课是形成学校课程特色的重要阵地。比如,以名著选读、传记选读为特色的系列课程,以文学创作、戏剧演出为特色的活动课程,都将在创造巨大选择自由度的同时,形成鲜明的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课程是当今国外中学,未来将是我国学校吸引学生的主要资源。

二、语文教育个性化的课堂实现形式

这是前述问题在课堂上的微观化。语文教育个性化内涵的最重要的落实形式就是课堂教学,换言之,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个性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个性化语文教育的课堂实现形式,其结构内涵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教学目的。殊途同归,个性化语文教育时刻要直面教育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实际上是个性化的归宿。不管教师和学生进行怎样的个性化教与学的设计,知识与能力、道德伦理与审美、人格与心理诸方面目标应该是不能有所松动或异化的。但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理解,也许会发现新的天地。一方面,就总体目标来讲,科学的知识体系与能力序列可以是个性化的,也就是可以因人而异,进行先后次序的调整和主次轻重的改变,但这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将会使处于同一课堂的教学难以协调,要么废除班级授课制,要么否定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就个人而言,可以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出实现目标的不同层次,这是在当前实现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具有妥协性的方式。

二是教学内容。这是高中语文教育个性化最为宽广的舞台。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强调的是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尊重,教学内容因个人本身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而异,则强调的是对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的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就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或提供建议。

三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首先要适应自己独特的班里学生的个体特征,更为困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问题、任务或项目,交给相应不同特点的学生去完成。同时又能够让无任务同学获得良好的信息反馈,获得自身的发展。

四是教学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个人获得发展的主动者,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完成组织工作的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收获了职业创造的快乐,体会了教师职业的尊严。无疑,二者都在自身的生命历程中,获得了自由而真正的发展。

探讨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完整的人格塑造和人性境界的提升,实现社会价值的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对人性的教育和引导,它的核心是培养被教育者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从文学作品中引导学生领略民族思想情感和历史文化内涵。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传承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流传着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但有优秀的文采,而且还蕴含博大精深的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去认真的品读。语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阅读古代和近现代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歌赋,散文等,学习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文内涵。领略文学作者的人文精神,并结合现实生活,培養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

2.从汉语学习中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魅力。汉语作为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重要语言,随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无论是在口头表达还是文字描述中,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和魅力。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领略汉语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汉语的文化精髓。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体现在语文的课程学习中,还可以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学生阅读文学名作来感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读写记录的习惯,对一些文学名篇体现的人文精神采用记录的方式,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这种精神和习惯的培养是除语文课程教学之外其他教学方式所难以具备的。

二、培养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语文课本培养人文教育。高中语文课本是经过众多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和审定的,不仅知识内容范围广泛,而且思想和立意创新度高。与初中的语文教材相比,高中语文不但继续要求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更多强调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以及领悟和探索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教学也是一个开展人文教育的良好阵地。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中古今现代诗词歌赋散文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指导他们阅读理解,把握中心思想。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引申和总结,实现教材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2.借助语文教师培养人文教育。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本身的个人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传递有着不可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善良宽宏的心态和真诚的为人处事方式,加上平等待人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然就能真切感受到,这种潜在性的对学生人文教育的传递大于日常的说教。因此教师应该主动探求教学方式,改变被动式的“一言堂”习惯,加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频繁互动,一方面扩散人文精神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积极互动能使教师准确掌握和察觉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人文教育。

3.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培养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需要多种形式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多媒体教学就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教育手段,这种教学能够结合音频、视频、图形和文字综合表现,语文教学可以准确把握这种技术并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就能促使人文教育的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语文教师还可以运用相关的影视资料与课堂文章的学习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在课堂上表现给学生观看,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感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如此以来,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知,而且还能够通过文章内容的学习传达作者的人文精神。这也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体现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语文教学作为整个学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能脱离教学的大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多数语文教师将学生成绩以及分数高低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首要重点,忽视了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虽然素质教育在多年的实施下,课程改革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中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也显得有点苍白无力。固定化、模式化的教学任务削减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教学课堂中若一再强调答题的标准化和模式化,就只有对学生进行简单枯燥的机械式记忆和训练。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自然就很少用心去感悟人文精神。因此,要重视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课本学习,结合课程内外以及语文的教育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的水平,端正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立明.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

[2]孙利华.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实施策略[J].科技信息,2011(5).

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初探 篇7

一.创造引发情感的情景, 营造气氛

情感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的情境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呢?首先对渲染人物形象, 触动学生的感情。比如说, 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 我问学生你们看到马克思肖像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其中有的学生说是他睿智的眼神。我将睿智这个词语与文章相联系, 并简要讲述了马克思这一生的巨大贡献。将革命先烈的肖像和他的一生的巨大贡献结合在一起, 学生油然会进入对马克思崇拜的感情意境中, 在这种感情之下来学习这篇文章, 使得教学在这种氛围之中进行,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文能力。其次, 加强吟诵朗读, 激发学生感情。在诗歌以及抒情性散文学习中可以采用, 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再次, 在作品讲述中引导学生情感。对于包含小说在内叙事作品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使学生进入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情感世界之中, 这也是需要精湛的语言将人物形象和当时的画面重现, 在氛围和情境上进行营造。

二.面向全体, 尊重差异, 消除情感障碍

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不同的, 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之下, 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积极, 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 但是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偏重某个学生, 应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他们的差别。语文教学中自身的特点的原因, 学生的成绩也是差别很大。它的主要原因是:语文学习本身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不符合他们的学习要求及任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把握不对;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对等。所以, 语文教师要在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好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活动, 以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目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提高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并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及要求。在学习任务安排上相对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让他们有时间去准备, 勇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放大对他们小小进步的表扬, 引导教授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别, 在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那么就要降低对其学习要求, 引导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在于努力不够, 并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增加它们信心的体验。只有对学习方法正确有效使用, 才能够提高成绩,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更能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三.利用多媒体, 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体可以将自身具备的构图、色彩和音乐方面的美将课文中的因素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使得文字的描述更加地鲜明而集中,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感觉器官感受文章的诗意, 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讲述变动形象化, 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情感, 整个课堂充满了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加以突破, 更好地悟到课文传递的情感宗旨。

如教学《沁园春·雪》时, 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为配合这首词的内容, 我寻找了十幅贴合词意的画面并把它们制成幻灯片, 同时配以这首词的课文录音, 并把画面和录音链接起来播放。借助多媒体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和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词中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地再现出来, 从而使作品中的文字描述变得更鲜明、强烈。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 随着课文的讲解, 时而生发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时而为历代帝王的文治欠缺而惋惜。

四.结语

总之, 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 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 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在语文教学中,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将有利于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思想健康、感情丰富的未来栋梁之材,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晔.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2)

高中语文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篇8

一、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功能

1. 促进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上,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教师总是板着脸教学, 这虽然有助于教师威信的建立, 但无形中却拉开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成分, 就需要教师俯下身, 敞开心扉, 跟学生一同分享喜怒哀乐。

2. 提高学生情商。

情商又被称为情感智力, 主要是指在情感、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包括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五个方面。心理学家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是否取得成功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入情感教育, 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成功。

二、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1. 对学生要“动情”。

作为教师, 仅自己了解作品的精髓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必须把作品的情感传给学生, 让学生也能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要有亲切感, 要让学生接纳你。平日里, 教师应该和学生多接触,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想学生之所想, 聊学生之所聊, 这样才便于师生传情达意。有些老师高高在上, 整天板起面孔训人, 很少与学生交往。这样做, 无形中会在师生间竖起了隔墙, 学生可能还会尊敬你, 但更多的是畏惧、害怕。这样就无法与学生沟通, 教学自然也就失败了。

2.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现在有不少教师只是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 单纯地给学生输送所谓的重难点, 从而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其实学生学习高中语文时, 更多的是依靠自身对文章语言的直觉感受和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 “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青年学生的内心像一片汹涌的大海, 从未平静过, 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时, 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 可以采用研读体味、情境再现、情境体验等方式对课文进行精读, 当学生看到、读到“蹒跚”“攀”“缩”“向左微倾”等字眼时, 定会拨动心弦和触动心灵, 定会体验到父亲的爱子之心。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任劳任怨的父母, 之后邀请部分同学分享自己与父母间的点滴, 分享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做出的细微又伟大的举动, 在课堂上掀起感恩父母的高潮。在分享的过程中, 学生把埋藏在心中的对父母的无限感恩之情表露无遗, 这其中会有硬咽、哭泣和眼泪。同时, 也要告诫学生平时要积极地、主动地为父母分担, 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

3. 在教学方法上, 也可以应用情趣教学, 特别是研讨过的课题, 师生共同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

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不可高高在上, 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发言, 给予积极的肯定, 鼓励学生发言。不可因为不同的见解而固执己见, 语气生硬, 讥笑学生,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进而对教师产生反感抵制的情绪, 而应该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亲和力, 敢于发言。教师授课的语气不能是平铺直叙的, 而要有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以情感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 讲授的语气是随教学的内容变化而变化的。因此, 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要问的问题有所准备, 精心备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 同时, 对于提问也要讲究技巧, 有时唯一的答案有多种提问的方式, 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打开学生思维的灵活度。除此之外, 对学生的思维如何打开呢?要善于把知识形象化, 创造情景, 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重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不可事事包办。

4. 提升教师情感素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那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的前提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情感修养。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还要能够运用多种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染学生的情感, 还要具备较强的情感理解力、表达力和控制力。

三、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意义

1. 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解题、感悟、交流、结题、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 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自主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尤其是交流环节, 学生的作品异彩纷呈, 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 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2. 切实促进了语文教师思想转变。

高中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篇9

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行为和暗示等手段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亲近、尊敬和爱戴以及憎恨等的感情体验。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语文学习动机和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1、在诗词教学中,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各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操。

比如我在执教杜甫的《蜀相》这首诗的时候,抓住“碧草”、“黄鹂”这两个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是多么美好的景色!可是在这寂寞荒凉的地方,碧草春色为谁而绿,黄鹂好音有谁能听呢?感物怀人之意渗透纸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一个壮怀激烈的英雄人物,壮志未酬就以身殉职,怎能不令无数英雄为之泪流满面而荡气回肠呢?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体悟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思想,一个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怀念与对自己功业未就的叹息感慨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

2、在散文教学中,利用文章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历,参与体验情感。

如2010年浙江卷的散文《静流》,文章开篇写弟弟迷恋音乐,这是为后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弟弟要考艺术学校,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可文章后来写到“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严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弟弟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父亲也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但人生总是有不如意的,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弟弟结婚生子了,可孩子却患有孤独症,这时父亲拿出所有的积蓄给弟弟,一家人坚强而又执着地给孩子治病。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成长感悟,告诉学生我们在和家人相处时要学会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不管对我们提什么样的要求都是为我们好,让学生明白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所以,虽然是现代文教学,课堂中同样可以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不仅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透彻,而且更能借这种情感教育让他们更好地学会为人处世。

3、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我在教学《庄子·恶乎往而不可》一文时,对文章的主题“人生的突围”进行了拓展分析。我选取了尼克胡哲的视频,主题是“半身奇迹:杰出澳洲青年没手没脚也要坚强活下去”。1982年,力克·胡哲(Nick Vujicic)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生时,是个没有健全四肢的“怪胎”,他的母亲甚至不知道该不该把他抱回家。他有一条“小鸡脚”,尽管只有两个脚趾头,但就是靠这条“小鸡脚”,他学会了走路,跳跃,游泳,甚至踢足球。他刷牙靠脖子和肩膀间的肌肉。如今,力克拥有了比普通人更成功的生活——两个大学学位,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并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他走遍了20多个国家,与上百万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每次演讲结束,不能与人握手的他会给予大家拥抱。放完这个视频,我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会在困境面前用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自己,实现人生的突围。尼克胡哲试图使人在陷于绝境时,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养,自解倒悬之苦,突出重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在危难重重的人世间,我们确实要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又如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我给学生播放了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电影片段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一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直接、现实的感受,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与作者共鸣,增强了他们对反动派的增恨和对革命烈士的怀念崇敬之情。

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养教育,问题,对策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价值观。由于受到了高考大方向的引导,语文素养教育愈来愈被忽视,因次,对高中语文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1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对高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这些新的变化要求学生在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情况下,更倾向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好读书不求甚解”已经不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应激发学生学会提问,学生应积极思考探索,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语文的素养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现状与问题

2.1高中语文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与其他学科一样,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教学形式受到了班级学生人数和场地等教学条件的限制,授课方式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非常的少,一些语文外延性很大的课程,课堂还保持着教师讲,学生听,偶有提问互动一下的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素养教育难以得到体现,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素养教育的兴趣。

2.2教师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陈旧

在当前以高考为目标的大背景下,我们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以理论的灌输,知识的单向传授为主,学生缺乏对知识主动的探求能力。高中语文课堂还难以摆脱以高考文中心的教学窠臼,而不是为了语文教学的本源目的。在这样的功利性极强的教学环境里,其结果就是语文素养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很难得到表现。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的领域,担心自己知识的权威地位受到学生的挑战。教师如果对语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无疑会影响语文素养教育的效果。如不改变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实现创新,那么就很难达到现代社会对广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实际要求,同时必将影响学生的质疑、批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最终以至会扼杀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

2.3高中语文教育成绩评价标准的过于单一

教育评价的标准在直接影响我们语文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这决定着我们的语文素养教育的落实情况。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高考仍是指挥棒,升学率还是学校的命根儿、教师的紧箍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国教育体系极需构建关于语文素养教育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不能再以一考定终身来左右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在国外有类似的关于“艺术、媒体和出版业领域”等媒介素养的认证资格的考试,也已经成为其大学入学的一个依据,这很值得我们进行借鉴。把语文素养教育落实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不断地完善我国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认识评价体系,使语文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

3改进策略

3.1采用多样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多媒体技术成熟的今天,教师应更多借助多媒体设置教学情境,巧妙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对人生的理解,思想上达到共鸣。以《边城》为例,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富有山水风光的边城小镇,激发学生在生动的多媒体情境中探求问题,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3.2改变传统观念,以学习者为主体

近些年来,随着自主学习能力观点的不断被学界认识到,大家都开始认同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意识进行唤醒,让学生自发地去获取本学科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与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自己寻求答案,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促进,而不是越俎代庖。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与鼓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其创新思维力和自我的求知力,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有自我学习的动机,对内容进行自我选择,有自我调节的策略,合理安排自我的学习时间、方法,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主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只要这样,才能锻炼无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具有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为将来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惟其如此高中语文素养教育才真正的能够得到充分之体现。

3.3教育引导,重视语文素养教育的本身意义

由于应试教育大环境的长期影响,学生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与语文素养教育的初衷相背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现实性的困难,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我们看到,很多的学生只在教师那里得到了写作技巧和写作模式的指导和训练,但却对写作本身缺乏兴趣。这无疑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极大失败。学生只有读的多了,才能知道文字的美丽,才能喜欢上写作。因为他们知道了文字的真正魅力所在,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而枯燥的理论灌输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也忽略了生活中的积累,写出来的文章难免空话、套话连篇,毫无真情实感,这样是很难达到语文素养教育的目的的。

近些年来,在我国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的引导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稍微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程度远远不够,不少学校虽然提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但大多流于形式,语文素养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要改变这一现状,仍需整个社会和学校的长期不懈努力。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学的从教者,有义务把提高语文教学含金量,把知识传递教育同人文精神教育,普世价值观引导,思维敏锐性培养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等方面,能够提升语文素养教育东西,通过自己的课堂,传递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自我素养提升的能力和强烈愿望。

参考文献

[1]周粉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透视新课改“三大雾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2]张建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

[3]庞维国.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顾玉武.媒介素养教育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D].西南大学,2012.

[5]何丽君.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2,(12).

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研究 篇11

高中语文素养教育问题 对策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价值观。由于受到了高考大方向的引导,语文素养教育愈来愈被忽视,因次,对高中语文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1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对高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这些新的变化要求学生在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情况下,更倾向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好读书不求甚解”已经不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应激发学生学会提问,学生应积极思考探索,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语文的素养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现状与问题

2.1高中语文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与其他学科一样,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教学形式受到了班级学生人数和场地等教学条件的限制,授课方式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非常的少,一些语文外延性很大的课程,课堂还保持着教师讲,学生听,偶有提问互动一下的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素养教育难以得到体现,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素养教育的兴趣。

2.2教师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陈旧

在当前以高考为目标的大背景下,我们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以理论的灌输,知识的单向传授为主,学生缺乏对知识主动的探求能力。高中语文课堂还难以摆脱以高考文中心的教学窠臼,而不是为了语文教学的本源目的。在这样的功利性极强的教学环境里,其结果就是语文素养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很难得到表现。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的领域,担心自己知识的权威地位受到学生的挑战。教师如果对语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无疑会影响语文素养教育的效果。如不改变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实现创新,那么就很难达到现代社会对广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实际要求,同时必将影响学生的质疑、批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最终以至会扼杀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

2.3高中语文教育成绩评价标准的过于单一

教育评价的标准在直接影响我们语文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这决定着我们的语文素养教育的落实情况。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高考仍是指挥棒,升学率还是学校的命根儿、教师的紧箍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国教育体系极需构建关于语文素养教育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不能再以一考定终身来左右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在国外有类似的关于“艺术、媒体和出版业领域”等媒介素养的认证资格的考试,也已经成为其大学入学的一个依据,这很值得我们进行借鉴。把语文素养教育落实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不断地完善我国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认识评价体系,使语文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

3改进策略

3.1采用多样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多媒体技术成熟的今天,教师应更多借助多媒体设置教学情境,巧妙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对人生的理解,思想上达到共鸣。以《边城》为例,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富有山水风光的边城小镇,激发学生在生动的多媒体情境中探求问题,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

3.2改变传统观念,以学习者为主体

近些年来,随着自主学习能力观点的不断被学界认识到,大家都开始认同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意识进行唤醒,让学生自发地去获取本学科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与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自己寻求答案,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促进,而不是越俎代庖。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与鼓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其创新思维力和自我的求知力,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有自我学习的动机,对内容进行自我选择,有自我调节的策略,合理安排自我的学习时间、方法,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主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只要这样,才能锻炼无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具有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为将来的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惟其如此高中语文素养教育才真正的能够得到充分之体现。

3.3教育引导,重视语文素养教育的本身意义

由于应试教育大环境的长期影响,学生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与语文素养教育的初衷相背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现实性的困难,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我们看到,很多的学生只在教师那里得到了写作技巧和写作模式的指导和训练,但却对写作本身缺乏兴趣。这无疑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极大失败。学生只有读的多了,才能知道文字的美丽,才能喜欢上写作。因为他们知道了文字的真正魅力所在,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而枯燥的理论灌输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也忽略了生活中的积累,写出来的文章难免空话、套话连篇,毫无真情实感,这样是很难达到语文素养教育的目的的。

近些年来,在我国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的引导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稍微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程度远远不够,不少学校虽然提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但大多流于形式,语文素养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要改变这一现状,仍需整个社会和学校的长期不懈努力。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学的从教者,有义务把提高语文教学含金量,把知识传递教育同人文精神教育,普世价值观引导,思维敏锐性培养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等方面,能够提升语文素养教育东西,通过自己的课堂,传递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自我素养提升的能力和强烈愿望。

参考文献:

[1]周粉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透视新课改“三大雾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2]张建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

[3]庞维国.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顾玉武.媒介素养教育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D].西南大学,2012.

[5]何丽君.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2,(12).

关于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探讨 篇12

一、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特点

创新教育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创造型人才, 是指具有较强创造力的人才。对于创造力的理解, 并不应局限于认为只有科学家、政治家、文学艺术家才具备, 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创新教育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主要体现为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创新能力, 体现为学生善于思考, 有丰富的想象力, 发表有新意的见解, 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教育是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也是信息时代语文教改的核心目标。

二、高中语文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中, 教师仍然绝对主导着教学的进行, 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学生的积极性不足。除非是对文学、语文本身就很感兴趣的同学, 否则一般的同学只将语文当做一门待完成的学习任务, 按照教师要求掌握知识点, 考取令教师、家长满意的高分。若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的话, 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足、参与度不够, 何来语文创新。

2. 语文教学偏重工具性有失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者, 五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重任很大一部分就在语文教学的身上。但语文教学不是历史教学, 不是将名家、名作以及前人对名家名作的理解简单地灌输给学生, 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某个知识点而对之不加以思考。假设教师只是拿着教科书照本念经, 而不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话, 那么多数学生也只能在旧框架内因循守旧、徘徊不前。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反省革新能力, 那么这个民族必将止步不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早已超越了汉字、生词、语法的语文工具性教学目标, 人文性的培养目标要远远重于工具性目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中语文教育没有工具性属性, 某些文学知识还是要进一步学习并加以牢记的。但人文性的语文教学目标是主流, 语文教学应偏重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文学素质,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语文的领悟能力应该受到格外重视。但实际上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仍然停留在唯教参是从、唯标准答案马首是瞻的阶段, 这完全不符合语文的人文性教育目标。学生、教师的思考、探索止于标准答案, 这只会使思想僵化, 对人文修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高。

三、高中语文创新的基本策略

1. 更新语文教学理念, 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 严格的死板的教师往往高高在上, 学生必须服从教师, 这与时代的发展严重背离。因此, 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此外, 还要鼓励学生班门弄斧,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并随机教给学生求新立异的思维方法。

2.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课堂上和课外, 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教学计划、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高中语文教育本身有其特殊性, 如课文更长、需要背诵的古文更多、知识量更大等, 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再加上自主权不足, 学生更加没有积极性。因此, 如果我们能够确实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围绕学生思想发展状况安排教学进度, 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等, 无疑将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使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再费力, 而且在任务之外, 学生还会自主地对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深入学习。

3.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激励教师、学生的创新欲

高中语文创新教育不振和相关配套制度的不支持甚至是压抑关系甚大。旧有的教学评价体系目标虽然已经实现了多元化, 但对创新教育目标的不重视, 使得创新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支持。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对教学评价体系作出相应的修订, 将创新教育提升至足够的高度, 并且设置相应的保障制度予以保障。如发表文章的学生将会在校外奖励的基础上再受到校级的奖励, 而其所在的班级语文教师也将得到奖励等。

上一篇:区域分割法下一篇:科技进步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