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形锁定接骨板

2024-10-2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T形锁定接骨板(精选7篇)

T形锁定接骨板 篇1

临床中, 桡骨远端骨折属于多发骨折, 在全身骨折中, 其发生率占1/6,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上肢骨折[1,2,3,4]。目前, 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 传统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方法较多, 对于桡骨远端关节外简单骨折, 该方法效果较为理想, 但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特别是关节内骨折, 传统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方法, 难以实现关节面稳定固定与良好对位, 容易导致桡尺关节以及桡腕骨性关节炎。最近几年以来, 随着内固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腕关节功能康复要求越来越高, 内固定手术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中得以应用。该文主要分析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 (lockingcompression plate, LCP) 治疗从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AO分类B型与C型82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AO分类B型与C型8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其中48例女, 34例男, 年龄为47~73岁, 平均为 (50.32±3.42) 岁;34例左侧, 48例右侧。AO桡尺骨远端骨折分类:11例B1型, 18例B2型, 18例B3型, 15例C1型, 12例C2型, 8例C3型。骨折原因:44例摔伤或者是跌伤, 19例车祸伤, 19例其他原因。

1.2 方法

1.2.1 手术指征与术式选取

切开复位手术指征:桡骨远端经关节面骨折, 关节面无法良好复位, 手法复位以后, 关节面不平整。该文8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采取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

1.2.2 手术方法

该组手术应用桡掌侧切口, 采用桡侧腕屈肌延长入路, 入路通过沿着桡侧腕屈肌腱鞘体表投影做纵向切口, 切口远端呈“Z”形延伸跨越掌侧腕横纹, 以利于处理桡骨茎突骨折, 分离皮下组织, 暴露桡侧腕屈肌腱鞘, 切开, 将桡侧腕屈肌腱向尺侧牵开, 锐性切开桡侧腕屈肌腱鞘深面, 将拇长屈肌肌腹和肌腱向尺侧分离, 显露旋前方肌, 将旋前方肌远端及桡侧呈“L”性切开, 掀开旋前方肌, 显露桡骨远端骨折端。术中注意, 不能对骨膜与旋前方肌破坏过多, 骨折断端显露后, 将嵌压软组织清除, 给予骨折复位, 复位过程中, 对桡骨茎突高度以及桡骨远端关节面平整度进行观察, 使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得以恢复。如果患者存在骨塌陷或者是骨缺陷情况, 应用人工骨或者是自体骨进行填充。在上述复位保持良好的情况下, 按照骨折类型, 选取合适长度的纯钛斜T形桡骨远端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 将钢板置于桡骨远端掌侧, 先予钢板加压孔内置入1枚皮质骨螺钉固定钢板, 再通过导向器引导在钢板远端2个锁定孔内钻孔测深, 拧入锁定螺钉。C臂机透视示桡骨远端长度及掌倾角恢复, 予拧入钢板内其余锁定螺钉固定维持桡骨远端形态。术中注意斜T形钢板远端孔内螺钉不能过长, 预防损伤腕背侧伸肌腱, 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月骨下方如有骨块需要固定牢靠, 预防骨块下沉或腕骨掌侧半脱位。术后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术后根据手术中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的稳定程度, 选择腕部石膏托固定或不固定。

1.2.3 术后处理

术后1 d, 进行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 促进前臂与手部水肿的消除。术后2 d, 将负压引流管1根拔除, 如稳定无石膏托固定者, 开始进行腕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患者通过健侧手辅助完成掌指关节与腕关节被动活动, 之后慢慢转为主动活动, 如果患者有严重骨质疏松, 或者是骨缺损过多, 或骨折粉碎严重, 术后予腕关节石膏固定者, 应用腕关节石膏托固定3~4周, 固定过程中, 注意加强掌指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避免发生肌腱粘连情况。

1.3 疗效评价

随访期间, 详细记录患者恢复情况, 参照GartlandWerley原则评价患者恢复评估, 了解其治疗效果。握力达健率与活动范围达健率均达到80%, 骨折部位复位良好, 即为优;握力达健率与活动范围达健率为60%~80%, 骨折部位移位在2 mm以下, 即为良;握力达健率与活动范围达健率为60%, 骨折部位移位为2 mm, 即为可;握力达健率与活动范围达健率在60%以下, 骨折部位移位在2 mm以上, 即为差。优良率=优率+良率。

2 结果

该组82例患者, 术后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10个月, 平均为 (8.43±1.09) 个月。X线检查显示, 骨折完全愈合, 掌倾角为7~15°, 平均为 (9.33±1.32) °;尺偏角为20~23°, 平均为 (21.33±2.08) °;桡骨轴向无缩短, 随访过程中, 未出现骨折再移位与固定钉板松动情况。该组中, 70例优, 12例良, 优良率为100%。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 桡骨下端关节面尺偏角为23~24°, 掌倾角为11~12°, 与桡骨茎突相比, 尺骨茎突低9~12 mm, 在治疗骨折过程中, 尽量接近或者是达到以上力学结构与解剖结构。目前, 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需要注意:对于稳定以及简单的部分关节内骨折、关节外骨折, 利用手法整复, 复位效果较好, 通常应用传统石膏外固定或者是小夹板固定;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及关节面塌陷者, 关节面骨折、塌陷难以手法整复或手法整复无法达到理想复位效果, 可行切开复位, 通过板钉系统内固定, 大部分可以维持复位后骨折稳定性;对于粉碎性关节内骨折患者, 即使采取切开复位板钉系统内固定后仍然难以保持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稳定性, 对于这类患者, 根据不稳定的情况不同, 可在手术板钉系统固定后, 加用腕部石膏托外固定或者使用外固定架支撑固定。

临床上, 采取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其治疗目的是正常解剖关系重建以及恢复正常功能。参照AO/ASIF原则, 骨折内固定属于综合治疗方法, 是建立在早期功能性活动、保留骨血运、稳定固定以及精确骨折复位基础上。接骨板与螺钉内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应用较多, 大部分骨科医生均能掌握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二者利弊。舒云均[7]报道显示, 锁定加压接骨板系统优势在于远端自锁螺钉, 能有效预防因骨质疏松所造成的骨折再移位或者是脱钉, Dienst功能疗效评价, 优良率为93.3%。该组治疗后桡骨轴向无缩短, 随访过程中, 未出现骨折再移位与固定钉板松动情况, 70例优, 12例良, 优良率为100%。提示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系统能提升内固定效果与复位稳定性,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符合上述报道结果。部分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骨折与干骺端接近, 甚至累及关节面, 该骨折类型对于功能恢复以及复位有着较高要求。马会军[8]研究发现, 锁定加压接骨板具有加压和固定特点, 防止发生复位丢失, 减轻钢板对于骨头所产生的压力, 且术中无需剥离骨膜, 能促进骨折部位血液回流, 随访4~24周后, 患者患者骨折均愈合。该组结果显示8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 X线检查显示, 骨折完全愈合, 掌倾角平均为 (9.33±1.32) °, 尺偏角平均为 (21.33±2.08) °, 说明利用锁定加压接骨板系统, 结合医生临床经验, 应用不同固定螺钉, 可满足各类骨折患者治疗, 在固定稳定、复位维持、早期功能锻炼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总而言之, 应用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效果明显, 手术对腕关节血运破坏小, 能恢复桡骨远端解剖形态, 有助于术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

摘要:目的 分析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从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AO分类B型与C型8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均采取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 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该组82例患者, 术后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为 (8.43±1.09) 个月;X线检查显示, 骨折完全愈合, 桡骨轴向无缩短, 随访过程中, 未出现骨折再移位与固定钉板松动情况。该组中, 70例优, 12例良, 优良率为100%。结论 应用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效果明显, 手术对腕关节血运破坏小, 能恢复桡骨远端解剖形态, 有助于术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斜T形,疗效

参考文献

[1]植志荣.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1) :110-111.

[2]廖立祥.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7) :40-42.

[3]陈金生, 马全才, 谭晚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3, 16 (3) :285-286.

[4]王智, 任平, 王杰, 等.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4 (11) :940-942.

[5]陈新宇.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0) :138-139.

[6]王春昕, 赵颖, 郑爽, 等.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34) :6668-6670.

[7]舒云均.加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6) :118-119.

[8]马会军, 张同欣.斜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32例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19) :104-105.

T形锁定接骨板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26 例 ( 28 足) , 男20 例, 女6 例; 年龄1 9 ~ 56 岁, 平均37 . 3 岁。其中左足14 例, 右足10 例, 双足2 例。闭合性骨折24 例, 开放性骨折2 例 ( 2 例均为GustiloⅠ型开放性骨折, 1 例创口位于足跟内侧, 1 例位于足跟外侧) 。致伤原因: 高处坠落伤20 例, 车祸伤6 例。其中2 例伴有胸腰段脊柱骨折, 1 例伴有多发性肋骨骨折。

术前均摄X线 ( 侧位和轴位) 和行CT扫描三位重建, 在侧位片上测量并记录Bhler角和Gissane's角。骨折按照CT冠状位扫描Sander分型, Ⅱ型9 足, Ⅲ型12 足, Ⅳ型7 足。24 例26 足在伤后2 周后手术, 2 例伴有多发伤的患者在伤后4 周手术。

1. 2手术方法

24 例单侧跟骨骨折的患者术中采用侧卧位, 2 例双侧跟骨骨折采用平卧位。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切口采用足跟外侧“L”形切口, 切口垂直部分起于腓骨远端的后方、跟腱的前方, 切口水平部分正好在跟骨外侧动脉供血的淤青皮肤的远侧, 止于第5 跖骨基底部。两部在足跟部相连, 形成一个略程弧形的直角。自跟骨外侧部用皮刀自骨膜下剥离全层皮瓣, 皮瓣内包括腓肠神经、腓骨长短肌腱、跟腓韧带, 切口远端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肌肌腱。分别在距骨、外踝、骰状骨钻入2. 5 mm的克氏针以牵开皮瓣, 显露距下关节面、跗骨窦和跟骰关节。注意皮瓣张力不可过大。用骨凿掀开跟骨外侧皮质, 探查塌陷嵌压在松质骨里面的距下关节面骨块。先以载距突为依据, 恢复跟骨前突的解剖形态, 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用1 枚斯氏钉钻入跟骨结节, 牵拉外翻斯氏钉来纠正跟骨结节的内翻畸形, 并恢复跟骨的高度和长度, 然后再撬起塌陷的距骨下关节面骨块,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于距骨上。再复位跟骨外侧骨皮质, 并用打击器小心地均匀地锤击跟骨外侧壁, 以恢复跟骨的宽度。然后置上塑形良好的跟骨外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拧入螺钉固定。

所有病例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手术切口逐层关闭, 深部组织从四周向中心进行间断缝合, 皮肤缝合有14 足采用Allgower-Donati法间断缝合法, 13 足采用皮钉钉合皮肤。

1. 3术后处理

术后均给予弹力绷带包扎, 并保证通畅的负压引流。常规给予甘露醇等加强退肿处理, 有12例患者术后第2天始给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口服拜阿司匹林以活血祛瘀。术后第2天开始功能锻炼, 包括踝关节、距下关节、跗横关节和足趾的主动活动, 并逐渐加强。术后3个月患肢开始部分负重锻炼。

1. 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 0软件对术后在院期间及术后1年的跟骨Bhler和Gissane's角进行t检验, 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随访10 ~ 30 个月, 平均随访16 个月。1 足伤口皮肤边缘轻度坏死, 经换药4 周后愈合拆线, 余切口均一期愈合, 满2 周拆线。所有跟骨外形正常, 术后3 个月在侧位X线片测量Bhler角较术前平均增加了17. 8°, Gissane's角较术前平均增加了23. 4°。采用Maryland Foot Score评分标准评估术后功能, 结果显示优11 例, 良11 例, 中3 例 ( 均为Sander Ⅳ病例) , 差1 例 ( 为Sander Ⅳ病例) , 优良率84. 6% 。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3。

3 讨论

3. 1锁定接骨板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优势

传统的接骨板依赖骨和接骨板间的摩擦力来提供稳定性, 而跟骨为松质骨, 而且其骨折多为粉碎, 传统的接骨板螺钉把持力度差, 故无法行有效的固定[1]。而且, 传统的接骨板随着轴向负荷的不断增加, 螺钉会逐渐松动, 易发生骨折块复位的丢失, 甚至出现内固定的失败。而新型的锁定接骨板采用外固定支架原理, 其螺钉能通过钉尾的螺纹锁定在接骨板上, 不依赖于接骨板和骨之间的摩擦力, 即使是在骨质异常疏松的情况下, 也能提供足够坚强的成角稳定性[2], 特别适合于跟骨粉碎性骨折。本组病例均采用锁定接骨板, 固定牢靠, 即使在Sander Ⅳ型的骨折中也未出现内固定松动、骨折块复位丢失的情况。

3. 2外侧广泛外侧“L”形切口

跟骨外侧皮肤血供缺乏, 所以术后皮瓣的坏死常见[3]。术中切口的选择和皮瓣的正确处理对于减少皮瓣的坏死率至关重要。我们选择广泛外侧“L”形切口进入, 切口垂直部分起于腓骨远端后方、跟腱的前方, 切口水平部分正好在跟骨外侧动脉供血的淤青皮肤的远侧, 止于第5 跖骨基底部。该切口可以广泛的暴露跟骨的外侧面、前突和中关节面。我们建议用皮刀垂直切入至骨膜, 自骨膜下剥离全层皮瓣, 皮瓣内包括腓肠神经、腓骨长短肌腱以及跟腓韧带。注意皮瓣不应有分层, 皮瓣分层容易导致坏死。在剥离皮瓣的时候建议采用皮刀或者骨膜剥离器, 不建议采用电刀行广泛的剥离, 因为电刀的广泛烧灼可进一步干扰皮瓣的血供。术中皮瓣可以通过钻在外踝、距骨、骰状骨的克氏针来牵开。注意牵开皮瓣时要轻柔, 宁愿切口延长一点, 也不应使皮瓣张力过大。过大的皮瓣张力可导致皮瓣的缺血, 增加坏死概率。另外, 术后切口的通畅引流至关重要, 如引流不畅出现皮瓣下积血, 则应及时抽出, 否则可导致皮瓣的坏死。所以我们建议采用通畅的负压引流, 而不是不通畅的皮片引流。本组病例均按照上述方法处理切口和皮瓣, 未出现皮瓣坏死的并发症。

3. 3良好的复位是满意疗效的前提, 跟骨骨折的复位技巧

在跟骨骨折的复位中, 我们遵循AO推荐的复位顺序[4]:先复位前突和跟骰关节, 将前突复位后临时固定在内侧载距突骨块上。然后再复位跟骨结节, 纠正跟骨结节的内翻畸形, 并且恢复跟骨的高度和长度。然后再复位塌陷的距下关节面, 并将外侧骨壁恢复到原位。我们在临床中发现, 如果上述复位顺序颠倒, 往往会导致骨折复位的失败。

由于内侧载距突和距骨之间有坚韧的韧带连接, 所以即使是复杂的骨折, 载距突的位置往往相对固定, 这可以作为术中骨折复位的参照[5]。特别是在复位跟骨前突的时候, 可参照载距突复位跟骨前突, 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上面。在骨折时, 跟骨结节往往内翻、上移, 术中需要纠正这些畸形。我们的方法是用斯氏针横穿跟骨结节骨质, 通过外翻斯氏钉来纠正跟骨结节的内翻畸形, 通过下拉来恢复跟骨的高度和长度。也可以通过一把复位钳夹持跟骨结节跟腱止点部位, 通过外翻和下拉来复位跟骨结节。跟骨结节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于距骨或者骰状骨上。

只有有效复位了跟骨结节后, 才能良好的复位塌陷的外侧距下关节面骨折块。我们的经验是, 外侧距下关节面骨折块往往是嵌压在跟骨的松质骨内, 此时需要凿开外侧的骨皮质, 才能探查到嵌入在松质骨内的关节面骨折块。

3. 4植骨是否为必须

术中关节面复位后, 其下方常残留较大的骨缺损。对于是否需要植骨来填充骨缺损存在争议。一些学者[6,7]建议采用自体髂骨, 剪成多枚小块充填, 以支撑塌陷的距下关节面骨折块, 特别是在传统的非锁定接骨板的固定情况下。因为传统的接骨板依赖骨和接骨板间的摩擦力来提供稳定性, 如果骨质有缺损, 螺钉把持力不够, 易造成内固定松动、关节面骨折块复位丢失。

但是我们应在研究中发现, 跟骨骨折植骨并非必须。首先, 我们在术中复位跟骨外侧皮质后, 采用锤击器锤击跟骨, 这样不但能有效的恢复跟骨的宽度, 同时可压紧松质骨, 有效地减小了骨缺损。其次, 我们采用锁定接骨板, 起到内固定支架作用, 成角稳定性强, 即使存在少量骨质缺损, 依然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骨折块不易移位。本组病例中, 我们采用上述方法, 无一例采用植骨, 未发现有关节面复位丢失的情况。

3. 5切口的缝合

Allgower-Donati法还是皮钉缝合法? 手术切口的缝合对于皮瓣的愈合非常重要。切口需确保在无张力的环境下缝合, 深部组织应从周围向中心间断逐层缝合。对于采用何种缝合方法, 很多学者推荐采用AllgowerDonati法间断缝合。此方法缝合张力较少, 对皮瓣垂直血流的破坏较少[8], 存在操作复杂繁琐、缝合缓慢的缺点。皮钉缝合法不但具有操作简单迅速, 而且其对皮瓣边缘的血供破坏少, 皮缘张力小。本组病例中15 足采用Allgower-Donati法间断缝合, 有14 足采用皮钉缝合法, 比较两者切口愈合情况, 未有显著性差异。所以, 我们认为Allgower-Donati法间断缝合和皮钉缝合法对切口的愈合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但是皮钉缝合法简单快速, 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Zeman P, Zeman J, Matejka J, 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calcanealfracture treatment b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using a calcane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from an extended lateral approach[J].Acta Chir Orthop Traumatol Cech, 2008, 75 (6) :457-464.

[2]诸葛福煜, 武玉福.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3) :312-313.

[3]高堂成, 张春才, 张庆宏, 等.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 :41-45.

[4]Rüedi T, Buckley RE, Moran CG.AO Principles of Fracture Management[M].AO Publishing, 2007:139-154.

[5]王志杰, 邹云雯, 钟世镇, 等.载距突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 (2) :129-132.

[6]屠重琪, 饶书城, 宋跃明, 等.跟骨严重压缩型骨折的外科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6, 11 (3) :156-158.

[7]王冰, 马军, 朱裕成, 等.跟骨爆裂性骨折手术植骨固定近期疗效临床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3) :276-278.

T形锁定接骨板 篇3

关键词:斜T型锁定接骨板,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

目前,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骨质疏松型骨折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高, 其中, 以桡骨远端骨折为主。2011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2例, 给予斜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2例, 男15例, 女17例;年龄52~73岁, 平均 (63.5±1.9) 岁。其中摔伤27例, 打击伤3例, 交通事故伤2例, 均为闭合新鲜骨折。左侧18例, 右侧14例。按AO分型:B2型3例, B3型6例, C1型15例, C2型5例, C3型3例。手术时间为伤后4~11 d。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于患肢近端结扎止血带。选择桡骨远端掌侧入路, 从桡侧腕屈肌的桡侧和桡动脉之间进入, 显露桡骨远端的骨折端及掌侧关节面, 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 在C臂机透视下, 将骨折部位进行解剖复位。采用斜T型锁定接骨板, 长度适当, 进行骨折部位内固定, 对关节囊及旋前方肌进行修补及缝合处理, 将切口进行缝合, 关闭切口。术后管理: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情况进行术后掌指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的功能锻炼, 循序渐进, 从被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Dienst评分系统[1]: (1) 优:患者未出现疼痛, 活动不受限, 腕关节功能及握力正常, 腕伸屈活动减少<15°; (2) 良:患者有时感觉疼痛, 剧烈活动受限, 功能及握力接近正常, 腕伸屈活动减少15°~30°; (3) 可:患者经常感觉疼痛, 活动受限, 功能及握力减弱, 腕伸屈活动减少30°~50°; (4) 差:患者持续感觉疼痛, 日常活动受限, 功能及握力明显减弱, 腕伸屈活动减少>50°。

结果

32例患者中, 优22例, 良6例, 一般4例, 差0, 优良率达87.5%。随访4~24周后, 骨折全部愈合, 且均无感染发生。

讨论

对于老年人来说, 骨质疏松是发生骨折的常见原因, 主要体现在骨质疏松时骨的脆性增加, 从而提高老年人骨折的发生率, 降低生活质量。其中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为桡骨远端骨折, 又称为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 该类型骨折具有以下特点: (1) 干骺端掌侧出现粉碎性骨折; (2) 背侧粉碎性骨折的范围大于掌背侧, >50%; (3) 合并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 (4) 容易发生尺骨骨折; (5) 原始骨折发生移位, 横向移位超过1 cm, 长度缩小; (6) 关节内出现骨折[2]。故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不仅要达到骨折复位, 更重要的是达到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从而使得关节结构能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恢复其良好的完整性和功能。

手术的必要性: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具有两种治疗方法:手法复位外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患者的需求, 进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相关文献报道, 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的失败率可高达87%[3]。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常常出现局部骨质缺损, 手法复位治疗后, 桡骨远端的正常长度得到恢复, 达到骨折复位, 但多数患者容易发生桡骨短缩、移位、掌倾角及尺偏角再次移位等[4]。并且单纯的手法复位治疗后, 患者不能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目前研究报道指出, 斜T型钢板接骨板内固定治疗,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关节完整性, 达到骨折解剖复位, 为关节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基础, 远期功能优良率明显提高[5,6]。

临床证实, 斜T型锁定接骨板用于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如下优势[7]: (1) 与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相符合, 使得骨折能够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 (2) 内固定能够有利于骨折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 (3) 与骨之间接触有限, 从而减低了钢板对骨折端的破坏, 有利于骨折较快恢复。但对C3型桡骨远端骨折, 需将锁定接骨板与其他内外固定联合, 才能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8]。本研究结果显示, 优良率高达87.5%。随访4~24周后, 骨折全部愈合, 且均无感染发生, 证明了其较好的临床疗效。

总之, 斜T形锁定接骨板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 手术方式简单, 容易操作, 内固定稳定, 骨折愈合较好, 能够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以使关节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 是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Dienst M, Wozasek GE, 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J].Clin Orthop Res, 1997, 66 (338) :160-171.

[2]王满宜, 杨庆铭, 曾炳芳, 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358.

[3]Collert S, Isacson J.Management of redislocated celles frzcture[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7, 135:183-186.

[4]Wei DH, Raizman NM, Bottino CJ, et al.Unstable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a radial column plate, or a volar plate.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9, 91 (7) :1568-1577.

[5]邓迎生, 王秋根, 张秋林, 等.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5) :377-379.

[6]周业渊, 张寿.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J].海南医学, 2006, 17 (10) :105-106.

[7]张长青, 曾炳芳.四肢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1.

T形锁定接骨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98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9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25例, 女24例, 年龄55~80岁, 平均 (67.7±2.5) 岁;骨折AO分类:B1型10例, B2型10例, C1型11例, C2型9例, C3型9例;骨折位置:左侧25例, 右侧24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7例, 女22例, 年龄55~81岁, 平均 (67.2±2.8) 岁;骨折AO分类:B1型12例, B2型11例, C1型10例, C2型9例, C3型7例;骨折位置:左侧26例, 右侧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4]:CT、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结果均显示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均无本研究中两种手术类型禁忌症状;本研究已经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征得患者同意后均签订了责任书。排除标准[5]:心脏、肝脏、肾脏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腕部慢性疾病;神经、血管以及肌腱损伤。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病情全面观察, 评估患者当前骨折损伤情况并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对于水电解质异常患者给予生命体征指标稳定的治疗措施。

观察组患者采用T型锁定接骨板手术进行治疗, 行局部麻醉后协助其取仰卧位, 于患者掌侧做一0.05 cm切口并由此入路完成手术操作, 具体切口位置位于患者手腕横纹下0.5 cm距离处的桡侧屈腕肌桡侧向近端, 逐层切开皮肤以及皮下组织, 由患者桡动脉向桡侧屈腕肌不断前进并完成指屈肌与桡侧腕屈肌牵引操作, 而后将肱桡肌以及桡动脉向患者桡侧进行牵引, 将旋前方肌的桡侧纤维游离并充分暴露桡骨远端骨折端, 暴露患者关节结构后, 将关节内部细小骨块以及软骨碎块取出。骨折块复位后以舟、月以及尺骨关节面为复位模板, 平整桡骨远端关节面并恢复正常桡骨长度、掌倾角以及尺偏角。通过相关器械观察患者复位效果, 确定效果满意后, 结合患者骨折线部位选取适当T型板并使用螺钉将接骨板固定于患者桡骨骨折近段, 于C型臂X线透视下观察患者桡骨远端关节面抚慰情况, 使用螺钉完成桡骨远端固定操作。

对照组患者则实施外固定支架治疗, 术者在模板辅助作用下将事先准备好的2枚掌骨外固定钉置入患者第2掌骨中部以及基底部与掌握垂直部位、患者基底部与手背呈45°的位置, 而后再将2枚外固定螺钉置入患者骨折近段距离骨线3 cm的桡骨骨干处, 确保其与骨干呈90°。术者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完成骨折复位操作, 维持患者最佳尺偏掌屈位, 将患者远近两端支架与外固定螺钉处接口进行连接并拧紧。

两组患者术后再次给予抗感染治疗并结合患者术后实际情况给予早期骨关节功能康复锻炼。同时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6个月至1年随访, 评估手术效果。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后骨性愈合时间、桡骨掌倾角、桡骨尺偏角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6,7]

优:患者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为0~2分;良:患者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为3~8分;可:患者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为9~20分;差:患者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21分。总优良率 (%) =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5.29, *P<0.05

2.2 手术指标

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性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桡骨掌倾角、桡骨尺偏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腕部神经损伤1例、伤口感染2例、关节炎1例、急性腕管综合征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0.2% (5/49)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腕部神经损伤3例、伤口感染5例、关节炎3例、急性腕管综合征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6.5% (13/49)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6, P<0.05) 。

3 讨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年龄衰老且多携带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症状, 桡骨远端骨骼结构、骨量密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且皮质质量较差, 在外力作用下易出现骨折症状。临床研究显示, 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粉碎范围一般均会超过自身掌背侧距离50%, 桡骨掌倾角向其背侧倾斜角度则会≥20°[8]。同时, 由于术者术中操作以及老年人恢复不易等原因, 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还易出现复位不稳定、骨折再次移位症状, 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伤, 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9]。以往, 临床针对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治疗均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但其较难长久保持骨折复位效果, 还易出现桡骨远端缩短、桡骨掌倾角以及尺偏角减少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骨关节炎等并发症, 对患者腕关节功能造成不利影响[10]。因此, 手术治疗已逐渐成为目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的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 相较于传统保守治疗以及外部支架固定等能有效维持骨折块固定的长期稳定性, 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腕关节功能锻炼而促使其快速恢复正常关节结构以及功能。T型锁定接骨板手术本身是根据患者骨折线部位来选取合适的角度完成手术, 因此, 其也更符合患者自然桡骨掌倾角与尺偏角, 不会在术后出现患者桡骨远端缩小现象。而手术过程中前方肌可完全覆盖整个接骨板, 能有效避免对患者肌腱组织的损伤及术后骨折端血运受损。临床研究证实, T型锁定接骨板手术作为一种骨折内固定手术, 其在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进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患者术后极少出现骨折移位现象, 对提升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此外, 相较于外部支架手术方式, T型锁定接骨板于患者远近两端均设置有锁定螺钉, 可构成坚强的内固定支架系统而确保患者桡骨远端关节面的稳定性, 有利于患者更早实施腕关节锻炼而促进其快速康复[12]。

股骨髁锁定接骨板断裂的因素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 男25例, 女5例;年龄24~50岁, 平均38岁;交通伤25例, 坠落伤5例, 第一次为开放性骨折6例, 闭合性骨折24例;均为AO分型的C3型骨折, 来诊时间大部分第一次手术后6个月~1年, 平均8个月。

1.2 治疗方法

(1) 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位,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尽量取原来手术刀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 沿股外侧肌及股直肌肌间隙进入, 纵向劈开股中间肌, 沿髌韧带外侧缘切开关节囊, 暴露骨折端, 尽量减少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必要时行股四头肌成形, 清理膝关节周围及髌上囊粘连组织, 取出原内固定接骨板。清理折端增生组织, 试行复位满意后, 选择合适的股骨远端锁定接骨板固定, 保持轻微外翻, 透视显示骨折端正侧位位线良好, 若内侧有骨缺损, 必要时取髂骨充分植骨, 应用髂骨板桥接远近折端, 保证内侧有骨质支撑, 必要时考虑内侧或前侧再辅助接骨板固定。 (2) 术后处理:术后均抬高患肢, 常规应用抗生素, 常规留置负压引流, 引流管术后24~48h拔出, 术后即开始股四头肌锻炼及髋关节踝关节活动, 创伤反应结束后, 开始在CPM机辅助下行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 按照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 在床上练习关节功能, 复查X线片显示内侧骨质有愈合趋势后, 再考虑负重下床, 大部分3~4周后可扶双拐不负重下地活动, 8周后扶拐部分负重锻炼及行走, 12~14周后可弃拐活动及行走。

2 治疗结果

本组30例术后X线片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 切口均一期愈合, 经3~24个月, 平均10.2个月随访, 30例术后3~5个月骨性愈合, 按Karlstrom等[1]标准评定, 优20例, 良7例, 中3例, 优良率为90%, 无骨不连或钢板再折断等情况发生。

3 讨论

股骨髁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应以良好的复位, 有效的内固定为准则, 随着股骨髁解剖接骨板的研发和应用, 也被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接受。股骨髁解剖接骨板分左右型, 有不同长度规格, 并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 相对于其它内固定, 股骨远端解剖接骨板操作的可重复性和内固定强度优势明显。

但是临床上发现越来越多的接骨板断裂。接骨板植入体内后, 早期的作用是辅助骨折愈合, 在骨质愈合前若出现接骨板的疲劳, 就有可能出现接骨板的断裂。对于接骨板的断裂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患者的因素、接骨板的问题、手术技术问题。患者的因素主要有骨质是否疏松, 患者术后康复活动过早等因素, 想要解决此种问题, 主要是选择好适应症, 做好术前宣教及术后指导。必要时一定要一期植骨, 促进骨折愈合。

对于接骨板的因素和手术技术的问题是需要外科医师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 对所用接骨板的特性和要求了解越多, 在应用中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锁定接骨板的优点, 才能在临床应用中避免更多的错误。锁定接骨板具有如下特点: (1) 与传统接骨板相比, 锁定接骨板螺钉与接骨板形成锁扣固定, 内固定的稳定性不再需要接骨板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和预应力, 而更多的是依赖于锁定螺钉一锁定接骨板组合的成角稳定性。Wangner[3]认为锁定接骨板是一种类似于外固定支架的体内夹板。 (2) 接骨板与骨面无紧密接触, 最大限度保留了接骨板下方骨皮质的血供, 使本来条件差的两个骨折端能够尽量少的受到进一步破坏, 这样就成为手术中不需切开剥离, 骨膜的完整性不受到破坏, 这种类似于外固定支架的体内夹板固定骨折, 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 这与目前学者们认为骨折治疗原则应由以往强调骨折的精确复位与坚强内固定转变为尽可能地保护创伤后骨骼与软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包括精细的操作与弹性固定以刺激骨痂形成的观点相吻合, 实现所谓的二次骨愈合[4]。 (3) 螺钉与接骨板形成锁扣固定为锁定板在骨量正常的情况下提供了单皮质固定的可靠性。

按照接骨板的特性, 手术的时候, 尽量减少骨质周围血供的破坏, 在复位的时候不能一味强调精准的复位, 只有保留良好的血供, 骨折端才好愈合, 只有在接骨板疲劳断裂之前, 骨折牢靠愈合, 接骨板才不至于断裂。分析本组病例, 大部分是由于创伤太重, 先前手术时剥离太过广泛。因为锁定接骨板是类似于外固定支架的体内夹板, 具有一定的弹性, 随着活动量的增加, 术后会出现折端附近接骨板的应力遮挡。若手术时出现骨膜剥离严重, 影响愈合时间, 或者原折端粉碎, 出现延迟愈合, 就会出现接骨板的断裂, 此种接骨板的断裂多不是由于强大的暴力, 多是轻微暴力就可致接骨板的断裂。所以骨折端及接骨板的移位多不严重。所以在再次手术时, 在复位固定的同时, 植骨一定要充分。在复位固定后的早期是接骨板在辅助折端的稳定, 而到后期再次骨折端的稳定来保证接骨板不出现断裂。

通过本组病例, 我们发现应用锁定接骨板在固定骨折端时, 一定要尽量减少软组织损伤, 必要时一期植骨,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接骨板的断裂。

参考文献

[1]Karlstrom O.Ipsilateral fracture of the femur and tibia1[J].J Bone Joint Sury (Am) , 1997, 59 (2) :240-243.

[2]Whittle AP.Fractures of lower extremity[M]//Cansle ST ed.Co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Ninth ed.Mosby-Year Book.Inc, 1998:2042.

[3]Wagner M.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linical IISe of the LCP[J].Injury, 2003, 34 (2) :B31-42.

T形锁定接骨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至2010年4月, 我们采用微创技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其中男11例, 女15例。年龄28~71岁, 平均58岁。骨折按AO/OTA分型:A18例, A216例, A32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受伤到手术时间2~7d, 平均约3d。

1.2 手术方法

术前1h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 采用硬膜外麻或插管全麻。患者仰卧于多功能复位牵引床上, 患肢通过外展、内旋、内收等牵引复位, C型臂X线机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 常规消毒铺巾。取股骨大转子顶点水平向下作近端外侧切口长约3~5cm, 逐层切开, 将股外侧肌在大转子附着处切断, 牵拉开, 显露大转子下2~3cm, 取骨膜剥离器从近端切口处的骨膜外向远端作钝性分离, 形成一骨膜外软组织隧道, 将选好的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自近端切口处插入, 通过隧道推向远端, 放置于近端股骨干外侧骨面的中央位置。通过锁定接骨板钻头导向器在接骨板的近端向股骨颈钻入3枚克氏针导针, 临时固定接骨板, 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位置合适后, 于接骨板的近端通过导针向股骨颈处拧入2枚空心锁定螺钉, 在锁定接骨板远端螺孔处对应的的皮肤位置作一纵行2~3cm的切口, 拧入3~4枚锁定螺钉, 最后再向股骨颈中拧入1枚空心锁定螺钉, 于前2枚呈“品”字分布。再予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见骨折内固定位置良好后, 冲洗创口, 修复股外侧肌起点, 放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静脉使用抗生素3d, 常规使用药物或物理疗法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特别是如糖尿病等高危病人。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待切口疼痛感减轻后 (约2d) 开始被动活动及股四头肌主动活动, 随后逐渐加大强度和关节活动度。约术后2周开始不负重点地活动, 约8周后开始渐负重, 再根据X线骨愈合情况过度到完全负重。

2 结果

手术时间50~85min, 平均约65min, 术中出血约50~150mL, 平均约70mL。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12个月 (10~18个月) , 骨折全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为3.5个月, 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未出现螺钉断裂、松动及拔出, 无股骨头坏死, 1例出现轻度髋关节内翻畸形。髋关节功能评价, 按Sanders评分[1], 优18例, 良6例, 可2例。优良率, 92.3%。

3 讨论

3.1 微创技术的应用

由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保守治疗并发症多, 髋关节内翻畸形发生率高, 现主张手术治疗已达成共识。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 术前并存内科疾病的比例较高, 这就要求手术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最小的创伤下完成。现在随着新型内固定材料的出现及微创技术的成熟, 已经能满足以上要求。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 (MIPPO) [2]对骨折不暴露或作最小暴露的间接复位, 小切口经皮下及肌肉下插入内植物, 不过度切开或牵拉软组织, 创伤小,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骨折部位及周围软组织的血供, 加上锁定接骨板提供的有效内固定, 实现了真正骨折手术治疗的微创操作, 促进了肢体早期完全的功能恢复。我们运用以上技术, 手术时间基本控制在1h内, 出血量亦较传统手术方式大大减少, 术后肌肉软组织及骨折的愈合较理想。

3.2 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的特点及优势

动力加压髋螺钉接骨板 (DHS) 及髓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2种方法。但DHS手术时间偏长, 创口大, 不稳定骨折螺钉松动及切割发生率较高, 易发生髋内翻畸形[3];髓内钉固定手术操作要求较高, 操作技术的学习曲线较长, 特定情况下髓内钉难打入[4], 骨折疏松病人打入时易造成骨质劈裂。对于以上情况, 锁定加压接骨板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内固定方法。锁定加压接骨板是根据BO原则设计形成。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充分考虑骨折部位生物力学特点, 其近端与股骨近端解剖相匹配, 术中经牵引复位后插入接骨板与骨面相靠拢即可达到目的, 无需塑形。锁定接骨板近端3枚空心松质骨锁定螺钉成“品”字经过股骨颈成三维结构稳定, 具有良好的防旋转和抗剪切能力, 避免髋内翻畸形发生。而且3枚螺钉通过与接骨板的锁定结合, 极大地增强了对股骨颈的把持能力, 有效避免了DHS主钉退出问题, 对骨质疏松患者尤其适用。锁定接骨板螺钉拧入钢板孔对骨折进行固定的同时, 接骨板和螺钉之间亦通过螺纹进行了锁定, 这样的锁定实际构成了一个皮下骨膜外的外固定支架。依靠刚性框架结构将骨折牢固连接为一个整体, 螺钉松动率大大降低。作为一种内固定支架, 其固定骨折端的稳定性不依赖钢板与骨表面的压力, 可不必贴紧骨面, 从而减少对骨膜的压迫, 结合有限切开减少骨膜的剥离,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骨折端的血供, 更加有利于骨折愈合。锁定接骨板遵循了简单、有效可靠和微创的原则, 易掌握及开展, 疗效好。

3.3 术后注意事项

由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绝大多数为老年患者, 体质较差, 基础疾病较多, 术后应注意[5]预防和控制肺部及泌尿系统的感染、心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褥疮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若无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 术后可常规使用药物预防, 并可使用下肢气压按摩等装置进行物理治疗预防, 并嘱病人早期进行主动的肌肉收缩功能锻炼。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髋关节内翻畸形, 这与患者术后过早负重有关。所以[6]不可盲目相信内固定物的强度追求尽早负重, 这会增加内固定失败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术后患者下地负重的时间我们认为取决于骨折的粉碎程度、骨质疏松的程度及术后复查X线片骨折生长的情况, 一般在术后6~8周后渐负重。术后早期功能锻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29~1230.

[2]何锦泉, 庞贵根, 胡永成, 等.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在下肢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11) :966~968.

[3]王鹏建, 张超, 阮狄克, 等.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外科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12) :969~971.

[4]危杰.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5) :554~557.

[5]董纪元, 李国宏, 胡永成, 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6~479.

T形锁定接骨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7例患者,年龄16~59岁,平均32.1岁;男18例,女9例。致伤原因:车祸外伤18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3例。参照Ruedi-Allgower骨折分型标准[2],Ⅱ型15例,Ⅲ型12例。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24例,合并腓骨骨折21例。急诊手术19例,择期手术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 h~10 d。

1.2 方法

骨折常规使用石膏临时外固定制动,术前常规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胫腓骨正侧位片,必要时行踝关节CT及三维重建,观察骨折碎片移位的情况。择期手术患者行跟骨牵引或骨折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布朗架抬高患肢给予消肿治疗,开放性骨折静脉注射抗生素,待肿胀消退后手术,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及骨折分型决定手术方案。

手术时首先行腓骨骨折的固定,准确复位,以起到恢复长度、支撑的作用。取腓骨下端后外侧切口,复位后采用1/3管形钢板或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合并下胫腓关节脱位者行下胫腓关节复位并拉力螺钉固定。腓骨复位固定以后,采用胫骨远端前内侧弧形切口,近端位于胫骨后缘向远端弯向内踝前侧,下缘超过胫距关节,保证与腓骨切口之间有6~7 cm的距离。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及小腿横韧带,将胫前肌腱牵向内侧骨膜外,进行有限剥离,显露骨折端,切开胫距关节囊,显露胫骨下端关节面骨折,以距骨关节面的弧度作为“模板”整复胫骨关节面,复位顺序由后向前、自外向内。胫骨前外侧骨折块多与腓骨通过前胫腓韧带相连,后唇骨折块通过后下胫腓韧带和深横韧带连于外踝,可为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提供参考。对胫骨关节面的复位要有适当的“过度”,直视下可通过骨窗或用克氏针对关节面骨块撬拨复位并临时固定,克氏针避开放置钢板处,必要时用螺钉固定较大的骨块,复位时应尽量保护与骨块相连的骨膜及软组织,以自体或者异体骨填充干骺端骨缺损,植骨应充分。C型臂X线机透视并调整复位克氏针固定,复位满意后,根据骨折类型及皮肤软组织条件,采用胫骨远端锁定接骨钢板内固定。术后抬高患肢,予以防治感染、消肿治疗4~7 d。术后48 h即行足趾及踝的主动及被动活动,早期避免负重,待骨折端骨痂生长良好后逐渐负重锻炼,一般在术后8~12周。

1.3 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参照Mazur评价标准[3]。优:大于92分,踝关节无肿痛,步态正常,活动自如;良:87~92分,踝关节轻微肿痛,正常步态,活动度可达正常的75%;可:65~86分,活动时疼痛,活动度仅为正常的50%,正常步态;差:小于65分,行走或静息痛,活动度仅为正常的50%,跛行,踝关节肿胀。

2 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1个月(平均18.1个月)。本组患者优14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1.48%。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皮肤坏死2例,行旋转皮瓣转移加游离植皮术愈合。创伤性骨关节炎1例,无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

3 讨论

Pilon骨折的典型特征是踝关节胫骨远端负重面不同程度的碎裂,而踝关节是人体中负重最大的关节,如果出现骨折复位不良,将导致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及踝关节僵直等后遗症。Pilon骨折的损伤机制是作用力通过距骨到达胫距关节顶部的轴向挤压力,同时也有旋转作用引起的剪切力[4]。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一致认为,Pilon骨折应进行手术治疗,但术后并发症如皮肤坏死、骨质及钢板外露、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内固定物的选择仍一直存在着争论。本组患者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骨折愈合良好,按Mazur评分法评估后,优良率达81.48%,临床结果确切可靠。

胫骨远端血供差,软组织覆盖较少,不能提供良好的血运及保护,且PilonⅡ、Ⅲ型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程度在受伤当时较难判断。手术将进一步加重软组织损伤,使术后皮肤坏死、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几率增大,因此先行清创,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或跟骨牵引,抬高患肢,消肿治疗,待消肿后再行手术治疗,可有效避免术后感染[5]。本组出现2例切口坏死,行旋转皮瓣转移加游离植皮术愈合,经改变治疗方案后未再出现皮肤坏死。

Pilon骨折手术应遵循四项治疗原则:(1)腓骨长度的恢复;(2)胫骨关节面的解剖重建;(3)干骺端骨缺损植骨;(4)胫骨支持内固定[6]。同时应注意保护骨和软组织活力[7]。在治疗伴腓骨骨折的胫骨Pilon骨折中,腓骨的固定非常重要,不仅能恢复下肢长度,阻止距骨外侧半脱位造成的踝关节不稳(后者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利用下胫腓韧带对胫骨骨折端的牵引作用,利于术中对胫骨关节面的复位。本组合并腓骨骨折的患者均首先行腓骨对位内固定。

锁定接骨板是螺钉与钢板锁定后形成稳定角度,通过螺钉接骨板整体的稳定对骨折进行固定,避免直接暴露骨折端。其形状类似解剖钢板,无需再次塑形,无需接触骨面,减少软组织剥离,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断端及其周围的血供,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局部微环境;锁定钢板可以对抗载荷应力,保证早期功能锻炼不发生骨折面的短缩,减少胫骨高度的丢失。本组结果无骨不连及急性愈合出现,与先前江正康[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锁定接骨板有助于Pilon骨折的解剖复位和踝关节稳定,可减少临床并发症,本组临床病例不多,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elfet DL,Suk M.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ibia[J].Instr Conrse Lect,2004,53(12):471-475.

[2]Ruedi TPAllgower M.Fracture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tibia into the ankle joint[J].Injury,1969,(1):92-99.

[3]Mazur JM,Schwartz E,Simon SR.Ankle arthrodesis:long term follow up with gait analysis[J].J Bone Joint Surg(Am),1979,61(7):964-975.

[4]杨伟兵,张成泉,周新立.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钢板治疗复杂性Pilon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10):787-789.

[5]樊洁,刘斌,王燕伟.28例Pilon骨折微创治疗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2):175-176.

[6]Boer PD,Metcalfe R.Pilon fractures of the tibia[J].Current Orthopaedics,2003,17(2):190-199.

[7]Watson JT,Moed BR,Karges DE,et al.Pilon frac-tures treatment protocol based on severity of soft tissue injury[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0(375):78-9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下一篇:安眠药中毒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