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与绩效相关分析

2024-07-18

投入与绩效相关分析(精选10篇)

投入与绩效相关分析 篇1

摘要:本文从医药企业着重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的经营特点出发,以2010—2013年我国100家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研发投入、销售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而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因此大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而小企业更有动力在销售活动中增加投入。本文还发现,在控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企业规模的影响后,大企业经营业绩仍显著地高于小企业。因此通过医药企业整合促进更多和更大规模的大企业的出现可以更好地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研发投入,销售投入,经营绩效,医药行业

国外医药行业发展经验表明,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具创新性,更可能提高产业技术。我国医药行业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这严重限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导致我国医药行业总体上获利能力较弱,因此一个自然的建议是推进医药企业整合。本文区分不同规模的医药企业,实证检测了不同规模下企业研发投入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这构成了本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的另一新颖之处在于,引入销售投入作为研究对象。检验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的已有研究并未控制销售投入的影响。实际上,医药企业是为医疗服务行业提供产品,而医疗服务行业的垄断性导致作为产品供给方的医药企业很多时候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维持或提升企业业绩,医药企业需要在销售上进行更多的投入,从而提高公司收入。因此销售投入对于医药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存在显著影响,有必要引入销售投入作为控制变量以分离其影响。

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医药行业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要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而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要显著地低于小企业。因此大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而小企业则愿意进行更多的销售投入。 在控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公司规模的影响后,本文发现大企业经营业绩仍显著地高于小企业。上述结果表明,更多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可以使得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更高并且经营业绩越好,因此医药行业的整合将有助于促进研发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本文也提出了建议,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医药类小企业可以为销售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早期研究更多直接检验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一些研究提出了研发投入对于企业业绩具有显著地正面影响。也有文献指出不同行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具有显著的不同。另有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开始考虑相关的控制变量,将企业规模、公司治理、融资环境等因素作为调节变量来研究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其中企业规模受到很大关注。有研究指出,企业规模对研发产出的影响呈U型,即相对于中型企业来说,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贡献较高。还有研究发现,大企业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贡献高于小企业。文献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之一,研究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同时企业规模也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文献则从制药公司专业申请数量和质量的视角考察了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等影响后,发现技术创新数量能够显著地提高经营绩效,但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则比较复杂。

新药一旦研发成功,就能够率先抢夺市场。由于新药的研发周期长,短期内不会出现替代产品,企业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相对于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研究资金充裕,科研人员的实力强,这都有利于研发投入的效益。另一方面, 由于规模效应,大型企业单位产品分摊的研发支出低,研发活动对其利润的提高作用更大。综合上述研究进展与医药行业的发展特点,我们提出下述两个假设。

假设1: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2: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小企业。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多文献研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与业绩的相关性。有的文献实证研究指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于企业的未来收益具有正向影响。 有的文献发现,当营业收入下降时,销售和管理费用比率变化与公司下一期的盈余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的文献指出,如果公司费用控制良好,销售和管理费用比率的上升对公司以后年度业绩具有正面效应。相反,有些文献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上升会对企业未来利润产生不利影响。而有的文献通过研究发现销售费用比率、管理费用比率的变化与企业下期盈余变化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国内方面,还有文献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 发现当本年销售收入增加时,销售费用比率增长会对公司下一年度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相对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我国医药行业产业较落后,很多企业集中生产仿制药品,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在同一种产品多家企业生产的大环境中,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凸显。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3:销售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在医药行业中,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一般缺乏领先的技术,因此在业绩上更依赖于产品销售上的投入,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4: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

二、研究设计

1、变量说明

(1)企业绩效的度量。在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较多地采用资产回报率 (ROA) 和销售回报率 (ROS= 税后利润 / 营业收入)来衡量企业绩效。本文也分别运用上述两个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

(2)解释变量。本文以研发强度和销售强度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强度为当期研发支出与当期营业收入比例,销售强度为当期销售费用与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

(3)控制变量。为控制企业层面营运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将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控制变量。为控制企业的规模经济,通过将企业总资产进行对数处理的值来衡量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资本结构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我们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资本结构。

2、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手工收集2010-2013年度连续4年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数据。2010—2013年连续存在的医药A股上市公司共有148家,剔除ST公司26家和数据不健全的公司22家后,得到100家公司4年的相关数据,共计400个样本。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本文按照企业年销售额来衡量企业规模,将400个样本企业分为两组,表1对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表中,RD(R&Dintensity)代表研发投入;SI(Selling intensity) 代表销售投入;SIZE表示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TAV表示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营运能力;Lev表示资产负债率,代表企业财务杠杆;ROA表示企业的资产回报率,ROS表示企业的销售回报率,均为企业经营绩效的度量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大企业的TAV和Lev均显著高于小企业,大企业的ROA和ROS均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表明企业规模对于医药企业的业绩可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将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企业的研发投入与销售投入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均值为0.203,而大企业的这一指标为0.022,二者之间差异较大, 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说明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更加重视销售策略,在销售投入上强度更大。

(注:SIZE 表示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RD(R&Dintensity)表,代表研发投入;SI(Selling intensity)表示销售强度, 代表销售投入;ROA、ROS 分别表示企业的总资产回报率、销,度量了企业经营绩效。)

2、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来考察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企业绩效(performance,PER)之间的关系。

其中,企业业绩PER分别用ROA和ROS度量、RD、 SI、TAV、Lev和SIZE含义同上文,μ 为误差项。

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见表2,表2的第2—4列、第5— 7列分别以被解释变量ROA和ROS进行回归。第2列和第5列为全部样本的回归结果,第3、6列和第4、7列分别为以大企业和小企业为样本得出的回归结果。结果可以看出,上述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均是显著的:F检验的p值均小于0.01。调整的R2均超过12%,表明回归方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考察第2列的估计结果,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506和0.206,均显著地大于零;第5列中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S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1.112和0.115,也均显著地大于零,表明医药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其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地正向效应,这就证实了假设1和假设3。并且总体上看,研发投入的边际影响要明显高于销售收入的边际影响。同时可以看到,医药公司规模对于ROA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第2列)、对于ROS的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第5列)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公司规模可能是影响医药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我们进一步区分公司规模来考察不同规模下研发投入和销售收入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

表2的第3—4列和第6—7列给出了相关结果。由第3列和第6列,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ROA和ROS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1.148,呈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大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其经营绩效,但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对于ROS的回归系数虽不等于零,但相关性并不显著)。与之相对,由第4列和第7列,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和ROS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相关系数分别为0.381、0.420,表明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增加能够显著地提高其经营绩效,而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虽不等于零,但相关性并不显著,对于ROS的回归系数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上大于零,但相关系数0.594明显小于大企业的1.148)。同时,上述分组回归的估计结果还显示,此时在各组内(大企业或小企业)企业规模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不再显著,表明我们的分组是合适的。此外,表2的结果还表明,在全部样本、大企业样本和小企业样本中,控制变量TAT与企业绩效ROA和ROS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而Lev与ROA和ROS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仅存在于全部样本和大企业样本中,并不存在于小企业样本中。

(注:表中括号内的值为标准误差,*、**和***分别表10%、5%和 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地不为零。)

四、稳健性检验

由于企业研发活动并非都能在当年产生经济效果,大多数研发活动影响企业以后年度的绩效。本部分采用企业上一年度研发强度替代本年度研发强度作为解释变量之一,从而检验我们的结论是否稳健,结果见表3。

表中估计结果表明,针对全部样本、大企业样本和小企业样本回归方程均有较强的解释力:调整的R2均超过18%并且F检验的p值小于0.01。表中第2列和第5列针对全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647和0.131、对于ROS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2.113和0.139,均显著地大于零,表明本文的假设1和假设3仍然成立。表中第3列和第6列针对大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了经营绩效,而销售投入影响相对较小 (第3列中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A的影响不显著,第6列中大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ROS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与表2保持一致。表中第4列和和7列针对小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则显示,小企业的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研发投入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与表2相比更突出地显示出小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较小。在控制变量方面,稳健性回归结果与表2基本一致,规模对经营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仅存在于全部样本中;在全部样本和大企业样本中,Lev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地出现在小企业样本中;全部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的VAT与绩效显著正相关。上述所有结果与表2的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选取哪一会计期间的研发强度作为研究对象,并不影响主要结论的稳健性。

(注:表中括号内的值为标准误差,*、**和***分别表10%、5%和 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地不为零。)

五、结论

本文结合医药企业的经营特点,首先指出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是影响医药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进而以我国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分析,引入企业规模这一调节变量,研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公司规模可能显著地影响上述效应,本文进一步按照企业总资产大小将样本分为大企业和小企业两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而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本文的实证发现显示,由于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其经营绩效的影响更显著,大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本文还发现在控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公司规模的影响后,大企业经营业绩仍显著地高于小企业。因此医药行业通过整合促使更多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可以使得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更高并且经营业绩更好,从而有助于增强行业的研发能力和获利能力。此外,通过对销售投入这一解释变量的研究发现,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对规模较小企业提出建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类小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可以通过增加营销方面的重视度,提高企业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投入与绩效相关分析 篇2

摘要:本文选取沪A股山东省33家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公司高管薪酬、高管持股比率和国家(国家法人)持股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分别从高管薪酬、薪酬差距和高管持股的角度研究了这些因素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考察了企业规模与高管薪酬以及平均薪酬的相关性。在目前的薪酬体系下,山东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逐年增长。整体看来,这些公司中国家或者国有法人持股比率高,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高管薪酬和薪酬差距跟企业绩效脱节;高管持股比率低,对企业绩效没能产生激励作用;高管薪酬和平均薪酬与企业规模不存在相关性。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管薪酬;企业绩效;薪酬差距;高管持股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5-0049-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1

2一、引言

现代公司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随之出现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公司制度中典型的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源于信息不对称,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委托人难以对经理人进行监督,所以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双方有必要签订激励性契约,这样可以促使经理人和股东利益一致化,减少公司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减少代理成本,增加股东财富。

本文以山东省在沪市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对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力图为改革山东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完善高管薪酬结构、进一步推动山东省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Lewellen和Huntsman(1970)采用了1942

―1963年财富100强中50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管理者的薪酬与企业规模相关[1]。Murphy K.(1985)运用1964―1981期间的样本,分析了美国73个最大制造企业的500个经理的数据,研究了公司绩效和管理报酬,发现由股东回报测量的公司绩效与经理报酬呈正相关,销售量增长与经理补偿也呈正相关[2]。Ellen L.Pavlik Tho-mas W.Scott和Peter Tiessen(1993)采用代理理论分析了报酬和绩效之间的联系,认为经理人应通过会计和股票绩效而获得回报,而不应通过销售额的增长来获得相应的报酬[3]。会计绩效在现金报酬方面要比股票绩效更为重要,而股票收益在包含股权和期权的报酬中更为重要。因此,企业规模与报酬级别相关,与报酬的变化无太大关系。

国内对于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研究开始于近几年。魏刚(2000)、樊炳清(2002)、周佰成和王北星(2007)、徐向艺(2007)等认为公司高管年薪与公司业绩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或者根本不存在线性关系[4-7]。林俊清等(2003)、胡婉丽(2004)、邹�(2007)

等则认为公司高管年薪与公司业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8-10]。众多学者关于高管人员报酬激励与公司业绩研究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原因有:一是在于他们选取的样本有差异;二是在于对高管人员概念的界定不一致;三是在于指标的选取与概念的确定不一致。同时,各项指标与其概念的界定相关,学术界对于企业绩效的概念也说法不一。有的将其界定为公司业绩,有的界定为企业经营绩效。诸多原因导致了研究结果的差异性。

三、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中提及的高级管理层是指公司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监事会成员、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即上市公司年报里面公布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11]。

(一)相关变量说明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研究所用到的变量及含义见表1。

(二)四个基本假设

1.高级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说明,有效行动和有效保险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风险中性的委托人最好付给风险厌恶的代理人固定工资。如果代理人也是风险中性的,则让其获得一定的剩余收入并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是有效的。一个有效的收入组合应该是代表风险因素的固定工资和代表激励作用的变动收入的结合。在报酬―契约下,管理者的报酬将由企业的绩效来决定,因此公司管理者势必会通过提高企业绩效来提高自己的报酬。另外,拥有较高薪酬水平的企业很可能吸引较多能力强的管理者,从而可能会带来较高的企业绩效。本文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表示企业的业绩,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经营者在经营期间利用单位净资产为公司新创造的利润越多,也说明企业的业绩越好。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

Pay1=a+bROE+ε(ε表示残值,a、b均为系数)(1)

2.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和平均薪酬与企业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

高级管理层薪酬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还取决于公司规模。公司的规模限制了高层管理者薪酬预算边界。规模越大的公司能够支付的薪酬总额越多,高级管理人员期望薪酬也越多。同时,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员工越多,组织需要设计的管理层次也越多,所需处理的问题也越复杂,高管承担的压力和责任也越大,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高,高管的薪酬也会攀升。此外,大规模的企业国际化或者多元化也会影响高管的薪酬。本文用期末总资产额代表企业的规模,建立的回归模型为:

Pay1=a+bASS+ε(2)

Avpay=a+bASS+ε(ε表示残值,a、b均为系数)(3)

3.企业绩效与高管薪酬差距存在正相关关系

锦标赛理论运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了委托代理关系,对薪酬差距进行了研究,并对现实生活中的薪酬差距现象做了深入的诠释。如果将代理人看作是晋升竞争中的比赛者,在这个顺序竞争的锦标赛中,赢家将获得全部奖金。锦标赛理论认为与既定晋升相联系的工资增长幅

度会影响到位于该工作等级以下的员工的积极性。只要晋升的结果尚未明晰,员工才有动力为获得晋升而努力工作。在合作生产和任务相互依存的团队活动中,随着监控难度的提高,较大的薪酬差距可以降低监控成本,激发各个代理人之间的相互竞争,利用经理人市场的暗中激励作用,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提供强激励,因此较大的薪酬差距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回归模型为:

Roe=a+bPay2+ε(ε表示残值,a、b均为系数)(4)

4.企业绩效与高管持股比例成正相关关系

由于薪酬激励构成不仅包括基本薪水、日常奖励,还包括年终绩效奖励、虚拟股票、限制性股票、期权等,因此薪酬对高管的激励也分别为基本薪水带来的激励、日常奖励带来的激励和股票期权带来的激励。股票期权激励即让管理人员持股,成为公司的股东,让其关心公司的长远利益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利益。本文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Roe=a+bMs+ε(ε表示残值,a、b均为系数)(5)

(三)统计检验与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2006―2008年的沪市A股山东省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虑到某些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剔除了ST公司和数据缺失的公司,以剩余的33家公司为样本。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2009年5月1日前山东省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①;处理数据软件是社会科学用统计软件SPSS17.0及办公软件Excel 2003。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为了考察基本假设,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4所示。

如表3所示,高级管理层报酬与总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0.16,双侧检验的P值为0.391;平均薪酬与总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0.266,双侧检验的P值为0.149。两者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显著的,因此高级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规模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表4所示,高级管理层报酬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43,双侧检验的P值为0.442;持股比率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74,双侧检验的P值为0.30;薪酬差距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值间相关系数为0.192,双侧检验的P值为0.35。三者在0.01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显著的。由此可见,高级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持股比率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可推断,目前山东省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机制还不完善,存在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规模不相关、高层管理人员薪酬与企业业绩脱节、薪酬差距达不到激励效果、管理层持股比率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甚至阻碍山东省上市公司的发展。为了改善山东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促进山东省上市公司的更快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完善薪酬结构。优化高管人员薪酬结构,引入多重定价机制。改变目前高管人员单一的薪酬结构,实行固定与可变、短期与长期、市场与绩效相结合的多元化薪酬结构。二是强化公司业绩和高管人员薪酬之间的联动性。目前上市公司业绩和高管人员薪酬之间弱相关或不确定往往与关联绩效指标的设置不合理有关,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这个财务指标与高管人员薪酬的相关性不强,可以考虑引入全面反映公司业绩的综合指标,或者引入反映公司发展的动态指标,如每股收益增长率、净资产收益增

长率等,而不能简单地根据一些反映企业规模的指标如总资产对高管实施激励。三是利用锦标赛理论激励高层管理者。对于国家(国有法人)控股的大公司,本文主张适当提高薪酬差距来维持锦标赛理论的激励效果,提高薪酬差距的主要出路在于改革治理结构。具体来说,要进一步降低国家(国有法人)持股比例,同时需要改革股权过于集中的状况。但对于某些民营上市公司,笔者建议把握好薪酬差距的度,过大的薪酬差距会导致高层团队成员间的嫉妒心理和团队功能的失调,反而会影响企业的业绩。四是逐步贯彻股票期权制度。我国的股票市场已日渐成熟,证券市场的监管框架也已经初步建立,迅速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发展资本市场的关键已成共识。以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的公司治理革命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根本,建议以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民营上市公司为主体实施股票期权制度。

参考文献:

[1]Lewellen Huntsman.Managerial pay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American Economical Review,1970:710-720.[2]Murphy K.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ren-

umer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1985(7):11-42.[3]Ellen L.Pavlik, Thomas W.Scott and Peter Tiessen.Ex-ecutive Compens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J].Journal of Acco

-unting Literature,1993(12):131-154.[4]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5]樊炳清.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激励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理论月刊,2002(11):124-126.[6]周佰成,王北星.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与高管薪酬相关性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7(4):669-675.[7]徐向艺,王俊�,巩震.高管人员报酬激励与公司治理绩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2(2):94-100.[8]林俊清,黄祖辉,孙永祥.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J].经济研究,2003(4):31-40.[9]胡婉丽,汤书昆,肖向兵.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关系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6

投入与绩效相关分析 篇3

一、文献评述

随着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我国的财会学者们从各个行业对无形资产与企业绩效、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有陈兴华等(2010)以信息技术行业和非信息技术行业为研究样本,发现无论是从存量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增量角度考虑,无形资产对企业当期及未来的营业利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宫巨宏等(2010)以纺织业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其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企业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呈强关性,反映了我国纺织上市公司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刘彬等(2009)对沪市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不仅表明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贡献是显著正向的,而且还表明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贡献程度弱于固定资产。

但是在研究方法上,上述研究均是利用回归分析进行研究,近年来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变化的文献仅有两篇,分别是苑泽明等(2010)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评价体系,以及陈凯等(2009)采用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医药行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而在研究内容上,大都是以某个行业进行研究,尚未有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某一区域内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采用有别于常规方法的等级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以完善目前的研究不足。

二、四川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笔者以沪深两市A股四川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2005年后上市及数据不全的公司,共得到58个上市公司的相关样本。本文数据资料均来源于证券之星网站及东方财富网站的年报披露。并运用随机统计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四川路桥、成发科技、迪康药业、成商集团、东方电气、五粮液、友利控股、峨眉山、华润锦华、ST汇源等十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二)指标构建本文在借鉴陈凯等(2009)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对以下指标进行构建:

(1)企业绩效指标的构建。在本文中,由于研究重点不是对财务指标进行评析,因此仅选取以前各种相关文献研究中多次采用、具有实际分析价值的投入资金报酬率(ROIC)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替代变数,其计算公式为:投入资金报酬率(ROIC)=税后营业利润)÷投入资本总额

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利润+利息费用+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所得税调整增加额+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额-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金额摊销额;投入资本总额=所有者权益+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短期借款+研发支出的资本化额+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ROIC即是投入资本的运用绩效,其值越大表示投入资本的运用效率越好。

(2)企业无形资产密度IATA指标的构建。企业的获利一部分来自于建立有形资产而产生的收益,这部分称之为正常盈余;而另一部来源于无形资产产生的价值,称为超额盈余。但是在选取无形资产代理变数进行各项统计分析时,如果直接利用各企业的资本化超额盈余净值进行统计研究,可能会因公司具体情况上的差异而不准确,因而必须考虑到各公司资本大小不一的现实情况。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无形资产密度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代理变数。无形资产密度是指无形价值占企业总价值的比例,计算方式为:无形资产密度(IATA)=无形资产÷企业总价值

对于无形资产价值和企业总价值的计算,本文参考Howe(1999)使用的方法,可得到作为该获利水平下修正后的企业资总产价值:V=(Ee-TA×Ra)÷Rg+(TA+Ra)÷Ra;再对超额经济盈余予以资本化即可得无形资产价值:无形资产价值=(Ee-TA×Ra)÷Rg。

其中:V为企业价值,经济盈余(Ee)=主营业务收入-(所得税费用×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得到;TA为有形资产净值;Ra为有形资产报酬率;Rg为超额盈余资本化比率。

(3)等级相关系数指标的构建。等级相关分析法由Spearman提出,因而又称Spearman等级相关。等级相关和一般相关分析不同之处在于应变量和自变量不为常态分配,即当应变量和自变量不是常态分配或两个变数的绝对值无意义时,应先转化为顺序资料,再计算求出其相关系数。因此在估计等级相关系数时,不必知道或假设母体为常态分配,是无母数统计方法的一种。等级相关系数以rs 表示,其计算方式为:rs=1-6?撞d2(n3-n)

其中:d为两个随机变数的等级差异;n为样本数。 根据样本数和确定的误差水平,查询《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临界值表》的对应临界值,可决定是否接受或拒绝检定等级相关的结果, 也即若rs大于对应临界值则表示接受相关的结果, 反之则拒绝相关结果。

(三)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趋势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企业无形资产变化的趋势,按照国家统计局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以上十家企业按第二、三产业进行大致分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按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的规定,把高信息技术产业单独划为一类。具体分类为:第二产业为华润锦华、四川路桥、东方电气、友利控股和五粮液,第三产业为成商集团、峨眉山A,高新技术产业为成发科技、ST汇源和迪康药业。变化趋势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平均比重虽有所波动但仍然为增长的趋势。2006年至2008年增长的趋势要更明显一些,此趋势可能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关。在新会计准则中规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用转回,因此笔者推测2006年底上市的公司有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有上升趋势是显而易见的,这表明四川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愈加重视。

但是同时也应看到,高新产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最高不超过8%,平均水平也只有6.80%,总体规模较低。这表明,在四川上市公司中,高新产业无形资产的比例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不大相符,与国外高新产业相比差距较大,如根据微软公司2005年一季度公布的数据可知,虽然微软公司的账面总资产仅为663亿美元,而市场价值却高达2896亿美元。无形资产比重过小是四川高新产业缺乏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这也直接导致了四川的高新产业难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另外,不同类型的四川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比重差别较大,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第二产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太低,五年的平均水平仅有2.07%,远不及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12.88%。

(四)无形资产对经营绩效影响结果 为了验证四川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经营绩效是否具有持续的、显著的、正相关影响,本文采用上述10家四川上市公司连续3年度财务报表数据,计算ROIC与IATA数值的大小,并按顺序定出等级,形成六对绝对值无意义的序数数列,并以此计算四川上市公司各年无形资产与企业绩效的等级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见表2。

根据n=10,a=0.05查《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临界值表》,得rsa(单侧检验)=0.564。由于均明显大于rsa=0.564,故表明四川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与企业绩效存在持续的、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而且结合表1可以发现,无形资产比重较大的公司,其企业绩效的排名也会较高,这更进一步证明了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正杠杆作用。

三、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川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贡献是持续的、显著正相关的,这就要求四川上市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也即要加强对利用无形资产的关注,使无形资产对其发展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四川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必须加强管理,一旦流失、损坏,将使公司面临淘汰的危险。笔者认为,四川上市公司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一是要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二是要重视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三是要加强核心技术的保密工作、四是要及时取得企业无形资产的相关法律产权。

当然本文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抽取的数量较少,只从A股随机抽取了10家,而且未进行区域间和方法间的对比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提取更多的样本进行各区域间的对比分析,并利用更多的方法进行验证,这样会使本文的研究结论更加合理与可信。

参考文献:

[1]陈凯、方中秀:《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大众商务》2009年第10期。

[2]陈兴华、陈旭东: 《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4期。

[3]邓贵林:《浅谈四川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现状》,《会计师》2011年第4期。

[4]宫巨宏、王耀军、陈秋霞:《我国纺织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关联性透视及无形资产的管理对策》,《天津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5]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1年第11期。

投入与绩效相关分析 篇4

今天, 经济已经全球化, 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压力, 而且还要接受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陡然间增大了。

传统上, 企业主要依靠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大量投入获得发展, 这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模式, 资源利用率比较低下。当前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这种模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寻求最佳方式更新自身的状态, 并使之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这个过程就是创新[1]。创新已经演变成为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2,3]。

与传统企业不同, 创新型企业将新知识或者新知识的组合应用到经营实践中, 通过创新创造更大的效益, 这种集约式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 符合持续、和谐发展的要求, 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先发优势十分有利。

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动态过程[4]。在这个过程中, 新的技术知识、管理知识、被创造出来, 并被以某种方式组合到一起。当今知识再创造的手段主要就是技术创新, 而新知识的组合手段就是新技术的应用,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此可见, 研究开发和信息化都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举措。

创新需要资金,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 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我国, 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相对确定的关系, 这个问题已有的文献中讨论不多。本文尝试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探讨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关性, 以期揭示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企业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2 研究方法

简单相关分析仅考虑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关系, 多元相关分析考虑的是一个变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 与之不同, 典型相关分析的是两组变量的关系[5]。

本文讨论的是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关性, 但企业绩效和创新资金投入是由多个变量组成的, 这样, 本研究讨论的实际上就是企业绩效和创新资金投入这两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关性比较合适。

通过SPSS软件的cancorr命令和MANOVA命令, 分别用两种方法[5]对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由于两种分析方法输出的报表在数量上略有差异, 为保证分析结果全面、可靠, 本文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下文数据分析报表除非特别说明都是指用cancorr命令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3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3.1 变量选择

(1) 企业绩效

与其它指标[6,7,8]比校, 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交税金和出口交货值相对比较客观。原信息产业部 (即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在考察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绩效时采用的就是这四个相对简单的综合性指标。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 本文沿用这种作法, 采用营业收入X1、利润总额X2、上交税金X3、出口交货值X4构成企业绩效变量组:x= (X1, X2, X3, X4) 。

(2) 创新资金投入

根据上文对创新的分析, 将创新资金投入大体上划分为研究开发经费和信息化投资两大部分。研究与开发经费Y1、信息化投资总额Y2构成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变量组:y= (Y1, Y2) 。

3.2 数据来源

选择2007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进行研究, 相关数据全部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9]。这些数据量纲完全相同, 无需标准化, 可直接用于研究。删除了相关数据为零的企业17家, 余下的83家企业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4 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典型相关分析

4.1 简单相关系数

表1是企业绩效变量组的相关系数, 表2是创新资金投入变量组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这两组原始变量组内存在一定相关性, 而这种相关性又不属于高度的多重共线性。因此, 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典型相关分析[10]。

4.2 典型相关系数

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MANOVA命令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 两个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和0.579。

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采用整体检验和维度递减检验两种方法分别进行。

整体检验同时检验所有典型相关系数, 考察是否有一个相关系数显著, 从而推断总体典型相关程度。表4是MANOVA方法输出的整体检验结果。皮莱 (Pillais) 迹、霍特林 (Hotellings) 迹和威尔克斯 (Wilks) λ用近似F分布进行检验, 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5, 表明相关显著。罗伊 (Roys) 最大根大于0.1, 这说明至少有一个典型相关是显著的。

维度递减检验的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 说明第一典型相关和第二典型相关都是显著的 (表5) 。

注: 威尔克斯统计量对应的F值为精确值。

4.3 典型相关模型

第一对典型变量 (U, V) 的特征根为观测变量总方差的95.345%, 第二对典型变量 (U, V) 的特征根仅为总量的4.655% (表3) , 第一个典型相关模型已经大体上可以说明问题。但, 两个典型相关都通过了检验。因此, 为全面描述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将这两个典型模型一并列出。

采用标准化的典型系数, 根据SPSS软件运算结果给出典型相关模型, 如表6所示。

从第一个典型相关模型看出, 营业收入X1对第一个典型变量U1的贡献最大, 典型系数为0.704, 其次是上交税金X3和出口交货值X4, 利润总额X2的贡献量最小;说明企业绩效中影响创新资金投入的主要是营业收入。研究与开发经费Y1对第一个典型变量V1的贡献较大, 信息化投资总额Y2对第一个典型变量V1的贡献小一些;说明创新资金投入中影响企业绩效的两种因素相比较而言, 研究与开发经费的影响要比信息化投资总额的影响大一些。

从第二个典型相关模型看出, 营业收入X1对第一个典型变量U1的贡献也最大, 其次是上交税金X3和出口交货值X4, 利润总额X2的贡献量也比较小;研究与开发经费Y1对第一个典型变量V1的贡献较小, 信息化投资总额Y2对第一个典型变量V1的贡献大一些。

4.4 结构分析

通过原始变量与典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结构分析。实际上讨论的是典型负载系数和交叉负载系数。

(1) 典型负载系数

典型负载系数是典型变量与同属于本组的原始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

由表7可知, 企业绩效的第一典型变量Ul与X1、X3高度相关, 与X4中度相关, 与X2低度相关。说明营业收入、上交税金、出口交货值与企业绩效相关程度较高, 其中前二者最为显著。利润总额与企业绩效相关程度较低, 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创新资金投入的第一典型变量Vl与Y1的相关系数为0.936, 属高度相关, 与Y2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0.844, 说明两种资金投入的影响都比较大。Vl反映的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成分更多一些。由于第一典型变量之间的高度相关, 企业绩效组内大部分原始变量与本组的第一典型变量相关程度较高, 而创新资金投入组内的原始变量与本组的第一典型变量之间也呈较高的相关关系, 这种一致性从数量上体现了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本质影响作用。说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企业绩效的第二典型变量U2与X3、X4、X2中度相关, 与X1低度相关。说明上交税金、出口交货值和利润总额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较高。营业收入与企业绩效相关程度较低, 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创新资金投入的第二典型变量V2与Y2的相关系数为0.536, 属中度相关, 与Y1的相关系数稍小, 这也说明两种资金投入的影响也比较大。相对而言, V2反映的信息化资金投入成分更多一些。第二典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较低, 企业绩效组内大部分原始变量与本组的第二典型变量相关程度较低, 创新资金投入组内的原始变量与本组的第二典型变量之间也呈较低的相关关系, 这种一致性也从数量上体现了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本质影响作用。这也说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 交叉负载系数

交叉负载系数是某一组中的原始变量与另一组的典型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交叉负载系数的平方代表本组原始变量的变异量被另一组的典型变量解释的百分比。

从表7可知, 创新资金投入组的两个变量与第一典型变量U1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894和-0.806, 这两个数值的平方分别为0.799和0.650, 表示U1可以解释创新资金投入组的两个变量变异量的79.9%和65.0%。企业绩效组的四个变量与第一典型变量V1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922, -0.050, -0.866, -0.451, 取平方得到0.850, 0.0025, 0.750, 0.203, 表示V1可以解释企业绩效组的四个变量变异量的85.0%, 0.25%, 75%和20.3%。

创新资金投入组的两个变量与第二典型变量U2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203和0.311, 这两个数值的平方分别为0.041和0.097, 表示U2可以解释创新资金投入两个变量变异量的4.1%和9.7%。企业绩效组的四个变量与第二典型变量V2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100, -0.145, -0.238, -0.218, 取平方得0.01, 0.021, 0.057, 0.048, 表示V2可以解释企业绩效组的四个变量变异量的1.0%, 2.1%, 5.7%和4.8%。

4.5 冗余分析

冗余指数 (redundancy index) 是本组典型变量对另一组变量总变差解释的百分比, 也是交叉的总方差共享比例。

Uix的第i对典型变量, p为变量个数, 则x被自身典型变量Ui解释的百分比为:

RU1x2=i=1p (rU1x) 2p

将相关典型负载系数rUix (见表7) 代入上式, 即可求得x被自身典型变量Ui解释的百分比。Viy方差的解释能力用类似方法求出。将被自身典型变量解释的百分比乘以典型相关系数的平方, 即为冗余指数。相关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见, 第一对典型变量U1和V1均较好地预测了对应的那组变量, 而且交互解释能力也比较强。第一对典型变量中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被自身解释的比例分瘪为49.5%和79.5%, 来自企业绩效组的方差被创新资金投入典型变量V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45.2%, 来自创新资金投入组的方差被企业绩效组的典型变量U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72.5%。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第二对典型变量U2和V2的预测能力和交互解释能力较弱。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被自身解释的比例分别为10.1%和20.5%, 来自企业绩效组的方差被创新资金投入典型变量V2解释的方差比例为3.4%, 来自创新资金投入组的方差被企业绩效组的典型变量U2解释的方差比例为6.9%。也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上述两个典型相关分析可图示如下, 其中, 实线表示第一对典型相关, 虚线表示第二对典型相关。连接典型变量V1、U1和V2、U2的双箭头上方的数据为典型相关系数, 原始变量与典型变量连线旁边的数据为典型系数。

根据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 从整体来看, 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 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达0.955。企业绩效对创新资金投入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894和0.806, 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创新资金投入的方差被企业绩效的典型变量U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72.5%, 被企业绩效的典型变量U2解释的方差比例为6.9%。企业绩效的方差被创新资金投入典型变量V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45.2%, 被创新资金投入典型变量V2解释的方差比例为3.4%。交互解释能力相当强。这些结论说明, 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要改善企业绩效就必须进行创新资金投入。

5 结论

本文选取2007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为研究样本, 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这说明在我国这个特定的经济环境中, 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在研究开发和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纳税能力和出口能力都具有影响。创新能够增强企业的绩效。

由于数据收集上存在困难, 本研究仅选择了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进行研究, 致使这次研究没有涉及其它行业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等对创新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希望在未来能得到更多的数据, 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丁云伟.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J].学术交流, 2008, 168 (3) :92~96.

[2]Van Kleef J A G, Roome N J.Developing capabilitiesand competence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managementas innovation:a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Cleaner Production, 2007, 15 (1) :38~51.

[3]Calia R C, Guerrini R M, Moura G L.Innovationnetworks:from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o businessmodel reconfiguration[J].Technovation, 2007, 27 (8) :426~432.

[4]饶扬德, 梅洪常, 王学军.创新协同驱动型企业成长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7) :64~68.

[5]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软件SPS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 1999.

[6]Melville N, Kraeme K, Gurbaxani V.Review: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ee: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 value[J].MISQuarterly, 2004, 28 (2) :283~322.

[7]刘石兰.市场导向类型、产品创新方式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J].预测, 2008, 27 (4) :31~38.

[8]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J].经济管理, 2009, 31 (1) :72~79.

[9]2007年 (第21届) 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EB/OL].http://www.miit.gov.cn/art/2007/06/08/art4825 43783.html.

投入与绩效相关分析 篇5

湘阴县财政局社保股

2010年12月

根据省委办公厅的要求和县委办公室的工作安排,我局于2010年10月组织县人事局、卫生局相关人员深入各乡镇就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绩效工资相关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和摸底,广泛听取对绩效工资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有9个:湘阴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保院、血防医院、血防办下属5个血防站。乡镇卫生院19个,其中中心卫生院8个,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42.1%,一般卫生院11个,占57.9%。乡镇卫生院干部职工总数860人,其中在职人员568人,离退休人员292人,分别占662%和34%;在职人员中有卫生技术人员413人,占职工总数的72.7%,管理人员56人,占9.8%,工勤人员99人,占17.5%。2009年全县各乡镇业务总收入为2532.9万元,其中医疗收入1000.6万元,药品收入1532.3万元,医疗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39.6%,药品收入占60.4%,各乡镇卫生院总负债为1153.3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僵化,活力不足。乡镇卫生院的现行体制依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基本上是一个乡镇一个卫生院。在投入上,前几年按每院30万元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性补助,但经费的投入不足,加之由乡镇府进行管理后再转入卫生局进行管理时,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基本上行同虚设,这种机制上的不规范,不利于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农村医疗单位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在管理体制上,多数卫生院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任命制,院长一职是论资排辈,不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

2、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多数乡镇卫生院办院理念是“吃饭靠自己,投入靠财政”,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而由于县乡财政都比较困难,给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的设备设施落后,发展缓慢。据调查,全县19个乡镇卫生院中15个卫生院设有X光机,18个卫生院设有B超机,17个卫生院设有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5个乡镇卫生院设有心电图机,6个乡镇卫生院设有洗胃机。由于设备落后,影响了乡镇卫生院业务的发展,能开展一类手术的有10个,二类手术的有5个,三类手术的仅有4个。从乡镇卫生院的收入来看,总收入略大于总支出,但基本上是以药养医,基本维持收支平衡,但各乡镇因前几年的新建和扩建等原因,目前亏损仍然比较严重,如果不考虑政府补助部分,单以经营收入来看,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小于总支出,并且业务收支差在逐年扩大,仅靠业务收入无法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

3、人才匮乏,医疗质量不高。由于乡镇卫生院的条件差,待遇低,难以留住人才。人才结构不合理,需要的人才匮乏,富余人员甚多。据调查,全县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有413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8人,占2%;大专学历44人,占10.6%;中专学历185人,占44.8%。高级职称1人,仅占0.2%,中级职称的65人,占15.7%,初级职称180人,占43.6%,无职称的167人,占40.4%。

4、公共卫生服务意识不强。现行体制将乡镇卫生院定位为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还承担着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提供防疫、保健等七项服务的职能。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卫生院存在重医疗轻防保,公共卫生服务意识不强的现象。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中,计划免疫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在上级部门的督导下还能有所开展。在农村因家庭收入有限或交通不便等原因,农民预防保健意识相当淡薄,医疗保健观念陈旧落后。从被走访的农户和患者看,很少有人按时做身体健康检查,而是有了病状迫不得已才去求医,“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三、我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情况

近几年来,我县在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主要推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尝试了干部管理的聘用制。在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中,把建立以聘用制为核心的基本用人制度作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按照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平等自愿、协调一致的原则,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双方的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对院(站、所)长进行考核聘用,全面实行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中层领导干部实行公开述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根据岗位设臵、结构比例,职位要求和任职条件以及人员素质特别是技能和服务态度决定聘用对象,可以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对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在核定的岗位限额内依岗定人。同时,在普遍推行全员聘任制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聘后管理,加强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职工晋级、分配、奖罚、解聘的主要依据。部分乡镇卫生院实施聘用制改革,建立“效率优先、技术优先、能力优先”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尝试了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大力推行公开选拔院长制度,通过双向选择、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等形式,选拔了一批青年干部担任院长。近3年来,全县乡镇卫生院从基层单位考核、推荐、选技了后备干部23人,有效地保证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的充足后备人选。

四、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相关情况 县卫生局为更进一步进行乡镇卫生院的改革,尝试了分配制度的绩效工资制。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了以下几种分配方式:一是岗位效能工资制。采用与岗位风险、责任程度、技术含量、服务态度挂钩的岗位系数法,把工资与绩效挂钩,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一并作为分配因素,在分配上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搞活工资中“活”的部分,拉开分配档次,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二是奖金系数分配。根据职工的技术职称、学历学位、风险责任、完成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因素,拉开奖金分配档次。三是实行绩效工资制。将每个职工的津贴工资全部扣除,根据绩效完成情况和考核结果重新分配,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分配真正起到了激励和导向作用。

目前全县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已全面推开,但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1、实行绩效工资改革不一定必然带来工资的增长,职工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国务院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明确表示,绩效工资改革是将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因此,绩效工资改革并不是以涨工资为基本目的的,绩效工资与以前的“大锅饭工资”方式相比,更多是工资计算方式的变化,是一种相对规范和相对公平的方式。如果工资在改革中不能按照正常水平有所上涨,一般职工甚至领导缺乏对改革必要性的认同,甚至不支持改革,阻碍改革的推进。

2、配套医疗补偿机制不健全,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医疗卫生单位自筹经费将出现较大缺口。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同类型经济体涉足医疗市场,参与市场的各方为了各自利益,加剧了医疗市场的恶性竞争,医院服务价格同市场其他服务价格相比,价格波动严重滞后,这些因素,导致医院经营出现困难。面对这些矛盾,就公共卫生服务和实施绩效工资财政已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医院在体现职工绩效待遇时依然主要还是靠自主创收,在全面推行绩效工资时医院只重点考虑在职人员发放,离退休人员全部依靠财政。

3、缺乏一套适合医疗卫生的不同学科特点的绩效考核机制。首先医疗卫生单位绩效考核的主体不明确,是主管医疗服务方的卫生行政部门,还是作为绩效工资提供方的财政部门,或者是独立的第三方。其次,医疗卫生是高风险、高技术的行业,由于我国综合医院的专业分科细,专业之间的风险、技术含量、价值体现相差甚大,很难拿出一个非常合理的评价标准,这也是绩效工资改革的主要难点之一。如何拟定卫生事业单位、部门或个人绩效的标准,如何合理界定绩效工资合适的比例,配套改革人事制度、实施工作岗位双向选择,确定好组织、部门和个人岗位的业务边界、工作流程以及“四定”(定编、定岗、定责、定绩效系数),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和居民满意度”四项指标作为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标准,除服务数量可以科学考量外,其余的指标也还需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第三如何优化管理流程。在实际工作中,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除了具有收入分配的功能外,往往还承载着诸多任务,如:引导执行者自觉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保持一定的工作量,合理创造经济效益;控制运作成本,抑制对资源(人员、设备、房屋等)的过多占有等。从实质上讲,它只是医院管理的工具之一,如果医院管理流程、资源利用不是最优化的程度,产生的绩效评价也肯定不是最合理和有效的。

4、怎样建立绩效一套工资发放体系。医院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应从适应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大局,注重卫生资源的合理配臵,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围绕医院的经营计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绩效计划,避免无节制的分配。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人事局核定的工资作为档案工资,在坚持“两个不高于”,即坚持个人收入增长幅度不高于业务收入增长幅度、不高于收支结余增长幅度的前提下,实行绩效工资制度,适应医院实际情况,也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绩效考评的基础上,对医院的整体工作作出评估,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和其他工作中存在的缺陷等,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细分,理清哪些是员工通过努力能继续完善,哪些是医院管理体制造成的,找出管理存在的漏洞,便于及时查遗补漏,使医院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5、如何确保改革实施过程公开透明。绩效工资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细则)应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绩效管理制度要广泛听取职工意见,考评实施方案(细则)须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实施考核的全过程要公开透明,走民主程序,切实做到公平、公正。随时接受职工的监督和质询。考核量化分数揭晓后,要进行公示。同时要安排好各类人员的绩效工资关系,在分配标准上向一线工作人员、关键重要岗位人员和绩效突出、贡献大的人员倾斜。还要把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紧密联系起来,根据考核结果分配绩效工资。现有医疗体制下,医院的绩效工资由财政全额拨付显然是不现实的,应坚持医院自筹为主和财政拨付为辅的原则。在非量化科室的绩效工资分配上,不仅要让职工理解他们工作的价值,从形式上要让其他人员认为,非量化科室的工作是必须的他们的工作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医院整体工作的好坏,只不过是劳动分工不同。在分配的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医疗部门、医技部门、行政后勤部门的分配预期比例及非量化科室岗位系数,在量化科室考核的基础上,按量化科室的效益工资平均值,计算出非量化科室的平均数,乘以岗位系数,配合其他考核指标,形成非量化岗位的绩效工资。

6、怎样重点激励技术创新。在拟定绩效工资方案时应该有导向性,激励员工引进、实施创新技术。技术有两种,一种是高新技术,另一种是适宜性技术,都应予以激励。高新技术需要高精尖的设备、仪器和耗材。虽然医院的投入大,但是往往代表学科发展的前沿,是医院发展的动力,可以根据新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程度来进行激励。在为患者提供相同治疗的前提下,应通过节省下来的费用,推广价值以及其他社会效益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

7、如何有意识地控制单纯的经济效益考核方式。在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分配中,我们应抱着对卫生事业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总揽全局,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围绕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关健去发展。合理编制经营预算,确立病人收治的具体措施制定病人费用水平的最高上限及具体医疗质量和数量方面的考核指标,采用以社会效益为主,如床位占用数、出院病人数等,再辅以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等综台指标,公平与效率并举,既重视横向可比性,又突出重要性,使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和社会满意度成为内部分配的首选,避免过度的经济效益考核,使诊疗组的活动通过制度约束和分配调节,依照医院经营计划良性发展,克服只顾眼前利益,损害医院形象和声誉的短期行为,实现结构调整,使医院获利,使病人受益,促进医院持续、健康、科学地发展。

五、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几点建议

1、以聘用制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用人制度改革。建立以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用人制度,解决人事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人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根据等级医院内设机构岗位设臵的有关规定,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设臵。在确定各单位内设机构时,坚持“行政管理科室严格控制、业务科室灵活设臵”的原则,严格审核内设行政机构,对行政人员也要严格控制,保证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80%。遵循因事设岗、精简高效、扶持重点、结构合理的原则,科学合理进行设岗。在人员聘用上,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科学选拔人才,对单位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实行院科两级聘用制,本着“平等自愿、择优聘用、协调一致”的原则,先由院长聘用中层干部,中层干部再聘用科室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打破终身制,实行评聘分开,可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对管理人员、工勤人员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工作意向,实行双向选择。通过实行两级聘任和全员聘用,增加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增加凝聚力及向心力。

2、以绩效工资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绩效工资制,采用与岗位风险、责任程度、技术含量、服务态度挂钩的岗位系数法,把工资与绩效挂钩,实现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成按职能、绩效拉开一定差距的分配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工资构成中职务工资作为固定工资,以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津贴部分和奖励工资等可捆在一起,作为活的浮动工资,进行二次分配,逐步实现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进一步扩大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投入与绩效相关分析 篇6

财政科技投入是一个地区科技进步的物质保障。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引导科技项目的开展, 以期提高技术水平、获得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地区的财政科技投入不可能无限增加, 如何将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 成为财政及有关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评价科技投入产出的绩效上, 国内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 李石柱等 (2003) 运用回归的方法对影响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水平的要素进行了定量分析[1], 许治等 (2005) 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985—2003年科技投入相对效率进行了测度[2], 徐春杰等 (2006) 建立了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模型框架和指标体系对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进行评价[3], 张青等 (2006) 建立了具备模块化与开放性特点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4]。财政科技投入具有主导作用[5], 同时还具有挤出效应, 政府所创办的公共研究机构 (包括各级科学院、研究所等) 的R&D支出对企业的效率有负的作用, 因此R&D 活动更多的由企业来承担[6], 学者们多集中于对财政科技投入的主导作用、杠杆效应以及总量和结构的研究, 而关于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的文献相对较少, 定量分析的文献也缺乏, 而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和衔接功能是财政资金诸多作用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技投入需要的资金巨大, 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的良好发挥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技领域, 为科技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本文将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 , 对直辖以来的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和引导作用进行定量分析。

2 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分析

2.1 财政科技拨款情况

财政科技投入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研究费支出一般是指财政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专项支出。本文用财政科技拨款 (万元) 、科技三项费用 (万元) 、科研基建费 (万元) 反映财政科技投入的规模与结构状况, 通过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经济增长情况, 样本数据为从2000年到2006年的年度数据, 见表1。

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2001—2007年)

由表1可以看出: (1) 在2000—2006年间, 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科技三项费总额呈现递增趋势, 科研基建费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 (2) 科技投入的增幅也高于GDP的增幅, 2004年财政科技拨款的增长幅度最高, 为35.4%, 2006年财政科技拨款比去年同期增长27.0%, 这一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投入是科技活动的核心, 按照国际惯例, 科技经费支出的增长率只有高于GDP的增长率, 一个地区科技发展后劲和实力才能得到长期保持和不断加强。 (3) 该市财政科技三项费和科研基建费的支出较上年有较大增长, 增长率高达24.7%, 但是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 表明政府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政府科技经费筹集情况

科技经费是科技活动的根本保障, 重庆近年来科技经费筹集总额持续增长, 详见表2。

续上表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1—2007年)

由表2可以看出: (1) 科技经费筹集总额持续增长, 2006年全市科技经费筹集总额达到了81.8亿元, 比去年增长8.22%。 (2) 科技经费筹集来源结构进一步合理, 企业资金筹集快于政府及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 说明企业仍然是科技活动的主体, 企业自筹经费、自主研发仍是重庆科技活动的主要特征。 (3) 科技经费筹集中金融机构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但稳定性较差, 要重视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的扶持和引导作用, 这也是重庆市科技经费支撑的薄弱环节, 要进一步拓宽科技经费来源渠道,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投资基金等对全市科技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4) 科研机构、高校的经费筹集能力相对欠缺, 经费增长相对缓慢, 主要以政府资金为主, 重庆市高校、科研院所拥有相对雄厚的科技攻关能力, 但企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介入小, 说明高校、科研院所要切实增强市场意识, 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院校合作, 取长补短, 为重庆市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 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分析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 是指财政科技投入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重点考察财政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由于财政科技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很难找出相应的函数关系, 因此本文拟采用非参数方法 (DEA) 来测度重庆市的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3.1 理论框架

DEA方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mes, W. Cooper和E·Rhodes以“相对效率”概念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估方法, 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对若干同类型的具有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决策单元进行效率与效益的评价。自第一个DEA模型 (C2R模型) 诞生以来, 已有多种派生的DEA模型产生, 其基本思路为:假定有n个决策单元DMU, 每个DMUj都有m种非负投入品以及k种非负产出品, 它们分别由向量Xj= (x1j, x2j, K, xmj) 和Yj= (y1j, y2j, K, ykj) 给出, 每个决策单元都利用投入品X生产Y, 对于任意决策单元DMUj基于凸性、锥性、无效性和最小性的公理假设, 有生产可能性集[7]:

min[θ-εi=1msi-+r=1ksi+]

根据上述思想, 可以得到如下DEA模型 (C2R) :

s.t .Τ=[ (XY) |j=1ΝXjλjXj=1ΝYjλjYλj0j=12Κn]

j=1mxijλj+Sj-=θxij0i= (12Κm) j=1nyijλj-Sj+=yrj0r= (12Κk) θλjSj-Sj+0j=12Κn

其中θ为被评价决策单元DMU0的有效值 (指投入相对于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 , θ越大, 资源配置越合理, xij0和yrj0表示第j个DMU的第i项输入和第r项输出, S-jS+j分别为松弛变量, 非零的S-jS+j分别表示无效投入量和不足产出量, ε是阿基米德无穷小量。

3.2 DEA模型有效性判断及经济内涵

θ=1且S-j=S+j=0时, 则称评估单元DMU0为DEA有效, 即在n个评估单元组成的系统中, 在原投入X0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Y0已达到最优;当θ=1且S-≠0或S+≠0时, 则称决策评估DMU0为DEA弱有效, 即在这n个评估单元组成的系统中, 对于投入X0可减少S-而保持原产出Y0不变, 或在投入X0不变的情况下可将产出提高S+;当θ<1, 则称评估单元DMU0DEA无效, 即在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系统中, 可通过组合将投入降低原投入X0的θ比例而保持原产出Y0不变。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运用DEA模型测度相对效率时, 要求决策单元DMUj具有相同的投入、产出指标, 并且根据经验法则, 要求决策单元DMU的样本数至少是投入产出项数之和的两倍以上[2]。本文拟用DEA方法对1997—2006年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 基于DEA方法对样本的要求和指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建立如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1) 投入指标:

财力投入方面, 我们采用重庆市财政科技拨款来衡量, 考虑到财政科技投入的经济社会效益发挥的滞后性, 我们采用滞后一年的财政科技投入量作为科技投入指标, 即财政科技投入 (X1t-1, 为t-1年财政科技拨款, 万元) 在第二年发挥作用。

(2) 产出指标:

财政科技投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 因此, 经济效应方面我们用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 (Y1t, 元/人) 来衡量;财政科技投入的社会效应方面, 我们用企业资金的投入 (Y2t, 万元) 来衡量, 表示财政投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

本文的数据均出自相关年份的《重庆市统计年鉴》, 且在本文中, 样本数大于指标体系中投入、产出项数之和的两倍以上, 符合DEA方法使用的经验法则。

3.4 实证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的数据, 利用软件Lingo8.0求出样本期内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使用的相对效率, 见表3。

由表1可以看出, 样本期内1997年和2004年这两年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强DEA有效, 且在其余的7年中, 只有2003年的财政科技投入边际无效, 其他的相关年份均表现为明显无效。从时间序列上看, 样本期内的财政科技投入效率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1997—2001年为第一阶段, 2002—2005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 除直辖之初的1997年, 相对效率普遍较低, 效率均值为0.64;在第二阶段, 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明显升高, 且相对效率普遍较高, 效率均值为0.89。我们用科技进步为社会经济产生的效应来构建指标, 重庆市的财政科技投入的相对效率总体上偏低, 表明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小。

4 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模式选择

4.1 财政科技投入模式比较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所使用的政策工具, 对鼓励企业和社会更广泛开展R&D活动, 满足政府或社会对科技公共产品的需求或其他产业目标而言, 具有重要但不同的作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社会和企业从事R&D活动的动机, 通过减弱风险或将风险外部化来增加激励。此外, 通过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和组织, 还会给社会提供强烈的信号, 可用以减少交易成本, 产生引导作用。

Guellec和Pottlesbergher (2000) 指出: (1) 政府直接资助和税收优惠政策是相互替代的, 增加其中一种资助方式的强度, 就会减少另一种方式对企业R&D的资助效果。 (2) 政府实验室和大学中进行的国防研究会排挤私人R&D投入, 一方面是由于政府资助使研究成本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参与国防研究方面, 政府实验室和大学比企业有更多的机会, 无形中使企业受到一定程度排斥, 间接导致企业R&D投入减少。 (3) 政府对企业R&D的补贴水平过高会产生挤出效应, 过低则难以对企业R&D投入的增长产生激励作用[8]。企业研发支出中政府资助所占的比例与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呈倒U型的关系, 在比例达到13%时激励效应达到最大, 在比例超过25%时产生挤出效应[9]。

财政科技投入模式中的几种政策工具, 补贴和政府采购由于对资助对象有特定的要求, 针对性较强, 有助于接受资助企业的R&D活动的进行, 但通常情况下小企业很难获得这方面的资助, 一种替代的方式是通过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形式给予从事高新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获得政府资助的机会;R&D税收优惠政策和科技溢出, 由于采取的是对R&D活动予以事后补偿的方式, 除了R&D活动外一般没有其他具体的要求和规定, 表现出对资助对象不加以选择或者选择性很弱。间接方式中的其他扶持政策专门为鼓励和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而设立, 主要是加速成果的产业化步伐。

财政选择不同的科技投入模式时, 难点在于科技投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采用直接投资, 则要求政府具备所投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判断;企业私有信息的存在, 也会激励企业通过扭曲的策略行为来隐瞒投入领域和研发的内部信息来获利。虽然重庆市建立了专家评价系统来分析和遴选信息, 但不能直接纠正投资方式的信息偏差和道德风险。采用间接方式, 虽然易于判断财政科技投入的流向, 并体现一定意义上的公平, 但是无法避免研发活动中的风险外部化问题, 在高校及部分科研院所所从事的基础研究中, 难以通过事后激励来促进研发投资的支出。

4.2 财政科技投入模式选择

财政科技投入的性质决定了投入主要限定在专有技术及共有技术研发上, 因此在选择科技投入模式时会存在非常突出的信息问题。如何进行信息筛选以便确定投资流向进行资助, 评价资助流向的合理性, 以及如何使财政科技支出能确保最优化的配置, 以产生理想的激励和产业研发促进效果, 进而为重庆提供公共物品或者促进重庆产业竞争力形成, 还存在较大的困难。财政科技投入更多的是弥补市场的不完全, 或者借助一定的政策设计实现财政科技投入的最优绩效。弥补市场不足的一个良好途径就是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 加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孵化器科技活动参与主体的联系, 使财政针对科技活动的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的投入管理模式。

在专有技术和共有技术研发中, 政府也可以针对公共品的不同属性来采取针对性的支持模式, 通过一定的溢出机制来推动财政科技投资效率的改善。从商业进程来看, 科技行为可以分成纯科学活动、基础技术活动、应用技术活动、技术产业化活动以及为科学技术提供保障条件的服务活动, 其成果分别对应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准商品、纯商品[10]。

对于纯科学活动, 在确定政府职责时还存在对纯科学活动进行选择的问题, 财政应当重点支持对国家和社会最为重要的科学事业, 在财政支持方式上, 选择直接资助还是购买服务, 需要根据科学活动自身的性质而定, 在保持经费支持的基础上, 还应努力配套措施以引导科学活动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对于基础技术活动, 在投入管理模式上, 一般采用财政投入—科研院所、高校—基础研究的模式, 该模式的优点是科研院所与高校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 对资金可以实施较好的监管, 财政科技投入的目标更易于实现。但是科研系统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的生产系统相互分离, 基础研究的性质又决定了对现实的生产而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致使以高昂的投入获得的成果搁置。政府在选择重大科技发展方向和公共性质的科技项目上有一定优势, 但是对于项目的产业化操作则显得落后。政府把科技投入资金委托给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根据政府设定的目标进行商业化运作。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为取得在汽车和家用电器领域的竞争优势地位, 日本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与企业进行联合开发并实行类公司化管理, 最终取得成功[11]。对于科技投入用于高科技开发的部门, 可以试行有偿使用, 通过科技补偿科技的方式, 使部分科技投入基金实现保值增值, 从而使科学研究的基金不断增加。

对于应用技术活动, 以不同的媒介为桥梁, 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模式:

(1) 推广机构模式。即财政科技投入—推广机构—应用研究, 这种模式借助推广机构从事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能够使研究成果更快地应用于实际生产, 尽快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目前重庆市推广平台建设起步较晚, 2006年10月重庆市成果推广信息平台建设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重庆科技成果平台的构建为社会各界推动成果转化构建了互动平台。根据重庆市的产业发展状况, 从1999年开始, 重庆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和三届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 为加速重庆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推动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还根据实际需要出台了新政策《关于印发促进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成果转化优惠政策的通知》 (渝办发[2008]94) 。但专门从事科技成果推广的机构建设相对滞后, 因此要加大专业成果推广机构建设, 壮大推广实力, 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优势。

(2) 产业化模式。即财政科技投入—企业—产业化模式, 其显著特点就是企业处于生产前沿, 企业直接从事生产实践, 有利于将技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是一种对生产力的促进最直接的科技投入模式。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强调,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促使其他发展转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 提高效率的重大战略部署。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重庆市企业的研究实力不足, 开展自行研发的公司少, 技术引进、模仿者居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 企业的战略一般是研发3—5年的技术, 如果将确立课题、筹集资金、召集科研院所的任务交给企业, 大部分的企业难以承受其风险, 同时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和政府以重庆市长远发展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协调。为更好兼顾宏观层面的重庆市长远战略与微观层面的企业最大利益, 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协作, 介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模式中, 这成为政府引导科技创新,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力手段。

5 结论与建议

利用1997至2006年的数据对重庆市的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进行了分析, 发现重庆市近年来的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总体上偏低 (均值为0.75) , 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小。财政科技投入与社会资本的衔接会影响财政资金在科技上的使用效率, 近年来重庆市财政资金未能很好地发挥引导性作用, 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

重庆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但总量上仍显不足, 应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 出台科技创新方面的规定,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法制化。建立政府投入的引导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投入的激励机制, 营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积极吸引社会有效资金进入科技研发领域, 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模式, 对投入模式从结构上加以改进, 明确财政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 切实推进二次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环境建设。改进科技项目和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在投资管理过程中体现“商业化特征”, 在科技计划设置上增加行业内共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普及等计划;在经费投向上, 进一步突出产业化导向;在实施模式上, 实行“市级重点, 地方配套;地方重点, 市级支持;企业需要, 政府协助”, 形成地区与市级联动, 企业与政府互动的良好局面。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使用绩效考评机制, 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的科技预算和可操作的协调机制, 统筹规划科技资源, 通过强化课题制的管理, 完善课题监督体系, 切实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石柱, 李冬梅, 唐五湘.影响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要素的定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03 (02) :60-63.

[2]许治, 师萍.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效率评价[J].科学学研究, 2005 (04) :481-484.

[3]徐春杰, 李强.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08) :65-72.

[4]张青, 王桂强.具备模块化与开放性特点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模型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1) :14-17.

[5]陈昭锋.发达国家政府引导科技投入的主要特点和功能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2 (03) :33-37.

[6]姚洋, 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益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10) :13-19.

[7]盛昭瀚, 朱乔, 吴广谋.DEA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102-115.

[8]GUELLEC, POTTLESBERGHE.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M].Paris:OECD, 2000:225-243.

[9]曲昭仲, 孙泽生.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模式选择分析[J].经济问题, 2005 (5) :67-69.

[10]郝刚, 张维.中国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引导、衔接功能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9) :76-81.

投入与绩效相关分析 篇7

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文化产业结合丰富的创意、深度的智力投入和广泛的产业关联, 给各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据统计, 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25%, 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 有72家是文化企业;在英国, 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年产值为600亿英镑, 占GDP的4%;2009年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发展较快的省市,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文化产品与服务是具有显著私人物品特征的经营性文化, 也是具有显著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 特征的非经营性文化。无论是公共文化还是经营性文化, 公共财政投入都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各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本文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公共财政投入为研究对象, 通过计量分析判断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事业费中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经营支出等项目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类文化产业公共财政投入对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

二、我国文化产业公共财政投入现状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近年来, 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显著提升。2011年, 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 479亿元, 占GDP的2.85%左右;文化事业总投入达392.62亿元, 比上一年增长21.49% (1) 。

文化事业费、财政专项拨款、财政转移支付等是我国对文化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 其中, 文化事业费是最主要的投入。我国文化事业费是指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文化企事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收到的本级财政拨款 (或财政补贴) (2) 。2011年我国文化事业费支出为392.62亿元, 比2006年增长了2倍多, 2006—2011年, 文化事业费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的较高水平。但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增长率相比, 近三年来文化事业费支出的增长率相对较低, 详细数据见表1。

数据来源:文化部计财司统计数据与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三、文化产业公共财政投入的绩效分析

(一) 模型及数据说明

本文以文化产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 以文化事业费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经营支出和文化产业固定资产以及劳动投入 (文化、体育、娱乐业的就业人员) 作为解释变量 (3) , 在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的生产函数服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思想基础上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 ln (zjz) it是第t年第i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自然对数, ln (jbzc) it是第t年第i省文化事业费基本支出的自然对数, ln (xmzc) it是第t年第i省文化事业费项目支出的自然对数, ln (jyzc) it是第t年第i省文化事业费经营支出的自然对数, ln (gdzc) it是第t年第i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的自然对数, ln (jyry) it是第t年第i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自然对数。

选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2005—2010年) 和《中国统计年鉴》 (2005—2010年) 中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相关数据, 形成面板数据, 时间序列数为6年, 截面数是31, 样本容量为186个。表2给出了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标准差项可以看到:各地区每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文化事业费的各项支出的标准差都很大, 说明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差异性很大, 并且对文化产业公共财政投入的差异性也很大, 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一样;文化产业的就业人员标准差相对很小, 表明各地区这一指标的差异性相对较小。

(二) 计量分析

我们选取的数据覆盖6年, 数据时间维度较小, 并且解释变量中不包含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 所以只能使用静态的短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 (panel data modal with fixedeffects, FE) 和随机效应模型 (panel data model with random-effects, RE) 是可供使用的三种模型。按照检验顺序, 我们要利用F检验、再利用LM检验、最后利用豪斯曼检验来决定使用哪一种类型的模型。统计检验使用的软件是Stata11.0, 结果如表3:

注:*、**、***表示系数分别在10%、5%、1%的水平下统计显著。

通过检验可知随机效应模型是最优模型。下文对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

注:*、**、***表示系数分别在10%、5%、1%的水平下统计显著。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无论是单边检验还是双边检验, 检验结果的P值都小于1%, 因此拒绝原假设 (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 可以判定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 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由于选用的是随机效应模型, 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 我们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 (FGLS) 对模型分别进行修正, 最终结果如表5。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模型经过修正后的回归结果有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前面已经检验出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 因此如果选用RE模型3就不太合理。比较可知, 对模型修正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后的结果相对最优, 即RE模型4相对最优, 可以得出回归方程为:

注:括号内是各变量系数估计值的t统计量, *、**、***表示系数分别在10%、5%、1%的水平下统计显著。

(三) 研究结论

根据计量分析结果,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各类文化公共事业费支出对文化产业增加值都有显著性影响。

从各个参数的t检验结果可以看到,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和经营支出对文化产业增加值都有显著性影响, 相比较而言, 固定资产和就业人员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2. 各类文化公共事业费项目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度差异大。

基本支出的估计参数为0.752, 项目支出的估计参数为0.095 6, 经营支出的估计参数为0.049 5。在我国的公共文化事业费支出中, 基本支出对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其它类型的文化事业费项目。这进一步说明我国文化事业费的使用还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工作方面, 而非项目投入及项目运营。

四、我国文化产业公共财政投入的结构性问题分析

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果源于我国文化产业公共财政投入的各类结构失衡, 具体包括:

(一) 总量结构不均衡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的总量增长显著, 但从总量结构来看, “十一五”期间的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是改革开放以来较低的一个时期。在“九五”时期, 我国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0.45%左右, “十五”时期, 这一数值大幅回落到0.39%, “十一五”期间, 文化事业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385 6% (4) 。

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小将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与其他公共财政投入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 文化产业的公共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小于我国教育事业费和科学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 (见图1) 。比如, 2011年, 这一数值为1.73%, 仅相当于科学事业费支出比重的一半, 是教育事业费支出的11.46% (5) 。

(二) 项目结构不均衡

表6中的数据表明, 我国文化产业的公共事业费支出中, 基本支出占比最大, 其次是项目支出, 经营支出占比最小。这说明文化产业的公共财政投入大部分用于日常工作, 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不大, 同时也说明我国文化产业中的行政事业机构规模较大, 促进效率提升的分类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善, 基本支出所占比重从2004年的72.76%下降到2009年的56.86%, 项目支出所占的比重则从2004年的16.09%提高到2009年的37.97%。但依据计量分析的结果,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项目支出每增加100%, 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会增加9.56%[1]。项目结构不均衡是导致公共财政投入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三) 区域、城乡结构不均衡

近年来, 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公共财政投入差距依然显著。2004年, 我国文化公共财政投入最高的省份是广东省 (442 981万元) , 最低的省份是海南省 (28 904万元) , 两者相差15.33倍;2009年, 我国文化公共财政投入最高的省份仍是广东省 (111.50亿元) , 最低的省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 (9.03亿元) , 两者相差12.35倍[2]。尽管国家文化事业费的投入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 但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在全国的比重远小于中东部地区, 以2011年为例, 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投入108.8亿元, 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7.7%, 中东部地区则以283.8亿元的投入占82.3%。从城乡差别来看, 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对城市地区文化投入要远高于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二者之比基本保持在2.5左右。这表明, 农村和西部地区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

五、对策建议

(一) 进一步转变财政职能,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

在文化领域, 为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效果与效率, 首先要改变财政职能, 从原来管办一体化逐渐向管办分离转变。社会中大部分文化产品需要由市场来提供, 政府主要采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发挥其管理职能。即使是在“市场失灵”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方面, 政府也不再是直接的生产者, 而是以资金提供和供给者的角色, 通过市场化途径逐步从“养文化单位”为主向“买文化服务”为主转变, 以刺激各类文化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繁荣文化产业[3]。

从文中各种结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为了优化财政投入结构,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 采取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的政策, 促进文化服务均等化。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和农村地区财力较弱, 通过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填补“文化惠民工程”、“公益性文化”等政策对文化建设资金所产生的缺失[4]。二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集中资金加强重点扶持与配套, 同时要提升现有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以实现文化事业费中项目支出和固定资产支出的投入弹性和乘数效应。三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对于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专项扶持、对于复合型文化人才培养的专项扶持, 培养更多的了解国内外文化事业和文化市场、具备通用经管类知识和专项技能的人才, 提高人力资源投入要素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二) 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作用, 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模式

一般而言,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 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伴随理论与实践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也可以由政府、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等联合供给, 并且文化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也要求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与之相适应。

创新文化产业公共财政投入的方式涉及文化产品服务的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混合供给的三个层面。在政府供给模式中, 要改变政府作为资金提供者、公共物品生产者和提供者的三位一体的角色, 更多地通过政府购买及授权委托等方式来保证公共财政投入的效率。在市场供给模式中,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文化产业基金扶持等方式引导、激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5]。在混合供给模式中, 基于公私伙伴关系 (PPP, Public-Private-Partner) 的特许经营模式, 对于大型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具有公共属性的项目非常适用。比如所有权归政府所有, 投资由政府和项目发起人 (民营资本/社会公益组织) 共同承担, 在给定期限内项目运作和收益权归项目发起人的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6]。又比如, 政府管理部门与社会组织签订协议, 约定在一定期限内 (通常3-5年) 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政府管理部门依然对这些文化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承担全部的责任并为固定资产筹资、提供流动资金等, 并以管理费的方式向社会组织提供日常运营所需的经费, 管理费一般依赖于某些绩效指标的考核来发放。

(三) 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效率

公共财政在文化领域分类投入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优势, 以避免各自的“失灵”。但对公共财政的使用并非不考虑效率和效果, 所以为了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效率, 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7]。这首先要求建立职能科学、合理和机构统一、精干的文化宏观管理和资金监管机构, 制定文化产业的投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其次要求对于公共财政投入绩效的评价, 构建反映“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二维评价体系, 并做到按期评价;再次,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要做到全程评估考核, 真正做到专项资金向有利于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有利于推动产业链形成的关键项目倾斜, 向融资困难的创新型企业倾斜, 并充分反映项目实施前后的投入产出情况;最后, 要实现公共财政投入程序的监督机制, 政府可采用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等方式进行文化产品与服务提供者的评价和选择。

摘要:公共财政投入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2005—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 (RE) 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各类文化事业费支出对文化产业增加值都有显著影响, 但贡献度差异很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我国文化产业公共财政投入的结构失衡, 表现在总量结构不均衡、项目结构不均衡和区域、城乡结构不均衡三方面。要从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模式和建立有效评价机制等方面提高文化产业公共财政投入的绩效。

关键词:文化产业,公共财政,绩效,对策选择

参考文献

[1]吕志胜.公共财政投入与文化产业增长:影响与对策建议[J].财政研究, 2012, (10) .

[2]王广深, 王金秀.我国文化事业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8, (5) .

[3]张建欣.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 2010, (8) .

[4]张少春.公共财政与文化体制改革[J].求是, 2007, (11) .

[5]吕志胜, 金雪涛.基于公共财政的公共文化多元化供给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 2012, (12) .

[6]【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投入与绩效相关分析 篇8

我国众多学者从企业规模[1]、公司治理结构[2 - 3]、高管特征[4 - 5]、股权激励[6]、金融发展[7]等层面分析了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的原因,但作为与研发投入最直接联系的资金无疑也是制约研发投入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融资渠道的好坏、融资受限制的程度高低等也是直接影响研发投入的重要方面,这一点的研究在国内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有重视。

此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其进行R&D投入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绩效,众多学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却并不一致。大部分学者支持研发投入能为公司提供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从而带来绩效的提升[8 - 9],但也有些学者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10 - 11]甚至是负相关关系[12 - 13]。且目前大多数研究均是围绕研发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虽然考虑了研发投资的滞后性和累积性,但是研发投资作为长期的投资决策,或许直接检验研发投入对长期绩效的影响更为合理。而关于融资约束对研发投资经济后果的调节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见,其得出的结论也并不一致。甚至大部分显示了融资约束对研发创新与企业绩效调节的正面作用[14 - 16],与直观感受相反。这些最新的有关融资约束、研发创新与企业绩效的研究渐渐跳出了创新资源驱动理论的范畴来探索如何克服融资约束的负面影响,反而肯定其正面的作用,这不得不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来考察融资约束对创新绩效的作用。从不同融资约束程度角度探讨研发投资的经济后果有助于企业认识到良好的研发投资绩效有赖对资金的管理效率和效果,不应盲目创新,要注重研发投资的力度,以达到最终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为此,本文基于2009 年12 月31 日之前A股上市的制造企业的微观数据,首先,利用估算的融资约束指数,考察了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其次,分别检验了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和企业价值的影响效果; 最后,探讨了融资约束对研发投入经济后果的调节作用,以期更好地理解企业研发投入以及研发的绩效。

1 理论分析与假设

Fazzari等[17]首次提出了投资的融资约束问题,他指出由于现实市场的不完善,企业的内部融资成本低于外部融资成本,这种内外部融资成本之间的差异,导致内外部融资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使得实际投资水平低于最优水平。融资约束这一问题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以后,学者们普遍认为R&D投资存在融资约束,且其所受融资约束的程度强于一般的投资活动[18]。R&D投资所受融资约束的特殊性主要原因在于: 1) R&D项目的高保密性使得研发企业和潜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融资中存在更高的“柠檬溢价”。2) R&D项目固有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和潜在投资者难以进行比较准确的估值,这使得短期的和风险规避的投资者投资意愿不强,因此阻碍了融资。3) R&D投资主要形成无形资产,难以充当抵押品,又进一步限制了投资的债务融资,即使形成了有形资产,由于专用性强,其可抵押价值也低于一般资产[19]。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融资约束制约了企业研发投入。

1984 年Wernerfelt[20]发表了“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大多数资源基础论的学者认为无形资源是使企业获得与众不同的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而难以被模仿和被替代的无形资产的获取途径更多地便是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研发。为此,资源基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但是在实践方面,也有学者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并不这么明确[21 - 22]。对此,一种解释为无论无形资源还是其他资源,都不能单独成为企业绩效的源泉,其资源优势的产生需要依赖于与其他资源的协调或者配合。企业研发投入并不能够自动带来企业绩效的提高,因为如果缺乏对研发过程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研发投入可能无法被有效地和有利地开发使用,最终影响到研发投入的执行效果。此外,企业的研发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年的研发投入往往不能在当期得到回报,研发的绩效通常只有当新产品实现销售时,研发的绩效才会得到体现,所以,研发投资的收益可能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为此,本文提出假设2: 研发投入影响了企业绩效。

基于本文将企业绩效进行了区分,将假设2 细化为:

假设2ɑ: 研发投入与企业当期经营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假设2b: 研发投入正向地促进了企业价值。

经营者的另一个目标是追究稳健,保证经营过程中不出现重大错误和失误,因此在经营过程中会处于预防性动机保留较多的流动性资产以应对突发事件或用以后续使用[23],尤其是企业面临融资约束较大的情况下; 我国企业倾向于持有大量现金作为“对冲工具”,降低经营风险以应对巨大的资金需求,这样会扩大经营者对企业资源的控制能力,导致严重的代理问题[24]。对于那些面临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因为可利用的资金充足,管理者对于研发项目的管理也更为松懈,更容易发生研发经费的浪费或不正当使用情况,甚至过度投资[25],整体上降低了研发对绩效的促进作用; 而受到融资约朿强的企业,由于资金紧张,研发资金的机会成本增大,正是这种无形的监督和激励,可能会使管理者更加注重内部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通过加强资金管理等方法来获取更好的绩效表现。此外,融资约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代理效应[26 - 27],进而提高研发的绩效。

所以本文认为不同的融资约束程度下,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差异,即融资约束影响了研发投资的经济后果。并提出假设3: 融资约束正向促进了企业的研发绩效。

2 研究设计

2. 1 样本数据和变量设定

选择2009 年12 月31 日之前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以2009—2013 年公司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剔除关键变量缺失或异常的样本观测值,具体而言,剔除了总资产缺失、利息保障倍数缺失、资产负债率大于1 的观测值,最终获得621 家上市制造业企业3019 个非平衡面板数据。相关财务指标来源于同花顺数据浏览器。本文就部分财务数据与公司年报进行了复核,以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在实证过程中,本文利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sta-ta12 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研究变量,如表1 所示。

2. 2 实证模型的建立

2. 2. 1 融资约束影响研发投资模型

R&D项目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较一般投资更为严重,融资困难以及融资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最优的投资水平。为了验证假设1,本文构造了一个反映融资约束程度的综合指标FCI,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两者的关系。

融资约束指数FCI的构建如下:

本文借鉴况学文等[28]研究模型构建融资约束指数,首先选取利息保障倍数和公司规模对上市公司进行预分组,对每年的样本观察值按照公司规模和利息保障倍数从大到小排序,分别选取前33% 的观察值作为低融资约束组、后33% 作为高融资约束组,以按2 个指标分组均进入高融资约束组和低融资约束组的观察值作为研究样本,最终得到307 个低融资约束的观察值和336 个高融资约束的观察值,分别以0 和1 构建融资约束二元离散变量Y。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以及影响企业外部融资能力的3 类能力: 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 ,盈利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和股利支付率) 和发展能力( 投资机会) 共5 个财务指标来构造融资约朿综合指数。

2. 2. 2 融资约束下研发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 融资约束下研发投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研发产品销售收入获得。在对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时,使用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一个恰当的选择。为此,本文构建了如下计量模型:

2) 融资约束下研发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R&D项目因其长期性、高风险性、不确定性,经营者和投资者很难准确预测其回报,但如果直接使用财务报表所显示的收益,而不对研发的支出和预期收益进行调整,则很有可能低估研发公司的股票价值。EVA正是对传统收入概念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消除会计运作产生的异常状况,并使其尽量与经济真实状况相吻合。,此外,EVA指标的设计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应用该指标能够对经营者采取的研发投资决策有一个对恰当的评价。为此本文构建以下模型: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 1 融资约束对研发投资的影响

第一,用二元Logistic模型构建融资约束指数。如表2 所示。解释变量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股利支付率系数均显著,并且系数符号符合逻辑,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较高。根据回归系数,构建融资约束指数多元判别值:

第二,以融资约束指数为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根据公式( 4) 计算各个观测值的融资约束指数值代入方程( 1) ,进行融资约束指数多元回归,得到结果,如表3 所示。

从表3 可以发现,融资约束指数对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研发投资支出产生了负的显著影响( 相关系数为- 0. 004) ,即制造业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严重,它们的研发投资就越少。假设1 成立。说明我们研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研发资金短缺造成的。另外,期初的托宾Q值和营业收入( S) 与研发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证实了Q值越大时,面对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企业更愿意将金融资本转换为产业资本,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也诱使企业进行研发投入,这一结论也在翟华云[29]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3.2融资约束下研发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2.1融资约束下研发投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模型( 2) 进行了全样本混合回归分析,此后对融资约束指数进行排序,以中位数为分界点,把样本分成低融资约束组和高融资约束组,分别进行检验。回归结果,如表4 所示。

注: ***、**、* 分别表示在1% 、5% 、10% 水平上显著。括号中为t值。

从全样本回归分析来看,研发投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在当期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呈现正相关,说明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确实存在滞后性。假设2ɑ 成立。原因在于研发投资多前期投资大、周期较长,使近期的研发投入与研发成果产生的效益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研发能力是一个逐步积累的长期过程,随着研发成果的形成,研发投入才能显示出对公司业绩的推动作用。此外,比较全样本( 1) ( 2) 回归,加入融资约束因素后,模型的解释力由13. 38% 上升到24. 53% ,说明融资约束对企业经营绩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样本( 1) ( 3) ( 5) 回归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显著地直接抑制了企业经营绩效。原因在于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金的充裕程度对于短期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资金短缺制约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而反映在当期的经营绩效上。

对比高融资约束组和低融资约束组的回归结果,高融资约束组表现出的趋势与全样本组类似,而低融资约束组中研发投资对无论是对企业当期还是滞后期的经营绩效的影响普遍不显著。将高融资约束组与全样本组比较,融资约束在研发投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方面起到一个“扩大振幅”的作用。在当期,研发投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表现出显著且更为强烈的负相关关系( 高融资约束组的研发绩效为- 19. 990,全样本组为- 7. 790) ; 而在滞后一期,高融资约束组表现出的促进作用也同样更为显著且强烈( 高融资约束组为29. 549,全样本组为9. 133) 。从整体来看,高融资约束组的绩效仍优于全样本组以及低融资约束组( 就当期和滞后一期来看,高融资约束组研发绩效为9. 558,全样本组为1. 343,低样本组为0. 945 ) 。Benedicte[30]对816 家美国企业进行研究,也同样支持这一结论。其发现对于融资受到约束的企业,研发投资回报要比不受限制的企业要高至少19% 。在低融资约束组,研发投入对当期的经营绩效呈现正向相关,与滞后期不显著的负相关。

本文认为,面临融资约束的公司会将内部现金流用于储备财务柔性,以满足未来投资的资金需求,这会增加管理层对公司资源的控制能力。在低融资约束公司,过量的财务柔性会因管理者的自利行为而产生消极的代理效应,管理层因为可利用资金较多,容易把研发经费用于各种在职消费等非科研寻租活动,更注重短期的经营绩效,也有可能会整个研发活动不重视、形式化,导致研发效率和效果不高,损害研发的绩效。在面临高融资约束的企业,一方面,会使得有限的资源导致更集中的思考,使得创新效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研发项目由于初始投资额一般较大,其对当期现金流的要求也较高,所以经常会出现对当期经营绩效的反向作用,但是企业在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时,仍采取该投资项目,侧面也反映了管理者是看中该投资项目的长期价值。

3. 2. 2 融资约束下研发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本文对融资约束下研发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 所示。

注: 由于本表中回归系数较小,故保留5 位小数。***、**、* 分别表示在1% 、5% 、10% 水平上显著。括号中为z值。

对比全样本组( 7) 与全样本组( 9) ,加入变量lnRD后,整个模型的解释力由8. 26% 上升到50. 00%,说明研发投入是影响企业经济增加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据各样本的回归结果均可以看出,企业研发投入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经济增加值的增长,进而增加了股东财富。假设2b成立。从融资约束下研发投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研发投入虽与企业当期经营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但考虑研发投入对绩效影响的滞后性后,研发投资对企业长期的绩效仍呈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此处以经济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回归得到的结论相吻合。

对比高融资约束组合低融资约束组的回归结果,高融资约束组的回归系数为0. 003 69,低融资约束组的回归系数为0. 002 50,可见高融资约束组的研发投入对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程度要优于低融资约束组。假设3 成立。低融资约束企业可能由于代理成本的上升或在投资时缺乏应有的谨慎,引发过度投资,进而降低了研发整体的绩效水平。而在高融资约束组,资金有限导致资金的机会成本更高,管理层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各项目的整体价值,更为有效地分配资金在各决策项目,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投资于一些真正优质的项目,这种选择效应和无形的危机感对于研发活动起到一个激励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研发的绩效水平。

4 结论

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融资约束、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开展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 1) 我国制造业的研发投资水平因为融资约束问题的存在而显著减少。本文所构造的融资约束指数对研发投资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了我国制造业研发投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资金缺乏所导致的。2) 研发投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在当期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呈现正相关,呈现出滞后性,且滞后一期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影响最大。融资约束在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影响方面相当于一个“扩大增幅器”。3) 研发投入显著地正向影响企业经济增加值。融资约束加大了这种正向作用,即在高融资约束组,研发投资对公司绩效的促进作用比低融资约束组更加明显。为此虽然融资约束降低了创新投资的数量,但是并不表示就一定会降低创新绩效。

投入与绩效相关分析 篇9

1 现有研究文献及述评

在国外对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较多, 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大多数研究均认为企业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间存在正的相关性。如Hirschey和Weygand (1985) 研究发现托宾Q与研发强度正相关, 即企业价值和研发强度是正相关的。Chan etc (1990) 研究发现当公司披露增加研发投入的公告时, 股价反应显著为正。Young和Byrne等 (2000) 研究发现研究投入对企业未来的价值有明显的提升作用。Aboody和Lev (2001) 研究了研发投入与化工企业绩效的相关性, 发现研发投入对化工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滞后性, 并且滞后三年的效果最显著。Gamer等 (2002) 研究认为研发投入能对企业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Brown和Petersen (2011) 的研究也认为研发投入对企业价值有正向的积极作用。Li (2011) 研究认为研发投入可以降低高科技企业的风险, 提高公司股票的收益率。

由于研发投入数据的可得性, 国内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结论也不具有一致性。梁莱歆与张焕凤 (2005) 较早对R&D投入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R&D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并且投入产出效应有明显的滞后性。程宏伟 (2006) 的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R&D投入与公司业绩是正相关的。而谢小芳等 (2009) 研究认为产品市场能认同企业研发投入的价值, 但在股票市场企业研发投入与公司价值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郭研与刘一博 (2011) 研究发现高科技企业的规模对研发投入密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民营中小企业的研发动力最强, 而且其研发的绩效也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高科技企业, 而国有控股高科技企业的研发绩效最低。陈海声与卢丹 (2011) 研究发现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对下年的经营业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与企业下年的经营业绩不相关。赵心刚等 (2012) 研究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存在着显著的滞后效应, 且滞后两年的效果最为显著。胡元木等 (2012) 以59家汽车及其相关的制造企业为样本, 研究发现当用托宾Q来衡量企业价值时, 研发费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为正, 但结果并不显著;当分别用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价值时, 研发费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为正, 且结果都显著。

从上述研究现状来看, 国外对研发投入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较深入、得出的结论也较为丰富。而国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企业层面研发投入的相关研究, 但结论不具有一致性。这一方面可能源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差异,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国内学者在研究数据、研究模型设计和研究变量选择上的不足所导致的。因此本文以在2009年以前上市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研发投入对当期公司绩效和滞后期公司绩效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了解研发投入研究的相关问题, 为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发展和壮大提供相关研究数据。

2 实证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企业在研发活动上进行持续投资, 可以不断积累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形成和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导地位。企业研发活动的成功实施往往表现为产品成本的持续降低或新产品市场销售收入的迅速增加, 从而为企业带来利润的持续改善。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实力有限, 我国中小企业在研发投资上往往偏向于“短平快”项目, 研发一旦成功往往会导致企业利润迅速增加。因此我们预期我国中小企业研发投资不仅对当期利润产生积极影响, 对随后几期的利润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故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越大, 当期财务绩效越高。

假设2: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越大, 滞后一期财务绩效越高。

假设3: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越大, 滞后两期财务绩效越高。

2.2 回归模型和变量说明

参照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 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以检验研发投入强度对当年公司绩效和滞后期公司绩效的影响, 其中当n=0时, 表示研发投入对当期经营绩效 (2009年) 的影响, 当n=1时, 表示研发投入对滞后一期经营绩效 (2010年) 的影响, 当n=2时, 表示研发投入对滞后两期经营绩效 (2011年) 的影响。

2.3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首先, 选取在2009年以前上市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共359家。然后, 在每家公司年报中手工查询研发投入数据, 剔除研发投入为0和没有披露研发投入的公司, 得到研究样本共240家。研究中所需的其他财务数据取自锐思数据库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本文的计算和图解借助于EXCEL2003, 统计分析借助于SPSS13.0。

3实证结果及分析

3.1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在描述性统计分析中 (因篇幅限制, 相关表格略) , 研发投入强度的均值为4.41%, 远高于以前学者基于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但不同公司间差异较大, 最高的达到33%, 最低的接近于零。从营业利润率来看, 10年略有下降, 但11年下降非常明显, 说明欧债危机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影响比较大。从资产负债率来看, 三年基本稳定, 其中10年略有下降, 11年又有所回升。从公司成长性来看, 三年变化较大, 09年营业收入增长率最低, 10年增长较大, 11年则下降非常明显, 说明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回归分析中, 研发投入强度 (RDI) 与T期、T+1期和T+2期的经营绩效均显著正相关, 说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对当期、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经营绩效均有积极影响, 初步支持了前面的假设。

3.2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 T期、T+1期和T+2期的回归方程都能通过α=1%的显著性检验, 方程拟合度从42.4%到45.3%不等, 说明方程的回归效果比较好。研发投入强度在T期、T+1期和T+2期的系数分别为0.372、0.558和0.541, 并且都能通过α=5%的显著性检验, 说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与当期、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经营绩效均显著正相关, 其中研发投入强度对滞后一期经营绩效的影响最大, 假设1~3均获得支持。另外, 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性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 企业负债水平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说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存在规模效应, 而负债水平对公司绩效有不利影响。

4 结论与局限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当期公司绩效和滞后一期、滞后两期公司绩效均显著正相关, 说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当期和滞后期的公司绩效均有积极影响,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应大力加强研发投入的力度以提高公司绩效和公司长期竞争力。与此同时, 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时间关系, 本文只研究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9年研发投入对当期、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影响, 未能进行更长时期的检验。另外也未能考虑研发投资存量的影响, 这些将是本文未来的进一步研究之处。

**.在.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

[1]谢小芳, 李懿东, 唐清泉.市场认同企业的研发投入价值吗——来自沪深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 2009 (9) .

投入与绩效相关分析 篇10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科技含量高、技术优势突出、市场反应迅速等特点,成为“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的代名词。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企业的发展能紧跟技术的脚步,则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胜出,反之则不然,即便是百年老店也难挡衰败甚至破产灭亡的厄运。曾经声名显赫的柯达、诺基亚等对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研发的迟疑、徘徊,导致被后来者赶超,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信息技术企业,员工普遍素质较高,专长类岗位比例多,但个人意志强,合作意识较弱,企业运营更多地停留在经验和权威上,缺乏系统的制度规范约束。当企业的业务快速发展时,人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却不能快速提高,因此成长的烦恼越来越多。本文以汉王科技为例,通过2009—2013 年的研发投入和收益,探讨了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企业应如何保持领先地位,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使企业具有持续竞争力。

二、汉王科技的案例分析

1、基本情况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汉王科技)成立于2005 年,是一家从事文字识别和智能交互的软件企业。企业拥有联机手写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数位绘画板等领域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该公司的创建人刘迎建先生曾供职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因发明汉王联笔手写识别技术于2001 年荣获中国的“诺贝尔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迎建带领他的创新团队走出实验室,以专利权为抵押获得银行贷款,实现科技发明的产业化,专利的集成产品为电纸书,2007—2009 年在市场上占据了70%的份额,使科学家群体淘到第一桶金,2010年3 月公司在深圳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但没想到一年后经营环境发生戏剧性变化,企业从盈利丰厚变成严重亏损。

从技术因素上看,技术革新使得电纸书风光不再。2010 年始,汉王科技的潜在对手美国苹果公司IPad以更人性化设计、更强大的功能推向市场。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连刘迎建先生也承认“IPad一经发布,同时消灭了五种产品:数码相框、游戏机、上网本、MP4、电纸书”。至此,汉王科技的财务状况一蹶不振,净资产收益率从上市前的2.68%变成2011 年的-655.05%,营业收入从上市前的12.3 亿变成2011 年的5 亿,股价从上市初的最高值175 元变成2011年的12 元。2011 年、2012 年连续亏损,迫于“ST”压力,汉王科技不得不出售盈利状况较好的“汉王智通”子公司股份,勉强保住了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帽子,目前企业仍未走出财务困境。

这家公司的经营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企业拥有众多专利技术和上市募集的巨额资金却没有使汉王科技保持原来的发展势头呢?该企业的产业布局到底在哪儿出了问题?是技术不过关还是管理更不上?众所周知,我国软件企业虽多,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软件行业“代工”现象严重,高新技术的成色不足。广大投资者非常期待这家民族企业能抗得住市场压力,在毛利率为30%的软件业分一杯羹。但企业的发展终究由市场决定,我们不妨理性地回顾一下汉王科技的产品开发历程,分析其投资绩效,从中总结经营失败的原因。

(单位:万元)

2、汉王科技研发投入的绩效分析

(1)汉王科技的研发投入分析。汉王科技的创新团队非常注重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上市5 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各种项目的研发,平均每年的专利申请接近200 件。企业对研发投入的核算分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其中研究阶段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分项目是否成功,成功项目的费用转入无形资产,按期摊销;失败项目的费用直接转入当期损益。根据汉王科技2009—2010 年度财务报告,整理出近5 年的研发投入如表1 所示。

通过表1,我们不难看出该企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投入比例约为1∶1.2。从金额上看投入的排序依次为:手工产品线、电纸书、OCR产品线、人脸识别和行业应用。2012 年汉王科为保“上市”的壳资源,卖掉了盈利颇丰的汉王智通(专门应用于智能交通)大部分股权,行业应用的投入与产出计算口径与前期相比不具备可比性。除此之外,其余四大类产品线均无变更,能代表企业投资的倾向。比如说,一直到2011 年年底前汉王科技对电纸书项目“情有独钟”,尽管该项目早在2010 年就被市场打入“冷宫”,但此后2 年内公司并未转产,而是继续追加研发投入,直到2012 年才大副削减该项目的投入,2013 年完全停止。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企业高管在该项目上频繁纠结的心理活动。

对于手写产品线,汉王科技也是倾注了满腔热血,在2013 年“ST”风波暂时躲过去后,手写产品几乎成了企业的主打产品。OCR产品线相比手写产品线,二者研发投入比重从2009 年的5 倍降到2013 年的1.12 倍,说明企业越来越重视OCR产品线的研发。对人脸识别的研发投入一直在低位徘徊,反映了企业对该项目市场预期信心不足。

(2)汉王科技研发投入的成功率和开发周期分析。汉王科技五个项目的产品线非常丰富,而且都是具有“技术壁垒”的,即市场准入门槛较高。该企业的产品属于电子消费类商品,按照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每隔18 个月提高一倍,其成本则降低一半。因此开发产品时需要有前瞻性、创新性,真正实现研究一代、生产一代、淘汰一代,不断地升级产品或者推出新产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赢得市场。汉王科技的研发项目具有这样的特质吗?我们不妨从研发的成功率和开发周期两个指标衡量一下,具体数据见表2。

第一,汉王科技产品开发成功率和开发周期分析。表2的数据可以反映企业对技术发展的预测和市场敏感度。一般来说,企业家应站在整个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预测未来5~10 年产业的发展趋势,由此来指导产品线的布局。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者人多为患时从容撤销未来被淘汰的产业链,在市场冷清无人问津时占领技术制高点,开发有潜力的产品。

从整体的开发周期上看,汉王科技所有产品线开发均在2 年以上,个别甚至高达4 年,同行业标准1.5 年相比,平均要晚0.5~2.5 年。从具体项目上看,汉王科技的电纸书项目市场预测能力最弱,2010 年受到市场打压时没有好好总结经验,反思行业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错误的追加投资的决策,白白浪费了2 年的时间,近2694 万元投入也变成了“故纸堆”,无任何使用价值。接下来,汉王科技在手写产品线、OCR产品线上均有失败项目,平均成功率为60%~70%,平均开发周期为2~3 年,特别是手写产品线,前期投入近1281 万元,而到后期几乎干不下去而不得停产,这也反映了该项目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单从项目研发的成功率上看,人脸识别项目成功率为80%,在五个项目中成功率中居于首位,但汉王科技研发时间投入靠后,直到在2011 年后才追加投资。此外,由于行业应用在2012 年后所依附的子公司被卖掉了大部分股权,因此该项目的分析暂时不做评价。

第二,汉王科技产品研发的前瞻性分析。作为一家企业来说,最关键的是产品,企业应思考得更多的是未来三至五年的产品规划问题,企业家要密切关注市场的走势,让每一次战略布局都体现出前瞻性。从行业上看,2012 年汉王科技调整经营政策后新的利润增长点重点放在了手写产品线、OCR产品线和人脸识别上。这三个项目世界范围内最新技术产品新品上市出现在哪个时点呢?如果汉王科技研发投入早于这个时间,说明其市场预测好,技术领先的优势得以发挥;反之,如果其研发滞后于新品上市,则研发是无效的。

(单位:万元)

首先看手写产品线的研发,其具体产品包括“创意大师”绘画板、“电子词典”等,其核心技术是笔尖感应技术和压感性能。在这个行业内还有日本影拓公司、台湾的乐基等企业,而影拓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行业标兵,主导高端产品市场。2012 年汉王科技成功开发出无线无源专用芯片,推出无线0604 数位板,以1024 级的压感、每秒将近200点的读取速度占领国内市场,但影拓公司早在2009 年4月就推出了四代数位板,该产品荣获了世界设计领域最高荣誉奖“红点产品设计奖”,同样它的读取速度也是每秒将近200 点,且是2048 专家级压感级别。这样来看,汉王科技研发的手写产品线的技术在世界上并不是处于领先地位,在产品链中处于中端。

其次看OCR产品线的研发,该项目的成型产品是扫描仪、电子词典等。该行业中较大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俄罗斯的泰比(ABByy)软件公司、国内的清华文通、云脉公司。其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是俄罗斯的泰比软件公司,其核心技术是图像输入、字符提取、字符识别等各种算法。2012 年,汉王科技在OCR产品线上做进一步细化,推出了的新产品更接近于百姓的生活。

最后看人脸识别产品线,该项目的成型产品有考勤机、电子证件等。该项目的核心技术是人脸检测(Face Detect)和人脸识别(Face Identification),这个行业上竞争力较强的公司有国外的谷歌、脸谱,国内的汉王科技、航天信息等。2012 年,汉王科技在此项目上加大投入,随着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务等领域,有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于人脸识别商业化应用。

(3)汉王科技的研发投入的收益。产品研发后投入市场的直接效益是经济效益,比如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或提高了产品性能,满足更多的消费者个性需要,扩大了市场份额。汉王科技产品投入后,从财务指标上看收益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企业亏损面扩大的趋势。下面从产品的投资净收益指标分析。

根据投资管理的相关理论,研发项目的投资收益可用投资后所产生的净现金流入表示,其公式是:净收益=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期间费用。根据汉王科技2009—2013 年度财务报告,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已按手写产品线、OCR产品线、电纸书、行业应用和人脸识别等列明,但营业税金及附加、相关费用尚未分项目列示,此外,年报中“技术授权”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列明,反映相关的无形资产对外出租而收取的授权收入。在净收益指标计算中,为了更准确地计算每一种产品线的投入和产出,笔者做如下调整:第一,技术授权收入按各产品线的比重并入到销售额中,计算出与产品线相关的总销售额;第二,汉王科技的研发费用的核算包含在管理费用中,因此在计算各产品线承担的管理费用时,应扣除研发费用,否则会造成数据重复计算;第三,根据“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对调整后的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按照各产品线的销售比重分摊。计算的研发项目净收益结果如表3 所示。

(4)产品研发投入的绩效评价。通过表3,笔者观察到由于上述五个项目截止到2013 年底累计净收益均为亏损,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首要问题是客观评价哪些项目有望扭亏为盈?哪些项目的亏损是随着销售的增加而扩大的?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管理当局应考虑转产或停产。

首先,从研发的重点来看,电子书项目2012 年末已经停止,但这个项目的战略失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从2009 年净收益占全部收益的75%以上,到2011 年末净亏损占全部项目亏损的74%,可以说该项目与企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次,产品战略布局的第二个重点是手写产品线,目前是处于行业的中端,部分产品处于低端,该产品线在2012 年调整产品战略后,新增一批适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收益有一定的提升,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汉王科技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有望带来效益的产品加大营销力度,向管理要效益。再次,产品战略布局的第三个重点是OCR产品线,该项目在2010 年前还是仅次于电纸书的盈利大户,但之后走了下坡路,特别是在2013 年,推出的产品系列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净收益急剧下降,由于汉王科技有自主研发的OCR产品线专利权,该项目目前应该继续持有,只是需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开发细分市场上的产品系列,增强产品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最后,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应用,汉王科技早在20 年前就开始了人脸识别技术的自主研发,现在正逢时机成熟,管理层应看到潜在的商机,早作准备,争取借此机会打个翻身仗,带动所有项目重新腾飞。此外,对于行业应用,由于2013 年将收益颇丰的应用于智能交通的子公司卖掉,因此该项目的收益大受影响,因此建议该项目停产或转产。

三、启示和结论

汉王科技的案例留给人们许多思考,在国家大力发展创新型国家,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汉王科技近十年不断投入研发力量,申请了数以百计的专利或设计新型,为什么没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呢?通过上述的案例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创新应立足于企业实际,在优势技术领域内的创新

汉王科技上市的公告中称拥有文字识别和智能交通的核心技术,但产品链非常丰富,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其实只是大类别,每一类别包含不少于8 种产品,从整体上看,研发的战线过于庞杂,没有抓住优质产品。从市场份额上看,除了2009—2010 年的电纸书外,其他产品在市场上均不占主导地位,这与研发项目数量过多、产品同质性严重有很大关系。此外,生产的多品种、小批量会导致成本上升。汉王科技的研发团队大多来自于科研院所,其学术氛围浓厚,发明家考虑产品战略选择时不是基于市场需求,更多的是基于个人对科研的浓厚兴趣,进而不计成本地研发项目。但企业家的历史使命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保证企业的盈利和发展,不计成本地研发过于超前或即将被淘汰的项目都是对广大股东的不负责任。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是否扎扎实实地开发了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短期内靠炒作新概念吸引人们眼球的做法将得不偿失。比如说,根据目前的技术进步,人脸识别产品线将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的技术只能识别一定范围内的人脸,如何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汉王科技的研发力量是否能啃下这块“硬骨头”?等等,这些都是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值得管理层好好研究。

2、管理不善会严重阻碍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

汉王科技于2010 年3 月上市,由于前几年业务扩展得太快,缺乏强有力的管理队伍,以致上市后管理问题频发。首先是企业缺乏对市场变化敏锐的捕捉能力,从销售上看,上市当年的第三季度时电纸书的销量已经放慢了脚步,第四季度更是激流直下,但管理层反应过来却已到了2011 年的年初,整整晚了6 个月,之后采取的各种销售策略均收效甚微,无法阻挡销售锐减的局面。众所周知,一个管理健全的企业,经常性的财务分析实属日常规范,有些企业甚至每周都要开管理层的碰头会,对上周出现的财务问题进行深度研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也从侧面说明汉王科技的日常管理规范做得不好。其次是管理层缺乏凝聚力。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大多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学者或专家,但上市后管理层的公众形象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不得不提的事件是汉王科技上市一年后管理层的精准减持,套取了巨额资金,之后股价一蹶不振,广大中小股东损失惨重。试想,如果管理层对企业的发展有坚定的信心,谁愿意在减持的第一时间迫不及待地出售手中的原始股呢?之后,部分高级管理层离职、减持流通股等都让股东再次寒心。管理层的行为不禁让人联想到汉王科技上市的动机不纯,有“包装上市- 推高股价- 解禁股份- 出售原始股”这样清晰的上市推出路线图。这样看来原来所谓的核心技术充其量不过是暂时领先,市场失灵后再无回天之力,如果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是凭借二流甚至三流的技术获得各种光环,那么建设创新型国家只能是一句空话,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理应承担起科技创新的重任,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这要求企业家带好队伍,增强干部和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精诚合作,不能以一己私利毁了企业的名声。

3、新媒体营销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从本质上看营销属于管理的范畴,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营销无处不在,传统的线下营销随着信息化、网络化而陡然改为线下和线上的微博、飞信和微信想结合的互动营销。高新技术企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评估企业的营销队伍是否能适应新的环境,是否能建立起庞大的营销网络将顾客需求第一时间反馈给企业,等等。

从数据上(见表4)分析,汉王科技作为一家软件开发和服务企业,营销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比重近四年平均值为20.33%,低于行业标准30%,因此营销队伍的建设有待提高。从市场调研的数据看,一些广受客户欢迎的产品如“创意大师绘图板”、“E典笔”等口碑不错,但受众人数少。2014 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汉字听说大会上也鲜有汉王科技的身影,反倒是诺亚舟独家赞助。这些都说明了汉王科技在客户管理上没有上乘表现,观念落后、反应迟钝,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显得清高和孤傲。

企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用如履薄冰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招数,但失败的企业总是那样的相似,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点:战略和管理。而战略的选择极具挑战性,未知的世界有许多不确定性。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直接影响战略的选择。当下,我们国家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掌握行业最新核心技术的高端企业,另一类是沦落为高端代工的中端和低端企业。显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越来越多的是第一类企业,那才是名副其实的“高”和“新”。另外,企业究竟如何管理也是一个难题。高新技术企业不乏技术领先者,但管理问题多如牛毛,这个问题应引起企业管理层高度重视并努力找到适合本企业的解决方案。三十年前国有企业一统天下,提出让职工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前提是企业是国家的,每个员工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是企业的主人,现在的经济成分是国有、民营和合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并存,非公有制企业靠什么凝聚人心?如何掌握好“管”和“理”的尺度?汉王科技管理不成熟的应对行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值得每一个企业家深思。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企业已成为研发的投资主体,而研发投入后产品的市场表现则体现了研发的成效,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汉王科技2009—2013年五年的研发投入与产出,总结了该企业在产品研发的战略选择、开发周期和经营场管理上等方面出现的不足或缺陷,提出信息技术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应对产品研发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净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寒琚、郭诗勇:创业板企业困境与发展愿景[J].财会通讯,2012(6)中.

[2]夏志华:后危机时代财务风险的新特征及管理策略[J].会计之友,2012(9)中.

上一篇:农村电气技术下一篇:强度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