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精选12篇)
中华文化 篇1
【专题地位】
注:“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备考时, 注意把本专题知识与第一单元文化的作用、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
2.考生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 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中, 从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领会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感悟中华民族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考生要关注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 学会运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考点指津】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规模大, 存留丰富。
(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其中, 我国的文学艺术,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古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②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各具特色又互相交融。③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 即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 即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且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历久而弥新。
(2) 中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②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 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辅相成, 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 无论什么时期,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 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7.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 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有:改革创新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主要措施) :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考点拓展:
弘扬民族精神为什么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所以, 弘扬民族精神, 就要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者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时代精神, 才能使一个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才能生根, 转化为催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动力。
③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 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 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并转化为我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高考回眸】
1. (2011·福建文综卷·27) “双百”人物 (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用自己的言行, 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 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 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 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凝聚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词“传承”“升华”可知, 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历久弥新, A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D两项表述错误;C夸大了中华美德的作用, 表述不科学。
2. (2011·江苏政治卷·21) 历史上, 东北流行二人转, 南方流行越剧, 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如南京的白局, 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 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 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 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 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 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 渐趋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知识, 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中, “南剧北唱、北戏南演, 文化市场异彩纷呈”等信息, 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以及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和繁荣, ①③④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C。
3. (2011·山东文综卷·19) 2011年, 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活动, 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 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 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①④正确;②表述不科学, 且与题意不符;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4. (2011·海南政治卷·15)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④说法错误。答案为C。
5. (2011·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 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 (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 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 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 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 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 (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 , 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 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 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 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 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 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2)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 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解析:本题是综合考查文化生活知识的主观题。第1问, 考生可从文化对人的作用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角度结合材料组织答案。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 要求考生提出建议,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 妈祖文化影响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 满足其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 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 挖掘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 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 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 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
【创新设计】
1.《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大风泱泱, 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 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 千古未绝者, 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 与日月同光。”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
A.包容并蓄 B.与时俱进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2.2011年8月1日下午, 辽宁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援疆志愿者出征仪式在沈阳举行。来自全省40余所高校的125名赴新疆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 响亮提出“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 正式开始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征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
①能促进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②直接提升了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能够快速改变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 (广东) 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4.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于4月14至16日在海南召开, 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 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
(1) 结合材料, 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2) “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被誉为助人为乐的道德楷模、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的郭明义, 是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 他“把雷锋的道路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 把雷锋的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30年来, 我经历了很多, 但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 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是天经地义的, 不需要任何理由!”在鞍钢工作的20年里, 他始终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做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在工作中他总能顾全大局, 甚至不分分内分外, 心里始终装着集体、社会和国家, 先公后私, 公而忘私, 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公德大义。同时在工作中他总是锐意进取、孜孜不倦、与时俱进,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请用文化生活知识, 分析宣传郭明义的事迹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提示:“文明圣火, 千古未绝”“和天地并存, 与日月同光”, 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B 提示:②不符合题意, ③说法错误。
3.B 提示: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由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C、D不符合题意。
4. (1)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
(2)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 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 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5.①“一个共产党员, 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是天经地义的, 不需要任何理由”, 这充分体现了郭明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具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高贵品质。宣传郭明义的事迹, 有利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②始终把自己承担的每一项工作都看做是为党、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心力的机会, 同时在工作中与时俱进,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等, 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操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宣传郭明义的事迹, 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宣传郭明义的先进事迹, 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④宣传郭明义的先进事迹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利于鼓舞千千万万的人们, 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
中华文化 篇2
第一章:团日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地点 四,活动目的 五,参与者 六,参加人数 七,活动前期准备 第二章:团日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展 二,活动内容 第三章:团日活动反馈
一,活动成效 二,自我评估 三,展望未来 第四章:结束语 附录:团日活动传单
如朝霞般灿烂的笑脸
洋溢的是对明天的希望 那是激昂的青春做证 那是梦想的翅膀翱翔 那是自由的年轻召唤 加油吧!工商1班的学子们 向浩瀚星空许下诺言 让生命闪电划过天边 让青春热火燃烧永恒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
一.活动主题:中华精神颂 二.活动时间:11月8号 三.活动地点:韶华路、一教212 四.活动目的:
为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活动,激发广大青年团员的爱国热情,加深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主题团日活动增强广大团员的团员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增强广大青年团员建设伟大祖国的责任感、使
命
感。
五.参与者: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0级工商管理专业1班 六.参加人数:45人 七.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
(1)明确主题:经过团支部成员和各团员的积极讨论确定了“中
华精神颂”为本次团日的主题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为本次团日的副主题
(2)分工合作:围绕此次“中华精神颂”为主题的团日活动经
过积极商讨确定了活动,进而把全班同学分工,安排到四个组
A策划组:任务是策划具体活动细节及工作人员调配,安
排具体事宜,协调各组联系 组长:胡雪艳、高立飞
组员:樊娜娜、刘曼、冯岳娟、张美玲、许彤、王旭彤、武敬波、张德杰、周庭明 B摄影记录组:任务是记录活动的策划、准备、开展和后
续工作的进行,负责前期筹备工作和活动现场的拍摄,并负责将活动流程上传。组长:赵万虎、赵玉荣
组员:马保平、谭小芳、罗国梦、賀平、南洋、肖川、赵鹏、米军、张学伟
C宣传组:负责宣传中华精神有关的知识,设计宣传海报及
设计张贴图片,制作展板,分发关于弘扬中华精神的传单等。
组长:李连柱、武潇
组员:惠云云、张丽娜、石沁予、单珊、徐嵩、肖琼、张文学、夏志坚、魏川东
D后勤组:负责购买活动所需物资,进行财务预算及开支记
录,安排活动场地及活动过程中所需音响、电脑、团旗、团徽、院旗、班旗、彩纸、气球等物品的安置,维持活动秩序。
组长:盛健、李爽
组员:程娜娜、张芳、史晓晓、马骏、杨欢、樊
鹏飞、王琦、刘晓阳、何江、王玉
2.活动开展:
为传承中华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焕发基层团组织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实活动内容,本次活动共分两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11月8号上午同学们在韶华路设摊位,同学们不惧寒冷热情洋溢的站在路旁向过往的同学、老师分发传单并讲解中华精神的内涵及意义,积极进行中华精神的宣传,坚决做到学习、坚守、传承、弘扬中华精神,努力让中华精神在我们这一代青年手中发扬光大,同时展开的留言签名活动中全校师生积极配合在留言板上录下对中华
大
家
庭的祝
福
与
赞
颂。
看着大家的热情参与我们热情高涨,“爱我中华”“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满满的一大张留言签名纸写满了同学们得到名字及对祖国美好的祝愿,展现了经贸学子深深的爱国之情,展现了中华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2)第二阶段:11月8号下午七点在1教212举办室内活动并邀请外国友人到现场。
A 活动开始同学们及三位外国留学生在团支书的带领下重温入团宣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共产主义事
业
奋
斗。
”一声声铮铮话语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抒发了团员们精忠报国、爱我中华的豪情,传达了他们为祖国不断强大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使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得到激发,建设伟大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
B 团支书对本次活动安排及具体方案做详解,并鼓励大家以最高度热情参与。
C 具体活动环节:首先由主持人宣布主题团日活动开始,在庄严的《中国共青团团歌》歌声中拉开了10级工商1班主题团日活动的序幕。全体同学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到场的外国友人,对他们能参加中华精神颂的主题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活动中外国友人和我们精彩互动,三个来自遥远国度的友人以文化交流使者不断学习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同学们在舞台上尽情挥洒青春,激情的表演把现场气氛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现场爆发出阵阵掌声,三位外国友人也表达了对中华精神与中华文化的赞美,各个精彩的节目彰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团日一致的团日精神得到充分彰显。
八. 活动成效
1.实际成效:通过本次活动活动缓解了工商1班同学们紧张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深刻体会了源远流长、与时俱进的中华精神,在学生中掀起了传承、弘扬中华精神的热潮
2.活动亮点:A 邀请外国友人与同学们互动,大力弘扬了中华文化,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B 分发传单同时展开留言签名活动,记录下了对中华大家庭的祝福与赞颂
九.活动自我评估 1.活动中成功的地方:
A 分成四个组保证了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在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为同学们发扬团队精神奠定了基础,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衬托了本次活动主题。,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积极性也让同学们就本主题相互交流意见。
B 活动活动准备充分,在活动开展前团支部成员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及部署,后期总结讨论充分做到了理论和实际想结合并且升华了理论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认识。
C 各组之间密切配合,全班同学都积极完成所在组的任务。2.活动的不足之处:
A 由于事先考虑不周全活动一开始音响电线没能准时得到连接
使活动没有按计划中播放相应爱国歌曲。B 虽然有详实安排但由于实际过程中人数过多,场面有点略微混乱
十.结束语
每一次团日活动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都会有不同的感触。然而让我
感触最深的还要数我团支部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同学们积极进 取的精神。我深深体会到一次成功的团日活动,其中必有班级 每个
同
学的努
力,团日活动的成功开展需要的是班级的凝聚力,无论有什么困难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我们完不成的任务,更没有我们办不成的活动。我们坚信只要春季里悉心耕耘,定能在秋季收获最丰硕的果实。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一班团日总结
团支书:胡雪艳
附录:
工商一班团日活动传单
中华精神颂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大爱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大爱的火焰温暖着每一颗心,大爱的信心激发着每一个人,大爱的音符奏响了中华凯歌!而大爱的力量源自一种精神,一种无私的精神,友爱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互助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华夏大地上波涛汹涌,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高峰上插上了一面用爱凝结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他,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中华民族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民族精神,和谐的社会呼唤民族精神,企业的建设需要有民族精神,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爱国者,每一个共和国的公民都要有民族精神。“多难兴邦”在一个又一个大灾大难中,我们看到了爱国者精神一次又一次闪烁无限的光芒,我们看到了飘扬的五星红旗下,黄丝带在飘舞、红丝带在飘舞、绿丝带在飘舞。
今天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同学们,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作出响亮的回答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再现中华之雄魂。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一班团日活动
中华文化 篇3
【背景材料】
材料一:2008北京奥运会的奖牌,人们喜欢叫它“金镶玉”——代表着尊贵辉煌的“金” 环抱着象征高贵品格的“玉”。奖牌正面为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材料二: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调整: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法定节假日的安排,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材料三:前些年,我国在法国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文化年”,活动几乎覆盖法国全境,在法兰西大地上,“中国文化年”向法国公众揭开了古老中国的神秘面纱,它把中法乃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去年,我国在俄罗斯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年”,它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加强。
材料四:文化是“软实力”,文化产业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无烟产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目前,文化产业在全世界方兴未艾,竞争激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起点低,规模小,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综合分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课本中重要的知识点,同时也是中考重要考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谈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对文化建设作了着重强调。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对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中乃至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能力提升】
一、连线题
1.下面句子分别和我国民族传统节日有关,请对应连线。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春节
B.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b.端午
C.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c.清明
D.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天喜地迎新春d.中秋
二、选择题
2.2007年我国在哪个国家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年”()
A.法国B.希腊C.英国D.俄罗斯
3.从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的设计中,我们看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态度是()
A.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C.不断发展文化产业 D.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
三、实践探究题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描述一下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形象并谈谈对我们的启示。
5.结合材料二谈谈自己对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看法。
6.谈谈我国在其他国家举办“中国文化年”、“中国年”的意义。
7.结合材料四谈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8.请说说你们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一、1.A——dB——cC——bD——a
二、2.D
3.ABD
三、4.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形象参考材料一。启示: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5.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的包含了华夏子孙的美好愿望,有的表达了对杰出历史人物的崇敬,有的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6.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迫切需要;是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和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是扩大我国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7.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但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国际竞争非常激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起点低,规模小,产业经验欠缺。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篇4
1. (2012·天津文综卷·2)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 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 把“熊猫”叫“猫熊”, 把“公共汽车”叫“公车”, 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 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特点的有关知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大陆和台湾对于同一事物的称谓有明显的区别, 表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 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在试题中表现出来就是“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所以选择C。
2. (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21) 在澳门, 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 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 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1) 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2) 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3) 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4) 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及包容性。澳门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 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体现了澳门文化的多样性, 也说明澳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本题 (1) (4) 符合题意。 (2) 表述错误, (3) 的说法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3. (2012·天津文综卷·11) 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 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 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关系的知识。A虽然正确表达了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但并不是《云南映象》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原因;B虽然表述并无明显错误, 但与题干强调的相反, 如果强调“巨大的反差”, 就说明澳大利亚观众不能接受我国文化, 更谈不上引起共鸣;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可能得到世界认可, 也可能得不到世界认可, D排除。答案为C。
4. (2011·广东文综卷·3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 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 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3) 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4)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能因时而变, 故 (3) 错误。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 落后、腐朽文化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故 (4) 错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 有顽强的生命力, 故 (1) (2) 正确且符合题意, 选A。
5. (2012·安徽文综卷·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 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1)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2) 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3)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 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等知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 故 (1) 错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故 (2) 错误。“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之一, 故 (3) (4) 正确。答案为D。
6. (2012·江苏政治卷·22) 《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通过它, 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 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 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感动中国》中的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 都体现了民族精神, 评选的目的是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故选C。题干没有体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道德评价体系, A、B、D不选。
7.[2011·福建文综卷·39 (1) ]郑和下西洋, 祈“和顺万方, 共享太平之福”, 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 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 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 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 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 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 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 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 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解析:本题设问的规定性十分明确, 要求考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做答。首先回答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 然后根据材料中郑和七下西洋, 祈“和顺万方, 共享太平之福”, 答出和睦相处, 求同存异;根据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答出兼收并蓄, 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参考答案: (1)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 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求同存异, 建设和谐海洋,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 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8.[2010·北京文综卷·40 (3)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 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 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 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 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 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 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 全国人民心手相连, 奋力救灾, 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 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 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本题通过中华民族历经灾难而不屈的事实, 要求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及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参考答案: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 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考情分析】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近三年来,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广东文综卷、江苏政治卷、福建文综卷、天津文综卷等, 都有考查中华文化特征的客观题和主观题, 题目一般以历史史实或当年的时事热点作为背景材料。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近三年来,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安徽文综卷、福建文综卷、天津文综卷等, 都出现了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的题目。题目一般以当年的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 角度涉及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从考查趋向上看, 将会侧重于以当年重大的时政热点为载体, 或结合名人名言来考查。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意义
近五年来,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北京文综卷、江苏政治卷等考查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而且本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在主观性试题这种分值较高、又能拉开考生成绩的题中。如2012年江苏政治卷以《感动中国》十年历程为载体考查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2010年北京文综卷以汶川、玉树特大地震为载体考查了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
【考点精讲】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从历史看)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丰富的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从内容看) 。
(1)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 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注意: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简单认为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 也不能理解为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3)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 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辅相成, 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既有共同的要求, 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 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意义
(1)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意义)
(1)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是中华民族之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 当前,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 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3)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4)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5)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途径)
(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去, 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3)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 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4)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5)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辅相成, 相互支撑, 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新题速递】
1.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要“加强写字教育”, 要重视当前存在的“汉字书写文化没落”现象。之所以要“加强写字教育”, 是因为
(1)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2)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 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4)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决定作用
2.中国菜如今有了官方标准英文译名。如“红烧狮子头”的标准译法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而不能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 (红烧狮子脑袋) 。“如果外国客人看到菜单中有狮子的脑袋, 一定会向动物保护组织投诉的。”这体现了
(1) 中西方文化具有趋同性 (2)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3) 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4) 中西方文化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3.2011年4月15日,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胡锦涛提出, 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
A.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C.左右着国际政治格局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4.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不同地区的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5.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是一个以各国人民为师, 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 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文化。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6.2011年9月16日至12月29日,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跨出国门, 赴古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等拉美四国, 执行代号为“和谐使命-2011”的出访暨医疗服务任务。微笑服务, 视患如亲, 全船官兵深怀对拉美人民的深情厚谊,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和谐使命”的深刻内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 材料体现了
(1)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2)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的大旗,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中华民族以崇尚交流著称于世, 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4) 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赢得世界人民广泛赞誉
7.2012年3月14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大会发言人的邀请, 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在谈到台湾问题时, 温总理说:“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 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的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这是整个中国人的骄傲。”材料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是
A.爱国主义B.勤俭节约
C.英勇顽强D.风雨同舟
8.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完成手控交会对接, “蛟龙”号下潜首次突破7000米……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 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 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 那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1) 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2) 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 (3) 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9.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 在长期的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中演进发展, 从而不断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过程中, 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 却始终保持着国家统一, 民族和睦。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 使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
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简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牢固纽带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故 (1) (2) 正确。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应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故 (3) 表述错误。数千年来,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不能夸大为决定作用, 故 (4) 表述错误。
2.C材料列举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表明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也说明了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必要性。 (1) (4) 不符合题意。
3.B金砖会议上, 胡锦涛强调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好和平精神。
4.B从岭南文化本身看, 文化带有区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但从岭南文化的形成看, 它既以岭南地区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 又吸取和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这体现了它的包容性。
5.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是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应是它特有的包容性。
6.C“和平方舟”号跨出国门, 执行代号为“和谐使命—2011”的出访暨医疗服务任务体现了 (1) 。微笑服务, 视患如亲, 深怀对拉美人民的深情厚谊, 体现了 (3) , (2) (4) 均为《政治生活》角度。
7.A勤俭节约、英勇顽强、风雨同舟均不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准确表达。符合题意的答案为A。
8.A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拥护祖国统一, (4) 表达错误。
9. (1) 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文明能够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 团结统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整体意识在全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升华。
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征文 篇5
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的家园。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现代教育和社会的神圣使命。
党的17大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以进一步弘扬民族正气,振兴民族文化,促进全社会的知识增长,人格发育和精神成长,培养“知行合一、知书识礼、刚毅果断、忠恕任事”的具有现代品格和现代意识的成都人。并以此为契机,重建灾后精神家园,提升市民的文明品位和城市文化内涵,实现文明城市的深化和城市精神的凝练。
经典诵读通过活动化,生活化和实践化原则,立足在社会,面向我们努力实现传统经典文化的当代转换。使之成为今天重建成都人文精神,塑造现代成都一代新人的现实力量。我相信通过经典国学的诵读,一系列估算的浸润,一次次行动体验。在知识的习得,精神的养成,人格的培育等方面,一定会受益匪浅,同时也可以了解丰富多彩的人文成都以及浓郁的民风民俗。国学经典如同专为欧美配制的精神食粮。当然,由于对国学和经典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份“食粮”也。
努力建设中华文化强国 篇6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等许多领域都曾领先世界。进入现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仍为世界所称道,在世界上仍具有影响力。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就认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
美国著名学者瑟夫奈在阐述他的“软实力”理论时指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单取决于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源于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太多情况下被忽略的吸引力”。
我国的“软实力”,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之上的,因此就更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我们的“软实力”具有了更高的含金量。
但从我们国内的思想文化实际来看,也曾有人总结:“如今升值最快的是住房、墓地、乌纱帽和二奶;贬值最快的是职称、文凭、道德和诚信。”也有的段子反映:“家家户户安‘防盗门’;警察劝告‘别搭理陌生人’;老人倒下无人敢去扶;吃饭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所幸,中华民族不愧是历经风霜刀剑、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强者,我们有历尽艰难竭蹶而忠于人民的领导人、思想者、志愿者;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巳的军警战士、公务员;有多位农妇、农民千辛万苦还清丈夫、兄弟生前欠债……所以,我们思想文化方面出现的—些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
再翻翻那些行贿受贿、贪污腐化、卖淫嫖娼、买官卖官等贪官材料,他们绝大多数是受过各种各样的高等教育,有的专门研修法学,有的本身就是政法和纪检系统干部。按说,他们都曾是教育规劝别人的人,对违法犯罪的道理比谁都懂得多。可是,面对巨额的贿金、可餐的美色、别致的洋房、名贵的首饰等,终因“忍不住”而“上钩”了。为什么?从深层次上讲,就是缺乏足够的精神定力。“定力”很大程度上是指把握自我、规范行为的刚毅的意志力量,也是人生的智慧和精神品质。
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更加必要。
因此,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贡献,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首先是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长处,有批判地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孔子学院已在全球设立了一百五十多所,中华武术在一些国家的广泛传承,汉语热在多数国家蓬勃兴起。这些,都说明多元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推崇。对待别人的文化,就是要互相学习、借鉴、交流和融合,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别人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不创新,就不能发展进步;不创新,照搬西方的东西,就会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其他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就会影响我们青年一代。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力的坚定信念。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何谈建设文化强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能使中华文化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高度重视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取得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始终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对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作了全面总结。这就充分说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只要我们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具备的各方面有利条件,就一定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篇7
【真题回顾】
1. (2013·安徽文综卷·9) 安徽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 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 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体现了
(1) 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 (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3) 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4)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 融合统一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 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这一信息可知, 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依据“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一信息可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 (2) 正确且切题。 (3) “决定”说法错误, (4) 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
2. (2013·新课标Ⅱ卷·19) 《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 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 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 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
(1) 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 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3) 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4) 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台湾风物图卷》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台湾风物图卷》被誉为台湾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故 (1) (2) 符合题意。 (3) 说法错误, 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 观点错误, “走向同一”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答案为A。
3. (2013·四川文综卷·6) 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 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 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 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 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 中华民族精神
(1) 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2) 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3) 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4) 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本题考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文化知识理解相关现象的能力。材料突出了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 在不同时期对中华儿女战胜艰难险阻的作用, 故 (3) (4) 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不同时期民族精神内容的不同, 而是强调民族精神的作用, 故 (1) 排除; (2)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为D。
4.[2013·新课标Ⅰ卷·39 (1)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 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有的人反对, 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 很是惹眼, 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 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 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 在国际化, 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 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 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 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 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汉字的重要性等知识, 要求考生不仅有深厚的学科知识, 而且能够准确地描述和阐释事物, 做到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本问属于开放式设问, 考生持赞成或反对的观点皆可, 但考生必须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题时考生务必分析材料, 根据材料中持不同观点的理由寻找答题的切入点, 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汉字的内涵与作用等, 考生能否做到从材料到知识的迁移是答好此问的关键。
参考答案: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 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 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 不应收录, 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 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 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 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 《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 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 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考点精讲】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应试策略】
2013年高考延续了以往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力度。从考点看, 主要集中在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作用等知识上;从设题看, 选择题多为时政材料型和引文型, 重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整体难度中等, 如安徽卷第9题、新课标Ⅱ卷第19题、北京卷第24题、四川卷第6题等;非选择题既有收敛型, 如北京卷第24题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 又有发散型, 如江苏卷第35题 (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 、新课标Ⅰ卷第39题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 知识整合度高、灵活性强, 重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
在2014年备考复习时, 考生应特别关注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措施等知识, 并注意把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知识的内在联系;应特别重视引文型选择题和发散型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应关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民族之间文化的异同和交流以及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和模范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
【创新演练】
1.2013年9月6日, 以“信息化时代汉字的书写和传承问题”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汉字书写和传承高峰论坛》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呼吁, 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 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 在网络时代, 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这是因为
(1) 汉字对于展示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4)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4)
2.2013年10月, 由国家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行。本届艺术节标志“祥和”取“祥和如意、和谐安康”之意, 融合了山东宽厚质朴的民风、祥瑞和谐的社会风尚。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标志的这一设计体现了
A.各美其美, 和而不同
B.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C.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D.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2013年10月11~14日, 澳门第十一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在澳门隆重举办。回答3~4题。
3.澳门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几百年来和睦相处, 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 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1) 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2) 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3) 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4) 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 (1) (2) B. (1) (4)
C. (2) (3) D. (2) (4)
4.应主办方邀请, 湖南省政府协助澳门举办了本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协办妈祖文化旅游节, 是弘扬“妈祖”同根文化、促进湖南与港澳台及海外合作交流、展示湖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和湖南人民精神风貌的难得契机。上述材料
(1) 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体现了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从个性差异走向共性同一 (3) 反映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4) 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5.“中国梦”, 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它将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这表明
(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一个民族和国家起促进作用 (2) 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 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4) 中华文化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6.2013年8月31日下午, 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式在辽宁沈阳奥体中心举行。本次开幕式和以往最大不同在于充分响应党中央勤俭节约号召, 是一场非常精简朴素的开幕式。整个仪式从始至终体现着精简朴素节约文明这四大元素, 不请大腕, 不燃放焰火, 取消文艺演出, 改在白天举行, 真正回归了体育本身。精简朴素节约文明的开幕式, 是基于
(1)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 人创造了文化, 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3) 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4) 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4)
7. 材料一:
2013年8月3日, 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2013年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在北京开营。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000名青少年欢聚北京, 游览了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历史古迹, 参观了“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现代建筑, 了解了祖 (籍) 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见证了当代中国的繁荣发展和美好的前景。北京活动结束后, 营员们还将分散到中国各地继续寻根之旅活动。
材料二:中华文化与西藏文化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一方面, 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藏族文化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 西藏文化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离开西藏文化, 中华文化就不完整;离开中华文化, 西藏文化就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繁荣有赖于西藏和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茉, 而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有力地促进包括藏族文化在内的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繁荣。
结合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1) 试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角度告诉参加“2013年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营员们, 中华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 蕴涵着无穷的魅力。
(2) 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 说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梦”的深刻解析。中华民族的昨天, 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 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 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人民从不屈服, 不断地奋起抗争, 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需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请你分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 (1) 表述错误, 文学艺术对于展示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3) (4) 都是对汉字的正确认识, 故B入选。
2.D标志“祥和”融合了山东宽厚质朴的民风、祥瑞和谐的社会风尚, 体现了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故D入选。A强调了文化多样性, B强调了文化创新, C强调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均与题意不符。
3.B材料反映了澳门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表明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 故 (1) 当选;在澳门, 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体现了澳门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故 (4) 当选。 (2) 中“决定”的表述错误; (3) 在材料中未体现, 不选。
4.C材料“同根文化”“合作交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各族人民具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1) (3) 正确。 (2) “同一”说法错误,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4) 在材料中未体现, 不选。
5.C“中国梦”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体现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激励着中华儿女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说明了优秀文化对人的积极作用和民族精神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2) (3) 正确。不同性质的文化有不同的作用, (1) 没有区分出文化的不同性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4) 说法错误。
6.D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勤劳勇敢的有机内核, 开幕式做法体现了勤俭办体育的理念, (1) (2) (4) 正确。 (3) 错误,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7. (1)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蕴涵着无穷的魅力, 这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 (1)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这其中也包括藏族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包括藏族文化在内,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8. (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 共同奋斗, 促进“中国梦”早日实现。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能够激励全国人民勇于战胜圆梦过程的艰难险阻,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和世界和平, 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能够保证“中国梦”在实现的过程中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中国戏曲与中华文化 篇8
“文”即智慧, “艺”则为技艺,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那么对于文化来说同样是高于生活而源于生活。文化与艺术的由来就是人在生活中而得到的升华, 再回归于生活, 服务于人。那么文化与艺术的关系我们就不言而喻了, 他们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与艺术的结合, 凝聚在中国艺术当中, 中国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呈现是最为淋淋尽致的。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相比, 中国戏曲更加的“亲民”。从两种戏剧的发展历史来看, 中国戏曲是地地道道的生于民间, 长于民间的。戏曲从“娱神”走到“娱民”他始终扎根于民间, 尽管戏曲深受人民喜爱, 但一直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甚至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和摧残。而西方戏剧却有着与中国戏曲截然不同的待遇。政府出面组织戏剧活动, 保护戏剧, 久而久之, 西方戏剧也无形中成为了政府育民的一种高级手段。而中国戏曲这个可怜的“弃儿”, 它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便只能自谋生路, 这样的处境也给戏曲的“亲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始于悲者终于欢, 始于离者终于合, 始于困者终于亨”这是中国古典戏曲一大特色, 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国人的思维方式、循环发展观念, 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中和之美的审美崇尚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诸多因素都有关系。
正月十五吃汤圆, 八月中秋赏圆月, 除夕之夜贺团圆等等一些习俗足以看出, 中国是一个善“圆”的民族。中国人民对戏曲的理解也是不离其“圆”。他们觉得戏曲欣赏需要愉愉快快地去, 随随便便地看, 高高兴兴地回来, 那么中国人民对戏曲的最高声浪便是:戏曲的最高目标不是让人哭, 而是让人笑, 戏曲的结局不是让好人死, 而是让好人生。因此, 即便是关汉卿笔下含冤受屈的《窦娥冤》, 还是在纪君祥文下满门抄斩仅剩独苗的《赵氏孤儿》, 剧情最终都会以他们各自的方式, 让观众得到一种圆满的结局。在这种善“圆”的土壤下滋养而生的戏曲便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善“圆”的风格
圆和方在中国几乎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在中国, 人们把圆和方象征天地——天圆地方, “君子内圆而外方, 小人外方而内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铜钱是外圆内方, 还有一些节日习俗等等一些现象。由此可见圆在中国是一种吉祥, 成功, 幸福的象征。那么这些思想又是从何而来呢?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中国, 古人对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得不到正确的理解。于是, 恐惧与希望交织在一起, 对许多自然现象作出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把自然现象神化, 宗教便成为了他们的信奉之一。
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是最为广泛的。佛教与道教似乎跟圆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道教的八卦图, 佛教的轮回图, 都是以一种圆的样式呈现。包括他们对生死的理解都是以圆的方式, 认为死不是生命的结束, 而是另段新生活的开始。当时人们对宗教的依赖性是及其强烈的, 生活, 思想观念无不渗入。那么提倡圆满的宗教思想便也渐渐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戏曲是封建社会中后期培育起来的综合性艺术样式, 作为影响广泛的儒家思想对戏曲的浸染也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打开戏曲的教科书, 我们不难发现戏曲的主体思想不过是忠、孝、弟、信、礼、义、廉、耻。儒家把道德政治化, 又把政治道德化, 伦理中心主义成为儒家文化的突出标志, 从而成为了封建统治的一种伦理宣传。戏曲在当时社会是一门倍受排斥的艺术, 若想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生存, 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去迎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赵氏孤儿》的创作, 对于作者纪君祥的主要目的思想我们已经无从知晓, 现在所得出的一切结论也不过为后人的一些推测。朝代的更替, 岁月的洗礼该剧仍能保留至今, 跟政治, 跟儒家文化的忠、信、义是远远分不开的。政治上迎合统治阶级告诫他们的臣民要懂得尽忠尽义, 正因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官方也会给予一定的支持, 用来教化于民。
尽管戏曲的发展会因社会背景的压制而限制了一定的创作, 但戏曲的根毕竟扎于民间, 他与民众的思想是相互结合的。
戏曲的观众主体是目不识丁的广大农民和城市的贩夫走卒, 里巷细民;戏曲作家大多为“名第卑微, 职位不振”的下层知识份子;戏曲艺人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这样的一群创作主体, 戏曲创作便多用劳动人民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用最为底层的劳苦民众的感情去塑造人物, 用百姓最为敏感的话题去创造剧本。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 禁锢的思想, 便产生了众多不合理的封建礼教。对于底层的百姓他们是封建礼教的最大迫害者, 但对于他们是敢怒而不敢言, 戏曲便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宣泄方式。官方的限制, 戏曲剧本的创作便有了“指桑骂槐”特色。这样的创作形式跟所谓的藏头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天仙配》讲述了董永家贫, 父亡, 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 得资葬父。玉帝七个女儿不甘天庭寂寞, 戏于鹊桥, 窥视人间, 最小的七女钟情于董永, 只身下凡, 与其结为夫妻。事后让玉帝知晓, 大怒, 令其即刻回宫, 否则祸及董永。七女无奈, 忍痛泣别, 留下千古憾事。
该剧看似一则神话故事, 一面表达了平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希望自己能如同董永一般, 偶遇心地善良的仙女。另一面则是间接而深刻地痛斥着社会的黑暗。
一部好的作品, 剧中的人物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 而是此类人中的一个代表, 由他来揭示, 表达属于他们的一种人物类型。《天仙配》中的玉帝是高高在上的, 没有人能去违背他的一切言论, 正由于他的反对, 百般恩爱的董永夫妇不得从此诀别, 天地相隔。玉帝给予我们观众的形象就是一个恶魔, 他的强行拆散, 使一个原本美丽的佳话成为了永远的悲剧。玉帝的背后其实藏着一群劳苦大众所痛斥的那群封建统治阶级, 是他们将这个本该属于民众的社会成为了唯我独尊的社会, 迫害于民。傅员外父子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 七女戏耍傅家父子同样是人民戏耍地主阶级, 七女的思想也深深地表达了劳苦大众对地主阶级的厌恶。现实生活中, 底层人士无法去驳斥这些迫害他们的高层人群, 戏曲便给予了他们空间。
戏曲是源于民回归于民, 回眸当代所创作的一些“佳作”, 它们已经远远隔离于民。中国文化与中国戏曲已经产生了极大的隔阂, 一种民族艺术, 它已经不再散发民族气息, 这样的创作形式我不知道怎么能亲近于民。古代的创作者不是坐井观天地在书房完成一切创作, 他们是近于民, 亲于民的。他们深刻了解社会需求, 了解人民大众所思所想。如今时常会听到社会节奏的加快, 使人们已经忽略了戏曲, 不再亲近戏曲的言论, 但到底是人们远离戏曲, 还是戏曲远离了人民呢?或许戏曲人应该好好地深思下这个问题。
中华文化与传播策略 篇9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1“.和”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于儒释道三家,从《老子》,《周易》的哲学思想可以看出中国人有着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智慧。阴阳是《周易》立论的基础,《周易》把天地、自然、人统一于阴阳,认为阴阳是万物的两种属性,既对立又统一。《周易》与《道德经》通过具体的自然、社会和人生中的一些现象,深刻地揭示出阴阳为万物存在的前提条件,和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环境。中国人的和谐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所体现: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合二为一的辩证观;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情景合一的艺术审美观。认真研读中华传统经典,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华民族以“和”为主要概念的和谐思想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中。
2“.和”而不同,兼容并包
“和”并非一味妥协外力,“君子和而不同”实际上,中华民族本身也并不是起源于单一民族,夏商周时期融合了其他民族,经历朝代的变迁,多源的聚合了越来越多的民族,增加了自己的人口,吸纳了丰富了自己的文化,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都是那些好斗善战、不断征服异族,寻求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西方人所不解的。
纵观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人始终是以有自己的主体,不断的融合异族文化,从未被外来文化彻底征服,几千年来,文化一脉相承,其核心始终未被剥离。“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虽有冲突,却终能和谐共长。
二.中华文化传播是国家自我发展的必然诉求
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使得中国在国外媒体报道中是落后、愚昧的。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综合国力全面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崛起的中国渴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世界各国有进一步的交流,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需要与经济地位相应的国际话语权。虽然西方的单向舆论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但重新迸发活力的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还是不断地引发世界的关注。国际舆论的天平正在向中国一端倾斜,对外宣传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积极主动的“走出去”,加强中华文化对外的传播符合当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的战略部署,同时也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国家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一部分。
三.中华文化传播途径与策略
在传播学中,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有政府主导型、传媒驱动型,民间交流型,企业推动型。在跨文化语言教学的领域中,主要是教育领域的中华文化输出。
1.孔子学院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在唯一被认可和接受的文化品牌,满足了世界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强烈需求。孔子学院向喜欢中国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从规模化建设也进入到了内涵式发展阶段。除了传授汉语语言知识外,为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以及海外的中华文化的研究、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搭建平台。
2.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及中化文化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早在早在50年代便开始起步,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在当今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处于发展的机遇期,汉语国际教育也必然承担汉语语言与化的教育传播的重任。许多高校开设课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和硕士专业,培养的汉语教师肩负推广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与责任。要教会外国人如何说汉语、懂得中华文化深层内涵。
A.文化本体知识的掌握
过硬地的文化本体知识是文化教育传播的前提。中华文化传播需要教师挖掘中华文化的优势与精髓,并不断地和外国文化比照,在了解外国文化同时“照”出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和核心内涵。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通过语言点,文化习俗说明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才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比较深刻的问题,胜任文化教学。
B.中华才艺展示
掌握一两样个人才艺展示中华文化是必要的,可以引发汉语学习者的兴趣,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但对于大学生和高级汉语学习者来说,他们需要了解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有些问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很难回答的。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对中华文化的解读能力,而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
C.传播当今的中国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当今的社会的现状,时政热点问题能以客观、准确的方式加以介绍。中国人怎样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基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明史和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光辉历程,是我们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根本依托。
D.注重汉语教师的形象
汉语国际教师是世界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首先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整洁的服饰,深厚的学识,尊重他人,谦逊有礼,这些很能帮助我们赢得外国学生的好感,那些负面的对国人形象的报道必然会不攻自破,因此教师的良好个人形象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播。
E.文化体验
汉语的价值会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而增加,除了我们自己走出去外,将国外汉语学习者和国外汉语教师请进国门,增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切身体验,培养本土化教师,满足世界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这些优秀的汉语学习者和外国本土的汉语教师向自己的同胞介绍、讲解中华文化,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教育传播的有力途径之一。
F.慕课为中华文化传播助一臂之力
网络教育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可以吸引数百万的受众,并得到世界一些知名机构的认可。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及信息的反馈等特点在中华文化传播中,具有其他传播途径无法取代的优势。慕课课程都是免费的,授课方式灵活。我国许多名校的在线教育平台上和推出了中国文化的课程。课程开始仅一个月就吸引了数千名国外受众。目前大部分传统文化的慕课课程是针对国内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高校应为海外的年轻学习者多提供些帮助,增加英文字幕,以提高海外的学生的注册此外,在授课方式上多些跨文化意识,少些说教,有利于西方的学习者接受并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
四.结语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面前“活起来”“热起来”是一种必然,从事汉语教育及文化传播的志愿者,要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在与国外本土文化相互磨合的的过程中,认识到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独特的优势,做好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纽带。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J].同济大学学报,2015(4):79-83
[2]王焱.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2011(5):49-51
[3]张艳杰.孔子学院汉语国际传播十年回眸[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1-6
中华文化 篇10
从国内外有关中华文化软实力及其与文化景区建设的研究文献中发现, 将文化景区建设与中华文化软实力相联系的文献鲜见, 绝大多数文献是从不同角度单纯地对中华文化软实力或对文化景区建设进行研究, 相关研究较分散。本文在中国知网上以文化景区、文化软实力为关键词和以人文景观、文化软实力为关键词的文献均为空白。基于此, 本文分别对中华文化软实力和文化景区建设进行综述, 试图通过综述来凸显有关文化景区建设展现中华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研究空白, 找到文化景区建设与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切入点, 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以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与文化景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1 中华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
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来的, 他在《软实力的挑战》一文中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系统的定义: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 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得理想的结果, 它能让其他人信服地跟随你或让他们遵循你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制度, 按照你的设想行事[1]。
我国对文化软实力早有认识,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 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 它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的[2]。其中, 文化力量指的就是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软实力是由中华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向心力, 是激发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生命力, 是感染世界人民求同存异、爱好和平的吸引力。在现阶段, 中国文化软实力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1.1 国外关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 国外掀起了研究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热潮。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韩国、日本、新加坡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较突出。在日本和韩国, 有许多学会和研究所专门研究中国儒家文化, 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上。韩国的Jeon Ga-lim以孔子学院为研究对象, 从历史角度概述了中国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历程[3];Kim Ok-hua同样以孔子学院为例, 但基于不同视角, 阐述了中华软实力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体现[4];Kim Dong-ha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进行分析, 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外输出的重要途径, 并尝试从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行测算[5]。此外, 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再生”运动。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以外, 西方国家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热情也较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著的《展望21世纪》一书, 他在书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中华民族逐步培育形成的世界精神, 能成为世界统一的核心力量, 中华文化软实力不可估量[6]。
1.2 国内关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综述
文化软实力概念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提出源于软实力理论, 是软实力在文化领域的延伸。由于学者们对软实力的认识存在分歧, 国内学术界对文化软实力的提法也存在差异, 很多学者就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童世骏认为,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扩展, 相比较政治价值、外交政策而言, 文化在国家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基础性[7];唐代兴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提法与童世骏相似, 但更为具体。他认为,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是软实力的基础内容, 但并不是所有文化都是软实力, 只有那些具有创造力的文化才能构成软实力[8]。魏恩政和张锦则的观点与上述提法基本一致, 但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论述更为精辟。他们认为, 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软实力, 是国家意识形态、历史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等文化因素对内产生的凝聚力以及对外产生的渗透力[9]。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对文化软实力进行了研究。贾海涛提出, 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软实力和文化力概念的交叉, 西方理论界的国力以及软权力概念对我国的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等概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10];韩宝华、秦裕华阐述了文化软实力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内涵, 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1]。
中华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研究:很多学者结合国内外环境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进行研究, 认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刘洪顺认为,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人为阻碍, 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仍然存在“误解”, 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12];武铁传指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市场不健全、文化贸易逆差等问题。他提出, 当前我国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繁荣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 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13]。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虽然存在一些不足, 但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孙西辉指出, 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这是构成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要素, 使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具有明显优势[14];邓显超认为,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创造了资源优势, 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5]。
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许多学者就如何发展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众多对策和建议。唐代兴提出要重视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发展, 他认为经济、政治、科学、教育、伦理、公民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实施对象[8];何星亮基于保护与创新的视角, 提出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既要保护更要创新, 又要促进文化的“输出”, 扩大影响, 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16];刘洁、杨连生、杨建华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对我国文化软实力进行研究。他们提出, 当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必须要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17];赵英臣、刘光辉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 指出中华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源泉是我国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18]。
2 文化景区建设研究综述
美国旅游学家戈尔德耐等人在《旅游业教程》一书中, 把旅游景区划分为文化景区、自然景区、节庆活动、游憩景区和娱乐景区五大类型[19]。其中, 文化景区主要是指由人文旅游景点组成的相对独立的景区, 典型的代表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埃及金字塔、巴黎埃菲尔铁塔等。文化景区类旅游景区又可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古代工程建筑、古代宗教、古代园林建筑以及综合型人文旅游景区等五个亚类[20]。
2.1 文化景区开发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文化景区开发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景区, 分析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吕佳、孙红对八达岭景区进行仔细调查, 指出景区建设过程中存在文物保护工作不力、破坏长城原有景观、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旅游服务设施不到位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八达岭景区建设的策略[21]。吴浩认为, 在包公文化景区的建设中, 要重点突出关于文化内涵的挖掘, 打造包公文化旅游精品, 注重增加景区的可看性和娱乐性, 使游客在游览包公景区的同时体会到包公文化展现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精神[22];王立东在认同吴浩主要观点的基础上, 认为景区对包公文化产品的开发仍处于浅层阶段, 建议增建和开发包公断案馆、包公戏曲服饰脸谱陈列馆、包公剧场、包公文化信息交流中心、中国古代清官政绩展、中国历代廉政碑林等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能直接展现包公文化的旅游产品[23];习罡华以庐陵文化的缩影永和镇为例, 从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对永和镇进行了文化诠释, 提出永和镇旅游景区的开发可分三个层次进行[24];柳碧怀深入分析了黄梅东山禅文化景区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并对东山禅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提出了较全面的对策建议[25];杜乐江对崂山风景区进行研究, 提出在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要真正认识到文化在景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注重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 并以游客的需求为主要依据, 培育独具特色的旅游服务文化[26];刘昱通过对户部山山地景区改造设计施工进行分析, 指出在传统文化景区的设计中要充分尊重现实与社会条件, 只有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保持对环境对文化对历史的尊重, 才能经得起审美的时间考验[27]。
2.2 景区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许多学者就如何对景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众多对策和建议。彭华认为, 旅游景区的开发应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人文景观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 是人类文明的直接表现, 忠实于原有的文化特色是人文景区保持生命力的前提。他指出, 目前一些人文景区忽略了自身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如何有效开发利用这些文化旅游资源, 成为文化景区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28]。魏源、马振兴、吴任华对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类型、资源分布及资源总量进行分析, 指出龙虎山在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龙虎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对策建议[29];刘晓霞对陕西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优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了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30];滕春惠、马晓冬、沈正平探讨了旅游资源的文化构成, 从文化构成视角将旅游资源分解为物质的文化景观、制度与行为的文化风情和意识的文化艺术三个层面, 进而从旅游文化区、旅游文化系、旅游文化丛、旅游文化因子等四个层次阐述了江苏旅游文化资源的系统结构[31];黄益军认为, 不少景区存在丰富的文化资源, 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会促进景区潜在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价值, 在景区文化内涵提升的同时增强景区的吸引力[32];赵宁从文化视角出发, 对河北省旅游产业拓展进行研究, 他认为应将河北省旅游产业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联系, 加强对河北省景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而形成良好的河北文化旅游产业形象[33]。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从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角度对景区文化资源进行研究。韩菁、刘超、颜娜通过对比四川省和云南省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和宣传上的不同做法, 总结了云南省景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指出四川省要想改变目前旅游业的落后局面, 就必须实现内涵式的旅游开发, 以自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来提高未来旅游的吸引力, 使四川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34];陈彬彬、潘颖颖、陈楚文通过对新安江景区自然人文条件的调查分析, 对新安江景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景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发展思路和对策[35]。
2.3 城市文化与城市风景区建设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将城市文化与风景区建设相联系, 提出在开发风景区文化资源的同时, 要注意与城市文化相融合。李云岘以徐州云龙山为例, 在分析城市文化与城市风景区建设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在规划和建设城市风景区的过程中, 应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 对体现城市特质的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这既是继承和创新城市文化的需要, 又是丰富和提升景区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36];秦春林以桂林两江四湖景区中文化景观的开发为例, 对旅游城市文化景观开发的意义、途径、开发实践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在开发旅游城市文化景观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37];包绍亮通过对山区生态城市三明市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进行分析, 提出了加快三明文化旅游风景区发展的若干策略[38];刘德光、邓颖颖则从旅游景区文化与文化吸引物的视角,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价值评价体系, 对武汉市旅游景区文化吸引物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 提出在当前阶段应重点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创新文化旅游产品、优化景区设施服务是武汉市旅游景区文化升级的基本策略[39];王桂林认为, 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休闲文化和养生文化, 安溪作为名茶之一铁观音的发源地, 茶文化资源底蕴深厚, 要对城市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 通过发展城市茶文化旅游, 促进安溪经济的发展[40]。
2.4 提升景区文化内涵研究
关于提升景区文化内涵的研究, 大多是就某个特定风景区进行论述。朱国兴、张洁认为, 黄山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丰富的文化景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但目前黄山旅游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自然风景基础上的观光旅游, 对景区的文化内涵不重视。他在对黄山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了提升黄山旅游文化内涵的途径[41];李文明以云南省石林风景名胜区为例, 在分析发展景区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 阐述了提升景区文化内涵的途径[42];鲍昌顺通过分析双龙文化在景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出景区旅游开发建设与文化内涵提升是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 开发建设要文化理念先行, 提升文化内涵要贯穿景区建设的始终, 只有提升文化内涵, 才能打造精品景区[43];赵龙、盛翠菊认为, 云龙湖风景区的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既能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又可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现代媒体宣传、创立特色文化品牌等策略来推动景区旅游业的发展[44]。
3 总结与展望
3.1 关于中华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就文化软实力概念研究来看, 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没有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概念, 研究还需继续深入;国内学者通过对中华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的研究, 既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也看到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提出需要结合国内外实际背景进行研究, 但研究内容较宏观, 深度明显不够, 今后可针对文化软实力的具体领域进行微观研究;相比较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而言, 学术界关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对策研究成果较丰富, 研究内容较全面, 今后要随着文化建设的发展, 针对新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通过总结前人的实践和研究成果, 可得出中华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几点启示: (1) 注重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学者较多的是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策进行研究, 而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构成要素、作用机理等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多是直接采用国外学者提出的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概念。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概念与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有着直接的联系, 其理论和价值观与我国实际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 应结合中国的实际和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理论。 (2) 加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现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学者在对中华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时, 已注意到从正反两方面并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但深度和广度明显还不够,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对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各个具体领域 (如传统文化领域、文化市场领域、文化产业领域、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领域) 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做深入研究和探讨。 (3) 重视中华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 注意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软实力进行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单一学科视角出发, 虽然有学者提出中华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源泉, 是我国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只是从宏观上强调了中华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尝试从微观和具体方面阐述如何通过发扬中华文化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具体来说, 可从文化景区建设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文化景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能让国内外游客直接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中, 可融入旅游学的研究内容, 通过文化景区建设研究, 探讨如何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文化景区, 使景区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达到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3.2 关于文化景区建设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已有研究梳理发现:从研究内容上看, 我国学者对文化景区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区文化资源开发方面, 而将文化景区建设与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相联系的研究尚属空白。关于景区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 对内主要是从提高景区吸引力, 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的, 而对外从展现中华文化软实力出发的文章有待加强;从研究方法上看, 定性描述居多, 多数学者是就某个文化景区, 分析景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中华文化 篇11
不管与制衣联系的多么紧密,以动漫服饰为主业的美盛文化都不能简单地被理解成制造业,尽管这种创意并非绝对的“原创”意义,但基于文化消费升级的必然要求,这种并不算太高标准的创意当属于被鼓励、被支持的范围。
事实上,原创不足、创意不足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动漫产业包括服装产业的通病。作为两者的跨界经营的典型企业,又被冠名为国内迪士尼第一股称号的美盛受到质疑不足为怪。
但是,回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阶段,当原创与创意尚处于虚弱的状态下,一味地拔苗处长并非发展文化产业的本意。我更愿意从文化服务业的角度去理解当下的文化产业,而且从文化衍生品的角度或者文化服务业的角度重新理解现阶段的文化产业,应该更有意义。
关于这一点,其实有更为官方的说法。比如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之鑫在讲到“十二五”期间发展文化产业的三个关键内容时就强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从消费升级的角度,把当前阶段的相当一部分文化消费定位成文化服务业要做的事情,理解起来更为顺畅。
回到美盛文化,公司是国内主要的动漫服饰制造商之一,专注于动漫衍生品细分产品动漫服饰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迪士尼形象动漫服饰、电影形象动漫服饰、传统节日动漫服饰以及装饰头巾等。
2002年6月,美盛文化创始人赵小强辞掉工作,在浙江一个县城郊租了块地,动手搭起厂房,开始承接一些圣诞礼品业务的零散订单。
当初的美盛是地地道道的制造业,然而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提升,美盛开始进入高档纺织类礼品行业,进而逐步涉足与万圣节、圣诞节和大电影服装相关的生意。
发展到今天,美盛文化在动漫衍生产品开发设计生产企业中已拥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动漫服饰研发设计制造方面更是遥遥领先。
美盛的发展历程也正是中国制造逐步转型升级的过程,从单纯的制造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这个过程也是过去十年中国众多企业的写照。
服务于节庆文化的迪斯尼动漫服饰本身就是典型的文化服务业。在这里无需特别强调,类似这样的企业的原创与创意,目前这个阶段,先把服务做好,文化服务业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脱离这个阶段,单纯去谈原创与创意,绝对是空中楼阁。
所以,从这个角度,美盛为代表的众多动漫衍生品产业都属于应该被鼓励的部分,而且在这些衍生品企业中,不乏靠衍生品赚钱反哺原创动漫的例子。
再举一个CG(计算机图形)产业的例子,这个产业在美国、日本是伴随着电影、动漫的发展而发展的,但上世纪90年代前后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影视动漫产业并没有充分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产业没有充分发展就说中国不需要CG产业。
从汉字听写看中华文化 篇12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经诞生, 即受到观众的热捧, 收视率一路飘红, 它何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呢?首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它们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便利, 另一方面也导致人们写好汉字的意识逐渐淡薄。记得有一次, 我劝诫班上一名同学说:“你的字写得别人都没法认, 如果以后找工作需要写简历或者求职信, 那怎么行?”谁知那个同学淡定地说:“我打印出来不就行了?”我听了, 一时无语。正因为用电脑打字方便、快捷、高效, 所以现代社会人们提笔忘字、频写错字、写不好字、不会写字、不想写字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久而久之, 人们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削弱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应运而生, 的确是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其次, 它唤醒了国人心中影影绰绰的文化危机感。现在的年轻人在学校学了十几年的英语, 生活中吃着洋快餐, 穿着洋品牌, 看着洋电影, 这种现象着实让每一个有文化担当的中国人感到痛心不已。因此, 汉字听写大会的出炉, 唤醒了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自我拯救意识, 其文化价值远远高于娱乐价值。再次, 从更深层次来看, 语言文字从来都不仅仅是联络沟通的工具, 它承载着更重要的使命。在关键的时候, 在非常时期, 它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们紧密团结的纽带, 能够焕发人们的民族认同感,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正所谓“民族的未雨绸缪”吧。
我也有幸参与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活动之中, 担任了我校汉字听写比赛的辅导老师。我们学校的6名学生在几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 一路披荆斩棘, 过关斩将。2014年元月3日在湖北省黄冈市汉字听写大赛遴选活动中一举夺魁, 取得赴省城武汉参赛的资格。3月22日至23日, 我校选手在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湖北省选拔赛中勇夺冠军, 将于5月份进军央视听写大会。一路走来, 风雨兼程。有学习的枯燥, 更有鏖战的激烈;有磨练的艰苦, 更有收获的喜悦。作为一名辅导老师, 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在辅导学生汉字听写的同时, 自己也受益匪浅, 对中华文化的精髓略知一二。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从汉字听写看中华文化的点滴心得。
一、从汉字的形体结构看汉字的特点
1. 汉字的形体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汉字的形体四四方方, 方方正正, 不禁让我想起《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所谓“方正”, 就是指端方正直, 刚直不阿。汉字的形体蕴含着“方方正正做人”的儒家文化思想, 正如歌曲《中国娃》中所唱的:“最爱写的是就是那方块字, 横平竖直堂堂正正, 做人也像它。”汉字不仅仅是文化, 也代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品格。
2. 汉字的结构
关于汉字的结构, 传统的分析法称为“六书”,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六书”中, 我们重点要了解“形声”。《说文解字·叙》:“形声者, 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事”指事类, “为名”即造字, “譬”犹近也。意思是用表示事类的字作形符, 再取一个读音近似的声符配合而成。形声字的形符一般表示字的意义范畴。形符相同的字, 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例如, 言旁的字都与人的言语有关, 心旁的字都与人的心里活动有关, 页旁的字都与人的头面有关, 肉旁的字都与人的骨肉有关, 宝盖头、广字头都与房屋有关, 厂字头都与岩崖山石有关。形声字的声符表示字的读音。但是, 统一声符的字, 现在却有各种不同的读音。这主要是古今语音演变的结果。在造字时代, 声符相同的字, 读音应该相同或者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 形声字占90%以上。所以, 我们只要了解形声字的结构特点, 对汉字听写乃至学习汉语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地, 表示植物的字词, 偏旁多为草字头或者木字旁;跟玉石有关的字词多为王字旁;跟马匹有关的字词多为革字旁。诸如此类, 掌握了规律, 就有助于我们理解、识记。
3. 汉字的音、形、义
汉字具有形、音, 义三要素, 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字形是文字的符号形式, 属于书写系统的东西, 字音和字义是文字符号所体现的语词的音和义, 属于语言系统的东西。在构成汉字的时候, 形体、声音和意义总是结合为一体的, 即要做到形合于义, 音合于义。例如, 汉字听写时, 主考官念到“yānmò”, 就会有两种答案, 必须进一步释义:“埋没的意思”应写作“湮没”;“ (大水) 漫过, 盖过的意思”则应该写作“淹没”。这是汉字里的同音字。此外, 还有异体字、异读字、多义字、共形字等。这些情况, 在汉字听写时, 都需要认真比较、仔细甄别。唯有将音、形、义结合起来, 才能分辨出“真假美猴王”, 避免出错。
二.从汉字的内蕴看文化的特色
1.敬辞与谦辞
所谓敬辞, 就是表示恭敬的言辞, 说话人用来指称对方或者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 以表示对受话人的尊敬。例如:
○1令尊最近身体可好?
○2我因有事不能当面向您拜别。
○3请在座的各位不吝赐教。
例○1中, 说话人询问对方的父亲的身体情况时, 称受话人的父亲为“令尊”, 表达了说话人对与受话人有关的人的尊重;例○2“拜别”一词, 表达了说话人对受话人的尊敬;例○3中, “赐教”一词, 指称与对方有关的事, 即请人指点。
所谓“谦辞”, 就是表示谦虚的言辞, 用来指称自己或陈述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或动作等。例如:
○1鄙人觉得, 往往能感动和温暖别人的人莫不是好人。
○2您的光临让寒舍蓬荜生辉。
○3尽管我和钱先生接触很少, 读他的书也真正只可算“管中窥豹”, 我仍然乐意献丑, 写下它给予我的美好印象, 供诸同好。
例○1中, 作者自称“鄙人”, 谦称自己;例○2中, 作者称自己的家为“寒舍”“蓬荜”, 是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例○3中, 作者称自己写下文章讲述与钱钟书之间的往事为“献丑”, 是谦称自己的行为动作。
作为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崇德尚礼, 讲究礼尚往来, 卑己达人, 所以在日常交往中对人常用敬辞, 对己常用谦辞。汉语里敬辞与谦辞比比皆是, 正好反映了儒家思想重视礼仪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中华民族谦逊内敛的特质。
2.历史典故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汉语文化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很多词语的形式与历史典故有关, 这些典故无不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汉字听写起来比较困难的恐怕是那些有着历史典故的词语。比如“萧规曹随”, 学生听写这个成语时, 有的不了解其中的历史典故, 就会写错。原来, “萧”和“曹”分别指汉高祖的大臣萧何和曹参。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 死后, 曹参做宰相, 仍照章实行。再比如“期期艾艾”一词, 与它有关的历史典故是:汉代周昌口吃, 有一次跟汉高祖争论一件事, 说:“臣口不能言, 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见于《史记·张丞相列传》) 。又三国魏邓艾也口吃, 说到自己的时候连说“艾艾” (见于《世说新语·言语》) 。后来用“期期艾艾”形容口吃。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一典故, 仅凭读音和释义, 很难猜测它的正确写法。
三、从词语的演变看文化的发展
1. 外来词
外来词也称为借词或外来语, 是从别的语言吸收来的词语。汉语的外来词有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与意译结合、直接借用四种主要形式。
现代汉语常见的外来词, 例如:艾滋病、阿司匹林、巴士、拜拜、芭蕾、百事可乐、比基尼、冰淇淋、迪斯科、的士、涤纶、丁克族、汉堡包、荷尔蒙、黑客、华尔兹、基督、吉他、酒吧、克隆、咖啡、罗曼蒂克、麦克风、模特、霓虹灯、诺贝尔、啤酒、扑克、巧克力、沙发、坦克、拓扑学、乌托邦、雪茄、伊妹儿等等, 它们涉及的范围很广, 涵盖医学、音乐、舞蹈、饮食、政治、数学、军事、宗教、生物等各个领域。
外来词汇不断地充实汉语的词汇, 是中华民族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果,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 网络新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纯熟, 互联网已遍及千家万户, 各种网络新词也应运而生, 广泛传播。例如:吐槽、蹦迪、饭局、小资、钻石王老五、隐居族、富二代、官二代、新二代、双开、下岗、下海、打拐、打黑、打假、人气、传销、摩的、另类、双休、个唱、外快、氧吧、官倒、房市、按揭、零首付、零口供、钟点工、脱口秀、亚健康、新新人类、扩大内需、白色污染、给力、正能量、边缘化、甄嬛体、淘宝体、山寨、灰色收入、蜗居、文化快餐、多媒体、穿越、力挺、卖萌、猥琐、悲催、屌丝、萝莉、土豪、逆袭、高富帅、白富美、伤不起、打酱油、坐沙发、白领、炒作等等。
说是新词, 其实是以新词代旧意, 以短词代长句, 以国文读外文, 以本意作引申等。网络新词有其显而易见的优点。人们不再需要绕口地、大篇幅地讲述, 几个字几个字母, 言简意赅, 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颇带轻松、愉悦的气氛。新词更多地表现了一个人类集群生活观念的演变, 也显现了人们对文化的一种追求。彼此之间交流使用新词, 就可以让对方感受到, 你就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折不扣的现代人。当然, 有些网络新词, 也给社会给文化带来污点, 致使社会文化的宝贵成分日渐流失。总之, 网络新词无论是精华, 还是糟粕, 都是时代的产物, 是中华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碰撞的结果, 客观地反映了文化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