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研究管理

2024-09-21

语文专题研究管理(精选7篇)

语文专题研究管理 篇1

专题复习课是指针对某一知识点或典型题进行集中复习的课型,它一直是初中语文复习教学中重要且常用的教学课型,其有效与否对复习教学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如今语文复习教学的时间普遍为每个学期期末的一个月和初三第二学期,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用于复习的语文学习时间为9—10个月,已接近三年教学总时间的三分之一。然而在这样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下,复习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却无法掌握到位,彼此负担沉重。而这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低效益状况,与专题复习课的低效有着直接关联。

一、初中语文专题复习课问题透视

为发现专题复习课存在的问题,笔者观察记录了组内所有教师,涵盖三个年级的10节专题复习课。这10节课都是针对某一知识内容进行复习,课堂流程都为“专题知识讲授——配套试题练习——答案评价校对——反复操练总结”的讲练模式。在分析梳理后,发现这些课存在着以下的共性问题。

(一)对教学起点的确定过于随意,缺少学情分析

10节专题复习课中,只有1节课的教学起点和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意味着专题复习课究竟复习什么,该解决学生哪些知识点的缺漏,如何把握相应练习试题的针对性和难易度完全是由教师主观教学意愿和经验判断所决定的。同时这些复习课内容的确定,还与集体备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即在一个备课组中每位组员教师负责2—3个复习专题内容,最后拼接一套完整的复习内容。然而这样的复习内容多来自于网络下载和参考资料的直接复制,对自己的学生没有太多的针对性,不能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二)对练习结果的评判过于重视,缺少思维暴露

10节专题复习课中,所有的课在练习答案评价校对环节,教师都让个别学生在黑板或投影上呈现答题结果。通过比较,由教师单方或者师生共同进行评判,发现错误所在,继而出示答案订正。然而学生练习的结果是由其解题的思维过程所决定的,其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错误结果的思维过程在这些课堂中都没有得到暴露。而且,存在于个别学生解题思维中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学生共性问题的冰山一角,恰恰是专题复习教学中亟须解决的。

(三)对试题答案的建构过于机械,缺少理解深入

10节专题复习课中,所有教师在指导学生试题答案建构时,都采用了模式化套入,试图通过捕捉相对稳定规律的采分点,来弥补试题答案的不确定性。这种建构方法缘于按点采分的阅卷方式,这本无可厚非。可学生在建构的过程中,往往机械生硬套入,对具体语境,文本深层语意缺少必要的开掘和理解。同时,不少学生对答案中的一些用于辨识判断的知识点概念也多为死记硬背,只是表层定义的记忆,便造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

(四)对题型操练的数量过于依赖,缺少归纳整合

10节专题复习课中,教师用于题型操练的时间几乎占据了课堂的一半时间,试题的针对性和难易度把握随意,各年级特征区分并不明显,课堂结束时仍有半数左右的试题无时间练习和分析讲解。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过于依赖试题的数量,总认为练得越多就见得越多,见得越多复习效果自然就越好。这种专题复习中典型的题海战术,实则是碰运气,缺少的是让学生学会整合的方法,让其能通过在一定数量的练习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经验。

就上述专题复习课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与组内老师进行沟通。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们普遍认为专题复习课一直以来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并没有什么不妥。因此,对专题复习课的教学,老师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教学思维,而且影响范围是比较广的。反思这种思维模式,专题复习课内容的确定、试题的数量难度、答案的模式建构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出发的;而作为复习教学的受众——学生,却是被忽视的对象。这些共性问题就如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梅耶所总结的“把学习看作是增强反应”,认为学习是一种刻板机械的过程,学习者是被动的接收器,其实质是完全基于“教”为中心。这也就造成了专题复习课中学生真正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教师的“教”所遮蔽覆盖。因此,要解决专题复习课低效的积弊,教师必须要基于“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研究学生入手。

二、基于“学”为中心的理念内涵

基于“学”为中心的理念源于杜威所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迁移,后在皮亚杰、加涅、斯金纳等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理念。其内涵主要包括: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性;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

而本文强调的基于“学”为中心的理念是笔者在上述理论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义与引申的结果。其理念内涵是指相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教师更强调和顺应以“学”为中心。其中的“学”有这样几层含义:学习内容要从学生存在的学习需求和知识点缺漏出发;学习方式要尊重学生思维的认知规律,暴露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习过程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传授,促进深入理解,培养自主归纳、建构和迁移的能力。

三、提升初中语文专题复习课效益的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本文上述专题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和“学”为中心的理念内涵,笔者从具体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思维、整合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建立学期学情档案,确定学生复习内容

随着电子阅卷的普及,不少教师在专题复习课中会利用试题数据来出示学生得分较低题的平均分值和典型错误,从而有选择地进行分析讲评。但笔者认为,教师在学情分析的过程中,容易关注的是分数本身,而缺少对分数背后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进一步细致地分析。并且这样的分析往往就一次测试而论,从学期为单位的学习时间跨度来看,缺乏前后整体的延续性。因此,笔者尝试建立了一种更为全面、细致和准确的学期学情档案,使专题复习课的学情分析在数据的量度和细致度上得到提升,从而为复习内容的确定提供明确的指向。

学期学情档案的建立周期为一学期,其中的试题资料、数据收集从一个学期的大型测试和单元练习中获得,次数约7—8次。因为现在试卷考查的文体和题型都较为固定,所以学生在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会在一学期中多次暴露。到期末复习阶段,学生何处存在缺漏,就会一目了然。

同时,笔者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缺漏进一步深挖学情。一方面,从“知识概念不清”“审题过程不细”“迁移能力不足”“学习态度不佳”这四个方面去剖析各类成因的比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薄弱点进行自我诊断描述。通过这种双管齐下的学情诊断方式,就能更细致准确地诊断出学生共性学情背后的症结所在。如在本学期多次的说明文阅读测试中,学生在“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这一类题型上得分都不理想。通过学情档案的记载,笔者就清楚了解到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审题读文不够深入,不能联系前后文来理解运用该说明方法的作用,于是就针对这一问题在专题复习课中进行相应的指导。专题复习课本质上是补偿教学,学期学情档案的建立为复习内容和练习难度、广度的选择提供准确定位,使补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注重课堂说题互动,暴露学生思维过程

当教师注重对学生练习结果的评价后,就容易忽略学生解题时思维过程的暴露。没有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教师怎会知道究竟在哪个解题点上出了问题,讲解指导的针对性从何谈起?因此,我们需在教师对学生练习结果评价后,设置一个能暴露学生解题思维过程的课堂环节,这样讲解指导才能落到实处。然而,如何将学生解题思维过程外显是个难题,为此笔者借鉴教研“说课”的形式,设置了一个课堂说题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述,最大程度地呈现其解题思维过程。

说题内容分为四部分:说试题信息获取和理解,说文本信息获取和理解,说知识点运用,说答案建构步骤。审题过程就是学生获取和解读试题中关键信息的过程,通过描述审题过程,教师就能了解其是否理解试题的要求和考查意图。这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答题方向准确与否。说文本信息获取和理解就是了解学生能否寻找、理解文本重点和关键词句,这能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敏感和理解程度,它决定学生能否把握准确的文本信息来建构答案。说知识点的选择、运用,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能将掌握的知识与试题内容建立起正确的联系。说答案的构建步骤,可以了解学生对答案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是否存在偏差,逻辑思维是否缜密。

同时,在学生说题过程中要积极交流互动,多用“你为什么这么想”“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得出结论的”“你理解这个知识点吗”来进行追问,发现其在解题思维过程和知识点掌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边说,教师及时进行点拨纠正。此外,在与一两位学生互动交流时要经常询问统计班级内有多少类似思维的学生人数,这样共性的思维过程也会暴露,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

同时,课堂说题还避免了一些教师只依赖标准答案却不做题的现象,要求教师通过真实的解题,体会学生解题感受,与其思维过程保持同步。

(三)勾联教材自主发现,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在专题复习课中,教师喜欢以模式套入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答案建构。以阅读题答案模式建构为例,内容基本为“运用(方法/定义判断)+写了(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表达/引出/展现了(关键语段词语的作用/文本内涵主题的意义/作者情感的表达)+套语(升华主题/激发读者兴趣/体现语言的特点)”。这种模式似乎不难,教师也反复强调,但学生迁移运用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就此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学生对其中方法、定义的理解,套语的认知往往是一知半解的状态。迁移运用的前提是深入理解,而模式套入更多的是建立在学生机械记忆的基础之上,那复习的收效是可想而知的。

美国课程专家格兰特·威金斯1998年创立了一种“理解为先教学设计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 D’)”,该理论的核心就是把引导性问题作为构建课程的框架。通过引导性问题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探究、发现等学习活动中来,进而深入理解一些内容。受该理论的启发,笔者在专题复习课中经常以一些典型的考查题型作为引导问题,勾联课本教材,让学生自主发现归纳,通过真正地迁移运用来完成对答案建构,而非机械生硬地套入。

笔者本学期任教八年级,在科技说明文专题复习课中,就将“体会说明文首段文字作用”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这两个典型考查题作为引导问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第三四单元中梳理教材的范例,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在通过对《苏州园林》《说“屏”》《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这些课文首段文字的梳理与归纳后,学生自然理解了其引出说明对象/现象的作用,并且也发现了这些文章多以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还明白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这一套语的含义。在通过对《中国石拱桥》《桥之美》《生物入侵者》《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这些课文中一些典型语言的比较后,学生自然理解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权威的三种特点。

教材是最好的范例,在专题复习课中能作为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结构与能力提高的理想切入口,但我们在专题复习课中通常会忽略对教材的二次使用,一味地进行课外拓展。日常教学是单篇教学,各篇都有侧重,无法面面俱到,但在专题复习课中就可以利用典型题的答案建构作为问题引导,勾联起对教材中同类文体的整合,以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加强运用迁移能力。

(四)借助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整合

在专题复习课中,教师一般都会配套大量的复习练习,以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以达到巩固复习的效果。然而在如今灵活多变的中考面前,这无疑是事倍功半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进行专题复习后,学会梳理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系统的体系。为此,笔者在专题复习课中引入了“思维导图”,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来引导培养其自主整合的能力。

思维导图,也称为心智图(Mind Map),是由英国教育家博赞所提出的。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一种图示工具,能帮助学习者对某个特定主题或者多个知识点概念构建其相应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视觉化表达。如今,思维导图在科学复习中已经被广泛使用,其实笔者在尝试后发现其对语文复习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如八年级的文言量明显增加,在复习中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效率低下的状况。所以在文言专题复习中,笔者放弃使用大量的试题来进行反复练习,而是针对容易遗忘的内容,让学生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加强对文言重难点内容进行归纳梳理,记忆效果明显。

如在说明文专题复习课内容全部结束后,为了巩固复习效果,笔者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说明文阅读练习中的典型题要点形象化、简单化,将零散、孤立的知识点建构成一个关系紧密的体系,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说明文阅读知识体系全景图。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之后的说明文阅读中,从自己整理出的这些知识体系在通篇阅读时进行关注,使专题复习课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绘制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在专题复习课中灵活运用,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又能帮助培养其知识归纳整合的能力,丰富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并锻炼了其思维品质。

上述几点教学策略就是笔者基于“学”为中心的理念内涵,在提升初中语文专题复习课效益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效。在经过一学期的实施与检验后,其对复习效益提升是有比较明显的帮助的,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在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测中的学科成绩与同类班级相比较增长较为明显。因此,专题复习课的教学,我们必须要针对性地去研究学生的学情状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而真正帮助学生在复习中减轻负担,提升效益。

参考文献

[1]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

[2][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3]盛群力.学习类型、认知加工和教学结果——当代著名心理教育学家理查德·梅耶的学习观一瞥[J].开放教育研究,2004(4).

[4]郑桂华.从一道常考题谈语文复习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语文教学,2013(2).

[5]陈锋.复习课的问题透视与增效策略——以初中复习课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语文专题研究管理 篇2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教材的理论,更多的是要运用于教学的实践。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要注意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认识。因此,在第三次作业中,更多的是偏重于实践操作方面的题。作业是围绕教材第三章“语文教学设计”和第四章“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容而布置的。本次作业题虽不多,但却是需要同学认真结合教材中“教学设计”一章的相关理论去设计教案提纲。

此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对第三章的内容:语文教学设计概说,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二节内容的相关要点要熟悉。

其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本次作业应把握的重点,它包括:1.教学目标的确定;2.教学过程的安排; 3.教学策略的运用;4.教学评价的组织;5.教学方案的编制。

作业三题目:教案提纲设计阐述。

要求:

1.请你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独立设计一堂阅读教学课的教案提纲,并对你的设计进行书面阐述。课题自选。

2.设计阐述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重点的依据;(2)对学生认知特点和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分析;(3)设计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新理念;(4)教学评价设计的依据。

3.作业总字数不低于1200字,其中教案提纲500字,设计阐述700字。

考核知识点:教案提纲的编写及其评价。

答题思路:此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编写教案提纲,二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

念对设计教案提纲进行书面阐述。

第一部分:编写教案提纲

编写教案提纲,实际上是制作一份教学简案,要体现出题目给出的一些要求,并

要结合阅读课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

1.明确教学设计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2)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

(3)发挥教师特长,充分利用资源;(4)预想教学过程,制定最优策略。

2.明确阅读教学课的一些基本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

(1)提问对话法;(2)整体感悟法;(3)理清思路法;(4)言语分析法。

对其中每一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及要求,可结合自己所选文章的内容和确定的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

3.注意教案提纲的编写的具体要求:(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2)要完整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3)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等内容。(4)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5)要有个性特色展示各自不同的风格。(6)字数符合要求。

4、教案提纲包括一下几方面内容: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四、教学难点,五、教学辅助手段,六、主要教学过程(1、2、3---),七、板书设计

第二部分 对设计的具体阐述

这部分实际是回答“本教案为什么这么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的各个方面,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学生认知特点和已有学习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新现念、教学过程设计以及作业练习等。

答题的要求

语文专题研究管理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专题教学 作业设计 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73-01

在大力发展的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基础上产生了专题教学的作业,每一个专题中的主题是专题作业设计的依据,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阅读能力及其他各学习能力都需要通过完成大量的专题作业。在一个专题知识结束讲授之后,教师需布置专题作业,并在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主动向我展示自己作业完成的大致情况。此外,学生间对专题作业的互动及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伴随着新教育理念的到来,初中语文专题作业的设计方式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与革新的。

一、多样与一致性相结合

在比较传统的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中,作业的设计通常都不会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方针却是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其个性的培养。因此,在教师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应对比学生自己的特点而设计出合适的作业。但也要注意体现出一致性,做到保障课后的复习及课前预习的效果。在初中语文专题教学实际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和课文有关的演讲、故事等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从而使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提升学生自身的自主性和合作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新课改积极提倡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与合作,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新的学习方法,而使其学习效率能得到更好地提升。因此,促进师生间团结与合作也是教师设计专题作业的出发点。这能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与意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作业的设计可让学生间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觉思考,并在布置读后感相关的作业,在课堂上通过展示与学生间互相点评让所学知识记忆更加深刻。教师经过合适的作业设计,可以将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深刻的体现出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理论与实际互相结合

将我国教学新的理念进行推广是新课改的核心目的,让教师能掌握初中教育教学的特点。所以在进行课堂的教学活动与作业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实践的能力相结合,这也是深化贯彻我国新课改的有效途径。在平时的语文作业设计上,可选择以开放式题型为主,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巧妙的拓展,并且增加一定量的结合实践的题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达到提升学生自身整体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作业的生活化及多样化设计

(一)作业设计的生活化

第一,在新课改政策下,初中语文专题作业设计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应该和校园生活相贴近。对初中生来说,至少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因此,专题作业设计贴近校园生活是较为合理的。第二,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理所当然的专题作业除了与校园生活相结合外,也还应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而进行设计。使其交际与社会适应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第三,需与自然生活联系。人类的自然观察力是人本身拥有的十分重要的价值,这可以增强人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学生也不例外。然而,现代的小康社会,大部分学生成为了的“温室里的花朵”,尤其是城市里的学生,接触大自然少之又少。因此设计作业时,可考虑到这方面,增加学生对自然的渴望。引导学生对自然的仔细观察,还可以同时进行观察记录的撰写。

(二)作业设计的多样化

作业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巩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因此作业内容也应是多样化的,这也是语文作业设计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主要的多样化形式有:探究与合作型;阅读与交流型;听说与听写训练型;趣味的竞赛型;表演与体验型;鉴赏和创造型;社会实践型;书面型等等。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其所擅长的形式,进而提高作业完成的热情,对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

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理念的扩大与深入以及新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对初中语文专题作业设计的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设计语文专题作业时应注重多样性和一致性相结合,自主性和合作的能力相结合,还有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在教育改革后,初中语文教学专题作业的设计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挖掘其创新能力、动手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推进我国新课程改革影响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倪燕萍.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中的作业设计改革[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08:20-21.

[2]徐新超.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浅析[J]. 中学时代,2012,16:24.

语文专题研究管理 篇4

会议听取了该市建材行业中心主任李秋生关于当前十堰市商品混凝土建设、管理情况的汇报。商品混凝土作为十堰市政府重点扶持的节能减排行业, 从2006年出台文件至2010年, 五年的时间内, 全市已建成10家商混企业, 已形成年产商品混凝土840万立方米的能力。近两年, 随着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武当山机场的建设发展, 商品混凝土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十堰市商品混凝土行业已经成为吸引投资者的热点行业, 但在2010年之后的3年时间内, 十堰市却没有审批新建一家新的商品混凝土企业。

根据《十堰市城区预拌混凝土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商品混凝土的建站需要动态的管理, 无论是产能过剩还是供不应求的状况, 都是不利于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然而, 近两年来, 不少投资者不做深入的市场调查, 置法律法规于不顾, 在没有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私自建站, 致使该行业出现无序发展的状态。

会议上, 针对目前十堰市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现状, 各市直有关部门及各区主要负责人分别发表了不同的建议和观点,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会议纪要:

1、由市住建委牵头、市综合执法局和市建材行业中心负责, 对全市的商品混凝土企业传达本次会议的精神。

2、商品混凝土企业建设管理的责任单位为市住建委, 市国土资源局、市综合执法局、市规划局、市建材中心与市散装水泥办公室要协助配合, 对城区全部商品混凝土企业进行清理规范, 对未批已建的混凝土企业严格把关;对选址合理, 不在高速公路边、景区、项目建设范围内并符合建站条件的, 可以批准建站;对不符合条件的违规建站坚决关停。

3、市财政局会同税务部门对全市商品混凝土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

4、由市综合执法局负责对在施工现场建设搅拌站、并在现场搅拌混凝土的企业予以取缔。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 篇5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

要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以《乡下人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为本——“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

生:(纷纷举手)我可以。

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

(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状态。)

片段二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

生:(争先恐后)我来读。

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

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

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

(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片段三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

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

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

师: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

(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

片段四

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

生4:“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5:我感觉那“绿绿的叶”很柔嫩。

师:是的,因为她把这里读得很舒缓。(对生4)你还能读出什么感觉?你觉得瓜架上的瓜多还是少?

生4:多。

师:那么,应该怎么读?

生4:„„(把“一个个”读得突出了)

(这是第四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点拨性的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中提升读的品位。)

片段五

师:刚才,我们分三个部分读出了作者对屋前瓜架的喜爱,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把它们连起来读,一定会更加美好!还想读吗?

生:想!

师:好,请跟着音乐读。(老师起头,学生自然跟上„„)

(这是第五读,是回归整体的读,从初读到这里是一个轮回。到这里,读的意境升华了,读的兴趣高涨了。)

五个层次的读,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思想。每次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每一次读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效果。学生通过朗读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通过朗读感知语言,包括语音、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感悟、积累、运用”呈层递性地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伴其间,工具性和人文性浑然天成。这样的教学,让我想起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什么是语文的问题?感悟、积累、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也。什么是语文的手段?那就是读!

二、授人以渔——“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师:(指名读第一句)请你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生1:攀——爬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

生2: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是的,你读一读,看两个词可不可以交换位置使用?

生2:(默读)我觉得交换了不好。屋檐用“爬”很合适,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动了。

师:我也觉得这样用是最好的,可见,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用了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注意读出作者的用心。

生:“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

师:(读)轻轻地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绿绿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

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乡下的勃勃生机。

师:多好!我们把书背过来。

生:(教师起头,把学生自然带入背诵中)„„

一个“攀”字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瓜藤的轻盈灵动概括得精妙绝伦,又让孩子们的想象驰骋得无拘无束。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深挖并散开,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有效性不言而喻。四年级下册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但一节课的容量有限,方法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训练点,以点带面。这个“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例子”用好了,便可“授人以渔”。有了方法,举一反三何难?

三、读写结合——教学生“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师:(指名读第三句话)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1:这里用了对比。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

生2:要突出乡下人家屋前瓜架的美。

师:城里高楼门前的旗杆和石狮子就不美吗?

生3:因为那是人工雕饰的,没有乡下人家的瓜架那种自然的美。

师:可我觉得,旗杆和石狮子也有一种庄严肃穆的美,你能说它们不美吗?其实,有一句话说得好,叫“青菜萝卜„„” w ww.xx jx s j.cN 小 学教学 设计 网收集

生:各有所好。

师:对,有很多的喜欢是没有道理的,就像作者喜欢乡下的景物,或许是因为某种独特的经历,形成了这种偏爱。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样的对比的表达?

生4:“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学生读得平淡了)你一定不是那个乡下的孩子。谁再来读?

生5:„„(把“可爱多了”读得很夸张)

师:对,就是这样,你读出了一种偏爱,读出了一种个性的喜欢,这就是对比写作的方法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我很奇怪,对于作者如此偏激的表达,我们怎么会没有反感?

生6:因为乡下人家的景色确实很美。

师:是的,因为有前面对瓜架的具体描述,我们才能自然地接受作者这样的表达。试想一下,如果“可爱多了!”这样的句子不是在段落的结尾,而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你觉得怎样?

生:那就不可信了。

师:是啊,就像我们的作文中出现了“我们的校园真美,非常美,美极了„„”这些感叹,因为缺少具体的描述,所以显得不实在,不可信。

语文专题研究管理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专题课程 研究性学习 困惑 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创造良好课程氛围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专题类教学当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策略,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掌握程度,还可以促使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状态。但是,目前,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存在很多困惑,需要尽快实施有效措施,改变教学局面。

一、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概述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是指老师通过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语文课程专题,并进行研究学习,这是一种集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教师指导为一体的开放性学习策略。该模式下的语文学习课本、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大胆走出教师、融入社会,从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语文知识,它才是真正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中的专题可以是课本中的,也可以是老师或学生自己创设、搜寻的,而研究性学习则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专题课程,并围绕这样的主题,自动探索知识、吸取知识,这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大胆尝试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实施的困惑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脱离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和课程配置,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总是显得与现阶段所实施的语文教学格格不入。

(一)课时分配难题。高中专题类研究性学习课时配置为288个,课时分配便成为难题。部分学校将大量精力都用在了成果宣传和展示当中,却没有注意到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落实是否具有整体性,在很多高中,只有少部分班级能够参与其中。目前,高中学生所接触到的重要学习科目有语、数、外、政、史、地、理、化这几门功课,全部的288个课时并没有明确落实到各科目任教老师的头上,针对课时分配问题,老师无所适从。

(二)评价者是谁。实行新课改以后,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在高中毕业生的学习评价当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比例。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开放性教学,以一种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践效果可能作用于课本,更有可能作用于自然人或者某一事物,实际上,老师、学校、社会、家长,甚至企业都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评价者,但是这些评价者在学生评价当中应该占据多少分量?能否客观评价?这些都是研究性学习策略实施存在的困惑。

(三)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共有15个学分,进行评价时,这15个学分应该怎样进行分配成了一大难题。学分的分配必须凸显教学特色,满足教育的发展和要求,但是不能够阻碍学生自由发展,怎样分配才能体现教学的均衡性,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开发?能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性的学分分配?是否可以按照几种固定的学分分配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这些是学分分配上的困惑。

三、如何实施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以下两点实施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建议:

(一)科学分解与整体规制。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实施存在的评价困难、学分分配困难问题,可以通过科学分解和整体规制的办法解决。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下:从下一届入学新生开始,全面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三年学制实施教学与评价,将研究性学习学分作为三年学制评价中重要的加分项目,并提升其加分地位,将其纳入到毕业考试的成绩评价当中。

(二)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对象与实施步骤和策略。高一: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初步接触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并逐步建立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适用感觉和习惯。高一期间,老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专题,辅导其进行研究,给予学生较为深刻的提点,后期初步养成自主研究习惯。

高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专题课程的利用。这一学期,老师可以大量删减掉课本教学内容,全力支持学生进行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将删减部分的课本内容调整到下一学习阶段,或是让学生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

高三:全面回归课本知识,并对专题类研究性学分未修满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成果加以利用。

四、结语

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普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全面改观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值得推广和适用。

参考文献:

[1]缪爱明.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困惑及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06):163.

让语文专题教学焕发活力 篇7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认识专题教学的重要意义, 只是把它看作一种课堂教学的资料补充, 专题教学基本上还没摆脱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模式, 只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某项技能上下功夫。学生也只是把它当作是一项任务, 毫无兴趣可言。如果有了兴趣, 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成为专题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创设专题教学课堂情境, 如“鸟”专题中用鸟的图片导入, 课前提问“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鸟是什么?”等, 在课堂中对教师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及时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 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专题教学活动可以有故事会, 朗诵会、辩论会、“开心辞典”等等, 老师主动介入, 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 传授演讲技巧, 担任评委, 提升学生的兴趣。

其次是开放性地学习专题,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人语文学习, 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节日文化、各类图书资料、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都可成为有益的专题学习资源。教师要拓宽视野, 培养发现资源的敏锐的眼力, 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 特别是要调动学生关注身边可资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组织加工、优化整合, 使之成为语文专题学习课程。如教学专题“气象物候”, 教师可以结合溧阳地区的“气象物候”开展说气象物候现象的语文活动, 写小故事、提建议等语文创作。教师也可结合生活时事, 开展专题学习, 让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关注世界, 感受了“天地大语文”的魅力。

再次是探究性地学专题, “专题”中的内容是别人研究的结果, 还有待我们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学习《荷》时, 教师可冲破原有的教材设计, 补充更为精彩的有关“荷”的名篇佳作, 阅读、背诵有关荷的诗文, 组织关于“荷文化魅力”的综合性活动。将学生分别分为探究荷的历史、荷叶防水和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荷生长繁殖之谜、千年古荷发芽之谜的五个大组, 查找、筛选有关资料。制作为期两周的活动计划。小组互相协作, 制成调查报告。学生通过“专题”学习获得新知, 提升审美情趣, 感受了“天地大语文”的魅力。

最后是综合性地学专题, “天地大语文, 语文小天地”, 语文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 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专题”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将冲破语文学科知识, 衍射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长城”专题中的《万里长城的构造》, 让学生对万里长城有具体感性的了解。《万里长城断想》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有个性的见解。《长城与都江堰》《万里长城行》《我还没有见过长城》这组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长城文化”的内涵, 又有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 做到了一与多、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的观点、价值观一一进行比较, 提出自己的观点, 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其“写作·评价”部分, 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长城的文章, 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示研究成果, 并请同学作评价。由此可见,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许多跨学科的内容, 目的是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空间,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与不同方法的交叉中开拓视野, 最终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实践能力。

上一篇: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下一篇:钻孔工程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