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语言

2024-07-30

英语教学语言(精选12篇)

英语教学语言 篇1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语言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又能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人类语言的表现形式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总是有着一定区别的, 学习他民族的语言还必须努力掌握其文化这是我们所必须追求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展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要发展这方面的能力, 就必须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应有的英语文化, 谁都知道这应当是基础所在。平时的教学我们又将怎样去为学生打好这方面的基础呢?窃以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足够认识英语文化学习的意义是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前提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说, 在我们众多教师中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认识是存有一定问题的。首先对需要方面的认识比较模糊, 不少的教师误以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无所谓去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 因为现在的学生其关键是要打好语言方面的基础,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或者是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后, 对英语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有学者还做过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中还有人这样认为:文化只不过是由语言传递的信息, 并不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因此, 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显得无关紧要。其次是对英语文化学习的方式或者说是时段认识比较模糊, 不少教师总以为语言与文化是割裂的, 教学语言是无需再去进行所谓的文化渗透的, 一般意义上讲只要我们对语言教学踏实而又认真地抓好了, 那么也可以去促进英语语言文化的提高。应当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是我们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上的绊脚石。如果我们不去搬掉这块绊脚石是根本也谈不上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 所以我们必须去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认识, 应当充分地意识到在我们国家学生中也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 学生们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是高的, 但其英语文化水平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发展之需求的, 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文化水平也是比较低下。这就严重制约学生交际能力的发挥, 也就完全影响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应当说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 学生英语文化水平和能力还是亟待提升的, 其提升的途径应当说还是要靠平时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当然也就需求我们去充分而又循序渐进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二、充分理清英语文化学习的关系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基础

虽然说英语文化是由英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不是英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但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维, 文化不是与语言相脱离的。英语国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传统, 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 应当都蕴含在英语文本的字里行间, 不同阶段的教材有着不同英语文化的高度而又集中的体现。因此, 我们必须力求去做到的是首先要理清教师自身教学行为与英语文化渗透的关系, 窃以为教师应当是学生接受英语文化熏陶感染的引路人, 而要做到正确引路, 教师对英语文化一定要有比较强烈的敏感性, 这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讲, 当我们初中英语老师有了这方面的敏感性, 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接受度肯定就能逐步提升。所以, 我们要做有心人和热心人, 把搜集英语文化资源或者说挖掘英语课程文化资源变成自己的第一需要和自觉行为。其次要理清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与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 应当说目前学生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是广泛的, 英语国家文化对我们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也是多元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英语国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也会存有精华和糟粕的差异, 可以武断地说就是所有的文化都利于我们学生去健康成长的。再加之英语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之文化也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的, 而我们的学生在这简短的学习时段内也是完全没有可能去接受众多文化的。所以, 作为我们教师必须去努力做到的是自己要有解读英语文化的硬功夫, 针对新的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初中学生必须形成的相关文化意识的具体级别目标去思考学生文化内容的选择甚至于统整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初中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基础才能奠基得牢牢实实的。

三、努力发展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提升

学者张红玲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曾这样说过:“不成体系、肤浅片面的文化教学活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教育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为它很容易导致对文化狭隘、僵化的理解。”这样的论述可以引起我们不尽的思考, 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我们必须去做些深层次的思考, 要力求使学生去活泼、广泛而又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 真正获取这样的效果还不是我们就这样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窃以为我们要去以发展我们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为主要努力方向。实际上英语文化学习有着与语言学习的相同点, 需要学生去主动探究, 当然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能力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能力理应通过英语学习的诸多活动去获取, 那么我们就必须紧密结合英语语言教育教学的实践去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必须去力求做到的是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 应当说当今的学生其有利的条件还是充足的, 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譬如平时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通过英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 帮助所有学生去拓展视野。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更多地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诸多习俗, 饮食习俗、人际交往习俗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以及主要的节假日特别是一些庆祝的方式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去比较准确地掌握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历史等。这些方面的理解和掌握其获取的途径都是学生自主、独立或者说是合作的基础上去予以完成的, 也一定要是学生颇具英语文化学习能力的, 也一定能在这样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能力得以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沈姗姗.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沉浸.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0 (3)

[3]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英语教学语言 篇2

一、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的语言观

(一)语言的实践性

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理论的两个支柱概念。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开始就提出了一种语言观:“这种语言是用来在建筑工人A和他的助手B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A用各种建筑石料盖房子:有石块、石柱、石板、石梁。B必须按照A的需要依次将石料递过去。为此,他们使用一种由‘石块’、‘石柱’、‘石板’、‘石梁’这些词组成的语言。A叫出这些词,——B则把他已经学会的在如此般的叫唤下应该递送的石料递上——请把这设想为是一种完全的原始语言[1]。”在这里,A指导自己的助手B的方式,并不是告诉 B什么是石块等,而是教给B一套语言系统和使用规则,通过训练使B学会使用这一系统。“儿童在学着说话时用的就是这种原始形式的语言。在这里,语言的教学不是作出说明,而是进行训练[2]”。儿童学习语言就是这样一个训练过程。由此,维特根斯坦将我们的语言即日常语言称为“语言游戏”:“我也把由语言与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 [3]。”他强调:“‘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事实,即语言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4]。”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着眼于人们使用语言的动态活动“语言游戏”,强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考察语言的意义。“语言游戏说”确立了对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进行理解就是要从日常活动入手,语言的意义即使用。

(二)语言的生活性

维特根斯坦说“想像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形式[5]”。生活形式是指日常感性的或经验的生活和语言运用免费论文网。它涉及文化背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制度等内涵,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特点。语言游戏本身就是生活形式,而且二者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生活形式与语言游戏彼此为基础,生活形式既包含语言游戏又制约语言应用;另一方面,语言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它是各种各样、作用各异但又互为前提、互相交织的生活形式的异质同构。生活形式是日常语言的世界,离开了日常生活,离开了语言的使用,语言就没有任何意义。而每一个语言游戏又都坐落在具体多样而又复杂的生活形式之中。那么,语言游戏自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命令、描述、唱歌、讲故事、开玩笑、猜谜语、感谢、祈祷等。语言的用法、词的功能和语境等也是无穷多的。因此,研究语言游戏就是研究语言的原始形式或原始语言即日常用语。

(三)语言的趣味性

“‘游戏’最重要的特点是乐趣、情趣和旨趣,这些东西比规则更重要[6]”。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旨在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词语为工具的活动, 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是人们生活情景的不同成分的互相联结,它包含了我们语言的一切活动。每一个语言游戏又都坐落在具体多样而又复杂的生活形式之中。和语言编织在一起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方式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包括命令、描述、唱歌、讲故事、开玩笑、猜谜语、感谢、祈祷等。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语言游戏能给人以乐趣、激情和好奇心,能激励人们积极参与游戏,并从游戏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既然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那么它就必定具有任意性和趣味性。

二、“语言游戏说”对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的意义

(一)“语言游戏说”给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提供了哲学依据

维特根斯坦指出, 语言游戏是儿童刚开始使用语词的形式。他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词语为工具的活动, 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语言游戏。语言活动既然是一种游戏,这恰巧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以及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为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在理论上提供了哲学依据。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游戏对幼儿来讲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游戏。其一,《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7]”。其二《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强调: “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8]”,也就是创设适合幼儿开展语言游戏的情境。幼儿的语言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其三,周兢在《中国幼儿园语言教学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指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9] 。”幼儿在语言游戏中,产生积极的运用语言与人、事、物交往的需要、愿望和关系,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嘴、动手“语言游戏”,成为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创作的语言加工创造者。可见,语言游戏活动是幼儿语词、语用技能习得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综上说明,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是可行的,必要的。

英语教学语言 篇3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学;培养;语言能力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幼儿园是孩子教育的开端,是孩子学习发展的黄金时期,幼儿时期孩子的学习速度、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若老师和家长能很好地利用幼儿的这一优势,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孩子的智力、思维和语言能力。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现在的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出现很大的漏洞,不适合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目前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问题

1.家长和教师对幼儿语言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幼儿园语言教育,但是自己却对幼儿语言教学的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理解、逻辑方面的能力。若仅仅是把孩子的说话能力作为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这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幼儿园的教育就失去了其教学的意义。

2.选取的教材没有针对性,不适合幼儿的学习

在教学上,老师加强了对孩子语言教学的认识,知道了幼儿语言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幼儿语言的教学上却没有针对性地选取教材。选取的教材不适合孩子的发展学习,大多数幼儿园的教材都是从老师怎样教的层次上入手,进行教材的编排,根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所选取的教材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更多的教材没有实际性的教学意义,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的质量

人们总是觉得幼儿园的教育是微不足道的,其实不然,幼儿园教育肩负着众多的责任,它肩负着孩子智力发展、逻辑思维培养的重担,还肩负着家长的重托,所以,幼儿教师应该明白自己身上的重担,要正确地对待,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幼儿的语言教学质量。

1.增强幼儿教师的语言认识能力,增强自身素质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是幼儿学习的模仿者、掌舵者。对幼儿园的领导来说,在教师的聘请上要严格地筛选,不仅要聘用有专业证书的人员,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幼儿教学经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质量。在幼儿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以游戏来吸引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单一地让孩子听一些儿歌,教师还应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仔细观察孩子,对孩子的掌握能力进行检测,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2.创新语言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只是注重让孩子听儿歌、背诵诗歌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但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孩子的日常交流能力,教师可以拓宽孩子的学习环境,不要将孩子禁锢在教室里,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和孩子一起玩耍,用心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心和每一个孩子进行交流,在与孩子交流或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倾听,对孩子错误的地方不要急于打断,要在孩子讲完后再给孩子讲解、纠正对孩子进行教导,以防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

幼儿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开端,是孩子情商、智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幼儿教学中,重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为孩子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幼儿教师应为孩子、为家长、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蔡婉玲.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途径初探[J].神州,2013(34).

作者简介:程夕春,女,1967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重庆市璧山区城关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刍议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 篇4

语言测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语言测试是衡量学习者语言能力和学习态度的主要依据。它包含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方法、心理测试研究方法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语言测试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科学前语言测试

科学前语言测试源于机械语言学—翻译法。机械语言学家认为一切语言起源于一种语言,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由于人类有共有的思维规律,因而各种语言的语法也是共同的,各种语言的词汇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和词的搭配也是一样的,各种语言词汇的差别只是词的发音和书写形式不同而已。根据这些理论,翻译法把逐词直译作为外语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和讲解、巩固语言材料的基本手段。科学前语言测试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在这一时期,测试者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将语言视为仅包含语法、词汇和语音知识的综合体,并且大部分测试题目是书面的,主观性很强,不涉及口头和听力测试。

(二)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语言测试

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源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说的话,而不是文字;语言是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形成需要多次的刺激和反应。语言教学应该教语言本身,而不是语言知识。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产生了听说法的基本方法。第一,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第二,反复操练,形成习惯。第三,教学过程以句型为中心。第四,用英语进行教学。第五,及时纠正错误,避免形成习惯。心理测量学—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之间非常受欢迎。在这一时期,测试者将语言视为一套符号系统。语言被分成两部分: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语言成分(主要包括语言、语法和词汇)。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这些技能。语言测试受语言教学方法的影响,产生了巨大变化,测试者将测试具体化,分别按听、说、读、写四方面对学习者进行测试。

(三)交际语言测试

交际语言测试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得到发展。它以Chomsky为首的生成学派理论为基础。20世纪6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两个不同的概念。Chomsky认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一个抽象概念,人们的交流不仅反映语言能力而且和语言环境密切相关。到90年代,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Backman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交际模式[1]。他认为交际能力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它主要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Backman交际语言模式的提出对语言测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交际能力的认识更加客观、全面、深刻[3]。这就意味着语言测试要把涉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测试,从而出现语言综合能力测试。交际语言测试是一种行为测试,是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完成实际的交际任务来测量学习者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语言教学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语言测试要和语言教学的发展相适应,其测试重点应从语言知识点转向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这一转变将是语言测试的一个重大变革。

二、语言测试的分类和功能

语言测试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含诸如语言、语法、句法结构、应用语言学、语用学、测试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我们对语言测试的研究不仅应注重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衡量,而且应注重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作用。在语言使用中,这些因素是相互关联的,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备思考、理解、阅读、书写、判断并组织语料的能力。因而语言测试应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能力的判断。根据语言教学的特点,我们将语言测试分为两种类型:纵向测试和横向测试。

纵向测试包括分级测试、随堂测试和终结性成绩测试。分级测试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或不同的班级。分级考试的试卷设计应当量体裁衣,即在分级测试前要弄清对不同级别学生的主要教学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教学特点设计具体的测试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语言技能,以便测试者更好地进行语言教学。随堂测试包含对学生的个人测试和评价。测试者可观察、检查、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有助于他们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终结性成绩测试在学科结束时进行,它用来测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所学课程直接相关,目的在于评价学生个体、小组或班级实现学习目标的成功度。终结性成绩测试就其测试内容而言,应涉及以下两方面:1.以教学大纲和书本为基础。2.与教学目标和测试任务密切相关。这种测试一般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

横向测试也称诊断性测试,按其目的可分为语言技能测试和语言知识测试。语言技能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实践技能。语言知识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学生在语言、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语言测试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研究、教学研究及人才选拔。其中语言测试最常用于语言教学,它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衡量语言教学效果和对学生语言能力综合评定的重要手段。教学和测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没有语言教学就无所谓进行语言测试,语言教学是前提、是第一性的,语言测试是必要的、是第二性的,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考试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它为教师反馈有用的信息。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一方面教师可认真分析教学方法,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发现没有掌握的知识,便于今后的学习。这样一来就能使师生之间的教和学有阶段感、动力感、程序感,做到教与学相互促进。

任何测试都会对教学产生反拨效应。语言测试能对语言教学产生积极和消极作用。任何试卷的编写都要考虑其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等问题[2]。信度就是一套试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学生分数是否稳定,是否真实反映学生水平。如果分数忽高忽低就说明不了信度,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真实的水平和能力。效度指一套试题要测量、考查的内容或能力是否达到了测试的目的和要求。测试什么就要包括什么,不涉及无关内容。测试和教学都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因此,一套试卷的编写一定要注意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效度和信度有密切的关系,只有信度高的测试才有较高的效度。区分度是指测试要有比较性,没有比较就看不出区分度。如果一套试卷评出的分数全体学生相近,那说明它没有区分度,难易程度分得不细,不能有效区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在出题时要和教学方法及教学大纲相适应,注意试题高质量,要不断完善考试手段,以注重测试过程为中心,做到测试形式多样化。测试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同时促进教师教学改进。

四、语言测试及语言教学的发展方向

语言测试涉及测试内容及测试方法的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语言测试将和科技相结合,做到测试科学化、人性化。测试反馈和语言教学是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语言教育最终要实现对学习者人性化的教导。我们要注意因材施教,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内实行如:讨论、辩论、演讲、简短回答、快速阅读等多种教学方式,创造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多讲、多练,培养课堂交际氛围,使课堂成为师生不断交流信息、共同耕耘的园地。我们要将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相结合,恰当运用语言测试,促进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郭磊.论交际英语测试的理论模式[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80-82.

[2]彭艳虹.外语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略探[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7) :52-54.

语言符号对语言教学的启迪论文 篇5

语用规则中有一条是:礼貌反映社会距离。越礼貌,语言句式就越长。例如英语中寻求帮助时可以用以下话语:1)Canyouhelpme?2)Couldyouhelpme?3)Couldyoupleasehelpme?从(1)到(3)语言结构愈长,故社会距离也愈大,也越有礼貌。

1动宾直接搭配与间接搭配

动宾直接搭配与间接搭配也体现了距离象似性的原则。如:hearsb和hearofsb,前者的形式距离小于后者,相应的前者的概念距离也小于后者。前者表示直接关系(直接听到某人讲话),而后者表示间接关系(间接听到有人提到过某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这一原则来解释语言现象,比单纯让学生死记单词意义有效的多。

2距离象似性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社会环境和各种现象都会对我们的语言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也会体现在语言形式中。因此,就会产生很多具有理据性的映照,这些映照可视为语言的象似性。以Kosslyn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为此,他们进行为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王甦,汪安圣:1992)。如果在语言教学中对这些现象加以应用,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对多个英语形容词的排列顺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不容易记牢。这时就可以采用距离象似性理论进行讲解。

2.1形容词离中心词的远近

形容词的顺序也体现了距离象似性。因此,当许多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时,表示最主要和本质的特性的形容词最靠近中心词。如:五把新的木头椅子。这里定语与中心语的远近关系反映了概念距离。根据距离效应,在我们的心理扫描中我们最先反映到的应该是离“椅子”关系最近的的材料,然后是新旧等属性,最后才是距离较长的数量。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对形容词与中心词关系距离远近的理解,从而加深学习者的印象。

2.2时态与语态

英语中时态和语态在动词上的变化,也受到概念紧密程度的影响。例如完成时态表示的是已经完成的概念,因此动词变化就比正在进行的事情距离更加远一些。语态也是如此,动作的主动或被动,句义区别很大,比动作发生的时间要重要的多,因此语态的屈折变化形式会比时体屈折变化形式更靠近谓语动词。从上述变化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谓语动词屈折变化形式的顺序与概念紧密度之间有着象似关系。在心理上我们对一般现在时反应时间最短,因此句型也最短,所以最先容易习得,对于其他时态,我们反应的时间也长,也说明离现在越远,在语言上就表现为句型越长。

3总结

论声乐理论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关系 篇6

2003年在青岛召开的“全国声乐理论研究与教学经验交流学术研讨会”和2004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这两个高层面、超前沿的声乐论坛上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面对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长期滞后。科学的、理论的音乐教育学在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现状,为了提倡学科理论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声乐工作者必须要超越经验化层面,进行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的科学研究,解决声乐表达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在声乐语言范畴中,关于声乐理论语言和声乐教学语言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关于二者辨证关系的研究却不多,本人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正。

一、声乐的理论语言

在声乐语言范畴中,声乐理论语言即区别于以唱词语言形式出现的歌唱语言,又区别于歌唱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声乐教学语言。“声乐的理论语言是人们用于研究、讨论、交流声乐事物的信息载体工具,沿用的是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形式。”[1]

人类在不同专业学科领域及理论研究范畴内,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专业词汇、语汇,并依据特定学科的理论逻辑结构关系构建起了学科理论体系。而任何需要进行特定学术领域专门话题交流、探讨的人,都必须对等地拥有相应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必须真正地熟知和明了相关专业词语概念的真实语言含义,才能确保思想语言交流活动的正常开展。不仅如此,在一些特殊专业学科领域中,交流双方甚至还必须同样熟悉某些非自然语言形态的思维交流、表达,就象数学家常常需要以数学公式来交流看法,化学家常常用反应式来发表意见,而音乐家则需要以音符来交流情感一样。声乐理论语言拥有自身的语言特色和表述风格:它在声乐学科理论架构下拥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点,谈论的话题总是围绕声乐理论、实践命题,阐述的是学科理论知识,揭示的是学科科学规律,而实际涉及的理论概念同样拥有明确的学科倾向和专属学术内涵。由于声乐学科的特殊性,声乐理论语言有着其自身的语言特色和表述风格,拥有只属于本专业的专有词语,其语义概念内涵不仅区别于日常生活语言,甚至不为其他学科理论语言所等同。如在声乐理论中,“气息”的概念不是日常生活中对气息的理解,而是指由歌唱呼吸器官生理运动加以控制的,在呼、吸气流作用下用于控制歌唱发声活动的那部分气息。它还包括歌唱者对歌唱发声时所采用的控气方式、状态的理解,如气的深、浅、僵、浮等等,说的都是气息操作方式和发声呼吸运动状态。所有这些,都已明显超越了生活常识和自然科学理论对“气息”的理解。以声乐理论语言形式出现的“气息”及相关联的词语,几乎永远都只能属于特定的声乐理论范畴。在声乐理论语言中,这些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词语,就是在声乐学科中经常为人们提及的与声乐学科知识、理论、技能密切关联的声乐理论术语。它不仅具有声乐学科严格限定的语言概念含义,还具有同样严格的使用规范。这一点并不因其被用于书面表述,还是被用于口头表达而有所改变。

二、声乐的教学语言及其与声乐理论语言的关系

声乐教学语言,是长期声乐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和概括。这个过程是人类对声乐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声乐是感觉的艺术,声乐界也都把歌唱发声的方法以“感觉”的方式来传授。声乐的理论语言也离不开感觉如“打开喉咙、声音位置、集中、声音的穿透力、声音的共鸣……”[1]等等。西方早在18世纪“他们就发明了一套发声指导的日益扩大的行话,这些行话至今在声乐教师中仍然坚持采用着。诸如“通过面罩唱歌”、“打开喉咙唱”…… 等等。但是学生对这些声乐语言的理解和感知,又必须在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和教学示范、指导下,才能对声乐艺术这门学科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技能技巧训练。所以声乐教学语言是声乐教师对声乐理论语言的表述和示范。这些特定的语言涉及面较广,包含了声乐学、音响学、生理解剖学、美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多学科的有关知识。正因为声乐教学是以感觉的方式来传授,而感觉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声乐教师对声乐理论语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造成在同样理论框架下,形色各异的对声乐理论的表述,有的表达甚至背离了声乐理论语言的初衷。如声乐术语“打开喉咙”:歌唱中腔体要充分打开。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基本常识。但是在教学中“常常发现由于对‘打开喉咙的方法存在模糊认识和错误的理解,造成了盲目撑大喉咙,甚至连‘声门也‘打开了,从而形成‘空洞型喉音。”[3]使声音音色粗糙、暗淡无光,并且伴有漏气的声音。关于此类现象,我国著名的声乐教授周荫昌在2000年也说过“在声乐艺术已经达到日臻完美、无懈无暇地步的今天,声乐教学上却还存在许多不确切、不稳定、无法科学控制、精当传授的因数,在沿袭了几百年、以其先进性、优越性、有效性宣昭于世的教学体系中,还潜在着许多似是而非、令人困惑的盲点和误区。”[4]“教学中对许多关键性的重要问题的表述,只能采用借喻性的、象征性的,甚至主观色彩极强,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很难确切理解的、含混不清的语言”[5]。这是我国声乐教育目前仍然停留在经验传授层面上而形成的现象。所以在声乐理论语言体系已经日臻规范化的今天,声乐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在理论语言的体系框架下,超越经验化层面,准确、科学地把握声乐教学语言的特性。

三、科学地进行声乐教学的言语活动

1、用准确的、科学的声乐理论语言,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在声乐教学中,歌唱技术历来为大家所高度重视。但是,声音概念是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比歌唱技术还要重要的问题。因为一旦声音概念有误区,那么声乐教学就会走弯路,事倍功半,严重者还会导致声带病变。而学生声音概念的形成和教学中对声乐语言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声乐演唱中的声音概念就是对歌唱声音属性的概念性认识。表达这些概念的形式是具体的声音形象,如符合某种审美规范的具有某种特定的音色、音强、音高、时值的声音。这种声音都是在歌唱者意识的支配下产生的,都和一定的歌唱思维密切联系着,这个思维的核心就是声音概念。在声乐演唱领域,声音概念和调节各发声器官以及各器官的状态、发声的共鸣位置等有着直接的密切

联系,甚至声音概念有时可以用发声器官的机能状态来替代表示,比如面罩共鸣、脑后音等,都是既和声音概念有关,又和发声器官状态有关的声乐歌唱术语。声音概念是歌唱中的主导,一切技术手段都是为声音概念服务的。但是声音概念并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这种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活动,教师按既定的标准,通过不断的纠正“错误”和强化“正确”,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有关声音概念理论术语的论述一定要准确。如声音以统一、圆润、连贯为美、声音要柔和、明亮、浑厚,声音不可虚、假、抖、晃、挤等等有关歌唱声音概念的表述,还有要对有关形成声音概念的方法的理论术语的表述一定要科学如“头腔共鸣、打开喉咙、管道、关闭……”等等。以声乐术语“关闭”为例:关闭一词是从英文Close翻过来的,Close相对的意思就是Open(开放),就是说,“中声区的声音要‘开着唱比较敞亮,到了高声区再这么唱就是喊了,于是进了高音区用换声的办法把声音‘拢住或‘遮盖住,这才是‘关闭一词的真正含义。”[6]只有对这一声音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不会在教学语言中把它理解为把声音关住或闭住,更不是憋住。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运用符合声乐学科的准确的、科学的声乐理论语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2、在声乐科学方法体系下,用相对的、形象的语言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

歌唱能力是属于人的一种特殊能力,亦即我们所说的“技能”。众所周知“熟能生巧”是技能训练形成的过程,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亦是如此。由于歌唱器官始终为肌肤所包藏,学习者对歌唱发声生理运动状态缺乏直观性,因此歌唱教学更多地依赖歌唱感觉体验来控制和帮助歌唱生理机能的运动。从歌唱机理方面来讲,嗓音歌唱声响并不是歌唱者能够直接予以控制的事物。嗓音歌唱声响的控制,都是在人的大脑中枢思维意识活动主宰下,依靠肌体歌唱器官以及与歌唱活动有关的诸多机体组织如肌肉、韧带、关节、黏膜、脏器等等生理运动的帮助,方能予以实现。人们对嗓音声响的控制,始终是人的肌体组织操纵歌唱发声方式、状态的生理运动变化,导致肌体歌唱呼吸、发声、共鸣、读字方式、状态的改变,并伴随歌唱审美创造时间流程的演变,使嗓音歌唱产生种种复杂变化的客观结果。这个嗓音控制过程即歌唱过程经过数百年的摸索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

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歌唱教学中更为关注歌唱者的身体机能运动和技能技巧控制技术,并出于训练效果的考虑常常针对学生的具体歌唱状况,运用一些相对的、形象的,远不如声乐理论学术语言那么严谨的语言措辞及言语表达、阐述方式,向学生发布各种歌唱训练操作技术指令,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如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理论家沈湘教授的基音训练最重要的方法——“落”:“一起音就要张开大嘴,贴着咽壁看着‘嗓子眼儿(胸口第二纽扣的位置)往下吸着唱,往后往下‘看,一直‘看到横膈膜,让声音落下来,落在喉底的胸口上。”[7]又如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郭祥义解释“保持吸气状态歌唱”方法时,就举了一个很简单的生活例子“如果我们拿一个充了气的小气球,放在上下掌之间,并上下同时向气球施加压力,慢慢的气球会变得越来越扁起来,气球周围也就会自然的向外鼓起来,这就是‘向外扩张的状态”。[8]还有许多如“吸气象闻花香一样”、“打呵欠”……等等。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容易使学生打开思路,找到感觉,从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赋予更多的学习活力,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但是不论我们如何使用形象性的比喻来形容歌唱技能训练中的感觉,都不能背离了声乐理论语言所表达的科学的发声体系。

3、避免使用容易造成误会的感觉提示语

歌唱训练的感觉提示几乎涉及到了人的所有肌体感觉类型。有与歌唱生理机能运动相关联的,有与歌唱技术动作相关联的,有与歌唱技术操作心理感受体验相关联的,有与作品思想感情相关联的,还有为适应作品风格对声音品质要求相关联的感觉提示等等。在所有诸如此类的歌唱感觉提示语中,以单一感官刺激为对象的歌唱的感觉提示较容易为歌唱者所接受和掌握:而需要以两种以上感官才能接受的感觉刺激类型所形成的歌唱感觉及其提示在认识、理解、感悟上则相对困难一些:最难理解的就是那些依赖想象、联想形成的歌唱联觉及其体验。由于歌唱联觉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缺乏直观性,而且联觉的主观成分作用较大,所以把握起来很困难。歌唱联觉类型教学提示语的感觉提示如果运用不当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造成理解、认识和运用方面的误会,并由此导致相应错误的产生或引发操作控制的混乱。如歌唱中“颤音”(俗语称之为“抖”)是声音的微微颤动,它是在歌唱腔体充分松开,使声音在充气的空腔中共振的结果。有许多人教学中常常用它的“抖”的感觉来形容“颤音”的发声方法,致使学习者在练习发音时,故意抖动咽肌,或摆动舌部以造成颤声,结果只能养成一种毫无价值的发抖的习惯。因此,对歌唱感觉提示语的使用不能过分,避免过于悬乎和过于个性化的感觉提示语,尤其是不宜夸大感觉提示对歌唱教学的指导作用,以免误导学生或引起他人思想观念的混乱,最终贻害大方。

语言之于语言教学 篇7

关键词:语言,语言教学,语言学习

一、引言

语言的使用是灵活的, 但语言的教学往往是教条的、公式化的;这一点在外语的教学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传统的外语教材、教法常常用有限的, 甚至是存在文化缺失的母语词汇去诠释相应的外语词汇, 用公式化的语法原则束缚学习者对一门陌生外语的认知, 从而使语言学习变得无趣, 甚至成为学习者的负担。对于学习者而言, 这样学习到的语言只能说是一门功课, 而不是人们要创造性地、灵活性地表达、运用的个性化语言。

二、语言教学的问题及缘由

语言教师除了是语言的传授者, 他还兼具着语言研究者的使命;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在语言传授的过程中附加了自己对这门语言的主观认知、理解、经验。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 固化了学生对瞬息万变的语言的认知与理解。正是因为语言的传授过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所以有时可能会出现教师对个别语言现象的曲解问题。那么, 教师传授语言的过程也是自身学习语言的过程, 它像瞬息万变的语言一样, 是涉及到教师间、师生间共同探讨、沟通的动态过程。此外, 对外语的认知也要借助对其文化的了解。语言学习可能存在着多重障碍, 如受兴趣、学能、智力、个体差异等多重因素影响;但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 它可以被不同的群体所理解。传统上, 我们往往通过学习语言来学习它的文化;实际上, 不如把这个过程颠倒过来, 借助对它文化的理解、兴趣, 来促进对语言的学习。

三、语言教学的理念

(一) 语言的语义

如前所述, 母语与外语词汇的语义对应往往是有限的, 甚至是存在文化缺失的。因此, 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 除了要掌握词汇的字面意义, 还应主动地去发现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对于语言的联想意义会因人而异;但是, 正是因为联想意义的个人色彩, 才丰富了语言的语义发展。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 学习者对于语义的发散思维与他们对于语言形式的记忆同等重要, 即如何做到既记住了外语词汇的书写又理解了它的文化、语用意义。其实, 书本中对于语义的阐释并不完全是客观的, 而是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其次, 词汇的文化、语用意义也不是有些学习者简单理解的一词多义现象。语言的语义不仅取决于它所适用的语境, 也依赖于具体的使用, 即读者、听话者的语言理解以及作者、说话者的语言意图。现实生活中, 人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可以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但很少有人会承认我们并未完全习得、理解我们自己的语言。

(二) 语言的使用

在语言的教学中, 语言教材的内容和语言知识的传授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 在现实交际中, 人们往往是出于自己不同的目的, 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技巧来使用语言的。因此, 语言的使用也具有丰富的个人色彩。语言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者向学习者阐释----学习者理解的过程, 它还是教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创造、运用语言的过程。从孩子开始学习用母语说话时开始, 他们通过听来学会说, 但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 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语言的发展, 在听说的过程中, 他们的语言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 我们很少会有意识地、逐字地去复述自己或别人曾说过的话;因此, 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也是改变、创造语言使用的过程。

(三) 语言的教与学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 实则也在改变着语言;语言折射了人类的思想。因此, 对语言的教学, 不单单是学生“学”的一个单向过程, 也是师生互通的一个双向作业的过程。无论是对母语的习得, 还是对外语的学习, 人们都在不知不觉地处在“学——用——学——用......”的过程中。虽然, 学生在学习外语时, 要机械记忆一些词汇、语法、释义等等——语言学习的基本要素;但是, 因为学生对这些词汇、语法、释义等的主观使用, 语言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

语言知识本身可能是枯燥的、无趣的, 因此, 这会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大屏障。要学好、学会一门语言, 学习者首先应做到的是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来习得那些貌似“枯燥的”语言知识, 从而做到灵活地运用语言。这样, 学习者才可以成为语言的主人, 而不再是语言的奴隶。语言教师, 作为语言的传授者, 应具备强烈的语言敏感性及专业的语言知识。日常教学中,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 对学生进行初级教学阶段的训练;通过语言的教学, 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

结语

语言通过语义的扩展而得到发展, 而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言概念, 培养新的语言能力时, 都是通过不断发展的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使用及发展折射了人类的创造性, 反映了人类的个性, 造就了人类的思维;而非那种统一化、理想化、模式化的静态过程。任何关注语言的人都需关注人类的行为。语言的产生源于人类的使用, 是人类创造了语言;同时, 语言又反过来塑造了人类自身。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Brumfit, “Individual Freedom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2]John Lyons, “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0.

英语教学语言 篇8

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问题也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的重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并未得到中国高校的高度重视,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语言输入大于语言输出。各高校多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以致于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从而导致了学生语言输入(如阅读)的技能强于语言输出(如听力)的后果,即我们经常所说的“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问题。因此,如何改革英语教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两个角度探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二、语言输入与输出假设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他认为这一模式包括五大假说: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对这五大假说进行了分析,认为输入假说尤为重要,用公式表示即“i+1”,“i”表示当前学习者的语言水平,“1”则是高于目前语言水平的假设。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备条件,认为语言输入具有四大特点:可理解性、趣味性、相关性和量的充足性。

加拿大第二语言教育专家Swain针对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说”。她在赞同语言输入重要性的同时,强调了输出对语言习得也很重要,其重要性表现在:(1)能使语言流畅;(2)可以验证有关目标语的结构和意义假设;(3)能够唤醒学习者的意识。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输入与输出不平衡。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总的来说采取的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割裂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使得学生只拥有大量的语言知识,却缺少实际操作的技能。他们中有很多人在毕业时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甚至是研究生考试,但在与外国友人或者外籍专家学者的交流上存在了很大的语言障碍。因而,输入与输出的失衡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且尤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2. 语言输入内容与输出要求难以一致。

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英语教学依然采用的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学校开设的英语课程主要是精读和听力。精读课上,老师主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多为单词和语法)传授给学生,语言输入占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提供给学生的也多为规范的书面语素材。听力课上则以学生的听为主,而听力教材的语言输入量少,语速过慢,取材范围小,地道真实的听力素材没有,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相差很远,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能听懂课本,或在各种听力考试中能取得优异成绩,但却难以听懂英语讲座或英语电影的原因。由此可见,语言输入的内容多为规范的书面语,难以满足实际的语言需求。

3. 语言输出意识淡化。

在大学课程中,英语被列为公共课,学生只需通过学期考试和四、六级考试即可,因此不少学生过于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以讲授为中心,而学生则被动接受;考试中,只重视笔试,而将最能体现语言输出能力的口语抛之一边。

四、英语语言输入与输出失衡的原因

1.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所采取的方法是教师说学生听的模式,教师的语言输入远远大于语言输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此外,由于英语考试制度都是重点强调语法和阅读之类的语言输入,而对像口语及听力等语言输出给予了很少的重视和关心,因此不少学生将英语学习的力度放在了语言输入上,久而久之,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纽带被割断,从而出现了输入与输出失衡的现象。

2. 心理因素。

人类的记忆不可能记住所有学习过的知识,有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遗忘了,而有的知识虽然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保存了很长时间,但由于时间的推移、记忆力的衰退,遗忘也会随之而来。比如,当我们在记一个单词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加强复习,已有的记忆痕迹就会继续保持,如果长期不练习,记忆的痕迹就会慢慢衰退。而有时当我们刚学过某种知识,紧接着又去接受新的知识时,新知识就会对旧知识产生干扰。比如,在听写过程中,当你听到一句新的内容时,已存知识可能会影响新知识的输入,这是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干扰;当你写下当前的内容时,也可能会影响下一句内容的输出,这是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

此外,研究表明,过多的焦虑也会影响语言的输出。对于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有错必纠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而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导致妨碍性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由于过于追求语言形式的准确无误而导致了过高的焦虑。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过度地给予及时纠正,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削弱学生课堂语言输出的能力。

五、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文秋芳教授认为,语言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的发展有更大的驱动。一个没有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即使有高质量的输出,其习得效率也有限。由此可见,输出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原因,我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1. 结合课本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相关的背景介绍相应的文化知识,比如可以播放相关影片,通过观看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语言交流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在无意识的过程中习得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 扩大粗犷输入。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采用的都是精细输入,并加以推广。在精细输入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很少参与。为了使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应扩大粗犷输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时间。鼓励学生多听一些像VOA、BBC等地道的英文广播;多看一些原著,以及介绍国外文化的报刊杂志;组织大家观看英文电影;学唱英文歌曲;还可以让学生编排英文话剧,等等。

3. 背诵经典篇章。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篇章的背诵可以使语言输入得到强化,加强语言的消化,有助于学生熟练使用英语。

4. 实际操练语言的输入。

大量的接受语言输入后,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来巩固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性输出。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资料,陈述计划,并且评估反馈,使学生由被动输入转化为主动输出。鼓励学生课上及课后多用英语交流。

5. 强化语言输出意识。

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另外,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英语的学习不是仅仅会阅读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际运用,随着国际化的加强,仅仅会阅读,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6.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提高英语能力的重要因素。有些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很明确,如为了扩展知识,出国留学,从事国际贸易,等等,这些有着明确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并且能持之以恒。相反,有些学习者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拿文凭、考职称,这样的学习则成为了被动学习,从而使得语言输出也成被动态。

7. 降低学习焦虑。

在输出过程中,英语学习者应不过于追求准确无误的语言形式,从而降低学习焦虑,避免打击学习热情及语言输出能力。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培养他们自我改正的能力。

六、结语

在英语学习中,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平衡很重要。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语言输入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结合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Swain的输出假设,可以发现,语言输入虽是第一位,是输出的基础,但语言输出又能促进语言输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保证语言输入的质和量,也要实际操练语言输出,打破传统的以输入为主的模式,促使输入和输出平衡发展,师生结合促进语言的习得,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运用了Krashen和Swain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假设, 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旨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语言输入,语言输出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M].London:Longman.1985.

[2]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Rowley, MA:Newbury House, 1985.

[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英语教学语言 篇9

1 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

1.1 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然而, 英语作为本民族之外的外来语言, 受到具体语境的限制和自身很深文化背景烙印的束缚, 很难在高职学生中流畅的使用。特别是高职学生全面学习能力不够, 仅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喜好, 与高校学生相比显得学习能力不足。

1.2 教师专研教学积极性不足

高职英语教师对教学的重视不够, 对学生的学习英语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得过且过思想严重, 妨碍了教师努力专研教学的积极性。

1.3 教不得法的问题

教不得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职英语语言教学与语言实践关系的认知上。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具体一定实践性。任何的语言都是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同时, 语言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 记录了人类的历史的变迁。因此, 高职英语语言的教学更应该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去探讨教法的问题。

2 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文化方面的影响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都产生了属于自己的语言, 那些没有产生自己语言的民族, 比如契丹等大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语言既然是民族文明的产物, 那么必然有着民族的烙印,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因素在语言都有充分的体现。比如, 在英语国家中, 是以女士优先为文化传统的 (lady first) , 在讲演及社交场合, 都是把女士礼让在先, 但是, 中东国家阿拉伯国家, 却是重男轻女的,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低下, 甚至没有在公开场合驾驶汽车的权力。其他国家的女性在阿拉伯国家也是如此, 在美伊战争中的女飞行员玛莎·麦克萨利中校就是因为在沙特阿拉伯不被准许驾驶汽车而起诉了美国国防部长。这种文化的方面的差异, 在语言的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也为高职的外语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

2.2 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 教师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对教材进行讲解, 学生认真听讲, 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巩固学过的知识, 最后通过考试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虽然曾经对于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改变, 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并且为新形势下教学活动的展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尤其是在外语的教学的过程中, 体现更加的明显。外语是需要交流的, 只有通过经常性的交流才能够促进外语的学习。在外语实践的过程中, 只是片面的加强口语练习是远远不够, 只有结合产生外语国家文明, 文化, 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 才能够促进英语的学习, 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3 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措施

针对以上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刻不容缓的。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主要从认清教学与语言实践关系的角度进行改进。

3.1 创新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 对外贸易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对外的文化交流也出现升温的势头。因此, 提高高职学生的外语的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在外语的交流过程中文化的内涵, 是解决学生未来就业的客观要求, 也是高职学校培养高素质, 综合性人才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提高学生外语成绩的有效途径, 尤其是提高高职学生外语的表达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为此, 在高职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开展讨论式教学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讨论式教学是高职学校创新教学途径的有益尝试, 是有效课堂教学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 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活跃课堂的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讨论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 在讨论的组织方面, 题材的选择方面, 讨论的方式方面提出参考意见, 同时做好讨论的总结工作, 避免讨论过程中出现大而且空的局面, 克服形式主义的影响。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 讨论为媒介, 文化为内容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的讨论式教学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的, 讨论的关系可以建立在学生和学生之间, 也可以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讨论的主题应该提前确定, 讨论的过程应该按照程序进行, 以免出现空泛争论的状况或者由于准备不足而产生冷场的局面。学生在讨论教学过程中, 好奇心和好胜心被充分的激活, 为了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说法对手, 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 学生就能够自主的学习, 促进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提高。兴趣是学习进步的源泉, 压力是学习前进的动力, 讨论式教学正是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借助压力促进学生外语教学质量的改善。例如, 在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是关于慈善事业的单词和时态, 那么就可以结合青海玉树地震展开教学, 针对学校组织捐款活动展开对话。比如:A terrible earthquake has happened in yushu.The terchuers have donated some money to people there.What about you?在本例中既对捐款的表述方式有了很好的了解, 同时也对现在完成时等时态进行了展示。英语单词是英语的基础, 没有足够的单词储备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同时, 时态也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汉语的表述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通过学生之间对捐款行为的对话, 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时态的运用, 以利于英语的下一步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导下, 以语言实践为根本, 创新高职外语教学教法, 回归外语交流工具的本质, 促进高职外语教学的进步, 满足时代的需要。

3.2 开展情境教学, 提高实践能力

情境教学也是提高高职外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之一, 尤其是在提高学生外语的实践能力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学有多种的方式, 有利用课文设计填空的, 也有采取角色扮演相互对话的方式。例如, 在高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 有很多关于人物性格和品质介绍的短语和单词, 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学习, 不仅效率低下, 同时也容易忘记, 但是, 利用课文设计一定场景, 借助情境的力量, 加深相关的知识点的记忆, 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不二法门。比如:

There are three children in the text.They are Betty, Max and May.

Betty is not fat.She is___I.She is generous because she______share her things with others.She is also helpful and she______help people any time.

Max is a tall boy.When I am with him, I never____or unhap-py because he tells funny jokes and always______.We all thinkhe has________.

May is a kind girl.She never__________anyone.

在学生填空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利用幻灯等先进的技术的手段, 把人物的性格的特点鲜明的在幻灯片中展示出来, 以便学生能够有直观的认知。例如在短文中介绍Max是一个高男孩时, 教师可以把一个高个的男孩卡通的形象反映在幻灯片中, 学生在做题的同时, 也能够有感官方面的认知,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外语成绩的提高。

3.3 调整学习方式, 引进哲学理念

欲成其事, 先利其器。在高职英语语言教学及其语言实践问题探索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想在高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建树, 那么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外语成绩的重要保证。在高职英语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引进元认知理念, 就是高职英语学习方法方面的新探索。元认知是哲学方面的思想, 是对认知的认知, 也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和调整, 也就是学习怎么样学习的方法。包括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在高职的英语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是指课前的预习, 课堂学习和课后的复习三个方面学习方法的调整。在课前的预习方面, 改变以往追求的全面细致的方式, 采用科学的预习方法。预习本质是课堂学习的铺垫, 应该做到不求甚解就可以了, 如果在预习的过程中精雕细研, 那么就会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失去新鲜感, 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失去了预习的最初的目的了。但是在预习过程中, 可以对单词或者短语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 以便于加深单词的意义理解。比如, “淋巴结肿块”是医学中的常见病, 其英语单词的来源, 是根据神话人物演变而来。并且涉及多位人物, 阿特拉斯Atlas是传说中的擎天神, 他有七个女儿, Pleiades就是她们总的称谓。她们分别是Maia, Electra, Celaeno, Taygeta, Merope, Alcyone, Sterope, 其中的第五个人女儿Merope, 喜欢上了凡人, 并且因此羞于见人, 在星空中是观察不到她的身影的, 人们只能见到其余六星, 正因为如此, pleiades在医学领域引申为“淋巴结肿块”。还有如Hymen是传说中的婚姻之神, 主管婚丧嫁娶, 由此引申出处女膜的含义, 春药的英语单词aphrodisiacs是由两位神仙共同引申出来的, 她们是Aphrodite古希腊爱与美的女神。高职学校的学生对于外语单词起源进行了解, 能够促进学生外国文化素质的提高, 便于外语语言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4 总结

总之, 高职英语教学是培养实用型外语人才的课程, 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借助讨论式及情境等教学方式, 加强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 是社会对于高职英语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是教育改革在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的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天顺.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相结合在高职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 .

[2]卢哲.合作学习:高职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 2007 (5) .

[3]王颖.新世纪高职外语教学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5) .

[4]王阳.高职外语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3 (5) .

英语教学语言 篇10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 “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组织结构的信号体系。”它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信息, 成为人类多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对语言知识和技能 (听、说、读、写) 的掌握, 从其所处条件和所具特点的基本差异上来看, 可以分为语言 (母语) 习得 (Language acquisition) 和语言 (外语或第二语言) 学习 (Language learning) 两种情况。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 处于丰富、充足的语言环境中, 无需任何外在压力, 没有任何任务意识, 自然地形成对语言的认识并进而掌握语言的活动。人类对母语的掌握就属于语言习得。而语言学习是指带有一定的任务感和系统性, 通过分析外语的音、词、句结构, 发现外语的内在规律 (语法) , 同时努力克服本族语的干扰去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就属于语言学习。

习得与学习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在动机、环境、条件和实践等许多关键环节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存在差异。但二者均是以掌握一种语言以达到交流与交际的目的, 在实践过程中有契合之处, 习得中含有学习因素, 学习中也会有习得因素。

2 比较

2.1 主体特征

习得的主体主要是儿童, 在生理上 (包括心智与器官) 处于发育时期, 出生时的知识层面是一片空白, 天生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使儿童在没有任何其他干扰的习得过程中发展并逐步形成其个性。语言学习的主体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 从生理方面来看, 其智力往往已经成熟, 心理上已经具备感知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个性或多或少已经定型。

2.2 语言环境

语言习得是在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周围的一切都是习得者的真实语境, 他从所有可接触的人那里时时刻刻接受全方位语言输入 (language input) , 同时接受文化 (包括习俗、礼仪) 熏陶, 获取各种社会价值, 自然而然掌握与人交际的能力, 所以习得环境是整个社会, 离开了社会环境就不存在习得过程。语言学习的环境是一个有限的空间, 大多数是特定的教学课堂, 学习的过程既要受到时间限制, 又要受到空间制约。学习者的生活环境是本族语的世界, 语言输入只能来自于虚拟人为的语境和有限的教材, 一旦离开这一语境, 重又被本族语所包围。

2.3 认知基础

习得往往是一种潜意识 (subconscious) 的认知活动, 无论是学习过程本身, 还是语言知识的获得都是无意识的, 在习得母语的同时掌握与词语相关的认知范畴。儿童通过不同的语境掌握“大”、“小”、“今天”、“明天”等词语的意义、用法以及相应的时空关系、因果关系、逻辑推理形式。相较于这种在学习中了解事物, 语言学习的认知基础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它是在已认知事物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学习语言, 已有的母语建构会对需要掌握的第二语言形成干扰。例如, 完全已知“大”、“小”的概念, 学习者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手段去完成记忆“big”和“small”两个单词的学习任务。

2.4 实践过程

语言习得是一个内在化过程, 一般发生在儿童学语时期, 习得者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通过对话语的模仿和运用逐渐掌握语料信息, 是一种来自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可调取的信息存储。而语言学习往往发生在母语掌握之后, 学习者通常采用强制或有意识的记忆方式“人为地”吸取语料信息,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若缺少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 这种语料积累很难确保最终掌握第二语言。

2.5 目的指向

儿童在母语习得之前, 对客观世界一无所知, 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成为习得母语直接而自然的动力, 出于本能或生活的需要, 自觉地模仿、练习、领会和使用母语, 出发点和目的所在就是探索客观世界, 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语言学习者大多是在学校中被动地接受语言教育, 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 能否通过各种测试往往成为掌握好坏的衡量标准,

其学习认知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已从客观世界转移到语言本身。

通过以上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 客观环境与主体的内在因素是能否顺利掌握语言的关键所在。客观环境可以不断改善和创造, 学习者的内在潜力也可以不断调动和激发。借助语言习得规律, 就可以进一步指导英语教学, 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英语。

3 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 大多数中国学生是在学校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 教科书设计的虚拟交际场景限定在教室, 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由教师讲授英语语法规则, 学生真正应用的机会少之又少。课下学生接触和使用的仍是自己的母语—汉语, 远远脱离于自然真实的习得环境。为了通过考试, 本身是用来交际的英语语言变成了需大量记忆背诵的书面知识, 无论说或写, 都要仔细斟酌, 避免出错。考试压力及交际能力的严重缺乏导致学生对英语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负面情绪。这种任务意识强烈的刻意学习, 造就了我们特有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中式英语”, 是英语教学的巨大挑战。能否为学生创造接近习得的英语学习环境,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获得习得效应, 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与重视的。

4 启发和指导

4.1 大量输入有效语料

语言的应用能力不是教授出来的, 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接触大量的有效输入后自然形成的。习得的前提条件就是丰富充足的语言环境, 但在缺乏习得这一基本条件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对语料的摄取和存储就成为最基本的环节, 具体形式包括结合特定语境的听力训练、有声阅读训练 (即边听、边看、边理解) 、写作训练等等。听、说、读、写并进同用, 多样的语言材料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构成强大的外界刺激, 才能激发学生潜能,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做到“有效”?以下两个方面不可忽视。

4.1.1 增强输入的可理解性

学生易于并快速接受语言信息, 说明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程度高。教师作为课堂上语言输入的源泉, 不能单纯地灌输, 而需要借助视、听、触、嗅及身势语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内容的理解而非单纯的形式上。首先理解语言涵义, 语言结构才会自然建立, 准确有效的语言输入才能完成。让学生透过窗户看看晴朗的天空, 写例句“Today is a sunny day!”的简单举动就让输入的可理解性大大提高。

4.1.2 提高输入的相关性和趣味性

要想得到更理想的语言输入,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 教师还应提高语料的相关性和趣味性。心理学家认为,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 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习环境, 接近习得氛围。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强大功能, 将奥斯卡获奖原版影片、VOA、BBC等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的视听语言材料引入课堂, 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反应能力。

4.2 尽量降低语言输入与输出环境的过滤性

习得的发生是语言输入经过情感过滤后变成语言吸收 (intake) 的, 同时还要受诸如学习动机、自信、焦虑感等情感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 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让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动机及目的, 享受不到语言交际的乐趣, 只有被动地为考试而学, 从而加大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过滤, 费时长、效率低。各种考试的过分监察给学习者造成挫败感, 也是现有教与学实践中影响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 教师要转变观念, 强化情感因素, 尽量创造“低过滤”的语言环境, 做到: (1) 课堂上力争建立一种自由、轻松、融洽的氛围, 减少同学间不必要的竞争, 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 课后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 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爱好等, 一旦发现学生有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 就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帮助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焦虑只是一种短暂现象, 是可以逐步摆脱并避免的; (2) 多鼓励学生讲英语, 多赞扬, 增加学习成功体验, 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 是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 为那些长期深受语言焦虑困扰的学生挽回自尊、建立自信; (3) 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学好英语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而是在生活中更多的实际应用, 也是吸收先进技术、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手段。

4.3 合理使用监控功能

口头表达通常关注的是说话内容而不是形式, 若过多使用语言监控功能, 不断纠正语法错误, 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 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所以此时可少用或尽量不用监控功能。书面表达更重视语言形式, 即表达的准确性, 所以此时就很有必要运用监控功能来纠正表达中的错误。教师应持宽容态度, 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语言, 允许在运用语言时有适度的语言含糊, 不要过分纠缠于偏误。过多的纠正只会加剧学生语言输出的紧张心理, 产生消极自卑情绪, 进而出现逆反心理。但并非所有错误都可以放任不管, 对于那些确实影响思想表达的错误, 教师要及时指出。对于一些普遍性或典型性的错误, 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分析并纠正。总之, 不论采取什么方式纠错, 都应本着友善、和蔼的原则, 尽力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不要造成心理障碍, 以免抑制语言习得。

4.4 始终贯穿语用与文化教学

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 二者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也必须学习语言。英语反映了特定的文化, 英语教学要重视文化的传输, 应将文化因素与语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 如Hello/Hi/Sorry/Pardon/Excuse me/Thank you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 使学生真正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准确发音或正确拼写, 而是如何在交际中恰当运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都不同程度错过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 但其文化知识和理性思维已明显优于儿童, 英语教学可以从这一长处入手, 克服忽视语言交际运用而死抠语法的传统弊病, 自始至终将文化教学与科学的理性指导 (对于英语的正确认识、适当的语法知识和学习方法) 、充分的语言实践 (大量有效的听、说、读、写、译和交际运用) 紧密结合。把语言形式置放于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开拓视野, 提升文化素养, 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5 结束语

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各有其特点和内在规律, 二者异同比较将随着众多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启发和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广大教师在具体的外语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区分语言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结合各种实际因素, 有效地将语言习得机制引入语言学习, 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促进英语教学。

摘要: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各自具有特点和内在规律。针对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该文从主体特征、语言环境、认知基础、实践过程及目的指向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 旨在借鉴习得规律之长弥补学习机制之短, 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语言习得,语言学习,语境,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修订版中译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85, 291.

[2]邱述德编著, 英语学习与交际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15.

[4]李晓菊, 周红霞.第二语言习得与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 2008, 16.

英语教学语言 篇11

关键词:大学 语言教学 语言文化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类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得到了中外学者及语言教育家们的认可。自此,文化教学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内容。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阶段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如今进一步发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加强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始终置于大学英语实施这一大背景之中,不仅从理论上分析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性,而且还从实践角度分析其可行性。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系统的子系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的形式结构和交际模式无不受制于文化,取决于文化,反映和服务于文化;同时,语言又反作用于文化,对文化发生重大的影响。

在语言材料中,我们可以从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中找到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我们学习了英语单词、句子,只不过是学习了语言的结构、符号,并不意味着我们理解了其意义;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其语义,也为正确使用这一语言奠定基础。有的语言专家把语言比作树,把文化比作森林,认为如果只顾语言,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就等于见树不见林,那么语言学习者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

2 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具体来说,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2.1听说教材

文化与听力教学的结合反映在听力课上,教师可选择与文化相关的听力材料,并且很有必要做一些听前准备。这是因为,学生们在收听某种材料之前,可能对其中的主题、背景、说者之间的关系等都不甚了解,如果盲目地去听,效果很不明显。作为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文化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听懂得更多,理解得更深。在口语教学中,角色扮演被众多教师所采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在一个接近实际生活的情况下表达自己。他们必须注意到其他学生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是多变的、不确定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他们有更多的空间来斟酌自己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以适应整个情形。

2.2阅读教材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在应用中,具体做法就是集中阅读同一话题的多篇文章,通过阅读理解文本中那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信息,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样做可以给学生集中提供某一专题的文化内容及其背景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某一文化专题的词汇、题材、风格及文化内容。如果不适当集中主题,提供的材料太宽、太泛,漫无边际,容易给学生的阅读造成挫折。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学生不熟悉某一专题文化背景,阅读时就缺乏这方面的文化图式,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提供一定数量难易适度的、能沟通已有的文化信息和新文化信息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图式。

2.3写作教材

文化与写作教学的结合通常是为了帮助学生写出结构合理的文章以及连贯性很强的段落及语法正确的句子。许多教师忽略了对写作内容的要求。其实,在写作教学中,完全可以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教师在讲解书信格式时,可以要求学生给讲英语国家的个人或公司写私人或商业信件。内容可以包括交通、娱乐、教育等方面,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些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作文。

3 大学阶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的主要途径

3.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现有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尽可能利用课文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能了解与该知识相关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这些材料来源真实可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通过学习了解文化,增加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通过教材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最佳组合。老师应将“文化教育贯彻语言教育之中”。这一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帮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2实现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当前大量广泛的课外阅读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欧美文学作品,可以了解西方民族习性、思维方式、文化特点、风俗习惯,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扩大词汇量,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和熟悉其他国家文化。进行课外阅读要由浅入深,要长期、系统。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可以先阅读浅显有趣的小故事以及文学作品的简易读本,再逐渐过渡到难易适度的原著。坚持每天阅读一些报刊杂志,获得最新的、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有关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生活、体育等方面的信息。学生通过长期有效的大量阅读积累,就可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但语言能力飞跃提高,还会积累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

3.3加强异国文化氛围体验

在大学校园中要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其国家文化。比如广播是营造学习氛围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广播向学生介绍英美等国的风土人情、著名建筑、美国的NBA职业篮球赛、迪斯尼动画等。在播音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外文歌曲,使气氛更加轻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广播站投稿,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有语言环境的学习气氛中来。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氛围中感受西方文化。比如在圣诞之夜让某位学生扮演圣诞老人,在感恩节教学生制作南瓜饼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此外,校园中还应长期开办学习角,定期举行竞赛、讲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语言 篇12

一、目前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问题

1.家长和教师对幼儿语言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幼儿园语言教育, 但是自己却对幼儿语言教学的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理解、逻辑方面的能力。若仅仅是把孩子的说话能力作为幼儿园的教学目标这是远远不够的, 或者说幼儿园的教育就失去了其教学的意义。

2.选取的教材没有针对性, 不适合幼儿的学习

在教学上, 老师加强了对孩子语言教学的认识, 知道了幼儿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但在幼儿语言的教学上却没有针对性地选取教材。选取的教材不适合孩子的发展学习, 大多数幼儿园的教材都是从老师怎样教的层次上入手, 进行教材的编排, 根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 所选取的教材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 更多的教材没有实际性的教学意义, 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 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的质量

人们总是觉得幼儿园的教育是微不足道的, 其实不然, 幼儿园教育肩负着众多的责任, 它肩负着孩子智力发展、逻辑思维培养的重担, 还肩负着家长的重托, 所以, 幼儿教师应该明白自己身上的重担, 要正确地对待,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幼儿的语言教学质量。

1.增强幼儿教师的语言认识能力, 增强自身素质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是幼儿学习的模仿者、掌舵者。对幼儿园的领导来说, 在教师的聘请上要严格地筛选, 不仅要聘用有专业证书的人员,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幼儿教学经验,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创新教学模式, 有效地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质量。在幼儿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以游戏来吸引孩子,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也不能单一地让孩子听一些儿歌, 教师还应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仔细观察孩子, 对孩子的掌握能力进行检测, 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2.创新语言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幼儿教育中, 教师只是注重让孩子听儿歌、背诵诗歌等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 但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孩子的日常交流能力, 教师可以拓宽孩子的学习环境, 不要将孩子禁锢在教室里, 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 和孩子一起玩耍, 用心去观察每一个孩子, 用心和每一个孩子进行交流, 在与孩子交流或回答的过程中, 教师要用心倾听, 对孩子错误的地方不要急于打断, 要在孩子讲完后再给孩子讲解、纠正对孩子进行教导, 以防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

幼儿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开端, 是孩子情商、智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幼儿教学中, 重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为孩子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是祖国的花朵, 幼儿教师应为孩子、为家长、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成长型企业发展下一篇:造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