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投入

2024-10-13

有效投入(通用5篇)

有效投入 篇1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技能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投入, 投入的程度如何, 直接决定着一堂课是否有效, 因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教学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么,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投入状态以及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呢?笔者以贾慧冬老师所授的《我爱故乡的杨梅》这节课为例谈几点认识。

一、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三种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投入状态可以分为三种表现:第一种是非常投入, 表现为深度倾听, 注意力始终保持高度集中, 目光追随教师, 认真思考, 积极回答问题, 高效完成作业 (任务) , 能够提出质疑等。第二种是一般性投入, 呈现为一般性的倾听, 注意力有时会分散, 目光有时会关注与课堂无关的事物, 在独立思考或自读课文的时间里有小动作, 不会积极思考, 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不能提出质疑。第三种是不投入, 表现为处于课堂学习氛围之外, 不注意教师在讲什么, 目光游离不定, 做小动作, 说话, 开小差等。

以上这三种表现在课堂中均会出现, 而且会随时发生变化, 学生往往在他感兴趣的环节中学习状态非常投入, 在他不感兴趣的环节中精神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实际上, 尽管一堂课只有短短40分钟, 但要让每个孩子自始至终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确实有一定难度。

二、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1. 学生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的影响

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 小学生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这是影响小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贾老师所授《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三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尚未发展起来, 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往往最好。学生会对一堂刚接触的新授课产生好奇与新鲜感, 这使得他们的注意力比较集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的、较好的学习投入状态。而在临近下课的几分钟内, 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最差, 数据显示, 有将近20%的学生处于非投入状态。

2. 教师个人魅力与教学艺术的影响

(1)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首先,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我们常会听到学生议论之所以爱上某一门课是因为喜欢教这门课的教师。学生喜欢上这一门课, 课堂学习状态自然会好。在《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课堂上, 听课教师都能感受到执教者贾老师灿烂的笑容、和蔼可亲的话语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 大大减少了课堂学习非投入状态的出现。

其次, 教师心态要从容, 心态从容的教师周身会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当教师静下心来, 从容地上课, 坦然地面对学生时, 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我们发现, 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下听课状态会更好, 思维会更活跃, 课堂教学中也会生成更多亮点。因此, 从从容容上好课, 不仅是指教师从容自得地好好上课, 也指师生共同生成一堂精彩的好课。

(2) 教师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投入状态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息息相关。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增强教学技能。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 充实自己, 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让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投入状态。

首先,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不同学段的教学都要把握本学段的教学目标以及本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而言, 如果教学设计过难, 学生在课堂上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不愿意积极思考, 注意力就会发生改变。同样, 教学设计过易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跳起来摘果子的过程, 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只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课堂上。

贾慧冬老师执教的这四次课例, 总体上把握住了三年级的教学目标, 但前两次的课中, 在一些具体环节中还存在问题。例如第一次课中,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杨梅的颜色、味道、形状哪个更具吸引力, 这是一个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学习时, 基本上都在讨论这个话题以外的事情, 这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以无效而告终。这就是没有把握住学生的认知特点, 使得问题设计过于简单, 学生没有兴趣, 学习投入度自然就很低。

其次, 学习任务目标要明确。学习任务是否具体、明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投入状况。在进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之前, 教师都应该以简明清晰的语言向学生提出要求, 让学生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同时, 学习任务要难易适中, 面向全班所有人, 让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前两次的课例研究中, 贾老师的问题多而细碎, 整堂课居然有六七十个问题, 不停地追问使得整个教学流程支离破碎。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步伐, 前面的问题还没有消化, 后面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在最后一次课例研究中, 当问题锐减到20多个时, 学生的学习任务清晰明了, 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学习才更加地投入。

再次,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当学生疲惫或注意力难以集中时, 教师可以采取其他形式, 如出示图片、视频, 小组合作, 分角色朗读, 表演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 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 始终保持较高的课堂投入状态, 主动思考, 自主学习。在最后一次课例研究中, 贾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若干次小高潮, 在每一次高潮落幕, 学生注意力即将游离时, 贾老师均采用了合适的、有趣的教学形式成功地拉回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学生朗读课文疲惫时进入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展示精彩发言过去后欣赏图片, 看似无奇的设计却令课堂教学活跃而有效。

在课堂上,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学生去领悟、去主动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 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接受新的知识。

最后, 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应多样化。当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富有个性化的评价语言会激励学生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课堂中, 他们会期待下一次的回答。同时,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关注面也要放宽。那些位置在靠墙、后排等距离讲台较远的学生容易被教师边缘化, 如果教师对这些学生置之不理, 他们的注意力肯定会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更要格外关注那些易被边缘化的学生。

在课堂中, 管理不是压制, 教学也不是将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只有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才会真正地学有所获;只有学生以非常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我们的教学才会取得有效的成果。

有效投入 篇2

——武进农村商业银行携手常武企业共赢发展

张建明

5月10日,常武地区知名企业高管人员500余人云集(常州)富都商贸饭店鸿运厅,聆听华人最具权威、最资深实战型培训大师余世维博士的倾情力作——《突破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此次由武进农村商业银行主办、上海群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承办的名师现场授课活动是农商行全程参与“共同打造2006常州企业学习年”的又一个缩影,也是农商行响应地方政府号召、加大“有效投入”的实际行动。

2006年是常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加快有效投入年”,全市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纷纷“抓项目、抓资金、抓建设”,掀起了“加快有效投入、建设活力常州”的创业新高潮。新生崛起的武进农村商业银行敢为人先、创新思路、活学活用、融资与融智相结合,赋予“有效投入”新思路,在加大信贷有效投入的同时,加强对企业客户的智力投入,辅助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企业发展后劲。

据悉:新生的武进农村商业银行以辖内居民和中小民营企业为主流客户,以满足客户需求、繁荣地方经济为己任,按照与国有商业银行“错位”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新农村”、“信用村镇”建设,不断加大信贷有效投入,截止4月末,该行已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22.46亿元,重点支持“三农”经济、地方中小民营经济。2005年,武进农商行累计投放各类贷款达297.10亿元,其中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2.24亿元、累计投放民营企业贷款175.41亿元,持扶培育A类优良客户52家、B类优良客户96家、C类优良客户215家,比年初评估的ABC三类客户分别增加了5家、33家、62家,全力推进实施“民营TOP”工程,即逐步孵化、培育100家上规模、上档次的民营优良客户。武进农村商业银行以新增贷款16.66亿元、占全区8家商业银行全年新增贷款29.33%的资金投入,践行着“常武人民自己的银行”这一承诺。同时,武进农村商业银行开局之年实现了武进唯一一家存贷款规模双超百亿元的领先佳绩。

然而,在成绩面前,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武进农商行人看到的却是越来越重要的银企“唇齿相依”的关系,看到的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与“软肋”。“投资”更要“投智”、“输血”还应“造血”,只有企业兴旺发达,银行才能发展壮大,这是一贯奉行“有理有情、服务立业”的武进农商行人的创业情怀,于是诸如“细节决定成败”、“打造合作共赢的高效团队”、“决策2006税务筹划报告会”、“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等一系列的讲座、论坛、报告,给常武地区企业家送来了阵阵春风与甘霖。“合作共赢”意识已不仅是今日武进农商行人对经历股份制新生的创业体会,而且已融为他们拓基展业的经营理念。

——此文刊载于2006年5月25日《江苏经济报》C2:今日常州

有效投入 篇3

关键词:医疗卫生保障;公共财政投入;有效性;政策路径

中图分类号:FS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1-0089-05

一、问题的提出

医疗卫生服务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一类是公共卫生服务,例如免疫预防、传染病防治等;另一类是普通的医疗服务,即对个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现代社会没有任何政府完全放任市场力量解决医疗卫生服务问题,而都通过公共财政在其筹资和保障领域加以干预,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共卫生服务具备显著的外部效应、规模收益递增和公共物品的特征;而普通的医疗服务具有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可能发生的诱导性消费等特点,导致“市场失灵”和次优水平的供给。尤为重要的是,人们普遍将接受必需的医疗卫生服务看做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符合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要求。这个观点通过多数国家的公共支出支持“卫生医疗系统的扩展以及个人以低成本获得医疗服务普遍化”得以证明。

虽然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能矫正“市场失灵”和增进社会福利,然而,也会存在着干预“失灵”。我国在转轨过程中政府对医疗卫生市场干预的“缺位”就是导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病有所医”的民生目标,必须合理定位和有效发挥政府在承担全民医疗保障责任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干预主要通过政府卫生支出(即政府致力于开展医疗卫生活动所使用的全部公共资源)来实现,相应地,医疗卫生保障就转化为公共财政的投入问题。政府应当通过何种方式来承担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责任?在多大程度上“主导”?对此问题国内存在着“政府主导派”和“市场竞争派”的观点分歧。在“政府主导派”看来,政府增加的投入应当投向医疗服务提供体系,控制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并承担医疗部门的投资和医务人员的薪酬,促使其采用免费或降低收费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而降低公众的医疗负担。在“市场竞争派”看来。政府出资应当投向社会医疗保险体系,通过向低收入阶层提供补贴的方式组织建设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同时要促进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竞争以提高效率。 上述观点的偏颇之处在于注重从筹资的角度,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规模以及投向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对投入的绩效研究。从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规模看,随着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力度有所加大,全社会卫生筹资总额中,政府卫生投入所占比重开始回升。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某些关键指标已经接近韩国、并领先印度,说明在一致口径的比较下,政府卫生支出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出台的《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2006》显示,1978~2005年,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速为11.47%,增长略快于GDP增长速度。2008年1~11月,全国财政收入58068.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5%;全国财政支出45825.34亿元,增长23.6%;医疗卫生支出1948.71亿元,增长37.3%。

但是,在政府卫生支出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保障并没有切实形成公平和效率的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公平性均呈下降趋势,集中体现在医疗费用的超常快速增长、医疗费用负担不公平、低收入人群医疗可及性下降、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幅度有限,多数居民对医疗问题消极预期,以及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能有效满足个人对医疗卫生的需求,等等。可见,为了实现“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在政府医疗卫生投入增加的同时,公共政策的取向应逐渐从“扩大投入”转向“有效投入”,更加关注公共财政投入方式的有效性及其所产生的政策效应,提高政府医疗卫生资金使用的目标效率。

二、医疗卫生公共财政投入有效性的厘定

在医疗卫生的供求链条中,公共财政投入对供求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图1所示)。一方面公共财政的投入转换为公共卫生资源,形成医疗卫生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另一方面,形成对个人直接补助以及医疗保险机构的补贴,进而影响对医疗卫生需求的选择。由于个人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是满足健康需求的一个根本途径,因此,合乎逻辑的供求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是,通过公共财政投入形成的医疗卫生供给能满足居民获得有效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实现预期的健康改善目标。

从供给方面看,公共财政投入的有效性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层面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应包含四个基本的维度:(1)从经济学的角度,确保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外部效应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提供和避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2)既定预算下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支出的边际产出最大化。即同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或商品,应该以尽量少的成本获得,或者单位支出能够形成最大数量的医疗卫生服务。(3)医疗卫生资源协调配置。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医疗卫生项目之间,尽可能减少投入方向的资源配置错位问题,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4)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能形成有效的医疗卫生需求。

我国公共财政医疗卫生投入对居民健康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突出表现在医疗卫生资源主要投向城市的大中型医院,基层卫生机构资金匮乏,预防资源与医疗资源失衡。在投入的项目上,更多地投向固定资产,忽视了卫生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改进。根据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分析,1990~2005年,城市医院所占卫生费用比重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从32.76%上升到50.09%;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占卫生费用比重均有明显下降,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所占比重从10.62%逐年下降到6.26%。这样的资源配置引起城乡之间、地域之间、预防与治疗之间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受益程度的很大差别。因为对医院(特别是高级别医院)利用程度高的人群主要是居住在城市的高收入居民,农村或低收入人群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可能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疗卫生投入的总体效果欠佳,对大多数人的健康影响比较小。

在公共财政医疗卫生投入预算既定条件下,投入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公共医疗卫生部门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高效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投入与实现健康改善目标的传递和转化机制。如果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效率低下,或者医疗卫生机构

和人员提供过度服务,政府投入就无助于健康状况的改善,居民对医疗卫生的可及性、可获得性、满意程度都会下降。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现实看,尽管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基本上都实现了乡镇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所,但由于医疗设备条件差,医务人员素质低,不能满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医疗需求,农民很难通过政府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增加自身的健康资本存量。此外,服务质量低还会引发医疗卫生的规避(Bypassing)行为(患者选择更高成本,如距离更远、价格更高的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进一步降低了公共医疗卫生设施、资源的使用率。 从需求方面看,公共财政医疗卫生投入对需求的有效影响是:通过降低居民需求的机会成本,提高其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最大程度地获得与其需求相耦合的服务质量。依此来设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1合理确定政府和个人的费用负担比例

医疗卫生费用对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特别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它的影响更大。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居民医疗卫生需求水平与个人负担的医疗卫生费用水平成反比。个人医疗卫生自费比例越高,政府支出对个人需求的影响越小。如果政府支出不能减轻个人在医疗卫生需求上的负担,那么政府的投入就不能引致有效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尽管低收入国家个人负担的医疗卫生费用很大,但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却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居民,这是因为后者能够免费或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公共医疗卫生部门提供的服务。我国卫生总费用构成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25.1%下降到2007年的20.3%,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则从1990年的35.7%上升到2007年的45.2%。所以,尽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个人对医疗卫生需求的水平却在不断降低,居民对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的规避行为有加剧趋势,这也是导致我国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2适度界定医疗卫生保障的范围

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不同医疗卫生项目的需求价格弹性大小与政府投入对个人需求的影响呈正相关性,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根据个人对医疗卫生需求的弹性而有目的的选择干预领域。一般来说,对于必需的医疗卫生服务而言,如大病或严重疾病,个人对影响购买这些服务的价格、可及性等因素的变化是不敏感的,而预防服务相对于治疗服务的价格和可及性而言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

从增加需求的角度,加大健康保健和预防性服务的投入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是,出于增加低收入人群需求的公平理念考虑,在政府财力和管理能力有限的制约下,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还应放在需求弹性小的项目上,因为低收入人群医疗卫生支付能力严格受到收入的预算限制,往往注重需求弹性小的项目。

3正确考量影响医疗卫生需求的因素

个人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其中主要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医疗保险制度和就业状况。此外,医疗卫生机构特征(医疗卫生可及性、可得性、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费用、等待时间等)因素也是影响个人医疗卫生需求的重要变量。收入水平高、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就业状况良好直接决定了对医疗卫生需求的程度高,获得医疗卫生资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增大。相反,收入水平低、自费医疗和下岗无业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研究表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提高10%将会增加他们对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概率,降低自我治疗的概率(从41.82%下降到36.98%),他们对市级以上医院需求的比例也会大幅提高,相对增长率大约为15%。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加10%之后,患者选择县级和市级以上卫生医疗机构的概率分别增加15%和38.11%;通过增加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的比例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的比例,个人对公立医院的需求都会明显增加,而对私人机构和自我治疗的需求都有所下降。但是,由于两种保险在范围、性质、补偿额度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别,因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个人医疗卫生需求的增加效应要低于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前者自我治疗概率降低9.9%,而后者降低33.2%。

上述分析表明,公共财政医疗卫生投入只是影响个人医疗卫生需求的一个变量,在制定提高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有效性,或提供有效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时,还需要综合考量其他相关的公共财政政策,如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等,把它们纳入到有效改善医疗卫生需求的政策系统,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共同实现优化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提供需求机制的目标。

三、公共财政投入结构调整与政策路径选择

在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解决公共财政投入的有限性与居民对医疗卫生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矛盾的可行途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共医疗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结构性调整,彻底改变重投入、轻产出,重规模、轻绩效的公共财政支出模式。这对于契合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中保障基本民生、提高消费率、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必须由政府承担责任,政府应当保留甚至完善一些布局合理、可及性程度高、费用低廉、以社区为依托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解决贫困人口和一般居民大众的基本医疗问题。鉴于我国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合理布局,公共财政投入的政策取向应是“抓小放大”,重点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居民初级卫生预防和医疗的核心,对于满足城市居民基层医疗卫生需求具有很大的作用,应力争在3—5年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乡镇卫生院服务主要针对的是农村地区,代表着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与农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息息相关。通过加大农村地区医院医疗设备、业务用房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和医疗环境,切实改变乡镇卫生院建设的负增长状态,增强农村居民医疗卫生的可及性和可得性。 2促进地区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医疗卫生投入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均等化要求全体社会成员不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途径,获取和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数量和质量具有均等性,而不取决于其支付能力。我国财政体制的变化和地方财政分权政策的实施,对不同地区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导致基本医疗卫生发展的地方差距也越来越大。为此,需要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使各级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职责与其财政资源相匹配。中央政府的职责是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通过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缩小各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异。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提高地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财政分权的优势,研究设立适合地方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在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中,要充分运用科学的“因素法”,全面考虑各地税收能力、医疗卫生资源的稀缺程度、提供有效服务的水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需求的程度和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改善情况等,确定各地区转移支付规模和对卫生机构、设施、人员补助规模的依据,从而改善地区间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能力,提高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性、公益性和福利性。

3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长效筹资机制

政府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将资金投入到供方,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另一种是补贴需方,通过对参保者进行补贴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近年来,一些国家(典型的如英国)都纷纷实行了从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投资向对医疗卫生服务购买者转变的改革,目的是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根据医疗服务效果提供经费补偿,激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营利导向转向保障居民健康导向,更好地尊重需求方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选择权利。同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补贴需方,便于利用财政投入更有针对性的照顾特定群体,如贫困人群,由此可以促进卫生公平。我国试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利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贴引导居民参保而建立的一种自愿性、非营利性的医疗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筹资机制的设计。按照“政府引导支持、集体扶持、个人投入为主”的筹资原则,各级政府重视和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贴比例,是降低集体、个人筹资成本的重要保障。为了使财政补贴科学化、规范化,需要权衡当地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集体经济的承受能力,根据不同区域农村的经济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方式。如在贫困型农村中,应以国家和集体出资为主,并与个人出资相结合,采取半积累半现付制的方式;在富裕型农村,应采用基金制,以个人积累形成基金,建立医疗保障稳定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机制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尽可能地扩大人群覆盖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选择是“隐性强制”推行这项制度,这样才能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增强资金统筹能力,提高补偿水平和农民抗大病风险的能力,使参保农民从中获得最大利益,进而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规范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都是由公立卫生机构或国有医院有偿提供,服务对象不但要向这些机构缴纳一定数量的服务费,并且政府的公共卫生经费,也不直接补贴到人头,而是以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的形式定额补助到公立卫生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卫生机构之间没有竞争意识,居民也根本没有选择权,这也是造成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公共卫生服务券是政府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以“券”的形式补贴到“人头”,不仅使居民成为公共卫生服务的自主消费者,使卫生机构成为公共卫生服务的自主生产者,更重要的是,促进卫生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高医疗市场的服务效率。公共卫生服务券作为一项财政支出制度,其实质是从公共财政投入改为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从投向供方改为投向需方,从“养人”改为“养事”,合理、高效和公正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引导学生有效投入数学活动 篇4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要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法,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投入数学活动上多下工夫.

一、在操作活动中参与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操作活动, 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 在导入新课时, 先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8根小棒摆一摆正方形, 学生摆出了两个小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 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4=2 (个) , 8÷8=1 (个) .接着要求学生用8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学生汇报摆成的结果, 教师用投影摆出两个三角形, 还剩下2根, 讨论得出余数的概念, 板书课题.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初步建立了余数的概念, 认识到有余数的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这些知识, 可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样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感知过程中, 很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状态.

二、在纠正错误中参与

新知识教学时, 学生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 在思考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错误, 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要钻研教材, 超前估计, 善于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出发, 进行引导点拨, 让学生自己纠正学习错误, 变害为利.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教师首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 要求学生说出面积的计算方法 (长×宽:a×b) , 并进行计算, 接着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思考, 讨论出现了两种结果, 一是用数小方格的方法来算面积, 二是把两边相乘 (a×b) , 显然第二种想法是错误的, 我肯定了这名同学运用了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 但不评价是否正确, 而是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平移到长方形图上, 通过师生分析比较, 共同探讨, 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种巧妙的纠正, 从错误的观点入手, 启发诱导, 积极思维, 开启心智, 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 效果也佳.

三、在学习过程中参与

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向学生展示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工程问题”时, 我这样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

出示两道准备题, (1) 一项工程, 5天内完成, 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3天完成几分之几? (2) 一项工程, 每天完成六分之一, 几天可以完成?通过思考, 让学生得出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出示准备题:运来一批货物共45吨, 甲汽车用10小时运完, 乙汽车用15小时运完, 两辆汽车合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解答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算式的, 接着, 把准备题中“共有45吨”这个条件去掉, 启发学生思考:没有这个条件, 你还能解答吗?在复习题的启发下, 学生认为把这批货物看做单位“1”的量, 通过思考、讨论, 学生正确地列出了算式.

在学生初步掌握工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比较两个算式, 讨论得出两道题的解题过程在思路上是一致的, 数量关系基本相同, 从而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时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把问题改成“两辆汽车合运多少小时完成这批货物的六分之五”, 又该怎么计算?学生通过思考、交流, 找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步骤, 学生逐步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在学法指导中参与

通过学生积极思考才能解答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述, 如计算7+9=?我让学生先计算出得数, 再引导学生回顾是怎样想的,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回答:一是拆数凑十: (1) 1+9=10, 10+6=16; (2) 7+3=10, 10+6=16等;二是用推理的方法计算: (1) 因为8+9=17, 7比8少1, 所以7+9=16; (2) 7+10=17, 9比10少1, 7+9=16; (3) 7+7=14, 9比7多2, 7+9=16; (4) 9+9=18, 7比9少2, 7+9=16……还有的学生用圈十法, 摆小棒数一数, 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谓多种多样, 通过学生思维方式的表达, 讨论出自己认为最好的计算方法.

五、在游戏活动中参与

教师运用愉快的数学游戏、生动的数学故事、快乐的数学比赛等形式, 提出数学问题, 并在游戏活动中自主掌握知识, 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树立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唤起创造的欲望.

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一课快结束时, 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 而是开展了“动脑筋离课堂”的游戏.我首先出示一张卡片2, 如果学生能把自己的学号与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比较, 说出几是几的倍数, 几是几的约数, 几能被几整除等内容, 就可以离开教室, 结果有一半学生愉快地走出教室, 我又拿出一张写有5的卡片, 有的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出了理由而离开了教室, 接着出示卡片3, 学号数是3的倍数的学生走出了教室.剩下的学生的学号是1, 7, 11, 13, 17, …我问你们为什么不走, 学生回答他们学号不是刚才卡片上的数的约数或倍数, “那么要出示哪个数字, 大家就可以走了?”学生异口同声地说“1”, 我出示一个大大的卡片“1”, 剩下的同学欢天喜地离开了教室.

有效投入 篇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 西部地区云南省经济的发展更引人注目, 该省的生产力水平以昆明市为中心, 按空间距离的远近呈放射性递减, 但目前就其各个地州 (市) 投人产出的效率分析尚缺乏实证依据。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对云南省地州 (市) 经济的投人产出情况作有效性评价, 旨在为获得其实证结果。

一、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

D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数据包络分析) 是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mes和W.W.Cooper等以相对效果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效果评价方法。DEA方法主要采用数学规划方法, 利用观察到的有效样本数据, 对决策单元 (DMU) 进行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评价。与传统的统计计量方法相比:DEA方法用以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决策单元的有效性时, 不需要预先估计一个合适的生产函数, 并且不受输入输出数据量纲的影响。DEA方法不但可以对同一类型的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 还可以利用DEA“投影原理”进一步分析各决策单元非DEA有效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向。

(1) DEA基本模型

DEA模型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 每个决策单元DMUj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所需第 i种投入的数量 (Xij>0) ;Yr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r种产出数量 (Yrj>0) ;vi表示第i种投入的一种度量 (或称权) (vi>0) ;ur表示对第r种产出的一种度量 (或称权) (ui>0) 。其中i=1, 2Λm, j=1, 2Λn, r=1, 2Λs, 记

x= (x1j, x2j, Λ, xmj) T, y= (y1j, y2j, Λ, ysj) T yj= (Y1j, Y2j;.……, Ysj) T, 对应的权数为v= (v1, v2……, vm) 和u= (u1, u2, ……, us.) , Xj, Yj是已知数据, u、v是变量。每个DMUj都有其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

undefined

选取适当的权数u, v的值, 使hj≤1。对第j0个决策单元进行评价, 在各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均不大于1的条件下, 求一组最优权数u、v, 使hj0最大, 则得到原始DEA的C2R最优化模型, 如式 (1) 所示:

undefined

通过Charnes-cooper变换, 令t=1/vTx0, w=t·v。可以转化为一个等价的线形规划问题。如式2所示。

undefined

本文采用带有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得C2R模型

undefined

其对偶问题为:

undefined

当θ0=1时, 则称DMU0为弱DEA有效;当θ0=1且s-o=o, s+o =o时, 则称DMU0为DEA有效, 即DMU处于生产前沿面;当θ0<1时, 则称DMU0为DEA无效。在本文的应用中θ反映了资源配置合理程度:θ越大, 资源配置越合理;反之, 资源浪费程度越高。

(2) 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

莫剑芳等 (2001) 提出关于C2R模型提出的投入冗余率undefined

投入冗余率是指优化后的决策单元DMUundefined:与原来的决策单元DMUk相比投入变量xkj可节省的投入比例;在式中s-kj代表剩余变量, 它越大表明该项投人中的无效投入越多。

产出不足率undefined, 是指优化后的DMU*k;与DMUk相比产出变量Ykj可增加的产出比例。

对于最有效的决策单元, 所有要素的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皆为0, 对于无效单元和弱有效单元, 至少有一个要素的投入冗余率或产出不足率不等于0。由于宏观经济建设的投入产出迅速增加, 简单通过投入增加、产出减少的绝对值, 不能对一个区域的资源利用效率作出合理评价。利用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进行分析更能反映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

DEA方法有如下优点:首先, 它由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的权重作为变量, 模型采用最优化方法来内定权重, 从而避免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所带来的主观性:其次, 它假定每个输入都关联到一个或多个输出, 而且输出输入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关系, 使用DEA方法不必确定这种关系的显示表达式:最后, 在处理经济学生产函数与规模经济的问题上, DEA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云南省地州 (市) 经济绩效评价

1.变量与决策单元的选取

变量与决策单元的选取为了更好地反映各市州地区经济投入产出的效率, 劳动力和资本仍然是产出函数的主要贡献因素。选取各地州 (市) 地区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以劳动力指标和资本指标为准来综合评价该区域经济投入产出的有效性, 其中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选取详见表1, 这些指标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投入产出的情况。

2.计算结果及分析

利用DEA经济绩效评价模型, 对云南省各个地州 (市) 2004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 (原始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的统计年鉴) 计算出各年的投人产出的有效性以及相应的投人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

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 云南省有昆明市、西双版纳州、玉溪市等5个地州 (市) 是DEA弱有效的, 其弱有效性区占所选取区的31%;其余11个地区均为DEA无效区。DEA有效区为0。由此可以得出, 虽然云南省经济在2000-2004年间发展迅速, 但是其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性并不高。

从投入冗余的角度来讲, 在DEA弱有效区, 昆明、玉溪市地区的资金投入的冗余问题比较严重, 也可以说是资金分配的不合理。昆明、玉溪市地区的从业环境和投资环境比较优越, 从而各种投人资源比较丰富,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西双版纳州的资本、劳动投人冗余率相对较低, 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比昆明市、玉溪市两地州 (市) 较好。在DEA无效区;德宏、怒江、临沧、大理州从业人员的投入冗余率较高, 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 未能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作用。

从产出不足的角度讲, 在DEA弱有效区中, 昆明、玉溪市GDP的人均生产总值产出不足率为0。人均财政收入的产出不足率相对较低。其它3个DEA弱有效区相对于DEA无效区, 其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的产出不足率君较低。在DEA无效区, 在现有的投入数量下, 产出不足率较高, 各个DEA无效的地州 (市) 的产出不足率主要体现在财政产出上, 怒江州比率最高, 其不足率为13.02%。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这些地区投入产出效率提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资源 (人力资源、资金及能源) 的有效配置。若着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 促进产业升级, 从而更加有效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 就可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率。如昆明农业投资不足, 比重偏低, 从投资方式看, “内涵式”投资比重偏低, 虽然自2000年以来, 昆明工业更新改造投资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民速度, 但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低于基本建设投资, 两者的差距自1999年扩大化后就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若昆明能够优化投资结构, 就可大大改善本市投入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的越来越高。各个地州 (市) 的劳动投入冗余普遍高, 各个地州 (市) 若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 由粗放式经济转向集约式经济, 就可进一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这样的转变主要在于技术创新, 加强对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培植, 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J].科学通报, 2000, (4) .

【有效投入】推荐阅读:

投入模式07-14

合作投入07-17

文化投入05-16

工作投入05-25

自动投入05-30

劳动投入06-12

质量投入06-20

政府投入07-13

营销投入07-26

安全投入08-06

上一篇: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下一篇:团队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