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精选8篇)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了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在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上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于2009年至2011年共收治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54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进行手术治疗, 对患者手术过程中的指标以及术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手术具有操作简单, 对患者损伤较小且手术固定牢靠。53例患者在手术后随访4~17个月, 平均随访8.9个月, 患者骨折部位均成功愈合, 没有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术后功能评分:小、固定可靠, 31例术后经3~17个月随访, 骨折全部愈合, 无并发症, 功能评分:31例为优, 20例为良, 手术优良率高达94.44%。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 且手术操作较为简单, 对患者损伤较小, 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疗效,并发症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经常出现各种类型的骨折,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骨折就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常用的治疗手段是进行保守治疗,但是疗效不佳,往往多数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来增加骨折固定部位的稳定性,从而是患者能够活动或者生活自理,降低长期卧床形成的各种并发症[1]。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方法有多种,我院于2009年至2011年对我院骨科收治的54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了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骨科共收治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54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在51~90岁,平均(75.2±8.9)岁;骨折原因:30例因摔倒骨折,24例因车祸导致骨折;根据AO分型,其中A2型骨折患者32例,A3型骨折患者22例;21例患者伴有糖尿病,19例患者有脑血栓后遗症并发症;10例患者有高血压,8例患者有冠心病。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切口选择在髋关节外侧,切口长度应约5cm左右,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增加手术切口的长度,并按照组织学分层逐层剥离患者的外侧肌肉和股中间肌肉群,使患者股骨大转子以及股骨部位暴露于医生视野之中,首先根据X光片结果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手法复位操作,然后再X线机透视下对复位的效果进行评定,如果复位准确,则可在大转子顶部放置一定长度的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应注意接骨板上缘应该与股骨上缘保持整齐,先用细克氏针进行暂时性的固定,然后用合适的钻头打孔,用2~4枚锁定螺钉进行内固定,一般在近端实施单皮质固定,在远端实施双皮质固定。而小转子骨折块则要用螺丝钉实施固定。手术结束后要进行抗感染治疗,病预防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应激性溃疡或者下肢静脉栓塞等。手术结束后2天患者可以在护理人员或者家属的帮助先进行功能恢复性锻炼,在手术结束后第三天进行患髋以及膝的伸曲训练,5~10周后患者可进行负重活动。患者出院后每一个月随访一次,而患者骨折痊愈后则每两个月随访一次。
2 结果
54例患者手术时间在50~130min,平均手术时间75.5min;手术出血量170~540mL,平均出血量为237.5mL。除1例患者在手术后第七天出现心源性猝死外,其余5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随访,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没有病人出现感染等并发症,采用X线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3.4个月,没有患者出现骨不连以及畸形愈合等症状,也没有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以及断钉等现象。按照功能评定标准,31例为优,20例为良,手术优良率高达94.44%。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研究显示其占老年人全身骨折的2%~5%[2]。传统的方法是进行保守型治疗,但是保守型治疗往往导致患者摆脱疾病困扰,而且长期卧床导致了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牵引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其不能是患者的骨折部位恢复到正常状态,经常导致患者髋部出现畸形,进而影响患者正常的走路姿态。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主要原则是牢固,由于老年患者自身身体的原因,一般老年患者骨密度较低,骨量明显减少,存在严重的固执疏松症状,进而加大了手术的难度,同时无法实施牢靠的固定[3]。
关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是都具有一定的缺点。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目前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最好的选择,该手术方法按照股骨近端的解剖学以及生物学特症而设计的内固定技术,其在治疗转子间骨折方面具有以下显著的优点: (1) 损伤小:在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骨膜进行分离,故愈合较快,用时锁定螺钉直径较小,对患者骨的血液运输影响较小; (2) 并发症少; (3) 操作简单; (4) 固定牢靠等[4]。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在疗效老年转子间骨折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该手术对患者损伤较小,手术操作简单,内固定牢靠,不会出现松动等现象,而且具有极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值得推广使用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汉伟, 姜海莹, 吴俊国, 等.Gamma钉与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 2009, 16 (3) :426-427.
[2]吴军业.锁定钢板、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24 (4) :71.
[3]吕慧成, 李晓东, 郭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36例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 40 (7) :868-869.
[4]李学阳.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8) :55-56.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2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肱骨近端骨折;有效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04-02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这种骨折的发生率大约占全身骨折的2.5%左右,而国外文献报道为4%-5%。根据Neer分类法,明显移位的二、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但是这种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且传统的钢板内固定容易出现螺钉松动、脱出及螺钉对肱骨头的切割致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给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1]。为了探讨并分析应用微创小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结果和疗效。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2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2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根据Neer进行分类,其中二部分骨折3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5例。这些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患者的年龄在19-54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2.4岁。
1.2手术方法患者进行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并让患者保持仰卧姿势。患者在手术前,先在透视下进行手法复位,将颈干角和后倾角纠正并固定。然后,切取大约3cm的横行和纵行切口。纵切口在三角肌远端外侧,横切口在近端外侧,并根据透视结果进行微调。在透视辅助定位下,伸入手指对术前手法未復位的小骨块进行对合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成功后剥离骨膜,在患者腋神经深面放置钢板,并将钢板临时固定,在其远近端各置入螺钉(近端需至少攻入3枚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放置完成后,对患者切口进行冲洗、消毒,并逐层缝合切口[2]。
2结果
23例患者均获得平均18个月随访(12-24月),23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3例螺钉穿出,6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无一例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
3讨论
目前,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很多,且每种方法预后差异较大。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如石膏固定、夹板固定等相比外部固定效果不稳定,患者治疗期间不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功能锻炼,且治疗后关节的恢复效果不好,对于治疗不当患者还容易引起愈合畸形等[3]。最近很多医师主张对肱骨近端骨折进行手术治疗,他们认为这样能够让骨折复位进行稳定的固定,且患者治疗后能够进行简单的锻炼,有助于患者关节恢复。
临床上,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目的是为了让患者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4]。治疗时,多采用肩关节前侧置入,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进入肩关节。为了扩大手术的成功率,我们需要将锁骨远端2-4cm的三角肌起点剥离,且患者肩关节前侧入路必须涉及深部组织。而微创小切口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且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剥离或较小剥离三角肌附着点,也不涉及深部组织,患者手术后可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值得我们推广。
综上所述,应用微创小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更容易进行固定且不破坏骨的血供。而锁定接骨板植入时基本上不会破坏患者肩关节功能。将二者联合起来合,能够使得患者肩关节功能尽早恢复,还能够减少肩关节僵硬及疼痛的发生,关节活动好,损伤小,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莫金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6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9,31(5):697-698.
[2]赖铭春.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进展[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1):127.
[3]董明,谢利民.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现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11):74-75.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82例, 按照治疗方式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17例, 女24例;年龄51~87岁, 平均年龄 (66.9±1.4) 岁;骨折至入院治疗时间1~14h, 平均发病时间 (4.6±0.9) h;左侧骨折18例, 右侧骨折23例。治疗组中男16例, 女25例;年龄53~86岁, 平均年龄 (66.7±1.3) 岁;骨折至入院治疗时间1~15h, 平均发病时间 (4.7±0.8) h;左侧骨折18例, 右侧骨折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至入院时间以及骨折部位等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治疗。治疗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技术治疗, 具体措施为:首先对患者实施下肢皮牵引处理, 对于一些合并患有其他疾病者应该同时对原发病进行积极的治疗, 并经常帮助患者翻身, 以达到避免压疮发生的目的。患者在受伤之后的7d内必须接受手术治疗, 在手术操作开始前进行持续硬膜外麻醉, 病情程度相对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全麻。在C型臂X光机的辅助指导下对患者的骨折部位实施闭合复位处理, 经检查确定复位效果达到满意程度之后, 可以于大转子位置作一个纵行的切口, 切口的长度在10cm左右。对阔筋膜张肌与骨外侧肌分别实施切开处理, 使患者的大转子能够得到充分暴露, 并将发生骨折的部位向外进行有效牵拉, 使用钢针对此处实施暂时性固定。然后再使用适宜的钢板进行固定处理, 用1枚皮质钉固定钢板, 并于近端位置将导针打入, 一共应该放置3枚导针。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患者应该始终采取正侧位, 于C型臂X光机透视条件的辅助下, 对导针位置进行确认, 认为满意之后可以拧入锁定钉。于C型臂X线机透视条件下对复位和固定处理的满意程度进行最后确认, 对切口实施常规缝合与关闭处理[2,3]。
1.3 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患者的骨折疾病住院治疗总时间和股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疗总有效率、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优:患者的骨折面已经达到完全愈合状态, 生理功能彻底恢复正常;良:患者的骨折面的愈合状况良好, 生理功能也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差:患者的骨折面愈合效果相对较差, 生理功能没有恢复, 或进一步恶化[4]。
1.5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形式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和股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共住院治疗 (19.53±2.74) d, 经手术治疗后 (122.84±13.67) d股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治疗组患者共住院治疗 (14.06±2.10) d, 经手术治疗后 (94.13±10.86) d股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优良率达68.3%;治疗组达90.2%, 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3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围手术期内对照组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 治疗组仅1 例,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股骨粗隆下骨折具体指的是在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下平面以内的位置发生的骨折,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 且女性患者人数通常多于男性。由于老年人普遍性存在骨质疏松症状, 因此在跌落、扭转、过度外展等事件发生的时候, 就有可能导致股骨粗隆下骨折疾病的发生[5]。
应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技术对患有股骨粗隆下骨折疾病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1) 固定效果更加可靠牢固, 锁定螺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螺纹与钢板连接为一个整体, 不会产生任何晃动, 螺钉发生松动的概率相对较低, 成角稳定性理想。螺钉在置入之后能够均匀的承担应力, 使螺钉穿出股骨头事件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 (2) 生理解剖形钢板, 插入更加方便, 手术各项操作的方法更加简单, 可以使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减少。 (3) 锁定钢板在置入过程中并不需要与骨表面保持紧贴状态, 钢板和骨表面存在一定的间隙, 使骨膜剥离程度降低, 使骨折端的供血能力更加理想, 对骨折愈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近端部分分布3枚锁定螺钉, 可以完全打入到股骨颈位置, 成三维固定结构存在, 使螺钉的抗旋转性能显著提升, 对骨折的近端可以产生较强的固定效果[6]。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技术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82例, 以治疗方式为依据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治疗;治疗组则接受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技术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住院时间和股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技术对患有股骨粗隆下骨折疾病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股骨粗隆下骨折,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陶祥贞.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0, 31 (9) :718-719.
[2]李明庭.股骨近端锁钉髁骨板治疗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2 (4) :343.
[3]熊圣仁, 施毅, 俞维川等.AO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2 (4) :344.
[4]徐红立, 王士娥, 王洪彬, 等.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3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9) :801-802.
[5]孙劲, 喻爱喜.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外内固定方法的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1 (2) :665-666.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 其中男36例, 女22例;年龄18~75岁, 平均50.2岁。均为闭合性骨折。致伤原因:车祸伤25例, 摔伤33例。骨折根据Neer[1]分型, 二部分骨折13例, 三部分骨折31例, 四部分骨折14例, 其中5例骨折压缩严重。就诊时间伤后1~5 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采取臂丛阻滞或全身麻醉。患肩下垫软枕, 取三角肌与胸大肌间入路, 将头静脉连同少量三角肌牵向内侧, 显露骨折端, 认清大小结节和结节间沟, 注意保护骨折片上的组织、关节囊和肩袖组织。在肩外展位牵引下, 通过撬拨推压骨折块复位, 以克氏针临时固定。将锁定接骨板置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结节间沟后方1 cm处以克氏针固定。C型臂X线机检查确认骨折端对位对线好、锁定接骨板贴附良好后, 接骨板近侧端使用导向器引导钻孔, 以3~4枚锁定螺钉锁定固定, 远端以皮质骨螺钉固定, 去除克氏针将骨折碎块及撕裂的肩袖组织用可吸收缝线通过锁定接骨板的缝合孔进行缝合修补固定, 对于5例骨折压缩严重者复位后见明显骨缺损, 缺损最大约为1.2 cm×2.0cm, 取自体髂骨骨块植入缺损区, 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黏贴固定。透视下证实骨折复位好、固定可靠、被动活动肩关节范围正常, 置负压引流管1枚, 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屈肘90°三角巾悬吊固定, 1周后开始肩关节被动活动, 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及骨缺损植骨者, 可推迟至3周后肩关节功能锻炼。4~6周根据骨痂生长情况开始各方向主动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58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 (6~18个月) 。骨折均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为7.8周 (6~14周) 。功能评定采用Neer[1]评分, 该评分为100分 (疼痛占35分, 功能占30分, 活动范围占25分, 解剖复位占10分) , 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小于70分为差。本组中优33例, 良21例, 可4例。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肩关节撞击症、肱骨头坏死、骨化性肌炎、畸形愈合等。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下1~2 cm以上部位的骨折, 多见于成年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 此骨折的发生率在逐渐增加。肱骨近端骨折临床上通用的分型是[1]分型, Ⅰ型为肱骨头与肱骨干移位小于1 cm, 成角小于45°的稳定骨折, 又称一部分骨折;Ⅱ型为肱骨头与干移位大于1 cm, 成角大于45°, 分离成两部分, 又称二部分骨折;Ⅲ型为Ⅱ型基础上合并大或小结节骨折, 又称三部分骨折;Ⅳ型为Ⅱ型基础上合并大、小结节同时骨折, 又称四部分骨折。本组58例均手术治疗取得良好地效果。
锁定接骨板同时具有动力加压钢板和微创钢板两种功能, 多用于邻近关节的干骺端骨折。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根据肱骨近端解剖形态设计, 无需对接骨板进行折弯。接骨板和锁定螺钉形成整体, 具有成角稳定性, 在避免螺钉松动的同时, 允许接骨板和骨骼之间存在一定空隙, 减少过度软组织剥离, 降低肱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可能性。接骨板带有缝合孔, 可缝合固定碎骨块及肩袖组织。锁定螺钉在肱骨头处呈三维分布, 有较好的锚合力和抗拉力, 可牢固固定, 以缩短外固定时间, 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而传统T型钢板、三叶草钢板不具备此优点, 且有可能导致内固定松动断裂、肱骨头坏死、肩关节撞击症、骨化性肌炎等[2,3]。因此, 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接骨板放置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结节间沟后1处, 以防止肩峰下撞击的发生。正确使用导向器, 保证螺钉锁定准确, 避免锁定作用失效、螺钉松动。伴有大、小结节骨折者要将其复位, 充分利用缝合孔对其及肩袖组织妥善修复。对于骨折压缩严重局部有明显骨缺损者, 可植骨以填充缺损使固定更加稳定, 同时可促进骨折愈合。适当应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可以黏贴固定碎骨块, 同时又有止血的作用。术后放置负压引流, 避免积血感染。术后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防止关节黏连僵硬
摘要:目的 总结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8例, 其中男36例, 女22例;年龄18~75岁, 平均50.2岁。均为闭合性骨折, 就诊时间伤后1~5 d。结果 58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8个月 (6~18个月) 。骨折全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7.8周 (6~14周) 。功能评定采用Neer评分, 优33例, 良21例, 可4例。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肩关节撞击症、肱骨头坏死、骨化性肌炎、畸形愈合等。结论 锁定接骨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并发症少、固定可靠、疗效优良。
关键词:锁定接骨板,肱骨近端骨折,疗效
参考文献
[1]Neer CS 2nd.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Part I.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J].J Bone JointSurg (Am) , 1970, 52 (6) :1090-1103.
[2]Lill H, Hepp P, Korner J, et al.Proximal humeralfractures:how stiff should an implant be?A com-parartive mechanical study with new implants in hu-man specimens[J].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3, 123 (23) :74-81.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14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岁(55~82岁)。致伤原因:摔倒25例,交通伤7例。Neer分型[2]两部骨折6例,三部骨折21例,四部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 h~10 d,平均2.5 d。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因为中老年患者入院前大多数伴有内科疾病,所以对患者术前的全身状况应有一个系统的评估,除了常规进行各项理化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生化指标、出凝血时间、胸片及心电图等,重点请麻醉科及相关内科医师会诊,对合并症给予治疗,尽量降低手术风险。
1.2.2 手术方法及术后康复
全麻或高位臂丛麻醉下,采用肩关节前外侧切口,从喙突起沿三角肌内侧缘至三角肌止点,由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进入显露肱骨近端,注意保护头静脉及关节囊和肩袖血运。牵引复位,C-arm透视满意后克氏针临时固定,置LPHP于三角肌止点前缘,上缘不超过大结节,用导向器向肱骨头内打入锁定螺钉,拧紧肱骨干螺钉,冲洗后修复关节囊及肩袖,骨缺损取髂骨或人工骨植骨。置引流管。术后曲肘90°颈腕悬吊,3 d后渐进性被动功能锻炼(钟摆、前屈、外旋及肌肉等长收缩),3周后被动内收、内旋锻炼,12周后各方向主被动锻炼。
2 结果
随访6~18个月,X线未见肱骨头坏死、再发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钢板断裂等,骨折均一期愈合。根据Neer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达82%以上。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高于髋部骨折。Neer分型是在Codman四部骨折分类基础上提出的,是肱骨近端骨折中被广泛应用的分类方法。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恢复骨干的对位和对线要求,恢复一个无痛的、功能范围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肩关节[3]。保守治疗肩关节制动时间长,使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失去治疗意义。因此对手法复位困难及陈旧骨折等均应积极手术治疗(本组手术未统计陈旧骨折)。手术均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术中保护好头静脉及三角肌肩峰的附力点,以免损伤腋神经和保持三角肌外展力量,以利于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肩袖的修补是恢复肩关节功能的关键。骨缺损应植骨,以免发生再移位。在内固定方面,并非所有的内固定都能满足所需的稳定性和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普通钢板固定,对中老年尤其骨质疏松患者极易发生螺钉切割脱出、退钉等,使内固定失败。LPPH原理是将螺钉与钢板通过锥形螺纹锁定,二者合为一体,这样锁定钢板与骨形成一个框架结构。它具有以下优点:(1)解剖型设计无需预弯,轻巧,操作简单,利于复位,上端弧形平面降低肩峰撞击的危险;(2)通过钢板整复骨折块,减少软组织的剥离,接骨板与骨面无需加压接触,最大程度保护了骨的血运;(3)锁定螺钉成交固定,增加了抗拔出的阻力,大大增强了其在骨质疏松骨骼中的把持力,不易发生骨块再移位和内固定物松动,提供了足够的稳定性。做为一种内固定支撑,LPPH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肱骨头血运,尤其对于中老年骨质疏松及干骺端粉碎骨折的患者是首选的内固定材料。
参考文献
[1]Mckoy BE,Bensen CV,Hartsock LA.Fractures about the shoulder: conservative management.Orthop Clin North Am,2007,31: 135 -136.
[2]Neer CS 2nd.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tures.I.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on.J Bone Joint Surg(Am),2007,52:1077 - 1089.
股骨髁锁定接骨板断裂的因素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 男25例, 女5例;年龄24~50岁, 平均38岁;交通伤25例, 坠落伤5例, 第一次为开放性骨折6例, 闭合性骨折24例;均为AO分型的C3型骨折, 来诊时间大部分第一次手术后6个月~1年, 平均8个月。
1.2 治疗方法
(1) 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位,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尽量取原来手术刀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 沿股外侧肌及股直肌肌间隙进入, 纵向劈开股中间肌, 沿髌韧带外侧缘切开关节囊, 暴露骨折端, 尽量减少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必要时行股四头肌成形, 清理膝关节周围及髌上囊粘连组织, 取出原内固定接骨板。清理折端增生组织, 试行复位满意后, 选择合适的股骨远端锁定接骨板固定, 保持轻微外翻, 透视显示骨折端正侧位位线良好, 若内侧有骨缺损, 必要时取髂骨充分植骨, 应用髂骨板桥接远近折端, 保证内侧有骨质支撑, 必要时考虑内侧或前侧再辅助接骨板固定。 (2) 术后处理:术后均抬高患肢, 常规应用抗生素, 常规留置负压引流, 引流管术后24~48h拔出, 术后即开始股四头肌锻炼及髋关节踝关节活动, 创伤反应结束后, 开始在CPM机辅助下行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 按照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 在床上练习关节功能, 复查X线片显示内侧骨质有愈合趋势后, 再考虑负重下床, 大部分3~4周后可扶双拐不负重下地活动, 8周后扶拐部分负重锻炼及行走, 12~14周后可弃拐活动及行走。
2 治疗结果
本组30例术后X线片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 切口均一期愈合, 经3~24个月, 平均10.2个月随访, 30例术后3~5个月骨性愈合, 按Karlstrom等[1]标准评定, 优20例, 良7例, 中3例, 优良率为90%, 无骨不连或钢板再折断等情况发生。
3 讨论
股骨髁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应以良好的复位, 有效的内固定为准则, 随着股骨髁解剖接骨板的研发和应用, 也被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接受。股骨髁解剖接骨板分左右型, 有不同长度规格, 并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 相对于其它内固定, 股骨远端解剖接骨板操作的可重复性和内固定强度优势明显。
但是临床上发现越来越多的接骨板断裂。接骨板植入体内后, 早期的作用是辅助骨折愈合, 在骨质愈合前若出现接骨板的疲劳, 就有可能出现接骨板的断裂。对于接骨板的断裂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患者的因素、接骨板的问题、手术技术问题。患者的因素主要有骨质是否疏松, 患者术后康复活动过早等因素, 想要解决此种问题, 主要是选择好适应症, 做好术前宣教及术后指导。必要时一定要一期植骨, 促进骨折愈合。
对于接骨板的因素和手术技术的问题是需要外科医师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 对所用接骨板的特性和要求了解越多, 在应用中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锁定接骨板的优点, 才能在临床应用中避免更多的错误。锁定接骨板具有如下特点: (1) 与传统接骨板相比, 锁定接骨板螺钉与接骨板形成锁扣固定, 内固定的稳定性不再需要接骨板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和预应力, 而更多的是依赖于锁定螺钉一锁定接骨板组合的成角稳定性。Wangner[3]认为锁定接骨板是一种类似于外固定支架的体内夹板。 (2) 接骨板与骨面无紧密接触, 最大限度保留了接骨板下方骨皮质的血供, 使本来条件差的两个骨折端能够尽量少的受到进一步破坏, 这样就成为手术中不需切开剥离, 骨膜的完整性不受到破坏, 这种类似于外固定支架的体内夹板固定骨折, 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 这与目前学者们认为骨折治疗原则应由以往强调骨折的精确复位与坚强内固定转变为尽可能地保护创伤后骨骼与软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包括精细的操作与弹性固定以刺激骨痂形成的观点相吻合, 实现所谓的二次骨愈合[4]。 (3) 螺钉与接骨板形成锁扣固定为锁定板在骨量正常的情况下提供了单皮质固定的可靠性。
按照接骨板的特性, 手术的时候, 尽量减少骨质周围血供的破坏, 在复位的时候不能一味强调精准的复位, 只有保留良好的血供, 骨折端才好愈合, 只有在接骨板疲劳断裂之前, 骨折牢靠愈合, 接骨板才不至于断裂。分析本组病例, 大部分是由于创伤太重, 先前手术时剥离太过广泛。因为锁定接骨板是类似于外固定支架的体内夹板, 具有一定的弹性, 随着活动量的增加, 术后会出现折端附近接骨板的应力遮挡。若手术时出现骨膜剥离严重, 影响愈合时间, 或者原折端粉碎, 出现延迟愈合, 就会出现接骨板的断裂, 此种接骨板的断裂多不是由于强大的暴力, 多是轻微暴力就可致接骨板的断裂。所以骨折端及接骨板的移位多不严重。所以在再次手术时, 在复位固定的同时, 植骨一定要充分。在复位固定后的早期是接骨板在辅助折端的稳定, 而到后期再次骨折端的稳定来保证接骨板不出现断裂。
通过本组病例, 我们发现应用锁定接骨板在固定骨折端时, 一定要尽量减少软组织损伤, 必要时一期植骨,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接骨板的断裂。
参考文献
[1]Karlstrom O.Ipsilateral fracture of the femur and tibia1[J].J Bone Joint Sury (Am) , 1997, 59 (2) :240-243.
[2]Whittle AP.Fractures of lower extremity[M]//Cansle ST ed.Co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Ninth ed.Mosby-Year Book.Inc, 1998:2042.
[3]Wagner M.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linical IISe of the LCP[J].Injury, 2003, 34 (2) :B31-42.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7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7例, 男5例, 女12例, 年龄23~86岁, 平均55.6岁。损伤原因:车祸伤2例 (2/17) , 跌扑伤15例 (15/17) 。骨折按Neer分类法:二部分骨折8例 (8/17) , 三部分骨折6例 (6/17) , 四部分骨折3例 (3/17) 。2例车祸伤患者, 一例23岁, 另一例52岁;15例跌扑损伤患者年龄均在45岁以上。伴有肱骨头脱位1例。3例为糖尿病患者。17例均在伤后1周内手术。
1.2手术方法
伴糖尿病者, 首先控制血糖, 待控制到8mmol/L以下为手术时期。全麻或颈丛加臂丛麻醉, 患肩垫高, 行三角肌和胸大肌间沟入路, 分离头静脉, 将头静脉连同三角肌部分纤维和胸大肌一起牵向内侧, 常规于锁骨下2cm切断三角肌前部纤维, 切断多少以能将三角肌在低张力下牵向外侧并使肱骨近端外侧能轻松显露为准。不剥离骨膜, 尽量保留碎骨块、肱骨头基底部相连的软组织, 以减少可能发生的肱骨头缺血坏死。肩袖纵裂者首先修复, 横裂者待骨折固定后通过锁定式接骨板上端的小孔进行修复, 牵引肱骨远端进行骨折复位, 糖尿病、重度骨质疏松和70岁以上患者常规髂骨自体松质骨植骨。锁定接骨板置于结节间沟后缘远端, 上端不超过肱骨大结节, 首先用1枚皮质骨螺钉将接骨板固定于肱骨干, 借导向器向肱骨头打入3~4枚锁定螺钉。如骨折允许加压, 则取下原暂固定螺钉, 应用接骨板的加压孔进行骨折端的自动加压。充分冲洗术区, 缝合切断的三角肌, 常规留置负压引流, 关闭切口。术后患肢悬吊位固定, 第2天开始腕肘指间关节的主动锻炼, 3天行肩关节的摇摆运动, 1周左右行肩关节的旋转及上举运动。要求患者积极主动进行功能锻炼, 必要时或年纪较大者可行理疗或应用肩关节练习器辅助治疗。
2 结果
17例均获8~24个月随访, 平均15.7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在8~20周愈合, 平均12.8周。无肱骨头坏死、肩关节僵硬及固定失效等病例发生。根据Neer评分, 肩关节功能恢复优12例 (12/17) , 良4例 (4/17) , 差1例 (1/17) 。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临床上较常见,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与骨质疏松明显相关, 中青年则属高能量损伤。既往手术多采取T型钢板、三叶草型钢板、多针或多针张力带固定。T型钢板、三叶草型钢板以及钩状钢板, 其螺钉与钢板结构松散, 固定原理主要是螺钉对钢板的拉力转化成骨与钢板之间的压应力, 所引发的摩擦力来克服生理性应力来维持骨折端对位, 这种固定受许多因素控制:骨对螺钉的握持力, 骨折端间隙, 骨对钢板的压力所产生的应变与重建等。肱骨近端骨折属松质骨骨折, 松质骨对螺钉的握持力较低, 是皮质骨的1/6~1/4, 如果用于中老年有不同骨质疏松的患者, 不仅固定的失效率明显增加, 而且肱骨头内倾内翻等畸形愈合时有发生, 由于其难以“肯定的固定”, 骨折端的吸收造成的间隙也难以靠拢, 骨折的愈合会受到极大影响。与其相反的小夹板或其他方式的保守治疗, 略显优势, 但保守治疗需长时间的固定, 中老年人对长期制动的耐受力较低, 各种夹板是通过软组织进行力传导对骨折移位的固定, 夹板对软组织的压迫力量不够起不到固定作用, 压迫力量较大又会严重干扰组织的血运, 长期大力量的压迫势必会导致软组织的变性坏死、大量的组织变性坏死则产生大量的纤维化, 结果限制了肩关节的运动。多针、多针加张力带固定的优越性是:低占位性、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二次去除内固定也容易, 不足的是骨对钢钉的握持力比较低, 固定松散, 易发生退针移针、针道感染等。AO锁定接骨板固定原理与外固定架和锁交髓内钉相仿, 具有以下优点: (1) 锁定内固定接骨板完完全全改变了既往普通接骨板的固定理念及固定原理, 骨折端将要发生位移的生理性负荷通过螺钉直接传到接骨板上, 接骨板与骨之间呈低压力或无压力性缝隙性贴附, 免去了骨膜的剥离和接骨板下皮质骨血运的损伤和骨的重建, 减少了内固定去除后骨折的再发生。 (2) 锁定成角稳定性。螺钉在肱骨头内多方向置入, 且钉尾与钢板无缝隙螺纹式锁扣式结合, 内固定物已完全形成了一个整体, 结果是明显增加了螺钉的抗拔出力, 特别是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3) 锁定接骨板近端边缘有缝合孔。术中可以利用缝合孔进行克氏针临时固定及进行粉碎骨块的缝合固定;便于关节囊和肩袖损伤的修复, 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 (4) 锁定接骨板是钛合金材料制作而成, 钛的弹性模量与骨的相仿, 减少了应力遮挡, 骨的解剖重建及骨小梁的塑形能在接骨板固定期一次完成。
本组治疗17例肱骨近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 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结果显示优良率较高, 且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效、肩关节僵硬等病例发生。因此, 笔者认为AO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固定可靠, 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一方面增强了患者康复的自信心, 有利于保持其平静而健康的心态;另一方面使肌肉骨骼复合体得到应有的生理性刺激,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恢复与建立, 进而加速了骨愈合的生物学因素的构成, 促进骨的愈合。
参考文献
[1]Canale TS.Ca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M].ed9.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286-2296.
[2]姜保国.创伤骨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3-14.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26例。对照组中, 男12例, 女14例;年龄21~77岁, 平均 (48.8±5.1) 岁;按骨折Neer分型, 二部分骨折10例, 三部分骨折9例, 四部分骨折7例。对照组中, 男13例, 女13例;年龄23~75岁, 平均 (48.6±4.5) 岁;按骨折Neer分型, 二部分骨折9例, 三部分骨折10例, 四部分骨折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 术前行全麻或臂丛麻醉。手术时患者取沙滩椅位经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 注意不要损伤头静脉和腋神经[3], 必要时可分离一部分三角肌前部肌肉, 切不可切开关节囊, 注意保护肱骨头的血液供应和软组织。然后初步复位骨折块后用克氏针做临时固定, 接着进行X线透视以观察古镇复位是否良好, 根据患者骨折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位置置入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要尽量保持骨折近端的解剖生理角度。对肱骨进行钻孔, 注意不要钻透对侧骨皮质, 然后选择合适的锁定螺钉进行锁定。锁定完成后再用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锁定是否良好、牢固。确认锁定良好、牢固后性负压引流逐层关闭伤口。
1.2.2 对照组
采用解剖接骨板治疗, 手术方法与观察组基本相同, 只是骨折复位要达到解剖复位。
1.2.3 两组患者术后48h后拔出负压引流管, 均颈腕固定悬吊3周。
休息是平卧, 患肢抬高3天, 术后1周即可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被动功能锻炼。
1.3 疗效判定
依据Neer评分标准, 疼痛占35分, 功能使用情况占30分, 活动范围占25分, 解剖位置占10分, 总分为100分。优:评分≥90分;良:评分为80~89分;中:评分为70~79分;差:评分<70分[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优11例, 良10例, 中4例, 差1例;对照组优6例, 良10例, 中7例, 差3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是否成功是手术成功与否非常关键的阶段, 手术的创伤以及关节制动可以使得肩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粘连纤维化, 使得肩部活动受限, 严重影响着功能的恢复, 因此, 选择一种好的内固定方法显的非常重要。由本文上述结果可知, 锁定接骨板的Neer评分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解剖板治疗, 说明锁定接骨板不接创伤小, 固定牢固, 而且对关节的影响小, 有利于术后的早期锻炼, 对患者康复十分有利,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解剖接骨板治疗;观察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优11例, 良10例, 中4例, 差1例;对照组优6例, 良10例, 中7例, 差3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关键词:锁定接骨板,肱骨骨折,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王邦荣, 郑华江, 应江炜, 等.锁定接骨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7) :393-395.
[2]张旭.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7) :2602-2603.
[3]郭丹, 蒋雨清, 周海斌, 等.锁定接骨板与解剖接骨板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 (21) :1838-1839.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推荐阅读: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11-06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10-01
经皮锁定接骨板10-12
股骨锁定钢板11-27
T形锁定接骨板10-27
重建锁定接骨钢板10-13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手术06-06
锁定板治疗09-05
解剖型锁定板09-14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