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影响评价(通用10篇)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 篇1
1 引言
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 而经济发展也不代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而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问题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 科技进步的评价研究不应该仅仅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或贡献, 而且应该注重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使评价更加的合理、全面, 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近年来, 重庆市的科技进步评价主要来源于每年由科技部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和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出版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这两份报告都是全国性的研究报告, 在全国的科技进步评价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也有利于各省区、直辖市间的横向比较。但是, 它们具有普遍性, 并没有特殊性, 没有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因此, 本文将结合重庆近年来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构建一套适合重庆的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参考的有效依据。
2 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一个较难的课题。一方面由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 选取的指标和方法不同, 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数据可操作性的限制, 往往在评价过程中无法得到更能反映科技进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但是, 只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原则, 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应该是科学和合理的。本文将基于以下五个原则对评价指标进行刷选。
2.1.1 科学性原则。
所建立的指标应能反映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 具有客观性, 反映指标的数据来源要可靠、具有准确性, 处理方法具有科学依据, 指标目的清楚,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方针政策, 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而且各个指标的定义要准确、界定清晰。
2.1.2 系统性原则。
科学技术和社会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济系统是社会系统的其中一部分。但是, 考虑到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在衡量社会发展状况时, 区分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 把经济发展单独列示, 而社会发展主要反映非经济活动的发展状况。这种划分, 并不是有意割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而是更加凸显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已。
每个系统又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科学进步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综合、全面地反映科技进步的各个方面, 同样地, 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综合、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且, 各级指标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并通过逐级分解实现。而在各级指标中, 尽可能降低指标间的重复性。同时, 合理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使各个指标在总体评价中具有科学的定位和发挥合理的作用, 使各指标的权重既能反映其重要性又能反映指标具体属性值之间的差异, 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2.1.3 动态性原则。
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评价指标体系应分别既能够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历史特点和现状, 又能够反映其发展的趋势, 以便于预测、管理和纵向的比较。要做到这一点, 要求评价指标的选取个数、统计口径应能够保证在时间上 (可比年份) 的一贯性 (并不是一成不变) 。
2.1.4 典型性原则。
在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 考虑到各系统的复杂性, 不同的评价对象都有众多的可选指标。为了便于描述和说明问题, 应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指标。并且, 将系统中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尽可能简单化, 用简化的评价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 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把握和了解科技进步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
2.1.5 可操作性原则。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 应该考虑数据取得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 既要保证全面反映科技进步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丰富内涵, 又要利于推广, 简单明了, 易读性强。利用现有各种统计资料获得指标数据, 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对于一些无法采集到数据的理想指标, 采取用其他一个或几个近似指标替代的方法加以解决。
2.2 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能够通过多个相互联系的指标综合地反映上一层级的指标, 从整体上反映被研究对象。鉴于此, 根据相关的理论依据、已有研究、社会实践、专家意见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本文通过构建两个评价指标体系——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反映科技进步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并进行影响评价研究。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 将总体目标 (反映科技进步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进行逐层分解, 从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个领域设计了16个评价指标组成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 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领域设计了19个评价指标组成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图1, 2) 。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上, 本文所选择的指标尽可能反映当前社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如城镇登记失业率、三种基本保险 (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重庆的基本工伤保险从2004年1月1日才启动, 基本生育保险从2005年9月1日才启动, 因此没有包括在内) 。 年末参保人数、万元GDP能耗、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及其基本思想
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适用于大样本, 熵值法适用于较均匀的指标数据, 人工神经网络需要较多的训练样本, 而当样本较少和存在“霸王”指标时, 这些较常用的评价方法将不再适用。因此,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的模糊性和数据样本量少等特点, 本文将采用汇编栅格法[1]、模糊Borda数分析法[2]和指标权重的二阶段赋权法[3]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汇编栅格法 (Repertory grid methods, RGM) 是美国心理学家左治·凯利 (George Kelly) 于1955年在其个人结构理论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PCT) 中提出的。凯利认为每个人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 必然会形成他对于外界的认知地图, 它指导着个体对外界的看法和行为。如果了解了一个人的认知地图, 便可以预知他的行为, 还可以通过改变认知地图来改变他的态度和行为[1]。一个栅格 (grid) 由两种要素组成:第一种是元素 (element) , 即人们认识的客体, 第二种是结构 (construct) , 即人们用于衡量元素的某种倾向性。每一个元素都可以被结构的一极或另一极描述, 而一个元素的结构又可以用一个线性尺度来表达, 一般通过1—5刻度或1—7刻度的尺度来表达。因为该方法的适应性, 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在本研究中, 元素就是各指标, 指标对其所属上一层的重要程度则是结构。通过元素和结构的设定, 为专家咨询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模糊Borda数分析法是由西安交通大学杨季美和史本山两位专家于1992年提出的。该方法以Borda数分析法和委托群体效用函数分析法为基础, 但又克服了这两种方法在评价结果不能反映群体意见的缺点, 使评价结果更能体现群体的偏好, 有利于做出合理的评价。其基本思想是为了反映群体的意见, 在后置评价问题中, 除需利用各个个体评价的定量结果——优序关系外, 还需考虑个体评价的定性结果——效用值[4]。
指标权重的二阶段赋权法是为了在使评价结果更能体现评价者偏好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减小主观随意性, 使对指标的赋权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决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主观权重看作一种固有信息, 在不同的年份, 权重应该发生改变。从概率论的观点来看, 可以把主观权重理解为先验概率, 把某一年的权重理解为后验概率, 通过后验概率的计算, 可以使对某一年有利的指标被强化, 而对其不利的指标被弱化。该种方法先利用贝叶斯公式, 在每一年, 对指标进行赋权, 再以最小二乘法为工具, 建立确定最终指标权重的优化模型, 从而得出模型的精确解, 也即最终权重。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首先通过汇编栅格法进行模糊评价, 邀请了12位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 并且, 在问卷调查中, 采用1~5刻度的尺度来表达指标的重要性, 即判断标准, 分别为非常重要 (5分) 、重要 (4分) 、较重要 (3分) 、一般 (2分) 和不重要 (1分) 。然后,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模糊Borda数法确定指标初始权重。最后, 通过指标权重的二阶段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最终权重。在此基础上, 结合各指标的具体属性值 (标准化后) , 通过加权平均, 计算各年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值。
4 影响评价方法的选择
4.1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模型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应该强调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紧接着,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 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因此, 本文利用协调发展度[5]来衡量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并借此进行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
undefined
协调发展度HD (t) 是反映科学进步S1和经济社会发展S2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它既反映科学进步S1和经济社会发展S2在时刻t的协调度, 又反映科学进步S1和经济社会发展S2在时刻t的发展水平。
由以上分析可知, 0≤HD (t) ≤1。在时刻t, 当科技进步水平的综合评价值Ft (S1) 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Ft (S2) 越接近且越大时, 即科学进步S1和经济社会发展S2发展水平越协调且越高时, 协调发展度HD (t) 越接近1。而当且仅当当科技进步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都等于1时, 协调发展度达到最大值1, 即当且仅当Ft (S1) =Ft (S2) =1时, HD (t) =1。
4.2 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依据
首先, 将协调发展度划分为八大类, 按协调发展度数值的大小, 由小到大依次命名为无法控制、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基本协调、较好协调、良好协调、优良协调。然后, 在每一等级下, 根据科技进步水平的综合评价值Ft (S1) 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Ft (S2) 的大小确定科学进步S1和经济社会发展S2的协调发展状态:当Ft (S1)
5 科技进步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结果
结合所收集到的2001—2006年重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指标的具体属性值, 通过综合评价, 利用影响评价模型和评价依据, 令α=0.5, β=0.5, 可以得到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度, 以及协调发展状况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第一, 在综合评价值方面, 2001—2006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值逐年提高, 但是相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科技进步水平有所滞后。2001—2003年的科技进步水平较低, 2001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第二, 在协调发展状态方面, 2001—2003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良好协调状态, 2004—2006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优良协调状态, 但是2001—2006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第三, 在协调发展趋势方面, 无论从整体上看还是从某年来看, 2001—2006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均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 其中2002年和2004年的增长速度较快。
参考文献
[1]时勘, 徐联仓, 薛涛.高级技工诊断生产活动的认知策略的汇编栅格法研究[J].心理学报, 1992 (3) :288-294.
[2]王永友, 刘希宋, 段育鹤.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4, 25 (6) :822-827.
[3]黄维忠.指标权重的二阶段赋权法及其应用[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2003, 24 (2) :168-174.
[4]杨季美, 史本山.群体评价中的并合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2 (1) :10-13.
[5]肖华秀.科技进步与城区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4:1-65.
[6]何永芳.关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时期[J].理论与改革, 2000 (3) :89-91.
[7]胡永远, 杨胜刚.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J].经济评论.2003 (3) :74-76.
[8]田军.人工神经网络在系统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理论与现代化.2005 (7) :122-123.
[9]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 (12) :98-102.
[10]谢富纪.技术进步及其评价[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12:1-256.
[11]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M].安佳, 译.商务印书馆, 2003:57-168.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 篇2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目前,消费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切入消费文化研究。科技不断进步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消费文化的含义
消费进入文化视域形成了消费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类型:消费文化。1994年,《消费经济》杂志组织专门的消费文化讨论,引起广泛社会反响。此后,国内学者对消费文化作了不同界定。重要观点可概括为三类:其一,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认为消费文化是“文化在人类消费活动中的以特定方式存在和体现的‘全部社会传统,即全部知识和习俗的总和’”。其二,强调消费文化是人们消费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规范。其三,认为消费文化即消费主义或消费主义文化。这三种理解完全不同。第一种意义上的消费文化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消费文化,它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基础上延伸而得的。第二个定义只强调了消费文化的观念层面,后把规范层面和器物层面的消费文化略而不谈,所以,是一个不完整的或者抓重点的定义。第三个定义把消费主义思潮与消费文化相混淆,把极端的消费思潮当作消费文化,把特殊的文化思想等同于一般的文化观念,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是在特殊语境下使用则是可以的。
消费文化的外延也有不同的分法。譬如有学者说,消费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消费文化”是消费物质文化和消费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消费文化”包括消费哲学、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行为、消费品味、消费审美、消费心理等,这是人们在消费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消费特点和理解的观念形态的总和。[1]此外,消费文化的外延可以按照社会生活子系统来划分,包括饮食文化、医药文化、衣着服饰文化、住宅建筑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表演文化和旅游文化等等。
具体的科学或技术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科技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以休闲、消费和享受等为主题的文化工业的空前繁荣。早期的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就认为,作为控制的新形式,科学技术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文化工业上,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详细地阐述了这种思想。他认为,由于出版复制技术的高度发达,文化工业出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文化工业生产的大众文化对广大民众实现统治,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也是一种缺乏否定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它使广大民众沉湎于一种“虚假的满足”之中,从而沦为“文化奴隶”,丧失了对现行制度的反抗精神。科学技术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奴役性,起到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文化再生产表现为工业文化的形式,文化失去了起源自私人领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文化的人文意义和价值丧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一般商品地生产已没有什么区别,文化工业产品由于技术的可复制性,已经从根本上消除了艺术作品的个人风格,一切作品皆沦为商品,文化已经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了;另一方面,却是专家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脱离所造成的文化贫困化。“思想的运动停留在作为理性之界限的栅栏之内”,人的精神内在向度被削弱了,失去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个性,是区;失去了对社会系统控制与操纵的内在反抗性,舒舒服服地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为什么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扩张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呢?哈贝马斯认为,关键是科学技术,特别技术是按照目的论行动的模式来运行,所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是目的的合理性,技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自然的统治,而作为意识形态它们实现了对人的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人文缺失。一方面,文化活动失去了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消遣、给人以精神享受的作用,使快乐变的无聊和无趣。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决定着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规划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成为支配人的闲暇时间与“幸福”的力量。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要掌握他们的度,学会趋利避害。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劳动与消费产生了分离,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收入也愈来愈高,我们进入普遍有钱有闲的社会,这些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信念和消费价值观。然而,这种作用是相互的,信念和价值观又反过来指导人们处理经验、调节对现实的看法,甚至还会改变人们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方向。
我们要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比如以健康、文明、科学的素质为前提的休闲型消费观,以寻求生活的真正乐趣、体现生命中潜存的自我意识为前提的文化型消费观。我们要关注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极其实践意义,为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提升大众文化品位、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供多种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消费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多的是体现在满足人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用于体验、审美、运动、健康等方面的消费也在相当程度上被接受、被实践。比如旅游是现代人普遍享有的生活方式,既促进经济的繁荣,又加强了文化的传播。于光远老先生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2]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衍生的社会文化以及各种文明的价值观一直在推动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去发明和改进技术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消费是科学技术的基本动因和最终目的,科学技术必须以消费为基础,不能只从生产者的角度来制定科技政策;还应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或者第三者的立场上,通过建设消费文化、提高消费者素质、创造消费能力等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的进步与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相一致。
参考文献: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 篇3
[关键词]科技进步;物流产业;发展
1013939/jcnkizgsc201520018
1 科技进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产业布局不断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装备设施、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技对物流产业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通过研究生产函数法来测算广义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中,采用的是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Y=A(t)KαLβ,其中Y为产出量,A为技术;K为资本;L为劳动,α,β分别为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采用该函数模型,经济学研究意义在于:经济的增长量是由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的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科技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这就得到物流科技进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科技进步使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我国技术革新和实现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科技进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
21 科技进步促使物流的需求不断上升
科技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各种电子设备、通信手段技术的提高,为买卖双方提供了更方便的联系,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科技进步使得交易更加快捷,提高了商品经济的流通速度,从而对物流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经济发展大格局环境下,电子商务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之一,它对物流发展的需求体现在: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网络通信传输商品,这就增加了物流配送的需求;另外电子商务对物流的需求间接促进经济在不断增长。
22 科技进步对物流组织形式产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领域在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在变化中无法预测买方市场,通过重视物流成本、客户服务以及产品分销管理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在科技进步中对所有原材料与制成品存储和运输实施战略性管理方案,这就加强了物流组织形式。运用科技,将产品集中管理。
23 科技进步促使物流产业发展更加迅速
科技进步对物流最明显的作用表现在对其作业环境的影响,使得各类运输工具、搬卸搬运设施以及信息化技术得到优化,具体内容是:交通运输工具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由于交通运输是物流运输的重要途径,它改变了物资的空间位置,但是在运输过程中,其运输时间、运输费用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存在潜在因素。因此交通运输科技的进步,通过将运输合理化、高效化以及多样化的改革,进而保障物流产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都得到提高,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物流信息技术对该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并且在物流产业中得到综合体现,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信息促使物流作业自动化水平提高。物流科技的进步对于产品的集成以及在配送方面有推动作用,降低了错误率,提高了运输效率。在物流作业自动化设备的引进中,能够快速对货架进行挑选,科技应用中,动态地提示被分挑的物品和数量,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并且提高了货物挑选的准确性和速度。物流信息的应用加强了对物品信息的采集和跟踪。能够对物品的种类、数量快速完成信息交互。整个过程中根据物品的条形码、射频或者是视觉等快速、准确地读取动态货物的信息,提高物流效率。在对运输进行跟踪和控制中,使得货主与车主都能够及时了解到物品及车辆的位置,整个动态过程得到保障,提高物流运输的过程性保障以及服务质量。另外在物流产业中,科技进步提高了服务水平和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物流竞争力,这就需要加强和完善物流增值服务来提高产业效率。在科技进步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促使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以及物流方案设计等环节得到改善,为物流增值服务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
24 物流装备技术对物流产业的影响
物流装备主要包含:仓储、包装以及装卸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物流产业,改变了劳动密集型现状,加快了物流整个产业的进步。例如在仓库管理中,由单一的形式转变为托盘、货架多种多样,构建了自动化立体仓库,节省了占地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这种物流装备的改善,促使物流企业资金流动以及客户服务水平都有了明显好转,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3 科技进步中提高物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物流科技意识,加快科学技术的步伐
物流在发展中,其与各个产业联系紧密,因此为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这就要做到全面发展物流产业。从物流科技进步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物流科技意识,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将物流与科技紧密相连,使得效益最大。由于科技进步是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产业投入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只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技术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32 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物流產业的发展
现今社会中,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使物流产业整体发展。例如在物流产业中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建立GPS物流监管管理系统、射频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科技,提高这些因素在物流产业中的运作水平,改善物流产业的生产效率,促使管理方式不断进步。
33 加强科学管理,改善物流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科技含量在不断增加,各项物流在硬件设备都得到了改善,因此接下来就是要做好物流设置的管理工作,在科学技术进步下,促使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延长设备使用的寿命,对其进行定期维护检查,做到设备使用完成之后要进行统一管理,保证所有设备分配使用和保管工作。另外是加快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在科学技术进步中,要求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也要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促使物流产业更加专业化、合理化以及智能化。
4 结 论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从科技进步入手。最终使得物流成本降低,该产业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是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物流产业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从重视科学进步来加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高物流竞争力。以科学技术来提高信息传达、运输效果以及自动化水平,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先进性奠定一定的科技基础,推动我国物流产业不断进步,促使国民经济总值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1]王志东,赵素巧,廖云茹,等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研究,2014(5).
[2]王芳芳,陈振林,周柳青现代物流也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5(21).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 篇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心,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和发挥科技的强大支撑作用。在现阶段,科学地评价新农村建设成效,合理地预测分析“十一五”期间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对进一步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评价预测模型的建立
从评价“十一五”期间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预测相关数据,而后测算新农村建设水平,最后采用国内外应用较为普遍的索洛余值法,对其投入产出要素进行修正,建立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从而通过测算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来反映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1)预测方法分析
时间序列移动平均模型是根据时间序列数据逐项推移,依次计算一定项数的序时平均数,以反映长期趋势的数学方法。
设有时间序列y1,y2,…,yt,…,其一次移动平均数为:
式中:为第一次t期移动平均数,N为移动平均的项数。其递推公式为:
通过移动平均可以平滑数据,消除周期变动和不规则变动,使长期趋势显示出来。因此可以用来预测的公式为:,即以第t期移动平均数作为第t+1期的预测值。在时间序列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动时,这种一次移动平均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但当时间序列出现直线增加或减少趋势时,用一次移动平均法来预测会出现滞后偏差。因此需要进行二次移动平均修正,利用移动平均滞后偏差的规律来建立趋势的预测模型,所以有:
其递推公式为:
因此,对时间序列{y1},其预测模型为:(3)
其中:
为平滑系数,t为当前时期数,T为由t至预测期的时期数。
(2)测算新农村建设水平
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评价分析是一个多元综合评价问题,由于主成分分析能有效精简指标和评价综合实力,故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其具体步骤如下:
(1)指标的同趋势化、标准化(无量纲)处理;
(2)求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矩阵R;
(3)求R的特征值λi和相应的特征向量μi。求得特征根累计贡献率,其中;
(4)确定主成分个数。通常所取主成分的个数m使得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为宜;
(5)写出m个主成分,;
(6)计算主成分的因子负荷,即主成分yi与原变量xk的相关系数;
(7)计算影响农村建设水平的主成分得分。第i年在第j个主成分上的得分为
(8)建立综合评价函数:根据此函数计算得的数值即可视为各阶段农村建设水平。
(3)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
索洛余值法也称增长速度方程法[1],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R.M.Solow利用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函数提出的一种计算科技进步的方法。其中,科技进步为广义科技进步,即在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诸因素中,剔除资金、劳动力和自然因素后其余成分的共同作用。
考虑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在测算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贡献率时,使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的模型形式,增加自然因素的投入要素,即投入要素为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自然投入(E)、科技进步投入(A),产出要素为新农村建设水平(Y)。各投入要素对产出作用的关系可描述为以下函数形式:
对式(5)作适当变换并对t求全导数:
其中:为资本产出弹性,为劳动产出弹性,为自然产出弹性。据式(6),新农村建设水平增长率解释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加权和,被称作索洛余值,其意义在于当投入要素不变时,由于技术进步、制度安排的改进等因素所引起的农村建设水平的增长,即通常所说的科技进步。
实际应用中,可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即:
当时间间隔为一年时,即△t=1,将上式同除以,得到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
科技进步贡献率=
其中,参数α、β、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估计算得[2]。
此模型不仅可以测算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水平增长的贡献,还可测算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和自然投入增长对新农村建设水平增长的贡献。
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遵循系统性、一致性原则、独立性、可测性、科学性和可比性的指标筛选原则[3],建立表1投入产出要素指标体系。
其中,新农村建设水平由表1中七个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是根据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4]依据的“二十字方针”近似确定的,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水平。
4 模型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1)评价对象的选取
以“十一五”计划间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为对象进行分析,其1991——2005年相关数据如表2。
(2)评价指标值的预测
运用时间序列移动平均模型以前15年数据预测获得“十一五”期间各指标值,结果如表3、表4。
(3)新农村建设水平测算
根据预测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表5。
(4)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根据预测值,利用增长速度方程:
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十一五”期间的年均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如表6。
(5)测算结果分析
测算结果表明:“十一五”计划间,科技进步对浙江省新农村建设水平增长的贡献率份额将高达40.6%,其中包括属于科技进步范畴的因素,如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科学管理的进步等,同时也包括了一部分不属于科技进步的因素。因此,实际科技进步贡献率应低于测算结果。此外,可以用上述模型测算“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27.36%、34.53%、37.32%。因此,浙江省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使科技进步有效地促进浙江新农村建设。
5结语
本研究从预测“十一五”期间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关的预测和评价模型,研究不仅根据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的实际因素,对索洛余值法的投入要素进行修正,而且还弥补了索洛余值法产出要素单一的缺陷,模型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通过对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表明,此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出台新农村建设具体举措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裘子法,尹子才等.科技进步及其评价和案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宋艳涛.科技进步测算理论方法创新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3:38~43.
[3]叶义成,柯丽华,黄德育.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 篇5
结束语
当下,人们已经越来越能感受到科技进步对珠宝鉴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而要迎接这种新的挑战就必须不断提高珠宝鉴定的水平与方法,及时改进珠宝鉴定设备,抛弃原有陈旧的方法与手段。新的技术与设备已经证明了其在高端珠宝鉴定上精准度更高,使用仪器更为便捷,结果更为准确可靠且对珠宝无损,科技进步必将可以推动高端珠宝鉴定水平的步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郭阳洋,罗飞飞.珠宝科技进步对珠宝鉴定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4,7.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 篇6
2015年5月27日,农业部正式发布了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5-2030年)》 (后简称“规划”),该规划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用于指导农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该规划不仅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还明确指出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进一步实现农业产能的优化升级。由此可见,在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后,是将 “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通过创新实现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1〕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从规模水平、贡献率等角度展开研究,缺少对农业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间滞后效应的深入刻画与系统分析。因此,在中国经济步入 “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基于时滞效应的视角对农业科技进步中的投入与产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紧扣现实背景的农业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对有效识别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关键作用因素,科学评价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关于农业科技进步的研究进展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2〕从研究的时间和主题两个维度进行归纳,可见,早期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定性分析的角度集中于讨论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增长的关系。陈伟明〔3〕研究提出了 “农业科技进步的效率观”。朱希刚〔4〕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进行解析,指出农业科技进步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效率水平的提高还涉及农业管理、决策以及人员素质等综合实力的提升。此时的研究重在从内涵、作用以及运行规律的角度对农业科技进步进行研究分析。研究中期阶段 (2000年~2010年),学者开始采取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对国内各省区农业科技进步作用进行量化测度分析,但测算方法单一,测算结果误差较大,〔5〕亟待在测算指标的选取以及测算方法上寻求改进。近期的研究成果 (2012年之后),一方面,是在测算方法和测算模型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面板数据模型开始大量应用于测算过程中。刘玉春、修长柏〔6〕基于格兰杰因果分析的方法,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就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属性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并指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杨雪姣〔7〕基于获取的面板数据将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引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分析中。肖干、徐鲲〔8〕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现了从效率、结构、规模3个维度对农村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分析。另一方面,研究开始关注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发展、社会、环境以及生态效益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陆文聪、余新平〔9〕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农民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间存在着正向的、显著的关联关系。
综上所述,现有针对农业科技进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总量上,以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来度量测算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有研究较多的使用了面板数据模型并主要针对省级层面展开分析。然而,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仅仅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关联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实现对农业科技进步全局、全面的把握,还需要构建恰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 “科技投入”、 “科技产出”以及 “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角度来评估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衡量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
三、农业科技进步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农业科技进步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某区域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客观、真实的对其科技进步的状态、问题、趋势以及政策落实情况进 行全面、系统的描述。
1.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研究中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数据可获取性: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农业农村科技信息的统计并不完善,部分科技评价数据难以取得,因此本文基于对评价数据的可 获取性,在参考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选取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产出作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
(2)指标的综合性:一方面,针对农业科技进步投入指标,研究从 “科技资金”、 “科技人才”、“科技相关政策”以及 “科技物资”等多个维度进行测量,形成了4个二级指 标,11个具体的 测量指标;另一方面,针对农业科技进步产出指标,研究将产出划分为科技产出 (包含产业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经济产出以及社会与环境产出三个类别,进行综合评价。
(3)指标的客观性:研究选取的指标大多都是可量化的定量指标,同时其数据的来源比较权威,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评价主体的实际情况。
(4)指标数据的连贯性:鉴于后续研究中将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因此选取指标的数据需要在一定周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研究确定选择以成都市20个县 (市、区) 作为评价样本,采集其2010年 ~2014年的农业科技进步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分析计算的来源。
2.评价指标确定
综上所述,研究从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个主要维度对农业科技进步进行评价,构建紧扣现实背景的农业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体系中将科技进步投入分为科技资本投入、科技人员投入、科技政策投入以及科技物资投入4个大类,共11个具体投入指标。同时,研究将科技进步产出归纳为科技产出 (包含产业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经济产出以及社会与环境产出3个类别,共14个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
四、农业科技进步评价的滞后性测度
1.数据来源与方法选取
研究选取成都市20个县 (市、区)作为评价样本,鉴于农业科技产出所具有的滞后性,指标数据主要来自 《成都市统计年鉴》(2010~2014),《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 (2010~2014),《成都市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8),同时还有部分数据来自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农业委员会等相关部门。
当前,已有多种成熟的方法可用于进行滞后效益的测度,其中最为典型的方法是回归分析法,因此,本文借鉴刘志春的研究思路,首先基于2010年~2014年的数据,利用PCA (主成分分析)对11个科技进步投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出标示3类科技进步产出效率的综合评分值;其次,基于构建的滞后阶数回归模型,对计算所得的2010年 ~2014年的综合评分值及其滞 后项进行面板数据 回归;最后, 得到不同 显著水平 下 (0.01,0.05,0.1)回归模型的系数 值,从而标示 出该计算 周期内,成都市20个县 (市、区)农业科技进步投入的平均滞后水平。
2.数据预处理
本文将农业科技进步产出划分为科技产出、经济产出以及社会及环境产出3个大类,其中科技产生又分为农业产业进步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根据上述分类,研究应用PCA (主成分分析)将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归集为3类产出,并根据采集到的2010年~2014年的数据,利用SPSS15.0软件计算出标示3类科技进步产出效率的综合评分值。
3.滞后阶数回归模型建立
研究中的11个农业科技投入指标,在客观上都存有滞后的特性,其投入效益不会及时的反应到当期的科技产出,因此,研究建立11个投入指标的1-3阶滞后量回归模型:
投入指标的1-3阶滞后量:
一阶滞后量:T1-xi;二阶滞后 量:T2-xi;三阶滞后量:T3-xi;
确定模型的因变量:E1,E2,E3
建立回归模型 :
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回归模型数据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鉴于模型中变量较多,因此表中只展示了与因变量显著相关的自变量的回归结果。
如表2所示,表中按照回归系数的高低对影响程度进行了分类处理,分别标注了 “强、较强、一般、较弱、弱”5个类别,以便于后面的分类解析:
(1)与科技产出显著相关的指标分析。如表2中数据所示:科技人员投入、科技政策投入相较于科技资本投入对科技产出的影响要弱很多,且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比如指标 “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强度”的一阶、 二阶相关 系数是最 大的 (0.192/0.816),且呈显著的正向影响;指标 “农业龙头企业R&D经费支出的销售收入占比”的一阶、二阶正向影响程度较强 (0.577/0.412);指标 “农业项目获立项总数”的一阶相关系为0.332* * *,呈现正向影响,但三阶相关系数为-0.153,呈现较强的负向影响。余下指标的相关系数均在区间 (0.05,0.1)浮动,呈现较弱的正向影响程度。
经上述分析可知:传统的科技投入方式,比如人员、政策、物资等对科技产出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产出效益在投入水平的作用下反应不敏感,同时也未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即影响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都相对较弱。相反,譬如 “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强度”、 “农业龙头企业R&D经费支出的销售收入占比”等科技资金投入类和外向型经济类指标则对科技产出水平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持续时间较长。
注 : *** 、 ** 、 * 分别表示在 0.01 、 0.05 、 0.1 上 ; 所有回归都通过 Hausman 检验 。
(2)与经济产出显著相关的指标分析。如表2所示,总体上看传统、典型的生产型科技进步投入指标的影响都比较强,比如指标 “农业技术改造经费支持总 额 ” 的一阶、 二阶相关 系数都较 大(2.589/2.181),说明其影响程度较强;指标 “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强度” 的一、二阶影响 也都比较 大,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同时,余下的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也都基本大于0.4,说明这些指标都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同时可以发现其影响较多为2阶,说明指标呈现出相对较长时间的滞后效应。
(3)与社会产出显著相关的指标分析。如表2所示,只有指标 “农业R&D经费支出 的GDP占比”,呈现出较长 时间的滞 后效应 (0.171/0.173/0.189),且影响程度相对较弱,余下相关指标 “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强度”、 “农业技术改造经费支持总额”、“农业龙头企业R&D经费支出的销售收入占比”等未能表现出长期影响,作用效应仅仅表现在当期。由此可见,科技进步投入的社会产出往往是即时性的,随着科技进步投入的加强,劳动生产率、资源消耗量以及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都会得到及时的改善。
基于上述分析,由于部分科技投入指标对产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同时 “农业项目获立项总数”表现出相反的滞后效应,因此,研究在表1与表2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关联影响程度较强和时滞效应明细的指标,形成农业科技进步水平评价的关键指标,其中 “农业科技财政投入强度”、 “农业R&D经费支出的GDP占比”、“农业龙头企业R&D经费支出的销售收入占比”、 “农业R&D经费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的总经费占比”、 “农业技术改造经费支持总额”以及 “万人农业科技人员占比”6个指标作为基准年投入指标,其产生的投入效应将长时间影响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产出。
五、结论与建议
回归模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第一,传统的科技投入方式,比如人员、政策、物资等对科技产出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产出效益在投入水平的作用下反应不敏感,同时也未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相反,科技资金投入类和外向型经济类指标则对科技产出水平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持续时间较长。
第二,典型的生产型科技进步投入指标对经济产出的影响都比较强,且呈现出相对较长时间的滞后效应。
第三,科技进步投入的社会产出往往是即时性的,随着科技进步投入的加强,其社会与环境产出将迅速得以体现。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 篇7
关键词:科技进步,评价,云南省
1 科技进步评价的理论方法
20世纪20—7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在研究科技进步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其理论演进来看,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28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出现到50年代。柯布—道格拉斯提出在经济和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产出 (Q) 与投入劳动力 (L) 和资本 (K) 可表示为函数关系式:
Q=AKαLβ
式中:α为资本弹性;β为劳动弹性;A为常数, 表示总生产率。
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在设计时, 并未讨论参数A在产出增长方面的重要性,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在1899—1922年间工业产值的增长几乎全部是由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长的结果, 科技进步的作用微不足道。
第二阶段是50—60年代。1957年美国的罗伯特—索洛发表了《技术变化与总量生产函数》的研究报告, 指出20世纪初的40年间, 美国经济中人均产出增长的87.5%是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 这一报告为定量测算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代表著作。总量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Q=F (K, L, t) (1)
式 (1) 为总量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式 (2) 为产出增长型中科技进步的形式, 简称增长速度方程。式中:t表示考虑到科技进步时, 生产函数出现的时间变量, 是科技变化指数, α+β。
第三阶段是60年代以后, 对科技进步研究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是美国的丹尼逊。丹尼逊从增长率公式出发度量科技进步率, 对各种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离。通过对科技进步的研究, 经济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测算, 从1948—1969年, 美国国民收入的47.7%是由科技进步形成的, 其他国家和地区, 如日本、法国、原西德、英国等科技进步带来的国民收入基本在50%左右。
目前, 现行评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模式主要有指标法、直接计算法和模型法三大类。
1.1 指标法
指标法分为单指标法和多指标法两种。
单指标法, 是用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或称中心指标) 来反映和测度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目前引起人们重视的方法是用劳动生产率这个综合指标的增长速度占经济增长速度的比重来大体反映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此法的基本思路可以用下列简式表示:
式中:Qq表示科技进步增加的净产值;Eq表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q1, q0分别表示报告期和基期净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T1表示报告期全员人数;△Q表示报告期比基期增加的净产值额。
单指标法计算简单、合理, 且资料容易获取, 可以大体反映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该法在经济分析中有应用意义, 但此法评价粗略, 用一个综合指标评价难免有局限性。
多指标法, 就是利用指标体系从各个侧面评价科技进步在各行业、部门中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原苏联提出了评价科技进步的六大类指标:科学技术效益、结构效益、总量效益、生态和资源效益、技术进步效益、社会效益。日本1981年《科技白皮书》提出了衡量技术综合实力的两大类指标:技术实力指标和技术开发指标。我国权威机构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1992年提出了测算科技进步的多指标评估法, 包括六类指标:生产率指标 (包括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成本生产率) ;物质消耗指标 (包括单位产品消耗、单位产品能耗) ;品种质量指标;人员素质指标 (包括文化素质、技术素质) ;装备素质指标 (包括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主要装备平均技术等级、某档次装备产量比) ;技术开发指标 (包括技术开发人员比、技术开发经费比、新产品产值比) 。
综观国内外多指标评价的模式, 可以大致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国外研究设立指标主要侧重于宏观经济系统的科技进步测算;而国内更多的是面向中微观经济系统设立的指标体系。但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对科技进步的依存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建立多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 加之一些企业历史资料不完备, 给多指标评价方法造成了困难。
1.2 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是以原苏联为代表采用的一种直接计算科技进步的评价方法。该法要求逐项计算采用新技术带来的利润增长额、成本降低额以及综合经济效果 (即用采用新技术带来的利润增长额减去采用新技术的投资额) 。由于新技术涉及的项目广泛, 在计算出各单项经济效益后, 需要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单项经济效果加以综合, 从而对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综合评价。
用直接计算法计量评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切合实际, 计算方法简便, 能消除模型法测算所造成的“水分”。但该法需要的资料多, 而且搜集比较困难。只适合于那些基础工作扎实, 原始记录齐全、准确的基层企业单位来用。同时该法还有一个明显不足, 就是缺乏综合性和可比性, 不适宜在宏观和中观经济分析中计量评价科技进步的作用。
1.3 模型法
由于指标法和直接计算法缺乏综合性和国际对比的可比性。因此国际上一般采用生产函数模型法, 对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综合评价。
所谓模型法, 就是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来综合计量和评价科技进步水平、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方法。其评价模型为:
Q=AKαLβ
式中, Q为产出;L为投入劳动力;K为资本;α为资本弹性;β为劳动弹性;A为常数;表示总生产率。
上述模型中的技术水平A, 通常采用索罗模型 (即α+β=1) 来测算:
用生产函数模型测算评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数学上符合逻辑, 国际上具有可比性, 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从方法论上说是科学的。但这一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这就是模型中的技术进步因子A实际上是一个除了生产资金和劳动力“贡献”外包罗万象的参数, 它不仅包括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 而且还包括了一些不属于科技进步 (如管理体制、经济政策、劳动者积极性等) 的诸多因素带来的经济增长。因此, 用此模型拟合, 其结果必然有一定的“水分”, 只能近似地反映和评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 我国研究科技进步评价的现状
70年代后期以来, 我国经济学家对科技进步经济效益理论开展了研究。目前, 对科技进步的测定研究主要是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 所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模型法和指标法。比较典型的有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作的关于技术进步对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的测算, 国家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中心关于总体技术进步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的测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关于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发布的科技进步监测系列报告以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出版的年度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等, 均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特别是监测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已引起了诸多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自1996年开始发布, 每年一本, 主要是对全国各省区市科技进步水平状况实施动态监测。该报告对于促进各级政府加大科技活动投入, 关注科技活动产出, 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2003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在总结过去监测及综合评价经验的基础上, 对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 并建立了相应的监测标准。该套监测标准是参照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4000美元时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状况, 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 根据目前我国科技进步的总体水平和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 经反复测算最终确定的。通过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水平与这一监测标准的比较, 可反映出全国和各地区达到标准的程度。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一级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等12个二级指标以及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等33个三级指标组成, 对31个省、市、区的科技进步水平进行综合统计监测分析。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自1999年开始, 每年发布。该报告应用中国科学院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全面地评估和排序。其中, 区域科技能力作为智力支持系统下设的一个二级指标纳入了评价和研究的范畴。科技资源、科技产出、科技贡献在区域科技能力中也有所涉及。
另外, 我国部分省市区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也设置了相应的指标体系, 开展本地区的科技进步监测研究, 如天津市、江西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等。
3 云南省科技进步评价研究
3.1 云南省州市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
云南省州市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性质所决定的, 考察地区的科技进步状况需要与其外部的经济社会大系统相关联。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为支撑, 后者以前者为动力、为要素。
首先, 科技进步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它包括:①有可能有条件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力资源;②科研物质条件, 包括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以及科技活动外部物质装备的支持;③科技意识, 即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以及对创新活动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 科技进步的原动力是科技活动投入, 它包括:①全社会以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力投入的水平;②全社会、工业企业、地方政府对科技活动财力支持的力度。
第三, 科技进步最为直接的表现为科技活动产出, 它包括:①科技活动的直接产出, 即论文, 发明专利、获奖成果和技术成果成交额;②高新技术产业化, 即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技术产业和新产品的产出水平。
第四, 科技进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它包括:①科技进步发挥与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不同的作用, 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②科技促进环境的改善;③科技促进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据此建立的云南省州市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由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组成 (见表1) 。
3.2 云南省州市科技进步评价的结果
采用上述指标体系, 对2004、2005年云南省16个州市科技进步情况进行了评价, 结果见表2。
对2004年和2005年州市科技进步进行了聚类分析, 聚类谱系图见图1、图2, 聚类结果见表3。
聚类的结果与州市科技进步水平排名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也有部分州市科技进步水平聚类的结果与排名不一致, 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权重的差异而导致,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科技进步水平的绩效主要是用一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来测度所造成的。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过去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并不是当期科技进步直接绩效的反映。所以当前的科技投入对科技进步水平的促进能力可能反映出滞后于投入期的情况。聚类分析的结果一、二、三、四类之间更多地反映了这些州市科技进步水平的特点, 而不是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的差距。
4 开展地方科技进步评价研究的意义
开展地方科技进步评价研究对地方政府促进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
(1) 全面评价地方州市科技进步水平现状
科技进步评价是从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五个方面对地方各州市的科技进步水平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有关数据的采集、指标的量化和科学运算处理, 多层次、多视角、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各州市的科技进步综合水平, 而且可以对存在的差距、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从而为领导决策和评价对象改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信息。
(2) 为提高州市科技进步水平与创新能力起好导向作用
地方各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科技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通过对各州市的科技进步水平的评价研究, 可以找出各州市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引导各州市找出主要矛盾, 有的放矢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措施, 为提高州市的科技进步水平营造良好的环境。
(3) 为加强州市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州市科技工作是地方科技工作的重要基础, 是地方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环节, 是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搞好州市科技管理工作, 全力推进地方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搞好这项工作可为加强州市科技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 为地方州市科技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科技进步反映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州市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速度, 对实现地方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搞好州市科技进步评价工作, 及时提供有关信息, 可为各州市科技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必将对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协调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荣平, 刘刚海.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2]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4-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2005.
[3]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 (2004-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2005.
[4]张学甫.陈述云, 胡希龄.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5.
[5]刘树, 李荣平, 李林杰.科技进步综合评价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
[6]王靖, 张金锁.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向量的几种方法比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6) .
[7]王芳, 王文, 吴继陆.科技进步评价理论与方法在海洋产业的应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2 (6) .
[8]李荣平, 李建玲.多指标统计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9]张明忠.改革现行科技进步评价模式的思考[J].经济学研究, 2005 (2) .
[10]FREEMAN C.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TheMITPress, 1982.
[11]Von HIPPEAL.The Source of 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88.
论科技文明进步对书籍设计的影响 篇8
人类文明灿若星河, 而书籍是文明最古老而最实用的载体。它与文明相伴而生, 它的形态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而发展, 随着科技的创新而更新。书籍设计的概念虽然不是在文明初始时就有的, 但是纵观它的发展史不难发现, 不论是我国还是国外, 书籍设计艺术的发展都和历史、文化、科技有密切关系, 并且书籍的设计形式和艺术风格都是在特定的文化、民族、风俗、技术工艺等背景下形成的, 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同时也受到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观, 不同的科技水平造就不同的书籍装帧工艺, 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书籍设计形式和艺术风格。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书籍和人类文明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且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我们的印象里, 书装设计是指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设计, 它的历史大概有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 书籍设计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发展关系尤其紧密, 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下面我就从科技、文化文明发展的角度来阐述书籍设计的发展过程, 论述不同时期的书籍设计特点, 并从书籍自身的结构、风格、材料、技术工艺等方面来剖析其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首先我来描述一下什么是书籍设计。书籍设计是一项整体的视觉活动, 它的目标有两个:其一是用相应的文字与符号把作者的思想记录下来, 印刷在纸上;其二是将其传达给他人。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所必需的材料与工艺的总和。从书籍装帧的历史可以看出, 传统意义上, 书籍装帧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书籍, 其对书籍的美化是受当时伦理思想和审美标准的局限的。
明白了书籍设计的定义, 我们再来看书籍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 书籍呈现了不同的形态, 如甲骨、简册、纸质手抄本、印刷本、精美的现代书籍、光盘、电子书等。从东方到西方, 无论是古代的书还是现代的书, 都有三个共同要素:设计、材料和工艺。只是说, 设计方法、材料质地、工艺技术的不断革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密切。从书籍每一步的发展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 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书籍发展的推动作用。
从远的来说, 首先, 文字的产生为书籍提供了最基本的组成元素, 没有文字, 我们的祖先只能依靠绘制符号和结绳记事等来传达感情与信息;其次, 造纸术的发明为书籍提供了新的信息载体, 纸代替了竹简、木椟和锦帛等, 使得书籍得到更大的发展;最后, 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 代替了繁重的手工抄写方式, 大大缩短了书籍制作的周期, 提高了书籍的质量, 也改变了书籍自身的形态。
近代以来, 纸质书籍的形态没有太大的变化, 看上去都是把文字和图形印刷在纸张上并装订起来。其实不然, 它的变化表现在多个细微的方面, 虽然它的大体形态没有改变, 但书籍的制作工艺一直紧随科技的创新而发展。如书籍逐渐由胶版印刷代替了手工制版印刷, 而且由于四色印刷的发明, 彩色书籍出现了, 设计形式更丰富了;扫描、摄影、电脑技术的出现, 让电脑绘图代替了手工绘图, 桌面系统排版代替了手工铅排, 合成胶粘代替了锁线装订, 封面纸张亚膜代替了亚麻、皮革等。以上都是大的工艺改变, 而由书籍组成元素的改变带来的书籍细节的发展更是不胜枚举, 如纸张工艺的进步和种类的增加、字体设计的发展与运用等, 都让书籍的形式更加丰富、更加完美。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几个例子。
计算机的发明对书籍设计的影响
虽然计算机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 但它被用于书籍设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 激光照排技术的广泛普及代替了活字排版技术。电脑进入书籍设计领域, 过去繁杂的设计制作过程被大大简化, 桌面排版系统为传统的工艺注入了新的艺术血液。下图是古登堡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第一本完整的书籍《圣经》。这本《圣经》尺寸很大, 文字分两栏编排, 版面工整, 插图和文字结合, 使阅读更加愉快, 并具有趣味性。
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对书籍设计的影响
19世纪, 由于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书籍由几百年来的手工业生产转变为机械化生产。工业化带来了快色印刷机、石印机和其他的发明, 但是大工业生产早期也带来了质量低劣的工业品, 生产的进一步分工使得参与书籍生产的各个部分失去了整体的和谐, 再加上资本家追逐利润, 书籍进一步商品化, 为了满足书籍表面虚假的广告效果, 产生了文化虚无主义。机械化的印刷品虽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其版面整齐, 行距字距更加精确, 但它在艺术上也有自身的缺点, 如缺少个性化, 形式千篇一律等。
人文思潮对书籍设计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 我国文化上出现了新的高潮, 这一时期的书籍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鲁迅是中国现代书籍艺术的倡导者。他曾亲自进行书籍设计, 介绍国外的书籍艺术, 提倡新兴木刻运动, 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封面外, 鲁迅先生还对版面、插图、字体、纸张和装订有严格的要求。鲁迅先生不但对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精深的研究, 同时也注意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因此, 他设计的作品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风格相结合的特点。
桌面排版设计几乎涉及到书籍的整个排版过程, 设计师因此获得了一个轻松、自由的工作环境。设计师可以借助更快更方便的工具实现自已的艺术创意, 电脑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设计者。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 新材料的使用让书籍更加精美, 新技术的运用也使设计队伍不断壮大。但是设计者总体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人甚至认为书籍装帧就是设计一个漂亮的封面。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设计与内容不符;过分装饰, 缺乏内涵;商家追求经济利益, 设计制作过于简陋, 或使用不当的图片吸引读者的眼球等。
书籍发展到今天, 承载着光辉的历史, 也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它也被染上了缤纷的色彩, 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它可以是一张轻便的光碟, 也可以是一个数据容器, 甚至可以是一种艺术品, 由此概念书也出现了。
所谓概念书, 即是形态与众不同、内涵耳目一新、具有独创性的书籍, 是人类以新的方式对书籍设计的一种探索。概念书设计是书籍设计的新形态, 它能激发设计师更加努力地探索书籍的艺术形态和结构形式美, 使书籍设计一直保持创新。
数码技术的应用
数码技术的出现, 给传统的设计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打破了传统书籍装帧设计门类的界限, 让书籍装帧设计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数码技术充实了书籍装帧艺术设计, 并使其更加多元化与个性化。数码技术让书籍装帧设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绘制中解放出来, 他们可以运用电脑对图片、文字、色彩进行编排组合, 大大缩短了原来手工设计所耗费的时间。设计人员可以集中精力, 深入发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是有些设计人员过分依赖于电脑, 束缚了创作自由。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作品所运用的东西很多, 可是实际所表达的意义却很浅薄。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 成熟起来的人们对书籍装帧设计的要求已经不只是简单的图解说明和刺激视觉的色彩。人们要求书籍装帧设计, 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 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 并能够传达出图书内在的文化意蕴, 使书籍装帧既符合读者的审美心理也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书籍装帧设计手段的多样化、材料语言的丰富、印刷技术的精确、电脑硬件与软件的不断发展, 都将给书籍装帧带来深刻的影响。
时下的电子科技突飞猛进, 计算机和网络普及, 为电子书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书籍的形态也发生了改变。电子资源代替书本, 改变了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这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书籍设计呢?有不少人都认为纸质书籍前景黯淡, 对书装设计的出路也缺乏信心。但是有一点我们要看到, 电子书也有自身的缺陷, 如下图。
在电子书盛行的大潮流下, 纸质的书籍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 纸质的书籍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它的地位在短时间内不会轻易动摇。什么都比不上触摸真实的书的感觉, 一本书拿在手里或放在桌子上, 摸上去暖洋洋的, 很实在。电子书的出现是给纸质书籍带来了竞争, 但是竞争并非就意味着死亡, 它也潜藏着机遇。书籍设计在扩展领域的同时, 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机会, 它必然能迎来另一个春天!
设计艺术的发展一直与社会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同步, 书籍设计艺术更是如此。书籍设计是所有设计中与文字关系最密切的, 因此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最大。书籍设计者要充分了解到各种因素对书籍设计的影响, 善于运用现有的高科技进行设计创作。
纵观书籍的发展历程, 多元化将是书籍发展的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 书籍装帧设计的形式、功能、材料将会更加丰富、更加多样。无论古代的书, 还是现代的书, 书籍设计都不必拘泥于一定的形态、固定的材质, 只要能承载人类的文明成果, 传递人类的智慧, 交流人类的思想, 就实现了书的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1]毛德宝.书籍设计.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5
[2]王同旭, 冀德玉.书籍装帧.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3]孙彤辉.书装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4]余秉楠.书籍设计.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5]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6]张潇.书装百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7]潘鲁生.书籍设计.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7
[8]李淑琴, 吴华堂.书籍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 篇9
关键词:科技进步,贸易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综合国力和总体经济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形势的变化, 我国的出口已经从最初严重依赖纺织品和其他轻工业产品向多样化转变。近年来, 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对外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成长性的行业。高新技术出品出口比重的大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总体上看, 我国出口仍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今年虽不断提高, 但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 远远落后于美日等贸易强国。因此, 为了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科技兴贸战略的核心就是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简单的说, 就是通过科技进步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那么, 我国要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在对外贸易中尤其是产品出口方面, 科技进步是否对其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呢?
以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衡量科技进步的指标, 并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Z作为衡量贸易增长方式的指标, 分析TFP值对Z值的影响, 从而考察科技进步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其中, TFP参考张军, 施少华的《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一文中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 换算得到1991年至2004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考察全要素生产率TFP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值占商品出口总值的比重Z的影响, 构造函数Z=f (TFP)
上述函数关系转化为回归方程:
Zt=C+βTFPt+μt
通过数据对方程进行回归, 得到如下结果:
Zt=-68.7099+0.6134TFPt+μt
(2.8247) (3.3400
R2=0.4818 D.W.=0.2075 F=111559
可以看到, 对于模型的整体解释力而言, 拟合优度为0.4818, 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力比较弱。对于解释变量TFP而言, 其t检验值为3.3400, 说明解释变量TFP对被解释变量Z是具有解释力的, 为了提高模型总体的解释能力, 考虑在模型中加入其他必要的解释变量。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入世对我国对外贸易实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变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同时考察入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影响, 在上述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D, 此时变量间函数关系为Z=f (TFP, D)
Zt=C+β1TFPt+β2Dt+μt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回归分析中D值从2002年起取1, 2001年及以前年份取0, 再次通过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得到回归结果:
Zt=-39.0557+0.3689 TFPt+12.4536Dt+μt
(-2.7363) (3.3759) (5.4536)
R2=0.4818 D.W.=0.2075 F=111559
考虑模型的整体解释力, 你和优度从0.4818增长到0.8602, 相比较加入虚拟变量前有显著的提高, 模型你和程度达到85%以上, 各个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也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他各个指标也均有显著提高。然而由于模型你和优度为0.8602, 仍旧不够理想, 考虑用解释变量的滞后期对模型进行回归, 发现模型的拟合优度得以提高, 其中以TFP滞后三期作为解释变量为最优, 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Zt=-38.8553+0.3876TFPt-3+10.3644Dt+μt
(-3.2155) (4.1094) (5.5528)
R2=0.9171 D.W.=1.8455 F=44.2719
模型拟合优度0.9171, 整体拟合程度达到了90%以上, 其他各项指标也均很好地通过了检验。
模型中个解释变量的经济分析: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高新技术出口比重有着显著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 加深了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深度, 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必然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模型中解释变量TFP, 即全要素生产率, 用以衡量我国科技进步,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有着显著的影响, 说明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出口产品中所含的劳动、资本、技术三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发生变化, 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与技术要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政府要推进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就是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贸易的质量, 将技术要素转化为现实贸易生产力, 即“科技兴贸”战略。
将解释变量TFP滞后若干期进行回归结果更加理想, 说明技术要素真正转化为现实贸易生产力需要一定时间, 科技进步大概要经过三年才能在我国对外贸易, 尤其是对外出口中显现出来。产品存在生命周期且呈不断缩短的趋势, 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产品更新换代频率更快, 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延迟三年才能在国外市场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相对已经错过了产品参与竞争的最佳时期。而之所以我国技术要素形成现实贸易生产力存在一定的时滞, 主要由于国外市场对我国产品的认可需要一定时间, 因此, 高效的促销手段是必要的, 提高我国产品的知名度, 才能更多地吸引国外购买力, 从而提升我国产品知名度, 更加有利于提高我国技术要素对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 提高科技进步对于贸易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 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黄先海;付雪芳;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及其增进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02期
[3]、张作义;刘伟;加入WTO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8期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 篇10
1.1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目前, 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 农业, 生物加工, 资源开发利用, 环境保护。
目前我们常谈起的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它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 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
1.2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2009年10月29日,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 计算能力超过2500万亿次/秒, 取代美国的“美洲虎”计算机, 成为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 “天河一”比“美洲虎”快一倍, 美洲虎是1750万亿次/秒, 这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超级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为我国走科技强国之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1.3 材料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工程技术悄然崛起。莲花虽生长于池塘的淤泥中, 但它露在水面上的莲花荷叶却出污泥而不染, 美丽而洁净, 它可说是运用自然的纳米科技来达成自我洁净的最佳实例。荷叶的基本化学成分是多醣类的碳水化合物, 有许多的羟基 (-OH) 、 (-NH) 等极性原子团, 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吸附水分或污垢。但洒在荷叶叶面上的水却会自动聚集成水珠, 且水珠的滚动把落在叶面上的尘埃污泥粘吸滚出叶面, 使叶面始终保持干净。经过科学家的观察研究, 在1990年代初终于揭开了荷叶叶面的奥妙, 纳米技术随之诞生。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1纳米为10-9m, 代号为nm。4倍原子大小, 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50万分之一。例如———把一纳米的物质放在乒乓球上, 就相当于把一只乒乓球放到地球上。目前纳米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
1.4 航空航天技术
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作业程序。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 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是国家, 民族, 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航空航天技术使人类文明进入三维时代。航空是大气层内的飞行活动, 航天是穿越大气层的飞行活动。我国利用航空航天技术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嫦娥一号飞船等一系列航天活动。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是20世纪科学技术飞跃进步, 社会生产突飞猛进的结果。航空航天的成果集中了科学技术的众多新成就。迄今为止的航空航天活动, 虽然还只是人类离开地球这个摇篮的最初几步, 但它的作用已远远超出科学技术领域, 对政治、经济、军事以至人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 科技进步对我国的影响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上指出:“增强发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是由于科技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我国当前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一个重大科技发展战略。这个战略首先是胡锦涛在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的, 并且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 赢得主动。之后在十七大报告当中又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在了报告的第五大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 作为八个着力点之首, 并定位于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家发展战略是指引国家发展道路的动态指针。可见把科技自主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要想在经济社会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创新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 成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核心要素, 并将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 保障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
3 推进我国科技进步的对策措施
3.1 加快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走自主创新之路, 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已经作为我国的一项战略性选择。我国有一个基本国情就是13亿人口。所以哪怕是一个最小的问题, 一旦乘上13亿就会成为一个最大的问题;那我们有因为总量很大, 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一除掉13亿就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字, 显然, 我们不能走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这种资源依赖型的道路, 也不能走引进依附型的路子。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发展经济。所以世界发展的态势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选择自主创新, 这才是中国发展乃至赶超其他国家的必由之路。
3.2 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的对外技术的依存度是50%。我国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或者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 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死高新技术市场的垄断。所以我们讲发展, 讲现代化, 很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 如果科技赶不上去, 缺乏自主创新, 现代化是谈不来的。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3 继续实施人才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争夺战
我国在科技知识创新及转化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 这种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差距。当前, 我们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都将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机制, 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员费用的比例, 克服科研管理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根据重大专项实施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顶尖人才, 包括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 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 努力推动形成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潮流, 要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 探索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 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创新价值, 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摘要:新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 突飞猛进, 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 企业的竞争、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 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竞争方面。科技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前途和命运。
关键词: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幼文, 黄仁伟.2003年中国国际地位报告[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1]张幼文, 黄仁伟.2003年中国国际地位报告[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
[2]科学-技术关系的历史逻辑与当代特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5 (3) .[2]科学-技术关系的历史逻辑与当代特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5 (3) .
[3]肖沪卫.走进前沿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3]肖沪卫.走进前沿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推荐阅读:
科技进步考核10-18
科技进步效应08-17
科技进步对策09-05
科技进步贡献率07-07
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进步06-28
乡镇科技进步工作报告09-07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07-31
科技进步的经济学解释09-02
CADCAM技术促进企业科技进步06-13
如何构建企业科技进步发展潜力指标体系?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