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2024-10-22

22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精选4篇)

22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篇1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

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3.1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主要的情感和文化纽带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与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匡正驱邪。古有岳飞、文天样,今有张治中、杨靖宇,皆此类人物之楷模。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学生广泛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陶冶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操。

3.2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精神动力

胡锦涛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各种和谐思想一脉相承。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 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身 1

心的和谐。因此,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既是对人类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认识的深化,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 当代中国人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4.1.1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孔子也倡导“仁者爱人”、“爱人能仁”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当今社会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现代企业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实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许多企业打出来的口号都是:以人为本。

4.1.2中和尚礼理念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现代企业管理用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和谐理念去调控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松下公司经营者非常推崇中国的中庸之道,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4.2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秉承着儒道释的文化精髓,遵循着 “仁义理智孝顺”“重义轻利”与“和谐大统一”的价值观。

《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5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的展望

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细分到最后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和现代的知识修养,也就是说需要较高文化

素质和文化品格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很多,但对于中国而言,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中国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关于对他们的培养,更是需要传统文化的帮助。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不仅能激励现在的现在的大学生奋起图强,更让他们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来迎接全球化的到来。现在的中国是由传统蜕变而来的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和中国传统思想的重新光大,世界的东方将再次站起一位儒雅的巨人。

6结语

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走向团结统一,生生不息,其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浓厚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思想养分。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文化思想的熏陶下,自强不息,团结一心,抵御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反对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分裂,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当前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浇灌出更加茁壮的中国企业文化的大树!

22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篇2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和合文化”

“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其地位举足轻重。之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众多要素,被誉为“世纪智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至高无上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 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 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 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1]本文拟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简要探究其对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正面推动作用。

二、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一)上善若水,中华民族的和乐盛世的意愿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本质上是讲大道的。在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不单体现的是一种和平、融合的精神,也体现出这个善良的民族祈求和乐的太平盛世的意愿。中国人固有着传统、保守、喜静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这也和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相关。太平天国运动时,其理想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其实这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样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充满创造力的民族,在思维理念和生活状态上,又是向往安定、祥和的。还有着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为追求和乐的太平盛世,一同努力着。战争年代,在面对民族危机的时候,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反抗侵略,这就是团结、果敢的中国人;在和平年代,在面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政治上的不合理欺压时,放下个人的利益,为整个民族的利益团结在一起,共同进退,这就是睿智、坚挺的中国人。在中华民族的盛世观念的推动下,善良的中国人也追求着整个世界的和乐盛世,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实力量。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人们的私有观念也这其中不断滋生,西方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也不断充斥着人们的思想,这些都够成了消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不良因素,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元素构成威胁。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这样说道:“归根结底,任何社会都是一种道德秩序”[2]。针对人们价值观的构建,文化也承载着教化的重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完美契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些列概念,其主线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引导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服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提供一种精神信仰和崇高的理想。

三、继承和弘扬和合文化

中国的传统和合文化在当今时代,并没有过时,反而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正面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选择与构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要素也是相联系的,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要素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利于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利于抵制西方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侵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利于包容多样文化,维护世界和平。这些有益的元素,成为中国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对于中国的长远发展而言,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弘扬“和合文化”。

参考文献

[1]罗素.《中国问题》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6.154.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 1989年309页.

22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设计 艺术设计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任何时候都没能像北京奥运会这样。将这个话题如此真切地推到设计师和文化研究者的眼前,并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只有紧紧抓住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才可能有自己民族的真正繁荣和富强。

一、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走出自己的路子,必然要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艺术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品位、文化内涵,因此,对现代设计的深层次内涵有了更多的要求。为了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具有传统特色的审美追求同现代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个性的设计风格。当下设计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但设计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发展中却随之增强。日本的平面设计用30余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路程,并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就是因为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设计文化发展的道路。日本平面设计变革之路为我们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找到了实践的依据和成功的范本,而且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和能力来完成将文化传统符号创造性地走上现代设计的舞台。

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之路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但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就需要我国的设计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并不断加以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之路。

二、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设计得以发展的基础

现代艺术设计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设计师在立足现代面向末来的前提下,从传统文化的深层而不是表面上探索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美学取向,使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设计中自然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消亡,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却会以种种方式流传在世界上,这就是我们至今仍然还能够见到美洲印第安文化、玛雅文化的原因。所以我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底蕴上,结合当代的应用要求来进行设计。

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我们的“传统文化”设计理论必将走向成熟。任何艺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首先是他对自已的传统的责任,一个设计师如果不能创造性地用传统进行表达,并发展传统文化木身,也就丧失了作为设计艺术的前提和条件,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創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将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我们今天设计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设计师应着重关注的问题。国人欣赏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传统老庄美学思想“恬静淡泊”的影响,那么设计师在处理这一类风格的设计时,必然会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是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的。这种“美”与“美”的创作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审美传统有所认识,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意义和影响

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的力量所在,是人们心理认同、文化认同的依据,是民族精神的依托。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等都是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巨大资源和宝贵则富,并对现代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巨人的艺术之源,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传统文化都给我们无穷的启示和帮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传统多元的文化使我们的设计有了更多的营养、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依托和更多的发展取向。

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能充分表达出我们神秘的东方色彩,也能更好的起到国际传播及交流作用。

对于我们年轻的设计师,一方而应该比以往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设计师的立足点;另一方而,要多吸收西方的一此先进理念和工艺技术为我所用,促使我们的设计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方式、社会组织方式上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吸收、更新,建立一个健全的、既具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新的设计文化体系,以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使我国的设计水平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浅探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 篇4

中国传统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道家与佛教的教育思想起辅助作用,近代西方教育科学传入后形成的传统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传统教育中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法治关系的认识,关于德育与智育,知识与才能的认识,关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关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关系的认识,以及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手段,如立志有恒、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知识教育与教学的手段,如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尊师爱生等,这些不但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也是对人类教育宝库和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对此我们应该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使其在新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和发展。

二、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反映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教育问题上追求公平、平等的朴素情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平等、正义、变迁。平等是“有教无类”的第一要义。“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孔子看来,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应该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正义是“有教无类”的第二要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则认为,正义是后天学习而得的品质,即所谓“不学问,无正义”。变迁是“有教无类”的第三要义。这里所谓的变迁观念,是指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性格,从而改变人的命运。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对现代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在全社会推行终身教育理念;确立人文关怀取向教育观念。“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运用到现代素质教育环境中,更能体现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开放性和普及性。“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教育的功能就是教人向善,不应拒绝有缺点的学生。不论学生有什么缺点,都一视同仁,善于发现闪光点,发挥特长,树立信心,不厌其烦。因此,教师要充分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信心和与学生为善的态度。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专长,使广大学生成为各方面的“贤才君子”,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奋斗目标。

2.“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德育。早在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就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以政治家的敏锐视角,阐明了“树人”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并将礼、义、廉、耻看作是国之“四维”。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主张先行德育,后行智育,也就是说德行修炼到位以后,还有精力的话,然后才去学习知识。孔子的“六艺”思想中,六艺为:“书”“数”“礼”“乐”“射”“御”,其中,“书”“数”为小艺,是初等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礼”“乐”“射”“御”为大艺,是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可见,中国传统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育内容等方面无不强调“立德树人”。

中国传统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为现代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指明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提高认识,树立以德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思想,确保“立德树人”理念付诸实践。

3.“行为示范”的师德风尚

师德,即为人师者之德,是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优秀传统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对中国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以其特有的影响受到教师的尊崇。主要表现为:(1)爱生亲徒,乐教不倦。传统师德重视对学生的爱。“教不严,师之惰”。严格教育必然要求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对敬业精神的高度概括。(2)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传统师德认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历代教育家对以身作则的重视使得为人师表的观念始终受到重视,得以发扬光大。(3)博学多闻,精益求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是做教师的本分。(4)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孔子主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接受知识的可能,由少到多、由近而远、由事到理、由浅入深地加以耐心引导,使他们逐渐把握义理。(5)尊道重德,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义利观影响着后人。“君子”成为人们追求的人格目标。

传统师德对于今天所提倡的构筑“师德风尚”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教育事业所需要的名师素质,主要由博学多能与崇高人格构成。而德艺双馨者恰好体现了传统师德的精华与现代价值观。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些在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不朽的生命力。

4.“弟子称贤”的创新精神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代先贤早已指出这是一条教育中的客观规律,教育者不宜始终以道德典范自居,要允许学生当仁不让。

“弟子称贤”的创新精神对于今天提出的创新教育,提出了诸多思考和启发。创造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原始动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冒尖,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张扬个性。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应再停留于这个学生是否“听话”“顺从”,我们反而应该着意保护和支持那些在学习上敢于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并容易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他们往往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许多事实表明,这些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在学校中学习保守的学生。学校,不应是传播知识的机构,更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乐园。是否是一所好的学校不应以考试排名的先后为标准,而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创新素质的高低为准绳。

总之,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诸多内容,蕴涵着民族的精神和教育的精华。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与现代教育体制相结合,就能够为今天的教育提供充分的养料和历史资源,发挥其传统教育的现代意义。

上一篇:CAD教学反思下一篇:福建公路工程资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