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空间

2024-10-12

进步空间(精选4篇)

进步空间 篇1

科技的进展对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文明不仅使得人类享受到了工业文明的成果, 也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城市的结构、内容、形态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 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 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和城市空间上分区的扩大, 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 交通运输区、仓库码头区、工人居住区等。城市生活的空间随之扩展, 打乱了原来城市封闭的布局, 这种空间结构与布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之而来出现了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建筑密度高、环境条件差等问题。这些又迫使人们研究新的技术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城市空间的发展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当前随着后工业社会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城市空间及形态逐步发生变化, 因此分析科技进步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科技革命带来城市产业结构的更新, 新技术一旦与新观念相结合就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发展推动力, 成为城市空间创新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科技进步首先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进而影响城市的社会形态, 导致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 而新的社会形态为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更新与发展提供了动力。每一次的技术进展, 都形成新的产业群, 新的产业要求有与之相应的空间格局, 促使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重组, 从而为城市空间的创新提供可能与条件, 这种变化了空间的结构与形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因此科学技术的重大进展, 不仅决定城市社会形态的发展, 也决定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形成、组织与变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作用的结果, 特定的社会形态, 要求有与之相应的空间格局。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 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人们所处的社会也由工业化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而且对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城市经济的渗透和城市经济结构中信息经济比重的提高, 促使城市产业结构的再一次调整和整合, 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从而使城市空间结构再一次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生产物质产品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降, 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用地布局、居住模式、交通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此带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发展和演变。信息技术不仅应用于高技术行业本身, 而且向教育、娱乐、服务等领域扩展。

由于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 现代城市都在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以提升经济竞争能力, 知识经济催生各种高科技园区, 它将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科技园区高技术产业的培育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城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许多城市都将信息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高新技术园区用新的城市功能体, 用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代替了低效益、高污染的传统产业, 以金融贸易、信息管理等高层次的第三产业置换出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

在信息时代, 通信网络的形成使交通运输不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城市之间的联系突破区域的行政界限。网络缩小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企业分布可以分散化、小型化, 从而使城市发展分散化、中小型化, 城市将以远程联系方式来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 空间结构集聚动力减弱。城市各种功能的分布可以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 以区位条件为主导的城市功能布局原则在信息网络时代不再重要。城市的一般功能区 (如居住、工业等) 呈分散趋势, 形成开放式、网络型和多中心的城市体系。这种开放结构促进城市之间横向经济联系和城乡经济的共同增长, 城乡界限逐渐消失, 城市之间竞争、互补、协同关系将代替传统的等级关系。如在科技进步背景下, 南京都市发展区将形成“以长江为主轴, 以主城为核心, 结构多元, 间隔分布, 多中心开敞式的空间格局”, 并凭借优越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向东扩展, 和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在经济和信息上形成一体化发展。

总之, 在科技进步条件下, 城市发展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 我们要不断地对城市发展及技术机部的相关性进行检讨, 从而使城市形成一个功能与环境相对完善的人居环境。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龙头, 在全面的社会转型和变革中,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方法应适应城市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需要我们扩展城市的研究领域与技术方法, 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 及时调整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使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化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创造“以人为本”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

摘要:本文主要揭示科技进步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方面分析科技进步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分析信息技术和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关系, 分析的目的是启发人们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来创造新的城市空间, 从而提高城市的品质。

关键词:科技进步,信息技术,城市

参考文献

[1]钱小玲王富臣:技术进步与城市空间创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1[6]:378-386[1]钱小玲王富臣:技术进步与城市空间创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1[6]:378-386

[2]李和平严爱琼: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2[8]:1-3[2]李和平严爱琼: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2[8]:1-3

进步空间 篇2

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我们着力构建、主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但是现实却让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度产生了质疑。“雾霾”天气依旧成为关键词,长期以往必会严重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痛、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结构因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技术因素(单位GDP能耗水平)都是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跨行政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些因素应该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但现有的文献并没有从空间层面解释这些因素的作用,也没有分析哪一种空间面板模型是最优的。本文将在借鉴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选取碳排放作为环境污染的替代变量,结合中国的区域空间结构,深入理解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去分析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为今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构建生态文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

1 文献综述

碳排放治理成本高,对环境的危害较大,长期将会对全球气候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关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环境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现有的文献中,大部分学者都基于传统的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Jevan Cherniwchan(2012)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解释了经济发展、工业化与二氧化硫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了157个国家1970~2000年的面板数据,详细验证了环境污染在各国之间的收敛关系[1]。C.Orda's Criado等(2011)运用半参数的部分线性模型,分析了污染物排放过程中的存量效应及经济增长与其的相互关系[2]。林伯强(2009)分析了中国人均碳排放的STIRPAT模型,认为在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人均收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单位GDP能耗,能源结构碳强度的影响较小[3]。林伯强(2010)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的演化趋势,情景预测分析的结果表明,应该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城市化速度以及通过降低单位GDP能耗和改善能源结构来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4]。

近年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广泛运用,国内外学者也从空间层面对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Wesley和John等(2013)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美国各州碳排放的关系,认为美国各州的碳排放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相关性[5]。林伯强(2011)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梯度发展模式下中国区域碳排放的空间特点及演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中国区域碳排放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收敛特征[6]。肖宏伟等(2013)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从区域层面分析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7]。

综合看来,上述学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不足。(1)解释变量也可能具有空间相关性,在碳排放实证分析中常用的空间滞后模型则忽略了这一点。(2)肖宏伟等的文章虽然运用了空间杜宾模型,但是该文选取数据的时间截面很短,样本代表性不足;Lee和Yu(2010)指出,当存在固定效应时,直接运用MLE方法得到的估计量是有偏差的,有必要进行误差校正[8]。(3)没有涉及模型的选择问题,即运用哪一种空间面板模型是最优的。

本研究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省域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与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第二部分首先检验了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了不同的模型。第三部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数据说明与模型介绍

2.1 数据说明

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国家统计局并没有公布二氧化碳排放的数据,因此只有通过核算得到。对于碳排放的具体测算方法,我们参考并扩展了陈诗一(2009)的做法[9],将8种主要能源(原煤、原油、煤油、焦炭、汽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都纳入计算范围。由于西藏没有相关数据,因此不纳入计算范围。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时间跨度上我们选择了1997~2012年。各种能源消费量数据以及折算为标准煤的参考系数来自于《2010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经计算整理,我们得到8种能源碳排放的折算系数(1),2012年各省域的碳排放直方图见图1。

图1 省域人均碳排放比较(2012)

图1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的人均碳排放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人均碳排放最高的3个省份,内蒙古、宁夏和山西,在空间上是相邻的,说明人均碳排放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空间上相邻的省域人均碳排放则有着明显的相似性,这进一步说明了人均碳排放受空间因素的影响较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相关性。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选取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ti)、单位GDP能耗(cost)和能源结构碳强度(struc)作为解释变量。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能够较好的反映出产业结构的变迁与升级。单位GDP能耗定义为各省能源消耗总量与实际GDP的比值,能够充分反映出区域的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效地衡量了技术进步。能源结构碳强度定义为各省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这一变量反映了能源利用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导致较高的能源结构碳强度。能源结构碳强度也反映出了生产技术水平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各变量的时间跨度仍为1997~2012年,名义变量均以1995年为基准剔除了价格水平的影响,不包括西藏的数据。为了便于衡量各变量之间的弹性,我们对数据做了对数化处理。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y=log CO2,X=(log ti,log cost,log struc)T,μi与λt分别代表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

2.2 空间面板模型

一般来说,空间面板模型可以分为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LM)的设定如下:

其中δ为空间自回归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W中的元素。空间滞后模型反映了某区域的解释变量y受到了邻近区域的共同影响,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误差模型(SEM)的设定如下:

其中,误差项εit服从空间自回归过程。ρ为空间自相关系数,反映了其它地区的解释变量y对本地区解释变量y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Le Sage和Pace(2009)认为,解释变量之间也存在空间相关性,可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11]。空间杜宾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在空间面板模型中,由于解释变量的内生性,直接运用OLS方法将导致估计偏误。可行的估计方法为MLE或GMM方法。Lee和Yu(2010)指出,当存在固定效应时,直接运用组间去均值方法得到的系数估计量虽然是一致的,但是扰动项方差的估计却是非一致的,他们运用正交变换给出了相应的校正办法[8]。

对于空间自相关的检验,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进行了MoranⅠ指数的计算。但是,MoranⅠ并不能给出空间自相关的具体形式。Anselin(2006)将LM检验推广到了了面板数据的情形,用来检验面板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12]。有关LM统计量的定义及稳健LM统计量的相关情形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估计与检验问题,参见Elhost(2014)的相关论述[13]。

3 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

3.1 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

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的第一步则是要建立空间权重矩阵W。本文基于空间一阶邻近来建立空间权重矩阵,即在W中,对角线上的元素为0,当区域i与区域j相邻时,记为1,否则为0,具体表述如下:

由于海南省是一个岛屿省份,但与广东省的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因此,我们在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中,把海南省和广东省的邻接关系记为1。

3.2 空间自相关检验

我们首先建立传统的面板数据模型,并对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不考虑空间效应时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

注:系数估计量后的括号代表对应的t统计量的值,LM空间自相关检验统计量后的括号代表对应的p值。

从表1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耗碳强度均显著,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模型总体的拟合效果较好。根据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时期固定效应模型中运用robust LM检验时接受了残差无空间自相关假设,其它情形都显著地拒绝了原假设,认为残差项存在空间自相关。所有的空间滞后效应检验都显著的拒绝了原假设,即存在空间滞后效应。说明空间滞后效应和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都是显著的。

从对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的联合LR检验看出,对于个体固定效应的联合检验,LR统计量和对应概率值为790.7312(0.0000);对于个体时间效应的联合检验,LR统计量和对应概率值为120.5486(0.0000),1%水平下都显著地拒绝了原假设,说明个体和时期固定效应都是显著的,应建立个体时期双固定效应模型。

3.3 实证分析结果

我们运用3种主要的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参考Lee和Yu(2010)给出的方法对估计量进行误差校正,估计的结果见表2。

表2 时期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

注:(1)括号内为各估计系数对应的t值。(2)*表示10%下不显著。

从表2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耗碳强度均显著,模型仍然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空间误差模型中,估计系数能够直接反映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其次,最后是产业结构的影响。但是,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不能直接反映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需要通过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总效应反映出来。

从空间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产业结构、单位GDP能耗与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都是显著的。对于产业结构变量,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都为正,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使得碳排放水平下降。对于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碳强度,总效应的估计系数相比传统的面板数据增大了,这说明在考虑了空间效应后,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了。

从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产业结构变量间接效应的估计系数变为负值了,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其它地区碳排放的下降,一定程度上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在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上起到了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显著的。单位GDP能耗的间接效应的估计系数变的不显著了。能源结构碳强度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都是显著的,总效应的估计系数相比空间滞后模型有相当显著的增大。

3.4 空间面板模型的选择

在3.2节中,我们运用LM方法进行了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空间滞后效应和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都是显著的。在3.3节中,我们分别建立了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接下来,我们希望进行模型的比较来了解建立哪一种空间面板模型是最优的。Elhorst(2014)建议,可以先从空间杜宾模型开始估计,通过构造相应约束的Wald检验和LR检验,即检验(5)式中相应的原假设H0∶Ф=0和H0∶Ф+φβ=0来判断空间杜宾模型是否可以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是空间误差模型[14]。表3给出了Wald检验和LR检验的结果:

表3 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的选择

可以看出,Wald检验和LR检验都显著地拒绝了原假设,说明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是最优的。值得注意的是,空间杜宾模型对能源结构碳强度总效应的估计系数为5.8160,而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的估计系数只有1.9056和1.4906。这进一步说明,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最为根本的。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1997~2012年的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选取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和能源结构碳强度代表结构调整,选取单位GDP能耗衡量技术进步,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有以下结论:

(1)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虽然对模型有着较高的拟合优度,但是LM检验表明模型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相关性。

(2)根据LR检验的结果,建立了个体时期双固定效应的空间面板模型并对估计量进行了误差校正。空间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都是显著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促进碳减排的实现,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碳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比较突出。空间误差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空间滞后模型类似。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直接层面上显著的提高了本区域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从间接层面上促进周边地区的碳减排,但这种作用并不显著。能源结构碳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突出。

(3)Wald检验和LR检验的结果表明,建立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是最优的,也进一步说明了能源结构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结论,为了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优势创新产业集群。从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直接层面上不能显著的降低人均碳排放。第三产业内部的发展应促进结构的优化调整,要进一步从依托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里走出来,大力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自身能耗低、碳排放低,而且它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技术优化与升级,带动单位GDP能耗的显著下降,进一步促进碳减排政策目标的实现。第三产业发展对碳减排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今后也要加强区域一体化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协调与合作,努力形成高技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群优势,互利共赢。

(2)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一直居高不下,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因此,在今后我们一定要重视清洁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清洁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政策上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那些能耗高、排放量大的企业实施严厉的惩罚措施,例如有步骤、分别的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征收碳税等,引入第三方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环境测评,真正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3)改善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前面的分析已经充分说明:以煤炭为主的这种不合理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最为持久和根本的。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先天禀赋,从政策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应尽快提高电能的广泛使用。煤炭的清洁化和提高煤炭转化为电力的比重,是当前推动中国能源革命最为迫切的任务。

进步空间 篇3

在水泥生产行业,提起节能降耗,都非常重视新型干法窑的推广应用、重视节能磨机及其系统的选用与优化、重视低温余热发电的建设。而对水泥(熟料)的粒度控制在节约能源、降低原料消耗以及增加混合材掺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少数企业才开始有较深的认识。其实,无论是新型干法的大型水泥企业还是中小水泥企业,通过改善水泥的粒度,充分发挥熟料的强度性能,对整个水泥行业的节能降耗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6.1 几个逐渐被认可的理论观点

(1)水泥颗粒只有与水发生反应,才有胶凝作用,没有被水化的部分只起骨架作用。研究表明小于1μm的颗粒在与水的拌和过程中就完全水化,对混凝土浇筑体的强度没有贡献。水泥颗粒28天的水化深度为5.48μm,即大于11μm的颗粒均不能被完全水化,未被水化的内核对混凝土的28天强度也没有贡献。

(2)在相同条件下,粉磨能耗与颗粒的表面积几乎成正比。因此,颗粒越小,单位重量所消耗的粉磨能量越多。

(3)水泥的合理颗粒组成是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熟料的胶凝性和具有最紧密的体积堆积密度。熟料胶凝性与颗粒的水化速度和水化程度有关,而堆积密度则由颗粒大小含量比例所决定。

在水泥专业文献中经常看到两个相互矛盾的水泥颗粒级配指标:一个是关于水泥最佳性能的颗粒级配;一个是符合紧密堆积的Fuller曲线的水泥颗粒级配。其矛盾在于:最佳性能级配要求<3μm颗粒含量小于10%,<1μm颗粒最好没有;而Fuller曲线要求<3μm颗粒含量要达到29%,<1μm颗粒含量要求达到19%。两者相差甚远。

最理想的状况是:水泥中熟料的颗粒级配应满足最佳性能的级配要求,而<3μm特别是<1μm的颗粒应该是混合材(或矿物掺合料),如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粉等。这些<3μm的细粉状混合材填充于水泥熟料颗粒之间的空隙,使水泥颗粒的堆积趋向紧密,向Fuller曲线靠拢。另外,这些细粉状混合材的活性比熟料的低,因此在早期水化慢或几乎不水化,不会对水泥的工作性能或混凝土的拌合物的施工性能造成不利影响。而在后期,这些细粉状的混合材又可与熟料颗粒水化所产生的Ca (OH) 2起二次反应,生成具有胶凝性的C-S-H凝胶,从而使水泥石结构更致密,有利于耐久性提高。

欧洲标准在27种水泥中都允许掺加0~5%的附加组分,主要是用来改善水泥颗粒级配与和易性,而对这些次要附加组分的活性无特殊要求,只要不增加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对混凝土、砂浆性能和钢筋锈蚀无害即可。

(4)根据水泥样品的实际粒度分布,可以计算28天的水化率以及消耗在1μm以下的(熟料)粉磨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过磨率)。没有被水化的部分,就是熟料的浪费部分;而颗粒被磨到1μm以下的部分,则熟料和粉磨能都被浪费了。

6.2 对目前水泥粉磨控制参数的剖析

为了定量地说明粒度检测与控制技术对水泥节能的贡献,欧美克公司张福根先生等曾对10多个省的多家水泥厂的水泥产品进行了检测,并选用其中一个省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各种样品,从中发现节能降耗潜力巨大。

为便于叙述,先定义几个名词:

水化率:水泥(熟料)颗粒被水化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称为水化率。

未化率:未化率等于1减水化率。

过细粒:小于1μm的颗粒。

过磨率:过细粒消耗的粉磨能量占(熟料)粉磨总能量的比例。

表1列出了该省一家优质企业生产的粒度分布最佳的水泥样品的主要粒度参数以及据此计算的未化率和过磨率,以及该省其它产品相应参数的平均值、最差产品的相应参数。

%

将该省水泥的平均参数和最好水泥的参数对比可以看出,如果全省水泥的粉磨技术都能达到优质企业的水平,那么熟料的未化率就可降低近8%,粉磨能耗降低10%。熟料的未化率降低,相当于节约了熟料,意味着节约了原燃材料。如果全国水泥的平均未化率都以此比例下降,仅此一项,节能降耗潜力就非常大。

以2006年为例,全国年产水泥12.4亿吨,混合材和石膏的平均掺加量假定为35%,熟料掺加量为65%,熟料未化率降低值取8%,由此可计算出年节约熟料量为6448万吨。以1吨熟料消耗1.3吨石灰石,平均消耗145kg标煤进行计算,年节约石灰石8382万吨,节约标煤12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400万吨,可见控制水泥粒度分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效益。由熟料过磨率减少10%带来的粉磨能耗降低的绝对量,由于手头数据不足,暂不能给出,但可以肯定这个节能量也是个巨大的数字。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析是假设被分析省份水泥生产的平均粉磨技术达到该省最好样品的粉磨水平的前提下作的。实际上这里的最好样品的粒度分布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水平,还有较大的优化余地。此外,欧美克公司作为分析对象的省份,其水泥的平均粉磨水平在全国属于中上,一半以上的省份改进的余地更大。目前混合材的添加量也远未达到理想的水平。进一步增加添加量的途径是混合材的粒度分布要更加合理(比如让混合材颗粒与熟料颗粒形成最佳堆积)。可见在粉磨过程中,利用颗粒检测与控制技术,优化颗粒级配在节能降耗中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6.3 水泥颗粒特征与粒度分布的合理控制措施

6.3.1 比表面积与45μm筛余相结合,可有效控制水泥的合理颗粒组成

水泥细度的提高是在大多数粉磨工艺比较落后和采用80μm方孔筛筛余控制细度的条件下取得的,水泥颗粒组成也多数处于不合理的状态。水泥的合理颗粒组成是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熟料的胶凝性和具有最紧密的体积堆积密度。熟料胶凝性与颗粒的水化速度和水化程度有关,而堆积密度则由颗粒大小含量比例所决定。采用45μm筛余可以使企业了解水泥中有效颗粒的含量,而使用比表面积可及时掌握与水泥需水性等密切相关的微细颗粒的含量。二者相结合进行粉磨工艺参数控制,将使水泥性能达到最优化。目前比较公认的水泥最佳性能的颗粒级配为:3~32μm颗粒总量不能低于65%,<3μm细颗粒不要超过10%,>65μm颗粒最好为0,<1μm的颗粒最好没有。因为3~32μm颗粒对强度增长起主要作用,特别是16~24μm颗粒对水泥性能尤为重要,含量越多越好;<3μm的细颗粒容易结团,<1μm的小颗粒在加水搅拌中很快就水化,对混凝土强度作用很小,且影响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易影响水泥性能而导致混凝土开裂,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65μm的颗粒水化很慢,对28d强度贡献很小。用45μm筛余和比表面积控制细度操作简便、控制有效。在固定的工艺条件下,使水泥的45μm筛余量和比表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时,可限制3μm以下和45μm以上的颗粒,以此获得良好的水泥性能和较低的生产成本。这种细度控制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便、控制有效的优点。只要取样进行筛析试验和比表面积测定,就可以为磨机的操作提供依据。

6.3.2 颗粒特征与粒度分布的合理控制

与水泥的物理性能(特别是强度)密切相关的当属水泥中熟料及混合材的粒度分布。熟料的粒度分布会影响熟料的水化速度、一定时间内的水化程度、标准稠度需水量、混凝土的水灰比。熟料与混合材的粒度分布共同决定了水泥颗粒的最紧密堆积密度。如前所述,我国多数水泥厂的现实情况是,使用80μm筛余或比表面积作为粉磨过程例行控制的依据,对水泥的粒度分布较少关注,80μm筛余或比表面积与颗粒分布均没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经验表明,在粉磨设备及其运转参数没有明显改变时,32μm筛余或45μm筛余能够很好地反映颗粒分布。使用32μm筛余或45μm筛余为粉磨过程例行控制的依据,在粉磨设备及其运转参数稍有改变时,可以通过简单的调节,比如选粉机的转数(风量),使32μm筛余或45μm筛余还保持在控制目标之内,因此,使用32μm筛余或45μm筛余可作为粉磨过程例行控制的依据,但若粉磨设备及其运转参数发生明显改变时则不能很好反映粒度分布。

使用RRB公式可对水泥颗粒分布进行拟合,控制RRB公式中的两个参数:特征粒径和均匀性系数(n)即可达到控制粒度分布的目的。如测定15、20、32、45、63μm筛余,可通过回归分析求得特征粒径和粒度分布。

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可以大致判断粒度分布是否正常,如果使用32μm筛余或45μm筛余作为粉磨过程例行控制的依据,并且32μm筛余或45μm筛余处于正常控制范围,可以增加测定另一个63μm的筛余,将测得的筛余与以往粒度分布正常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增加测定的筛余数据与以往粒度分布正常的数据具有明显区别,则提示粒度分布可能具有明显变化。

6.4 优化水泥颗粒级配的技术途径

水泥颗粒级配从两方面改善,一是<3μm颗粒既要满足最佳性能级配的要求,又要尽量满足Fuller曲线紧密堆积的要求;二是要减少>60μm的颗粒。

(1)熟料与易磨性好的混合材共同粉磨。在熟料中加入一些易磨性好的混合材如石灰石、粉煤灰等共同粉磨。由于这些混合材易磨性好,因此在水泥颗粒中,混合材的粒径比熟料的小。可以期望,共同粉磨工艺中的石灰石或粉煤灰应该能提供更多的<3μm颗粒,从而优化水泥的颗粒级配。

(2)难磨的混合材与熟料分别粉磨再混合。对于比熟料难磨的混合材宜采用分别粉磨然后混合的方法。例如矿渣的粉磨功指数为23kWh/t,比熟料的16.4kWh/t高。若用共同粉磨的方法,矿渣的粒径比熟料的粗。共同粉磨时,水泥的比表面积为350m2/kg时,矿渣的比表面积只有230~280m2/kg。因此要分别粉磨。也可先对难磨的矿渣进行预粉磨,再与熟料共同粉磨,但效果不如分别粉磨好。

(3)在预拌混凝土时加入磨细矿物掺合料改善胶凝材料(或水泥)的颗粒级配在预拌混凝土生产中已广泛采用掺矿物掺合料的技术,主要是为了节约水泥、降低成本和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但对掺矿物掺合料改善水泥颗粒级配、减少混凝土拌合物单方用水量和提高和易性的认识还不足。要改善水泥的级配,矿物掺合料的粒径必须比水泥的粒径小,最好为水泥粒径的0.414倍或更小。就目前所常用的矿物掺合料来看,矿渣粉的比表面积最好在450m2/kg或45μm筛余<12%。否则不易达到改善水泥颗粒级配的目的。

进步空间 篇4

“Hit FM”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下属的一家主要面向北京受众的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全球流行音乐的专业音乐电台, 于2003年4月16日正式开播。北京呼号为调频88.7, 广东为88.5, 上海为87.9。节目内容以播出欧美英文最新上榜的单曲为主, 穿插播出中文单曲和其他语言的音乐。结合不同的时段特色以主持人脱口秀的方式来播报时事新闻、路况信息以及服务资讯等。Hit FM是北京地区唯一一个以时尚潮流为基调、以欧西音乐为核心、以音乐服务为外延, 将发展方向定位为较为专业的音乐水准与较为多元的音乐氛围的国际化电台。

二、Hit FM的收听率与受众分析

由上表可见, 在北京地区Hit FM的收听率相对较低。这有其客观因素, 因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北京的总体市场占有率落后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主观因素可通过分析Hit FM的具体的受众层次而得出。

首先, 根据《2006广播收听年鉴》的数据, 16岁以上听众最喜欢收听广播节目的选择比例, 欧美流行音乐仅占6.8%, 相较于国内流行音乐的29.7%以及最高选择的国内新闻的58.8%差距较大。可以说, 欧美流行音乐在中国内地是小众市场。其次, 根据笔者在Hit FM的官方网站的论坛上发放的网络调查问卷分析, 有效的回帖数为231份, 其中听众年龄段在15~24岁之间的被访者有88名, 25~35岁之间的有95名, 占全部被访者的79.22%。这一调查结果基本符合图表2中广播主体受众的年龄段, 也符合Hit FM自身面向青年时尚人群的定位。被访者的学历背景, 大学及大学以上的有178名, 占总样本量的77.05%。这一结果与图表2中的广播受众教育程度统计结果有一定的差距, 但较为符合Hit FM自身的高端定位——面向有一定知识程度和教育背景的精英人群。 (这一网上调查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比如对于不经常上网或不经常登陆该论坛的受众, 他们的资料无法搜集, 导致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偏差。但由于该频率的目标受众为年轻时尚人士, 他们对于网络的熟悉度和使用度都较高, 所以调查结果不会出现较大程度的失准。)

由以上两项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 Hit FM的低收听率与其自身定位有一定关系。面向大学生与白领的城市时尚潮流人群的定位本身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其他年龄层次和教育水平的潜在受众, 而这一定位中的目标受众对广播这一传统媒介的接受和使用程度也有一定的局限, 所以会比较显著地影响其自身受众面的拓宽和收听率的增值。但由于国内做较为专业性的欧美音乐的先锋报道的电台数量十分有限, 在北京地区Hit FM更是独此一家, 所以它不仅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更是非常有针对性地定位了其受众的类型, 因此其受众都有较高的忠诚度, 这也奠定了Hit FM逐步发展与进步的基础。

针对目标受众的特点, Hit FM已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经营策略, 也具备了一定的行业影响力。然而, 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统计数字, Hit FM还需通过更全面和更专业的市场运作来提升品牌价值, 以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进步空间

虽然Hit FM在这几年的成长过程中已经树立起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但是它在更多方面仍有拓展的空间。

1955年, 从美国开始, 世界逐步进入了信息社会, 个人化的小众化的趋势在媒介上体现为双向的小众媒介。信息社会的特征体现为小众化传播, 人们在社会知识、娱乐传递的过程中扮演主动角色。在这一过程中, 媒介互动是一个特征, 更突出的特征是媒介传播者的角色往往也由媒介受众来承担。 (1) 在这样的互动中, 传受双方的注意力都主动给予, 人际化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族群 (Group) ”传播理念——在新的传媒技术的推动下, 特别是网络媒介、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在大众范围内的普及, 媒介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可能为个人化的传播提供更多的途径, 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不断走向分化, 媒介类型和媒介形态将首先分化、多元, 不同的媒介会吸引不同的主流受众群。当然, 社会的多元化趋势、对个人的尊重以及社会人群稳定的多元化类属的建立, 使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需求更加主动, 这是最深刻的直接推动力。这种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受众需求和媒介提供的可能结合在一起会形成一种类似蜂房结构的多种小众化传播构成的结合体, 而这些一个个的小众化传播体就是本文所说的“族群 (Group) ”。 (2)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剧, 传统的, 依据生活背景、家庭条件、政治基础、地域差异的社会分层正在逐渐瓦解, 取而代之的是依据职业、爱好、教育、年龄等属性进行的划分。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媒体细分受众的定位的高标准要求以及对目标受众“共同性”的敏锐捕捉。与此同时, 对自身媒体技术优势的潜在挖掘以及媒介形态的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 媒体出现竞争手段同质化、媒体传播形态综合化、媒体接受终端趋同化、媒体受众复合化等趋势, (3) 而广播作为一种伴随媒介更应该强调受众“族群 (Group) ”的认同关系, 通过边缘化“族群 (Group) ”之外的其他人达到一种感情上的自我认同和小集体范围的认同, 因此, 广播要想在媒介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着重发展广播亲密性媒介的功能和交互的功能。因此, 广播需要不断发现新的途径从而在广播者与听众之间建立起更为亲近和密切的联系。

笔者认为, 传播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把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机械性的行为, 而是在多层面发生影响的活动, 传播的是一种气氛和关系, 所以需要更多心理层面的关注与配合。比如, 传播需要减少隔阂和障碍。对于广播, 不仅要做到主持风格亲切, 创造类似人际交往中面对面沟通的语境, 还原日常生活的交际氛围, 还要注重观众的反馈信息以及弱化传播者的强势地位。针对Hit FM, 目前虽然有较多的点对点的互动, 如电话连线采访、抽奖等, 但涉及的听众参与面太过狭窄, 导致听众的主动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 反馈的信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这种状态下的人际传播无法形成有机的、熟悉的、信任的交流与互动, 使节目本身与听众之间仍有一定的距离, 传播者的强势地位未被明显的削弱, 而且也不太容易依靠人际传播提高忠诚度、扩大影响面。改善措施首先要从现有的手段入手, 更真实地与听众互动, 比如网络论坛和电子邮件。虽然现在这两种手段都在运行中, 但很多时候都只是走形式, 并未真正达到“倾听”的状态。

其次, 建议Hit FM多开展大型的“地面活动”, 走到现实中去, 提供更多的DJ与听众人际交往的平台。比如, 2007年春天开播四周年的庆典PARTY就是一个很好的策划, 既成为一次铁杆听众见面联谊的平台, 又对节目本身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和推广。然而这种“地面活动”需要提高频率, 一年一次略显稀疏。在确保频率的同时还需注意大小结合, 确定好每次的主题。比如, 可以每三个月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活动, 每月举办一次规模较小的活动, 围绕着时尚与音乐的大主题确定每次的小中心, 如雷鬼音乐推介、本季太阳镜风尚等, 以派对为主要形式, 可以适当结合音乐会、晚宴、户外运动等其他形式。

另外, Hit FM还可以建立会员制。标榜归属感与优质理念的会员制不仅符合Hit FM自身与目标受众的定位, 而且可以在这一举措上领先于其他电台, 形成自己鲜明的区分度, 从而造成品牌效应。Hit FM可以为会员提供更为专业和详细的服务, 比如优先派发演唱会门票、各种音乐榜单的汇总与评析、近期CD购买的动向等。而会员上缴的会费也可以为节目的各种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

在经营方面, 现代媒介应提倡捆绑式营销, 尽量达到“规模经济”, 缩小制作与宣传的成本。

我们知道, 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未来媒介发展将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样接收到信息的问题, 也就是接收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一个是接收什么内容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容为王”。 (4)

在方法和渠道方面, 虽然Hit FM有自己的官方网站 (www.hitfm.cn) , 但很明显, 它的潜在价值与能力未被充分挖掘。虽然页面的风格简洁时尚, 但内容过于单薄以及更新速度慢却是网站的致命伤。纵观整体运行方面, 如与国外同类型由电台嫁接出来的网站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 在网站中同样都有电台采访名人的内容的相关链接, Hit FM链接出来的内容只有照片和压缩版的文字内容, 而国外同类型网站, 如AT40的官方网站 (www.at40.com) 中名人访的链接, 会有丰富的图片与采访的整篇文字稿, 此外还提供采访视频和花絮的下载, 有些重量级的嘉宾的相关下载还需付费。通过这一细节可以发现, 对于派生媒体, 不能只是满足于单纯的复制主媒体内容的从属地位, 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发挥媒体自身的优势, 做出独立的品牌。

另外一种比较适合音乐电台派生的媒介产物就是音乐杂志, 笔者个人认为这条道路非常适合Hit FM尝试。首先, 中国大陆专门做欧美流行音乐杂志的数量相当少且质量普遍较差, 而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急需一本有影响力的杂志来领导整个市场。其次, 凭借Hit FM自身对欧美音乐的较强理解, 杂志可以弥补广播这一媒介不擅长体现专业性与深入性的劣势。最后, 杂志可以给Hit FM的主持人以及听众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打造明星DJ, 发起更多的公关活动。

在内容方面, 通过在Hit FM网站上的调查, 听众普遍比较满意现在日播常规节目的编排与内容。而对于周末的特别节目, 听众的看法则不一致。过半听众认为周末的特别节目不是很吸引人, 因为连续两个小时播放同一类型的音乐容易造成审美疲劳;而另一部分听众则认为这才是Hit FM区别于其他音乐电台的主要特色, 这种形式可以留住某一部分有特殊音乐诉求的潜在受众的耳朵。笔者认为这种节目上的安排体现了Hit FM在音乐呈现上的多元化, 是一种比较得体的分配。而利用周末部分时段作为节目内容和类型的试金石不仅表达了Hit FM希望在音乐性上有所进步的态度, 更暗示了其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诸多野心和可能性。

最后谈一下整体包装的问题。Hit FM背靠CRI这个大的平台, 更多的时候在单打独斗的基础上依靠更有号召力和实力的CRI会是成功的一条捷径。在业务方面, 通过互放节目预告以及明星主持人的交换捧场——如湖南卫视邀请王牌节目《快乐男声》的选手参加“新生代宠儿”《变形计》的录制、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请兄弟节目《谁在说》、《特别关注》等的主持人客串主持——这样既能提升受众的新鲜感从而拉动人气又能更合理全面地利用整体资源。在行政方面, CRI整体的大型宣传和公关活动无论从影响力还是从推广效果来说无疑都可以事半功倍地让Hit FM在更广阔的受众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更为重要的是, 更大的平台就意味着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 比如承办音乐节这样的大手笔放到CRI的背景下考虑就会变得比较可行。

关于整体包装的具体策略, 笔者想借助营销学中的CIS理论来分析。CIS, 英文全称为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为日本企业在传统的“欧美型CI” (Corporate Identity) 的基础上完善和改造的一种企业宣传营销体系, 包括理念识别MI (Mind Identity) , 活动识别BI (Behavior Ide ntity) 和视觉识别VI (Vis ual Ide ntity) 三大识别系统, 其中, 理念识别是营造一个企业内部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行为识别是企业运行所用的规章策略、视觉识别是CIS最外露、最直观的表现。理念识别虽然无法直观感受效果, 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包装的脉络与走向, 它包括对自身的定位、对受众的定位和对广告商的定位, 其中对自身的定位尤为关键。无论是CRI还是Hit FM, 都缺乏叫得响的众人熟知的卖点, 然而, 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成功的栏目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生活频率下是需要一个耳熟能详的宣传呼号的, 就像提起“科技, 以人为本”时, 大家都会想到诺基亚, 但提起CRI时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所以, 一个媒体除了对内要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规范章程, 树立起独特的工作理念与经营文化, 对外也要做好宣传标签, 通过标签把媒体的核心精神一语中的, 以便更好地提升辨识度与认可度。在宣传呼号的定位上, 要遵循KISS (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以及USP (Unique Se lling Propos ition) 的原则, 话语简洁明了, 寻求单一卖点。

活动识别是播出行为的核心。在这方面尤其要强调的是频率和节目本身的形象宣传“片花”。虽然CRI和Hit FM都有自己的宣传“片花”, 但风格不统一、长短不固定。作为广播媒体, 由于没有视觉的辅助, 受众在信息的识别能力、接受速度以及理解记忆的程度方面都要大受影响, 所以简单独特而又重复播放的片花是播出行为的重要一部分, 而且也是辨识不同频率的重要环节。而片花的播出格式可影响整个节目的结构与节奏, 因此需固定下来并严格遵守。另外, 关于节目的预告也绝不能怠慢。现在的中国广播听众很多时候都是“蒙”着听节目的, 经常一打开收音机只听了个节目的尾巴, 或者很多时间在寻找和等待中度过。因此, 统一实用而又精彩的预告是受众急需也是电台长久以来所忽略的。此外, 广播的离播宣传也相当重要。因为对于一个频道来说它有三种听众:忠实听众、游离听众和非听众。做好节目内容和在播宣传只能保证忠实听众不流失, 但却无法吸引更多的听众实现收听行为。对于离播宣传, CRI和Hit FM虽然都有一些, 但都只是零星散布, 没有统一的规划。车身广告、灯箱广告等户外广告形式既廉价而且到达率也比较高, 是不错的选择;针对目标受众, 在时尚杂志以及直邮刊物上的定期广告也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另外, 相关产品的跟进推出也是宣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以音乐时尚为宗旨的Hit FM可以在年终时推出台内“地面活动”的现场DVD和CD, 而在平时可以推出限量版的时尚小物件, 这样既可以提高听众对节目的认同感, 又可以算是一种不拘一格的小范围的宣传。

视觉识别是媒体给受众的“第一印象”。一个电台的鲜明个性的LOGO以及独一无二的听觉识别系统可以从直观上非常成功地打造一个品牌。Hit FM拥有的LOGO简单易识别, 但创意不够, 不足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关键的是因为视觉上的宣传机会不多, 所以受众见到它的机会太少, 不会在此形象的基础上产生品牌联想。在听觉识别系统方面, DJ主持时播放的背景音乐都不相同, 没有任何规律。建议每个小时用同一种背景音乐、每个DJ用同一类型的背景音乐、每天使用同一个主题的背景音乐。此外, 效果声的运用是最近Hit FM注重加强的一点, 到位的效果声可以使节目的气氛更加轻松活泼, 值得深入挖掘。而本台DJ是整个频率最好的视觉识别的代言人。一个明星化、公益化的主持人可以大幅度提升节目的知名度、关注度和美誉度, 可以说主持人与节目之间是唇齿相依、互惠互利的关系。而电台的主持人也需要包装。北京音乐台的主持人伍洲彤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成功包装的典范。他通过电台节目积累一定的人气, 然后开始出镜进入大众的视线, 凭借担当选秀活动的评委成为风云人物, 最终达到个人与电台双赢的目的。无论对于CRI还是对于Hit FM, 现在都在呼唤这样一个明星主持人来打开市场, 而兄弟媒体成功的包装形式和定位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郭蔓蔓、世纪工场:《电视频道品牌包装艺术》,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5)

[2]、于丹:《形象品牌竞争力——电视包装实战攻略》,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2)

[3]、王兰桂:《2006中国广播收听年鉴》, [R].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4]、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2)

[5]、陶志峰:《媒介战略管理——方向性的把握》,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4)

【进步空间】推荐阅读:

进步05-10

知识进步06-11

社会进步07-12

共同进步07-24

教育进步07-28

进步话语07-28

科学进步07-30

成长进步09-14

进步英语08-01

社会的进步05-12

上一篇:汉语言学下一篇:动画设计软件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