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学习

2024-09-16

语文专题学习(共12篇)

语文专题学习 篇1

什么是“专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纵观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 教材的编排方式有很多。比如, 有文选型、有语言训练型、有训练点和内容组合型以及今天的专题组元型。语文教材历经几个发展阶段的探索, 形成现今的专题组元方式。

一.为什么要进行“专题”学习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

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 语文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内容。语文丰富的内涵必然会带来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就需要更多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

2.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本身就有许多的专题值得师生共同探讨, 特别是文学作品, 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作者其人, 都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 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专题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之一, 关注专题学习评价的探索与研究, 有利于促进师生反思教学行为, 并能成为完善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专题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

笔者认为语文专题学习, 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内涵。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 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的综合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践:

1.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语文专题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沟通了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比如,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单元中, 我们通过对《社戏》、《本命年的回响》、《端午日》、《中秋咏月诗三首》的教学, 我们试着可以组合一个“了解民俗风情节日”专题。

2. 实现学生内在需要。

我们知道, 教学活动涵盖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不等同于传统教学使用的“活动概念”。传统意义上的活动有两个特征:一是被迫参与活动, 即学生在被告诉、被教导、被演示的情况下被迫参与活动;二是片面活动, 即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的观念活动, 忽视甚至排斥学生获取直接的感性的知识。

例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几个语文专题教学活动, 的确实现了学生的内在需要,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 延伸课内活动的广度。

完整的语文教学活动是由课内和课外两部分构成。所谓课外活动, 主要指社会实践。比如, 要了解广告词语用法, 必须要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观察调查各种商店、公司的广告标语, 了解相关广告用语的各种专业术语, 了解广告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所谓课内活动, 主要通过作品语言学习掌握作品的观点, 了解作者思想, 形成或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我们就要通过这首诗来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体会作者的写这首诗所表达的是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学习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把课外的感知经过不断的概括而逐步形成概念的过程, 又是把课内掌握的知识不断适用到外部世界的实践过程。语文专题教学活动正体现了这个由外到内, 再由内到外的过程。课内课外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 学生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牢固掌握, 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4. 影响课内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明确指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 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语文专题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即便在室内进行教学活动, 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应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动口, 积极参与活动, 而不是静听、静观。大部分学生学习时间在课内, 因而我们更应该重视“课内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在进行的课堂教学, 语文老师可以从整个中学教材内容高度,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学校教学设备、教师师资力量等各种资源等因素前提下, 适当的更换或者选用其他教学内容, 可以尝试开设类似以下专题:鲁迅作品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苏轼研究……

三.开展语文专题学习活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语文专题学习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型, 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 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相信经过长时间的语文专题教学实践, 尽管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将其问题归纳为三类:

1.学生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 不善于分析、提炼;语文教师或者一线的专家 (学者) 要积极给予指导与帮助。在进行专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 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对多数学生来说, 收集信息比较容易, 因此积极性也较高, 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 学生就显得相对薄弱。因为, 这一阶段比较困难, 属于高一层次的思维能力。这个时候, 作为教师或者一线的专家 (学者) 要积极给予指导与帮助, 使其形成理论性成果。

2.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 旁观者较多;积极鼓励与支持“旁观者”的工作。作为每个小组成员, 要有整体观念, 全局思想, 要服从组织领导, 积极做好小组分配的任务。一般来说, 真正对语文感兴趣的, 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比较热心, 他们积极查找资料, 深入钻研, 广泛地和学习组成员进行讨论。他们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 不断获得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 他们承担了大部分学习内容的任务, 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 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但是, 组内那些性格内向、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 成了专题学习的旁观者, 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 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这个时候, 对于“旁观者”, 其他成员要积极鼓励与支持他们的工作, 按照他们的兴趣与能力分配小组任务。比如, 善于上网玩网络游戏的“旁观者”, 可以让他们去搜集网络资料, 对于这个任务比让他们一起满大街跑的搞社会调查工作的任务, 他们也许会完成得更加出色。

3.课堂交流贫乏, 被动接听者多;将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促进被动接听者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专题学习中期要给以评价总结。语文专题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将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提炼、总结、归纳, 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们根据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 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 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 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 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 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 (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 , 不讲策略, 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 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 而其他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 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 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 没有了思维的碰撞。长此以往, 语文专题学习会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作为语文教师要把各个研究小组的成果通过幻灯片、板报等形式或者让他们的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可以让他们谈谈各自的心得体会, 语文老师或者一线专家 (学者) 给予适当的点评, 最后给以各个小组进行适当的鼓励与奖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让他们的小组成果 (包括他们的心得) 统一发表在报刊上, 以促进他们专题学习的动力。

四.小结

开展语文专题教学活动, 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将课内课外活动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完成人格健全、认知构建和情感熏陶的任务, 才能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

摘要:带有研究性学习性质的语文专题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本文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语文专题学习的必要性, 揭示语文专题学习的实践意义, 并反思语文专题学习存在弊端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专题学习,实践意义,反思

参考文献

[1]张洪旗.天地大语文, 语文小天地——谈语文专题教学[J]中国民族教育, 2006年7-8合刊。

[2]吴迪.互联网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J]湖南教育2005年02期。

[3]徐新铭, 孙蕾.专题性自主语文实践教学初探[J]江苏教育2002年10月B。

语文专题学习 篇2

简要: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它是集听、说、读、写、译、编等多项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语文能力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如果从低年级起就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是能够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起到辅助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上学习习惯 课后复习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2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它是集听、说、读、写、译、编等多项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语文能力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为此,笔者认为,学生如果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是能够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起到辅助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事例,从四方面详细说一说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有效的课前预习。

低年级地课前预习在一开始的时候还不能放到课下进行,必须是在学生知道如何进行预习,并在课上练习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放到课下进行。笔者现在正在任教一年级的语文学科,因此,下面笔者将详述是如何在课上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地预习就是关键性的问题了。笔者现在任教于一年级的语文学科。一年级的小学生就如一张白纸,教师在上面写下怎样的规矩,学生就会一直受到它的影响,按照规矩去做。因此,教师必须先带着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开学第一课,除了要讲清日常的课堂常规,还要带着同学们认识课本,了解课本上的每一部分是什么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例如:笔者带着同学们一起看目录。通过对目录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书上的全部内容都被有秩序的排列在目录中,我们可以通过目录进行检索。紧接着,笔者就开始在课上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1、读懂题目。

讲明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会帮助你去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

笔者会告诉学生,一篇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小作者传递给你的私人信息,只要你能静下心来把文章读熟,读的通顺、流利、有感情,你就能收到小作者写给你的信息,你就能和这个看不见的朋友进行对话!一般情况下,?W生听后都会觉得十分神奇,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书,认真地去朗读。这时,笔者提出要求:

(1)先认真地听老师进行朗读,同学们注意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根据老师的读音自己小声地读几遍。注意老师朗读时停顿的地方,在停顿的地方做上标记。

(2)自由朗读,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声音洪亮,在做过标记的地方注意停顿。另外,遇到不会的生字时,可以小声地问一问身边的同学,也可以举手问老师,然后多读几遍,解决朗读过程中出现的拦路虎。

(3)认真地听别人读。在自我展示环节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认真地听,都听些什么?思考些什么?我们要讲清楚,在听别的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请同学们用眼睛看着书,用耳朵听着声音,用大脑思考着小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同时还要标记出同学在朗读时出错的地方。等着同学朗读完毕之后,举手提醒他。当然,同学在朗读时展现出来的优点,我们也要快速地吸取过来。

3、在阅读新课文时,要注意对词语、词组、量词等新知识的积累。

笔者会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跟同学们一起积累新的词汇。首先是积累新的两字词语和四字词语,笔者先做示范,用“――”画出新词语,然后用每个新收录的词语说一句话,再鼓励同学们举手发言,用新积累的词语说话。

其次,寻找文中有趣的句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主要是一些充满童趣的比喻句、拟人句和一些特殊句式。第三,通读课文后,要把对课文中不解的地方标画下来,把问题写下来。之后,在课上认真听讲,再一个个地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课上有没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课下要积极地去请教老师。

二、养成良好的课上学习习惯。

在学习新课之前,笔者已经陪同学生一起将新课文预习了一遍。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会非常的顺畅。

在正式授课之前,笔者会向学生提出几点要求,并简单地解释一下这样做的重要性。

1、整节课要保持规范的坐姿。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把有限的能量分配给我们的大脑、眼睛、耳朵、嘴巴和写字的手,其余的部分要保持安静,不能再来消耗这有限的能量了。另外,把背挺直有利于对大脑提供能量,否则,不但你的背会越来越弯,你的大脑也会停止工作,这该多可怕。

2、在课上,我们不能随便释放自己的能量。例如:我们必须先规范地举起手,当老师叫到自己,才能释放嘴巴上的能量。

3、在课上,我们的大脑要不停地跟着老师和同学一起去思考和学习。当我们遇到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先思考5秒钟才能举手回答。

4、眼睛看着正在说话的老师,或是黑板上正在书写的板书,或是正在讲授的课文。耳朵要注意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给出的答案。

5、及时的在书上适当的位置做好标注,注意解决自己在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还太小,所以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标注。

三、及时准确的课后复习。

在最开始的时候,笔者会留下关于复习的课后作业,并说明这么做的原因,等到学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知道该怎样去复习,都需要复习哪些内容后,老师就可以慢慢地退到后面去,不在提出具体的复习形式,鼓励孩子去建立适合自己的复习模式。

对于课后复习,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笔者会提出以下几个要求:

1、熟读课文后将课文背过。在家对着爸爸或妈妈,用课上勾画的新词说话,仿照着勾画的句子说话。

2、将会写字做成生字卡片,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游戏的形式多样,可以是看拼音填字,也可以是看字组词等等。

四、坚持进行课外阅读。

一年级的小学生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扩展词汇量。课外阅读将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先是在课上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一些画本读物。然后,笔者向家长提出每天晚上必须亲子阅读1小时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坚持不懈地阅读下去,笔者要求家长和学生每天都要一起记录读书卡片,每月一交,评出阅读之星。同时,笔者还会定期举办讲故事大赛,并邀请部分家长参加。同学们为了能够在故事大赛上有精彩的表现,阅读的积极性都很高。

语文专题学习 篇3

摘要: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就形成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对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网络环境下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建设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1-0071-02

语文网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关注和认同。仅就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来看,目前所开设的大学语文都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公共课程,主要以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或选读课的形式出现。一方面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每个教学班的人数通常都在一两百人以上,另一方面,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很多高校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专题,以选读课的形式来开设,如《诗经》专题、《三国演义》专题、《红楼梦》专题等等,因而,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本文专门对网络环境下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希望此项研究将对广大的语文教师开展语文网络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专题学习网站与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

所谓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是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的详细而深入的资源建设,利用网站提供的功能模块组织学习者使用网站提供的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该专题进行全面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下(如教学活动、各种问题情境等)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同时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进行知识的重构,创作作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就形成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即围绕特定的语文学习专题进行详细而深入的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交互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该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的构建

1.专题模块的划分。根据语文课程的属性共划分结构化知识展示、扩展性学习资源、网上协商讨论空间、网上自我评价系统等模块。这些专题模块又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基本专题,来自于教材内容,属于基础性、稳定性内容;其二,拓展专题,是在教材中没有提及或者涉及较浅的内容,反映了研究最新进展或者时下热门话题,如“易中天品三国”、“名师讲堂”等。

2.专题模块的组成。在具体组成上,每个专题模块包括基础资源、拓展资源、活动设计三个部分。基础资源是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基础与必需,包括本专题的简要介绍及植根于教学内容的授课教案与实时教学视频。拓展资源部分则将与此专题相关的资源分成相关报告(报告视频、幻灯片)、论文专著、网站群等多种形式并提供资源下载。该部分资源超越教学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梳理、最新研究及进展,以期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该部分素材不是简单的罗列与堆积,而是精选了相关的专家报告、权威论文及相关网站中的焦点话题争锋等。活动设计部分则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各类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启发思考、获得新知、形成理解、加深印象,从而体现网络课程学习的特点。譬如《三国演义》专题设计之一是“热点时评专题”。活动设计的意图是借助易中天等专家学者的三国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发现该专题变化发展的规律;本活动设计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电视剧,学会用直观的方式去欣赏、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从而对专题发展过程形成整体、宏观的把握。

3.确定学习主题和内容。必须遵循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的原则确定学习专题模块的主题;专题模块内容主要来源于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必须立足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它不是单个的知识点,而是具有相关知识特征知识点的集合与延伸,既包括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又包含扩展性知识。

4.收集材料、分析材料。首先要根据学习专题要求,尽可能收集广泛详实的材料,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材料或者将任务明确,然后分配给每个学生,由学生分工协作、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如我们可以根据主题将学生分组,分别承担搜集资料的任务。材料的收集一定要服从网站学习专题的需求,服务于教学目标。

5.搭建网站,保持互动交流。教师和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内化为网站学习专题的内容,并互相协作将所得的信息制作成网页,上传到指定的目录里,进行整合和完善,搭建起专题网站。同时,要组织、动员和激发学生参与专题网站的各类交互活动。例如,可将学生成果编辑成册,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方便同学的交流、沟通和借鉴,以产生辐射效应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的应用——以《三国演义》专题为例

(1)师生共商选定专题(定题):或由教师选定专题,充分发挥教师“闻道在先”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咨询者的作用。如:人物专题、热点时评专题、另类三国(三国群英传网络游戏)专题、三国歌曲专题、三国影视专题等等。

(2)师生围绕专题迅速收集材料,熟悉上传材料。这既需要较熟练的操作技术(如熟悉后台操作、前台协调配合等),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如检索、捕捉重要信息)。如:《三国演义》完整版、《三国志》完整版、央视《三国演义》电视84集连续剧、三国歌曲等。

(3)师生高效阅读上传材料,研究他人对此专题的研究路径及方向。如易中天等专家学者的三国专题讲座、《易中天品三国》等畅销书籍等。

(4)师生共商确定各自的研究路径及方向(定向)。

(5)师生围绕专题的路径及方向精读材料。一是欣赏、分析、理解他人创新的思想或见解;二是批判性地思考(或置疑,或探究),归纳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三是平等地交流、互换、共享思维成果。

(6)学生写出(即归纳、整理、表达)自己的研究性成果(读书报告或专题论文等)。

(7)教师阅读学生的研究性成果,与学生共商成果的优劣,对有个性、有见解的文章,即便结构欠完整,阐述欠周密,都予以褒奖和鼓励并使之完善;对思想欠成熟、见解尚偏颇的,只要有一闪光处,也予以表扬和激励;对借鉴他人的,只要重组得好、能化为个人的一种特殊表达的文章,也予以肯定和保护。

(8)修改或重写是作者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包括思想、思路、文体、样式、遣词、造句等)的过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环节不容忽视。

(9)学生成果编辑成册或上传网站,通过网上评价系统由教师和学生对其成果进行成绩评定。也有利于相互的交流、沟通、借鉴,以产生辐射效应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语文教学的效果

1.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给予了学生百倍于课堂教学的知识量,增加了学习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习兴趣,也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感。据调查,学生对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的满意率达到92.3%,高于普通课堂教学模式31.6个百分点。

2.优秀的文章和鲜明的观点。网站里欢迎学生在网上用网名发表文章和观点,所以在网络上所有的学生都是自主的、平等的。在这个网络学习环境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开创教学新局面。语文专题网站的学习,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结构,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学习成果明显。据统计,在学校报刊上发表的相关语文学习的诗歌、散文、读书心得、文艺评论等文章2007年较2006年提高了15.8个百分点。

4.提供交流平台。语文专题网站使师生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共同获取、评价、运用信息,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学校组织的评教和网上评教表明,大学语文上课教师的满意率都在98%以上。

五、结论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环境下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网络教学环境下,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模式应该突出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要建构起特色化的、切合我国语文教学实际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加切实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培养语文素养。(2)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要拓宽教师的语文网络教学视野,提高现代学习理论水平和网络教学技能。(3)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要保证大学生每周有一定的上网学习时间,规定每次学习任务(如阅读量、摘录量)、学习方式(或搜索,或讨论,或写作)、学习区域(或师生讨论区,或具体评论栏)的具体指标和要求。(4)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依托学校、省、国家三级《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依托《大学语文》相关的辅助材料和刊物。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马颖峰.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黎军.网络学习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邓小艳.BLOG与RSS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教育,2006(1).

[6]陈美芳.Blog在课堂教学辅导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

[7]朱彩兰.精品课程学习网站中的专题活动设计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4).

语文专题学习 篇4

一、以“专题学习”化解课外学习的无序

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 多得益于课外学习。这个现象揭示了一个反向事实:大部分学生课外学习效果不佳, 处于盲目和随意的无序状态以及教师导学的“失控”状态。课外学习只在少数学生身上显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忽视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指导。

课外学习如何有效组织?首先是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观念。有人将课外学习狭隘地理解为自发式“阅读”, 认为无非是学生在较高兴趣的催动下广览信息, 进行自生自灭式的“无意识积累”。这样的观念, 缺失的是教师组织, 导致学生课外学习缺少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途径。在课外学习中适当插入一些“专题学习”, 可以弥补上述不足。“专题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组织地围绕某一“课题”或“话题”, 进行相关知识的深入研究。具体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课内或课外语文学习内容中自主选择确定主题, 以个人研究或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式学习。

专题学习有序性体现在:专题即是教师的“无形之手”, 学生形成以问题为核心的逐层深入的有序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解决问题、弄清疑惑是学生学习中的基本追求;有预设的学习内容———关于课题或话题的知识, 虽然只是广义上的“定向”;有可选的学习方法———查阅资料、咨询他人、整理归纳, 以及向同学表达展示;有灵活的学习评价———通过教师鉴定、同学互评、自我反思等方式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评价, 有利于后继学习。相对于学生“个体自由式”的课外学习而言, 专题学习激发全员参与, 全体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能够共同提高。

专题学习具有开放性特点, 学习的内容不限特定的知识体系, 而是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语文问题;专题学习具有探究性特点, 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知识, 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 主动地提出问题, 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专题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学习过程, 亲历查阅、询问、思考、讨论、表达等多个历程。

专题学习方式符合新课程语文学习的要求。首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专题学习中, 学生一方面追求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交往能力、鉴赏水平、自我控制意识得到提升。其次是增进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实施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专题学习方式。第三, 专题学习真正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自主选题, 自主研究, 教师仅仅是也只能是一名指导者。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看, 只要教师因地制宜 (如农村与城市) 、因校制宜、因班制宜, 在课外学习中经常性地采用专题学习的方式是合理和可行的。

二、以研究性学法作为“专题学习”的策略

课外专题学习要顺利实施, 不可能只是让学生一味地去读书。笔者在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 让学生把课堂中的探究式学法与课题研究方式相结合, 形成了专题学习的基本方略。

1. 共议学习疑问

有疑问方能激起兴趣。与课内学习一样, 课外学习内容也应该来自学生的疑惑和需要。同时, 为了便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和学习后的展示与评价, 只能一次在一个班级筛选少量的问题研究。通过学生自由讨论, 提出疑问, 归纳问题是较妥的方法。讨论的对象可以是课堂上“纠结”的话题, 也可以是课外热点。比如, 学习苏教版必修三“底层的光芒”中《老王》一文, 学生对杨绛简朴而又充满灵性的语言风格印象深刻, 对杨绛于日常平淡生活中精妙地选择写作素材的智慧非常崇拜。仅仅靠课内学习学生并不能充分体味其中奥妙, 更不可能在一两节课之中就将高超的写作技艺内化成个人灵性。像这样课堂上难以全盘解决的问题, 是课外专题学习的很好素材。当然, 不仅如此, 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语文话题都可以成为学习选材。

2. 形成学习专题

学生的疑问, 还必须帮助整合为具有明晰含义的“专题”, 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有清晰的学习范畴和学习抓手。专题主要来自于课堂疑问及其适当延伸, 问题切入口较小但又具有厚度和弹性;是有价值有内容有意义的, 值得去研究;专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定义专题还要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家庭拥有一定资料基础, 保证课外学习的可行性。同一疑问可以多角度确立专题, 从评价作者、作品思想、艺术风格到与其他作家的横向比较。部分学生十分喜欢苏轼的豪放词, 在学习诗歌单元时, 选择了“苏轼豪放词的艺术特点”来进一步学习;另外的一些学生对苏轼写作技巧很感兴趣, 选择“如何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作为学习的问题。

当然, 课外学习少不了联系现实生活。一些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专题也非常受学生欢迎。如“网络流行语言辨析”、“《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风格研究”、“广告语言与文化”等等。选题和立题也是课外学习的一部分, 通过选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感,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毫无疑问, 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3. 展开学习活动

这是专题学习的主体部分, 主要是分解问题、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根据专题任务的不同情况, 课外收集、整理、提炼资料的学习周期可以是一天, 也可以是一周, 还可以更多。学生可以利用家藏资料、图书馆资料、书店购买资料, 还可以网络查寻相关资料。在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的基础上, 筛选信息, 归纳提炼, 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学生在整理资料中相互讨论研究,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 关于《老王》的写作风格的一个专题学习, 几名学生做了较深入地研究。在汇报展示的时候, 其他学生提出三个诘难问题:如果老王不是那么不幸, 你们如何看待老王的善?标题可不可改为“老王和我”、“怀念老王”、“老王的故事”?格斯拉和老王都有相同的死亡结局, 两位作者在揭示什么?这几位学生分别从对善与美精髓的把握与认识、文章立意与准确表达以及善良人性需要与社会的劣根性艰难抗争而推动人类进步等方面作了精彩的阐述, 学习效果很好。

4. 反馈学习成就

交流可以是口头汇报, 也可以是书面展示, 锻炼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专题沙龙、辩论会、小论文、板报等展示形式均可。交流既是学生收集、交流、选择有价值信息的过程, 又是信息加工、提炼运用的过程, 更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它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式。无论是口头汇报还是书面展示, 文字稿不可缺少, 教师要阐明写作的格式要求, 字数要求明确, 结构严谨, 观点正确, 要有一定借鉴价值。文章在班级板报中展出, 定期召开成果评价会, 请语文教师或同学点评。交流时还要指出学习的主题、要点、优点和缺点, 并交流自己研究的感悟, 以增进交流阶段相互学习的效果。

三、以开放的观念实施“师本课程”的管理

课外语文专题学习, 应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课程。只是它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而是课外的“师本课程”———面向教学班学生、由教师自觉开发和管理的课程, 因此在课程的管理上教师要自觉建构。

笔者建议在实施时教师要大胆思考、稳步推进。没有创新不能跟上新课程变革的要求, 盲目尝试必然会导致学生精力的无谓耗费。教师在实施之前要对专题学习的基本含义有所思考, 最好采取先少数学生后全体加入、时间上先疏后密的管理策略。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和效果的同步管理, 在实施各个阶段还要进行总结和反思, 以求不断优化和改进。

1. 紧扣学习要义

课外语文专题学习采用研究性学法, 不能理解成要求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它与名校教师要求一些极优生尝试进行“课题研究”本质不同。极优生尝试进行“课题研究”重出研究成果, 而本文所言的专题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其中的研究性学法之“研究”也自然不同于学术研究, 它是一种学习方法, 是一种学习过程。学生在这样的“研究”中学习课外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拓宽语文视野。与“课题研究”相比, 不过多强调学习的创造性、观念的新颖性。

2. 尊重学生差异

课堂教学是制度化、封闭性较强的场所, 虽然现在也注重平等、开放, 但是相对课外学习易于管理。语文课外专题学习笔者理解成“课程”也即强调需要相应的管理举措。从现实和具体的角度讲, 教师应做好每次专题学习的备课谋划、过程中的督促、学习结果的评价工作;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热情。同时又要尊重不同学生多角度、多侧面选题, 允许甚至是倡导学生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量力而行, 并能成功地完成专题学习, 也就意味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了机会。

3. 重视自发阅读

专题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基础上的, 绝不能因提倡专题学习就忽略和排斥个人自发阅读。个人阅读在时空上便利, 更有利于个性化发展。教师在课外学习指导中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专题学习的同时, 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课外阅读。还要把专题学习与自由阅读有机结合, 鼓励条件许可的学生在专题学习中更广泛地阅读, 围绕学习话题搜集更多资料, 在合作探究中扮演领军者角色。

语文专题学习 篇5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福民小学 刘建和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中的“乐”能有如此之高地位并不难理解,因为要做好一件事情,有兴趣做向导是尤为重要的。探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关系着语文的教学质量,涉及到多学科的吸纳。

“愉快教学”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愉快、和悦、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获取成功的快乐,在愉快中求得发展。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实施“愉快教学”呢?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步骤:

一、酝酿和谐气氛,让学生步入愉悦情境。

情感是语文的灵魂,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原动力。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处于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时,学习兴趣大为降低,智力活动将被削弱,从而破坏了学习的原动力,自然,就影响了学习效率。“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的教学,本身就是知识和情感的统一体,教学教程也就是情感传递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挖掘。从而,在课堂上酝酿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师生共同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快感。

教学教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这个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来自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愉悦。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主动性、求知欲大大提高,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面对现代代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大环境,更使他们的参与意识增强,对知识不再是被动地屈从,而是具有高度的敏感度和反应力,大有“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过程”之势。(权威语)

教师要善待学生,特别是不要歧视学生,要善于观察、倾听,给学生以鼓励,哪怕是细微的进步,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有疑难时,给他们以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探索,引导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设疑点拨,让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狐狸摘不到葡萄就会说葡萄酸。当知识的果子高挂在树上,我们的学生跳一跳也够不着的时候,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架“梯”铺“垫”,指点他们攀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尝到“果子”的鲜美。

巧设铺垫,适时点拨,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并获得成功。“果子”如果挂得不高,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只有把“果子”挂在站着够不着,跳起来摸得着的地方,让学生处在“山重水尽疑无路”之时,教师适时铺垫,指点迷津,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让学生获得豁然开朗的喜悦。

四、着力于美的课堂设计,优化教学教程。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合成的交响乐。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让“教”与“学”和谐统一,以“教”引“学”,以“学”促 “教”,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美。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美的设计。

1、教师要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引导他们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时期的大脑最容易疲劳。要学生45分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并积极思维这不大可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各个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要动静结合、张驰相济,创造高效低耗的教学效应。

2、美的课堂设计也离不开美的板书设计。简约、美观有序的板书设计,是课文思路、都是教路、学生学路的三者结合体。

3、美的课堂设计还需教师的“身态语言”、多种教学媒体和谐配合。手势、眼神、语调、投影仪、录音机等等。它们可以让学生的各种器官调动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中得到成功的愉悦。

中考语文 之“世博”专题 篇6

1.阅读下列报道,给新闻加标题。

中国文化网消息: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暨上海文联艺术团、访问团一行10人,由团长、上海侨办主任崔明华率领前来加拿大多伦多为将于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世博会进行宣传。

代表团日前在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并参加了由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和加拿大多元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的“文化亚洲之夜”文艺演出。在新闻发布会上,上海侨办主任向多伦多新闻界介绍了上海世博会的准备情况,并热烈欢迎多伦多的朋友于5月相聚在中国上海。在会上,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和上海侨办还共同签署了推广2010上海世博会的合作协议。

【解析】拟写新闻标题,其实质就是对新闻导语的高度概括与归纳。因此,只要快速而准确地找出新闻材料中的导语句(或段),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要点(或关键)信息,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显然,从此新闻导语即第一段,可筛选出关键词“世博会宣传活动”和“在多伦多举行”。答案示例: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活动在多伦多举行。

2.请修改下面文段中画线的病句。

新华网消息: 11月12日,第七届上海世博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幕式上致辞。温总理说,世博会始终顺应人类发展进步,不断与时俱进,演绎着人类对“进步”理念的最新诠释,这是世博事业能够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解析】中考试题凸显社会热点,有时只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而具体解题时,并不用考虑热点的具体内容。如此题,只是考查修改病句中的“宾语残缺”类型。多读几遍后,很容易发现,“顺应”的宾语残缺。答案示例:世博会始终顺应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

3.阅读下面一幅世博会宣传图画,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并说明其含义。

【解析】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状况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日益加深和扩大。人们期待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城市生活,本届世博会也必将引领环保潮流。在这幅漫画中,烟囱中飞出的黑烟,工厂里排出的污水,拄着拐杖无奈逃亡的鱼儿,都形象地发出了人们心中对环境保护的呼唤。答案示例:一潭漆黑的水面上,一群鱼儿排着队拼命爬上陡峭的高山(关键词“逼上梁山”“漆黑的水”“一群鱼儿”“爬上高山”)。寓意是保护水源,保护环境。(意思对即可)

4.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其通过简约的线条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合作”的理念。请结合画面内容,展开想象,任选一个角度,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不超过60字。

【解析】首先要仔细看会徽的主要内容。会徽由汉字“世”、数字“2010”和英文“SHANGHAI CHINA EXPO”3部分组成,其中“世”字由3个人组成。其次要结合世博会的理念,发挥想象,将各种元素巧妙组合,使之相得益彰,表达出中国人民想在2010年举办一届属于全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答案示例一:你我他,手相牵,心相印。画面形象体现了“世”的书法创意,也生动地表达了人类追求美好和谐生活的共同心愿。示例二:会徽内容形象生动,富有生命活力,充满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拥抱世界的热情和胸襟。(意思对即可)

5.综合下列两则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启示。

材料一:也许你从来不曾走进任何世博会,但你的生活不可能绕开世博会的发明与发现。人类近现代工业文明催生的众多“婴儿”,如蒸汽机、电话机、电影、煤气灶、电视机、计算机、机器人、航天器,大都经过世博会的“洗礼”。度假村、俱乐部、主题公园、百货商店、自动售货机……这些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公共设施,无不是经由世博会的展示交流而获得启示,萌生创意。可以说,每一次世博都赢得了一次推动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

材料二:横滨世乒赛中国实现7度包揽5项冠亚军之后,蔡振华表示,从比赛角度讲,这次世乒赛可歌可泣,但从发展角度来讲,乒乓球已到危险地步。中国队大包大揽挫伤了其他协会的信心,阻碍了乒乓球的全球发展。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说:“中国是乒乓球强国,自然要负担起更多责任。比如说美国一直在世界推广篮球,加拿大则在助力冰球,中国应该通过交流来提高其他乒乓球协会的水平。”

【解析】“世界是一个整体”,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多的一届,有7 000万人次前往参观。它既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世界各国展示自己文化魅力和科技创新的舞台。懂得了世博会的意义,便不难从材料中悟出“人类需要合作,社会才能进步”的启示。答案示例:世界是个大家庭,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合作与公平竞争,方可共同进步、繁荣。(意思对即可)

6.综合性学习。

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在中国上海隆重开幕。世博会是与奥运会齐名的全球顶级盛事。此次世博会将历时184天,预计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届时,全球前来参观的观众将达到7 000万人次。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上海世博会,学校学生会准备举办“走进世博会”校园宣传周活动。作为筹备小组的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世博会。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

[材料]从早期的蒸汽机、火车、无线电,到现在的计算机、航天器、基因技术,以及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这些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都是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向公众展示和传播的。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认为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经济强国之路。日本先后5次主办世博会,世博会成为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据专家预计,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生直接作用,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解析】一般来讲,信息提取就是概括归纳,就是将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提取时应特别注意文段中的关键语句及反复出现的词语。答案示例:①世博会是展示传播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的平台。②世博会能起到推动主办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2)在宣传周里,学生会宣传部长准备在校园宣传栏里写一条宣传语。他根据下面的材料写出了宣传语的前一句,请你续写后一句。

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将在世博园区展演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同时展出500多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参展国也将在世博园区组织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主题演出和民间艺术展示活动。世博园区将成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百花竞放的舞台。全球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将欢聚在一起,在文化交流中增进友谊。

宣传语:展示不同民族文化,。

【解析】这实际上是一道语句仿写题,可以从词性的角度从材料中提炼出与上句相呼应的词语,比如“展示”对“增进”,“文化”对“友谊”。答案示例:增进各国人民友谊。

(3)学生会准备在宣传周出一期以宣传上海世博会为内容的校刊。校刊编辑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在“三言两语话世博”专栏里写出你对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理解。(不超过25个字)

[材料]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展馆设计都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例如,中国主题馆的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这些太阳能板年发电量可达250万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 500吨。瑞士馆是一个用幕帷覆盖的开放空间,这种幕帷是用大豆纤维制成的,展出结束后它们可被天然降解,不污染环境。阿联酋馆采用了“沙丘”造型,展厅中有花床、树木、溪涧,令人仿佛置身于沙漠中的绿洲。

苏教版语文专题学习的文化选择 篇7

“专题”是对一类文化现象和文化特征的概括。语文专题学习是有目标、有计划地阅读一种文化形态, 引导学生对一种文化由现象到内涵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的综合性学习。从教材建设的角度而言, 专题学习将阅读教学有效地从课内教材拓展到课外阅读, 将有限的教材阅读内容拓宽到无限的阅读素材之中, 做到教材“有涯”而阅读“无涯”。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而言, 将经验型知识积累学习转变为探究性能力合作学习, 教材中的专题学习素材只是示例, 专题文化的现象、特征以及内涵探究需要课外广泛阅读和整理, 围绕专题学习内容, 搜索专题学习素材, 研究整理出自己阅读的体验, 形成专题学习成果。

一.专题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

研究语文专题学习首先必须弄清专题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专题学习是以专题为核心, 教材设置相对集中的素材和阅读内容, 将专题有关内容整合为类文化, 利用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 探究专题类文化特质的学习方式。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叶”专题, 文本选编了四首古诗、三首现代诗和一篇东山魁夷的散文节选, 目的是了解叶的知识并认识叶和人类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认同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是围绕主题而组织的具有语文学习性质的实践活动, 是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自然地融入到学习者的生活中, 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形式。例如,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我爱文学”, 结合第一单元的学习, 开展一次“我爱文学”的课外活动, 表达对文学的热爱之情。比如开展“我爱文学”读书周活动, 开展文学小创作活动, 以“我爱文学”为主题, 办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等。

语文学习本质就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具有学习课程的综合性、学习形式的实践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设计的多元性、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创新性等特征。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材在每一个单元之后均设计了“综合学习与探究”, 将单元课文的主题拓展、学习内容、阅读体验、文本品味、问题探究、讨论交流、阅读方法、写作要求等融合起来, 目的是运用语文知识自主、多元、开放、探究、创新学习成果, 提高语文素养。

由此可见, 语文专题学习的指向是语文教材, 是围绕教材中的专题, 依据文本, 适当拓展的综合性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活动是没有文本的, 表现为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实践活动的学习形式;综合性学习是运用语文知识, 自主、多元、开放、探究、创新地打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 联系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 沟通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学习方式。区分了这三个概念, 可以厘清语文专题学习的概念, 专题是一个主题或者是一个范畴, 主题明确, 文本阅读任务清晰, 学习形式具有传统意义的文本学习和围绕专题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等特征, 是主题文化阅读和开放性学习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

二.专题学习的文化选择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 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文化选择能力是在阅读认知和表达传承中推进语文知识同构、文化背景通连、思想情感共识、价值判断冲突, 在文化同构中阅知、选择、判断和欣赏, 进而创造新文化, 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文化精神的浸润的能力。文化选择既是文化审美的过程, 也是文化精神的滋养过程。

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叶”专题, 阅读参考的选文有四首古诗、三首现代诗及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节选, 可以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探究“叶与人的关系”, 也可探究“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但在教材的“活动探究”环节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学习题:“查找古代诗词读本, 尽可能多地搜集古诗词中写落叶的名句。班级举行‘落叶诗句探讨’活动, 交流并分析这些诗句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探究写作中情与景的关系。”由此, 笔者从“叶”专题中选择了“秋意”这一文化视角, 开展了以“秋意”为专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将专题学习、语文实践活动以及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活动分为五步骤:第一步, 阅读专题选文, 选择文化视角——秋意。第二步,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围绕文化选择视角“秋意”阅读文学作品, 搜集整理并记录。第三步, 自主归纳分类, 初步综合“秋意”的文化认知。第四步, 合作交流, 完善基于文化选择视角探究下的结果。第五步, 班级展示, 师生基于合作整理的文化认知, 梳理“叶”专题文化选择视角“秋意”的综合性学习成果。“五步走”完全基于专题学习要求, 基于文化选择视角, 基于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基于综合性学习方式, 采用文化选择的“类分法”, 集中探究专题的文化视野, 梳理“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撷取文化视点“秋意”, 探究文学作品中“秋意”的文化内涵, 厘定“秋意”的文化脉络, 研究“秋意”文化的双重性。

专题学习预设到“秋意”在中国文化传承之中的二重性, 一是言秋悲寂寥, 一是言秋胜春朝。尤其是悲秋情怀, 文化传承有序有据, 影响深远。但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薰染秋文化, 让学生对秋文化有充分了解, 力求在文化的二重性上选择比较, 求同探异。例如, 古之有刘禹锡《秋词》的“我言秋日胜春朝”, 今有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的“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文化选择是求同存异, 在“一叶知秋”的专题学习中, 学生从“叶”中有选择地对中华文化中“秋文化”有了深度的认识和探究, 并认知了文化的多重性, 这是文化选择学习的可贵之处。“专题学习”可以此类推, 在古代诗词中求同存异, 探究诗歌的基本意象, 如对“雁”的意境探寻, 对“月”的专题研究, 对“杨柳”的文化探寻, 学生会在专题学习中积极培养文化选择能力, 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类文化”深入探究, 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三.专题学习的文化策略

语文专题学习常常会出现两种误区:一是将专题学习处理成纯文本阅读教学;二是将专题学习处理成类学科性研究性学习。第一种误区是将专题学习文本作为纯粹的阅读文本, 只进行指导性阅读, 不进行专题性综合性学习, 和一般的阅读教学没有任何区别。第二种误区是将语文学习泛化, 缺少语文特质, 是非语文的专题学习, 将语文专题学习演化为研究性学习课程。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设计的专题是“气象物候”, 编选了《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两篇自然科学作品和李白的《塞下曲》、王之涣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如果将专题学习文本作为单纯的阅读材料, 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教学情形:将《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作为说明文阅读教学来预设, 李白的《塞下曲》、王之涣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以诗词阅读教学来预设。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抛开了苏教版教材建设的亮点“专题学习”, 课堂教学的所有预设以阅读教学为形式, 教学形式单纯, 学习形式单调, 缺少研究学习, 更谈不上探究性的综合性学习。如果将《看云识天气》上成地理课, 将《大自然的语言》上成生物课, 抛开语文学科性质进行其它学科性质学习, 语文课堂又演变为类似于其它学科教学, 语文课堂进行着非语文学习, 课堂没有语文味道。

如何科学地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属性与“气象物候”专题结合起来呢?教者以“文化角色转换”为阅读教学策略, 将《看云识天气》和《大自然的语言》作为阅读材料, 学生自主阅读, 了解气象和物候常识, 借助自主阅读知识, 转换“文化角色”:假如你是物候学家, 你从四首诗歌中读到了什么?假如你是一位诗人, 你从中又读到了什么?

“文化角色”之一:物候学家, 研究古代诗词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并通过物候知识研究古代诗词中记载的自然现象。“文化角色”之二:诗人, 欣赏诗歌, 研究诗歌艺术风格。学生以物候学家身份阅读李白《塞下曲》中的“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用物候知识解释了五月天山自然景观产生的原因, 这是天山纬度高并且海拔较高造成农历五月的天山仍天寒雪飞扬的景象。另一位学生以诗人的身份阅读此句时, 他从李白的诗句中读出了戍边战士虽身处边塞恶劣的环境仍胸怀“斩楼兰”的报国情怀。学生变换“文化角色”重读诗词, 内中趣味只有阅读者能深深体味, 并在两种“文化角色”的转换中不断学习、深度阅读。学生变换一次“文化角色”, 研究文化的视角就变换一次, 将自主阅读的《看云识天气》和《大自然的语言》学习成果灵活地运用到了古诗词的学习中, 这样的文化角色转换的阅读策略, 既联系了已有知识, 又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新知识之中, “文化认知能力”以及“文化选择能力”进入“温故而知新”的最佳境界。

语文专题学习 篇8

语文课标研制组提出, “语文教学不是教科书内容的移植和照搬, 而是需要语文教师的创造加工”, “这创造加工工作, 包括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和调整教科书内容, 组织教学活动, 评价教学质量等” (2) 。因此, 我们需要对自己现有的教科书这种课程资源以及潜在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调整以及相应的拓展。对教科书这种课程资源的选择、调整以及拓展可有很多种策略, 我们认为专题策略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策略。“所谓专题策略就是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为基础, 选择与重组相应的课程资源, 开展专题性学习。” (3) 在秦训刚与蒋红森主编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读本》中也把“专题组合”作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一种模型, 认为“专题组合”“就是把教材文本与相关内容组合成一些语文专题, 分类分步阅览鉴赏”。 (4) 可见专题学习不是游离教材之外的, 而是立足教材, 与教材紧密配合, 是对教材的重组与拓展。

一、专题的确定

开展专题学习, 首先应确定专题。为了使专题学习有连续性, 对整个必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专题学习要有个统筹安排, 因此专题的确定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随意行为, 而是要以一定的线索组织成一个系列。组织专题的线索有多种, 可以人为线索, 可以物为线索, 可以主题为线索。《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为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提出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标, 我们确定以人为线索来组织专题。根据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确定了如下专题:

必修一:走近孔子、品读鲁迅

必修二:走近屈原、解读英雄 (项羽、荆轲、苏武)

必修三:走近李白、感悟杜甫

必修四:走近苏轼、品读李清照、感悟辛弃疾

必修五:走近庄子、感悟陶渊明

具体来说, 这样确定专题有三重考虑:

1有利于学生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所选的这些人物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很深的人物, 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对这些人物的感悟品味以及深入的探究, 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更好地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课标》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为此,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物为线索来组织专题学习无疑能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因为这些人物都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好材料。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素养。首先是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扩大视野。每个专题都包含三方面的阅读的材料:一是这些人物的重要作品和传记;二是写这些历史人物的时文;三是同龄人以这些人物为素材写的优秀作文。以“走近孔子”为例, 学生的阅读材料有:

(1) 《论语》若干则, 《史记·孔子世家》;

(2) 《孔子:一个比烟花寂寞的人》 (张大威) 、《凡人孔子》 (贺德才)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孔夫子:性格复杂而脆弱的圣人》 (李蹊) ;

(3) 《给孔子的一封信》 (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 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 《至圣》 (2004年高考优秀作文, 话题“孔子”) , 《一双永不停歇的手》 (2006年高考作文场外篇, 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 , 《孔子困于陈蔡》 (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 话题“走与停”) 。

其次是积累写作素材。这些人物由于人生经历的丰富复杂, 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人物人生经历的丰富复杂也提供了创新的可能。加上这些人物身上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素材宝库。

再次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些人物的一生都很复杂, 是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批判阅读能力的好材料。综观这些人物, 有几个方面很值得深究的。一是这些人物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起着怎样的作用, 这个方面主要在孔子、庄子、屈原、李白、苏轼等专题中进行探讨。二是仕和隐。这是困扰传统文人的一对矛盾。同样面对仕途的艰难、官场的黑暗, 屈原选择了投江, 陶渊明选择回归田园, 李白选择游历名川大山, 苏轼在一再遭贬的情况下依然尽心尽职。怎样来认识和看待这对矛盾?把这个问题设置为一个小专题放在“感悟陶渊明”专题里。三是人物评价。对这些人物的评价见仁见智, 有些甚至争议很大。因此每个人物都可在评价上设置一个讨论题。例如对孔子, 可探讨:封建社会把他塑造成圣人, 现代社会又曾要将他打倒, 如果把他做为一个人, 你会有怎样的评价?

二、实施过程 (以“品读屈原”为例)

1感悟与发现。“品读屈原”这一专题以必修2中的《离骚》为基础, 补充《涉江》及《屈原列传》。在学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 (1) 整理屈原作品中的名句, 根据《屈原列传》及自找材料编写人物事略 (包括屈原的创作情况及事迹) ; (2) 在阅读完有关作品后, 用概括的语言分条列出对屈原的认识, 可从多个角度去感受和发现屈原, 如屈原诗歌的风格, 屈原的精神, 屈原的个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屈原的一般性评价, 也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见解。

这一环节重在阅读与积累, 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和品德, 并尽可能有独到的发现。在此基础上积累写作素材。

2探究与批判。分组讨论两个问题: (1)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从创作与精神两方面探究) , (2) 有人说屈原大可不必死, 他可以学学陶渊明, 为后世留下更多的诗歌, 你认为呢?

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

3品读与拓展。印发时文孙侃的《夜读屈原》及张曼菱的《择生与择死———屈原与司马迁》, 要求学生品读这两篇时文, 写出点评或感悟, 丰富自己对屈原的认识。并由《择生与择死》一文引出话题“看我如何生, 看我怎样死”, 要求学生搜集忍辱而生及慷慨赴死的典型材料, 就“生与死”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忍辱而生的例子如:左氏双目失明、孙膑断去双足、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忍辱偷生、韩信忍胯下辱等等, 慷慨赴死的例子如:伯夷绝食首阳、荆轲慷慨高歌“壮士一去不复回”、屈原自投汨罗江、项羽自刎乌江岸等等。

这个环节是个综合的环节。既有阅读, 也有探究, 还有积累。

4运用与表现。 (1) 立意与拟题训练。要求学生把屈原当成写作素材, 进行多角度立意, 并选择一个立意拟出几个题目。 (2) 印发高考优秀作文《谏屈原书》 (2002年全国卷, 话题“心灵的选择”) 及《吊屈原赋》 (2003年全国卷, 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 体会如何以屈原为材料表现特定话题, 并学习借鉴一些技巧, 如借古寓今等。 (3) 写作训练。给定话题, 要求以屈原为素材进行作文。

这个环节是培养写作能力, 特别是灵活运用素材表现特定话题的能力。

三、问题与探讨

1课程内容与课时的矛盾。新课程的教材比起老课程的教材课文数量增加了, 而专题学习又需要增加不少学习内容, 每个专题除教材中的基础篇目外, 在阅读指导、讨论交流、写作指导上至少还要花三至四个课时。可是课时并不比以前多, 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与课时的矛盾。解决办法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外动起来。课堂时间仅用于指导与交流。另外, 对教材要作大胆的处理。某些课程内容就要适当减少课时, 比如可采用单元教学法, 甚至于舍弃个别篇目, 改为学生课外自读。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处理教材。

2学生水平的局限。专题学习对学生的水平要求较高。表现在要有较强的课外自学能力, 还要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专题学习的阅读量较大, 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落实, 更何况有些阅读材料较难, 阅读能力不足的学生会不知所措。阅读材料较难可加强辅导, 而课外不能落实是专题学习中最头痛的问题。教师除尽量激发兴趣外, 恐怕还得投入很多时间去督促学生。探究能力不足则易使探讨不深入, 容易停留在表面。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导致专题学习流于粗糙, 学生浅尝辄止。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首席作用, 要做好几种角色。一是资料员。高中学生学习科目多, 寄宿生多, 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查找资料。专题学习的绝大多数材料要由教师提供。有条件的学生再自己作更深更广的拓展。二是设计师。从专题的确定到每个专题的实施直至每个学习过程中的要求、讨论的问题, 教师都要精心设计, 以期能引发兴趣, 激发思维。三是评判员。教师要提供平台让学生交流, 而且要做好点评, 还要收集优秀成果进行展示。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成就感, 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专题学习中。

总而言之, 组织专题学习对教师来说, 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然而做好了, 对教师对学生都会有很大收获, 值得我们去做。

参考文献

[1]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学科教育》, 2002年第2期。转引自《语文课程资源选择、重组的基本原则与参与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12期, 第6页) 。[1]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学科教育》, 2002年第2期。转引自《语文课程资源选择、重组的基本原则与参与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12期, 第6页) 。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第171页。[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第171页。

[3]王云峰、姬升果:《语文课程资源选择、重组的基本原则与参与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12期, 第8页。[3]王云峰、姬升果:《语文课程资源选择、重组的基本原则与参与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6年第12期, 第8页。

语文专题学习 篇9

在“解意象,品诗歌”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阅读大量古诗词,了解哪些意象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并将自己接触到的诗歌按意象分门别类。如果让学生查询有关某一意象的诗歌,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记忆去相关的书籍中找寻,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比较明显。如果学生接触到的诗歌有限,或者记不清题目、作者、时代等关键信息,简直可以说无从下手。因此,我想到了网络技术。

一、“解意象,品诗歌”专题学习网站的构建

为方便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解意象,品诗歌”探究性学习,我提出了建专题学习网站的构想。

“解意象,品诗歌”专题学习网站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将有关资料或作品上传到相应的栏目,自由选择“浏览”,并且对网站上的资料进行评论,同时浏览关于某一诗歌常见意象的鉴赏性评论。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指导和监控,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专题学习网站需具有比较完备的管理功能。动易文章管理系统界面美观,专题板块丰富,交互性强,比较适合构建专题学习网站。其网站管理系统有自动更新、自动统计、用户全人管理、用户等级升级管理、站内邮件交流等多项功能,学生在网站上每发表一篇评论或文章,都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网站一系列的积分活动,起到了激励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解意象,品诗歌”专题学习网站学生活动

在“解意象,品诗歌”专题学习活动中,指导教师以总版主的身份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情况,做好个别指导。

第一阶段:诗歌常见意象题材库建设——意象归类

指导教师在网站上发布公告,招募“意象探究”下属的各栏目版主,指导版主到“意象探究”栏目下开设二级栏目,如松、梅、兰、大江、杨柳、长亭等。二级栏目创建好后,指导学生到中华诗词网、中国诗词网等综合性的诗歌网站浏览优秀诗歌作品,将自己接触到的诗歌常见意象分门别类,并将诗歌上传到“解意象,品诗歌”专题学习网站二级栏目“意象归类”中,按意象的不同建立意象诗歌资源库,为下一步专题研究及小组合作学习奠定资源基础。

第二阶段:诗歌常见意象阅读鉴赏——意象探究

总版主发布公告:请大家到“意象归类”各栏目下自由浏览,并在相应的诗歌下发表自己的赏析性评论。学生在阅读赏析了大量诗歌后,教师指导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个或几个意象作为探究性学习小课题,组成探究性学习小组,参考二级栏目的各种赏析性评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发布在“意象探究”的相应栏目。

意象探究成果示例——菊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人们常常赞赏它傲霜的坚强品格、清高的气质,用它来喻隐逸、高洁和脱俗的品性。如屈原《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性的高尚和纯洁。又如元稹《菊花》中“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的追求。

第三阶段:诗歌意象及意境再创造——诗剧改编

本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到各诗歌意象资源库浏览,选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二度创作,将其改写成MTV剧本,发布到“诗歌再创作”栏目,供大家浏览、评析。不熟悉剧本体裁格式的学生,可以到“诗剧改编”栏目下的“优秀剧本”栏目参考学习。

第四阶段:优秀诗剧视频、诗歌诵读音频制作

评出十大优秀MTV剧本,指导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搜集图片、视频、音频资料,运用Flash、Photo Story、PowerPoint等制作多媒体视频的工具,再现诗歌意象及意境,发布在“优秀诗剧视频”栏目中,供大家欣赏。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视频音频分割、录音合成软件,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将自己的朗诵录制成音频,发布在“学生朗诵作品”栏目内。视频音频制作有关软件,学生可到网站“常用软件”栏目中下载。

第五阶段:学习心得交流

学习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要写一篇学习心得,发布到“学习心得交流”栏目,进行交流评价。交流评价采取网上评价、投票的方式。交流、评价投票结束后,由总版主根据学生的投票情况,评出优秀学习心得1 0篇。

学习心得之一——《不一样的收获》

探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它充满乐趣也极富挑战性。我们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如何做”。这要比整天在教科书中找寻答案更有意义。通过这种学习,同学们的各项技能和潜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的智力也在其中得到了提高。尽管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困难,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我们却从中学到了怎样去思考。

第六阶段:探究性学习评价及优秀个人评比

本次活动的成绩评定与平时的研究性学习成绩评定有所不同。主要依据学生参与本次“解意象,品诗歌”活动的积分多少来判定。总版主根据学生积分的多少,评出本次探究性学习优秀个人1 0名。

语文专题学习 篇10

一、网络专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要素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教学的有效性包涵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重意蕴[1]。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丁晓良认为, 语文有效教学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 (1) 教学目标准确、明确, 且具有弹性; (2) 教学民主, 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和开放的心态; (3)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4)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而上海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的张璐认为, 语文有效教学有五个标准: (1) 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 以促进学习; (2) 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 提高学习者的素质; (3) 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4) 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 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 (5) 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1]。

综合以上研究, 笔者认为, 在进行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语文专题阅读教学时, 应该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要准确、明确, 具有弹性; (2) 教学内容要对学生有价值, 具有挑战性; (3) 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 且能与学生的生活联系; (4) 教学条件要符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5) 教学手段要科学先进; (6) 教师的教学要具有民主性, 方法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7) 教学应该达成学习的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

二、网络专题阅读有效性的实践

网络专题阅读不同于普通的专题阅读, 应重点考虑网络课的特点, 遵循网络课堂的常规, 注意通过发挥网络的独特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任务明确, 学习过程具体可操作

在《李白的诗与酒》网络专题阅读的教学中, 我们设计了webquest课件, 课件的“任务”页面提出了本节课的目标 (如图1所示) 。这些目标明确具体,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在课件的“过程”页面中 (如图2所示) , 明确了每一步的程序, 并且将每一步过程中的关键词设置了超链接 (加粗文字均为超链接, 使学生操作更加方便) , 与相应的页面或者论坛上的论题进行链接。

2.教学资源由学生自己发现、学习、运用

普通的阅读教学, 一般由教师找好阅读内容展开阅读。《李白的诗与酒》网络专题阅读课则遵循了网络课的规律, 让学生根据目的自己到网络上搜寻资源——李白写到酒的诗篇, 然后选择、复制、粘贴到论坛相应的栏目。学生自己搜寻、判断、选择资源, 提高了阅读兴趣,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究打下了基础。学生找到了许多李白写到酒的诗, 重点诗篇《将进酒》《月下独酌》等被多位学生发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阅读, 找出最喜欢的诗并说明理由。然后对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 使学生深入学习李白的诗歌。这样, 搜寻的教学资源就得到了比较好的利用。

3.网络学习模板尊重学生主体需要

在制作webquest课件时, 我们宁可自己多费点时间, 也要便于学生操作, 利于学生学习。

(1) 采用webquest设计模板。这是从国外引进的一套网络探究学习的课件模板, 具有首页、导言、任务、过程、评价、结论、资源、讨论区 (论坛链接) 、教学指南等页面, 具备了专题探究式学习的软件特征。

(2) 图文并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重点内容在文字上进行了处理, 比如加粗、变字体、变颜色等。

(4) 对可以与目标内容进行链接的关键词设置了超链接。特别是过程页面, 几乎每一个过程的关键词都设置了超链接。

(5) 在“资源”页面提供了教师准备好的资源搜索工具和文献 (如图3所示) , 甚至搜索的关键词都提供了, 以便于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进行使用。这样能够节约学生的时间,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进竞争式讨论, 优化常规讨论与网络讨论

合理的教学策略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李白的诗与酒》网络专题阅读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由于教材和图书馆没有关于李白诗与酒方面的阅 读文本, 考虑学生已有的计算机技能及课题研究的学术目标, 我们尝试把网络探究式学习 (webquest) 作为基本教学形式, 综合运用支架策略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是因为学生目前缺乏足够的研究能力, 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 为学生提示专题学习的方向, 提出引导性问题。另外, 考虑到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等因素, 设计适当可控的学习进程。

(1) 问题引导, 指引方向。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阅读诗歌, 找出最喜欢的诗歌, 品味诗歌。”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是“李白的酒是用什么样的诗句来表现的?这些诗句是如何写酒的?写酒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是“酒对于李白的人生, 对李白的诗歌有哪些作用?”三个问题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明确了探究的方向, 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引入竞争, 提高主动性。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有意引入了竞争, 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兴趣组成讨论小组。“李白的酒是用什么样的诗句来表现的?这些诗句是如何写酒的?”这个问题作为红队话题。“写酒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则作为蓝队话题。

(3) 网络讨论与常规讨论结合, 发挥各自优势。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有两个, 可以同时进行, 就采用网络讨论的方式, 突破空间限制。第三个层面的问题采用常规讨论, 按照空间进行分组。这样做是根据讨论内容选择了恰当的讨论方式。网络讨论能突破空间限制,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选择, 平等、充分地交流;常规讨论简单、快捷。

5.教师广播、监控、引导与学生自主活动协调, 与学生平等对话

在教学方法上, 我们也进行了有效性尝试。《李白的诗与酒》这堂网络专题阅读课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的, 硬件支持教师广播的功能, 软件程序支持对学生的电脑进行控制。在教学中, 教师只是在给学生介绍网络课件使用方法, 展示、点评学生优秀帖子时才使用这一功能, 其他环节都是让学生自己按照程序进行操作。这样做是为了既发挥教师的引导、监控作用, 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

我们还设计了教师参与学生讨论环节, 学生之间对发布的帖子进行再点评, 甚至赞成听课教师也发帖, 与学生平等交流, 大家都以网名的形式参与讨论, 不分身份。

6.通过在线自评了解学习结果, 进行反思

网络专题阅读课上,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统计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心得。我们设计了一个“评价”页面 (如图4所示) , 从量上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通过学生在线自评,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学生也明确了自己本节课的得失。

三、网络专题阅读有效性的反思

通过这次专题阅读课, 我们对网络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了一定的认识, 获得了一些经验, 对网络专题阅读的有效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1.网络专题阅读课的效果和实施要素

(1) 发挥网络技术优势, 吸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成果。信息技术提供的超文本特性, 可以对教学内容实现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技术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提供了比书本、教材更方便、更直观、更有效的信息组织形式。

(2) 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网络, 教师可以成为超级“知识灌输者”, 使学生展开接受式学习, 也可以成为学习的辅助者, 使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的角色,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阅读教学使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教师围绕主题来设计与管理信息资源, 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 及时组织探究学习的反思和评价。

2.存在问题与困惑

在评课中教师们也提出了一些异议, 我们自己也对一些问题存在困惑:

(1) 如何解决探究不深入的问题?这节网络专题探究课, 学生对李白诗歌探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有“蜻蜓点水”的味道, 教师们对此都感到遗憾。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教学设计不够深入、教师课堂引导不到位以及教学时间控制不恰当。

(2) 如何看待网络课设计费时、费力的问题?有教师提出, 网络课件制作、网络课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料准备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是不是一种低效现象?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效率是以课堂时间内的效率计算的, 教师课前的设计、准备等活动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不能认为课前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 这节课效率就低。

参考文献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0 (11) :38-40.

[2]丁晓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基础教育[J].2002 (8) :29-31.

[3]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4]江苏省OEH开放试验室.数字化学习学习化社会[M].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2.

[5]江苏省OEH开放试验室.21世纪数码校园与教育形态[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语文专题学习 篇11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课件;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93

1 什么是专题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是围绕某门课程或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学习专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在线评价反馈。专题学习网站,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接近真实的情景、問题和专题,让学生通过协作、交流互动等方式对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学习,从而形成对该主题的知识结构。它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借助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活动和与其他学习者或帮助者的协作努力,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达成教师的教学任务。

2 专题学习网站在课件教学中的设计

组成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一切与本专题相关的各种形式的资源,只要是能服务于本专题学习主题的深入展开,都可以考虑把它收集进来。当然,内容必须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作者在课件学习专题网站中建设了文字教程、课件模板、实验指导、素材资源、疑难解答和交流互动板块。其中文字教程部分按照制作课件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进行阐述,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课件模板主要是提供给学生一些PPT模板,为一些不会自制模板的同学在制作课件时提供参考或方便。实验指导部分主要是解决当课上教师讲解完实验操作后,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就可以通过这部分的视频教程进行自学。学生在学习和制作课件时经常因为没有素材而苦恼,素材资源部分主要提供丰富的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资源,省去了学生搜集和制作素材的工作,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疑难解答板块对学生在制作课件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解决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避免了教师的重复解答,提高教学效率。交流互动板块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之间和教师学生之间有更好的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的机会。

3 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作用

3.1 专题网站可以解决因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而导致教学内容不好安排的问题,便于进行分层次教学

课件制作需要掌握多种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的获取方法和编辑技巧,是一项综合的计算机多媒体使用技能。讲课前,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课件制作理论基础以及学生们是否学过图像和音视频等课件制作相关的编辑软件,才能确定讲授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是经常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而不知所措。现在,有了专题学习网站的帮助,教师不用再考虑学生基础不一致的问题。在课前的预习中,学生基础不好的同学可以在网站中自学那些基础教程,这样所有同学都可以在专题学习网站的帮助下而站在同一学习起点。

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也有快慢的差别,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一个知识,有的同学很快就理解了,有的学生还在思考为什么,教师这时就不能接着讲下一个知识,已经理解的同学这时就无事可做,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有了专题学习网站的辅助,学得快的同学就可以在专题学习网站中找到那些下一步要学的知识自己进行预习或练习。

3.2 解决学生课件素材需要长时间积累的难题

学生在制作课件时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课件中基本上全是文字,很少应用图像和音频已及动画这些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不够丰富。出现这样的原因一部分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应该用多媒体的必要,而更多的原因是学生们获取不到想要的多媒体素材。自行制作多媒体素材需要学生掌握很多的多媒体编辑软件的使用,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自己编辑素材是不太可能的。在课件专题学习网站中存储了大量的各类多媒体素材,并针对制作课件的需要进行了分类整理,在专题学习网站中既提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又教授使用方法,课件学习专题网成为学生制作课件的“百宝囊”。但是素材多种多样的,时刻在更新的,这也要求制作的专题学习网站提供上传素材的功能,让学生也能将自己好的素材上传分享给其他人。

3.3 为学生提供自学和交流的平台

专题学习网站既可以成为教师讲授课件的辅助工具,也能让那些没有开设课件制作课程的同学在这里进行自学,可以不受师资和学时的限制,专题学习网站就是一个讲授课件制作的敞开式课堂,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进行学习,任意点击想要学习的内容。同时专题学习网站中提供的交流互动板块也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相互提高的平台。在这个交流板块中,学生间可以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既可以互相提高又可以弥补师资不足的问题。

3.4 成为学习课件的“词典”

课件专题学习网站可以看作是一个课件制作的百科书,学生遇到课件制作的问题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这里有课件的教程,也有常见问题的疑难解答,还有交流互动的平台,这样的多种解决问题方式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4 制作专题学习网站应注意的问题

4.1 专题学习网站同时需要教师的引导

专题学习网站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授,它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学习网站中的教程内容时,有些难以理解的部分还需要教师的解释和说明,因网站中的教学内容多数是静态呈现的,没有交流互动的,很难和教师上课时的交流反馈相比。所以,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师和专题网站两者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效果。

4.2 专题学习网站需要不断的更新完善

知识是时时刻刻在更新的,同样,作为教学内容的专题学习网站更要紧跟知识的前沿动态。在教程内容板块中,要经常对学生的常见问题和知识需求进行统计,将其制作成教程发布到网站中。在课件素材的板块中,各类素材也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课件制作也要求新,这样才有时代感和进步感。其中素材的更新不能只靠教师来完成,要建立会员积分的制度,发动学生进行素材的更新和扩展。

4.3 专题学习网站不等于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网络课程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知识点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专题网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明确性,内容以某个专题为线索,集合与专题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单一学科的学习内容。它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和顺序,在综合多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有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知识模块,从而达到高度的整合。二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基于网站发布的学习资源。但专题学习网站比网络课程更全面,展示的知识面更广泛、更系统。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学习独具的特点和作用逐渐被人们接受和欢迎,专题学习网站作为一种网络教学形态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快适应时代变化,充分认识它的作用,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远新蕾,臧国铭.自主学习模式下网络学习资源库建设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

[2]陈庆贵,王及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7,03.

基金项目:提高师范生课件制作能力的学习资源库建设,项目编号:12-XJ14036。

作者简介:何春钢(1981.4-),男,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

让语文专题教学焕发活力 篇12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认识专题教学的重要意义, 只是把它看作一种课堂教学的资料补充, 专题教学基本上还没摆脱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模式, 只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某项技能上下功夫。学生也只是把它当作是一项任务, 毫无兴趣可言。如果有了兴趣, 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成为专题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创设专题教学课堂情境, 如“鸟”专题中用鸟的图片导入, 课前提问“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鸟是什么?”等, 在课堂中对教师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及时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 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专题教学活动可以有故事会, 朗诵会、辩论会、“开心辞典”等等, 老师主动介入, 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 传授演讲技巧, 担任评委, 提升学生的兴趣。

其次是开放性地学习专题,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人语文学习, 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节日文化、各类图书资料、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都可成为有益的专题学习资源。教师要拓宽视野, 培养发现资源的敏锐的眼力, 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 特别是要调动学生关注身边可资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组织加工、优化整合, 使之成为语文专题学习课程。如教学专题“气象物候”, 教师可以结合溧阳地区的“气象物候”开展说气象物候现象的语文活动, 写小故事、提建议等语文创作。教师也可结合生活时事, 开展专题学习, 让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关注世界, 感受了“天地大语文”的魅力。

再次是探究性地学专题, “专题”中的内容是别人研究的结果, 还有待我们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学习《荷》时, 教师可冲破原有的教材设计, 补充更为精彩的有关“荷”的名篇佳作, 阅读、背诵有关荷的诗文, 组织关于“荷文化魅力”的综合性活动。将学生分别分为探究荷的历史、荷叶防水和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荷生长繁殖之谜、千年古荷发芽之谜的五个大组, 查找、筛选有关资料。制作为期两周的活动计划。小组互相协作, 制成调查报告。学生通过“专题”学习获得新知, 提升审美情趣, 感受了“天地大语文”的魅力。

最后是综合性地学专题, “天地大语文, 语文小天地”, 语文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 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专题”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将冲破语文学科知识, 衍射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长城”专题中的《万里长城的构造》, 让学生对万里长城有具体感性的了解。《万里长城断想》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有个性的见解。《长城与都江堰》《万里长城行》《我还没有见过长城》这组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长城文化”的内涵, 又有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 做到了一与多、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的观点、价值观一一进行比较, 提出自己的观点, 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其“写作·评价”部分, 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长城的文章, 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示研究成果, 并请同学作评价。由此可见,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许多跨学科的内容, 目的是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空间,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与不同方法的交叉中开拓视野, 最终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实践能力。

上一篇:家长教育路在何方下一篇:GOOSE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