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国画教育

2024-10-05

传统文化与中国画教育(共12篇)

传统文化与中国画教育 篇1

近些年来, 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也成为不断推进的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要不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下文就结合《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教学谈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轻易被削减。尽管传统文化中有一些落后或过时的成分, 但传统文化中同样也蕴含着很多精华, 仍值得今天去继承并加以创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民族自豪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都不能轻易削减

西方保守主义者认为,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生活中经过无数次试错而形成的, 既然传承下来就有存在的理由, 至少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的。保守主义者还认为, 彻底打破传统也是不理性的, 因为它使人类在短期内失去了指引。同时, 针对自由主义认为人类是完全理性的的观点, 保守主义认为人类并不是完全理性的, 在打破传统的同时, 人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很快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新传统。这样一来, 结果反而会更加糟糕[1]。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传统的作用, 即使进行改革, 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渐进的改革。

既然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能轻易削减, 传统文化教育也就自然不能轻易削减。如果被迫削减, 人类就会在短时期内出现价值迷失。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 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市场经济对人们观念的冲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在新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之前, 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过早抛弃和对传统道德观念教育的削减也是重要的原因。在传统文化教育观念中,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每个人不仅要认真学习做事, 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 即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一观念对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埋头做事, 而忽视了如何做人, 严重忽视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剧。

2. 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成分值得我们今天继承

由于受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些人很轻率地把传统文化一概斥之为封建糟粕, 全盘否定了。可是传统文化中的确有很多仍然适应今天社会需要的东西。从宏观上看, 清华大学曹德本教授把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归结为和谐文化模式, 和谐文化模式包括天人和谐、群体和谐和人际和谐[2]。在传统文化中, 对如何维持三大和谐有非常经典的论述, 而这三大和谐仍是我们所努力实现的目标, 传统文化在这方面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借鉴的资料。

从微观上看, 传统文化中对家庭的重视、孝道文化等对今天的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但它只能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而对每个人更重要的精神抚慰仍需要家庭成员互相提供。更何况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 家庭保障仍然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在这种社会现实条件下, 我们应该更加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和孝道文化。

3.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提升公民民族自豪感,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每个公民对祖国的热爱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本国的历史;二是本国的现状。如果当前的政府是一个非常优良的政府, 每个公民都生活得非常幸福, 他们会理所当然热爱自己的国家, 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同时, 每个公民对祖国的热爱还基于对本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如果自己的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每个公民也会自然而然具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对祖国的热爱也会油然而生。即使社会仍然有很多阴暗面, 绝大多数公民也会基于历史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独特性

当前, 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社会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也很强烈, 但相关领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 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途径依然很少, 且传播给受众的内容过于浅显和有失偏颇。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其中所包括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精神内涵。在学习中国政治思想的同时, 可以使学生同时学到一些传统文化的精髓。

1.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目前, 中小学的语文、历史等学科涉及了传统文化的知识, 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这些课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大都是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的, 然后要求学生以背诵、记忆的方式加以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只能停留在了解的阶段, 并没有理解和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日常生活中, 发达的传媒也提供了很多传统文化的资讯, 但由于受收视率等因素的制约, 传媒传播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多停留在保健养生的层次, 有些甚至传播了一些落后、过时的内容。对保健养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这些知识在传统文化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当然不能全面体现传统文化的理论深度和精神内涵。除了保健养生内容以外, 很多古装影视剧大都聚焦于皇帝、英雄等人物的历史, 里面渗透的是皇权至上等专制思想, 而这些内容不仅不能为今天所继承, 恰恰是应当予以摒弃的。

再者, 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大量的外来文化也通过发达的传媒占据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大脑, 使他们对外来文化了解甚多, 而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 这就进一步挤占了国人接受和消化传统文化的空间。当前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 而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却没什么兴趣。每到春节,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拥挤的春运, 而不是这个节日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2.《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特殊性

首先, 虽然《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讲述历史上各派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的一门课程, 但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政治学并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 政治思想与哲学、伦理学等融合在一起, 在讲授政治思想史时不可能不涉及传统文化, 这就为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行性。

其次, 中国政治思想和西方政治思想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政治思想比较偏重于对国家本质、起源、目的等政治哲学问题的研究, 而中国政治思想主要侧重于治国之道的总结与探索[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讲, 是一个完善的学术系统, 这就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 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4]。为了提出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很多思想家都首先展开对天道、人性的研究, 这些理论中的很多内容对于今天的国民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学生学到政治思想史知识的同时, 又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如何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这门相对较为特殊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有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 能够很自然地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和亲身践行传统文化, 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1. 任课教师要有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意识

在全球化的时代, 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能拒绝外来文化, 但作为担任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教师, 应该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把在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也作为自己的一种使命。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更应该了解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不能一味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现代人应该全盘接受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固然更加适合现代人的胃口, 但现代文化也有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 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很多人都在呼唤传统的回归。国内近些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而不是一味地接受西方现代文化。只有这样, 中国文化才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对话, 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 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的经典

首先, 确定要求学生阅读经典的范围。教师给学生选定的都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包括《论语》、《孟子》、《老子》等经典著作。其次, 给学生介绍阅读经典的方法。在大学阶段阅读经典, 一定要摒弃中小学阶段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模式, 而是通过诵读, 用心灵去体悟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最后, 根据自己的阅读, 写出一些相应的心得体会, 并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不需要统一的格式, 也不限定字数的多少, 但一定是结合自己的体悟, 真实地总结自己的收获。只有通过认真的品读, 用心灵去和这些思想家去对话, 才能真正体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3. 通过亲身的实践, 切实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传统文化教育既不能仅仅停留在饮食和养身上,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 最后还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实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修身、养性等内容既是理论的精华, 也是指导每个人开展实践的指南。通过阅读经典的体悟, 要让学生把这些体悟应用到实践中去, 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结合对儒家的仁爱思想的体悟, 让每个学生从自身做起, 从建立和维持与父母、老师、同学的良好关系开始, 扭转存在于亲人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不良关系, 从而进一步投身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等理论, 积极践行环保、低碳生活方式。通过这些亲身实践, 学生会真正感觉到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今天并没有过时, 只要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 仍然能给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

在短时期内, 我们不可能期望每一个专业都专门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 但可以通过在相关的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 并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 同样能取得相应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会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

[2]曹德本.和谐文化模式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3) .

[3]丁小萍.中国古代政治智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4]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传统文化与中国画教育 篇2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就内容上说,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守,法家的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这三者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浸透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价值系统是以儒家体系为主干,同时又兼容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之长.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义作一些探讨.

作 者: 初文杰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马列部 刊 名: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 LILUN XUEXI-SHANDONG GANBU HANSHOU DAXUE XUEBAO 年,卷(期): “”(7) 分类号: G0 关键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篇3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伦理道德教育是根本,而“孝道”的教育又是根本中的根本,正确的教育将从这里生起,因为“百善孝为先”。

中华经典当中的《弟子规》就是落实孝道最好的教材,教育应该首先从学习、力行《弟子规》开始。

1.为人父母者必须以身作则,因为“身教胜于言教”、“上所施下所效”。当我们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我们对父母公婆以及长辈首先要做到。因为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您在他的面前演出怎样的人生,他的将来就是怎样的人生。

2.现在很多人都把“生日”这个词,错误理解为我出生的日子。因为是我出生的日子,所以我就要庆贺,要请客。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为孩子过生日,大摆宴席。这个词正确的解读是:母亲的受难日,是母亲生我的日子。所以我的生日,不是给自己过的,应该是给母亲过,感恩母亲给我生命,感恩母亲把我带到人世间。为人父母在自己生日当天,带上孩子看望自己的父母,帮老人做家务,感恩母亲给我生命,教导孩子知恩、感恩、报恩,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他的不容易。

3.亲师配合——“孝道”与“师道”同样重要,“孝亲尊师”是维系中华几千年文明不绝的的伦常大道。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孩子的老师充分沟通,互相配合:家长要培养孩子尊敬师长,老师也要教育学生尊重父母。

4.夫妻配合——父亲和母亲在孩子面前时,千万不能说对方的坏话,而是应该互相称赞对方的辛劳和付出。

5.全家教育原则一致——父亲、母亲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须就伦理道德教育的原则达成一致、形成共识,有唱“黑脸、红脸”(如严父慈母)的分工,但绝不能互相拆台。

6.常给孩子讲《中华孝道故事》等启迪心灵的古圣先贤事迹,或学习其他经典和历史故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循循善诱。

7.教导孩子懂礼仪、礼貌。在饭桌上一定要注意长幼的先后顺序,第一筷子的菜应该夹给在座最年长的人,或是夫妻互相夹给对方。另外大人没有上桌用餐时,告诉孩子不能自己先吃。最重要的,还是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8.教会孩子基本的劳动、生活技能,而不是告诉他“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都不用你管”。因为“习劳知感恩”,孩子只有亲身参与了家务劳动,才会真正明白父母的辛苦,才会知道感恩和珍惜。

此外,孩子有进步时,需要给予及时的赞扬和鼓励,孩子犯错误时,同样应该适当地批评和纠正。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孩子,都请注意一个原则: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并且,赞扬一个孩子的德行(而不是外在条件等),是最保险、最没有副作用的褒奖;批评应是针对孩子身上的坏习气、坏习惯,而不是针对人本身。

中国传统文化与会计伦理教育探析 篇4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会计领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大众对各种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甚至国家政府部门公布的经济数据表达了普遍的困惑和怀疑。加强会计人员的伦理教育应从在校大学生抓起,会计伦理教育应作为潜在会计从业者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对于会计伦理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百行以德为首”,道德是人所有的品行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当前,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会计领域出现了会计造假,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会计行为人道德意识淡薄、道德意志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不良现象。由于会计活动及其活动结果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不仅影响了会计执业者的声誉,也严重破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行产生了重大干扰。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从教育的层面看,教育对传统文化道德的忽视是一个重要诱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并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作为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从传统文化和伦理教育的角度,对会计人员或未来会计从业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是加强会计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伦理失范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通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却日益成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不吻合的一种不和谐现象。可以说,重塑道德伦理规范对于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会计领域,从业人员对会计伦理的理解程度总体不高,会计从业人员对自己的职业信心不足,会计造假现象严重,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一部分人对会计造假现象麻木、认同,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这种现象是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在会计领域的突出反映。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渐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炫耀性消费、即时性消费、奢侈品消费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人逐渐呈现出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认为的“单面人”的特征,只知物质享受而丧失精神追求,只是被动接受而没有主动创造。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简单地把市场经济等同于“一切向钱看”的经济,进而出现了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社会道德败坏和沦丧的不良现象。社会道德和文化息息相关,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反映出当代中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断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些好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弘扬和继承。很长时间以来,在反思过去的同时,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采取了偏激否定的态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文化基础,导致人与人关系冷漠、民族虚无主义泛滥。可以说,社会领域出现社会道德责任感下降、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现象,不仅仅是人们的精神空虚,更是缺乏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从这个层面看,会计伦理失范的原因,最重要和关键的就是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寻伦理道德命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伦理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从身体上、心灵上关注着人与人的价值,还理智地关注着人与自然及社会,并以道德伦理的形式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道德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正是这一人文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如张立文认为:“中华和合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包涵差异与和生,存相与式能、冲突与融合、汰劣与择优、烦恼与和乐等五大义蕴,进而指出和合人文精神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等五大原理应成为21世纪人类最大原理和最高价值。”

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会计环境,在会计伦理的建设过程中照搬西方模式而回避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不现实的。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经典的伦理文化,对于会计职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仁义、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公而忘私等等,都被运用到会计职业,理应成为会计从业人员的高尚品质和自觉追求。

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儒家要求人们返省内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目的在于强调互相为对方承担责任和义务。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并推人及于万物。仁表达的意向具有群体性:道德伦理,亲善、和谐、爱人。所谓“博爱之仁”,即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要有一种爱心。用“仁”这个基本范畴将其他的道德规范统率起来,爱人的道德意识也就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体现在具体的道德规范和礼仪之中了。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道家反对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作为统治者一定要“少私寡欲”,为百姓着想,“以百姓心为心”。用这些思想来审视会计伦理的“九个层次”,即“伦理意识、伦理规范、伦理活动;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既往伦理、现世伦理、理想伦理”显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仁爱”和“兼相爱”思想,对于建构会计道德教育、会计道德评价等会计伦理的实施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再如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儒家主张“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以及“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观,主张诚信不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立国之本,是治国的重要政治原则。“诚信”更是会计行业的立身之本,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在工作中要以诚待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数据要真实、正确,同时要严密保守因工作关系获取的机密,这些都需要树立“诚信”意识。要解决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因此,用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加强会计伦理教育,对于大力营造市场诚信道德文化环境,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觉守信意识,弘扬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确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会计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先秦诸子中的法家主张通过法律抑制人们的私心,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在会计伦理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灌输在校大学生既遵守道德约束,又敬畏法律和制度的潜意识。

三、在会计伦理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缺失是造成会计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会计伦理建设就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传统文化也为会计伦理教育提供了内涵深厚、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理应成为会计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要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树立会计伦理意识的重要基础和社会环境。道德认同的发生和完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环境,良好的道德环境有利于道德主体进行道德认同。“物欲的膨胀、精神的匮乏和人情的淡漠,使现代人在现实社会中迷失自我,当前中国的人文精神正面临失落的境地。因此,关注人本身、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会计伦理意识的树立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自然地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构成环节之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使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中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精神,进而树立良好的会计伦理道德。

(二)把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类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伦理道德教育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相分离的现象,会计伦理道德教育课程建设相对薄弱。因此,要把品行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改进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和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科学、合理、优秀的教育资源,充实会计职业伦理教育课程教学。既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善、诚信、仁爱和德教为先的价值观都是构建会计伦理结构的重要伦理资源,也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如有人认为“儒家‘私德至上’的伦理观念是导致我国会计伦理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教育,以适当的方式或现实案例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感悟和理解传统道德思想,不断提高道德反映灵敏度,进一步强化良好的道德品行。“只要有社会生活,就有道德规范,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就要有道德规范的认同。”挖掘传统文化,把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社会的道德认同感。

(三)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形式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价值教育,是一种价值劝说和引导,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的接受,不仅需要个体的思虑、选择,更需要个体的自觉接受。因此,会计伦理教育不能靠单纯的说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挖掘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定义的阐释。要采取多种教育教学形式,使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会计伦理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以案例为主的方式,不断挖掘和丰富会计领域缺失传统文化的表现案例,通过典型案例来解释会计行业中的伦理原理。在理论教育中,采用音像、声音、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学术研讨、小组辩论、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切实增强教育的感染力,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教学了解会计职业中会计伦理的重要性,了解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选择原则。

继续教育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小抄 篇5

(《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私德)是指在不直接涉及对社会整体的义务和责任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梁启超)认为: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在没有法治精神(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表述(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马克思。韦伯)权利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 B 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C 从事一定职业的人生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职业道德)。

D 道德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的社会功能是指(调节功能)。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这句关于道德的辞令出自(《周礼》)

道德的(稳定性)较强,与经济基础急遽变化相比较,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和滞后性。对“诚实守信”这一道德要求不正确的说法是(诚实守信是完全按照文本要求对照执行)。

“道德在中国具有两项功能:一是组织社会,安排伦理名分;二是涵养理性,设为礼乐揖让。”是(梁漱溟)提出来的。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是(严复)对王阳明学说的评价。

“定分止争”典出(管子。七臣七主)F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系统提出“法、术、势”概念的是(韩非)。G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

5000次 根据《》第275条规定:故意损坏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源自于 古罗马

H 贺雪峰教授认为邻里关系已不再停留

胡适先生在《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秦以后的()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A、杂家

J近代史上的津门论道,所谓的“痞子腔”与“诚字经”是指职业道德要求中,需要(、诚实守信)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长期性基础)

L 邻里团结是家庭美德的规范之一,邻里关系是一种 地缘关系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理学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立了一个“三教合一”的理学思想体系。

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论辩,指的是(、公孙龙)的观点。良法+良治+良民=善治

M “每日四问”和“公德私德之辩”是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来的。

N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天理)思想,并将之视为最高范畴。

P 品德、德行、操守指的是(伦理意义)意义上的德。Q 全面推荐依法治国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R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在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

S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既(),实现法律和道德

bc 促进作用 支撑作用 司马迁的《史记》中,“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和舜)。

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是对(名家)的评价。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理)。

T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张居正 提出“尚力”、“节用”、“兼爱”等学说的学派是(墨家)。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出自

孟子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出自

孟子 R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在政治上主张

以礼治国,以德服人

W 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 X 先秦时期就提出了和而不同

重和谐

下面关于“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德源于内心,与实践无关)。

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儒家、杂家和道家关于“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下列属于道德的一般本质是(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下列属于家庭美德要求的是(邻里团结)。西汉末年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加上农、(纵横)、杂和小说四家进一步把诸子百家分为十家。

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仁政”"和“德治”)。

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六家之中,对后世影响甚巨的是(儒、墨、道、法)。

下列属于道德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调节规范体系)

Y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亚里士多德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

人心向背 一次不公正的审批

培根

原始意义上的“道”指的是(道路,路途)。以下哪一个不是王守仁观点:(心内无物)

一切学问和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这句话指的是(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老子 Z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 依宪治国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 依宪执政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

人民。

中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 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领导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依法治军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治的生命线

公证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法治经济 中国政府制定

国家人权行动(2009-2010)

中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审判)中心的诉讼 中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行政府

法律顾问

“尊重自然,天人长安”指的是社会公德要求中的(热爱自然)。

在战国时期,法家曾经显赫一时,到秦朝更是登峰造极,但是以后迅速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战国诸子中,对自然科学及逻辑分析比较注重的是(墨家)。

主张“五德终始学说”的学者是(邹衍)。

致良知”是理学家(王守仁)提出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家)为稗官。

中国古代阴阳家的代表为(邹衍)。

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存异)。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誉为“六经之首”,对哺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涵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哪个句子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古代人所提的定分在今天的民法中 确定

(ABCD)属于中限层次的道德规范要求。

2014年9月24日,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A、历史虚无主义者C、文化虚无主义者 A 按照罗尔斯的观点,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取决于()A、分配正义B、矫正正义C、公平分配D、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落实

C 1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论理性???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D)。儒家 法家 墨家

3传统文化典籍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概念的有(ABC)A、《管子》B、《论语》C、《旧唐书》

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体现出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名句有(ABCD)。

5传统文化典籍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概念的有(ACD)。A、《管子》

C、《旧唐书》

D、《三国演义》

6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ABC)。伦理性开放性整体性 7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是(ABCD)。

8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这是因为(ABCD)。

D 1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 ABCD 2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ABCD)3道德的功能有认识功能和(ABCD)。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基本原则是(ABCD)。5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其具有的特征有(ABCD)。

6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两者的基本关系是(ABCD)。

7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依靠(BCD)等力量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内心信念 C、社会舆论 D、传统习惯

F 1法家的主要代表著作有(AB)。A、《商君书》B、《韩非子》

2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此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还有(ABCD)。G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包括(ABCD)。

H 1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一度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其历史原因和条件

ab 2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BC)。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C、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3韩非子主要是把哪些人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最后发展出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BCD)。B、商鞅的“法”C、慎到的“势”D、申不害的“术” 4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一度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其历史原因和条件包括(AB)。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汉初社会凋敝,必须与民休息

5贺雪峰教授认为邻里关系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熟人社会中紧密联系的地步,尤其是农村邻里关系在经历(ABC)三大巨变之后,在向现代社区管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新型的邻里关系如何构建,值得探讨。A、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国民关系巨变 B、革命运动和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农村社会结构巨变 C、计划生育政策后的农民价值变化

J 1坚持(ABCD)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

2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 3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和(ACD)。A、男女平等C、勤俭持家 D、邻里团结

K 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三母德”是(ABC)。A、仁B、义C、礼

L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主要有(ABCD)。

梁劲泰认为弘扬传统文化,一定要重视其整体性,在(BCD)的基础上,探讨和追求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这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B、承认事物差别C、承认人的行为差异D、承认现实冲突矛盾

M 墨家主张(ABC)。A、“节用”B、“节葬”C、“非攻”

Q 1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

abcd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除了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还要(ABCD)

W 文明礼貌 abcd 的社会公德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林地地位。坚持党的领导

ABCD S 1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ABCD? 2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ABC)是社会主义民;A、制度化;B、规范化;C、程序化; 3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ABCD)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4宋明理学分哪两个流派?(AC)

A、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5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ABC)。A、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B、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6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ABD)。A、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B、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D、近现代新儒家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7上限层次的道德规范包括(ACD)。A、合作协调 C、开放创新 D、关注风险 8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BCD)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T

1、推进法治专门队伍(ABC),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正规化 专业化 职业化

2、陶行知先生认为:“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的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要本。”梁启超也指出:“断无私德浊下,公德可以袭取者。”由此可见(ABD)。W 1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实行(ABCD)2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ABCD)3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其后来的引申意义有(ABCD)。4“文明礼貌、(ABCD)”的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

X 1先秦道家的主要著作有()。A、《道德经》C、《庄子》 2下列人物中属于法家代表的是(ACD)。A、李斯

C、韩非

D、商鞅

3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正确的是(BCD)。B、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C、注重气节、品德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4先进文化的功能重要体现在(ABC)。教化功能 指引功能 实践功能

5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列举先秦六家学术流派,即儒家、法家、名家(ABC)。墨家 家 道德家

Y 以下对社会公德的理解中 正确的是 abcd 1以下对社会公德的理解正确的是(ABD)。A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B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D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2下列选项中符合办事公道的是(AB)。

A、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B、原则至上,办事公开

3下列情况体现了诚实守信的是(ABC)。

A、维护企业信誉 B、办事实事求是

C、做买卖童叟无欺

4下面关于爱岗敬业正确的说法是()。

A、爱岗与敬业本质上是统一的 B、爱岗敬业就是要热爱本职工作 D、爱岗敬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的人才流动、职业转换不矛盾

Z 1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有()。C、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D、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2遵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意义有(ABC)。A、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对法律和纪律的自我约束力 B、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ABCD)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5“杂之广义,无所不包”的提出者或出处各是(AC)A、纪昀C、《杂家类叙》 6在公民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中,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和(ABCD)。

7《正气歌》列举了12 位先贤的事迹,下列属于其中的是(ABD)A、在晋董狐笔 B、在汉苏武节 D、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8中国传统人本主义精神包括(ABCD)层次。

9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人为本”是(ABD)。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

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传统文化与中国画教育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它同时强调,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一、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传统文化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德教为先的原则。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德教。这就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佐证。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的措施中要置于主要地位。

第二,率先垂范的原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他还说:“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说明教育者自身的品德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起着导向作用。在谈到何以使民服的问题时,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一再强调为政者自身的端正和示范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无启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真理的力量,但同样要借助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就是教育者自身崇高的品德和端正的行为。

第三,注重内省的方法。这是儒家教育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说,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这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合,教育者的灌输是外因,受教育者的内省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没有受教育者的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四,将心比心的方法。儒家提倡“挈矩之道”,这就是将心比心的方法,或者叫心理换位法。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注入教育者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教育者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设身处地为受教育者着想,沟通感情,增进了解,这样才能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极其浩繁,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取之不竭的源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从中发掘宝贵的精华,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热情的激发

(1)对个体而言,文化认同在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领域对每个人都在施加着影响,使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民族之间,由于这种历史文化的联系,很自然地产生亲切感和亲和力,即使在国外居住几代的海外华人,由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祖国产生亲切感,对中国人产生亲切感也是自然的。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势。

(2)对群体而言,这种文化认同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弥合国家内部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对立。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有对抗性的矛盾,有时表现为你死我活的拼死斗争。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又由于对共同文化的认同,各方完全可以放弃争斗。如日本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就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放弃内战,一致对外,这就是文化认同的凝聚力所在。

(3)对传承爱国主义传统而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传统,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激发爱国热情,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是当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当源于早期的骨肉爱,自然流露的乡土爱,以后发展为民族爱和爱祖国。我们现在认识爱国主义,既要看到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又要看到它含有超越历史局限的深厚内涵。往往也正是因为这一部分内涵的积淀,爱国主义才能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稳定的传统。这部分内涵的主要内容是:祖国统一的认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的认识,忧患意识,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与中国画教育 篇7

关键词:犹太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 这两个民族对东西方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虽然受到美国文化的一些影响, 但其固有的文化特点并没有改变, 尤其是它的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中华文化地位根深蒂固, 然而在21世纪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毋庸置疑的是这两个民族都特别重视教育, 然而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共性也有差别, 下面就两个民族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点与差异进行比较。

一、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一) 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都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展示了丰富的民族性, 显示出了犹太民族精神的独特性。犹太民族性和民族精神又具有多重性, 这主要受犹太教教义的影响。犹太教育铸造了犹太人, 培育了犹太民族性和犹太人的民族精神。尽管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不断进行融合, 然而犹太文化却不失其民族性。

中国文化的民族色彩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特征。孔子的教育理念几乎垄断了中国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儒家因素波及整个民族, 这也为儒家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因此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民族色彩主要体现在儒化思想这方面。

(二)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都重视教育

犹太文学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在于犹太民族重视教育。犹太人崇尚知识、尊师爱教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犹太民众之中, 成为犹太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在犹太人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在他们心目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犹太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拉比。在希伯来语中拉比的第一个涵义就是老师。这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相一致。在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备受关注, 老师在中国也被称为“圣人”“先生”。从这些称呼上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教师的尊重, 更有谚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由此可见, 这两个民族都尊师重教育。

(三) 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都为世界科学史作出巨大的贡献

犹太文学不仅为当代美国文学及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也为世界文学、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犹太人人数不多, 但在知识界、文化界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据统计, 在诺贝尔获奖者中, 犹太人就占据了15%, 有利地证明了犹太民族对全世界科学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也同样为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华人在各个知识和科技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我们都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二、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一) 宗教对教育影响不同

犹太教是犹太教育的基本点和统帅, 因此重视教育是犹太教的支撑点。犹太教育中深深地弥漫着犹太教思想, 因此犹太教经典的传授成为犹太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思想主要受儒家、法家、道家三个主要教学流派的影响, 其中尤以儒家思想为重。儒家教育理念主要以君子的榜样为学习典范, 德育优于智育, 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 强调成人的教育理念。

(二) 教育普及程度不同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迈蒙民德说:“每个以色列人, 不管年轻还是年老, 强健还是羸弱, 都必须专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叫花子, 一个养家糊口的人, 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来钻研。”而在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才重视教育, 国民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可见, 教育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只有树立普及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一个民族才能发展和取得进步。

(三) 教学重点的不同

犹太人更注重谋生手段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犹太人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不是一味地教授书本的知识, 而是当做生活中的一种训练, 通过实践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教学方式只侧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严重地忽视了实践环节, 由此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重理论而轻实践。

犹太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明长河中源远流长, 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两个民族对教育的重视。正是开放性的教育铸造了两种文化的熔炉, 形成这两种文化精神。两个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及其所取得的成果雄辩地证明了教育的巨大力量和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北京大学学报, 2005年, 第5期.

[2]张倩红.犹太文化的几个特征.西亚非洲, 2003年, 第2期.

论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篇8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其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 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 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千百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着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如今, “全球化”、“地球村”加速了世界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合作与竞争, 是摆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面前的严肃问题。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遗产, 也带来了因袭的重负。作为一个中国人,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 了解和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 是责无旁贷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 了解传统, 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分析传统, 有助于他们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变革传统, 也有助于他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我们的传统, 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以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和可行性。

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语文课程的内容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但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中较好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让学生轻松自然地领会传统文化, 欣然接受传统文化, 理解和深刻认识传统文化, 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首先, 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与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进入大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语文学习等方面也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 换言之, 教师不应低估学生的水平, 如果教师不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能给学生脱胎换骨的感觉, 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 不但是丰富的学识, 还要有对内容深浅的恰当把握。在语文的教学中, 要避免与中学重复的东西, 需要深入, 让学生感受到深刻, 但不能故弄玄虚, 又要浅出, 让学生容易体会, 但必须避免肤浅单调。教师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 还应当包括教师本人的优秀的师德师风, 像孔子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等精神, 这些精神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思想。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 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将自己的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教给学生。同时, 语文教师应该有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 适时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其次, 注重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提高文化品位。选入语文教材的古代作品是经过岁月沉淀的名篇, 要求学生诵读这些经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诵读的过程不仅是帮助记忆的过程, 也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理解吸收的过程, 真正的诵读需要读者主体思维的参与, 把语言符号变成逼真、鲜活的艺术形象, 并不断内化, 成为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材料的日积月累, 将成为一个丰富的语言资料库, 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信手拈来、挥洒自如, 显示出文化底蕴。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还应当在引导学生诵读作品的同时, 扩大其知识面和阅读面, 使学生对这些经典有更加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广泛地接触中国古代的优秀经典, 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熏陶, 文化品位很自然地得到提升。再次, 结合地域文化资源, 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不应当限于书面知识, 还应当走进生活, 把课外与课内打通, 这样才能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认识。

总之,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语文教师不应是单纯的教学工作者, 还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如何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思考。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 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提高其文化品位, 并结合地域文化资源, 让传统文化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关键词: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洁.中国母语教育的困境和未来[n].中华读书报, 2011-04-13.

[2]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9

关键词:浅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来讲是指人类自国家和阶级产生以来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来讲, 则特指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 使广大人们群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而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们群众, 首先就要让广大人们群众接受和了解马克思主义, 就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和形式。可以说, 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当中,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 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 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但西方的理论学说怎样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之日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1938年,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这一政治报告中就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还指出,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中国的民族形式变现出来才能实现。后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秀文化, 是其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使广大人们群众乐于接受, 才能充分体现鲜活的生命力。过去我们党的领导集体一直在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丰硕成果, 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思想,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发展时代特征紧密结合,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努力已融入中国文化体系, 成为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 还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掌握这种理论, 并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向纵深发展,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最重要的就是要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生长和繁荣起来。只有这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深入人心,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实现。

二、传统文化蕴含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 德育至上的重要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崇尚道德文化。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这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文化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从历史发展文字记载中不难发现, 我国历代圣主明君, 无不推崇道德教育, 古代重要典籍《尚书》就有“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的记载, 说明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就有以德治天下的风范。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学派更是将道德思想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标志的“四书”把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阐释的淋漓尽致。儒家经典《大学》篇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 在明明道,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其实, 除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德育优先的教育思想外, 历史上的墨、法、道家等学派也认为, 修身养性、道德人格是理想的高尚境界。传统的德育教育思想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性, 对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观念以及墨子的“兼相爱”的意识等构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友善、宽厚兼容的优良传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已深刻的深入到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当中, 不会简单地因外在的环境的变化而轻易消除。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发挥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优势, 为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有益的帮助。

2.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 在自然灾害和外来侵略面前齐心协力, 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民族感情, 是个人或集体对所属国家的一种认同, 并最终转化为整个民族的共同社会心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表现为重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大局利益, 维护国家统一和维护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 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 如抵御外敌、勇赴国难的戚继光、郑成功;精忠报国的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⑥的文天祥。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又有无数的革命先烈在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赋予了传统的爱国主义新的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英勇献身的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及延安精神等传统革命精神。加强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的革命精神教育, 有利于弘扬和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爱国主义精神。

三、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 重视传统文化, 注重传统文化的内化。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几千年的大浪淘沙, 留下了很多“精华”。我国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毛泽东认为, 离开了传统文化和思想, 新文化核心思想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邓小平指出:“我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作用。”江泽民在弘扬和发展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 特别强调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和“天人合一”理念的当代阐释;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同志更是在多种场合发表讲话, 高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思考之中, 使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运用, 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结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把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仅靠国家政策宣传显然力度不够, 要实现这种内化还需要现实生活中的感悟, 在传统文化的一些节日举行相关活动,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传统文化, 如最近电视出现的公益广告“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不仅不会让大家感到是一种思想的宣讲, 而且还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通过参与相关的活动加强感官上的刺激,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采取措施要把传统文化重视起来, 实现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变迁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难免有历史时代的局限性, 产生一些不良的思想文化。因此, 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时, 我们还应正视历史时代局限性带来的腐朽思想文化。如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的总纲领的“三纲五常”, 这种重整体、轻个人的价值取向一直根深蒂固, 到现在还对人们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几千年封建社会关系的等级观念是一种腐朽的思想意识, 这种“官位本”的思想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在的少数党员和领导干部, 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封建专制传统多与民主法制传统, 人治传统已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格格不入, 法制建设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尽管传统文化中存在糟粕, 但我们应该看到精华时主要的, 糟粕是次要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国民品格。在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我们要充分吸收其积极向上的文化, 同时要抛弃腐朽落后的文化。只有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才能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3. 把握时代脉络, 实现传统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和思想要保持永久的青春与活力, 都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不例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引导作用, 这种优势的发挥得益于我们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的批判继承、创造性运用起来。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是多样性的、又是相互联系, 相互映衬的。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这就要求文化也必须实行开放, 民族文化要在开放的世界文化中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就必须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这样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时代特征的结合。

总之,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向上的因素, 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顾仁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1.

[3]张祥浩, 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9) .

传统文化与中国画教育 篇1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犹如一颗光辉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文明史的皇冠之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培养和陶冶民族精神、 民族素质的巨大精神力量。 千百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由于市场经济观念的强烈冲击, 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变得相对薄弱。 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失去正确的指导方向:实用主义倾向开始显现, 集体观念逐渐淡漠, 个人主义慢慢抬头, 拜金之风渐渐刮起。

国内众多学者分别对大学生成才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相关研究。 喻芒清[1]对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内容、现状及主要途径与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 王广珍[2]认为必须给予大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 任伟[3]认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爱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促使道德意识觉醒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涵养养成产生深远影响。 陆建华、杨剑梅[4]结合“五四”文化精英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进行了研究。 王新婷[5]认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能产生积极影响。郭学利、高红梅[6]指出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必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手段, 拓宽教育路径。 张海波[7]提出应在扬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建构大学生的现代文化人格。 方凌瑾[8]对当前高校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意义、基本内容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论述, 提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及方法。 赵卫新[9]认为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可以运用课堂教学、传统文化讲座、课外阅读经典、环境熏陶等方法。 苏宝梅[10]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

从上述分析可知, 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而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研究比较薄弱。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 (尤其是高职生) 成长成才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则凤毛麟角, 鉴于此, 本文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

本文拟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高职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2.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对高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要普及和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而且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无数民族英雄, 为了保家卫国, 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爱国主义在传统文化中的反映。 高职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认真学习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感人事迹。

2.2艰苦奋斗教育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艰苦奋斗中总结出来的深刻哲理。 中华民族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中, 都能克服艰难险阻, 不断向前发展。 认真学习这些至理名言, 对于当代高职生发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2.3高尚情操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把完善个人道德品质看成为人处世、 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大都把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作为自己的最高精神追求。 社会交往上讲求“大公无私”、“言必信, 行必果”; 个人修养上讲求修身养性, “独善其身”、“身正”等。

2.4奋发向上教育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生动写照。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 在任何一个时期, 尤其是在关系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 广大人民充分发扬奋发向上、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优良作风, 挽救并振兴了中华民族。

3.高职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

3.1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的重要指标, 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这一切都表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 高职生成才教育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3.2高职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

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分于动物的重要属性。 是仅仅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还是为了集体、 民族的利益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是一心醉心于金钱利益还是毕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学阶段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成才教育在高职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4.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4.1增加高职生的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宏富, 主题广泛、包罗万象, 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处世哲学等领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扩大高职生的知识面, 增加渊博的百科知识。

4.2培养高职生的爱国情怀

如果高职生能够深刻理解祖国历史、民族文化, 就能对祖国产生深厚感情。 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精髓思想, 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树立科学的辩证思维及理性的爱国态度。

4.3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哲学。 认真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哲学。 重人事、轻天道, 天道自然、天人相分的观点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理论。 《老子》、《易经》等著作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闪烁着古人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阅读这些著作, 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境界。

4.4提高高职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美德, 培养多方面素质, 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栋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表现人类顽强不屈、豪迈进取的文化现象, 其中蕴涵的精神价值对高职生仍有激励作用。

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5.1加强课程建设

目前, 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 诚然, 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 社会急需越来越多的拥有实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但是, 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娴熟的专业技术, 而且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此,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时候, 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设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 可以对他们进行双语教学。

5.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此,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重视学校环境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 建筑设计、道路取名、宣传栏布置等都应凸显传统文化;第二, 定期举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如在课外活动时间内, 在校园的大屏幕上播放百家讲坛系列节目, 或者播放《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电视剧,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3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 发掘师生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事迹, 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等。 撰写文章或者报道, 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对这些优秀事迹进行大力宣传。 通过树立身边的典型, 让学生知道,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虚无缥缈之深奥道理, 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喻芒清.大学生成才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 2005.

[2]王广珍.学习方式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0.

[3]任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涵养养成[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3 (6) :61-64.

[4]陆建华, 杨剑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 :148-150.

[5]王新婷.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成长[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6) :25-27.

[6]郭学利, 高红梅.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7) :47-49.

[7]张海波.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现代人格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9) :51-52.

[8]方凌瑾.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J].怀化学院学报, 2006 (3) :174-175.

[9]赵卫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J].惠州大学学报, 2001 (3) :102-107.

传统文化与中国画教育 篇11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礼仪;高校礼仪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高校礼仪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渠道。高校礼仪教育中充分重视、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的人文内涵,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品质的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礼仪的关系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华,其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个性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思想特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札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传统礼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我们要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就非要了解“礼”不可,而学习礼仪,也必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丰厚的基石,只有融入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把握礼仪之精神内核。

二、在高校礼仪教育中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1.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缺位。近现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基本持否定态度,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传统的礼仪文明当然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后,原来的思想意识已得到了很大纠正。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一些人仍缺乏对青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充分认识,这种欠缺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影响着学生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国家的未来发展。

2.“礼”的教育的缺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理应在大学之前就已经养成的礼仪素养教育被延迟到大学教育中。进入大学,高校礼仪教育仍呈现出薄弱状态,尤其理工类学生更是少有接触礼仪知识的渠道。有的学校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尚未形成相关的礼仪教育体系。由于专业设置、学生就业的原因,高校礼仪教学中较注重操作性、实践性,知识传授停留在实用的表层,很少将礼仪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从教与学的过程看,大部分学生是为了美化个人外在形象,获得更好的工作,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在礼仪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使礼仪教学缺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的根基。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融合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礼仪教育内涵。在高校礼仪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因袭传统,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的特点和“重义轻利、内省慎独、宽厚谦虚”等主张对培养当下大学生的礼仪美德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诗文,格言、故事、音乐等都是丰富礼仪教育的文化资源。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礼仪养成的作用,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礼仪的精神源头,让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礼仪教育手段。在礼仪课中传授传统文化,一方面,要避免说教式,应深入浅出,要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核心理念等基本元素渗透到礼仪教学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应理论结合实际,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礼仪实践场景,还可充分利用校园各种社团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内容的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礼仪的效用。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3.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礼仪修养对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并从感情上认同、重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有着丰厚礼仪文化底蕴和丰富礼仪教育经验,在高校礼仪课中有效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改进和发展大学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弘扬传统礼仪文化、重建礼仪之邦、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蒋锐航.传统文化在高校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8(5).

传统文化与中国画教育 篇1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悠久的中华历史孕育了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 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2004年, 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明确提出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 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 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 另外还包含着道、法、兵、佛等其他各家学说的优秀文化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1.1 自强不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动力。《易经大传》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出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

1.2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1.3 人本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人, 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人本主义精神坚持“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 孔子说过“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肯定心性向善, 注重人的修养, 关注的是“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

2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文化传统总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长处与短处互见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的重要资源, 对于教育对象大多数是80、90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看, 它既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

2.1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贵仁重德”历来是受大家所推崇的, 儒、墨、道、法家都认为, 每个人都应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80、90后, 时常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的行为,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很多思想, 如“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克勤克俭”的勤劳简朴;“言忠信, 行笃敬”的诚信品质等, 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当今在校大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 许多人从小娇生惯养, 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和独立能力。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头悬梁, 锥刺股”、“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的刻苦精神, “见贤思齐”的自律精神,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等, 都对大学生形成顽强良好品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再次, 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优秀品格。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西方许多思想文化纷纷涌入, 青年人、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内容都闪烁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 都有助于激发、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2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 受每个时期物质、经济情况的影响, 会产生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 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首先, 不利于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重德轻法, 过分宣传“德治”而忽视“法治”, 对培育大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其次, 不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培养。中国传统文化, 在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指导下, 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 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片面强调和谐而排斥竞争, 不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培育。再次, 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好古、保守的习惯,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们的创造活动, 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说, 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 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 因为我们理解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 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地规定了传统。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对青年一代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1 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其中包含的许多思想内容, 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热爱祖国等, 从古至今都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与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结合起来,

3.2 丰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 《周易》讲:“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说教这种单一的方法,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载体,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和栏目, 阅读传统文化读物, 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拓宽学生知识面, 逐步提升自身道德情操水平。

3.3 借鉴有利因素, 建设综合教育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家庭、学校、社会要相互配合和促进, 因此,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院校教育三者的作用, 形成综合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与各种教育机构、学生家庭等多方的沟通协调, 推动教育合力的形成, 创建良好的德育氛围, 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4 积极开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积极的思想内容, 他们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不断巩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如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义务劳动, 培养爱老敬老品德;组织进行志愿者活动,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使思想落实在行为活动中, 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扬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9, (6) 。

[2]吴灿新:中国伦理精神.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安装规划下一篇: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