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评价(共10篇)
教育投入评价 篇1
近年来,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呈现大幅度增长, 比重逐年上升。但目前政府教育财政的支出关注于增量和增速, 高职院校的着眼点在于能够申请到更多的经费, 出现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等现象。这种财政资金拨付和使用上的权责脱节、资源浪费等现象凸显。因此, 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行绩效评价十分必要。
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 是在其高等教育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 开发的一种适用于测量办学效率和效益的一系列的评价方法。而在我国,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的评估基本集中在办学质量, 教育经费的投入仅仅作为对办学质量评估过程中的一个指标或环节。目前, 我国的高校评估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 以高校自我评价和教育主管部门评估的二维评价模式。但随着教育评估专业化、复杂化、市场化等要求, 引入第三方评价已成为必然趋势。
1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绩效引入第三方评价的必要性
高校投资绩效评价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 对高校的投入产出情况及师资等情况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根据获得的结果决定对高校投入经费的多少。第三方评价指的是由独立于高职院校和教育管理机构之外的具有教育评估资质的第三方组织或机构, 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后产生的办学效果和效益等方面进行诊断性评价。
1.1 第三方评价有助于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多方筹措机制尚不完善, 财政拨款仍是高职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一方面, 我国财政拨款的焦点在于数量的多少和增速的快慢, 经费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尚未重视。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 只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要”钱, 而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 高职院校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使用率不高, 甚至麻木浪费等现象。第三方评价可以给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的合理性提供科学的参考, 使得高职教育经费投入高绩效有了起点。
1.2 第三方评价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从当前高校经费投入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看, 都不能体现经费投入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不能客观反映当前高职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从评价主体看, 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人员可以是与高职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构成, 在进行评价时, 明确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注重各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整合, 做出科学的评价体系, 弥补了政府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不足。从评价方式看, 第三方评价机构一般都是具有政府和学校共同认可的评价资质的独立机构, 其专业性是立足之本。它以独立的身份, 站在公正的立场, 运用专业的手段作出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公信度更高, 也让高职教育各利益相关方更加信赖。
2 引入第三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2.1 第三方评价机构筹建发展难
在西方发达国家, 利用第三方机构对高校的投资绩效进行评估十分常见。如在英国, 大学拨款委员会作为第三方机构参与高校投资绩效的评估。正是有了专业的、政府和高校认可的第三方机构, 才保证了第三方评价的可行。而在我国, 政府尚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第三方机构的运行, 也没有推进第三方机构的筹建和发展, 缺少法律的保障和政府的主导, 第三方机构的筹建和发展困难重重。
2.2 第三方评价的制度环境缺乏
尽管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呼声很高, 但实际上第三方评价很难参与到高职教育评价体系中。一方面, 政府尚没有明确的制度设计, 没有出台相关的文件, 使得第三方评价还停留在理论层面, 当然针对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绩效的第三方评价也还是一种理论设想。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也没有充分意识到第三方评价将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拒绝第三方评价走进校园, 即便有些项目, 如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专业, 必须要有第三方评价, 一般高职院校对此也是纸上谈兵, 轻描淡写。
2.3 第三方评价的制度设计难
客观有效的评价结果依赖于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 明确的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结构和结果应用。构建一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 指标选择不仅要有代表性更要体现体系的完整性, 指标的选择还应考虑其操作性, 在现实评价中的可行性。可见, 一套完备的制度设计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 工作量大, 设计难度高, 外国实践表明, 现实可行的制度设计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 有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和高职教育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参与。当前, 我国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绩效第三方评价的理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导向吸引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在我国, 完备的第三方评价制度的全面达成仍待时日。
3 构建第三方主导、内外结合评价机制的基础条件
目前,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 要实施运行第三方主导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机制, 并使之发挥应有的效力, 社会首先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理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作出改变, 在软件环境上为实施第三方主导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机制提供保障。
3.1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的公开意识
现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评价往往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内部完成, 不但评价过程保密, 不对社会公众公开, 而且评价结果保密。除了相关部门外, 社会公众很难获得能反映实际办学绩效的评价信息。高职院校属于国家事业机构, 经费投入属于国家地方财政支出, 公开绩效评价结果, 是保障和维护纳税人权利的手段。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 以及信息公开的程度加强, 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必须走向公开, 由“后台”走向“前台”, 由封闭式的内部评价转变为开放式的外部评价。
3.2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法治意识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法治意识, 是实施运行第三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的重要保障。法治意识的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我国的社会结构中, 人情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领域也是如此, 评价过程中往往由于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及个人价值偏好而缺少客观性, 从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二是上级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往往以等级、职务等因素, 在评价中往往凌驾于组织权威之上, 使评价结果缺少公正性。因此, 要以严肃的法治意识, 规范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法律法规, 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公平性。
3.3 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
高等教育相比较于中小学教育应当更具备强烈的国家责任感、民族责任感。高职办学往往带有显著的地域性、行业性, 高等职业院校一般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提供直接的动力, 所以, 同时更应当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树立。高等职业院校、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社会机构和社会公众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开展对高职院校的评价。
4 第三方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绩效评价运作的探索
4.1 建立权威的评价主体
建立第三方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绩效评价主体, 要求主体专业性、多元性、独立性的统一。专业性要求评价主体有专业评价人才和专业评价技术, 以增强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一般的第三方评价主体主要指除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高职院校本身之外的社会舆论机构、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 是与第一方、第二方无隶属关系的相关机构。基于高职院校的地方性、行业性、产业型特征, 以及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和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紧密结合相关企业、行业、产业的特点, 建立第三方高职院校经费投入评价主体, 必须充分考虑与高职院校相关的地域特征、行业产业、企业特征, 以行业企业为主导, 根据不同的高职院校吸纳不同的评价机构组成因子。同时, 评价主体的构建要充分引入社会舆论机构和社会权威评价机构。
4.2 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对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绩效进行评价, 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设计评价体系, 需要坚持符合性、建设性、开放多元性、可验证性原则。通过评价体系, 检测高职院校办学功能、办学目标、办学特征、办学效益。评价体系应当包含过程评价为核心的内部评价指标体系和效益评价为核心的外部评价指标体系。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规模小等因素, 通过普遍适用性的绩效评价体系, 对以上高职院校缺乏公正性。因此, 内部过程评价与外部显现的绩效评价相结合, 才能体现整体评价的科学性。过程管理体现高职院校管理的内容、方式、层次、特点等方面。过程评价体系必须体现管理目标的绩效性、管理范围的全面性、管理主体的多元性、管理方式的综合性和管理工作的计划性等原则。外部评价体系除了部分共性的指标之外, 也应当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 建立一整套高校绩效管理指标考核评价体系。
4.3 从法律上对第三方评价予以保障
要使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从立法的角度确立第三方评价主体的地位。通过法律手段以制度的形式规定评价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外, 保证第三方评价主体的权威性和可参考性。通过地方制度明确规定保证第三方评价主体对高职院校的调查、评价的权利。同时规定第三方评价主体的评估范围、评估方式、评估权限, 实现第三方评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确立第三方评价结果的权威性, 为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在经费投入、教育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性的参考, 同时达到有效约束和激励高校管理者, 改善高职院校经营管理, 引导办学行为, 实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艺灜.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中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及规避路径探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1 (4) .[2]章鸣.高等教育评估中“第三方评估”的历史与发展模式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8 (3) .[3]王征.关于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开展第三方评估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9) .[4]尚虎平.非政府评价的政府管理效果美国高校基于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第三方评价对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7 (5) .[5]王育仁.第三方质量评价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6) .[6]周应中.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5) .[7]陆川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1) .[8]陆春阳.让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1) .
教育投入评价 篇2
引言
从现阶段我国地质勘查科技投入机制的现状分析,其中缺乏明确战略,科技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依旧存在,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全面分析了解地质勘查的实际需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强化科技的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全面推进我国地质勘查领域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地质勘查科技投入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勘查领域的科技投入也需要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在地质勘查领域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实际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些差距,并且也客观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缺乏明确战略 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以科技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地质勘查领域虽然响应了国家的各项号召,但是却缺乏相应的战略部署,由于科技投入的主体与客体都不会,因此如何投入,怎么样投入等等这些方面都没有给予明确的指导,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科技项目投入,我国也没有给予明确的渠道,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都极大的制约了地质勘查领域科技水平的提高。
2.科技投入强度弱 虽然我国一直大力倡导科技兴国,以科技求发展,并且近些年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也非常速,但是这与国际水平相比,依旧存在很大差距,同时我国勘查工作中科技投入力度依旧不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地质勘查的发展。
3.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完善 发达国家R&D经费的绝大多数来源于企业,我国2009年的R&D经费来源中,有71.7%来自于企业,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但政府的R&D投入比重相比较欧美老牌发达国家而言相对偏低。此外,我国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仅占到4.8%,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R&D经费来源渠道还较为单一,有待进一步拓展。
4.人力投入不足 目标、技术尖端目标;日本和韩国强调发展产业共性技术;印度与巴西则强调局从相对量上来看,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每万人劳动力中从事R&D的人数基本在100~120人之间,我国2009年只有40人,不仅远远落后于这些发达国家,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5.科技产出转化率低 (1)科技投入渠道单一。1999年地勘队伍属地化后,国家资金大量退出了矿产勘查领域,但市场资本没有大规模进入(姚华军等,2005)。2007年到2009年,我国地质勘查科技投入中的中央财政一直占总投入的50%以上。2001年到2008年这八年间,在我国地质勘查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经费来源渠道中,政府的资金投入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2009年政府资金达16亿元,占总投入的80%。(2)缺乏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在地质勘查领域科技投入的过程中,基础研究是不可忽视的,它是知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想要实现我国地质领域的腾飞,基础研究工作必须落实好,但是从目前我国在这个方面的所取得成效并不明显,相关的地质勘查研究人员与机构在先关工作方面将重点放在了研究以及实验发展方面,并且从事发展研究的工作人员数量依旧在不断提升,与之相对的,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工作人员數量则相对紧缺,相关的支出费用增加幅度也很小。(3)地质勘查科技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学者们指出,目前我国的地质勘查科技人才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概括起来可以说成是“六个不足,一个不完善”(李冷,2008)。即地质勘查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余缺并存;青年人才不足,地质勘查科技人才老龄化现象严重;领军型及骨干人才不足;一线人才不足;人才的继续教育不足;人才的创新度不足;地质勘查科技人才机制不完善。
二、地质勘查科技投入机制构建
1.确保地质勘查科技投入的资金保障
我国政府在地质勘查科技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为地质勘查业的科技投人提供有利的支持,保障地质科技投入总额逐年增加,长效稳定。首先应该明确资金投入的方向以及重点,科学的进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基础经费的投入比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比如针对地质找矿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等等,政府是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必须要为勘查领域的科技发展进行引导,将企业作为主体,采用多元的渠道,对科技投入进行补给。加强对地勘基金的管理,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向地质勘查行业并建立风险资本市场;最后,还要加强科技经费投入的管理与监督,建立科学有效的、科技投入效果评价机制,确保科技经费真正发挥作用。
2.完善科技立法建设
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科技立法体系,是实现地质勘查科技投入机制的保障。是国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途径,我国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实现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奖励等各个领域的干预,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要更加重视,对于那些侵犯人们知识产权的行为必须给予严厉的惩罚。
3.培养地质勘查科技人才
重视地质科技教育,加大对地质教育的财政投入,建设高水平的地质类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科学研究基地、地质类重点实验室、地质国家工程中心等,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地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中注重兴趣的培养以及实习、实验、生产和科研训练,大力培养地质勘查行业的青年人才、领军人才以及骨干人才;建立地质勘查单位、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养创新型地质勘查科技人才;营造尊重地质勘查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围,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地质勘查科技人才待遇,完善地质勘查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地质勘查科技人才。
4.促进地质勘查科技成果转化
在地质勘查领域中,产学研之间的协作同样非常重要,要强化专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市场之间的联系,不断的拓展合作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成熟,并最终构建双赢的市场合作体制。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的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建立地质科技转让中心,促进我国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研究,强化市场监督,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地质资料特别是公益性地质资料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和共享水平,逐步完善技术市场的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地质勘查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结束语
勘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勘查领域也开始引入更多的科学技术,构建科技投入机制,是实现勘查效率与质量的关键,虽然目前我国在这个方面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以及制约因素,但是,只要勘查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国家政府给予充分的支持,那么必然会促进勘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投入评价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价
公共财政的危机已是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何让有限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 一直为各国政府所关注, 其间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的内涵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即是指政府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财政拨款。包括两项内容, 一项是预算内教育经费 (教育事业费拨款、基建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 ;一项是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城市教育附加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 。
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价是现代财政基础评价理论发展和实施提高教育财政投入效率实践探索的结果。当前公认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的核心目标, 就是在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总量不足的条件下, 要求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能科学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财政资源, 从而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及与市场的协调能力, 保障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其评价的基本原则为经济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除直接效益之外, 绝大部分表现为间接效益, 即教育项目的产出——各级各类毕业生进人生产岗位后高效率工作而为社会多创造的价值, 即毕业生的工资进行计算, 具体涉及:经济和收益的增长、收入差距的缩小、经济行为的改善和教育的外部效果。如何让有限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 一直为各国政府所关注, 其间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考核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使用现有的绩效考核指标并结合上述的产出模型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进行考核, 笔者发现了如下问题:1.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产出效率偏低,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劳动力相比, 教育资本的产出弹性是0.023, 远远低于劳动产出弹性1.134。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仍然欠缺, 仍然是制约高等教育产出扩大的瓶颈;另一方面, 实际到位的财政投入中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较高, 使资本投入的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2.高等教育的效益较强地依赖于专任教师比例。在我们的投入产出模型中, α=0.023。如果以专任教师总数替代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总数, 那么我们得出的α>0.023。即在高等教育的劳动投入中, 专任教师对高等教育产出的影响更强。换言之,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效益随着高校专职教师的增长而增长。
在使用现有的绩效考评指标对我国的财政投入进行考核的时候, 我们发现绩效指标本身还不完善, 并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财政投入的状况, 从而使得整体的财政投入机制不能真正地激励高校竞争, 促进高校办学效益的更快提高;财政投入也不能成为政府宏观引导和监督高等教育的有效杠杆。而且财政拨款公式的设计往往以学生数作为单一的政策参数或者核心考核指标, 忽略了财政投入机制的多目标要求, 也不能体现多政策参数对学校办学行为的多重激励作用, 不能实现政府利用财政投入对高校办学进行引导和监督的多重政策目标。
三、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价体系之前, 首先应明确财政投入配置的政策目标或者说资金分配的政策目标, 因为目标描绘了体系构建的方向所在;在目标确定的基础上, 再来寻找达到目标的路径选择。这些目标可以归纳为:1.充足, 即投入总量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否能满足培养国家所必需的毕业生的需要;2.公平, 即资金在各高校和各项目之间的公开和公平的配置;3.效率, 即力图达到成本——收益和成本——效益的教育效率标准;4.绩效, 即资金的预算或者拨付是否有绩效考核因素做支撑;5.稳定和可预见性:即高校的运作稳定, 对于自身可以获取的资金配置也是可以预见的。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通过绩效指标对高等教育机构施加影响, 以改善高等教育服务供给, 提高高等教育投入的产出。在各国的实践中,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完全相同, 甚至差异很大。合理、周全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范围是设计具体指标的基础。可采用的范围涵盖:投入、产出、过程和结果四个方面。与范围相吻合的指标体系包括了投入指标、产出指标、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 在遴选指标之前, 有必要制定一套简单、客观、有效而能引起共鸣的设计原则, 如: (1) 目标明确:指标与财政投入政策目标、高校教育目标相关, 尤其应与教学和科研目标相联系; (2) 精确和标准:指标简明扼要而不含糊, 虽不一定完全量化, 但有统一标准, 便于比较; (3) 系统:指标系统地反映投入、过程和产出等各方面的情况; (4) 经济:即以合理的成本获得所需的数据; (5) 充分:指标本身或与其他指标相结合, 可提供有关学校运作的有效信息, 并能反映其中的问题, 从而为绩效考评提供充足的依据; (6) 公正和可信, 指标应具有可接受性、可信度, 并避免偏见; (7) 可以监督, 即必须容易进行独立监督。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量是可用相对确定的数量计量;但由于教育产品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产出是很难用定量的数量统计, 所以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的考核带来很大的困难。以往教育财政投入评价更多地关注了投入量等问题, 而对于效果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显得更加的紧缺。一方面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高等教育系统内部配置结构不合理, 同时效率低下、浪费惊人。因此, 如何让有限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 使得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考核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宋友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5, (2)
[2]王 敏: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探析[J].财政研究, 2005, (6)
谈教育的“三大投入” 篇4
情感投入是基础
心理学指出,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要尊师重教,情感是基础。没有对教育的情感就不会有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情感决定着对教育的态度、决定着对教育的认识和支持度。常言道,没有对教育的情感,就没有你心目中的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人还是非教育工作者亦是如此。一个对教育缺乏感情的人,他是不可能真正关心、支持教育的。作为一个教师,积极的教育情感体验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也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获得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对教育的情感,他也不可能感受到“人类灵魂工程师”、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光荣和自豪感,不愿意对工作有多大的付出,不可能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其实,不管是谁,哪怕你是腰缠万贯的富豪、企业家,还是身居高位的政府官员,或者是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人,你如果没有对教育的深厚情感,其实际就是缺乏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就是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报答,感谢别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说的就是感恩。学校如同家庭,教师如同父母,谁不是老师所教,谁不是从学校走出来的呢?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既要在口头上大力宣传教育,重视教育,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上感恩教育,为教育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用我们的真情呵护教育,切不可“只打雷不下雨”,空喊一通口号。
当然,作为老师,我们要处处为人师表,用“心”工作,热爱教师的职业,当个合格的“育花人”,用真心去哺育孩子,用真情去滋润孩子,做好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一切,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弘扬社会正气,谱写教育的新乐章。让全社会认识教育,理解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假如,我们老师自己都缺乏对教育的热爱,你又怎能去奢望别人来关注教育呢?
人才投入是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教师队伍的优劣决定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优化教师队伍,必须要有数以万计的优秀教师作为支撑,其人才的投入是关键,人才是第一位的。常言道,名师才能出高徒。
首先,我们要想方设法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把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招进教师队伍,鼓励他们把教师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来做。同时,要把那些德才兼备且有管理能力的教师安排到学校管理岗位上来。让“内行”管理学校,让“内行”领导教育,让教育充满阳光。
其次,我们要培养和用好现有的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留住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把那些能做事,愿做事,能做好事的老师重用起来。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培养他们成为我们自己的名师和“教育专家”,让他们安心教育,勤于教育,全身心投身教育,并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觉得搞教育有奔头,不使老实人吃亏,不使投机钻营者得利,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体验到组织的关怀,使他们愿意“尽其才”、“尽其用”。
最后,在人才的投入上,在考虑“龙头”学校师资投入的同时,一定要考虑薄弱学校的师资配备。不能把一些学科的“顶尖级”教师都集中在某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地方,让“人才”堆积浪费,又事实造成地域和校际间师资的严重失衡。这对薄弱学校的孩子是不公平的,这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样,教育的整体质量的提高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经费投入是保障
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经费。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建筑校舍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投资,是教育发展的精神源动力,是办好教育,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落实。教育内部也要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首先,要保证教师工资、福利等待遇按照《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按时、足额发放,这是教师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其次,要加大对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励力度。特别是要解决好优秀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对教师的职称评聘要充分体现“能者上,庸者让”的合理流动机制,要在教育内部形成奖优罚劣的良好氛围。
再次,多给有困难的师生予以更多的关爱和切实的资助,解决其存在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对教师子女的入学、就业在政策和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提供必要的帮助。老师们往往是教好了别人的孩子,误了自己的子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最后,要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的投入与更新,搞好学校前瞻性布局并点、校园规划,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间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给师生营造一个全新、优雅、舒适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
(作者单位:宣恩县晓关乡中心学校)
教育投入评价 篇5
一、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方式的局限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 规模扩张引发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为了满足社会各方利益群体对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益的诉求,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 构建适合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评价方式成为当务之急。现有的高等教育评价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首先, 评价理念相对滞后。现有的教育评价中依然偏重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等, 而忽视学生是否在高校中获得有价值的教育经验, 学习的质量得到保证, 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其次, 评价主体比较单一。我国政府不仅是高等教育的管理者, 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者, 因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 评价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再次, 评价结果的利用效率不高。评价结果对高校自主改革的引导作用不足;对社会公众开放的程度、为科学研究服务的程度不足;缺乏系统化存储与动态化管理。
二、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的概况与研究进展
(一) NSSE概况
20世纪末期, 美国高等教育出现质量滑坡,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使人们进一步质疑传统高等教育评价方式, 即主要依据资源、声誉等指标进行的大学排名和资格认证。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乔治·库在此背景下提出学习性投入概念, 指出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是学生投入有效教学活动的程度[1]。所谓学习性投入, 即“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 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的支持力度”。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学习性投入调查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以下简称为NSSE) 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
NSSE主要是针对四年制本科院校学生投入高层次学习和发展程度的年度调查, 以收集学生学习状况、学校支持措施, 以及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学生满意程度方面的信息。在评价指标方面, NSSE在良好实践理论基础上炼出有效教育实践评价五项原则, 构成NSSE五大可比指标: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师生互动水平、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校园环境的支持度, 根据五项指标组织项目构成“大学生报告”, 作为NSSE的测试工具。
(二) NSSE发展历程
自1999年开始, 由Pew慈善委托基金会出资, 由印第安纳大学中学后教育研究中心、印第安纳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和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心负责共同开发与管理NSSE项目。自2000年NSSE正式在全美推行, NSSE调查已经进行12次, 调查院校从开始的276所, 到2011年累计参与高校1523所。NSSE影响已经扩展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3]。
我国国内学者对于NSSE的关注主要是从2006年以后开始的, 杭州工业大学罗晓燕等学者比较全面地对NSSE进行解析。2007年,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与我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学者合作, 对NSSE进行汉化研究, 并初步形成汉化版NSSE-China。从2009年开始, 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主持, 全国27所高校参与的中国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全面启动, 我国进入NSSE实践研究阶段。至2011年, NSSE汉化版累计对百余所院校进行调查。
(三) NSSE经验总结
1. 评价机构独立。
NSSE由中学后教育研究中心、印第安纳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和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心负责共同开发与管理, 不属于美国大学院校鉴定认证机构。独立于政府与参与调查高校以外的第三方评价主体身份, 保证了评价结果的中立性和可信度。另外, 该项目由包括教育研究专家、各州教育监督机构、社会公众代表组成的外部质量鉴定团体对调查结果进行复审, 以确保调查的高度独立性与客观性。
2. 数据管理科学。
NSSE管理中心与高校之间签订保密协议, 协议规定NSSE和参与高校都有权使用调查数据进行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 但NSSE不能擅自将调查结果公布。这种保密协定一方面保证了高校自愿参与调查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排除了高校对学生参与调查的干扰, 保证收集数据的真实有效。NSSE对所有参与高校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建立了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据库。NSSE根据参与院校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调查报告,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3. 实践应用广泛。
NSSE数据结果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 高校充分利用NSSE数据, 选取各类高校常模作为参照确定其所处的位置和表现, 诊断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进行改革。其次, 美国各州政府以及其他高等教育鉴定团体重视NSSE调查, 将NSSE调查结果作为评价高校教育绩效和进行认证的参考依据, 监控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再次, 美国高校为了提高知名度、争夺优秀生源主动在院校官方网站公布调查结果。主流媒体也在极力敦促参与调查的高校公布其在NSSE调查中的表现, NSSE已成为公众择校的重要指南。
三、以学习性投入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价方式的构建
(一) “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理念
为确保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理念。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是育人, 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重心是学生。大学教育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 还有赖于学生学习投入的程度, 以及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学习性投入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发展质量, 关注高校支持学生学习所提供的教学、管理、服务质量以及良好的校园环境, 真正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核心评价理念。
(二) 以多元化评价主体作为教育评价的组织模式
政府、高校和社会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各方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与诉求都应该得到重视, 这恰与我国现行的政府主导评价模式相冲突, 因此, 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多元化评价组织模式势在必行。首先, 鼓励社会团体作为第三方评价主体是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第一, 社会团体的独立性, 避免政府与高校对于评价结果的干扰, 更好地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与公正性。第二, 社会团体的社会性, 能够从社会利益主体的需要出发, 保证高等教育向符合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第三, 社会团体的非官方性, 与评价对象高校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其提出的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改进建议更易被高校所接受并付诸实施。其次, 重视高校自评。将高校自评纳入到教育评价体系中, 激发高校自我评价、自主监督、自发改革的内在动力。另外, 弱化政府评价的主体地位, 向监控与引导功能转变, 变直接评价为间接监控, 确保高等教育评价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 以有效教育实践原则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指标
依据有效教学实践五项原则提出的五大可比性指标, 作为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有其重要价值。首先, 五大可比性指标纳入教育评价中, 便于参与学校将评价结果与国内院校整体水平进行参考对照, 还可用于国际比较研究。其次, 针对五大可比指标设置的评价条目非常具体清晰, 例如, 学业挑战度对应评价条目包括学生参与科研、学术活动的时间和工作量, 学校的期望以及对于已参与的学术课程难度评价等具体清晰的条目有利于高校诊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4], 实施卓有成效的改革。再次, 与五大可比性指标相对应的评价条目, 设置较为全面, 囊括了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大学生涯的方方面面, 能够全面准确评价学生学习性投入的情况以及学校提供的支持程度。
(四) 以科学的数据管理作为教育评价的监控体系
以学习性投入导向的教育评价方式将教育质量焦点从教育投入转向教育过程。建立完备的数据库资源, 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过程进行常态化、动态化、系统化的管理和监控, 有利于高校为自身教育质量进行诊断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还有利于加强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利益群体的沟通与协调。目前, 我国教育评价数据库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数据库管理机构还有待建设, 政府和高校对数据库的重视与投入还有待加强, 数据收集、整理与运用技术还有待提高;数据库信息的开放透明程度和服务理念还有待改善。
(五) 以指导高校自主改革作为教育评价的终极目的
如果评价仅仅停留在等级评定上, 那么高校就会将关注点投放到如何应对教育评价上, 而无暇顾及评价之后的改进与提升。当教育评价活动结束, 教育教学改革也就停滞不前。教育评价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评价的诊断功能, 引导高校自发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转变教育理念,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以促进学生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最终实现教育经验的丰富、能力技能的发展。
[责任编辑包玉红]
摘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方式存在的局限, 本文对“学习性投入调查” (NSSE) 的研究概况进行深入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为评价理念、以多元化评价主体为组织模式、以有效教育实践原则为核心指标、以科学的数据管理为监控体系、以指导高校自主改革为评价目的, 构建学习性投入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价方式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学习性投入,评价方式,NSSE,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晓燕, 陈洁瑜.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美国NSSE“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J].比较教育研究, 2007, (10) .
[2]海迪.罗斯, 罗燕, 岑逾豪.清华大学和美国大学在学习过程指标上的比较:一种高等教育质量关[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4) .
[3]NSSE Timeline1998-2009http://nsse.iub.edu/sy-mp10/NSSE_Timeline_History.pdf (5) :51—53.
教育投入评价 篇6
一、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现状
近年来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尤其注重各种评价方法的运用,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和熵值法等。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AHP法,近期又形成了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高校绩效评价的趋势,如将因子分析法与平衡计分卡、层次分析法与DEA结合等。在国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相对较少,多倾向于高校整体绩效评价,如Ahn & Seiford对美国153所高校进行了绩效评价,并比较了公立、私立高校绩效情况。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多倾向于定量方法和综合研究方法的使用,英国、德国、荷兰则以定性研究为主。此外,相关研究还涉及对高校科研绩效评估程序、内容、形式和体系等方面的探讨。可见,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科研绩效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很少有学者综合运用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绩效进行评价,成果稍显不足。
本文在设立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采用《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2012)》 及相关官方网站的数据,借助Yaahp和Stata软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我国教育部直属的5所高校的科研绩效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高校优化科研管理提供参考。
二、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AHP法构建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运用PCA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投入—产出”模型,要获得持续的高质量、高水平科研产出增长,在保证科研投入充足的同时,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生产效率同样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评价指标分为投入向量与产出向量二维结构,通过投入的不同考察产出的差异;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T.L.Satty教授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分层次决策方法[4]。它把复杂问题分解成n个组成因素,再将n个因素组合为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矩阵确定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
(二)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深入分析科研绩效评价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构建了包括六个准则层的科研投入指标体系以及包括八个准则层的科研产出指标体系,即两个层次结构模型,最终形成了高校科研绩效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三、实证分析———以教育部直属5所高校为例
本文选取教育部直属的5所高校进行实证研究,以A~E大学代称。
(一)确定科研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权重
本文采用的数据均可直接从统计资料获得,且评价对象数据较少,因此本文综合PCA分析权数和主观判断结果分别对两个层次结构模型构造了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即参考方差贡献率和主成分得分系数等客观数据主观判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了比较判断矩阵(限于篇幅未全部列出)。经检验,所有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进而认为计算的各级指标权重具有合理性,部分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可知,在对高校科研投入情况考察中,指标 “仪器设备资产值”、“科研经费总额”和“研究与发展课题投入人数”的重要性较强,三者的权重差异较小;其次为“社会科技活动人员数”;最后为“图书馆藏书量”和 “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比例”。可见,人的思维中相对重要的因素其权重越高,反之权重越低。
由表2可知,在对高校科研产出情况考察中,指标 “出版专著数”的重要性最强,权重最大;其次为“当量毕业硕士研究生人数”、“当量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和“专利出售当年实际收入金额”、“发表论文总数”和“当量国家科技奖获奖数”;最后为“省部级科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获奖数”和“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金额”。
(二)计算科研投入、产出综合得分以及科研绩效得分
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后,就可以结合高校的具体相关数据进行科研绩效评价,基本思路是以上文中每个指标对应的Wi作为权重,分别对高校的科研投入、产出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加权平均,即得到各高校的科研投入、产出综合得分。然后将各高校科研产出除以投入综合得分,可得到各高校科研绩效得分及排名(见表3)。
由表3中可知,各高校科研绩效差异明显,其中C大学的科研绩效得分是最高的,B、D和E大学次之,A大学最低。排名较低的高校可根据自身每一项得分的数值分析发现影响自身科研绩效的因素,优化科研管理,制定绩效提升策略。以有关A大学的数值分析为例(见表4)。
由表4可知,在科研投入方面,A大学无论是在总目标权重较大或较小的指标上,其指标的Wi普遍较大, 如x11、x21和x12、x23,说明A大学在仪器设备资产值、科研经费总额、图书馆藏书量和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比例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其科研投入水平较之其他高校要高得多。在科研产出方面,A大学在总目标权重较大的指标上,指标的Wi普遍较小,如Y21和Y21,说明A大学在当量毕业硕士研究生人数和专利出售当年实际收入金额等方面处于劣势,数量较少;反之,在总目标权重较小的指标上,其指标的Wi普遍较大,如Y11和Y13,说明A大学在普遍认为重要性程度不高的科研产出方面表现出色,却不能为自身科研绩效得分加分。所以在较高的科研投入水平前提下,A大学出现了低水平科研绩效。
(三)结果分析与建议
第一,各高校科研绩效差异明显。本文虽然选取了较小样本,却也不难发现各高校的科研绩效得分差距较大,科研绩效情况差异显著。排名较低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每一项得分的数值分析发现影响自身科研绩效的因素,有的放矢地优化科研管理。
第二,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水平与科研绩效水平之间不一定对应。投入、产出水平较高的高校也会出现科研绩效偏低现象,如A大学的科研投入得分很高,科研绩效情况却不容乐观。可见,对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才是影响高校科研绩效的主要因素。
因此,高校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一方面可以从总目标权重较大的产出指标着手,改善科研产出指标与总目标权重的匹配程度,即重视科研成果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提高那些人们认为重要程度较高的科研成果产出量,提高科研绩效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从投入指标着手,对于总目标权重较大而自身优势较明显的指标方面可以适当减少科研投入,而对于总目标权重较小而自身处于劣势的指标方面则可以适当增加科研投入。
摘要: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教育部直属五所高校的科研绩效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高校科研绩效间差异明显,高校应分析影响自身科研绩效的因素,有的放矢地优化科研管理。
关键词:科研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教育部直属高校
参考文献
[1]段永瑞,霍佳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7).
[2][4]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7.
教育投入评价 篇7
近年来, 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广东在国内率先出台《广东省实施自主创新促进条例》。2012年广东的技术自给率从53.9%上升到68%,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从1.3%提高到2.1%。PCT国际专利受理量、发明专利授权量稳居全国第一。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基因组、超材料、干细胞、中微子等方面创新成果跻身国际领先水平。省部院产学研合作获得显著成效, 共实施合作项目2万多项, 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2万亿元。获得“973”首席科学家项目37项。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作为创新驱动力的作用不断凸显。当前阶段, 广东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期、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和科技创新的活跃期。截至2012年, 广东省R&D投入强度已达2.1%, 不断增加的科技投入对广东省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如何追寻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的最佳平衡点, 成为了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因此, 对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估, 进而指导资源的合理、高效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科技活动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过程, 传统的投入产出比例法和参数法已不再适用, 学者们更多采用非参数法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 而DEA模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收集相关数据, 本文从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角度分别对广东省2000-2012年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2 指标体系构建
科技投入是指支持开展科技活动的投入, 即生产性投入, 主要分为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两个方面, 二者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其中, 人力投入是根本, 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财力投入是保障, 是加大人力投入的助推器。因此, 在人力投入方面, 主要选择专业技术人员数、R&D人员数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3个指标;在财力投入方面, 主要选择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额两个指标。
科技产出是指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成果, 是科技投入的直接反映, 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两个方面。其中, 科技论文和专利是知识产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分别体现知识创造成果和技术发明成果, 而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直接反映了出售专利或技术转让所获得的收入;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 其能否健康发展决定着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转型升级, 主要可以用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指标来衡量 (见表1) 。
3 DEA模型
数据包络法 (DEA) 由著名运筹学专家A.Charnes和W.W Copper首次提出, 是一种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的多指标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方法。通过构建DEA模型, 不仅可以对决策单元的有效性进行排序和评价, 还能进一步分析各决策单元非DEA有效的原因及改进方向。
假定n个决策单元DMU, 每个DMU都有m个非负输入指标和s个非负输出指标, 分别可表示为Xi= (x1i, x2i, …, xmi) , Yi= (y1i, y2i, …, ysi) , 对应的权重向量分别为Vj= (v1j, v2j, …, vmj) T, Uk= (u1k, u2k, …, usk) T, 其中i=1, 2, …, n, j=1, 2, …, m, k=1, 2, …, s, 构建的DEA (C2R) 模型如下所示:
为了便于求解, 引入剩余变量s+和松弛变量s-, 可得到相应的对偶规划模型:
4 实证分析
通过查阅广东统计年鉴、广东科技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广东省科技局、统计局网站等, 获取了广东省2010-2012年的科技投入产出数据。鉴于科技产出具有滞后性, 选取滞后期为1年。
4.1 数据标准化
由于不同指标之间的差异较大且单位不同, 不具有可比性, 采用内差打分法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从而得到评价指标的规范化结果。因为选取的指标都为正向指标, 所以可以统一对指标进行如下变换, 令
其中, pij为第i年第j个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评价值, qij为第i年第j个指标的原始值, qj*max为第j个指标在所有评价年份中的最大值, qj*min为第j个指标在所有评价年份中的最小值。标准化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
4.2 相关性分析
经验法则表明, 决策单元DMU的样本数至少是投入、产出指标之和的两倍以上时, 使用DEA方法效果最佳。因此, 利用SPSS 17.0软件分别对投入、产出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剔除相关性极强的指标, 以期精简指标体系。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 R&D人员数与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额,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与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额, 发明专利授权量与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之间的相关性分别都达到0.95以上, 因此删除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额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这4项指标。简化后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4.3 结果分析
4.3.1 效率分析
以广东省2000-2012年间每一年的科技投入产出作为决策单元, 运用DEAP 2.1软件进行求解, 可得到每一年的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 见表3所示。
由表3可见, 2000-2012年, 广东省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有6年达到DEA有效 (θ=1) , 有5年处于DEA有效边缘 (0.9<θ<1) , 整体而言, 广东省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平均值达0.962, 科技资源配置基本处于相对最佳状态。
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来看, 技术效率代表投入产出的转化率, 规模效率代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出增加率。在DEA无效的年份中, 规模效率不为1的年份较多, 反映综合效率的无效很大程度上由规模无效导致, 投入产出规模存在不匹配。进一步分析发现, 除2010年外, 规模无效的年份都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 说明在对科技投入加强管理的同时, 增加一定量的科技投入可以带来更高比例的科技产出。
4.3.2优化调整分析
由DEA模型的基本原理可知, 如果DMU为非有效, 则肯定存在一个从非有效到有效的调整方案。通过获取投入指标的剩余变量值和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值, 可以得到广东省科技投入产出的优化方案, 从而提出如何量化调整投入和产出。具体如表4所示。
表4给出了DEA无效年份中, 科技投入冗余和科技产出不足的量化值。结果显示, 产出指标中, 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历年来都已达到理想数值, 从2000年的12 111篇到2012年已近30 000篇, 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 反映广东省在论文发表方面成果显著且论文质量较高;发表专利授权量在2000-2003年间与理想数值差距巨大, 产出严重不足, 但在随后的几年中逐渐趋于理想, 反映广东省在技术创新方面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在某些年中也存在一定不足, 但整体而言并不明显。投入指标中, 除了2000年和2001年存在冗余过度现象外, 其他年份中基本不存在显著冗余。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王守宝.地区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研究[J].东岳论丛, 2010 (7) :48-51.
[3]王莉, 李旻暾, 刘芹.基于DEA的广东省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22) :75-77.
[4]薛蔚.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教育投入评价 篇8
由政府部门直接进行绩效评价存在至少两方面的弊端, 一是独立性没有充分保证, 即使实行评管分离, 将绩效评价职能移交给专职监督的审计部门负责, 但毕竟与科技管理部门同属政府, 或多或少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业务联系甚至利益关系, 身份独立性和评价公正性难免受到影响和质疑;二是专业性不足,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涉及科技成果的评价, 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 政府部门面对的是所有财政投入方向的绩效评价, 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非常广泛, 不可能配备对应的专业性人才进行专业评价, 决定了政府部门更适合于绩效评价工作的发起和组织, 最好将专业的绩效评价工作交给第三方评价机构负责。
为了保证科技评价公正、公平与公开, 保证评价机构与人员的专业性与独立性, 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国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科技评价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与政府形成分工, 各自负责对不同领域的评价。如在英国, 第三方评价机构负责具体科研项目、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评价, 而政府负责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计划的评价;另一种是不限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领域, 根据政府需要在多种领域组织或展开评价工作。如日本各级政府组织开展自评估的同时, 也根据需要组织第三方评价。
一、目前我国科技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 缺少独立稳定的专业化第三方评估队伍
我国大多数第三方绩效评价组织都源于政府组织。我国对第三方绩效评价组织的管理采取双重管理的模式, 使社会组织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现行管理体制要求社会组织既有业务主管单位又要有行政挂靠部门, 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导致行政力量干预第三方绩效评价组织的日常管理, 不利于社会组织独立自主发展。加上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致使第三方绩效评价组织的发展动力不足。正因为种种限制, 我国能真正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绩效评价组织很少。我国的第三方绩效评价组织不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来讲都是不足的, 至今也少有影响力大、公信力高的第三方评估组织, 大多评价组织规模偏小。
(二) 政府干预过多导致第三方绩效评估工作缺乏独立性
首先, 我国没有从法律法规方面为第三方绩效评价组织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方绩效评价组织的独立地位无法确立。其次, 由于大多绩效评价活动中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资金拨付, 政府对第三方绩效评价干预过多, 从评估的程序到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的设计等等评估环节, 就连在评估主体的选择上也是要受到政府的干预。第三方缺乏独立性的评价会损害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公信力, 绩效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大打折扣。
(三) 科技投入第三方评价中介机构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实力较弱
我国的科技评价中介机构已初步形成, 并已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总的看来, 财政科技投入评价仍以财政部门组织评价为主, 第三方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与实力, 在科技投入评价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评价中介机构对挂靠部门的依赖, 机构与政府之间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多年形成的惯性依然是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评价, 第三方中介机构在科技投入评价中并没有起到主导的作用, 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我国科技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的策略探讨
(一) 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 为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社会组织只有依据法律、法规定位和行事, 才能在组织内形成自治性规范, 在成员间养成自主自律意识, 进而在全社会确立保障我国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和民主法制精神。政府应根据现阶段我国第三方评价中介机构的实际情况对第三方评价中介机构的性质、地位、作用、权利与义务等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逐步形成配套的、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第三方评价中介机构的发展、管理有法可依, 从而强化第三方评价中介机构的独立性, 使第三方评价中介机构走上科学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二) 第三方评价机构要加强评价活动的管理, 提高公信力和专业水平
第三方评价机构要加强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专业业务能力, 提高人员专业素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评价之前, 要认真研究设计评价方案, 做到评价程序严谨、评价指标合理和评价方法科学。评价活动过程中要对评估程序、评估指标、技术手段等要素做好公示说明, 自觉接受监督, 树立独立高效、公开透明的组织形象, 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专业水平。
(三) 政府在绩效评价工作中, 要积极培育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
政府在绩效评价制度中的作用是推动、规范、指导和监督, 而大量具体的工作需要政府委托中介机构来完成。科技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一开始就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 开展具体的评估事宜, 包括绩效评价指标制定、评价专家组的组织、专家评价会组织和绩效评价报告的撰写等工作, 有利于推动第三方评价队伍的建设和第三方评价人才的培养。
例如, 浙江省财政厅为推动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指导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 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和规范有序, 在2005 年12 月制定出台了《浙江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并于2006 年6 月筛选了浙江火炬生产力促进中心、浙江科技咨询中心等257 家中介机构作为浙江省首批绩效评价中介机构。
总之, 积极引导、培育和建设科技投入第三方评价中介机构, 需要政府从制度保障方面、第三方评价中介机构从评价活动的管理方面以及政府在实际开展科技投入绩效评价过程中注重发展第三方中介机构方面, 多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使第三方评价中介机构在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做好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对于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都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科技评价公正、公平与公开, 保证评价机构与人员的专业性与独立性, 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目前我国科技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存在缺少独立稳定的专业化第三方评估队伍、政府干预过多导致第三方绩效评估工作缺乏独立性、社会评价中介机构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了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第三方评价中介机构通过加强评价活动的管理提高公信力和专业水平、政府在绩效评价工作中要积极培育专业评价机构等策略。
关键词: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第三方机构
参考文献
[1]郝刚, 张维中国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引导、衔接功能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09) .
[2]曲昭仲, 孙泽生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模式选择分析[J].经济问题, 2005 (05) .
给教育投入应有的“回报” 篇9
中国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是极慷慨的,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即便是生活拮据也要供孩子读书。这背后是中国父母对教育怀有的美好期许。然而,商品经济法则告诉我们,投资是要讲究收益的,教育投入也是如此。教育投入有自身的特点,投入可以大一些,回报可以慢一些,但家长对这份回报的期许可能比任何投入都要大。而投入回报的实现依赖于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否则,孩子读书读不出个名堂,这份投资热情也可能消减。
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总体上,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热情不减,但不可否认,家长在教育投入上的思想也趋于多元,“读书无用论”至少说明一部分家长对今天的教育失去了信心。这其中纵然有复杂的社会因素,但教育部门、教育者还是应多加思考,应该以怎样的教育结果来回报家长的高额付出。
此外,对于家长的高额教育投入也要多一些反思。要知道,这份高投入是与国家对教育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同步的,教育减免政策无疑减轻了家庭的教育负担,但为何家庭投入不减反增呢?答案并不难找。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投入包括三部分:基础性教育支出、扩展性教育支出和选择性教育支出。国家减免学费、学杂费等费用,只是减少了基础性教育支出,然而,现实却让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金钱投入到另外两项教育支出上。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家长们便为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奥数班,部分家长还要支付择校费等不合理的费用。而大学学费随着大学的扩招一并水涨船高,显然也让家长们背负了更沉重的担子。面对这些,各阶段教育都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教育投入评价 篇10
一、群众体育服务投入分析
2009―2014年, 常州市群众体育服务支出共计20903.43万元, 其中健身设施建设支出18286.1万元, 占比87.48%, 健身活动支出769.45万元, 占比3.68%, 健身组织支出823万元, 占比3.94%, 健身服务支出1024.88万元, 占比4.9%。每年的财政投入基本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 从2009年的1299.99万元到2013年的5607万元, 年均增长率为44.11%。
二、群众体育服务投入绩效分析
市财政部门从2013年度开始对群众体育服务支出专项进行绩效管理。目前为止已经对2013年度、2014年度的绩效情况进行了评价。群众体育服务产出指标体系包括二级指标4个:体育建身设施, 健身活动, 体育健身组织, 体育健身服务;三级指标2014年有19项, 2013年有10项, 同比增长90%, 说明产出指标的设置越来越精细, 同时也表明群众体育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从群众体育满意度调查看, 2013年度满意度为74.67%, 2014年度为81.94%, 满意度提高8.87%;从产出目标完成率来看, 2014年业绩完成率为88.23%, 2013年业绩完成率100%, 业绩完成率有所下降, 主要是由于2014年度新增项目较多。新项目中学校体育设施围网隔离建设少完成1家, 原因是该学校提出的围栏要求不符合建设条件, 暂未实施;全民健身步道配套体育设施建设100公里未完成, 是由于设置该指标时未充分考虑到建设任务由其他职能部门完成, 因而该建设指标非群众体育服务投入的产出指标。
三、群众体育服务主要业绩
(1) 体育设施建设水平高, 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城乡一体化水平建设“10分钟体育健身圈”成效明显, 市、辖市 (区) 、乡镇 (街道) 、行政村 (社区) 、自然村 (居民小区) 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全市58个乡镇 (街道) 中已经建成了31个以篮球馆或游泳馆为主体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中, 建成率超过50%, 建设标准远超省要求。截至2014年, 常州市人均公共体育实施面积达3.04平方米, 超过苏州 (人均2.7平方米) 12.59%, 超过省平均水平2.32平方米的31%。
(2) 创新发展模式, 体育健身活动投入多元化。注重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 采取第三方评审的方法, 确定并支持体育类协会、俱乐部和企业举办全市业余篮球、足球、太极拳剑、健身气功等18项赛事活动, 群众参与度更高, 社会反响较好。体育竞赛是群众性健身活动的一种形式, 其有效投入正在摆脱对财政的依赖, 市场投入正成为主角并越来越重要。例如2014年全市投入的竞赛经费5000多万元, 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近1200万元, 仅占总额的24%。
(3) 群众体育服务组织活力增强, 推动群众体育管理模式转变。经过几年的努力, 全市体育社团呈现了百花齐放、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活跃在全市各健身站点的特色团队已有3000多支, 参与人数约10万人。全市共有3A以上社团32家, 其中3家社团被评为省5A社团, 成为省辖市中5A社团数量最多的市。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群众体育由传统行政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转变, 成为群众体育服务生力军。
(4) 体育健身服务多样化, 指导群众科学健身。我市积极开展科学健身讲座, 仅2014年开展各级各类科学健身讲座共计110余场次, 受众万余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 体育社会指导员13901人, 每万人拥有29.66名, 比上年26.5人增长11.92%, 超过南京、苏州、无锡, 名列全省前茅;国民体质测试点主动为民服务, 免费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服务2万人次以上, 并出具运动处方, 指导市民科学健身, 2014年我市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6.1%, 超过无锡 (95.7%) 等兄弟城市。
四、群众体育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支出结构不够合理。群众体育服务资金支出结构上存在不合理性, 2009―2014年度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支出占比87.48%, 基建及设施购置支出过大, 支持群众体育服务活动、组织、服务的支出偏少;2013年度清潭全民体育中心改扩建及局属训练单位维修改造支出4031万元, 占当年度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支出的81.57%, 大型体育场馆支出过重, 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较低, 下一步要做好平衡工作。
(2) 预算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目前体育设备维修和更换都是通过估算的方式来测算支出数, 无法把握体育设施支出的准确数, 这样就会造成预算安排在各子项目上的不平衡。虽然资金全部投入在项目所涉及的范围中, 但在实际过程中子项目资金安排与预算安排不统一, 存在一定差异性。子项目的成本归集也没有做到精细化, 应该尽量细化, 按照预算各子项目内容设置进行。
(3) 体育设施管理水平尚需提高, 社会开放度不够。通过前几年的发展, 建设了一批体育场馆和设施, 但粗放式发展模式依然存在。一些公共体育设施重投入建设、轻管理使用, 重新建、轻现有场馆开放利用, 部分场馆运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社会开放度不够。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率虽然已经达到80%, 但受到学校教学情况、安全防护担忧等因素影响, 实际对社会开放的场地和时间尚不能满足市民健身的需求。
(4) 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存在“三个不平衡”现象。一是相对城区而言本市农村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还未完成。二是相对常武地区而言, 金坛和溧阳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设施和服务水平要差些。三是相对于老年群体而言, 中青年群体对体育设施和服务的满意度差些, 满意度调查显示, 26―44岁的年龄段满意度较低, 只有69.52%, 缺乏适合中青年人锻炼的项目和设施。
(5) 体育健身服务群众知晓率不高。满意度调查显示, 70%的居民认为锻炼的场所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75.5%的居民不知道居住地附近有学校的体育场地实行免费开放, 61.4%的居民不知道有科学健身讲座和国民体质测试, 说明体育健身服务的群众知晓率不高, 参与度更低。体育健身服务政策需要进一步宣传, 推进政策落实, 努力提高活动的参与度, 让更多的居民受益。
五、推进群众体育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 两个“倾斜”优化支出结构。一是支出向体育组织、活动和服务倾斜。经过数年的不断投入, 体育健身设施存量已经达到一个水平, 特别是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已高质量地全覆盖, 不缺乏群众健身的载体和场地, 缺少的是优质的体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建身活动和便捷的健身服务, 因此支出要向这方面倾斜;二是支出向基础体育设施倾斜, 对于广大的农村而言, 基础体育设施存在低质量、数量少的问题, 应该加大投入。
(2) 进一步加强体育设施维护与管理, 提高使用效益。制定体育健身设施跟踪维护与管理机制, 落实责任。对于移交产权的健身点健身设施, 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落实责任人, 提高风险意识, 鼓励参加意外保险;建立健身设施流转机制, 统筹城乡一体化健设。全面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 鼓励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并向社会公示开放的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名单、开放时间、开放项目等, 接受社会监督。
(3) 围绕“十分钟健身圈”延伸建设, 重点解决“三个不平衡”问题。一是进一步拓宽“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建设范围, 逐步建成农村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结合本市实际, 积极推进新北区广大农村范围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 形成城乡统筹、普惠均等的基本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体育事业发展薄弱地区的帮扶力度。针对常州群众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 一方面要加强指导, 提高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意识, 另一方面要将金坛和溧阳纳入“10分钟体育健身圈”考核范围, 加强常州县域体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多方式满足中青年群体的体育需求。大力扶持群众体育组织, 开展适合中青年人的体育活动;通过市场化的方法, 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自建体育运动场所。
【教育投入评价】推荐阅读:
教育投入结构11-01
高等教育投入机制07-17
个人家庭教育投入06-25
黑龙江省教育投入07-31
美国学前教育投入10-24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研究05-26
基础教育与科技投入10-22
科技投入绩效评价09-21
浅谈铁路大投入与铁路高职教育的发展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