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

2024-08-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共12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 篇1

大新中心小学2013-2014第二学期

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诵读比赛

实 施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学生读书的氛围,展现学生个性才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学艺术素养,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比赛目的首先,通过比赛,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学生爱读书的习惯,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其次,检查学生课外朗读的成效,引起学生对朗读的重视,不断提升自我朗读的水平;最后,通过比赛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参赛对象:三至六年级(每班推选两名同学)。

四、比赛时间:3月15日(周五)附:(请各位班主任于3月12日前把参赛名单上教导处)。

五、比赛地点:教学楼广场

六、比赛规则:

1、朗读内容为课外诗歌、散文等朗诵作品为中国古今优秀经典诗文,散文、寓言故事,也可是原创作品,作品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健康真实,感染力强,弘扬传统文明,体现时代精神。

2、朗读必须使用普通话。

3.朗诵时间:不超过4分钟。

4.能够读出真情实感。

5.赛后由评委负责评分及公布获奖班级工作。

七、评委:沈先乐、杨德平、张美梅、张二莹、程洁。

八、评分标准(见表格)

九、奖项设置:学校评出一等奖1-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2014年3月9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 篇2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古典文学是古文言凝练而成, 内容浩瀚广阔, 包罗万象, 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幼儿学习, 内容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应遵循循序渐进和难易适度原则。通过学习, 我园引进了李阳“卓越汉语”系列之——《疯狂背古诗》, 本套书共有六册, 收集古诗文120首, 适合大中小各年龄班使用。诗文语意浅显, 朗朗上口, 意境优美, 配以明显的节奏、韵律和生动活泼的画面, 使幼儿欣赏到一幅幅富有色彩、音响和流动感的画面, 在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同时, 使幼儿容易理解接受, 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其中许多作品蕴涵怀乡、思亲、念友、爱国之意, 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情感, 能引起幼儿强烈的情感共鸣,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塑造幼儿完美的人格。

为丰富教育内容, 我们还选择了一些经典历史故事和成语、寓言故事, 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守株待兔等, 这些作品蕴涵的智慧和哲理, 具有深刻的教育性。同时, 又增添了《三字经》《弟子规》的诵读学习, 流水行云般的经典诵读, 让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的道理。

二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 提高教师文学修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我们致力于让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情感, 丰富幼儿知识。教师结合不同的季节和主题内容, 在活动室墙壁上精心布置与古典文学相关联的墙饰。如“古诗天地”“成语故事”, 幼儿想象创作的“古诗绘画”等专栏, 字画相承, 既有古韵, 又具现代气息, 集美、雅、趣为一体, 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同时, 我园利用早晨、中午、下午三个时段, 播放古典诗词, 让幼儿经常吟诵、欣赏、阅读, 时时受到优美诗词的浸润, 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在活动室阅读区域投放各种古典文学丛书等, 可供幼儿随时阅读, 开阔幼儿的视野。

古典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结合课题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了解唐诗宋词严格的修辞手法, 节奏变换多样的规则, 讨论词句所表达的含义、时代背景等, 定期进行研讨观摩活动。在幼儿园举行的“诵读传承精神经典浸润人生”——教师诗词诵读活动展示中, 集诵读、演唱、表演于一体, 充分展示了经典文化的魅力。并利用业务学习, 组织教师聆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讲座《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游园惊梦》等, 于丹教授讲课神闲气定, 娓娓道来, 古今中外, 信手拈来, 语言妙趣天成, 使我们重新拾起了祖国的文化瑰宝, 从中汲取现代人所需要的哲理。通过学习, 我们深深认识到经典永远都不会被抛弃, 它能增加智慧, 净化灵魂,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文学修养。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

古典文化教育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渗透于幼儿园以外的家庭中, 以达到潜移默化、浸润陶冶幼儿心灵的作用。

1. 集体教学

我园安排了每周、每班1~2次专门的集体诵读活动, 具体有古诗、寓言、成语故事欣赏等。小班以欣赏诵读, 激发兴趣为主;中大班则加深难度, 拓展范围,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观摩反思活动。

2. 日常生活

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 如晨间、午饭前后随时安排10分钟左右时间组织幼儿进行诵读, 并善于抓住教育契机, 随时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增添新的内容, 如《弟子规》、名人传记、神话传说等。对在集体活动中学过的作品进行复习巩固, 加深感受、理解、记忆, 使幼儿积累文学经验, 培养了幼儿的表现力、交往能力, 丰富了幼儿的情感, 提高了自信心。

3. 亲子共读

努力取得家长配合, 通过召开家长会、经验交流会, 利用家园宣传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 达成教育的共识, 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家长能主动配合老师的要求, 在家指导幼儿学习, 使幼儿与古典文学的接触更广泛了、文学熏陶的时间多了, 喜爱之情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家长在孩子进步的表现中感受到了读古典文学的好处, 对我们的研究更加关注和支持。

4. 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幼儿园各年龄班定期开展“古诗大王”比赛、“古诗韵律操”表演、“成语故事”表演等, 庆六一家园联欢活动中, 大班幼儿诵读表演的《三字经》《弟子规》等, 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和好评。每一次活动都让幼儿有一种新的感受,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展示课, 如韵律活动《春晓》, 教师首先让幼儿诵读有关春天的古诗, 充分感受春天优美的季节特征, 然后欣赏、感受、表演《春晓》这首古诗词乐曲押韵的歌词, 优美的曲调、动作, 充分调动起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 使他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到活动中, 智慧和美感得到了启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 篇3

一直以来,国家语委按照党中央要求,始终高度重视语言文字的文化传承功能,精心谋划、系统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2010年7月,举办了首期“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2011年将培训班正式纳入国培计划,目前已累计培训学员近700人。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国培项目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中小学教师诵读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重要举措,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现实需要。经过培训的广大教师在各自地区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世界语言文化交流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2013年在考察孔子研究院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今年教师节前夕,在北师大视察时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古代诗词散文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语言文字的发明和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用文字写就、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我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供了丰厚滋养。比如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先哲很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古代神话中流传着“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故事,史书上记载着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等。古往今来有许多经典名句,由于凝练地传达出历代仁人志士向上向善、关怀家国的理想和信念,被人们广为传诵,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比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诠释了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灵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深邃思想和优美语言的结合体,是孕育和滋润我们民族精神的资源宝库。

二、经典诵读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仅仅通过书面阅读的方式,很难完整领会经典作品的全部意义。一部好的作品,不但体现在思想内涵高尚、文字优美,而且也体现在声音之美、节奏之美。更何况,古代的诗和词本来就是合乎乐律可以歌唱的。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是我们中华优秀经典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一边推敲作品音节韵律,一边进行构思或修改,是古人创作时的经常状态。比如,“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对经典每一遍诵读,都是一次感知和理解的过程,作者创作时的目标、心态、情绪,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意境、韵味,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最能接近、最能体会。反复诵读体会既是作者创作、推敲作品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理解、欣赏诗词文赋等经典作品并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自身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最佳途径。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诵读被用作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深为现代语文教育专家所重视。黎锦熙曾指出:“诵读不讲,欣赏和写作都受影响。”叶圣陶也曾说,吟诵作品能够让人“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让琅琅书声、翰墨飘香、晨诵午写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用经典美文浸润下一代的心灵,从而达到美声、美文、美育融于一体的教育效果,这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这个时代所要倡导建构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起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

教育部、国家语委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在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党的十八大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了“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奋斗目标,并围绕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出了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由国家语委和14个省(市、自治区)联合建设的“中华经典资源库”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首期80篇经典诗文诵读、书写、讲解视频已录制完成,明年即可进入全国中小学校。与央视合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2014年6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江苏苏州召开了以“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的世界语言大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形成了成果文件《苏州共识》,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阐述了中国理念,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展示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抓好关键环节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深入开展

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实施了很多有特色的举措,有的已成为当地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品牌项目。我们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把经典诵读融入中心任务,把师生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抓紧抓实抓好。

1.整体推进,系统布局。阅读诵读什么,如何阅读诵读,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系统安排,逐步拓宽、提高和深入。在对经典的选择上,围绕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列出学生成长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立人”之本的一些篇目。分阶段确定诵读内容,循序渐进,灵活多样。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比较,适当兼顾学科领域。让学生既诵读传统经典,又诵读现当代经典;既诵读人文经典,也阅读科普类经典读物,还可以适当诵读一些外国名句名篇,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融相通,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阶段,融入学校德育、课堂建设、评价改革和特色培育的实践过程,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2.营造环境,注重内化。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培养阅读兴趣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诵读只有人人参与才能最大化地体现它的价值。“办学校就是要办一个氛围”。给孩子打造阅读环境,责任主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学校和家庭要负起更多的责任。要努力创建良好的校园诵读文化,在这方面,不少学校坚持“晨诵午写”、“课前演讲”、“家校阅读”等做法,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3.融入课程,活动体验。要十分重视语文课的阅读诵读。从返璞归真的角度上来讲,最好的小学语文教育方法,就是阅读诵读。在教师的引导下,选可读之文章阅读,选精彩之文章诵读。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作用,是经过了千百年检验的道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有明确的指引,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规定9年应当背诵的优秀诗文是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400万字以上。在大量阅读之外,还要到实践中感知和领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诵读兴趣,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如影随行,潜移默化,助力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4.加强师资,引领示范。在中小学校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师的示范引导非常重要。“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社会价值的高度评价。“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总书记对好老师的基本要求。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工作是借助语言文字来完成的。深入开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对教师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好诵读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建立健全宣传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各地新闻媒体、校园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成果;要建立健全评价保障机制,对活动开展、课程体系开发、师资培训及教学科研等进行有效考核,为经典诵读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部署,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会议通过的《决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坚持一手大力推进语言文字依法管理,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一手大力推进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推动实现《决定》提出的“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这一理想目标。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将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受益终身,也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们要切实按照中央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扎实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 篇4

各中小学校: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重庆市语委、重庆市教委工作部署,我区决定开展20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请各学校认真组织,积极参加。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让广大师生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世界,从而推进素质教育,营造书香校园,落实全民阅读,激发师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活动主题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师生文化素养。

三、活动对象

各中、小学在职教师、学生。

四、活动安排

(一)比赛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内容应分别选自现行中、小学教材所列的古诗文。

(二)节目要求

1.每个节目时间为3~6分钟。

2.诵读时使用普通话。个人或集体皆可。可使用音乐、舞蹈等青少年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3. 各学校选送1-2个节目(不限组别),每个节目指导教师限报2名。节目光盘刻录一式2份。

(三)分组设置

设教师组、中学生组、小学生组。

(四)评比办法

由区语委办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按节目分类评选一、二、三等奖;并从中评选优秀作品参加中华诵·重庆市第五届经典诵读比赛。

五、其他

(一)请各校于2017年8月20日前将光盘交区教委语委办,逾期未交视为弃权。

(二)参赛名单报送:***4@qq.com 邮箱。在报送时,请在“主题”栏注明学校名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 篇5

诫子书

临清市艾寨丕介学校 汪因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句子并体会大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明白本课的意思并受到启示。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受到的教育。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谈:欧阳修论作文。2.板书课题:诫子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指名读课文,正音。3.教师范读。

4、指名交流。

①读一读:你能读正确吗?边读边体会语句的意思。②品一品:读出味吗?做到有滋有味读词语。

3说一说: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意思吗?

○4.再读课文,找出令你最受到启示的句子读一读。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

1.再读一读、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示? 2.同学交流,教师指导: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勤奋好学,志向远大,持之以恒,珍惜光阴。1。你从这短文中学到了什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 篇6

各位同仁、同学: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最高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坚实根基,是中华民族屡经劫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纽带。作为高职院校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在网络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铺天盖地的信息,让我们视野开阔、畅达便捷的同时,也使得我们视听饱胀,心浮气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唯有读书可以开阔胸襟,观古达今,观人知己;唯有读书能养志安神,尊贵个人,养浩然之正气!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谨向广大师生提出倡议:

一、学习古圣先贤,诵读国学经典

热爱国学,亲近经典,积极参加国学经典诵读学习活动,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还要重视学习宽厚的历史人文知识,做到博古知今,古为今用,坚持交流分享读经典的快乐与心得,让“读经典”“诵经典”“品经典”成为我们学习的一部分。

二、文明修身处世,践行传统文化 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将经典的精神变为自觉行为,让儒家的经典忠、廉、孝、爱、义、恭、礼、智、信、让等理念在校园扎根,传颂在校园和社会每个角落。

三、厚德行仁尚和,弘扬国学精神

以“知书明礼,悟道行仁”为主题,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精神,深刻领会国学的精髓,自觉做一名国学精神的践履者和传播者,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济世范俗,共同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为重振国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中华大地,钟灵毓秀,才志之士,代不乏人,诚望诸位同仁师生,高瞻远瞩,精诚团结,前继往圣,后开来学,各本已立立人之心,行自利利他之事,让国学成为广大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传递美好的感受和思想的启迪,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奠定一生坚实的人文基础。

让我们行动起来,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进学修身,追求生命智慧,领悟人生真谛,快乐生活,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追求高远的生命宗旨和理念。

xx书院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教育,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其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 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校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凝聚力的内涵帮助学生拥有家国情怀, 以极具融合力的传统文化连结社会关爱, 用最具指引力的精神提升人格修养。高校既有必要也有责任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变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指引大家树立正确价值观, 倡导社会良好风尚,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在高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抵御不良文化侵袭

以国际全球化为背景, 文化多元化为格局, 许多西方国家一有机会就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 企图以此来麻醉我们的民族精神。另外, 互联网时代下, 信息的膨胀化和快速传播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文化。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起一道能够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侵袭的屏障,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最坚实的防御力量,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 防止思想被西化, 意识被默化, 提高辨别能力, 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 其中暴露出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弊端, 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具体表现在阻碍了人性发展甚至将人性发展推向歧途,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急功近利主义盛行。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抵制这种不良社会风气,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树立个人理想的同时, 心系国家理想和利益, 将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内化为发展的动力, 担负起国家发展的重任。

3. 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并且能够与现实之间紧密联系, 丰富文化本身的内涵, 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推动历久弥新, 才能更好地推动时代的发展, 为人们所接受和运用。而高校不仅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同时也承载着科学探索、文化创新的重要职责, 借助其所拥有的高素质人才和资源条件保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大学生作为社会培育的知识传承者和缔造者,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而能够在社会中发挥表率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这是大学生责无旁贷的选择, 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为谋求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1. 现代高校教育机制存在弊端, 忽视人文主义教育

众所周知, 高校主要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育人才的任务。通常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所取得的成就标准, 主要是看该校的教育对象的技术能力及发展水平。现代高校教育机制更推崇科学主义的教学观, 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教育领域盛行, 大多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教育, 同时很少有高校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薄弱、文化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 学生很难感受到人文关怀;伴随这种现象出现的往往是伦理失范、信仰缺失甚至是道德滑坡等。

2. 高校缺乏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教师, 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高校中很少有做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为弥补专业教师不足的缺陷, 很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也未曾开展过相关研究, 就担负起相关的教学任务, 这最终会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的讲授浮在表面, 最精髓的部分难以深入人心, 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不足, 文化创新更无从谈起。思想政治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达不到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目的, 最终这样的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变成了应付课程标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不高, 学习成效甚低

受快餐文化, 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盛行的风气影响, 相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学习, 学生更愿意接受也更热衷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这是因为西方文化的感官性和冲击力都比较强, 加之家庭、学校和社会很少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 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表现出淡漠化的趋向。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 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高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分析

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 不能只靠灌入式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理解和接纳传统文化, 而是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

1. 营造文化氛围, 帮助学生体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

首先, 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并逐渐探索发现它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加大宣传的力度, 一同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学校能做的就是通过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来营造文化氛围, 例如使校训、校风、校纪的形成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融合, 在校园环境的建设塑造中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并且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站、海报校刊等传播历史知识、英雄事迹、经典国学内容等。社会各界要利用多媒体信息传播平台等多种途径加快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例如利用相关公益广告、飞信、新闻资讯等, 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感受到一代又一代血脉相连的优秀传统文化连结着我们民族发展的命运, 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指引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最根本动力。

2. 加强学习和道德示范, 帮助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在感知传统文化存在之后, 就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解和接纳。具体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另外就是要求教师和管理人员起到表率作用。

学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传播, 并且利用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形式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 例如中华礼仪课程、民俗民风课程、历史文化课程, 等等, 让学生系统接受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素养, 还应要求从事相关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通过培训、自学等途径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开展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所有教师都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过程中以身作则。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宽以待人等优秀传统美德, 管理和后勤人员在负责学生生活管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方向的培养, 尊重人性。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正确的榜样示范, 让学生切实融入这种氛围之中, 领悟到优秀文化中所富含的精神真谛。

3. 参与实践体验, 帮助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要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就要促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内化于心, 而非出于道德的制约和外部压力而学习。一方面, 要利用教学模式的转换, 丰富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习俗、景点遗址等现有条件, 带领学生参观和体验遗留的历史景观, 邀请民间传承传统文艺的艺术家进入课堂, 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之中。另一方面, 要靠学生内部的社团组织, 通过学生自发组织相关活动来锻炼开发他们的组织实践能力。例如, 通过举办相关传统节日的文艺汇演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并且借此机会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并加以重视;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和孤儿院做志愿者, 提升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激发他们的仁爱之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 开办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竞技赛, 如书法比赛、国画比赛、古典乐器比赛等, 调动起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参与其中, 认真感悟。

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选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 是推进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黄燕.高校亟待改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J].大学教育, 2014, (9) :31-32.

[2]丁群安.高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刍议[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17-20.

[3]梁淮平.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谈[J].江苏高教, 2008, (3) :118-119.

[4]高琼, 刘茹.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创新, 2008, (5) :120-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 篇8

关键词: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价值;途径

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有许多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经典名篇,这些传统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进行经典诵读已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学习背诵传统经典,让学生在文中与先贤圣哲对话,吸取其思想精华,对学生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内涵及其价值

1.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内涵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为代表,如《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等。真正的经典是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中形成的,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冶炼,具有不朽永恒的品质和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它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包含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它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它是以人道、人生、人心、人本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文化。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在中国历史上被大家公认的最能体现圣贤理义之学,是具有广泛、全面和深远影响的文化作品。

2.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1)诵读经典能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培养看成是“树人”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长远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语言和文字的精华,经常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山水文化作为传统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古人常借助山水诗句言志抒情,凭借高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人的壮志,激发人的宏大志向,借助奔腾不息的流水引发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李白在《游泰山》中写道:“平明登日观,举手开去观。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李白《将进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诵读经典还能拓展阅读视野,拓展思维,从中学到优美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经典能凝神聚气

在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中,其价值取向以家和国为本位。比如,儒家的思想就强调人应该有强健的身体和高尚的精神,应报效国家和社会,这也是古代先贤立身、立行、立言的行为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其思想的精髓。再比如,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王昌龄的“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的爱国情怀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让学生时时诵读,能增强他们的民族志气和精神气节,使他们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

(3)诵读经典能弘扬传统文化

让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特别是年青一代受西方文化影响较重,更应加强诵读经典,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学好传统经典,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内容是写登楼所观景色,其在思想上反映的是,人只有站高才能把问题看得深远。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感染力对世界各国有重要的影响力。

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途径

1.建设书香校园,搭建诵读平台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加强传统经典文化建设,利用墙报、标语、图画、校园网络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竭力打造充满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时刻都能接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如,在教室的班训中张贴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古人名言,在黑板报上开辟“古诗苑”“经典名作欣赏”等栏目,让学生时时都能看到和学习经典名作。

2.开发校本课程,发挥教育功能

校园作为诵读经典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发挥经典文化的教育功能,把诵读经典纳入本校的教书育人体系,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欣赏。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经典诵读爱好,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培养学生学习经典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3.用好教学资源,拓展诵读视野

我国的传统经典作为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经典诵读成为全方位的教育活动。首先要立足语文教学、教材自身,学好、用好课本所选经典名作,引导学生去领略经典的魅力。让学生能读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诵读感受。诵读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扩大阅读视野。如,加强与历史学科的整合,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读经典。

总之,加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首先要了解其对学生巨大的教育价值,采取多种途径提高诵读质量,以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心心.语文教学中的古代经典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 篇9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前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其中,经过千百年锤炼与洗礼的蒙学教材,语言相袭,血脉相承,以其显著的教育功效与广泛持久的影响力,成为蒙养教育的经典教材。在中学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在“大量阅读”语文教改实验的架构下,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了加强学校语文教学,补充当前语文教材和白话读物的不足,特系统地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本着“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教师工作负担”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特殊魅力,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青少年时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学生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经典诵读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学生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诵读内容

诵读范围以优秀的古典诗文为主,同时涵括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品。

四、采取措施

1.学校召开“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动员会,向全体师生广泛宣传活动的意义,动员学生共同参与。

2.各年级每周安排早读课的时间,在课上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

3.2012年12月份,学校举行一次大规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4.各班根据课程安排和活动要求制定班级诵读计划:

5.保证诵读时间。每天的早读前十分钟,学生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集体诵读。另外,要求学生利用一切可用的课余时间,背诵本周所学的内容,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五、评比及奖项设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 篇10

启动仪式暨经典诵读展演示范活动上的发言

(2012年1月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来宾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来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力开展自治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时刻,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举办全民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不仅对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市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文化部门理当勇挑重担,全力以赴,扎实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履行文化部门工作职责,全力推进全民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强化领导,深化认识,推进全民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全面动员,把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凝聚到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形成全民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浓厚氛围。进一步细化分工,优化工作举措,落实工作责任,把全民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各项工作引向深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突出宣传,大力营造全民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文化氛围。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组织创编一批优秀节目,开展一批群众性的广场、1社区文化活动,选送一批优秀文艺节目送到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动员和组织一批优秀的群众性文艺队伍积极参与到全民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中。着力营造全民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浓厚文化氛围。

三是强化管理,突出整治,着力推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从净化全市社会文化环境、提升全市文明程度的高度,大力整治低俗之风,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全力配合全民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开展。

四是强化保护,积极传承,全面落实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来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以开展全民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为契机,把弘扬和传承来宾优秀文化传统与推进全民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相结合,加大来宾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力度,引导全社会投入到来宾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分析 篇11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体系构建 当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精神既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推动力,又是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指引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必须明确其拥有的基本精神。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贯穿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讫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数千年不倒的主要原因。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民效仿日月星辰的刚健运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努力奋斗,这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民本精神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精神独树一帜,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国家领导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民本精神要求民为贵、君为轻,要求领导者坚持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民为邦本思想的外在延伸。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社会礼仪,重视社会道德,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和睦相处。正是这种人文精神创造了中华民族坚韧、勤俭、救国、进取等美德。

(四)和与中的精神

这种精神要求坚持中庸之道,肯定事物发展的多样性,要有海纳百川的气概,促进不同事物的共同发展。这种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求同存异,维护集体的利益,进而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一)加强传承方式的建设

传承方式在传承路径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做好传承路径的建设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其传承方式具有如下几种:(1)当代民间传承,包括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等,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间传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传承的方式存在一定限制,因此必须加以改变,如实现民间传承与现代方式的互补,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1];(2)学校传承,具有稳定性、完整性的特点,但是其文化传承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如文化传承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连贯性,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考试环节设计中涉猎过少等。为此可以采取强化措施,发挥学校传承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根据学校的类型、地区特点选择不同的传承方式,在进行文化传承中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等。

(二)建设文化传承的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对文化传承内容的保护,而文化传承保障体系涉及各个方面内容,包括认知、政策、法规等,为此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认识,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对文化传承的规律的认识;其次要完善文化传承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保护制度,如名村、名居等。完善传承人保护法规,保证文化传承的经费供给;最后是激发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共同制定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树立文化传承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传承氛围。

(三)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文化传承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传承工作开展较早,经过多年探讨,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传承的经验,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例如法国在1840年就颁布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法以促进文化传承,如《历史古迹法》、《景观保护法》等[2]。二战后,法国又通过了一系列遗产保护法。统计数据表明,法国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遗产不足6%,其中一半以上由私人管理。法国又设立了遗产保护区,目前保护区已经多到100多处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这种保护手段无疑会促进法国传统文化的传承[3]。再如国内的台湾地区,实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修建博物馆、成立民间艺术团等,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其基本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的社会理想,精髓是爱国主义精神,其核心是改革创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等都来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其提供精神指导。

(二)促进中国人民精神家园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建立既有的文化的传承的基础上的。如果否定传统文化,人为地阻断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则会造成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人民精神家园的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为保障中国人民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具有多样性的属性,文化要素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高,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刚刚处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高,统计资料表明,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进展国民经济的18.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不断增长。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歌舞、医药、工艺等均可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均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

(四)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认知的基础,是海内外及海峡两岸统一的基石。只有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基石。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否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仅是昙花一现。当代,要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必须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民族风格,展现民族气派,体现民族特色,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需求和发展的基石。

国际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的文化及文化价值观不断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出新挑战,正在改变我们的三观。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必须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当代的价值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溧,余应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2(4):129-131.

[2]刘雪静,贾佳.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53-5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 篇12

习题1:请解释“严师出高徒”的“严”字。

习题2:请说明“亲其师,信其道”的含义。

习题3:请分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一、望文生义,误解原义

关于“严师出高徒”,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吗?《学记》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中,“严”解释为“尊敬”,而不是“严格”。再看前面四个字:“凡学之道”,这里是指学习的道理,而不是“凡教之道”。

因为把“尊敬教师”误解为“严格的教师”,由此产生的教育问题是很严重的。如有教师在建设班集体时,发现了一条“经验”:班规越严,学生表现得越好。结论是:教师一定要越严格越好。显然,这条“经验”是经不起推敲的,看一下其推论即可:“少教所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少教所是出人才的地方。”

提供避免误解的两个方法:一是学会阅读经典,多看原版典籍,掌握原义,不人云亦云;二是区别有些文字的古今差异或一字(词)多解。

二、断章取义,裂解含义

关于“亲其师,信其道”,“亲其师”就必然会“信其道”吗?《学记》原文:“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信其道”的前提是“乐其友”,而不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其”不是指教师,而是指学友。假如让学生亲近教师,就为了让学生相信教师,那我们还教育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吗?

不论是让学生亲近教师,还是教师主动亲近学生,首先是让学生潜心学习,而不是为了相信教师的话。否则,我们的教育就难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教师了,更不可能质疑教材,质疑自己。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创新教育何去何从?

防止出现裂解的两个措施:一是要完整阅读,明确通篇主旨,关注前后文联系,落实字词的含义;二是不以个人喜好而以偏概全,发现了貌似适合自己经验的古典片段,就以为找到了贯通古今的教育真理,实际上只是一知半解而已。

三、“背信弃义”,曲解含义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此句源于“杨朱学说”,强调“为己”,被孟子的“仁义”学说批驳。而今认为,孔孟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其他如杨朱等为非主流。其实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杨朱的“为己”与孔孟的“仁爱”是有相通之处的。现代汉语词典:“为”字可为介词,表示目的;也可为动词,释义为“做”或“成为”。在古汉语中,“为”通常作为动词,是“修为、做好”的意思。可见“为己”和“仁义”都是如何“做人”的道理。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曲解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变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写照。有些教师一方面口口声声狠批自私自利,另一方面不守师德,胁迫、诱导学生有偿补课,坚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样的教师,如是不解含义,内心摇摆,则成了双重人格,精神分裂。可见,我们一定要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才能内心认同,知行合一,心身和谐,教育有方。

上一篇:纪律部长竞选演讲稿下一篇:人力资源部劳资管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