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2024-09-21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精选9篇)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篇1

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各国政府, 尤其是发达国家, 在科技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同时更加关注科技投入产出绩效, 因此对财政科技投入进行绩效评估也就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管理和科技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我国, 政府对科技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对其绩效评价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但是,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起步晚, 至今未形成规范的体系, 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财政科技投入评估体系、评估方法和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梳理, 以期对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从1957年Solow的开创性研究开始,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进行了研究。

1957年Solow引入全要素生产率TFP对哈罗德-多马模型进行批驳, 认为除了资本和劳动外, 还有一个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 会引起经济增长, 索洛的增长模型又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 由科学技术推动的内生增长理论逐渐形成, 该理论认为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内生于经济系统的, 而且技术是一种非独享性或非竞争性的商品, 其投资的社会效益大与私人收益, 投资者投资于R&D的动机减弱, 导致社会最佳投资总额减少, 因此, 政府的公共政策对于企业的创新意识有长期影响。Romer (1990) 、Grossman和Helpman (1991) 、Aghion和Howitt (1992) 、Segerstrom (1998) 都是该理论的支持者, 他们的研究都发现政府的科学技术补贴能够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科学技术研发, 从而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然而, Jones (1995) 则认为, Romer等人的结论是有缺陷的, 因为他们的结论都建立在“规模效应”的假设上 (即当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到科学技术研发, 经济增长则越快) 。Jones发现, 从1950年起, 在发达国家参与科学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迅速增长, 然而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任何增长趋势。Jones (1995) 模型的结论为:政府更多的科学技术补贴促进了科技研发部门的规模的增长, 但却对长期的经济增长没有任何作用。Segerstrom (1998) 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然而, Howitt (1999) 对Jones (1995) 和Segerstrom (1998) 的结论进行反驳, 他在经过对规模效应的处理后, 得到的模型支持由科学技术推动的内生增长理论的观点——政府科学技术补贴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Segerstrom (2000) 把科学技术引起的创新分为水平创新和垂直创新两部分来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 该模型认为科学技术对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 取决于两类创新能力的强弱和政府科学技术补贴的方向:当政府技术投入支持垂直创新而垂直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更强的推动力时, 政府技术投入能促进经济长期发展, 反之亦然。

此外, 国外学者作了很多关于财政科技支出与企业的科技投入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政府对科技的资金投入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从经济学角度看会导致两种后果, 即挤出效应和互补效应。David, Hall和Toole (1999) 对许多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总结, 发现许多文献都是研究财政科技支出政策的净效应以及该效应的大小。文献的结论总结如下, 从行业或国家的层面看, 14个实证研究中只有2个认为财政科技投入会挤出企业的科学技术投入;从企业的层面看, 19个实证研究中有9个认为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的科技投入有替代作用——即政府会部分地、甚至全部地挤出企业的科技投入。Wallsten (2000) 对小型企业的科技投入进行分析, 发现对小型企业的政府补贴会完全挤出企业自身融资的科技投入。Busom (2000) 做的实证研究则表明, 政府的科技支出会鼓励更多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但其样本企业中, 30%的企业的科技投入会被财政科技支出所挤出。Lach (2000) 利用不同的指标以及各种动态的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以色列的财政科技支出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 结论表明, 财政科技投入不会完全地挤出企业的科技投入, 并且两者之间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22。Guellec和 Pottlesberghe (2000) 研究认为公共财政资助科技产业发展的力度与对科技产业发展的影响呈倒U型的函数关系, 支持力度适中时激励效应最大, 当力度过大时就会产生“挤出”效应。

国内学者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研究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朱平芳、徐伟民 (2003) 针对上海市做的实证研究则表明, 政府的科技拨款资助和税收减免这两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自筹R&D投入具有正面效果, 并且政府拨款越稳定效果越好;政府拨款资助和税收减免互为补充, 但这个效应以政府税收减免为主。童光荣、高杰 (2004) 研究表明中国政府技术支出对企业技术支出具有诱导作用, 但存在时滞性。莫燕 (2004) 运用数据包络法对区域R&D绩效进行评价, 发现我国主要发达地区的R&D的DEA效率无效, 主要表现在产出的不足。邓向荣、刘乃辉和周密 (2005) 对我国政府科学技术投入绩效进行考察, 认为我国政府投入为中心的科技投入机制已经形成, 但企业在科技投入中仍呈弱势;而且, 政府对基础研究项目投入经费增长, 但仍有平均化倾向;相对于与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多元化而言, 我国科技投入融资多元化的制度创新方面还有待加强。谢福泉和任浩等 (2006) 对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估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建立了绩效评估体系, 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了科技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王桂强、张青 (2006) 针对财政科技投入评价中数据获得性差的问题, 提出“指标靶”的概念, 即用替代变量代替某些指标进行测度。赵立雨和师萍 (2008) 运用协整方法, 对政府科技投入绩效与目标强度进行了检验。

二、财政科技投入评估方法综述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方法是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中的核心问题, 而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估方法与其他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使用的方法是基本一致的。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评估的技术和方法也是在逐步地发展和不断完善。最初的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主要是以定性分析为主, 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从20世纪的中叶开始, 美国、法国等国家逐渐把许多数学、运筹学、统计学以及经济学的计量分析方法引入到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中, 试图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比较流行的方法有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谢虹 (2007) 采用层次分析法选择了适于反映科技支出效益的指标群, 对科技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了示范性评价。考燕鸣等 (2009)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构建评价模型;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引入实证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改进对策和建议。姬鸿恩等 (2009) 以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6年的科技活动为研究对象, 利用DEA方法的BC2模型, 评价各决策单元科技活动投入产出的效率, 同时分东部、西部、中部三个地区评价了区域内各决策单元科技活动的有效性。

总体说来, 目前科技投入绩效评估采用比较多的研究方法是评价模型法。评价模型法是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 (或算法) 将被评价事物的多个指标的信息综合起来“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指标, 由此来反映被评价事物的整体状况。“合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指标的重要性, 给各个指标变量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根据权重系数的赋予方法不同, 又可将评价模型法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

主观赋权法, 其源信息来自专家咨询, 即评价过程中由各位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不同指标重要程度的认识对各指标赋予权重, 然后由研究人员综合处理, 从而得到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属于这一类的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 (Delphi) 法等。此种方法目前应用较多, 但评价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客观赋权法, 其源信息来自统计数据本身, 又可分为两大类:参数估计法和非参数估计法。参数估计法是利用统计指标的历史数据, 找出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指标的变异程度, 并以此为依据找出因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并通过参数估计来确定权重, 比如主成分分析法;非参数估计法主要是数据包络 (DEA) 法, 利用线性规划理论建模, 首先确定决策目标函数, 建立相应的最优化模型, 进而通过约束条件确定有关权重系数, 找出n维空间凸集的非参数前沿面。客观赋权法的共同特点是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偏差。此类方法目前在各国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并在进一步深化发展。

三、结束语

总的来看, 在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问题上, 国外学者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由于理论假设的不同, 结论的差异甚至分歧较大。

我国学者近年来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由于国情不同, 需要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理论和研究框架;科技产出的复杂性在客观上决定了对评价指标选取的研究仍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评价角度的多元化促使评价方法不断组合创新, 这也是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方向。

摘要:本文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评估体系、评估方法和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国外学者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而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但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关键词: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评估体系,评估方法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篇2

引言

从现阶段我国地质勘查科技投入机制的现状分析,其中缺乏明确战略,科技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依旧存在,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全面分析了解地质勘查的实际需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强化科技的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全面推进我国地质勘查领域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地质勘查科技投入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勘查领域的科技投入也需要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在地质勘查领域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实际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并且也客观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缺乏明确战略 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以科技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地质勘查领域虽然响应了国家的各项号召,但是却缺乏相应的战略部署,由于科技投入的主体与客体都不会,因此如何投入,怎么样投入等等这些方面都没有给予明确的指导,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科技项目投入,我国也没有给予明确的渠道,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都极大的制约了地质勘查领域科技水平的提高。

2.科技投入强度弱 虽然我国一直大力倡导科技兴国,以科技求发展,并且近些年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也非常速,但是这与国际水平相比,依旧存在很大差距,同时我国勘查工作中科技投入力度依旧不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地质勘查的发展。

3.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完善 发达国家R&D经费的绝大多数来源于企业,我国2009年的R&D经费来源中,有71.7%来自于企业,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但政府的R&D投入比重相比较欧美老牌发达国家而言相对偏低。此外,我国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仅占到4.8%,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R&D经费来源渠道还较为单一,有待进一步拓展。

4.人力投入不足 目标、技术尖端目标;日本和韩国强调发展产业共性技术;印度与巴西则强调局从相对量上来看,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每万人劳动力中从事R&D的人数基本在100~120人之间,我国2009年只有40人,不仅远远落后于这些发达国家,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5.科技产出转化率低 (1)科技投入渠道单一。1999年地勘队伍属地化后,国家资金大量退出了矿产勘查领域,但市场资本没有大规模进入(姚华军等,2005)。2007年到2009年,我国地质勘查科技投入中的中央财政一直占总投入的50%以上。2001年到2008年这八年间,在我国地质勘查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经费来源渠道中,政府的资金投入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2009年政府资金达16亿元,占总投入的80%。(2)缺乏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在地质勘查领域科技投入的过程中,基础研究是不可忽视的,它是知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想要实现我国地质领域的腾飞,基础研究工作必须落实好,但是从目前我国在这个方面的所取得成效并不明显,相关的地质勘查研究人员与机构在先关工作方面将重点放在了研究以及实验发展方面,并且从事发展研究的工作人员数量依旧在不断提升,与之相对的,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工作人员數量则相对紧缺,相关的支出费用增加幅度也很小。(3)地质勘查科技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学者们指出,目前我国的地质勘查科技人才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概括起来可以说成是“六个不足,一个不完善”(李冷,2008)。即地质勘查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余缺并存;青年人才不足,地质勘查科技人才老龄化现象严重;领军型及骨干人才不足;一线人才不足;人才的继续教育不足;人才的创新度不足;地质勘查科技人才机制不完善。

二、地质勘查科技投入机制构建

1.确保地质勘查科技投入的资金保障

我国政府在地质勘查科技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为地质勘查业的科技投人提供有利的支持,保障地质科技投入总额逐年增加,长效稳定。首先应该明确资金投入的方向以及重点,科学的进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基础经费的投入比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比如针对地质找矿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等等,政府是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必须要为勘查领域的科技发展进行引导,将企业作为主体,采用多元的渠道,对科技投入进行补给。加强对地勘基金的管理,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向地质勘查行业并建立风险资本市场;最后,还要加强科技经费投入的管理与监督,建立科学有效的、科技投入效果评价机制,确保科技经费真正发挥作用。

2.完善科技立法建设

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科技立法体系,是实现地质勘查科技投入机制的保障。是国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途径,我国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实现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奖励等各个领域的干预,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要更加重视,对于那些侵犯人们知识产权的行为必须给予严厉的惩罚。

3.培养地质勘查科技人才

重视地质科技教育,加大对地质教育的财政投入,建设高水平的地质类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科学研究基地、地质类重点实验室、地质国家工程中心等,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地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中注重兴趣的培养以及实习、实验、生产和科研训练,大力培养地质勘查行业的青年人才、领军人才以及骨干人才;建立地质勘查单位、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养创新型地质勘查科技人才;营造尊重地质勘查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围,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地质勘查科技人才待遇,完善地质勘查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地质勘查科技人才。

4.促进地质勘查科技成果转化

在地质勘查领域中,产学研之间的协作同样非常重要,要强化专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市场之间的联系,不断的拓展合作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成熟,并最终构建双赢的市场合作体制。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的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建立地质科技转让中心,促进我国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研究,强化市场监督,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地质资料特别是公益性地质资料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和共享水平,逐步完善技术市场的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地质勘查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结束语

勘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勘查领域也开始引入更多的科学技术,构建科技投入机制,是实现勘查效率与质量的关键,虽然目前我国在这个方面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以及制约因素,但是,只要勘查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国家政府给予充分的支持,那么必然会促进勘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篇3

一、科技投入和绩效评价相关概念

从广义上讲, 科技投入一般由科技人力投入、科技经费投入、科技政策投入和科技基础设施构成。政府对高校的科技投入是指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支持科技研究, 巩固和创新科研成果,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科技活动的参与者直接投入的费用或者政府相关科技政策的倾斜;而绩效是指组织、团队或个人在一定的资源、条件和环境下完成任务的出色程度, 是对目标实现程度及达成效率的衡量与反馈。绩效评价是指根据特定的目的, 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 依据一定的原则, 采用一定的程序或步骤, 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和分析。而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就是对政府科技投入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和分析。

二、河南省高校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目的

从总体上来说, 河南省高校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基于以下两个目的:一是能够较为详细地反映河南省对高校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的情况, 为河南省制定科技活动的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即定性分析。二是进行定量分析, 主要分析高校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的有关指标, 最终形成一套科学合理, 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科技投入评价体系。

三、河南省高校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 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是指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资源使用的节约水平。绩效评价体系中关键指标的设置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同时又可以衡量政府对高校科技投入的预算与实际投入成本之间的差异。

(二) 导向性原则。

在建立政府对高校科技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时, 导向性原则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指标体系中的每个关键指标都应该体现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性, 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投入的指导作用, 体现高校贯彻相关科技投入政策的深入性。导向性原则不仅可以体现政府对科技活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管理要求, 还可以体现国际国内在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

(三) 可操作性原则。

不管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说, 关于对某一活动绩效评价方法尚在研究之中, 并非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供我们参考。而我国地域广阔, 各省经济条件、人文条件、教育水平等参差不齐, 这就对我们制定绩效评价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绩效评价体系中指标的选择应该充分体现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无论是从数据的获取方面考虑, 还是立足于评价的全面性, 我们都应该尽量保证评价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和计算口径的一致性。当然, 我们在建立绩效评价指标时, 还应该立足于现有的科技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使统计口径尽可能地与计划口径相一致, 体现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 科学性原则。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应该针对科技投入活动的全过程, 从投入到产出, 从科技研发到科研成果, 都应该属于科技投入活动的过程。而反映这些过程的指标应该形成一种具有内在联系又有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 体现一定的系统性。在系统性的基础上, 体现科学性原则。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应该参考国内外关于绩效评价的现有标准, 在此基础上, 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 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出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充分体现科技活动的特点、性质和科技活动投入以及产出的全过程。

(五) 客观性原则。

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指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以保证我们在评价科技活动的投入过程时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情况。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在数量上要保持适中, 过多的评价指标可能会互相干扰, 同时计算量也比较大。而过少的评价指标可能会导致片面性。

四、河南省高校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具体指标

根据以上提出的河南省高校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我们拟从以下具体指标出发, 提出一套适合河南省高校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的体系。

(一) 科技投入指标。

科技投入指标主要以河南省政府财政对高校科技活动的拨款总额为量化指标。具体指的是河南省政府对高校某一年全年的财政拨款, 包括科技活动研发费用、科研基地建设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等。这个指标科研充分地反映河南省政府对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二) 科技产出指标。

科技产出指标主要包括高校发表的论文与专著的数量、获得的科技成果数量 (层次) 以及专利的获得情况三部分。下面就这三部分简要论述。众所周知, 高校教师每年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 论文已经成为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 由此, 我们可以推出, 一个地区科技论文的数量与水平可以体现这个地区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当然, 专著也是我们的衡量指标之一。专著无论是从写作过程还是发表过程来说都难于科技论文, 但其比科技论文更具有学术价值。一个地区的专著数量越多, 说明这个地区的科技产出越明显。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 它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又是其他科研成果不可比拟的。科技成果可以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个层次, 无论是哪个层次, 得到奖励的科技成果都可以代表科技成果中水平较高的部分, 当然, 层次越高, 科技成果的水平也较高, 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可以说明该地区科技产出的效率也较高。专利权, 是指受到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 是受国家认可并在公开的基础上进行法律保护的专有技术。专利的获得情况可以用专利申请的授权量来体现。专利申请授权量是指某一地区一年内获得的授权专利数量。这一体现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完全可以反映某一地区的科技产出情况。

(三) 经济效益产出指标。

经济效益产出指标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上。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我们可以用技术市场成交额这一具体指标。技术市场成交额指的是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 (通常指的是一年) 在技术市场的合同成交金额。技术市场一直都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区域, 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有利于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

五、建议

目前, 河南省在科技活动中的竞争力与发达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河南省要平稳快速的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 就必须大力提升其在科技活动中的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保持政府对高校科技投入规模的稳定增长, 同时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对科技活动拨款的比重;其次, 可以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提高河南省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最后, 要制定相关政策,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 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智.安徽省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安徽大学, 2012.

[2]孙同云.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9.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篇4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53-2

1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综述

1.1 政府公共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研究源于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予支持。新熊彼特主义者克里斯托弗?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1987)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认为“政府的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起重要作用”,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政策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成果。Dominique,Bruno(2001)基于政府科技投入与企业科技投入的视角,研究发现政府给予企业研发活动的各种优惠政策和直接财政资金补贴有效的増强了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力度。Czarnitzki、Dirk、HnelandRosa(2005)认为对中小企业科技研发的税收抵免优惠政策,会促使企业研发活动决策的实施,能够增加享受优惠政策的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出。

除财税政策之外,在金融及其他政策方面,Strahan,Peek,Rosengren(1998)提出政府要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和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Zinman(2002)通过对美国CRA(社区再投资法案)对小企业信贷影响的分析,指出政府通过制定激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金融政策,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而Alessandro(2008) 的研究表明,银行的支持对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活动有积极影响。Batra,Mahmood(2003)认为公共政策应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立法、司法系统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来间接支持企业发展。

1.2 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弗里德里希·C·J 的《公共政策》、Michal Skorepa 的《决策论》、沃恩的《科学决策方法:从社会科学研究到政策分析》等著作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公共政策评价的方法、标准和模式等,奠定了技术政策评价的理论基础。Cook和Kerssens (1997)制定了评价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可行性、系统性、经济有效性等。在政策绩效评价标准方面,T. H. Polster(1978)指出政策评价应当以效率、适当、公平、执行力等为标准。卡尔·帕顿,大卫·萨维奇(2002)选择技术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经济和财政的可能性、行政可操作性等四个方面作为政策评价标准。在方法论方面,著名运筹学家A.aiames和W.W.Cooper(1984)等建立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即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效益或效率评价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1.3 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结果的实践应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策评估在世界各国中逐渐成为一种“成长工业”,利用政策评估监督政府财政支出、促进政策调整优化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许多发达国家推行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开始走向成熟。1993年美国率先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并由美国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全面评价公共政策的质量、经济、效率、效果。日本政府部门多采用PDCA的评价管理模式,能及时发现公共政策在设计和实施上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完善下一阶段政策的制定。法国规定绩效评价过程中如有异议可以阐述观点,修改评价结果,但是评价报告一经形成,被评价者必须根据报告进行政策修正。

2 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综述

2.1 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在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扶持的背景下,公共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激励作用的研究也呈现多样化。在政府政策支持与企业成长的关系方面:吕学朋,李崇光(2001)指出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李柏洲,靳娜莉(2003)通过分析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指出政府的外部政策支持环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李向前等(2013)以天津市1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成长阶段政府资助情况,测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府资助效应。在不同政策效应方面:许洁(2004)认为政府直接提供财政拨款、风险投资等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间接通过补贴、贴息、担保等方式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李伟铭,崔毅等(2008)利用广东地区17个中小企业的抽样数据构建方程模型分析了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如何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影响,并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周寄中,胡永健(2008)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运行情况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测算了政府资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效果,并从拉动投资、增加收入和促进就业等方面来识别政府直接资助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刘美辰(2014)指出政策性金融支持是促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2.2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

总的来说,我国对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研究明显滞后,现有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多数停留在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必要性、评估主体、评估价值取向等方面,严格来说,是政策的执行力评估。相对而言,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和审计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则相对开始较早。申书海(2003)较早的提出应当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绩效评价研究方面,综合性研究明显少于单一政策的研究,乐伟兵,朱和平(2008)通过绩效评价,得出财税政策的强度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增长速度之间呈正的相关性。张迪秋(2009)、李丽青(2010)等认为,税收优惠与R&D投入、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值及技术性收入等存在很强的因果关系。黄洁莉(2012)认为构建扶持小微企业的财税政策绩效评价制度是发现当前财税政策问题,优化政策制定的需要,可以克服忽视政策实施效益的弊端。

2.3 政府政策绩效评价的实践应用

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增强政府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随着政府部门绩效考核评价意识的提升,国家和地方等不同层面的政府部门也从应用性、操作性和监督问责的角度对既有政策开展了绩效评价的实务研究。国务院从2014年6月开始,第一次在自查和实地督查基础上对简政放权等重点工作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加了政策评估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成为国务院督查最大的创新和亮点。审计署从2012年开始,对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实施绩效审计,对政府行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财政部在2011年颁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高雪莲.政策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争论[J].理论探讨,2009(5).

[2] 黄洁莉.论构建扶持小微企业财税政策绩效评价制度[J].税务研究,2012(12).

[3] 李伟铭,崔毅,等.技术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企业资源投入和组织激励为中介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9).

[4] 汪晓梦.区域性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基于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分析的视角[J].科研管理,2014(5).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篇5

一、工业科技投入发展现状

2012年南宁市全部工业总产值2287.90亿元, 较上年增长21.22%,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00.37亿元, 增长22.83%,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04.32亿元, 增长18.7%,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6%, 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在工业科技投入方面, 按企业规模划分, 南宁市2012年在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投入的经费分别为22482万元、35630万元、43283万元。

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活动所做的统计界定,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三大类活动, 2012年, 南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情况中, R&D内部支出总额为102059万元, 其中基础研究支出为79万元, 应用研究支出为337万元, 试验发展支出为101643万元。

二、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模型在工业领域的构建

本文将依据投入—产出建立绩效评价模型。投入以人力投入与经费投入为研究对象, 分别是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产出则由R&D项目、新产品项目、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及发明专利组成。根据南宁统计年鉴, 科技活动人员7689人, 且全部集中于制造业, 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688人, R&D人员4951人;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情况中, R&D经费内部支出为102059万元, 其中基础研究支出为79万元, 应用研究支出为337万元, 试验发展支出为101643万元, 除此之外,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106569万元;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及成果情况中, R&D项目为1245个, 新产品项目为888个, 新产品销售收入为994184万元, 专利申请数为454件, 发明专利有211件。具体如表1

三、数据分析方法

绩效评价方法对评价结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目前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 在构建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时, 利用层次分析法, 参照国内外研究资料整理归纳, 结合南宁市实际情况及现有资料, 将评价指标分为投入, 产出两大指标, 建立层次后再用模糊数学法建立模糊矩阵, 对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一) 建模与评价

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为把问题条理化与层次化, 首先构造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在此模型下, 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

(2) 两两比较矩阵的建立。判断矩阵用于表示本层次元素与上一层次有关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3)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矩阵建立完毕后, 采用和积法计算出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即

以此求得特征向量。

4) 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λ λ=n

5)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CR=CI/RI, 其中CI= (λ-n) / (n-1)

RI由大量实验给出 (表2) 。

当CR<0.10时, 则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被接受, 反之判断矩阵需要修改。

2.模糊数学法下建立模糊矩阵。

(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设定n个评价指标U={U1, U2, ……, Un};确定评语等级论域:v={v1, v2, ……, vn};每一个等级对应一个模糊子集;构建模糊关系矩阵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rij, 表示某个被评价事物从因素ui来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

(2) 建立隶属度函数。建立各工业绩效评价因子对行业生产分级的隶属函数, 求出各评价因子的隶属矩阵R。

(3)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向量:A= (a1, a2, ……, an) , 权向量A中的元素ai本质上是因素ui对模糊子{对被评价事物的重要因素}的隶属度。

(4)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将A与各被评价的事物R合成, 得到各被评价事物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即A*R= (b1, b2, ……, bm) =B

其中b1是由A与R的第j列运算而得, 它表示被评价事物从整体上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

(二) 研究区评价

1.确定评价要素权重。

(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根据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的评价要素包括科技活动人员、参与R&D研究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D项目数、新产品项目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 并以专家打分形式建立判断矩阵。

表3各评价要素权重

同时计算最大特征根λ=15.18405056, CR=0.529456383<0.1, 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即各要素的权重满足评价的要求。

(2) 模糊矩阵的建立。南宁市2012年的工业生产评价指标, 见表4。

工业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是对各项指标的定量界定, 它是依据全国工业财政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建立而来, 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 与相关人员交流确定相关参数数据, 其数值如表5所示:

根据隶属度函数, 建立模糊矩阵R。

2.综合评价。将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w及模糊数学法建立的模糊矩阵, 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B=w*R, 得出总体对各级标准的隶属度。

(三) 评价与分析

1.科技人力资本投入绩效分析。B1=[0, 0.054043559, 0.141587775], 由B1可知, 科技人力资本投入绩效在第三级的隶属度最大, 其值为0141587775, 处于第三等级, 表明人力资本投入绩效落后, 可在此方面加以改进。

2.科技资金投入绩效分析。B2=[0.063168346, 0.080184159, 0], 由B2可知, 科技资金投入绩效在第二级的隶属度最大, 其值为0.080184159, 处于第二等级, 表明资金投入绩效中等, 且尚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3.科技产出绩效分析。B3=[0.198749627, 0.462266534, 0], 由B3可知, 科技产出绩效在第一级的隶属度最大, 其值为0.198749627, 处于第一等级, 表明科技产出绩效比较优秀。

四、结论分析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法, 对南宁市工业行业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 并得出以下结论:在建立工业行业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系统过程中, 合理的建立了绩效评价系统及评价要素的权值, 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南宁市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呈现以下规律, 人力资本与资金资本的投入绩效欠佳, 而科技产出呈现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康博宇, 陈心德.模糊分析法在制造型企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改革与战略, 2008, (09) .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篇6

财政科技投入是一个地区科技进步的物质保障。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引导科技项目的开展, 以期提高技术水平、获得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地区的财政科技投入不可能无限增加, 如何将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 成为财政及有关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评价科技投入产出的绩效上, 国内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 李石柱等 (2003) 运用回归的方法对影响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的要素进行了定量分析[1], 许治等 (2005) 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985—2003年科技投入相对效率进行了测度[2], 徐春杰等 (2006) 建立了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模型框架和指标体系对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进行评价[3], 张青等 (2006) 建立了具备模块化与开放性特点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4]。财政科技投入具有主导作用[5], 同时还具有挤出效应, 政府所创办的公共研究机构 (包括各级科学院、研究所等) 的R&D支出对企业的效率有负的作用, 因此R&D 活动更多的由企业来承担[6], 学者们多集中于对财政科技投入的主导作用、杠杆效应以及总量和结构的研究, 而关于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的文献相对较少, 定量分析的文献也缺乏, 而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和衔接功能是财政资金诸多作用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技投入需要的资金巨大, 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的良好发挥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技领域, 为科技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本文将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 , 对直辖以来的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和引导作用进行定量分析。

2 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分析

2.1 财政科技拨款情况

财政科技投入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研究费支出一般是指财政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专项支出。本文用财政科技拨款 (万元) 、科技三项费用 (万元) 、科研基建费 (万元) 反映财政科技投入的规模与结构状况, 通过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经济增长情况, 样本数据为从2000年到2006年的年度数据, 见表1。

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2001—2007年)

由表1可以看出: (1) 在2000—2006年间, 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科技三项费总额呈现递增趋势, 科研基建费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 (2) 科技投入的增幅也高于GDP的增幅, 2004年财政科技拨款的增长幅度最高, 为35.4%, 2006年财政科技拨款比去年同期增长27.0%, 这一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投入是科技活动的核心, 按照国际惯例, 科技经费支出的增长率只有高于GDP的增长率, 一个地区科技发展后劲和实力才能得到长期保持和不断加强。 (3) 该市财政科技三项费和科研基建费的支出较上年有较大增长, 增长率高达24.7%, 但是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 表明政府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政府科技经费筹集情况

科技经费是科技活动的根本保障, 重庆近年来科技经费筹集总额持续增长, 详见表2。

续上表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1—2007年)

由表2可以看出: (1) 科技经费筹集总额持续增长, 2006年全市科技经费筹集总额达到了81.8亿元, 比去年增长8.22%。 (2) 科技经费筹集来源结构进一步合理, 企业资金筹集快于政府及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 说明企业仍然是科技活动的主体, 企业自筹经费、自主研发仍是重庆科技活动的主要特征。 (3) 科技经费筹集中金融机构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但稳定性较差, 要重视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的扶持和引导作用, 这也是重庆市科技经费支撑的薄弱环节, 要进一步拓宽科技经费来源渠道,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投资基金等对全市科技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4) 科研机构、高校的经费筹集能力相对欠缺, 经费增长相对缓慢, 主要以政府资金为主, 重庆市高校、科研院所拥有相对雄厚的科技攻关能力, 但企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介入小, 说明高校、科研院所要切实增强市场意识, 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院校合作, 取长补短, 为重庆市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 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分析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 是指财政科技投入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重点考察财政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由于财政科技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很难找出相应的函数关系, 因此本文拟采用非参数方法 (DEA) 来测度重庆市的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3.1 理论框架

DEA方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mes, W. Cooper和E·Rhodes以“相对效率”概念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估方法, 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对若干同类型的具有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决策单元进行效率与效益的评价。自第一个DEA模型 (C2R模型) 诞生以来, 已有多种派生的DEA模型产生, 其基本思路为:假定有n个决策单元DMU, 每个DMUj都有m种非负投入品以及k种非负产出品, 它们分别由向量Xj= (x1j, x2j, K, xmj) 和Yj= (y1j, y2j, K, ykj) 给出, 每个决策单元都利用投入品X生产Y, 对于任意决策单元DMUj基于凸性、锥性、无效性和最小性的公理假设, 有生产可能性集[7]:

min[θ-εi=1msi-+r=1ksi+]

根据上述思想, 可以得到如下DEA模型 (C2R) :

s.t .Τ=[ (XY) |j=1ΝXjλjXj=1ΝYjλjYλj0j=12Κn]

j=1mxijλj+Sj-=θxij0i= (12Κm) j=1nyijλj-Sj+=yrj0r= (12Κk) θλjSj-Sj+0j=12Κn

其中θ为被评价决策单元DMU0的有效值 (指投入相对于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 , θ越大, 资源配置越合理, xij0和yrj0表示第j个DMU的第i项输入和第r项输出, S-jS+j分别为松弛变量, 非零的S-jS+j分别表示无效投入量和不足产出量, ε是阿基米德无穷小量。

3.2 DEA模型有效性判断及经济内涵

θ=1且S-j=S+j=0时, 则称评估单元DMU0为DEA有效, 即在n个评估单元组成的系统中, 在原投入X0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Y0已达到最优;当θ=1且S-≠0或S+≠0时, 则称决策评估DMU0为DEA弱有效, 即在这n个评估单元组成的系统中, 对于投入X0可减少S-而保持原产出Y0不变, 或在投入X0不变的情况下可将产出提高S+;当θ<1, 则称评估单元DMU0DEA无效, 即在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系统中, 可通过组合将投入降低原投入X0的θ比例而保持原产出Y0不变。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运用DEA模型测度相对效率时, 要求决策单元DMUj具有相同的投入、产出指标, 并且根据经验法则, 要求决策单元DMU的样本数至少是投入产出项数之和的两倍以上[2]。本文拟用DEA方法对1997—2006年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 基于DEA方法对样本的要求和指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建立如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1) 投入指标:

财力投入方面, 我们采用重庆市财政科技拨款来衡量, 考虑到财政科技投入的经济社会效益发挥的滞后性, 我们采用滞后一年的财政科技投入量作为科技投入指标, 即财政科技投入 (X1t-1, 为t-1年财政科技拨款, 万元) 在第二年发挥作用。

(2) 产出指标:

财政科技投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 因此, 经济效应方面我们用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 (Y1t, 元/人) 来衡量;财政科技投入的社会效应方面, 我们用企业资金的投入 (Y2t, 万元) 来衡量, 表示财政投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

本文的数据均出自相关年份的《重庆市统计年鉴》, 且在本文中, 样本数大于指标体系中投入、产出项数之和的两倍以上, 符合DEA方法使用的经验法则。

3.4 实证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的数据, 利用软件Lingo8.0求出样本期内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使用的相对效率, 见表3。

由表1可以看出, 样本期内1997年和2004年这两年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强DEA有效, 且在其余的7年中, 只有2003年的财政科技投入边际无效, 其他的相关年份均表现为明显无效。从时间序列上看, 样本期内的财政科技投入效率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1997—2001年为第一阶段, 2002—2005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 除直辖之初的1997年, 相对效率普遍较低, 效率均值为0.64;在第二阶段, 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明显升高, 且相对效率普遍较高, 效率均值为0.89。我们用科技进步为社会经济产生的效应来构建指标, 重庆市的财政科技投入的相对效率总体上偏低, 表明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小。

4 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模式选择

4.1 财政科技投入模式比较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所使用的政策工具, 对鼓励企业和社会更广泛开展R&D活动, 满足政府或社会对科技公共产品的需求或其他产业目标而言, 具有重要但不同的作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社会和企业从事R&D活动的动机, 通过减弱风险或将风险外部化来增加激励。此外, 通过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和组织, 还会给社会提供强烈的信号, 可用以减少交易成本, 产生引导作用。

Guellec和Pottlesbergher (2000) 指出: (1) 政府直接资助和税收优惠政策是相互替代的, 增加其中一种资助方式的强度, 就会减少另一种方式对企业R&D的资助效果。 (2) 政府实验室和大学中进行的国防研究会排挤私人R&D投入, 一方面是由于政府资助使研究成本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参与国防研究方面, 政府实验室和大学比企业有更多的机会, 无形中使企业受到一定程度排斥, 间接导致企业R&D投入减少。 (3) 政府对企业R&D的补贴水平过高会产生挤出效应, 过低则难以对企业R&D投入的增长产生激励作用[8]。企业研发支出中政府资助所占的比例与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呈倒U型的关系, 在比例达到13%时激励效应达到最大, 在比例超过25%时产生挤出效应[9]。

财政科技投入模式中的几种政策工具, 补贴和政府采购由于对资助对象有特定的要求, 针对性较强, 有助于接受资助企业的R&D活动的进行, 但通常情况下小企业很难获得这方面的资助, 一种替代的方式是通过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形式给予从事高新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获得政府资助的机会;R&D税收优惠政策和科技溢出, 由于采取的是对R&D活动予以事后补偿的方式, 除了R&D活动外一般没有其他具体的要求和规定, 表现出对资助对象不加以选择或者选择性很弱。间接方式中的其他扶持政策专门为鼓励和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而设立, 主要是加速成果的产业化步伐。

财政选择不同的科技投入模式时, 难点在于科技投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采用直接投资, 则要求政府具备所投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判断;企业私有信息的存在, 也会激励企业通过扭曲的策略行为来隐瞒投入领域和研发的内部信息来获利。虽然重庆市建立了专家评价系统来分析和遴选信息, 但不能直接纠正投资方式的信息偏差和道德风险。采用间接方式, 虽然易于判断财政科技投入的流向, 并体现一定意义上的公平, 但是无法避免研发活动中的风险外部化问题, 在高校及部分科研院所所从事的基础研究中, 难以通过事后激励来促进研发投资的支出。

4.2 财政科技投入模式选择

财政科技投入的性质决定了投入主要限定在专有技术及共有技术研发上, 因此在选择科技投入模式时会存在非常突出的信息问题。如何进行信息筛选以便确定投资流向进行资助, 评价资助流向的合理性, 以及如何使财政科技支出能确保最优化的配置, 以产生理想的激励和产业研发促进效果, 进而为重庆提供公共物品或者促进重庆产业竞争力形成, 还存在较大的困难。财政科技投入更多的是弥补市场的不完全, 或者借助一定的政策设计实现财政科技投入的最优绩效。弥补市场不足的一个良好途径就是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 加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孵化器科技活动参与主体的联系, 使财政针对科技活动的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的投入管理模式。

在专有技术和共有技术研发中, 政府也可以针对公共品的不同属性来采取针对性的支持模式, 通过一定的溢出机制来推动财政科技投资效率的改善。从商业进程来看, 科技行为可以分成纯科学活动、基础技术活动、应用技术活动、技术产业化活动以及为科学技术提供保障条件的服务活动, 其成果分别对应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准商品、纯商品[10]。

对于纯科学活动, 在确定政府职责时还存在对纯科学活动进行选择的问题, 财政应当重点支持对国家和社会最为重要的科学事业, 在财政支持方式上, 选择直接资助还是购买服务, 需要根据科学活动自身的性质而定, 在保持经费支持的基础上, 还应努力配套措施以引导科学活动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对于基础技术活动, 在投入管理模式上, 一般采用财政投入—科研院所、高校—基础研究的模式, 该模式的优点是科研院所与高校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 对资金可以实施较好的监管, 财政科技投入的目标更易于实现。但是科研系统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的生产系统相互分离, 基础研究的性质又决定了对现实的生产而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致使以高昂的投入获得的成果搁置。政府在选择重大科技发展方向和公共性质的科技项目上有一定优势, 但是对于项目的产业化操作则显得落后。政府把科技投入资金委托给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根据政府设定的目标进行商业化运作。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为取得在汽车和家用电器领域的竞争优势地位, 日本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与企业进行联合开发并实行类公司化管理, 最终取得成功[11]。对于科技投入用于高科技开发的部门, 可以试行有偿使用, 通过科技补偿科技的方式, 使部分科技投入基金实现保值增值, 从而使科学研究的基金不断增加。

对于应用技术活动, 以不同的媒介为桥梁, 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模式:

(1) 推广机构模式。即财政科技投入—推广机构—应用研究, 这种模式借助推广机构从事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能够使研究成果更快地应用于实际生产, 尽快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目前重庆市推广平台建设起步较晚, 2006年10月重庆市成果推广信息平台建设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重庆科技成果平台的构建为社会各界推动成果转化构建了互动平台。根据重庆市的产业发展状况, 从1999年开始, 重庆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和三届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 为加速重庆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推动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还根据实际需要出台了新政策《关于印发促进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成果转化优惠政策的通知》 (渝办发[2008]94) 。但专门从事科技成果推广的机构建设相对滞后, 因此要加大专业成果推广机构建设, 壮大推广实力, 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优势。

(2) 产业化模式。即财政科技投入—企业—产业化模式, 其显著特点就是企业处于生产前沿, 企业直接从事生产实践, 有利于将技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是一种对生产力的促进最直接的科技投入模式。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强调,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促使其他发展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 提高效率的重大战略部署。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重庆市企业的研究实力不足, 开展自行研发的公司少, 技术引进、模仿者居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 企业的战略一般是研发3—5年的技术, 如果将确立课题、筹集资金、召集科研院所的任务交给企业, 大部分的企业难以承受其风险, 同时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和政府以重庆市长远发展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协调。为更好兼顾宏观层面的重庆市长远战略与微观层面的企业最大利益, 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协作, 介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模式中, 这成为政府引导科技创新,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力手段。

5 结论与建议

利用1997至2006年的数据对重庆市的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进行了分析, 发现重庆市近年来的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总体上偏低 (均值为0.75) , 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小。财政科技投入与社会资本的衔接会影响财政资金在科技上的使用效率, 近年来重庆市财政资金未能很好地发挥引导性作用, 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

重庆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但总量上仍显不足, 应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 出台科技创新方面的规定,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法制化。建立政府投入的引导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投入的激励机制, 营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积极吸引社会有效资金进入科技研发领域, 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模式, 对投入模式从结构上加以改进, 明确财政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 切实推进二次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环境建设。改进科技项目和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在投资管理过程中体现“商业化特征”, 在科技计划设置上增加行业内共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普及等计划;在经费投向上, 进一步突出产业化导向;在实施模式上, 实行“市级重点, 地方配套;地方重点, 市级支持;企业需要, 政府协助”, 形成地区与市级联动, 企业与政府互动的良好局面。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使用绩效考评机制, 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的科技预算和可操作的协调机制, 统筹规划科技资源, 通过强化课题制的管理, 完善课题监督体系, 切实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石柱, 李冬梅, 唐五湘.影响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要素的定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03 (02) :60-63.

[2]许治, 师萍.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效率评价[J].科学学研究, 2005 (04) :481-484.

[3]徐春杰, 李强.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08) :65-72.

[4]张青, 王桂强.具备模块化与开放性特点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模型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1) :14-17.

[5]陈昭锋.发达国家政府引导科技投入的主要特点和功能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2 (03) :33-37.

[6]姚洋, 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益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10) :13-19.

[7]盛昭瀚, 朱乔, 吴广谋.DEA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102-115.

[8]GUELLEC, POTTLESBERGHE.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M].Paris:OECD, 2000:225-243.

[9]曲昭仲, 孙泽生.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模式选择分析[J].经济问题, 2005 (5) :67-69.

[10]郝刚, 张维.中国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引导、衔接功能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9) :76-81.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篇7

当前,世界正迎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更加重视和强化以科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顺应新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武汉市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三步走”奋斗目标: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框架;到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功能;到2049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开放式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中往往需要大量投入,而政府科技投入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具有显著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即使科技投入主体已逐步企业化,政府在科技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也仍未动摇。伴随着科技投入量的增长,政府的资金支持也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也日益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就地方政府科技投入产出绩效的相关研究而言,主要有以下进展。Cooke A(1997)提出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Winters(2005)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能力产生了明显促进作用。Heshmati&Loof(2005)提出政府加大对大型企业R&D投入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而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较强。国内学者方东霖、殷林森等(2011,2007)认为财政科技投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王廷凤(2009)运用数据包络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对我国31个省市财政科技支出效率进行了评价。王立岩(2010)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河北省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进行评价发现与定性分析的结果相符。陈皓(2013)应用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定量分析政府科技投入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动态关系。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地区政府科技投入绩效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对部分地区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进展,但针对武汉市等中部地区大城市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具体研究尚未付诸实施。基于此,本文通过建立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CCR模型和BCC模型,对武汉市政府科技投入效率进行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方法,适用于对若干同类型的具有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决策单元的效率与效益评价。DEA可以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系统,也可以用于非盈利系统,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在避免主观因素和简化运算、减少误差等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

(一)模型选择

国内学者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政府科技投入进行绩效评价所选择的模型主要是CCR模型、BCC模型和CCGSS模型。罗卫平(2007)采用CCR模型与CCGSS模型得到了广东省21个地市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结果。郭兵(2012)运用CCR模型和BCC模型研究了上海市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水平。根据CCR模型只能判断综合效率,无法判断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情况,为了进一步分析技术有效性,构建BCC模型即可得到纯技术效率值(苗慧,2013)。基于此,本文将使用CCR模型和BCC模型对投入产出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每个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简称TE)、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简称PTE)和规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简称SE)。

(二)指标体系构建

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政府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前提,政府对于科技投入的目的是获取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财政科技投入主要包括科技人力资源以及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等(郭兵、张丽琨等,2012)。科技产出主要包括科技直接成果和经济效益等,其中专利授权量、国家级科技奖项等(高霞、郭兵等,2012)是科技活动的直接产出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窦鹏辉、洪亮等,2012,2011)是科技活动的经济成果,而经济成果是科技活动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间接效果(罗卫平,2007)。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并考虑评价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拟出武汉市政府科技投入绩效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15个副省级城市统计局和科技信息局相关门户网站公布的各年度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数据信息。由于科技活动具有时滞性的特点,在研究时需将产出指标滞后一定时期。本文投入指标采用的是2003年到2013年的数据,产出指标则是2004年到2014年的数据。同时为全面评价武汉市政府科技投入绩效,选择其他副省级城市与武汉市做综合效率的比较分析。鉴于相关数据缺失,选取五个年度对15个副省级城市政府科技投入绩效开展评价。其中,投入指标采用的是2008年到2012年的数据,产出指标是2009年到2013年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

(一)武汉市政府科技投入绩效分析

本文采用克里(Coelli)教授DEA计算软件DEAP 2.1程序,对武汉市2004-2014年政府科技投入产出的数据进行运算,结果如表2所示。

(1)TE分析。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在研究年度内武汉市政府科技投入综合效率值为1即DEA有效的有6个年度,占总年份数的54.55%,达到综合效率均值0.950的有7个年度。而2006年、2008年、2009年、2013年及2014年综合效率都小于1,分别为0.993、0.817、0.845、0.944及0.847,非DEA有效。从图1可以看出,武汉市政府科技投入的综合效率处于波动状态,且整体呈下降趋势。这表明2004到2014年间武汉市政府科技投入的绩效水平不高。

(2)PTE分析。PTE是指在给定的投入条件下,决策单元能够获得的最大产出。从表2和表4可以看出,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及2014年的纯技术效率值均达到1,占总年份数比重为81.82%;从2010年开始连续5年纯技术效率值都为1,表明这几年政府科技投入相对于科技产出是合理的。

(3)SE分析。SE是指增加科技投入,产出将会有什么变化。规模效率不变是一种最理想的生产状态,是指产出的增长速度和投入的增长速度相同。规模递增是增加投入,产出将会以高于投入的速度增长。规模递减是产出将会以低于投入的速度增长。对处于规模递增或递减状态的决策单元,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改进,使其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从表2和表5可以看出,2004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1年以及2012年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达到DEA有效,占总年份数的比重为54.55%,规模效率也是不变的,表明这6年的政府科技投入达到理想状态。2006年、2013年以及2014年的规模效率都是递减的,即投入已足够而科技产出却相对不足。若能对政府科技投入进行有效管理,将相应提高技术效率值。2008年及2009年的规模效率递增,即增加投入并未使产出以同样的速度增长,若减少投入量可能会导致产出量增长更快。2008、2009两年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均小于1,表明这两年未管理好投入量,所产生的效应十分有限。

(二)15个副省级城市政府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表6表明,从2009年到2013年的五年间,15个副省级城市每年的综合效率均值都在0.50上下波动,综合效率值有效的占比分别为13.33%,13.33%,13.33%,26.67%和20%,只有西安和长春每年的综合效率值达到1。从图2可看出,西安和长春的财政科技支出不高,科技产出水平较高,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的政府科技支出较高却没有相应的产出水平。同期武汉市未达到15个副省级城市的均值水平,表明武汉市政府科技投入资金在现有规模和结构水平下的产出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武汉市应加强对科技经费支出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绩效水平。

(注:效率值为1,表示效率高,效率值越接近1,表示效率越好)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评估武汉市2004-2014年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武汉市近11年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水平不高。从TE值看,在11个年份中有5年表现为非DEA有效,综合效率值相对偏低且整体呈小幅下降趋势;从PTE值看,纯技术效率有9个年份达到DEA有效,且好于综合效率,即政府的科技投入较为合理;从SE值来看,只有6年达到DEA有效,即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产出效果不佳;从松弛变量值和剩余变量值看,科技投入产出整体状况良好,仅有少数年份产出不足,但仍需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第二,从全国副省级城市看,各城市的财政科技支出每年均呈递增趋势,但除西安和长春两个城市外,整体产出水平不高,说明政府科技投入的效应并未完全发挥。近五年,武汉市每年的综合效率均为非DEA有效且未达到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综合效率均值,可能与其副省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区位条件和特点有关。

(二)对策建议

尽管武汉市近年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但科技成果与经济成果的产出不尽人意。为提高武汉市政府科技投入的绩效水平,更快实现武汉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三步走”的奋斗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科技实力与科技投入息息相关,科技要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科技也会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投入量反映政府和社会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因此政府要注重科技投入力度,不断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积极吸引社会有效资金进入科技研发领域,提高武汉自主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二是关注科技成果的后期转化。武汉市具有扎实的科技基础和创新平台支撑。2014年,武汉市拥有政府部门属科学技术研究机构98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2家,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0个,高新技术企业1113家。尽管武汉市近年来科技产出不断增加,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2014年武汉市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居第7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重视产学研工作,不断提升科研机构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搭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让各类技术市场主体释放出创新活力,让科技成果“转”起来,成为政府提升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有效选择。三是改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机制。近年来,武汉市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并不理想。在增加政府科技投入的同时,更应关注对投入资金的考评,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评价机制。一方面要构建以绩效为中心的科技专项管理体制,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优先分配和高效使用;另一方面要关注绩效目标的编制以及绩效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将绩效目标作为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的前提,组织科技资金管理和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或监督检查,定期对科技专项实施进行绩效评价,据此调整专项设立和资金配置等,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余振乾、余小:《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4期。

[2]郭兵、袁菲、谢智敏:《基于DEA方法的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2第S1期。

[3]殷林森、胡文伟、李湛:《我国科技投入与产业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1期。

[4]王立岩:《基于灰关联分析方法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以河北省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2期。

[5]苗慧、刘凤朝、王元地:《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3期。

[6]方东霖:《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发展的实证分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7]王廷凤:《基于DEA的全国31个省市财政科技支出效率测评》,《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第10期。

[8]陈皓、郑垂勇:《论政府科技投入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整性》,《求索》2013年第2期。

[9]Drongelen I C K,Cooke A.Design principles for the developing of——measurement systems for R&D processes.R&D Management,1997(4).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篇8

关键词:中关村,中小企业,R&,D,投入产出

2009年3月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北京的千人大会上宣布,国务院已经批复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界一致认为,中关村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巨大跨越提供一个鲜活样本。自1988年成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创新实践,中关村逐步探索出了一套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文化创新为支撑和条件的全方位的创新模式。目前,中关村已经成功跨越体制、机制创新阶段和技术产品创新阶段,进入全面自主创新阶段,为首都和全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做出了表率和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关村与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相比,创新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创新资源的效能未能最大程度释放。为实现“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中关村尚须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作为占中关村园区约一半数量的中小企业,更应该作为优先扶持的目标,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才会使整个中关村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2009年9月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可见,解决和发展好中关村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自主创新问题,既是提升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的首要工作,也是国家当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紧迫任务。讨论和研究关于中关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综述

在对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时,主要有两种方式:参数化分析法和非参数化分析法。参数化分析法首先必须设定生产函数,同时对误差项进行估计,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估计参数值,进而对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如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回归分析法、logistic分析、空间计量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2];非参数分析法则不需要设定生产函数和相关参数,是一种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求解观察值的相对效率,如数据包络法(DEA)、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级法等。除上述两种主要的分析方法之外,也有学者运用管理学中常用的SWOT分析法对R&D效率进行研究分析[3,4]。

早在1978年,M clean和Round[5]利用澳大利亚980个制造业企业1971-1972年的数据,对企R&D投入和产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R&D产出和R&D投入显著正相关的结论。

张小蒂、王中兴[6]将我国R&D资本存量与高技术产业各个产出指标进行了相关检验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数量、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同R&D资本正相关。

所以综合国内外研究发现,参数化方法使用频率较多且大部分结论基本一致,即R&D投入对于产出指标有显著正向影响,所以本文不采用此方法。另外,在非参数方法研究中,机构和行业以及区域层面的R&D研究都有涉及。但在行业或区域层面的研究中,多以工业企业和省级分析为主,对某一小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的R&D效率研究较为缺乏。且在实证分析中多以单一非参数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变量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单一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相对缺乏可靠保障。

有鉴于此,本文综合利用DEA方法中的CCR、BCC模型以及malmquist指数方法,为分析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R&D投入产出效率提供较为可靠的结论,以期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2 R&D投入产出指标与数据选择

R&D投入一般包括资金和人员的投入,所以本文选择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人员数作为投入指标。

创新投入产出分析中,选用专利申请数据体现产出水平。专利数据包括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国外经济学界常采用专利申请量而不是专利授权量来衡量创新。Griliches[7]论证了专利申请量比专利授权量更能反映创新的真实水平,因为专利授权量受到政府专利机构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使专利授权量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增大而容易出现异常变动。

新产品销售收入则比较能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度。因为技术创新的过程,便是从专利到产品的转化过程,企业R&D活动的最终目的便是把产出成果转化成新产品。

所以本文选取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创新产出指标。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数据来自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提供的2008-2010年中关村中小企业十大技术领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现代农业、新能源、环境保护、海洋工程、核应用)R&D投入和创新产出数据。

3 中关村中小企业R&D投入与创新产出DEA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简记为DEA)是由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于1978年提出,以输出/输入作为相对绩效而发展起来的评价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简称DMU)相对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它融合了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是一种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的有效性综合评价方法,主要用来评价同类型单位之间的相对有效性。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型为CCR模型和BCC模型。在进行CCR模型分析时,是从相对有效性、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进行评价分析;BCC模型是对纯技术有效性的评价。

CCR模型假设规模收益不变,用以评价综合效率,BCC模型允许规模收益可变,用以评价技术效率,两者的比值用以评价规模效率,从而可以分析各技术领域中小企业R&D投入产出的规模报酬是递增、递减或者保持不变的状态。

CCR模型如公式(1)所示:

undefined

其中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大于零,使赋予各个指标的权重不为零或负数;θ为表示技术效率值;λ表示n个DMU的线性组合向量;s-表示投入过剩,即剩余变量;s+表示产出不足,即松弛变量;xij表示第j个DMU第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总量,xij>0;yrj表示第j个DMU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yrj>0;i=1,2,…,m;j=1,2,…,n;r=1,2,…,s,其中xij、yrj为已知数据。

BCC模型比CCR模型更有灵活性,BCC模型允许规模收益可变,其有效前沿面不通过原点,并且是分段的线性凸包,仅仅用于评价技术效率而不评价规模效率。主要是扩充CCR模型,深入讨论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问题。BCC模型只需在CCR模型中增加约束条件undefined,如公式(2)。

undefined

在公式(1)和(2)中,当最优解θ=1,s-=s+=0时,则称决策单元j0为DEA有效;当θ<1,或s-≠0,s+ ≠0时,则称决策单元j0为非DEA有效。若θ=l,且s-≠0或s+ ≠0时,则判定决策单元j0为弱DEA有效。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CCR意义下的有效性为纯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的综合,称之为综合技术效率,而BCC意义下的有效性为单纯的技术有效性,即纯技术效率。

我们首先利用产出导向的CCR模型和BCC模型从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可变两个角度分析2010年各技术领域综合效率情况以及规模报酬变化情况。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规模报酬不变的角度来看,2010年,新能源和核应用领域综合效率达到了最优,其余领域综合效率偏低,其中,规模效率值均未达到最优,这说明,企业规模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提升产出效率的主要瓶颈。

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纯技术效率较低, 说明这些领域的中小企业在技术、 管理等方面的效率相比大型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

从规模报酬可变的角度看,2010年,除了海洋工程领域,其余领域规模报酬均呈现递减。造成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生产要素可得性的限制。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 由于原材料供应、 劳动力市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可能会使厂商在生产中需要的要素投入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其二是生产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厂商在管理上效率会下降,如内部的监督控制机制、信息传递等,容易错过有利的决策时机,使生产效率下降。结合中关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二种原因占的比重更大一些。

其次,在CCR模型条件下,我们进一步分析投入的松弛量,也即投入冗余,见表3。2010年,R&D经费支出冗余较多的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领域中小企业。各领域R&D经费支出平均冗余3.5亿元,R&D人员冗余最多的是新材料领域中小企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中关村中小企业在这些领域内研发人员和资金的投入优势和力度较其他领域明显。

最后,在CCR模型条件下分析各技术领域产出的目标值并计算出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见表4。2010年,现代农业、新能源、环境保护、海洋工程、核应用领域专利产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或基本接近理论目标值,说明这些领域发展势头迅猛,产出效果明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领域创新产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该加大研发扶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 Malmquist-DEA方法

无论哪种DEA模型都是对各个技术领域在同一时间点上的状况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在挖掘历史数据的深层信息方面,尤其在通过历史数据的比较,形成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方面,它们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本文采用继续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应用基于DEA 方法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十大技术领域20008-201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动态变化,以全面深入考察R&D投入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以及技术效率变化的趋势。

Malm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综合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变化,综合效率大于1时说明在该时期内,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有所提高,综合效率的变化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的变化和规模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的变化大于1时说明在该时期内,决策单元的技术有创新和明显进步。

从综合效率值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的效率平均值是下降的,新材料、现代农业领域综合效率下降的原因是规模效率递减,先进制造领域综合效率下降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递减,生物医药领域综合效率下降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出现了递减。

从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来看,2008-2010年,所有领域技术进步效率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技术进步增速最快的三个领域分别是海洋工程、现代农业和核应用,年均技术进步增速达到了47.1%、35.8%和35.7%,中关村园区内中小企业技术优势明显。

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来看,除生物医药领域以外,其余领域的变化都是正值,说明全要素生产率三年期间是递增的,呈现正增长。而生物医药领域主要是综合效率值的变化出现了下降。

从三年平均效率变化来看,综合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均出现递增趋势,各技术领域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效率均为正增长趋势。

5 数据分析综合结论

1)2008-2010年,中关村园区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明显,技术进步年均增速在20%以上。

2)2008-2010年,中关村中小企业各技术领域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正增长趋势。

3)生产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厂商在管理上效率会下降,企业规模成为制约中关村中小企业提升产出效率的主要瓶颈。

4)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效率相比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

5)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领域发展较快,研发投入力度大,但创新产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6 促进中关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帮助企业快速扩大规模,提升管理效率,突破瓶颈

中小企业应该利用好中关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融资贷款平台等各项扶持政策,迅速扩大规模,以达到快速发展、做强做大的目标。

政府管理机构要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率。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内部基础管理,强化营销和风险管理,完善治理结构,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还应引导中小企业完善信息传递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研发、管理、制造和服务水平,提高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开发和搭建行业应用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软硬件工具、项目外包、工业设计等社会化服务。

通过以上手段,争取能够提升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信息传递,综合效率等方面的水平,迅速突破由于规模和效率带来的发展瓶颈期。

6.2 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吸纳中小企业参与,帮助其解决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难题

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同时还应扶持中小企业与大型国企、民企以及外资企业的广泛合作,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北京相比其他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领域汇聚了国内顶尖的大院大所,大型央企,高等院校,这些科技资源的配置为中关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应该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争取形成互帮互助,协同创新的格局。

通过合作,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势互补,从互补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效应,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合作R&D各方可在制造和营销上找到适当的途径,有利于合作各方利益的实现。弥补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上的弱势。

6.3 继续加大R&D投入,保持优势领域,其余领域齐头并进,形成全面创新的良好格局

继续保持中关村中小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的企业集群和研发优势,促进其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利用政府采购等形式帮助其打开市场销路,使其产品能尽快得到市场认可。

加大现代农业、新能源、环境保护、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促进更多优质创新成果产出,从数据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尤其是海洋工程和现代农业领域,近几年技术进步速度非常快。

近几年,中关村中小企业各技术领域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各技术领域齐头并进,形成全面创新的良好格局,可以使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实现飞跃式发展。

6.4 加强统计监测,提升社会关注度

建立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制度。统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对规模以下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有关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逐步建立中小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使社会和民众也能够关注中关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使软科学研究机构,公益院所能为中关村中小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创新之路——中关村科技园区20年自主创新的实践与启示[J].求是,2008(19):32-34.

[2]闫冰,冯根福.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中国工业R&D效率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11):14-18.

[3]陈骑兵.DEA方法在重庆市R&D投入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4]李雄诒,李新杰.基于DEA的河南省R&D投入效率实证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48-54.

[5]M CLEAN,ROUND.Research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8,27(1):1-12.

[6]张小蒂,王中兴.中国R&D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研发产出的相关性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3):526-529.

[7]GRILICHES.ZVI.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28):1661-1707.

[8]徐蔷,范纯增.地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测度与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0(7):38-40.

[9]黄静,等.基于面板数据的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8):58-62.

[10]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0.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篇9

发达国家的财政科技投入因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战略不同, 表现在投入的领域、方式、方向和结构上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对于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也有自身的特点。相比之下,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起步较晚, 至今尚未形成规范的体系, 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中外财政科技投入评估体系进行了比较, 以期对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发达国家的财政科技投入评估体系

20世纪中期开始, 一些西方国家将绩效评估逐步应用于财政支出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对财政科技投入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

1、美国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科技评估工作的国家, 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 美国的科技评估已是制度性、经常性的工作, 并建立了科技评估支持系统。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作为科技评估系统的一个分支, 其完善的评估机制以及严谨的评估形式和内容, 影响了众多国家, 同样也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国会于1993年1月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 (GPRA) , 该法案是美国财政科技投入及政府部门绩效评价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 根据该法案的规定, 美国政府于1993年3月成立了国家绩效评价委员会, 负责法案的监督和实施。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 是专门负责推进美国科学和工程事业的一个部门。NSF对其资助项目绩效评估的模式和方法, 可以作为美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一个突出典范。20世纪70年代, NSF就开展了基础研究及其影响力的评估方法研究。在《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的框架下, NSF重新整合、规范了评估工作, 扩大了绩效评估的范围, 使评估指标和方法更为灵活多样。

根据《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 NSF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绩效报告。绩效报告不是对单个资助项目的结果进行评估, 而是对项目中的一类项目乃至对实现本机构某一方面特定任务的诸多项目开展综合评估, 以展示其整体绩效水平。

N SF将项目绩效评估指标分为三类:资助结果、内部管理和投资过程。对反映资助结果的绩效目标评估多采用定性指标, 而对反映内部管理和投资过程的绩效目标评估则尽可能采用定量指标。

为了在《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的框架下更好地开展绩效评估, NSF特别重视与绩效目标相关的数据采集、核实和认证工作。实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之后, NSF要求结题报告提供详细的内容, 并进入由NSF维护的网络系统, 便于快捷查询。N SF的评估数据源主要是中心数据库和独立的专项数据库。中心数据库主要有项目网上申请系统、项目受理数据库、资助数据库、项目发布系统、业务信息系统、评审专家库和绩效报告系统等;独立的专项数据库主要有科学出版物、新闻发布会、专家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独立评价系统、项目学科年度报告、全委员会年度报告及内部数据库等。必要时, NSF还利用其外部建立与维护的合同数据库。这些信息资源, 为NSF有效开展制度化的绩效评估活动提供了保障。

为更好地对绩效评估进行监督, NSF加强了外部专家委员会的职能:除了继续监督同行评议过程之外, 还把各资助项目评估结论作为工作重点。

2、澳大利亚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体系

澳大利亚是较早实施项目绩效评估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从1985年开始实施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估试点工作;1993年开始全面推行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1999年开始对公共部门的所有支出预算进行绩效评估。

(1) 澳大利亚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步骤。澳大利亚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适当性评价、效率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评价重点根据项目目标和项目生命周期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

澳大利亚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估贯穿于立项、实施、结题的全过程。其主要步骤为:进行项目分析, 确定评估重点;找出评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确定评估项目和战略;收集、分析评估资料;起草、发布评估报告;回顾绩效评估;充分利用评估结论。

(2) 澳大利亚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管理。绩效评估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评估工作的管理。澳大利亚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管理主要包括对评估的组织、实施、控制、检查以及对评估结论的应用。从组织结构上看, 评估的管理组织包括评估指导委员会、项目评估的管理者 (负责评估项目的制定和具体的组织实施) 和评估工作小组。

项目绩效评估活动的监督管理体现在项目绩效评估的整个过程中。有些部门建立了监管委员会, 在监管委员会的监督下, 评估小组按规定程序工作, 保证评估的管理者及其小组成员尽职尽责, 以达到评估的目的, 实现评估的功能。

评估管理的关键是对整个绩效评估过程的控制。澳大利亚对项目绩效评估过程的控制是根据评估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而定的。如评估小组定期召开会议, 分析评估进展情况, 为评估工作建立定期检查机制。为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质量, 澳大利亚政府设立了评估的质量标准体系。

3、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体系

欧盟以公共资金支持研发计划的时间较早, 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 而绩效评估的施行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和北欧等国家。欧盟科技研发计划的绩效评估, 基本是伴随着欧盟各期架构的研究计划而演进的。1996年欧盟发布了“Sound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2000”方案, 要求开展系统性的绩效评估。其目标是促进各个计划项目的有效完成, 并通过评估结果, 反馈到欧盟的决策层次, 以提升未来计划项目的执行成就并引导未来研究项目的方向。欧盟着重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评估内容:计划筛选的程序、计划管理、计划的一般特色、计划的产出和成果的扩散利用。其基本特点是立足于从组织内部改进管理, 不强调预算的重新分配。

日本于1998年3月在经济产业省下成立了政策评估研究会, 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基本项目》等大政方针, 规定今后若干年科技的研究方向及其预算目标额度。在此基础上, 各省厅制定了年度《科学技术重点指针》, 严格制定年度预算编制。日本政府预算实施过程中有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评估体制和预算监督机制。项目一旦确定, 它的每一笔开支必须按预算执行, 如需调整, 须经政府主管部门的同意。2001年11月, 日本政府又公布了《国家研发评估实施方针》, 要求对项目进展情况定期检查, 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供下年度制定预算时参考。经费由项目执行单位负责管理, 执行过程中除有本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评估外, 国家还设有专门的国家审计员制度, 以监管科技经费。

二、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评估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估起步于90年代初。1993年, 国家科委开始将科技绩效评估手段引入科技宏观管理环节,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管理的突破口;1997年, 在原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1998年, 国家科技部决定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的立项进行评估试点, 并在选择了北京、上海、天津等七个省进行试点后, 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科技评估机构。

2001年1月, 国务院下发了《科技评估、R&D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认定暂行办法》, 2001年6月正式出版了我国科技评估活动的第一个行为规范和技术规范———《科技评估规范》, 作为国家《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重要配套文件。《规范》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定义, 而且还明确地规定了科技评估所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职业道德, 同时对科技评估的类型、范围、评估程序、评估关键环节、评估方法、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 以及所涉及各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 以及各项财政制度改革的推进,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估制度成为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财政资金绩效评估工作已成为规范财政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 受到各级财政部门的重视。

2002年, 财政部颁发了《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 (试行) , 其中明确规定要对财政预算安排的项目 (计划) 的实施过程及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评估, 并将项目绩效评估的结果作为以后安排财政预算的依据。2003年, 财政部印发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评估管理试行办法》, 并结合教科文部门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评估规范》, 对如何进行财政科技投入评估作出了明确规定。部分省市财政部门也颁发了项目绩效评估的管理办法, 并在办法的指导下开展了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试点工作。

目前,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评估的主体包括政府下属预算独立的科技评估机构和政府部门内部的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按科技活动的管理过程, 具体的评估一般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事先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前对实施该项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所进行的评估;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对该项活动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 并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所进行的评估;事后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完成后对科技活动的目标实现情况以及科技活动的水平、效果和影响所进行的评估。

具体而言, 科技评估工作的对象和范围主要有:科技政策的研究、制定和效果;科技计划的执行情况与运营绩效;财政科技投入的前期立项、中期实施、后期效果;科技机构的综合实力和运营绩效;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区域或产业科技进步与运营绩效;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科技投资行为及运营绩效;科技人才资源;其他与科技工作有关的活动。

三、中外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比较

比较分析国外几个发达国家开展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现状, 不难发现, 其在评估主体、评估程序方面具有如下的共同点。

1、评估主体

国外发达国家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全国性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体系。各国广泛采用三层次评估体系,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部门、独立的科技评估机构共同开展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工作, 并通过立法形式, 运用制度予以推行。

2、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发达国家在政府主导下进行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过程中, 非常注重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一方面, 政府部门下属的评估机构实行独立预算, 由中央政府直接拨款;另一方面, 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独立的评估机构建立。

3、评估程序

国外开展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基本程序一般是评估准备 (设立专家委员会) 、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其中, 专家组进行同行评议是各国开展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主要方式, 同时也增加了定量评估方法的使用。

相比之下,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还存在很多问题,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没有形成科技评估的专业队伍;科技评估程序方法还不够规范, 评估范围偏小;缺乏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估工具;科技评估的结论缺乏权威性, 有些评估流于形式等。

四、加强和改进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工作的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相关法规政策

制度建设是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法律, 虽出台了项目绩效评估管理办法和规范, 但对绩效评估过程的监督检查及绩效信息管理等制度和法律仍需进一步加强。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路。

2、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和产出绩效的评估机制

第一, 除考虑科技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指标或财务指标外, 还必须将生态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加入到科技投入和产出绩效评价的框架中来, 切实关注科技创新对生活质量、资源节约、环境优化及社会和谐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效应。第二, 应当动态地看待科技投入的投资回报率。要着眼于长远的效益而不能局限于近期的收益, 更不能以当年的产投比来作为衡量科技投资回报率的唯一依据。因为科技投入往往具有投入量大、风险性较高、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的时间较长等特点, 而科技产出则大多具有后发效应、衍生效应、溢出效应等特征。第三, 要关注某些评估指标的内部差异性。如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类, 其科技含量依次递减, 对产出绩效的贡献程度也有所差异, 故在定量评估中的权重赋值也应考虑到其内部差异性。

3、建立相对完备、权威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数据库

要想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科技绩效评估, 必须具有相应完备、详实的权威数据支撑。我国目前没有建立支出效益评价信息采集体系, 与各类支出效益相关的数据资料十分匮乏, 评价所需的公正合理的标准值很难确定。因此, 要借鉴国外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利用的经验, 逐步建立适合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所需的信息采集体系。一是选定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评价工作初始数据源, 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管理;二是制定各类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分类标准, 扩大评价数据信息收集范围, 推动社会公众信息指标和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三是改进评价数据信息采集方法, 重点收集大中型财政支出项目从立项决策、项目实施到生产经营等的各类技术经济指标和数据资料, 确保评价数据信息采集的有效运转;四是开发评价数据处理软件, 促进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五是运用评价数据信息研究测算综合评价和行业评价标准值。

4、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信息反馈机制和绩效报告公开制度

具有影响力的绩效评估结果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管理部门具有重大的激励作用和监督作用。我国应建立绩效报告公开制度, 通过将评估结果与被评估对象的信息进行反馈, 发现项目实施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最终提高承担单位的项目实施能力和管理水平。

因此, 对于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最终形成的结论, 如不涉及保密内容, 建议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公开, 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及时地告知公众, 加强公众对科技管理工作的了解和监督, 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作用。

5、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成立综合绩效评估部门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工作所需要的数据来自各个不同的政府部门, 开展此项工作离不开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应加强政府各部门科技管理职能的协调, 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等各个部门间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协商与沟通各个部门科技投入的主要领域、支持重点、重大成果以及各个部门科技计划的衔接问题。应对某些分散在各部门内部的统计数据进行整合, 设立新的统计指标, 为科学评价财政科技投入绩效提供必要的支持。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涉及大量数据和专业知识, 必须在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评价制度的前提下, 配备专业的绩效评价队伍, 给予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这种专门的评估组织应由高素质的政府工作人员和专业的评估人员共同负责。政府工作人员对政府机构的运作以及财政资金的划拨和使用情况较为了解, 能够为专业评估人员提供公开资料和书面材料难以反映出来的意会知识;而专业评估人员则能利用其所掌握的各种专业知识, 用最低的成本、最高效地完成绩效评价报告。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和总结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评估体系, 然后对中外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评估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改善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邓向荣、刘乃辉、周密:中国政府科技投入绩效的考察报告——基于国家级六项科技计划投入效率与问题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6) .

[2]考燕鸣、王淑梅、马静婷:地方政府债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模型研究[J].当代财经, 2009 (7) .

[3]莫燕:区域R&D绩效评价[J].科研管理, 2004 (1) .

[4]王桂强、张青:基于“指标靶”概念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模型体系的构建[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7) .

上一篇:企业会计防风险下一篇:语文专题研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