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锁定板(共9篇)
股骨近端锁定板 篇1
老年人多发生骨质疏松,轻微的外力引起的创伤即可导致复杂的骨折。跌倒时以髋部着地即可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同时,老年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们采用闭合复位和有限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9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男12例,女17例。年龄59~81岁,平均68.8岁。跌伤27例,车祸伤2例。根据Evans分型,ⅠB型骨折3例, ⅠC型骨折10例, ⅠD型骨折16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合并糖尿病者7例,脑血管病后遗症6例(3例已丧失行走功能),心血管疾病20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伤后5d内手术者24例, 5例有严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在病情稳定后(入院后8天~14天)手术。内固定材料由天津某医疗器械公司提供。A类(纯钛)材料20例,B类(钛合金)材料9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操作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使身体与手术台呈30°角。C型臂X线机透视下手法复位满意后于股骨大转子上2cm至大转子下股骨近端10cm左右切开,显露骨折端及股骨大转子。对合骨块,使粉碎性骨折形成近、远端两大部分,再将两端复位,将长度合适的金属板置于股骨外侧固定。金属板放置正确后,以固定器固定,先旋入近端设计好方向的3个锁定螺钉,直达股骨头皮质下5 mm。旋入后以C形臂透视股骨颈正侧位,确定螺丝钉位置及深度。将转子部近端固定后再用3~5枚锁定螺钉将骨折远端与金属板固定,11例远端用1~2枚普通螺钉固定,9例小转子撕脱者用1枚普通拉力螺钉固定。被动活动患肢,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后,冲洗、9例放置负压引流器,关闭切口。
1.2.2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全面检查,对于心、肺、肾的功能做出明确评估,将内科疾病短期内得到控制,贫血者输血达到正常,营养不良者改善营养,消除体内一切感染灶,使其能耐受麻醉和手术。术后应用抗生素5~7 d,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针6000U,皮下注射,每天一次。鲑鱼降钙素鼻喷剂喷3个疗程(3个月),每天口服钙片2g。患肢外展中立位,抬高,促进肿胀消退,术后3d开始锻炼股四头肌,并逐渐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术后12d~16d拆线,拆线后即建议患者出院恢复。卧床休息12周~16周,床上功能锻炼,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能否负重行走。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骨折复位和愈合结果、并发症情况、髋关节有无疼痛、行走功能恢复情况。
2 结果
本组2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个月~36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23例,功能复位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周~16周,平均13.5周。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23例,近解剖复位6例。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钉折弯。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所有病例髋关节无疼痛,外观无明显畸形,髋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值80%以上,行走功能恢复率100%(26/26),患者及家属对步态和步速满意。
3 讨论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于老年人群发病率高。老年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尽可能骨折良好复位,坚强内固定,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并尽早恢复原有的活动能力,防止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详细的术前伤情、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评估与准备,大部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目前有3种固定系统, 即髓内固定系统, 如Gammar钉、PFN、PFNA等;髓外固定系统, 如DHS、DCS、解剖型金属板、解剖型锁定金属板、角金属板;外固定架系统等。但无论哪一种固定方式, 都有其优缺点,不同的骨折类型和骨折粉碎程度需选用相应的固定物,即内固定的适应征。至今还不能认为哪一种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唯一可靠的固定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复杂:骨折类型多样, 骨质条件各异, 使用者操作水平不同, 故各种方法的疗效也各不相同。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否则会导致内固定失效。李光明等[1]、熊圣仁等[2]、许庆山等[3]、李颖智等[4]根据自己的应用经验认为大转子及股骨头颈部有3枚螺钉的共同作用,有全螺纹及半螺纹松质骨钉可供选择, 3枚螺钉多平面、多方向固定至股骨头颈部, 对骨折近端有较强的抗压力、抗拉力、抗旋转能力,不易出现切割骨质而穿出股骨头。小转子水平有相应的螺孔可以固定小转子骨折,稳定内侧结构。它更加适合大多数类型转子部骨折的临床应用,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严重,骨折明显粉碎的患者。这有利于患肢的早期活动及负重。对于移位型小转子骨折,有不同处理方法。我们认为,如果股骨转子后内侧的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则有必要复位小转子,尽可能固定,但不要为了固定而过多暴露,以免引起过大的创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较多的适应征、复位良好、固定牢靠、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优良率高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3.2 由于在侧位像上软组织对股骨近端显像的影响,股骨近端显像常不清晰,在术前很难判断骨折的粉碎程度,我们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在术前行CT检查,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术前同时准备DHS和股骨近端锁定金属板,以方便术中根据情况选择应用。
3.3 术后患肢外展中立位,抬高促进肿胀消退。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针抗凝治疗,本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由于院内获得性感染由致病性强,耐药可能性大,耐药多的细菌引起,治疗困难,因此拆线后即建议患者出院恢复,以免院内获得性感染。骨质疏松是导致骨折的基础性疾病,其可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或愈合质量不佳,在骨折愈合后如果摔倒仍然易引起髋部骨折。因而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其它并存病的治疗同等重要。本组均予治疗。
3.4 关于术后功能评价 骨折治疗后的疗效应该有一个量化指标以供不同学者之间进行对比。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黄公怡等髋关节疗效评定标准,张世民等[5]介绍的老年髋部骨折的功能恢复测评量表,李颖智等[4]、樊健等[6]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ZUCKERMAN等[7]介绍的日常生活功能恢复量表(function recovery scale, FRS)等不一而足。我们认为老年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第一是缓解疼痛、第二是尽可能骨折良好复位,坚强内固定,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并尽早恢复原有的行走能力,防止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只要骨折达到功能复位,术后无疼痛,恢复了行走功能,能够自主起卧床、自主坐起櫈子、自主蹲起马桶,就达到了手术主要目的。X线片对骨折的评价是术后功能评价的基础。颈干角变小,将引起髋内翻,这种畸形必然会影响步态和步速。但最终临床评价是根据有无外观畸形,有无髋关节疼痛,步态和步速是否满意。当然影响步态和步速因素较多,例如年龄、营养状态、脑部疾病、其它系统疾病等。恢复行走功能是生活自理减轻家庭护理负担最重要一项,最终是患者及家属对步态和步速是否满意。这是术后功能评定的主要方面。髋关节的功能作为下肢功能的组成部分,不外乎就是支持、负重及行走功能。复杂的评价系统使评定困难,意义不大。因而本文在评价术后髋关节的功能时仅采用了主观指标伤处是否疼痛,客观指标是否恢复了行走功能,我们认为此简单实用,便于不同学者之间进行疗效比较。
参考文献
[1]李光明,王永富,邢长胜,等.螺钉的多角度固定在老年肩、髋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0):903-904.
[2]熊圣仁,施毅,俞维川,等.AO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344.
[3]许庆山,刘寿坤,苏郁,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367.
[4]李颖智,吴方强,金海鸿,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0):919-920.
[5]张世民,袁锋,俞光荣.老年髋部骨折的功能恢复测评量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0):1525-1527.
[6]樊健,俞光荣.钉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09,12(6):651-652.
[7]Zuckerman JD,Koval KJ,Aharonoff GB,et al.A functional re-covery score for elderly hip fracture patients:I.Development[J].J Orthop Trauma,2000,14(1):20-25.
股骨近端锁定板 篇2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50-02
中图分类号:R 681.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41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群中较常见的肩部损伤。肱骨近端特殊的解剖结构,加上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或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及慢性肺炎等疾病,加大了临床治疗难度,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仍是该疾病主要治疗手段。2007年7月~2009年2月,我科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 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2例,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60~85岁。右侧18例,左侧4例。损伤原因:跌倒摔伤8例,骑自行车或电瓶车致伤5例,车祸伤5例,其它原因外伤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例,三部分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9例, 四部分骨折8例。合并有心、肺、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内科疾病12例。入院后即予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同时给予消肿、止血药,患肢悬吊制动等治疗措施,做好术前准备。
2.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全身麻醉或臂丛麻醉后,患肩垫高,采用三角肌与胸大肌间入路,取肩前外侧切口,切口上至喙突,下至三角肌附着点,分开三角肌与胸大肌,钝性分出其中的头静脉并予以向内侧牵开保护,切断部分三角肌并向外侧牵开,暴露肱骨近端及关节囊,在肱骨结节间沟找出二头肌腱并以此为参考标志确定肱骨大小结节的位置,以大小结节为参考进行手法牵引复位。选择长度合适的LCP钢板置于肱骨外侧,临时固定大小结节及易移位的肱骨头。经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复位满意后钻孔拧入锁定螺钉,根据骨折分离情况,在近端拧入3~4枚锁定螺钉。如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则应拧入4~6枚。拔出临时固定的克氏针。如骨质疏松伴明显骨质缺损可予以植骨。术中检查如有肩袖、肩胛下肌等损伤,一并修复并将其用可吸收缝线固定在接骨板上,活动肩关节以检查固定是否可靠。冲洗伤口,仔细止血,放置负压引流后关闭切口。术后予以三角巾悬吊患肢,术后24~48 h拔除负压引流。术后第1、2 d待疼痛缓解后开始行患肩功能锻炼,逐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争取在2周内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关节功能。
结果
本组22例病人均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在随访病例中切口均呈Ⅰ期愈合,无感染。术后摄X线片复查位置满意,无螺钉退出、钢板松动及钢板、螺钉断裂等情况发生。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参考Neer评分标准:总分为100分,疼痛为35分,功能使用情况为30分,活动范围为25分,解剖复位为10分。总分大于89分为优,大于80分为满意,大于70分为不满意,低于70分为失败。本组病例优为21例,满意1例。
讨论
1.手术治疗的优点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恢复一个无痛、活动范围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肩关节[1]。老年患者具有骨质疏松及全身机能差的特点,以往担心老年患者体质差,无法耐受麻醉及手术,常以石膏绷带长期制动患肢及肩关节,不仅使患者骨质疏松加剧,骨折断端愈合慢,肌肉萎缩,更导致关节僵硬,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梳头、吃饭等)。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及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外科治疗方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老年患者。
2.治疗方案的选择及LCP钢板的优点 以往多采用克氏针张力带、解剖钢板、二叶草钢板等维持骨折固定,但临床疗效欠满意,并发症不少。特别是对于Neer3,4部分骨折,因其不稳定,严重粉碎且多伴有肩关节脱位,肱骨头血运破坏严重,治疗困难,且受骨折类型、损伤程度、骨质条件等因素影响难以达到骨折有效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手术目的,从而发生肩关节僵硬、疼痛、骨折复位丢失、骨不连等问题[2]。LCP钢板的优点主要有:①根据肱骨近端解剖形态设计,无需对钢板进行精确的塑形;②因锁定孔的存在,螺钉与钢板形成植入体内的外固定,钢板和骨面不产生压力,降低了骨膜的损伤,保留了骨折的血运;③螺钉与钢板锁定,有更好的抗弯曲和扭转力,避免了象动力钢板出现的螺钉在钢板中摆动现象(雨刷效应),减少螺钉松动的发生率,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④设计有针孔,方便骨折的复位及固定。术中可通过针孔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有利于骨折精确复位;⑤螺钉与钢板具有成角稳定性,对骨质疏松患者可达到坚强固定;⑥钢板体积小,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减少软组织损伤,更符合微创原则[3~5]。
3.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①手术切口以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入路为较好选择。此切口延长可较好地暴露肱骨头及三角肌粗隆,并且可避开腋神经及腋动脉分支和保护头静脉,且此入路操作简单,复位时可较好地观察骨折对位对线情况。②肱骨大结节有岗上肌、岗下肌、小圆肌附着,大结节的复位是恢复肩袖功能的关键,同时应避免大结节复位过高而致术后肩峰下撞击的发生。大结节骨折移位时,应探查是否有肩袖损伤,肩袖对肩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合并损伤者,在处理骨折的同时应积极做肩袖修补,这样肩关节才能获得良好的功能及满意效果[6]。③术中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尽量不切开关节囊,注意不要损伤腋动脉及其分支,保护肱骨头的血供,防止肱骨头的缺血性坏死。④术中复位时使肩关节外展或内收,远端肢体内旋,以远端对近端的原则进行复位,注意大结节止点骨块常向后上方移位,应尽量用布巾钳将其拉回并固定。对严重内收型骨折的复位最为困难,术后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收畸形。笔者的经验是术中不能单靠外侧皮质的对合情况作为复位的标志,多用C型臂X线机正位透视才能判断复位情况。对外科颈内侧嵌插严重或伴有肱骨头半脱位的病人,可在肱骨头置入两枚2.5 mm克氏针作为复位的撬杆,对复位有很大的帮助。对多次复位不理想者可不必过度的强调解剖复位,以免加大对骨折端及附近组织的损伤。⑤术中尽量保持肱骨头关节面的完整,不必追求过分的解剖复位而破坏关节面平整和损伤血运,必要时可先在骨折两端各拧入一枚皮质骨螺钉使钢板贴服于骨面。⑥在放置钢板时注意近端不要超过肱骨大结节上界,螺钉不宜穿过肱骨头软骨面。必要时将肩外展,确定钢板上界,避免顶住肩峰,从而术后影响肩外展。⑦对骨质疏松及骨缺损的,必须在复位的基础上进行植骨,以填充骨缺损和保持复位的稳定性,且植骨起骨诱导和骨形成,桥接作用,使骨折不愈合率和肱骨头缺血坏死率降低。⑧术后功能锻炼对肩关节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年患者由于自身体质特点,加强主动锻炼的意识与能力均欠佳,患肩长期制动、休息,加重了患肩关节的粘连,影响关节功能,并形成疼痛运动障碍疼痛的恶性循环。因此合理的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指导相当重要,术后第1、2 d待疼痛缓解后开始行患肩功能锻炼,逐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争取在2周内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徐云钦,梁再跃,冯水云,等.老年肱骨近端严重骨折的外科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6):477-478.
[2]王正红,向 明.肱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3):183-185.
[3]张 磊,杨海涛,曹前来,等.锁定钢板与常规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5(12):725-731.
[4]刘 阳,汤 欣,李正维,等.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5):395-396.
[5]陈红卫,赵刚生,鲍 丰.手术治疗移位肱骨近端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3):187-189.
[6]林伯文,肖德明,徐忠世,等.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05,7(9):823-825.
(收稿日期:2009-06-19 修回日期:2009-07-24)
股骨近端锁定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9年2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9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59例, 年龄46~89岁, 平均年龄 (61±4.3) 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44例, 高处坠落25例, 外力打击10例, 跌倒20例, 99例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1例, 合并心肺疾病19例。按照AO分型可以将99例患者分为A1型27例, A2型39例, A3型33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99例患者入院后全部进行肢皮牵引制动, 常规抗生素使用预防感染, 进行各种常规检查, 治疗合并有内科疾病的患者,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锁定板。
1.2.2 手术方法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全麻或局麻, 常规消毒处理后进行牵引骨折闭合复位, 在大转子处做长约9cm的切口, 暴露骨折部位, 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然后将选择的合适的锁定板从股骨近端植入, 在合适位置钻入定位针, 拧入近端螺钉, 确定骨折部位复位完成无差错可冲洗创口后放置引流管, 并缝合切口。术后使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 术后2周可做轻度功能训练, 2个月后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进行负重训练, 复查至骨折线模糊且有大量骨痂形成的情况下可完全负重[2]。
1.3 评价标准
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按照Harris评定标准评定, 优:骨折部位无疼痛, 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良:关节无明显疼痛, 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可:关节有疼痛感, 行走需要借助外力帮助;差:骨折部位持续疼痛, 症状无缓解, 仍旧无法行走。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比较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完成术后随访8个月以上, 并无内固定物断裂, 锁定板松动等明显并发症的发生, 骨折部位均获得愈合, 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按照Harris评定标准评定, 患者关节恢复优81例, 良10例, 可3例, 差5例, 优良率达到95%。
3 讨论
3.1 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与其他手术方法的比较
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骨折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稳定性骨折可以进行保守治疗, 大部分是进行骨牵引, 但是这种治疗方法需要患者长期卧床治疗, 容易发生并发症, 如不能经常翻身产生的褥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是需要进行手术内固定, 这样可以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稳定性骨折需要进行手术固定, 显著临床上使用的固定方法主要有简单固定类:这种方法适用于不适合长时间手术耐受力较差的高龄患者, 手术简单, 费用较低,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侧钢板类固定物:主要是动力髋螺钉, 就是通过螺钉与钢板的相互作用对骨折端产生压力, 使两骨折端靠近愈合;股骨近端髓内固定, 这是显著内固定术的主流。还有一些医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 这种手术方法也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只是由于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较多, 并不建议将置换术作为手术的首选方案[3]。
3.2 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的优点
本组9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进行了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 且取得了95%的优良率, 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这是因为锁定板具有稳定的角度, 能够对骨折部位进行良好的固定, 并加入螺钉多方位固定, 避免骨折复位后出现移位现象和锁定板的松动;锁定钢板并不是生硬的将骨折部位及其周围区域固定, 它拥有一定的弹性范围, 在不引起骨折部位的移位的情况下允许骨折端有一定的轻微变形, 能够促进骨折部位的生长与愈合;股骨近端锁定板置入切口小, 它的存在对骨折端血运的干扰小, 而且固定可靠, 进行手术的时间短,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节功能恢复快, 可以作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 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 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延庆.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 (2) :99-99.
[2]董桂贤, 张宁, 孙建华, 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6) :640-642.
股骨近端锁定板 篇4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肱骨近端骨折;有效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04-02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这种骨折的发生率大约占全身骨折的2.5%左右,而国外文献报道为4%-5%。根据Neer分类法,明显移位的二、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但是这种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且传统的钢板内固定容易出现螺钉松动、脱出及螺钉对肱骨头的切割致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给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1]。为了探讨并分析应用微创小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结果和疗效。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2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2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根据Neer进行分类,其中二部分骨折3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5例。这些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患者的年龄在19-54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2.4岁。
1.2手术方法患者进行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并让患者保持仰卧姿势。患者在手术前,先在透视下进行手法复位,将颈干角和后倾角纠正并固定。然后,切取大约3cm的横行和纵行切口。纵切口在三角肌远端外侧,横切口在近端外侧,并根据透视结果进行微调。在透视辅助定位下,伸入手指对术前手法未復位的小骨块进行对合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成功后剥离骨膜,在患者腋神经深面放置钢板,并将钢板临时固定,在其远近端各置入螺钉(近端需至少攻入3枚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放置完成后,对患者切口进行冲洗、消毒,并逐层缝合切口[2]。
2结果
23例患者均获得平均18个月随访(12-24月),23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3例螺钉穿出,6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无一例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
3讨论
目前,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很多,且每种方法预后差异较大。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如石膏固定、夹板固定等相比外部固定效果不稳定,患者治疗期间不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功能锻炼,且治疗后关节的恢复效果不好,对于治疗不当患者还容易引起愈合畸形等[3]。最近很多医师主张对肱骨近端骨折进行手术治疗,他们认为这样能够让骨折复位进行稳定的固定,且患者治疗后能够进行简单的锻炼,有助于患者关节恢复。
临床上,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目的是为了让患者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4]。治疗时,多采用肩关节前侧置入,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进入肩关节。为了扩大手术的成功率,我们需要将锁骨远端2-4cm的三角肌起点剥离,且患者肩关节前侧入路必须涉及深部组织。而微创小切口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且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剥离或较小剥离三角肌附着点,也不涉及深部组织,患者手术后可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值得我们推广。
综上所述,应用微创小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更容易进行固定且不破坏骨的血供。而锁定接骨板植入时基本上不会破坏患者肩关节功能。将二者联合起来合,能够使得患者肩关节功能尽早恢复,还能够减少肩关节僵硬及疼痛的发生,关节活动好,损伤小,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莫金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6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9,31(5):697-698.
[2]赖铭春.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进展[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1):127.
[3]董明,谢利民.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现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11):74-75.
股骨近端锁定板 篇5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疗效,并发症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经常出现各种类型的骨折,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骨折就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常用的治疗手段是进行保守治疗,但是疗效不佳,往往多数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来增加骨折固定部位的稳定性,从而是患者能够活动或者生活自理,降低长期卧床形成的各种并发症[1]。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方法有多种,我院于2009年至2011年对我院骨科收治的54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了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骨科共收治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54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在51~90岁,平均(75.2±8.9)岁;骨折原因:30例因摔倒骨折,24例因车祸导致骨折;根据AO分型,其中A2型骨折患者32例,A3型骨折患者22例;21例患者伴有糖尿病,19例患者有脑血栓后遗症并发症;10例患者有高血压,8例患者有冠心病。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切口选择在髋关节外侧,切口长度应约5cm左右,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增加手术切口的长度,并按照组织学分层逐层剥离患者的外侧肌肉和股中间肌肉群,使患者股骨大转子以及股骨部位暴露于医生视野之中,首先根据X光片结果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手法复位操作,然后再X线机透视下对复位的效果进行评定,如果复位准确,则可在大转子顶部放置一定长度的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应注意接骨板上缘应该与股骨上缘保持整齐,先用细克氏针进行暂时性的固定,然后用合适的钻头打孔,用2~4枚锁定螺钉进行内固定,一般在近端实施单皮质固定,在远端实施双皮质固定。而小转子骨折块则要用螺丝钉实施固定。手术结束后要进行抗感染治疗,病预防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应激性溃疡或者下肢静脉栓塞等。手术结束后2天患者可以在护理人员或者家属的帮助先进行功能恢复性锻炼,在手术结束后第三天进行患髋以及膝的伸曲训练,5~10周后患者可进行负重活动。患者出院后每一个月随访一次,而患者骨折痊愈后则每两个月随访一次。
2 结果
54例患者手术时间在50~130min,平均手术时间75.5min;手术出血量170~540mL,平均出血量为237.5mL。除1例患者在手术后第七天出现心源性猝死外,其余5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随访,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没有病人出现感染等并发症,采用X线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3.4个月,没有患者出现骨不连以及畸形愈合等症状,也没有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以及断钉等现象。按照功能评定标准,31例为优,20例为良,手术优良率高达94.44%。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研究显示其占老年人全身骨折的2%~5%[2]。传统的方法是进行保守型治疗,但是保守型治疗往往导致患者摆脱疾病困扰,而且长期卧床导致了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牵引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其不能是患者的骨折部位恢复到正常状态,经常导致患者髋部出现畸形,进而影响患者正常的走路姿态。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主要原则是牢固,由于老年患者自身身体的原因,一般老年患者骨密度较低,骨量明显减少,存在严重的固执疏松症状,进而加大了手术的难度,同时无法实施牢靠的固定[3]。
关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是都具有一定的缺点。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目前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最好的选择,该手术方法按照股骨近端的解剖学以及生物学特症而设计的内固定技术,其在治疗转子间骨折方面具有以下显著的优点: (1) 损伤小:在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骨膜进行分离,故愈合较快,用时锁定螺钉直径较小,对患者骨的血液运输影响较小; (2) 并发症少; (3) 操作简单; (4) 固定牢靠等[4]。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在疗效老年转子间骨折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该手术对患者损伤较小,手术操作简单,内固定牢靠,不会出现松动等现象,而且具有极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值得推广使用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汉伟, 姜海莹, 吴俊国, 等.Gamma钉与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 2009, 16 (3) :426-427.
[2]吴军业.锁定钢板、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24 (4) :71.
[3]吕慧成, 李晓东, 郭军.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36例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 40 (7) :868-869.
股骨近端锁定板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82例, 按照治疗方式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17例, 女24例;年龄51~87岁, 平均年龄 (66.9±1.4) 岁;骨折至入院治疗时间1~14h, 平均发病时间 (4.6±0.9) h;左侧骨折18例, 右侧骨折23例。治疗组中男16例, 女25例;年龄53~86岁, 平均年龄 (66.7±1.3) 岁;骨折至入院治疗时间1~15h, 平均发病时间 (4.7±0.8) h;左侧骨折18例, 右侧骨折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至入院时间以及骨折部位等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治疗。治疗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技术治疗, 具体措施为:首先对患者实施下肢皮牵引处理, 对于一些合并患有其他疾病者应该同时对原发病进行积极的治疗, 并经常帮助患者翻身, 以达到避免压疮发生的目的。患者在受伤之后的7d内必须接受手术治疗, 在手术操作开始前进行持续硬膜外麻醉, 病情程度相对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全麻。在C型臂X光机的辅助指导下对患者的骨折部位实施闭合复位处理, 经检查确定复位效果达到满意程度之后, 可以于大转子位置作一个纵行的切口, 切口的长度在10cm左右。对阔筋膜张肌与骨外侧肌分别实施切开处理, 使患者的大转子能够得到充分暴露, 并将发生骨折的部位向外进行有效牵拉, 使用钢针对此处实施暂时性固定。然后再使用适宜的钢板进行固定处理, 用1枚皮质钉固定钢板, 并于近端位置将导针打入, 一共应该放置3枚导针。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患者应该始终采取正侧位, 于C型臂X光机透视条件的辅助下, 对导针位置进行确认, 认为满意之后可以拧入锁定钉。于C型臂X线机透视条件下对复位和固定处理的满意程度进行最后确认, 对切口实施常规缝合与关闭处理[2,3]。
1.3 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患者的骨折疾病住院治疗总时间和股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疗总有效率、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优:患者的骨折面已经达到完全愈合状态, 生理功能彻底恢复正常;良:患者的骨折面的愈合状况良好, 生理功能也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差:患者的骨折面愈合效果相对较差, 生理功能没有恢复, 或进一步恶化[4]。
1.5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形式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和股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共住院治疗 (19.53±2.74) d, 经手术治疗后 (122.84±13.67) d股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治疗组患者共住院治疗 (14.06±2.10) d, 经手术治疗后 (94.13±10.86) d股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优良率达68.3%;治疗组达90.2%, 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3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围手术期内对照组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 治疗组仅1 例,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股骨粗隆下骨折具体指的是在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下平面以内的位置发生的骨折,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 且女性患者人数通常多于男性。由于老年人普遍性存在骨质疏松症状, 因此在跌落、扭转、过度外展等事件发生的时候, 就有可能导致股骨粗隆下骨折疾病的发生[5]。
应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技术对患有股骨粗隆下骨折疾病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1) 固定效果更加可靠牢固, 锁定螺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螺纹与钢板连接为一个整体, 不会产生任何晃动, 螺钉发生松动的概率相对较低, 成角稳定性理想。螺钉在置入之后能够均匀的承担应力, 使螺钉穿出股骨头事件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 (2) 生理解剖形钢板, 插入更加方便, 手术各项操作的方法更加简单, 可以使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减少。 (3) 锁定钢板在置入过程中并不需要与骨表面保持紧贴状态, 钢板和骨表面存在一定的间隙, 使骨膜剥离程度降低, 使骨折端的供血能力更加理想, 对骨折愈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近端部分分布3枚锁定螺钉, 可以完全打入到股骨颈位置, 成三维固定结构存在, 使螺钉的抗旋转性能显著提升, 对骨折的近端可以产生较强的固定效果[6]。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技术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82例, 以治疗方式为依据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治疗;治疗组则接受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技术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住院时间和股骨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技术对患有股骨粗隆下骨折疾病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股骨粗隆下骨折,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陶祥贞.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0, 31 (9) :718-719.
[2]李明庭.股骨近端锁钉髁骨板治疗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2 (4) :343.
[3]熊圣仁, 施毅, 俞维川等.AO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2 (4) :344.
[4]徐红立, 王士娥, 王洪彬, 等.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3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9) :801-802.
[5]孙劲, 喻爱喜.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外内固定方法的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1 (2) :665-666.
股骨近端锁定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入院时均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患侧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主要致伤原因为跌倒和交通事故,经CT等影像学检查,符合闭合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关诊断标准[3]。入选病例中,男22例,女28例;患者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4.2±8.6)岁;Evans[3]I型5例,II型9例,III型23例,IV型13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肺疾病者16例。全部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患者术中平卧位,患髋垫高,持续麻醉,于股骨大粗隆顶端向下做10 cm左右纵行切口,切开阔筋膜张肌和股外侧肌肉,待大粗隆外侧充分显露后,C型臂X射线透视机下常规牵引复位,使颈干角在130°左右。复位基本满意后,择取长度适宜的解剖型锁定接骨板(苏州欣荣博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于近端孔中拧入钻头导向器,置于股骨干处。X线下调整接骨板与骨干位置关系至复位满意后,近端导针固定,远端借助导向器拧入自攻螺丝,期间要求保持位置良好,而不要求接骨板紧密贴合股骨干,随后去除近端导针,拧入自攻螺丝。再次X线下查看复位情况及螺钉长度等,确认满意后冲洗切口,置管引流,逐层缝合。术后常规护理,依患者实际恢复情况适时拔出引流管,循序渐进的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为防止患者继发骨关节感染,围术期预防性静脉给予患者五水头孢唑林钠(国药准字H20060600),0.5 g/次。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基本术中指标。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骨折处愈合情况并以Harris量表定期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Harris量表[4](髋关节疗效评分量表)共计100分,患者得分越高,关节功能恢复越理想,该次临床拟定疗效标准如下:(1)优:Harris评分≥90分;(2)良Harris评分80~89分;(3)中:Harris评分70~79分;(4)差:Harris评分≤69分。
2 结果
该组患者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用时80.4 min;术中出血量155~230 m L,平均出血量178.6 m L。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该组患者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随访10.2个月,随访发现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个月,2例患者骨折线延迟愈合,系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随访期间,未见患者出现髋内翻、关节僵直等症状,无病例接骨板出现松动、断裂、脱钉等现象,骨折愈合效果满意。末次随访时,全部患者均未见严重疼痛及功能障碍,可独立活动、自理生活,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6.0%,无Harris评分70分以下者,恢复效果满意,详见表1。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由于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和骨质疏松,加之长期卧床,故术后并发症发病风险高,骨折线不愈合或内松动几率也高于中青年患者[5]。手术时机的选择是降低手术风险、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把握手术时机有助于降低内科并发症发生几率,促进患者早期活动与术后功能恢复。目前,临床多数观点认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后3~5 d内行手术治疗较为安全,24 h内施术急诊手术,死亡风险增加,5 d后手术则患者负重能力恢复时间延长],因此临床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需在合理时间内尽量完善术前准备。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受外力间接作用和骨质疏松影响多呈粉碎性。现阶段,临床用于股骨近端内固定治疗的医疗器件有多种,但研究发现,动力髋、角钢板等内固定器械在一般骨折中复位效果良好,却于粉碎性骨折中复位困难,而非锁定型钢板虽对粉碎性骨折具备复位效果,但因螺钉存在活动范围,故持久复位效果差,患者术后易髋内翻[6]。该次临床研究选定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对外侧壁薄弱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股骨粗隆外侧壁这一概念于本世纪初首次被提出,它使临床加深了对股骨近端解剖概念的认知和理解,研究发现以螺钉治疗外侧壁薄弱股骨粗隆间骨折,外侧壁骨质破裂、肢体缩短或髋外展力矩缩短发生率均会显著增加。该试验选用的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与股骨近端解剖形状相符,符合生物力学原理,三枚锁定螺钉构成立体椼架式结构,结构稳定性极强,不易松动或拔出,既有效解决了传统医疗器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不佳或无法持久复位的问题,也有效避免了螺钉治疗外侧壁薄骨折可能带来的术后风险,该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有效治疗,患者4个月左右骨折线普遍愈合,无明显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6.0%。赵太行[7]以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总有效率97.67%(42/43),许海[8]报道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优良率96.67%(29/30),与该文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提示以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外侧壁薄弱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利于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新勇,张玉宏,杜跃华,等.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2016,22(1):64-66.
[2]刘华峰,张忠,李永胜,等.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7疗效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4):51-52.
[3]汪娟.不同内固定方法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665-2667.
[4]孙贵耀,张雪华,乔晓光,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的相关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2):2232-2235.
[5]郑强,邓敦,刘琪,等.带空心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5):2334,2346.
[6]叶书熙,樊仕才,孙培栋,等.股骨近端新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Evans-JensenⅡB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对比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2):2279-2285.
[7]赵太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6):81-82.
股骨近端锁定板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9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基本标准为临床资料完整并能够得到随访而进行功能评估的患者。 本研究病例纳入标准[3]: a) 患者有明显外伤史; b) 患者局部肿胀、疼痛,多有下肢外旋畸形和活动受限; c) X线片显示粗隆下骨折并指导分型; d) 难以确诊的患者采用CT扫描并行二位、三维重建或MRI检查确认诊断。病例排除标准[4]: a) 患严重的心肺脑部疾病; b) 无法承受手术患者。根据所选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LPFP组、PFNA组及DHS组三组,每组随机选取各30例进行对照。本研究90例患者均为新鲜的闭合性骨折,就诊时间为伤后1 h ~ 25 d。左侧骨折41例,右侧骨折48例,双侧骨折1例。致伤原因: 摔伤26例,扭伤35例,高处坠落伤18例,交通创伤11例。LPFP组: 男性13例, 女性17例; 年龄29 ~ 71岁,平均年龄为( 45. 3 ± 2. 5) 岁。按Seinsheimer分型分为: Ⅰ型6例,Ⅱ型19例( ⅡA型8例、Ⅱ B型4例、Ⅱ C型7例) ,Ⅲ 型3例 ( Ⅲ A型1例、Ⅲ B型2例) ,Ⅳ型1例,Ⅴ型1例。PFNA组: 男性15例,女性15例; 年龄30 ~ 72岁,平均年龄为( 45. 1 ± 2. 3) 岁。按Seinsheimer分型分为: Ⅰ型7例,Ⅱ型16例( ⅡA型6例、ⅡB型5例、Ⅱ C型5例) ,Ⅲ型4例( ⅢA型2例、ⅢB型2例) ,Ⅳ型2例, Ⅴ型1例。DHS组: 男性16例,女性14例; 年龄31 ~ 69岁, 平均年龄为( 45. 8 ± 2. 1) 岁。按Seinsheimer分型分为: Ⅰ型6例,Ⅱ型15例( ⅡA型5例、ⅡB型3例、ⅡC型7例) ,Ⅲ 型6例( ⅢA型2例、ⅢB型4例) ,Ⅳ型1例,Ⅴ型2例。该三组患者在其性别、年龄及骨折分型等方面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1. 2手术方法手术前行患肢牵引并评估重要脏器状况, 将患者血压控制在150 ~ 130 /90 ~ 80 mm Hg,血糖控制在10 mmol / L以内。麻醉后,取仰卧位,垫起患侧臀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初步复位骨折断端[5]。
1. 2. 1 LPFP内固定法患髋垫高,取髋外侧入路,于髂前上棘外下5 cm处至大转子尖再顺股骨干延伸长15 ~ 20 cm; 切开,对粉碎性骨折先行骨折块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再以螺丝固定,再用克氏针固定头颈及转子部; 锁定接骨板放置于股骨骨皮质外侧适当偏后; 安装钢板近端螺钉套筒,沿套筒与平行导针所在的同一个平面上打入3枚直径为2. 0 mm克氏针至股骨头软骨面下0. 5 ~ 1. 0 cm; 透视满意后,测量各克氏针的深度,取相应长度直径6. 0 mm松质骨全螺纹锁定钉备用; 固定靠近股骨颈内侧骨皮质螺钉; 将克氏针退出,钻头旋入, 取备用螺钉旋入; 固定钢板近端1枚锁钉于股骨干后,同样将余下2枚皮质骨螺钉沿股骨颈方向固定锁定,随后将余下的钢板远端皮质骨锁定钉固定3 ~4枚; 再次用C型臂X线机透视骨折端及固定螺钉位置,冲洗,逐层关闭切口[6]。
1. 2. 2 PFNA内固定法取侧卧位,椎管内麻醉,沿股骨纵轴于股骨大粗隆顶点上3 ~ 4 cm处逐层切开探及大粗隆顶点,并在髋关节正位上向髓腔内置入导针; 扩大粗隆处入口, 置入相应长度、大小的PFNA主钉; 通过瞄准器置入螺旋刀片导针,再次用C型臂X线机透视患髋前后位、股骨头颈侧位,确认导针位置,选择适宜长度的螺旋刀片,钻透股骨外侧皮质,击入股骨头颈,透视证实深度适宜后锁紧螺旋刀片; 通过瞄准器置入远端锁钉( 通常选择静力孔)[7]。
1. 2. 3 DHS内固定法复位后患肢外展20° ~ 40°,取髋关节外侧纵行切口,切至股外侧肌,剥离股骨上段; C型臂X线机透视下,用配套的定位器在大粗隆下2 ~ 3 cm处将导针打入; 测量导针进入股骨颈段的长度,选择相应长度的髋螺钉, 用三联扩孔器扩孔并攻丝后拔除导针,拧入螺钉,再将相应钢板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在股骨干上; 依次关闭切口[4]。
1. 3疗效标准Harris评分[8]由四部分组成: a) 疼痛,44分; b) 关节功能,18分,包括能否自行穿袜子或鞋子,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能否坐在不同高度的椅子上,能否上楼梯,腿部畸形等; c) 关节运动,共5分,包括内收、外展、屈曲、内旋转和外旋转; d) 行走能力,共33分,包括行走距离、行走时需不需要支撑( 比如拐杖) 等。这四项共计100分,分级如下: 90 ~ 100分为优; 80 ~89分为良; 70 ~79分为中; 小于70分为差[8]。
1. 4观察指标记录三组患者年龄 、 性别 、Seinsheimer分型等一般资料; 观察三组不同内固定患者的手术时间 、 平均出 / 输血量 、 平均切口长度 、 住院时间 、 骨折愈合时间 、 完全负重时间 、 并发症发生率及Harris评分等指标,并进行对比评价 。
1. 5统计学方法全部统计学数据应用SPSS19. 0软件系统行分析,计量资料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 ± s ) 表示,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 。 检验水准设为 α = 0. 05 , P < 0. 05则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2. 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LPFP、PFNA及DHS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骨折分型等方面经过统计学检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见表1) 。
2. 2不同内固定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见表2。由表可知,PFN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输血量等方面,显著比其他两组低( P < 0. 01) ,而LPFP组与DHS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PFNA组患者手术平均切口长度较短,与PFNA组和LPFP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LPFP组显著长于与DHS组患者切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2. 3不同内固定组术后住院及出院后情况比较LPFP组患者与PFNA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完全负重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而DHS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高于LPFP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FNA组( P < 0. 05) ; 骨折愈合时间和负重时间均显著高于另两组( P < 0. 001) ,见表3。
2.4不同内固定组术后Harri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进行Harris评分,并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判定,结果见表4。PFNA组与DHS组患者优良率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该两组患者优良率均高于LPFP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3讨论
股骨粗隆下肌肉较多,血运丰富,但临床中不愈合率却明显高于粗隆间骨折,力学因素是影响关键,生物力学上股骨粗隆下是一个高机械应力集中的区域[9]。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疗上应保证复位良好,减少骨膜剥离,保留骨折部位的血供[10]。目前,对于粗隆下骨折的手术方式主要有LPFP、 PFNA及DHS等不同内固定方式。而近年来股骨粗隆下骨折采用DHS等髓外固定的明显减少,而逐渐以选择髓内固定为主[11]。现设计实验,对三种实验的优劣进行对比分析。
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PFNA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及输血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其他两组( 均有P < 0 . 0 1 ) ,而LPFP组与DH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PFNA组患者手术平均切口长度最短 ( P < 0. 01 ) , LPFP组显著长于与DHS组患者切口 ( P < 0. 01 ) 。LPFP组患者与PFNA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完全负重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而DHS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高于LPFP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FNA组( P < 0. 05) ; 骨折愈合时间和负重时间均显著高于另两组( P < 0. 001) 。PFNA组与DHS组患者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该两组患者优良率均高于LPFP组患者( P < 0. 01) 。结果提示,PFNA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及输血量等方面具有良好优势; LPFP组和PFNA组术后预后高于DHS组。而DHS组和PFNA组功能恢复情况较好。由于PFNA螺旋刀片与骨质的接触面积大于螺钉,故PFNA的抗切割能力比螺钉系统强。置入时可旋转自由,并可压缩周围骨质、填压骨质,较少破坏股骨颈内骨质,利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但PFNA螺旋刀片的置入由于无法重复操作易致骨折部位分离。DHS作为髓外固定系统,使骨折持续轴向加压,保持轴向滑动,刺激断面,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但容易引起螺钉切割股骨头,骨折易再次移位,失效率增高。 LPFP外形与股骨解剖形状契合,对骨切割较小,减少钉穿发生率,但由于锁定螺钉较细,其抗切割能力较差。总之,PFNA内固定最优,但三种内固定方法各有千秋。
通过对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回顾性研究比较,发现PFNA内固定能减少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及输血量。PFNA内固定和LPFP内固定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治愈。而DHS内固定具有较高的功能修复,其余方面均不如以上两种方法。因此,PFNA明显优于其余两种内固定方法,但三种方法各有优势和劣势, 应当视骨折程度及适应证来选择最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摘要:目的 探究股骨近端锁定板(locking proximal femoral plate,LPFP)、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及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等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股骨粗隆下骨折的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下骨折病例,根据所选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LPFP组、PFNA组及DHS组三组,每组随机选取各30例进行对照。实行手术并观察各组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切口长度、平均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Harris评分等指标,并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PFN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及输血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1)。PFNA组患者手术平均切口长度最短(P<0.01)。LPFP组PFNA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完全负重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优于DHS组(P<0.05)。PFNA组与DHS组患者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均高于LPFP组患者(P<0.01)。结论 PFNA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及输血量等方面具有良好优势;LPFP组和PFNA组术后预后高于DHS组;而DHS组和PFNA组功能恢复情况较好。虽PFNA内固定最优,但各有优劣,当视情况而选择最优手术方法。
关键词:股骨近端锁定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股骨粗隆下骨折,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卢世璧,王继芳,王岩,等.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782.
[2]谭红略,钱臣,赵金坤,等.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4):1048-1050.
[3]李康华,胡建中,等.骨科学住院医师手册[M].科技文献出版社,2008:280-350.
[4]王杰,殷磊,孙浩,等.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附52例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6):534-535.
[5]赵洪普,徐秋玉,吕玉明,等.三种内固定方法(PFNA、LPFP、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6):500-502.
[6]程建民,王义生,杜庆民.4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17):137-138.
[7]林凤飞,郑明,林朝晖,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10):923-924.
[8]许杰悦,马若凡,黄健斌,等.Harris评分和X线在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中的作用[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09,3(5):594-598.
[9]赵宙,施永彦,曾小军.闭合复位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331-332.
[10]张巍,罗从风,曾炳芳.倒置LISS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部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12):1066-1068.
股骨近端锁定板 篇9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钢板,股方肌骨瓣,内固定术
股骨颈骨折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与骨质疏松有关。当遭受轻微扭转暴力则可发生骨折。在青壮年,发生股骨颈骨折较少,仅占2%~3%,常需较大暴力才会引起,且不稳定型更多见。青壮年患者治疗首要目的是防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1]。目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多枚空心螺钉固定、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术以及带血管骨肌瓣移植术等[2,3,4]。日照市东港区人民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加股方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7~45岁,平均年龄3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6例,高处坠落伤5例。其中骨折部位类型:头下型3例,头颈型8例,基底型10例。本组病例全是闭合性的新鲜骨折。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于伤后2~5 d手术。手术过程:患者入手术室,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健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取患髋部后侧入路切口,长约15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电刀止血切开阔筋膜,将阔筋膜张肌牵开显露臀大肌及股外侧肌,沿臀大肌间隙钝性分离,髋略内旋切断梨状肌及闭孔内肌,T形切开髋关节囊,见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牵引后撬拨复位骨折,恢复股骨颈高度、前倾角及颈干角正常,两枚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机透视下复位满意,然后钝性分离股外侧肌,选用4孔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钢板置于外侧,2枚锁定空心螺钉、4枚锁定螺钉、2枚松质骨螺丝钉,依次钻孔、测深、固定,再次透视检查骨折端复位良好,屈伸、内、外旋髋关节无异常。然后自股方肌附着处股骨近端骨质凿出大小约3 cm×1 cm×1 cm骨瓣,转移固定于股骨颈后壁骨缺损处。冲洗术区并止血,切口内放置引流管1根,清点无误,查无活动出血,依次缝合关节囊,股外侧肌、梨状肌及闭孔内肌,阔筋膜、皮下组织、皮肤。无菌敷料包扎,术毕。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失血约300 ml,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术后患肢穿丁字鞋防旋,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和踝、足趾的屈伸活动,避免静脉回流障碍或静脉血栓形成。术后3~4周主动屈伸膝关节,主动各向活动髋关节进行功能锻炼,术后8周不负重扶双拐下床活动,术后3个月根据髋关节平片及CT检查结果,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指导下一步部分负重行走进行功能锻炼,拄拐保护6月后根据X片或者CT检查结果,逐渐弃单拐或者双拐行走。每月复查髋关节平片或者CT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了解有无股骨头坏死及内固定物松动情况。术后2年根据Harrris评分[5]评价髋关节功能。
2 结果
本组21例手术顺利,术后都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2~3.5年。21例患者均达到骨折愈合,愈合时间为20个月。术后3年发生股骨头坏死(Ⅱ期)1例。髋关节功能优14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5.2%。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发生,无髋关节内、外翻畸形发生。出现股骨头坏死1例。
3 讨论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多由暴力引起,而且骨折稳定性比较差。由于股骨头血供的特殊解剖结构,股骨内动脉组成囊外动脉环的内、后及外侧,是股骨头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6]。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受到极大破坏,破坏股骨颈供血系统可诱发股骨头坏死或骨不愈合[7]。手术过程中有可能使颈干角改变,从而使力的传导也发生改变,容易导致骨折和关节软骨退变,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术后内固定物起到承重作用,容易出现内固定失败。对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大多数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目前手术方法有多枚空心螺钉固定术、股方肌骨瓣移植术、股骨近端钢板固定等。作者所采用的方法是两种方法的结合,股骨近端空心钉锁定板可提供坚强的内固定,而股方肌骨瓣可重新提供股骨头血运。两者结合,既减少了术后内固定物松动及粗隆下骨折发生的几率,又减少了术后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几率。本组发生股骨头坏死1例,此病例是头下型骨折,且骨折粉碎、移位,股骨头血运破坏严重,而股方肌骨瓣供区和受区距离相对较远,股骨头血运重建困难,即使骨折愈合,最终还是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
此手术方法应该注意术中骨折要尽力达到解剖复位;钢板安放后经导针定位,透视见导针方向及深度准确后拧入螺钉,近端防旋钉不要太长;股方肌骨瓣既要充分游离,又要保持血供,植入后张力不要太大,影响血运;骨槽位置既要跨骨折线又要靠近股骨头,有利于重建股骨头血运。本组病例样本偏少,且无对照研究,具体确切疗效有待于进一步临床验证。
下图为其中一例术前、术后的X线片。
参考文献
[1]Ly TV,Swiontkowski MF.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nyoung adults.Instr Course Lect,2009,58:69-81.
[2]Liporace F,Gaines R,Collinge C,et al.Results of internal fixation of Pauwels type-3 vertical femoral neck fractures.Bone Joint Sung Am,2008,90(8):1654-1659.
[3]Aminian A,Gao F,Fedoriw WW,et al.Vertically oriented femoral neck fractures:mechanical analysis of four fixation techniques.Orthop Trauma,2007,2(8):544-548.
[4]Raaymakers EL.Fractures of the femoral neck:a review and personal statement.Acta Chir Orthop Cech,2006,73(1):45-59.
[5]毛宾尧.人工髋关节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4-76.
[6]来秋山,邵佳,朱宇.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7):710-713.
【股骨近端锁定板】推荐阅读: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10-05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11-06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10-01
股骨锁定钢板11-27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手术06-06
锁定板治疗09-05
锁定解剖板12-14
解剖型锁定板09-14
经皮锁定接骨板10-12
T形锁定接骨板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