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学

2024-10-12

汉语言学(共12篇)

汉语言学 篇1

引言

汉语言文学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这离不开对其语言应用的意境的分析, 在逐渐的深入研究中, 汉语言文学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当今社会离不开汉语言文学, 因为它为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提供了让人思考的机会, 这十分难得。本文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 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并且针对如何提高语言的应用与已经分析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与策略, 希望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些许借鉴。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大的集合概念, 包括多方面内容。无论是字词句, 还是语法修辞, 都值得进行探究。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 只有对其方方面面的特点了然于心, 才能在对语言的应用过程中游刃有余, 才能深入体会到汉语言文学意境的奥妙。

1. 汉语言文学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一般来说, 学习汉语言文学是为了增加沟通技巧, 对相关的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进行更专业准确的欣赏, 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或者,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把握, 促进成绩的提高和自身分析能力的提升。

2.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特定性

目前看来,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偏向于文科生, 对汉语言文学兴趣较大的也主要是文科生。高校里,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主要针对于文科专业, 对于某些理工类转业, 该专业只是捎带学习, 并无硬性要求。所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是基本确定的, 广大的文科生通过学习, 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学的内在含义, 这对文科生来说, 更为擅长, 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带动了他们对字词或句子进行深层思考, 文科科目锻炼了文科生这一能力。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明显的交际性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 在不断地交流过程中, 人的思维, 思想等得到改变, 可能对某一事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或者通过言语的沟通, 传递情感, 从而将汉语言的魅力传递下去, 这样, 汉语言文学的就会吸引更多的人, 去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 这样, 汉语言文学就会逐渐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另外, 语言沟通不仅交换了思想, 更可以完善想法, 促进自身素质、品味提高。

4.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平实的灵活性

众所周知,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习者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才能灵活思考语言的运用。但是, 只有将掌握的知识灵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 才能凸显汉语言文学的实际作用。而且, 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包含的丰富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语言问题, 或者提供相应的借鉴, 这些都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生活性。将汉语言文学的意境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出来, 结合具体的环境与背景, 将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在现实生活中, 体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灵活性。

二、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应用于意境分析的作用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中, 语言的应用于意境的分析不仅还原了作品最初的情感, 而且这个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 培养学生的情感, 所以, 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 语言的运用与意境的分析很有必要。

1.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语言的灵魂在于精准地把握它的意思, 应用到最适合它的地方, 这样, 才能发挥语言的作用, 不然的话, 语言就仅仅是文字或者句子而已。也正是对语言的灵活应用促进了对语言意境的分析, 而语言意境的分析就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 “冰清玉洁”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品格, 若用来形容一个人长得“冰清玉洁”, 难免有些别扭, 所以语言词语的应用必须有正确的使用对象。或者可以用“艳丽”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 但若用来修饰风景, 就不恰当, 风景更适合用“秀丽”来形容, 而一般不用来修饰人, 所以, 意境就是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找到最适合的语境, 才能欣赏出词语发挥的独特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逐渐养成习惯, 在用词或者说话之前考虑它的恰当性, 进行最准确的表达, 以免产生歧义或者产生误会, 而且精确的表达往往会使人印象深刻, 便于更广泛的交流沟通。

2.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利于培养学生作品鉴赏能力

如今,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 语言已不再是单纯的沟通工具, 对语言的学习更可以帮助人在浮躁的时候静下心来, 修身养性, 促进自身素质的培养。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品读时, 需要了解的不仅是它的大概内容, 还有它隐藏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意境。例如, 在学习诗歌《再别康桥》时, 若不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可能最后只会记住“轻轻地走, 悄悄地来”, 这样就无法完全理解诗歌, 更应该结合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 经历, 分析作者在其中蕴含的再见康桥时的眷恋与惆怅, 这首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必须仔细欣赏才能在眼前浮现一副画面, 才算真正理解这首诗。而且, 在这个用心欣赏的过程中, 学生的鉴赏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对其他作品的解读也将更有深度。

3.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文采

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 正是因为学生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 文学功底也随之逐渐深厚, 就会体现在日常的写作中, 用词, 造句更有文采, 更有内涵与深度。对语言意境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能够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提出各有针对性的看法,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日常交流, 都会体现出一个人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刻感悟。

三、提升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策略探究

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只有真正贯彻到实际学习中, 才能做到掌握了汉语言文学的技巧。所以, 在学习过程中, 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帮助提升汉语言文学应用于意境分析。

1. 强化学生朗读训练, 夯实能力培养的技能

在对文章或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 往往出现这种情况, 读完一遍之后对内容不理解, 会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 这时候, 往往需要静下心来, 反复阅读, 文章的主题就会逐渐浮现, 对文章整体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 再对文章的细节进行一步步的分析。阅读并不是简单的读文章不思考, 那样是徒劳的阅读。通过不断的阅读训练, 学生可以去体验每个字、词的独特的作用, 明白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来替代,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一段内容或一篇文章的意境。反复的阅读训练是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 培养对文学阅读的耐性, 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 不需要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的提高。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 有利于感情的培养, 这都有利于加深对文章意境的理解。

2. 加强背诵练习, 为能力培养做铺垫

很多情况下, 我们需要背诵一些好的篇章, 因为很多时候可以引用或者改写就会为文章增彩不少。背诵不是机械式的念, 背诵的时候, 必要地融入个人感情, 就会不自觉的进入当时写作的环境下, 只有投入感情, 才能融入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 或者背诵的时候将自己当做故事的主人公, 从另一个方面去体验文章, 印象就会更为深刻, 语言的应用由此变得灵活生动。一些著名的文章内容值得背诵是因为它的每一个字词都有值得推敲借鉴之处, 读懂了一篇文章, 就会以此类推, 理解更多的作品, 所以, 背诵练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背诵练习可以为语言应用提供很多借鉴, 适当的时候引用某个作家的一句话就会瞬间变得“高大上”。

3. 引用多媒体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看上去枯燥无聊的专业, 长期的课本教学难免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从而不利于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和语言意境分析的培养, 所以, 必要的时候, 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很重要, 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 适当地播放视频资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的意境。例如, 在学习一些古文文言时, 进行情境教学会极大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编排话剧, 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情境教学, 都使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画面, 这种立体教学模式带动人的感官共同作用, 学习印象更为深刻, 感触也更大。在鲁迅先生的文章《祝福》中, 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 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的矛盾, 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摧残与迫害, 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其中, 有一段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十分形象生动, “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段内容十分经典, 无论是用词还是经典, 若在讲课时适当加以表演, 便会进一步增加学生印象。或者, 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 由于话剧本身涉及较多人物, 剧情复杂, 如果只是看课本, 很难弄明白话剧的整体思路, 情节很难联系到一起, 但如果观看电影或是其他影视资料, 便会加深对哈姆雷特英勇形象的印象, 人物关系, 情节也更加清晰这样的学习更加有效。所以, 转变教学模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必不可少。

四、结语

语言文学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不仅关乎着这个专业的发展, 而且与培养学习人员素质有着密切联系, 对语言的恰当运用和对文学意境的深入分析会促进人文学素养的发展, 本文结合汉语言文学语言英语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分析其作用, 提出了发展这一能力的策略,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为汉语言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爱明、宗瑞,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 《大众文艺》, 2011 (8) :30-30.

[2]:潘连根、静义、李佩仑,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教育教学研究版) , 2010 (1) :35-35.

[3]:朱珊, 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J], 科技咨询, 2012 (15) :23-24.

汉语言学 篇2

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

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

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

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

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

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

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

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

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与修养

修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修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

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

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

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1)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

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

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

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

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

也就是说,修养的好坏,与其修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就是这个道理。

(2)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

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

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

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

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

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不好的一方面。

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汉语言学 篇3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语言应用    意境

无论是在人与人沟通方面,还是文化交流方面,在汉语言文学中,对语言的应用和对意境的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对汉语言文学特点,在文学中对文字的运用,以及意境的揣摩进行研究,继而对提升语言应用方法和意境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这些方面的阐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在语言中的应用和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从专业方面考虑是比较广泛的,理论知识不仅复杂,而且涉及的知识量非常多。实际应用中涉猎字、词、音、句、段落及篇等内容,同时还涉猎逻辑思维、语法技术及修辞方法等内容。但同时正是这些博大精深的内容,才让很多学生对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青睐感。如果学生明确汉语言文学特点,那么对汉语的应用、意境的分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和学习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其涵盖的内容,还有非常精深的知识习得语言知识。人们在学习流程,或者和人的交流沟通中,进行理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鉴赏和品读。只有具备以上这些综合的语言学习能力,人们无论是对汉语言的实际应用,还是对作品的语境拿捏,都会更准确和到位,这样在生活中,和人沟通的水平,或者学习语言文学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进而提高综合语文能力。

2.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特定性。

汉语言对文科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虽然汉语言专业在实际生活中对各个人群都有帮助,但最终还是文科生对其情有独钟,文科生对语言有天生的好感,而且会非常深入地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钻研。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方面主要针对文科生,但是进入高校之后,有一部分学生会改变专业,从而进入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中。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还是非常有魅力的。这种情况下,对语言的应用、意境的分析得到重视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两个方面本身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重点。

二、提高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能力的策略

汉语言应用、意境分析,如果不能落到实处,那么想让更多人受益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让其的应用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让更多人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采取有效方法和手段,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要表现的意境。

1.加强朗读训练,夯实基础。

通常学习汉语言的时候,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语境理解都不是非常到位,如果有这种情况,阅读文章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多次反复阅读,这样文章的立体,还有文章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就会逐渐显现。朗读在语言应用方面和意境分析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有效和长久朗读训练下,学生可以用心体会文章中的字、词、句子的用意,再根据自己体会到的用意勾勒出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要表达的意境。这样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文章主体基调,对接下来对文章的领会和语境学习都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使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对文章意境的分析能力得到明显强化。如阅读《春》的时候,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找到轻柔舒缓的感觉,在语境上读出春天带来的希望,而这些内容和感情是作者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候投入的情感。通过这样有感情的体会,文章才会更迷人,从而更吸引学生,进而把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2.加强背诵练习。

很多经典文章会让人们记忆犹新,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可以倒背如流。学生对经典和名篇的背诵,一定不要强制,而是逐步引导,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这些好的文章和经典真的都领会了,那么这些作品就会像磁石一般,牢牢吸引住學生,这样经典才能传承下去。背诵过程中要带有感情,一定不要平铺直叙,这种背诵的效果会非常不好。因为凡是经典和名篇,内容绝对不是干瘪的,而是富有灵性和创造性的文字。如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是关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拿捏好孩子的心理,而且有感情朗读或者背诵的时候,同样要拿出孩子天真快乐的口吻,这样才能强化对这段文字的品鉴效果。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特点,而且不论在语言应用方面,还是意境分析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在相关老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更好地体会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潘连根,静义,李佩仑.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10(1):35-35.

[2]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大众文艺,2011(8):30-30.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浅析 篇4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 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 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 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 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 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 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 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 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 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 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 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 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 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 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 不仅顺应实际需求, 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 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 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 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 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 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 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 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 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 等等。目前, 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 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 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 在坚持传统的同时, 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 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 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 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 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 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 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 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 等等。同时, 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 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 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 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 现实中, 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 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 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 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 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 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 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 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 (1) 课程内容精简化, 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 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 (2) 核心内容凸显化, 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 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 (3) 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 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 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 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 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 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 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 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 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 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 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 不必追求过深, 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 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 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 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 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 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 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 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 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 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 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 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 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 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 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 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 不断改革创新, 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 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 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 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 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 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 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 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 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 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针对某些社会问题 (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 可以为我所用, 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 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 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 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 根据专业特点, 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 然而, 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 言行结合,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 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 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 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 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 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 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 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 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 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 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 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 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 只要这样, 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 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 (11) :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3]姚玲, 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 , 2010 (2) .

汉语言文学 篇5

业概况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能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原理,能较扎实地掌握汉语和文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主干课程

中文方向:语言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汉语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文论专题、艺术欣赏(本)、专题写作等

师范方向:语言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汉语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文论专题、现代教育思想、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等

三、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

探讨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 篇6

【关键词】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丰富最特殊的一种语言,汉语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词语丰富多彩,表达言简意赅。用很少的词汇就能表达非常丰富的含义,并且字体优美,使人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产生了无穷的美的享受。尤其唐诗宋词以及《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充分显示了汉语言的文学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学生情况及教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初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人文学科,以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为载体,承载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时代下的人文关怀。汉语言文学发展与中国的特定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受到了人们的摒弃,但客观现实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精神导向,健全学生道德品格。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评价发生了质的转变,由经济效益的计量转变为对社会效益的计量。从辩证的角度说,汉语言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用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去强化它,规范它。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只有尊重语文教育,才能达到协助与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协助,帮助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学习条件,在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上给与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加深情感,达到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

(二)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明確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在世界上,只有人类会使用语言,并把它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所以人类社会的活动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要在人类社会生存,必须学会必要的语言文字,并能不断促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把丰富和积累语言文字当做生存的必要条件。中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间,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所以中学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指导:第一、善于积累,语言学习的出发点应该是对语言的积累。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精彩词语的积累、人们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古今名人轶事的积累等。②语言形式的积累,包括一些特式结构的句型句式,描写、议论抒情的精彩语段。③语言范例的积累,包括一些古诗文名篇、名家名著。④语言形象的积累,包括典型的正反面人物形象以及名人典故。总之,流畅的表达借助于丰富的积累,让学生学会积累,并善于积累,是现在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二、学会互动,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交流,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动是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体现。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互动能力,所以教师应随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加强语言的学习。第三、感受熏陶,汉语言文学散发着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散发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优美隽秀,有很强的感染力;汉语言文学语言含蓄委婉,情境在语言中,学生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做出理性的分析,达到意会的境界。

(三)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涉猎面广泛,包括古代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外国的、现实的与虚拟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而语文教科书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小小的空间,如果把教科书的学习比喻成港湾学习,那么环游整个世界,在生活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寻找人类共同的宝藏,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在教学现有的语文教材基础的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融合历史、现在和未来,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过去,掌握现在,掌控未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①信息的无限性和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语文教学的信息来源是广泛的,全方位的,现实与虚拟并存,但是就每篇文章甚至每节课来说,信息的选择是有限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在于教师对信息的选择是否做到了最好的优化。②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打破,一些偶然的问题必定会在教学中出现,教师应该对这种复杂的问题加以重视,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教学引导,避免学生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手足无措。另外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教会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让语文课堂教学既遵循教学目标,又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教学目标,既符合教学主题,又深化教学主题,最终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独树一帜,形成个性化教学。

(四)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还需要一定的牵引护航和调控。第一要引导学生对文学的教学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形态多种多样,但学习的最终价值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促进人类发展的过程,是探寻人类生命意义的过程。第二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话的生成与调控,现代语文教学强调情境教学,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所以对话的生成与调控在课堂实施中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寻找合适的话题,为学生提供表现他们自己的机会。

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教学

(一)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二)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7

一、教学特点

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 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较为宽广的人文视野和丰富的精神资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对未来教师的质量好坏具有直接性影响, 也深深影响了未来创新人才的质量。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体现的是人文精神, 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和价值的关怀, 是对人类的认识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在不断发展, 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 教学实用主义是教学的向导, 所以, 汉语言文学教学也要进行一些创新, 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力争在保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积极响应社会发展的号召, 与社会接轨, 以适应新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创新方法

1. 以实用性理念为导向, 进行创新教学

从现阶段来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于教师、编辑、文案策划、文秘等工作, 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新闻出版、杂志社、企业公司等地方, 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涉足房地产、金融行业等。从相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职位的适应性较强, 这些职位都要求学生是实用型人才, 所以, 教师要将实用性理念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十来门课程, 我们应将课程进行科学的优化, 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 每门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综合考虑最新的知识结构, 结合社会发展和新知识结构,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内容;将课程结构合理优化, 考虑学科的基础, 科学设计内容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减少或避免内容的重复。另外, 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 还要将课程内容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学校和老师要结合就业指导, 设计课程体系,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各种问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和信息调研能力, 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设置一些技能应用型课程, 保证学生在学完课程后, 能够掌握以上几种能力, 进而获得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 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提高学生创新心理素质

要想具备创新素质, 就要先具备创新意识,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思想上敢于开拓, 不追求千篇一律, 只追求独特的思路;老师要设计一些活动和问题, 让学生善于从探索和讨论中, 不断总结, 进而在探索中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 敢于钻研新方法, 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3.以创新教学理念为导向进行教学

创新教学理念的前提就是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由于学生的就业范围广, 但竞争力不及其他应用型专业的学生, 针对该专业的特殊性, 教师就要结合就业现状, 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突破专业界限, 发挥汉语言专业的作用, 将教育教学、新闻传播等设计成该专业的应用模块, 让学生通过这些应用模块的学习, 获得实际操作能力和从业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极强的文化特征,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 引导学生从教学文化中汲取东方文化特有的创新精神, 进而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 通过文化评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考, 在探索和思考中, 不断激起创新的火花, 提高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 要结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 将实用性和创新性理念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去, 进而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 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如何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 本文就重点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分析, 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03) .

[2]刘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才智, 2011 (22) .

[3]张晶.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华章, 2014 (02) .

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浅析 篇8

1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 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 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 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价值,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价值。辨证的说, 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 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2 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 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 才能进入人类社会, 拥有人的活动, 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 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 因此, 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 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 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 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 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 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 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 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 我们的学生, 思维就有了凭借, 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 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 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 我们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 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 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 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 而重在熏陶, 营造各种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 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2.2 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 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 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3 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 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 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 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 也要从港湾走出去, 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 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 在时间上, 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 “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 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 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 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 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 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 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 有现实的, 也有虚拟的, 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 其选择也是有限的, 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 既没有必要, 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 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 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 一些必然的, 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 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 不拘泥于“一课一题”, 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 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 相反, 要透过复杂的问题, 抓典型, 以集中“优势兵力”, 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 既有主题, 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 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2.4 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首先, 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 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 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其次, 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 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 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 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 难以自拔。其实, 一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 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 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 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 只能是一种可能, 而不是必然, 因此, 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 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 才能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基础。这样, 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张怡.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4) .

[2]侯正林.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J].教与学, 2009 (6) .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就业形势

1、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 承担着传承与提升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任。该专业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体现了对个体、家、国乃至全人类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2、就业形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 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 思维活跃, 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比较专业的部门可以是新闻出版系统, 例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 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部门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但是, 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比较平稳, 却不那么热门。并且作为一个传统专业, 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 尽管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大, 总体来说需求日趋饱和, 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般人才日益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而且, 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也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 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比较宽泛。为进一步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创新来和社会接轨。

(一) 用实用性理念来指导教学

1、强化文学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课程包含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美学、批评文学等。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 (1) 精简课程内容。按照学科发展的形势, 去除过时的课程, 根据最新的知识结构增加新兴课程。 (2) 优化课程结构。应运用各种媒介, 包括电脑、电视传媒, 广播传媒等等, 与本专业结合起来, 声、文、图有机统一, 使学生能够提起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2、强化课程实用性,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率, 必须用就业的方向指导教学改革, 也就是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即学生在“读”、“写”、“说”这三个方面能力必须得到强化。也就是培养学生读准字音, 认清字型, 掌握汉字意义的能力。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 写作各类文体的能力, 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

(二) 用创新性理念指导教学

创新包括在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1、突破专业限制, 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知识辐射面广, 却不如其他专业毕业生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受语言与文学本身的限制, 可以结合该专业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 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事实上很多现代新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演生而来的。因此, 突破传统的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 更好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如文秘与公关、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等都可以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结合, 设计成该专业的应用教程, 同时, 植入外语课程, 网络信息课程, 基础综合素质课程, 职业生涯课程等, 提高毕业生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2、提升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

本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 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思想的培养, 直接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 教师应有强烈的教育创新意识。教师思想上要勇于开拓、行为上要善于探索、潜心钻研、不断进取。不满足只做文化的声筒, 要以综合人文素养为依托, 通过文化评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 汉语言文学的思考题目应该是多元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 抛砖引玉, 鼓励学生参与互动, 激发学生产生独立性、创新性, 发散性、批判性思维。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也要促进学生就业。这对教学内容和结构改革, 提出了新的要求, 只有增加该专业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才能保证毕业生快速地适应社会, 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2008 (11) 204-205。

浅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创新 篇10

目前, 越来越多的高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 很多大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是未来找个好工作的开门砖, 他们认为汉语是母语, 只要会说, 会读, 会写, 就算是懂得汉语言文学, 而不用浪费时间将精力放在汉语言的专门学习上。结果, 作为大学课堂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很多专业都忽略了该课程的教学, 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老师愿意将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和研究上, 以有价值的科研项目为主。很少能有老师静下心来对汉语言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究和思考, 也没有将汉语言教学的关键及目的搞清楚。另外, 老师的授课方式比较守旧, 依然是以课本内容为主, 读课本, 写作文, 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了, 在很大程度上, 高校汉语言文学就是高中语文课堂的延续, 没有太多新鲜的内容。除了老师的教学模式方面, 目前, 从各个高校的科研经费来看, 学校往往把科研经费都投在本校重点学科和专业上, 对大学语文课几乎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 使得汉语言教学质量堪优, 课程地位下降, 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很多老师没有兴趣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 这种浪费精力, 成果并不显著的课题项目是很难完成的。针对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情况, 我们应该重视起来, 从各个方面拟补教学的缺陷和不足, 努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 发挥汉语言的文学魅力, 通过让学生认真学习汉语言文学, 来重新塑造课堂的教学模式, 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让学生们深入体会到汉语言学科的重要性。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环境的改善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高校汉语言学问教学工作的质量, 做到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要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环境, 努力创造出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得学生们渐渐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 让学生们从被学习逐渐转变为要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讨论及即兴发挥演讲等训练, 锻炼学生们的胆量, 培养学生们即兴发挥的能力, 开拓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老师要起到以帮助及引导为主的作用, 鼓励学生们的踊跃参与, 帮助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 放下包袱, 大胆尝试。这种训练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 也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 最主要的是, 还可以培养学生们大胆讲话, 不怯场, 不慌张的心理素质。为学生们在今后的求职道路上打下语言训练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

所谓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最主要的是要将创新的思路带到课堂上来, 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 让学生们切合实际的学到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意义的知识。高校课堂, 是一个学知识的课堂, 更是一个积累本事的课堂, 这种积累不仅仅来源于书本, 更多的是来源于一种思维的形成。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学, 塑造出了今天汉语言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文言文, 还是现代语文, 无论是日常用语, 还是网络时尚语言, 都能从各个层面体现出汉语言的变幻莫测。因此,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 这种创新不单单针对简单的造句, 组词之类的常规训练, 而是应该从深层次的角度, 让学生们体会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从认识世界, 学习文学史学知识开始, 领悟语言的神奇作用, 让学生们了解到, 语言的功能所在, 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更是体现个人素质与发挥人格魅力的工具。

(三) 拓展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环节

对于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来说, 课堂是最直接的交流环境, 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要注意到教学环节的改进, 过去的教学环节大多是以老师讲, 学生听为主, 几乎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 将实际训练, 软件教学, 多维教学, 小组讨论等形式忽略了, 使得学生们无法认真对待这样枯燥的教学课堂, 甚至很多学生开始厌倦这种课堂, 将精力转移到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上, 久而久之, 汉语言文学课堂将越来越不受大家的重视。因此, 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 努力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学有所得的价值, 让学生们有拓展自己思维的空间。在课堂上, 老师要将讲课与训练同步进行, 以传授为辅, 以沟通为主。用实际应用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反映能力, 在课堂中, 尽量多的给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时间, 让他们从中获得学习的兴趣, 获得展现自己的信心, 获得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意识。

(四) 加强教师自身的创新型教学素质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教学模式的创新, 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要想全面改善汉语言学问课堂的教学模式, 就要从教师的教学素质的提高抓起。

首先,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但是教书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单纯的教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我们不能只是机械的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 要有不拘一格的思维, 将沉闷的课堂中融进自己的新思想和新发现。

其次, 教师的经验固然重要, 但是经验毕竟只是年久保存下来的真理, 这种真理只能引导我们把握基本的教学大纲, 而不能作为一成不变的教学目的与重点。尤其是高校教师, 要由以往的经验型转变为专家型和学者型, 一名教师只有当自己对所教学科、领域里的知识达到了精、通、深、博四个字, 才能对教学内容做到挥洒自如, 游刃有余。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风格和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汉语言教学大纲》, 2004年。[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汉语言教学大纲》, 2004年。

[2]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2000, (11) 。[2]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2000, (11) 。

[3]陈洪:《大学语文“编写说明”》, 高教出版社, 2005年。[3]陈洪:《大学语文“编写说明”》, 高教出版社, 2005年。

如何有效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 篇11

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贮备,并提升文学素养。如何在汉语言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水平,是广大老师应该着重注意改善的问题。

本文根据目前汉语言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进行探讨。

一、多媒體辅助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去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不似其他教学,因为知识点比较零散,也有很多知识难以用言语去描述和表达。多媒体引入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教学缺陷。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应该熟练掌握多媒体的运用技巧,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展示教学部分。比如说,在四大名著的讲解分析中,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书中相关人物的图片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者,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放一段相关视频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注意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要让多媒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完善

课内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也要从课外学习知识,让课内课外的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完善,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水平。老师还可以设置阅读课,让学生有统一的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整体的汉语言文学能力。

三、注重老师的引导作用

古语常说“为人师表”,意思就是告诉广大老师,要给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如果老师想要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那么老师本身就应该做到热爱阅读、热爱文学。在平时的汉语言学习中,老师要注重个人对学生的影响,一个好老师,不仅能够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知识,还能够在言语行动上感染学生。有些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模仿心理,老师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爱好,学生喜欢进行模仿。这也就要求广大老师更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与发展,在汉语言文学的探索道路上引导学生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提高不仅需要广大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郝爱丽.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技术研究,2012(3).

浅谈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探索 篇12

1 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身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 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 也是大时代下, 人文关怀的主要表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重视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 也就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系统。但伴随就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中职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用人单位针对复合型人才需要量的日渐增加, 这就促使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定要进行一场教学改革, 在创建好学生的道德系统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贯彻中职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潜质的培育。中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能够计量的经济效益, 而在于创造不能用数字统计出的社会效益。我们也不能强迫运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 而需要看到社会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殊期待。

2 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

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难以和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专业, 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取准确的职业定位, 更是难以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身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载体, 承担着传承和提升全民语言和文化品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关切, 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 甚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 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就在于培育学生主要在于从事人的工作, 注重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教学不表现在应用性, 而是在对社会理念和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重直接创造能够计量的经济成效,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的社会效益等。出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加大, 教学实用主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针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说, 也定要实行一些必要革新, 在维持传统基础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3 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相关教材给出了这一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实际上, 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聚集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 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可见, 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泛的职业适应性, 但出于有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就产生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讲, 从实用性角度指导教学是需要注意一些方面的。

优化课程, 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涵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 有必要从三个方面对课程实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 每门课均要依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 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依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 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内容, 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强化课程应用性, 提升学生本专业的应用潜质。以就业观点指导教学革新, 就定要讲求专业的实用性,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综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即现代“读”、“写”、“说”这三方面潜质, 定要加以强化。该专业实用性教学需体现在五个层面, 古今各种文体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 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定要精心设置课程系统, 设置教学内容, 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 通过体系的运用技能课程设置来确保学生在学校可以提升这五个方面的潜质, 获取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运用潜质, 成为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4 用创新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突破专业限制, 实行教学内容创新。此专业的学生就业范畴广泛, 但通常不精, 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此专业的特殊性, 教学进程中, 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和文学自身, 而能够结合中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就业状况, 对中职学生进行有关职业技能培育。实际上, 许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 以至公共管理在根本上均是从中职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发展起来的。所以, 在确保专业根基扎实前提下, 需要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 便于更大限度地发挥中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和教学、新闻传播、文秘和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均能够设计成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模块, 中职学生采取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取动手和就业能力。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需要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此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点, 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感情, 对东方文化亲合和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 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形成。所以, 中职汉语言教学中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构建。首先, 教师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志, 思想上要勇于拓展, 力求指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 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 不断归纳和进步。在教学中, 不能满足做文化传声筒, 要适当通过文化评论等各种形式激励学生思维, 并对社会文化现象实行思考, 如博客、新媒体等各种文化传播形式均能够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 要勤于思敏于行, 发展创新思维潜质。教师需要以丰富知识做背景, 在教学中, 不断抛出新观点, 给学生以震撼, 鼓励他们也去探索、思考和创新。可以说, 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定要在不讷于言的同时, 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特色, 只有言行结合, 才可让学生令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动力。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关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要, 中职汉语言文学教育更需要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 立足于中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主要层面, 根据教学工作展开讨论。一是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 构建扎实的学科根本, 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准;二是采取稳固的基础知识, 创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框架, 同时, 展开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 提升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潜质培育, 着眼于中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 创建和谐的教学系统。

关键词: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朱蕾, 邹细华.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

上一篇:积极就业战略下一篇: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