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

2024-06-09

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精选11篇)

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 篇1

自古英语形成之后, 英语史上遭受了三次重大的文化入侵, 冲击了不列颠岛的方方面面, 包括语言, 从而促进了古英语向中古英语的发展。

一、基督教的入侵对英语的影响

公元597年, 一个名为奥古斯丁的牧师从罗马来到不列颠传教。公元7世纪, 罗马教廷派来了传教士, 使基督教文化在此扎根。随之而来的一批拉丁词汇, 对正在形成的古英语产生了重要影响。基督教对英语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大陆时期、日尔曼人入侵不列颠岛时期和基督教传入后时期。

(1) 大陆时期。公元前1世纪, 罗马征服了欧洲大陆的高卢, 开始与日耳曼民族有所接触。公元5世纪, 日耳曼人入侵不列颠, 交往加深, 从而使英语吸收了不少拉丁词汇, 构成了古英语词汇中拉丁语借字的大陆时期。

(2) 日耳曼人入侵不列颠岛时期。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 罗马士兵与当地凯尔特居民共同生活并通婚, 凯尔特人吸收了大约600个拉丁词汇。日耳曼人侵入后, 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 日耳曼人又从中吸收了少数拉丁词汇, 例如古英语:port“harbor town, 港口城市” (拉丁文:portus“haven, 港口”) 等。

(3) 基督教传入后时期。基督教的入侵与另外两次的文化入侵最大的区别就是这是一次和平入侵, 没有武力斗争。基督教不到100年就在整个英国站稳了脚。不仅学校教授拉丁文, 法庭用语也是拉丁文, 甚至许多人开始用拉丁文进行写作。这就使得当地居民能够更系统全面地学习拉丁文。这一时期的拉丁文借字大约有450个, 其中约有100个是学术语言和文学语言, 而大部分已成为古英语基本词汇的一部分。例如古英语:Nunne“nun, 修女, 尼姑”;拉丁语:nonna“nun, 修女, 尼姑”。

基督教的入侵还带来了圣经文化, 圣经中的许多人名、事件在英语中流传下来, 并被后人赋予了比喻性意义和象征性意义, 如:Cain指“杀害兄弟者, 杀人者”;baptism原指“浸洗在水里, 或用水泼洒在身上, 表明对原罪的涤除和已被纳入教会”, 现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等。这些词语丰富了英语的表达形式, 增强了它的表现力。

二、维京人入侵对英语的影响

在广阔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 当时主要包括丹麦、挪威和瑞典三个国家, 居住着被称为是北欧海盗的维京人。他们在公元8世纪开始强大起来, 史称“北欧海盗勃发 (Vikings Outburst) ”。从公元793年起, 维京人开始了对不列颠岛长达3个世纪的入侵和统治, 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公元793年到9世纪末, 不列颠岛首先遭受了北欧海盗的袭击, 而后遭到了大规模的入侵, 给英国人民到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公元871年, 阿尔弗雷德成功击败了丹麦人, 史称阿尔弗雷德大帝 (Alfred the Great) 。但9世纪末, 丹麦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侵略, 在英国人的顽强抵抗下, 直到公元11世纪, 丹麦国王卡纽特 (Cnut) 才宣称兼任英国国王, 开始了对英国的统治。

虽然北欧海盗给英国人民带来了血腥和灾难, 但同时他们也给当时停滞不前的英语和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斯堪的纳维亚人在不列颠定居, 与当地居民交往、通婚, 其语言渐渐被英语吸收, 渗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Jackson, Grimsby (格里姆斯比) , Derby (德比郡) , knife, law等。另有一些词甚至直接取代了古英语的原有词汇, 例如:古英语steorfa“todie, 死亡”被deyja所代替。

与拉丁语、希腊语相比, 斯堪的纳维亚语对于古英语的渗透是更为深入的,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一些代词和连词进入到英语中, 影响到了古英语的语法结构, 例如:they, them, their, though等。 (2) 进入英语的许多词汇构成了英语的基本词汇,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callhappy, ill, egg, leg等。

三、诺曼底征服对英语的影响

虽然英吉利海峡将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分割开来, 但很早之前, 就有少数法语词汇传入不列颠。而法语对英语的更深影响发生在诺曼底征服之后。

1066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入侵不列颠岛, 成功地控制了英国, 成为威廉一世。他清理了英国的教会和朝廷, 所有重要的职位都由法国人担任。诺曼底人作为统治阶级, 使用的语言是法语。自此之后, 法语取代了英语, 成为了政府和贵族的语言, 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而英语则成为了下层人民的语言。

诺曼底征服之后, 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即:1066年~1250年和1250年之后。

(1) 1066年~1250年这段期间, 绝大部分时间英语与法语是处于一种对立状态, 直到亨利一世时, 由于有了“诺曼人与法国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明确规定, 法语与英语开始融合, 慢慢被英国人接受, 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此期间, 只有很少的法语词汇进入英语, 其中有一部分是下层阶级通过与讲法语的贵族、法国士兵或贵族仆人接触而进入的, 如:messenger (报信者) 、largess (赏赐) 、servant (仆人) 等。另一部分则是通过教会进入的。

(2) 1250年之后, 随着诺曼底法国人在不列颠的没落, 法语也逐渐没落。上层阶级开始大量使用英语, 大量的法语开始进入英语, 渗透到英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政治、教会、法律、军事、时尚、食物、文艺、医学、学问等。例如:government (政府) , religion (宗教) , judge (法官) , mutton (羊肉) , literature (文学) 等。

虽然, 法国人撤出了不列颠, 但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并没有就此止步, 而是源源不断地进入英语, 直至今天, 今后也必然会继续。

总之, 英国是一个开放的民族, 英语也是一种开放性的语言, 它的产生、发展到成熟, 就是外来词不断进入并对其产生影响的过程。如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经济文化的全球化, 各国人民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日益增多, 各国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将日益加深。

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 篇2

从语言的发展过程看英语口语教学

英语口语水平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陈述性知识阶段、程序性知识阶段及程序性知识的重构阶段.英语口语教学应按照英语口语水平的发展轨迹,遵循初级、中级、高级的`三阶段教学原则,同时,应注意创造语境,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语用规律,全面提高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

作 者:江晓悦 JIANG Xiao-yue 作者单位: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02刊 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46(6)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 口语 发展模式 教学

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 篇3

一、强化听读训练,培养倾听能力

听读是我们获取语言信息的两扇大门,强化学生的听读能力,尤其是用心倾听的语言能力,教会学生去伪存真,从语料中筛选出有益信息,是培养他们英语语感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们听读能力的训练,以充满挑战性、趣味性的听读任务驱动教学,鼓励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開展实践活动,在听与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学习能力。

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五《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这单元的“Word power”时,我开展了大量的听读活动,尝试将词汇的识记与应用渗透到活泼有趣的情境活动中,以听读的方式,加强学生们的记忆,促进他们的理解。如在新词汇的教学后,我设计了闯关游戏,要求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过五关斩六将,突破重围,角逐金字塔评价表顶端的红星。在这个闯关游戏中,我将机械练习与意义练习串联起来,通过“Describing different cartoon characters——positive or negative——play in role”等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挑战性,强化他们的听读训练。如在“positive or negative”中,我以听短句的方式,让学生们迅速判断词汇的性质,以此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们对词汇的识记与理解。

二、注重多元朗读,促进情感表达

朗读在语言教学中并不新鲜,可以说是语言课堂中的“常客”了。然而,纵观中小学课堂,我们却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尤其是进入高中课堂以来,朗读反倒不“走红”了,相比小学阶段声情并茂的诵读,高中阶段的英语课堂显得有些安静。其实,朗读里有大学问,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语篇,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们在语音语调的正确把握中,更好地理解语境,从而消化抽象的跨文化交际内容。

在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2 Growing pains》这单元的拓展训练环节中,我就“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向纵深处延伸,设计了一个以战胜烦恼、快乐成长为主体的“诗歌角”。在这个活动中,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丰富的诗歌佳肴,如普希金的“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提供诗歌,并播放音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以饱满的情感开展配音朗诵活动。在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们当多情的小诗人,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诗歌的配乐朗诵任务。在学生们朗诵的过程中,我走进各个小组,进行及时评价,并给出建议,鼓励他们以“诗人”自诩,并在表情、语言、动作上加以创造,以此丰富朗诵的表现力,在充满感情的朗读活动中,走进诗的意境,感受语言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三、敢于实践运用,重在语言创造

高中生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开展以学生们为主体的主题探究活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实践,尊重学生们的独特体验,同时,创设活动平台,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实现语言的个性化输出。

教学模块六《Unit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这单元的“Reading”部分时,由于本单元围绕中国相声这个“接地气”的话题展开,为了凸出相声的特点,我在课件的设计中应用了不少超链接,收集了许多网络资源,在备课上下足了功夫。在拓展训练环节中,我要求学生们根据视频材料,就“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ern stand-up and Chinese crosstalk?”这个话题展开对比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们收集材料,完成课件中呈现的表格,并以presentation的形式,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以综合性的方式,考查学生们观察与对比的语言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材料的收集与信息的处理,鼓励他们在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清晰地呈现自己的观点,实现用英语解决问题。

总之,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让学生们获得“神秘”的语感,对于强化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大有益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细处加以雕琢,关注学生们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在大处着眼,引导学生们用英语的思维思考问题,并用英语尝试解决问题,以强有力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

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 篇4

从某种程度而言, 英国的历史实际上是外来者征服的历史, 并且英语实际上也是外来者使用语言的转变。罗马征服可以算得上是第一次文化入侵。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 凯尔特人通过欧洲大陆驻军不列颠。他们讲凯尔特语, 这是古英语里面三大外来语的来源之一。凯尔特语并没有书面形式的文字, 它对古英语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地名。比如现在我们学习的伦敦:London, 在凯尔特语中被叫做Lunden;又比如约克:York, 在凯尔特语中被叫做Eoforwic。并且有一些河流的名字是源自于凯尔特语, 例如英语当中对伦敦的泰晤士河称作:Thames, 而凯尔特语中被称之为Temese。之后, 罗马人占领了不列颠, 并实现了罗马征服。此时的罗马人以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 并也成为了凯尔特上层人士的第二语言。公元前3世纪左右, 通过罗马传教士将基督教带入到不列颠岛上, 拉丁语是基督教教会的语言, 当时曾非常流行。教会对于百姓的生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很多日常生活用品以及服装方面的古英语词汇都有拉丁语的身影, 因此, 拉丁语也成为了古英语的一个主要来源。到了公元前4世纪, 罗马人因为要解决本土危机, 不得不撤离不列颠。

之后位于西北欧的三个日尔曼部落的朱特人、盎格鲁人-萨克森人以及撒克逊人来到了不列颠并趁虚而入, 开始征服不列颠的凯尔特民族。这三个部落虽然讲的是日耳曼语中的三种不同语言, 但是相互之间是可以听得懂的, 又因为在入侵时, 盎格鲁-萨克森人的数量最多, 他们就以盎格鲁-萨克森语作为第一语言, 也就是现在的英语的发源史。到了公元6世纪, 逐渐出现了英语, 当时的英语只能成为古英语, 它靠近日耳曼语, 具有浓烈的日耳曼语的复合词特色。

据调查显示, 很多史诗当中, 约有一半的语句都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 有的复合词里不重读的内容, 渐渐变得没有独立位置, 而变成了后缀, 例如in-、for-等。在古英语的诗歌里具有一种极为特别的修辞方法, 可以称之为头韵, 因此出现了很多短语并一直使用至今。有两大历史事件对英语影响较大。其中之一就是在公元5世纪末, 罗马教皇一世指派教士奥古斯丁前去不列颠创办教会, 让罗马文化和习俗渐渐融入到不列颠内, 这个举动对盎格鲁-萨克森这样的简单、粗糙的语言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通过二者的融合, 逐渐形成了当今的英语。因此, 这也是英语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入侵, 它开创了英语时代, 让英语从中吸取了充足的养分, 并且一直使用至今。由此可见, 罗马征服对英语的影响非常重大。

二、第二次文化入侵:北欧人进入英国

英语历史上最重要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北欧人进入英国。斯堪的那维亚征服, 成为了第二次文化入侵。

在公元前7世纪末时, 大批斯堪的那维亚人涌入英国并且定居。通过斯堪的那维亚人与英国人之间的频繁来往, 很多斯堪的那维亚的词汇融入到英语中, 斯堪的那维亚语又被叫做古诺斯语, 成为了古英语中的第三大外来语。英国人将这些侵略者称之为丹麦人。

之后, 有更多的丹麦人侵略英国, 到了公元9世纪末, 艾尔弗雷德同丹麦人进行抵抗, 将他们的势力范围限制在泰晤士河北区的位置。到了10世纪末, 由于挪威人及丹麦人军队的侵入, 英国人必须要纳贡才可以换得相对平安的日子。一直到了11世纪初期, 丹麦国王将英国变成了丹麦的一部分, 并兼任了英国国王。由于侵略, 使得英国北部以及苏格兰地区有数以千计的以斯堪的那维亚语为主的移民在此定居。他们同当地的英国人相互来往、通婚, 渐渐被英国人同化。并且, 英国人也将斯堪的那维亚的语言吸收进来, 并且融会贯通, 丰富了英语词汇。比如说英语中很多以“sk”开头的词汇都是来源于斯堪的那维亚语的, 例如skill、sky、skin等。英语将其后面复杂的词尾进行了简化。

在英国的北部以及苏格兰的很多地区的名称都有斯堪的那维亚语的身影, 英语的词汇里许多动词、形容词均源自于斯堪的那维亚语。所以我们不难在早期的中古英语的文学作品当中会发现斯堪的那维亚语比法语要多许多。

三、第三次文化入侵:法国诺曼底公爵攻打不列颠

在第三次文化入侵之前, 当时英国的国王是爱德华, 爱德华生长于法国, 他的母亲为诺曼人, 因此, 爱德华和诺曼底公爵威廉属于表亲。在1066年, 爱德华驾崩, 法国的诺曼底公爵攻打不列颠, 最后成功地侵略了英国, 成为了威廉一世。他将英国的朝廷与教会全盘清洗, 但凡重要的职位, 都由法国人任职, 上层人士都通过法语进行交流。所以, 法语对英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诺曼征服被称之为英语历史上的第三次文化入侵。实际上, 在诺曼征服发生之前, 法语就已经融入到了英语之中, 城堡的建筑以及咸肉的食用都是由法国传至英国的, 所以, castle以及bacon都被引入到英语中。在11世纪时, 法语就已经对英语有所影响, 而诺曼征服对英国的影响更为重大, 它不但让英国同欧洲大陆的关系逐渐融合, 加快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 还为英国的生活提供了更加文明的方式。到了12世纪, 法语对英语的影响更加明显, 不但影响了日常用语, 还影响了一些宗教用语、文化用语、动词用语甚至是贵族阶层的用语。在10世纪中期到13世纪末期, 英国国王大多由诺曼底公爵担任, 因此不论是政界、军队、教育等领域, 都以法语为主, 学校也使用法语进行授课, 贵族阶层更是视法语为高尚的语言, 只有贫民才会用英语。自此之后的两百多年期间, 当时的英国社会呈现了三种不同阶层使用三种不同语言的局面:政府以及贵族使用法语、宗教以及文化事业使用拉丁语、底层贫苦百姓使用英语。一直到今天, 英国人还是以会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为荣。由此可见诺曼征服对英语历史的影响有多大。并且它也构成了今天具有多种混杂词汇来源的英语。

自诺曼征服开始, 大约有10 000多个法语词汇融入到了英语之中, 而大部依旧应用至今。在这个阶段, 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等, 但凡与统治阶层相关的领域都可以体现出来。法语在这些领域中占有主体地位。此后, 英语将复合法创新词汇的方法加以改进。更为关键的是, 诺曼底入侵的加速, 提升了中世纪英语语法的转变速度。在维京人入侵时, 英语就已经将词尾部分逐渐简化, 直到诺曼人入侵后, 这个优点发展得更加迅速。名词的复数部分只剩下- (e) s或者-en两种, 形容词的性、数、格以及人称逐渐将曲折变为简化, 动词也在形式上逐渐简化, 大量的不规则动词在减少, 用介词替代了词的曲折转变。曲折形式逐渐被词序替代词义。这样的转变, 让英语不但具有灵活性, 还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通过一系列变化之后, 英语和法语的密切程度逐渐超过了其他一切语言的关联, 词汇也呈现出开放型形式, 持续不断地吸收更多新鲜的词汇。在当时很多文学作品当中, 都体现了英语和法语的混合。英语的词汇主要通过法语的词组成, 其数量非常庞大。诺曼征服加快了古英语迈向中世纪英语的转变速度, 也让英语的词汇更加丰富。

四、三次文化入侵后英语语言发生的改变

经过这三次文化入侵之后, 英语的语言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一个意思通常可以通过三种词汇进行表达, 即为:拉丁语、法语、英语。自从18世纪后期开始, 美国独立之后, 不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对英国乃至世界造成了影响, 也加强了美式英语的理念, 并已经成为了美国乃至更多国家所运用的英语形式, 以此为基础, 英国英语同美国英语共同构成了国际英语。

参考文献

[1]景晶.英国都铎王朝早期航海活动研究 (1480-1509) [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0.

[2]王兴业.对盎格鲁—撒克逊人播迁不列颠的历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李栋.试论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原始民主遗风[J].北方法学, 2009 (4) .

[4]朱镜人.从教会事业走向国家事业——英格兰民众教育发展的历史路径探析[J].安徽史学, 2012 (1) .

浅谈英语浸入式下幼儿语言的发展 篇5

【关键词】英语 浸入式 幼儿 语言

英语“浸入式”教育是一种源于加拿大的创新语言教学形式,指接受语言教育者处于被“浸泡”在外语学习环境中接受外语教学。“浸入式”语言教育形式的产生颇有戏剧性,最初是由于加拿大魁北克省以英语为母语的加拿大人不满意当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语教学采用的模式,于是蒙特利尔郊区的家长们联名找到当地的教育部门的负责人提出一个改变第二外语教学形式的相当激进的要求——凡是年满五岁进入幼儿园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必须接受全法语的教育,即在幼儿园中的衣食住行全过程均采用法语教学,待儿童进入小学后再接受英语语言教育。当地教育部门不得已采纳了家长的意见,于是产生了“Immersion”浸入式语言教学模式的雏形。

一、浸入式英语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

我国多年来采取有英语教学模式又叫作翻译式教学,这是基于汉语母语翻译英语的教学方式,因在我国应用多年而成为至今仍然大行其道的传统教学手法。最初引入此类教学模式的背景乃是在19世纪极其流行的比较语言学的影响,采用这类翻译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我国学生外语翻译水平的能力以便阅读外语原著,并且通过讲解和练习相当复杂的外语语法达到提升学生智力水平的目的。翻译式教学的是一种侧重于语言形式的教学,强调对词汇量的大量积累,并将母语作为学习外语的关键媒介,非常注重以抽丝剥茧式的详尽讲解阐释复杂、抽象的词汇的意义与用法,并且关注对语法的归纳总结等。这种教学形式是一种只注重书面表达的语言教育手段,并且十分看重语言的精确性。然而,语言在本质上却是一种强调口头交流、以说话的形式开展沟通的艺术,尽管语言也是知识,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工具的性质大于知识,这也正是为何提到语言学习的过程总是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而非“写读说听”来排列先后与主次。可是,传统的翻译式教学恰恰颠倒了语言学习的重要顺序,以至于造成中国绝大多数学生历时多年、皓首穷经苦读英语后,最终往往落得个“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悲剧式收场。虽然一批批学生前赴后继式地考取四级、六级乃至专四或专八级证书,却在面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人士时仍然吭吭哧哧说不出相对流利的英语语句。

浸入式教学与翻译式正好相反,这种模式的教学首先将语言置于工具的地位,强调在目的语言的环境中以自然习得的方式学习第二外语。正如每个人出生后接受母语教育的情形一样,浸入式教学将受教育者置身于全然外语环境之中,无论受教育者主动或被迫,都必须接受这种被“浸润”在外语环境下的学习手段。而事实也证明浸入式较翻译式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英语浸入式下幼儿语言学习的优势

1.兼顾幼儿双语学习。按照新兴的教育神经科学中的部分理论,人类大脑神经发育确实存在着“关键期”与“敏感期”,对于视力等人体基础功能的形成,大脑存在着一定的“关键期”,而对于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大脑则存在着“敏感期”,即大脑在此期间的可塑性较其他时期更强。不同个体的人在其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大脑可塑性并不相同,当处于“敏感期”时,外部刺激对大脑的干预效果更好,此时更适宜开展早期教育或缺陷纠正。学龄前幼儿进入幼儿园的年纪一般在三至五岁,这正是人语言习得的“敏感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学习语言的效果较更年长的孩子要好,并且对语言的固化也更容易。处于学习“敏感期”的幼儿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认知与记忆潜力极大、效率更高,故而能够同时学习母语与外语,而浸入式英语教学试图在营造完全的英语环境中开展教学的目的恰恰与幼儿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段产生了契合。

2.培养幼儿学习外语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超强的模仿能力是教师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最佳着手点。浸入式教学模式下,幼儿会发现平日司空见惯的环境存在与日常交流忽然因为英语的出现而变得大为不同,天然的好奇心会促使幼儿本能地进行探究,此时教师适时开展循循善诱的教学能够轻易地激发起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旦发现使用外语也可以进行日常对话与活动时,幼儿便会将其作为又一种新奇的游戏形式而孜孜以求。兴趣一旦形成,则学习自然成为一种本能,这种非刻意的学习是所有教学手段中成效最高、结果最好的形式。

3.培养幼儿的英语思维。外语学习之所以较母语困难,关键原因乃是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正如大量针对中英语言差异的研究结果所显示,汉语思维方式习惯于着眼全局,英语却相反,更习惯着眼在局部的重点。以最简单的句子“桌上有一本书”为例,汉语关注全局,故先看到桌子再看到书;英语的表述却是“有一本书在桌上。”先看到书再看到桌子。人在幼儿阶段的语言学习都处于最初时期,无论母语或外语均在刚刚开始接触的过程中。幼儿学习外语不会如成年人般感觉外语结构与母语的格格不入,反而会以一种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似的办法以模仿后记忆习得语言,而这恰恰让幼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外语的思维习惯,从而为外语的持续深入学习奠定关键的基础。

三、浸入式模式下幼儿英语教学方式

1.生活中的浸入式英语教学。即:将英语教育渗透于幼儿的每日生活中。幼儿日常生活时刻处于英语单词、短语、句式的氛围中,而且不断重复,随时发生着。教师需要时刻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注意到这些英语元素,感受英语语言的存在,积累生活中的语言经验。比如:在入园时,可以教幼儿用英语表达白天、黑夜、早晨、傍晚;美术活动时,利用粘贴画的机会,教幼儿用简单的英语词汇或短语描绘画面的内容,说一说画面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用餐时,教幼儿认识英语中的勺子、碗、盘子、筷子的说法,或者水果的名称、颜色、点心的味道、形状等。用餐结束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收拾餐具时,可以教幼儿用英语描述碗和勺子的数量,午睡前教幼儿用英语描述穿衣服、脱衣服、上床睡觉等动作短语。游戏环节时,教幼儿辨识玩具的名称、用英语叙述玩玩具的过程等。以上这些场景每天都会在幼儿身边发生,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英语在生活中的存在并逐渐学会使用英语对话、交流、表达情感,使幼儿慢慢理解英语作为生活中的一项有用的工具随时都在发挥作用、影响着生活。

2.游戏中的浸入式英语教学。儿童天生喜爱游戏,因此游戏教学是浸入式模式下比较适宜幼儿教育的形式。游戏教学减轻了普通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刻板性,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强化幼儿对于教学知识的记忆,促使幼儿尽快掌握学习的特点和概念,也间接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使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全面促进和提高。

(1)游戏设置的原则。作为幼儿做的游戏,玩具或道具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可以利用现成的小玩具,或者发动幼儿自己动手做简易的小道具。在游戏中设置情境并开展角色扮演。儿童对于游戏往往能够十分投入,教师应教学目标事先拟定游戏大纲与角色,正式开展游戏时选择若干幼儿担任“小演员”,其余的幼儿任“观众”,在“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中开展游戏教学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应以集体游戏为主。教师设置游戏环节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将一个班级体作为一个整体全盘考虑,这既能使游戏教学的效果实现最大化,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幼儿竖立集体意识与合作观念。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整体的英语学习成果,更能够借此对幼儿开展健康人格教育,提高幼儿素质。

(2)游戏开始前充分“热身”。尽管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但与其他类型的教学一样需要一开始就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可以采取唱简单的英文歌或者边唱边舞等方法让幼儿专注于英语学习。如果条件适宜,教师还可以将前一课学习的知识点套在歌曲或舞蹈编曲中,以此帮助幼儿展开复习,巩固历次所学。

(3)设置操作简单并可多次重复的游戏。比如玩“拨萝卜”游戏,在黑板上排列画着不同数量萝卜图案的卡片,在不同颜色的“及时贴”上写下表示数量的英文单词。幼儿先随机选择一种颜色的“及时贴”,听到教师“开始”的口令后,根据贴纸上写的英文数量找到对应相同数量的萝卜卡片贴上,再将表示数量的词语大声念出,教师根据贴的数量和正确率进行评分或奖励。“找颜色”游戏:这个游戏可以全班一起进行,先在卡片上写下表示不同颜色的英文单词让幼儿随机选取,一人一张;在黑板上贴上与单词对应颜色的彩纸;教师叫“开始”后,幼儿拿着卡片到相应彩纸的位置站好并念出单词的发音,教师根据站队情况进行评分或奖励。“找颜色”也可扩展到找水果、蔬菜、动物、植物等各方面,幼儿可以在这种游戏中巩固单词分类练习以及扩大单词累积量。

待幼儿学习英语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视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游戏的难度,比如玩“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这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句式与单词共同练习的游戏。幼儿首先进行分组,每组组员分别以英语描绘同一组内某个幼儿的特征,再由其他幼儿猜测具体是哪个孩子。这类游戏在于锻炼幼儿综合运用单词、词组、句型以及恰当进行描述的外语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浸入式英语教学面对的是好奇心强、模仿力出众但稳定性差、容易分神的低幼年龄段的幼儿,常规的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采取浸入式教学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营造出语言环境,弥补传统教学相对刻板无趣的缺陷。教师在设计浸入式教学模式前应充分了解幼儿特点,结合幼儿实际年龄和心智发育水平合理安排教学难易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浸入式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强海燕,LINDA SIEGEL.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发展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7):1-7.

[2]王道阳,魏玮.教育科学发展新取向: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影响[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03:226-231.

[3]郭力平.游戏对于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J].心理科学, 2001(6):13.

[4]彭伟强.美国浸入式教学实践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1,08:40-44.

[5]仇红.英语浸入式教学的认知原理与浸入式教学的实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02:97-100.

[6]迟延萍,赵微.我国小学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07:13-18.

C语言发展历史分析 篇6

1 C语言简介

1.1 C语言的概念

C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语言, C语言将高级语言和汇编语言的特点集为一体。C语言是在1972 年, 由美国的贝尔进行研究发明, 并首次应用于计算机之上, 经过六年之后, C语言开始在各种大型、中型、小型及微型计算机上应用, 应用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由于C语言具有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对软件及系统的开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被应用在众多的领域, 因此C语言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流行的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1.2 C语言特点

C语言之所以被应用在各个领域, 就有很广泛的用途, 成为世界上最为流行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主要是因为C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C语言虽然是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但是C语言可以将低级程序设计语言的语句和结构, 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语句和结构进行紧密的结合, 有很好的实用性;C语言具有其他程序设计语言没有的功能, 数据类型多种多样, 功能较为齐全。为了提高程序的效率, C语言引入指针概念, 使C语言的计算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C语言的适用范围很广, 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之中;C语言程序设计的文件是由数据序列构成, 保证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稳定。

2 C语言的发展历史

C语言的发展是从1972 开始的, 1972 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B语言, B语言是C语言的前身, 但是由于发明B语言的团队干了一件与电话通讯没有关系的事, 因此该团队被立即解散。解散之后改项目被Dennis Ritchie接接收, Dennis Ritchie将B语言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与定位, 将其定位于软件系统方面的应用, 并设计了指针系统, 这样就保证了每个程序都会超过500 行, 这就是刚开始的C语言。经过多年的发展, 到了1982 年, C语言程序设计员发现了“缓冲区溢出”的问题, 但是采取的措施并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到了1984年, C语言程序设计又出现了“错误指针”的问题, 并且数量急剧增加, 这些问题经过C语言程序开发人员一年的研究之后, 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具体解决办法是将C语言进行商业化, 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C++;到了1986 年,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C语言的好处, C语言可以运用到很多的不同平台之上, 从而C语言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C语言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1994年, 人们意识到C语言对机顶盒开发很不合适, 为解决这一问题, 程序设计人员对C语言进行了完善, 加入了互联网的特征, 并将其正式更名为Java, 使其实现了跨平台的移植;但是Java的使用存在的很多的问题, 在1996 年末, 程序员用Java创建了Web页面, 但其打开速度慢, 随后的几年当中, 人们一直在对C语言进行不断研究, 对C语言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经过三年之后, 程序开发人员又开发出了J2EE (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 , 但是由于其不成熟, 价格也比较昂贵, 因此采用J2EE的人特别少;到了2000 年, J2EE的运转好了一点, Java的开发者也加大对其开发研究的投资, 取得了一些成就。经过多年的发展, C语言一直在不断的完善, 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生活, 从而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3 C语言发展现状

3.1 C语言对于程序设计人员的重要性

C语言的发明给程序设计人员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因此C语言程序对于程序设计人员极其重要。具体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C语言程序的语法结构非常简单, 程序设计人员只需要编写简短的程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具有很高的效率, 同时C语言给算法的描述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因此, 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是当前程序设计人员必学的一门技术;其次, 通过对C语言程序的设计, 程序设计人员可以对系统的本质有很清晰的了解, 掌握的知识不管是对于Linux、Windows、Unix还是Unix等系统都适用;最后, C语言程序设计有助于新型语言的产生。

3.2 C语言在市场中应用现状

当前C语言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市场, 由于C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因此在市场上受到绝大多数企业及程序设计人员的青睐。目前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对于C语言程序开发人员极其重视, C语言为计算机系统提供了很好的程序, 让计算机发挥出更多有效的功能, 同时, 有很多的语言编辑器的开发也需要借助C语言程序设计来完成, 此外, 智能手机里面的应用软件也是由C语言开发出来的, 可见C语言在当今市场上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4 结语

C语言的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在市场上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C语言经过多年的发展, 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针对C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有关程序开发人员一直在需求解决的方法, 当前社会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人员的需求量较大, 本文对C语言概念、特点及发展历史进行详细描述, 从而加强对C语言的了解。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世界渐渐的连成了一个整体即“地球村”, “地球村”的形成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C语言作为计算机软件的一门基础性的入门语言, 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 在市场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基于此, 对C语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对C语言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分析, 同时阐述了当前C语言的应用现状, 希望为C语言爱好者提供一些借鉴资料。

关键词:C语言,语言特点,程序设计

参考文献

[1]侯昌昌, 朱玉龙.汇编语言与C语言在编程中的交叉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3 (2) .

[2]郭小梅.汇编语言与C语言的混合编程及应用[J].南京农专学报, 2002 (4) .

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 篇7

一直以来, 夏威夷当地居民对克里奥尔语都有一种复杂的感情。HCE也经常被大家理解为“英语的一种不标准形式”。近年来, 经过当地语言学家、作家及相关学者的努力, 人们逐渐意识到HCE是一种与英语相似却早已脱离英语的独立语言。该文将从历史渊源和语言特色两个角度对夏威夷英语进行介绍。

1 历史渊源

“夏威夷”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公元4世纪左右, 一批波利尼西亚人乘独木舟破浪而至, 在此定居, 为这片岛屿起名“夏威夷”, 意为“原始之家”。最早发现该群岛的欧洲人是西班牙的胡安·盖塔诺, 而真正使其闻名于世的是1778年登岛的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 (Captain James Cook) 。

库克船长的到来使得夏威夷迅速成为对亚贸易的重要海港, 捕鲸业者也在此云集。这时, 一些来自中国和太平洋的皮钦英语表达也被带入夏威夷。然而,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也带来了疾病, 夏威夷群岛的本土人口数量也在此期间急剧减少。1835年夏威夷建成了第一个蔗糖种植园, 而这一产业也在随后急剧扩张。成千上万来自中国、葡萄牙、日本、韩国、波多黎各、俄罗斯、西班牙、菲律宾等众多国家的劳工来到了这片土地。

因人口混杂, 夏威夷语和皮钦语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相互交流的需要, 现实的窘境也于不知不觉中促进着语言的发展, 随后, 一种新的语言变体悄然而生。

19世纪七十年代许多移民举家迁入夏威夷, 其后代不仅学习父母的语言, 也在学校学习着英语。由于受到皮钦英语、夏威夷语和其他移民语言 (尤其是葡萄牙语) 的多重影响, 夏威夷混合英语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 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日趋完善。随后夏威夷英语慢慢被更多人接受和使用, 孩子们也将它用作第一语言。到了19世纪二十年代, HCE已成为夏威夷群岛绝大多数居民所使用的语言。

现如今, 虽然夏威夷官方语言为标准英语和夏威夷语, HCE在夏威夷居民的生活中仍随处可闻。一些广告和广播电台采用HCE进行播报, 一些法律条文也使用HCE进行呈现。

2 语言特征

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夏威夷英语受到了来自诸多语言的影响, 如葡萄牙语、夏威夷语、粤语、日语、菲律宾语、韩语等等, 加之其他因素, HCE的语言特征也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征。该文将分别从词汇、语音、语法三个方面探讨HCE的语言特征。

2.1 词汇

英语作为HCE的源语言之一, 夏威夷英语中很多词汇来源于英语, 但却拥有不同的发音和含义。例如:"beef"可指代"fight", "aunty"和"uncle"可指代任何成年朋友, 或用来表示对长者的尊敬。此外, 一些词组也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stink eye"可指代"dirty look", "chicken skin"可指代"goose bumps".

HCE也包含许多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 尤其是夏威夷语。如:

·来自夏威夷语:

·pau——'finished'

puka——'hole'

akamai——'clever‘

·来自日语:

·Obake——'ghost'

shi-shi——'urinate’

·来自葡萄牙语:

·Malasada——'doughnut without a hole'

除此之外, HCE还使用了一些古老的夏威夷词汇, 许多地名和动植物名都来自于夏威夷语, 例如, 金枪鱼就被称作ahi。

HCE的词汇在被不同语言影响的同时, 也影响着其他语言。例如, 通过夏威夷的冲浪狂潮, HCE慢慢融入了冲浪者的行话之中。此外, 一些HCE词汇, 如"brah"、"da kine"等也在其他语言中找到了归属。

2.2 语音

同其他语言一样, 夏威夷英语自成一套发音体系。尽管其辅音与一般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变体相似, 但在元音上却存在很大不同。鉴于夏威夷英语有自己的拼写系统, 此处所举的例子均基于其HCE形式, 括号中所示为其英语形式。

2.2.1 辅音

1.许多来自英语的词汇中的th被发作't'或'd', 例如tink'think'and dis'this'.

2.r音前t经常被发作ch, 例如chri (chree) 'tree;;r音前d经常被发作j, 例如jril'drill';此外, 发音较快时, s音在r音或tr音前被发作sh, 例如groshri'grocery'和shchrit (shtreet) 'street'.

3.在某些原因后r不发音, 例如paking'parking' (pronounced like'pahking') , sked'scared'还有fo'for'.。有时, 末尾的r被发作元音, 例如dia'dear'和welfea'welfare'.。

2.2.2 元音

在HCE中keen中的ee与kit中的i发音相似, 它们在HCE中的发音介乎其他英语变体之间。Put中的u与good中的oo发音同rule中的u和poor中的oo相近。

此外, HCE有我们通常所说的“纯元音”, 在西班牙语和夏威夷语中即存在这样的音, 而英语中的元音则易延伸或改变。以夏威夷人的名字为例, Kekoa经常被英语使用者发成'Kaykoh-wa'。

2.2.3 语调

HCE最显著的特征当属其语调。夏威夷英语同其他英语变体的不同点之一就是一般疑问句的语调。例如, 在众多英语变体中, 一般疑问句都为升调, 以一个较高的音调结束, 而在HCE中, 一般疑问句则为降调, 以一个较低的音调结束。

此外, 一些来源于英语的HCE词汇因重读音节的改变发音也出现了微小改变。例如:dikshaNEri'dictionary', haraKEIN'hurricane', aelkaHOL'alcohol' (重读音节用大写字母标示) 。

2.3 语法

HCE拥有与标准英语不同的语法形式, 但与某些英语方言的语法形式相似, 同时也受到了其他语言语法规则的影响。该文将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形式同上。

2.3.1 基本句型

·I.介绍地点的句子使用单词ste (stay) 代替be动词:

·Da kaet ste in da haus.

(The cat is in the house.)

·II.单词get被用作'there is/are':

·Get tu mach turis naudeiz.

· (There are too many tourists nowadays.)

·III.Haed (had) 被用作'there was/were':

·Haed dis ol grin haus.

· (There was this old green house.)

·IV.同某些语言一样, 有些句子不用动词:

·Nau yu da hed maen.

(Now you are the head man.)

2.3.2 时和体

I.动词通常没有表时和体的词尾, 取而代之的是在动词之前添加独立的单词来表示时间和方式。这些词被称作“时体标志词”。例如, 过去时的表示通常是在动词之前添加wen。

Dey wen pein hiz skin.

(They painted his skin.)

II.将来时和尚未发生的事情通常用go, gon, 或gona标示。

Yu gon trn in yaw pepa leit?

(Are you going to turn in your paper late?) .

·III.现在进行时有三种表达方式:在动词之前加ste (stay) , 动词可以加也可以不加-ing此尾, 或仅用动词加-ing表示:

·Da kaet ste it da fish.

ste ing

·Da kaet iting da fish.

·All of these mean:The cat's eating the fish.

IV.动词本身 (不加时体标志词或词尾) 用来表示现在经常反复发生的动作、存在的状态、习惯性的动作或听者已知发生在过去的事情 (例如, 讲故事)

·Da kaet it fish.

· (The cat eats fish.)

2.3.3 否定

·HCE有四种表示否定的方式:

·当句中没有动词时直接加nat (no) ;

·Nau yu nat da hed maen.

· (Now you are not the head man.)

·Mai sista nat skini.

· (My sister isn't skinny.)

·在ste、情态动词如kaen (can) 以及没有时体标志词及词尾的动词前直接加no;

·Da kaet no stei in da haus.

(The cat isn't in the house.)

·Jo no kaen plei.

(Joe can't play.)

·Da kaet no it fish.· (The cat doesn't eat fi

· (The cat doesn't eat fish.)

·过去时表否定用neva (never) ;·Ai du om.

·Ai neva du om.

(I didn't do it.) (Note that om (em) is used for'him, her or it'after verbs.)

·there isn't/aren't句型中用nomo (no more) 表否定。·kaukau in da haus.

Nomo

· (There isn't any food in the house.)

3 结论

欧洲航海家库克船长的到来标志着夏威夷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夏威夷英语作为多种语言文化融合的产物应运而生。如今, HCE早已脱离其最初的形式, 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化特征成为世界英语体系中独立的分支。由于受到多种语言的影响, HCE的源语言虽主要是英语, 二者之间却存在很多不同, 将二者一言以蔽之的做法并不可取。

通过对其发展历程与语言特征的探讨, 我们可以看到夏威夷英语 (HCE) 是一种与英语相似却完全独立于英语的语言分支。作为美国的一部分, 作为太平洋的一大枢纽, 夏威夷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了解夏威夷英语将更好地帮我们了解美国、了解世界。

摘要:近年来, 世界英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夏威夷英语便是其重要分支。夏威夷虽为美国众多州郡之一,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把东西方的文化交织在一起, 把南北半球的文明连结在一起, 被人们称之为“世界十字路口”。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夏威夷英语 (或称“夏威夷混合英语”) 特色鲜明。此方面的研究除了能增进我们对世界英语的认识, 也对了解夏威夷这个美国重要军事及经济中心有所裨益。该文将着重从历史渊源和语言特征两个角度进行介绍, 以期展现夏威夷英语的风采。

关键词:夏威夷英语,历史,语言特征

参考文献

[1]Russ, William Adam.The Hawaiian Revolution (1893–94) [M].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1992.

[2]Simonson, Douglas.Pidgin to da Max[M].Honolulu, 1981.

[3]Sakoda, Kent, Jeff Siegel Pidgin Grammar:An Introduction to the Creole Language of Hawaii[M].Honolulu, 2003.

[4]Sally Stewart.Hawaiian English[M].Lonely Planet USA Phrase book, 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 2001.

[5]Coulter, John Wesley.Great Britain in Hawaii:The Captain Cook Monument[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1964, 130 (2) .

[6]The Aloha and Mahalo.[2011-12-11].http://hawaii-guide.info/past.and.present/culture/.

简述英语语言的发展 篇8

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无论从把英语作为母语的绝对人口数量上还是从英语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上来看,英语都远远超过了地球上其他任何一种语言。因此,作为交流的重要媒介,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成了很多人迫切的要求。很多英语学习者可能会发现英语的这样一些特点,比如:语法比较简单,很容易入门;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外来词,词汇量比较大,很难记忆;同义词和近义词很多,同一个对象可能有两个或者以上的单词对应。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英语今天的绚烂多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英语发展史上的三次文化入侵。

二、三次文化侵入对英语语言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欧洲大部分国家的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印欧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入侵事件,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英国的历史就是入侵者的历史而英语的历史就是入侵者所使用的语言的发展史。其中有三次文化入侵对英语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英语。语言学家把英语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和现代英语时期。而三次文化入侵有两次发生在古英语时期。

第一个阶段(从公元450年至1150年)是古英语时期或者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从公元前55年到公元五世纪,罗马人两次入侵不列颠,对其统治达400年之久,当时英语还存在只有凯尔特人的语言———凯尔特语。公元410年,罗马人由于应付自己国家局势的变化,被迫离开了不列颠,接踵而来的是日耳曼人,他们有三个部落组成: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他们使用各自的日耳曼方言,勉强可以交流。后来三个部落合在一起,使用统一的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英语”。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英语单词中有很多来自于古英语,比如:描述人身体部位的词(eye,nose,mouth)、人称代词、表述所有关系的词等,这些词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简单易记,指代的却是人类生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由此可见古英语在今天英语的使用中还占有重要的不能替代的地位。很多伟大的演说家,例如,丘吉尔在演讲的时候都会选择使用古英语来激发人的斗志和情感,他们看中的就是古英语的简短明了,表现力强。

在这个阶段所发生的两次文化入侵,一次是公元6世纪末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牧师把基督教从罗马引入英国,基督教会也在英国建立起来,拉丁语开始了对英语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方人中有90%以上的人信仰基督教,直至今天基督教对于西方人来说,无论从工作上、生活上还是世界观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基督教的引入也为英语增添了400到500个希腊语和拉丁语汇,从而丰富了英语的词汇量,拉丁语也成为英语重要的借用词来源之一。例如:angel(天使),disciple(门徒)和martyr(殉难者)等,这些词汇都与基督教相关。除了词汇之外,基督教徒视为上帝之言的圣书———《圣经》对于英语语言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圣经》中出现的大量的词汇、格言和典故不但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词汇而且也成为了很多文学大家创作的源泉,例如:《圣经》中出现的“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意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知识之树上的果实(禁果),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被称为“人类的失落”(the Fall of Man),这个话题也成为了很多作家讨论的热点,最有名的就是John Milton的《失乐园》和《复乐园》。除此之外《圣经》中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例如:诺亚方舟和摩西的故事,耶稣基督和最后的晚餐等,这些都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创作素材。

英语史上的第二次文化入侵也发生在古英语时期,从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入侵英国,对英语主要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受北欧语的影响,英语的词尾变化和名词的性逐渐消失,所以今天的英语不像其他的欧洲语言一样有着复杂的语法、复杂的词尾变化,以及名词和形容词性、数、格的变化。这一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英国人根本看不懂古英语时期的作品,因为古英语的语法跟现在的语法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专家不借助于词典也很难看得明白。北欧海盗入侵造成的第二个影响就是丰富了英语的词汇,我们今天使用的以sk开头的单词来自于斯堪的纳维亚语,比如:sky,skirt,skin等。

英语发展史上第三次文化入侵发生在中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是英语发展史的第二个阶段(1150年—1500年),公元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领法国人入侵英格兰,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胜英军,成为不列颠的统治者,后人称之为征服者威廉,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诺曼底征服”。据统计,今天的英语中约有30%的词汇量来自于法语词汇,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可见一斑。在诺曼底征服时期,英国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奇异有趣的现象,三种语言(英语、拉丁语和法语)共存,由于统治阶级是法国人,他们讲法语,诺曼底王朝的大多数国王都不懂英语,更别提用英语会话了;受统治的平民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说的是英语,而当时的教会和学者使用拉丁语,这样多种语言混杂使用的现象在语言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在当时的社会根据一个人所说的语言就能判断它的社会地位,体现了语言的阶级性,例如:在英语中,“猪”是“pig”然而“猪肉”却是“pork”;“牛”是“cattle”,“牛肉”却是“beef”;“羊”是“sheep”,“羊肉”却是“mutton”,很多英语学习者对此深感迷惑,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养牲畜的是平民百姓,而端上桌子作为菜肴享用的则是贵族了,身份地位不同,语言也不同。正因为法语在这个时期是贵族的语言,所以说法语成为了一种时尚,直至今日在英语中掺杂几句法语也很时髦。正因为这么多外来词的借入,今天英语的词汇量能达到一百万,这是其他主要语言达不到的,这也造成了英语中多个同义词和近义词的产生,往往有多个词语对应同一个对象。例如,指代时间的就有三个词time,age和epoch。time是本族语英语,最普通的用语;其次是age来自于法语,使用频率仅次于time;最后一个词epoch源自拉丁语,不常用,使用得最少。英语中还有很多的单词来自于法语,例如,plateau,etiquette,reservoir,amateur,surgeon,ballet,unique,plague,chef,campaign等,这些单词的共同特点使拼写形式和发音都不太符合英语的惯例,很难

语用预设翻译浅析

俞燕明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摘要:大部分语用预设与社会文化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不易被目标语文化的人接受,因而在翻译时应格外谨慎。本文探讨了语用预设的特点,并就如何恰当翻译语用预设提出了五个方法:加注、简略化、语境化、转换法和直译。

关键词:语用学语义预设语用预设文化

一、引言

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再创造过程。源语作者与读者拥有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因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预设许多的文化常识,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读者能够自然推理并理解。但这却给来自不同文化的目标语读者造成了不少理解上的困难,文化差异造成了理解上难以跨越的鸿沟。翻译时尤应谨慎处理这些文化负载浓厚的语用预设,好的翻译通过对原作的巧妙再创造,让目标语读者自然轻松地理解其中的“不言而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本文基于语用预设的特点就如何恰当翻译语用预设提出了几点方法,以期有所帮助。

二、语用预设

预设(或称前提)一般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如“John’s brother is 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Leech曾列举了包括属格在内13种语义预设语言因素(1981:181-184)。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比较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受语境的影响,是动态的,具体的。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2)语用预设是一个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Fillmore,1971:276)说话人在实施言

记忆,但是如果能从外来词来源方面来分析和记忆就会事半功倍,这几个单词每个都包含了法语外来词的几个常见的字母组合,分别是eau,ette,oir,eur,eon,et,que,gue,ch,gn等。在平时的学习中通过例子来分类记忆这些字母组合及其发音,记忆单词就变得容易。同时这些单词的存在验证了英语和法语词汇的融合。

英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现代英语时期,对英语影响最大的就是从1620年第一批英国殖民者到达美洲大陆开始的美国英语时期。

三、结语

英语语言漫长的发展史是一个大量吸收外来词丰富自身词汇的历史,也是一个怀着包容的心去吸收和接纳外来文化的历史。正是这样,英语吸取了包括希腊语、拉丁语、基督教词汇、北欧语、法语等外来词,总词汇量达到了一百万,超过了地球上任何一种语言,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语言”;也正是因为英语的包容性,使得英语演变得更加简单、容易掌握,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

语行为时预设了那些能使此言语行为恰当实施的必要条件。(3)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Jackendoff,1972:230)语用预设还表现在说话人会预设他认为对方也拥有的知识。语用预设的这种“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是交际得以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一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话语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用预设绝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引起的,跟语境密切相关,与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交际双方的关系密不可分。总体而言,语用预设有两个基本特征: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具体而言,还有主观性、单向性和隐蔽性。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翻译要求译者忠实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如何让原作者这些“不言而喻”的预设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就成了一个难点,下文将对此作一番探讨。

三、语用预设的翻译

正如Levinson指出的那样“就算两种语言来自相差非常大的语系,它们的语义预设也大体是相通的”(1983:216),语义预设的翻译大都可直译,如:

I saw you and your girlfriend walking in the street yesterday

昨天下午我看到你和你的女朋友在逛街。

“your girlfriend”和“你的女朋友”都预设了“你有女朋友。”又如:

你又在打你的孩子了。

“Again”和“又”都预设了“这已不是第一次打孩子了”。

比较而言,只有一些语用预设是大部分语言所共有的或涉及人类普遍思维和心理反应的,目标语读者可基于这些共同知识体会原作者的“不言而喻”,因而可直译,但大部分语用预设因为与社会文化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不易被目标语文化的人接受,因而应受到格外的关注。如:

乔治的手卡在渠盖里了,因而向消防人员求救。

参考文献

[1]郝澎.英国历史重大事件及著名人物[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7.6.23.

[2]郝澎.基督教与圣经[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7:145.

[3]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2000.

[4]Baugh A.C.英语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魏伟.浅析借词在英语发展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07.9.

[7]宣佳元.试析英语外来语的三大来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8]崔萍.浅谈英语词汇中的借词[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与研究 篇9

1. 语言学的概念

语言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 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定义的语言学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首先是广义的语言学, 广义的语言学指的是一套能够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符号以及相应的表达方式, 能够通过人类的各种感觉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而就狭义的语言学来说, 语言学指的是人类进行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 也就是自然语言。语言不是天生存在的, 而是通过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学习得到的, 因此, 语言的使用也不尽相同, 但其主要的目的是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意见等的沟通。随着人类对语言的研究逐渐深入, 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 这就是语言学, 其主要的任务是研究人类语言的不同分类, 同时, 了解其发展的规则和规律, 促进人类语言的进步和发展。在传统意义上, 语言学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 随着语言学的研究不断深入, 其不仅仅在局限在传统的句法和词语等的研究上, 同时, 还涉及到了人类语言学的发展。通过对每种语言的研究可以发现,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其各自的特点, 然而, 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 却存在着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语言的交际性和社会性。因此, 我们在对语言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研究的语言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确定。第一, 每一种语言都和思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 在对语言进行研究时, 需要将其同该语言产生的思维发展进行相应的联系。第二, 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人类交际, 因此,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交际, 否则其存在便没有了意义。第三, 很多的艺术创作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 像文学和戏剧等, 因此, 优秀的语言能够很好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完美的诠释, 同时, 使作品充满了新鲜感。最后, 语言是人类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 因此, 想要更好的进行语言的继承和发展, 需要将语言学和语言教育进行完美的结合, 两者之间共同发展, 共同促进。

2. 英语语言学的发展初期

在欧洲历史上, 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文化革命, 那就是文艺复兴, 其不仅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同时也是一次重大的艺术革命, 在这一历史时期, 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思想家和学术研究者, 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则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 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戏剧创作家, 其大多数的作品对当时的文艺复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并根据自身的文化底蕴进行了升华, 使文艺复兴运动达到了顶峰。莎士比亚是一位善于采用朴素的素材进行文艺创作的作家, 能够巧妙的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完美的描述, 同时, 其语言风格也趋于简单质朴, 重点是对于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描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 大多数是描述宫廷生活, 但由于其语言风格简单易懂, 不仅仅受当时大多数宫廷皇室的喜爱, 在民间也非常流行, 能够被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接受。莎士比亚早期的生活非常精彩, 他不仅仅对上层社会的生活非常了解, 同时, 他还深入的了解了当时人民的生活, 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 因此,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 能够将各个阶层人们的心理活动进行形象的描述, 使其在许多方面具备了丰富的语言意向, 然后通过其熟练的艺术创作技巧, 将非常多的语言意向通过英语语言向读者进行展示。

到了17世纪末期和18世纪初期阶段, 英国逐渐兴起了工业革命, 这次革命对英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特别是对于当时的航海业, 更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工业革命完成后, 英国的航海业在欧洲具有巨大的优势。除此之外, 英国工程师凯伊发明的飞梭织布机更是使英国的纺织业进行了巨大的改革。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因此, 其逐渐以工业革命的经济财富作为基础, 进行大规模的殖民地扩张政策, 并击败了当时的老牌殖民强国, 巩固了其殖民扩张的地位。随着殖民扩张的规模不断扩大, 英国获取了大量的财富, 同时, 开始对殖民地进行相应的同化政策, 强迫当地人进行英语的学习, 并逐渐将英语作为当地的官方语言。为了能够生存, 大部分的殖民地开始进行英语的学习, 并将英语应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当时, 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 这种形势为英语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传播途径, 因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 英语逐渐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到了18世纪中期, 全球掀起了广泛的民族独立运动, 各族人民开始对殖民运动进行抵制和反抗, 从而寻求自身的发展, 获得自身的独立, 英国的殖民统治区域逐渐缩小。随着殖民地的减少, 英语的使用和流通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尤其是对于北美的殖民地来说, 其反抗斗争最为激烈, 因此, 英国逐渐退出了北美的殖民统治, 然而, 尽管殖民统治逐渐消失, 但是英语已经成为了北美人民日常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交流工具, 因此, 这种情况为英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这种情况不仅局限在北美, 像澳大利亚、印度等都存在着, 随着时代的发展, 英语也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主要流通语言, 甚至一些地区将英语作为当地的官方语言。

在18世纪, 英语的发展还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教育的范围内, 而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仅仅是起步阶段, 因此, 此时的英语研究还受到了当时英国的启蒙文学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当时的英语语言学发展只是在启蒙文学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但从根本上还没有脱离当时的英语语言学文化环境, 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体系。

到了19世纪, 英语的研究出现了重大的突破, 出现了两个重要的人物, 也就是拜伦和雪莱, 这两个文学家的出现为英语语言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突破, 同时, 也为日后的英语语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在这一时期, 英语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言的提炼和创造上, 然后从文化教育方面对语言的社会作用进行分析, 从而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语言的发展不是独立完成的, 离不开社会的进步, 因此, 语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19世纪, 出现了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对当时的英语文学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 对于社会的进步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现代英语语言学的发展

从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 英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并在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同时, 击败了当时发展非常广泛的法语和德语, 奠定了其国际首席交际语言的地位。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世界各国开始将英语教学列入到日常的教育课程中, 英语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深入, 英语的学习逐渐成为各国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手段, 英语发展越来越广阔。

在1916年的语言学相关教学书籍出版后, 现代英语语言学逐渐形成, 并为后期的英语语言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今天的语言学发展来看, 当时对语言学的定义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不足, 但是当时的语言学定义对后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语言和言语、历时和共时等的区分, 对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1957年, 出版了《句法结构》一书, 该书对当时的语言学进行了一场新的革命, 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在该书中, 认为人类具有一种普遍的语言辨别能力, 能够对语言的运行机制进行良好的掌握, 除此之外, 还认为人类的语言研究应该着眼于语言的学习能力, 而不是将重点放在语言行为的研究上。这些观点打破了当时的语言研究界限, 使语言学的研究不在仅仅局限在自身的特点上, 而是逐渐考虑到其他因素所造成的语言变化, 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语言的运用上来。自此以后, 语言学的研究逐渐从多个角度来进行, 像语言学派和语言学家从各个角度来对语言学的发展进行研究, 使人类对语言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逐渐了解了语言学的本质, 并打破了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的限制, 向着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深入。

应用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成果, 其目的是将研究得到的成果应用在语言的教学中以及其他的学科领域中。而在结构语言学中, 其主要的目的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听说等进行强化, 将书、声音和图像相结合, 进行全方位的语言教学。这两种语言学存在较多的不同点, 但是, 两者之间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语言的本身是封闭的, 但是其应用却是开放性的, 能够被社会各个阶层使用。因此, 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其未来研究的重点内容, 为了能够更好进行语言学的研究, 需要对语言的职能和社会地位进行良好的定位, 注重其外向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语言学中仅仅关注语言的内在特性, 也就是封闭性, 这种语言特性限制了语言学的发展, 因此, 其必将被世界所抛弃, 但是在现代语言体系中, 将语言的外向性进行全面的诠释和正确的发展, 增强了语言的价值和作用, 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重要的载体, 能够将人类的思想成果和文字等进行形象的记载和传递。因此, 语言的发展必将参与到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创建中, 这样才能将其价值不断的进行开发。除此之外, 语言的外向性所带来的交际能力, 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任何一种语言来说, 其在发展的初期, 外向的交际能力便已经确定, 无论其如何发展, 内在的规律已经凝结在其内部, 并促进着语言的功能发展。

4. 英语语言的新型发展方向

4.1 英语语言全球化发展

英语全球化的发展同英国早期的殖民统治离不开, 在早期, 英语仅仅是大不列颠的一种本土语言, 仅仅在欧洲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 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逐渐扩张, 其在世界各国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英语的使用地区和国家也越来越多, 随着英语的普及, 英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这使得英语的使用人数与日俱增, 并逐渐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到了20世纪,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世界大国逐渐强大和崛起, 使英语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动, 英语的世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在经济交流等方面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逐渐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通过对英语的发展史进行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英语的发展非常迅速,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以后, 英语已经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社会地位。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 首先是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殖民地使用, 然而, 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逐渐深入, 英语逐渐进入了世界舞台。然后, 英国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 殖民地的面积远远大于本国面积, 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殖民统治, 在殖民地开始进行英语的推广, 使许多不懂英语的人开始学习英语, 英语在殖民地的主导地位逐渐被确立。在当前, 随着英语的普及逐渐深入, 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进行英语的相关教学, 尤其是对于曾经的殖民地国家, 这些国家大部分将英语作为母语, 使英语的流传更加广泛。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逐渐深入, 英语的使用将更加频繁和广泛。

4.2 英语语言的多极化发展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 英语已经逐渐失去了其统一的标准, 逐渐走向多极化的发展道路。英语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同时, 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为当地的英语语言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因此, 导致各地的英语之间存在着众多的区别。除此之外, 在英国本地, 也存在着众多的英语发音, 这就像我国的普通话一样, 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当地的方言, 英语也是如此,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导致英语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总结

综合上述所说, 英语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因此, 其发展历程受到了重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对英语语言体系的学科内容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 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入, 其细化的程度逐渐加深, 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 这些都导致英语语言学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摘要:语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 语言学更是起到了传承和进步的重要作用。英语作为语言学中的一种, 其起源于17世纪, 是当时欧洲的主要语种, 随着历史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 从而记录了整个欧洲的发展史。本文通过对英语语言的发展及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地位研究, 对其发展和对现代人类的意义进行简要的陈述, 同时, 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思路, 使英语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学科演变,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段保晶.浅析英语语言学发展的因素与历史之路[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4 (6) :91-93.

[2]王鑫.专门用途英语的语体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30 (3) :176-178.

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 篇10

关键词:皮钦英语 广州英语 洋泾浜英语 英语历史 中国英语教育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Anglo)、撒克逊(Saxons)和朱特(Jutes)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1] [2],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继英国之后,美国的崛起和强大进一步推动了英语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使英语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目前世界上电子技术储存的信息80%为英文,世界上近70%的科学家用英语读写、交流, 5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四亿多人。仅在亚洲,就有3.5亿人使用英语,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人口的总和。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保守估计在6亿以上)[3] [4],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所望尘莫及的。这样一种语言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它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发展到今天这样?它对推动中国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未来英语教育的方向是什么?本文对此作探索性研究。

一、 从中国海关岸贸易中产生的早期pidgin英语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西方英语国家打交道还是近代的事情。[5]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以中原为中心的陆地国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与外国交往。早期历史上曾经有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和中亚及西亚地区的民族进行丝绸、珠宝和茶马贸易,当时贸易交流使用的语言不是英语(很可能是波斯语、西域等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和中原汉语的混杂语)。随着古丝绸之路贸易的渐渐衰落和消亡,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的漫长历史。历朝历代不断加强围筑万里长城,旨在防止外国(族)侵略,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与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虽然历史上元朝的蒙古大军曾横扫亚欧大陆,但并没有带来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也没有促进蒙古语和汉语向外国的广泛传播)。尽管明朝郑和航海曾名扬东南亚沿海(比哥伦布航海要早80多年),但经济贸易并不是中国外出航海的目的(主要是向周边东南亚小国显示大明帝国“皇恩浩荡”),因此郑和之后的中国仍然是闭关锁国,与国外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直到19世纪初,哥伦布、麦哲伦航海带来葡萄牙、西班牙和后来工业革命带来的英国崛起,海上贸易扩张,贸易船队(及军舰)直逼中国南方海关,急于打开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国人与说英语的外国人打交道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但英语当时作为一种当时并不被官方认可的民间贸易交流的语言首先在南部港口广州一带使用[6-8]。

其实在英语进入中国之前,葡萄牙商人已在澳门与中国人做生意,形成了澳门语与葡萄牙语混杂的商贸语言,可以称之为pidgin葡萄牙语。但是随着英国逐渐取代葡萄牙成为中国主要对外贸易对象, 商业语言也开始向英语转换。由于当时贸易交流主要集中在广州港口,所使用的语言英汉混杂语,带有浓重的广州方言特色,被称之为“广州英语”,也叫广州皮钦(pidgin)英语。产生这种皮钦英语的主要原因是:1)当时没有正规教授英语的學校(在当时教授中国人外语是违反清朝法律的,中国人无法学习正规的英语语法,语法和词汇,但为了做生意,只得偷偷学一点简单的用语,勉强与外商交流;2)当时外国人也不可能学习汉语用中文与中国人交流(在当时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中国人教授外国人汉语都是违反清朝法律的)[7][8]。所有这些限制导致当时的皮钦英语非常简单,大多不符合英语规范, 有些专家考证,当时在商业上常使用的词汇只有几百个。[9-11]

在大约一个半世纪里,具有广州特色的皮钦英语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英语进入中国的雏形。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增加,海上贸易逐渐由广州向新的港口城市上海转移,随之而来的语言交流也带有浓厚的上海地方特色,逐渐兴起了以上海方言为主,夹杂着英文词汇的皮钦英语。由于该语言流行于外滩洋泾浜周边地区,又被称为“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比广州英语的词汇量丰富了许多,语言交流范围也宽广了,不仅限于贸易交流,人们日常生活,社交中都会使用夹杂着上海话的洋泾浜英语。不仅英美人学会了中国皮钦英语, 就连其他国家的商人和游客来中国都用它进行沟通。会讲洋泾浜英语也被看做是有社会地位的象征。

由下面例句可以看出洋泾浜英语的特点:

(1)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2)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3)翘梯(tea)翘梯请吃茶,雪堂(sit down)雪堂请侬坐。

(4)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直到现在,上海的日常用语中还有很多洋泾浜英语的影子:如“拿摩温”(No. One)、“枪势”(chance)、“瘪三”(beg say)、“嘎三壶”(gossip)、“窝塞”(worse)、“邋遢”(litter)等等。据传当时有这样的笑话,一名男厨子找工作时用说洋泾浜英语和外国女主人说:“Twenty dollar one month,eat you,sleep you.” 其实他的意思是说:“月薪二十元,吃你的,住你的”。[14]

nlc202309021110

二、皮钦英语后时代——中国建立正规系统英语教育的坎坷历程

皮钦英语的出现是中国当时社会条件下缺乏正规、系统的英语教育的必然产物,而全面系统的英语教学以及对于标准英语的推崇导致皮钦英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政治、外交、军事、贸易等对英语高标准的需要,一些专门教授学英语的学校陆续在中国建立,如“京师同文馆”就是清朝政府官方办的第一个外语学校,还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方言馆”、“湖北自强学堂”等,都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英语学校。

但当时出于“强兵护国”的政治需要,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带有强烈的 “民族雪耻”意识。在这种学习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只强调理解英语,翻译照会、公文、合约等,因此学习英语的“工具性”极强。当时这些外语学校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翻译人才,另一类意在培养专门军事科技类人才,旨在“强兵护国”。但清朝的这种“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并没有挽救其最终灭亡,取而代之的是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建立的制度较为先进的“中华民国”。

在民国时期尽管英语课开设很普遍,但政局混乱,战乱不断,外语学习仍然停留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陈旧理念里,英语教育没有长足进展。国民党执政后加强了对教会学校的控制,政府办的学校很快超过了教会学校。当时曾激烈争论过有关教会学校可能对中国民众思想,价值观念造成冲击,争论的核心是如何防止中国人的价值观受到西方的负面影响。教会学校越来越被视为“文化和心理分裂的来源”,是帝國主义企图“用宗教来影响和改变中国的工具”。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抵制外语学习,警惕外国思想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由来已久(从清朝到民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英语教育的理念,教育政策和英语教育的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百废待兴,英语教育也受到重视,各大学基本都开设英语课。但是随着中苏政治关系的急速升温,政治需要再次深刻影响外语教育,俄语成了中国外语教育的核心,英语被认为是英美帝国主义的代名词。最能证明当时英语受到遇冷的是1957年全国只有850名中学英语教师,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绝大部分停办。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外语教育又180度转弯,英语重新受到重视。1961年教育部颁发中学英语教学方案,要求重编英语课本。1962年,英语被列为高考科目。两年后,教育部提出在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并要求增加学英语的学生人数。但文革政治斗争的需要把学英语当成与英美帝国主义斗争的政治工具和武器,“Down with imperialism!” “Long live Chairman Mao!”之类的政治口号充斥英语课本 [13]。

“文革”结束后,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建设逐渐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再一次把学习英语推到了重要的位置。纵观改革开放的30多年,利用英语学习外国新科学和技术已成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强国富民的普遍共识。英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掌握英语也成了站在科技前沿和具有全球视野人才的基本要求。但在商品经济盛行的中国,也出现了把英语变成有利可图的商品的现象。

三、英语对中国科学教育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清政府早年建立“京师同文馆”有很强的“强兵互国”,“报仇雪耻”的理念,学习外语的工具性极强。但在开办外语学校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人也意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果断废止实行了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开始引入西方数、理、化等学科的教育。可以说这是中国几千来以来最大的教育改革! 试想,如果我们仍然固守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学数理化,只读《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科举考试只考做秀文章,一篇博得皇帝赏识的八股文章就能换取高官厚禄,不可能有今天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经济的真正繁荣。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往英美国家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重点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留学生现大都学有所成,不论是“海归”还是留在国外从事高精尖科学研究(以各种方式报效国家),为中国科技赶超世界水平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英语不仅为我们提供一个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科学和技术的重要语言媒介,而且对中国的教育思想也有所借鉴和帮助,特别是西方深受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注重逻辑、推理、思辨、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对中国自古以来以文史为主的教育是个很好的补充。应该认识到,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以文科为主的教育历史,真正开始在教育理念中注重实证科学的历史还不长。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一整套科学思维和创新的思想。俗话说,“学形易,学意难”,学会和掌握一两项现代高精尖技术并不很难,但学会先进的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科学思维体系并不容易,而后者是一个民族在世界保持长盛不衰的内在力量。因此在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民族自豪感不断提高之后,学习英语不但不应削弱,而且应该加强(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较强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做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

英语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它已经不专属英、美、加、澳等英语国家),它没有国界,没有民族之分,它所承载的不仅是科技进步,也包含人类的思想文明。和所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样,人类的文明思想并不专属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而是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自从上世纪末,英语事实上已经在科学界普遍使用,被称为科技通用语言。电脑语言编程通用英语,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杂志、论文绝大部分都有英文版,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也是英语,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大都使用英语教学。这一普遍使用英语的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恐怕不会改变。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的涓涓细流必将汇合成全人类共同文明进步的大海,英语将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英语学习外国文明,同时也通过英语向世界介绍和宣传中国文明,融会东西方文明于一身。这种集世界文明精华于一身的独特优势将使中国永远长盛不衰!

nlc202309021110

参考文献

[1] Algeo,J.2010.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6th edition [M]. Boston, USA,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2] 李赋宁.英语史 [M].商务印书馆,2009.

[3] Gen?,B.2010. 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 in Academic Writing [J].The Reading Matrix 10(2):142-151.

[4] 張勇.英语发展史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5] Adamson, B. 2004. China's English: A History of English in Chinese Education [M].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6] 牛道生.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 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 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J].近代史研究, 2001.(3):172-202.

[8] 马伟林.中国皮钦英语的历史地位[J]. 学术界,2005(111):190-195.

[9] 周振鹤.红毛番话索解[J]. 广东社会科学,1998(4):148-149.

[10] (美)亨特,著.冯树铁,等,译.广州番鬼录 [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11] 周振鹤.中国洋泾泯英语最早的语词集[J].广东社会科学,2003(1):77-84.

[12] 邹振环.19世纪早期广州版商贸英语读本的编刊及其影响[J].学术研究,2006(8):92-99.

[13] 汪庆红.中国人的英语纠结[EB/OL].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3/11/15/1087319.shtml.2013-11-15.

[14] 楚越.风光一时的洋泾浜英语 [EB/OL].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64791. 2012-8-8.

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 篇11

如果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英语语言教育算起, 我国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以下简称“英语专业”) 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 “英语热”席卷全国, 英语专业迎来了发展的巨大历史机遇, 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众多高校, 招生人数节节攀升。英语专业2003年招收本科生87, 808人, 2004年招收102, 388人, 居所有普通本科专业招生人数第一位。截止2007年, 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超过900所。[1]英语专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的人才需求, 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语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 英语专业在专业点和学生数量上的激增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英语专业师资和设备的数量与质量无法满足学生激增的需要, 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滑;英语专业发展由于缺乏规划, 导致其地域发展不平衡;各院校英语专业的定位缺乏特色, 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课程标准亟待确立;课程结构不能有效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尚待优化等等。这些问题更突显了如何处理英语专业发展中数量和质量两者关系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 对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 其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出路, 对我国高校各学科、专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发展带来的毕业生数量大、就业困难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必须靠转换发展方式来实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只有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英语教育发展之路。

二.内涵式发展以理念、制度、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为指征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范式的一种, 它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原动力, 是一种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范式。“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是常常被人提到的两种发展范式。“内涵”和“外延”是逻辑学的两大范畴, 是“概念”的两个基本属性;“内涵”, 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的整合, 即事物质的质的规定性;而外延是指具有概念该属性的对象的范围与数量, 它说明该对象“有哪些”, 即概念的量的规定性。“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也可以从隐喻学的角度来理解, 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强调事物“质”方面的发展;“外延式发展”是注重具有相同性质的同类事物的量的积累的发展范式。“内涵式发展”是通过事物内部的改革、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事物的发展品质;“外延式发展”是通过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等外部形态与要素的扩张。“内涵式发展”不能等同于“内涵发展”。从逻辑联系上看, “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是相对应的。“英语专业内涵发展”是指“英语专业”这一概念的内涵的深化与发展;“英语专业外延发展”是指“英语专业”这一概念的外延的拓宽与延展。因此, “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提法仅仅是借用了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事物发展的两种形式或路径, 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影响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因素有理念、文化、政策、环境、数量、规模、结构、速度、条件、质量、效益等。而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范式, 所以高校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不是以专业点设置的数量、学生的规模等表面指标为特征的发展范式, 而是以理念、制度、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内在因素为指征的发展范式。其中质量和结构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2]

三.内涵式发展视阈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策略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原动力的发展范式。高校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包括思想、理念、制度、文化、质量、结构和效益等。其中质量和结构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就要重质量、重规划、重特色、重制度、重结构等。

第一, 内涵式发展重质量, 英语专业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 质量是学科、专业发展的生命线。因为社会对某一专业的评价、学生对某一专业的选择、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归根到底取决于专业的发展质量。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必须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重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英语专业的发展质量应确立市场标准,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定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发挥自身优势, 形成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语言实践能力, 同时能够完成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使命。只有这样, 英语专业才能摆脱由于学生就业率低而被“红牌警告”的尴尬局面。同时,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要考虑多样化和避免用一个统一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英语专业分布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 各高校英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质量标准也应该多元化。

第二, 内涵式发展重规划, 英语专业规划要科学布局要合理

英语专业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部分, 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对于语言规划都给予极大重视, 因为这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安全和国内稳定等重大问题。美国历来把外语教育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 早在1958年就有针对性地提出国防安全法案, 把提高外语教育水平视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3]英语专业规划要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就要在立足国情、了解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现状 (如英语人才需求、人才分布、各专业建设、师资状况等) 的基础上, 结合国家战略进行整体部署。具体而言, 可从纵向方面制定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 对英语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等进行合理规划, 出台相关专业教育政策和规定。从横向方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阶段的英语人才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现状, 明确相应人才比例及规范要求, 以免产生人才失衡与质量滑坡问题。同时要处理好英语专业同其他语种的布局, 形成与其他专业语种和谐共赢的格局。同时要慎重对待英语翻译专业 (2006年开始试点) 和商务英语专业 (2008年开始试点) 等英语衍生专业, 理顺英语专业和这两个专业的关系。[4]另外, 还要注意高校英语专业的共时与历时的布局, 处理好英语专业与大学外语、高职高专、基础教育外语之间的层次性和一体性问题。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有序衔接问题也应得到充分重视。

第三, 内涵式发展重特色, 各类高校英语专业要有各自特色

特色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显著特征。近十年来, 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 存在着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结构趋同现象, 一些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也片面向综合性大学看齐,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 没有特色, 缺乏个性。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迫切要求高校英语专业从千校一面转移到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上来。特色立“业” (专业) 、特色兴“业”应成为各层次、各类型高校英语专业发展共识和追求目标。各高校英语专业要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传承, 突出特色, 找准自己的定位, 办出具有特色的英语专业。譬如重点综合院校和外语类院校要拓展专业视野, 培养精英型、通识型、国际化人才;师范类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英语师资;财经类、理工类院校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高职高专主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各校的全日制英语专业教育与自考、成教、网络英语教育, 以及大学英语教育等亦应均衡发展, 从而避免产生各高校专业定位相似、人才缺乏特色甚至“同质化”的现象。[5]

第四, 内涵式发展重制度, 英语专业课程标准要确立

制度建设是内涵式发展取得成效的保障。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制度问题问题往往是事关全局的问题。同时, 课程活动的本身就是一个关涉诸多不同的行为主体、组织机构和各种规范的复杂的系统, 一切课程活动都必须在课程制度规定的框架内开展。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 是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总体性规定, 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教科书编写等方面的基本规范与标准体系;它对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具有定向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重要意义。制定英语专业课程标准应对人才培养规格、教育内容、学制、师资、教材、图书资料、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予以规定。其中人才培养规格注重多样化, 主张不同院校根据学科定位和社会需求, 在应用型、应用研究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型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培养规格;各类人才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有所不同。英语专业的课程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到整体与个体的协调、地域差异和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现状, 还要摆脱“工学模式”和开发人员单一、对立对课程标准研制的影响, [6]使我国英语专业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加稳步、有序地发展。

第五, 内涵式发展重结构, 英语专业课程要优化

我国英语专业教育除了在宏观上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专业分布之外, 还要注重英语专业微观结构的优化。这种微观结构就是指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所谓课程结构是指高校某一特定专业为了达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类课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首先,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在达到教育部有关大学公共课课时要求和总课时数的基础上, 可以因地制宜开发与开设与地域文化、地方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课程自主权, 协调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开设各类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实践课程) 的同时, 注意各类隐性课程的建设, 如观念性隐性课程 (校风、教风、学风、教育观、价值观、知识观等) 、物质性隐性课程 (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等) 、制度性隐性课程 (学校管理体制、班级管理制度等) 、心理性隐性课程 (师生关系、学生心态等) 。其次, 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处理好工具科、社会科、自然科、体艺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处理好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实践课的关系。

四.小结

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规模扩张和数量增加的粗放式发展后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进入内涵式发展和改革的深水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正在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专业发展的质量, 不断提升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对英语专业进行科学规划, 使其在学科和专业的布局上更加合理;要对各类高校的英语专业进行分类、分层, 使不同类型的英语专业有独特的专业定位和特色的人才培养;要尽快开发英语专业的课程标准, 确立其在英语专业发展中的课程发展指导地位;要对各类型的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 使其更加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总之,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只有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才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栋梁之材。

摘要:内涵式发展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范式, 它以理念、制度、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为指征。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包括理念、制度、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维度的改革与发展, 英语专业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就要重质量、重规划、重特色、重制度、重结构等。

关键词: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 v.cn/publicfiles.

[2]宋新克.论内涵式发展理论视阈中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设置策略[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 (1) .

[3]胡文仲.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1) .

[4][5]戴炜栋.我国外语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 2009 (9) .

上一篇:评估与选择下一篇:直流输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