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魅力(共10篇)
中国文化的魅力 篇1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作者:大龙
[作者按:本文原是系列连载《大棋局:美国、伊朗与世界局势-兼论中美博弈》中的一节,因其有一定的独立性,故在此单独成文。]
人类现在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对世界了解得更多了。我们知道中国近代是落后了,而且挨打了,因此我们得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结论。所以我们现在也一直在补课,补经济发展,补科学、民主的课。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我们努力融入全球体系中的时候,我们却对中国自己,尤其对中国自己的文化,越来越不认识了。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谈谈中国文化,我们谈它,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优势所在。
有人可能觉得中国文化是很空泛的东西,其实,它是很具体的。具体到武术、医药、琴棋书画、梅兰竹菊、诗词、京剧、昆曲、品茶、饮食、赏石、养鱼、陶瓷、微雕、剪纸、灯笼、对联、谜语等等,这些都能见出中国文化,见出中国文化的神韵来。但是,如果要问: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中国文化的神韵、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到底在哪里?恐怕很少有人能说清、说准。当然,在谈论中国文化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
有一个词也被经常提到,那就是“文明”。有人可能觉得“文化”就是“文明”。其实,“文明”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根本不能混为一谈的。“文明”是凝固的东西,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结果;它一定是离散的,一定是历史的。它是人创造的,但作为一种结果,它和“人”本身是分离的,是“死”的。“文化”则与此不同,文化一定是“活”的,是和人融为一体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高于生活成为艺术,但这本身也是生活。“艺术品”可以成为“文明”,成为一种结果而凝固,但艺术本身则是“文化”。
“凝固”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文明,但不能用来形容文化。文化可以被保存、被发展、被延续,这时候,我们可以说“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承”这样的词语。“文明”可以一直遗留在那里,就像金字塔;但文化不能这样,文化必须是活的,必须是发展的,必须由承载这种文化的民族不断延续下去,否则,它就消失了,就不存在了。所以,本文不是谈文明的,也不谈中国文明。所以我们也就不会谈中国的长城,不谈兵马俑,不谈那些作为文明而凝固的东西。当然,文化对文明有推动作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只会在谈到文化对文明的推动作用的时候,才会提及“文明”。但除此之外,我们不再谈及文明,而文明这个课题也是很大的。
文化是作为一种民族的共性和区域的差异性而存在的,它一定是活的。文化有它的内涵,也有它的外延即形式。其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哪怕谈其中某一个形式中某一个小的方面,都需要花一部很厚的书或者多卷书才能勉强谈好,所以,本文主要谈文化的内涵,谈中国文化的实质。但这毕竟太抽象,所以我还会简单提及一些文化的形式,以便对中国文化内涵加以阐发。
另外,文化也不是哲学,但两者有一定联系。因为文化特性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到这个民族对世界的看法。反过来,哲学观念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也有很大影响。所以,本文会谈一点中国哲学的东西,但不会谈太多。我们主要还是谈文化,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不仅有神韵,而且很神秘。因为很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问题很难解答,许多学者也一直为此困惑不已。这里开列几个比较大的或者普遍的问题:
-中国文化5000没有断过。而世界上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其文化均已不复存在了。埃及除了遗留下金字塔,再也看不到古埃及的痕迹了;印度在雅利安人入侵后,原有的文化也随之消
亡了;古巴比伦更是除了两座河流,没有遗留下任何东西。而唯有中国的文化绵延不绝,至今依然。这是为什么?
-中国历史上屡遭外敌入侵。元朝和清朝的中国是被少数民族征服的中国,确切的说,是被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征服的中国。但是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却以自身的渊源宏大吸引了这些征服者,使他们自愿被同化,自愿融入中华文化。没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和坚持,中国恐怕早就不存在了;中国文化如果缺乏它的生命力,也不可能吸纳征服者,延续五千年。那么,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这样超强的同化能力和生命力?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什么中国高端制造业不发达,但手工业却很发达?我们的前辈努力了200多年,从李鸿章开始就在努力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我们从五四运动就引入了科学精神,我们改革开放也已经有将近30年,我们也在全力以赴、全心追赶,但我们今天的轿车制造水平还落后于韩国,落后于美国,落后于日本,更落后于德国。这又是为什么?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态度、性情、意念何以具有明哲保身、无动于衷、知足常乐、小富即安、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抑或具有隐士风度、游侠气质、阿Q精神,所有这些今天仍然活泼泼的存在着,这又是为什么?
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说清楚,我们就会觉得很迷茫,我们对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形势就不会清楚,应对世界文化形势也无从把握。如果对中国文化的价值不明了,对它的信仰也会动摇,对它作用的发挥信心就不足。因为对它迷惑,中华民族的身心就不能落定,许多中国人正处于心神不定的状态,这与文化的迷糊有关。
所以,我们要谈中国文化,就要谈它的精神实质。事实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哪怕只谈它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也需要一本书甚至多卷书的篇幅。所以,我们先来谈谈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然后我们再来追根溯源,看看这些特征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脉络,从这里,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到中国人思维的渊源。我们也因此能顺利的回答前面的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
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 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而且,就教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庞大和复杂,恐怕世间再没有其他宗教能够与佛教相提并论了。佛教经书卷迭浩繁,达几千卷之多,一个人穷其一生恐怕也是难以阅尽。印度的瑜珈也是非常有名的,和今天很多人所练习的瑜珈不同,印度最早的瑜珈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一直与任何宗教信义或伦理保持分离状态,其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完美平衡的发展,而冥想和苦修是其主要的形式。瑜珈也可看作是一种信仰,只不过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对人自身的最终极潜能的追求。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我们这样分类,并不是说,西方人只有生理上的需求,而没有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印度人只有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中国人只有心理上的需求。而只是在表明,这三种族群,他们在各自方面的所侧重的追求和需要;也是在表明,他们的文化在各自方面所达到的极致。物性的文化必然会在(自然)科学方面会有重大的发展。因为科学是脱离人的情感和信仰而存在的。解释冰冷的物质世界正是科学的追求,也是科学的必需。严密的形式化的逻辑学以及公理和定理系统也诞生于西方,因为这是表达物质世界所必须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得以诞生的手段上的基础条件。如果我们承认西方在“物性”方面的坚持和追求,就不难解释近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方诞生了。
中国的性情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无法最早诞生公理和定理系统,因为中国人对表达性情的需求大大掩盖了表达物质世界的需求。中国古代也有四大发明,有人统计过,在清代以前的200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发明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没有一个发明是基于公理和定理系统而来的。这种抽象的物性的表达方式,似乎在根本上就和中国人的性情的表达方式相冲突。性情的表达方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内在的,又是外化的。中国人的发明大多是根据观察和经验而来,而观察是性情的基本的外化的表达手段。中国人性情是如此精致,中国人的观察能力也就变得非常精妙。因此,在天文、历法、中医学上的高度成就以及在一些科学发明上取得成就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中国就此止住了,它的性情化决定了不会再对物质进行解剖、分析以及归纳和推理。在中国人眼里,外部的事物是一个整体,花就是一株花,树就是一颗树,中国人不习惯把这些事物再进行分解,因为这样就没有任何美感了。中医也是从整体上考察人体的,它是一门精致的“系统论”的学问,它把人体分为少数的几个部分-五脏六腑,这些部分紧密相关,通过中国人特有的“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而互相联系起来。因此,中国不大可能诞生出解剖学来,而解剖学是现代西方医学的基石。因此,中国没有诞生抽象的逻辑系统以及公理系统,从文化的根源来讲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中国文化的魅力 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武术,魅力文化,价值体系
1、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历史悠久, 不仅有严格的理念、理论、武术独特的人体模型, 完整的锻炼系统, 强身健体等等一系列的神奇, 但也依赖于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 是紧密相连的军事、宗教、教育、医疗、艺术的活动和相互渗透, 显示出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 哲学智慧, 社会心理和习俗, 审美艺术品味的情况下, 因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行为学研究的宝库。
作为一种运动活动和独特的人类文化的象征, 中国文化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全息”来表达的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精神, 心态, 行为和审美情趣。我们如果拿西洋现代拳击作为参照, 马上就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有趣的比较特征。西洋现代拳击讲究身高体重;中国传统武术突出五短身材。西洋现代拳击讲究拳重、手快、步灵, 依托手上力量, 形成胸围、胳膊的倒三角体形;中国传统武术突出上虚、下实、中间灵, 依托下盘功夫, 形成腰围、大腿的正三角体形。西洋现代拳击的动作是重心上提、外展发散的直摆勾刺, 表现民族“离土超越”的心态;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是重心下沉、内聚收敛的占中求圆, 象征农业民族“恋土归根”的情怀。所谓“上要虚灵顶劲、下要气沉丹田”, 实际上这是模仿植物的生长, “苗往上拔、根往下扎”。西洋现代拳击的方法论基础是古希腊的“原子论”和近代的机械力学, 使用力量、速度、时间、距离等单向、线性、个体和可分析的概念;中国传统武术的方法论基础是我国传统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的古代系统论, 使用功夫、劲路、态势、时机等多向、非线性、非个体和不可分析的范畴。西洋现代拳击的基本战略选择是抢先进攻、出手见红、当仁不让、狠字当头狠准稳的“强者战略”;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战略选择是先让一步、有理有利有节、留有余地、后发制人、稳字当头稳准狠的“弱者战略”。
跟西洋现代拳击已经从生产和生活中完全分化出来, 变成独立之“竞技运动”专门技巧的情况不同, 中国传统武术至今仍然保持了跟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综合实用技术”。西洋现代拳击方法除用以竞技比赛外, 虽然可以被利用作为商业广告或政治宣传, 但无法直接变成生产技术和生活技巧;而中国传统武术技巧除强身健体、制人取胜外, 还完全可以应用在种田、做工、推车、砍柴、挑水、劳动保护以至修心养性、娱乐休闲上面, 并由此还成了一种可以普遍参与的民俗。西洋现代拳击的拳套是专门的体育用品, 而中国传统武术的武器, 却可以是随便的任何一种冷兵器、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甚至石头瓦片。跟西洋现代拳击在“公平竞争”条件下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不同, 中国传统武术在“不能选择敌人”的情况下讲究“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西方人竞技, 讲究拳对拳、脚对脚、剑对剑、标枪对标枪;而中国人技击, 却强调“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你耍上、我耍下, 你耍左、我耍右, 拳来脚去、刀来枪挡、示形造势、扬长避短、引进落空、避实击虚、随机就势、借力打力、舍己从人、曲中求直、有进有退、后发先至。中国人在武术上的这些考虑, 跟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医疗、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考虑, 是完全一致的。在中国武术中, 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什么叫做中国人。
2、重构当代中华武术文化价值体系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期发展的形式,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然而, 在这个全球化的推动下传统武术的一个变革的时代, 尤其是在现代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的影响下, 在原有的传统武术技术, 拳理越来越疏远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目前, 这个中国武术突变成要讨论的国家文化安全领域的当代社会发展的命脉, 不仅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 如何进行更新的基础上, 延伸文化的命脉保持一致的理论价值, 但也使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研究武术发展将是一个崭新的学术意义。
近代以后武术的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它首先体现为武术在发展上的思想迷茫。长期以来, 我们通过对于传统武术的历史描述可以看到, 传统武术在历史的本质属性是追求的武术之道, 并规定限制其存在和发展, 因此, 一个合乎逻辑的延伸, 武术、身体、修身养性的基本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 中国武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的一个基本的价值体系。
但是, 这种基本价值体系在现代社会, 特别是靠近或更小,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现在思想认识。在上个世纪50年代, 武术之道的本质属性混淆的网格, 武术是打击对方的第一追求, 从一开始, 正视武术及健身价值, 而今天的武术任务。不再是自卫、杀敌、立功、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有两个我觉得混乱, 混乱是体现在我刚才所说的:
一是价值追求武术和自卫的军队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混为一谈, 二是反对武术的价值和健身价值,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困惑, 当代竞技武术高难应该说, 美国新的发展趋势, 特点是高难新的美国风格的竞技武术活动的背景下, 这种“理论”, 这是一个混乱思想的表现;三是思想的混乱还体现在它有意识西方体育文化的标准作为参考, 自动与西方体育文化为标准。在当今时代, 中国本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开始影响我们的本土文化运动, 人们认为, 在这个时代西方学习体育文化激励, 因为可以激发的中国传统武术, 但是, 当有人提出这样的教训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海外工厂装饰, 他必须是适合自己国家的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内涵要求。
辜鸿铭的辫子与中国文化的魅力 篇3
使辜鸿铭成为特立独行的文化怪杰的,是他那根在民国后北平知识界堪称独一无二的辫子。辜鸿铭在清廷算是搞洋务的维新派,但皇帝没了,竟比遗老还遗老。那时的他,戴瓜皮帽,穿方马褂,顶红缨帽,穿双脸鞋,出入北大校园,大讲英国诗,据说是当时的京城一景。
尽管辜鸿铭赞成缠足、纳妾,为帝制、复辟做辩护等思想和行径备受激进派人士的诟病,但终其一生,他的爱国主义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辜鸿铭不遗余力地颂扬中华文明,肯定中华文明,甚至到了言必赞中华的地步。在他看来,中华文明高于一切文明。因此,他一心要把中华文明推向全世界,并声称要用中华文明改造世界。
辜鸿铭以一种执拗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对于中华文化的拳拳服膺之心,展示了文明转折时代中国士人心中潜藏着的对民族传统的深挚感情,彰显了绵延数千年的泱泱中华文化深沉和独特的魅力。
中华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流,乃是一种道德本位的文化系统,它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强调道德发展的绝对意义。这种对道德和人格高度关注的文化系统,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性,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与和谐,无疑意义重大。强调道德发展的绝对意义,即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中心环节和本质力量,把人类对自身的改造作为具有第一位重要意义的事情。这乃是一条人本主义的文明发展道路,寓示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正确的方向。
在当今世界处于强势的西方文化走的则是一条精神指向向外的发展道路,注重对于外在环境和社会的改造,发展出一套科学本位的文化系统。富有观察力的人们不难发现,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正陷入深重危机。科学本位的方向导致对道德和人类心灵关注的忽略,突出社会发展的效率导致功利主义思潮盛行,而片面强调个人自由则导致人性的放纵和个人主义思想的泛滥。与社会普遍的宗教信仰相反,我们在西方世界看到的是大面积的无节制的纵欲,由于忽视人类道德和心灵发展的基础性意义,西方文明正在走向一个危险的方向。
道德本位的文化与科学本位的文化的矛盾,本质上是着眼于人的发展还是着眼于物的发展的文明发展方向的矛盾。当今世界道德发展与科学发展巨大矛盾与冲突的现实告诫我们:在道德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科学的发展,则道德与科学存,丧失道德发展的基础意义而追求科学的发展,则道德与科学亡。只有在道德充分实现的前提下发展科学,只有把科学的发展作为充分道德化的推动性力量,我们才能合乎逻辑地期待一个充分完善的世界。
中国的道德本位的文化寓示着一种仁智合一、善真统一的本质正确的文明发展方向。在其理想的意义上,这种仁智合一的文化和科學发展道路将导向人类的充分道德化和完善化,导向人类发展的更高层次的文明与智慧。
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生活于一个世纪以前的辜鸿铭在文化艰危的年代有近乎本能的洞见。他指出,制止一种社会和政治罪恶,以及改革世界的儒教办法,是通过一种自尊和正直诚实的生活,赢得一种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是中华民族唯一可赖的力量,要想将其古老文明从现代欧洲民族的物质实利主义之破坏力中挽救出来,最好的办法就存在于这种古老的文明之中。
辜鸿铭在中国近代文化生死存亡的历史性关头,以其一生的思考、写作和特立独行的人格所展示的对于民族传统的拳拳挚爱之心,展示的中华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与持久魅力,使生活在今天时代的人们备受感染,并得到深刻的启示,从而无形中倍增信心,激励着我们为民族的振兴与进步去不懈地坚持与奋斗!
莲文化的魅力 篇4
1.荷花是人们最喜爱的花。现要在莱芜市举行首届“莲花节”。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事情
(1)请你为“莲花节”写一条宣传标语:
千年莲乡一杯酒
喜迎四面八方客 弘扬莲乡文化
展示中华风貌
2请你为“莲花节”设计四个活动栏目:
品尝莲的美味
欣赏莲的风姿
领略莲的文化
演绎莲的魅力
3请你为莲藕写一则广告词: 清热润肺,健脾开胃,只有莲藕好!莱芜莲藕
洁白爽口
藕断丝连,情意缠绵
4.莲花有袅娜多姿、青翠欲滴的叶,娇嫩鲜艳、雅致迷人的花,洁白无暇、甜美可口的茎,沁人心脾、引人入胜的香,请你选择一个侧面为她写一段赞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赞美品质)
荷田里,荷叶竞相媲美。有的平展浮于水面,如薄薄的圆盘;有的在清风中轻摇,撑起朵朵黄伞,似婷婷玉立的少女;有的露出水面,紧紧地卷着嫩叶,像丹青妙手得意的一笔。
5“莲花节”的开幕式上,有一个大形的以莲花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现邀请你作为主持人,请你为自己写一段开场白和结束语。
开场白: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问候语)在这莺歌燕舞、百鸟争鸣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莲花节!莲花,它圣洁高雅,清丽脱俗,是美好的象征;它婷婷玉立,风姿绰约,是美丽的代言。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来欣赏莲花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宣布开始)
结束语:时间过得真快呀,美妙的歌声还在我们的耳际飘扬,美丽的舞姿还在我们眼前晃动,晚会就结束了。(宣布结束)可是我想莲花这美好的形象将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祝大家生活快乐,象莲花一样充满花香!(深远意义)6请写出与“莲”相关的诗
采莲曲 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莲文化的魅力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
2.诵读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
3.讨论莲的象征品质,了解莲文化的内涵和健康人格。
4.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发表意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
5.引导学生以学习莲文化为例子,主动挖掘传统文学殿堂中物象的象征意义,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教学重难点
1.与莲有关的诗词的理解与诵读。
2.莲文化的探究了解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合作探讨,拓展
五、教学进程 1.导入学习:
同学们,在进入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先猜几个谜语。
小小俏姑娘,坐在水中央;一身粉红装,绿伞绕身旁。—————莲花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
池里一只船,大水盛不满,小雨纷纷落上头,好似珍珠一串串。———荷叶
水上一只铃,摇晃没声音,仔细看一看,满脸大眼睛。————莲蓬 然后展示莲花、莲藕、荷叶、莲蓬的图片。2.进入学习: 一)识莲
1)荷花的别称有哪些?
正名:荷花、莲花
别名:荷华,芙蕖,芙蓉,夫容,朱华,泽芝,水芝,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水芙蕖,水华、芰荷,水云、水旦,六月春,静客、净友,玉环,草芙蓉,水芙蓉,菡萏等。
2)成语学习:那同学们又知道其他的哪些与莲有关的成语呢?说说看。[藕断丝连(说到这个,老师就有一个问题不懂了,需要请教一下聪明的同学们拉,为什么会藕断丝连呢?)、步步莲花、莲步轻摇。] 舌灿莲花: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地美妙。
藕断丝连: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意未断。又可写作「藕断丝牵」。
出淤泥而不染:形容从恶劣的环境中出身,或处在不良的环境中,却没
有受到坏的影响。
三寸金莲:原来古代称妇女缠足的用语,现在则用来形容人的脚很小。柳腰莲脸:腰如柳,脸似莲。形容女性之美。亦代指美女。
3)图片欣赏:学习了这么多,就来看看一些魅力的莲花的图片,一边听朗诵,一边看图片,记住要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3.莲知识抢答:
1)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它在地球上已存了多长时间?属于什么科? 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它以其独特的习性在地球上已存活了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了。荷花属睡莲科,莲属。2)说说看莲的用途有哪些?
莲瓣能治暑热消渴,莲心能清火安神,莲房能消淤止血,荷花更能绿化美化净化我们的环境。
4)我国著名赏荷胜地有哪些?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湖南洞庭湖、河北白洋淀、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扬州瘦西湖、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台湾台南白河镇等。
5)许多名山大川里都有“莲花峰”,你能举出两个例子来吗?
黄山莲花峰、庐山莲花峰、华山莲花峰、衡山莲花峰、五夷山莲花峰、莲花峰、莲荷山。二)赏莲
4.多姿多彩的莲图欣赏:
请用几句话描绘其中的一幅,最好能恰当运用修辞,或能联想开去。(课件展示两个例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给同学思考两分钟的时间,写出一句到两句话来描绘图片,然后点名或者同学举手回答,之后老师略微点评,结合具体作品,点出莲的品格。三)爱莲
赏析交流莲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和象征意义(结合具体作品)。
5.咏莲诗的学习:在赏析完同学们自己写的之后,来看看古人对莲是怎么看的?有哪些诗词呢?
1)先同学们背诵熟悉的《爱莲说》。2)接着学习课外的咏莲诗句:《采莲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荷塘月色》
有关莲的诗句各两句: 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娥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6.莲文化的内涵:
1)莲与佛教的密切关系。2)莲的象征。(高洁、洁身自好、坚贞、坚韧[澳门的区花就是荷花,也被称为莲花宝地]、美好和美好的生活、美丽[许多艺术品和建筑物的图案就是莲花]、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5、从你读过的有关莲的古今诗文中,可看出莲通常被赋予哪些含义?举例说明。①莲是高洁的象征,如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证明;(或:清纯脱俗、不攀附权贵、正直、娴静)②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如中国古代民间有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③莲在佛教中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佛身多置于莲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称莲花台、莲座。
6、对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赞美,但现在也有人认为如果过分强调,就不能适应当今的时代,我们应学会变通,你认为呢?
应象莲花一样“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做一个有原则、洁身自好的人。如果什么事都随波逐流,很容易犯错误,走上歧途。例如:有些官员在金钱面前没有站稳立场,收受贿赂,以权谋私,最终走上不归路。
应当学会变通,现在社会信息多,变化快,如果总是抱着自己的观点,不会变通,不会灵活处理事情,那肯定会处处碰壁。
7、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生植物,从古至今,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请你说说,莲文化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说出三方面)。①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②是现在许多雕刻和绘画作品的题材。③是诗人、学者歌咏的对象。
8、广东肇庆市种植荷花近千年,荷花是肇庆人民最喜爱的花。现要在肇庆市举行首届“莲花节”来开发肇庆的旅游业。请你参予完成下列事情。①请你为“莲花节”写一条宣传标语: ①圣洁莲花献芬芳迎四面来客
纯朴乡民捧真情待八方朋友。
②千年莲乡一杯酒
喜迎四面八方客。③肇庆莲花香远益清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④弘扬莲乡文化
展示中华风貌。②请你为“莲花节”设计四个活动栏目:栏目一:品尝莲的美味
栏目二:欣赏莲的风姿
栏目三:领略莲的文化
栏目四:演绎莲的魅力
或者:莲之颂,莲之魅,莲之俗,莲之美,莲之娱。
③请你为莲藕写一则广告词: ①清热润肺,健脾开胃,只有莲藕好!
②肇庆莲藕,洁白爽口!
③常食肇庆莲藕,包你胃口很好!
④藕断丝连,情意缠绵。四)议莲 7.讨论:
周敦颐因为不慕富贵而流芳百世;比尔.盖茨因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受到现代人的追捧,而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现代人的你,会追寻谁呢?说说你的看法。
老师认为:物质和精神都同时拥有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但是物质追求有三个原则:第一个要有度,第二个要有法,第三个要有用。8.齐读一次与莲有关的诗词。9.拓展:梅兰菊竹文化。10.布置作业:
汉字的魅力与文化 篇6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瑰丽,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奇迹。中国文化乃是依赖于中华各民族运用符号的能力而形成的。它包括制度、工具、居所、语言、哲学、信仰、风俗以及行为模式等种种要素。他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流程。
汉字起源是上古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是伴随着先民自身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健全而逐步产生的。目前对汉字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图腾族徽说、八卦说、陶符说、起一成文说和众人造字说等多种学说。无论哪种观点,都于中华先民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由自然群体发展到母系社会,继而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明文字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标志着人类由愚昧走向文明。鲁迅先生认为汉字的起源主要与古代的史官有关系,他在《且介亭杂文•文外文坛》中说:“原始社会里,大约先前只有巫,待到渐次进化,事情繁杂了,有些事情,如祭祀、狩猎、战争之类,渐有记住的必要,巫就只好在他那本职的‘降神’之外,一面想法子来记事,这就是‘史’开头。况且‘升中于天’,他在本职上,他得将记载酋长和他治下的大事的册子烧给上帝看,因此一样的要做文章。虽然这大约是后起的事。再后来,执掌分的更清楚了,于是就有专门记事的史官,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说:‘仓颉,黄帝史。’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关系,确实很有意思的。”
汉字的起源虽然有中华先民的多元物质和不同的地域的背景,但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使汉字逐渐成为以象形符号为灵魂,以直观表意的笔画和符号组合为基础,以独特的文和合体形声的字为主体的形音义三者有机集合的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起初虽与众人的实践创造有关,但后来必定经过像仓颉这样杰出的人物对此进行采集、整理、改造、筛选、淘汰和增补。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古老的文字,同时又是最年轻的文字,因为拼音文字符号创始以来,几千年来仍旧沿用至今,而汉字的内核虽然没变,但它的外形却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还将延续下去,因为作为汉字的社会文化的背景在变化着。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用汉字所包含的深沉的文化内涵来充实自己,美化人生,让汉字进一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强盛的纽带和基石。
从商朝算起,汉字的发生、发展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汉字的价值是历史文化中的固有内涵。我们知道,形成完整符号系统的汉字,使汉语这种文化要素超越了自身的时空局限而物化为一种可以视觉感知的形式,并以此贮存、呈现着文化传统生息嬗变、日积月累的过程.早在东汉时期,汉字在这一向度上的价值被人们清醒地认识和表述过。许慎《说文解字》即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许慎以降,以汉字为根茎、以经典为关键以通古贤圣之心为目的便成了传统文字学追索汉字价值的鲜明轨迹。
作为文化传统和规律发展的结果,汉字自身实际上积淀着中国文化的深幽奥秘,并在客观上充当着文化的生动提示和指向。例如,从商代甲古文中可以静待古人在文化心理方面的具象性。在通常情况下,思维的具象性使古人难以从同类事物或现象中抽绎出某种共同的、一般的特性.许慎释“牢”云:“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东省,取其四周匝也。”甲骨文的“牢”的确像养畜的围栏,但它所关注的并非围栏本身的抽象功能,而是围栏养畜的种种具体情境。
甲骨文字无疑已并非汉字在发生时的原始状态,对于在蒙昧之中创造文明的古人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古人只是凭借对具体形象的感受、视辨、判断、记忆等把握自身的周围的各种对象,由汉字本身不仅可以窥见古人特有的文化心理,而且可以窥见工具、居所、制度、语言、哲学、信仰、风俗、行为规范等文化要素及其流变。因此可以说,汉字本身内容到形式都标志着中国文化鲜活的存在。
汉字的两种价值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每个汉字与文化传统的原初关系固定不变,故汉字自身即汉字构成或读音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具有明显的单一性。而由于文化传统不断赋予语言并从而赋予汉字新的东西,故汉字作为语言符号的价值处于不停的增值之中。为了履行自身的符号职能汉字跟文化传统的关系日渐发生着深刻的转换。例如,“日”由太阳的象形演进为表示“白天”这一时间概念,这是“引申转换”;“其”由簸箕的象形演进为抽象的语词,这是“假借转换”;“甲”、“乙”由铠甲、鱼肠的象形演进为天干用字、演进为阴阳运行的表征,这是“强制转换”。在强制转换之中,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非原初关系的自然发展,因而不存在本形、本义、本音方面的基础或依据.经过上述转换,汉字悄悄地建构或重建它对语言乃至整个文化传统的适应。
不过,这些转换客观上使汉字自身价值的突现,常常以汉字在语言符号系统中所获得的完美功能的淡化为前提。甲骨卜辞中“其自西来雨”一句共五个字,其中只有“雨”字的两种价值功能完全一致,“其”本为簸箕之象却被用为语词,“自”本为鼻子之象,却被用为介词,“来”本为来麸之象,却被用为动词,“西”本为宿鸟栖于树上之象,而被用为方位词。由此可看出,当汉字被纳入特定的语言系统之中,其自身的价值常常被不同程度地遮蔽。
所以只有全面地观照汉字的价值,才能发现汉字在文化传统中的定位不仅依赖于它作为语言符号的功能,还可以超越或部分超越自身和语言的联系,而相对独立地接受人们的观照。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不能传达完整语言信息的汉字却可以呈现出相对完整的文化内涵。
汉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在于重体验。而在这汉字的构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汉民族文化精神重要体现者的汉字,其民族文字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无可取代的.文字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但它产生以后又成为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成为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汉字早已成为以汉文化为核心和主干的中国文化的最重要因素。汉字,堪称中国文化的旗帜,中国文化的标记。认识汉字之构形,往往具有考究中国古代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文化意义。饶宗颐先生曾说:“汉字已是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素,我们必须对汉字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方可探囊取物地掌握对汉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
就汉字字形来说,一直在演变。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步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隶书创于秦国,源于小篆,是为了书写简便而产生的应急字体。可以说是小篆的简化体,或者说是小篆的俗体字。隶书成熟于汉代,隶书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汉字以后又演变为楷体,而草书则是长期流行于民间的手写体。无论是楷体,草体,还是行草,从书写角度来说,比较容易书写,速度也变快了。楷体出现以后,仍有很多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自南北朝以来,就出现了笔画较少的俗体字,这些俗体字一直都在民间流传。
汉字的字体虽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但汉字的字形结构总体还是相对稳定的。从已知最早的系统汉字甲骨文以来,已跨越了四五千个年头,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
朝代的兴衰、政权的更迭、制度的更新、社会的变迁、人口的迁徙、民族的战争和融合,以及生产力、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形态的变革等等。但昔日的甲骨文与今天的简体汉字在字形结构上,还是清晰地有着继承和演进的关系,在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正是由于汉字字形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使得各种语言和方言能把各自的语言和语义与之相结合,是的汉字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尽管历史上的中国其疆域有盈有缩,其辖属的民族由多有寡,但在这辽阔的领域、复杂的地形气候、众多的民族需要生存、交往和发展的前提情况下,没有哪种文字能取代汉字所具有的跨地域、跨语言的优势.汉字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无法动摇。也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汉字对于使用它的人们在心里和思维方面的造就以及中华文化大一统的格局,奠定了最稳固的基石和最可靠的保障。
中华文化的精粹不仅仅在于其其独特的社会风俗、风土人情的文化魅力,汉字的文化魅力依然是其中之瑰丽。从古至今,汉字所代表的意义融汇了整个社会的风情,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一)汉字与古代社会人生风俗。如:“取”与古代的抢婚制度。《周易》中描述婚俗的场面:“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实际上更多的抢亲只是演变成婚俗的一种地域特色,成为远古时期真实的抢婚制度在婚俗上的一种模拟的抢婚习俗。再从“好”字看上古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说文•女部》:“好,美也,从女子。”《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故毛嫱、西施,善毁者不能蔽其好,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好”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词义就是“漂亮”,人们习惯上也会认为“美貌”就是“好”的本义。其实我们再深入地探究一下“好”在上古的意义,就会发现,女子能生育孩子就是“好”,这才是“好”的本义。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先民以生育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以生育为审美的重要标准。
(二)汉字与姓氏文化。中国历来有“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说法,姓氏不仅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最显著的标志,对个人来讲,更是必不可少的识别符号。《说文解字》:“姓,人之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远古时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血缘群婚阶段,人们的姓氏,只能根据母亲的属性。母亲所在氏族名称或氏族的标志符号,就成为子女的姓氏,这就是最早的姓氏大部分从女旁的原因。如五帝之一的舜,姓姚,名重华。夏后氏禹,姓姒,名文命等。说到姓氏,姓与氏,在古代是有区别的。姓产生在前,起于母系氏族社会;氏产生于后,起于父系氏族社会。秦汉后,姓氏合一。从古至今,有以国名为姓氏、以邑名为姓氏、以乡亭为姓氏、以居住地为姓氏、以排行次第为姓氏、以官职为姓氏、以技艺为姓氏等等。可见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姓氏文化渊源颇深。
(三)汉字与服饰文化。如:“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衣字甲骨文与金文字形正像上衣有领襟之形,为象征字,所以“衣”字后来也引申为衣服的总称。又如“裤”是从衣库声的形声字,是个后起字,裤字古代写作绔、袴.《说文》:“绔,胫衣也。”从汉代文献看,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后汉书•廉范传》:“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以此有袴表示生活好。
(四)汉字与文学艺术。如:“乐”字甲骨文上“丝”下“木”,像木上附丝,为琴瑟等乐器的象征。远古的所谓乐,是乐舞的统称,即包括音乐和舞蹈。再如“瑟”是个形声字,《说文》:“包牺所作弦乐也。”琴与瑟相近,故从琴。又如“美”字甲骨文上部为羊字,下部为大字。《说文•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依《说文》解释,“美”的本义为味美。《韩非子•杨权》:“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羊为美味食品的代表,故美字以羊、大为构件.“美”字下部为“大”字,大即人的正面,故有人认为“美”字字形是一个人头上戴着羊角或羽毛,以此表示美,即形貌美好。
(五)汉字的智慧文化。如:字谜——中华智慧的特殊游戏。它是利用文字的形体结构的变换、嫁接、取舍、拆分、合等手法,利用汉字形、音、义的可变特点,通过会意、增损、象形等手法来制谜。字谜比起经史子集这些文化大餐来,只能算一道小菜,但这些是汉字文化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殊礼和千古隽永的智慧奇葩。如:指天指地,指东指西—— 十;人去天涯—— 二;开窗乘凉风,门下是大将。你说楚霸王,我说关云长。—— 扇。再如诗文、楹联中的文字游戏。楹联、对联更是文史和汉字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副杭州西湖中山公园天下景亭的叠字联,也是回文
对。读成“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也十分流畅自然。无论晴雨,西湖的山光水色,美丽景象尽收联中,耐人回味。
汉字其实是一种艺术,主要通过以形表意、形意结合,形声相谐的方式在表达语言和传递着各种信息,尤其是汉字特有的形体结构,为信息扩张和再创,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神奇的想象力。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的笔画是固定的,但在这四平八稳的架构下,汉字不仅没有凝固人们的思绪,而且为拓展所含信息容量,体现人们的智慧和创意提供了一个平台。
伟大的汉字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的见证。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寓意高远,以其独有的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散发着迷人的馨香。见微知著,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出了悠久灿烂的文明,而且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变化多元和复杂的社会中,我们不仅要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汉字的内涵与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为我们的语言而自豪,为我们的语言奇迹——汉字而骄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乃是其中之奇葩,我们更应该在学好汉字和应用中去感知它丰富的艺术内涵以及独具魅力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黄德宽.汉字理论丛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魅力数学文化魅力北湖小学 篇7
在这一天, 武汉市高校课堂建设巡礼“三走进”活动之走进学科来到了江汉区北湖小学, 感受了北湖小学“魅力数学·文化数学”的学科文化魅力。
在这一天, 我们迎来了远方的朋友们——中国长江“中三角”之长沙、合肥、南昌、武汉等四城市教研协作项目组的教育同仁!大家汇聚在这里, 共同见证江汉区北湖小学在学科建设上的探索与实践、收获与喜悦!
江汉区经济上有实力。它是武汉市的中心城区, 因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而得名, 是武汉市最繁华的金融商贸核心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
江汉区在教育投入上很大气。他们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的高品位校园, 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小班化教学”出彩教育工程, 这使得他们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江汉区在办学方向上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2009年开展“本色课堂”研究以来, 江汉区直面问题, 聚焦研究新型课堂形态与文化, 在“教对、教会、教出学科味”的基本要求下, 砥砺前行, 在不断的探索中追寻高效课堂的真谛。
我们今天看到的北湖小学的数学学科, 他们立足数学文化根基, 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 着眼学生全面发展, 充分搭建“学科基地校”平台, 用文化品位促进学科发展, 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其数学的理性精神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彰显, 从而使数学不断突破与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 进而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课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形成能力、教师提升素养、学校沉淀文化。
本次走进学科的巡礼活动构思新颖, 富有内涵。三个层面的展示呈现了以下三大亮点。
一所好的学校, 离不开一个好的校长。北湖小学范永岁校长作为武汉市名校长、武汉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支撑, 带领北湖小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科文化建设、团队文化建设。范校长在汇报中, 把平时在数学学科建设中的点滴做法拍摄成了微电影《童眼看数学》, 展现了丰富的数学活动与理性思考, 给在场的教育专家及同仁以启发与思考。
二是一是一个好的学科, 离不开一个好的团队。北湖小学数学团队就是这样一个好团队!这个由22名数学教师组成、平均年龄只有37岁的年轻团队, 积极进取, 勇于创新, 他们现场呈现的“业务导师”“微教研”“微课”, 系统展示了北湖小学的数学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 教师教得有趣, 学生学得有味, 体现了课堂的本色。真心地希望我们武汉市今后能涌现出更多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科、这样的团队、这样的老师!
三是数学文化的渗透离不开数学活动这个载体。北湖小学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能力。他们展示的说唱RAP《数学歌谣》, 妙趣横生, 动感十足;现场进行的“运算达人争霸赛”展现了该校一年一度的传统“数学节”的魅力;师生同台的原创歌舞《魅力数学》表达了师生们对数学的领悟和热爱!
如果说今天, 是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希冀把大家联系在一起;那么明天, 我们将继续从这里出发, 在高效课堂建设工程中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正如江汉区教育局唐一飞局长所说的那样:当每所学校都以自己的特定文化为学校精神的第一表达时, 我们知道学科的发展与研究不能只单枪匹马, 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鞭策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广大的平台。“三走进”活动就是我们大武汉的大教研的大平台!
中国文化的魅力 篇8
许智俊先生
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
“五年的文化之旅不仅是一段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段守护我们精神家园的心灵之旅。可以说风尚之夜是成果展的一次延伸,也是五周年庆祝活动的高潮。让我们近距离感受非遗之美,感受经久不衰的艺术形式中那些悠扬的旋律、激昂的鼓点、华美的服饰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
『老队员』张洪
连续参加了四年文化之旅
“五年前,我和BMW中国文化之旅结下了不解之缘。看到的五周年成果和非遗风尚之夜,一下子串起了五年来跟随文化之旅前行的记忆,再次触摸到了属于我们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是它们生命力的佐证,整场演出观众与艺术家们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其实传统并没有离我们远去,而是深深植根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在纷繁芜杂的现代生活中,守护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的心灵归属。期待着接下来和BMW一路前行,也期待着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将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弘扬下去。”
2011年12月9日,BMW中国文化之旅五周年风尚之夜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唯美上演。作为BMW中国文化之旅五周年成果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演出汇集了BMW中国文化之旅五年来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通过其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和感染力,以及深厚的文化传承底蕴,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之美,以及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共鸣。这场 “非遗视听飨宴”的成功举办也将“BMW中国文化之旅”五周年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许智俊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建君先生,以及近200名媒体、宝马爱心车主、宝马爱心基金经销商大使、四川平武师生及来自BMW童悦之家的小朋友们参加了本次活动。
以五行 | 演绎五载文化保护路
“近一方水土愈深,道一方故里愈真”。自2007年拉开BMW中国文化之旅的序幕后,BMW在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道路上从未止步。结合此次成果展的“五行”主题,风尚之夜通过开拓之火、生发之木、坚韧之金、同源之水和万承之土五个篇章,引领观众在激昂奔放的武威攻鼓子舞和喜庆祥和的翼城花鼓之中穿越河西走廊,寻找丝路脉迹;在悠悠古琴声里寻迹运河遗风,领略江南文雅;在高亢悠远的羌笛羌歌中感受藏羌华彩,触摸民族脊梁;于美轮美奂的南音乐舞中品鉴吴越遗风,寻根两岸血脉;在中原古乐声中追溯中华文化发源之迹。
除了呈现最原汁原味的非遗韵味,当晚的演出还特别邀请了当代及西方艺术家与民间艺人进行“跨界组合”,演绎出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风尚”之美。来自洛阳的海神乐团与来自德国的著名爵士乐队Jazzanova共同奏响了海神乐这一源于西周、盛行于隋唐的 “国乐”,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让观众感受到了艺术跨越国界的启迪与震撼,也惊叹于古老的民族艺术呈现出的经久不衰的魅力与神韵。著名歌手萨顶顶用其别具一格的空灵唱腔,展现了神秘悠远的川藏文化气息,并与来自宝马爱心基金“心灵陪伴”项目的小伙伴同台献艺,让文化与爱心温情交融。
播爱心 | 秉承爱的责任与信念
2007年,一支由BMW组成的文化之旅车队从北京激扬启程,让BMW成为企业界非遗保护的先行者。五年来,BMW中国文化之旅行走上万公里,为43项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和研究课题捐助超过500万元人民币,通过数十万篇形式多样的报道和一年一度的文化之旅成果展,将百余项文化瑰宝呈现给广大社会公众,为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唤起公众对文化保护的关注作出了长期而显著的贡献。
2011年,BMW还通过开展文化之旅论坛、五周年成果展和非遗风尚之夜等系列活动,与更多的公众分享五年来的收获与感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和谐发展之道。文化之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件令人非常幸福与快乐的事情。这正是BMW一直倡导的传承之悦。下一个五年、十年期待与更多的朋友一起前行,谱写更加精彩的文化篇章。
作为世界顶级汽车制造商,BMW非常重视在中国的发展,积极融入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宝马爱心基金的成立,更为包括BMW员工、经销商、车主和社会爱心人士在内的BMW爱心大家庭成员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企业社会责任平台。
莲文化的魅力教案 篇9
1.通过对有关莲花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探讨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学生能用文字、图画、图片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情景创设
对于居住在南粤的学生而言,莲花属不常见植物,因此举行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参观公园里的莲花,为学生提供一次身临其境观察莲花、欣赏莲花的机会。
活动课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请全班同学上网查找有关莲花的资料,注重搜集“莲文化的历史”“咏莲诗文”“莲花的别名”“莲花植物特性”“莲花名胜”“莲花民俗”等方面的信息,以语文活动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生动的形式展示成果。
二、活动阶段
第一阶段:室外活动
1.欣赏莲花、了解莲花。
前往公园,观赏莲花,细心观察,与从书籍上、网络上了解的有关莲花的习性、特点、品种、用途等知识相联系,了解莲花,每个语文活动小组将现场介绍莲花的一个部位的特点,并说明其价值所在。
2.描画莲花。
通过欣赏、观察,写一写你心中的莲花,画一画你眼中的莲花(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选择不同的形式),现场展示。
展示过程中,作者要向大家介绍他所写或所画的莲花表现出怎样的神韵和气质。
第二阶段:室内活动
“莲花诗赋”
在同学们搜集的众多关于莲花的诗歌、文章、图画、图片中,选择其一和你在室外活动中描写的或描画的莲花相配,为画配诗,为文配画,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并思索今人和前人对莲花认识的共性。
在这一活动中,提倡有不同见解的阐发,也许你心目中的莲花的气质与神韵不同于传统的思维定式,可以大胆地说出来。
同学们共同探讨在中国文学、绘画中莲花的共同特点何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莲花寄予了哪些美好的象征?在外国文学和绘画中莲花具有怎样的意义,从这个角度对中西文化做一个比较。
“莲花史记”
莲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迄今天,可谓渊源流长,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分别介绍莲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
(1)莲文化的起源──新石器时代
(2)莲文化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3)莲文化的发展──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4)莲文化的兴盛──隋唐至明清时期
(5)莲文化的光大──近代
莲花的发展史几乎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我们探究一下莲文化历尽大浪淘沙式的历史沧桑,至今依然很好地留存下来的原因何在?
同学们分组讨论,旁征博引,发表见解,形成共识。
“莲花生活”
在你生活的天地里,有许多与莲花有关的事物或现象,比如深圳有座人所共知的莲花山,深圳的出租车的招牌灯是莲花形的,6月24日是莲花的生日,人们常常用藕断丝连来形容爱情……请你再列举一些与莲花有关的民俗、典故、传说、风景、饮食等等,用多媒体幻灯片或手抄报形式向学生介绍。
请学生探究一下莲花与大众生活的密切关系,莲文化的传播对于中华民族心理的影响,今人该如何继承中国的莲文化。
莲文化的魅力作文 篇10
莲没有牡丹的高贵,没有玫瑰的浪漫,没有菊花的隐逸,但它有属于自己的高洁。莲在厚实的泥土下沉睡了千年,不受污泥的侵袭,依然向人们展示出它的洁白。而当今社会的人们呢?被一些坏行为、坏思想所缠绕,自己也同流合污,最终将自己的人生道路阻挡,人生的美好时光就这样消失。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是这个道理,面对坏行为我们制止,面对坏思想我们将它拒之千里,不被身边的坏举动所感染,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操,那样每一天才充满阳光,才更有意义。
“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莲无时无刻地奉献着,为了换来一片争奇斗艳的景色,它没有一丝怨言,在烈日炎炎的天气里,它依然挺直了腰杆,在风雨交加的阴天里,它擦干了眼泪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如今一些人却与莲相反,一有空隙就偷懒,卖李钻核,缺乏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损己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奉献其实并不难,只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
经过成百上千次风雨的洗礼后,有的莲失去了当年的风姿已变成一个个黄脸婆,有的莲被风摧折,有的莲撑着已变黑的果实,却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根,这不是执着与坚强吗?人类真应该学习一下莲的精神了,不要再遇到挫折就选择放弃,遇到困难就退缩,天空没有不散的乌云,风雨后总会见彩虹。
【中国文化的魅力】推荐阅读:
中国的主流文化08-23
中国武术的文化11-23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07-20
法治中国的文化自觉05-13
中国的民族节日文化06-07
中国文化生成的背景08-31
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07-09
段俊平: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05-21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07-07
论外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