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的学习心得

2025-01-15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的学习心得(精选8篇)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的学习心得 篇1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学习心得-----颍泉区太山庙小学:王鹏

我作为一名教师,有幸参加阜阳市2015年暑期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公共课-《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的培训,经过3天的紧张学习,收获很多,感受颇深!

2014年 10月20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以习近平为中央总书记党中央在此次会议上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前人的诸多法律智慧。要建设法制国家,不仅需要改革创新,而且需要古今结合,古为今用。

“法治”这一词汇在中国传世文献中早已出现,管子曾说:“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管子·明法》)但是现代意义的“法治”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个新的词汇,它是外来词。从其进入中国至今,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着冲突,以至于今日“建设法治国家”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仍然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地与法治相冲突,其中有许多合理因素,在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仍然可以借鉴。

一、形成“以人为本,恤刑慎罚”的理念。

如果说,人本主义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把握与探索的话,那么法治就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命运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的产物。综观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确立法律至上,并以法制约政党、政府权力而保障个人自由权利的法治过程,就不难发现这一传统的形成与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具有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西方文明,无论是精神还是制度,都是伴随着人的价值的不断发现逐步向前演进的,也即在人的价值发现过程中形成了西方的人本主义精神和法治。

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人本主义的因素,它是中国古代法制与法文化的哲学基础,它也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夏朝人尊奉天命、尊事鬼神,以天命为政权的来源,以祭祀鬼神求得天命的眷顾,而对于人的价值和尊严较少关注,不注重民心向背,最终导致了灭亡。继之而起的周汲取历史的教训,认识到“天命靡常”、“皇天无亲”,天命是难以控制的,而民心的向背却是可以把握的,因此“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得以产生。周人认为天命与民心是一致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要想获得天命的支持,就必须要从民之所欲,人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提升。春秋战国的乱世更是彰显了民心向背与国运兴衰之间的关联。随后通过儒家“仁学”思想的总结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由“神本位”向“人本位”转化。这一过程虽然没有如西方人本主义产生过程中那样附带产生了“法治”传统,相反产生了“人治”的传统,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文化对“人”的认同和重视,产生了一些可以为今天法治建设借鉴的爱惜生命、宽仁慎刑的思想。如我国从叙利亚和也门 2个国家撤侨,减少死刑的种类,以及疑罪从无的规定如:聂树彬案,呼格吉勒图案,都显示出我国形成了“以人为本,恤刑慎罚”的理念。

二、形成“衿恤老幼妇残”的理念

基于“惟人万物之灵”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弱势人群的关注和衿恤很早就已出现并成熟。《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是中国知识分子耳熟能详的经典。反映先秦时期理想政治的《周礼》中也主张以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以及安富六大举措来养民。就刑罚方面来讲,对于老、幼、妇女以及残疾人犯罪法律予以优待。妇女在刑罚上一般都会比照男子减轻用刑,如历代对女性犯罪都适用赎刑。所谓赎刑是用金钱代替劳役的一种替代处罚,由于可以免除犯人本身的劳役而使其获得自由,被看作是法律赋予特殊主体的一种特权。如我国现在给与老年人更多的生活保障,补贴等等。给妇女儿童更多的权益保护和对未成年人专门立法等等都是对特殊人群的保护。

三、形成“死刑复奏”的理念

儒家认为“人者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因此理政司法务在减少死刑,统治者以死刑实际执行人数之少来判定社会的安定与皇帝的仁德。至少在汉代,法律上要求死刑案犯在执行前必须经复核程序,且要由皇帝亲自勾决才能执行死刑,违者治罪。《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诸死罪囚,不待覆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即奏报应决者,听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即过限,违一日杖一百,二日加一等。”后又改三复奏为五复奏。唐以后,宋元明清各朝基本沿袭唐制,清朝死刑执行前实行秋审会审制,对于保护人命纠正错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及疑罪从无的规定如:河北的聂树彬案,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案。

只有道德与法律的结合,才能创造出一个既合理合情又合法的有机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了达到理想的社会治理效果,特别强调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有德无德是判断一个君主贤与不贤的主要标准,也是国家法令能否得到贯彻实施的关键,甚至是国家治乱兴衰之所系。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甚至认为“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论语·子路》)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法令的执行也是同样,执行者的品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即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些思想无疑对道德败坏、腐败滋生的当今社会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作用,如十八大以来的中央强力反腐,抓出许多***,徐才厚,令计划,***,郭伯雄等等大老虎。

在德治思想的指导之下,传统法律文化特别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化,认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主张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的言行,培养人们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使之以犯罪为耻并能够自觉为善从而实现对犯罪的预防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如每年的中国道德模范和最美医生,教师的评选等等,都起到德化的作用。

当前的社会,民众的是非之心、廉耻之心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任何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只要有利益的驱使都会出现,食品领域的毒奶粉、毒胶囊、毒豆芽等等都是社会道德沦丧的表现。面对这些问题,传统文化中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在今天的社会尤其值得提倡。通过政府推动的方式加强道德建设,转而致力于社会文化底蕴的塑造,以及更深层的社会心理、观念的变革,是一条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中国实现法治的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以法治文化精神重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精神,它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科学、民主的精神是相悖的。经过清末的法律改革和近代以来的法律近现代过程,中国的法律文化已经呈现出二元化的结构,有些学者把它概括为“以适应现代化社会潮流的较为先进的制度性法律文化和以传统社会为根基的较为落后的观念性法律文化”。但是,根基于传统社会的所谓观念性的法律文化并不一定都是落后的,传统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法律文明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穿越时空的合理因素可资借鉴。同时,法治本身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精神和文化。更确切地讲,法治是制度、精神和文化的有机体。从社会层面上看,法治无非是人类凭借法律规则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但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看,法治却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公民个人对法律规则的依赖所形成的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通过这次暑期培训,学习了《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程中,不仅需要自觉的建立法制信仰,而且要切实的从生活和工作的小事细节中去践行。

2015年7月31日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的学习心得 篇2

一、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有学者指出, 所谓“法律文化”, 是以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总体精神和宏观样式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领域。中国的法律文化源远流长, 既包含了法律思想, 又包含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有两个主要的特点, 首先,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导思想, 其次, 融合了法、释、道各派学说。

二、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制建设中的潜在价值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有一定的价值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 凡是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都是有价值的, 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制建设中的潜在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思想。珍惜生命, 关注人的内在, 注重人的价值, 但是在君主制的国家里, 人的权利和利益被压制到最低, 君主的权利得到无限的扩张, 直至现代中国仍然存留着浓重的独裁和专断的思想。现代法制建设中, 要以继承和发扬的原则, 在吸收以人为本的理念时, 摆正个人的位置, 保障个人的合理权益的前提下, 不断完善法律制度。

(2) 法律与道德相统一, 礼法结合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 注重法律和道德的统一, 引礼入法, 主张以教化为主。但是, 在古代中国, 主张“德治”优于“法治”, 只有符合道德的法律才是有效力的。现代法制建设中, 应该坚持二者协调发展, 提倡“德治”和“法治”并用, 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下, 以“法治”作为根本方式。

(3) 通过调节解决纠纷。在历史悠久的社会中, 出现了纠纷, 人们往往会通过调解的方式来解决。认为互谅互惠, 重秩序, 轻权利。但是也有很多情况下调解的纠纷, 在表面是看似解决了问题, 实则矛盾暗藏, 不定时的会爆发, 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在现代法制建设中, 虽然也提倡民间调解, 但是应该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 通过调解使双方明白各自的责任和权力所在, 互谅互让, 并不是一味的和稀泥。

三、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扬至今, 对现代法治建设有其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我们应该积极的认识, 更好的继承精华, 整合多元化文化, 确立正确的主流文化, 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体系。关于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路径有以下几方面:

(1) 加强人权保障。要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落到实处, 消除等级观念, 树立权利本位, 体现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 培养人们树立主体意识, 只有这样才会将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平等的解决。法律作为一个外在的因素, 促使每个人都受其约束, 只有法治社会才能产生和谐的社会, 在加强人权保障的前提下, 建设和谐的法制社会。有学者说, 现代之法是人本权利执法。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并发掘有益于现代法制建设的优秀的部分, 更加完善现代法制。

(2) 加强“法治”和“德治”的融合。法律和道德作为调控人的行为的两种手段来说, 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在解决人们矛盾的时候不能忽略其中一方面, 不能将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 也不能单纯的以“法治”为主。现代法制的构建必须基于清理的认同之上, 把握“恭行天理, 执法原情”的真谛。将道德融入法律, 法律中又体现对人的关怀, 把天理、国法和人情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有利于法律的实施、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

(3) 建立合理的诉讼观。在现代法制建设中, 同样要借鉴以德息讼的思想, 在司法活动中要以调解来解决民众纠纷, 互谅互让, 不排除“人情”的调解作用。要本着利民便民的原则, 尊重民意, 用调解缓解社会矛盾, 基于经济和公平的原则, 让人们自愿采用非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 用理性的协调方式达成共同利益的共识。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社会和感情的需要, 要本着批判的精神借鉴传统经验, 使法律效力和社会效应达到双赢。同时也尊重社会伦理, 减少了诉讼费用和时间, 更便利更快捷。

四、结束语

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得以继承和发扬, 我们要在认清事实的前提下, 吸取精华, 摒弃糟粕, 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走的道路。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加以合理的转换, 将继承、改造和出新的工作做好, 要态度上积极、认识上肯定、操作上谨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要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再创辉煌, 为现代法制建设提供理论逻辑基础, 在中国特色法治进程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高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西方法律发展趋势若干契合现象之探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中国传统法制中的辩证思维 篇3

关键词:历史;辩证思维;法典;法律

“刑始于兵,礼源于祭祀”。中国古代的法律主要是由刑和礼所组成。由早期的以“重礼轻刑”,到“法治、重刑”,再到“德主刑辅”,在不断地发展中,我国的传统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夏朝政乱,《禹刑》的产生;商朝政变,《汤刑》的产生;到了周朝乱政,周朝在继承《禹刑》,《汤刑》的基础上,诞生了《九刑》。然而,《禹刑》、《汤刑》、《九刑》及其后的《吕刑》等皆为习惯型法典,是由过去的案例、经验所审判,审判人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却打破了这种局面,他所著的《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后世的秦律、汉律、唐律等法律皆在《法经》的基础之上而修改、制定。

夏朝、商朝、周朝作为奴隶制时期,思想方面是由神权法思想转变为“明德慎罚”,但受到周朝的血亲分封制度影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仅有天子之名,却无天子之实,各诸侯国谁都不将周天子放在眼中,诸侯吞并已成天下大势,且百家争鸣,从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到儒家的“德治、仁政”,到墨家的“兼爱非攻”,再到法家的“法治、重刑”。百姓的肉体饱受战乱的煎熬,精神上又受到各种学派的纷扰,在这种状况下亟需一种适合当时情况的思想将当时混乱的局面统一。这种混乱的局面为法家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法家的代表人商鞅游说秦始皇嬴政并得到重用,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秦灭六国统一中原,标志封建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在当时出现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为当时中国的混乱局面,确实需要这种新生的封建制度来打破僵局。以往的奴隶制度是奴隶主拥有奴隶,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主和奴隶是赤裸裸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完全在奴隶主的强制劳动下劳动;奴隶劳动创造的产品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并可随意决定奴隶的生死。而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階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削。在封建制度,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虽然同样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不得不说封建制度相对与奴隶制度在人身权和生命权这两发面的保障方面是有跨时代的发展的。商鞅的法家变法,使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1]”。

然而夺天下可以重用法家、治天下却不可以独遵法家。始皇帝为统一思想,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为的就是使百姓愚蠢,听从自己的号令。且国家成立伊始,苛政猛于虎,当时全国近十分之一的人都是囚犯,由此可见当时的刑罚是多么严厉。这就为后期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项羽、刘邦逐鹿中原埋下了伏笔,加快了秦朝的灭亡。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充分理解了《吕刑》中“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的理论。采取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使汉朝的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而后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然而安逸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在汉景帝刘启的执政期间,出现了以吴国、楚国为代表的七国之乱。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分析,导致七国之乱的重要的原因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到了汉武大帝刘彻更是格外重视董仲舒,其治国理念“大一统,罢黜百家、独遵儒术”,充分符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专制主义思想,并结束了七国之乱。在当时来说儒学的推广确实为当时的混乱的国家打了一剂强心针,在当时是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然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其核心价值观“三纲五常”,尤其在董仲舒进行改造以后,儒学更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哲学,“三纲五常”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愚忠愚孝滋生蔓延。中国开始了长期闭关锁国,自给自足,整日做着世界大国的白日梦的生活。

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和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人这才如梦方醒,外面的世界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现已经成为西方列强随意瓜分的猎物,变法迫在眉睫。这时,辛亥革命应运而生。辛亥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直至今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治意识已经深入人心,谋求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际富强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正是以此为目标。每个制度的产生都存在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只有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正确的路。

参考文献:

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一、正确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法制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从理论上讲,似乎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人们都认同对其应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在论及中国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有哪些优良传统时,仍是泛泛而论、空洞无物,而在说到其消极因素时却生动具体,给人一种传统法律文化“糟粕大于精华”的感觉,好像一部中国法律史除君主专制、刑罚残酷、控制和镇压人民之外,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除了对基本的法律资料了解和研究不够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囿于先入为主的框架,还没有完全按照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去审视中国法律史,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还没有给予恰当和充分的阐述。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如何对待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的问题上,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受法律虚无主义、“阶级斗争为纲” 等左的思想影响,传统法律被说成是封建主义的毒瘤,属于被肃清的对象,受到全面的否定。“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为篡党夺权,批孔批儒,中国历史被全面歪曲,更谈不到传统法律文化有什么优良传统。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期以后,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法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近二十多年来法史研究的实践表明,凡是有建树的学术成果,其成功之处都在于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和评析传统法文化,注重依据大量的史料得出研究的结论。但也应当看到,在法史研究中,一些非科学的认识论和研究方法论仍有市场。表现在脱离历史实际,把中国传统法制视为现代法治的对立物,割裂二者的传承关系,简单地以现代法学理念为尺度,凡是古代法制不符合现代法学理念的地方,就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受旧的“以论代史”研究方法的影响,不是论从史出,而是摘录史籍中的只言片语去证明自己预设的、批判传统法制的观点。受这种非科学的思想方法论的影响,就很难对中国传统法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要科学地认识和阐述中国法制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原则,也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方法。把实事求是原则运用于法史研究,就是要以历史实事为根据,客观地再现中国法制史的面目,探讨它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古代法制在推进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认为中国传统法制漆黑一团,都是落后的、反科学和反民主的东西,不值得研究。另一种是苛救古人,无视古今法制的概念、内容及其他方面是否相同,以现代法治的理念套用、描绘和拔高古代法制。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不能正确地阐述中国法制史,也无法区分古代法制的精华与糟粕,达不到研究中国法制史的目的。在这两种倾向中,前一种倾向是主要的,应特别注意予以克服。以实事求是的认识论研究中国法制史,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其一,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去评价中国传统法制。中国古代法制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护和推动当时社会文明的法律保障。尽管古代法制与现代法治在许多方面理念不同,在今天看来也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但它总体上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进程相适应的。中华法系曾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较之世界其他法系更为发达,并对周边国家法制产生了重大影响。全面评析中国古代法制,应该说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其二,要以科学的发展观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去认识中国法制史。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社会在进步,法制也随着不断完善,后一代法制都是在吸收前一代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使当代中国的法制,也与历史上的法制在许多方面有着传承关系。因此,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以今天的

进步否定古人的贡献。而应当以科学的发展观,对历史上的法制产生的原因、社会作用、功过是非作出客观的评价。其三,要用辩证的而不是绝对的观点去研究中国法制史。对于中国古代法制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应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有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属于消极的部分,在当时可能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应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古代法律注重礼教,维护等级制度,致使法有等差,这是我们今天应该抛弃的。但是,礼教中的仁恕之道和慎刑原则,亲属相容隐不为罪的原则,仍有借鉴的价值,不能因其属于礼教范畴一概否定。总之,只有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古代法制,才能使本学科的内容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区分古代传统法制的精华与糟粕,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服务于当代法制建设。

二、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要科学地阐述中国法制发展史,必须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有一个全面认识。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律典是国家的刑法典,其内容是对有关违反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以及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犯罪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规定。律典属于刑事法律的范畴,只是诸多法律中的一种。从古代法律的立法形式看,不仅名目繁多,有关法律形式的名称以及各朝注重的法律形式也不尽一样。如秦有律、命、令、制、诏、程、式、课等;汉有律、令、科、品、比;晋为律、令、故事;唐有律、令、格、式;宋于律令、格、式之外,重视编敕、又有断例和指挥;元有诏制、条格、断例;明、清两代于律和各种法律形式的单行法外,广泛适用例等。此外,历朝还颁布了多种法律形式的地方法规。每一种法律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以唐代为例,“律”是有关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令”是指国家组织制度方面的规定和行政命令,“格”是皇帝临时颁布的各种单行敕令、指示的汇编,“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的办事细则,各种法律形式共同组成唐朝的法律体系。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法制的面貌时,不能只偏重刑事法律,而忽视其他形式的法律。

中国古代法律如按内容分类,是由行政、经济、刑事、民事、军事、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法律共同构成的法律体系,其中行政法律是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法律,其体例结构既有综合性编纂方式,也有大量的各类单行法律法规。以明代为例。除《大明律》、《问刑条例》和一些单行刑事法律外,有关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有数十种之多,如《诸司职掌》、《六部条例》、《吏部条例》、《宪纲事类》、《宗藩条例》等。明代还制定了不少经济、军事、学校等方面的单行法规,制定了《教民榜文》这类民间诉讼和乡里管理的单行法律,县以上地方长官或衙门还以条例、则例、禁约、告示等形式颁行了大量的地方法规。要全面地认识中国法制的全貌或某一朝法制的全貌,必须对各种形式的法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虽然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法律都进行深入研究,但起码应做到不能把中国古代法律仅仅理解为刑事法律,不能把古代法制仅仅理解为是打击犯罪。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时,应充分评估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中华法系的贡献。如北魏拓跋氏创立的《北魏律》,宗承汉律,并柔和了南朝各律而成,其结构体系和基本内容都为隋唐律奠定了基础,唐律实际上是各民族法文化的综合体。又如,《大明律》的分目不少与元代的条格相同,说明明初修律时曾吸收了元代的立法经验。满族入关前的一些民族习惯和行为规则,也融进了大清律、例。对于少数民族贵族集团建立的王朝的法律制度及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应该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客观地论述中国古代的社会矛盾与法律的功能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种法律和法律制度,都有其形成的深层社会原因,都是为了解决某些社会矛盾,适应时局的发展而制定的。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必须正确分析社会矛盾。传统观点在阐述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时,往往把当时的社会矛盾概括为阶级矛盾。然而,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社会,并非只存在阶级矛盾,还有大量的并不属于阶级斗争范畴的各类社会矛盾,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平民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等。由少数民族建立 的王朝,还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在社会矛盾之外,还存在着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朝代进行的各种立法活动,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并不完全相同,每次立法的针对性也是很具体的。在分析古代社会矛盾时,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那些用于解决阶级矛盾、镇压劳动人民反抗的法律,自然可以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予以评判。但对于那些用于行政、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管理以及处理民族矛盾和一些对外关系方面的法律,就应当按照历史实际客观地阐述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立法的背景。

历史上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因其内容不同,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如西晋的《晋令》,南北朝时期的《梁令》,隋朝的《开皇令》、《大业令》,唐代的《贞观令》,宋代的《天圣令》等,其内容都是以行政法律为主,详细规定了国家的各种基本制度,属于令典性质,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法典。而宋代的《吏部条法》、明代的《诸司职掌》、清代的《钦定吏部则例》,其内容是有关国家官制及其职掌的规定,是吏治方面的单行行政法律。至于行使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方面的法律,内容也十分丰富,其内容涉及到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财政税收、货币金融等各个方面。就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法律而言,汉以后各朝,都制定了盐法、茶法,禁止私人经营,实行国家专卖。唐代的两税法、均田法,明清的一条鞭法,也都是为了简化税制、减轻人民负担,确保国家财政收入而制定的。至于明清两代颁行的“里甲法”、“保甲法”,其功能是为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及时处理民间纠纷,维护社会治安。可以说,历朝颁行的上千种法律,每一种法律都有特定的内容和功能,这些法律共同发挥着维护统治集团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实行社会经济生活管理、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权益等各种功能,因而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区分法律的属性和功能,才能正确地评价不同形式、不同内容法律的历史作用。

传统观点由于只肯定法律的阶级性而否定法律的社会性,所导致的后果不仅是许多著述忽视了对大量的刑事以外的其他形式法律的研究,还在评价律典与其他形式法律的相互关系和历史作用时,把两者对立了起来。如在对宋代的编敕、元代的条格、明清的条例等论述和评价方面,多是不加分析地对后者采取贬低或否定态度。事实上,律典的刑事职能,并不能包罗万象般地替代古代国家的行政和社会经济生活管理的多种职能。律典颁行后,因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历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时局变化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往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立法以补充律典的不足。离开了其他形式的法律,律典在司法实践的许多方面也很难操作。因此,我们绝不能贬低律典以外的其他立法的作用。以明清两代为例。虽然在某一时期也曾出现过“以事制例”、“条例浩繁”的弊端,但从现知的数百种条例来看,基本上是按照“例以补律”的立法原则制定的,与律文和律义冲突的条例极其罕见,这就要求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以前的研究结论是否正确。

四、科学地阐述中国法制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

《汉字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篇5

因为平时喜欢阅读和写作,对中国文化也比较感兴趣,于是选修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走进课堂,本以为这样的课程学习起来会比较枯燥乏味,但通过几周的学习,发现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并且能学到很多知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入神,通过一些起源和故事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汉字和中华文化上来,还生动细致的讲解了中国汉字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几种造字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到汉字经历的五个发展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深深为我们的祖先伟大的智慧所折服,为我国文化史上这一伟大的发明感到无比骄傲。从中了解到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传承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从汉语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里看汉语,明显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的中国人,我为我们拥有如此久远的文字文化感到无比自豪,也深深感到传承和弘扬推广汉语文化的责任重大。

老师讲课有条有理准备充分,PPT制作详细,通过播放幻灯片来层层导入,最后再耐心细致的讲评总结、因循善诱的指点下使我们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知识。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偏旁和部首的关系、很多偏旁的读音和意义等。汉字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完这门选修课后我们还不能止步于此,要通过老师的引领,在课后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让我们顺着汉字的形、音、义寻求汉字的历史文化,更容易、快速的掌握汉字。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的学习心得 篇6

1、题目内容:按照孔子所说,一个人如果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A、愚

B、绞

C、贼

D、狂 答案:A

2、题目内容: 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细分为()。A、十项

B、十五项

C、二十项

D、三十项 答案:C

3、题目内容:“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这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说过的一句话。A、孙中山

B、李大钊

C、陈独秀

D、廖仲恺 答案:A

4、题目内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话为()所云。A、老子

B、孔子

C、庄子D、孟子 答案:B

5、题目内容:在我国提倡的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中,属于最基本或者最低层次要求的是()。A、诚实守信

B、奉献社会

C、爱岗敬业

D、办事公道 答案:C

6、题目内容:“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此话是()说的。A、周文王B、周公C、孔子D、韩非 答案:B

7、题目内容: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

A、宪法B、行政法规C、法律D、行政规章 答案:C

8、题目内容:“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这句话出自()。A、《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十八大报告》D、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答案:A

9、题目内容: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的,将被依法追究()。A、民事责任B、行政责任C、伦理责任D、刑事责任 答案:D

10题目内容:“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这是十八大后()的讲话内容。A、胡锦涛B、习近平C、李克强D、张德江 答案:B

11、题目内容:在实现廉洁自律的有关基本要求中,最重要的是()。A、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B、公私分明,不贪不占

C、防微杜渐,过好“金钱关” D、遵纪守法,尽职尽责 答案:A

12、题目内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这是()提出的见解。A、商鞅 B、张居正 C、王安石 D、王阳明 答案:B

13、题目内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服务群众 D、奉献社会 答案:A

14、题目内容:“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出自()。A、《诗·小雅·大东》 B、《荀子·正名》 C、《论语·述而》 D、《孟子·尽心下》 答案:C

15、题目内容:“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名言的发明者是()。A、孟德斯鸠 B、卢梭 C、阿克顿 D、托克维尔 答案:C

16、题目内容:在现代社会,由于权利和义务的构成和内涵极其丰富多样,其中,有人认为,权利是行动的资格、占有的资格或享受的资格。权利意味着“可以”,义务则意味着“不可以”。该见解属于()。A、主张说 B、自由说 C、利益说 D、资格说 答案:D

17、题目内容:朋友关系在中国古代属于“五伦”之一。在处理朋友关系时,古人讲求的是

()。A、义B、序C、信D、别 答案:C

18、题目内容:“人权入宪”是个值得纪念的事件。我国在()的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在第33条中增加了“国家尊重与保护人权”的内容。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4年 答案:D

19、题目内容: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并成为区别不同道德类型显著标志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的是()。A、道德原则 B、道德规范 C、道德范畴 D、道德概念 答案:A 20、题目内容: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每年()定为国家宪法日。A、9月4日 B、10月4日 C、11月4日 D、12月4日 答案:D

21、题目内容:在我国传统道德中,概括为“三达德”是指()。A、仁义礼 B、礼智信 C、“仁礼 D、知仁勇 答案:D

22、题目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包括基本规范和特殊规范。其中,“五爱”构成了基本规范。在这“五爱”里,首要的爱是()。A、爱人民 B、爱祖国 C、爱社会主义 D、爱劳动 答案:B

23、题目内容:依据我国经济生活和人们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可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A、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B、先公后私、先人后已 C、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答案:C

24、题目内容:中国古人对教育的功能作用与学习的意义有很多充满智慧的阐释,如:“教

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这段话出自()。A、《论语》 B、《资治通鉴》 C、“孟子》 D、《》氏春秋》 答案:D

25、题目内容:没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规则是“一把不燃烧的火,一缕不发亮的光”。此话出自()之口。

A、美国哲学家罗尔斯 B、德国法学家耶林

C、中国清末法学家沈家本 D、英国哲学家培根 答案:B

26、题目内容:“凭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祸患。”这句话是()说的。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答案:A

27、题目内容:“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出自于()。A、《中共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十八大报告》

D、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答案:B

28、题目内容:“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此观点的提出人是()。A、邓小平B、陈云 C、彭真 D、习近平答案:A

29、题目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 答案:A 30、题目内容: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A、宪法

B、同级政府规章 C、法律

D、行政法规 答案:B

31、题目内容:下列关于道德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在道德体系的构成要素中,道德规范具有统驭全局的最高地位 B、职业道德对一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有补充作用 C、职业人士负有自觉维护职业荣誉之义务 D、各种职业道德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局限性 答案:A

32、题目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的内容的是()。A、“养心莫善于诚” B、“恭敬之心,礼也” C、“不学礼,无以立” D、“事思敬”,“不居功” “案:A

33、题目内容:蔡元培先生认为:“人生学业,无一可以轻易得之者。当艰难之境而不屈不沮,必达而后已,则()之效也。” A、责任心 B、勇敢 C、正直 D、诚实 答案:B

34、题目内容:“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的规定出自于()。A、《宪法》 B、《民法通则》 C、《刑事诉讼法》 D、《出版管理条例》 答案:D

35、题目内容: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A、三百次 B、四百次 C、五百次 D、六百次 答案:C

36、题目内容:“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此见解出自()。A、美国哲学家罗尔斯 B、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C、法国哲学家波普尔 D、英国哲学家培根 答案:D

37、题目内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的名言。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孟子“答案:C

38、题目内容: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这一提法源自管仲,且在()学说那里常被提及。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阴阳家 答案:C 39题目内容: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国家最高权机关制定,规定国家基本制作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属于国家根本大法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中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答案:A 40、题目内容:翻异别勘是指犯人审讯结案后在录问时、或宣判时、或行刑时推翻口供(翻异)提出申诉的,案件必须要重新审理。这项专为防止冤假错案而设计的复审制度始于()。A、周朝 B、汉朝 C、三国 D、唐朝 答案:D

判断题

41、题目内容: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2、题目内容:专家的伦理义务高于普通百姓。()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3、题目内容: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是外控式的评价机制。()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4、题目内容:法治政府实质上就是有限政府。()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5、题目内容:如果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拒不执行。()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46、题目内容: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7、题目内容:在法律的语境下,权力不同于权利。()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8、题目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可以称作“基本人权”或“人权”。()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9、题目内容:儒家提出的“省察克治”,说的就是道德自律问题。()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0、题目内容:道德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规范体系。()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1、题目内容:道、德、伦、理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因此,绝不能交替使用的。()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52、题目内容:法治的生命线是公平和正义。()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3、题目内容:凡保护国家公益的法为公法,保护私人利益的法为私法。()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4、题目内容:是否以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5、题目内容:我国是禁止再次委托授权立法权的。()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6、题目内容:我国《宪法》不涉及道德建设的问题。()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57、题目内容:对应人们生活与工作的社会领域,道德可分为公德和私德。()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58、题目内容: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9、题目内容:道德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同步性和平衡性。()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60、题目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实质上就是共产主义道德。()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1、题目内容:按照儒家文化,“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高于“贫而乐,富而好礼”。()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62、题目内容: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3、题目内容:在义和利的关系问题上,儒家只强调义而不涉及利。()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64、题目内容:我国现行宪法所倡导和认可的“五爱”是典型的社会公德。()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5、题目内容:公司等商事主体的活动受商法的调整,并只遵守商法的基本原则。()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66、题目内容:公民在宪法上的平等,是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的平等。()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67、题目内容:社会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68、题目内容:任何职业道德都具有强烈的纪律性。()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9、题目内容: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0、题目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就有关问题做出的规范性决议或决定,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多选题

71、题目内容: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下列权利中,属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板块的有()。

A、工作权利

B、健康权利

C、残疾人权利

D、知情权与参与权 答案:AB 72、题目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关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是什么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B、正确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C、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

D、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答案:BCD 73、题目内容:下列关于道德和法律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

B、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 C、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D、道德与法律一样,具有“他律”的性质 答案:ABC

74、题目内容:下列“述中,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是()。A、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

B、众人所助,虽错必强,众人所去,虽大必亡

C、一滴水如何才能使它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里 D、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答案:ABC 75、题目内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说:“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作坏事,而要学着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在中国古语中,与这段话的意思契合的是()。A、《诗经·大雅·抑》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B、《礼记·大学》载: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C、《礼记·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D、《论语》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答案:ABC 76、题目内容:我国刑法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下列选项中,属于附加刑的是()。

A、罚金

B、拘役

C、剥夺政治权利

D、没收财产 答案:ACD 77、题目内容: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围绕培育核心价值观要在哪些方面去做努力的问题,总书记也为青年人支了三招。这“三招”是()。A、要勤学

B、要修德

C、要明辨

D“要践德 答案:ABC 78、题目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历来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下列选项中,符合该题意的是()。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C、“公义胜私欲”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ABC 79、题目内容: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等基本原则。

A、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B、意思自治原则

C、公平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答案:ABCD 80、题目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亚里士多德“法治”观点的是()。A、已成立的法律应当获得普遍的服从 B、“良好的法律”是治的前提

C、服从“恶法”不能称作坚持法治

D、统治“和被统治者都要普遍服从善法“答案:ABCD 81、题目内容:人事相处,有许多较优或较劣的选择性安排。下列选项中,属于次优类的行为安排是()。A、以怨报德 B、以德报德 C、以怨报怨 D、以德报怨 答案:ACD

82、题目内容: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符合下列()等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A、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

B、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予以排除,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

C、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D、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答案:ABCD 83、题目内容: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三严”和“三实”的基本要求。其中,“三严”是指()。A、严以修身 B、严以用权 C、严以求德 D、严以律己 答案:ABD 84、题目内容:中共十七大就提出保障公民“四权”,也有人把这 “四权”称为新公民四权。该“四权”是指()。A、知情权与参与权 B、知情权与参政权 C、表达权与监督权 D、表达权与批评权 答案:AC 85、题目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A、权利公平B、结果公平C、机会公平D、规则公平答案:ACD 86、题目内容:以下对社会公德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B、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C、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D、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最高层次 答案:ABC 87、题目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道德修养途径有()。A、省察克治

B、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C、慎独自律

D、积善成德 答案:ABCD 88、题目内容:“新法治十六字方针”的内容是()。A、科学立法和严格执“

B、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 C、科学立法和执法必严

D、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答案:AD

89、题目内容:下列关于职业道德评价的特点的表述中,错误是()。A、评价对象限于从业者及其所属行业或单位的职业行为 B、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C、业界内外的人士均可成为评判者 D、评价不能具主观情感的色彩 答案:ABC 90、题目内容:下列部门法中,属于私法的有()。A、继承法

B、税法

C、诉讼法

D、婚姻法 答案:AD 91、题目内容: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

A、刑事诉讼法

B、民事诉讼法

C、行政诉讼法

D、仲裁法 答案:ABCD 92、题目内容: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围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这一主题,提出的具体要求是()。A、推动全社“树立法治意识

B、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C、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D、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答案:ABCD 93、题目内容: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宪法从大的方面提出了需要完善之处。下列选项中,属于此内容的有()。

A、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B、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 C、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D、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答案:ABCD 94、题目内容:相对地看,廉洁自律的天敌是()。A、贪 B、欲 C、爱 D、恨 答案:AB 95、题目内容:2000多年前,东方的()提出“奉法者强则国强”;而西方的()则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A、韩非 B、商鞅

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答案:AD 96、题目内容:西方国家的历史上,对“法治”概念作了最经典描述的当属()。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洛克

D、卢梭 答案:BC 97、题目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下列选项中,完全契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内涵的是()。

A、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B、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C、无条件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D、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答案:ABD 98、题目内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曾提出“克己、虔诚”等品德内容,并系统地论证了其中的四种基本德性。此即 “希腊四大德性”,其具体内容是指()。

A、聪明和勇敢

B、正直和虔诚

C、克己和节制

D、节制和正直 答案:AD 99、题目内容:下列关于道德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我国“儒商”文化中,具有重视以德为本和修德为先等优良传统“B、有多少种天职,就有多少种道德形式

C、职业道德评价具有教育、监督等作用 D、职业道德评价的主题具有特定性,即只有道德家才能做出此类评价 答案:ABC 100、题目内容:下列事项中,只能由法律加以规定的是()。A、犯罪和刑罚B、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传统文化与法制中国》的学习心得 篇7

理化初级中学 彭孝忠

我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培训”。此次培训虽短,但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整整一天里,我认真聆听了领导人就中国法制社会、职务犯罪、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以及 证据的基本理论等知识的讲解,增强了我的法律应用能力;讲授的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均使我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法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是 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加强公民意识 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 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 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一要求,阐明了今后学校的法制教育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二、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方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 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其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达到双赢目的。

三、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今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式教学刻不容缓,让我更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真 正含义;让我认识到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我们教师有关,他们 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他们教育了 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时时进行 渗透法制教育,将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新型法制型社会,从学校开始。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篇8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下面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非常感谢湖北的郭永琴老师及我尊敬的教练,使我有幸于2011年11月7日在湖北天门参加了传统文化学习,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大型的公益论坛,此次论坛的标题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天的学习,真的感触特别深,收获非常大,让我的朋友们和我一起来重温这份精神大餐吧、、、11月6日下午从汉口坐火车再转汽车于晚上七点多到达“茶圣”陆羽的故乡天门,而我们落座的金穗宾馆正好在陆羽大道边,庭园式宾馆,环境非常好。一到天门就听当地的朋友说天门乃“三乡宝地”,全国有名的侨乡,状元之乡和棉花之乡,真是好地方啊!难怪是湖北省四个直辖县之一,确实有独特之处。安顿完毕,早早休息,养精蓄锐,迎接明天开始的精彩学习!

第二天早上七点不到就来到宾馆旁边的会议场所天门剧院,已有早到的百姓排好了几米长的队伍,每个人都很规矩,不大声说话,有很多穿唐装的义工开始为我们服务,安排好人群,验票,问好,态度非常温和,脸上总挂着舒心的微笑,不断地说您好,谢谢,并鞠躬。还真有些不习惯,感觉像身处几千年前的礼仪之邦,不由得内心安宁下来。每个人都很安静,相互礼让,没有拥挤、插队、吵闹、浮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论坛?什么样的环境?带着疑惑,跟随义工老师的引领有序的进入会场,并依次坐下来,每个座位上都有一个文件袋,里面备有笔、笔记本、《弟子规》、《爱与感恩歌曲集》、论坛温馨提示。

不由感叹会务准备得细致到位。整个会场充盈着舒缓典雅的音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舞台上大幅红底黄字的论坛主题,右边还有一高大的古圣先贤孔子像。舞台两边有两个大屏幕,右边显示舞台全景,左边显示音乐视频,会场两边和过道都有不少义工老师笑容可掬的引领人群有序就座,没有喧哗,一切是那么的和谐,井然有序。约莫七点五十分左右会场一楼已坐满,一穿红色唐装的义工老师走上讲台,先深深对观众鞠一躬,然后请我们拿出《弟子规》,和她一起念:“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朗朗的读书声响起来,充满整个会场,犹如回到古时的私塾、、、读完,义工老师感恩大家并再次深深鞠躬,缓缓走下来。紧接着便是论坛温馨提示的独白,告知我们会场注意事项且为我们准备了营养健康的素食中餐及开水、凉水、茶叶水、生姜水、红糖水等。不由得再次感叹会务的用心和细心!

篇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我正式接触佛教是从听陈大惠老师的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开始的,陈老师的第一讲便是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他让我从新认识到了道德,认识了人生规律,陈老师讲到道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比如说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

什么是德呢?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现在有人说传统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这是一种误会。还有人说这个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讲,一点不高深。秋天结苹果,您觉得这个苹果高深吗,一点不高深。苹果树结果、老母鸡生蛋,这有什么高深的。自然大道,这个道,最朴实,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听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传统文化。它一点都不神奇,一点都不奥妙,非常通俗易懂,问题是现在没有人讲。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所作所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他就叫有德。这个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破坏自然规律。

今天我们的人变得很浮躁,变得很功利,我们已经失去了人的纯朴的本质。这是个快节奏的社会,这是个强者的社会,因为什么都需要竞争,社会需要强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乐,不论是有钱的,没钱的,有名的,无名的,都活的痛苦。

后来我初读了了凡四训,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过程,了凡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后来云谷禅师对了凡说人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而在后期了凡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改变了原本被算定的命运,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怨天忧人不满上天的不公平,却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命中没有的是求也求不来的,有些东西是命中有的迟早会得到的。了凡先生没有去怨天忧人,通过努力得到名利财富,那是迟早的事,如果我们没有德行是不能获得相匹配的东西的,因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学其实是博大景深的一门学问,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佛学开导人对世界的认知,让人知道富贵荣华只是过眼云烟,开心是暂时的,痛苦也是暂时的,我们不能时时快乐开心,我们不可能永远悲伤痛苦,一切都将过去。然后佛学教导人在思想上改变,教导人乐观,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是暂时的,世事无常,我们不可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佛学告诉我们不因为快乐而兴奋不已,也不要因为痛苦而悲伤,因为这是暂时的,遇到困难时要想这是暂时的,富贵时也要想这也是暂时的。佛教导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过错,不要迷恋一时的快乐,不要遇到挫折就沮丧,我们要知道我们从来到世间开始就注定一切都是会离我们远去的。

我们只有舍得放下才会得到,舍得放下富贵德到智慧,舍得放下仇恨就会得到快乐,舍便是得,不舍便不得。

篇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上一篇:电子商务安全复习范围下一篇:孕妇员工个人工作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