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考核

2024-10-18

科技进步考核(共6篇)

科技进步考核 篇1

200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重点、工作要求等进行了修订完善,在全国率先研究制定了一套由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等5个方面44项指标组成的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对山西省各市、县发展水平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

在山西省2007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结果中,11个省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太原市跻身优秀市行列;11个省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高到低排列,太原市位居榜首;山西省119个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发展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和尖草坪区囊括县级总体发展三甲。

在科技进步考核各项指标中,太原市各项指标均位居11个省辖市前列,其中,太原市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进步指数分别达到10.91和9.94,排名位居全省之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太原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型城市主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果。2007年,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并发[2007]1号);2007年太原市科技大会出台了“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并发[2007]25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贯彻实施这两个文件,先后出台了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和整合省城科技资源、培养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等14个配套政策文件,完善了自主创新的法律政策体系,自主创新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太原市科技工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主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年”活动,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强化创新,在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技术联盟、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法律政策体系、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等6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科技进步指数(综合反映科技投入、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等情况的指数)达到30.36%,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2007年,市科技局安排6 630万元科技经费支持技术创新“双十工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安排725万元科技经费支持工程技术中心系统升级,加强“一网两库”建设,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开展绿色转型调查,加大节能减排和成果转化,绿色转型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大力开展星火科技培训,793所市、县、乡、村四级星火学校围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新品种推广,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2 100余期,培训农民17.9万人次;971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常年活跃在全市977个行政村的田间地头,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64项、技术承包项目1 019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95%,农民实现科技增收2.86亿元;全市10支农业科技服务流动专家大院小分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2 400余人次,行程达4.8万km,深入7 000余户农家,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现场解决农业技术问题1 500余个,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科技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实行新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各市、县政府和各部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的目标和进程,找到了推进科学发展的抓手,把握了构建和谐山西的着力点,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加快科学发展产生重大的指导、推动和导向作用。2008年,太原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推进绿色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攻坚年”活动,开展年度技术发展预测,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突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实施重点科技专项,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资源整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进步指数力争达到33%,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进步考核 篇2

(一)科技进步工作领导情况

1、党委和政府对科技进步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情况 两年来,我县坚持“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把科技进步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县农办、县工业经济局等10多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邵东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邵东县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 次县委常委会议、6次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重大科技工作;听取科技工作汇报 多次;解决了科技工作中一系列实际问题。如: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以科技项目带动小五金、打火机、铝制品、机械制造、玉竹、黄花菜等产业发展,引进高科技人才等。

为全面贯彻国家、省、市科技大会精神,年 月 日,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召开“邵东县科学技术大会”事项,并提出了建设科技支撑型经济强县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进一步明确了“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的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收入的增幅”,“全县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到 %以上”。年 月 日,我县组织全县26个乡镇党政一把手,110多个县直机关行政一把手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责人近300人,召开了邵东县科学技术大会,县“四大家”一把手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在大会上奖励了12项“科技进步奖”,奖金5.2万元;专利申请人 项,奖金 元,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示范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

两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被确定为“湖南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县”,共争取国家级科技项目1项,争取省级科技项目14项,市级科技项目2项。

目前,我县已建立了5个农业特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突出发展粮食、生猪、药材、黄花菜、小五金、打火机、铝制品、机械制造、皮革制品、商贸流通等十大基础产业。2007年、2008年我县财政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7.8%和15.23%,2008年我县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省第17位。

2、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与履行职能情况

2002年,县委、县政府印发的《关于县直机关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邵政办发[2002]22号)中,明确科技局为县人民政府组成局,主管全县科技工作,核定科技局内设三个职能股室。邵编办[1997]第12号《关于邵东县科技情报所更名等的批复》中,将邵东县科技情报所更名为科技信息所,定事业编3名;设立邵东县专利办公室、邵东县技术市场办公室,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定事业编3名;邵编[1998]第13号《关于设臵邵东县地震办公室的通知》中,增设邵东县地震办公室,定事业编2名。邵编发[2004]09号《关于在邵东县科技局加挂“邵东县知识产权局”牌子的批复》中,将县专利办并入县科技局,在县科技局增设知识产权股,设正副股长各1名,并在县科技 局加挂“邵东县知识产权局”牌子。全局核定行政编制7名,事业编制10名,工勤人员编制1名,科技局现有在职人数13人,平均年龄47岁,拥有高级职称2人,文化结构合理(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7人,大专3人,高中2人),专业搭配合理(农业类专业5人,工业类专业2人,经济类专业2人,中文专业2人)。科技局现有电脑12台,小车1辆,建立了邵东县科技信息网站,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科技事业费和科技三项经费纳入了县财政统一预算。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发挥科技作用,直接参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决策,科技局已成为主要经济管理部门,科技工作紧紧融入到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科技工作成绩突出。2007年、2008年县科技局连续两年分别在市科技目标管理和县直机关目标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单位”和“三等奖”。

为加强乡镇科技工作,全县各乡镇均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和科技专干,依托乡镇建立了完善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另外,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设立了科研机构,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3、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

(1)科技进步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考核。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将科技创新、农民科技培训等指标纳入乡镇主要经济目标考核体系,直接考核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指标在乡镇300分制考核中占5分,年初下达目标任务,半年督查讲评,年底考核奖惩兑现。由县绩效考核办统一组织县科技局、县农办、县工业经济局参与评定。通过加强对乡镇的科技工作考核,各乡镇每年申请专利3件以上,申报科技项目2个以上,开展科技培训4000人次以上,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已呈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科技特色产业的新局面。如:流泽的杨梅、石株桥的葡萄、灵官殿的生猪、堡面前的楠竹。并有流泽镇被推荐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

(2)科技进步工作纳入对县直机关目标考核。为切实抓好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工作,使科技进步工作落到实处,200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邵东县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党政一把手为科技进步工作第一责任人,将创建工作各项指标层层分解到县直18个单位,把完成任务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单位绩效考核直接挂钩。这一重大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各部门高度重视科技的意识,有力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

4、科技进步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落实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规定》、《关于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企业专利工作的意见》、《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示范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性文件。(1)《关于加强科技工作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规定》(邵发[2004]1号)明确了“科教兴县”战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民营为主体,以培育重点企业、龙头产业和拳头产品为重点,大力推广、引进和运用科学技术,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实现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明确了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实行财税扶持政策,加强企业和院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引导、鼓励企业创立企业研发中心的具体措施。

(2)《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的意见》(邵发[2005]3号)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民营科技型企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抓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对接与合作,建立邵东县工业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等目标与任务,明确了科技工作的重点和措施。

(3)《关于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企业专利工作的意见》(邵发[2005]3号)明确了加强和规范企业专利工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大专利执法力度,有效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专利发明创造,加快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设立专利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的具体措施。

(4)《关于加强知识产权示范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邵发[2008]13号)提出了营造良好的专利工作氛围,建立强大的专利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建立完善的 企业专利考核体系,确保专利申请量稳定增长,建立完善的专利实施制度,建立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等目标任务,以及制订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专利工作投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专利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创新,加大专利法规实施力度的具体措施。

(5)《邵东县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奖励办法》(邵发[2005]6号)制订了鼓励企业创品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具体奖励标准,对提高我县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6)在学习贯彻国家、省、市、县各项科技法规和政策同时,加大对《科技进步法》、《专利法》、《科普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科技法律的宣传、培训,举办培训班35期,举办《专利法》和保护知识产权有奖竞赛活动3次,大大提高了企业法人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县人大、县政协组织科技、工业、农业等部门开展关于科技法律法规和县科技三项经费使用情况的调研和专项执法检查,有效地提高了全县干群的科技法律意识和水平。

5、加强人才工作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及落实情况

县委、县政府始终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市人才方面的相关政策,积极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引导科技人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科技人才参与科技进步与创新创造良 好环境。一是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规定》中,完善了科技奖励制度。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每件奖励1000元;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每件奖励800元;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每件奖励500元。为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县人民政府还制定并出台了《邵东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两年共投入干部培养经费300多万元,派出100多名干部赴国内发达地区挂职、学习,积极做好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的选拔与管理工作,建立邵东人才库,注重开辟多种渠道,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三是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县职业中专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为校训,以培养“技能突出、素质超群、爱岗敬业、大胆开拓”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每年培养实用型人才1000多名。

我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人,其中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 多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人。每年按政策对科技人才进行奖励,全县营造了“崇尚自主创新、尊重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科普工作情况

6、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和全民素质纲要工作例会制度及其工作情况(1)领导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全县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要求,发动和组织全县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成立了“邵东县科学技术普及领导小组”、“邵东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邵东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邵东县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各乡镇村也相继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相关领导为成员的科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科普工作,各村民小组设有科普辅导员,从而形成了“党政总揽,科协牵头,部门协作,整体推进”的科普领导体系,各级科普领导小组协调行动,横抓到边,纵抓到底。

(2)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将科普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经常研究部署科普工作任务,每年定期召开两次会议,形成了科普工作统筹规划、统一协调、分工明确的大科普格局。县党政领导定期听取科普工作汇报,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普工作长远规划和计划,并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当中,将科普工作纳入党政部门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范围。

7、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及活动开展和产生成效情况(1)加大了对科普经费的投入。科普经费从2006年的36万,至今增加到50万元。各乡镇科普经费按人平0.5-1.0的标准纳 入本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按每个科技工作者100元的标准安排各项科普经费用于发展本部门、本行业、本单位的科普事业。

协调组织社会资源投入科普工作,投资360万元新建了科技馆,科技馆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是一座集科技培训、科技展览、数据库和科技信息交流于一体的高标准公益设施,优化了科普工作的环境。

(2)科普组织网络建设常抓不懈,科普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我们紧紧抓住科普组织网络建设的主题,把科普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当前,我县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城乡的科普组织,建立了网络体系,一支强有力的科普工作队伍分布在全县各个角落。到2008年底,全县有县级学会17个,26个乡镇全部成立了乡镇科普领导小组和乡镇科协,配备了科普专干,998个行政村建立了科普小组,各村民小组有科普辅导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个,农村专业合作社338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发展到39个,26个乡镇成立了“农函大”辅导站,农村科技示范户达到11686户,厂矿科协、学校科协、街道科协共发展了12个,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向人民群众进行科学普及,为我县科普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3)科普宣传成效显著。我们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组织科普宣传,由广播电视部门、报社等大众传媒构筑了我县科普大宣传的格局。县电视台开辟了《农信科技》专栏,文化部门、科技部门、农业部门创办了《邵东科普》、《致富信息》、《农 技推广》等期刊,县政府聘请26专家成立了邵东县为农服务专家组和组织了62人的“农函大”讲师团,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服务,他们广泛宣传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全县掀起了一股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科普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在全县建立了一支220人的多功能的综合型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科普志愿者服务活动,每的大规模送科技下乡活动和“农函大”讲师团的培训,在全县上下形成很大影响,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科技受益对象不断扩大,科普效应不断加强。

(4)科普示范形式多样。科普示范乡镇各具特色.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科普的重点在农村,我们用典型引路的办法,狠抓了两市镇等6个科普示范乡镇建设,县委、县政府同6个乡镇的党委书记签订责任状,要求每个示范乡镇发展2-5个科普示范村,30-50户县级以上科级示范户,2个以上科普示范基地和1-2个专业技术协会。

科普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我们着重进行了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调研,理清思路,我们要求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进行“贫困村脱贫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调研活动。集思广益,提出了“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主导产品与综合开发相结合,主导产品与综合开发相结合,庭院经济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致力选准一个主导产品,培训一批技术人员,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三结合四个一”的科普兴村思路。二是严格程序,规范申报,在全县确定了62个科普示 范村,让示范村名副其实,真正发挥示范作用。

科普示范基地硕果累累。通过二年多的建设与发展,我县每个乡村都有各自特色的科普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又都成为一乡一地的实用技术普及的龙头与样板。群众学有榜样,问有老师,做有示范。“科技示范户+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构成了我县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它们承担着农村实用技术普及与推广的重任,推动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快速发展。二年多来,我们积极引导各类大科技示范户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引导他们建立起资金、技术、生产、供销等互助合作组织,巩固和发展了一批有影响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如邵东县旭日玉竹参专业合作社、两市镇桎木养猪协会、魏家桥乡的优质稻协会、两市镇果树研究会、仙槎桥镇元塘村小五金协会等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协会,从技术培训到产业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为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了明显辐射的作用。

科技示范户人尽其才。我们注重培养和扶植有规模、有科技含量、有奉献精神的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功能,近年来,全县涌现了一大批种养加科技示范户,他们既是农村实用技术的投资者和受益者,又是乡镇邻里传播实用技术的老师与“排头兵”。目前,我县拥有各级科技示范户11686户,他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5)科普工作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广泛的的科普宣传和科普示范,推广了大量的实用技术,两年来,我们围绕技术推广,各级共创办科普示范基地39个,科普示范村62个,科技示范户11686户, 全县共推广种养加实用新技术62项,推广总户数近16万户,新增产值8亿多元,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基础性科技进步工作情况

8、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与运行情况

(1)制定技术创新政策,构建创新服务“平台”。2007以来,我县先后制定了《邵东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意见》、《邵东县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等文件,鼓励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把产学研合作创新列为重点内容。全县上下重视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2)实行专利申请资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近两年来,我县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全县专利申请、授权量呈连年增长的势头。专利授权量2007年为 件,比2006年增长。2008年为229件,比2007年增长长 倍。

(3)奖励先进、促进创新。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我县设立邵东县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这些奖项的设立和评奖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积极反响,极大地提高了科技工作者的社 会地位,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界备受鼓舞,对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推动我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9、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使用领域和方式及其产生成效情况(1)加大投入,奠定科技进步坚实基础。两年来,我县在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逐年加大对科技进步工作的投入,2007、2008年县科技三项费投入分别达 万元和 万元,达到财政决算支出的 %以上,科学事业费支出分别达 万元和 万元;科技奖励方面,根据《邵东县科技进步奖励办法》,提高了奖励标准,县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分别由原来的3000元、2000元、1500元提高到1万元、8000元、5000万元,科技进步奖奖励总额提高了3.5倍。科技三项经费严格按照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理规定执行,每年接受县人大、县审计局的监督检查,确保了科技三项经费的专款专用。政府科技投入管理规范,发挥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2)引进社会资本,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近年来,邵东县在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投入,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2007—2008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R&D经费分别为

亿元、亿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如: 2007年,邵东县新仁铝业公司投资380万元用于“1070、3003”铝合金生产电子、电容器铝箔新产品开发经费达450多万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5%。

(3)银信部门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力度加大。两年来,银信部门对科技型企业发放科技贷款3.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10、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及产生成效情况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鼓励、引导企业和单位“走出去、请进来”,主动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两年来,全县50多家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新技术110项,转化新成果300项,新增产值30亿元,取得显著成效。

(1)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我县积极带领和引导企业从科研院校引进人才、技术和成果。在政府主导下,由县科技局牵头,先后开展了“中小企业大学行”和“五金专家教授邵东行”等活动。近几年来已同中南大学、国防科大、湖南大学、湖南师大、湖南农大、省农科院、机械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十余所院校开展科技合作,先后有精华公司、昭陵茶业、星月颜料公司等20多个企业和大专院校联姻,从而促进企业应用新技术60余项,形成高新技术产品20个。如邵东县旭日玉竹参专业合作社同湖南省茶业总公司、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合作投资1200万元开发的玉竹参茶,填补了国内空白。玉竹参茶已批量生产,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产品获得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2001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识和DB43/254-2005湖南 省地方标准,并与2009年4月9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发明专利。该产品的开发,可以大大提高玉竹参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推进邵东玉竹产业化、规模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玉竹种植经济效益。

(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两年来重点抓了企业和区域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的组建工作,出台政策、搞好服务,以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企业技术中心为组织形式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到2008年底,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上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2007—2008年实行技改53项,开发新产品38个,全县有 家企业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6家企业通过国家强制性的3C认证,3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3个产品获省高新技术产品认证.9家企业获市名牌产品称号,5家企业6种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2家企业申报为湖南省“小巨人”企业计划。如:县星月颜料有限公司2007年投入230万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支持32万元), 研制包膜铬黄和纳米铬黄新产品,新产品比传统产品寿命大大延长,科技含量更高,价值也成倍增长,2008年获得湖南省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72万元支持,全年新增产值3000多万元。

(3)建立“邵东专家库”。我县十分重视利用邵东人才资源,充分挖掘邵东籍在外工作的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组成“邵东专家库”,开展为家乡建设“献技”活动.去年7月6日,我县组 织科技局、发改局、工业经济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长沙召开了邵东籍专家、学者“科技兴乡”座谈会,邵东籍在长沙的100多名老乡参加会议,会上,县科技局发放了《邵东县科学技术招商、寻求合作支持项目资料汇编》,激发了邵东籍专家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4)国际科技合作迈出新步伐。2007年, 湖南亚牧动物药业有限公司与美国罗森公司合作,引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的动物抗病毒药品,弥补了国内动物生物抗病毒药品空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五)科技进步工作特色及成效

11、本地区科技进步工作特色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情况

近两年来,我县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技发展路子,使全县科技力量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为全县经济社又好又快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抓制度创新,形成我县科技兴县工作的强大合力。一是政府绩效考核工作的创新。2007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创新考核办法,决定将包括部门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在内的15项单项目标统一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改变以往的分散、单一检查为综合、捆绑式检查。深受被检查单位的欢迎。这是我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同时,加强了 我县各部门协力支持科技兴县工作的凝聚力。

二是签定知识产权工作目标责任制。2008年,县政府与我县各乡镇签定了知识产权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了考核指标。这一举措,为推进我县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7年和2008年,我县连线两年被评为全市知识产权先进单位,并被省知识产权局授于“省知识产权示范县”荣誉称号。

三是坚持科普联席会议制度。自2007年开始以来,我县建立了由县科技局、科协牵头,各部门及群众团体参加的科普联席会议制度以来,每年的 “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方案都通过科普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使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推动科普工作得到了有效保障。

(2)科技管理工作抓思路创新,推动了科技兴县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是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借助一切资源,开展科技服务。如7月份,我们利用湖南师大“三下乡”活动团到邵东的机会,开展了信息化技术和农村科技常识培训班以及三次科技宣传展览、二次科技下乡活动,成效良好。

二是创新科技激励机制。今年,我们将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向科技创新、专利申请、申报“两高”等方面倾斜,改变了过去项目资金多为“条子”项目的状况,将有限的钱真正用在科技发展上。三是创新科技示范点建设。我们确定了“310”科技示范点建设方案,即在全县乡镇、村、企业三个层面各办了10个科技示范点。

四是创新科技人才培训机制。制定启动了“八二三”科技培训计划,即在全县培训了800名科技人才,重点解决农村和企业两方面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着力培训短缺型、创新型、适用型三型人才。

五是创新科技项目支持办法。在项目支持上坚持扶弱与扶强相结合。扶弱:扶持技术资金短缺的成长型项目;扶强:扶持那些在技术投入有积极性且技术力量雄厚、效益好的项目。

六是创新科技基地建设。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借助其他部门的力量,在三个层面各建设了10个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基地建设同建整扶贫、新农村建设、兴工旺商领导联系点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

(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邵东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兴工强县”思路,把构建“邵东生态产业园”作为我县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力点。2008年,邵东县生态产业园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支持下,在区域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从组建生态产业园专家咨询团、完成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评价编制和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争取等方面着手,用地范围的确定和机构的组建齐头并进;生态产业园各项启动工作进展顺利,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以“质量兴企”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了全县质量工作。两年来,我县全面推行“质量兴县”战略,带动了企业质量基础工作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名牌产品,全县有 家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 %。

三是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为保障我县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改善县城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以建筑节能为中心,积极引进推广建筑新技术和新材料,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与控制,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控制,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臵率达 %,工业废气排放量低于县环保局总量控制指标,为维护我县生态环境,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做出了不懈努力。

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提高了科技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集成度、显示度和贡献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进步催生现代建筑 篇3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方建筑已进入到一个过渡时代,即从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的过渡。这个过渡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美学原则来实现的。由技术发明所带来的建筑方法的革命,意味着基于石料和木材的耐力之历史悠久的比例体系告终。

到这时,建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艺术处理逐渐改为工程技术,由哲学问题趋向科学。新建筑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结构系统,它必须依赖于材料和新工艺。

首先是材料的变革。开始是生铁的运用,后来又将铁和玻璃配合在采光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1785年发明了熟铁,它具有更强的张力和可塑性。后来又出现了钢,从而更能实现引人瞩目又尺度巨大的设计。

19世纪40年代,平板玻璃开始工厂化生产,自50年代以后得到推广。由于钢和钢筋混凝土的大量推广使用,减少了承重墙,外墙成了玻璃、金属壳或者轻型砌体的维护结构。因此,建筑成为容积的建筑,而不是体量的建筑,从而导致了新的空间组合概念的建筑。

其次是工艺的变革。工艺的改变,是通过建筑构件主要部分的工业化生产实现的,随之现场操作也实现机械化。这一变化需要比古老的手工业作坊更大的组织才能应付。于是,大建筑承包商便应运而生。到了19世纪80年代,伏特为拿破仑做了由一组电池产生电流的实验后,电灯已可以供给那些用得起的人使用。该世纪最后10年,电梯、电话和机械通风相继被采用。尤其是电梯的发明,使得高层房屋的垂直运输问题得以解决。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美学观的改变,使得现代建筑在19世纪萌芽,其中“伦敦水晶宫”、“包豪斯学校校舍”、“埃菲尔铁塔”、“古根海姆博物馆”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建筑的新形式。

伦敦水晶宫

伦敦水晶宫(crystal Palace)是1851年在英国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时的主展馆。当时组委会向世界各国建筑师征集设计方案,要求主建筑在一年内建成,博览会结束后还要便于拆除。组委会在收到的245个设计方案中,居然没有一个可以满足要求。传统建筑形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后来,有一个叫做约瑟夫·帕克斯顿的园艺师建议只用清一色的铁和玻璃。他在设计的过程中参照了自己建造花房的经验和参照铁路棚站的形式,把花房的建筑方式和当时的科技发展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建筑方式“玻璃和铁的风格”。整个建筑用了3300根一样粗细的铁柱,构成一样大小的空间;用了30万块一样大小的玻璃,一种木质框架以及铁梁。同等规模的装配构件按一定的数量早就做好了,所以在建筑场地只需要把它们组配到一起。

当时的《泰晤士报》评述说,这座“水晶宫展览馆”以无与伦比的机械独创性,产生出来一种崭新的建筑秩序,具有最奇异和最美丽的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座建筑物。伦敦水晶宫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新建筑,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

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建筑。铁塔是由居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公司设计的,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古代为了建设方式传授方便,建筑界出现了很多的法则,它们容易被记住,而且容易掌握。这些法则虽然合乎力学原理,但工匠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只能按照这些法则的规范进行建造。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建筑形式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没有突破性的结构改变。

18世纪末19世纪初,科技的进步首先引起了建筑材料的变革:生铁、熟铁等金属材料相继被应用,使大跨度的建筑形式成为可能;电梯的发明使得高层房屋的垂直运输问题得以解决,结构力学的发展对于当时的建筑形式的改变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变革使建筑在高度与跨度上同时取得突破。

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公司的两名刚刚毕业的年轻设计师,敢于打破所有前人的理念束缚,大胆采用新科技带来的完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法。

两人把建筑结构内部的力提前计算出来,在图纸上可以得出安全合理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图。并且在工厂预制配件,现场只需安装。

这是建筑史上一次空前的伟大进步。

包豪斯学校校舍

包豪斯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校,在世界建筑史和工业设计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校舍是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佩斯设计的。这座建筑被称为现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新校舍包括教室、车间、办公室、礼堂、饭厅以及高年级的宿舍,建筑面积接近1万平方米。

在设计建造新校中,格罗佩斯首先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放在第一位,他把校舍按功能的不同分为几大块,由功能决定其体型,如工厂设计成一个大通间并有大片的玻璃墙,使它有良好的空间和充足的光线。学生宿舍采用多层结构形式,面对运动场。

过去的设计方法通常是先决定建筑的总体外观,然后把各个部分安排到这个体型中去,这种设计的艺术程序是由外到里。而格罗佩斯把它倒过来,通过对功能的分析决定建筑的布局与构成,体现了由内而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从而达到了建筑的表里如一。

包豪斯学校校舍,是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它是对古典主义建筑性格和功能的彻底反叛,一反古典主义建筑重装饰的风格,把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放在首位。建筑师利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即后来风靡全球的国际风格。

至此,20世纪的建筑师们利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努力清除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传统的影响,创造属于新世纪建筑的结果。他们从多方面进行了多种风格的探索,而达成了一种共同的风格,即是国际风格。

科技进步考核 篇4

一、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1、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把科技工作列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计划;科技助理员有专人负责,在编在职,落实办公地点。(考核标准分10分,无领导小组、发展规划、科技助理员、办公地点的扣10分。)

2、增加科技经费投入,依照科技进步法,按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0.5%划拨科技三项费,发展科技事业。(20分,没有划拨的扣20分。)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培训的原则,围绕黑山羊、蔬菜、花卉、林业四大产业的发展,抓好生产基地农民生产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市场意识、信用意识、合作意识和科技知识,农村主要劳动力培训率达95%以上,有学籍档案。(15分,没有培训的扣15分;培训不到位的扣5分。)

4、抓好种养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上,每年创办科技示范基地1—2个或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2户。(15分,没有创办的扣15分;规模达不到要求的扣10分。)

5、抓好工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年内每个乡镇根据项目指南要求,选列工农业科技项目1—2项,报送县科技部门,建立项目库,并筛选逐级申报,最大限度的争取项目资金,发展**。(10分,报一项的得5分,没有申报的扣10分)

6、按照《**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之规定,积极申报科学技术奖项,推动全县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每年申报科学技术奖项1—2项,获奖1项。(10分,没有申报的扣10分;没有获奖的扣5分。)

7、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每个乡(镇)每月至少报送一篇科技信息。(15分,没有报送的扣10分;少报的按月计算。)

8、抓好科技扶贫示范和科技开发工作,每个乡镇抓好1个科技扶贫示范村,结合资源利用,实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开发,培育后续产业,示范作用明显,农民素质高,粮食增产,人均收入增加。(考核分10分,没有创办的扣10分,效果不明显的扣5分。)

二、考核、评定

科技进步引发野战给养变革 篇5

口感大改观 不再难下咽

为了使野战食品能够受部队欢迎,在研制野战食品时更强调适口性,使得在口味和口感方面更容易被部队所接受。首先将野战食品的口味和口感加工得接近日常饮食,尽量使用现代技术方法加工食物,使各类食品能够保持原汁、原味和原形,减少粉碎、混合和压缩,从而增加可连食性。同时为克服口味品种单调的弊端,增加野战食品的花色品种,以不同的品种组成多种不同食物构成的餐谱,包括各种受欢迎的风味食品在内,从而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调换性,满足指战员在饮食上的更多喜好。为改善野战食品的适口性,比较强调热食保障,除去生鲜食品必须烹调加热外,许多熟食成品也尽可能地经过简单的加热过程成为热食,或者调制热汤料或热饮料,从而使野战食品更加有滋有味,美军甚至提出战场上尽可能地保障三餐热食。如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广泛使用的单兵快餐食品,品种多,口味佳,可接受性好。美国所采用的快速冷冻法不仅可以减轻野战食品的重量,而且可以保持野战食品的色、香、味和营养,提高食品的复原性能,成为世界各国野战食品的发展方向。

以需定产 增加品种花样

完整的野战食品系列是部队在各种战斗条件下饮食保障的需要,外军极为重视。如美国不仅有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通用的单兵和集体野战食品,还有特殊条件下特种部队使用的特种食品以及短期应急使用的救生食品,不仅有按敌区以外的其他地域使用的需要炊事人员制作热食供应的小集体膳食,还有同一地域不能制作热食和分散部队使用的快餐膳食,以及按敌区和紧急情况下单兵使用的方便食品。随着现代战争的特点和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满足现代战争需要,外军对军用食品系列不断改进,使其结构更加合理,营养更加丰富,用途更加广泛。由于野战食品的多类型多品种,以及功能用途的多种多样,很难用几种固定类型的野战食品就可以完全满足部队需要。因此,野战食品的组成结构和包装,在几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应该按单兵或不同人数的集体餐份,分别包装不同类型的食品,包括各种主食、副食、调料、汤料或饮料,以及各种风味的方便食品和混合熟食品等;按照战时部队的不同需要,随机搭配不同品种和不同数量的人餐份或人日份,可以形成更多品种花色的餐谱,组成不同类型、不同批次以满足部队的战时需求。这种野战食品模块化的设计,不是构想,在有些国外军队中已有实践。

打破“凉菜”传统

“自热”开始流行

自热食品是一种不用任何加热设备和燃料就可以自动加热的野战食品。在第一次对伊战争时,美军所使用的快餐食品的加热是通过食品袋在沙漠的沙子上由阳光进行或通过汽车的叶子板和散热器进行的,可在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和营养的基础上提供热食。目前,自热食品分为单兵和集体两大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战争对野战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开发自热食品必将成为世界各国军队的研究重点之一。这就要求野战食品的制作,以简便快速、自动加热为原则,亦可在每个食品盒内配置一盒固体燃料,手动点燃加热食用,以利于士兵恢复体力,增加食欲,并能够较好地适应现代战争的机动性和分散的要求。

军民一体化

灵活机动、负担小

过去,野战食品由军队自身进行保障和大量的储备,不仅加重了军队的负担,而且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随着社会经济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野战食品保障逐渐走上了军民结合、军民兼容和保障社会化的道路。近年来,国外在野战食品的研制过程中也积极走“军民结合”的道路。如美军为了吸收地方的先进技术成果和促进野战技术向民用转化,每年定期与地方各工业部门和学术研究单位进行技术交流,为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会。1988年美军纳蒂克公司根据国防部指令,召集新泽西州大学和21家有关公司就1988~1993年野战食品先进制造技术进行论证并共同制定CRAMT计划,使野战食品的研究走在科技的前列。美军为增强在全球的竞争力,于1986年制定了联邦技术转让法,使美国军方能及时将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用于野战食品的加工和生产。军队减少储备,和平时期由地方食品工厂储备生产技术和生产线。这些工厂平时生产民用食品,一旦军队需要,立即转产野战食品。

科学“瘦身” 实现高营养化

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进步 篇6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以打造卓越品牌生态圈为重要抓手,构建了中国流行面料发布展示中心、时尚信息服务中心、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创新中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等专业服务平台,助力自主品牌的突破与提升。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总经理 胡松:

科技与创新是品牌的重要支撑

TAweekly: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建立的出发点是什么?

胡松:当前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品牌。我国自主品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中国的部分纺织服装品牌利用一些洋品牌来打开市场,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让企业长远发展。

我们现在有一批优秀品牌正在快速成长,它们在国内一线城市核心商场与国际品牌一争高下,并推动了价值链的持续提升,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和重要推动力量。

园区的目标就是针对这些快速成长品牌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通过整合国际国内的资源,提供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服务和平台,全面提升品牌的设计、研发和时尚表达能力。

创业园是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合作的项目,所以注定这不是一个商业化的项目。我们希望把这个创业园区打造成一个示范园区,为更多的面料生产企业提供发展平台。

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多年来一直倡导的行业发展两个重要抓手,而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正是致力于把科技和时尚进行集成创新的平台。

TAweekly:目前创业园以打造品牌产业生态圈为重要抓手,请问有哪些举措?

胡松:首先我们要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有不断沟通交流的机会。现在在我们的园区里每月都有2~3个专业针对品牌面料的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大家可以进行交流,还可以针对性提出要求。另外,我们的建筑设计也从便于展示、交流出发,楼体呈现半围合的设计风格,以此来打造交流空间。

然后就是搭建一个系统的服务平台。我们整合色彩供应链管理、信息分析、面料应用、质量控制、社会责任等专业资源要素而建立一个集约化的专业服务平台,打造一个具有良好产业生态的品牌发展平台,推动卓越品牌的发展。这个专业服务平台,同时也是开放式的,我们会不断吸纳行业优秀服务企业和机构,为品牌企业提供针对性、优质的服务。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国际一流的产业链专业服务。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现如今已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意不仅拥有迄今为止世界纺织领域最完整的两条产业链,同时在科技研发上具有强大实力。

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副总裁 丁彩玲:

科技创新是原动力

TAweekly:如意目前拥有世界纺织领域最完整的两条产业链,请简单介绍一下。

丁彩玲:这两条产业链是棉纺和毛纺。

在棉纺方面,去年收购了澳大利亚最大的卡比棉田,这对当前企业棉花原料是一个很大的补充。目前,我们棉纺的产业链很完整,从棉田里的棉花开始,到面料、再到成衣,直到销售。在毛纺方面,我们也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建立了一万多亩的牧场,产业链也比较完整,从收割羊毛原料开始,到羊毛加工,再到面料生产,然后一直到成衣的销售。

打造整个产业链的模式,使如意拥有显著的优势,也大大提升了如意的国际竞争力。

TAweekly:如意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列,那么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亮点是什么?

丁彩玲:从公司始建之初,就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方面,最大的亮点就是对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每年如意都要引进200多名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入公司,这对于如意的人才梯度建设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延续。对新吸收进来的大学生,如意都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在他们工作几年之后,如意会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以及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再送到不同的大学进行在职教育培训。这是我们如意的特色,在做好本职的工作同时,大家都不断在学习。

TAweekly:在企业里,一些科技项目难免会遇到失败,面对失败,如意是如何解决的?又如何激励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丁彩玲:因为企业一直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所以对科技研发人才呵护有加。

科研项目不可能百分百地成功,有三分之一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能够成功,就已经非常不错。如意的科技创新氛围很好,这里允许有失败,这里更看重的是失败的原因分析。

上一篇:需求及模式下一篇:体育专题节目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