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2024-11-03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通用9篇)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篇1

武夷学院课程论文

独具魅力的武夷茶文化

摘要: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在这里诞生的茶文化更是独具一格。历代名人礼赞武夷茶的诗文汇成一部浩瀚的长卷,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武夷茶文化的悠远与厚重;茶歌、茶俗、茶传说交织组成一组组优雅的诗篇,让人感受到武夷茶文化的活力与神奇;独有的三教同山的文化结构,让人感受到武夷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武夷茶文化 茶诗 茶歌 大红袍传说 祭茶仪式 三教同三 悟茶

正所谓“名山出名茶,名茶辉名山”,闻名天下的武夷岩茶“臻山川精英灵秀所钟,品百卉岩谷花香之胜”,以其天下传唱的茶诗文,独特的儒释道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文化构筑以及其“岩谷花香”的岩茶独特魅力,为武夷的碧水丹山增辉添誉,形成了与武夷山水文化交相辉映的武夷茶文化。

一、文人创作的茶文、茶诗创造了一片灿烂的武夷茶文化

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饮茶是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人生态度,是综合了品味、赏景、修性、抒情等多种审美功能的文化活动。择一名山胜景,和几位友人品茗赋诗,这是风流倜傥的表现,唐宋以来,极为盛行。唐朝元和年间,文人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指武夷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此函以拟人化的笔法,赞颂武夷岩茶独得山水灵异,菇露饮泉,馨香动人,美味无穷(“晚甘侯”蕴含“先甜后苦”之意)。唐代另一位诗人则是第一个用诗歌赞美武夷茶的人——唐夤,开创了武夷茶诗的先河,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全诗既全景式地展示了当时采摘武夷茶德的繁忙景象,也描述了人们品饮武夷茶时的心灵感悟和一方风情。[1] 无独有偶。宋朝大文学家苏轼称武夷岩茶为叶嘉。他用拟人手法把武夷岩茶比作“叶嘉”,撰写了一片奇文:“叶嘉,闽人也。„„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2]并颂诗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指茶叶),前丁(丁谓)后蔡(蔡襄)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3],还笑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3]。这些诗都深情地流淌出苏轼对武夷茶的一片情怀。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尧臣)、苏轼、蔡

武夷学院课程论文

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8]

武夷岩茶虽成为贡品,但在旧社会里,却给茶农带来严重的负担。在清代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采茶歌》表现了每年采茶旺季到武夷山采茶的江西茶工的苦难生活“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现在每逢武夷山的“茶季”,也有来自江西的茶师傅来武夷山做茶。这不是古时的压迫,而是在享受劳动成果。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清新欢快的“采茶扑蝶”等的茶歌茶舞,还总结整理了一套高雅、优美、充满文化意蕴的武夷“十八道茶艺”。使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喊山祭茶仪式是流传于武夷山的一个古老而久远的风俗。每年惊蛰,春雨绵绵,山雾蒙蒙,一场声势浩大的喊山祭茶仪式便在御茶园内拉开序幕。县令率领众人聚集在御茶园内,登上喊山台,把水果、猪头肉等祭品摆上供桌,香火插进香炉时,一个个便开始顶礼膜拜,乞求上苍保佑,福临大地。接着县令以激昂高亢的声音读着祭文,表达了对茶神和山神的敬仰和崇拜。读完后,县令便率众人高喊:“茶发芽,茶发芽„„。”[8]这一传统的喊山仪式,至今仍在武夷山延续,内容也融进了许多时代的元素,凸显了浓郁的文化内质和地方风情。

武夷茶故事、茶歌、茶俗绘成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民俗风情画,舒展着武夷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儒释道三教同山,对茶的顿悟升华了武夷茶文化的精神境界

武夷学院课程论文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词中记述了武夷山的制茶,把道人品茶时怡然自得、茶乐人生、以茶驱睡魔、欲得道升天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茶以道显,道以茶寓,显得益彰,共臻繁荣。

茶禅一味悟“吃茶去”

赵朴初《禅茶》诗曰:“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武夷山天心禅寺茶堂的石阶旁有赵朴初大师书写的的碑刻云:“万语与千言,不如吃茶去。”“吃茶去”典出《广群芳谱·茶》引《指月录》记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有一僧来赵州,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院主应诺。师曰:‘吃茶去。’”[7]从谂禅师认为茶禅一味,禅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禅不用学,吃茶即学禅。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因为茶能清心,在那“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氛围中,易于证得茶禅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本来面目,明心见性。

驰名中外的武夷岩茶是历代武夷山人,也是历代武夷山中的道士、僧人的劳动结晶。武夷岩茶名丛之首“大红袍”,历史上就是由天心寺僧人培育和管理的。《崇安县新志》录载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1804)撰记:“现时天心岩九龙窠所产大红袍仅两株,每岁可得八九两。”明末清初,武夷山中天心永乐禅寺茶僧释超全等人创造和总结了武夷岩茶的乌龙茶制法,他作的一首《武夷茶歌》以质朴的语言、清逸的风韵,娓娓地道出武夷茶的起源。

武夷山茶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茶使者的传播,必将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郑秀清.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载[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0,(2):53~55.[2]刘勤晋.茶文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钱时霖.中国古代茶诗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篇2

期间,民族唱法的繁荣是最重要的。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要求有圆润的嗓音条件、科学的演唱技巧,多样的情感表现,鲜明的风格特色等,但这一切因素和重要表现手段都离不开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语言是歌唱的生命。只有把语言和旋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歌唱语言的表情内涵更为丰富,使歌唱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一、认识民族语言在声乐中的重要作用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清朝的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凡曲以清朗为主,欲令人人知所唱之为何曲,必须字字响亮。然有声极响亮,而人仍不能知为何语者,何也?此交代不明也。何为交代?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音已尽,然后再出唱则字字清楚。”这些都说明我们在歌唱中要把字平平稳稳的融化在歌声之中,即声中无字;要在吐字清晰的基础上把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就是字中有声;如果咬字吐字不清,将使听者不解其意、糊里糊涂,由此可见民族声乐艺术对歌唱语言表达的重视。另外,我国语言独有的功能也充分显示了其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言的调味作用

语言是形成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歌唱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多民族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语言.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特色的名歌。早在先秦魏汉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很像中国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演唱者采用当地的方言、俚语唱民歌.将地方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关键性的字用方言声韵的发音特点去演唱,不但便于完整的表达民歌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完美的表达出它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

(二)唱词的修饰功能

在民歌中,为了使唱腔的吐字更富弹性、更有韵味,使旋律更有情趣、更富乡音,往往附加一些唱词,将其嵌在原旋律中,使唱腔更生动。一是衬词,这是民歌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歌词附加形态。衬词种类很多,即要体现民歌的地域特点,又体现唱词中的韵味美。常见的衬词有:哎、嗨、喂、呀及一些组合性的衬词,如:哎嗨哟,咿呀嗨等,这些衬词镶嵌在唱腔中,加强了民歌的地方风格和演唱情绪。二是迭字,将唱字中的某一些字加迭处理,特别是动词,象声词加迭后,吐字连珠,如陕北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的最后一句词“七令令令八拉拉拉改字儿,呼啦啦啦杨柳青呀呼嗨”这其中“七令令令八拉拉拉”的迭字形态,由于加强了象声词的渲染,使民歌气氛更热烈,情绪更高涨。

二、明确民族声乐语富的审美标准

民族声乐艺术就是用语言和曲调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打动听众心扉的.语言是形成歌曲民族风格的主要特征,因而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是:

(一)准确清晰的歌唱语言

意大利语只有五个母音“a、e、y、u、o”,通过与子音相拼既构成语言,在意大利源流的美声唱法中,总是以声音为主,咬字为辅。而我国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之一,中国的声乐技巧中读字占首要地位,语言效果既要符合汉语吐字归韵的特点,也要符合五音(唇、齿、牙、舌、喉)四呼(开、齐,撮、合)的规律。因此,在学习民族声乐时就应该首先懂得出字收声的要点,懂得“五音”,“四呼”与送字的方法,凡读字,“五首为经,四呼为纬,经纬分明,字字清晰"。如果语言表达不清,语调表现平淡,听众不明其意,得不到欣赏,也就失去了歌唱语言特有的艺术风采和魅力。

(二)丰富深厚的情感表达

声乐艺术作为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具有音乐和诗词两者的艺术功能。情感表现是两者共同具有的显著特征,从而使表“情”成为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功能之一。

1、挖掘词义。

挖掘词意的内涵,是演唱者的首要任务之一。理解整体情感的表现,必须对作品深入细致的把握和理解。词义的深刻内涵,则从字音先起,领会字意和句意以及主题和内容所示的形象特征。不仅不能脱离词义本身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以及表现人物此时此地的情感体验。对词意的挖掘,不仅仅是让演唱者了解字面的表层意义,还要挖掘它潜在的深层含义,才能准确感知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并对作品中的语言和情感作出准确的处理。

2、二度创作。

歌唱是一种听觉艺术,一首歌曲必须要经过歌唱者的演唱才能让听众接受它、欣赏它。一个成功的歌唱者,总是既尊重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又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结合自己的个性有特点的去表现歌曲,这就是与词曲作家的共同创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度创作,歌唱者通过熟悉、了解、分析作品,包括作者的创作意图、歌词内容、曲式结构、风格特点、主题思想等,然后再根据演唱者自身的思想意识、艺术修养、生活实践经验,以自身具备的演唱功力和表现处理才能,声情并茂、情景交融、较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风格特色和艺术境界,使听众欣赏到优秀的声乐作品和优美的演唱艺术。如果歌唱者缺乏对歌词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受,缺乏再创作的热情和对作品的感知,缺乏艺术想象力,唱出歌来会让人感到贫乏、苍白、缺乏深度,是不能感动人的。

三、学握民族声乐语言的语音语调

人们常说,歌词是能歌唱的诗。声乐作品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音乐的音调来自于生活,是对生活音调(包括语言音调)的艺术化提炼。其中,音乐通过音调的变化表现其基本含义,语言也往往通过音调变化体现它的总体含义。在语言的表情音调与音乐的表情音调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声乐作品中这种关系体现得更加鲜明: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在谈到他创作歌曲《嘉陵江上》时说:“这首歌曲的歌词不是‘豆腐块’,却是一篇散文一样的诗,有的相当长。我曾经试图用各种方法去写它,都失败了。最后我把它背熟,一个人在长江边上走来走去轻音朗诵,用朗诵的语势去摸索语调的旋律,然后找到了写作该曲的办法”;“全曲的感情变化完全根据诗情的发展与朗诵抑扬顿挫的音调来创造歌曲的旋律和调性的转换。”

明人王骥德在《方诸馆清律》中说:“四声者,平、上、去、入也”;我国汉语中的平仄四声,本身就已包含着音乐上的旋律因素,与外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声调不仅影响表义,而且对歌唱唱腔的运动趋势也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歌唱旋律线的进行。这主要表现在根据语音的声调对唱腔和旋律线进行美化处理,不仅可以把字音的运动形态表达的更加清楚,同时也会使元音本身更加清楚,准确,这特别有助于表现地方风格较强的民歌。因为民歌中那些如泣如诉的语言,都是与声调有着密切关系的,否则便会出现“倒字”的现象,影响歌唱艺术情感和意义的表达。随着民歌语调与不同歌词的结合,演唱时要根据歌曲风格和语音的声调特点通过二度创作对声腔润色,使字与声更加吻合,使作品的表现更加多样。

综上所述,声乐艺术是以歌声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我国的民族声乐语言,是形成民族流派的重要内容,语言是歌唱的灵魂,是歌唱的基础,因此,在歌唱时必须掌握和遵循歌唱语言的特点与规律,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才能理解、唱好中国民歌:才能继承、发扬本民族的声乐传统才能用语言和曲调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打动听众心扉的,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年06月01日

黄煌《浅谈声乐语言艺术》广东佛山市第三中学

郭祥义《歌唱艺术论文大全》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1日

王丽娜歌唱表演中情感表现的美学原则.中国音乐2003.2

詹桥玲民族声乐的润腔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1

白秉权.民族歌唱方法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郑茂平.声乐语音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感受独具魅力的汉字文化 篇3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近两年来,部分省市的中考语文命题者们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他们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汉字综合题,让同学们充分感受了汉字的无穷魅力。

下面来看两道很有特色的中考汉字综合题,一起来感受丰富有趣的汉字文化吧。

【真题解析】

1. 【2007年北京市课改卷】根据解说,在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云______

霄,“雨”(雨字头儿),与雨或雪有关;宵,“宀”(宝盖儿),与房屋有关。横线处应填写“霄”。

B. _____藏

贮,“贝”(贝字旁儿),与财物有关;伫,“亻”(单人旁儿),与人有关。横线处应填写“贮”。

C. _____山涉水

跋,“足”(足字旁儿),与脚有关;拔,“扌”(提手旁儿),与手有关。横线处应填写“跋”。

D. 张灯_____彩

节,“艹”(草字头儿),与植物有关;结,“纟”(绞丝旁儿),与丝有关。横线处应填写“节”。

此题考查同学们据形释义的能力,同时也让大家感受汉字在表意方面的无穷魅力。相当数量的汉字经过楷化、简化之后仍能体现出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特点。解答此题,要充分了解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不难看出,选项D中的“彩”应与丝有关,而非与植物有关,横线处应填写“结”。

2. 【2007年江苏省扬州市课改卷】 结合“汉字”专题的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1)汉字有着其它文字所没有的独特魅力,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就是运用汉字元素设计的,主图案由北京的“京”字变形而成。右面的图案是某体育项目的徽标,请你说出它的妙处。

(2)班级要组织猜字谜游戏。你的任务是仿照教材中“甜咸苦辣各味皆备”(谜底:口)的方式,从“木”“心”“二”“人”中选一个字为谜底,用“××××××都有”的句式,设计一个谜面。

谜底:____________谜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题,要求我们通过图案来感悟汉字的独特魅力。汉字是由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在形体上从图形逐渐演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现在人们也称汉字为“方块字”。此题将“方块字”转化为图形,意在让同学们从汉字的形体美出发,通过美妙而大胆的联想,揭示汉字的意蕴美,进而感悟汉字的独特魅力。通过仔细观察和合理联想,我们会发现,这是划船项目的徽标。设计者巧妙地将两个人进行划船比赛的姿势设计成一个“比”字形,既形象地表明了此体育项目的内容,又突出了“比赛”的含义。

第(2)题,要求巧妙利用汉字的偏旁编写字谜。汉字大部分是由若干偏旁组成的合体字,有些汉字具有共同的偏旁。让我们先来分析示例:“甜咸苦辣各味皆备”是谜面,“口”是谜底,谜面的前六个字“甜咸苦辣各味”有一个共同的偏旁“口”,这个共同的偏旁就是谜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我们要设计的每个谜面的前六个字应分别有一个共同的偏旁,比如,以“木”为谜底的谜面可以设计为“杨柳樟槐村村都有”。

【备考宝典】

几千年来,汉字不断传承,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载体。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好和用好祖国的文字。近两年来,中考命题者在引发同学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引导同学们体会汉字丰富有趣的文化内涵、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等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今后,这类考题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考试题中,我们要多加关注。

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认真备考:

⒈ 查找能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笑话等,和同学交流。

⒉ 搜集、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开展歇后语竞赛,体味汉字的趣味性,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篇4

语文教学论文:古诗词教学如何才“独具魅力”

作者/张晓霞

一、以配乐、配画面扮靓古诗词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未成熟,他们还未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难以理解文字背后的象征意义。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让图画走进语文课。因为图画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它活生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认知道理的积极性,任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让形象的翅膀放飞抽象的思想。

拿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来说,这首词描写的是农村平和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温暖而又风趣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可配以抒情的乐曲,如琵琶名曲《琵琶语》、二胡名曲《良宵》、古筝名曲《西江月》等等。至于图画,可以很丰富,有矮小的茅草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儿。有两位白发翁媪和三个不同形象的儿子。翁媪相依相偎,笑盈盈地望着他们的孩子们各司其职: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精心地编织着鸡笼,三儿子则天真无邪地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调皮而又惹人怜爱。这样,再配上轻柔而优美的乐曲、温馨而恬静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

二、以字词替代法领悟古诗词

小学生初接触古诗词不久,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走进古诗词,而不只是听众和看客,即运用换词对照的方法,将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的几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锄”字,一个“织”字,一个“卧”字,都用得很好,尤其是一个“卧”字,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劲儿和盘托出。像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也是古今一绝。小学生最喜欢亲自动手,我们何不让他们动笔换字呢?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锄’、‘织’、‘卧’字分别可用什么字替换?换了之后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话刚落音,学生们七嘴八舌,跃跃欲试,情绪一下子高昂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把“锄”字换成“种”字,把“织”字换成“编”字,把“卧”换成“坐”字。还有换成“躺”字、“蹲”字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老师千万不要忘记充分赞扬学生,同时让孩子们思考诗人为什么不用你们说的这些字?这样的学习情境使孩子们容易真正融入诗歌,理解诗歌语言的精髓。

三、以循序渐进法融入古诗词

小学生之所以害怕古诗、古词,是因为它与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词或一个字,意思极其丰富。如果语文老师引导得不好,只讲字面上的意思,而不带学生深入了解诗词,学生很难对诗词产生兴趣。小学语文老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慢慢走入诗词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领略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如辛弃疾的《清贫乐・村居》,老师可这样提问:“同学们想想看,他们兄弟三人,谁是家中的主要劳力啊?”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大儿子。”“对了!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哦,从‘锄’字可以看出,扛锄头是相对比较重的活儿。大儿子年龄大些,所以他担负着在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任。我们再接下来看,二儿子年纪稍微小些,所以他就做些纺织之类的活,在仔细地编织鸡笼。而三儿子呢,他年龄最小,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所以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大家说这幅画面美不啊?”老师可继续提问:“从‘溪边卧剥莲蓬’一句,同学们想到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儿的吗?”“从‘二儿正织鸡笼’一句,二儿一边织一边会想些什么?”“从‘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中,大家可以联想到这对老人聊些什么事情?”“若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看见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象,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一连串的提问,把学生一步步引入诗词的美妙意境中。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篇5

针对这三个层次,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如果从哲学上来解释就是矛盾的概括,是人从特定角度对它的一种处理。比如:儒家文化讲的忠孝礼义廉耻、就是总结出了当时社会的几大矛盾,然后给出一个处理原则。而这个处理原则,成为了联结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纽带。

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针对企业存在的种种矛盾所提出的处理原则,这个原则可以的着眼于处理企业现实矛盾、也可以是针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研究、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就不能不注意企业中存在的种种矛盾,进而从这些矛盾的发展中寻找企业文化的成长规律。

以笔者之愚见,要建设好企业文化,就必须处理好企业的以下几个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微观与宏观的矛盾,也就是要处理好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任何企业都是微观和宏观的统一,企业本身是一个微观的主体,但他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比如:对于我们通信企业来讲,为用户什么样的服务、怎样提供服务,就成了社会问题,企业的资金来源、市场经营等等都要受到政策、经济形势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孤立的、微观的角度上分析问题,很可能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近几年,特别像我们通信企业,可以说已经不是在大跨步地前进,而是在以一日千里的跑步速度前进,可我们依旧觉得困难重重,甚至更甚于计划时代的邮电经济发展。为什么进步还困难呢?这就是宏观造成的,是市场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造成的,所以企业文化不能关上门研究,要把宏观微观联系起来。企业通过市场和社会发生联系。像长虹的“以产业报国为己任”,海尔的(对消费者、对社会)“真诚到永远”,TCL的“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康佳的“佳品纷呈,康乐人生”都着眼于此。这体现出企业在为消费者、为社会的过程中自己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企业也在正确处理社会、企业、个人三者关系中得到发展。而在这三者统一里面,重点还是企业的发展,因为在现代社会企业是财富的源泉,这个源泉没有水了,企业困难了,员工的生活也就没有了保障,国家就会困难了。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首先向员工及企业的各个阶层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以避免将企业的眼光束缚在微观的小圈子里。

第二个个人和集体的矛盾,也就是要处理好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借用近几年代替“集体主义”叫得最响、最时髦的一句话就是“团队精神”。其实在企业中,无论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还是劳动者,都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对待自己所处的团队和团队精神。而如果这三者的关系处理不好,企业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团队精神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或者只是成为经营者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口号——— 一种不见得有效的口号。

古人在谈到治国时有这样一句话“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语出六朝唐文《谏太宗十思疏》)。这句话讲出了一个“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道理,笔者以为,这个论述也很有助于解决企业中现有的矛盾,其实我们现在的法人治理结构要解决的也就是各就各位、彼此协调,各得其所的问题。试想,如果我们、能够把企业的管理者的经营者、能够把企业里无论搞技术的还是搞行政的、无论是搞后勤的还是跑营销的,都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使这些员工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使他们觉得自己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那么,我们的企业可就真正地可以发挥“团队精神”的作用了!

第三企业和企业之间矛盾,也就是处理好市场竞争中竞争主体之间关系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在这方面的误区更多一些。比如有的企业文化中的火药味就很浓,说市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商场就是战场,这些话可以说是对错掺半。因为商场与战场不同,战场是消灭对手。市场竞争不是打击他人的过程,而是领先他人的过程。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争夺消费者,谁夺到消费者谁就打不倒。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技术、产品、效率、效益、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高出一筹。加之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一个企业要想在某个领域长期领先都很困难,何况要打倒所有的竞争对手!所以许多企业都把开拓创新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内容,都在极力通过技术、管理和体制上的创新来领先对手、赢得市场先机。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由于期经济的社会性,使得它和其它企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竞争、有妥协、有合作,一个企业如果离开的社会、离开的其它企业都不可能发展。像我们通信业全力保障“互联互通”、我们国家要加入WTO参与国际间竞争与合作、甚至于我们山西通信也提出“竞合赢得市场”的发展战略,都是正确处理这种关系的体现。

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应当倡导良性的竞争、应当引导员工对竞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避免走入盲目以自我、以小团队为中心的误区,从而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变化面目可憎。

第四个矛盾是利益和奉献的矛盾,也就是处理好物质利益和精神动力的关系问题。在企业文化建设当中讲奉献又要作到不让好人吃亏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往往是能者多劳而多得不了,庸者少劳而却少得不了。这个问题在国有企业里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认为,物质激励的精神激烈应当统一起来,以避免企业文化出现只谈报酬的拜金主义倾向或者流于只讲奉献的形式主义。

我们山西通信今年以来在全省积极稳妥地推行了薪酬制度的改革,笔者以为,这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走向积极、稳健和成熟的一个信号,这个问题的解决,必将极大地促进劳动效率和企业效益的猛增,进而对整个企业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个矛盾是人才问题。企业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可能和“人”的问题相关,“人才”的问题向来就是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近些年,我们通信企业往往面临了这样一个现状:由于通信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迅速,甚至有些时候使我们自己有点目不暇给的感觉,往往在许多岗位出现了后继乏人甚至无人的情况,有的甚至还是企业的关键岗位。而像技术、管理、营销等复合性人才就更是少之又少了!许多都有此感受:培养人难、用人更难,要留住人才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许多是企业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夜之间就“再作冯妇”,跳槽到其它企业另谋高就去了,这不能不使我们企业的管理者感到十分得可惜。而相对于我们的人才困难,许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却一直是长盛不衰,他们以其灵活的的机制、丰厚的收入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吸引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加盟,和我们的用人制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笔者以为,之所以出现个问题,关键还要在我们自已身上找毛病,要留住人才,企业就要为他们创造这一种宽松、和谐、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个良好的环境是由收入、工作岗位、职位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每个人都渴望能够得到他适合自己、能够展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环境,只要他能够得偿已愿,那么他自然会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使自己得到“增值”、使企业得到发展,同时也间接或直接地造福于社会。我省有些地市分公司实行“用人、育人、留人联系起来”的作法,应当提倡。

第六个矛盾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矛盾,也就是处理好继承、借鉴、融合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由于企业是构成社会经济实体的基本单位,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然产生一系列文化现象。而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道德、伦理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并在一定的企业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它是影响自己的成员思考、体验和行为的主要方式。所以,企业文化在其形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各式各样文化现象的冲击:一方面,我们国家有浓厚的文化积蕴,这是我个企业赖以生长的沃土。纵观我国的知名大企业,像长虹的“产业报国”、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等等都可以从“爱国、诚信”这些传统的美德里找到他们的踪迹。同样,即使现有的“用心服务、用户至上”的企业宗旨,也没有脱离““人民邮电为人民”这个大范畴。这说明,而不能一味地守着传统故步自封、或者对传统进行全盘否定,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思想倾向,对于传统,我们应当本着“去芜取精、为我所用”的心态,有选择地加之利用。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我们的企业不可能再“闭门造车”,或多或少地受到国外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的冲击: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麦当劳”领略到美国开放式的文化气息;可以从“松下”、“索尼”产品看出高效、严谨的文化。

无独在偶,在微软的网页上也有这样一句招聘广告语:“你喜欢自由自在、手拿可乐、边听音乐的工作环境吗?”这不仅仅是给人某种引诱,更是向我们传播一种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像这些独具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往往是学不来的。但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方式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引进英国的ISO9000质量管理提高企业运作水平;可以学习日本的QC小组改善自身管理;可以借鉴美国通用的绩效管理来提高企业效率等等不一而足,也就是说,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借鉴,可以取长补短,但决不能照搬照抄,否则,那可真要弄出邯郸学步的笑话来了!

有人在论述民族文化时说到“只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以为,这句话对于企业文化继承和借鉴问题,同样也是至理名言。

莲文化的魅力 篇6

1.荷花是人们最喜爱的花。现要在莱芜市举行首届“莲花节”。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事情

(1)请你为“莲花节”写一条宣传标语:

千年莲乡一杯酒

喜迎四面八方客 弘扬莲乡文化

展示中华风貌

2请你为“莲花节”设计四个活动栏目:

品尝莲的美味

欣赏莲的风姿

领略莲的文化

演绎莲的魅力

3请你为莲藕写一则广告词: 清热润肺,健脾开胃,只有莲藕好!莱芜莲藕

洁白爽口

藕断丝连,情意缠绵

4.莲花有袅娜多姿、青翠欲滴的叶,娇嫩鲜艳、雅致迷人的花,洁白无暇、甜美可口的茎,沁人心脾、引人入胜的香,请你选择一个侧面为她写一段赞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赞美品质)

荷田里,荷叶竞相媲美。有的平展浮于水面,如薄薄的圆盘;有的在清风中轻摇,撑起朵朵黄伞,似婷婷玉立的少女;有的露出水面,紧紧地卷着嫩叶,像丹青妙手得意的一笔。

5“莲花节”的开幕式上,有一个大形的以莲花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现邀请你作为主持人,请你为自己写一段开场白和结束语。

开场白: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问候语)在这莺歌燕舞、百鸟争鸣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莲花节!莲花,它圣洁高雅,清丽脱俗,是美好的象征;它婷婷玉立,风姿绰约,是美丽的代言。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来欣赏莲花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宣布开始)

结束语:时间过得真快呀,美妙的歌声还在我们的耳际飘扬,美丽的舞姿还在我们眼前晃动,晚会就结束了。(宣布结束)可是我想莲花这美好的形象将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祝大家生活快乐,象莲花一样充满花香!(深远意义)6请写出与“莲”相关的诗

采莲曲 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篇7

一、贴近生活, 贴近主体的内心

贴近生活, 贴近主体的内心, 是河北新散文的特色, 也是丁肃清新散文的魅力所在。读丁肃清的散文, 就象随意地坐在一个地方和友人唠嗑、拉家常, , 时而, 为一个乞丐感慨;时而, 被一个山林老人谆谆教诲。感动。一个人、一件事, 想到的、没想到的, 都被作家用独特的笔记录下来, 娓娓道来。他看到红绿灯就说红绿灯, 看到鞋匠说鞋匠, 看到卖橘子的就“说”《与橘子同眠的男人》;就连他喜欢抽烟, 也《给吸烟找点理由》, 他喜欢率性而为, 就“说”《真性情的唯一理由就是愿意》。他的散文创作既贴近生活又贴近作家的内心世界, 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 深入读者内心的同时, 也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如, 《一个人和一幅画》, 他和一群人游览一座山, 因为疲累就没有上到山顶, 在下面碰到一个种树的老山民。老山民嘴之笨拙就像一个厚厚的棉裤腰, 问他什么都只回答一个“啊”, 脸上的皱纹就像群山里的沟壑, 手之粗糙亦如久经沧桑的老树皮。老山民种树的时间可长了, 合作化时期就开始了, 生产队的时候他也在种, 队散了他仍旧在种。一种就是几十年, 种树图什么他也没有想, 反正就是种树。他半月回一趟家, 回一趟家就往山上背够半个月的干粮。丁肃清给他点心他不吃, 就着凉水吃那风干的干粮他才觉得最可口。这样的描写, 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山民的真实写照, 绘出了山民的外貌, 写出了山民的内心。再如, “电话铃响了, 是一位最好的朋友打来的。我的心里油然热了一下。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心热, 也许是我习惯了安静, ”这里, 既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的日常生活, 又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习惯安静, 又广交朋友, 且时常为朋友的关爱心热。

二、构思巧妙, 手法独特

丁肃清散文少见雕琢痕迹, 但并不意味着不讲构思, 不讲艺术性。丁肃清常常用故事开启哲理之门, 常常对选取的每一个事件, 都进行艺术思维和塑造, 每一篇都有鲜明的主题, 每一篇都用近似完美的艺术方式来表现。他的《一个人和一幅画》, 借一次游览, 写出了山民的质朴、淳厚;《与橘子同眠的男人》是在人心多被金钱扭曲腐化的今天, 对憨厚、质朴的卖橘子汉子赞赏和称道。说到他近似完美的艺术方式, 不能不提的是他的《墙上的图画》。《墙上的图画》, 从头到尾, 明线、暗线, 再加上伏笔, 到处都是文眼, 随时都有“机关”。此外丁肃清散文的语言简洁、风趣、独具个性魅力。如, 说“老山民嘴之笨拙就像一个厚厚的棉裤腰”, “脸上的皱纹就像群山里的沟壑, 手之粗糙亦如久经沧桑的老树皮”等, 不仅简洁、风趣, 而且独具魅力, 尤其是说老山民嘴之笨拙就像一个厚厚的棉裤腰, 只有丁肃清能写出来, 也只有他能想象得到。这是丁肃清独有得语言, 也是他独特的艺术手法。说起丁肃清散文独具个性魅力, 不能不提他的《洗洗尘心》, 众所周知, 心可以净化, 可以提升, 还从没有听说过“清茶可以一洗尘心”, 而丁肃清就这么写了, 不仅这么写了, 而且还让人感觉到还能说得过去, 还能让人忍俊不住去尝试一下用茶去一洗尘心。他写远离上曾社会, 沉默寡言、忧郁悲凉, 只给寥寥无几的朋友每年见一二次面, 孤独的音乐教师威尔第, 是“独步天下、超今绝古”, 简直可以说是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性运用, 既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又显示出了陌生化特色。构思巧妙, 手法独特。他的《推门、敲门》的语言也颇为有趣, 如“门嗵地一声开了, 吓我一哆嗦, 手指下的键盘便挤出了几个牛头马嘴的文字”。手一哆嗦, 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不是毫无规则的字符, 而是几个牛头马嘴的文字, 这形容就颇别致, 让我这想象力不够丰富之人, 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牛头马嘴和文字对接起来。但散文讲究的是主观的真实, 诗艺的真实, 是没有人规定牛头马嘴不能和文字对接的, 对接了, 倒显得颇富创意。

三、哲理意味浓郁

丁肃清散文, 不仅贴近生活, 贴近主体的内心, 而且颇富哲理意味。读他的《小说粗俗语言问题》《长篇小说是这样产生的》《一个小说人物是一百个生活原型作成的》《与真实永远相距一步这遥》等, 让我们这些喜欢文学的读者受益非浅。而看他的《推门、敲门》《高声叫卖》《关于脸面》等等文章, 却分明感受到了他正在以一种浅显易懂的说教方式、专心致志地为我们上着一节节历史课、道德课、社会课。如他在《洗洗尘心》中写道:“人需要意志。而心的宁静造就着意志。无须浮躁, 无须修饰, 无须喧哗, 就如放在我面前的这杯清茶, 茶叶的翻飞是一种意志, 它在翻飞里沉淀在杯底更是一种意志, 它静静地翻飞着, 静静地沉淀着,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即便是最微小的事物, 也有着它的意志”无疑, 作者在写茶的同时, 寓以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人需要意志。而心的宁静造就着意志。而他的《推门、敲门》则借来访者的举动, 说出了若挚友之间, 有门却形同虚设;若陌路之情, 无门也心门厚厚的哲理。他写到“有的时候, 门是一堵墙, 很难推开, 面对着的它, 离的很近, 可心与心, 却离的很远。而另一些时候, 门却是一张纸, 一捅就透, 无须敲便推门而入, 不过, 探访者和被探访者之间, 肯定是一种挚友情分。”这段文字, 用极富哲理意味的文字, 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写出了探访者和被探访者之间的关系——“人和人关系, 体现在敲门推门上, 没有隔阂, 没有戒备, 干脆就推门而入了。彼此客气的人与人之间, 就需要敲一敲门, 这大概是为了尊重人家的隐私和秘密。”挚友是推门, 一般关系或下级是敲门, 进而指出权力也是一扇大门。综观丁肃清新散文, 它不刻意追求时尚的话题, 不刻意迎合大众的口味、更不以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去吸引看客的眼球, 因此, 他的文章的娱乐性不强, 他的文章往往不能把读者的眼球一下子吸引过去, 这使得他的读者群大受限制。然而他的文章, 特别是他的散文读本, 完全可以作为一本家中珍藏读物, 不断拿来反复细品、研究。其中很多文章在品味、揣摩几回之后, 则会体味到了文章令人值得回味和深思的寓意, 使之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剑冰.《散文界的一支生力军》.载《文艺报》1998年1月20日第二版.新散文的发生.

[2]潘旭澜.《法外求法——散文突破漫谈》.收《长河飞沫》,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版, 第162、169页.

独具魅力的新疆古代铜器 篇8

在新疆境内出土了许多造型不同的铜器,这些铜器由于其自身的魅力,更由于它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关键地域,是早期西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因此,在我国青铜器时代及器物研究中占有及其重要地位。

为了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向世人展现边疆各族人民在古代创造的具有鲜明特证的文化遗存,新疆博物馆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疆内各地出土征集了一些珍贵的铜器实物,器物类型较为丰富,有人物造型:武士铜像。体型较大的器型有:四耳三足铜釜、双耳四足铜方盘、立耳圈足铜釜、双耳圈足铜釜。祭祀用品:高足双兽铜方盘、双熊方型铜盘。对兽环形铜圈、双兽对吻环形铜器。工具及生活用品:铜斧、铜刀、铜镰、铜镜、铜首饰等文物藏品。这些由新疆博物馆收藏的铜器真不失为是艺术珍品,在人们看到这些青铜器时,都不禁要为它们别致而粗犷的造型,以及它们所散发出的古老艺术魅力所吸引。在多年的考古发掘中,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多处地区发掘出相当数量的形状各异的铜器。新疆草原铜器虽然没有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器那样华丽多姿,但也显示出独特的地域与民族特征,它们更加古朴豪放,富有内涵及神密之感,弥漫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人物造型

新疆草原铜器人物造型极少,这里向读者介绍一尊在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的相当于中原战国时期的武士铜像(图一)。

此尊铜像造型有别于国内其他同类物品,铜像通高40厘米,由红铜合模铸造而成,中空。武士头戴全沿盔式并前卷曲顶帽(塞族人习惯头戴尖顶帽),上身赤裸、腰系短裙,呈单腿跪姿作战斗状态。看上去他体魄健壮、威风凛凛、威武自信,仿佛再现了身为武士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铜像为当时的一个部落民族——塞克族(也称塞种、塞族)。公元前2世纪以前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一带。铜像面目特征十分明显,深目,高鼻,阔嘴,颊骨内收,留有长鬓角,双目凝视前方,英气十足。此造像具有明显的草原游牧民族风格。据《史记·大苑列传》、《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伊犁河上游一带,先后有塞种人、乌孙人居住活动。

据考古认定,塞人生活范围很广,沿阿勒泰山麓到七河流域到额尔多斯河、从巴里坤草原到伊犁河谷,都留下了塞克人的足迹。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迁,击败塞族部落,大批塞人被迫从伊犁河谷南迁,其中有一支曾通过喀什西北的铁列克山口先后定居疏勒与于阗两个绿州。本世纪以来,在喀什地区的巴楚县与和田地区,都发现过古代塞语文献,这说明西汉以后,疏勒绿州曾是古代塞人活动的重要地带。

铜釜

新疆境内多处地区分别发掘出土了相当战国时期且形制不同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铜器,造型别致,特点突出。

如1981年在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墓葬出土的四耳三足铜釜(图二),器形通高44厘米,口径41厘米。釜体作圆底、鼓腹、弁口,唇沿外折。腹部饰三道凸弦纹,腹部铸有四耳并两两相对,其中较大的两耳横置,竖置的两耳稍小。腹下三足中空,外向斜侈再折垂向下,足面凸起圈套U形纹,以下为模糊不清的兽头纹样,此器物为炊具。

立耳圈足铜釜(图三),1976年新疆乌鲁木齐县南山遗址出±。年代相当于战国时期。其造形别致,部落特色浓郁。器高57厘米,口径39厘米,圆底、深腹,直口。口沿对立冠状双耳。双耳两侧各立蘑菇状装饰。釜体外表饰有凸起的线条组成纵横绦络纹,口沿外表局部饰有竖条纹。足呈喇叭状,以承受釜体,起稳定作用。此器为炊具,可置于火堆上烹煮食物。

对兽环形铜器(图四),相当战国,直经42.5厘米。1981年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墓葬出土。红铜铸造,环内中空。两兽相对伏卧,头形似虎但有双角,双耳耸立。头颈部鬣毛耸起,兽体两侧振起双翼,兽体身

,躯作蛇形向后弯曲合成环状。此器内壁周围缝隙甚宽,原应有相应物体嵌入。此器与前苏联哈萨克斯坦斯阔干墓葬所出土金制对兽脖套(发现时套于墓主人颈部)类似。其用途是否相同,有待进一步探讨。

双兽头环形铜器(图五),相当战国,直经38厘米。1981年新疆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墓葬出土。红铜铸造。双兽鼻吻相对,头亦似虎,但身躯如蛇形弯曲合围成环。此件物品与对兽环形铜器同出,其形制类似,用途似亦相同。

祭祀用品

双熊铜方盘(图六),相当战国,边长25.3厘米,同环形器同出一处,红铜铸造,呈正方形,四壁直立,宽沿外折。盘内相对两角各置一熊。两熊面对相坐,前肢双掌合握,掌中有孔洞,原当有物插入。盘底附有小方足。此器物可能不是生活常用品,应是在举行祭祀活动中使用。

双兽高足铜方盘,相当战国,通高32厘米,边长29.5厘米。1977年新疆乌鲁木齐县阿拉沟30号墓出土。红铜铸造。盘体为平底,直壁,宽沿外折。呈正方形,盘中并立双兽。两兽形象与神态相同,形似狮虎,其尾卷曲上翘。盘体置于斜面方体中空高足上,足体上小下大作弧形外张。类似该铜盘的器物,前苏联哈萨克斯坦也曾发现,被认为是塞克人的遗存。

双耳四足铜方盘(图七),相当战国,高23.2厘米,边长76.5厘米。1983年新疆察布查尔县征集。红铜铸造。盘体为正方形、平底直壁(壁高6厘米),边沿外折。外壁两侧附有相对的横置环形双耳。底部四角各有高17厘米、人面偶蹄兽足。人首面目清晰、形象逼真,具有西域人的特征。

在塞族人的活动区域内萨满教极为盛行,萨满教对火的崇拜如同对太阳,因此,对太阳与火的崇拜也是塞克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某种铜器放入可燃物并点燃,祈求驱散黑暗,祈盼光明。双熊铜方盘及乌鲁木齐阿拉沟发现的塞族墓葬群出土的方坐双兽铜盘,同类器物在中亚地区曾出土过多件,细部特征大同小异,基本风格一致,被认为是拜火教的宗教祭祀台,是塞族文化中的典型文物。

新疆其他地区也有铜器出土。由伊犁地区特克斯县、巩留县、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哈密、巴里坤、塔什库尔干、喀什、木垒阿勒泰等地的墓葬里(时代分别当公元前1000-公元前400年)先后出土的铜器,多为小型器物,如环首红铜刀、羊首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铜凿。饰品有红铜小饰件:牛头饰、月牙形铜饰、戒指、耳环、手镯、笄、扣及作为串的珠、管等。红铜质地较软,用以制作利刃及工具远不如石器锋利,当红铜出现不久,其珍贵不亚于后来的金玉珠宝,所以用它制作装饰品是很自然的。它们都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

以上器物基本上出土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的草原河谷。器物就其造型来讲,都具有浓郁的古代西域特征,器形古朴、风格独特,它们充分反映了古代西域各民族的聪明才智,也是各族人民长期相互交往的结晶。

(责任编辑:金铢)

莲文化的魅力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

2.诵读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

3.讨论莲的象征品质,了解莲文化的内涵和健康人格。

4.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发表意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

5.引导学生以学习莲文化为例子,主动挖掘传统文学殿堂中物象的象征意义,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教学重难点

1.与莲有关的诗词的理解与诵读。

2.莲文化的探究了解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合作探讨,拓展

五、教学进程 1.导入学习:

同学们,在进入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先猜几个谜语。

小小俏姑娘,坐在水中央;一身粉红装,绿伞绕身旁。—————莲花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

池里一只船,大水盛不满,小雨纷纷落上头,好似珍珠一串串。———荷叶

水上一只铃,摇晃没声音,仔细看一看,满脸大眼睛。————莲蓬 然后展示莲花、莲藕、荷叶、莲蓬的图片。2.进入学习: 一)识莲

1)荷花的别称有哪些?

正名:荷花、莲花

别名:荷华,芙蕖,芙蓉,夫容,朱华,泽芝,水芝,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水芙蕖,水华、芰荷,水云、水旦,六月春,静客、净友,玉环,草芙蓉,水芙蓉,菡萏等。

2)成语学习:那同学们又知道其他的哪些与莲有关的成语呢?说说看。[藕断丝连(说到这个,老师就有一个问题不懂了,需要请教一下聪明的同学们拉,为什么会藕断丝连呢?)、步步莲花、莲步轻摇。] 舌灿莲花: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地美妙。

藕断丝连: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意未断。又可写作「藕断丝牵」。

出淤泥而不染:形容从恶劣的环境中出身,或处在不良的环境中,却没

有受到坏的影响。

三寸金莲:原来古代称妇女缠足的用语,现在则用来形容人的脚很小。柳腰莲脸:腰如柳,脸似莲。形容女性之美。亦代指美女。

3)图片欣赏:学习了这么多,就来看看一些魅力的莲花的图片,一边听朗诵,一边看图片,记住要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3.莲知识抢答:

1)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它在地球上已存了多长时间?属于什么科? 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它以其独特的习性在地球上已存活了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了。荷花属睡莲科,莲属。2)说说看莲的用途有哪些?

莲瓣能治暑热消渴,莲心能清火安神,莲房能消淤止血,荷花更能绿化美化净化我们的环境。

4)我国著名赏荷胜地有哪些?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湖南洞庭湖、河北白洋淀、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扬州瘦西湖、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湾台南白河镇等。

5)许多名山大川里都有“莲花峰”,你能举出两个例子来吗?

黄山莲花峰、庐山莲花峰、华山莲花峰、衡山莲花峰、五夷山莲花峰、莲花峰、莲荷山。二)赏莲

4.多姿多彩的莲图欣赏:

请用几句话描绘其中的一幅,最好能恰当运用修辞,或能联想开去。(课件展示两个例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给同学思考两分钟的时间,写出一句到两句话来描绘图片,然后点名或者同学举手回答,之后老师略微点评,结合具体作品,点出莲的品格。三)爱莲

赏析交流莲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和象征意义(结合具体作品)。

5.咏莲诗的学习:在赏析完同学们自己写的之后,来看看古人对莲是怎么看的?有哪些诗词呢?

1)先同学们背诵熟悉的《爱莲说》。2)接着学习课外的咏莲诗句:《采莲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荷塘月色》

有关莲的诗句各两句: 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娥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6.莲文化的内涵:

1)莲与佛教的密切关系。2)莲的象征。(高洁、洁身自好、坚贞、坚韧[澳门的区花就是荷花,也被称为莲花宝地]、美好和美好的生活、美丽[许多艺术品和建筑物的图案就是莲花]、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5、从你读过的有关莲的古今诗文中,可看出莲通常被赋予哪些含义?举例说明。①莲是高洁的象征,如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证明;(或:清纯脱俗、不攀附权贵、正直、娴静)②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如中国古代民间有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③莲在佛教中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佛身多置于莲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称莲花台、莲座。

6、对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赞美,但现在也有人认为如果过分强调,就不能适应当今的时代,我们应学会变通,你认为呢?

应象莲花一样“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做一个有原则、洁身自好的人。如果什么事都随波逐流,很容易犯错误,走上歧途。例如:有些官员在金钱面前没有站稳立场,收受贿赂,以权谋私,最终走上不归路。

应当学会变通,现在社会信息多,变化快,如果总是抱着自己的观点,不会变通,不会灵活处理事情,那肯定会处处碰壁。

7、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生植物,从古至今,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请你说说,莲文化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说出三方面)。①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②是现在许多雕刻和绘画作品的题材。③是诗人、学者歌咏的对象。

8、广东肇庆市种植荷花近千年,荷花是肇庆人民最喜爱的花。现要在肇庆市举行首届“莲花节”来开发肇庆的旅游业。请你参予完成下列事情。①请你为“莲花节”写一条宣传标语: ①圣洁莲花献芬芳迎四面来客

纯朴乡民捧真情待八方朋友。

②千年莲乡一杯酒

喜迎四面八方客。③肇庆莲花香远益清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④弘扬莲乡文化

展示中华风貌。②请你为“莲花节”设计四个活动栏目:栏目一:品尝莲的美味

栏目二:欣赏莲的风姿

栏目三:领略莲的文化

栏目四:演绎莲的魅力

或者:莲之颂,莲之魅,莲之俗,莲之美,莲之娱。

③请你为莲藕写一则广告词: ①清热润肺,健脾开胃,只有莲藕好!

②肇庆莲藕,洁白爽口!

③常食肇庆莲藕,包你胃口很好!

④藕断丝连,情意缠绵。四)议莲 7.讨论:

周敦颐因为不慕富贵而流芳百世;比尔.盖茨因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受到现代人的追捧,而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现代人的你,会追寻谁呢?说说你的看法。

老师认为:物质和精神都同时拥有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但是物质追求有三个原则:第一个要有度,第二个要有法,第三个要有用。8.齐读一次与莲有关的诗词。9.拓展:梅兰菊竹文化。10.布置作业:

上一篇:以诚为本作文650字下一篇:要自信无条件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