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论文

2024-09-10

对比语言学论文(精选8篇)

对比语言学论文 篇1

对比语言学 课程论文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浅谈对比语言学

——读《对比语言学综述》的感想

《对比语言学综述》一文是王利众副教授的文章。文章的作者的研究方向是俄语语法学、对比语言学等,有感于自己的研究以及对比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紧密关系,因而写出了这篇文章。文章全篇比较系统地、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对比语言学的前世今生,为刚刚接触对比语言学学科的人提供了便利,便于他们对于学科的情况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文章分为三部分来介绍和展开。第一部分是“对比语言学的产生及发展”。通常接触某一个学科,就应当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杰出人物,从而对学科有一个历史纵深的印象,也能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脉络。文章开篇提到:“‘对比语言学’这一术语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于1941 年首先提出来的”; “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1Lado)在其1957 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步骤。”作为一个语言学的学科,它自己学科名称以及关键术语的提出,对于学科的独立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对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这两个比较密切、有一定联系的学科的区分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来说,语言学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时,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之一,当然也离不开比较,只不过这个分支中的“比较”和其他

分支的“比较”有着不一样的含义。下面这个四象限图就比较完美的诠释了语言学研究的分支与各分支之间的不同。在这里只简单论及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就位于象限Ⅲ,这一象限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是对不同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因为它的学科性质,使自己成为了现代语言学研究领域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而对比语言学——我们今天论及的重点——则位于象限Ⅳ,它的研究方向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静态的(主要是现时状态的)比较,以便找出不同语言之间在形式结构等方面的异同。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关系相近、有不少相似的研究,但是它们的学科性质和最终的研究方向还是不同。

在论述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之间的关系之后,文章简单介绍了语言对比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能够让大家了解这一学科在中国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和其他学科相似,本学科也是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学著作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文法要略》中比较系统的运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为我国这个学科的发展

有着激励作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比语言学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俄语和汉语为对比的主体变成汉语和多种语言对比的蓬勃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的语言对比研究则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更多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之后,文章则论述了学科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语言对比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作为一个学科,它的存在和发展总是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者说是它对人们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对比语言学也不例外。文章通过两个方面来阐述了对比语言学的意义。

1、汉外对比是当代语言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可以说,通过汉外对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外语的语言特点,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到先进的外语理论,进而提高我们相关的汉语理论水平,促进汉语研究的发展。语言的对比研究也可以开阔我们自身的眼界,得到更多的视角和研究方向来审视与研究我们自身的语言,从不同的、更多的角度来解释、阐释某一语言现象的存在或者不存在的语言事实。

2、语言对比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语教学的推动 ,并为外语教学服务。比较分析这一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也大多数服务于外语教学,也促进了相关外语教学的发展。吕叔湘曾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一文中说: “我们教外国学生 ,如果懂得他的话 ,在教他汉语的时候 ,就能了解他的需要 ,提高教学的效率。”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母语的特点以及其对学生学习的语言的影响,有什么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更

好的习得语言。

在文章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则阐释了“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及原则”。一个学科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要有自己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原则,这样这个学科才能有资格得以存在并能够进一步发展。但是,对比语言学的情况比较特殊——正处在形成、塑造过程中,它的对象、范围、概念、术语机制还没有完全定型,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产生和制定出比较很彻底地属于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于对比语言学这一正在发展中的学科,我们应该给予其时间让它更好的发展。不过,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也不代表对比语言学没有合适的研究方法,文章中提出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相关的方法和原则进行研究。方法和原则有共时对比原则、同语体对比原则、理论对比与应用对比相结合的原则和数量统计法。

我们应当审慎地利用相关方法来促进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以促进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对语言和语言学有更好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应当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科的整体体系、研究方法和原则,促进对比语言学学科自身的发展。

对比语言学论文 篇2

1、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的异同

对比语言学原名“比较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简称CA),这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共时性的比较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用来描述他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把这样的研究结果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对比语言学在结构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 探究语言结构的相对重要性,但是没有注意到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与思维割裂的关系。科罗拉多尽管是“文化对比” 概念的创始人,但实际上这方面已经陷入语言结构的对比, 说明一个静态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语言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所说的多维度的对比研究导向更深层次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它认为,跨文化的比较应该包括三个不同的,但相互关联的三面,也就是对比文化心理、思维意识以及语言结构。比较语言学,也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它是通过各种语言相关的历时性对比研究, 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以便在它们之间进行识别发音,词汇和语法的对应关系和异同的研究。就拿这门学科的优势来说,不仅了解相关语言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确定他们的共同的母语,或了解学科本身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语言的特点确定它们之间亲密的结构关系。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和历史理论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语言差异化之初,它们的母语(原始语言)是相同的, 语言在接下来不断分化的过程中,同化出具有语言差异化的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或方言,而事实上在语言的演化中, 语言之间是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的,不仅仅是同化还有统一。

在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进行分析对比时王宗炎是这样认为的: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是不相同的,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的研究,是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的差异性--- 特别是差异性; 比较语言学是历时性研究,谱系追踪语言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詹姆斯和王宗炎是在对“对比” 和“比较”严格区分,是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鲜明对比的界限。

总的来说,可以这样概括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差异:对比语言学研究对象是亲属语言、非亲属语言、现代活的语言以及方言,目标是采用共时的方法研究语言间的异同,研究重点是语言间的不同处;而比较语言学研究对象是亲属语言,目标是采用历时的方法构拟原始语,建立谱系关系,因此它研究重点是语言间的相似处。这两者间的作用是不同的,对比语言学的作用是指导语言教学,翻译实践,而比较语言学的作用是梳理语言间的相互联系,发展词源学。

2、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2.1比较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知识的时候往往只停留在共时的水平,学生却要在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记住不规则或固定的用法的东西。然而,这些不规则形式或固定的用法其实是由历史语言的进化来的。语法的历史的一部分,是我们建立必要的完整的外语语法教学的参考系统。威尔金斯认为语言学研究成果在教授外语教学中是有意义的,它可以提供外语教学,启示重要的见解,或直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学生也能充分理解自己所学语言的演化历史,也可以系统的了解整个语言结构,以有效提高外语教学效果,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一知半解的现象发生。

2.2对比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的产生促进了对比语言学的产生。双方优势互补,外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是对比语言学产生的必要性,而对比语言学在语言中以及外语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有指导作用。张会森曾经系统全面的分析过这两者的差别,他认为语言学和许多其他学科,都分为理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同样的对比语言学又分为两方面:理论及应用。张会森认为:“对比语言学的应用价值首先在于它有助于外语教学和对外语言教学( 例如对外汉语教学), 概言之,有助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语言转移说认为对比语言学能够共时的研究任何两个或更多的语言。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他们这个学习过程中,往往为了找出这两者的相同点会不自觉的比较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建立一个第二语言学习的理念,克服语言障碍,发挥外资语言教学桥梁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对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都知道,要重点研究的对象是对比语言学而不是比较语言学。这个大方向是确定的,我们不会在语言学这条道路上进入“死胡同”。

摘要:语言学中其实只有Comparative Linguistics(对比语言学)和Contrastive Linguistics(比较语言学)不同的两种学科,尽管研究双语、多语间不同点的比较多。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差别很大,他们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对比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3

一、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杨自俭对对比语言学的定义为:“它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兼有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特征,其任务主要是对两种或多种语言进行共时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所对比语言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理论研究和语言应用领域。”这一定义明确了该学科理论与应用的两重性、强调描述与解释并重、提出异同并重,顺应了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规律。

二、英汉语言对比

语言学家通常采用三种方法对语言进行分类,即形态分类法、结构分类法和谱系分类法。

形态分类法又称类型分类法,是根据语言的语法形态和特点进行分类。按照这一分类方法,汉语属于词根孤立语,其特点是词内没有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缺少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是通过词序和虚词来表示的。古英语是典型的屈折语。

结构分类法是按照语言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分类的。按照此法,语言分为综合语和分析语。前者词与词汇间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的;而后者主要靠词本身以外的成分(如各类虚词、词序)来表示的,汉语和英语同属于后者。汉语的语序和虚词,英语的语序和助词在句子的构成和语义表达上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汉语又具有粘着型语言的特征,词的构成依靠词素的粘着,如国+富→国富+民强→国富民强。英语则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有丰富的变形,如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通过形式变化来表示时态等。

谱系分类法是根据语言的渊源和亲属关系将语言分为若干语系、又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若干语支。这种分类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渊源。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族的西日耳曼支。汉语属汉藏语系。可见,英汉两种语言亲属关系相差较远。

三、英汉对比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对英语教学来说,英汉对比理论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对比理论所提供的关于两种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能使语言教师更加精确、完备地了解其所教语言的内部体系和外部生存环境,从而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语言教材的编写,宏观上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对比理论所提供的关于两种语言的异同点,可以帮助语言教师预见教学的难点及母语的干涉程度,从而为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组织好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的解决办法;第三,对比理论可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探求外语学习的方法,并有意识地总结学习规律,从而使外语学习由被动模仿转到主动研习的轨道。

对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全国英语教学界的重视。教学实践发现,母语的负迁移现象较普遍地存在于学生的翻译实践中。本文从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理论出发,对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总结了其中反映出的母语迁移现象,本文主要就英语翻译实践中汉语的负迁移现象在词汇和句法两方面的表现提出相应的对策。

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学习者在在学习英语时仍习惯于用汉语来思维、来表达,因此在做汉译英练习时常常出现汉语式英语的错误,如在词序、搭配、句式、成语的应用等方面的错误。这些错误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要克服这种现象,学习者尤其是教师要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语言对比可以涉及语言的所有方面: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修辞、构词、文化等等,要进行全面对比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本文侧重英汉语法方面的对比,并分析学习者汉译英练习中的错误。笔者对某校学生的一次汉译英练习进行整理分析,发现语法错误出现的比例排序为(从多到少):时态、主谓一致、存在句型、被动语态、冠词、谓语动词的结构、介词搭配、连接词。

这些错误与英汉之间的差异出现了“巧合”。尽管汉语和英语都有分析型语言的特征,但汉语又具有粘着型语言的特征,而英语则具有综合性语言的特征,有丰富的变形,如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通过形式变化来表示时态等。与此同时,从句法表现形式上来说,汉语和英语的表现方式也不同。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汉语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只要求在语义上一致,不必在形式上呼应。英语的主谓语则严格要求在数、人称 、动词的时态上一致。此外,英语中的“there be”句型与汉语中的“有”并不对等,例如“教室里亮着灯,肯定有人在教室里学习”这句话的英文表达,笔者所在班的学生出现的错误译法包括:

The light is burning in the classroom,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study there.

As the light is burning in the classroom,so 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study there.

As light is burning in the classroom,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studying there.

As the light burning in the classroom,so 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studying there.

我们知道此句可译为:

As the light is burning in the classroom,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studying there.

The light is burning in the classroom,and 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who are studying there.

造成错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翻译中的障碍,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应注重几点:

1.广大英语教师应该具有英汉对比语言学知识。有些教师认为对比语言学是纯粹枯燥的理论,于教学并无裨益。其实这种观点有些偏颇,在对比语言学领域对其学科性质和任务早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即“英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兼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和其它相关的研究领域”。由此可见,英汉对比语言学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着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2.强化汉语意识,提高汉语水平。虽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但许多教师的汉语知识主要是建立在经验的积累上,缺乏深入系统的学习,在实践中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翻译中无法高屋建瓴地发现学生问题的根源。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母语意识,废除在翻译中只注意和尊重外语而忽视甚至无视汉语的‘不平等条约’……在外语界掀起一个学习和研究汉语的热潮……不仅要有自觉提高的意识,而且在外语界的内部互相学习,主动、虚心向汉语学人学习……”

3.刻苦钻研,提升英语水平。英语在中国是一门外语,尽管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上占有一定专业优势,但是与其他学习者一样在语言环境等方面面临着劣势。因此,一定要创造条件,与时俱进,学习真实、地道、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向着接近本族人英语水平(native-like fluency)的目标努力。

4.向学生灌输英汉对比语言学知识,使学生在翻译中能够自觉、主动地避免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导致的错误。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认识母语与所译语言之间的文化、语言差异的过程,但是学生往往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在翻译练习中帮助学生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差异,既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归纳英、汉语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可谓“一石三鸟”。

参考文献

[1] 胡春燕. 大力加强学科范畴史的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2] 王菊泉. 从外语界的现状看加强对汉语的学习和研究的必要性.英汉对比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菊泉. 近十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回顾.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4] 徐余龙. 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 喻云根. 英汉对比语言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综合语与分析语 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 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由于英语国家与中国有不同的风俗,信仰,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我来说,要学好英语,就要用对比分析的手段来找出中西语言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摆脱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理解英语。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将语言与文化结合,才能更好的去学习这门语言,减少交流的障碍。

2.综合语与分析语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其中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三大手段。汉语为典型的分析语,英语为综合-分析语。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 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3.刚性与柔性

1)英语的刚性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多层递进,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 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即: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原则等,其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英语受形态变化约束,有词性标记和关系词及连接词,语句关系结构比较清楚,因此语法歧义较少。

2)汉语的柔性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其主谓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即:它可以表示施事、受事,也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予以隐含;谓语也复杂的多,即:它可以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是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多个词组,可以是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紧缩式和主谓式。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完全句也有大量的不完全句两者混合交错,组成流水句。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较少使用连接词,重意会,因此语法歧义较多。

总之,英语重形合,词有形态变化,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语法呈现显性,刚性,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具有严谨的客体意识:汉语重意合,字词缺乏形态变化,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语法呈现隐性、柔性,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具有灵活的主体意识。

4.形合与意合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1)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

2)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

二、课堂篇

1.对比

对比是比较的基础,其目的是求同与求异,寻找共性与个性。2.智慧

理想是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因此要学会欣赏智慧。3.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4.言语和语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 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言语是语言现象,是预料和语言事实,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形式极和意义极两极构成的象征系统。(此处的系统是指把不同要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整体具有它的功能)我们要用继承、批判和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语言。语言反映的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东西,而语言的结构反映的是人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是不可知的,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认识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可知论。语言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萌芽,它反映了物质所具有的属性。理解语言,理解句子,唯一可靠的是逻辑,语言的同一性是主谓一致。语言学的特征是设计特征。

5.语言的要素

语言的要素是词,任何语言,事物意义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确定。陈述肯定事实是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例如:There is a school by the lake.其中there是已知信息,a school 是未知信息。There is a school 是新信息,by the lake 是旧信息。此外,否定词提前,构成已知信息。例如:I don’t like math, nor does he.前一部分是已知信息,后一部分是未知信息。关于状语,汉语中疑问助词放在句尾,而英语疑问词放在句头。6.英汉语的复杂句子结构特点

英语是复杂句,以两个中心聚集,是树型结构,汉语以散句居多,是竹节型结构。

1)英语句子是聚集型,因为有很多关系词,如连词、介词等,靠“关系词”来排列语序,聚集在中心树型词两边。英语注重主语的客观化,为避免头重脚轻,主语用形式主语代替,按“先果后因”的顺序来排列语序。英语的定语可放在被修饰词的左右两边,是左右分支。2)汉语句子靠语序来表达句子成分关系,按自然顺序来排列语序。汉语的定语只能放在被休是词的左边,是左分支。汉语句子具有口语的特点。7.翻译的步骤

1)关系分析 2)寻找基本句型 3)其他成分的扩展

8.如何研究句子?

词是句子的单位,句子则是语篇的单位。句子是由概念和关系组合的结构,也是形义两极的象征结构。所谓句法,从传统上讲,它是由词构成;从语义上讲,它是概念或理念的组合;从语义功能上讲,它是“述谓结构”,表达完整的关系;此处的“述谓”就是对对象进行阐述或描述。“述谓结构”分两种情况,因为语义是逻辑问题,全世界的语义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从逻辑学上讲是变元+谓词,所谓的变元是不定的变化的词,是描述的对象;二就是论元。从句法功能上讲,它是主谓结构或NP+VP结构,此处的VP可以是形容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从传达的信息上讲,它的基本格式是“话题+说明”。9.分类层次原则:

1)标准的同一性 2)对象的穷尽性 3)归属的唯一性

根据这种分类层次原则,我们把英语主谓结构归为五种基本句型,即:

1)主语+动词 2)主语+动词+表语 3)主语+动词+宾语

4)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把汉语按照表意功能及表达形式分为七大类,即:

1)话题句,其格式是“话题+说明”;

2)主谓句,包括“施事句”、“有无句”、“描写句”、“说明句”;

3)关系句,既表达各种关系的复句;

4)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表达复句的并列、转折、假设、条件、因果、让步等关系;

5)存现句,即表示人或事物存在或消失的句子; 6)呼叹句,即交谈中互相呼唤、应对或感叹的句子; 7)祈使句,即表达要求、命令或请求的句子。10.认知方式 任何一个结果必然隐含着一个认知过程或一个认知方式。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可以看出认知过程的不同,即:认知事物的远近高低的不同、相对认知标准的不同、局内局外认知的结果不同、参照物的不同,其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例如:介词over原意是通过;关于;遍及;翻越。但搭配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如look over 眺望,fall over 跌倒,turn over 翻阅,throw over推翻。不同领域之间有共性,跨域共性,但认知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而以上over介词的意思就是来自于认知方式。11.总结英语的刚性:

1)英语表达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概念你的曲折变化是刚性的。

2)英语的句法结构有刚性,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

英语的语法结构必须是严格的主谓结构,主谓不能少,省略例外。

 英语的省略是刚性的及英语的省略条件也是刚性的。并列句中的省略,回答问题时的省略,祈使句中的省略,感叹句中的省略。

 英语的主谓之间通常有逻辑关系

 英语的主谓结构严格的分为5种基本句型,且所有的 句子必须是这五种句型的变化和扩展 3)英语的基本句型严格规定了它的基本要素。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5)英语形合意也合,汉语形散意也散。12.语言的歧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歧义,而汉语的歧义要比英语多。其原因是英语有形态变化,遵循主谓一致和逻辑对应,因此歧义较少,然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以及连接词,且重意会,略语形式,严重依赖语境,一次歧义较多。13.英语的最大特点是模具制造,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14.词有活用,没有固定类别,词性的确定取决于它的位置和功能,即词无定类,词无定义。

三、疑惑篇

学完这本教材前三章以后我也有一些困惑,例如为什么语言学家把汉语归类为分析语,把英语归类为综合分析语?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说汉语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语言,逻辑自然表示在语言形式之中。而英文的逻辑性十分混乱,所以,才产生了一种超越语法的逻辑学。汉语归类于《分析语》,英语归类于《综合——分析语》,含义就在于此。看了这个答案还是感觉模棱两可,抽象难懂。还有翻译课堂上老师讲过,英译汉要拆,汉译英要合,这也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但是我在汉译英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不知道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不能帮我解决这些困难,提高我的翻译技能。此外,本书第二章说英语句式呈刚性,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这应该是书面语的要求吧,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就没那么严格了,例如:遇到一些特殊场景时,句型、语法什么的都抛之脑后了。而汉语句式呈柔性,句子灵活多变,但是在书面语中,也是要求很严格的,否则句子就读不通,表意模糊。那么这种分类是不是也是相对而说的呢?

四、结语

英汉网络语言对比分析研究的论文 篇5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英汉网络语言共性

在认知语言学中,不同民族的语言往往会因为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群体特性而产生不同,英汉网络语言也是如此,它们都是诞生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和交际情境,是互联网中网友约定俗成和互相认同的语言形式,因为其精炼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引申义而在网络中被广泛使用和传播。英汉网络语言与其他语言相比,它的认知性更加显著,往往简单的词汇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系列的事件和背景,但从语言的表面形式是很难猜测到网络语言的正确意义的。也就是说,英汉网络语言的社会认知性都较强,与互联网语言交际实践的环境、心理、文化、事件、使用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英汉网络语言都有用数字、字母、符号等替代原有字符,如汉语中的“粉丝”(现也指fans),英语中的“Iheartyou”中的“heart”指代“love”。笔者认为,英汉网络语言中的许多语言创新方法是存在共性的,因此,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一些网络创新语言的预测和引导。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英汉网络语言差异

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架构中,英汉网络语言都根植于各自民族文化的社会认知性,但从具体的构词规律、语言特性和表达目标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一是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义、语法上的不同造成网络语言变形的不同。在英汉网络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缩写词,但是两种缩写方法却呈现着明显的认知差异。比如,与IDK(Idon’tknow)等常用的保留所有单词首字母的变形方法相比,它的随意性和符号性更强,也就是说,社会约定俗成在这个词语诞生的时候所给予的认知压力更强。关于英汉网络语言的对比研究,大多数人认为汉语网络语言更加生动,含义也更加丰富。汉语是表意和表音相结合的文字,而英语是纯粹的表音文字,因此,在网络交际中的意义拓展和词义辨析变形中的应用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这是由语言的不同特性所决定的。二是英汉两种语言在构词规律上的不同造成了网络语言特征的不同。在该书中作者指出英汉网络语言在创新性、通俗性、简约性、数字化、符号化、隐喻性、诙谐性上基本相同,但是英语的单词构词相对更加灵活,网络语言甚至会制造出一批全新的词汇,比如Watergate类似网络词汇的创新和形成;而汉语的单个文字基本不存在较大的变化,但由于不同单词的词汇组合在象形、表意和表音上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汉语网络语言内涵引申义相对来说更加丰富,它的阶层性、情绪化、戏谑化和娱乐性也是英语网络语言所欠缺的。

对比语言学论文 篇6

活动目标

1、喜欢有趣的对比歌,愿意参与到表达活动中来。

2、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恰当地运用反义词。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各种动物图片、实物(粗细的绳子、长短不同的格尺、铁丝)

活动重难点

重点:恰当地运用反义词。

难点:仿编儿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悄悄地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儿歌叫《对比歌》。学了对比歌你就会交好多反义词朋友。小动物们听说我们要交反义词朋友,都着急了,什么是反义词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啊?跟小动物们一起寻找反义词吧。

二、朗读儿歌,理解反义词:

1、出示图片骆驼和羊。第一对赶到我们班的好朋友是谁呢?

(1)观察骆驼和羊的外形,引导幼儿说出骆驼高,小羊矮。

(2)引导幼儿读第一句歌词:一个高,一个矮,骆驼小羊站一排。多种方式读几遍。

(3)骆驼和小羊学会了第一对反义词,你知道是什么吗?(高矮)用动作表示高和矮。

(4)找找图片中还有谁高谁矮?并试着仿编一句儿歌(一个高,一个矮,大树小草站一排)

(5)想想我们班中谁高谁矮?试着仿编一个句儿歌。

2、第二对来到我们班级的好朋友是大象和金丝猴。

(1)观察大象和金丝猴的外形,你能想到哪对反义词?

(2)引导幼儿读第二句歌词:一个胖,一个瘦,大象驮个金丝猴。多种方式读几遍。

(3)胖和瘦是一对反义词,你还能想到谁胖谁瘦?把胖瘦的小朋友请到台前来,大家仿编儿歌。

3、依次出示图片:乌龟、兔子,乌鸦、仙鹤,鸽子、小鸟。学习反义词:快、慢,黑白、多少。

4、据图片带领幼儿完整地读儿歌。

5、小结:你都认识了哪几对反义词?

三、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反义词。

1、寻找班级中能用反义词表示的物品。

2、出示实物,让幼儿用反义词来表示。(长短不同的格尺、粗细不同的绳子、铁丝等)

四、游戏活动

1、唱反调

老师:“我说高”

幼儿:“我说----”

边说边做动作。(高矮、胖瘦、大小、快慢、哭笑、前后等)

2、比比谁找得多

全班幼儿分成两组,老师出示图片,一组幼儿说:“西瓜大”,另一组幼儿说:“苹果小”……

五、总结

听,小动物们说什么?他们说今天学到了好多的反义词,你们学会了吗?。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一起来跟小动物们背背反义词歌吧。

教学反思

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对比语言学在法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篇7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对比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就是专门研究两种以上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以及逻辑修饰方面的同异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找出两种语言的差别, 帮助语言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的干扰, 尽快掌握第二种语言。

一、英语法语的历史融合

法语、英语同属印欧语系。两种语言的前身分别是高卢方言和塞尔蒂克方言。公元前年, 凯撒大帝征服高卢, 随后的几个世纪中, 罗马人带来的拉丁语在法国普及。贵族子弟的教育用拉丁语讲授, 商贾们做交易也靠拉丁语沟通, 随着基督教在乡村的传播, 拉丁语还逐渐成为农民的语言。至公元五世纪, 高卢语在法国基本消失, 而由高卢人和罗马人共同使用的拉丁语在6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孕育了另一种语言—法语。因此法语同拉丁语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并同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构成印欧语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拉丁语系。而大不列颠岛最初的方言—塞尔蒂克方言则因公元450年撒克逊、安吉尔和汝特人的人侵, 而被他们所带来的西日尔曼语逐渐代替, 最终演变为英语, 并与瑞典、丹麦、冰岛、德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家的语言构成印欧语系的另一重要分支—日尔曼语系。有意思的是, 早在公元年, 克洛德大帝的罗马军团便部分占领了英国并对其东、南地区实行罗马化, 拉丁语由此在英国也得以传播。自中世纪至今, 都可在英语中找到很多保留下来的拉丁语词汇, 而一部分拉丁语词汇恰恰也在法语中保留, 英、法两种语言间接的历史交汇便自拉丁语开始。不过, 英语和法语真正的相互吸收和交融却来自二者几百年来直接的历史碰撞。1066年诺曼底公爵吉晓姆占领不列颠岛, 成为英国国王, 法语随之成为英国王室、贵族及其行政部门的官方用语, 英语则为英国平民百姓的日常用语。法语成为英国的上等语言这一现象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载, 自亨利二世至爱德华四世, 所有英国国王都娶了法国女人为王后, 这些王后来自法国不同的地区, 为法语成为英王室的主要语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法语三百多年的影响和渗透, 英语因容纳了大量的法语词汇而成为世界上最被“拉丁化”的日尔曼语。直至14世纪中叶, 贞德之役将英国人驱逐出法国边境, 破碎了英国国王一主二国的梦想, 也中断了英、法两种语言三个世纪以来水乳交融的共同历史。此后英语势力不断上升, 特别是17世纪以来, 英、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空前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不可抵挡的冲击, 语言作为一切交流的载体, 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首当其冲的武器, 法语不得不低下其高贵的头颅, 迎接英语如洪水猛兽般的侵袭。尽管很多语言学家竭力倡导法语语言的纯粹化, 还是难以阻挡英语词汇大量被法语社会, 尤其是年轻人接受和使用, 久而久之成为法语语言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交流的进步和发展, 英、法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会同历史的长流同在, 绵延不绝。

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两种语言有了许多的共同之处。这使得专业是英语的学生, 或是有英语基础的学生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 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法语和英语的单词相像的很多, 差不多有百分之八十的相似性, 还没开始学习法语之前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词汇量;两种语言同属于印欧语系, 语法和句法中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这对于学生以后深入学习法语是大有裨益的。

在对待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时, 学生们在无形中就会采用对比语言学当中的类比方式。但同时毕竟这是两门不同的语言, 英语和法语还存在许多的差异, 两种语言中的某些“貌似相同点”常常会干扰、误导有英语基础的学生。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两种语言差异的比较上。注重分析学生在学习法语时习惯性采用英语思维模式所犯的错误。以下我们将就一些常见问题对英法两种语言当中, 干扰学生们的基本常见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二、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

(一) 单词首字母的大小写

英语当中许多单词需要大写的, 而在法语中则不需要。

1) 法语中表示星期的单词不大写。

Noussommessamedi.

2) 法语中表示月份的单词不大写。

Lepremiermoisdel'annéeest janvier.

3) 法语中表示语言的单词不大写。

Lesé tudiantsapprennent l'anglaiset lefrancais.

4) 法语中表示“我”的人称代词“je”一般不大写, 只是在句首时需要大写。

Sij'é taisvous, jepartiraisdé jà.

(二) 冠词

1) 法语中, 名词有阴阳性之分。

这一点对初学法语的学生来说很难适应, 因为在我们的母语汉语, 及第一外语英语中都没有这样的现象。然而名词的阴阳性在法语中可以说是基石, 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 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会要求学生把名词阴阳性当成单词的一部分来记忆。例如:uné tudiant, uneé tudiante前面的冠词已成为单词的一部分。

2) 法语中, 名词前如没有其他修饰限定词 (如:指示形容词, 主有形容词等) 就必须有冠词。而英语中, 冠词往往可以省略。

3) 法语中一些省略冠词的情况, 英语中往往要有冠词。

法语中在表示职业、身份、国籍的名词前要省略冠词

法语中在感叹形容词后的名词, 前面要省略冠词

法语中同位语前一般不加冠词

(三) 形容词

1) 法语中形容词无论是作形容语, 还是作表语都要与名词进行性数的配合。

2) 法语中形容词除少数词外, 绝大多数是要放在名词的后面的。

3) 法语中主有形容词于英语中物主代词用法相似, 但应注意:

主有形容词的性、数与所限定词的名词的性、数一致, 与所有者的性别无关

中英语言颜色词对比 篇8

【关键词】中英 颜色词

【Abstract】Color lexic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different due t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lor lexicon in the two languages, uncove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Key words】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lexicon

颜色词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的文化积累。英汉两种文化中,基本颜色词是其相通的部分,但是由于社会习俗、历史进程、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英语和汉语的颜色词在数量、构词、分类、语法特点及表达含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本文依据汉语基本颜色词研究以下六组词汇的对比:黑和black、白和white、红和red、黄和yellow,绿和green、蓝和blue。

一、黑和Black

1.相同点。黑色和“black”在两种文化中都有着神秘的、违法的含义。英语中的表达有:black market(黑市)、black list(黑名单)。而汉语中“黑货”是没有缴税的走私货。另外,黑和“black”在和白和“white”表示“对与错”和“是与非”。例如,“call black white”表示将对与错搞混汉语中的表达则是“颠倒黑白”。

2.不同点。在汉语中,黑色被用来象征忠诚、正直和公正,这是英语里面没有的含义。比如,黑脸包公的形象,就是忠诚、正直而又公正的。对于中国人来说,黑色还有这一些特别的内涵。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黑色是反对革命的代表色,比如“黑组织”、“黑后台”、“黑爪牙”和“黑五类”。

二、白和White

1.相同点。对中国人和西方人来说,白色有纯洁、善良的含义。在英语中,white witch(白色女巫)指的是行善女巫,“white lie”指的是善意的谎言。在汉语中“洁白”、“白璧无瑕”、“白衣天使”等都表示善良纯洁。在中西文化中,白和“white”还可以用来表示无罪的。如果某人被称作是“white-handed”(双手雪白的),这表示他是诚实的或无辜的。“To mark ones name white again”(重新标记某人的名字白色)表示使某人清白,恢复名声。中文中的“白”,在“不白之冤”、“清白无辜”等词中表示着同样的意思。

2.不同点。“white”在英语中有许多特有含义。比如,“white”在“white elephant”(白象)中表示无用的;在“White Hall”(白厅)英国政府的所在地和“White House”

(白宫)美国总统官邸中,“white”表示了权威和权利。“white book”(白皮书)是官方发布的法规。在中文里,“白”因为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对中国人来说也很特殊。“白”在“白衣”、“白丁”中还表示没有受过教育的、不识字的。因为一些政治的原因,在中国,白色还被看做是堕落的、反动的颜色。比如,“白色政权”有这个含义。此外,“白”在汉语中还表示无效的。比如“白搭”、“白费”和“白字”,它们都意味着没有结果。

三、红和Red

1.相同点。“红”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颜色。在以下用法中,体现了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满堂红”指一个人来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披红挂彩”是为了庆祝令人高兴的事情时的穿戴。英语语境下,“red”也常被重要的人、组织和场合使用。“red hat”(红帽子)和“red cross”

(红十字)分别是红衣主教和一个红十字会国际组织,在这两个词汇中“red”有博爱和仁慈的含义。红色常被用作是警示用途。如red light和red alert红灯和红色预警。此外,经济活动中亏损区别于盈利用红色墨水“red ink”、红色字符“red figure”来突出标识,中西方都有将“红”和“red”作为亏损赤字的代表。

2.不同点。在中国,“红”表示成功和财富,例如“大紫大红”、“走红”、“红人”等等。这个含义还运用到网络社会中,许多人气度和关注度极高的普通人被叫做是“网红”。但在英文中,没有类似的用法。由于历史原因,“红”在中国是改革、共产主义和政治忠诚的象征。“红军”、“红色政权”这些词中都隐含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而在英语中,red有时是贬义的表述。英文中的“Red Army”(红色军队)即日本的恐怖组织“红色部队”和中文中的“红军”、“红色军旅”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另外,汉语中用“红眼”来表示一个人的嫉妒之心,在英语中同样的含义使用的是“green”。

四.黄和Yellow

1.相同点。黄色被运用到世界各地各种警示的场合中。“yellow line”英国是街边的黄色涂料画的线,在划线区域内只能短时间或一定时间内泊车,同时“double yellow lines”是禁止停车的标识。

2.不同点。在汉语文化中,黄是财富、荣誉和权利象征在汉语中,“黄”有很多情况都与“皇”相通,比如帝王的服饰称为“黄袍”、帝王发布的法令称为“黄榜”。类似的表达还有飞黄腾达、黄袍加身等。而在西方国家, “yellow”常常与胆小懦弱联系在一起。如“have a yellow streak”,意指这个人是懦夫。

五、绿和Green

1.相同点。随着污染的恶化,“绿”和“green”与环境密切相关。例如,“Green Peace”是一个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国际组织。“Green revolution”指环境保护。“green consumerism”消费主义是对环境无害的消费。汉语也中有,“绿色食品”、“绿色和平组织”、“绿色消费”这样的说法。绿色也是“通过”和“许可”的象征。“give somebody the green light”是给某人开了绿灯,意味给予某人许可做某件事情。另一个例子是“绿卡”或“green card”,是批准外国人在美国依法工作和生活的证明文件。

2.不同点。在中国,“绿”有时表示可耻的或者坏名声。这一等含义在“绿帽子”和“青楼”的表达中看出。

在英国和美国,“green”经常被用来指金钱或财富。比如,“green power”指的是金钱的力量或财团;“green table”用于赌博的桌子;“green stamp”在美国是救济金或津贴发放时所用的。“green”还有不成熟的含义,例如“green corn”是指嫩玉米。衍生到“green hand”和“green horn”新手中,都表示缺乏经验、锻炼和知识。此外,“green”有一种意思是嫉妒或羡慕。所以在英文中,就有了“green with envy”的用法。但如前文提到的,嫉妒在中国颜色词常用“红”来表达,比如“眼红”。

六、蓝和Blue

相同点。“蓝天”在中国通常是“青天”旨代公正、耿直的法官;与此同时,蓝色的天空通常是高远的,因此“青云”表示地位高尚,因而有了成语“平步青云”。

经过了与西方的密切交流,现代中国逐渐衍生出的一个表述:“blue print”(蓝印)是指计划实现的东西。与其对应的汉语中的用法是“蓝图”,在这个含义中“blue”和“蓝”是美好的象征。

不同点。英语中“in a blue mood”字面是有蓝色心情,表示感到难过或沮丧。相似的,“blue Monday”(蓝色星期一),表示愉快周末后回到工作或学校的第一天。在英文中“blue”也与贵族相关,“blue blood”(蓝血)就是指一个人的贵族血脉。从这一含义中还衍生出了“blue ribbon”(蓝丝带),用于颁发给比赛的冠军得主。法语的“La Bibliotheque Bleu”(蓝色丛书),使得blue有了肮脏的或淫秽的含义,如:“blue movies”(蓝色电影)、“blue jokes”(蓝色笑话)当中。这一用法,在中文中,使用“黄”来指代。

七、异同的原因

1.相同点的原因。

(1)生理感观。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我们主观所理解的内涵是对相同的物质世界的感应和觉知。例如,人们会习惯性的将白色和明亮联系在一起,因此“白”和“white”都和明亮、纯洁和无辜有关。在中文中有“洁白”、“清白”,同样的,英文中有“white sheep”、“white lie”这样的用法。

(2)相互影响。两种语言被其它文化所影响,吸收其它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全球化趋势所致。例如,中文中的“蓝图”、“黑匣子”、“白色恐怖”就是分别受到英语中“blueprint”、“black box”的影响而得来的。

2.不同点的原因。

(1)知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事物的知觉角度不同,就导致所使用的颜色词的不同。比如,我们中国人说的“红茶”,英文相对应的是“black tea”,从字面看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用茶叶泡出来的水的颜色来描述茶,而英国人用干茶叶的颜色来形容茶水。

(2)环境。文化的演变,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称之为“环境”。在英语中,“blue”承载着悲伤、抑郁的内涵,这和地理环境脱不了关系。蓝色更多的是与英国人最常接触到的海洋有关,海上暴风雨和乏味的生活导致生活在海上的人情绪低迷和忧郁。除了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如在解放战争时期,“红军”、“红色根据地”中的“红”象征着革命,而“白色政权”、“白区”中的“白”表示了保守和反革命的含义

(3)宗教。宗教和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文里的“黄”的积极意义与宗教有关。在道教和佛教中,黄色是神圣的颜色。“黄道吉日”是适合做一些重要的事情的日子,比如举行婚礼和举办开幕式。在中国,“红豆”是爱情的信物,但在英语中“red bean”代表了愚蠢。这源于圣经故事中,艾萨为了一碗红豆汤傻傻的放弃了自己作为长子的权利,将他出卖给雅各布。

(4)其它。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如神话、文学创作、历史典故等也影响了颜色词汇的用法。中国古代传说中,虹为一种会变幻成美丽的女性来勾引男子的怪兽。慢慢的,在中国古代“虹”引申为美女的代名词。在西方,“white elephant”(白象)这一用法则来自一个古罗马历史故事。

八、意义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不能明确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会使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者不能够透彻地理解对方想要传达的意思,直接地形成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可避免的障碍。

通过对中英颜色词的内涵对比,我们应该注意以颜色词为载体的文化词汇,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历史、地理和风俗。因此,理解颜色词所包含的中西方的差异,从细节上掌握颜色词的内涵,有助于进行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中的失误。

参考文献:

[1]陈琳.英汉颜色词对比浅析[J].语言文学研究,2012(2):48-4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66-83.

上一篇:爱心社演讲稿下一篇:淮安市淮阴区韩桥乡一体化管理月月份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