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投入

2024-09-22

多元投入(共4篇)

多元投入 篇1

科技投入从广义上讲, 指所有用于科学技术上的资源投入, 包括科技资金投入、人力投入、物资投入、政策投入、管理投入和技术投入等;狭义的科技投入指科技活动中科技经费的投入总量。国际上形成了三种典型的科技投入模式:政府主导型投入模式是大多数国家工业化初期采取的以政府科技投入占主体的模式;企业主导型投入模式是企业成为全社会R&D投入主体的模式;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是企业和政府科技投入占科技投入总量的比例都在50%以下的投入模式。借鉴科技投入模式变迁的国际经验, 结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我国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模式。

一、我国科技投入模式变迁

我国科技投入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财政拨款是当时科研开发的唯一资金来源;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 从20世纪八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 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国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开启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 这一时期政府逐步削减财政科技支出, 同时鼓励企业和民间机构积极投入科技创新。20世纪九十年代, 政府科研经费投入、企业自筹资金投入二者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和40%左右, 企业投入与政府投入互为补充;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 我国企业的科技投资活动进一步增加, 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2006年政府资金投入比重为23.10%, 企业自筹资金比重达到65.52%, 金融机构投入也明显下降, 其他民间资金开始踊跃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二、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的必要性

现阶段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投入的主体。这一直是我国科技政策导向的重要内容之一, 表明科技政策导向取得了初步成功。但问题在于, 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这一模式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并非有利。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才是符合科技投入规律、符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和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的有效模式。

1、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是符合科技投入自身规律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战略选择。首先, 借鉴科技投入模式变迁的国际经验, 现阶段我国政府科技投入的占比偏低。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R&D/GDP比值的增长模式总体上呈现为S型:在人均GDP小于400美元的初级阶段, R&D/GDP比值一般都在低于0.8%~1%的水平徘徊, 增长曲线类似于字母S的下半部;在人均GDP在400~2, 100美元左右的发展中期, 经济对科技的需求最旺, R&D/GDP比值上升也最快, 5~10年内增长到2%左右, 曲线类似于S的中段;在经济发展到人均GDP大于2, 100美元之后, R&D/GDP比值大多只保持缓慢或波动式增长。可见, 在R&D/GDP比值S型增长曲线的前两个阶段, 绝大多数国家政府的科技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重都在53%以上, 表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这一经验, 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言, 当前我国政府的科技投入占比显然偏低。其次, 虽然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投入的主体, 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重点是产品和技术开发, 基本不进行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的比例也很微小, 如此会导致企业的开发活动呈现“无源之水”的局面。因此, 现阶段不宜过分强调企业是科技投入主体这一指标。

2、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现实需要。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可以较好地分散风险, 避免风险积聚到同一主体。国际上采取多元化投入模式的国家, 其民间的科技投入和境外的科技投资都很活跃, 而且政府投入占比相应也较高, 政府也分担了部分风险, 并且起到了科技投入导向作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健全, 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 企业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着巨大风险。多元化投入模式正好符合当前我国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外资大量涌入、企业和民间经济发展迅速, 但风险防范能力比较薄弱的现实情况。此外, 科技创新本身耗资巨大, 而我国主要的科技投入主体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 财力总体都很有限, 因此客观上也要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三、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的途径

在西欧一些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它们的科技投入模式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征。借鉴发达国家构建多元化投入模式的经验, 我国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 必须在政府直接投入部分体现加大力度、适当超前、重点支持的方针, 使政府职能合理定位, 明确规定政府在科技方面的事权, 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第三部门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之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 多渠道资金和多种投入机制相互协调, 形成合力、共促发展。

1、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首先, 应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由于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和部分技术开发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和较强的外部性, 再加上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和高风险的特征, 因此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一般不愿介入, 必须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用政府投入撬动企业和社会投入。要认真执行科技法规和相关政策,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要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 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 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其次, 必须强化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职能。财政科技投入的目标要切实转移到如何引导社会科技投入上来。不仅要运用直接拨款和提供补助等手段, 还要灵活运用财政补助、贴息、风险投资、担保、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政策工具, 对企业、商业性金融、非营利机构的投入潜力积极鼓励, 带动和牵引民间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引导民间资本成为现实投入并形成多方面合力。

2、激励企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企业的科技投入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并且企业的研发能力明显不足, 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都比较弱, 尤其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几乎没有研发能力。因此, 在不断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同时, 还要激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 使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针对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确定各类企业的科技投入目标, 确保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要继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 采取有力措施, 营造良好环境, 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风险主体和利益主体, 提高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内在需求;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 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大力兴办高新技术园区, 形成有利于促进创新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的良好平台, 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3、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科技的投入产出过程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并存过程, 再加上科研机构存在着发展初期规模小、资产少、抵押品有限、资信度低等问题, 因此传统的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科研开发对资金的需求, 必须寻求新的融资途径。当前发达国家政府已采取多种措施, 比如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市场融资条件, 建立较完善的中介服务, 制定对风险投入的税收政策、建立风险基金等举措, 从而吸引了大批风险资本进行科技投入, 促进了科技资本的形成。我国也应积极构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具体而言, 就是要健全商业银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积极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开展针对科技企业的差别化和标准化服务;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金融支特体系;大力推动创业投资的发展, 努力吸引海外创业投资;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加强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4、积极引导非营利组织加大科技投入。发达国家大都通过吸纳大学的科技投入、海外投资、个人投资、慈善基金机构的资金等民间资本来增加本国的科技投入。如在美国, 大学研究支出占学校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1950年为10%, 目前的水平是20%左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的社会科技投入具有广阔前景和增长潜力。各级政府应营造一个有利于非营利组织成长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和税收支持体系, 充分吸收包括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居民个人捐赠, 企业捐赠, 海外捐赠及投资等各方面的社会资金进入科技研发领域, 形成科技投入的全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严四容.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与启示.科技和产业, 2008.1.

[2]程津培.加大政府科技投入迎接入世挑战.中国科技产业, 2002.5.

[3]廖世忠.推进科技投入与产出良性发展.发展研究, 2006.7.

[4]中外科技投入机制的比较研究.

多元投入 篇2

引言

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增强竞争力的关键。企业自身的潜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能力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本力量,创新投入能力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动力,创新环境能力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制度安排。对于湖北省和企业这两个可调控的主体来说,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的前提是能正确地评估企业创新能力。而对于工业企业来说,科技资源是极为有限的,使有限的创新投入达到创新产出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因此,如何科学的规划和决策企业的创新投入,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产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开发研制一个适用于各类型工业企业,具有智能型和通用性的工业企业投入产出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人们对创新投入产出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例如:文献用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八大支柱产业研发资源与产业发展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构建了工业总产值与研发人力资源和研发财力资源之间的关系;胡浩、李子彪、余迎新。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演变模型建立了专利数与R&D经费和R&D人员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文章中创建的一套新的评价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考虑综合影响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如潜在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活动能力和创新环境能力,应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首先对各个指标进行了非线性回归,然后从整体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从而建立了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并以此模型进行了实证预测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效果良好。

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一)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线性回归分析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但是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回归函数往往是较复杂的非线性函数。目前多元线性可以实现,但是多元非线性还没有办法通过软件直接实现并且相关的研究很少。在我们研究的项目中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比较复杂,由于三级指标较多,直接对三级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实现,但是模型比较复杂,计算量比较大,不便于应用。另外,如果直接对三级指标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目前很难通过软件来实现。所以,我们首先采用文章中提出的结合主成分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利用R软件对湖北省39个子行业28个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降维处理把28个三级指标简化为5个二级指标B1(潜在创新能力)、B2(创新投入能力)、B3(创新活动能力)、B4(创新产出能力)和B5(创新环境能力),而且尽可能大的保留了原始数据的所包含的信息,并得到了各二级指标的得分(见表2-1)。

3、 模型解释

(1)本文运用湖北省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我们很难确定该投入产出的周期是多长,所以我们研究2009年的投入对2010年产出的影响模型,其中B1、B2、B3和B5属于自变量,采用的是2009年的相关数据,而因变量是创新产出指标B4,采用的是2010年的相关数据。并用该模型通过2010年的创新投入数据对2011年创新产出的进行预测检验,预测平均误差率能控制在0.3% 以内,预测精度很高,说明模型良好。

(2)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B1与B2的相关系数为0.88,说明这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相当高,这可以合理的解释我们所得到的模型是B4与B1、B3和B5的函数关系。

我们通过各种聚类分析都发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独立的一类,为了建立一个更合理、更科学的模型,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个异常样本应分类讨论。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上述模型的解读,我们能够更科学的分析湖北省工业企业创新投入的四大因素与创新产出的关系,得到了一系列结论:

(1)从上述建立的回归模型中看到,影响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有:潜在创新能力、创新活动能力和创新环境能力,其中创新活动能力和创新环境能力指标值越大创新产出值越大,但是对于潜在创新能力,我们得到一个临界值(本案例得到的临界值为58.2),潜在创新能力值小于等于临界值时创新产出值随着潜在创新能力值的增加而增加,而潜在创新能力值大于临界值时创新产出值随着潜在创新能力值的增加而减小,这些都是符合实际的。因此一定范围内潜在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加,会促进工业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所研究的38个子行业中,仅18.4%的行业达到临界值,绝大多数的行业还相差甚远。比如制造业中,有近80%的子行业未达到临界值,其中特别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子行业与临界值相差较大,说明这些子行业在潜在创新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从模型中可以得出,潜在创新能力的投入较其他两个因素对创新产出能力提高的影响作用最大。其主要包括企业规模和人才因素两大部分,在短期内企业规模很难有较大的提高,所以企业应该把目光集中在人才因素方面,而R&D人员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直接反应潜在创新能力的大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核心力量。为此应该不断健全和完善研发人才的评价及激励制度,打造人才平台,强化研发人才培育及使用等方面的政策。

(3)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创新产出能力与创新活动能力是三次函数的关系,创新产出能力会随着创新活动能力的增加而提高。创新活动能力主要包括:引进技术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但是湖北省企业普遍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比例较低,所以我省各工业企业在创新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处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

结语

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最优创新投入时讨论的是双自变量函数关系,或者是把企业的创新活动看成是简单追求创新直接利润最大化,忽略了较多对创新产出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比如创新环境、专利申请书、拥有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等。我们的数据来源于2009年至2011年《湖北科技统计年鉴》、《湖北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资料汇编》,所研究的指标体系涉及到湖北省工业企业39个子行业28个指标,数据细致全面,直接应用前人的方法很困难,所以,我们首先利用文章中提出的方法,通过降维处理把28个三级指标简化为5个二级指标,并尽可能大的保留了原始数据的所包含的信息,然后应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对各个创新投入指标进行了非线性回归,再从整体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从而建立了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的高吻合度也说明模型良好。通过对所建模型的解读,得到了湖北省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投入产出的一系列结论和建议。特别地,提出了一种对潜在创新能力自测的思路:把所得临界值作为判别企业自身的潜在创新能力是否具有发展空间的参考依据,如果未能达到此临界值,那么该企业就应该加大潜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人才因素;如果达到或者超过此临界值,那么该企业在这方面就不用过度投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国企高职办学资金投入多元化研究 篇3

一、我国国企高职办学现状

(一) 国企高职概述

国企高职是职业院校的一种形式, 主要指的是国企 (集团公司) 通过资产投资所创办的高职院校, 国企和高职院校共同合作, 培养学生, 促进院校发展 (2) 。国企高职侧重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企业为院校提供职业技术培养, 使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其中高职教学是生产的基础, 而生产不断向教学提出新要求, 以此实现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 国企为高职的师资建设、实习基地设备等提供资金支持, 促进高职发展。

(二) 国企高职资金投入的现状

由于国企高职院校属于公办性质, 但是在资金投入方面并没有享受事业拨款, 也没有享受民办学生的收费, 其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企业投资。在这种情况下, 当企业因经济效益、市场风险而发生资金波动时, 高职的资金状况将受到波动, 办学的投入机制条件不稳定, 影响国企高职的发展 (3) 。

(三) 国企高职的发展困惑

在目前的国企高职中, 对高职院校的定位不明确, 没有形成明确的体制, 其性质处于民办与公办之间, 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等不明确。对于国企高职的发展而言, 首先资金来源的单一制约其发展, 资金来源的单一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使国企高职的教学设备、实验设施不到位, 制约国企高职的发展 (4) 。其次, 师资方面的困境制约国企高职的发展, 由于国企高职没有详细规定教师的任职、一般权利、休职、免职等条件, 不能有效解决教师的职称评定、住房、医疗等问题, 从而缺乏引进优秀教师的条件, 存在教师缺乏、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从而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水平, 促进业院校发展。

二、国企高职办学理念转变

(一) 国企高职观念转变

(1) 国企高职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不仅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也能将学生的综合知识、思想政治的培养, 从培养技术型人才向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方向转变。 (2) 转变国企高职发展理念, 不仅使高职院校为企业发展提供条件, 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也应加强对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提高, 使国企高职成为面向社会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职院校, 逐渐实现高职院校的独立性 (5) 。

(二) 寻找突破口

实现国企高职的稳定、长期发展, 需要明确定位国企高职院校, 明确院校体制, 制定完善的师资规定条件。基于这些方面的改变, 需要对国企高职办学的资金投入进行改善, 以资金来源为立足点, 寻求多元的资金投入形式, 避免因企业资金波动而引起的高职资金减少的情况, 确保国企高职的稳定发展, 以此为高职院校提供更为完善的师资条件等。

(三) 办学创新思路

创新国企高职办学, 需要转变办学理念、丰富资金投入、优化师资条件等, 其办学创新的基础思路为:不断优化教育, 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强调办学特色, 明确办学需求;改变国有企业的资金投入形式, 创新办学资金来源, 确保国企高职院校的资金稳定;创新结构, 形成“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6) , 实现国企、高职院校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国企高职办学资金来源创新

(一) 管理层收购

国企高职办学资金来源应实现多样化, 打破单一的企业投资模式, 引入多种资金投入形式, 确保国企高职的资金稳定 (7) 。国有企业应转变单一投入资金创办高职院校的思路, 应以管理层收购的形式, 实现高职办学。管理层收购高职院校, 在原有高职院校的基础上, 合理投入资金, 与政府、高职院校加强合作, 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师资、硬件设备, 为其提供实习基地, 以合作共赢的形式发展高职院校。

(二) 高职职员工持股

积极推动高职职员工持股, 以此降低因国企的市场风险为高职院校资金带来的波动。高职职员工持股, 由于员工对高职院校的状况更为了解, 可以全面掌握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方向, 使资金得以合理利用。同时, 国企高职以高职职员工持股的形式投入资金, 丰富了资金投入形式, 高职院校的资金承担形式多元化, 职工持股的形式参与办学, 将更加调动教育的积极性。此外, 股份化使国企高职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化, 提高教育水平, 从而利于资金的吸收 (8) 。

(三) 吸收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

相比于其他行业而言, 教育行业的风险较小, 稳定性强, 容易吸收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国企高职, 以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的形式投入资金, 可以丰富资金来源, 分担国企资金投入, 实现国企与民营资本共同投资, 共享市场, 共同赢利。在国企高职中, 吸引民营资本, 以混合所有制的形式投资办学, 有助于国企高职发展的多元化, 使单一的为国企培育人才向社会培育人才的方向转化 (9) 。同时, 吸进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 有助于增加国企高职的硬件设施、增加实习基地, 有助于多元化、多技能、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四) 高职院校资产证券化

实现国企高职的稳定、长期发展, 高职院校应从自身改变、提升自己, 注重师资培训,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逐渐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提高综合素质, 扩大其影响力。在国企高职院校影响力提升的基础上, 可进行高职院校资产证券化, 以高职院校资产吸引资金投入, 以证券化的形式融资, 包括实体资产证券化、无形资产证券化 (10) 。对于实体资产证券化, 可将实习基地、实验设备、科研成果等在市场上进行出售, 以证券化形式融资。对于无形资产, 包括国企高职的影响力、某一专业实力等。高职院校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资产流通, 实现资产增值, 同时进一步提高院校实力。

四、结语

探索吸引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本, 逐步实行投资主体多样化, 最终对国企高职办学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造, 提高国企高职办学的管理效率;其次, 应积极调研资本市场, 扩大直接融资的力度, 同时, 依托国有企业自身行业优势和良好信誉, 积极吸引社会捐助, 努力扩宽经营渠道, 开展多元化经营。

注释

1张忠海.国企办高职的困境摭谈[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8) , 第56-57页.

2孙连振.国企独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J].才智, 2011, (22) , 第258-259页.

3杨家坤.支持国企办好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国企举办高职教育的优势、困难及建议[J].价值工程, 2013, (18) , 第272-273页.

4张华.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探索高职教育的新路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 第36-39页.

5任佳, 陈娇.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和意义探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 第28-30页.

6周世青, 何万一.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发展动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3) , 第51-54页.

7毛志伟, 竺小恩.高职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与投入效益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27) , 第18-20页.

8储祖旺.中国高校筹资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9李海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湘潭大学, 2011.

多元投入 篇4

analysis of US census data nationwide found that between 1995 and 1996, a greater percentage of single, femaleheaded households were earning money on their own, but that average income for these households actually went down全句的基本结构是:A center analysis o US census data nationwide found tha

近日, 从大连市残疾人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获悉, 近五年, 大连市累计投入经费4亿多元用于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全市开设培训种类305项, 累计培训残疾人31367人次, 其中农村11984人次。

大连市还在部分涉农区市县挂牌建立了13个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 成立了电大残疾人学院和东北财经大学网络学院海燕班, 完成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2万多人次的资助奖励, 资助金额近1500万元。

【多元投入】推荐阅读:

投入模式07-14

合作投入07-17

文化投入05-16

工作投入05-25

自动投入05-30

劳动投入06-12

质量投入06-20

政府投入07-13

营销投入07-26

安全投入08-06

上一篇:基于项目招投标下一篇:高校财务误区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