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

2024-07-07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精选8篇)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 篇1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

公元前七世纪,法国南部开始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基督教促进了葡萄酒的发展,教会人员把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作为工作,有时把葡萄酒作为治疗疾病的药品。葡萄酒不仅传承着法国的文化,还承载着一种哲学。法国人已自豪地把葡萄酒当做珍贵的国家经济文化遗产,甚至代表国家的形象。

中国是茶的故乡。《神农本草》中曾记载神农氏为寻找治病的药方。亲自品尝百草,最后得茶而解毒。唐朝时,茶叶成为全国性的饮料。陆羽著述的《茶经》全面介绍了茶,被后人尊称为茶圣。中国人开门起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葡萄酒的流行把红酒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这与中国的茶叶、茶文化的流传和发展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法国(France)的葡萄酒文化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对比葡萄酒文化与茶文化,能发现两种文化各具特点,又息息相通。

出产地对比

不同地区出产不同茶种,如浙江出产龙井、福建出产铁观音、潮汕出产单枞、云南出普洱等。这些茶各有特点,对于其好坏的评价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葡萄也遵循产地原则,例如在法国(France)波尔多的左岸出产CABERINETSAUVIGNON(赤霞珠);波尔多的右岸出产MERLOT(美乐);罗纳河谷地区出产SYRAH(西拉);勃艮第出产PINOTNOIR(黑比诺),不同的葡萄品种用来酿造不同的法国(France)红酒,并无贵贱之分。

也就是说,茶也好,葡萄也好,不是来自中国任何地方的铁观音都是好喝的铁观音;同样,不是所有来自法国(France)的葡萄酒都是好酒。

用具对比

中国人品茶因茶叶的种类不同而异,泡绿茶首选玻璃器皿,喝花茶以细瓷盖杯为优,品乌龙茶则以宜兴紫砂为上。

法国人品葡萄酒对杯子的选择也是大有学问,尤其是在隆重的场合和高档餐厅,用杯极其讲究。盛白葡萄酒的杯子与盛红葡萄酒的杯子有所不同,而红葡萄酒的用杯也并非一个模式,波尔多杯与布高涅杯便颇异其趣。最便于欣赏酒的色泽的是水晶杯,水晶杯的原料是人造水晶,质地细腻、明亮、反光、有弹性,“薄如纸,声如磬”,当色泽鲜艳的红葡萄酒注入酒杯时,一种“未曾入口先有情”。的情致便会油然而生

斟茶与斟酒对比

中国人在与客人共同品茶时,由茶海向客人的闻香杯中斟茶通常只斟七分满,留下的三分是情谊———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特殊含义。法国人斟葡萄酒一般是以杯子容量的1/3为度,为的是便于闻香品味。中国人品茶时讲究分三口将茗杯中的茶水饮完,为的是便于细细的品啜。为什么一定要分三口品呢?传说是缘于品有三个“口”,同时也暗含着“ 一苦二甜三回味”之意。法国人品酒一如中国人品茶,也讲究慢慢的饮细细的品,不是像有些中国人喝酒那样“感情深,一口闷”。中国人喝茶有品茶、饮茶、喝茶之分,品茶的茶叶与茶具均要上乘,舍得下功夫细细品味;饮茶则不一定讲究茶具的优劣了,也不拘于特定的形式,随意饮用就是了;喝茶一定只是为了解渴,大口大口开怀畅饮。法国人饮葡萄酒也有品酒、饮酒、喝酒之分,用水晶杯自然是品酒了,用其他酒杯、器皿照样可以饮酒,如果用嘴对着酒瓶大口喝酒,那一定是酒鬼一醉方休的喝酒方式了。

品味过程对比

温度:喝茶,首先要把握冲茶的水温,水温太低,茶香散发不出来;太高又损害了里面的营养物质。葡萄酒也很注重饮用温度,一般红葡萄酒是在18℃左右饮用,太高就变得太冲不平衡,太低又像被上了锁一样,香气散发不出来。

观看:茶汤的颜色和茶的颜色,色泽饱满、清透、带光泽的才是上品。葡萄酒澄净度要晶莹透亮,带宝石的光泽,饱满柔和才是好酒。

闻香:茶的香气要深入心肺,让人感觉香气悠香、持久、舒畅才为好茶,葡萄酒闻香时要感觉酒香饱满平衡,香气变化多样,层次分明才为美酒。入口:好茶入口要有重感,口腔感觉饱满舒服,入喉流畅,回香持久,回味生津。好葡萄酒入口要饱满平衡,口腔各味蕾要感受到酸甜苦涩的平衡而舒服,酒体像丝绸羽绒般柔滑,入喉也要舒畅,回味时口腔香气变化持久。

通过以上最简单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品味文化有那么多的共同之处,说到底,每一种文化都经过千年的积累和流传。如果想去品味、享受这种乐趣,就得先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了。

茶与艺术

自古以来,种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认为需要高度技艺。当代,由中国人开始,将有关的技艺称为茶艺。同时,历朝历代也涌现出大量与茶有关的各种艺术作品。

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

酒与艺术

从很古老的时候开始,人们已将酒与艺术、善与美兄弟般地结合在一起。在希腊神话中维纳斯因为酒才与巴克科斯相逢,酒又因此被认为给人类带来情爱和欢娱。几乎所有的艺术都赞美美酒给人带来的陶醉和灵感。

16世纪意大利画家阿尔钦博托把金秋之神绘成酒神模样,他们的形象既表现出青春的紧张,又表现出在转瞬即逝的和谐中所焕发出的精神。画家佛朗西斯科·德·科雅,查尔斯·福朗索瓦,德比涅,和奥古斯丁·赫努等的绘画均就葡萄及葡萄丰收时的采摘场景加以表现,以展示大自然的慷慨无私。福朗索瓦·米勒的画表现了箍桶匠酒桶的粗壮,亚吉纳·布丹的画表现的则是波尔多葡萄酒桶的运输场面。

在伏尔泰的小说中,我们会读到这样的句子:“克拉里·艾黎克斯亲手倒出泡沫浓浓的阿忆葡萄酒,用力弹出的瓶塞如闪电般划过,飞上屋顶,引起了满堂的欢声笑语。清澈的泡沫闪烁,这是法兰西亮丽的形象。”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 篇2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是著名的荷兰管理学专家和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 他和同事们通过几十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的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出了闻名于世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最初有四个维度, 即权利距离、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度/女性度。后来, 霍夫斯泰德又采纳了学者迈克尔·明科夫和格特·简·霍夫斯泰德对他的理论的补充, 增加了长期导向/短期导向以及放纵/拘谨两个维度, 将该理论由最初的四个维度增加到六个维度。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被广泛应用于跨文化心理学、国际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由于文化维度理论, 是通过对全球IBM分公司大量问卷调查, 并深入研究得出的关于跨文化管理的理论。所以文化维度理论在跨国公司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广泛, 对于帮助跨国公司解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的依据。

二、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 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在某一社会的特定形态下, 地位处在相对较低位置的人对于权力的个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 世界各国对权力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在这个维度层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美国, 更注重的是个人能力。而在我国, 普遍注重权力的约束力。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 等级更分明。而美国人则不太重视社会等级。根据霍夫斯泰德等人的调查、研究、分析, 中国的权力距离指数较高, 趋近于80, 而相比之下美国权利距离指数较低, 只有40。

(二)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是衡量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的利益, 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一般而言, 中国具有“集体主义”的取向。相反, 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霍夫斯泰德等人的调查研究中也表明中国个人主义指数较低, 仅有20, 而美国的个人主义指数却高达91。

(三) 不确定性规避

中国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是30, 而美国是46, 在这方面中美差异不太明显, 暂不做研究。

(四) 男性度/女性度

在这方面, 中国和美国的男性度/女性度指数相当, 分别为66和62, 暂不做研究。

(五) 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维度指的是某一文化中的成员对延迟其物质、情感、社会需求的满足所能接受的程度。中国的长期导向指数是87, 而美国仅是26。

(六) 放纵/拘谨

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 他们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

题, 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尤其在专业的讨论, 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相反地, 中国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 而是婉转地通过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美国人这方面指数是68, 而中国低至24。

三、中美文化差异下的海尔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作为跨国企业中成功的典范, 海尔在中国, 尤其在美国的成功经营与管理对其他跨国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支撑海尔高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在海尔强大的企业文化指导下的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先造人才, 再造品牌。”然而, 由于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 海尔在中国和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又有所不同, 具体表现在:

(一) 海尔中国与美国员工性格差异

1、内敛与开放。

受儒家“中庸之道”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要求人们克己自制, 在待人处事上要抑制血气之刚, 凡事要折中处理, 以“节”为要, 一切要善于自我节制。面对赞扬, 中国人是害羞的、谦虚的。而美国人却不同, 受古希腊西方文化的影响, 他们具有开放、直率的性格特征。美国人喜欢积极地为自己辩护, 必要时他们会使用诸如幽默、讽刺或谴责等更为有效的攻击性手段。但他们对事不对人, 虽然双方会公开对抗, 但事后仍然是朋友。面对赞扬, 美国人想到的是“我是值得赞扬的”。

“6S大脚印”是海尔本部实行多年的“日事日毕, 日清日高”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 也是海尔在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方面独创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这一方法最初制定时要求每天工作表现不佳的员工站在6S大脚印上反省自己的不足, 这种做法在海尔被称作“负激励”。这在具有内敛特征且“爱面子”的中国员工中是很有效果的, 海尔中国员工不喜欢当众出丑, 因此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励了海尔本部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然而, 这套在海尔本部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美国的执行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美国的员工不愿意站在大脚印上充当“反面教员”, 他们性格开放, 喜欢争强好胜, 想突出体现个人价值, 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因此, 针对美国员工的这些特点, 海尔的管理层将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6S大脚印”管理方式由“负激励”变成了“正激励”。美国员工们可以站在“6S大脚印”上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 这样以来这套在海尔本部有效的管理方法经过美国文化的本土化过程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也是海尔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的经验之一。

2、追求一致性与追求个性。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以及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在这种思想指导和影响下, 中国人在思想意识和言语行为方面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天人合一思想必然会导致人们的群体取向, 因此中国人对群体或集体有很强烈的归属感。然而, 与中国文化恰恰相反的是, 美国人崇尚个性自由, 他们更加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也与美国殖民时期拓荒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主精神有关。考虑到中美员工这种不同的性格特征, 海尔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也做到了因地因人而异。

美国海尔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格拉德·里夫斯也曾告诉过记者, 中美企业管理有相通之处。然而, 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一些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美国却可能失效。在美国建厂之初, 海尔引进了总部的奖惩概念, 在车间显眼处张贴出最佳与最差员工的照片。然而, 在非常注重突出个人的价值的美国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因此, 海尔美国管理者就取消了最差员工照片的张贴, 而在美国工厂的布告栏上仅张贴表现优秀员工的照片。

(二) 海尔中国与美国考核体系差异

在中国, 人事管理注重的是长期业绩考核, 这与其终身雇佣制有关。而在美国, 情况有很大不同。美国人事管理注重短期业绩考核, 这与其自由雇佣制有关。因为对个人来说, 如果在短期内做出了巨大成绩而得不到更高的报酬, 本人可以辞职。这与霍夫斯泰德等人调查、研究、分析的结果是吻合的。中国是长期导向指数较高的国家,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大多数中国人看重的是长期业绩考核, 追求的是终身雇佣。而美国是长期导向指数较低的国家, 大多数美国人看重的是短期业绩考核, 追求自由雇佣, 而对企业来说, 如果短期内雇佣的工人做不出业绩, 便可以解雇他。针对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这种巨大差异, 海尔中国和海尔美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采取了同中有异的管理策略。海尔中国在进行短期考核的同时更加侧重的是长期考核, 而海尔美国却更加注重短期考核, 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三) 海尔中国与美国用人体系的差异

在中国, 受传统等级制度的影响, 企业中上下级之间存在较大的权力距离, 表现为企业中管理者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秩序, 权力大的管理者甚至享有特权。处在中国文化大环境下的海尔, 其管理层也存在一定的权力高度集中问题。然而, 在美国, 企业文化价值观中的权力距离是相对较小的, 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天生的平等关系, 组织中的等级制度也只不过是所担任的职务不同而已, 职位的不同只是为了工作上的方便, 并且每个人的职位是可以变动的。海尔中国的员工大部分是中国人, 但在海尔美国, 上到管理层, 下到普通员工基本都是美国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海尔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在美国, 企业中上级与下属之间的权力距离较小, 通过聘请当地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 海尔美国的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更加顺利。海尔在中国与美国的不同用人体系方面也可以看出, 海尔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也充分考虑到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四、结语

上文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就海尔在中国与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对比研究。但由于本人的学识水平有限, 且研究的时间相对较短, 本研究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2008.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2nd ed.)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Hofstede, G., Hofstede, G.J., &Minkov, M.2010.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 (3rd ed.) .New York:Mc Graw-Hill.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 篇3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文化的载体,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一直强调目标语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并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天的外语教学应该不仅要教学生目标语文化,更是要给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在相关专业知识板块课程设置中明确要求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在教学要求(三)中,大纲提出了中国文化教学的具体要求: 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此大纲为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提供了直接依据。

杨自检先生[3]提出文化具有延续性和变异性的双重品格,它既要自我保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自我更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文化的相互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有效的交流,在于知己知彼,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改善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失语症”[4]现象,让学生不仅知“彼之文化”而且知“己之文化”,学会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是促使学生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当务之急。陈智淦、王育峰[5]认为在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爱国情怀。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长期接触西方文化,看西方电影,听英语广播,容易造成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盲目追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怀疑,容易处于精神西化,人格东方化,信仰缺失的夹缝之中,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已在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许多学者也纷纷撰文对这门课的教学提出建议,如翟颖璐[6]提出对比教学和任务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马涛[7]提出的课堂讲授和任务型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任海燕、曹波[8]提出的“阅读、讨论、写作”三位一体,以锻炼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授模式。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课程具有它的独特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法,还要求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起到传播中国文化,充当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有鉴于此,浙师大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团队尝试在教学中采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方法。

一 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学中采用中西文化对比法的意义与原则

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研究政治、历史、哲学、宗教、艺术、风俗等方面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文化对比在我国开始和语言学习相结合,主要研究跨文化交际,翻译学和英汉双语词典编纂领域。同时在实践领域,中西文化对比也开始较多地应用于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教学中的使用,在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学中采用中西文化对比法具有以下三点意义。

首先,在21世纪多元文化共存共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比学习有利于中国文化与时代接轨。学生在文化对比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明晰中西文化各自的精髓及糟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理性的文化观。

其次,美国跨文化交际学家巴特森[9]认为人类交际产生于对差异的观察,而差异是通过比较才得以察觉的,只有在发现差异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交流的渴望。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中西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开展,使得中国文化在中西交流过程中得到传播。

最后,罗选民[10]认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从不同文化系统的差异中揭示出人类文化发展的个性。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本质与特性,滋生出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强化民族认同。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选择正确的对比原则是对比的首要前提。西方学术界部分人在对比时奉行欧洲中心主义,以西方文化为标准,以中国文化为陪衬,通过过分强调中西文化差异,来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贬低中国文化的价值,得出西方民主富强,中国愚昧落后,西方文明应该同化改造东方文明的侵略主义思想结论。而在我国也有人在对比中以盲目的“民族自豪感”为立足点,在对比过程中夜郎自大,奉行处处体现民族优越感的对比原则。这两种对比原则都是片面的,非理性的,不应该提倡的。在英语专业中国文化教学中使用中西文化对比首先应该坚持客观,理性的原则。杨自俭先生[11]提出在中西文化对比时应以人类共有的文化范畴和命题作尺度,看看它们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如何,是如何建构的,在比较中找出二者的共性和异性,分出优劣,以便取长补短,促进各自文化的发展,这种立足于第三方(人类共有的范畴和命题)的对比方式可以摈弃对比中片面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在对比教学中借鉴。

二 从显性对比到隐性对比的教学实践

浙江师范大学于2010 年开始在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该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考核方式。根据此门课程的特点,中西文化对比教学主要分为显性对比和隐性对比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对比教学的主体阶段,主要是以中西文化共有的范畴对比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异性,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让学生把握中西文化交流契机,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国文化,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伸,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第二阶段则要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为学生以后在跨文化交际中自主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创造条件。

(一)显性对比阶段

这一阶段是以中西方共有话题来对比中西文化在各个层面的异性与共性,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一阶段的对比是一般意义上的,常态的,发生在课堂上的显性对比。

中西文化可对比的范畴非常广泛,在教学中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话题,也可在自己对中国文化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自行选择。话题的选择要坚持趣味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不仅要给学生教授中国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理性的文化观,教会学生探索中国文化精髓的方法。如“饮食文化”这一话题,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生课前查找到了大量的中西菜肴,中国茶文化,西方咖啡文化,中西餐桌礼仪以及中西价值观,哲学观和中西饮食文化关系的资料,翻译整理后E-MAIL给老师,教师按照中西“代表饮食”,中西价值观与中西饮食文化关系,中西饮食文化异同对比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互动,随后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从中西饮食文化对比学习的课堂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些关于中国饮食的英语表达方法和中国饮食习惯的知识,而是了解到中国是“重味”感性的饮食观,而西方则是“重用途”理性的饮食观;中国饮食文化坚持“人本主义”而西方饮食文化坚持“物本主义”,了解到了中西思维观念和哲学态度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影响,因此学生从表层文化知识的学习深入到了深层文化的探究与思考,通过这种对比更提高了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欲望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可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性的文化观和浓厚的民族情怀。

(二)隐性对比阶段

学生在多年的外语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的西方文化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和跨文化交流中还会不断的输入,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通过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使学生有能力且愿意在课堂外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开展有效跨文化交际,是没有体现在课堂上的,隐性的对比。

在这一阶段,浙师大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团队研讨开发了两个教学环节。一是汉字解析环节。文字是人思维的外化,同时又反过来内化地影响人的思维。汉字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积累,几乎可以从中找寻出中国人所有的特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世界观的体现。解析汉字就是解析中国人的深层认识、思维特点及其性格特征,通过解析汉字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二是本土文化发掘环节。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目的是让学生在中国文化课堂上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传播家乡文化的使者,更进一步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主动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这两个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负责组织,引导和适度评价。汉字解析环节以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合作完成3个自选汉字的解析,这一环节的学习后学生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内涵有了深刻理解,也从中得到了人生的启迪,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对学生的自我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一个组的同学在对“舒”字追根溯源后,给出的最终理解是:“舍”and“予”mean dedicating oneself and giving to others, so in Chinese peoples view, only a person who is selfless to give, can he get comfort in his heart(舍和予的意思是奉献自己,给予他人,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一个人无私奉献时才能获得内心的舒展)。显然,在今天这样一个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的时代,这种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是给了学生精神上的引领。在本土文化发掘环节,学生被要求制作8分钟的PPT来介绍自己的家乡文化。学生在这个环节通过选择话题,查资料,翻译,制作PPT,讲述一系列活动,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学会了自己家乡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增强了家乡文化自豪感,同时在相互交流间对其它地域的特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是本土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这个阶段的目的是通过汉字解析,本土文化发掘两个环节来深化民族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沉淀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在第一阶段掌握的中西对比方法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中和跨文化交际中自发展开理性的对比,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展和弘扬中国文化。

总之,专门教育固属重要,但专门教育必须建筑在良好的普通教育基础之上,才不至于发生流弊。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在于,真正理解教育的本来含义,实行通识教育[12]。“通识”更强调人的全面素质,它是“教育艺术的一个原理”,即:“不是以人类的当前状况,而是以人类将来可能的更佳状况,即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完整规定——为准进行教育”[13]。英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在民国时期及建国初期卓有成效,培养出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外语人才。目前我国以实用主义,技能主义为主导功利化的外语教育逐渐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的复兴是众望所归,中国文化作为通识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应该首当其冲。而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课既不同于语言类课程又不同于其它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它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般的教学方法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填鸭似的教给学生一堆的文化知识和英语表达方式,学生学后就忘,甚至由于繁琐的记忆而产生厌恶情绪,根本无法达到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从显性对比到隐性对比的中西文化对比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理性的文化视角,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使学生在对比中寻求跨文化交际的可能,让学生即具备了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又加深从内心产生传播的愿望。然而,目前由于院系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投入的人力,物力都还不能满足这门课程发展的需要,本文的研究也还缺乏广度,建议以后的研究可以寻求更多的政策上的支持,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给这门课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35-137.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杨自俭.关于建立对比文化学的构想[J].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610-621.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们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5]陈智淦,王育峰.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50-55.

[6]翟颖璐.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前沿,2012(13):145-146

[7]马涛.对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282

[8]任海燕,曹波.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实践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115-118

[9]Basteson, G. and M. C. Bateson. 1987. Angels Fear. New

York: Macmillan

[10]罗选民.论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左飚·冲突 互补 共存-中西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81-87.

[11]杨自俭.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几点认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0):55-57.

[12]邹小华.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扰与道德教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 篇4

这里要讨论分析的是公司企业文化,那么我们先来给“文化”作一个定义。根据《韦氏新大学词典》,文化指的是一种“包括思想、言谈、行动和人造物品的人类行为的综合形式,并依赖于人们的学习和传递知识的能力向后传递”。定义完文化,我们再来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关于企业文化,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解释: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价值观念、行为活动、组织制度及物质形态等等;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传统风俗、精神风貌等。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概念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为广大员工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组织制度以及物质形态的综合体现。我这次选择了保险公司作为企业文化的研究,分别选择了中资风控的外资保险公司友邦和中资+外资的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平安。引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马明哲的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竞争已进入一个全面竞争的新时代。竞争的形式和方面已扩大到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有价格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品种及质量的竞争、销售上的竞争、经营策略上的竞争等。其中,人才的竞争最重要,因为价格、服务、策略等方面的优势均要靠人才去创造。但是,人才是会流动的,这样,人才也成为各家企业竞争的焦点。企业靠什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保险行业是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力的,这也正是我选择保险这一行业作为研究的依据。

前面说了那么多,但无论是怎样的公司企业文化,它的基本核心还是人,它的形成,传播,维持,发展皆离不开“人”,而公司所需要的人,便是“人才”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公司对于人才是怎样的一个态度。

先说平安,平安认为,企业有资本没人不行,企业有核心技术没人不行,企业仅有人才也不行,企业需要一群有凝聚力的人,朝着一个方向,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平安注重人才的扩张,新进的员工会有一系列的培训课程,紧密凑实,但难免有些类似洗脑过程,大量的正面宣传,负面介绍则很少或者直接跳过,且大班化,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完进行考核后便正式上岗,而培训则通常由如何通过考核这样类似考前集训班这样的“应试制度”,极具中国特色。反观友邦,友邦更注重的是员工的去留,招聘新员工时,有点像领养孩子,告诉应聘者公司会给予培训,指导以及待遇和福利,成功的诱惑很大,但也让应聘者知晓成功背后的艰辛,让应聘者自行选择是否要留下。培训相对小班化,实施“老带新”制度,考核时间长,相对要求低。可以说,平安是以外界物质文化影响员工行为文化,像是每日晨会,平安礼仪等,由外及内进行物理性洗脑,以较高的业绩考核作为鞭策手段,激励员工积极拓展业务,打个比方,就类似于一群蚂蚁,被领头的告知:前面有蜂蜜,我们需要以多少速度,向什么方位急速行军,多少时间后将会到达那蜂蜜的所在地。公司领导将员工编制成一队队的组员,领导负责指挥,员工负责出力。员工并不是真正自己往企业文化靠拢,而是看着大家都这样做,于是自己也效仿。而友邦,因为是双向选择,公司将员工看作是独立的个体,员工发展的客户并不只是为了公司,也是为了自己。这就好比一群从四面八方而来的蚂蚁都看见了那诱人的蜂蜜,于是不约而同地向蜂蜜进军,最后在蜂蜜处汇集。这正是中方公司的“领导——服从”与美方公司的“个人——英雄”的区别之处。我们这里引用一下关于友邦深圳公司的一个报道中的节选来证实我的以上观点:诚如鲍可维所言。在友邦深圳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是对等、双向的,双方是相互认同的,这样才能擦出干事业的火花,才能和衷共济,融为一体。公司有责任培养员工,让员工不断进步,不断增值,不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友邦,员工的工作成绩和敬业精神会不折不扣地得到承认,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会通过科学的分配制度分享到公司成功的喜悦,而同仁之间也乐于相互分享对方成功的喜悦,因为个体的成就必定惠及他人;在友邦,不存在发展受限问题,友邦的发展为员工提供了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友邦和平安的代理人之间的区别:友邦的销售人员是代理人,被友邦视为第一客户(直接客户),是公司服务的对象;平安的销售人员名义上代理人,实质上在一定程度上又被看作公司的员工,是公司管理的对象。尤其值得关注的这些特质:1.代理人在被代理人给定的授权范围内实行代理权,不具有雇用关系;2.在授权代理范围外,代理人若与人发生纠纷,代理人必须承担其民事法律责任。看上去似乎是友邦公司撇清责任的举措,但实际上给了代理人更大的自由和约束,自由即是指客户是交给代理人自己经营,顾客壮大,也就是代理人自身事业的壮大,而约束,则是代理人需要为了自身的行为负责,更加注意自己的服务品质。相对于平安的销售人员拉进客户,因种种原因易换代理人之后,产生的种种不负责任的服务和不良态度,进而引发客户对于平安这个品牌的质疑,友邦这样的做法明显让自己的品牌良好声誉广为流传。

关于销售员的考核,这里的实例对于我前面的归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功的销售人员取决于意愿和技能,技能可以通过训练提升,并且容易鉴别;但是意愿无法通过训练来提升并且无法鉴别。“兴趣是成功之母”——友邦是通过长时间的流程程序,鉴别意愿,选择认同友邦、愿意把销售保险作为自己事业的人员作为代理人。友邦的制度是先考试后上岗:1.时间长,对应聘者的意愿作理性选择2.最终签订代理合同者意愿强,留存好,财务支持风险小3.提高新人财务支持有针对性,增员有吸引力。平安的制度则是先上岗后考试:1.时间短,无法对应聘者的意愿作理性选择2.签订代理合同者意愿参差不齐,留存不好,财务支持风险大3.提高新人财务支持无针对性,增员无吸引力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 篇5

摘 要:近年来,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和平台。在国外大学和社区,孔子学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但与外国老牌语言文化机构相比,在活动形式、参与对象、活动层次等方面都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文章通过对孔子学院和外国语言文化机构的基础数据的爬梳整理,分析双方的异同点,以期为孔子学院语言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孔子学院;外国语言文化机构;活动

2004年,首家海外孔子学院成立。孔子学院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截至2015年底,以134个国家、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的规模形成了广覆盖的布局。目前,以商务、科技、职业培训、舞蹈、戏曲、美食、旅游、中医、武术、出版、茶文化等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已有40多所。孔子学院总部推出的“孔子新汉学计划”、“三院”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汉语桥”大赛、国际汉语教材工程、“孔子学院日”等系列创新项目,为提升孔子学院品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让孔子学院在中外文化的激荡中站稳了脚跟。

分布在各国的孔子学院根据不同的国情、校情、院情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本文以各孔子学院交流材料为基础,按照内容、形式和主题,对孔子学院举行的各类活动进行初步概括(以欧洲地区为例),并通过与外国语言文化机构(以在华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为例)开展的活动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

一、孔子学院和外国语言文化机构

开展活动的情况

欧洲地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交流材料共有155份,其中有96所孔子学院明确列出特色活动。笔者按时间顺序对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近期开展的40项活动进行梳理。两者对比情况如下。

(一)在形式方面

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培训(21个)、研讨会(15个)、讲座(11个)、教育体系(11个)①、编辑出版(8个)、俱乐部沙龙(8个)、展览(7个)、演出(5个)、数字网络(3个)。其中,培训、研讨会和讲座三类传统活动所占比重较高,约占49%,数字网络等教学文化活动所占比重较少。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所开展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展览(9个)、演出(6个)、放映会(6个)、见面会(4个)、培训(3个)。其中,各式展览、演出和放映会是最受欢迎的形式,约占52%。

(二)在主题方面

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汉语学习(19个)、经贸(10个)、师资(7个)、认知中国(6个)、期刊(6个)、“一带一路”(5个)、汉学(4个)。其中,创新活动主要着眼于汉语学习、经贸、师资、认知中国等主题和内容,约占42%。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所开展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戏剧(5个)、音乐(4个)、电影(4个)、舞蹈(3个)、摄影(3个)、设计(3个)、教学(3个)。其中,戏剧、音乐、电影、舞蹈、摄影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主题,约占47%。

二、孔子学院和外国语言文化机构

开展活动的特点

将孔子学院与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所开展的活动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对比(见表1),可以发现三点不同之处。

(一)形式不同

培训和研讨会是孔子学院使用频次最高的两种活动形式,约占所有活动形式的38%,而这两种活动形式在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的活动中仅占13%;展览和演出是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使用频次最高的两种活动形式,而在孔子学院的活动中只占12.4%。

(二)主题差异较大

在孔子学院所开展活动的主题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汉语学习,约占19.8%,可见目前孔子学院的活动还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并注重商务经贸、“一带一路”、“认知中国”(三者共占所有活动主题的约21.8%)等国际政治经济问题,文化品牌推广项目较少;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的活动主题多聚焦戏剧、音乐、电影、舞蹈、摄影、设计等艺术主题,语言教学仅占7.5%,直接开展语言教学的需求和压力较小,主要是以文化交流的方式吸引各国受众。

(三)支持力量不均

外国语言文化机构在开展活动时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以歌德学院为例,其开展的20个活动的合作方有36家之多,其中中方23家、外方13家(见表2),涵盖了中外政府、企业、基金会、博物馆、美术馆、高校以及其他文化机构等,多方参与提高了文化活动的专业性,也节约了活动成本;相比之下,孔子学院开展的96个活动的合作方约40家,虽然其活动越来越本土化,注重利用当地资源,但多方支持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对孔子学院开展活动的意见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并举

语言文化机构开展活动的形式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实际效果。相较而言,培训、研讨会、讲座等传统形式在新鲜、灵活和互动性上稍差,孔子学院应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多利用演出、见面会、展览、数字网络等形式,尤其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满足各个年龄段、不同学历层次受众的需求。例如,法国经常以文化年、电影展播、艺术作品鉴赏、奢侈品品牌推广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外文化宣传,并在近年来愈加重视利用数字化科技手段进行宣传:法国文化中心开展的“aFrip did”计划在维基百科上开发用法语表述的内容,法国外交部不遗余力地支持影院数字投影,法国对外文化教育局开发了可查阅世界各地法国文化中心文化活动的手机软件、了解法国电影的视频网站、以地理导航方式定位法国海外文化资源的网络软件、捕捉世界各地最新表达方式的“社交网络公民实验室”、反映法语图书在世界各地翻译情况的平台等。[1]

(二)立足语言教学,加大文化推广

目前,孔子学院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汉语推广和语言教学仍是重中之重,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活动多关注商务经贸、“一带一路”、“认知中国”等主题,整体上文化活动的数量较少、缺少品牌活动。因此,孔子学院在立足汉语学习的前提下,要根据受众需求,增加活动主题,打造品牌活动,发挥好平台作用。例如,英国文化协会将文化交流内容分为电影、文学、音乐、视觉艺术、戏剧与舞蹈、创意经济、建筑设计与时装等主题,集中英国的创意人才和团队专项策划实施。再如,中国文化部主办的“欢乐春节”活动,力图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活动包括“中国序曲” “艺术中国汇” “春节庙会” “广场庆典” “跨国春晚”等11项子品牌活动,海外文化机构和企业等合作伙伴达到300多个,2015年在119国334座城市开展了850多个项目,带动了演艺、影视、图书出版、文创设计、旅游产品等领域的发展。

(三)发动各方,参与孔子学院建设

目前,各国孔子学院开展活动的主要支持来自孔子学院总部和中方承办院校,中外企业、基金会、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高。孔子学院开展的活动易受资金限制,更重要的是缺少与所在地国家相应层次的专业机构的合作,造成活动水平多处于普及和体验层面,无法满足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需求。然而,外国语言文化机构与所在地国家的各机构积极合作,以歌德学院为例,其36家活动合作方中,本土合作方占64%(23家),其中不乏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佛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国”字号机构,还有德国5家顶级基金会和企业,多方支持和参与保证了活动的可持续性和专业性。鉴于此,国家应尽快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逐步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和支持的机制,形成鼓励共建、共享、共赢的良好活动生态。尤其是作为孔子学院活动和项目的策划者、实施者,各中外方院长和管理人员应增强“赞助”“合作”的使命感和大局意识,主动作为。

(四)借智引智,充实专家及项目资源库

孔子学院总部应尽快建立并充实中外专家及项目资源库,为孔子学院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以国家艺术基金为例②,其成立两年来,以基金资助为杠杆,充分调动了相关机构和个人对各类文化项目申请的积极性。2015年,共有3268个机构和个人作为申报主体申报了4402个项目,申请资助资金总额为51.22亿元,共有“舞台艺术创作”“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传播交流推广”和“艺术人才培养”四大类728个项目最终立项(资助金额尚未公布)。此外,还要不断扩充专家数量,目前,专家库专家已达3000多人,主要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人社部“百千万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级文艺协会负责人。

(五)优势互补,加强与外方同类机构协作

目前,孔子学院与外国语言文化机构的合作还不够全面深入,有很多优秀的管理和运行经验还没有为我所用。应充分调研和梳理各机构情况,提前酝酿和谋划,与主要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共同项目或特定领域项目的开展,以及相关人员的互访交流,利用自有资金支持双方关系发展等。比如,借鉴其他语言文化机构的培训模式,在保证中外院长常规性岗前、岗中培训的前提下,选拔国家重点孔子学院院长和专职院长,延长培训期限(3~6个月),专项打造培训品牌项目。例如,歌德学院联合墨卡托基金会开展的“Hu互Tan探―德中文化管理交流项目”,单次实行小规模对口体验式培训,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使中德文化项目的开展更见实效。项目选拔5位来自中国和5位来自德国的文化管理者,分为5个小组,分别在中国和德国各待6周,完成3个月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除了包含理论学习、专家讲座和小组练习外,还穿插对文化机构的参观访问。在实践阶段,实地了解对方学员所在机构正在进行的项目,并有机会参与其中。培训结束后,双方学员若有可实施的项目计划,还将有机会得到一笔项目启动资金。

四、小结

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长远的视角和科学严谨的统筹规划,还需要毫不松懈的持久努力。目前,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活动基本围绕汉语学习和文化推广展开,“创新”“特色”“高度”仍需不断提高,孔子学院创新项目和开展活动的方向是品牌化、本土化、市场化,品牌是孔子学院及项目和活动的生命线,本土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市场化是站稳脚跟的关键。

注释:

①教育体系是促进汉语进入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简称。

②见《国家艺术基金2015项目评审报告》和《国家艺术基金2015项目评审监督报告》。

参考文献: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 篇6

大三下学期我专业进行了第二次综合实习,实习地点为洛阳。洛阳近几年来的发展是很快的。洛阳是九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但洛阳的总体感觉还是很现代的。通过此次实习,对洛阳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都有了深刻的认识。现在针对洛阳商业中心新都汇的交通走调查分析并与新乡东方文化步行街作对比,得出其优缺点,为今后的学习和规划设计作指导。

1,洛阳新都汇步行街的交通分析 洛阳新都汇商业步行街地块为“L”形,南北长约220m,宽度最宽处为170m,是三层立体复式步行街,层次错落。以室外步行街为主要元素,配合各种大小尺度的立体广场空间,制造不同的场景气氛。此外,于适当的节点分别布置了大步梯,手扶电梯及观光电梯,带领人流前往各楼层的商铺,空中庭院。该步行街左右两旁为三至四层高的商铺,整条步行街贯通南北地块,并与中央转弯处较为宽阔形成一个中心广场,而商业街北段为一个大型音乐喷泉广场,作为人流的聚散。地块西端为人流较小的区域,因此在该处放置了户外停车场。此处还布置了一栋四层高的商业建筑,一层以及一层的夹层为停车库,以促使人流从西南进入,增加其商业价值。为了把人流引入二层及三层的商铺内,步行街在地块东北角布置了一个主要出入口,利用大步梯将人流引入二层平台。因此,步行街的各层人流相当。

1.1出入口

新都汇步行街的北段出入口设置的很有特色,此入口为两步楼梯,直接将人流引入到二层及三层的商铺内。不仅缓解了一楼人流的拥挤,也保证了二楼可达性,是各个楼层的客流量大致相当,使其整个新都汇步行街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最大

1.2步行走廊

一层的步行街旷凹结合,给人营造丰富的空间气氛。二层与三层的步行走廊是交通的主要部分。走廊的宽度与两侧的建筑高度为1.2:1的关系,使人在其中很舒服,没有压抑感。走廊中间为坐凳,为顾客提供休息的地方。整个走廊的设计处处体现人性化设计。

1.3垂直交通

对于长约200m的三层立体式步行街,楼梯的配置是不能少的。新都汇的垂直交通工具,经统计有7个,平均30m一段有一部楼梯。为各个步行街平台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也为其带来固定的客流。垂直交通为步行街带来便利的交通,但是多种形式和外观的垂直交通工具,不仅带来便利,也丰富了步行街的立面。站在观光电梯看步行街,也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步行街的观光电梯也可以作为无障碍通道,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1.4天桥

天桥作为步行街连接两侧的主要建筑通道,加强了两侧建筑的连接性,便利了两侧的交通流线,引导顾客购物路线。这样就丰富了购物线路,使顾客走在其中更加便利与乐趣无穷,以此来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

2新乡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

新乡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全长700m。该步行街总体形状为南北窄,东西长,为两层复式步行街。该街两旁是二层商铺。局部是很高的居住建筑。单就步行街的宽度与两层的商铺所形成的1.5:1来说,整个步行街的空间尺度还是很合理的。由于两旁的居住建筑,还是让人感到压抑。步行街一层的交通流线很简单,东西各一个出口,中间转角处为一个广场,整条步行街有四个广场,分别有不同的文化主题。不仅便于人们购物,也为顾客提供优美的休闲环境和充分的活动空间。步行街的二层的两端为外廊步道,东段为内廊步道。二层的廊道总长达1400m。西端的外廊步道为文化长廊,供人购物与休闲,充分体现了步行街的文化特点。此外,步行街的一层与二层分别以大步梯,手扶电梯相连,加强一层与二层的连接性,便于二层购物。

2.1出入口

东方文化步行街为东西两个出入口,分别是两个文化主题广场。广场配置有植物,雕塑及景观小品,广场的开敞性保证了出入口的明显,引导人流。广场以铺装为主,便利于人流的聚散。步行街的入口处设有台阶,阻止机动车的进入,保证步行街内部的安全性。

2.2步行走廊

一层的步行街中间有坐凳,绿篱和雕塑小品,将其左右两侧或隔开,或联通,加强人流的导向性。两侧的景观小品为购物人群提供丰富的视觉景观。二层的步行走廊的平均宽度仅为2.3m,中间又用构造柱阻挡,走在其中使人感到压抑。走廊的柱子上有中国文化典籍选取的哲理名言,使人在其中购物有另一番趣味。

2.3垂直交通

垂直交通是复式步行街必不可少的,为步行街的交通带来便利。东方文化步行街共有5处垂直交通,平均140m一处,垂直交通的距离过远,不利于将人流引向二楼,这也是导致二层购物人群少的主要原因,也不利于步行街发挥其商业价值。

2.4天桥

步行街天桥通道加强了步行街两侧交通流行的便利性,也起到一定的导向性,将顾客引入到另一侧。在天桥上观察步行街的风景,也会给人一种别样的心里感受。步行街的通道共有7处,平均100m一处,通道与通道的距离过远,不利于两侧的信息交流。

3步行街对比分析

通过对洛阳新都汇与新乡东方文化步行街的交通调查对比分析,发现一些问题:

3.1新都汇的北端入口直接将人流引向二层三层,平均了个平台的人流量,是非常好的。新都汇的出入口有5个,而新乡文化步行街只有两个。

3.2新都汇有三处停车场、库,而东方文化步行街没有。

3.3新都汇的垂直交通是30m一处,而东方文化步行街是140m一处。3.4新都汇步行街的建筑与街宽比例适宜,而东方文化步行街二层的步廊过窄,使人产生压抑感。

3.5新都汇步行街中的景观小品单一,东方文化步行街的景观小品丰富。3.6新都汇中的交通流线丰富,东方文化步行街的交通流线单一。

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对比 篇7

网球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孕育在法国, 诞生在英国, 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 现在盛行全世界。网球运动孕育、形成、发展、成熟的历程注定了使网球这一曾被称为“贵族运动”的高贵、优雅的运动项目融合了多国、多民族、多文化形态的因子, 并最终形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蕴涵着不同时代特征”的独特的文化内涵。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现代网球运动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成为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

网球运动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运动到休闲;从生理到心理;从社会到环境;从营养到养生, 力求融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于一体, 满足广大运动群众的体育文化需要。

1.1、文明高雅, 以人为本是网球文化的的本质

网球运动中有大家需要共同遵守的要求, 如:不穿背心, 更不能赤膊, 不穿皮鞋或硬底鞋, 服装没有号码, 不能印过大的宣传商标, 看台观众不得怪声喧哗, 比赛中不能随意走动, 运动员言行举止必须讲礼貌守纪律等等, 这些都说明网球运动是一项文明、高雅、培养人们优良素质的体育运动。这一点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礼貌素质。

1.2、诚信守则是网球文化的核心

诚信品质贯穿在整个网球活动的全过程, 它要求参与者诚实并遵守规则而网球运动也是最能够体现诚实品质的体育活动之一, 尤其在没有裁判员执裁的信任制网球比赛中, 运动员一定要做到诚实, 不能将好球说成出界或把出界说成好球。这一点对高校中开展的网球运动尤其重要, 因为现在高校中大学生参与的网球活动大多是在无裁判员执裁的情况下进行的, 所以诚信守则成了高校网球活动的一种基础要求, 同时它也是网球文化内涵的核心。

1.3、谦虚自信是网球文化的基本要素

和其他任何运动项目一样, 网球技术的掌握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巩固从而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从不会到会, 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任何网球“高手”的成长都是一个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无论你的网球技艺有多高超也要有一颗谦虚的心, 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进而通过刻苦锻炼学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另外, 谦虚还表现在不能看不起球技比自己差的人, 并学会尊重他人。网球运动还要求参与者要自信。网球单项比赛是不允许教练指导的, 一场网球单项赛在一定意义上实际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 所以网球运动员必须有克服所遇种种困难的非凡勇气, 情绪稳定, 对自己充满信心。

2、篮球文化

2.1、熏染功能

熏染, 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文化是人所特有的创造物, 又反过来从精神深处濡化着人。众所周知, 人的本质规定性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 社会性的获得过程表现为社会化过程, 而价值观念则是人社会化的灵魂, 人的价值观念主要是在文化环境中获得, 其中精神文化产品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 这种价值观念一但形成, 便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影响着受众的动机和行为。因此, 篮球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 不仅具有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功能, 更具有影响受众自我发展的濡化功能。

2.2、凝聚功能

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 篮球比赛必须由一支完整的球队才能够完成。凝聚力需要通过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因素来实现, 而篮球文化在这方面的凝聚功能是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比如每年的校际篮球赛作为学生们自己的比赛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展现出了篮球文化的凝聚力:赛场上球员激情四射, 篮球队的团结协作, 疯狂的拉拉队, 严格执法的学生裁判, 特立独行的海报标语等, 营造出篮球文化独有的气氛。篮球活动成为大学生进行精神和情感沟通的媒体, 从而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2.3、疏导功能

愉悦身心, 舒缓不良情绪是大学生选择和享受篮球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生置身于校园篮球文化环境中, 体验篮球文化传导的各种信息, 使自己在紧张学习生活之余, 通过篮球文化活动来满足娱乐愿望, 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从心理等角度分析:篮球文化的本质具有使人的攻击性本能和不良情绪, 通过合理渠道疏导至公平竞争的篮球文化活动中的特殊功能。篮球文化通过营造轻松舒畅和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使大学生从课业负担中走出来, 参与到生动活泼的课余生活中。不仅使大学生在观赏体验和享受篮球的同时, 调节情绪、忘却烦恼、缓解焦虑、净化心灵, 更使大学生在参与篮球文化的活动中展示自我、发挥潜能、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

3、网球文化与篮球文化的对比

3.1、高校中网球场馆、篮球场馆的比较

由于网球这项运动在国内高校开展的较晚, 它在高校的场馆上不能与篮球相比, 不管你在任何高校内都会看10到20片篮球场地甚至更多, 而且每所高校都一定会有一座容纳至少1000左右的专业篮球馆供各种级别的篮球赛事进行比赛。但是网球由于场地的要求相对于篮球来说要高出不少, 网球场地对长、宽、高以及空间有着明确的要求, 包括地面在内篮球可以在水泥地下进行比赛, 但是网球就不行。所以只能在有些高校看见数量较多的网球场地, 并且很多高校都没有网球场地。虽然这样但是很多学校都开设得有网球课程, 网球场除了提供教学所用以外在课余时间, 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时更是吸引了广大热爱网球的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网球爱好者, 这也在学校中形成了独特的网球氛围。

3.2、相关比赛开展的次数、规模等比较

而从高校的大型比赛上来说篮球有全国性质的CUBA (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 CUBA是全国公认的大学生联赛每年包含全国所有高校基本上都会参加这项比赛的预选赛, 而且CUBA还分为东南赛区、西南赛区、西北赛区、东北赛区四个赛区进行比赛。几乎每所高校基本上每年都有校际的篮球联赛, 各个院系班级之间的比赛也相对频繁, 参与的人数也多。现在每年有一次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以及“梅塞奔驰杯青春网球校园行”两次全国性针对学生群体的网球比赛, 很多城市地区甚至于学校内部学院内部都经常开展网球比赛。中国业余网球公开赛、中网级别联赛等业余网球比赛也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网球爱好者的参与。

3.3、经济投入的差别是影响运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因为CUBA的原因很多高校对篮球设施的投资较大, 更何况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群对篮球场地的需求也远远大于网球, 而且篮球设备的使用周期也远远大于网球, 所以学校也愿意花钱去投资篮球。网球由于场地要求高, 设备更换频繁共同使用率低, 因此校方也不愿意拿更多的钱去让一个参与者更少的运动进行投资。

4、结论

通过以上内容比较和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论点, 如果想提高网球在高校的推广及发展就应该:

4.1、加大网球运动宣传力度, 提高更多学校领导对网球运动的重视程度

学校有关部门应通过广播、讲座、网络、举办趣味网球活动等形式进行正确引导, 广泛宣传网球运动, 传授网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价值功能, 提高学校领导、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进一步认识, 使其真正意识到, 参与网球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调节心理、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 而且能拓宽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2、加强网球师资队伍建设, 是提高我市高校网球教学与训练质量的关键,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网球师资队伍

同时根据人才管理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 聘请校外长期或短期兼职教师或教练员, 以缓解网球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的网球优秀人才进入高校, 促进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

4.3、实施科学管理, 提高场地利用率

各高校要加强网球场地管理, 在保证体育教学、训练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早、中、晚、双休日和节假日时间对学生开放, 开放形式灵活多样, 可通过实施有偿教学、有偿健身等服务形式, 收取一定费用来维护场馆设施, 形成以馆养馆的良性循环。在制定收费标准时, 要根据学生的消费承受能力, 采用灵活的收费政策, 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可采用月票、季票等灵活的优惠价格政策, 使广大学生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

摘要:篮球是我国高校中最为普及的运动方式之一, 而网球作为兴起的一项体育项目在高校中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追捧。本文对比高校网球文化与篮球文化的区别得出结论:高校中网球场馆、篮球场馆比例及利用率;相关比赛、活动开展的次数、规模;经济投入三方面差别。并且得出结论网球在高校得到更好的开展与发展可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网球文化,篮球文化,高校体育

参考文献

[1]李华, 肖平.网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

[2]钟兆祥.大学校园篮球文化价值分析[J].黑龙家科技信息, 2009.

[3]聂东方.重庆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D].

[4]高正峰.中国新篮球文化的必要性及其对策的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8 (5) .

汉英文化对比与交际礼仪 篇8

关键词:汉英文化 载体 交际活动 差异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外,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出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 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六个准则构成。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1)你做的饭真好吃。(2)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1)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完全放开。 (2)A: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了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形成了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 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之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我们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1)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2)你起得总这么早!(3)你学习真努力!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里普遍认可或认为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里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

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1)你女儿长得真漂亮!(2)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3.应答态度的差异

褒奖语和应答语构成了相邻对(adjacency pairs)。应答语是在一定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完成利用褒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而,在对褒奖语的跨文化研究中,不仅要研究称赞什么,如何称赞,还要研究如何得体地对待称赞。在汉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待恭维称赞所持的态度和反应也大不相同。英语文化中多采用直接爽快接受的方式,很少加以否定,以免显露出与称赞者的不一致,令对方难堪;而中国人对称赞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卑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本国文化的谦虚准则使我们对于他人的恭维通常喜欢用否定或有所保留接受的方式,形成了言语交际中一些特有的客套话,如“哪里哪里”,“过奖了”,“谢谢,还差得远呢”等等,比较含蓄、委婉。我们常常可以从两人间进行的交谈中察觉不同文化所担负的社会价值。如,(1)A:这件衣服真好看! B:是我姐姐给我买的。(2)C:How was your travel to France? D: Fine, thanks. A和B都是中国人,B对A的称赞无意识地采用了“转移(reassignment)”的策略来作答,这是一种将恭维转向他人或被称赞事物以避免自夸的应答方式,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是对对方的一种敬意。C和D是英语文化圈的人,他们按一般寒暄的习惯来进行交谈。在会话中,敬意的表达是褒奖行为的核心,在英语文化中并不是没有谦让这一点,但西方人更主张自我尊重,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因此,在褒奖语的应答模式中,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会表现出认同和感谢的心态。

四、汉英文化中对褒奖行为的语用失误

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英国兰彻斯特大学的詹妮•托马斯(Jenny Thomas)等。托马斯(1983)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即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语用失误可分为语言的语用失误和社会的语用失误。在中国,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何自然等,他们从1984年开始采用托马斯的观点对英汉语用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出语用失误率相当高。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如何认识和分析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错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国人好用“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之类的话对来自对方的称赞做出否定的反应,好像不找个托词推脱一番便是盲目自满。有个例子,说的是由于处在英语文化背景的人不明白中国人的自谦语“哪里哪里”,结果闹出笑话。这个英国人被邀请参加一对中国人的婚礼时,有礼貌地赞扬新娘长得很漂亮,一旁的新郎谦虚道:“哪里哪里。”结果这位外国朋友大吃一惊,想不到中国人对笼统的赞美还不过瘾,还得举例说明。于是他用生硬的中国话说道:“头发、眉毛、眼、牙、鼻、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哄堂大笑。然而,语用迁移并非都会像这则趣闻那样总会给人带来喜气,在很多情况下,不同文化的礼貌方式会使交际双方感到困惑,以致影响正常的交际。下面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妇女和刚认识的中国女孩之间的对话。(1)A:What a beautiful dress you are wearing! B:Oh, no. It’s just a common one. 女孩没有回答“Thank you!”她所用的回答在中国人眼里谦虚有礼,符合标准,但在美国人看来她没有接受自己的好意,反而责怪自己大惊小怪,缺乏鉴赏能力和审美观,讨了个没趣,其后果不言而喻。 这种因文化迁移带来语用迁移而引起交际失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外国人说汉语,经常会受到中国人的称赞:“汉语说得真好!”如果被称赞的人认为自己的汉语并不怎么好,受到这种称赞会很困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据说有一位刚到中国教书的英国老师,尽管只会说诸如“你好”、“再见”之类的寒暄语,却常常得到“汉语说得真好”之类的称赞,这位老师常常不知所措,因为在英国到被人称赞“wonderful”、“excellent”的地步,则表示已经能够像当地人那样娴熟自如地运用语言了。当然,中国人在很多场合是在说恭维的话,但这种恭维语言频繁出现,有时会使外国人感觉似乎受到了一种讥讽,事情反而变得麻烦起来。

五、小结

由上述可见,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褒奖语的运用、应答模式、语用原则及诸方面的异同,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差异对褒奖语实现方式的影响。言语行为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褒奖行为也不例外。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的除了语言本身外,还有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就难免会出现冲突或误解。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来说,交际文化素养的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和实际语言运用的成败。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 (潘晓惠1996)。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内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把英语文化变为已知文化,注重对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如何结合情境,准确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2. 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M]. 北京: 国家汉办编印,1996.

3. 潘晓慧. 试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 [J]. 外语学刊,1996年第2期.

4. 田德新. 外语教学中的实际文化背景知识 [J]. 外语教学,1992年第1期.

上一篇:微博、博客营销策划及推广实践经验总结下一篇:关于卫计系统党政机构运行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