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教学

2024-11-10

英语语言教学(精选12篇)

英语语言教学 篇1

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 情景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表达。农村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 很多学生就是张不开口, 也就没有了学习英语语言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就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 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

一、游戏教学的现实意义

1. 游戏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 在一般情况下, 10~12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 12岁以上儿童在30分钟左右, 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 学生就会出现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现象。教师可采用游戏竞赛法, 刺激他们的大脑, 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

2. 提高记忆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 最令教师头痛的问题是记得慢、忘得快。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 学生只是暂时记住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 因而对所学知识记忆不牢固。心理学上认为, 人在精神亢奋时, 对外界的刺激体验最强烈, 对外部信息的接受也是最快的,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 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从游戏中探索并学会知识, 使所学知识记得更牢固。

3. 培养表演能力, 激发动机, 增强学习动力。

初中生善于模仿, 很容易进入角色, 为此, 在英语课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能使所学的语言材料显得更加真实, 使扮演者身临其境, 既复习了有关词汇, 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演能力。游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表现的机会, 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游戏最容易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有用武之地, 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动力。

二、游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 更新教学观念。

现代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知识的创新者,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记忆者, 而是知识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首先是组织者、解释者、演示者, 然后是指导者、旁观者, 再后是评判者、纠正者。

2. 有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教师还应有敏捷的反应力和良好的歌唱、绘画、书法、指挥等多种才艺。此外, 教师必须有较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3. 具备一定的幽默感。

教学幽默是教师的一种睿智、健康的能力和品性,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来一点幽默, 可以使学习充满情趣, 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 使游戏活动更有情趣, 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三、游戏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有明确的目标性, 不能单纯地成为游戏。

教学游戏不同于生活游戏, 任何一种课堂游戏的设计都是直接为一定的教学内容服务的,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或任务都可以转化为游戏教学, 何时开展游戏要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也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 而忽视教学任务, 单纯的玩, 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因此, 教学游戏一定要有目的性。

2. 具备多样性、趣味性, 切忌单一。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新生, 还具有小学阶段的好奇、好动、好胜特性, 注意力不能持久, 意志薄弱, 在很大程度上凭兴趣支配学习, 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把戏不可久玩”, 再好玩的游戏, 玩多了也会觉得无聊,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营造出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心情舒畅、活泼欢乐的气氛中学习。

3. 精心设计, 注重合理性, 因生而设。

设计游戏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难易适中,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地开展游戏活动, 难度较大的让优秀学生参加, 难度小的让困难学生参加。让游戏运用得当, 时间安排合理, 不要力求面面俱到, 游戏过多就会影响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训练, 使课堂教学变成游戏娱乐课。因此, 注意在突破重点、难点时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 用最短的时间开展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教师在设计游戏时, 要充分考虑空间因素, 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游戏活动。

4. 重视游戏教学方式的分析评价。

在按教学法组织语言学习游戏时须考虑以下两点: (1) 教师要考虑游戏对教学目标达成的作用。 (2) 语言学习游戏须适合学习者的年龄、语言能力, 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游戏形式, 能够调节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语言实践活动, 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英语语言教学 篇2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在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已经超过了四个亿,而以英语为二语、外语的人也遍布全球,英语覆盖面之广不言而喻。学习英语不仅是提高语言素质(包括母语素质和外语素质)的要求,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的重要条件之一。

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整个外语教学的质量和命运。而课堂教学的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语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有效地传授外语知识。

由世界著名教育教学专家Jeremy Harmer执笔的这本《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就是十分有参考价值的外语教学指导书。本书从英语教学相关主题的基础理论背景入手,提出了平衡活动法的概念,并运用这个概念指导英语教学活动。

本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不但吸收了语言教学法、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还提供了丰富又实用的英语外语教学实例,为英语教师以及英语外语教学专业的学生构建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英语外语教学框架。

全书共有十二章,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理论为主,列举了应用语言学方面与英语教学有关的问题,包括:语言学习的动机;促使语言学习成功的因素;英语本族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语言技能;语言学习者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以实践为主,在第一部分提出的总的教学法——平衡活动法的指导下,重点讨论具体的教学技巧以及教材的使用,包括:教学和语言综合应用技能;在课堂引入的语言内容和引入的时间、方法;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口语交际练习和书面交际练习的评价方式;接受性技能的教学原则。

第三部分与课堂管理、备课有关。作者阐述了教师组织课堂、学生的方式,以及备课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在本书的第四章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较新的外语教学方法——平衡活动法。这是本书作者对外语教学的一大突出贡献。我将对这一点进行重点阐述。第四章首先介绍语言学习的一些理论以及语言教学的方法(这里列出的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教学方法对本书第二、第三部分有重要影响)。其中,行为主义认为语言习得是由条件作用引起的;而认知主义认为,语言学习是利用已掌握的语言规则,培养创造性输出能力的过程。

在70 年代后期推出的监控理论中,Krashen提出了习得-学习假说。Krashen认为,语言学习包括习得与学习两种途径。习得是下意识的过程,而学习则是有意识的过程。学生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因而习得也常被称为“隐含性学习”或者“自然学习”;学习则指对第二语言的明确认识,即了解和通晓第二语言的规则并能表述这些规则,因而学习还被称为“明确性学习”。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习得”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这就启示我们,外语教学应该通过学习和习得两种途径来进行,既要有意识地学得语言知识,又要无意识地习得某种言语交际能力。寻求“学习”与“习得”的某种平衡,是平衡活动法的理论根据之一。

接着作者介绍了最新的强调习得的方法论、课堂交际性活动、以任务型学习和人本主义技巧为基础的方法论,并且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引出了他的输入-输出理论。

Harmer认为,课堂活动主要应包括两大种类,即输入和输出。输入,指的是学生所接受的信息;输出,则是学生所产出的语言。一堂成功的外语课离不开输入与输出。Harmer强调,在课堂上只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是不够的,老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运用语言知识的机会。因为只有当学生能够产生语言时,才表明他们对所接收到的输入信息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再者,语言输出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语言运用,并且及时地从老师或同学那里得到反馈,以调整、纠正刚接收的语言输入。Harmer 在这里重视语言输入的真正动因是为了强调输出,前者只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Harmer 的输入-输出理论强调外语学习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统一。

总之,Harmer认为,学生参与到任务型活动中,通过可理解性输入来习得语言,比有意识地去学习语言项目要有效得多。学生既需要大量粗调输入,也需要精调输入;学生既需要通过交际性活动来提高交际能力,也需要参加半控制性的语言练习。他提倡使用平衡活动法——以交际性原则为理论基础,从学生所进 2 行的课堂活动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这些活动中达到一种平衡。

平衡活动法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导的传统语言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有意的学习活动和大量的语言输入,注重语言形式的准确无误,而对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却重视不够。而在流行的交际法等直接法中,教师又过于强调无虑的习得过程和语言产出过程,往往只重视了语言的流利性,而忽略其准确性。无论是语法-翻译法还是交际法,对于提高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而言,都存在片面性。然而,平衡活动法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教学计划应该在语言输入练习和交际输出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它克服了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存在的某些弊端,很好地作到了顾此而又未失彼。

另一方面,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时会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动机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动机的外语学习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法往往需要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平衡教学法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任何单一的教学法通常只提供某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以不可能让学生一直保持并提高其兴趣、动机以及积极参与的热情。而平衡活动法则平衡、统一了多种教学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Harmer指出,平衡活动法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动机,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外部动机和长远目标的学生而言,尤为有利。平衡活动法还体现了因对象不同教法不同的原则。其他教学法多多少少都存在对学习者自身特点考虑不足的缺点,而平衡教学法克服了这一点,在语言教学课堂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从而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本书在第二、第三部分中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在平衡活动法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些活动要求教师熟知各种教学法理论,分析其优缺点,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不同的语言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根据课堂的需要适时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活动的开展,给课堂注入活力,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平衡活动法克服了语法--翻译法及交际法等的片面性,非常符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除了以上提到的优越性以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平衡 3 活动法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意义。

首先,平衡活动法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Harmer明确指出,无论学习的形式如何,所有的外语教学活动都是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而自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制定了五个英语教学大纲,都提出要培养交际能力。我国英语教学的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这一点上,平衡活动法满足了我国外语教学的要求。

其次,平衡活动法体现了因对象不同教法不同的原则。中国学生数量大,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采用只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学法,因学习者而异的教学法显然在中国是不现实的。如前所述,平衡活动法克服了其他方法对学习者自身特点考虑不足的缺点,在课堂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所受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一本英语课堂教学指导用书,更是作者Harmer对平衡活动法这一方法论的具体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摆出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论证思路清晰、有逻辑,并且用大量的外语课堂教学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成功地建构起了平衡活动法这个模式。

除了提出平衡活动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两点,本书还有一个鲜明特点——与时俱进。从本书的序言我们可以看出,本书在1983年第一次出版。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出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语言学习教材以及新的教学技巧。而本书再版时,作者没有沿用之前的思路,而是根据语言教学实践的新变化对本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改写。作者不仅使用了新的课堂教学实例,还突出了任务型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自主学习、学习者训练、发现技巧、词汇教学等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内容。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一点。要知道,语言教学是一个无止境的、需要人们探索的世界,一味守旧,踌躇不前,是得不到进步的。

书中有一个细节给了我很大启发。在序言中,作者指出,虽然书中的很多内容也可以运用到二语教学中,本书针对的是外语教学,而非二语教学。显然,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学习过程和目标都不相同,因此二语教学和外语教学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英语教学属于外语教学,教学目标是使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这一门国际通用语,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作者在序言中特别指出本书针对的教学类 4 型,也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提供了从事外语教学实践者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为读者提供了详尽的课堂教学实例,是一本很好的外语教学指导书。而作者在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学术精神——敢于创新、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同时,书中提出的平衡活动法,是一种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适应我国培养多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值得英语教学工作者研究,并进一步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英语文学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 键 词】 英语文学;语言;教学模式

早在将英语列入教学计划时,英语文学就成为英语语言学习的一部分。但是在学术界仍有不少学者认为应将英语文学的学习与英语语言的学习分割开来,这种观点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不少学者认为英语文学对于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没有作用,英语的学习依靠学生长久的积累单词,以及训练听说能力;其次,还有学者认为目前在国内,英语仍旧是作为一门外语来让学生学习,教师教授英语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学会这门语言的语法,以及日常口语的使用,但是在英语文学中存在极为复杂的语法结构,在学生学习的时候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因此英语文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用处不大;最后,学生就业时需要的是如何使用英语,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上,而不是将英语的某些文化也表达出来。

在当今英语日益普的情况下,依靠掌握英语单词及基本语法是不能够将这门语言融会贯通的。英语文学的学习不仅对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功底具有促进作用,还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提升作用,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时,不能将英语文学摒弃在外,反而更要注重英语文学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中,主要侧重对单词、语法的掌握上,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之上,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烦情绪,甚至产生逃避的心理。因此,要改变英语教学模式,将英语文学融入到学习中来,教授学生体会不同的语言结构以及语言知识,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提高语言技巧。此外,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读物时,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单词,而是要深入到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是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培养英语修养,加强语言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了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因此,语言的艺术性与教学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怎样加强语言的艺术性?

首先,英语教学语言要具有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学生不能单单地被充当为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具有活力的个体,因此课堂上,教学语言的多样化极其重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除了口头的语言和书面语之外,还要辅佐以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这样更能增强表达效果,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其次,英语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化。在课堂上添加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词汇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讲解教材时,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酌情添加富有情感类的词汇,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最后,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生活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一些繁、偏、难的词句要避开,并结合以生活中常见的知识进行讲解,从学生的生活现状和背景出发,找出与课堂相关的知识点,将生活中出现的新闻要点引入到课堂中来,有助于学生语法的积累。(下转54页)

(上接52页)

二、引导学生深入文学作品,体会作者描写意境

作为学生学习的英语文学作品首选就是世界名著,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材时,要充分考虑到中美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国家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更侧重于传统,而英美文化则是更侧重奔放,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初学者来说,要选择具有哲学性较强、历史背景较少的作品,英语文化历史悠久,古英语和世纪英语在理解方面比较吃力,因此,要选择近现代的作品来分析学习。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时要注重钻研英语语言的结构以及语句的组织模式,把文学作品当作学习英语最好的导师,这样才能够写出完美的英语句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语言。另外,教师在讲授英语文学时要结合课外资料,上课时设置必要的场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描写的意境。

三、开展教学活动,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的过程。老师在上课的同时通过设置新场景、引用新材料等方式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客观的态度思考问题,避免主观性。

综上所述,英语语言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简单讲解,而是要注重教学艺术性的提升。英语也是一门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学科,只有深刻分析课文中的英语文学,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同时要完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老师必须根据新课程的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学习英美文化,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语言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充分地发展,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 陈雯雯. 论英语文学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周刊,2008(9).

[2] 叶莉枝. 英语文学阅读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意义及教学策略[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4(1).

英语语言教学 篇4

一、足够认识英语文化学习的意义是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前提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说, 在我们众多教师中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认识是存有一定问题的。首先对需要方面的认识比较模糊, 不少的教师误以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无所谓去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 因为现在的学生其关键是要打好语言方面的基础,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或者是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后, 对英语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有学者还做过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中还有人这样认为:文化只不过是由语言传递的信息, 并不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因此, 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显得无关紧要。其次是对英语文化学习的方式或者说是时段认识比较模糊, 不少教师总以为语言与文化是割裂的, 教学语言是无需再去进行所谓的文化渗透的, 一般意义上讲只要我们对语言教学踏实而又认真地抓好了, 那么也可以去促进英语语言文化的提高。应当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是我们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上的绊脚石。如果我们不去搬掉这块绊脚石是根本也谈不上加强语言文化教学的, 所以我们必须去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认识, 应当充分地意识到在我们国家学生中也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 学生们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是高的, 但其英语文化水平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发展之需求的, 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文化水平也是比较低下。这就严重制约学生交际能力的发挥, 也就完全影响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应当说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 学生英语文化水平和能力还是亟待提升的, 其提升的途径应当说还是要靠平时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 当然也就需求我们去充分而又循序渐进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二、充分理清英语文化学习的关系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基础

虽然说英语文化是由英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不是英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但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维, 文化不是与语言相脱离的。英语国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传统, 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 应当都蕴含在英语文本的字里行间, 不同阶段的教材有着不同英语文化的高度而又集中的体现。因此, 我们必须力求去做到的是首先要理清教师自身教学行为与英语文化渗透的关系, 窃以为教师应当是学生接受英语文化熏陶感染的引路人, 而要做到正确引路, 教师对英语文化一定要有比较强烈的敏感性, 这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讲, 当我们初中英语老师有了这方面的敏感性, 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接受度肯定就能逐步提升。所以, 我们要做有心人和热心人, 把搜集英语文化资源或者说挖掘英语课程文化资源变成自己的第一需要和自觉行为。其次要理清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与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 应当说目前学生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是广泛的, 英语国家文化对我们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也是多元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英语国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也会存有精华和糟粕的差异, 可以武断地说就是所有的文化都利于我们学生去健康成长的。再加之英语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之文化也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的, 而我们的学生在这简短的学习时段内也是完全没有可能去接受众多文化的。所以, 作为我们教师必须去努力做到的是自己要有解读英语文化的硬功夫, 针对新的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初中学生必须形成的相关文化意识的具体级别目标去思考学生文化内容的选择甚至于统整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初中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基础才能奠基得牢牢实实的。

三、努力发展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提升

学者张红玲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曾这样说过:“不成体系、肤浅片面的文化教学活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教育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为它很容易导致对文化狭隘、僵化的理解。”这样的论述可以引起我们不尽的思考, 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我们必须去做些深层次的思考, 要力求使学生去活泼、广泛而又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 真正获取这样的效果还不是我们就这样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窃以为我们要去以发展我们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为主要努力方向。实际上英语文化学习有着与语言学习的相同点, 需要学生去主动探究, 当然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能力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能力理应通过英语学习的诸多活动去获取, 那么我们就必须紧密结合英语语言教育教学的实践去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学生探究英语文化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必须去力求做到的是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 应当说当今的学生其有利的条件还是充足的, 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譬如平时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通过英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 帮助所有学生去拓展视野。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更多地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诸多习俗, 饮食习俗、人际交往习俗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以及主要的节假日特别是一些庆祝的方式等;学生们则可以去通过广泛的阅读去比较准确地掌握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历史等。这些方面的理解和掌握其获取的途径都是学生自主、独立或者说是合作的基础上去予以完成的, 也一定要是学生颇具英语文化学习能力的, 也一定能在这样的前提下使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能力得以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沈姗姗.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沉浸.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0 (3)

英语语言教学 篇5

关键词:语言学习动机 能力 兴趣

一、学习动机的评价及其培养

学习动机是制约学生外语学习成绩的主要变量之一,是在语言学习诸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心理学家用“动机”这个词来解释个体发出的能量与冲动,指导个体将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的目的,并维持这一行为的种种内部状态与过程,围绕这一过程,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动机不再单纯看成是某种内驱动力的反映,而是最后转化为行为的信念、思想,甚至情感。从这一意义上讲,动机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发动并维持某种行动的动态心理过程。心理学家们主要用以下三种理论模式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期望--价值理论、目标理论以及自我决定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动机是由他对这一任务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对这一任务所赋予的价值决定的。个体自认为达到目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一目标中获取的激励值就越大,个体完成这一任务的动机也越强,针对这一理论,我们就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内给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即远目标和近目标,这样使学生很容易满足。

价值这一理论包括成就价值、内在价值、外在实用价值及所付出的成本。成就价值(attainment value)由任务本身的重要程度决定;内在价值(instrinsic value)完成任务之后个体所带来的满足与愉悦;外在实用价值(extrinsic utility value),及所出的成本,指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及由此在心理上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因此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明白No pains No gains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初期要让学生有所付出必有所得,以致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在目标理论中,人类动机被看成是对任务目标进行认知处理的结果。该理论认为,在学校教育情景下,学习者个体在完成学业目标时具有两种取向。

(一)是与任务相关的目标倾向

(二)是与自我相关的目标倾向,这两种目标倾向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前者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的完善,后者认为学习只是完成目标并得到社会承认的一种手段,然而前者更倾向于迎接学习中的挑战,具有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会激发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应多注意培养学生向前者靠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潜力”资源会源源不动。

二、语言能力的培养

学习外国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交际的形式有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两种。听和说是口头交际,读和写是书面交际,听、说、读、写是各自独立的能力,但它们又是统一的整体。这种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为培养语言能力,两者应当结全,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不可忽视。

听力能力的培养首先从培养辨音能力着手,把那些只有一个音,没的成对音组(Minimal pairs)进行语训练,如下表:

元音 bed bad 辅音 sat sad

foot food seat sheet

spot sport west vest

hot hut long wrong

say see safe save

duck dark tick thick

我读一个词,要求学生听了以后,立即写出这个词是A组的还是B组的,听完几个词后,听学生的结果,其次听句子然后作多种选择练习,学生从我说的每组句子中选出与我说的意义最相近的那个句子,如下:

A、John sent the letter

B、John opened the letter

C、John lost the letter

D、John destroyed the letter

我说“John dropped the letter in the mallbox”学生就应选择A,因为A句与我说的句意最相近,再在运用课堂来培训,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使用英语,学生应尽量接受他们这种多种方法,这不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更有助于提高他们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的听力,比如教学生重复刚说过的词或句子,如:

Please repeat the text.

Please say the text again.

Will you please say it again?

I’d like you to repeat the text.

同时学生也应抓住听力课的训练,这样听多了,熟悉了,以后,遇到类似的句型或句子,就容易理解了。

说的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多听,产生语感,形成一种习惯,这就需要平时加强训练,如第一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扮演角色朗读或到讲台前表演。这时要注意学生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表情。第二步,让学生记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如:I see , quickly , I’m sure, 或I’d like to buy……。第三步培养口头复述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语能力和记忆能力,在课堂中用得多的是复述课文的练习,给学生一些关键词,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复述,如高中第一册下中,“The Necklack”为例,我让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来复述,下面是一个学生的口头复述:

Mathilde wanted to take party in a ball at the palace, but she hasn’t jewellery, who can’t be the only woman. So she borrowed a diamond necklace from her friend Jeanne, she had a good time at the back . This was last moment of happiness, in her life. She lost a diamond necklolle and she bought one for Janne. And she has working very hard for ten years to pay back all the money.

阅读就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阅读过程中应对学生提出以下三个要求:(一)通读文章,掌握大意,在段落开头或段落末尾找主句(the topic sentence),文章中的细节可暂且不予理会,待下一步需要时再仔细研究。(二)快速阅读,获取信息,对一些重要句子可以标出。(三)深入浅出,瞻前顾后,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史地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归纳、推理和判断。

写作培养对于高中生首要他们make sentences, 其次模仿例写作,以所学的课文或实际中的一些例子,写一篇类似的短文,对短文的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再次写日记,严格控制学生所使用的词泯和句型,要他们做到没读过的表达法和句型不要用,其次写通知,在学写通知前,教师要通知--包括:事由、时间、地点、注意事项,最后是发生通知的单位和通知多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写的等,然后给学生范例,使他们掌握通知的基本写法,然后再自己写,最后是写,提示的命题作文,选题很重要、题目、内容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必须是学过的并且会用的,做到以上这些相信写是可以轻松过关。

三、兴趣是成功的捷径

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要经过不断的激发才能巩固和持续,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见缝插针地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其动机,激发兴趣,其次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亲切热情,耐心细致,平易近人,使学生对教师和他所教的学科具有好感。同时要多创造各种情景,利用实物、图片、录像等同时还可以唱歌、跳舞、画简笔画来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疲乏的情绪。在言语训练中,对学生的回答应以肯定和鼓励。答对了,可以说“Good, vere good, I’m satistied. I’m pleased. Thank you ”等,若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不能急躁,勿用“Be quick,Don’t wast time”等,应说“Think over try please. Don’t be worry”等,学生会从教师的评语中形成良好的情绪,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学好英语的动机,再者要面向全体,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兴趣。教师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或小型补课,课后可布置适当的补缺性练习,并当面逐个讲评使优异性、中等生、差生都有兴趣学英语,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动机是启动学习车轮的导火线,兴趣是强大的动力,能力是学习的技能方法,方法是学习的向导,是获取自学效果的法宝,一个学生明确了学习英语的目的,有了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并且又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再加上较好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够学好英语,并在实际中运用自如,使其毫不逊色于母语。

参考书目: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育论文汇编》 学苑出版社

初中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探究 篇6

然而,日常学习中,学生们却十分依赖于教师手把手的教授,惰性较强。他们早已习惯于单一、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面对这一矛盾,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侧重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现英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用英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是我们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把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方式。现就此教学作一探讨:

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中用,学了就用。它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能“自己站起来走路”。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各项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真实的交流,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能力的提高,只有任务型练习才会给学生真正交流的机会,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运用。笔者在《Go for it》(上)7单元 What does he look like? 的任务设计中,紧紧围绕句型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 is short.(He has a medium build.)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语言的交流,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将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的环境。因为真实的场景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受任何约束地真正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大胆地运用语言,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而情景教学是将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的有效途径。笔者在《Go for it》(上)7单元 What does he look like? 的任务设计中,让学生为自己喜爱的明星,科学家,自己身边的老师,同学画像,编歌谣,帮助别人写寻人启示等,都是很真实的情景,学生们在其中也体会到了所学语言的真实性与实用性。

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任务型语言课堂把整个教学目标设计成符合本目标的若干个任务(task),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进而按步骤完成课堂的总体目标。学生在具体目标下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任务完成的好坏就直接体现着教学效果。

具有师生角色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并经常进行两人或小组活动。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任务的设计要有兴趣性、真实性。因为学生兴趣与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设计的活动根本唤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达不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任务越容易,参加任务的人就越多,获得的成功体验也就越多,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刚开始设计的任务应稍微简单些,让大部分学生都容易参与进来。随着任务的渐渐深入,学生对任务信息的了解不断增加,稍难的任务也会显得容易起来。

笔者在《Go for it》(上)7单元 What does he look like?中注意了这一特点,从让学生简单的动作模仿,语音语调模仿,到他们所熟悉的绘画,猜人物,以及后来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自己发挥编写chant,故事等,任务的难度系数在慢慢递增,但由于注意了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学生没有感到困难,完成任务是水到渠成之事。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自然也能参与进来了。

任务的设计要有多样性。语言交际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任务型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笔者在《Go for it》(上)7单元 What does he look like?中实践该教学法的有了很大的体会:

(1)任务型语言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教学活动以学生用英语完成各项“任务”为主,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这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任务设计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任務型教学模式是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设计语言学习任务是教学的重点,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任务的设计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如,如何把握任务的系统性、任务的难易度、任务之间的衔接、完成任务的时间安排及任务的尽可能真实等,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上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英语语言教学 篇7

一、赏识激励性眼神、面部表情与小学英语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 孩子都具备同一个特点, 那就是渴望表扬与关注, 教师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前进的动力。每个教师都有鼓励学生的独特的方式, 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肢体语言型鼓励, 一个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为学生带去暖流, 使其在快乐的海洋中健康成长。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根据课堂中的不同情况, 准确适当的运用激励性眼神, 就可能将问题由难化易, 有效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蹲下来走进孩子的世界!”是笔者一直以来特别喜欢的一句话。简简单单“蹲”这个字却包含了无穷的涵义, 当一个学生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 作为老师蹲下来, 与学生眼神处于一个平行的角度, 从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其打开心结, 从而更好的交流。当学生犯错时, 教师若能用一个鼓励的眼神, 并轻拍其肩膀又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当学生答对问题时, 老师笑靥粲然, 点头嘉许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回应;学生答错了, 老师也以微笑鼓励, 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 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相反, 如果脸部表情僵硬, 或者面无表情, 让学生莫测高深, 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在英语教学中, 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讲, 第二语言的学习总是比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这样, 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 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一位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英语课堂, 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例如教学单词happy、ill、sad等, 如果运用相应的表情来对其进行解释,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手势 (gesture) 与小学英语教学

看过名师沈峰老师上课的人都会发现一点, 她特别重视手势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而且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初学英语时有一定难度, 但是配以准确适度的手势, 对于升降调的理解, 单词重音的掌握, 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 手势语可以帮助老师来组织课堂。例如, 教师伸出手指说“one、two、three”, 学生跟说“I′m sitting well!”后坐端正, 可及时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 在chant上加简单动作, 来做一下课前热身,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在某一时刻用手势语来传达词语所表达的含义。如:在教授单词时, 运用一些小游戏, 像如阶梯读、加速度来调动课堂气氛, 在做这些游戏时教师就完全可以用动作来代替语言,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无声语言的注入也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如在教“He is not……”时就摇手, “She is five.”时, 就伸出5个手指。教Plus时, 俩食指相加;minus右食指左右摆动, 既形象又生动。简单的手势还可以表示如“Come here!” (前伸一只手, 掌向里, 向着自己招动) , “It′s OK!” (向上翘起拇指或做OK手势) 等等。老师此时可以带领学生来做动作,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句型。

总之, 手势在体态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 应用最为广泛的, 具有丰富的表达力。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手势语用得简练、适当、自然。

三、旋律、动作与小学英语教学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说爱唱的特点, 笔者利用歌曲、歌谣、或顺口溜等进行教学, 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而且学得快、记得牢。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儿歌, 可激发兴趣;在课中运用儿歌又可调节学生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唱儿歌时, 若给歌曲配上相应的简易动作, 让学生在唱起来的同时动起来、演起来, 学生会学得更有趣。如果把生词编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或“小韵文”, 并注意升降调朗读, 也可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教动物单词中可以这样来说:小猫cat喵喵喵, 小狗dog把家照, 小鸭duck左右摇, 小猴monkey爱蹦跳……。老歌新唱, 也是丰富教学的一个好办法, 在教授课文时, 配上学生熟悉的曲调, 可以使英语短文活起来。如在教下面对话时, 配上《两只老虎》的曲调, 会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A:I have a Teddy bear.

B:Oh, really?May I have a book?

A:Sure. (此单词可直接读出) Here you are!

四、服饰与小学英语教学

服饰, 是指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衣着穿戴。教师应该处处“为人师表”, 当然包括穿着打扮。小学生的注意较容易分散, 因此教师不易过度频繁更换衣服, 力求着装整洁大方、端庄得体。教师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环节设计, 例如讲服装名词时可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衣服说, 如:skirt、shirt、shoes、sweater等。在教颜色时可让学生指着周围同学服装的颜色说, 如:red skirt、yellow shirt black shoes、green sweater等。同样, 在讲比较大小时也可用到服饰。Long sweater, short skirt等, 可见服饰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 更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

在教学中, 肢体语言可贯穿教学始终, 无论是教字母、单词、句子, 还是歌谣、儿歌, 我们都可利用形体动作来优化教学。另外, 在使用课堂用语或进行对话交流中, 运用肢体语言, 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英语语言教学 篇8

1. 准确、流利性。

老师不仅在讲授知识内容方面, 而且在语言运用方面都必须具有科学性, 即概念准确, 阐述严谨, 判断客观, 推理合乎逻辑。英语老师的口语表达不仅要准确, 规范, 还要丰富, 流畅。要意群停顿得当, 讲话清晰明白, 要积累丰富的词汇, 讲课时出口成章, 妙语连珠。

2. 可接受性。

英语教学语言的讲授功能以及示范功能, 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要求它必须具备一个特点:可接受性。学生的接受能力 (听读) 和表达能力 (说写) 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教学语言超出他们的接受水平, 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这是一种教学失误。教师在课堂交流中, 为了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应采用一种能让学生理解的、简单明了易懂的教学语言。

3. 阶段性。

学生学习和习得一门外语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种过程具有阶段性, 主要表现在语速的快慢, 用词量的多少, 表达结构的繁简, 以及语篇的难易程度上。随着教学过程的延伸, 学生语言能力的逐渐提高, 教学语言凝固成固定的模式, 停顿在较低的层次, 会使得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难以完成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意图。因此, 教学语言应在学生接受的前提下, 不断增加难度, 添加新内容, 使课堂永远充满吸引力和挑战性,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4. 实用性。

要尊重外国人的习惯, 多了解西方文化, 风土人情, 讲地道的英语, 尽量避免使用中国式的英语。中学老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如下:

⑴生动直观性。老师在讲台上授课, 犹如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什么道具都没有, 却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靠的就是语言的魅力。而老师在讲台上授课, 更应做到语言生动, 形象和直观。例如:以o结尾的单词, 单词变复数时加-s, 还是加-es, 学生死记就很难记住, 若用piano, radio, photo, zoo的排列顺序, 且配有生动, 直观的语言“在钢琴上放一个收音机, 收音机上放着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动物园”, 再向学生说明几具单词词尾是加-s, 记忆效果不言而喻。

⑵礼貌性。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心理既敏感, 又脆弱, 他们期待着受人尊重和赞扬, 同时, 在课堂上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障碍, 有时会出现与教师的对抗心理, 为了处理好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礼貌教学语言的妙用能起到恰如其分的效果。

(1) 表示认同, 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观点, 看法和举止等方面的认同。学生学习的自信是一点一滴的成就感积累的, 所以对他们的正确回答, 出色完成学习任务, 要予以及时的肯定与赞美。“Well done, Good job, Excellent”看似简单的词语, 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 同时要尽量避免苛刻地责备学生, 特别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This is a silly mistake。How many times have you made it?Haven’t I told you about it time and time again?”用如此不耐烦的语言指责学生是不礼貌的, 而且责任完全推到学生身上, 也是不公平的.但教师可以尝试着这样的说“Maybe it’s my fault.I didn’t say that clearly to you.”这样, 既显示教师的宽容, 也使学生的面子得以保留, 避免了对学生积极性的打击,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2) 以乐观的态度去感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外语学习训时时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的心态尤其在课堂上, 喜爱或厌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并通过语言来影响学生。如:“Never mind, mext time you’ll make it.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3)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维护其面子不受伤害。在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掌握所授的内容时, 有的教师问:“Are you clear?Do you understand?”类似这样的问题, 都是从听话人即学生的角度设问, 其实, 有问题的学生仍然会把问题闷在心里, 因为学生也许会想, 为什么别人理解了, 而我没有理解, 其他同学会不会耻笑我?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问学生:“Is it clear?Did I explain it clearly?Shall I say it again?”这样, 有问题的学生就会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不会伤害其面子。

(4) 密切师生关系。众所周知, 师生关系融洽, 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应尽力密切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讲语言点时, 可以说:“Let’s play a game_er”尽量少用命令式的句子:“Now you play game you do the exercises.”多使用人称代词we/us, 使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中缩小了许多, 而命令式的句子则容易让学生觉得教师冷漠, 从而疏远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材教法》

通过有效教学提升英语语言能力 篇9

一.语言能力的定义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语言能力的本质及外延的特征。语言能力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关于语言的原则系统和知识体系运用的理解, 是一种直觉反应能力。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思维能力、语言听辨能力、语言读写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等等。所以, 在英语课, 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还要提高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 这样对于加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由此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英语语言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是指能够正确、自然、流畅地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从而进行交际。语言能力是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决定性和后天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相互作用发展的。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能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英语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使学习者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即培养英语的交际能力。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英语语言知识

英语语言知识的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 正确理解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其次, 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 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掌握。再次, 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必须遵循系统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性原则。

2、英语语言技能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而是要会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将语言转化为技能。毋庸置疑, 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应当注意一是需要大量的语言锻炼, 二是要处理好听、说、读、写、译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3、英语认识能力

英语认知能力, 即学习者对英语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等的掌握程度。教师要努力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让他们主动地去了解与英语有关的知识。

4、英语文化知识

英语文化知识, 即对英语国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了解的程度, 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四个方面。

5、对英语国家态度与情感

对英语的态度与感情, 即对英语国家的人和物的态度、性格习惯以及心理反应等犹如同自己国家的情感态度一样。英语教学除了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以外还包括动机、兴趣、意识等情感态度。

三.英语教学对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进而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呢?语音、语法、词汇这三个要素是一个人学习英语的基础, 也是英语教学的基础。首先, 英语教学应注重同学们的发音, 否则其它都无法顺利进行。所以英语教学中对于语音能力的培养是基础的基础。其次, 英语教学中语法是核心, 如果不掌握语法结构句子就无法构成, 就无法进行表达与交流。再次, 英语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词汇的能力, 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词汇。所以, 英语教学中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学习外语, 不仅仅要学习他们的语言知识, 还应建立在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的更高的层次的基础上, 要重视英语语言运用是否恰当,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共同提高。

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师在职场的一种手段, 是对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最终达到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 要适应新形势英语教学的要求, 打好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综合能力的基础, 以培养英语学习者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高职英语教学语言运用策略 篇10

1 高职英语教学语言现状

1.1 高职学生基本英语掌握程度差异大,英语教学基本要求很难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中包括高中毕业生、中职、中专和技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高职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的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但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还有,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动机也有很大的差别。因而,一入校这几类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就存在很大差异,可谓良莠不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表现主要为“听不懂、不会说、看不懂、不会写”,可以说四大基本技能无一精通。

1.2 高职英语教学过于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主要存在着这些问题:中小学教育体系与高职教育体系不连贯;高职英语定位目标设定为以阅读为主;高校英语教学缺乏分类指导,不能满足社会及科技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表明,我们的教学实用性与针对性不强。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一些“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与我们的社会脱钩,与我们的社会需要脱钩,这也是我们的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就业的真正原因。

1.3 学生缺乏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主动沟通交流

目前就我校10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做了听课与评估,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做了调查:上课期间老师讲课的时间,学生发言的时间,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学生之间的讨论时间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调研与分析,发现:我们的课堂上,基本上是英语老师醍醐灌浆,一节课,学生基本上没有互动,即使有的也很少,简单的一两个问题而已。我们的课堂太缺乏互动环节,学生基本上就没有时间来对课堂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消化。

1.4 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存在单一性和传统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过程的单一性,对听说能力训练的忽视,单纯通过对脱离语境的语言材料的分析,使学生只学会了理性的句法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许多人弄不懂一句话的意思,或是因为其中有陌生的字或词,或是因为在相应的语法知识上存在缺陷,再者就是因为他/她对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习惯不够了解。

2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语言基本特征和基本语言学习策略

2.1 高职英语教学语言基本特征

2.1.1 形式单一,缺乏互动

在通常我们的英语教育中,我们注重英语大纲的完成,一节课,一本书,一个课件,我们在铃声中开始,又在下一节课铃声的结束中完成本节课程。在教与学的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总结过,是否对学生接受我们的劳动成果的认可度做过评估。虽然我们在讲台前笔耕不辍,口若悬河,但是我们眼睛下面的学生究竟对知识接受了多少呢?

2.1.2 知识量很大,学生无法接受

目前我校使用的是大学英语教程,每一部分都由几千个单词组成,甚至上万个,每一部分当中,又含有了接近40-50个陌生的单词及习惯用法,两个小时的课程,刚开始,学生也许能够勉强听得认认真真,到后来,都是昏昏沉沉,这样的课程设计安排,知识面设计太大,学生往往是在睡梦中迎接下课的铃声响起。

2.2 高职英语教学语言基本语言学习策略

Oxford(1989)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程晓堂等(2002)提出,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区别类似于足球中“技术”和“战术”的区别。在比赛中,传球、停球、带球、射门等属于技术问题;而什么时候传球,什么时候射门则是战术问题。技术固然重要,但战术决不是可有可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言学习策略简言之,就是教师如何将学习的能力传递给需要知识的学生。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语言学习策略基本上是没有的,我们的策略禁锢在课本,没有了教学活的灵魂。

3 高职英语教学语言基本策略

3.1 通过教师的引导,创造和增加英语语言的交际策略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们的英语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得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如。学好英语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学生的练习。单独的一个学生的练习,对英语来说提高是很慢的,无法在短期内对英语有个较大的提高,只有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真人情景练习,在情境中揣摩语言,在实际的操练中提高语言的驾驭能力。刚开始,老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便于学生的入门学习,之后可以设计一些关于工作方面的,可以带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如某公司在国际贸易中与客户的沟通,最后在设计一些关于某个领域专业性的情景,这样的话,可以对学生的情景交际有个很大的提高。

3.2 对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改进

通过加强上课时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将情境教育融汇于普通的学习教育课堂,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拥有等级差异,而是同一篇素材的不同角色而已,我想同学们也会很快入戏,这样也就能够很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学生才可以从中受益,才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即使教师不教,学生也会主动从教室,图书馆,广播电台等途径找到属于他们的学习教材。

3.3 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高职学生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学习基础差,自主能力不强。因此建议学校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理念重在对教材的选择上。难度过大的教材会让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丧失学习的信心,而简单的教材又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一本好的教材是良好教学成果的保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根据不同专业来选择教材。首先,与其专业相关无形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这门课程实用性的信心;其次,与其专业相关也意味着增加了其专业课程与英语课之间关联的紧密度,从而使一星期只上两次的英语课无形中渗透到其他课程中,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英语学习环境的创设问题。

3.4 根据英语语言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3.4.1 器具和场地的选择和设置要巧妙、合理、简洁,以便于帮助学生对动作概念的认识和掌握。同时,便于学生注意力集中。

3.4.2 选择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

合作探究的内容应选择体育学科中的核心内容和学生不易直接掌握的知识与运动技能。对于学生一讲就明白,一练就会的内容与运动技能无须进行探究学习;另外对已定型的动作结构、技术概念也无须进行探究学习。在选定探究内容时,课的起始点从选择研究一个概念开始。概念是一切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让学生从寻找概念开始到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通过集体间相互讨论、交流获得所要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们发展概念的原因是他们需要围绕事情发生的原因形成自已的观点。另外,教师对起始概念和与此相关的从属概念要清楚。否则,学生建立概念的希望是渺茫的。

3.4.3 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空间(时间和环境),可以采用小组代表或者轮流发言,(根据课时安排)

教师尽量少的打断学生探究活动,当矛盾出现时,教师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和概念有联系的其他同学的发言中,不能代替学生作结论。

3.4.4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应是引导者、观察者、组织者,甚至做为一个参与者

上课的教材处理上要逐渐深入、层层递进。可以利用新旧动作的相似特点,进行动作“迁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让高职英语课堂能够变的活跃起来,变得能够适应社会以及今后工作的需要,我们就必须从英语语言这种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的,没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中走出来,改变策略,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可行。在这其中,我们的教师只要指引他们循序渐进,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向着某一个方向去改变去发展,去改变,我相信,英语语言教育将不会再是那样的枯燥与乏味,我们学生的收获也将是以点带动面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丽.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分析[J].考试周刊,2009(20).

重构:英语语言教学的理性回归 篇11

【关键词】语言教学现状关注重构

随着一些省份公布英语高考分值的降低和语文分值的提高,以及部分媒体和“专家们”的分析,不仅在英语教师内部,甚至在家长、学校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英语教学怎么啦?确实,在英语语言的教学上由于各方的因素和压力,英语学科在高期望值和多重误区交叉的社会中艰难前行,学校作为英语教学的公共资源,起着不可替代的语言学习的最重要角色。

一、 语言教学的现状

笔者有幸进入国内最高级别的教育科研机构、“国家教育智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跟随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龚亚夫研究员学习,能够聆听到中外语言教学研究、教学科学研究大师级的专家们的讲座,阅读到他们最前沿原版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的视域及方法也得到不断丰富,跟随导师参加了“2013年中国外语高层论坛(北京)”,聆听对中小学外语教育发展的声音。结合有机会与不同地方、不同学校领导、一线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注:本文以下所接触到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江苏省内的),感觉目前学校的基础英语教学现状有必要进行辨证的分析:

1. 学校英语教学关注了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尽管有些学校负责人谈到理想的语言教学,但大多最后归结到书面的分数——成绩,它成为语言学习的评价标准。用这样的方式来评定教师的教学,虽然有教育相关文件也明确指出,不能依学生的考试成绩来作为评定教师的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但是现实中接受笔者采访的一线教师几乎都是“被成绩”。在学生基础、所教班级和不同临时任务等非等同因素下“被比较”。导致仍然“唯分数是瞻”的情况,平时的教学就是为考试而教学。

2. 教师的课堂关注了什么?在随机三所学校15名教师(随机)的交谈中,此问题的归纳分为两类:一是教研活动的公开课,执教者关注他的教学设计是否完整,教学环节有否遗漏,学生反应是否迅速和时间的把握等。看重于听课者对于课堂教学的反应,而不是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收获,这是一种严重的本末倒置的教学行为,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摈弃的教学行为,它带有自身狭隘的或者说也是某些学校追求的“功利主义”教学。二是平常课,执教者关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学生笔头练习是否高质量完成等,这类课往往由于缺少教学的自觉性,无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

3. 学生的学习关注什么?在某实验小学随机调研的32名学生中,有18名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关心自己会读、会背课文了吗?词汇在默写中有错了吗?16名学生(有重叠选项)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超过还是落后或是排名第几位?学习者不去思考学习的过程怎样,而是仅仅关心结果。这样完全颠覆了学习语言的目标,当然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学者、家长、社会和教学主管部门等都有责任,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值得深思。

当然,笔者以上提出的现状是需要改进的方面,不包括有做得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但就上面的现象存在,我们则需要作出必要的正确的认识或行动,纠正偏差。

二、 语言教学的重构

语言教学的质量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分数,而语言教学的价值更不可能是应付考试。让孩子使用一种外语不仅仅是交给他们一种工具,而是改变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心智(龚亚夫,2014)。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英语教学关注的认识应该进行“重构”。

1. 学校应该关注什么?在全球化的今天,学校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学生。那么就要引导或建立有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教师发展和评定措施。英语热不是教育界让它热起来的,而是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热起来的,鼓励教师提升语言教学的素养和研究反思能力,积极为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多方保障,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为英语教师“添翼”,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具有良好品格和语言能力的“国际学生”。诚然,“分数”对学生、对学校很重要,但我们若把学校文化、教师发展、课程建设等与学生的人生规划紧密结合,把每一个关系学生发展要素做精细,让学生感受真实健康的成长,全面接受语言学习的自觉性和需要性。那么,高分数也必然成为一种必然,一种前行中的副产品。因为追求的目标是具备语言文化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发展健全品格的人,而不是分数。反之,以分数为追求目标,学校无法造就素质与语言技能发展全面的人。Widdowson的交际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真实的世界就是他们的学校,就是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从学校的角度来考虑无疑是可以认可的,学校要为师生更好提供接触语言的时间和频度。学习英语有两个很大、很关键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一是学习频度,即接触语言的频度(龚亚夫,2014)。只有把关注、追求的定位超越“分数”这个樊篱,我们才能获得比“分数”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教师应该关注什么?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成长的院子。我们的教学不能从外部强加给他们,而应让他们在语言的世界里翱翔,教师则是给他们打造搏击风浪的翅膀,所以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用英语语言表达他们的真正思维,用英语来做事情。《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课堂教学所设立的社会文化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语言交流目标在语言的输入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品格和思维。不再出现诸如:交流——课堂教学的演习手段;阅读——课内循环的多样形式等执教者的“自我秀”。同时,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要帮助学习者获得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毕竟时间短暂,教师不可能对学习者的学习时刻监控,而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例如老师在教授“Would you …?”这一语言结构形式时,还是习惯于先板书一般疑问句,然后再板书“Yes, I would”和“No, I wouldnt”,接着进行反复的问答操练。而学生在真的遇到了有人对他说“Would you please pick up the ruler for me?”这样的话时,难道“Yes, I would”或“No, I wouldnt”是地道而又得体的回答吗(龚海平,2012)?ALM(Autonomous Learner Model)的目标是让学生变成独立、积极为自己负责的学习者。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社会技能和健全的心智。

3.学生应该关注什么?语言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文秋芳,2013)。学习英语,正如课标所讲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两者都要学习。我们学习英语,无形中也学习了解语言承载的思维方式,并可以与母语相互贯通。例如:龚亚夫老师引用Cummins的话,表面上看起来两种语言是像海上的冰山一样,是两个不同的山头,但是实际上在水下,它们的概念是一样的。对照到英语当中,比如说“诚实”,在英语中和汉语中的概念是相同的。所以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有了母语的这些概念,那么他在学习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只不过是变换一种语音、发音、语法,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龚亚夫,2013)。语言并非先天禀赋,也不是靠模仿学会的。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人们总是在不断地用自己构造的语言去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同时这些由自己构造的话语也在不断地受到外部世界的检验(tested)、改造(modified)、扬弃(abandoned)或完善(perfected)。同时,我们很多人在语言学不好的时候,经常会强调外部因素,但是忘记了语言的学习,无论中文还是英语学习都是要下工夫的,更不可能“速成”,随着语言学习材料的逐渐加深,需要在实践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学习方法,关注语言思维和语言技能的养成。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和狭隘的价值取向,重构语言教学的价值。虽然目前的这种“分数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种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死记硬背已经使得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的进步难以为继。OECD对于培养人的具有的核心素养有着明晰的阐述,同样,PISA测试评价的“素养”也是测评学生在主要学科领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提出、解决和解释问题时有效地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评价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将学到的东西推及其他,以及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背景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包括个人生活和学校教育背景中的问题,也包括公共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这一取向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本身的变化,即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能运用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内容做什么,而不单单看他们是否掌握了特定的课程内容。英语不仅是个语言工具,更是一个育人重要的载体,英语教学应该围绕着培养人的思维方式,培养人的品格来进行,把这些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学一些实用的。英语学习,实际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用另外一种语言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性、推理,表达的准确、思维的缜密性等等。因此,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正视各自应该关注的内涵,真正建立起正确的、科学的课程培养、课程教学和课程学习观,回归到语言教学的本质,我们的英语教学才可能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亚夫.构建英语教育的多元目标[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4(1).

语言迁移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12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在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时候, 经常试图借助自己母语的语音、语法、句型以及自己所属的文化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时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语言迁移现象。一般来说, 语言迁移大致分为三种: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和零迁移 (zero transfer) 。

所谓正迁移是指母语中的某些语言规则与目标语中的语言规则相近, 学习者可以利用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很好地用目标语表述想要表述的内容。但是当母语与目标语的语言规则出现差异时, 往往会产生负迁移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学习者由于受到了母语的影响, 在用目标语进行表述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错误。零迁移是指“母语中不存在第二语言中的某个规则而在语言习得者的语际语中出现的迁移现象”。

从历史背景来划分, 语言迁移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当时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离不开对语言迁移的研究。语言迁移理论占据着统治地位。Robert Lado在1957年指出“学习者往往将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结构、词义和词序迁移到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中去”。根据Lado的这一论断, 许多语言学家都把语言迁移现象当作是学习目标语的一种障碍。在这一时期, 语言迁移理论成为了对比分析假说的基础。语言迁移理论和对比分析假说在教学法上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语言学家认为, 学生对于目标语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机械的反应行为, 所以, 在那个时期学生被认为是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参加者。语言学家认为, 学习者想要学好目标语, 只能依靠教师大量的教学和巩固练习。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很多语言学家对语言迁移理论和对比分析假说提出了质疑。首先, 语言学家否定了学生是目标语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参与者这一论断。其次, 语言学家以及外语教师发现, 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能完全归咎于语言迁移的干扰。目标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有很多种。比如, 有些错误是因为学生受到以前所学的外语规则的干扰, 有些则可能是目标语学习者没能真正理解目标语的规则所致。研究人员还发现, 尽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各不相同, 但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同样的错误。这些论断都使研究者们更加坚信语言迁移并不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到了20实际七八十年代, 研究者们慢慢认识到了这两种观点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将语言迁移和认知观相结合的著作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特点。尽管还有人认为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无关紧要, 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语言迁移可以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现象。渐渐的,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语言学家及外语教师又再一次把目光集中在了语言迁移的身上。语言迁移又恢复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

二、针对中国学生的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

如果外语教师仔细观察会发现, 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负迁移现象, 不仅体现在句法和语法方面, 在语音和语篇中也经常能发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

(一) 词汇迁移 (lexical transfer)

大多数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认为每一个汉语词汇在英语中总都能找到相对的一个词汇。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其实一个词汇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含义。比如汉语中我们要表达“难消化的”, 在英语中对象的单词应该是“heavy”, 但是“heavy”这个词还有好多种意思, 它可以用来表达“heavy traffic” (繁忙的交通) , “a heavy bag” (沉重的书包) , “heavy rain” (大雨) , 等等。这对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是无法知晓的。他们常常把母语中的语言规则迁移到了目标语的应用中, 从而形成了语言的负迁移。

有时候由于对某一个词汇理解的不同也能造成语言的负迁移。比如:

Chinese student:do you have a company?

English speaker:well…I don’t have enough money to form a company.

例子中的“company”对中国学生来说是“同伴”的意思, 而母语是英语的说话者却理解成了“公司”。

由于语言的负迁移所引起的词汇方面的错误有很多。比如, 对词义的理解不同, 时态误用, 名词复数误用, 等等, 这些都需要外语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 语音迁移 (phonological transfer)

语音迁移在语言迁移现象中是最为常见的。几乎所有外语教师在课堂上都会发现学生的语音迁移现象, 因为汉语和英语在语音方面有着很明显的不同。经过分析, 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汉语和英语的明显区别:第一, 汉语被叫作声调语言 (tone language) , 因为汉字是通过四个不同的声调来区分不同的意义;而英语则被称为语调语言 (intonation language) , 因为英语单词不能通过声调来区分不同意义, 而句子可以通过语调来分辨不同意义;第二, 汉字没有以辅音结尾的, 但是英语则没有这种规定;第三, 汉语和英语的音素不可能完全的对等。以上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发音上出现语音负迁移的现象。

(三) 句法迁移 (syntactical transfer)

句法方面的负迁移主要集中在反义疑问句的回答和词的顺序上, 这样的错误主要出现在初学者身上。例如词序的负迁移。“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句话应该翻译为“I like this book very much”, 但是中国学生常常翻译成“I very like this book”, 这就受母语词序的影响, 从而产生了词序方面的负迁移。再如“it isn’t cheap?”这样的问句回答应该是“yes, it is”, 翻译成汉语是“不, 很便宜”, 但是很多初学者的回答却是“no, it isn’t”, 这是典型的受母语影响而产生的句法负迁移现象。

(四) 语篇迁移 (discousral transfer)

与词汇迁移、语音迁移以及句法迁移都不同, 语篇迁移与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属的背景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

English speaker:your dress is fashionable.

Chinese learner:no, no, I bought it 10 years ago.

中国学生的回答从语法上讲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他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性。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 中国学生的回答是完全错误的, 甚至可能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因为中国学生是根据中国的习惯表达了谦虚, 但是他却没考虑到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 当你受到赞美时回答应当是“thank you”。有些语言学家把这样的负迁移叫作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这样的失误主要是由说话者双方所属的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语音的负迁移现象往往出现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身上, 而儿童第二语言学习者出现这种情况则比较少。美国神经学家Penfield认为语言学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从2岁开始, 一般到13岁结束。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一般具有与智力无关的学习语言天赋。而过了这个时期, 学习语言就会比较困难。

三、语言迁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我们前面所讨论的, 语音迁移是语言迁移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所以, 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必须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听说机会, 努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改变母语语音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对目标语规则掌握的不好才要借助母语表达。所以, 外语教师应当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提高语言技巧, 要给学生提供大量听、说、读、写的机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听说法对消除语言负迁移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对某种句型或者语法的掌握有困难, 教师可以让学生多练习几遍就可以减少错误率。但是如果使用这种教学法, 学习者的语篇能力、交际能力都不会得到提高。学习者即使掌握了大量的句型和词汇, 当他们置身于交际场合时也很难进行较为成功的交际。

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外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能够有效减少他们的语用失误, 从而取得交际的成功。

摘要:语言迁移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有争议的研究问题。因为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属于常见现象, 所以近年来语言学家加大了对语言迁移的研究力度。但是对于语言迁移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尚未了解的因素, 因此还需要对语言迁移做进一步研究。本文从语言迁移的分类、历史阶段入手, 总结出语言迁移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迁移,语言迁移分类,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芬.徐雅琴.语言迁移和第二语言教学[J].外国语, 1989 (4) .

上一篇:灯光系统控制下一篇: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