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2024-10-07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通用12篇)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1

摘要:随着我国入境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 涉外旅游从业人员在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将中国文化教育有效导入旅游英语教学, 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已成为旅游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入境旅游,旅游英语,文化传播,文化导入

一、旅游英语在传播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到中国旅游。据统计, 2011年, 我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已经增长到了1.35亿人次, 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增长了将近75倍, 年均增长率高达28.3%。2010年, 我国接待过夜游客人次数的世界排名已跃升至世界第3位。我国已成为国际游客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1]。

入境旅游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涉外旅游从业人员每天都能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游客, 有机会通过其旅游服务活动直接向外国游客展示我国的优秀文化, 亦有机会通过这些游客将中国文化间接传播给更多的外国人。涉外旅游从业人员, 尤其是涉外导游, 可以利用英语向外国游客讲解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亭台楼阁、历史遗迹、民俗风情、风味菜肴、中国曲艺书法、中华武术等, 帮助外国游客解读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 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 向他们展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成果, 并通过这些游客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从而缩短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让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对中国的丑化宣传不攻自破。

二、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选择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看中的不仅仅是我国的大好山河, 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名山大川、秀丽风光和古代遗迹背后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和文化渊源。对于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而言, 只简单地充当向导, 领着外国游客参观名山大川或古代遗址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还需要向外国游客介绍与自然风光相关的传闻轶事、风土人情、特色地域文化以及古遗址所牵涉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和地位。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 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 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 要想更好地满足外国游客求知、求解、求乐与求美的多元化旅游需求, 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 涉外旅游从业人员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英语功底和人际沟通能力以外, 还要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辽阔的疆土、多元化的民俗风情以及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有充分的了解, 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为外国游客进行讲解。要想培养出符合上述要求的合格的涉外旅游从业人员, 就必须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育。

三、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树立文化教学的新理念,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所谓文化教学, 就是要将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文化知识以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语言教学[2]。旅游英语中的文化教学既要涵盖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 也要涵盖我们的母语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际知识以外, 也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要想利用有限的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旅游英语教师必须对中国文化知识精挑细选并进行科学的汇总, 要将最重要的、外国游客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知识用英语传授给学生。这些文化知识应该包括:

1.中国的历史。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很多外国游客对中国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 教会学生用英语生动、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 有助于吸引外国游客、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名地都应该纳入旅游英语的教学内容。

2.中国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对中国人的思维影响最大的儒家学说以及道家学说、法家学说、墨家学说、兵家学说等及其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 如《论语》、《道德经》、《韩非子》、《墨子》、《孙子兵法》等。

3.中国的宗教。宗教在人类文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本身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给学生讲授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历史、主要信条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可以帮助他们向外国游客展示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现状。

4.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端午节等主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历史渊源等都应纳入旅游英语的教学内容中。另外, 教师还可以将中西方类似的节日加以对比, 例如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中国的中秋节与西方的感恩节、中国的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中国的清明节与西方的复活节等, 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

5.中国的饮食文化。品尝各地特色美食, 了解美食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 包括茶文化、素食文化、药膳、面食、酱醋、陶瓷餐具等在内的中国的饮食文化对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给学生用英文讲授中国八大菜系、各地经典小吃、中国茶道、基本茶类、中国酒文化、滋补药膳和中国瓷器等, 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未来更好地向外国游客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而且可以刺激旅游消费、有效增加我国的旅游收入。

6.中国的武术和书法。中国功夫享誉全全球, 中国的功夫电影更是风靡全世界。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 中国书法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魅力。用英文给外国游客讲述中国的武术流派、武学精神、武侠小说、甲骨文、古代书法大家及其书法作品等具有标签性质的中国文化符号, 不仅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而且可以弘扬中国文化, 加强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崇敬感。

(二)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目前, 我国旅游英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依然是课堂教学。教师不但是语言教授者, 同时还是文化引导者。教师必须在充分掌握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全面、科学地统筹教学内容, 既要考虑到理论知识的层次性, 也要兼顾知识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教师可以从词汇、句子、篇章等各个层面引入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教师还可以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鉴赏力和理解力。另外, 旅游英语课堂上的中国文化教学, 必须摆脱机械传授知识的弊端, 要注重语言的实用性。教师应将情景教学、任务教学引入课堂, 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例讲解, 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 尽量将书面化的内容转换成浅显、口语化的表达, 以增强旅游英语教学的真实感。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与模拟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参与模拟表演, 从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良好的师生互动, 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3]。

(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效延续课堂文化教学

中国文化深广庞杂, 要想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 以成功肩负起中国文化传播者的重任,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了要通过课堂讲授帮助学生储备表达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思想、观念、事物、现象等所需要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以外, 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系统地自主学习政治、历史、哲学、艺术、饮食、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等中国文化知识, 积累带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英文表达。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交流、模拟导游、手抄报等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机会。

总之, 旅游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同时也是文化教学。要想更好地顺应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趋势, 旅游英语教师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以外, 还要积极利用各种手段将中国文化教育有效导入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2[R].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2:16.

[2]仇海萍.论旅游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168-170.

[3]冯小巍.浅谈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 (3) :147-148, 157.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2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文化(半)隔离机制

所谓文化隔离机制,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和文化交流中使本民族文化定型、传、就承发 展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制恒系统。隔离的古义,一是指保证本民族文化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对独立地形成和发展;二是指在 发生文化交流的情况下,要求外来文化或按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加以改造,或摊拒不被改造 的外来文化。总之一是保护,二是排斥,也是一种保护,改造于保护和排斥中显示出隔离.、犍陀罗艺术

所谓犍陀罗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专有名词.乃印度佛教艺术之一派。又称希腊佛教艺术。以印度西北部犍驮罗地方为中心而发展,即亚历山大侵入印度后至贵霜王朝灭亡,盛行于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会合区域之佛教艺术。由於希腊人对神的观念不同,他们认为人神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中天国的英雄女神和人世的形像是一致的,在此观念下工匠塑造神的形像,在当地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下,自然地与佛教的精神相交融,产生了最早的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犍陀罗深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当地的造像风格略带有西方雕塑的特色,强调自然的写实性,外观上则是高鼻,深眼,卷发,嘴上有八字胡的佛像和通肩式大衣的造型,有的佛像甚会表现肌肉线条.4、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斗拱

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由斗、栱、翘、昂、升组成。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

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二、辨析题(10分)

我们的出发点是: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民族生活的样法是根本大同小异的。……我们拿历史的眼光去观察文化,看见各个民族都在那生活本来的路上走,不过因环境有难易,问题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来的不同,到的时候有先后的不同。(胡适《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三、问答题(15*4)

1.中国传统文化充斥着世俗理性的精神。请谈谈这种世俗理性精神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布局中中国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简述魏晋玄学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魏晋荒乱的政局及士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使山水审美进入到了自觉阶段,并带来了山水意识的历史性捩转。自然山水摆脱了之前的神秘、功利、理想色彩和背景衬托地位,成为文艺作品中独立的审美和创作对象,促发了山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带动以自然美的美学思潮,间接影响皇家园林及城市私园。兰亭之类具公共园林性质的园林的产生。促进造园技术和手法的进步,也促使园林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3.印度佛教壁画以本生故事为主流,而汉地佛教壁画(包括石刻)由隋唐起转向以经变故事(净土变、维摩诘经变、报恩经变、地狱变等)为主流。

(1)请举例说明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两者的差异。

本生故事就是讲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前世中无数次修行转世的故事。有关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大多是以古代印度、东南亚诸国优美的神话、童话、民间故事为底本。如世尊的初发心;而经变故事就是以图像的形式来说明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经变画与北朝时期流行的本生、因缘与佛传故事画不同,它们不是提供给僧侣们坐禅观想用的,而是为了向信徒们宣扬佛经的真正内涵。如《观无量寿佛经变》。简单来说一个以文字的形式,一个以图画的形式。

(2)通过这种转变,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大河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唯一一个没有断绝的文化,始终有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转化,常常能够为我所用。不管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我学习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还是民间的各民族相互交流,如历史上屡次出现的北方民族大融合。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如同佛教之于中国,发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为我所用的智慧。当然,壁画主题的转变除包容性和为我所用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空洞的说教,同样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而且中华文化善于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这种转变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我所用,实用性,和通俗性。

4.请结合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理想文化景观的理解。

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风水贯寄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从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营造,几乎无所不在。

风水的很多基本思想是前人长期经验的积累,不仅合理而且实用。这是最值得吸取的部分。

传统文化景观里包含了很多风水理论中有价值的成分,考证、吸取并古为今用是正确的态度。

中国城市旅游文化事业浅析 篇3

关键词:城市旅游文化新世纪旅游形象定位

一、城市旅游形象以及发展方向介绍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在大众心目中综合多种因素形成被广泛认同的、独特而又实质区别于其他城市旅游的较为稳定持久的多样性形象影响和评价。很多人认为,它不只是包括城市当中的旅游者在旅游城市的过程中由于对城市环境、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还包括城市在那些未到达人们心目中所形成的总体印象。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跨国酒店集团日益面临多元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跨国酒店集团能否跨越文化障碍并提升酒店集团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对于跨国酒店集团的国际化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跨文化管理也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城市旅游形象是由景区、文化和历史等因素共同组成的。城市旅游形象核心在特色。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定特征,如地域特征、人文特征,但特色必须是该城市所特有、它城所没有或远远不能与其媲美的特征。这种特征往往深深植根于该城市地理环境背景中,本文主要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的自身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其定位条件,透析城市旅游形象的多元性与阶段性,并据此提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其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二、以两个城市为例,具体分析中国旅游文化的全景

(一)青岛市旅游文化发展

1青岛城市的旅游文化定位

很多年以前,会展行业在青岛并不是很发达,规模性展览也不是很大,但是由政府出马对该产业的支持性和产业未来的规划发展做出了更为具体性和更出色的规划,作为基础性发展的首当青岛国际啤酒节,经过多年的潜心打造,培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产业。所以说,每个城市都要依据本城市的资源条件,选择性的利用该城市的优势产业,凭借城市会展业发展的有利情况,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会展旅游文化类型,并且脚踏实地地对会展旅游业规模进行更深层次的规划,加快速度发展一批独具品牌效应的会展文化和一批具有专业性水准的和竞争实力的会展旅游文化公司。更出色的实施品牌战略和逐步扩大规模的基础。

2旅游特色的方向

大家都知道,汉诺威的经济实力不及法兰克福,而会展经济行业的发展上却走在了法兰克福的前面,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大巨头的强势竞争下,其他经济实力略微薄弱的城市必定要保持无比清醒的头脑,必须要相信:会展旅游市场的存在无比巨大的潜力,城市的发展总会分的一席之地,关键却是一定要做好该专业的特色性定位和规划,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性。著名的意大利乌地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是人们所说的“无名小卒”,但是因为全欧洲70% 的椅子生产能力在其周围100 公里范围内集中,其每年9 月份举办的椅子展都会耗费心力并举办的非常成功,最终原因,其实主要是因为该会展行业结合了本地的产业性特色,并尽可能的进行了恰到好处的专业性特色定位。再比如说,众人皆晓的美国的底特律,每年仅仅依靠一个大型的汽车展展览会,然后一众小型展销在每年中频频展出,并且基本都是围绕着汽车这个单一的行业配套开展,也同样非常成功。相较于国外,国内的博鳌、东莞、义乌等地会展经济中心的成功发展也同样印证了这一道理,所以说,像青岛是中国著名的家电制造之都,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在这方面做一些比较专业化的展会。

3区域覆盖分析

以青岛目前在全国的竞争力来说,区域覆盖华北及辽宁,韩国是比较合适的,但在某些专业展会上,是可以覆盖全国的。

总而言之,各城市要找准自己发展旅游文化的特色区域性定位,就必须要对国内会展的发展趋势和各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会展文化行的发展实力做出鲜明对比,充分证明当地的综合竞争力是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

4城市旅游文化形象定位的因素探讨

城市旅游文化形象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工程,是每个城市的会展品牌的有机整合,也是一个城市展览的专业特点。会展服务等因素,以及城市展览的所有方面的整体性能是由城市形象的相互作用形成并显示。城市会展形象是城市形象的一个功能,是城市形象的一个子系统。城市会展形象可以增加吸引力和城市会展业竞争力,帮助建立国际品牌展示城市;根据该公约的城市形象,发展方向,政府可以通过城市会展业确定城市会展营销的发展计划和部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规划;企业可以制定正确的和有效的博览会开展营销活动;城市会展形象会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参展商,可以增强人前来参加市信心的展览活动,可以间接地促进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明确展示图像可以的城市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促进,会展业在城市会展形象指导,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城市会展旅游文化的形象建设,涉及到了到一个城市的建设、制度和文化背景以及传承、旅游、餐饮、交通、物流等行业, 并与城市当中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及其相关的联系, 这就要求政府可以从一座城市的整体发展的方向入手, 在进行会展文化城市旅游形象的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还需要统一规划与协调塑造一个独特又美好的城市的会展形象。

也许目前青岛给外界的会展印象还仅限于啤酒节,作为中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又有靠近日韩的地理优势,青岛可以在进出口商品展览上有自己的作为。

(二)武汉市旅游形象定位分析以及旅游文化发展的综合评估

如果一座城市想要更加吸引旅游观光者,就首先要推出最佳的旅游规划,必须找准这座城市的最佳定位,打造特有品牌,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氛围,在潜在旅游消费者心中树立优良声誉形象,但是,这往往非易事,这些定位性分析需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1城市独具的空间效应

一座城市独具的空间效应为一座城市旅游文化形象定位之根本。城市区位性因素多年以来,一直是每座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空间条件,是每一个旅行者心中对一座城市可进入性的首要判断条件,它体现“旅速游缓”的最佳效益原则。武汉市位于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交汇处,是湖北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也位于中国的中部核心地带。

2地方旅游文化背景的渗透于城市之中

地方性的旅游文化发展背景深深地的渗透在城市旅游文化形象的基础性定位。每一座城市的具体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不一样的,作为地方文化背景浓厚的一些旅游性城市,都印刻上古代、近代和现代文明的厚重烙印,每座城市不同的旅游“卖点”正式不同的文化背景。说到北京,可以想到它浓浓的京味;说到上海,人们也马上想到那是一座“海派”城市。而武汉呢?有人说,由于它“九省通衢”的特殊

地理位置,“五方杂处”、“兼容并蓄”,说到它的文化个性,则很难用鲜明的话语来概括。其实,武汉是一座具有3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全国建城最早的特大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武汉也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其文化的特点就是没有自己的特点。武汉位居中国中部,接待的是南来北往的客,吃的是天南地北的菜,什么衣服好看就穿什么衣服,喜欢谁就认谁。冲撞之后是包容与改造,拿来之后成为自己的主义。武汉的文化个性体现为左右逢源、亦南亦北。

3资源禀赋的直接吸引作用

這是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关键。武汉境内江流、湖泊、绿树青山密布,自然风光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璀璨夺目,拥有上百处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特别丰富。武汉拥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殷商盘龙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鄂军都督府旧址、中共八七会议旧址、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武汉大学古建筑。武汉有国家4A级旅游景点4处:东湖风景区、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和归元禅寺。

4具有针对性吸引作用的特色性产品

具有针对性吸引作用的特色性产品作为城市旅游文化形象定位中的一个着重点。一个城市仅仅依靠有资源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旅行者的旅游出行不会单纯满足于简单的观光,简单的游山玩水、简单的旅游性购物,而且还需要从中获取更多具有意义的知识,此外还要能提供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更多的文化背景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需要不同的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来吸引他们,正是这种特色和新奇能吸引游客而且能为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像著名旅游城市青岛,为国际知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东方瑞士”的美誉。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灵山秀水、精致和谐。素有“千湖之城”之称的武汉湖泊星罗棋布,丰富的水资源,一市之中三镇对峙;武汉杂技、横渡长江活动、武汉之夏,种种都是武汉特有的地理文化环境创造的独特资源。武汉是最市民化的城市,“过早”和“笑靥”不光是本地人,外地人也不少,又如吉庆街、汉正街的人间百相,凡此种种都已成为外地人感受汉味民情的重要旅游窗口,有的人不光为此来到这里,更是想看看这里的文化。

5政府行为的导向决定功能

这是城市形象定位难点。曾一度有这样一句流传:武汉是中国最大的县城,据说这句话起源于国务院前领导人对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询问“武汉像不像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回答。2003年,5万辆武汉人称之为“麻木”的人力车在武汉街头彻底消失,市政府以最小的代价把这一流行于县城的交通工具从武汉“摘除”了出去。这一举措使得武汉的市容市貌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总结城市旅游文化的本质与发展

旅游文化的概念被众人明晰之后,“旅游文化的发展规划以及策略”是旅游文化中的最为核心之处便顺理成章的成立了。创意创新的本质全全在于寻求更为突出的特色和差异,这与旅游文化的根本是一致的。

一般旅游主要是从寻求旅游资源的多种角度出发寻找独特性,不断挖掘并考虑了旅游文化市场中的需求性和竞争性之间的关系,落脚点依然不能脱离有关资源的关系。文化旅游产业则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思想的束缚,并且能够综合多样性的因素,这其中包括,环境、市场、社会背景、资源等全方位进行创造。离开了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最终将会失去一定的生命力。

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旅游开发研究 篇4

1.1 目前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不同认识

目前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并没有一个统一而完整的定论,从1997民族传统体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批准设为体育学下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在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中提出“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这一培养目标。但大部分的学者经过研究讨论,这一学科体系的自身建设目前只集中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建设中,国内对该学科的研究又大部分局限在一些武术方面的探索,单一且重复,局限于项目和技术本身,即使是武术方面作为课程内容的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形成还有相当的差距。受其官方主导思想影响,我国长期以来把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主干,替代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其它丰富内容的整体,以拳种、套路项目为主要内容来代表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体系,使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陷入了一定的误区,造成了大部分人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影响了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研究,将民族传统体育认同于武术的人比比皆是。另外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专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也不乏其人,把民族传统体育分为“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两部分来用更是司空见惯的。就连目前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各大高校对其培养目标的设置也不尽相同,各大体育学院培养的侧重点是武术和传统养生,而类似于云南民族大学等综合类、师范类大学为代表的民族学校则侧重于培养适用于民族地区体育发展的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

造成以上不同认识的原因,除了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定义模糊和误解的因素外,还有就是各个部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发展角度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不可一概而论。

1.2 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

自从梁启超于1901年发表《中国史叙论》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后,1902年梁启超又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成为“民族”的最早记录。《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关于“民族”的词条认为“民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定义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某些民族在一定范围所开展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种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传承久远的)体育活动。它受民族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多在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开展,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体现出民族文化全面的、多方位、多角度特点。所以我们不能单独地理解为武术或者是汉族体育活动,李少杰、白腾飞在《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再认识》中将民族传统体育分为其它民族传统体育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两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又分为汉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两部分,但是从二者的民族体育项目来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由于受中国国情的影响,中华民族是指中国境内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集体,而我们经常说的民族有时也称其为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由56个民族开展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但是由于中国境内汉族人口最多、最广,少数民族比较分散,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分布区域广泛,通常因各民族的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各民族形成的传统体育运动,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

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

民族体育运动会是中华民族最重要体育运动会,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奥运会”,在中国的六大综合性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民族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中,民族运动会是为了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民族运动会全称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在1953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1984年正式追定1953年天津市第一届民运会为第一届全国民运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1982年第二届之后基本形成每四年一届的定制(见表1),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还要继续发展下去,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更丰富、表演更精彩的民族大会,是六大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中最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族体育盛会。

另外还举办了民族文化节、民族艺术周、民族大联欢、民族题材摄影展等等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观赏活动。民运会的比赛项目越来越多,竞技水平越来越高,竞赛规则越来越完善,第九届将于2011年在贵州贵阳举行,具体内容肯定有所变化,内容会更加丰富精彩。但是我们惊讶地发现,民运会的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较之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少了许多,据不完全统计,人们已收集到汉族传统体育项目仅300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670多个,根据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体育博物馆和原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所进行的调查,在中国大地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977种,目前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而且规模和内容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如此丰富的资源,只待充分开发。

这充分说明民族传统体育已经具备了旅游开发的条件,以地区为特色、以民族为特色已经与中国旅游事业有机的结合起来,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各种民族特色的表演项目,都是本民族、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节目,而且大家都抓住机会展示宣传,内蒙古骑马、射箭、搏克等民族体育项目对草原旅游的贡献有目共睹;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民族资源丰富的地方,相继开发出民族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项目,以极大地促进当地旅游;第七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云南省获得金奖的几个项目在运动会结束后,马上被邀请到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表演了四天,数以万计的观众观看了这些节目,如今就有很多游客会慕名到云南观看那些表演。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旅游观光,从而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

民族团结与发展的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事情,由于语言、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可以进行广泛交流的项目其实不是很多,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生活中相互交流较为广泛的项目,成为调节和带动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另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时起,民族问题就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一直把民族问题放在第一位来抓,少数民族运动会便是在这样的形式下产生的,且发展也较好,起点高,重视程度高。其次,目前在世界各地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热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举行的第30届大会决定的并于2000年在世界范围内实施的项目,旨在保护各国非物质形态的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其中中国的昆曲入选2001年5月18日公布的第一批,古琴入选2003年11月27日公布的第二批,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入选2005年公布的第三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使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1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要求各省、直辖市、地区积极挖掘整理、组织申报,建立了丰富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库,2006年2月国务院下发通知公布了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民族传统体育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内容。总的来说,民族传统体育已经初具规模,体系越来越完备,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地位也越来越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4 现代旅游业发展为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最好机遇

4.1 奥运会“蒙特利尔陷阱”结束的启示

由于现代的经济商业化运作,加上奥运会自身蕴含的经济价值,在美国人尤伯罗斯的运作下终于结束了奥运会“蒙特利尔陷阱”长期亏损的历史,洛杉矶奥运会美国原计划要耗资5亿美元左右,结果不仅没有出现亏空,而且盈利达2.5亿美元,另外还给南部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含旅游业在内的)的收益。此后随着奥林匹克商业运作手腕的日趋成熟,包装的日趋完美,其经济价值越来越大,据目前官方统计,历届奥运会收入逐年增大,1992年巴塞罗娜奥运会获利26.048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乔治亚洲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会为澳大利亚带来了63亿美元的收益;2004年雅典奥运会(提出“拒绝奥运会商业化”口号)后,但是希腊旅游的人数持续增长,2005年,希腊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110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2006年,只有1100万人口的希腊接待了创纪录的1570万旅游者,希腊从旅游业获得的纯收入在欧洲排名第四。另外,2008北京奥运会的完美闭幕,其中奥运会期间“来京旅游的440万海外游客,(中国)内地到京游客会达到1.5亿人次”。除了人数的增加外,一些比赛场馆,如水立方、鸟巢目前已经成为来京旅游人必经之地。这充分说明,大型的运动会加入人文因素可以形成新形式旅游,带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4.2 文化旅游成为现代新理念与新追求,加速两者的融合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消费理念与需要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因此近年来出现了“文化旅游”一词,文化旅游被概括为:“分为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活动,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等,必然成为现代人们所追求的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与形式,目前已经形成的民俗村、民俗节、民族表演等等民族传统旅游项目,成为吸引旅客,提高品牌,带动效益的首选活动,通过不断挖掘当地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传统的、原生态的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当地文化的建设、恢复也是很有益的。

5 建议

(1)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保护,积极发展,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地方特色,对那些有意义、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积极申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之后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利用。最关键的是不能只靠等国家救助资金,要充分利用资源开发创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旅游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逐步形成国家引导、自成规模、持续发展、重点保护、循环利用的保护、发展、增效的良性发展模式,从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2)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民族传统体育数量、种类之多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体育所不及的,但是真正让人们了解和接受的中国传统体育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开发综合的、新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和风格明显的多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发展保护和现代旅游业的开发都有重要的意义。

(3)成立专门的管理工作部门,负责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全面准确把握,不能顾此失彼,要武术、民间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和传统体育活动三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创造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资料库,既保护又发展,形成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

(4)运用地方力量,依靠地方民族传统体育的民俗特色,形成地方旅游优势,并逐步推广,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旅游业的结合,可以边开发,边应用,再总结完善改进,与地方其它有利条件相结合,建立学习、参与、互动和建议的发展模式。

(5)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专门的研究部门,利用现有的民族学院、大学培养更多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同时,学习体育院校开展的体育旅游,培养出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推动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

6 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越来越高,发展也越来越好。因其内容的丰富多彩、纯正的民族特征和传统的文化气息,加上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旅游业的新发展,开发“土得掉渣”、“原生态”和“草根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既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对保护民族特色、地域风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又带动了当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相应民族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同时对于促进民族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带动民族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少杰,白腾飞.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再认识[J].搏击.武术科学,2007(1):80-82.

[2]于学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3):27-32.

[3]胡幸福.论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天时地利人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80-84.

[4]韦晓康,赵志忠.浅谈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6(5):63-65.

[5]武冬.从学科的角度全面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学——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本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522-5525.

[6]吴泽萍.民族传统体育危机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75-87-88.

[7]李晓明,肖谋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地位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7(2):103-104.

[8]李鸿江.中国民族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7).

[9]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篇5

摘要:中国旅游经济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业要与世界接轨、走向现代化,必须以发展旅游文化为本,走文化型旅游经济发展的道路。旅游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旅游业要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新认识,深度挖掘旅游文化新内涵,从而构建旅游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业发展

中国旅游业在逐步走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步伐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要使中国旅游业利于不败地位,并能够脱颖而出,需要旅游文化的支撑,文化与旅游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

美国旅游学家曾把旅游动机划分为几种基本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和地位及声望方面的动机。日本学者田中喜一也把旅游动机分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旅游者求新、求知、求美的文化的动机是出自人类的天性,出自人类远方崇拜的特征。所谓远方崇拜就是人类对眼看不到、耳听不到的远方有一种天生的渴求和向往,生命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追求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生命本身正是在这种不断求取与外部世界和谐的审美感应的漫长过程中,获得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远方崇拜所产生的探险精神,是人类不断开拓前进的动力。

目前,在我国,具有强烈旅游欲望且具备承担旅游开支费用财力的大多数人还是城镇居民。对生活在被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包裹的大中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外出旅游更是大有成为生存必要措施的趋势。为调节在竞争中疲惫不堪、浮躁不安的心灵,避开日常生活中追名逐利的喧哗与骚动,许多城市中人选择到广大农村城乡中去,甚或深入到穷乡僻壤,从民俗所蕴含的传统中汲取智慧,通过对异地的人情物理的体验来充实自己。

(二)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旅游资源不外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是天赋的,但一般都经过人类的开发利用,将景观中的寓意和寄托着人类情感提炼出来,打上自己所处社会的文化印记,其中构成我国自然资源精华的名山大川,如泰山、黄山、峨眉山、长江三峡等景观,实际上已是人化了的自然,它与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已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人文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其固有的,重要的是进行保护和发掘整理工作。如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东方美女风采,给人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为之神往,武候祠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悲壮与概叹,弥漫着思古之幽情,极大地感染了旅游者。众多古迹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历尽千百年的沧桑而不衰,至今仍为旅游圣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之融为一体的名人名篇的永恒魅力。景以文显,文以景传,相互映衬,共同传递着强烈的旅游文化信息。

(三)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

号称“无烟工业”的旅游业,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它之所以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力于文化的因素,它根本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旅游业是以该国、该地区、该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取得收益的文化经济。相对于国外游客来说,旅游国独特奇异的民族文化、人文古迹更是令他们惊叹不已、流连往返。因此,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具不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实在关涉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与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我国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今天,我国旅游业初具规模,逐步从经济型旅游转化为文化型旅游经济,这也与人类旅游发展和世界旅游潮流相适应。目前,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方兴未艾,处于培育的初级阶段,是21世纪的旅游业主要发展方向。因此,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经营项目应以满足旅游者所购买的对旅游景点的精神文化享受为目的,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和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较好地解决旅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这既是与世界旅游接轨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旅游以文化为内核的历史传承。可以说,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核、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游客的文化素养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可预见,随着我国旅游业乃至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正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整个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及兴衰成败。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意识性、对象性很强的活动。人们暂时离开现实生活,进入另一个时空环境,感受迥异于常规空间的别样文化,追求文化享受与精神的升华。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是旅游业的基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认识。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不能仅仅从追求财富增加这一狭隘的目标上考虑,它应当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社会中给个个体的全面发展。旅游业固然是一个经济型的产业,通过对旅游活动的促进和向游客提供服务而获取收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活动的本质是文化性,出游的目的是增加社会阅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基于此,旅游业更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结合部,是将两者完全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产业。

(二)保持旅游地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保障

文化构成社会的人文环境,也可以成为“文化生态环境”或“文态环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旅游地社会文化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旅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享受,良好的居民素质和社会风尚都是宝贵的无形的旅游资源,能对游客产生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然而,我们应该承认,如同世界旅游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对于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

比如,由于个别旅游者乱涂乱画等行为,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万计旅游者的汗水、呼吸和踩踏,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迎合一些旅游者猎奇的需求,有些旅游接待地的固有文化被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失去其本身面目等。因此,必须对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给以高度重视,并对旅游地进行适当合理的文化调试,以保证其文化环境免遭破坏和污染,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经济活动中一个生产要素,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还是内含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半自然景观,都不再是可以任意无偿使用的资源,对他们的利用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不可复制性,对它同样要采取“只取利息,不动底本”的消费方式,以保证后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使用不受破坏。

对这类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带来的成本支出将是无穷的,也必将是永远的负效益。因此,开发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时,必须本

着“保护第一”的原则,杜绝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的破坏开发,适度开发旅游产品,保持资源的文化特性。

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想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必须深深植根于文化。

参考文献:

[1]谢贵发,华国粱.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6

特克斯县全县8 352平方公里的热土,绿野绵延、山川秀美、历史悠久,特克斯17.8万名各族群众主张偱道行事、躬行道德、唯道是行,推崇各个民族互相尊重、相互交流、包容发展。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以及全县33个民族心心相连、开放进取、团结奋进、共同为建成生态、人文、和谐、幸福特克斯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特克斯县坚持走“绿色崛起、富民强县“之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打响天山药谷、西域香料世界、原生菌黄金带、天山蜜源、养生杂粮、有机畜产品、八卦红苹果、绿色蔬菜“八张绿色名片”,追求绿色GDP,努力转变各族群众思想观念,促进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业态、空间布局,向生态文明转变,致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人文和谐的向往之城,使特克斯八卦城焕发出无限魅力。

今年,特克斯县将继续打造生态环境良好、人文环境和谐、文化氛围浓厚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向往之城和独具魅力的文化大县及世界级旅游精品目的地的目标,并以“宣传特克斯、推介特克斯、展示特克斯、提升特克斯”为宗旨,进一步提升特克斯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打造影响世界的文化旅游品牌,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富民。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在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兴起, 但对其概念却并未有准确的界定。1997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被确认。2003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 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非遗的范围划分为六大类:“口头传统, 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2006年6月我国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518项, 10大类, 分别是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手工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分析

在中国知网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为题名进行搜索, 共2172篇文章。通过对其整理、统计、分析, 发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旅游开发的适应性、非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非遗旅游开发坚持的原则、非遗旅游开发模式、非遗旅游开发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一) 非遗旅游开发的适应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是在人类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后, 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反思和寻根的结果, 这种保护实际上是“文化自觉”的开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保护, 还是传承发展, 中国提出16字方针:“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继承发展。”对比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方针, 显然更强调“传承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有要义。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过去的观光游、休憩游、度假游等已发展到比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旅游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 必须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然而, 非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旅游对于非遗的开发与保护又是一把双刃剑。科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遗的一种有效途径, 可以实现旅游与文化、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徐文燕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表现, 指出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 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2当然, 非遗的保护应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采取不同的开发和保护措施, 开发与保护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同时正确的认识处理好非遗与旅游的关系才能实现“双赢”的局面。近几年, 我国的旅游开发与非遗正往良性发展。

(二) 非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我国一些地方, “非遗”申报成功, 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如知名度的提高、吸引外资的力度加大、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等。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没有上升到法律保护、缺乏科学的保护方法和管理机制、没有系统的保护体系、全民的保护意识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本土性、整体性、避免商业化上。比如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存在着传承人日益老龄化、“文化土壤”流失严重、传承体系中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漠、立法工作滞后, 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产业集聚力低、缺乏必要的保护经费等诸多问题。又比如, 众所周知的古城丽江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 在现代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强烈冲击下, 逐渐面临着本地传统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同化或异化、旅游产业过于商业化、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与此类似的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同样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三) 非遗旅游开发坚持的原则

在分析了四川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及其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发现, 开发非遗应以乡土化、因时因地制宜、体验性为原则, 保护为先, 注重开发、分类保护开发、创新发展、建立并完善保障机制。龙先琼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完整把握其历史环境遗存、传承载体和精神内质三个内涵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区域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性、保真性和系统性三个重要原则。3具体来说, 是要突出特色、关注游客体验要求, 遵循原真性保护、整体性、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性继承为主, 资源性质优先原则是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同时在多次的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过程中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制定发展战略时应本着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原则。

(四) 非遗旅游开发模式

现代的流行艺术追根溯源都是从原始艺术发展而来,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只是因为传承手段古老, 社会环境又不断变化, 而导致逐渐失传。因此,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为文化产品, 使它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使之一定程度的商业化也是对非遗很好的保护开发手段。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 刘丽丽提出了静态利用和活态利用相结合、观光利用和品牌塑造相结合、点状利用和带状利用相结合、常态利用和节庆式利用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模式。4在根据非遗旅游开发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进行针对性研究分析后, 笔者认为推进本土化, 培养文化传承人, 充分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民族民间文化, 可以促进文化、旅游、教育的互动发展。将非遗传承人纳入旅游产品体系, 采取非遗传承人与旅游景区合作、与潜在旅游者结合的方式参与到旅游开发中, 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展示、保存和发扬光大。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比如生态旅游开发、原生地静态及活态开发、原生地综合、异地“集锦式”、依附式开发等开发模式。而在具体的实地应用上, 旅游地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提供多方位的展演舞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旅游、引入数字化和创意元素, 深入挖掘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旅游产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名称权的保护机制。5

(五) 非遗旅游开发保障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作为主导, 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协作才有可能实现。“强化政府客观管理, 建立法律保护体系、完善协调保护机制, 以开发促保护、加大文化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遗产保护的认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拓宽开发与保护途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增强国际竞争实力、拓展旅游教育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6例如, 民间手工艺的继承及生产工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紧密相关。部分手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定消亡, 因势利导, 动静结合、以人为本, 重点保护传承人、加强研究, 完善保护体制、扩宽渠道, 以开发促保护、营造氛围, 全民参与是非遗旅游开发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机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的现状与研究势态分析

总体来看,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然而要实现文化旅游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以下方面亟待加强:

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不应当仅仅限于学术的研究范畴, 应当从“文本”到“实证”、从理论到实践。将学术研究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

第二, 缺乏科学有效的市场调查及评测体系, 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顺利实施。

第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全民参与意识低, 缺乏文化归属感。

第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 谁拥有文化解释的权利。

目前,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我国正逐渐以更高的角度正确认识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任重道远, 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但我们始终相信, 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 一定能实现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

注释

11 .刘强.中国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B4 OL].[2006-06402].http:∥news.xinhuanet.com4politics4.

22 .徐文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分析[J].世纪桥, 2010 (35) .

33 .龙先琼, 蒋小梅.旅游开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土家族为个案[J].吉首大学学报, 2010.

44 .刘丽丽.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用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11.

55 .刘桂兰, 刘楠霞.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探析以河南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8

赤水市位于东经105°36′35″、北纬28°17′02″, 地处黔北边陲的赤水中下游河畔, 西北与四川省古蔺、叙永、合江三县交界, 东南与习水县接壤, 历来为川黔边界贸易纽带、经济文化重镇, 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 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黔北明珠”之美誉[1]。全市幅员面积1801平方公里, 辖9镇5乡3个街道, 100个行政村, 22个社区, 总人口约30万人, 居住有汉、苗、土家、仡佬、布依等26个民族。城区建成区面积7.4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8万余人, 城镇化率达42.6%;全市森林面积206万亩, 森林覆盖率76.17%, 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 景区富氧离子含量达32000个/cm3;耕地面积20.35万亩。赤水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010年8月赤水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是“国家地质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侏罗纪公园”和“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 被中外专家誉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它因美丽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 前期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制胜而扬名中外, 现在因钩沉抗战时期大夏大学 (今华东师范大学) 西迁赤水办学这一“大夏西迁”“文军长征”史诗而声名鹊起。2012年10月遵义市首届旅发大会在赤水成功举办。虽然赤水文化、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但赤水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够, 旅游综合实力不强, 国际影响力与“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这一称号实难相称, 文化基础转化为税收、旅游收入等硬实力的能力不足, 距丽江、平遥等地存在一定差距。本文试从文化产业安全角度进行研究, 梳理历史现状、剖析问题成因, 结合实践给出对策。

1 赤水文化基础分类

1.1 以丹霞地貌为代表的世界遗产文化。

被称为“丹霞之冠”。赤水丹霞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 其面积达1200多平方千米, 占赤水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 是我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为我国第八个世界自然遗产项目。2012年4月, 赤水丹霞被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2], 划分为大同-丙安园区和两河口-元厚园区, 形成了“丹山”“碧水”“飞瀑”“林海”有机结合的丹霞景观, 从形式美学的角度和传统文化的视角, 丹霞地貌具有突出的丰富多彩的山石单体形态美, 山群疏密相生、组合有序的空间结构美, 山块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韵律美、丹山-碧水-绿树-蓝天-白云组成的色彩美。而从意境美学来看, 赤壁丹霞的崇高与险峻, 造型地貌的神奇与精绝, 山水田园的雅秀与恬淡, 沟谷茂林的幽深与清静, 云遮雾障的奥妙与奇幻, 使得丹霞地貌获得非凡的意境美。同时, 丹霞地貌的景观美推动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建设, 孕育了一系列专属于丹霞美学描述的词汇。如“丹霞”本身就是一个最富有美感的词汇, 还有形容红色陡崖壁的“赤壁丹崖”, 形容丹霞山水组合的“丹山碧水”, 形容丹霞壶穴的“紫府洞天”, 形容丹霞山块的“万古金城”等。[3]

1.2 以自然山水为标志的天然园林文化。

以赤水大瀑布、四洞沟、五柱峰、佛光岩、红石野谷、中国侏罗纪公园、桫椤自然保护区、燕子岩国家级森林公园、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十大自然景区和36个独立景点为内容的天然园林文化。还包括尚未开发的国内罕见的十一叠瀑布群的狮子岩景区, 宝源梯田等自然景观。赤水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签和上述景观的自然美, 充分展现着中国传统山水田园文化的独特魅力。

1.3 以长征、党建为双核的红色文化。

包涵以全国独有的“四渡赤水”的辉煌历史标签和文化印记的长征文化, 以元厚、丙安等地红军渡口及黄陂洞、复兴场战斗遗址为基点、以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名的红军烈士陵园为依托的的红军长征遗址文化;以贵州省成立最早的共产党组织—赤合特支 (1929年成立) 为代表, 石顶山武装起义旧址为基点的党建文化;以2010年5月初, 首开全省先河的两河口乡党委班子公推直选试点工作 (贵州全省三个党委班子公推直选试点之一。公推直选班子成员职位共9名, 其中党委书记1名, 党委副书记<乡长提名人选>1名, 专职党委副书记1名, 其他党委委员6名) 并取得实效的新时期党建文化;以及以民营龙头企业“红赤水”公司为代表的做大做强党支部、实施“知感恩天下宁、知感恩企业兴、感恩离财富最近”的感党恩教育企业党建文化。

1.4 以“大夏西迁”为图腾的抗战文化。

抗战时期为保存中华文脉实施文化抗战, 大夏大学 (今华东师范大学) 由上海西迁赤水, 浙江大学由杭州西迁湄潭, 共同构成了迁徙近7000余里的“文军长征” (彭真语) 双壁。二者在抗战文化史上交相辉映, 共谱一曲可歌可泣的史诗画卷。今存大夏大学办学遗址文昌宫和赤水一中等。

1.5 历史沿革而成的古镇文化、盐运文化和北宋墓葬文化。

包括大同古镇、丙安古镇、元厚古镇、复兴古镇及其所属明清江西会馆等。“对一个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 并强加给他们某些限制, 而这种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4]。

1.6 涵盖太极、游氏武术在内的本土武术健身文化和以白水鱼、叉洋芋等本土特色菜系为核心的饮食文化。

赤水太极、游氏武术均在贵州乃至全国保持着一定影响力, 并在赤水活跃着两大活动群体, 引领着赤水广大市民的健身运动和各类文化演出活动。当前饮食已经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 成为地域文化的另一种诗意表达。赤水菜, 属巴蜀文化和黔北文化的糅合范畴。豆花、猪儿粑、烤鱼、烧烤、汤圆、叉洋芋等风味独特、品种繁多的名小吃, 与“乡土酒水筵、熊猫竹笋筵、恐龙桫椤筵、赤水河鲜鱼筵、丹霞野菜荤素筵”构成赤水六大名饮食系列。

1.7 以公益行动为特色的慈善文化。

包括以赤水市政协教育基金会和团市委为龙头开展的捐资助学公益活动;以赤水市委宣传部、旅游局为主办方、贵州君诚集团、桂源大酒店为承办方举行的首届“世界慈善大使中国区冠军总决赛及颁奖盛典”大型慈善公益活动;以市政府引导、共青团介入、企业家重点帮扶、乡镇党委政府广泛参与的, 以关爱贫困山区留守儿童 (中小学生) (一对一学费帮扶和往返校园安全保护) 为主要目的的“阳光天使”守护行动。

1.8 以苗族民俗和当地民俗为载体的民族传统文化。

包括香火、杀圈门猪、杀年猪、打母猪鬼、婚礼芦笙舞等习俗和踩山节、火星节等传统节日。

1.9 以党委政府定期主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广场演出文化。

赤水自2010年开始, 结合当下形势发展政策需要, 按预定政府部门分工, 每月定期在香樟林文化体育广场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开展以学习政策、宣扬法规、展示形象、欢度节庆为内容, 以反映本地风土民情和红色传承的相声小品、戏曲歌舞、诗歌朗诵、武术表演为形式, 惠及民生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每次都吸引着上万名群众和游客观看、参与和互动, 收到良好效果。

1.1 0 以创建“平安赤水”营造和谐稳定环境的法治文化。

通过开展普法教育、严打行动、法制下乡、全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联席会议、中小学生 (留守儿童) 校园往返安全现场会、“阳光天使”守护行动, 叫响“依法治市”、“赤水政法”及“赤水公安”等法治文化品牌, 促进法制教育的开展, 为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营造守法懂法、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

上述10种文化, 构成了赤水大文化或者广义上的赤水旅游文化, 成为赤水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基础。

2 赤水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赤水文化软实力较弱, 缺乏“大文化”视野。

未立足于“世界的赤水、中国的赤水”这一全球视角和宏观站位来制定“文化强市”高端战略, 导致文化软实力的顶层设计严重不足。对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强, 没有达到“握指成拳”的效果, 形成了类似于“九龙治水”、各自为战的局面, 大而弱、广而浅, 这直接导致了对游客的文化吸引力欠缺。吸引力不足, 则引不来游客。

2.2 每一处文化都未能掘井及泉。

挖掘和利用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强, 对资源的运用未做到挖深坐实, 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文化对旅游产业转化带动力较弱, 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尚处初级阶段。无论从文化资源和本地旅游产品, 都缺乏高端包装与精确的市场定位。

2.3 文化旅游体制不顺不畅, 存在多头管理、令出多门、互相掣肘现象。

赤水旅游业就存在赤水市文旅局、风管局、桫管局、旅发公司等主管部门, 各部门分工彼此界限不明、职能多有交叉, 不利于对旅游文化资源实行统一开发利用和保护。

2.4 赤水作为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 其旅游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尚存在一定差距, 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文化软实力较弱。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人们对该目的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 是对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信综合[5]。旅游形象是游客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判断依据, 是吸引游客之本同时它又对潜在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是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手。目前国内学者及旅游部门对旅游形象设计大多数集中在国内、辖区内某一景区的旅游形象设计和塑造上[6、7], 缺乏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包装和塑造。当前旅游业已结束了依靠单一要素来吸引客源的阶段, 进入到了主要依靠旅游地形象招徕客源的阶段。著名的旅游胜地往往都凭着独特而鲜明的旅游形象吸引着大量游客。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独立鳌头;“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让云南的旅游产业驰誉全国。赤水的城市形象应是历史与现实交织、自然与社会融合的赤水文明, 可以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来代表, 但赤水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 打出独具特色的促销口号。

2.5“重山水轻文化”的现状依然存在, 对文化资源的运用尚未盘活。

赤水在发展旅游业, 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 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 忽略了文化软实力建设, 缺乏城市之魂。这也是与丽江、平遥、凤凰等旅游业发达城镇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明举办的“世博园”、杨丽萍领衔主演的“印象·云南”把云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介绍给了全世界。“四渡赤水”史诗般的活剧、“文化抗战”涅槃性的图腾, 都因缺乏文化支撑而未能够对广大游客进行本应是荡气回肠的场景重现。“旅游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必然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之上”[8]。

2.6 星级酒店、高品质宾馆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提升游客接待能力, 满足不同游客入住的需求。

城市文化夜市未做足做强, 缺乏留人留心休闲旅游的向心力和吸引力。

3 赤水文化产业受到外部竞争与冲击

由于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文化软实力概念缺失, 对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 保护力度较弱, 致使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被周边县市所巧取、豪占和蚕食, 多年来所积累的文化成果被窃取, 文化品牌和旅游形象遭到削弱。

3.1 习水的“威胁”。

临县习水正在形成以土城为依托, 以四渡赤水纪念馆为龙头, 整合中国女红军纪念馆、毛泽东住居、红三军团驻地旧址等红军长征遗址, 成立了“四渡赤水研究中心”, 并举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88周年”纪念活动, 在“四渡赤水”这块红招牌上深深地铬下了“习水印”。

3.2“丹霞谷”之殇。

周边县 (市) 某企业通过网络、电视、旅行社等打出了“中国丹霞谷”谷旅游度假区这一专属赤水的品牌, 巧换概念, 致使不少游客都误以为“赤水丹霞”在习水三岔河, 致使本市享有国际赞誉的生态文化品牌被抢用。

3.3“盐运”之痛。

赤水河是川盐入黔的必经之地, 赤水河运文化源远流长, 赤水河全域八大古镇赤水就占了四个。但习水县却紧紧围绕赤水河, 逐步建立起“赤水河盐运文化陈列馆”、“赤水河航运文化展览馆”等, 而赤水市的赤水河盐运文化资源正在丧失怠尽。

3.4 九支“分羹”。

四川省合江县九支镇与赤水市一河之隔, 由于低廉的客房价格、较少的税费和灵活的市场运作, 不断分流赤水的客源市场, 随着2014年赤水至泸州的高速公路贯通, 或将形成游览在赤水, 消费在合江、泸州等县市的现象, 造成“赤水塌陷”旅游业危机, 导致“通道负效应”。

4 在文化产业安全方面的实践

4.1 策划“赤水大讲堂”系列文化讲座, 举办“赤水市文化软实力高层论坛”。

2012年, 该市先后邀请著名国际政治问题专家、中央军委总参军训部研究室主任王志俊大校、百家讲坛主讲、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光明日报经济部主任童怀、第二届 (2012年7月) 国际软实力学术研讨会大会主席、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教授开展多类讲座, 在赤水举办“赤水市文化软实力高层论坛”, 为赤水市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核心竞争力把脉建言。上述系列文化活动, 既为赤水带来了国内外学术领域最新人文成果解放思想开阔视野, 有效提升了赤水文化软实力水平, 又为赤水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聚焦和关注。2012年12月17日, 上述系列文化活动成果被光明日报、人民网和贵州新闻联播以《赤水:呵护红色的家园》为题进行专题报道, 引发广泛关注。

4.2 成功引进主题为“美丽博爱、力行慈善”的2012世界慈善大使中国区冠军总决赛暨颁奖盛典在该市成功举办, 提升城市形象。

世界慈善大使中国区冠军总决赛暨颁奖盛典, 既是一次倡导真善美的公益性慈善活动, 是一次展示赤水魅力、提升赤水旅游品位、丰富赤水旅游文化内涵、提高赤水知名度的对外宣传活动;同时也是一次让企业界人士了解赤水、投资赤水的招商活动。既成功营造了赤水荣列中国四大选美城市 (新丝路模特大赛决赛主办地杭州、世界旅游大使大赛主办地上海、世界旅游小姐大赛主办地海南、世界慈善大使大赛主办地赤水) 的新概念, 有效提升城市品味和国际文化竞争力, 又向世人提炼展示了赤水“山美水美人更美、形象美心灵美”这一“慈善之城”的核心品牌。

4.3 促成华东师范大学 (原大夏大学) 与赤水市开展校地合作, 推动“抗战文化”实质转型惠及当代。

赤水深入挖掘赤水市“大夏西迁”、“抗战文化”、“文军长征”文化品牌, 利用华东师范大学及校友会资源和上海对口帮扶遵义契机, 为赤水借脑借智, 深度开拓上海市场。

2013年1月21日, 赤水市在上海与华东师范大学正式签订了《华东师范大学与赤水市人民政府合作意向协议书》。协议书分为教育交流合作、修缮文昌宫和建成“大夏大学赤水纪念馆”、帮扶赤水若干项目等三大部分。一是在加强教育的交流合作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授予赤水市“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政策允许范围内, 优先录取赤水推荐的第一志愿优质生源为全日制本科生, 为赤水开展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培训、研修与学位教育提供条件;指导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等其他基础教育研究项目;通过网络手段指导赤水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赤水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实习基地”;按赤水希望在赤水开办以旅游专业为主的分校。二是在修缮文昌宫和建成“大夏大学赤水纪念馆”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负责收集大夏大学校史资料, 设计、修建“大夏大学赤水纪念馆”;赤水负责收集大夏大学在赤水的文物资料, 以及纪念馆的征地、拆迁工作。三是初步拟定的对口帮扶项目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在赤水建立专家工作站, 帮扶赤水发展;为赤水发展经济引进项目, 参照浙江大学帮扶湄潭县的方式帮扶赤水教育。至此, 双方共同掀开了各自文化历史上的新篇章。

4.4 开展旅游体制改革, 理顺旅游发展体系。

2012年底, 赤水市政府新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 将赤水市文旅局、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世界遗产管理局、中国丹霞地质公园管理局管局、桫椤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旅发公司等职能部门统一合并合署办公, 统一调度整合资源, 收到初步成效。

4.5 开展公益行动, 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在天台镇、两河口乡开展“阳光天使”守护行动关注山村留守儿童试点工作, 并召开全市中小学生 (留守儿童) 校园往返安全现场会推广经验。在天台镇绘制所有学生住宿点的路线图, 设置路队长跟控管理, 通过政法综治力量对学生上下学路线实行全覆盖巡护, 切实保障学生安全;对无监护人独自在家学习生活的留守儿童, 指定乡村干部、邻居为代理监护者、志愿者, 并纳入乡镇考核, 切实保证孩子人身和学习安全;在两河口乡, 实施通过政府引导、团委跟进、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助学、学校村镇管理、学生受益的发展保障模式, 吸引海内外爱心人士推行一对一捐助关爱山区贫困中小学生 (留守儿童) 。

4.6 联系中国烹饪协会以最优惠政策申请赤水市“中国美食之乡”挂牌。

当前饮食已经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 成为地域文化的另一种诗意表达。赤水菜, 属巴蜀文化和黔北文化的糅合范畴。豆花、猪儿粑、烤鱼、烧烤、汤圆、叉洋芋等风味独特、品种繁多的名小吃, 与“乡土酒水筵、熊猫竹笋筵、恐龙桫椤筵、赤水河鲜鱼筵、丹霞野菜荤素筵”构成赤水六大名饮食系列[9]。目前, 该市正在准备相关申报材料, 进入“中国美食之乡”申报程序。

4.7 做强做好法治文化, 化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维护赤水旅游城市所必需的文化旅游安全环境。

该市多次召开化解矛盾纠纷信访维稳推进会, 发动全市100余名基层政法维稳干部集体智慧, 要求每名与会者以一个字总结自身信访工作对策体会, 并上报自身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事例, 将之总结成“化、诚、和、稳、情”5字工作法和“四抓”机制, 来进一步推动各乡镇信访维稳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实兵演练, 有力的提升了广大政法、维稳、综治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应急处突水平, 为来赤水旅游旅客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

5 关于文化产业安全的几点思考

5.1 提炼文化精髓、打造文化品牌高地。

赤水可借鉴余庆“四在农家”模式, 把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慈善文化及党建文化结合起来, 提炼出一句话、一个字, 来涵盖赤水的全貌和纵深。如用“璀璨赤水丹青画卷”来贯穿赤水的文化历史和山水现状, 用“慈善之城”这一“善”字概括赤水, 既有赤水河以“上善若水”涵盖“美酒河”“英雄河”韵味的道家意蕴, 又有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天下为公”的红色传承, 还有抗战文化的“保存中华文脉”这一大善壮举, 更有赤水人民张开怀抱“友善”八方宾朋的热情豪迈, 体现出赤水人“山美水美人更美心更美”这一大“善”特质。

5.2 立足基础教育和高端教育, 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市优先发展的位置。

从战略层面、学术层面、管理层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学术优势, 建立市级智囊团和智库, 及时贯彻落实双方达成的校地合作协议。有效提高城市国际学术影响力, 进而提升国际形象与竞争力;持续加强“阳光天使”守护行动的范围和广度, 把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落到实处。

5.3 凝聚赤水十类文化, 提炼“赤水魂”———即城市精神, 才能实现“安乐水” (赤水河古称) 畔“赤水梦”。

一个有信仰有灵魂的民族才有希望。同样, 一座城市只有具备了城市精神, 有了精气神, 才能实现各项发展目标。

5.4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不断加大对赤水文化软实力平台、载体、传媒、产业的投入, 站在“世界的赤水”角度, 从信息化方面增强赤水传播力和竞争力, 加强城市形象设计, 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旅游话语权的能力。

5.5 结合当前流行的“临空经济”概念, 整合交通资源, 对航空、航道、公路及信息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顶层设计, 打造赤水“立体交通”, 做强叫响“多维赤水”。

赤水地处重庆江北机场、泸州机场、贵阳机场、遵义机场和在建的仁怀市茅台机场中间核心区域, 是天然的“临空经济区域中心城市”, 能有效弥补陆路交通不足, 可充分利用六大机场航空资源辐射全国, 通过产品输出和游客输入, 进而带动自身腾飞;赤水港作为贵州唯一一座接入长江港口, 水运潜力和优势无以伦比。把赤水纳入“水陆空信”四位一体格局中发展, 就会盘活更多资源, 实现赤水利益最大化。这里的“信”是指的信息化。现代旅游业是以现代化技术设备、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为基础的供应链体系, 具有传统旅游业没有的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性和高知识性[11]等要素特征。

5.6 加强与合江县九支镇的联系, 实现跨省合作、两岸同城一体化发展。

借鉴国务院《武陵山片扶贫攻坚规划》内关于湖北省来凤县与一河之隔的湖南省龙山县跨省合作“龙山来风”做法, 一河两岸、同城发展。主动与四川省九支镇对接资源, 对赤水河两岸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布局, 实行产业分工、腾龙换鸟, 实现互利共赢。

5.7 打造习水河乡镇群产业带。

鉴于赤水市东部片区习水河流域5乡镇 (白云乡、长期镇、长沙镇、官渡镇、石堡乡) 距城区2小时路程这一客观现实, 加强对赤水东部片区五乡镇的统筹指导, 将东部五乡 (镇) 统一规划考虑, 建立以官渡镇 (原习水县老县城, 人口约5万人) 为核心的东部片区, 以习水河为产业带, 聚合人力、物力、财力,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倾斜力度, 加快工业产业集聚, 形成以三办、九支为重点的赤水河区域群和以官渡为重点的东部习水河流域乡镇群两翼齐飞的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2、3、9]陈安哲.赤水科学导游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2.

[4]刘红星.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5]郭鲁芳.我国实施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策略初探[J].旅游学刊, 1999 (2) :34-35.

[6]黄秀娟.福建省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目标选择研究[J].旅游学刊, 2005 (2) :15-19.

[7]汪德根, 陆林等.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10) :63-66.

[8]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10]张文建, 华建平.商务会展服务外包: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转变[J].旅游管理, 2008 (11) :16.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9

1节日文化背景

1.1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壮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壮族先民有热爱歌唱的传统习俗, 他们把能歌善舞当作聪明才智的一种象征, 把唱歌活动视作节庆与社交的重要礼仪, 壮族男女老少, 能歌善舞, 无事不歌, 无时不歌, 习歌成俗。可见, 壮族社交以歌抒发情感, 男女以歌求爱的风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生活追求。壮民间盛行的“民歌歌圩”在广西这个相对独立, 相对封闭的的地理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下, 并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 交流, 社会实践中, 通过社会约定俗成, 形成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 也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现象, 更是壮族先民生活经历, 精神文明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1.2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河北省吴桥县历史悠久, 被誉为世界杂技艺术摇篮和中国著名杂技之乡。 相传, 在吴桥每年秋收之后, 在黄镇有一个月的庙会。每年八月十五至九月十五期间, 有人出售狗、 猴、蛇、熊与马, 以及杂技、魔术的道具。各路技人纷纷赶来切磋技艺, 拜师访友。会后, 各班人马散去, 近则天津、 北京;远则下江南、闯关东, 这一古老风俗一直沿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2节日历史由来及发展

2.1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歌圩展现的是壮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传统观念, 道德风尚与宗教信仰, 主要围绕着群众日常劳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是人们交流思想, 进行审美活动和表达情感的重要聚会方式, 是自古以来壮族一直存在的民族文化形态。其中以武鸣“三月三”歌圩影响力及规模最大, 歌圩之日, 并同时举行其他活动如舞龙, 舞狮, 斗鸡斗牛;男女老少无一不身着盛装, 成群结队抵达, 欲通过歌声表达情感, 披露心声。

1993年, 政府为推动广西经济发展, 在每年的“三月三” 歌圩节同时举办商品交易会和美食节等活动, 想通过“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手段, 达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目的, 由此歌圩节被正式命名为“广西国际民歌节”。

1999年, 经国家文化部批准, “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正式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2004年,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 每年都将与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共同举办。期间有“旅游饮食文化”, “东南亚风情夜”, “广西民歌风情展演”等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更多中外文化交流的条件, 推动了广西的经济发展。

2.2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1~6届承办国际赛事, 盛宴最多的时候由18个国家, 41个节目组成。

第7届开始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和文化部共同举办,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被誉为我国三大国家级艺术节之一 (与北京音乐节和上海艺术节齐名) 。

第8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由江泽民同志出席参与。该节被评为与法国“明日”与“未来”杂技节和摩纳哥蒙特卡洛齐名的国际三大杂技大赛场, 是世界杂技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11届被评为国内十大著名节庆之首。办节起同时举办国际马戏论坛、杂技演出洽谈会和杂技艺术展览。

截止2015年,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成功地举办了十四届。

3民俗文化旅游节日开发及利用的成功借鉴

3.1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3.1.1壮族传统民歌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促进了文人对民歌的宣传。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推出了《中国壮族民歌100首精选》这本汇集了五线谱, 壮文, 国际音标和汉语, 成为世界通用音乐文本。为国际外来旅游者对了解壮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以民歌新唱形式使老民歌重新释放了活力, 激活了民族文化中积极强健的基因。

其次, 民歌节培养了一批既具有时代风貌又具有壮族特色的优秀本土民歌歌手, 如潘傲峰, 李清影, 韦誉, 蒙鹂君等等, 精彩献唱《情景歌圩1:大地飞歌壮乡情》与《一路唱歌一路来》等具有壮族传统特色的民歌。其规模与影响力不断扩大, 让南宁这个“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绽放出夺目光芒。

3.1.2积极推动广西经济的发展

民歌节巨大的品牌效应和丰富的艺术节活动为南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民歌节已成为南宁每年除春节、国庆之外的第三个旅游“黄金周”。民歌节仅依靠演出每年创收超数千万元, 连同期举办的东盟博览会, 每年的商品交易总额不断提高, 签订投资合作项目呈翻倍趋势。

3.1.3带动广西旅游业的发展

截至2013年末, 同时带动广西人文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游, 滨海休闲度假游, 长寿养生旅游、中越边境游、少数民族风情游的发展。经过22年的精心打造,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影响力日益扩大, 成为向东南亚乃至世界递出的亮丽名片。

3.1.4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城市形象的提高

为了配合民歌节的举办, 南宁市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 经过多年努力, 南宁的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南宁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并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十佳会议旅游目的地城市”和“2009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十大节庆城市”。

3.2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3.2.1传承了杂技艺术, 弘扬了传统文化

吴桥被誉为中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杂技王国”, 中国的杂技被称赞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吴桥这座小镇所传承的杂技及其千百年来创造过的辉煌。早期由于当地的土地贫瘠, 杂技成为吴桥人民的谋生之计, 人民在春冬两闲之时外出卖艺, 训狗训狗, 打跟头, 耍枪法, 变戏法, 糊口营生, 吴桥杂技才得以代代相传。

3.2.2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营造了和谐文化氛围

杂技艺术节举办同时, 还进行中国杂技展览、参观与交流, 国际马戏论坛等活动, 丰富了杂技节内容。杂技是生长于民间的“草根艺术”。吴桥杂技节不仅贴近老百姓, 成为人民大众的节日, 还走进社区与广场, 来到了省会老百姓的家门口, 让更多的市民纪念与了解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

3.2.3点亮了石家庄的城市形象, 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经过近20年不懈地追求与探索, 已成为国际马戏界公认的世界三大杂技赛场之一, 与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世界杂技节和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齐名。

4民俗文化旅游节日开发及利用的不足之处

4.1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4.1.1传统民歌文化所占的比例减少

据历史记载, 壮族民歌在过去日常生活中以“择偶”为主要目的, 但是随着如今科技与通讯的进步, 经济的发达, 壮族人民婚姻观念的改变, 新式民歌在内容和体制上出现了很大转变。为了与世界接轨, 壮族民歌在一定程度上被人文化, 现代化, 表演化和都市化, 已展现不出那些土生土养, 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歌需要传递的文化与信息;在历届民歌节中, 壮族民歌所处的位置并非主导, 等多的是一些非民歌, 假民歌充斥其中。回顾第十四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出席晚会的有谢霆锋、罗志祥、周华健、苏慧伦、孙楠、飞儿乐队等大陆与港澳台乐坛明星及丹麦乐队迈克学摇滚乐队等国际大腕, 他们所演绎的曲目中, 没有一首是壮族民间口头流传的民歌, 取而代之的是当今流行音乐, RAP, 摇滚乐。

4.1.2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逐渐成为经济的附属品

民歌节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声誉, 取得今天的成就, 与广西政府在经济层面的支持密不可分。正是由于政府的过度参与与支持, 使民歌节渐渐成为东盟博览会的附属品, 陪衬物。自2004年, 民歌节与东盟博览会合二为一举办, 民歌节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开场秀, 其文化方面的内容逐年减少, 而经济行为相应在增加, 商业味道愈为浓重。

4.2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4.2.1市场运作程度不高, 人力资源管理欠科学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主要是以河北省特色文化资源“吴桥杂技”为依托的节庆活动, 因此整个节日活动的组织安排, 宣传促销都带有浓厚的政府指令色彩, 并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节庆进行管理与规划;两年举办一次的杂技艺术节工作人员多是临时从政府相关部门抽调过来帮忙, 他们没有专业的节庆策划经验和专业知识培训, 大多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导致艺术节委员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欠科学, 服务态度没有得到游客的肯定。

4.2.2产品不注重包装, 城市配套发展不完善

节庆环节中的马戏大蓬演出, 虽然演员们技艺高超, 表演精彩绝伦, 但是服装道具简陋, 难登大堂;会场外部有临时搭建的休息区, 内设餐车, 商品销售亭及少数简易洗手间, 由于没有明确的指示牌和专门的清洁人员, 卫生环境恶劣, 成为游客投诉较多的问题;在杂技艺术节举办期间, 举办地点石家庄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如室内交通不便, 城市卫生环境有待改善。

4.2.3群众参与程度低, 节庆品牌知名度不高

虽然艺术节的产品逐年改进, 票价由30~880元不等, 但是并没有引起全国人们广泛关注, 如许多当地居民称不了解吴桥杂技节, 不知何时何地举办。据调查数据显示, 参加艺术节的过半是石家庄居民, 近80%是河北省内的游客,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节, 其影响力远不如国际上一些著名的节庆。如西班牙奔牛节, 巴西狂欢节, 其知名度与国内的上海旅游节也有一段差距。

5两大国际艺术节对比及研究

本质上,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都是融文化, 旅游, 经贸为一体的综合大型节庆活动, 而各自凭借的文化资源类型不同, 一个是借助少数民族民歌文化资源的优势以及中国传统民歌文化的深厚, 一个是弘扬中国撂地卖艺, 赖以谋生的深远文化, 但这无法改变两者本质上都是为筹办节庆的性质。

(1) 从举办组织来看, 两者都有政府机构举办, 由国家部级单位挂帅。但是相对而言,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北省政府共同主办, 市政府与省文化厅共同承办; 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由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和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后者得到了政府更高的重视。

(2) 从运作方式看,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完全采纳各级政府的指示进行全程运作;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则采用政府指导, 完全由企业 (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承办, 进行市场运作的方式。前者这种运作模式给政府带来极大财政和人力资源的负担, 而对社会和当地居民回馈的经济社会效益却不高;后者是由政府指引, 以政府的名义进行协调和对外宣传,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办好节庆活动。 社会参与:向社会与高校召集自愿者, 鼓励民众积极性。采取市场运作:完全由企业承办。这是一种比较适用于中国国情的节庆活动运作模式, 其日益凸显出优越性。

(3) 从地缘和天气条件来看,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举办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每隔两年于10~11月期间举行, 届时已经进入冬日, 气候偏寒;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则每年9~ 10月在广西省会南宁市举行, 并且与中国—东盟博览会, 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同时举行, 南宁属亚热带气候, 四季常青, 相比之下, 民歌节更具地缘和气候的优势。

(4) 从参与的群体来看, 两者都采取了国内全面宣传以及国际化的策略, 都利用各种媒介, 如中央电视台, 报刊, 人民网和新华网等媒介, 以此吸引全民的关注与参与。在国际策略上, 两者各有侧重点, 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偏向与俄罗斯, 蒙古, 朝鲜, 加拿大, 美国等合作;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则偏重于东南亚如马来西亚, 新加坡, 泰国与越南等国。 就参与群体而言, 民歌节的开放性不如杂技节。

6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节日发展的对策

6.1保护与继承传统文化资源

在发展地方经济与利用本地民俗文化的同时, 以发扬传统文化为初衷, 做到名正言顺, 使独具特色且资源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可以推进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6.2政府积极正确引导, 扩大民众的参与程度

在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节日的举办中, 政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广大的人们群众是基础和听众。大部分听众每年都对担任嘉宾的流行歌曲明星感兴趣, 而忽略了传统的民歌与文化, 甚至部分演绎的传统民歌吸引不了观众而引来差评。 对于这些存在的情况, 政府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导, 如在壮族的基础教育中, 加入传统民歌的知识;在河北省的民众中宣扬杂技的由来与历史, 在群众中发扬和壮大民俗文化。

6.3政府与企业齐心协力, 正确运作, 避免民俗文化旅游节日过度商业化

在活动的策划过程中, 应该坚持传统文化本质内涵不可替代的原则, 以其为核心开展各项宣传与吸引投资, 不能因为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视文化的定位, 造成民俗传统文化的偏离。

7总结

从分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文化背景, 历史由来与成败经验, 可从中发现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节日的发展虽然困难重重, 但同时也存在着生存与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民主意识的崛起, 在现代媒介的支持下, 把握好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 同时在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与积极扶持,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节日定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求新的生长点与崭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郑维宽.试论明清时期广西的文化区域及形成机制[J].河池学院学报, 2008, (3) :70-71.

[2]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牛永勤.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J].中国教师, 2005, (11) .

[4]马树春.实行机制创新, 实现综合效益:从南宁国际民歌节看地方文化艺术节的举办策略[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6, (4) :63-67.

[5]郭伟, 池渤然, 柳玉清.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0) :194-196.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10

传统是一个历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传统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不像文物能妥善保管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所以对于继承并如何继承传统是新时代面临的新一个话题。

笔者认为传统应该继承, 但保守的继承只会给未来的规划带来难解和阻碍。继承是最好的保护, 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 应该采取更为主动更为积极的态度, 把传统与产业相结合, 让传统在产业的奠基下体现它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环境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而旅游产业则是最合适的选择, 民俗旅游业本身具有独特性、无对比性, 而传统民俗旅游业恰恰能基于传统一个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提高自身宣传力度并久以长存且越发展越壮大, 越壮大越持续坚固。

本文结合笔者参加编制的《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园规划》, 探讨通过民俗旅游业宣扬朝鲜族传统文化并能给延吉市乃至整个延边州创造经济社会财富。

2“朝鲜族传统”的现状

延边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集区。延吉市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城市, 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但是目前延边州内各大城市面貌来说民族特色并不是很强烈, 因为受到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与别的中小城市无大的区别, 除了满街遍布的朝鲜语广告牌和几个特色传统建筑, 人们的饮食穿着已经慢慢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毫无特色, 近几年对建筑风格做了很大的努力和改善, 但是也出现了不少格格不入的现象。

许多朝鲜族家庭为了孩子的前途, 把孩子送到汉族学校读书, 因此出现很多不会说朝鲜语, 不认朝鲜字的“朝鲜族”。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宣传和发扬传统民俗得从大的局面着手, 不单在教育层面, 还立足于经济和社会、环境文化方面, 共同营造一个文化气氛, 一种环境, 在各个层面携手并进, 把朝鲜族传统文化推向市场, 推出地方圈外, 不仅是当地朝鲜族, 还要让外人主动了解这个民族, 宣传这个民族的传统, 对此感兴趣。

3 延边州旅游业发展概况

延边州旅游收入在吉林全省第三位, 仅次于长春、吉林两市。

但目前延吉乃至延边州内没有在国内能完全代表朝鲜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区, 能很好的宣扬朝鲜族传统与民俗文化的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 非常需要有一个突出传统体现朝鲜民俗特色的旅游景区作为对外宣传对象, 引进资源引入人气, 丰富朝鲜民俗文化, 慢慢提升城市价值, 依次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把日渐消退的朝鲜族传统文化与延边州旅游业结合在一起, 让其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发展, 笔者介绍的《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园规划》就是典型例子。

4 地理优势

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园 (以下简称民俗园) 位于延吉市小营镇明新村第2小组, 是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 其规划范围主要以明新2小组村庄及其南侧山沟部分, 面积为42公顷, 并从景观及生态保护, 便于管理和用地完整性, 以道路、山脊线为规划控制区, 其面积约350.33公顷。该区的地貌景观主要以低山、丘陵以及沟谷、漫滩形态表现。

该民俗园的西北侧有延吉市国贸民俗村、帽儿山民俗饮食区, 西南侧有帽儿山植物园、帽儿山主峰。村庄部分体现中国朝鲜族村落的真实面目, 村庄南侧部分体现帽儿山自然森林的山水景观。

5 总体布局

根据现状条件、空间优化原则, 总体分为五大部分, 在民俗风情园内部主要以步行交通为主, 并在交叉口处设置停车场、大门及纪念品店, 而次干路是为后勤服务和消防车辆使用。

6 主要项目规划

一民俗展览区

民俗展览区用地面积为3.7公顷, 位于地段西侧山坡, 映月湖的西南侧。

建筑采用传统行政机关衙门的形式, 由正门和正门走廊、中门和中门走廊、正庭的东轩、内堂和内堂走廊建筑等构成。

主要展示中国朝鲜族的发展历史、革命史迹、有名人物、传统民俗器具等内容, 宣传和介绍朝鲜族传统和根源。

二民俗景观区

民俗景观区用地面积为2.5公顷, 位于地段东侧山坡, 映月湖的南侧。

建筑主要复原并展示朝鲜民族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整个景观要体现传统朝鲜族村落, 根据地形地貌自由式布置。

代办传统礼仪如周岁、婚礼、花甲等, 提高传统气氛, 也可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三民俗游乐区

民俗游乐区用地面积为5.8公顷, 是该园区中央, 具有良好的观望条件。

游乐区分水上和场地两部分, 利用映月湖的水坝坡面设置台地式看台, 底下设置多功能场地, 夏季供水上游戏项目, 冬季设置冰上游戏项目。

四民俗体验区

民俗体验区用地面积为10公顷, 位于现状明新村2小组所在村庄。

主要对建筑的形式和风格进行整修、整饰、如统一色调、平屋顶改成坡屋顶, 并整治街路。

设有水田体验区、旱田体验区和果园体验区以及庭院菜地体验区等项目, 建设成集食、宿、游、乐与一体的体验式的休闲娱乐空间。

五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用地面积为6.3公顷, 位于映月湖两侧, 东侧坡度较大, 西侧较缓。设有综合楼、市场区、后勤楼等。

主要代办宴会、传统婚礼、花甲等行事, 并接待一定规模的团体游客住宿、餐饮、游览;专设传统饮食市场区, 提供快餐、特色饮食。

7 结语

《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园》依托延边朝鲜民族历史文化及环境社会背景, 主动挖掘民族“文化宝藏”, 积极改善旧农村面貌, 结合地形地貌开辟朝鲜民俗新旅游基地, 为宣传民俗传统和宣扬民俗文化能够做出巨大的贡献, 并且吸引内地及外来游客切实发展壮大本地经济实力, 提高社会及环境效益, 对未来朝鲜族民俗旅游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但难免与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矛盾和难解, 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中的作品, 探讨传统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既能宣扬传统民俗文化又对城市产生经济、社会、环境等一系列积极效应。

关键词:传统,民俗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单霁翔,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城市规划2007年5月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11

关键词:东莲花村;民族文化;旅游开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莲花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清建筑风格和回族文化合二为一,具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开发东莲花旅游资源,对继承和弘扬回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一、东莲花村历史背景介绍

马帮运输,在世界交通史上算得上是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方式,被誉为“山地之舟”。茶马古道不只一条,而是一组道路群,从四川西部和云南出发至西藏的广阔区域,都有马帮的足迹,历史上云南马帮以回族、白族、汉族、彝族和藏族这五个民族最多,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回族马帮,回族马帮又被称为“回回帮”。东莲花村马如骥回回帮的兴衰是整个蒙化马帮乃至是云南马帮兴衰的缩影。马如骥的马帮贸易不仅是一部发展经济,振兴家乡的光辉历史,又是一部跨越百年,赤胆忠心,为革命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光荣史。

二、东莲花村旅游资源特色与文化内涵

(一)历史名人辈出

马如骥,字德兴,1897年出生在蒙化县永济乡东莲花村一个伊斯兰世家,1983年11月归真(逝世)于泰国清迈,享年86岁。马如骥聪明勤奋,为人厚道,讲义气,讲诚信。青年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经商能力,在从政期间广交党、政、军、商各界朋友,走南闯北,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东莲花村的马锅头除马如骥外,还有马如骐、马如骧、马如清等。

(二)民族特色的建筑

东莲花是巍山县永建镇的一个纯回族自然村落,伊斯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民俗多姿多彩。民国初年东莲花村是马帮锅头聚居地,经济繁荣,建盖了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角楼有5座,古民居22院,其中民国三十年建成的马家大院最具代表性。马家大院古建筑群多采用"六合同春"布局,角楼林立,重门深院,"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建筑工艺十分精湛,无论是照壁还是雕花,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和谐并存、水乳交融。

(三)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基础良好

东莲花马家大院坐落在村中央,当地人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前往农村,体验生活,享受大自然的清净。

三、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东莲花表现出如下的问题:首先是总体旅游开发程度不高;其次是民族文化被同化带来的文化危机;第三是不顾村落风貌盲目追求发展;第四是基础设施差;第五是环境卫生欠佳;第六是宣传力度不够。

四、东莲花村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构想

(一)民族工艺品的开发

回民向来在手工艺品制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民间民族工艺品、饰品都可以在回族姑娘的手里变得精美绝伦。日常劳作或穿戴服饰等都有许多可以开发的工艺品,它们不但造型奇异,制作精细,而且还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设立工艺服务部,开发民族工艺品促成旅游的购物促销。

(二)民俗民风名小吃

在东莲花村,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圣纪节、开斋节等伊斯兰传统节日体现出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回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婚礼习俗、丧葬习俗等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油香、树皮、馓子、牛干巴、乳扇、清真糕点等传统清真食品美味可口,多年来深受各族群众喜爱。今年来由于巍山小吃节的闻名于世,东莲花村可以抓紧这样的机遇,在小吃节期间把回民的诸多美食投向市场,让后留于游客心间。

(三)实施走出去的“桥头堡”战略

茶马古道的形成联系沿途的各个地区,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年以马如骥为首的回回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体现了蒙化马帮的价值,巍山正以一种超越物质的形态吸引着世界的眼光。“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形象的话语所反映出来的过去热闹繁忙的古道马帮驿运景象,将与古道马帮曾经历过的悲壮艰辛和拥有过的浪漫诗意,同时载入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辉史册!今天,交通便利,各地人民互通往来,各民族之间和谐发展,为云南实施走出去的“桥头堡”战略提供了独有的优势条件,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昔日的茶马古道和马帮已经悄然逝去,今天的东莲花切切实实是巍山回族马帮文化的活化石,马帮文化已经成为东莲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结语

东莲花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事业刚刚起步,加强对东莲花旅游资源范畴、特点、分类、开发利用等研究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东莲花经济发展,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態效益。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巨大,但茶马古道沿线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必须将旅游资源和环境做合理的有效的规划,否则,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2] 马绍雄.巍山回族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3] 邓启耀.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 马克伟.古道名村东莲花[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

[5] 马文斗.巍山马家大院——岁月留痕的地方[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出版社,2013.

[6] 巍山县商业局.《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商业志》(内部发行).

[7] 马永欢 马克伟.马背上的东莲花[J].回族文学,2012(03).

[8]达吾德·马崇文.《茶马古道上的回族马帮》.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12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对旅游业的要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现如今,旅游作为人们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人们希望在旅游的同时,也能够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这就使得旅游业的管理必须要改革,创造出新的管理方式,以便提高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从而使旅游能够体现出人们对更高层次的追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旅游管理的原因

(一)对管理理念造成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也是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在旅游业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旅游管理方面。在旅游管理过程中,人本管理是旅游管理的主要实施理念,这种管理理念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这种管理理念的产生主要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影响。两者都是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即只有人的主观性作用得到充分的应用,事物的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对服务理念造成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以和为贵,而在如今的旅游管理中,旅游业的服务理念也逐渐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影响。如今,旅游企业在建设自身的服务理念时,往往都是比较强调“和”,即要求企业服务人员以阳光服务和微笑服务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思想的影响。同时,旅游管理由过去存在规则限制逐渐转变成如今的“无为而治”,也是因为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在旅游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一)重视旅游文化

现如今,突破旅游业发展局限性,拓宽旅游业发展前景的主要方式是在旅游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这也是提高旅游业发展速度,丰富旅游资源的重要方法。由于旅游地区的不同,旅游资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不同的旅游资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旅游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并依据旅游资源所包含文化内涵的不同,对旅游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划分,不仅能够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够提高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能够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对提高传统文化的地位,体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等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且,在旅游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也是发展旅游文化,提高旅游意义的主要方法。因此,各旅游企业应该对旅游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划分,并依据不同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包含传统文化的资源进行细致划分,以便提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从而确保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增加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二)深度挖掘旅游文化

现如今,旅游的作用不仅仅是人们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也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方法。要实现这一目标,则传统文化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旅游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中才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旅游文化的发展也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这也是提高旅游业发展速度的重要方法。在旅游管理中,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想对旅游管理理念、旅游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在旅游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对传播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旅游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加入对宣传文化知识,体现文化价值也有一定的作用,也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种管理方法可以是人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旅游文化的作用,以及旅游文化的形成过程,同时对传承传统文化也有极大的作用。

(三)展现旅游资源所包含的文化

在旅游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加入对展现旅游资源的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的帮助,也能够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现如今,传统文化是旅游企业开发出的一种新的旅游资源,也是一种含金量较高、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这种旅游资源也逐促使旅游业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即传统文化旅游。传统文化旅游的主要资源是各个旅游地区中蕴含文化内涵、背景的资源,这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能够提高人们对旅游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可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而且,这种新的旅游形式在旅游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旅游业发展前景的拓宽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旅游形式变得多样化

现如今,旅游不仅仅只是观光旅游,也包含文化旅游。在旅游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加入也逐渐使得旅游形式变得多样化,这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文化旅游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传统文化旅游这种旅游形式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而在旅游管理中添加传统文化也成了旅游企业拓展旅游资源的主要方法。在传统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也在随之提高。人们要想在旅游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则需要深入的了解旅游资源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这对满足人们自身的精神需求有着极大的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了大多数人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而旅游业的发展也变得更加迅速。在旅游管理中,传统文化对其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不仅体现在旅游文化的形成这一方面,也体现在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形成等方面,同时对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上一篇:标准稠度下一篇:网络交互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