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

2024-05-10

进步(精选12篇)

进步 篇1

将近100年前,目睹积贫积弱的中国现状,著名爱国人士梁启超先生奋笔写下了铿锵有力、令人回肠荡气的雄文《少年中国说》。他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时光荏苒,星移斗转,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已经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梁先生百年前的期待与梦想变成了现实。

梁先生的“中国梦”“少年梦”其实也是壮丽辉煌的民族梦,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每个人都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习总书记的深情阐释,催旺了我们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激情,也唤醒了每一个中国少年内心深处的“中国梦”。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梦想更多关乎未来,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梦”就是“少年梦”;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少年梦”也是“中国梦”。让我们一起畅谈“中国梦·少年梦”,让我们每一颗炽热的少年心与祖国母亲的脉搏一起跳动,在瑰丽的“中国梦”中实现“少年梦”,在斑斓的“少年梦”中共同铸就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进步 篇2

敬爱的教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感到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进步的经验。。

如果说我的进步比较突出的话,我想应归于这样三点,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确,健康,无论对于工作还是学习,都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我们怎样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呢?这方面,我做到了以下三点: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由于学习压力比较大,好多同学便不得不延长学习时间,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甚至不惜充斥睡眠时间,我觉得这些同学,其精神是可喜的,但是其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一个人的精力必竟部是有限的,当他把同样的精力分配到更长的学习时间中时,其学习效率必然会降低,所以,打疲劳战,不仅学习效果没有什么提高,而且可能会给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改进,而不要一味地去处长学习时间,其次,要坚持每天锻炼身体,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调节一下大脑,还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我们读高在时,就有好几位同学因为体质弱而不得不跑医院,这样,不仅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身体上受到了折磨,而且在心理上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阴影,所以,我觉得坚持每天锻炼身体,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三位,我还做到了能保证有健康合理的饮食。

下面,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关于心理压力的调整。我们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它,能时刻保持一种乐观自得的态度。当然这并非易事,是有条件的,我觉得应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上,第一、即是我们平时的踏实、严谨的复习,有了对各门功课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把握,那么,我们必有信心去面对这场挑战,第二,即是我们的老师、父母能以一种朋友的身体去关心我们,每与他们交流、沟通、多给他们一点鼓励,我想,这样也会令他们增加信心和勇气的。

其次,我们应当学会自我放松,千万不要自我封闭。当自我感觉压抑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好朋友,老师或父母谈谈心,我们也可以找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比如操场,去散散步,做一做深呼吸,或者唱一首自己比较喜欢的乐观积极的歌曲。这样都会让我们的心情好起来的,而好的心情则像润滑油一样,会让一切变得tasy。

第三,我还觉得我们应当给自己找一个学习目标,有了目标,我们便有了学习的动力,能时刻保持一种学习的劲头,从而矢志不渝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我想,如果能做到以上三点我们都会取得进步。当然,我们除了应当有健康的心理以外,科学的学习方法仍然是最重要的,在这方面,我想谈以上四点。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注意学习计划的安排,我通常有这样两个计划,第一个计划即是每周的计划,我习惯于在每周开始的时候,给一周的学习生活作一直安排。比如各门功课都重点复习哪个知识点,然后再做一份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在每周周末则能抽出一段时间来,把一周以来复习的内容再系统性地总结一下。第二个计划呢,则是指每天的学习计划。我通常[每天早上抽出一个至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阅读语文和英语。我觉得这两门学科,培养一种语感是很重要的。而多读,则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我还习惯于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能抽出10至20分钟的时间来,把每天老师讲的。强调的内容都再过一遍电影,有这样一个重复记忆的过程,我们的遗忘率便会大大降低了。

以上是我所讲的关于两个学习计划的制定,下面,我想谈一谈关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好多同学班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为什么我花的时间比别人多,而收获却没有别人大呢,我想这便会牵涉一个效率的问题了,我们不仿把效率公为这样两种。即课堂效率与课后练习的效率。

对于课堂45分钟来说,效率百分之百,那是不大实际的,但我们应当在绝大多数的时间内,脑子时刻跟着老师转,不停地思考,我们不能被动地去接受,而是要主动听讲,带着问题去听讲,我想这样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听讲,效率可能会比较高的。

第二个效率则是课后练习的效率,请同学们千万不要误解,我的练习量越大,我练习的效率就越高。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的练习应当是“贵精不贵多”的。对于同一道题目,我们则应尝试着,从中总结出规律来。对于一类型题中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题目,我们则可以因本子摘录下来,建立一个典型题题库。这样,我们时常拿来翻翻,回味回味,就会对各类题型都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我们也不要盲目去做题,而要注意做题后的总结,比如,我们可以将每次练习测验中做错的题目整理成一个错题集,这一点对于我的帮助是很大的。因为一个要不犯错误,那是不可能的,但若多次犯同样一个错误,那也是不可思议的,而错题集正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这一点,我要提醒同学们的就是,在高考复习中,我们千万不要害怕犯错误,要知道,比时多犯一个错误,或许正意味着,在高考考场上你将少犯一个错误。

对于不懂的问题,我们也不要轻言放弃,而是应当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要多于老师,同学们进行讨论,直至完全弄懂为止。要知道,真正弄懂一道题的收获,远比顺利做是十道题收获大得多。

关于学习方法,我最后还想补充一点的就是,对于不同学科应当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如语文、英语多阅读,多积累很重要;而物理化生这类理科学科则应当在把课本弄懂,理通,用活的基础之上,多做练习,多加总结,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则我们便能在应答各类题型时均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以上是我在进步后的一点心得,我希望对于同学们来说是有用的,我更希望同学们能总结一套更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

社会的进步比国家的进步更重要 篇3

如果看其他国家转型的历史,会发现制度都是有缝隙的,比如互联网就是今天我们的一个缝隙。拆迁条例能够修改,很大程度上跟媒体的呐喊是有关系的。还有当年的孙志刚事件,也是这样。就算没有直接的政治行动,闷声发财挣钱、积累民间财富、读书思考、搞慈善公益、提高教育水平、发展媒体,这些事情,其实都会有深远的政治后果,一时一地也许不能显现,但是时间长了就能看出来。无论看中国还是国外的民意调查数据,你都会发现,人的政治观念是随着社会财富增长、教育水平、社会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点上中国不是例外。

体制内的改革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任何一个和平的变革,肯定都是体制内的温和派和体制外的温和派共同努力的结果。

社会的不平等与民主的进程

政治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不平等的因素怎么影响民主化转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越平等越有利于民主化。说白了,在不平等的情况下,有钱的人觉得民主化威胁他的财产安全,所以特别抵制,如果他们誓死不让步,就不容易实现民主。最典型的例子,比如韩国、我国台湾地区,在民主化过程中经济是相对平等的,所以来自资产阶级的抵制是比较小的。但是另外一派的观点是,越不平等可能越促进斗争,因为不平等,所以来自下层要求民主化的动力会非常大,比如拉美的很多国家。我看到一个最新的调查结论,也很有说服力,就是不平等对于民主化的影响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准。比如经济发展到中等水平时,越不平等,越可能出现民主化;越是经济特别发达,或者经济特别不发达的时候,不平等甚至对民主化有一个延迟的作用。

一点点进步也是进步

我觉得我和很多人交流的结果,就是我比很多人要乐观。有人唉声叹气很悲观,还有学者提出社会溃败这样的观点。虽然我和这些人价值观念相差不远,但是对形势的判断和今后的走向,我比他们乐观。

急于求成的人容易悲观。在我看来,一点点进步也是进步。而且长远来看,社会的进步比国家的进步更重要,因为这样的进步才是有根基的,而不是辛亥革命那样,社会一夜之间“被进步”。像鲁迅小说里写的,政府结构改天换地了,但是基层社会还是麻木保守和死气沉沉。那种头重脚轻的社会变革,再快也未必是好事。

我的乐观其实是建立在对现实清醒认识基础上的。比如大家讲民主化,从价值上我当然认同民主化,但民主化不会是灵丹妙药,一夜之间解决所有问题。你看看其他国家的经验就会知道,民主化之后,短期之内可能会非常混乱,族群冲突、腐败依旧,包括经济暂时的失序什么的,可能都会有。但这就好像孩子学走路会摔跤一样,你总不能因此不让孩子走路。乌托邦主义者往往最先转变为犬儒主义者,因为他们对现实之复杂严峻缺乏估计,所以容易从极端乐观走向极端悲观,我没有一点乌托邦主义者倾向,也不会为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实现而感到幻灭。

(摘自《南方都市报》

进步 篇4

长期以来,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问题就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有两个局限: ( 1) 局限于中性技术进步的假定下,忽略了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的影响; ( 2) 多数研究还是停留在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总体影响上,对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研究缺乏更深入的进一步探讨,比如说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又会有什么样的差别等问题。 实际上,我国技术进步并不是中性的,诸多研究表明我国的技术进步具有资本偏向性 ( 雷钦礼, 2013; 孙焱林等,2014) ,忽略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就不可能很好地解释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同时,在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 “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只有对技术进步就业效应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解释清楚诸如 “什么样的技术进步促进了就业,什么样的技术进步对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之类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制定适当的技术促进政策,实现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三者之间协调发展。本文以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为视角来分析说明不同的技术进步来源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目的就是要根据当前我国技术进步的方向和性质,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分析,最终为我国选择适当的技术促进政策和制定促进就业增长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充分发挥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同时,克服和避免短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不利影响。

后文内容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分析技术进步的来源及其对就业增长的影响; 第三部分分别测算不同技术进步来源的要素偏向性,并分析其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最后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1技术进步的来源及其对就业增长的影响

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包括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两种途径。在当前国际背景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引进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又主要有两个渠道: ( 1)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等途径间接引进先进技术; ( 2) 直接引进和购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 以下简称技术购买) 。 分析技术进步来源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也就是要说明自主创新、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以及技术购买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1.1模型、数据与方法

我们首先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及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推导出就业需求的基本方程,即:

其中,L、K、W、Tech分别表示就业人数、 资本存量、实际平均工资、技术进步。参照吴延兵等 ( 2008) 的做法,技术进步可以表示成不同技术进步来源的函数,即

假定f( IN,FDI,JCK,JSS) = αln ZL + βln FDI + γln JCK + φln JSS

结合上式 ( 1) 和 ( 2) ,最终构建如下面板数据模型:

变量ZL、FDI、JCK、JSS分别表示自主创新、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技术市场成交额。 其中,ZL是用来衡量自主创新水平的指标,FDI、 JCK与JSS是用来衡量技术引进水平的3个指标, FDI与JCK表示技术引进的第一种方式即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JSS表示技术引进的第二种方式即技术购买,a0表示截距项,ε 代表随机误差,i表示第i个省份,t表示第t年。

被解释变量为就业,使用各省市地区历年年底就业人数来衡量; 解释变量K ( 资本存量) 的处理方法参照张军 ( 2004) ; 平均工资 ( W) 采用CPI缩减的实际平均工资 ( 1990年价) 。对技术进步来源的度量,参考以往文献,自主创新 ( ZL) 我们选择使用专利授权数来衡量; 外商直接投资 ( FDI) 与进出口贸易总额 ( JCK) 分别用人民币汇率 ( 年均价) 转化成本币计量,两者最后均使用GDP平减指数进行平减; 技术市场成交额 ( JSS) 直接使用GDP平减指数缩减后取对数。本文所选样本包括我国29个省市地区 ( 西藏因数据缺失过多略去,重庆数据并入四川) , 时间跨度在1990 ~ 2013年,所有变量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地方年鉴。

对上述面板数据模型 ( 3) 的估计,首先利用豪斯曼检验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然后针对回归分析中可能存在的自相关和异方差的干扰,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 ( FGLS) 进行校正。同时,为了避免伪回归,对模型 ( 3) 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有必要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

1.2回归分析与结果

1.2.1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首先对各面板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考虑到检验方法的多样性及有效性,本文同时列出相同根单位根检验 ( Levin - Lin - Chu检验) 与不同根单位根检验 ( IPS检验与ADF Fisher检验) 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所有的变量均是在一阶差分后平稳,故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的序列。

注: 括号内为伴随概率。D 表示相应变量的一阶差分。

1.2.2协整检验

基于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所有的变量均为同阶单整,接下来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考察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EG两步法基础上的协整检验,包括Pedroni检验与Kao检验; 另一类是基于Johansen协整检验的面板协整检验 ( 高铁梅, 2009) 。本文使用以上3种方法进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 ~ 4。由表可知,3种协整检验的结果均显示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 长期均衡关系) 。

1.2.3回归分析与结果

基于以上面板协整检验结果,接下来可以直接对模型 ( 3) 进行回归分析。通过Hausman检验,我们发现模型 ( 3) 宜采用固定 效应模型 ( FE) 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对应表5的第二列 ( 模型Ⅰ) 。估计结果中多个解释变量不显著,且实际平均工资 ( W) 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为正也与经验不符,这可能是受到自相关、异方差等的影响,为排除类似这些面板误差结构的影响,我们运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 ( FGLS) 方法来重新估计模型 ( 3) ,结果如表5第三列 ( 模型Ⅱ) 。对比可发现,模型Ⅱ估计结果较优,故我们选择以此结果作为本文分析的依据。

由模型Ⅱ ( FGLS) 估计结果可知: 样本区间内,自主创新 ( ZL) 可以显著促进我国的就业增长,而衡量技术引进水平的三个指标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则不尽相同。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增长效应为正,但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进出口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显著为正,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就业的影响为负。模型还显示实际物质资本存量与就业增长之间正相关而实际平均工资与就业增长之间则是负向关系,这与经验结论相符合。

自主创新的就业促进作用已在不少文献中得到印证 ( 王光栋,2014)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技术引进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针对衡量技术引进水平的3个指标对就业增长影响的差异性,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1) FDI的就业增长效应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双重效应,既可以通过投资拉动就业, 也会因与国内投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以及提高劳动效率而对就业产生破坏效应,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的强弱,若是前者大于后者,便利于就业, 反之亦然。( 2) 进出口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显著为正。通常,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出口利于就业而进口与就业之间倾向于负相关或者是不相关,由此,我们认为在我国样本区间内,出口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进口对就业的破坏效应。而衡量技术引进水平的另一个指标———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就业增长效应显著为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购买的对象大都是欧美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使用资本 ( 节约劳动) ,受其影响,我国通过购买获得的技术也会倾向于劳动节约型。

注: 括号内为标准差,***、**、* 分别表示 1% 、5% 、10% 的显著水平。

2技术进步来源的要素偏向性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就业增长效应的差异性呢? 我们认为这与自主创新、技术引进的要素偏向性有关。为此,我们首先对技术进步的不同来源,即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要素偏向性进行测度,测度方法参考王班班、 齐绍洲 ( 2014) 的做法。

按照王班班等 ( 2014) 的方法,自主创新、 技术引进 ( 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技术购买) 的要素偏向性由下面 ( 4) 式 ( α) 与利用生产函数推导出的要素替代弹性 ( e) 共同决定。若 α 小于0且e大于1,可判定自主创新或者是技术引进偏向要素劳动,若 α 小于0且e处于0 ~ 1之间,则偏向资本; 反之亦然。

其中,i表示技术进步的来源,α 的经济意义是i每增加1% 将引起两要素相对投入和绝对投入变动的百分比,xl、xk分别代表要素劳动与资本的投入量,这里分别用各省份历年年底就业人数与实际资本存量来衡量;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衡量指标的选取与上一小节一致。另外,要判断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还需估计出资本与劳动要素的替代弹性,要素替代弹性 ( e) 的估计参考戴天仕等 ( 2010) 的方法,构建如下标准化系统:

其中分别代表 历年总产 出( Yt) 、劳动 ( Lt) 、资本 ( Kt) 、年份 ( t) 的样本均值,本文将样本区间重新设定为1990 ~ 2013年、包含29个样本 ( 西藏数据缺失较多故略去, 重庆、四川数据合并) ,此处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按照戴天仕 ( 2010) 的做法,但GDP与资本存量等数据采用1990年价。由以上3个等式,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tata12的nlsur命令可估计出各省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 ( e) ,结果如表6。

注: ***、**、* 表示估计值在 1% 、5% 、10% 水平上显著。

从替代弹性的估计结果看,样本期间内除了个别地区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大于1,其余省份的要素替代弹性均小于1,即整体上资本与劳动之间是互补关系 ( 0 < e < 1) 。此时,若是某种来源的技术进步使劳动相对于资本的投入量有所增加 ( α > 0) ,可断定该来源的技术进步偏向要素劳动,α < 0则偏向资本。对于个别省份,替代弹性大于1 ( 资本劳动呈现替代关系) ,自主创新或技术引进使劳动相对于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则意味着自主创新或技术引进偏向资本,反之,偏向劳动。

由各地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估计值,结合 ( 4) 式的计算结果,可得出自主创新 ( ZL) 与技术引进 ( FDI、JCK、JSS) 的要素偏向性,如表7所示。

从我国29个省份技术进步来源的要素偏向性的估计结果来看,各省份技术进步来源的要素偏向性存在显著差异性。通过表7我们发现样本区间内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要素偏向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相对于更多省份技术引进的资本偏向性, 自主创新较多省份偏向要素劳动。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技术进步来源的要素偏向性与其就业增长效应有着重要的联系。以自主创新 ( ZL) 为例,我国29个省份仅有7个省份的自主创新具有资本偏向性,其余22个省份均偏向劳动使用,这也与自主创新的就业增长效应为正的结论相匹配,不难理解,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增加劳动的投入量而相对减少使用资本,从而有利于就业增长。又譬如进出口贸易对就业的正效应,主要原因是出口促进就业增长,而我国过去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与此相反,技术购买的就业增长效应为负, 而对技术购买的要素偏向性测算结果表明,29个省份的技术购买 ( JSS) 仅有6个省份偏向要素劳动,其余23个省份均偏向劳动节约 ( 资本使用) ,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本的投入量相对减少使用劳动,必然不利于就业增长。此外,外商直接投资的要素偏向性也主要表现为资本偏向,这同样会对各地就业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技术进步来源的要素偏向性与其就业增长效应密切相关,这对各地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技术进步不同来源的就业增长效应、要素偏向性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样本期间内,自主创新可以显著促进我国的就业增长而技术引进的就业增长效应则比较复杂; 技术引进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衡量技术引进水平的3个指标它们的就业增长效应各不相同: 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增长效应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进出口与就业之间显著正相关,而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增加则会导致我国就业总量的减少。( 2) 我国省际技术进步来源的要素偏向性存在显著差异,区别主要体现在相对于更多省份技术引进的资本偏向性,自主创新则更多省份偏向于劳动。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会改变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投入比例进而影响就业,因此,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不尽相同。

基于上述结 论,本文提出 以下政策 建议。 ( 1) 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技术进步策略,这也是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劳动偏向型的特征,通过提高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的途径来促进就业。由于推进自主创新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因此,在创新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采取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在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方面,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面,政府增加教育支出,不仅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而且也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 ( 2)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不可能完全依赖自主创新, 技术引进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基于不同渠道的技术引进的要素偏向性及其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从就业增长的角度而言,尤其是要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进行必要的引导,重视外资引进的产业关联和互补作用,做大做强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积极作用,这对于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基于我国省际间自主创新、技术引进的要素偏向性的估算,本文以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为视角来解释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不尽相同,而不同的技术进步来源,其要素偏向性表现也不相同。自主创新在多数地区表现为偏向于劳动,对就业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引进则在更多地区偏向于资本,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也比较复杂。本文最后提出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进步 篇5

——反思与进步演讲稿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其中,思不但有思考的意思,还有反思、反省的意思。在我看来,反思是一面镜子,能帮我找到自己的不足;反思是良师一句鼓励自己的话,引导我不断前进;反思是前进的动力,推着我不断进步。

反思要心怀歉意。歉意,不是要得到原谅的一次任务,而是诚恳的检讨和真心的忏悔,是对自己心态的调整,是对自己命运的修复。在我刚到XXX工作时,我经常为频繁的开户、挂失而出口抱怨,因学生们急躁的脾气而态度冷淡,对领导的批评教育而心有不甘。现在想来,做好工作是我的职责,热情服务我的义务,我不能因为自己业务不熟练或心情低落,而让工作受到影响。我应该转换心态,对自己从前的幼稚行为心怀歉意,用积极的心态、熟练的业务、热情的服务,来换取客户、同事和领导的谅解。

反思要力克缺点。犯错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情况,但这并不是犯错者的“通行证”。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才是关键所在。回想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冲动、懒散和自以为是,是我需要克服的三大障碍。冲动是自酿愧疚,懒散是慢性自杀,自以为是是苦恼之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是要克制自己的脾气,多思多忍、换位思考,让自己时刻保持冷静;二是要克制自己的惰性,制定每天的时间计划表,监督自己严格按照计划工作和生活,让自己更加积极充实;三是要丰富自己的头脑,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多向领导、前辈请教业务,咨询复杂问题的处理方法,让自己开拓眼界,提高水平。

关爱学生 激励进步 篇6

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已无所谓“差生”、“后进生”之类,学习优异不再是衡量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了。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但品格坚韧顽强,知难而进,能说他不优秀吗?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但身体素质好,能适应恶劣环境,能说他不优秀吗?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但劳动观念正确,动手能力强,能说他不优秀吗?……我们班有一刘姓学生,除物理课外,其他各科成绩均在班级倒数。然而,他在市里四驱车、航模比赛中连获佳绩。像他这样的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多一点理解、尊重,多一点信任、支持,多一点温暖、体贴,多一点鼓励、关怀。对于成绩不够优秀,时常犯些小错的学生,教师要心胸坦荡,建立一种谅解宽容的气氛,这将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掘他们的潜力,要重视教育的暗示作用。我班有位史姓学生,由于贪玩落下了不少功课,到后来终于醒悟,打算好好学了,却发现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了,所以每每刚想起头又丧失了信心。我采取的办法非常简单,就是以不容质疑的口吻告诉他:“你很聪明,现在你开始学是完全可以的,老师相信你!”在我不断的心理暗示下,他坚定了学习的信心,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取得了长足进展,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他初二期末考试时取得班级第二的好成绩。

在教师的关爱激励下,我以为每一个学生都会产生自尊、自信心理,并以此作为参与学习的动力,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宽容和交往中也就不断交融。但人们的爱,往往并不一定起于别人爱自己之后的回报,却可能由于自己最先的奉献与牺牲,牺牲越大,爱得就越深。教师对学生的爱正是如此,这也正是这种爱的伟大之处。

感观进步与退步 篇7

今年有次到大连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会议, 从大连返回天津, 在机场候机, 因为飞机延误, 时间充裕, 绕机场候机厅巡视一圈, 直感机场也像往常的火车站候车室了。人声鼎沸, 颇有点失落, 高雅的机场候机厅, 应属“阳春白雪”, 现如今也如凡俗的候车室, 成“下里巴人”了。

油然而生一种念想, 退步了。然转念一想, 不对, 应该是进步。有更多的人可以乘飞机了。忆往昔, 乘飞机是达官贵人的专享, 平民百姓只能望机兴叹。现如今, 寻常百姓也能登堂入机, 确确实实是社会的进步。或许嘈杂是一种退步, 但它掩不住更多平民百姓登机入云的进步。

在现实社会中, 进步与退步其实是经常交织在一起的。

交皇粮, 这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应尽的义务。新中国成立之后, 不交皇粮了, 但农民仍需交各式各样的农业税费, 名目繁多, 最终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改革开放使我国国力迅速增长, 随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新的理念。近些年国家不但取消了实行了千百年的农业税、取消了各种名目的收费, 而且还给予农民各种补贴。这是何等的进步!

远的不说, 宽的不言, 只说农机补贴。2004年开始实行购机补贴, 这两年又开始试行作业补贴, 我们这些搞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农机的人, 想也没想到还会有这样的美事。

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七年了, 对中国农机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那是不用说的。然而, 这些年围绕补贴又起了一些涟漪。涟漪, 或许用词不准, 权且用之。在补贴中以权谋私者有之, 倒卖指标、套取补贴资金者有之, 等等, 给补贴工作的成就蒙上些许雾霾。当然也引起不少人的七嘴八舌, 对补贴内容、补贴方式、补贴对象和补贴额度等产生一些非议。

我们不想说, 也不会说这些不是事实, 统凡引起争议的问题, 确实存在一些不足, 有些是制度设计中的弊病, 有些是有人在诱惑面前的张狂, 给购机补贴多少产生负面影响。不过我们不能就此否定购机补贴政策, 不能否定其给中国农机化带来的巨大正面效应。

邓小平说过, 改革开放, 打开窗子, 总会有一些苍蝇、蚊子进来。购机补贴政策执行中的少数偏颇实在不足以抵消其巨大的成就。面对制度设计的缺陷、实施过程出现的违法违纪事端, 需要正确对待, 纠正罔过, 终不应该纠缠在一时一事之上, 进而全盘否定。与其在日益开放的网络世界破口大骂, 还不如提出自己的意见, 搬出自己的方案, 其心端的是为解决事情, 而不是漫天妄言、牢骚满腹、行叹坐愁, 这对解决问题毫无意义。

辩证法说, 看事物发展应该具备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实施购机补贴政策无疑是发展中的进步, 促进效应无疑是发展的主流, 存在的些许问题不过是枝节而已, 如果以偏概全就走入谬误了。看到细枝末节的不足就否定发展的主流、大势, 只能算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把进步与退步混淆、颠倒了。

学校与社会进步 篇8

我认为改革仅仅依赖法规的制定,或是惩罚的威胁,或仅仅依赖改变机械的或外在的措施,都是暂时性的、无效的。

我认为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的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我认为这个概念对于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都予以应有的重视。它恰恰是个人主义的,因为它承认某种品格的形成是合理生活的唯一真正基础。它是社会主义的,因为它承认这种好的品格不是由于单纯的个人的告诫、榜样或说服所形成的,而是出于某种形式组织的或社会的生活施加于个人的影响,社会机体以学校为它的器官,决定道德的效果。

我认为在理想的学校里,我们得到了个人主义和集体组织的理想之间的调和。

因此,我认为社会对于教育的责任便是它的至高无上的道德责任。通过法律和惩罚, 通过社会的鼓动和讨论,社会就会以一种多少有些机遇性和偶然性的方式来调整和形成它自身。但是通过教育,社会却能够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能够组织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明确地和有效地朝着它所希望的前进目标塑造自身。

我认为当社会一旦承认了朝着这种目标前进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可能性所赋予的义务,人们便不可能去设想听任教育者随意地使用时间、注意力和金钱等资源。

我认为为了提醒社会认识到学校奋斗的目标,并唤起社会认识到给予教育者充分设备来进行其事业的必要性,坚持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

我认为这样设想的教育是标志着人类经验中所能想象得到的科学和艺术最完善、最密切的结合。

我认为这样形成人类的各种能力并使它们适应社会事业的艺术是最崇高的艺术;能够完成这种艺术的人,便是最好的艺术家;对于这种事业,不论具有任何见识、同情、机智和行政的能力都不会是多余的。

我认为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增长了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生长的法则的观察能力;社会科学的发展增长了我们关于正确组织个人的知识。一切科学的资源都可以为教育的目的而使用。

我认为当科学和艺术这样携手以后,支配人类行动的最高动机已经达到了,人类行为的真正动力将被激发起来,人类本性中所能达到的最好的事业便有保障了。

最后我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我认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

在实践中进步 篇9

关键词:小班,教学,观念

一、对小班教学的认识

什么是小班化教育呢?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固然是小班化教育的一个特征, 但绝不是本质特征。它是指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 教学内容、模式、教法、评价手段会发生全新的变化, 教育观念将更新, 而校园文化、社会教育等也要进行配套改革。基于这种认识, 我校实施小班化教育。

赏识让孩子进步 篇10

一、擦亮眼睛,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小学生好奇心强, 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 但却缺乏恒心和毅力。因此, 日常生活中他们的所作所为经常会令教师们哭笑不得, 所谓“淘气的男孩是好的, 调皮的女孩是巧的”也就是如此了。其实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更需要教师们的关注。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擦亮眼睛, 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例如:在我所管理的班级中有一位吴同学, 学习不够积极而且又不自觉, 缺乏纪律观念, 但劳动起来却非常有干劲儿, 不怕苦不怕累;另一位张同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特别慢, 但却非常有耐心, 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 等等。这些发现足以体现出我班是一个温暖、团结的集体, 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干劲儿, 看着孩子们、陪他们一起成长, 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帮助他们其实也是一种幸福。

二、放大优点, 赞美学生的特长

当发现学生的优点后必须及时给予赞美, 这样学生们才会有满足感, 从而更加努力, 也会全面地去审视自己, 意识到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同时, 也能够采纳别人提出的意见并加以改正。例如:我班有一位同学, 他不爱学习, 就爱玩。有一次上语文课, 孩子们都在认真地描绘春雨的色彩。我在巡回指导时, 发现这个孩子“一反常态”, 没有了往常的吵闹, 而是在埋头专心画画, 非常认真、仔细。于是, 我悄悄地走过去一看, 啊!他笔下的画与大家完全不同、很特别:雨是彩色的, 洒落在公园的草地上, 路边的雨水还溅起了水花。我俯身问到:“为什么你画的雨是彩色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他神色紧张, 看着我不敢说话。接着, 低下头继续画着。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 但一想可能是以往我对他太过严厉、经常批评他, 所以他才不愿意跟我分享吧。于是, 我再次微笑着对他说:“你画得真好!与大家不同呢!”只见他偷偷地看了我一眼。我又接着说:“你看其他同学的雨都只有一种颜色, 而你的却是五颜六色的, 能告诉我是为什么吗?”听了我的话后, 他抬起头看着我说:“我很喜欢下雨, 觉得雨的声音很好听。可是, 雨是透明的, 一点也不好看。假如雨是彩色的, 我会更加喜欢它。”“这个想法真奇妙, 想象力很丰富, 值得大家学习!”这句话我说得异常响亮, 足以让全班同学听见。紧接着, 我将他的画拿到讲台前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再次夸奖他并肯定了他的想法。此时, 同学们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 而他的眼中闪烁着无比灿烂的光芒。再后来我发现课堂上的他变得认真听讲, 积极动脑, 有时还大胆举手发言呢!不管他的答案是否正确, 我都会耐心听完并微笑着给他评价, 对的表示赞赏, 错的及时纠正。从此, 课堂上, 时常能看到他开心的笑脸。

三、细节入手, 赞美学生的琐事

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因此, 当教师赞美学生时应该从生活琐事着手, 而且要赞得真实, 而不是简单的说“你真棒!”“你表现得真好”等等, 要说明孩子棒在哪里, 哪方面表现的很好, 否则会让孩子感觉你在敷衍他。

赞美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良好行为, 而良好的行为大多数都来源于生活点滴, 所以赞美离不开生活琐事, 只有把“赞美的目的”表达清楚, 孩子们才会明白应该多做这些好的事情, 才能得到更多赞美。例如:在我班有位王同学, 每次放学后都知道把所有电源关掉。于是被我记了下来, 并且在班会上表扬了他:“王同学在每天放学后都会把所有电源关掉, 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好孩子, 值得大家学习。”类似事件很多很多……这样的赞美虽然都是一些小事, 但却真实、自然, 充满和谐之美,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会让学生体验到美就在身边, 进而激发良好的道德动机, 支配道德行为, 从小点燃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的火花。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 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应该给予应有的赞美。比如××同学的书桌整理得很干净, 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再比如××同学成绩好, 经常帮助成绩落后的其他同学……我都会及时表扬, 给予肯定, 并以他为榜样供其他同学学习。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无时无刻的关怀。

人往往只做一件或几件好事很容易, 但坚持天天做好事却很难。同理:一个学生进步一次很容易, 每天都有进步却很难!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坚持不懈的进步, 我变成一个将学生的优点时时刻刻挂在嘴边的“唠叨老师”, 选择合适的时间, 用恰当的方式去赞美学生,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也坚定了他们力求上进、改正缺点的决心。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得到实践, 效果不错。

四、总结

请不要吝啬欣赏, 因为欣赏是春风, 它使人温馨和感激;请不要小看欣赏, 因为欣赏是火种, 它可以点燃心中的憧憬与希望。在校园里,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 每个孩子都有渴望成功的热情, 每个孩子都有值得骄傲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长处;每个孩子都是一座等待挖掘的宝藏。作为教师的我们, 必须为他们增加一些自信, 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相信, 他们一定会释放更多精彩, 不令大家失望的。让我们的孩子在欣赏中进步, 在进步中成长, 让赏识无处不在!

摘要:一个宽容的微笑可以抹掉孩子心灵上的阴影;一个信任的眼神可以缓解孩子身上的压力;一个理解的动作可以点燃孩子心中理想的火花。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而言, 适当的赞美与鼓励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即使是一个平庸的孩子, 在鼓励的雨露中也会变得鲜活起来。

笔王的进步 篇11

2005年,贝发集团的销售额达到10.946亿元,今年实现利润6600万元;产品总销量18.4亿支,产量进入世界制笔行业前三位。对于贝发集团来说,这笔4100万元的支出,其战略意义不言自明:这将是贝发从制造之王向品牌之王转变的最重要的行动。

在邱智铭的主导下,贝发集团的品牌嬗变已经全面展开。对于“行业有排名,公众不知晓”的中国文具行业来说,这已经超前得有些另类了。

品牌嬗变的行业背景

中国是文具大国,但大多数企业都停留在较低端的产品加工上,品牌影响力和行业集中度的水平都很低。国内文具生产企业近5万家,专业生产办公文具的企业约3000家,但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为10%。而德国施德楼一家企业的年产值就为2亿多欧元。在美国,有20多家文具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而在中国500强的最新排名中,只有贝发集团一家文具企业入选,而且还只是很勉强地排在第494位。

邱智铭认为,由于行业竞争力不强,国内文具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了一条恶性循环的竞争之路,缺乏明确有序的规范,产品线单一、低价竞争、资源浪费严重等,都成了当前文具行业发展的樊篱。我国文具用品企业的产品比较零乱,缺乏独创精神,没有自己品牌特色,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

作为全国最大的制笔企业,贝发集团生产规模已连续八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成为制笔行业规模最大、创汇最多、发展最快的企业,其中97%的产品都是外销。

2005年,中国文具行业的零售贸易总额达到3500亿元,巨大的利益蛋糕摆在贝发面前,加之国际市场趋于稳定,邱智铭决定大力开发国内市场,“我希望贝发成为中国文具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的管理者。”为此,贝发于今年6月与中外运签定合作协议,物流全部外包,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贝发计划推出文具品牌“1+3+3+3”模式,即一个公众品牌“贝发”,三个目标分众品牌,三个渠道品牌,三个产品档次品牌。

眼下,贝发正在策划推出中高档品牌文具,“我觉得没有必要自己再去创造一个新的品牌,也许通过合作的方式能够实现。”邱智铭透露,贝发未来可能会收购一些国内外知名的成熟品牌。

点评

目前,中国文具行业还处于典型的“行业有排名,公众不知晓”阶段,虽然贝发产品已经远销到全球各地市场,但国内消费者在文具产品方面的消费大多还是“非指牌”购买,对于贝发这个行业名牌还相当陌生。对于贝发来讲,这样的现状既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机遇。威胁在于贝发虽然是行业规模与销售上的“制笔大王”,但在老百姓的心中并没有形成笔类文具的第一品牌,在文具产品逐步由“非指牌购买”向“指牌购买”的转变中,规模与销量并不一定有必然联系;机遇在于贝发已经在“散、乱、杂”的文具行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由“规模第一”向“品牌第一”的转变机会十分成熟。

从“反倾销”开始

2004年7月20日,美国最大的制笔企业“世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启动“337条款”调查申请,指控包括宁波贝发集团在内的12家出口到美国市场的记号笔侵犯了其“5harpie”牌记号笔的“商业外观权”。2004年8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此项指控正式立案并开始调查。这是中国制笔企业在美国遭遇的首起“337”知识产权案。如果指控成立,不仅贝发集团该类产品将被迫让出美国市场,而且势必殃及国内同行的出口。

“世孚”是美国最大的制笔企业,年销售额17亿美元左右。公司旗下拥有“派克”、“Sharpie”等10个笔类产品品牌和产品生产线。随着国内贝发等品牌出口的逐年增加,难免与“世孚”等全球著名品牌在国际市场终端上直接交锋。“世孚”启动“337条款”还有深层次的含义:其一,利用国际贸易相关规则,阻挠低成本的市场扩张步伐;其二,想通过诉讼赚取一笔专利使用费,削弱对手的价格优势。而被诉企业要想走完“337调查”案件的诉讼,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复杂的需要一年半,仅应诉的律师费估计就要120万美元左右。

贝发意识到这实质上是一场以法律名义开展的市场争夺战。宁波外经贸局曾计划组织4家涉案企业集体应诉,但是其中三家企业盘算之后“退避三舍”。进退之际,贝发决定独扛“市场保卫战”的大旗。

在美国律师的指导下,针对美方提出的数百个涉案的质询问题,贝发集团按时给予了详细的答复,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材料和样品。同时,针对“世孚”的指控,贝发充分运用“337条款”程序中赋予被诉公司的权利,向对方提出了数百个问题的质疑,有理有节地最终迫使对方主动要求和谈。2004年11月29日,贝发集团总裁邱智铭专程赴美,与“世孚”高层开始谈判。同时,贝发提供的充足证据,取得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充分理角军。

经过半年多的较量,2005年2月24日,两家制笔巨头最终达成庭外和解,美方同意贝发可在不改变所有涉案产品的外形、尺寸的前提下,继续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销售自己的产品。贝发终于保住了市场,同行也因此受益。

点评

贝发积极应诉并最终与“世孚”实现和解,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中国制笔企业的代言人。观察整个应诉过程,贝发成功主要有三点:

其一是积极应诉,因贸易壁垒引起贸易摩擦,国内企业通常“怕官司、怕花钱、怕麻烦、怕责任、怕吃亏”,而实践证明,只有积极应诉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主动;

其二是专利意识从1998年开始,贝发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申请了425项专利,在73个国家注册了商标。如果没有贝发自身强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不可能在美国企业的强势诉讼面前有理有节;

其三是要具备全局观念。如果贝发不应诉,最终遭受损失的不仅仅是贝发,而是中国所有文具企业和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经销商,因此这个时候需要有考虑大局的英雄主义。

战略谋动“奥运会”

2006年4月3日,北京奥组委与贝发签署协议,贝发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文具独家供应商,其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中国奥委会以及参加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提供文具类产品支持。奥组委授权贝发在9大类、145个品类文具方面可以排他性使用2008年北京奥运标识,贝发因此也成为了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加入赞助商计划的文具企业。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统一商业开发模式,分为赞助商计划、特许经营商计划和特许零售商计划三大类。在此次参与北京2008年奥运赞助计划之前,贝

发集团就已参与了奥运特许计划,成为奥运会文具类特许零售商和经营商。此次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独家供应商,更是使得贝发集团成为首家集三项资质于一身的企业。据统计,历届奥运特许商品销售额,文具类产品占比在5%~8%之间。业内预计奥运的特许商品销售收入在200~300亿元之间,即便文具只占到5%,仅这一项就会给贝发带来10亿元左右的产值。为此贝发集团还在上海青浦专门购买了一块300亩的地块,用来建设奥运商品的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

邱智铭认为,牵手2008年北京奥运对贝发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一方面利用奥运特许经营商、特许零售商资格,有利于贝发开拓国内市场,这样会大大提升贝发在国内的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贝发品牌将随着2008北京奥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和传播,极大提升贝发在全球的品牌地位。贝发集团希望通过奥运会这一平台,从原先制造商的单一身份向品牌供应链整合者过渡,最终发展为集强势品牌整合商、经营商、零售商、供应商“四位一体”的公司。

北京奥运会之后的2010年,上海又将举办“世博会”。邱智铭觉得这给由以前在国际市场“单腿走路”转向国内、国际全面发展的贝发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对于参与奥运计划,公司上下也是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从机构上成立专门的公司处理相关业务。同时利用奥组委对赞助商、特许经营商、零售商较为成熟的遴选体系,迅速提升和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及流程优化。几年来虽然经历了奥组委对企业的资质及财务状况、特许商品零售方案、零售经验和市场促销能力、连锁经营能力、物流配送能力和信息网络建设等综合实力全方位严格的考察与评估,但对贝发来讲,又是用一种世界通行的规则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检验与纠偏。

点评

贝发目前不仅锁定了2008年奥运会,还已经与2010年世博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当行业内外正为其即将收获的丰厚回报眼红耳热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所在的企业是否愿意为五年甚至十年后的一种机会提前做出规划甚至是预先投资?你所在的企业是否只是纠缠在眼前的你死我活而不去进行宏观的战略布局?如果有一些宿命思维,我们可以讲很多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窘境,是因为曾经做出的“只看眼前”决策造成的。中国企业的成熟必须由曾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短视向需要更为持久、长远的战略发展方向转变。三五年的企业发展靠感觉的时代已经远去,目前对于稳定发展的中国经济来讲,更多的企业需要考虑八年、十年内的诸多的战略取舍问题。

资本引进“第三方”

2005年8月28日,贝发集团与渣打银行签署投资入股切、议。渣打入股贝发显得相当谨慎,花费了数十万重金及四个月时间请中介机构对贝发的情况进行摸底,包括客户的状况,其入股贝发主要是看中贝发及中国文具产业的发展前景,同时期盼上市后能顺利获利。渣打是以相当高的净资产溢价入股贝发的,1660万美元只购得了35%的股权。贝发引入渣打作为战略投资者后,渣打派出两位董事进入贝发集团,并主导公司境外上市计划。贝发集团也因此成为渣打银行在浙江省内投资的首家企业。

渣打银行与贝发集团携手是一项“多赢”的举措,渣打银行可借此强势进入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文具行业,享受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而贝发也可凭借渣打银行强大的资金实力、品牌效应、客户网络和人力资本等独特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有利于其海外上市目标的实现。

有了国际投资机构的青睐,手握奥运会的排他性赞助身份,邱智铭不无豪情地提出贝发集团从现在到2008年,要实现三大战略转型:

一是产业整合和并购。据统计,我国文具产业规模近3200亿元,其中传统文具产业约2000亿元,各类企业超过10万个,但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超过1%,文具行业的整合与重组势在必行。贝发希望利用国际资本和品牌优势,对国内文具从生产到零售各个环节的相关企业实施并购。

二是业务从笔类、学生用品、办公用品、礼品领域拓展到整个文具领域。奥组委已授权贝发在9大类、145个品类文具用品上拥有独家供应商资格,这将为贝发由“制笔优势”转为“文具优势”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与机遇。

三是建立品牌整合营销模式。将以品牌为核心,在生产、流通和零售环节吸引合作伙伴参与,以现代物流和信息化手段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成本,从而达到高产出。由专业咨询公司负责品牌整合、银行负责提供供应链融资、物流公司负责配送、国际文具连锁企业负责开店等事宜。2006年6月,贝发开始在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推广这一商业模式,其目标是,到2008年开设1000家文具店、300家礼品店,发展300家左右分销商。

点评

如果仅从97%的外销比例上来讲, 贝发无疑是典型的国际化公司。而事实上也正是其长期在国际市场上与各类国际客户打交道,尤其是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流通巨头的合作中,贝发越来越清楚有时候透明与规范反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要应对反倾销案,你必须提供详细的应诉资料,在法律面前需要的是证据与事实:要成为奥组委的商业合作伙伴,你必须要有规范的内部管理及未来规划让评估者信服:要吸引国际投行的青睐,你必须有透明的财务数据及投入回报率让投资者下定决心。因此,看上去贝发总有那么好的运气获得那么好的机会,其实是因为贝发主动或是被逼出来的企业规范使得合作双方的不信任降到了最低,从而为贝发获取机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牵手“超级女声”

2005年10月,贝发集团与上海天娱传媒公司在上海签署协议,贝发集团获得了包括2005年中国影响最为巨大的娱乐品牌——“超级女声”在内的“超级系列”品牌在文具产品领域的独家生产、销售权。根据双方签订的切、议,贝发将以“超级女声”为品牌,生产包括书写工具、纸制品、美术用品、学生文具、办公配件等在内的七大类文具产品。在产品设计方面,将与“超女文化”有机结合,同时,连续3年超级系列节目中每届前十名的选手形象,都将被融合到产品中。

贝发与天娱公司的合作也创造了“超女经济”的四项第一:贝发是第一个与天娱公司签定了3年协议的合作伙伴;第一个明确和“超级”系列活动进行合作的企业;第一个与天娱公司分享销售增长回报的合作伙伴;第一个被授权使用前10位签约“超女”肖像及签名的企业。上述诸多“第一”,意味着贝发在未来长达3年的时间里,拥有每届超级女声比赛前十名歌手的肖像、签名和卡通形象的使用权。

随后,在上海召开的国际文具及办公用品展览会上,“超女文具”的首次亮相,就让贝发展台抢尽风头,采购商、媒体都对此大感兴趣,就连其他的参展商都忍不住来看看。展览会第一天,贝发展台就发出去14盒产品经理的名片。

贝发是做外贸起家的。在贝发每年近1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内销仅占不到3%的份额。而事实上,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巨大且增长迅速,国外品牌纷纷来抢中国市场,作为贝发这样有一定实力的本土企业没有理由放弃;另一方面,如果贝发做不好中国品牌、中国市场,根本不能称为国际品牌。因此在这样的判断下,贝发借助2005年中国社会最引人关注的”超级女声”,一方面进行品牌的借势宣传,另一方面就是以“超级女声”的众多歌迷作为切入点,重点开发国内市场的学生文具领域。同时用一种前瞻的眼光和一种新型的合作方式与“超级女声”的东家——天娱传媒形成了较为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为2006、2007年的低成本品牌传播埋下了伏笔。

点评

谁抓住了80后,谁就抓住了未来五年的市场对于一个品牌忠诚度相对漂浮的群体,贝发集团采取了寻找与目标消费人群有契合点的传播通道与沟通方式。

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 篇12

中国改革的真正动力, 源自执政党上层的政治胆识与民间力量的推动和强力支撑;化解经济危机的力量, 除了党和政府的果断决策和坚强领导, 还需要来自民间的力量, 要十分重视发掘和释放民间的经济社会能量。换言之, 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 是对民间改革动力的不信任、不鼓励甚至是压制;而所谓“新一轮解放思想”, 最需要思想解放的, 不是民间, 也不是百姓, 而是缺乏远见和担当精神的官员。

我们不妨再做一次改革动力的历史考察, 看看来自中国民间的力量, 如何与励精图治的几代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上下呼应, 江湖与庙堂联动, 自下而上瓦解了束缚经济发展的传统体制, 松动、融化了被传统体制板结了的中国社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看民间的作用力。

1.中国民间“草根人物”的崛起, 始终拥有要求改革、寻求发展、追求幸福的强烈意愿和无穷智慧。

上一个30年, 每一次改革面临重大进展, 或是某个局部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几乎都循着这样一个线索展开———民间小人物“胆大妄为”的冒险“违规”, 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 得到开明地方领导干部的默许甚至鼓励, 经由目光敏锐的媒体记者报道, 引发热烈讨论和争议, 最终得到高层认可, 推向全国, 并以政策或法律将之制度化。所以, 13亿人的渴望和智慧, 是推动中国改革最大的动力。

2.中国民间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组织, 因改革而诞生而壮大, 始终拥有最强烈的改革冲动。

30年前, “白领”“民营企业家”“中介组织”“自由职业者”“新上海人” (或“新北京人”“新广州人”) “消费者协会”“环保NGO”……这些称呼会让人匪夷所思, 不知所云。但今天, 他们活跃于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不但成为中国经济运行和社会进步的润滑剂, 更成为有强烈改革冲动的阶层。

根据中共十六大报告的定义, 新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 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六个方面的人员。

作为改革开放产物的他们, 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能量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占GDP总量65%的非公经济贡献就出自他们之手, 也强烈波及了社会、文化乃至政治领域。仅从立法看, 私产财产保护的写入宪法、非公经济36条的制定、《物权法》的艰难出台, 都少不了他们的强力推动。

与此相映成趣的, 还有新社会组织。也就是方兴未艾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 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慈善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也包括在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中, 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志愿者队伍。但是, 初生的新社会阶层和新社会组织, 由于人员构成复杂, 价值观极不稳定, 职业流动性较大, 因而社会认可度不高, 甚至还经常被体制内人士有意无意地排斥。

目前的报考公务员热, 就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现象。说明体制内人士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已经到了尽人皆知、趋之若鹜的地步。年轻人一窝蜂地往体制内挤, 力求在体制内分一杯羹, 而不是壮大中产阶层———说明中国改革已经面临一个非冲破不可的体制瓶颈。体制内的好处越明显, 表明权力寻租对社会的腐蚀性越大, 改革也就越迫在眉睫。如果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失去加入新社会阶层的冲动, 改革的活力可能丧失, 改革的希望可能泯灭。

因此, 决策层对待新社会阶层的态度, 可以说是改革的风向标之一。应对经济危机, 拿出的四万亿, 如果只重视基础设施和国有大中型企业, 而对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民营经济不假援手的话, 对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不利, 对改变收入分配不公和开放垄断领域不利, 对新社会阶层显失公平。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上世纪80年代为了保国企, 防止新生的民营企业与国企争原材料、争能源、争市场, 而出重手打击, 阻滞了民营经济的同时, 也阻滞了改革进程。而前年提出的“防过热、防通胀、防资产泡沫化”的“三防”之策, 在一些地方也被误读成专门针对民营经济, 造成企业生存空间被人为挤压, 在金融风暴袭来之前, 危机已现。

因此, 要化解经济危机, 要深化改革, 要解放思想, 必得借助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组织的力量, 他们可能会成为协助化解危机的一把有效钥匙。

3.新意见阶层的问世, 营造了舆论民主的平台, 丰富了意见表达的渠道, 成为深化改革的舆论先声。

民间“新意见阶层”在互联网上的崛起, 是近几年来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频发、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况下, 中国社会一抹难得的亮色。中国网民忧国忧民的视线, 锁定了诸多事关公共决策的大大小小的事件。

有了网上的意见表达渠道, 中国公众参政议政的声音, 五千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嘹亮;中国网民推动民主政治进程的力量, 从来没有像今天表现得这样醒目;各级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 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焦渴———胡锦涛与人民网网友在强国论坛的交流, 成为“中国网民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网民之于推进政治文明的积极意义, 终获决策层的正面肯定。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 中国民意表达与最高决策层的思谋, 开始走向合拍。现在, 决策层已经清晰地感受到网络庞大的民意力量。他们不再讳言通过网络了解民意。

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中国民主政治的遐想中, 一直困扰着一个13亿人的大国, 纷纷扰扰的民间意见表达的程序和渠道难以畅达。让我们或许是猝不及防, 或许是惊喜莫名的是, 互联网的出现, 从技术层面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网络来势汹汹, 铺天盖地, 无远弗届, 无孔不入, 对抱残守缺的管理者来说, 是天字第一号的难题, 因为它防不胜防, 堵不胜堵。尽管管理层可以对传统媒体说“不”, 但网民们如无数没有编制的“公民记者”“网络意见领袖”, 时时更新着对任一事件的报道和评论。而这个新意见阶层, 正是改革最可依靠的民间舆论力量。

回顾这些年来, 我们在官员问责制的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问世、打击权贵阶层的腐败等一系列政治文明进程中, 都鲜明地看到了他们强有力的推动。

警惕普通民众在改革中被边缘化

美国历史学家胡克在一本薄薄的专著《历史上的英雄》中指出: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它所面临问题的依据是:“它的领导层的质量和它的人民的品质。”30年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层, 从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一路走来, 是传统体制中的优秀分子;而广大人民群众从新中国几十年的折腾中大彻大悟, 积累了改革旧制、创造历史的强烈冲动。当时“领导层的质量”和“人民的品质”足以傲视世界, 是极“左”政治浩劫后为民族复苏留下的一线旺盛的血脉。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 正是以亿万民众脱贫的强烈愿望与执政党那种“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强烈执政危机感互相推动, 而浩浩荡荡发动起来的, 是自下而上的破旧立新和自上而下的规划实施完美结合的伟大革命。

90年代进入小康社会后, 中国改革的动力, 主要来自于政府注重CDP增长提升政绩的强烈愿望与企业管理者占据更多生产要素的强烈愿望的结合。在相当程度上, 官商形成利益共同体, 或曰“既得利益阶层”。深化改革, 最大的障碍往往是“既得利益阶层”。而在七八十年代之交和整个80年代居于改革舞台中央的普通民众, 则急剧边缘化。

据社会学家孙立平等人的研究, 改革初期激发中国活力的社会流动到90年代基本停止, 官民、贫富分野而且代际相传, 从社会底层进入社会上层的门槛越来越高, 基本上难以逾越。这一情况值得我们忧思。如果一个社会大面积堵塞了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 这个社会就将丧失变革的动力和能量, 结果可能会像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一样, 民怨、民愤淤积, 最终可能会冲毁改革以来形成的经济繁荣和制度化成果, 出现全社会上上下下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因此, 近年来党内一些感时忧国的有识之士发出“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呼声, 尤为可贵。事实上, 如何对待上述三个层面的民间推动改革的力量, 是封堵、漠视, 还是鼓励和因势利导?把广大民众改善物质生活、维护个人权益、扩大政治参与, 看作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 可以调动、整合, 还是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需要“严管、严控、严查”?这一点是衡量决策层思想是不是解放, 改革是不是动真格的试金石。

上一篇:师范性下一篇:高校德育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