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教学

2024-10-08

英语语言学教学(共12篇)

英语语言学教学 篇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随之不断地发展, 当然英语教学也包括在其中。在教学改革的进程当中, 我国摒弃了应试教育的理念, 迎来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高职英语教育为了实现新的教学目标, 也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很多新鲜的教学方式。英语语言学是一门涵盖非常广的理论, 下面我们就从英语语言学角度探析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

1 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影响之下, 高校的教学目标开始转向了素质教育。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 教学目标的转变也较为明显。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词汇和语法等知识。随着当今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度提高, 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开始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口语及实用英语的教学篇幅有所加大。在新时代, 教师要注重从英语语言学角度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 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当中, 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高职英语目前的教学成果却并不乐观。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水平都较低, 对英语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传统教学内容较为古板,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这些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导致学生不能够集中注意力, 从而使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受到阻力。长此以往, 学生能力就得不到良好的锻炼, 造成了高职英语教学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 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英语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英语语言学下的教学是从最基本的词汇、词型、语音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多重角度实施教学, 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3 英语语言学角度下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3.1 词型学、词汇学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在英语语言学中词型学对高职英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词型学主要是分析单词的构型, 构型学中的复合法、派生法、转化法等都有助于高职英语的教学。构词学中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对高职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大量单词进行构型的分析, 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快速地记忆单词, 对学生单词记忆能力的培训很有好处。

3.2 音系、音位学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音系、音位学是发音方面的研究理论, 涉及到发音的方式、发音的部位、不同音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调等等。目前, 中国的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大多数都在书面上。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口语和听力能力普遍较弱。这也是高职英语课堂上有待集中解决的一个问题。音系和音位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语调, 使其口语更为正宗和准确, 进而锻炼听的能力, 使听读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3.3 认知语言学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认知语言学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是以人类认知一切事物的态度与方式作为出发点对语言学进行研究的一项理论。这种理论常常被应用于隐喻等修辞方式的教学当中。众所周知, 在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 很多学生在翻译上不能够准确地分析出语句正确意思。例如, “Today, it can be said that wheels run America, The four robber tries of the automobile moves America through work and play.”这句话可以翻译为“美国是靠四个轮子来支撑的, 四个轮子的运转能够带动美国的工作和娱乐。”其中“wheels run America”就隐喻汽车产业对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类似这种例子在高职英语中还有很多, 要想准确地翻译出语句的意思, 就要让学生有效地将认知语言学与英语翻译结合起来学习。

3.4 非言语交际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非言语交际是指除了言语交际之外的所有交际方式的总和。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身体的动作、面部的表情、眼神的交流等等都属于非言语交际的范畴。在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当中, 对非言语交际的应用是非常多的, 有专家曾经专门作过一项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一堂课上教师的言语交际仅占20%, 而其余的80%全部来自于非言语交际。这个实验直观地证明了在英语课堂上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老师利用非言语交际的手段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 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达教学信息, 带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知识学习,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显著的帮助。

3.5 跨文化交际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跨文化交际是指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这种跨文化交际模式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建立跨文化交际理念的同时, 就会开始对英语进行深入的了解, 而在了解文化、背景、习俗等的同时, 进一步加深了对英语的认识。首先, 跨文化交际观念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对各种语言更为敏感, 这对英语学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其次, 交际过程中, 学生对英语的语法和语境等更为熟悉, 对英语口语的练习很有帮助;再次, 学生对单词的涵义会理解得更为透彻, 这对单词的记忆很有帮助;最后, 学生能够切身地体会到英语的魅力所在, 从而提升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 结语

近年来学习策略训练开始在语言教学界受到重视, 有效学习策略的应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 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英语语言学的角度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 使教师从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同时, 加强相应的教材改革、第二课堂建设, 进行配套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 多举措并举才能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 英语已然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那么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我国学生对外语的学习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结合有效的方式来进行英语教学就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道路当中, 英语语言学的融入可谓是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开辟出了全新的道路, 使得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成果更为显著, 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高职英语,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民.元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 (2) .

[2]刘常兴.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

[3]马秋武.音系学综观:历史与现状[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 2006.

[4]王莉.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12) .

[5]谢丽.大学英语课堂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05.

[6]徐玲.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J].同济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5.

[7]杨立学, 杨瑛, 霍启飞.语言学的纵横结构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

[8]张萱.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6 (4) .

英语语言学教学 篇2

2.1英语语言学作用在我国现阶段中小学以及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虽然某些学校邀请外教授课、在校园之中建立英语学习角,并提供给学生英语读物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但在实际的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依旧缺乏较为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且在英语教学环境中也不具备相应的英语文化环境,这两方面英语教学氛围与英语教学环境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热情度较低,且在进行英语学习时态度不端正的重要原因[2]。而将英语语言学引进我国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对西方的文化、发展历程等情况进行介绍,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为学生塑造出较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以及英语文化环境,也将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2.2英语教学特点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对英语教育的两方面进行着重注意,一方面即是塑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方面,在正式的英语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塑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营造热烈、欢快的英语学习氛围,在轻松的氛围中,摆正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对英语进行认真的学习,并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3]。另一方面即是秉持“学本”的教学思想,将学生放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所有的英语教学活动均以学生作为出发点。

对比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篇3

一、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杨自俭对对比语言学的定义为:“它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兼有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特征,其任务主要是对两种或多种语言进行共时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所对比语言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理论研究和语言应用领域。”这一定义明确了该学科理论与应用的两重性、强调描述与解释并重、提出异同并重,顺应了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规律。

二、英汉语言对比

语言学家通常采用三种方法对语言进行分类,即形态分类法、结构分类法和谱系分类法。

形态分类法又称类型分类法,是根据语言的语法形态和特点进行分类。按照这一分类方法,汉语属于词根孤立语,其特点是词内没有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缺少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是通过词序和虚词来表示的。古英语是典型的屈折语。

结构分类法是按照语言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分类的。按照此法,语言分为综合语和分析语。前者词与词汇间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的;而后者主要靠词本身以外的成分(如各类虚词、词序)来表示的,汉语和英语同属于后者。汉语的语序和虚词,英语的语序和助词在句子的构成和语义表达上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汉语又具有粘着型语言的特征,词的构成依靠词素的粘着,如国+富→国富+民强→国富民强。英语则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有丰富的变形,如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通过形式变化来表示时态等。

谱系分类法是根据语言的渊源和亲属关系将语言分为若干语系、又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若干语支。这种分类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渊源。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族的西日耳曼支。汉语属汉藏语系。可见,英汉两种语言亲属关系相差较远。

三、英汉对比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对英语教学来说,英汉对比理论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对比理论所提供的关于两种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能使语言教师更加精确、完备地了解其所教语言的内部体系和外部生存环境,从而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语言教材的编写,宏观上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对比理论所提供的关于两种语言的异同点,可以帮助语言教师预见教学的难点及母语的干涉程度,从而为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组织好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的解决办法;第三,对比理论可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探求外语学习的方法,并有意识地总结学习规律,从而使外语学习由被动模仿转到主动研习的轨道。

对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全国英语教学界的重视。教学实践发现,母语的负迁移现象较普遍地存在于学生的翻译实践中。本文从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理论出发,对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总结了其中反映出的母语迁移现象,本文主要就英语翻译实践中汉语的负迁移现象在词汇和句法两方面的表现提出相应的对策。

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学习者在在学习英语时仍习惯于用汉语来思维、来表达,因此在做汉译英练习时常常出现汉语式英语的错误,如在词序、搭配、句式、成语的应用等方面的错误。这些错误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要克服这种现象,学习者尤其是教师要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语言对比可以涉及语言的所有方面: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修辞、构词、文化等等,要进行全面对比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本文侧重英汉语法方面的对比,并分析学习者汉译英练习中的错误。笔者对某校学生的一次汉译英练习进行整理分析,发现语法错误出现的比例排序为(从多到少):时态、主谓一致、存在句型、被动语态、冠词、谓语动词的结构、介词搭配、连接词。

这些错误与英汉之间的差异出现了“巧合”。尽管汉语和英语都有分析型语言的特征,但汉语又具有粘着型语言的特征,而英语则具有综合性语言的特征,有丰富的变形,如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通过形式变化来表示时态等。与此同时,从句法表现形式上来说,汉语和英语的表现方式也不同。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汉语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只要求在语义上一致,不必在形式上呼应。英语的主谓语则严格要求在数、人称 、动词的时态上一致。此外,英语中的“there be”句型与汉语中的“有”并不对等,例如“教室里亮着灯,肯定有人在教室里学习”这句话的英文表达,笔者所在班的学生出现的错误译法包括:

The light is burning in the classroom,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study there.

As the light is burning in the classroom,so 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study there.

As light is burning in the classroom,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studying there.

As the light burning in the classroom,so 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studying there.

我们知道此句可译为:

As the light is burning in the classroom,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studying there.

The light is burning in the classroom,and there must be some people who are studying there.

造成错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翻译中的障碍,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应注重几点:

1.广大英语教师应该具有英汉对比语言学知识。有些教师认为对比语言学是纯粹枯燥的理论,于教学并无裨益。其实这种观点有些偏颇,在对比语言学领域对其学科性质和任务早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即“英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兼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和其它相关的研究领域”。由此可见,英汉对比语言学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着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2.强化汉语意识,提高汉语水平。虽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但许多教师的汉语知识主要是建立在经验的积累上,缺乏深入系统的学习,在实践中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翻译中无法高屋建瓴地发现学生问题的根源。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母语意识,废除在翻译中只注意和尊重外语而忽视甚至无视汉语的‘不平等条约’……在外语界掀起一个学习和研究汉语的热潮……不仅要有自觉提高的意识,而且在外语界的内部互相学习,主动、虚心向汉语学人学习……”

3.刻苦钻研,提升英语水平。英语在中国是一门外语,尽管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上占有一定专业优势,但是与其他学习者一样在语言环境等方面面临着劣势。因此,一定要创造条件,与时俱进,学习真实、地道、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向着接近本族人英语水平(native-like fluency)的目标努力。

4.向学生灌输英汉对比语言学知识,使学生在翻译中能够自觉、主动地避免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导致的错误。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认识母语与所译语言之间的文化、语言差异的过程,但是学生往往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在翻译练习中帮助学生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差异,既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归纳英、汉语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可谓“一石三鸟”。

参考文献

[1] 胡春燕. 大力加强学科范畴史的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2] 王菊泉. 从外语界的现状看加强对汉语的学习和研究的必要性.英汉对比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菊泉. 近十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回顾.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4] 徐余龙. 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 喻云根. 英汉对比语言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认知语言学与英语词汇教学 篇4

1. 重视基本范畴词汇

范畴与范畴化是认识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范畴指的是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我们看待和观察周围世界时, 范畴每时每刻都与我们同在, 与我们观察的方式同在。没有范畴, 我们将无法对这个世界进行正确的把握。 (Glass and Holyoak, 1986:149-150) 植物、动物、人、花、草、房子等都各自代表了一个范畴。研究发现, 人们对动、植物王国以范畴进行划分, 每个范畴都有自己的名称, 且范畴之间形成了五个等级的层级关系

各层次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它们之间没有重叠之处。虽然目前还没有对基本范畴词汇进行逐一统计的系统研究, 但在Ogden (1930) 所著的《基础英语》中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拥有850个常用词的基本词汇表, 该表包含了常用的功能词、动词、一般名词、有图像效果的实物名词、品质形容词和常见的意义相反的词语。这些基本词汇与我们所说的基本范畴词汇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应的, 对我们平常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参照意义。目前, 学生中存在一种错误的想法, 认为词汇量越大, 就越能说明英语学习得好。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注意基本词汇的掌握, 而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背一些缺少语用背景的GRE或TOEFL词汇。其结果是, 学生认得的难词很多, 却很少能用到, 甚至长时间后就会忘记, 白费了功夫没有收到效果;相反让他们用极为普通的英文常用词汇口头表达日常琐事, 或写一篇像样的常用文时, 错误问题就屡屡出现。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基本范畴词汇。

2. 图式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1 图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巴雷特 (F.C.Barlett) 在其著作《记忆 (Remembering) 》中提出了图式理论, 这一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近些年来, 该理论成为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的研究热点。概括地说, 图式是每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结构方式, 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图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 它的基本图式即主图式, 且包含大小、层次、经验、知识各不相同的子图式。图式理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研究大多关注图式理论对阅读和听力的作用, 却较少关注其对词汇学习的影响。图式理论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 强调知识网络的重要性。这对更好地实现词汇释义有积极的启示。

2.2 图式理论在词汇释义中的运用

当讲解一个新单词的时候, 教师要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已有图式, 即学生已经掌握的词汇知识。释义要采用较简单易懂的词汇和句型。同时在释义时要激活已有图式并扩展已有图式。例如, 当学生理解了pig, cow, horse, sheep这些词汇后, 在向他们介绍tiger, lion, monkey, giraffe, rabbit, dog, 这些动物名称时, 可先引入前面列举的词汇, 再引出后面的新词汇, 并将它们归为animal类, 从而更好地理解小类 (各种动物名) 和大类 (animal) , 同时形成关于动物的一个图式。图式理论要求教师利用语境讲解词汇, 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词汇就没有明确的意义, 也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

3. 内隐认知

3.1 内隐认知的概念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内隐认知现象开始受到关注, 有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热点。简单说来, 内隐认知是指个体在某一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得特定知识。相比外显认知来说, 它具有非目的性、节约心理资源、保存更久更稳定、情景依赖等特点。例如, 在正常情况下, 生活于自然语境中的儿童到3岁左右就基本掌握母语。仔细分析母语获得过程可以发现, 儿童是在非刻意的状态下学会母语的, 他们能自如地运用却不能明确说出其规则。母语获得的过程很符合内隐认知的非目的性特点。儿童在通过内隐认知获得语言的同时, 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应的语言思维习惯。英语教学中对词汇的释义是否也可以在不知不觉地情况下进行, 从而逐渐养成英语思维方式?有研究表明, 非目的的学习确实能够提高语言能力。因此, 在采用外显认知的词汇释义方法的同时, 辅助以内隐认知可能会大大促进学习者对词汇的理解。

3.2 内隐认知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 注意材料的生动丰富性及其与所学词汇的联系, 让学生单独或是以小组的方式把其当做休闲消遣的故事书读。其次, 教师定期阅读故事只是让学生欣赏而不做任何有关词汇的测试, 但可以与学生轻松地谈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再次, 可以安排简单的情景设计, 用刚刚学过的单词编造一个故事, 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集体表演;教师对错误之处不直接纠正, 而是通过适当的表演和反复述说该句来释义。需要强调的是, 运用内隐认知原理时要注意学习的非目的性, 可采取“声东击西”的方式, 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理解词汇的意义。由于这些方式对情境有一定的依赖性, 也使得学生逐渐学会在情境中理解词义, 在情境中运用词汇, 从而逐步养成英语思维习惯。

4. 结语

词汇好比语言的建筑材料, 它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要提高英语水平, 必须重视词汇教学。多年来,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也运用过很多方法, 笔者发现如果能适当地运用认知语言学,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重点阐述了基本范畴词汇, 图式理论以及内隐认知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相信认知语言学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一定会让教师和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7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英语语言学教学 篇5

[论文关键词]语言学 英语教学 课程设置 语言教学

[论文摘要]做好语言管理工作,首先应对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有深刻了解,才能自觉地进行有效地英语教学。

一、现代语言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

自讲不同语言的人类群体间有交往起,就有了学习其他语言的必要,从而也就开始了语言的教学。有了语言的教学,人们就会碰到诸如语言教学的目的、组织、管理、方法等问题。而这些在最初阶段都不是很明确的。真股权的语言教学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

19世纪的语言教学主要以现代语言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为语法翻译法。人们学习语言主要以娱乐、学术等为目的,极少考虑语言学习的交际目的。语言教学也就十分注重语言结构的分析,语言规则的学习以及目的语和母语互译中规则的运用等。语言教学强调的是语言的知识而不是语言的运用。当时,英语只是被认为是一个岛国的语言,而法语才被看作是欧洲大陆通用的语言。此后,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英语学习才得以发展。英语作为世界普及语言开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应该说,英语教学的崛起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英帝国的日益向外扩展;二是美国作为一个讲英语的超级大国的崛起;三是现代语言教学的衰落。

英语教学的崛起,首先是从对外国移民进行英语教学开始的,然后逐步成为教育制度中的一个科目。随着英帝国势力向全球的日益扩张,英语教学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当时许多有影响的英国人,如Palmer,West,Homby等,都把英语教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并在英国以外的其他地方进行长期的英语教学活动。随着现代语言教学的衰退,英语语言教学开始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几乎在世界每个地方,英语在中学的教学大纲中都成为了一个必修的科目,甚至在高等教育大纲中也成为必修科目。英语作为获取知识的钥匙,其工具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所以,对英语的需求不仅存在于教育界,而且还存在于贸易、商业、工业、体育、文化等其他领域。自20世纪50年代起,现代语言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先后受到了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这些影响在语言教学的设计、安排、组织、管理、大纲、考试中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但是,最大的变化在于无论是现代语言教学还是英语语言教学,口语教学开始占据重要位置,这表明传统的现代语言教学和传统的英语语言教学已朝着语言口头交际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并承认语言是社会行为这一观点。

英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地理或社会文化为基础最后形成了语言教学。美国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听说法,立足于结构语言学和行为伦理学的原则,强调语言学习首先是口头的,而不是书面的,重视发音训练和大量的口头句型操练。同时强调基础阶段的句型操练必须正确,竭力避免养成日后难以纠正的错误和不良的语言习惯。教学原则是模仿、记忆和背诵。从教学大纲设计角度看,基础是强调语言的口头训练和本族语的对比分析的原则,强调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

二、语言教学与课程设置的关系

课程设计理论涉及到哲学体系和价值体系。课程设计包括:目的、内容、方法、评价以及课程发展、执行和评价的过程。因为课程设计研究,是如此的包罗万象,所以课程发展所涉及的问题和人员极其广泛。是课程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使其区别于大纲设计,而大纲所关心的问题主要局限于教学的内容。但是目前的语言教学界,似乎出现了语言教学与课程设置研究脱离的现象。语言教学,无论是现代语言教学还是英语语言教学,都相对独立于课程设置的研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英语语言教学是在应用语言学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英语教学的实践者所要依赖的理论创造者被称为应用语言学家而不是教育家。所不同的是,现代语言教学是以纯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而他们恰恰是从这些理论中得到了启发和灵感。因此,现代语言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远不如英语教学那样讲究教学的方法,而教学方法总是教育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二是英语语言教学是在20世纪后期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职业,有其自己的传统、价值和特征。从事现代语言教学的教师们在1892年就成立了他们自己的协会,而英语语言教学的相应组织直到60多年后才成立。如美国1966年才成立TESOL协会,英国于1967年才成立IATEFL协会。此外,一本专门关于英语语言教学的学术杂志EnglishLanguageTeaching(现名为ELTJournal)直到1946年才问世。另一个使英语教学发展成一个职业的重要因素是英国文化委员会(theBritishCouncil)。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60年来,英国文化委员会为发展英语教学,在世界各地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根据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来建立和发展英语教学实践,从而使大批英国人来到世界各地把英语教学作为他们的职业。这不仅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而且也使英语教学职业化了。但是,英语教学与现代语言教学不同的是,在当时还没有一个国家把英语教学作为正规教育的基础,也没有一个国家把英语教学看成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英语语言教学的普及,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英语教学逐渐被看作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并被列入各级学校的课程。因此,英语教学和课程设置的关系自然就日益紧密起来。

三、语言教学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教学一直注重的是教学的过程,直到20世纪70年代,教学的重点才开始转向教学设计。语言教学的重点向设计方向的转移是70年代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无疑导致了对语言教学目的和作用的重新评价,而且评价本身反过来又产生了许多有关内容和技术以外的问题。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英语国家(如英国)开始有了英语教学的对外援助项目。那些语言教学专家通过对外援助,认识到语言教学的内容、材料、方法的整体出口可能不很合适,因为接受援助方的教育体系存在于不同的文化、经济、政治的环境之中。那些ELT专家们作为受援国课程发展的参加者,发现他们所面对的这些新的教育难题已很难在应用语言学理论中找到答案。他们开始把教育看作是新理论和新过程发展的源泉,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革新和发展更是如此

在英、美国家,现代语言教学已成为国家教育的一部分,现代语言教学沿用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对课程的其他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现代语言教学被纳入课程设置研究的范围里时,人们开始对教育目的和方法进行重新评价。应该说语言教学已成为课程设置研究的一部分,而课程设置研究对语言教学研究的影响也显而易见。近年来,有不少有关英语教学的讨论文章和专著,讨论研究的问题大多集中在英语教学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大纲设计和管理、教材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而这些就是今后语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

四、小结

语言教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英语教学在其发展成一个有特色而且独立的职业过程中,首先是从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的创立者主要有英国传统语言学理论代表Palmer,West和Hornby,以及美国传统语言学理论代表Bloom―field,Fries和Lado等。美国传统理论主要是把语法结构作为语言教学大纲内容的基础,而英国传统理论强调的是语言的交际和运用,并把语言的运用与长期关注的语言结构结合起来。在Chomsky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有关语言学习的新理论发展了起来,这种新理论的发展又促使了有关学习者内在语言学习机制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修改了关于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传统观点,从而导致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和发展。Chomsky提出了纯语言能力理论,Hymes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理论。英国和美国的各自思想流派最终汇总到他们共同关心的理论问题,即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流利的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思想。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原则要进行再评价的同时,一方面要考虑到语言教学在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英语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以及课程设置研究可以为语言教学大纲的发展和革新中的决策提供一整套理论和实践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思考[J].克山师专学报,,(04).

[2]吕芳.语言学习法与教学法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04).

[3]彭伟强.当代美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4]陈慧.双语教学目标论[D].河南大学,.

英语语言学教学 篇6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英语语言学 教学启示

对大多数学生来讲,英语语言学的学习比较枯燥、抽象,教师在课堂中也往往沿用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对于其中一些概念、特征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往往是一知半解。因此,笔者建议在英语语言学的教学中引入“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一系列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与教师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行语言习得,提高教学效率。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

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两大主体,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制定相应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进行语言习得,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有四大特点:首先,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教学的高效率性。课堂中学生是有目的的去进行知识探究,目的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动力,学生会强化自我约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教师,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其次,帮助学生增加自信。每一次任务的完成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成功,学生会因此而增加学习的自信,并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再次,强化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学生受到教师布置任务的启发,必定会尽自己所能去完成任务,不会退缩。最后,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任务教学模式对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启示

文章将以“语言的甄别性特征”为例来谈一下任务教学模式对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启示,任务型教学程序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任务前阶段。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任务,并进一步让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方式和任务的目的进行有效把握,让学生自觉的意识到参与任务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任务是教学的核心,任务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可操作性(不超越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和层次性(任务目标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具体到“语言的甄别性特征”的教学阶段是要让学生探究语言特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多变性和具体表现,让学生利用自己可以接触到的资源和环境,例如网络、新闻、广告、平常的学习生活等,来搜寻具体的语言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语言具有哪些甄别性特征,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分辨这些特征,这些特征具有哪些实践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鉴别语言,完成学习任务。

2.任务中阶段。这个阶段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鼓励者。这样做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觉的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再对其加以论证,为学生提供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语言的甄别性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问答型方式来展开学习任务的探索活动。首先,学生提问,学生以学习任务为目标,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向教师或者其他同学发问。经过预习,学生不难把握语言的甄别性特征体现在“arbitrariness(武断性)、productivity(创造性)、duality(二重性)、displacement(移位性)、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性)五个方面,但是对这些特征的具体表现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会觉得模糊。其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利用语言实例加以引导。例如,“喜欢,like,aimer”,让学生据此判断这体现了语言甄别性特征中的哪一种,再让学生以此为例来继续探索与此相应的语言实例,让学生在任务探索中真正学会甄别语言的这些特征。

3.任务后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重复练习,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教学评估。此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前两个任务阶段的探索成果加以巩固。重复练习是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識进行深化;总结任务完成情况是让学生加强对自我学习的评价和总结,便于促进后续教学的改革。在“语言的甄别性特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前两个任务阶段进行回顾,找出其中的语言实例,再让学生结合语言这些甄别性特征的理论知识,对这些语言现象加以解释和考证,从而解决学习语言甄别性特征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并且对这些理论知识和语言现象的结合进行评价。通过该阶段活动的开展,学生会充分意识到语言学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学实用价值的探索。

三、结语

综合来说,任务型教学具有较强的学科包容力和渗透力,在现阶段的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性互动。并利用生活化的实例让学生认识不同的语言现象,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语言和利用语言为自身服务。

参考文献:

[1]党婷云.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8):121-122.

[2]禹逸群.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语言学教学[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72-174.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语言学教学 篇7

1 英语语言学课程和研究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前, 中国的英语课程“重文学, 轻语言”, 语言理论课程采取20世纪50年代的方法。60年代后, 由于受到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语言理论课程开始逐渐加入外国语言课程, 它经历了从选修到必修的转变过程, 根据 (1990年, “高级英语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 (试用版) 以下简称“试行版”) , 高年级的学生可设立“选修课”的语言学课程。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 (2000年, 以下简称“纲要”) 将被列为高年级英语语言学“必修的”英语课程。国内英语语言学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公布了1987年和1988年, 国内一些知名的专家讨论和外语课程。2000年以前, 当然还没有一个跟踪状态的研究文献。2002年, 严潘的“语言学英语专业类课程的调查”表明, 国内高校英语语言学恢复教学。语言学课程, 在过去的五年中增加了不少知名学者的研究文献, 但总体来说, 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只是一小撮。此外, 大多是只是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或任务型教学等教学的研究, 而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大纲以外的语言学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2 非智力因素的含义

自1983年以来, 中国的学术界关于非智力因素概念的含义有着许多不同的界定, 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如1983年赵中天提出的”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1983年吴福元提出的“非智力因素是智力结构中的动力结构”;1992年林崇德提出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等。虽然非智力因素的含义有各种不同意见, 但总的来说西方和中国的界定区别在于两点:

1)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智力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认为它是没有智力成分的;

2) 西方认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中国的观点则认为, 即便没有智力因素它也是可以独立运作的, 同时能单独发挥它的作用。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 由于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总的来说比较开放, 它的分支过于宽泛, 这个特点并不能帮助我们进行实践和实证研究, 它需要几个公认的能学业的成绩有更大影响的因素, 如动机, 兴趣, 情感, 意志, 性格和其他因素, 那么就这些因素的结构, 功能和效果, 以及如何促进的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 以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成功。

3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之间的关系

对于非智力和智力因素的关系, 有很多种解释的版本, 我认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是彼此相互制约的。

1)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制约。制约的意思是既促进又牵制, 我们来这里主要强调促进方面。虽然智力因素受到先天性的影响较多,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智力的发展也一直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智力活动能够取得成功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因为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此外, 非智力因素还可以弥补一些智力的弱点。正如古人云:“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等, 是说明这一点的很好的例子。研究表明:人的智力一般, 如果你有良好的性格, 就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顽强, 自信和浓厚的兴趣等, 而且有可能实现一个智商高的人所能达到的成就, 甚至超过他。

2) 非智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人们通过科学对新的东西进行探索, 认识客观世界, 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逐渐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个性特征。换句话说, 开展智力活动对非智力因素作了一定的要求, 从而促进其发展, 这是其一。另一方面, 智力因素将这些优秀的品质一并培养起来后, 能塑造出一个优秀理智的性格。

3)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融合在一起, 共同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联系, 共同作用, 智力活动离不开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也需要智力活动来实现。一个人的成功不能单方面通过智力来实现, 也不能单方面只靠非智力因素, 需要许多其他因素 (条件) 下的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共同作用。

4 非智力因素在英语语言学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在智力与能力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它是引起智力发展的内驱力, 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发展中起着习惯和补偿的作用。因此, 非智力因素在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如果他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发展, 往往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功, 另一方面, 学生的智力水平一般, 非智力因素的发达, 却有可能实现学术职业生涯的成功。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 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 对长期探索的坚韧, 对观察的搜索, 加上对事业的勤奋。”可见, 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 个人的智力因素是很重要的, 但是非智力因素的特殊作用也不可忽视。

1) 非智力因素在英语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能动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的调节机制。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 端正学习动机, 使学生有着正确的学习态度, 能把握住重点,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求知欲等, 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学习成绩, 使学生在英语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相反, 非智力因素不发达的学生, 学习热情不高, 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不稳定, 缺乏毅力。因此, 教师在教授语言学中使用的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从而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 努力学习。

2) 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英语语言学。任何活动, 包括学习, 都应该要有一定的动机, 并指向一定的目标, 如果没有学习动机就很有可能没有学习目标, 当然, 活动就不会取得任何结果。长期形成的动机, 可以用来确定活动的目标, 非智力因素可以用来引导人,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 在语言学习的活动中,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然后让他明白我们必须掌握宏观和微观语言学的知识含量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的过程中, 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3) 让学生通过调节学习行动来更好的学习学习英语语言学,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活动中, 学生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此时的非智力因素, 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能量, 做到有张有弛, 提高活动的质量。在此之前, 我们在谈到英语语言学时, 都能明白这个痛苦的学习过程, 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的把握好学习的程度, 思想上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只有当学生要开始学习抽象的, 难以理解的语言学理论时, 让自己的身体和情绪都保持最佳的状态, 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并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否则学习理论个保持情绪两者都没有做好, 还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5 培养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1) 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学,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象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态度。”“那些知道比好, 好之者, 不如乐之好。”至于满足了以上两个基本因素才能产生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兴趣可以发展和变化。缺乏兴趣的学生, 在学习枯燥的知识和困难的研究过程中遇到无趣的内容是十分正常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 应该适当的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创造一个轻松愉快, 具有更少的压力和心理氛围特定的视觉和生动的学习环境。

2) 学生积极的情感。虽然英语语言学很深奥难懂, 但是英语语言学教材中与情感因素有关的内容同样是相当丰富的,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情感的角度, 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内在情感元素, 并善于运用表情把它表现出来。至于缺乏情感因素的教材中, 可以自己尝试给予一定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寓教于乐,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结论

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同时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并最终实现学习目标。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非智力因素的利用,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 教学英语语言学效果不理想, 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行动延缓, 这导致最终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发现, 由于学习者对这门课程的不熟悉, 教师应当在教学时帮助学习者制定一个明确的和合理的学习目标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作用, 同时要结合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把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对学习者进行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进行分析, 再结合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和特点, 最终会找到合适的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和学习活动。

摘要:在大学的英语语言学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 但是除此之外, 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正效应也不能够忽视。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 更应当注意从从其他方面着手像积极的情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良好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同时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英语语言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非智力因素,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

[3]叶弈乾.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251.

英语语言学教学 篇8

一、心理语言学的定义及其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Charles Osgood和Thomas Sebeok于1954年写的《心理语言学:理论与研究问题调查》标志着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心理语言学或语言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分支。它综合了心理学和语言学。其任务是发现语言如何在理解, 产出和习得三个心理过程中作用的。实验心理语言学关注语言理解和产出的过程, 而发展心理语言学就关注语言的习得。

心理语言学把语言学习当做从理解到最终产出的心理过程。英语教学关注如何吸收, 理解最后产出英语。显然这两方都关注语言的习得, 理解和产出。心理语言学把语言学习过程与其他各种心理学理论联系起来, 帮助教师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 分析学生和教材的特点, 然后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相反, 语言教学提供真实的数据来支持心理语言学更深的研究, 并作为试金石检验研究成果的价值。

二、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少儿时期是一个人语言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少儿时期学期外语具有一定优势:第一, 这一时期少儿大脑发育迅速, 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相应成熟, 能分辨和模仿成人的语言, 具备了语言迅速发展的生理基础;第二, 这一阶段的少儿, 好奇心强, 对自己周围的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愿意接受新知识。英语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和新鲜的, 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第三, 处于这个时期的少儿能够接受渗入语言中的不同思想、文化、历史和传统等, 因此英语学习中文化差异对他们影响较小。第四, 这个阶段的少儿模仿能力强, 机械记忆能力强、喜欢表现、不怕出丑和出错。英语学习需要大胆的尝试、交流, 成年人往往害怕出错、出丑, 因而羞于开口;而少儿在学习英语时, 较少因害羞、胆怯而不愿开口, 大多数少儿愿意积极开口说英语, 乐于开口讲所学到的语言以及参与各项活动, 不怕犯错误。但同时少儿学习英语也有劣势, 他们自控力差, 加之天性好动, 因此不能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同一目标上并且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少儿英语教学法

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决定了少儿英语教学应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 听说导入法

国外一些语言学家如Krashen, Dulay和Bailey等人的研究都证明少儿的外语学习和母语习得大致相同, 都是先掌握语言的声音、具备听说能力后, 再掌握书面语言, 获得读写能力, 因此少儿的英语教学应从听说入手。听说导入, 就是从听说开始, 过渡读写;强化语感、强化语言习惯, 渗透语法。由于少儿语言模仿能力强, 机械记忆能力强, 而且喜欢表现, 愿意把自己学到的英语说出来, 因此从听说入手, 符合少儿语言发展过程和英语教学规律, 容易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个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可以运用多种具体教学技巧来实施。例如教师在教授apple一词时, 可以先采用实物导入先教给孩子们苹果的英文发音, 然后用大小声游戏来巩固apple的读音, 即教师大声读apple学生则小声跟读apple;反之亦然。最后再用Apple Song来加深孩子们对于apple读音的记忆。

Apple round, apple red.

Apple juicy, apple sweet.

Apple apple, I love you.

Apple sweet, I love to eat.

2. 趣味教学法

由于少儿活泼好动, 天性纯真, 不能把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到学习上, 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采取能够吸引他们注意的趣味教学法, 要寻找和设计出最容易被少儿接受的教学方式,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趣味教学法包括:

(1) 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手段进行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少儿天性活泼, 好胜心强, 游戏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的游戏可分为操练性游戏和检测性游戏两类。操练性游戏是用来鼓励学生们开口练习, 检测性游戏主要用来检测学生的听说能力, 考察教学效果。游戏的设置因学生而异, 不过很多游戏都遵循全身反应法原则, 即教师给口令,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口令去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表情。按照这个原则设置的游戏, 学生们参与机会多,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节奏有张有弛。例如教师在讲授完一课的新单词后可以采用“萝卜蹲”的游戏来复习巩固。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单词卡, 让学生们随意在教室站定, 教师在前面大声读学过的某个单词, 手拿这个单词的学生就要边大声领读这个单词边蹲下。后面游戏难度加大, 教师一次可读二至五个单词, 学生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 快乐地练习并学会了英语。常用的课堂游戏还有Little Bee, 即发给同学每人一张单词卡, 然后让同学在不看单词卡的情况下互相交换卡片, 老师再随机读出卡片上的单词, 那么拿到相应卡片的同学就需要出来充当little bee来寻找其他的单词, 以此类推。另外, 课堂上特别受欢迎的一个游戏就是“你做我猜”, 即教师把学生分为两队, 队伍最前面的两个同学面向老师, 后面的同学则背向, 然后老师在同一时间给最前面的两个队员看两张不同的单词卡, 让他们根据卡片的单词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给下一位队员, 然后再以此类推, 最后一名队员需要猜出单词卡上单词并读出来, 哪组先猜出来并读音正确则加分。此游戏利用了形象记忆法以及联想记忆法来帮助学生快速快乐地记单词。

(2) 演示教学法。任何一种语言系统都是一系列抽象概念的集合体。由于少儿年幼, 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用实物、直观的教具或图片来进行演示教学不仅能使儿童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 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和学习。如上文提到的教授apple一词的第一步时采用的实物导入法。演示教学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最常见的为教师运用单词卡来教学。还有运用肢体语言来实践的, 比如bird一词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肢体语言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演示教学法在教授学生动作指令类词汇时发挥了其特有的功效。例如:swim, run, jump, hop, squat, walk等等。另外演示教学法经常和下文要提到的歌曲教学相结合, 例如同样是教上面提到的几个动作, 教师可以用歌曲的方式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

Walking walking, walking walking;

Hop hop hop, hop hop hop;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running;

Now let’s stop.Now let’s stop.

通过这种直观的演示以及轻松活泼的歌曲融入教学, 学生会在轻松愉悦中掌握这些指令的英文说法以及这些指令的动作。

(3) 歌曲、故事、谜语法。少儿受其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影响, 对歌曲、故事和谜语等有着特殊的兴趣, 乐于参与此类活动。如果把所学内容融入歌曲、编成故事、谜语、笑话等讲给少儿, 让少儿在唱歌、听故事、说笑话、猜谜语中学习外语, 就会极大地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之前教学生“Do you have a xx?”以及其肯否定回答时把这个句型用他们所熟知的“两只老虎”的旋律唱出来后, 学生们反映很强烈, 也很快学会了这首歌, 同时掌握了have句型的肯定句式、一般疑问句式及其肯否定回答。

Do you have a baseball?Do you have a baseball?

No, I don’t.No, I don’t.

I have a volleyball.I have a volleyball.

Yes, I do.Yes, I do.

故事教学法和谜语法以及绕口令法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 课前甚至课后教师都可以留给学生几个关键词, 例如:monkey, sun, mountain, banana, rabbit, run等等, 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来编故事, 并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笔者曾安排学生每次课前轮流讲故事, 然后每周评出“一周故事王”, 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4) 表演教学法。在班上根据教学内容让孩子进行英语表演也是少儿英语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方法。由于少儿喜欢表现, 不怕出错, 因此根据这个特点, 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学习英语。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通过表演也可以锻炼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表演法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参与其中效果会大有不同。

3. 鼓励教学法

少儿虽然年幼, 但自尊心很强。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他们。对于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教师都应当鼓励他们。鼓励的方式有精神的, 如分组竞赛、个人对抗赛等;也有物质的, 如教师手工制作大量的礼物或购买小奖品奖励给学生们。购买的小奖品应以学习用具为主, 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来累积分数, 达到一定分数可以跟老师兑换奖品。这样通过鼓励, 就会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四、总结

适合少儿的英语教学方法还有许多, 这里只列出一些较常用的方法。在日常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博采众长, 灵活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而且以上列出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的, 他们往往是可以紧密的结合起来同时运用的, 如上文提到的歌曲和演示教学法结合, 在此不再赘述。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 外语教学的成败并非绝对取决于具体的教学方祛,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牵涉到教师、学习者、教学法、教材、教具、学习方法和手段等诸多因素。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应用语言学的原理和外语教学的经验去总结外语教学的共同规律, 寻求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发挥主导作用, 要了解教学总目标和各教学阶段的具体目标;要了解学生,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因材施教;要发挥优点, 补救缺点, 同时尽量扩大学生的外语接触面, 灵活选用补充教材。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和掌握语言。

摘要:心理学, 特别是心理语言学, 是英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 主要研究语言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研究语言的习得, 包括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它研究学生如何学得与习得外语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外语教学法的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心理学依据。心理语言学能够启发和推动外语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对象的心理特点来采用不同的外语教学法。文章主要从少儿英语教学谈在英语教学中, 如何根据学习对象的心理特征,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心理特征,少儿英语教学法,心理语言学

参考文献

[1]陈雯婷.心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读与写杂志, 2011.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李泽娟, 王娟.英语教学的心理语言学观[J].教育研究, 2006.

[4]梁艳华.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从少儿英语和成人英语谈起[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刘秀娟.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俄语教学中先例理论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6]徐晓飞.心理语言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大众文艺, 2009.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篇9

1 当前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原因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很多教师对词汇的教学存在误区, 虽能认识到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但却对其不够重视, 想当然地把词汇教学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生词表的内容。在这种僵化的词汇教学模式下, 教师往往只对词汇进行简单的英汉互译, 脱离相关语境讲解词的词性、义项及词组的搭配, 而学生则对这些僵化的讲解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显而易见, 这种教与学的方式效率极低, 学生对所学词汇的理解缺乏具体语境,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使他们觉得单词既难记忆又易遗忘, 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英语中词汇数量非常庞大, 其中绝大多数词汇是多义词。而受语法翻译法等传统教学法的影响, 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解释、翻译的方法, 仅对单词在课文中出现的单一义项进行解释, 对于词的其他义项以及各义项之间的联系避而不谈, 这使得词汇教学模式十分僵化。

1.2 学生习惯了死记硬背的词汇学习方式, 没有掌握科学的词汇学习策略。

在当前的词汇教学过程中, 教师很少会涉及词汇记忆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传授。在僵化的词汇教学模式下, 学生通常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词汇, 而这种词汇学习方式必然使得学生在对词汇的积累和灵活运用上产生很大的困难。

实际上, 词汇是在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通过认知机制对事物进行概念化。因此, 作为“一个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流派”, [1]认知语言学对词汇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 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

2.1 范畴化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指导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词语意义的发展演变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张绍全;2010) [2]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范畴化采取分析、判断、综合的方法将各种事物进行分类和定位,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之一。通过这一认知活动, 事物被分成不同范畴, 而同一事物又可归入多个层次范畴。范畴之间的关系既是并列的, 具有原型效应, 又呈现出一定的层次关系, 即上位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位范畴。 (徐静;2012) [3]基本层次范畴是人类对事物分类最基本的心理等级。基本层次可向上或向下衍生形成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上位范畴较之基本范畴更抽象、更具概括力, 而下位范畴较之基本范畴更具体、更详尽。范畴化是了解人类语言和思维的重要内容, 亦是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出发点。

2.2 隐喻

对隐喻的研究最早见诸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后人把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概括为“替换论”, 认为隐喻是将词与词进行替换, 以增进语言的表达力, 其本质是一种修辞现象。受此影响, 传统的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仅限于语义学和修辞学领域。然而, 认知语言学家却反对这种隐喻替换理论。随着Lakoff&Johnson的《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的出版, 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著作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理论, 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 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其工作机制是概念映射, 其映射方式是从源域 (source domain) 中我们较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映射 (mapping) 到目标域 (target domain) 中较陌生的抽象的概念上。[4]这一映射方式反应出人类认识的基本途径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隐喻这一认知模式, 是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产生的根源。束定芳 (2000) 提出,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的两大作用: (1) 创造新的意义; (2) 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5]因此, 用隐喻理论来指导英语词汇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汇意义的形成机制,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对词汇尤其是对多义词学习的能力。

3 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3.1 范畴化理论与词汇教学

范畴化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 是概念和词义形成的出发点。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范畴化理论, 以基本范畴词为中心, 利用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对单词进行扩充, 形成语义网络, 从而系统地学习相关词汇, 避免因词汇的杂乱无章而难以学习。下面以sardine, vegetable两个词为例, 展示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 教师如何用范畴理论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以基本范畴词为核心成发散状的词汇网, 让学生在遇见新单词的时候学会对其归类并记忆与之同处一个词汇网络的相关词汇。如图1所示:

基本范畴词是人们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最易习得的一类词。我们首先掌握vegetable这个基本范畴词的意义及用法, 再在此基础上向上延伸得到上位范畴词plant, 继续扩展习得or-ganism;向下扩展习得下位范畴词cabbage, potato, pea等。图中sardine一词已经是下义范畴词, 只能向上扩展习得上位范畴。

3.2 隐喻与多义词教学

隐喻思维具有联想的“发散性、跳跃性”特点, 而多义词的形成恰恰是利用了隐喻思维的这一特点将词的原型意义向边缘义项扩展。因此, 在英语多义词的教学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 即启发学生对同一个词的多重意义进行联想、分类和比较, 了解多重意义间的联系, 加深理解以提高词汇记忆效果, 使零散的记忆变成系统性记忆, 进而助于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习得。

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Unit 3 The Shadowland of Dreams中的plunge into这一词组为例, 详述隐喻理论在多义词教学时的应用。

Plunge into这一词组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定义为to push, jump, or rush suddenly or violently all the way into (something deep, thick, etc) 。这是其核心义项或者典型义项, 即突然用力跳入或冲入某种很深或很厚的物体当中。在面对这一例句:The naughty boy plunged into the swimming pool.时, 学生并不难理解该词组的意思。

Plunge into的第二个义项通过隐喻的方式从第一个义项中延伸过来的。它是通过隐喻的方式JUMPING INTO SOME-THING IS STAYING IN A PARTICLUAR CONDITION. (跳入某物当中就是进入某一特定状态之中) 。从这个角度出发便有了这样的句子:The room was plunged into darkness.These danger-ous polices could plunge Europe into a new war.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隐喻是词义延伸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多义词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 应该由本义开始, 启发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 积极主动地寻求, 连通到引申意义,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线索明晰的语义网络图, 那么多义词的记忆就不会那么难了。

4 结束语

词汇是一切语言的基石, 任何语言系统的构建都需要以词汇为基础。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环节, 词汇教学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词汇的形成又借助人的认知机制。因此, 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摆脱传统僵化的翻译、解释方式, 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从习得基本范畴词入手, 再或向上或向下衍生形成语义网络,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联想来学习词汇;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丰富学生的联想, 使学生摆脱单调、枯燥的死记硬背的单词学习方式,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词汇学习历来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外语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该文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范畴化和隐喻, 探讨英语词汇教学的新方向, 指出在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 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词汇习得策略, 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词汇教学,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隐喻

参考文献

[1]William C D.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绍全.中国英语学习者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3]徐静.基本层次范畴视域下英语名词词汇学习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2 (4) .

[4]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篇10

认知语言学以Langacker和Jonson为主要代表,认为语言不仅是人类认知的结果,也是人类认知的工具。以体验哲学为基础,认知语言学遵循 “现实— 认知—语言”这样一条规律,认为语言是人类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结果,是系统概念与人类经验联系的桥梁; 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是帮助人们概念化的一种工具。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 ———原型范畴、意象图示、隐喻与转 喻、概念合成等对英语词汇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依据现实的互动体验可以获得各种经验,而将这些经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就需要很多词汇。 该理论特点之一是范畴呈中心放射状结构。因此,范畴有上义、基本义和下义之分。依据原型范畴理论,词汇教学规律应为: 先基本词汇后上下义词汇。因为基本词汇是基于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头脑中已形成了相关概念,我们只需用语言把相关概念表达出来,使形式表征和概念表征相对应,所以基本词汇最容易习得。因此,依据原型范畴理论,按词汇习得规律教学更有助于词汇学习。

意象图示即人类经验的图示化和概念化,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前概念框架。 意象图示研究最多的是介词教学,也可用于实意动词的教学,如drain是排干, 应用于物体,但也可用于非物质层面。 如emotionally drained,把情感、精神看作容器,将其排干或抽取,得到意思 “筋疲力尽”。借助上—下意象图示,可以更精确地掌握 “de”为前缀的派生词, 如deslave ( 废除奴隶制) 、decompose ( 分解) 、devalue ( 贬值) 、derail ( 使火车脱轨) 等。因此,借助意象图示可以指导学习者更深刻、更形象地掌握多义词。

隐喻基于相似性和替代性,转喻基于突显性和邻近性,是人类思想和交流的两种认知机制。这里以身体隐喻为例。基于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得知表示身体器官或部位的词本身具有喻义,可充当基本词或修饰词来表示其他领域的概念。head ( 头) 有关的隐喻先是基于形状相似性构成,如head of a hammer。 同理,与foot ( 脚) 、mouth ( 嘴) 和eye ( 眼) 等有关的隐喻也从基本义扩展到引申义,如foot of mountain、mouth of river、eye of a paper。转喻也是同一域中理解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现象。 例如,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 “John bicycled into the town. ” 用 “自行车” 来代替 “骑自行车”,这是基于 “自行车”功能特征这一邻近性而发生的转喻。又如:“My wheels are parked outside. ” Wheels实际指代car,使用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词不仅有基本义,不同的语境中,人们通过认知联想,会衍生、抽象出其他很多意义。因此,应让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隐喻与转喻理据,理解词的基本义项和抽象义项之间的关系,进而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概念合成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意义的在线构建,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可指导复合词的学习。这里简单分析下复合词landyacht。首先明确这个复合词包含两个输入空间: land和yacht。Land空间包含的元素为land、driver、road、car、 owner,而yacht空间包含的元素为water、skipper、course、yacht、tycoon。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通过选择性投射,抽象出一个包含两个空间元素的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和类属空间再经过有选择性的投射,经过组合、完善、拓展等过程,形成一个合成空间。其包含的元素为land、 driver、 highway、 luxury car及rich owner等,从而得到landyacht的意思是 “大型豪华轿车”。

综上所述,认知语言学以体验为基础,通过认知将体验过的概念外化为语言,从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语言。其原型范畴、意象图示、隐喻与转喻、概念合成对英语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摘要: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英语教学应帮助学习者构建强大的词汇能力。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原型范畴、意象图示、隐喻与转喻、概念合成等方面分析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以期更好地指导英语词汇教学。

英语语言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校英语语言学 问题 方法 对策

要对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见解和解决方法,首先应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一门学科。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高校英语语言学有着很强的实践性。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要求在不断地提高,更加偏向于外语的实用性。这对我国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是一种新的考验。

一、英语语言学的定位和教学目标

英语语言学因具有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素质提高等能力,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有着主导的地位。但是,相对于英语语言学的具体实际的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却是抽象的。因此如何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语言学教学的总目标是以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基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从实际出发,实现知识型的教育模式向素质性的教育模式的转变,摒弃传统教学的观念,确定新型的素质教育的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模式改革,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将大学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工作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高校英语语言学的能力要求以及课程要求

高校的英语语言学是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为前提,突出了对学生听说等能力进行培养来帮助学生们在社会的工作和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准确的书面和口头信息的传递,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层次以及为将来国际层面的交流做准备。所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对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英语语言学的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的策略等,改革的目标也突出了英语语言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并以此目标进行了教学的手段和模式的改革。

三、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学的现状。根据调查,如今我国高校的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授课模式比较古板,教学的内容十分单一且模式固定,主要运用的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使得学生对英语提不起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使用的教材内容有待改革,伴随着新课改的到来,虽然高校的英语语言学的教材内容已经基本完成了改善,但实际上与学生的诉求以及社会的需求仍旧做不到相互的适应,知识的体系和不健全。

最后,评价过程的依据对策单一,只是关注最后学生们的成绩却并不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评价,导致了学生们只是在死读书,对英语的运用能力极差,知识面窄。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具备的知识和理论的片面。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注重的是专业的知识水平,长期的忽视了教育的理论以及心理学水平的提高。这体现在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的总是自己将英语语言学知识的传授过程,而忽略了学生们对于自己传授的知识的接受情况,缺乏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没有做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2)实践知识没有提高,教师没有合作的意识。在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缺少交流,英语能力的提升往往取决在个人,这在潜移默化之中严重的阻碍了知识的更新以及课堂效果的提升。所以有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组成相应的学习团队,针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展开讨论,这样也可使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3)教学的过程没有联系实际,违背了教学目标。在教学大纲中明确的规定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性较强,导致了教学内容中信息量的扩大。其次,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使得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只能对理论进行抽象的描述,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四、提高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1.加强师生交流。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使两者之间做到和谐相处,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交流与探讨,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际诉求,坚持因材施教,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因英语语言学包含的内容很多,所以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的氛围,增强互动性等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英语语言学是英语专业中的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对学生语言素质和思维能力又有着极大的作用。如今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以及语言学特点的制约,使得部分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有着一些抵触情绪。通过对高校英语语言学发展的研究和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现阶段高校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的课堂效率,最终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宏.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3):9-11.

[2]丰萍,沈麟.管窥高校英语语言学的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z1):228-229.

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篇12

关键词:语言学,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四位一体

当前在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所采取的模式往往还停留在传统阶段, 即将教学重点过多的放在理论知识上, 对于知识的实践应用却并未给予应用的重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逐渐感受到英语语言学习的枯燥性, 并慢慢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 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 将更多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有效提升英语语言教学效率, 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关键性问题。

一、语言学课程定义及教学现状简述

英语语言学在高校英语专业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 且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就语言学课程而言, 其关键是由理论启蒙、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这几个部分组成的。从这一结构形式上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到, 语言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质, 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另外, 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巨大的挑战,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 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所以说, 在语言学课程中, 怎样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将是摆在教师面前十分紧迫的现实性问题。

二、当前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常用教学模式

现在在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较为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 讲授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在当前高校英语语言学中应用的较为普遍, 由于这门课程本身较为困难, 所以教师往往在课堂上着重突出“教”这一层面。对于英语语言学而言, 其知识范围领域较为广阔, 且研究程度较深, 造成学生极大的学习障碍。所以说, 作为教师, 必须要注重课堂活泼氛围的营造, 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他们感受到英语语言学的趣味性, 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价值, 这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其实, 就英语语言学这门学科来说, 其开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 掌握语言技巧, 以更好的处理实际问题。所以说, 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文化的魅力所在, 激发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教学高效性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 讲授型教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 因此必须在这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的改进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二) 任务型教学模式

在过去的几年间,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 这是一种较为新兴的教学模式, 有别于讲授型教学模式的是这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会更注重与学生主体位置的突出, 把学生设置为整个学习任务的核心, 更多的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其教育方向从讲授型教师单向参与转向了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沟通。

相对来说, 这一教学模式比讲授型更适宜英语语言课程的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 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到这门课程的学习方向及目标设定。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为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前行道路。因为英语语言学这门课程本身性质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化, 所涉及知识无法切实的看到, 所以在学习起来较为枯燥, 假如教师不采取一定措施将知识具体化, 增加知识趣味性的话, 学生的成绩就很难得到切实提高。所以, 作为教师一步步知道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方向有一个正确认识就变得尤为关键。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 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不过这一教学模式也并未十分完善, 因为将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上, 而知识又难以理解, 所以形成极大的学习障碍, 造成学生成绩不理想的问题。

(三)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教学法是包天仁教授运用当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结合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 创造性的提出的学习英语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将教学目标分成四个阶段, 即知识 (knowledge) 技能 (skills) 能力 (ability) 素质 (faculty) , 环环紧扣, 层层递进, 直至最终掌握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素质 (faculty) ”。“四位一体”教学法提倡学生在打好语言知识基础的底座上, 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自主学习, 这种自主学习策略不仅切合高校英语的要求, 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四位一体”教学法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式, 在师生关系上以平等、交流、合作为基点, 在课堂中能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 同时增强对语言学的兴趣和感知。在这种学习氛围中, 学生即使对于难度较大的英语语言学, 抗拒心理也不如以往那么强烈, 无形中就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 从而改变他们的学习心态, 变得愿意去尝试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依托, 更加注重学生本身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可谓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课程活动的设计与出发点都是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心态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四位一体”教学法不仅符合我们现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同时在实际中也有较强的实践性, 我们所要做的, 就是将这种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使之更加适合不同课堂教学的特点。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英语语言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十分关键的一门课程, 其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依然存在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等诸多问题,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提出, 能够有效缓解当前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困难, 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关键意义, 应该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莹.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15:41-43.

[2]辜同清.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11:152-153.

上一篇:创建思想下一篇:新时代建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