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2024-05-27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通用12篇)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篇1

随着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的确立, 越来越多的学子走进了独立学院, 开始了他们的求学之旅。英语专业因其就业时的广泛性, 成为部分文科生的首选。和一本、二本外语院校的学生一样,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接受全面的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的训练, 同时也要了解英美社会与文化知识, 提升文化素养。英美文学就是文化知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 如何在英语专业中较好地融入文学教学, 是独立学院英语教学者深思的课题。

1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现状和困惑

独立学院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不同于公立院校, 由于其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低于一本、二本院校, 所以对学生定位于“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其培养计划中, 文化知识型的课程安排得稍少一些。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合并为一门课程, 共计72个学时。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专用教材, 大多数教材的内容及教学时数要求都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给予这门课的学时。更严重的是, 能胜任文学课教学的专业老师并不多。承担这门课的年轻老师能讲清文学史, 却驾驭不了文学作品。很多教师把文学作品赏析上成了精读课, 偏重文学教学。对作品、对人物、对写作风格的诠释, 只能依赖参考书目和网上的评论, 缺乏自己的理解, 很难引领学生赏析。而学生因其词汇量少, 接触原版作品少, 文化背景了解少, 加之缺乏老师的引导, 无法走进文学。倘若问起对某个文学作品的看法, 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单词太多了。”仅此而已, 遑论欣赏。

2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特点, 要求担任此课教学任务的老师采取独特的教学方法, 否则很难将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 领略经典的魅力。

2.1 文学史格式化

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英美文学均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英国文学选读》和《美国文学选读》。此教材的特点是以作品赏析为主, 文学史则在序言部分用中文做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文学毫无感觉的学生来说, 这样的编排很难让学生将某个作家和它时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 因而也就不能体会到作品和时代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将集中介绍的文学史拆开和作品选读一起按时代分成若干个章节, 先讲时代特点, 时代主要文学流派的特点, 主要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然后再认真阅读分析选读中的有关章节。经过这样处理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

鉴于学时的限制, 讲授文学史的方法必须有所突破, 要及时、高效。将文学史格式化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信息量。

下面就是几个经过格式化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史, 如表1所示。

2.2 引导学生成为文学欣赏的主体

格式化文学史可以将浩瀚的文学简单化, 但取代不了文学阅读。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入学成绩低于一本二本的学生是不争的事实, 想在毕业之后和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争取同样的就业机会, 以偏重技能型课程的学习无可厚非。如何让它们主动接受文学的熏陶, 欣赏到经典作品的魅力, 就是任课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走近文学”, 不是地抄下黑板上或多媒体课件上老师对作品的分析;

“走近文学”, 老师要帮学生打开的一个心结就是“生单词太多, 我看不懂。”生单词多毫无疑问是阅读的拦路虎, 但文学欣赏不同与基础英语或高级英语的阅读。后者一定要讲清句子的语法或句法, 讲单词或词组的意义, 而前者却完全可以绕开生单词 (不是完全不在意) , 将重点放在情节发展, 人物塑造方面;

“走近文学”, 是让学生自己走, 任课老师可以牵着学生的“手”, 但“步子”一定要让他们自己迈;

“走近文学”, 一定要让学生自觉走的不太难。

2.2.1“起承转合”识英诗

文学欣赏难, 最难莫过于欣赏诗歌。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连中文诗歌都不懂, 怎么读懂英国诗歌?”那我们就从中文诗歌开始讲解。中文诗歌讲押韵, 英文诗歌也有韵, 比如十四行诗就有严格的韵律;中文诗歌有起, 承, 转, 合, 英语诗歌也有起、承、转、合, 而恰恰就是“起承转合”四个字可以将学生对英诗的畏惧减轻一半。

笔者认为:英诗中的“起”, 是诗人对人或物的客观描述;“承”是诗人用一些修辞手法对人或物作进一步描述;“转”是诗人借人或物言志;而“合”则是诗人产生的联想。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我好似一朵云独自漫游》是用以上方法诠释英诗的最佳选择。

当学生对这种诠释诗歌的模式适应了之后, 笔者再引导他们欣赏拜伦的诗歌《她在美中行》, 济慈的诗歌《希腊古瓮颂》, 阿诺德的诗歌《多佛海滩》, 就会对英诗写什么、怎样写、自己读什么, 怎样读, 似乎就能找到感觉。他们不再纠结生词, 而转而欣赏诗人怎样借修辞抒情, 怎样借景借情言志, 诗歌赏析不再遥不可及。

2.2.2 梳理情节读小说

英文原版小说在赏析中存在篇幅长, 生词多, 人物关系复杂的特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习惯了英语课上老师侧重所谓“语言点”的教学模式, 而对文学课老师在二个学时的教学中完成一篇长达五六页的英文小说选读难以适应。“生词太多了, 看不懂。”他们仍旧以为生词是阅读的主要障碍。

这又是一个误区。

生词多会妨碍阅读,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小说阅读不是精读, 小说阅读和诗歌阅读一样, 不能太纠结生词, 不需要搞清每个句子的结构, 也不需要弄清每个词或词组的用法及衍生意义。小说阅读的重点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读懂意思尤为重要。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囿于文化知识的缺乏和阅读量少等原因的限制, 无法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 也无法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 他们以为读小说无非就是记几个单词或词组而已。

如何让学生读懂英文小说, 进而喜爱读小说, 把小说作为终生的阅读任务是文学赏析课教师的责任。笔者认为可以梳理好小说的情节, 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小说。

以阅读狄更斯的后期作品《远大前程》第39章为例。开始阅读之前, 对狄更斯和狄更斯的作品, 以及《远大前程》写作背景的简单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要做的是“读作品”。

首先“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人物。

天气很糟糕。 (It was wretched weather, stormy and wet, strong and wet and mud, mud, mud, deep in all the streets.通常这样的天气是会有故事的。)

时间是晚上11点左右。 (I read with my watch upon the table, purposing to close my book at eleven o′clock.As I shut it, SainPaul′s and all the many church clock in the city—some leading, some accompanying, some following—struck that hour.) and I listened again, and heard the footstep stum-

有人来访 (…ble in coming on…I took up my reading—lamp and went out to thestair head.Whoever was below had stopped on seeing my lamp.)

阅读至此, 在不查阅字典的情况下, 它冗长的开场白中, 读出了故事的三要素。接下来要关注来访者。本节的关键人物麦格维奇, 从他一出场, 作者就让他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他知道受访者的名字, 并且准确地说出受访者住在公寓的第几层楼。当作者问道:“What floor do you want?”他答道:“The top, Mr.Pip.”见到Pip他很高兴。“I had seen a face that was strange to me looking up with an incomprehensible air of being touched and pleased.”incomprehensible air, 捉摸不透的神情, 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又一伏笔。除了incomprehensible air之外, 作者有引领读者关注来访者的又一神情。“He looked about him with the strongest air—an air of wondering pleasure, as if he had some part in the things he admired.” (他用最奇怪的神情上下打量, 仿佛他看到的东西中有他的功劳。)

来访者不顾Pip的无礼, 用肢体语言帮助Pip回忆起自己是谁。他“took the handkerchief from his neck and twist it round his head.”他“hug himself with both his arms and take a shivering turn across the room, looking back at me for recognition”来访者不是别人, 就是多年前Pip帮助过的逃犯。

当年的逃犯马格维奇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本章的高潮出现了。

Pip告诉马格维奇, 他现在生活很好, 因为“I had been chosen to succeed to some property.”“What property?”马格维奇问。“I don′t know.”Pip答道。“Who′s property”“I don′t know.”“Could I make a guess at your income since you come of age?As to the first figure, now.Five?”马格维奇知道Pip成年后继承的财产第一位数是5.

“Concerning a guardian.”he went on, “some larger.Maybe.Asto the first letter of that′s larger′s name, now, would it be J?”J.

马格维奇知道财产监护人的名字第一个字母是J.

Pip的真实身份真相大白。助他成为有钱的绅士的人不是臆想中的有钱人哈维莎姆小姐 (Miss Harvisham) 而是逃犯马格维奇。

作者事先埋下的两个伏笔:马格维奇的incomprehensible air和the strongest air都找到了答案。他是Pip的恩人, Pip享用的一切全都浸透着他的血汗, 他惊讶, 他自豪, 他高兴,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作者揭示这些伏笔的方式一点也不突兀, 而是娓娓道来, 让Pip和马格维奇通过对话彼此相认。作为英国小说大师, 作者狄更斯讲故事, 制造悬念的功夫可不一般。

本章的阅读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认识Pip, 了解Pip的内心活动, 并欣赏作者剥削人物的神来之笔。

当察觉到马格维奇对自己, 对房间的一切有一种充满喜悦的似曾相识的神情时, 他很反感, 说话的语气毫不客气。 (“I had asked him to question in hospitably enough, for I resentedthe sort of bright and gratified recognition.”)

当Pip认出马格维奇曾经是自己帮助过的逃犯时, 他极不情愿地伸出自己的手, 而马格维奇握到Pip伸出的手时激动不已。Pip的冷漠, 傲慢, 与马格维奇的真诚形成水火两重天。 (Ireluctantly gave him my hands.He grasped them heartily, raisedthem to his lips, kissed, and still held them) .

马格维奇欲亲吻Pip, Pip推开了他。 (I laid a hand upon hisbreast and put him away.)

Pip居高临下, 俨然是这位逃犯的救命恩人。 (Stay!Keep off!If you are grateful to me for what I did when I was a child, I hope you have shown your gratitude by mending your way of life.如果你还对我小时候所作所为心存感激, 我认为你改过自新就已经表明了你的感激。)

此时此刻, Pip还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梦中。Pip的梦粉碎了, 当他得知马格维奇就是他所继承的财产的主人后。此时再看Pip:

马格维奇的问题越来越接近真相, Pip的回答越来越没有底气, 傲慢的Pip在一步一步退守自己的防线。

“When my lips had parted, and had shaped some words thatwere without sound.”嘴唇张开, 却发不出声。

“I faltered.”支支吾吾。

“With my heart beating like a heavy hammer…”心中打鼓。

Pip彻底崩溃了。“All the truth of my position came flashing on me;and its disappointments, dangers, disgraces, consequences of all kinds, rushed in such that I was borne down by them and had to struggle for every breath I drew.”失望, 危险, 羞愧, 各种各样接踵而来的后果, 一起涌上来, 将Pip压垮, 令他窒息。 (…I seemed to be suffocating.) Pip站在那里, 呆呆地站着, 疯狂地看着马格维奇, 感到整个房间像在被海浪冲撞一样, 天旋地转。

Pip的“远大前程”就这样被马格维奇的到来毁灭了。

Pip的人生转折发生在马格维奇向他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异国他乡, 忍受着各种煎熬, 节省下来每一分钱, 资助他成为绅士, 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后。他不再排斥马格维奇, 而是在知道马格维奇又一次成为逃犯后, 他冒着危险又一次伸出援手, 收留了他。马格维奇的经历唤醒了Pip的良知。 (…for his preservation would then have naturally and tenderly addressed my heart.自然地温柔地打动了我的心。)

Pip开始反思。 (…and it was not until I began to think that Ibegan fully to know how wrecked I was, and how the ship in which Ihad sailed was gone to pieces.) 我驾驶的人生之舟被击得粉碎。

在不用翻字典查阅任何单词的情况下, 教师就引导学生走近了Pip, 走近了狄更斯, 也走近了文学。

狄更斯在马格维奇出现时埋下的伏笔, 制造了悬念, 多变而且出人意料的情节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渴望知道马格维奇真实身份的好奇心, 会让他们继续阅读, 直到找出答案。

狄更斯在刻画Pip这个形象时, 利用他和马格维奇之间的对话, 展示了两人在表情, 语言上的鲜明对照, 让我们看到被金钱和上流社会腐蚀的年轻人, 怎样一步一步地由傲慢, 惊愕, 失望, 崩溃到新生的过程。

没有单词和词组的讲解, 没有句子结构的分析, 只有读者随着情节发展, 和主人公一起所经历的困惑, 心跳和心动。

3 结束语

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专业学习期间接受文学经典作品的熏陶很重要。尽管学习者不是一本、二本的学生, 也许英语基础并不是那么“强悍”, 但如果讲授者方法得当, 善于引导学生, 他们是可以、而且能够走进文学的殿堂的。

参考文献

[1]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2]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3]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4]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5]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篇2

John Smith美国第一位作家 Anne Bradstreet第一位移民诗人 Edward Taylor清教徒诗人

文艺复兴时期

Benjamin Franklin 参与了起草独立宣言成名作《Poor Richard’s Almanack》

《Autobiography》

Thomas Paine拥护独立宣言成名作《Great Commoner of Mankind》最平凡的人 常识 理性时代

美国危机

Thomas Jefferson起草了独立宣言

Philip Freneau美国诗歌之父 文艺复兴的诗人《the Wild Honey》野金银花

浪漫主义时期

Irving第一位纯文学作家(belletrist)第一部短篇小说第一位浪漫主义散文体作家(prose stylist)

有国际声誉

< a History of New York>第一部

诙谐作品

Copper开创了海上传奇小说(sea adventure)和边疆传奇(frontier sage)小说

Spy>

Bryant第一个获得美国主要诗人的称号最完美的短诗

Poe现代短故事之父 侦探小说之父

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Emerson超经验主义运动

知识分子独立宣言

Thoreau成名作

Hawthorne象征主义作家

Chillingworth, John Wilson)>

Melville

Longfellow19世纪最受爱戴的诗人< a Psalm of Life>

第一部印第安人

史诗歌

唯一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

现实主义时期

Whitman创建了自由体诗歌free verse美国历史上一部史诗

Dickson该时期最伟大的女诗人< I Died for Beauty>

Stowe该时期唯一的女散文作家< Uncle Tom’s Cabin>

Mark Twain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

Huckleberry Finn>

对美国早期幽默文

学的总结

O.Henry

Henry James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创者

Jack London< the People of the Abyss>

自传体小说

Theodore Dreiser 最成功的小说 金钱

万能

二十世纪文学

Pound意象派的创始人< in a Station of Metro>

Frost自然派诗人

民族诗人

Stevens秩序理念

Eliot现代主义创始人 标志现代主义文学诞生

Fitzgerald

Hemingway推动报告文学的发展

强调moment of truth

Steinbeck美国大萧条时期最杰出的小说家

Faulkner心灵与自己冲突是永恒的主题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成名作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篇3

关键词:英语专业 内涵式发展 策略

一.内涵式发展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英语语言教育算起,我国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专业”)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英语热”席卷全国,英语专业迎来了发展的巨大历史机遇,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众多高校,招生人数节节攀升。英语专业2003年招收本科生87,808人,2004年招收102,388人,居所有普通本科專业招生人数第一位。截止2007年,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超过900所。[1]英语专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的人才需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语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英语专业在专业点和学生数量上的激增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英语专业师资和设备的数量与质量无法满足学生激增的需要,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滑;英语专业发展由于缺乏规划,导致其地域发展不平衡;各院校英语专业的定位缺乏特色,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课程标准亟待确立;课程结构不能有效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尚待优化等等。这些问题更突显了如何处理英语专业发展中数量和质量两者关系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对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其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出路,对我国高校各学科、专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发展带来的毕业生数量大、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必须靠转换发展方式来实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只有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英语教育发展之路。

二.内涵式发展以理念、制度、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为指征

内涵式发展是发展范式的一种,它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原动力,是一种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范式。“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是常常被人提到的两种发展范式。“内涵”和“外延”是逻辑学的两大范畴,是“概念”的两个基本属性;“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的整合,即事物质的质的规定性;而外延是指具有概念该属性的对象的范围与数量,它说明该对象“有哪些”,即概念的量的规定性。“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也可以从隐喻学的角度来理解,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方面的发展;“外延式发展”是注重具有相同性质的同类事物的量的积累的发展范式。“内涵式发展”是通过事物内部的改革、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从而提升事物的发展品质;“外延式发展”是通过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等外部形态与要素的扩张。“内涵式发展”不能等同于“内涵发展”。从逻辑联系上看,“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是相对应的。“英语专业内涵发展”是指“英语专业”这一概念的内涵的深化与发展;“英语专业外延发展”是指“英语专业”这一概念的外延的拓宽与延展。因此,“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提法仅仅是借用了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事物发展的两种形式或路径,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影响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因素有理念、文化、政策、环境、数量、规模、结构、速度、条件、质量、效益等。而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范式,所以高校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不是以专业点设置的数量、学生的规模等表面指标为特征的发展范式,而是以理念、制度、文化、结构、质量和效益等内在因素为指征的发展范式。其中质量和结构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2]

三.内涵式发展视阈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策略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原动力的发展范式。高校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包括思想、理念、制度、文化、质量、结构和效益等。其中质量和结构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就要重质量、重规划、重特色、重制度、重结构等。

第一,内涵式发展重质量,英语专业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质量是学科、专业发展的生命线。因为社会对某一专业的评价、学生对某一专业的选择、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专业的发展质量。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必须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重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英语专业的发展质量应确立市场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语言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完成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使命。只有这样,英语专业才能摆脱由于学生就业率低而被“红牌警告”的尴尬局面。同时,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化和避免用一个统一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英语专业分布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各高校英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质量标准也应该多元化。

第二,内涵式发展重规划,英语专业规划要科学布局要合理

英语专业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部分,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对于语言规划都给予极大重视,因为这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安全和国内稳定等重大问题。美国历来把外语教育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早在1958年就有针对性地提出国防安全法案,把提高外语教育水平视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3]英语专业规划要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就要在立足国情、了解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现状(如英语人才需求、人才分布、各专业建设、师资状况等)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进行整体部署。具体而言,可从纵向方面制定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对英语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等进行合理规划,出台相关专业教育政策和规定。从横向方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阶段的英语人才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现状,明确相应人才比例及规范要求,以免产生人才失衡与质量滑坡问题。同时要处理好英语专业同其他语种的布局,形成与其他专业语种和谐共赢的格局。同时要慎重对待英语翻译专业(2006年开始试点)和商务英语专业(2008年开始试点)等英语衍生专业,理顺英语专业和这两个专业的关系。[4]另外,还要注意高校英语专业的共时与历时的布局,处理好英语专业与大学外语、高职高专、基础教育外语之间的层次性和一体性问题。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有序衔接问题也应得到充分重视。

第三,内涵式发展重特色,各类高校英语专业要有各自特色

特色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显著特征。近十年来,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存在着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结构趋同现象,一些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也片面向综合性大学看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没有特色,缺乏个性。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迫切要求高校英语专业从千校一面转移到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上来。特色立“业”(专业)、特色兴“业”应成为各层次、各类型高校英语专业发展共识和追求目标。各高校英语专业要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传承,突出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具有特色的英语专业。譬如重点综合院校和外语类院校要拓展专业视野,培养精英型、通识型、国际化人才;师范类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質英语师资;财经类、理工类院校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高职高专主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各校的全日制英语专业教育与自考、成教、网络英语教育,以及大学英语教育等亦应均衡发展,从而避免产生各高校专业定位相似、人才缺乏特色甚至“同质化”的现象。[5]

第四,内涵式发展重制度,英语专业课程标准要确立

制度建设是内涵式发展取得成效的保障。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制度问题问题往往是事关全局的问题。同时,课程活动的本身就是一个关涉诸多不同的行为主体、组织机构和各种规范的复杂的系统,一切课程活动都必须在课程制度规定的框架内开展。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是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总体性规定,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教科书编写等方面的基本规范与标准体系;它对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具有定向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重要意义。制定英语专业课程标准应对人才培养规格、教育内容、学制、师资、教材、图书资料、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予以规定。其中人才培养规格注重多样化,主张不同院校根据学科定位和社会需求,在应用型、应用研究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型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培养规格;各类人才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有所不同。英语专业的课程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到整体与个体的协调、地域差异和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现状,还要摆脱“工学模式”和开发人员单一、对立对课程标准研制的影响,[6]使我国英语专业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加稳步、有序地发展。

第五,内涵式发展重结构,英语专业课程要优化

我国英语专业教育除了在宏观上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调整专业分布之外,还要注重英语专业微观结构的优化。这种微观结构就是指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所谓课程结构是指高校某一特定专业为了达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类课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首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在达到教育部有关大学公共课课时要求和总课时数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开发与开设与地域文化、地方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课程自主权,协调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开设各类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的同时,注意各类隐性课程的建设,如观念性隐性课程(校风、教风、学风、教育观、价值观、知识观等)、物质性隐性课程(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等)、制度性隐性课程(学校管理体制、班级管理制度等)、心理性隐性课程(师生关系、学生心态等)。其次,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处理好工具科、社会科、自然科、体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处理好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实践课的关系。

四.小结

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规模扩张和数量增加的粗放式发展后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进入内涵式发展和改革的深水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正在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专业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对英语专业进行科学规划,使其在学科和专业的布局上更加合理;要对各类高校的英语专业进行分类、分层,使不同类型的英语专业有独特的专业定位和特色的人才培养;要尽快开发英语专业的课程标准,确立其在英语专业发展中的课程发展指导地位;要对各类型的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使其更加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总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只有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才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

v.cn/publicfiles.

[2]宋新克.论内涵式发展理论视阈中应用型高校ESP课程设置策略[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1).

[3]胡文仲.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5]戴炜栋.我国外语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09(9).

[6]宋新克.从非正式制度文化的视角看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中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4(3).

注:英语专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英语专业是指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前者是后者的简称;广义的英语专业是人们对英语类专业的统称,涵盖了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等以英语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的专业。本文“英语专业”是狭义上的英语专业。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研究——以英语专业为例(编号2015-QN-170);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商务外语“云课程”研究(编号SKL-2015-1459);2016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云计算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16B880023)。

英语专业语言实践课创新研究 篇4

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为此, 国内英语教学工作者以先进教学理念为基础, 积极寻求创新实践课之路。他们的探索主要涉及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研究, 如唐宪义 (2004) ;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如张海燕 (2009) ;加强英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如黎月玲、袁式亮 (2009) 等。国内研究确实给笔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实践课 (后简称实践课) 创新研究以启发和指导, 但与笔者学校情况又不尽相同。因此, 实行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实践课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2 创新研究背景

2.1 实践课教学暴露出的问题

笔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自成立起来, 一直为学生安排每学期两周的语言实践课程, 旨在为学生扩展英美文化知识, 实践语言技能。改革前该实践课主要由各年级专业课教师承担, 安排在结课后的第17、18周。每个年级有着各自的实践课主题, 如“英语语言文化与实践”、“英语演讲与沟通”等。每位任课教师上报两项教学内容, 由年级负责老师统筹安排时间。实践课结束后, 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和课堂成绩, 综合评定出学生们的实践课成绩。

近两年师生对实践课的反馈不容乐观。不少人流露出倦怠的倾向, 甚至提出取消实践课。通过笔者与师生的座谈, 暴露出以下问题:

(1) 实践课时间安排不合理

实践课的两周时间通常是学生们复习考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那些在学习上前松后紧的学生无暇顾及实践课活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情绪也受影响。

(2) 实践课活动内容不丰富

学生反映实践课内容有相似或过于简单的现象, 英美文化讲座深度不够, 电影赏析收获不大。老师们则感觉每学期都要构思实践课新方案, 耗费很大精力。

(3) 实践课场地受限制

近几年所有的实践课都安排在语音室进行, 话剧表演、辩论赛等活动很难开展, 师生普遍感觉活动受场地限制。

(4) 实践课活动形式不灵活

近几年实践课主要活动形式是教师讲解、课堂讨论及选派代表发言等。发言的往往总是那几个积极活跃的同学, 大部分同学得不到锻炼, 师生时常感觉课堂气氛沉闷。

2.2 实践课创新理论支持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当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为本”、“以学习为本”、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 (夏纪梅, 2001) , 目前被应用于英语教学的许多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这次创新研究的构思是:将英语实践活动提前布置给学生们, 以多种组合方式进行准备, 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监督、指导、组织、评价等作用。这一构思符合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语言习得和社会构建理论, 即语言学习者在语言真正交互过程中不断进行意义的协商和修正, 从而逐渐发展自己的语言体系。学习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来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 (程晓堂, 2004) 由此可以推断, 在英语专业语言实践课中运用任务教学法是切实可行的。

3 创新研究的具体实施

此项创新研究于2012年春季学期的第10周和第14周在英语专业10级 (大二学生) 中正式开始实施。考虑教师布置的竞赛和话剧表演等需要准备时间, 一个月基本可以准备就绪。创新实践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3.1 教师讲座

由全年级7位实践课任课教师进行协商, 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各为学生组织一次英美文化讲座或英文电影赏析讲座, 选取的影片文化内涵要丰富。

3.2 演讲比赛和英文话剧比赛

在初赛阶段, 每个同学需要从指定演讲题目中选择一个参加比赛, 每个班选出4名同学进入决赛。每班安排评委老师, 制定出明确评分标准。没有进入决赛的同学以班级为单位排练英文话剧, 尽可能全体参加。每班安排话剧指导教师, 参与排练, 提供指导。

在决赛阶段, 入围决赛的20名同学参加即兴演讲比赛。演讲决赛后, 进行话剧表演比赛。

演讲比赛和英文话剧比赛中的获奖者获得学院奖励, 并在实践课成绩中得以体现。其他同学的表现和参与情况也反映在实践课成绩中。

3.3 社会实践报告

每班分成若干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 活动内容与教师协商。活动后提交英文社会实践报告。实践报告发送年级公共邮箱, 供师生阅读、评价。

4 创新研究的反馈与分析

笔者于2012年6月向参加该实践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收到有效问卷128份。问卷由个人信息、选择题和简答题三部分组成。

4.1 选择题部分统计与分析

绝大部分英语专业同学对这次实践课改革给予了肯定。如单选题中, 72.7%的同学赞同实践课时间调整;77.3%的同学感到注意力更为集中, 收获感更强;83.6%的同学认为活动内容安排合理。多项选择题中, 65%的同学认为演讲比赛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70%的同学感觉英文话剧表演使他们的课余生活充实, 并看到了同学们的潜能, 增强了友谊;58%的同学认为从排练到改编剧本, 同学们表现出了无限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同学间的友谊也加深了;55%的同学感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无论是参观, 还是校园采访, 都使他们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4.2 简答题部分统计与分析

在简答题部分, 117名同学表示在经历了传统型和改革型实践课教学后, 他们更倾向于改革型教学模式, 10名同学倾向于传统型教学模式, 1名同学无明确倾向。

倾向于改革型教学模式的同学陈述的理由主要体现在时间安排、活动组织和对实践课改革的感受三个方面。他们认为这次实践课时间安排合理, 活动形式多样, 活动中能感受超越、激情和友谊。

倾向于传统型教学模式的同学陈述的理由主要体现在时间安排和学习收获方面。他们认为感觉实践课实践调整造成期末学业压力大, 且安排在学期中间的实践课打乱了正常的学习计划。

4.3 建议

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他们希望学院在活动经费、场地、与外界沟通方面加强支持力度;希望老师们能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课件, 参与学生的社会活动, 给学生更多实战练习的机会;希望在实践课时间上安排更加合理, 使学生身心更加投入;希望活动形式多姿多彩, 除语言竞技比赛外, 可安排英语联谊会、经典影片影评、模联、英国议会制辩论等。

5 结束语

通过该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英语专业语言实践课的改革是必要的, 大多数学生对本次改革尝试持肯定态度。这次创新实践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更为重要的是, 这次改革实践, 加强了师生沟通, 使实践课任课教师了解了学生们对实践课的真实感受和希望, 明确了新学期进一步完善实践课的方向。

任务教学法与英语专业语言实践活动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实践课教学的一条创新之路。只有不断摸索、完善, 才能形成培养创新人才切实需要的科学的实践课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黎月玲, 袁式亮.应用英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31) .

[3]唐宪义.以建构主义为导向的英语实践教学原则与策略[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 (5) .

[4]夏纪梅.“任务教学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效益[J].中国大学教学, 2001 (2) .

英语语言学专业简历 篇5

姓名:YJBYS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6年10月30日

专业:英语语言学

学历:研二

联系电话: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外向,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处事能力强。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并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在校期间连续四年获得二等奖学金,并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跟随老师做过一些翻译工作,并做过家教。

本科在校期间任职情况 :

. 9 —— . 6 在班级担任班长职务

2006 . 9 —— . 6 担任团支书职务

2007 . 9 —— . 6 担任班级学习委员

社会实践和实习情况:

2006.7 —— 2006.8 与朋友创办了暑期英语培训班,在一段时间的辅导、合作中,学生英语成绩得到提高并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受学生家长的好评。

2007.9 —2007.11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 在国家级重点示范学校荣县中学实习,担任高一英语教学工作,并担任高一文科班班主任工作,实习成绩优秀,教学成绩优秀

2008 .7 —— 2008.8 在自贡市荣县宏运汽贸公司实习,担任办公室助理职务,负责办公室的日常事务,运用熟练的办公自动化设备,起草及审查各种办公室文件;编排、打印档案;处理各项管理事务,协助领导做好管理工作,受到领导们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6-2009.8 在太阳花英语培训学校担任英语老师,深受学生的好评。

2010.3-2010.6 从事家教工作

在校期间获奖、成果情况;

2005.5 一等奖学金

2005.12 二等奖学金

2006.4 二等奖学金

2006.12 二等奖学金

2007.4 二等奖学金

2007.12 二等奖学金

2008.4 二等奖学金

获得证书情况:

英语专业八级证书(TEM8) 英语专业四级证书(TEM4) 大学英语六级证书(CET6) 四川省计算机二级证书 国家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教师资格证

主修专业课程:

综合英语 基础英语 泛读指导 视听说 听力 写作指导 语音 普通话 商贸英语 语法 语言学 英美文学 英美文化 日语 口语

个人专长: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篇6

【关键词】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教学改革 研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往来的深入,英语交流与对话日益深入频繁,而高校英语教学也一度备受关注。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教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英语课程体系及学生英语表达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倡导的文史不分家理念使得英美文学教学成为学生语感及人文素养提升的主渠道,所以在该背景下加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与调整势在必行。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理论上进行完善,实践上进行推进才能让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起到教学引导与促进作用。

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宏观解读

英美文学真正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始于二十世纪初。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英美文学所倡导的人文素养培养对学生语感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学课程在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受到较大影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多数高校的调查研究显示,英美文学课程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多、教学重视不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陈旧等系类问题,严重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与实施,而高校基于自身教学实际提出的教学侧重点调整也一度成为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开展的阻碍因素,文学性的关注逐渐减弱,更多的侧重于语言教学与翻译实践,英美文学原有的课程教学优势不复存在,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降。因此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关注与重点回归成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实现英美文学课程主导地位的回归,在注重基础语法教育与语言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人文修养的提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结晶的表现,已经不仅仅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更是某段历史时期内艺术发展水平的整体映射,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关注与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正确看待历史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与表达。此外,文学是国家现实生活的文化体现,反映的是民族心声,记录的是时代强音,而英美文学则为学生了解这些历史民族化的东西提供了思路,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是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梳理,对艺术美感的把握。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涵盖历史文学的综合性课程不仅仅提升学生素养,塑造精神品质,更在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结构及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理应着眼于英语教学的宏观大局,从细节上做好英语教学的准备工作。

二、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既存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与传统化使得教学实效性不高。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素质教育强势推入的新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成为阻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等系列课程改革的主要阻力。多数高校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往往将教学侧重点集中于作品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简介及作品主旨概括等几大方面,教学内容也往往局限于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的表达与讨论及文学风格的评价等,虽然这些内容的讲解与阐述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掌握基本的文学史实,但这些内容的阐述更侧重于政治与历史,与文学的关联性不大,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成为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加上文学性色彩的缺失,学生学习及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而来自教师层面的知识灌输也一度让学生失去与文学直接接触与交流的内动力,高校学生逐渐丧失对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多及考试评价的单一化。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传输与潜移默化的文学培养滋润,这就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内化。但是我国多数高校给予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时间仅为正常教学时数的八分之一,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却因为涵盖多个方面,教学内容相对繁杂,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使得多数学生难以真正消化英美文学勘课程知识,教学流于形式,实效性差。此外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局限性还表现为教学评价方法的单一化,主要表现为考试模式的单一化。多数高校对英美文学的考核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作答,以单一的考试形式判断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的考核,与我国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也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背道而驰。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理想。

3.英美文学课程教材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我国针对英美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现有的英美文学课程教材来看,版本较多但与高校英语教学实际不匹配,并且与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衔接差距,也就是说真正适合高校学生的英美文学教材并不多见。因此教材问题成为制约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施的一大障碍。除了课堂用书外,适合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拓展及自我练习的英美文学教学参考也相对较少,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使得文学课程的操练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反馈英美文学的课程学习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自我内化的东西较少。

三、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探讨

1.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英美文学不仅仅内容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量也得到极大的丰富与积累,而要学生掌握全部的英美文学作品或者对现有的英美文学作品有全部的了解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中应树立精品意识,借助少而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效,确保教学质量。少而精也是指导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原则,少,就是基于某个时代或者某个作家群体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进行教学引导,通过个例的学习解读去把握特定历史时期或者特定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动机与文学创作理念,从而把握该时期英美文学的精髓。比如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选择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去研究,特别是选取其代表性的作品《哈姆雷特》去分析人物塑造的意义,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分析去把握英美文学的整体特征。所谓的精就是教学中深入开去,让学生把知识吃透,通过学习实现外在知识的内化,让学生获取文学的永恒滋润。与少而精的教学理念对立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弱化自己的课堂主导角色,只需要对所选的名著提出学生应了解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总结,具体的教学放给学生,学生自由进入到英美文学的阅读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觉学习,通过这种开放启发式的教学实现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我们以英美诗歌教学为例,教师只需要就英美诗歌的诗体、意境及音韵等基本概念有着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自身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艺术美,完成诗歌基础知识的内化。做好量的控制,打造教学精品是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重新定位。endprint

2.关注文化内涵,做好德育内容的教学融入。文学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体现形式之一,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作家的创作活动、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文学研究的解读涵盖了历史、心理及自然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时理应注重其丰富文化内涵的教学发掘,实现民族文化与文学历史讲解的统一,英美文学不仅仅注重学生语感的提升,更在于优秀文学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理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找现实契合点,恰当地融入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西方文学《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时引导学生学习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服务人类的伟大奉献精神,学习《伊利亚特》则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学习《巴黎圣母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美的概念,从而实现心灵美的塑造。在英美文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让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得到成大程度的发挥。

3.发挥媒介优势,做好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引入。伴随经济的多元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的是多媒体教学媒介的教学运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绘声绘色的英语对白及原汁原味的英语发音可以让学生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英美文学,融入英美文学的课程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大大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英美文学《傲慢与偏见》及《简爱》时可以将故事情节予与教案结合在一起,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学生在故事情境的再现与深刻的教学解读中建构起丰富直观的文学认识,做好英美课程知识的消化。

4.开展实践活动,加强考试体系改革与完善。英美文学如果只是基于理论层面的引导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理应注重教学实践的开展与部署。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英美文学课外实践可以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角色扮演,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松弛有度,建构起英美文学学习的良好氛围。而教师应鼓励学生英美文学实践参与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思考与表达的能力。其中小组合作模式是组织英美文学实践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分组可以相互启发,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得到共同提升。此外针对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可以应做好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整与优化。摒弃那种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核的做法,让学生获取全面客观的评定,实现两个结合与两个侧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最终考核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日常表现,将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大胆质疑等纳入到英美文学考核的范围内,从而得出真正全面的评价。侧重于自评与互评两种模式,自评就是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对与同学的对比中发现自己英美文学认识上的优缺点,从而做好对英美文学知识的全面梳理与内化。他评主要是教师层面的评价,教师应实事求是,综合学生的个性、兴趣、认知层次进行全面的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与客观。只有考核方式上的丰富与完善才能更好地推进英美文学教学。

结束语: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意义日益凸显,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关注与解读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从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入手,在明确既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层面提出了改革策略,为新时期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03:14-18.

[2]吕国秋.人文精神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1:73-75.

[3]李富乐.对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09,01:12-13.

[4]宋晓晴.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河套学院学报,2013,03:42-45.

[5]刘翠娟.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45+149.

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刍议 篇7

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新型的外语人才, 国家教育部颁发执行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新《大纲》在外语人才的素质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英语专业人才不应局限于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运用技能, 而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1]《大纲》的说明中有关基础课的说明是:“开设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开阔思维, 拓宽知识结构。通过阅读和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 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主要通过英美文学的教学来实现。新《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健康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因此, 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有必要克服一切困难,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把学生培养成为新型的具有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

2 英美文学教学的必要性

2.1 文学和文化。

国内的许多知名学者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外语专业的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基本素质、文化素质至关重要, 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等。

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 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的因素。文学课既为全面学好英语这门学科所必需, 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知识营养素。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既可以获得对文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获得了解英美地理历史、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风俗等的机会。Sage (1987) 认为:文学对于提高文化的了解度, 使学生受到文学语言的熏陶, 扩大学生总的知识面都是很重要的。Collie与Slater (1987) 认为:文学提供真实的材料、文化和语言营养, 使人卷入。[2] (29)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 要透彻理解、分析和鉴赏文学, 离开了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作品中的语言就如同痴人说梦, 也谈不上对文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更无从谈起文学的鉴赏能力。例如:要想让学生读懂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尼古特 (1922-2007) 的代表作《五号屠场》 (1969) , 首先就要他们了解当时美国挑起的对越南的战争, 美国总统肯尼迪和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的事件, 以及美国社会的动荡不安, 人民生活的空虚和拜金主义的影响, 了解这样一个文化背景无疑会加深学生对小说《五号屠场》的深刻理解和体会。因此, 英美文学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它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良好文化修养和高素质英语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通过英美文学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 塑造完美人格, 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2 文学和语言。

我国外语界也开始意识到“语言与文学无法分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又是艺术的语言, 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典雅深邃的特点, 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的语言材料;文学语言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 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具有朴实自然, 通俗易懂, 易为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的“菁华”, 英语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莎士比亚的戏剧、华兹华斯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美文学作品。很难想象一个英语语言学习者不大量通读反映英美民族文化和英美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会有很高的语言涵养和文化素质。学习英语语言而不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他的英语说得再流利也是一通大白话, 淡而无味, 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一些国家里, 英语被用作不同民族间的混合语, 常常只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 学生可能没有机会进入非正式语域。而扩大学生非正式英语语体的一种方法是学习英美文学作品。在英美文学作品里, 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材料;在英美文学这个大海洋里, 不仅有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 而且有充满文学色彩的语料词库, 其中有许多比较随便或较亲切的句子, 富于哲理智理名言和警言警句。这对于提高学生对正式和非正式英语的了解都是很有价值的。

3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 不仅极大地扩展了文学课的教学容量,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1 可以改善以往文学课“史”“选”不能兼顾的局面。

比如:文学课的任课教师可以把文学史的介绍, 包括把作家所属年代、作家背景、主要作品的优美且重要的选段制作成课件, 配上图片、声音甚至录像等图文并茂的形式, 把作家所属的历史年代背景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把长篇累牍的文学史压制成生动的录像形式, 让学生感性地学文学史。这比简单枯燥地讲述生动有趣得多, 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又能增加学生对英美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学生清楚地认识了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后, 就会为接下来的文学作品欣赏作好充分的准备。

3.2 可以弥补以往文学课中文学理论的不足或缺失现象。

由于文学理论枯燥乏味、艰涩难懂, 有的教师只是点到为止, 而有的干脆只字不提。这就给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评论带来一定的难度, 甚至有的学生连一篇作品的评论性文章都写不好。这不利于培养新型的具有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条理地将文学作品所牵涉的文学理论介绍给学生。例如, 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库尔特·冯尼古特 (1922-2007) 的代表作《五号屠场》 (1969) 。上这一堂课的时候, 作为教师, 你可以运用多媒体以形象生动地形式来给学生展现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接着让学生观看《五号屠场》的电影光盘, 给学生一段时间谈论观后感。然后给学生讲解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 以及荒诞的后现代主义的元小说叙述、不确定性、碎片拼贴和重复等特征。接着和学生一起剪切小说的片段, 通过主人公毕利的二战经历, 亲眼目睹德累斯顿的大轰炸, 以及他荒诞、悲观、无奈和屈从的一生。看哪部分属于元小说叙述, 哪些地方表现了小说的不确定性、碎片拼贴和重复等特征。这样学生就不会对后现代主义这个文学理论一头雾水, 比较透彻地了解后现代主义这个文学术语, 也能够充分理解小说《五号屠场》的反战及屈从的主题, 了解战争的虚伪和残酷, 理解作者的反对战争和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这就使得原来枯燥、空洞的文学理论的介绍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了大量的文学知识, 又教会了学生如何运用文学理论去分析文学作品, 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 教师就不仅仅是对学生“授之以鱼”, 还“授之以渔”, 而后者才是文学教学的目的所在, 不仅极大地扩展了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容量和密度,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质量。

3.3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习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常常采用“教师讲, 学生听”的说教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法, 而在多媒体技术辅助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帮助, 可以挑选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材, 或者从大量的有着不同缺陷的教材里编选适合学生的教材, 给课堂的多样性提供条件。它能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教学内容, 使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量多, 内容新, 使传统古板单调的文字教材变成有图、有声、有色的图文并茂的教材, 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 而是一边听教师的讲解, 一边观看课件的演示, 随着教师的讲解, 或者是观看电影光盘, 或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优美片段。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会自己学习, 独立思考, 自己去探索, 获取知识, 培养技能, 成为新型的具有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

教师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 诸如规定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阅哪一个作家的哪一部文学名著, 或者通过学校的网络观看这部名著的电影,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增长学生的文学知识和欣赏能力, 而且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 减少课堂的讲解时间, 从而扩展教学容量, 同时也可以无形当中给学生上网指明正确的方向。通过E-mail来批改学生的文学作品评论和学期论文, 和学生探讨不同作家的作品, 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 可以为那些在课堂上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交际能力。

传统的闭卷考试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学生用功程度和记忆力的考核, 对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抑制和扼杀。这种命题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程爱民教授根据其调查结果提出:少用闭卷, 增加主观题期末考试与学期论文和读书报告相结合。[3] (14-18) 这总结了大多数关于英美文学考试改革的意见。刘存波等认为测试可采用更多的形式, 并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如讨论、口头表述、写影评、上网查资料等, 再结合课堂表现和课程论文。[4] (89) 笔者通过多年的英美文学教学经验认为, 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实施上面所提到的各种各样的考试方法,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主观性的试题可以用网络上的考试软件进行;客观性的试题诸如作品评论、学期论文, 教师可以适当地在不影响学生隐私权的情况下把它们放到网上, 让大家互评, 教师再评, 最后的综合成绩就是这个学生的客观试题的成绩。实行多种多样的考试方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综上所述, 英美文学教学对于学习语言、学习文化知识、促进外语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是一种资源, 英美文学教学应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下, 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发这一资源,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者的人文修养水平、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摘要: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英美文学既为全面学好英语这门学科所必须, 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知识营养素。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语言,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熊英.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J].辽宁高职学报, 2002, (2) :29.

[3]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2000, (1) :14-18.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 篇8

1.采用互动教学法

我们在以往教学中, 认为老师是整堂课程的主宰, 老师是所谓的百科全书, 是不可动摇的权威, 这样传统教学的方式下只会促使学生心理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 对此, 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师生之间要加强互动的关系, 互动关系式可以展示师生之间同样在解决语言认识方面的所有问题, 还可以表现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也在互动, 我们必须要相信学生是具备主观能动性的, 是具备很大的潜力的, 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那么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来讲, 学生是陌生的, 对于陌生的知识学习取来肯定是困难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之后利用查阅来的知识进行发表和讲解意见, 我们老师根据学生发表的意见和想法作出评价, 即使是错误的, 也要给予鼓励, 这样互动方式是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独特之处, 另外, 我们还要给学生创造一些互动的机会, 将所有学生分成个别小组, 每个小组中选出发言代表, 每个小组组长负责为组员分配好各自的任务, 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探讨, 最终不单单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还可以锻炼相互协作的精神, 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动手能力。

2.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素质的渗透

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和道德修养,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事, 那么对于英语来讲, 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也是同等的重要, 是分不开的, 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 不是会像消遣娱乐或是消磨时光那样的简单。文学就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珍宝, 是稀有的财富, 对此, 要引导学生有深度和学习文学, 也知道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大量的诗词歌赋和散文, 最终通过这些学习领悟到道理, 进而树立起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 诗歌《雪夜停林边》 (StoppingbyWoods onaSnowyEvening) , 是一首很漂亮的押韵诗。在这首诗中, 诗中人赶着马车来到一片树林边上, 尽情地欣赏着夜色中的树林和白雪。美景醉人, 他久久不愿离去。但他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离去, 因为他的人生道路还未走完, 他的任务还未完成, 还有许多事情正等着他去做。教师在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使命与诱惑的问题, 这样, 学知识与学做人就有机地统一起来。

3.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 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 枯燥的内容直观化, 深奥的知识浅显化, 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凸现教学的重点,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 在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比较文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将要进行比较的两位作家的相关资料, 如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等, 并制作成POWER-POINT的形式。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播放声音和影像等资料, 对两位作家及作品进行更加直观的对比讲解。课堂上教师还可以从文学选读教材中选取作家代表作中的经典部分所对应的影像资料作为课堂的导入给学生播放。这种更加直观、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 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4.结束语

探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 篇9

一、多用陈述句

计算机英语的科学严谨特性决定了其多选择论述性、条理性强的陈述句, 如罗列事实或状态、表述概念定义、专业术语以及阐述现象结果等。

(1) Software is the set of instructions a computer uses to manipulate data.

译文:软件是计算机用来处理数据的一套指令。

(2) Hardware components work together with software to perform calculation、organize data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 computer.

译文:硬件和软件一起工作来执行计算、组织数据和与其它计算机通信的任务。

二、多用祈使句

在计算机英语中, 许多科技文献是关于设备的安装流程、使用说明书、系统的维护维修的操作步骤等, 此类句子无需指明主语, 多使用祈使句, 重点强调动作, 并达到简练句子的目的。

(1) Insert the memory strip to the memory strip slot 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

译文:将内存条按照方向插到内存条槽内。

(2) Turn the product power off, wait at least 30seconds, and then turn the product power on and wait for it to initialize.

译文:关闭产品电源, 至少等30秒后再打开电源, 然后等待产品初始化。

三、多用被动语态

计算机英语的研究内容具有客观性, 主语通常是无生命的, 侧重说明谓语动词和它的动作对象之间的关系, 其行为发出者没有必要说明, 此类句子多用被动语态。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大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句子使用被动语态。

(1) The input unit is used to input information and commands to the CPU for processing.

译文:输入设备是用来向CPU输入要进行处理的信息和命令。

(2) All network traffic must be broken up by sending computer into small“packets”.

译文:所有的网络传输都必须被发送端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数据包。

四、多用非谓语动词

计算机英语行文简练, 结构紧凑, 句子结构当中大量采用非谓语动词形式, 常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 使用分词独立结构代替状语从句或并列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 介词+动名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 这样, 可缩短句子, 又比较醒目。

(1) The World Wide Web is a large network of Internet servers providing hypertext and other services to terminals running client application such as a browser.

译文:万维网是因特网服务器的大型网络, 它向运行客户应用程序如浏览器软件的终端提供超文本和其他服务。

(2) Installing your own computer is not only a valuable skill to possess, but it is also a very simple one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译文:自己组装计算机不仅仅是一项需要掌握的有价值的技能, 而且这项技能也是非常简单、易学易懂的。

五、多用后置定语

为了使语言达到准确、完整, 在计算机英语句子中, 对主语或宾语中的名词常常使用定语和定语从句加以修饰, 且许多是放在所修饰名词或句子的后面。

(1)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is the language most frequently used to express web pages.

译文:超文本标识语言是表示网页最常用的语言。

(2) On a star network, all data that transfers from one computer to another passes the central node.

译文:在星型网络中, 从一台计算机传到另一计算机的所有数据都通过中央结点。

六、多用复合长句

为了表述一个复杂概念, 使之逻辑严密, 结构紧凑, 计算机英语常常使用复合长句, 具有修饰语多、并列成分多、语言结构层次多等特点。

(1) Most users that access the Internet do so merely by running application programs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TCP/IP technology, the structure of the underlying internet, or event the path the data travels to its destination.

译文:大多数访问因特网的用户只运行应用程序而不了解TCP/IP技术、互联网基本结构, 甚至不了解数据到达目的站的路径。

(2) The sound card is an expansion card that converts analog audio signals from a microphone, audio type, or other sources into digital form that can be stored as a computer audio file, and converts computer audio file into electrical signals that can be played through a speaker.

译文:声卡是一种扩展卡, 用来将话筒、音频磁带或其他来源的模拟音频信号转换成能够以计算机音频文件格式存储的数字化形式, 同时, 将计算机的音频文件转换成能够在扬声器中播放的电信号。

七、多用现在时态

计算机英语所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象和规律, 所以, 句中谓语动词多采用现在时态, 包括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等。

(1) A password is a secret word or phrase that give a user access to a particular program or system.

译文:密码是一个秘密的字或短语, 它使用户能够访问一个特定程序或系统。

(2) The product has detected print media in th tray that does not match the configuration for the tray.

译文:产品检测到纸盘中的打印介质与纸盘配置不相符。

综上所述, 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普通英语的一些特点的同时, 还具有以上这些特点, 熟悉和掌握这些特点, 对准确透彻的理解计算机技术原文有很大帮助。在加强计算机方面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加上大量的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章, 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计算机英语的理解, 一定能够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

参考文献

[1]张传娟陈明实用计算机英语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12月

[2]丛书编委会计算机类专业英语中国电子出版社2008年08月

[3]张锦关于计算机英语翻译问题的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年2月

[4]袁佳计算机英语中一些常见句式的翻译海外英语2010年11月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篇10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客观上要求高职英语教学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实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实用英语处理日常事物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为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以语言教学、语言讲解和技能训练为主,进行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专业阶段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主要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学生运用专业英语技能阅读国外专业文献、专业报告的能力,而EGP与ESP的完美结合对于实现高职英语课程的职业方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学现状入手,对高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模式与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ESP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专业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ESP)的简称,是指与某一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Hutchinson&Waters)。对ESP教学的目的,英国学者Robinson曾明确指出:“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ESP的真正目的。”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设计、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及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ESP既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又是基础英语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与实践。也就是说ESP教学为学生讲英语并应用于专业领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英语在工作岗位开展涉外交际、交流及研究等工作。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方法,ESP和EGP既是并列关系,又是接续关系。就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其英语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为EGP教学,训练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英语语言的普遍性,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专业阶段为ESP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为目标,解决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没有掌握或尚未完全掌握的专门语体内英语知识和技能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某专业学科交流的能力,在职业范围内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

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起来的教学体系,ESP强调从专业的需求出发,探求一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它以实用为导向,与职业紧密结合,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ESP提出整个英语教学要“以学生需要为中心”,而且认为要把英语作为手段或工具来学习运用,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语言学科。ESP学习者不是为单纯的语言目的学习语言,而是要通过语言去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它是一种针对性特强、以实用能力训练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方法,符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客观实际。将其引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对转换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ESP课程开设的模式及其途径

(一)把EGP和ESP相融合的英语课堂由英语专业教师来承担。

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师主要有两类,一是英语专业教师,二是专业教师中英语较好者,以前者为主。实践中,前者英语语言功底扎实,听力口语俱佳,但一接触到专业知识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后者虽专业功底较深,但英语语音不准,基础不扎实,听力口语更差。鉴于高职EGP课程课时少、专业课程紧且任务重的特点,不可能独立专门设置专业英语课程和聘请额外的专业英语教师任教。为此,把EGP和ESP相融合的英语教学任务,只能由英语专业教师来承担。

(二)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双师型”英语专业教师师资队伍。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学与实训成功的关键。教师的专业化主要包括教师的理论素养、学科知识、教学实践和教学品质。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专业上必须是“全能型”的,即在理论上要能讲得清,在实训指导上要过得硬。教师除了能正常地给学生讲解演示外,还应能指导学生操作,具有随时解答各种问题和排除操作故障的能力。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质迫在眉睫。教师除了自行钻研外,还应到涉外企业、公司、企业等相关单位、甚至生产一线,虚心学习,做到多请教、多实践、多总结,力争成为真正的业务能手,真正掌握实际应用中的专业英语,进而为专业英语的教学打下扎实基础。

针对高职教育所要突出的“职业性”,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对知识的传授应从培养岗位能力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因此,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显得尤为必要。专职教师应既懂英语又懂专业,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为此,专业英语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最新的专业趋势及专业英语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应英语专业教师的特长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及其对专业及其行业前沿最新动态的了解与把握,从而更好地向学生教授一些操作技能性强和实践经验的课程。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法贯彻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多程度上离不开灵活多变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把EGP和ESP相融合、由英语专业教师实施的专业英语教学应尽可能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降低专业英语教学的本身枯燥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法教学、指导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弄清问题的实质及对相关问题存在的不同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应组织不同类型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和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沉闷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教学条件、手段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将图书馆作为专业英语教学的另一阵地,供检索查找资料使用,学生可利用主题检索等手段来查找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并学习写作英文摘要、总结等。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现代教学工具特别是计算机及相关的教学软件的使用,利用媒体、网络辅助专业英语教学,能提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真实语言材料,生动、直观的语境,可以大大丰富和完善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扩大课堂信息量,还能将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构建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相对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如国贸专业可以在校园域网中以在线方式模拟外贸业务和外贸环境,包括国际贸易成交的一整套完整的流程,使学生“在做中学”。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兴趣也高,效果会更好。

四、结语

将ESP教学模式引入高职英语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贯彻实施,提高课堂英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将有助于推动建立适合高职特色的实用英语教学模式。因此,改革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要进一步落实“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要求,重点突出ESP教学。ESP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能为高职英语学习者高效地获取职业或专业所要求的语言交流形式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而且能为高职教育打造特色人才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Dudley-Evans, T.&St.John M.J.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李勇军.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 (18) .

[4]汤小叶.ESP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1) .

[5]闵建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困惑与出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篇11

【关键词】英美专业 英美文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研究分析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英语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针对近几年出现的英美文学淡化趋势,加强高校师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关注,做好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改革成为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改革也是当前英美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直接决定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与实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主导地位的回归。

一、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解读

1.进一步明确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增强课程关注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个人私利主义与社会功利主义盛行,在许多师生眼里英美文学成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特别是在多数高校学生看来,英语仅仅为一门工具,所谓的英语专业其实就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把握,重点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其学习的重点往往更侧重于语言的翻译与词汇的表达,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其很难认识到文学与英语学习的内在关系,加上英美文学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多数学生对英美文学缺乏基本的关注与重视,部分学生认为文学阅读与评论难度大,学习该门课程会浪费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从整体上降低学习效率。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英美文学难以真正开展起来。因此应该引导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英美文学课程目的与意义认识,充分认识英美文学与英语学习的内在关系,认识到英美文学在人文素养提升及语感积累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艺术的殿堂里呼吸外国文学的芬芳。而通过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可以丰富词汇,提升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技能,摒弃英美文学等同于语言技能的错误思想,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艺术熏陶作用。教学理念方面应让英美文学真正融入到英语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思考问题,锻炼思维能力,只有将英美文学的关注落实到英语专业实际教学中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做好理念上的正确解读,才能明白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意义,从而引导师生增强对英美文学的关注意识,自觉将英美文学的学习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师生从心理上克服英美文学“鸡肋”的误解,从而激发学生英美文学阅读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英美文学课程学习中去。理念上的正确树立是学好英美文学的前提与关键。

2.加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人文素养关注,做好人文素养培养。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机制使得人文素养培养与英美文学的教学结合日益紧密,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制约了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教学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加剧了道德滑坡,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部分人产生“文科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因此人文素养缺失严重,针对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我们理应认识到英美文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英美文学多元的展现形式,小说、诗歌、散文等都是人文素养培养与教育的绝好素材,将这些素材借助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传递给学生,可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道德情操的陶冶。作为一门体现人文学科的典型性学科,英美文学课程自身具有明显的人文素养教学优势,因此我们理应将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加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美育教学关注,积极推进美育教育。多元的表现形式使得英美文学蕴含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美,这也为英美文学教学打上了美育教育的烙印。英美文学本身作为一种语言实践课程,在提升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与民族差异敏感性的培养,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教师理应挖掘作品中美的元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借助英美文学的美育功能实现育人的目的。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我们理应认识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美育感召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生的真善美,从而学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取舍。英美文学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技术的教学,更是美育教育引导的重要渠道,通过特殊的美育功能的发挥实现与英语专业教学各个环节的结合与紧扣,从而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课程教学优势,提升课程教学趣味性。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理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凸显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意义。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英美文学作品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枯燥的英美文学阅读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图文资料带动下激发英美文学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而多媒体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也使得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得到彻底颠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增强,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英美文学的课程教学中,在兴趣指引下英美文学枯燥乏味的历史讲解也变得丰富有趣,使得英美文学与学生日常实际结合起来。而多媒体教学的英美文学课堂融入也调动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以更加立体化、真实化与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英美文学“学习”向“习得”的转化。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创新时,应首先应用多媒体技术做好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将纸质教学材料与音视频教学材料充分结合,从而奠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资源基础。此外多媒体教学技术承载及表达方式的多元也使得教学效率大为提升,节省了板书时间,学生课堂讨论时间更加充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时,可以基于学生的认知学习实际,基于学生的英美文学兴趣点制作针对性强的教学课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共享优势实效教学课件等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

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向的知识传输,教师占据课堂教学主导地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带有很强的被动色彩,学生主体意识与自主参与意识难以真正调动起来,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也引发了师生互动之间的尴尬。满堂灌使得教学气氛沉闷,英美文学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中难以提升教学实效。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则是对传统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教师的课堂主导色彩明显弱化,在发挥精彩独白讲解优势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教学互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提升,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得到同步提升。从教学原理上说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人文认知规律。大量的实践证明,what和why等类型问题的探讨更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并且更容易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来说,文学文本本身是既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实现观察角度与评判方法的转变,在互动与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做好思维的碰撞,从而在互动教学中发掘新颖的文学观点与作品审美认知,这也是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关键。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如果沿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能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索然,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新型的教学尝试,在与英美文学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更加鲜活生动,教学实效性大为增强。

3.任务型教学方式注重学习动机调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的不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与热情的缺乏。因此要想实现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从兴趣的调动与培养为出发点。兴趣的调动得益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去共同关注探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动机并使之在较长时间段内得以维持。而兴趣动机的激发要着眼于三个问题的探讨。首先是借助对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提升艺术欣赏水平与审美能力。其次是借助对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并了解既定的生活画面。再次是通过对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与学习,可以使得自身的英语语言表达技能得到提升。此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推广也是实现学生英美文学动机持久的途径。让学生直接参与任务制定与发布,让学生自由安排任务学习的进度,通过主动选择任务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文学作品,并且鼓励学生亲自制作课件,在发布任务并解决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寻找既定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分析价值,从而实现英美文学审美知识的内化。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调整,学生寻找阅读素材的过程也是拓宽视野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阅读层面更加广阔,阅读深度也显著提升,而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亲力亲行,学生在任务的驱动引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学生可以自主安排阅读进度,在阅读自由的基础上得到真正的阅读体验,而这也是英美文学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三、结束语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理应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引导与语感培养的积极作用,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与带动,并且实现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但是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却并不理想,课程开设不受关注,课程教学理念陈旧单一,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做好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分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两大层面就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调整建议,在教学理念上应增强课程关注意识,融入德育与美育教育,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理念的更迭完善。在教学方法上应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作用,引入互动式教学与任务型教学,开启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方向。借助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实现新时期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推进。

参考文献:

[1]王育烽,陈智淦.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11:134-136+147.

[2]涂晓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现代教学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173-174.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篇12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 在写作研究领域中, 心理学家逐渐从对写作成果的研究转到对写作过程的研究。人们不再局限于通过文稿来研究写作, 他们更加关心写作的认知过程以及写作能力的实质。在英语专业教学中, 写作教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一些语言学家认为, 当前英语专业学生对作文的认知状况令人担忧, 很多学生把写作当做一种任务, 一种机械地模仿, 对教师辛苦批改的作文束之高阁。天长日久, 一部分同学逐渐丧失了英语写作兴趣。本文将从语言认知模式角度, 按照二语学习者写作心理过程, 探讨英语专业写作课程各个环节的设计, 以探索一条优化写作教学的新途径。

二、语言认知模式概述

Lakoff (1987:126) 指出认知模式是对世界的一种总的表征, 它提供一种规约化的、过于简单的方式理解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Lakoff认为, 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 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贮存信息, 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 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 它能为我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 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 我们要怎样行事。交际双方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 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视角、图形—背景理论、相似性理论以及原型理论可以运用于语言教学过程。突显 (salience) 指人对事物注意的焦点不同, 可以突显不同的侧面。视角 (perspective) 是指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会影响观察结果也会影响语言表达;说话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情景。图形 (fi gure) 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 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 (ground) 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相似性 (iconicity) 理论认为语言的形式与所指的意义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在写作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构思 (planning) 、转化 (translating) 、修改 (rewriting) 。基于以上理论, 笔者所在课题组进行了基于学生语言认知模式的英语写作课程优化研究。

三、基于语言认知模式的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优化设计3.1构思阶段

认知心理学进入写作心理的研究后, 写作过程的研究成为重点, 写作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转变。针对写作教学偏差, 心理学家特别提出要重视写作过程指导、重视意义交流、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写作教学指导思想。因此, 基于语言认知的英语写作教学中, 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构思能力的培养。

A.头脑风暴环节 (Brainstorming)

学生可以独立或结伴根据教师限定的题目随意思考, 然后每人要在5-10分钟内尽量多的把想法写下来, 不需要考虑结构、句式及拼写。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组织他们头脑中自己的语言, 帮助其从语言和内容上对所要写的题目做好充分的准备。

B.小组漫谈环节 (Working in buzz groups)

教师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 (3-5人为宜) , 组员轮流把自己刚写下的想法读给其他人, 然后进行3-5分钟的讨论, 找出本组人员想法的异同点, 再由每组组长把本组的想法进行整理, 汇报给全班同学。此环节将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

C.制订计划环节 (Planning)

本环节要求学生写出主题句和具体支持句, 是构思阶段最重要环节。首先, 学生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 考虑需要提供哪些具体信息。然后, 写下主题句, 具体支持句、例子。

D.列提纲环节 (Outlining)

构思过程中的提纲写作对于写作过程效率和作品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写提纲使写作者把注意力关注于单纯的观念, 从而减轻认知负担 (cognitive load) , 产生良好写作效应的心理机制。本环节要求每名学生列出提纲, 确定一篇好提纲意味着完成一次写作任务的一半。

3.2写作阶段

本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提纲, 在规定时间内结伴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一些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写作时的畏惧心理, 逐渐成为乐于表达想法的“积极写作者”。

3.3修改阶段

传统写作课程的作业批改都由教师完成, 作文返回到学生手中, 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甚至更长, 而学生最想知道自己作文状况的时间是在写完后的一至两小时里。本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同伴评阅, 写作是一项比较全面的输出型语言活动, 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全面, 词汇、语法、句法、篇章、文化习俗等都需要考虑在内。学生可以相互评阅对方作文, 给出分数。教师在做评阅指导时不能只让学生注意语法和词汇错误, 还要注意文章的内容, 结构, 材料, 语言等的使用, 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作文在统一交给教师写评语。Truscott (1996) 经过大量研究证明, 改正作文中语言错误的评阅方式无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如果教师及时调整对角色的认知, 抱着一种阅读和欣赏的心态去发现学生每篇作文中的可取之处, 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 写出的评语多一点人情味, 那么学生也就容易接受的多了。

四、结语

Seow (1995) 提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写作的全部过程。基于语言认知模式的写作教学设计符合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 与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相比, 它具备更多优点:一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可以体验快乐写作, 教师及时辅导, 学生犯重复错误的概率就会相应减少。二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本身是一个认知过程, 实质上是整理和发展思维的过程。从认知角度设计的教学环节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使学生对写作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 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Seow, A.1995.The Writing Process and“ProcessWriting”[M].Teaching of English Language&Literature.

上一篇:失配问题下一篇: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