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共7篇)
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 篇1
近年来,Pilon骨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占胫骨骨折的7%~10%,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目前对于该病的认识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严重粉碎,骨缺损及远端松质骨压缩[1]。Pilon骨折多是由于车祸撞伤、高处坠落跌伤、滑雪或绊脚前摔等高能量损伤导致,创伤比较严重,通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并发症较多,已经成为最具挑战性的骨科难题之一[2]。Pilon骨折的治疗历来争议较多,焦点在于对胫骨骨折的固定方式和手术时间的选择。如果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畸形、创伤性关节炎、关节活动受限以及关节疼痛。为了更好地研究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本文采用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对42例Pilon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0月的患者共42例,其中,左侧骨折29例,右侧13例;闭合型骨折27例,开放性骨折15例;骨折原因分别为交通事故伤19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压伤11例。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12例,Ⅱ型23例,Ⅲ型7例。本组骨折按AO分型:B3型12例,C2型14例,C3型11例,另外合并腓骨骨折患者5例。手术时机的选择遵循两个原则:开放性骨折应当进行急诊手术;闭合性骨折一般等肿胀消退后再进行手术,手术时间7~10 d。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6~61岁,平均(36.1±4.3)岁;对照组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9岁,平均(35.9±5.1)岁。临床选用的固定材料为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架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采用解剖型加压接骨板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患肢上充气止血带,为减少麻醉对患者全身的影响,采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合并腓骨骨折者用重建钢板或加压钢板先行腓骨的固定,主要是利用下胫腓韧带对胫骨骨折端的牵引起到复位作用,从而使患骨恢复长度[3]。然后再在前外侧切口和内侧切口各长约4 cm,切开深筋膜但不切开骨膜,利用骨膜剥离器建立皮下隧道,探查胫骨前、内侧骨折块与关节面,然后将三处联合复位骨折端,将关节面恢复平整,将接骨板在骨缺损处进行植骨,并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采用C形臂X线影像增强仪对关节面是否平整进行检查,在踝下胫腓韧带附着处拧入带齿垫螺钉固定碎骨块。将锁定加压接骨板在内侧切口插入,再利用C形臂X线影像增强仪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当复位满意良好时,取另一块形状与大小相同的接骨板与之对应合并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最后经皮于钢板近端和远端分别拧入3~4枚锁定螺钉[4]。术后不采用外固定支架或石膏,一般患者在术后3 d开始被动接受踝关节伸屈活动,术后7 d被动活动与主动伸屈活动同时进行。由于踝关节旋转活动会对骨折端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术后3周后进行。
1.3 疗效评价
测试患肢踝、膝关节功能,并参照Mazur标准。优:患者踝关节肿痛完全消失,步态恢复正常,能够活动自如。良:患者踝关节仍有轻微肿痛,步态基本正常,活动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仅为正常活动的75%。可:当患者活动时踝关节疼痛,步态基本正常,活动度受到限制,仅为正常活动的50%。差:踝关节一直处于肿胀状态,疼痛剧烈未减轻,活动度要小于正常的50%。所有患者X线诊断骨折线消失为临床愈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8个月。全部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10~30周,平均13.7周。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经局部换药后治愈,未出现骨折固定后再移位、内固定物断裂、螺钉松动等并发症。按照Mazur疗效评定标准,两组疗效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39,*P<0.05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临床上,对于Pilon骨折治疗的选择主要根据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低能量损伤,软组织损伤较轻,一般受伤后6~8 h便可进行急诊手术,因为伤后6~8 h为清创的“黄金时间”。患者伤后8~12 h,如果污染较轻,并且伤势不重,可以对伤处进行清创缝合或部分缝合创口;当伤后12~24 h应当考虑是否清创,因为此时清创伤口感染的几率会明显升高,会增加术后并发症[5]。由于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往往具有滞后性,最好的方法应是伤后7~10 d,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进行手术治疗。高能量损伤的Ⅲ型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当患者受伤后多发生张力性水疱,临床治疗原则就是:为保持水疱的完整性,应当将大的水疱抽吸,血性水疱切口应该尽量避开[6]。笔者认为对于开放性骨折可以进行急诊手术;而闭合性骨折应当等软组织肿胀减轻后再进行手术,水疱未出现的患者,可以急诊手术。故手术时间的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而定。
3.2 内固定应基本原则
通过临床试验分析,确定内固定基本原则为:(1)恢复腓骨长度并做内固定,腓骨的固定在治疗伴有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腓骨恢复肢体的解剖学长度后;通过对胫骨骨折端的牵引复位从而减轻对软组织的损伤,使软组织周围肿胀尽快消退。(2)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3)干骺端骨缺损的松质植骨。(4)胫骨内侧支持钢板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晚负重[7]。本组21例Pilon骨折的治疗基本遵循以上原则,患者术后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早期活动的目的。以上原则对于低能量损伤的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比较有效,而对于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复杂性和(或)开放性骨折,应当采用有限内固定和外固定结合的治疗手段等。
3.3 术后并发症
目前Pilon骨折患者的另一难题就是切口并发症。由于软组织包裹较少,再加上Pilon骨折多是由于高能量损伤造成,所以会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这样就给手术处理带来了困难。胫骨下端空间小,血液运行较差,易出现并发症[8]。术中并发症主要包括螺钉穿透关节面,术中在C形臂透视下拧入螺钉可以避免该并发症的出现。术后并发症为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创面不愈合、骨质感染、骨髓炎、内翻畸形、异位骨化、软组织肿胀、骨折延迟愈合[9,10]。Pilon骨折本身对骨折远端的血供多有影响,术中进一步剥离骨外膜,会更加严重地引起骨折端和骨折远端骨块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引起局部抵抗力下降,使感染的几率增加,血液供应不足还直接影响骨折处的愈合,甚至造成骨不连。
3.4 术后康复技巧
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原则是早活动、晚负重。(1)通过训练坐立来增加踝关节活动度,使膝关节伸直:通过踝关节背的伸牵来牵拉脚到不能伸牵为止然后坚持15 s,复原并重复10次。将踝关节跖屈牵拉向前来牵拉脚到不能牵拉为止然后坚持15 s,复原后重复10次。通过踝关节内翻牵拉和外翻牵拉分别向内、外牵拉脚到极限并坚持15 s,复原后重复10次。坐在椅子或床沿,膝关节屈曲作如下运动:“写字练习”用脚拇趾当作铅笔写字。(2)等长力量训练踝关节外翻、踝关节内翻等长力量训练坐姿:将患足外侧抵住台阶,向外侧用力使肌肉收缩并坚持15 s,复原后,放松10 s使收缩的肌肉松弛,然后重复5~10次。踝关节内翻等长力量训练坐姿,患足内侧抵住台阶,向内侧用力使肌肉收缩并坚持15 s,复原,放松10 s使收缩的肌肉松弛,然后重复5~10次。(3)抗阻力力量训练:每个运动均需要使用橡皮筋如Thera Band,如果没有橡皮筋,使用毛巾自行手工加阻力也可以。通过采用踝关节背伸抗阻力力量训练使膝关节伸直,运动踝关节使脚面向后抵抗橡皮筋的阻力并坚持15 s,复原,重复10次。
本文通过分析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了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成功方法。结果表明,应用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符合骨折生物学固定的现代理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本文的成功经验不仅为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类似病例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乔荣勤,魏合伟,蔡桦.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治疗Pilon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9):742-743.
[2]周建刚,孟维春,曹骏敏.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与带齿垫螺钉在Pi-lon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4):680-681.
[3]任占国,周自广,张德光.锁定加压接骨板在Pilon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8):49.
[4]赵敦旭,黄智勇,朱志红.锁定加压接骨板在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9,18(8):637-638.
[5]孙辽军,陈华.延期锁定加压接骨板加植骨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J].中国骨伤,2009,22(1):56-57.
[6]李鹏.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体会[J].现代医学,2011,27(17):2658-2659.
[7]赵敦旭,黄智勇,苏世先,等.锁定加压接骨板在Pilon骨折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9,49(25):107.
[8]庞瑞明,陈海良,曾伟坤,等.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8):58-59.
[9]张志伟,王东.Pilon骨折的治疗[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6):693-695.
[10]李戬.微创治疗Pilon骨折2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27-28,78.
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 篇2
1 临床资料
患者,50岁,男性,4年前摔倒致左胫骨闭合Pilon骨折并腓骨粉碎骨折。按AO分类,胫骨属C3型,腓骨属44C型(见图1)。
图1术前正侧位X线片示左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入院后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先行腓骨手术,复位后拧入1枚拉力螺钉(即4.5 mm皮质骨螺钉),外侧置7孔LCP保护,骨折远近端各植入2枚锁定螺钉,靠近骨折线的近侧锁定螺钉对侧皮质缺损,拧入1枚皮质螺钉加强,未加压(见图2)。
再行胫骨手术,取内侧切口,选用AP-LCP,预放发现APLCP中心与远端横行骨折线相近,纵轴与胫骨轴线基本重合。先复位波及关节面骨块以复位钳维持,放好接骨板,在最远端3个锁定孔各植入1枚锁定螺钉。再依次复位中间及近端骨折块,不做软组织剥离以保留血供,中段骨折块与接骨板有裂隙,选用2枚锁定螺钉。最后固定近端骨折块,发现接骨板偏后,腓侧有一独立骨块,经螺孔中心拧入1枚拉力螺钉。近端3个螺孔处的远端植入2枚皮质螺钉,不加压,最近端孔处接骨板与骨面间有空隙,选用锁定螺钉,使用带扭力限制(4 Nm)的螺丝刀拧入,钉道偏后。
图2开放复位LCP内固定术后正侧位X线片
术后X线及CT复查发现胫骨远端关节面偏后方的骨折块略向上移位,近端骨折线偏胫侧处可见略向后成角,AP-LCP近端偏后,最近端锁定螺钉贴近后方皮质(见图3)。
定期随访,术后4年X线片及CT示骨折愈合好。患者感阴冷天术区不适,常年乘机通过安检时不便,要求取出内固定。腓骨LCP取出顺利,拧出胫骨最近端锁定螺钉时钉帽与螺杆连接处断裂,不影响接骨板取出。用环锯钻透断钉周缘皮质全径后取出,断钉一侧和皮质骨咬合(见图4)。
术后X线片和CT复查,断钉处的孔洞靠近胫骨后侧,周缘可见到残留皮质骨(见图5)。6周后X线复查无新发现。患者长距离行走时小腿略有酸困感。
图3 LCP内固定术后CT
图4 锁定螺钉钉帽与钉杆处断裂
2讨论
2.1 LCP的设计理念及改进
LCP既可单独运用AO标准技术加压固定,也可运用内固定支架原则桥接固定,或二者组合。理论上集二者优点于一身,任何骨折都能取得最好效果,尤其对骨质疏松及近关节骨折
图5 术后X线片和CT示钻孔靠近胫骨后侧穿过皮质
针对早期LCP的不足,出现了改进型内植物。在胫骨远端,由有限接触LCP和干骺端LCP改进为AP-LCP
2.2 本例AP-LCP固定碰到的难题
本例选用AP-LCP,在固定近端骨块时接骨随后板偏向胫骨后方,起初认为可用普通螺钉调整钉道,并未在意,但发现接骨板与骨面有空隙,只能用锁定螺钉且钉道偏后。实际上,AP-LCP只在接骨板长轴和胫骨轴心重合且放置部位准确时才大体而非完美匹配[3],有报道AP-LCP参照白种人解剖数据设计,对亚洲人不完全适用[2]。我们不应过分信任AP-LCP的匹配功能。
2.3本例近端螺钉孔位置偏后的原因
本例预放AP-LCP时接骨板纵轴与胫骨轴线基本对应,实际接骨板近端偏后。术后CT重建的发现部分解释了为何发生后移:a)关节面后方骨块略向上移,接骨板近端向后旋转;b)近端骨折线向后轻微成角,接骨板近端进一步后移。上述情况术中未发现,这与为保留骨块血供未作软组织剥离有关,也有经验不足的原因。
总结教训,我们认为有如下措施可能避免接骨板位置不佳:a)在远端植入第2枚螺钉前核实接骨板位置,确保其轴线满意;必要时远端固定完毕,将近端骨块调整到和接骨板对应的理想位置,根据接骨板与骨面是否贴合,来选择常规或锁定固定,骨折可通过生物方式愈合。但此法难以保证中间骨块钉道理想。b)由远至近依次植钉时,随时核实接骨板近端位置,及时调整。做好近端只能用锁定螺钉的准备。c)使用填塞钉以便植入普通螺钉,但只能补偿2 mm空隙。
2.4 钉道位置不佳与断钉的相关性
本例螺钉断裂与钉道不佳有关。断钉靠近胫骨后方皮质,随时间延长,螺纹周围被增生皮质骨包埋,拧出摩擦阻力明显增加,超出螺帽螺杆结合力,故发生断裂
2.5 AP-LCP是否一定要取出
AP-LCP和早期LCP一样,取出非必须;骨内断钉不影响功能,也可不取
2.6 LCP取出困难原因
LCP取出困难发生率高于普通接骨板。原因有:a)操作不规范。如锁定钉未使用瞄准器钻孔,螺帽的螺纹与锁定孔间“错扣”;未使用扭力限制螺丝刀,螺钉拧入锁定孔时受力大产生塑性变形致“冷焊接”效应
2.6 如何避免钉道不理想螺钉取出时发生断钉
本例近端锁定螺钉断钉不属于“错扣”或“冷焊接”,不属滑丝。钉道不佳是重要原因,但非唯一因素。该枚螺钉植入时使用带扭力限制的螺丝刀顺利拧入。可设想,植入当时或术后短期内拧出该螺钉不会有困难。拧出阻力增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在拧出阻力大于螺帽螺杆结合力前拧出该枚螺钉,将不会有断钉发生。拧出阻力增加是由于螺钉周围骨痂长入造成的,其也是个随时间逐步发生并增加的过程。本例患者有取出内固定的强烈愿望,如果术后1年内将靠近胫骨后方皮质的锁定螺钉先行取出,螺钉周围还无大量骨痂生长,完整取出的成功率应很高。此时,骨折部位的骨痂生长即使不十分牢固,有其他螺钉固定,整个固定效果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所以,对有强烈取出内固定愿望的患者,为避免钉道不佳的锁定螺钉发生断钉,如接骨板需固定的时间比较长,可在不影响固定强度的前提下采用分段方式取出钉道不佳的螺钉。待骨折愈合满意后,再取出其余的内植物。
3 结论
AP-LCP仅是与相应部位大体匹配,而非完全匹配。某些情形下,无法随意选择普通方式或锁定方式来充分发挥AP-LCP的长处。当接骨板位置不理想时,唯一可选的锁定方式可能会导致钉道不理想。在不影响总体固定效果的前提下,可在骨折初步愈合后,提前将钉道不佳的锁定螺钉取出,以免后期一并取出时遇到困难。
参考文献
[1]Wagner M.General principle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the LCP[J].Injury,2003,34(Suppl 2):31-42.
[2]Gupta RK,Rohilla RK,Sangwan K,et al.Locking plate fixation in distal metaphyseal tibial fractures:series of79 patients[J].Int Orthop,2010,34(8):1285-1290.
[3]Jayakumar P,Ring D.A pitfall in fixation of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with pre-contoured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J].Arch Bone Jt Surg,2015,3(2):130-133.
[4]殷渠东,顾三军,孙振中.锁定钢板螺钉取出困难的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3):386-390.
[5]Schwarz N,Euler S,Schlittler M,et al.Technical complications during removal of locking screws from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J].Eur J Trauma Emerg Surg,2013,39(4):339-344.
[6]Schepers T,Van Lieshout EM,De Vries MR,et al.Increased rates of wound complications with locking plates in distal fibular fractures[J].Injury,2011,42(10):1125-1129.
[7]唐克平.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微创钢板固定技术治疗未波及关节面胫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J].中医学报,2013,28(9):1293-1294.
[8]Paluvadi SV,Lal H,Mittal D,et al.Manage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hird tibia by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A prospective series of 50 patients[J].J Clin Orthop Trauma,2014,5(3):129-136.
[9]Bastias C,Henríquez H,Pellegrini M,et al.Are locking plates better than non-locking plates for treating distal tibial fractures?[J].Foot Ankle Surg,2014,20(2):115-119.
[10]Fujita K,Yasutake H,Horii T,et al.Difficulty in locking head screw removal[J].J Orthop Sci,2014,19(2):304-307.
[11]Windolf M,Klos K,Whnert D,et al.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alternative concept to angular stable plating using conventional fixation hardware[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10(11):95.
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 篇3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DHS,锁定接骨板
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我科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5例。根据病人的情况,分别采取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和DHS内固定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龄47~89岁,平均73.5岁;摔伤42例,车祸23例。根据AO分型,A1型11例,A2型46例,A3型8例,均为新鲜骨折。并发症:高血压28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9例,脑血管病5例,肺部感染9例,上消化道溃疡2例。DHS治疗35例,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30例。
1.2方法
1.2.1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常规行患肢皮肤牵引,完善术前检查,积极治疗内科疾病以及相关病发症,前常规使用抗生素4~7天,伤口常规引流,并记录引流量,术后常规抗血拴治疗术后1~3天坐起,指导锻炼,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直至骨折愈合。
1.2.2手术方法手术采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膑骨于地面平行,手术在C型臂X线透视下进行,先闭合复位,复位正侧位透视满意再开始手术。
1.2.2.1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组:做髋外侧直切口,显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近端,接骨板置于股骨近端正外侧偏后,使其与股骨近端相贴合,透视下通过接骨板近端3个锁孔打入3枚导针,调整3枚导针,使其位于股骨颈中心偏下位置,一般先打远端导针,再打近端导针,后打后方导针,以便进行调整,缩短手术时间,然后依具体情况决定股骨头颈内固定完全使用锁定钉还是加入拉力钉固定,然后将接骨板固定于骨干。
1.2.2.2 DHS组:做髋外侧直切口,导针进针点选在股骨大粗隆顶点下方2cm偏后位置,注意前倾角和颈干角,导针与股骨颈长轴平行,在股骨颈中位置透视正位偏下、侧位居中,针的顶点位于股骨头下方0.5~1cm处,在导针导引透视下用T型钻钻孔,攻丝,量好度,导入DHS钉板,使接骨板位于股骨正外侧,松牵引对骨折加压、固定。
2结果
64例获随访,死亡1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9.5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6个月,未发现股骨头坏死及钉板断裂,两组各有1例内固定在头颈内移位,发生髋内翻,畸形愈合,功能障碍,其余病人骨折愈合良好,功能愈合良好。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如果仅考虑骨折的愈合,保守治疗即可奏效,但由于保守治疗合并症较多,如褥疮、尿道感染、关节挛缩、肺炎及血栓等。因此,近年来一致认为,如果患者伤前能活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坚强内固定及病人术后早期肢体活动。保守治疗只适用于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的患者。由于近年来手术技术的提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手术合并症的发生大大减少。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己成为首选方法[1]。
3.1两种内固定优缺点
3.1.1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组:对于骨折累积股骨大粗隆、严重的粉碎的粗隆骨折,反粗隆间骨折和骨折线位于近钉处者,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系统像内固定架一样,由于近端3个钉呈三角形,可提供三维稳定,能有效克服骨折出现的不稳定。接骨板根据股骨近端的形状设计,骨折复位后能很好地与骨面贴合,为粉碎骨折提供方便的复位和固定,接骨板不用必须与骨皮质紧密接触,彼此存在的间隙有效保护了连在骨片上的软组织,减少了剥离、减少了对骨折血运的破坏、减少了出血,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接骨板近端锁定螺钉孔呈三角形排列,具有良好的防旋和抗剪切能力,避免了髋内翻畸形发生,近端3枚螺钉的锁定作用,增强了对股骨头颈的抓持能力,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者[2]。但是由于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为多钉固定系统,3枚头钉需多次定位,增加了放射暴露的次数,手术时间有所延长,而限制了此方法的使用[3]。
3.1.2 DHS钉板系统:固定钉能在套筒内滑动,当骨折有动时,钉可在套筒内滑动缩短,方便骨折端紧密接触,紧密嵌插,有利于骨折愈合,单钉定位透视次数少,减少放射线暴露,手术时间短。缺点:手术伤口暴露大,创伤较重,手术中失血较多,单钉固定不能很好地控制近端骨块的旋转,且不适合反粗隆间骨折及粗隆下粉碎骨折的固定,不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者[4]。
3.2手术治疗体会
术前良好的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应尽量做到复位后正侧位X线透视均满意,以降低骨折端间的旋转不稳定及剪切力,同时也利于导针定位的准确性,可以增加内固定的稳定性,同时也可避免螺钉切出股骨头。调整好头颈内固定螺钉的位置,防止头颈内螺钉移动或切出,减少医院性因素造成的不良后果,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小粗隆骨折的处理:尽可能将小粗隆骨折复位,应用螺钉或钢丝固定,使骨折的内侧获得支撑,利于骨折的愈合,减少髋内翻发生的可能。股骨大粗隆处骨折块的处理:前后劈裂的骨块尽量使用螺钉固定,可以增加整体固定的强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有利于早期活动。
DHS适用于A1、A2、A22型骨折,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适用于A2.2、A2.3及A3型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碎难以复位固定者可考虑行骨水泥型半髋置换。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才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德根,蒙列耀,谭毅贤.解剖型钢板和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3):250-251
[2]徐红立,王士娥,王洪彬,等.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3例.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9):800-801
[3]张经纬,蒋垚,张先龙,等.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7-11
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选自于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间收治的48例AO-C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19例, 患者年龄为22~71岁 (平均45.7岁) ;患者自伤原因:坠落伤7例;跌倒致伤30例;车祸伤9例;机器压伤2例;骨折位置:右侧30例, 左侧18例;本组患者合并其它骨折病症:2例为下尺桡关节脱位, 10例为尺骨茎突骨折, 3例为尺骨骨折, 4例问哦其他骨折;本组患者的AO分型:10例为A3型, 5例为B1型, 12例为B2型, 4例为B3型, 8例为C1型, 6例为C2型, 3例为C3型;本组患者术前均经X线片显示为桡骨远端骨折, 部分严重者行CT检查, 准确掌握患者关节内的压缩及移位情况;在本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术前尝试采用手法复位, 效果不佳而转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切口选取前臂掌侧, 然后从桡侧腕屈肌桡侧缘采取纵向直切方式进入 (在进入时需注意保护正中神经、桡动脉) , 再将旋前方肌以及骨膜切开, 以能够完全显露出骨折断端, 如有需要可将关节囊部分切开, 以此来显露出桡骨的关节面;将压缩骨质进行撬拨, 同时对嵌压软组织进行清理, 之后对骨折进行复位;在手术中采用C臂机进行透视, 对桡骨茎突高度以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平整度进行仔细的观察, 并将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尺偏角和掌倾角进行恢复处理。待C臂机确认复位之后采用克氏针进行临时性固定, 以此来维持骨折复位, 选用桡骨远端AO2.4mm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 (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直接置于掌侧的骨面, 再使用万向锁定钢板导向器进行钻孔、测深及拧入万向锁定螺钉。为了确保螺钉未钉入腕关节, 需要在不同角度下 (如:20°斜位, 标准侧位) 采用C臂机进行确认。术后切口放置橡皮引流条。
1.3 术后处理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3d左右的抗生素;术后12d左右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拆线。术后第1天可指导患者进行手指伸屈活动;术后24h后拔除引流条, 便可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腕关节伸屈及旋转功能锻炼;术后7d便可进行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本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均参照Dienst[2]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执行, 其中优:患者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外形恢复正常且无疼痛感;良:患者腕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外形恢复正常且无疼痛感;可:患者腕关节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碍, 外形存在畸形, 但无疼痛感;差:患者腕关节功能存在障碍, 外形明显畸形, 有疼痛感。
2 结果
本组48例AO-C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经过临床手术治疗, 在8~16个月的随访中, 采用X线片进行复诊, 其显示骨折愈合良好, 关节面较为平滑, 桡骨轴向长度均恢复。根据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判定疗效, 其中优33例, 良11例, 可4例, 优良率达91.67%。
3 讨论
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主要表现为干骺端皮质骨粉碎及松质骨压缩, 若采用手法复位等非手术治疗方法无法达到解剖复位, 即便是采用石膏、夹板固定同样难以维持桡骨长度、掌倾角、关节面的支撑, 因此极易再次出现移位。为了能够有效达到解剖复位并有效固定, 目前临床医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可采用手术治疗方式。
3.1 手术指征
在腕关节结构中桡骨远端关节面是最重要的结构之一。相关研究文献报道认为:当桡骨的远端关节面移位>2mm时, 其可能会增加50%的局部应力, 同时也极易引起骨折愈合后出现骨关节炎症。在临床治疗方面需尽量恢复桡骨的高度、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完整以及其正常的生理角度等, 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恢复腕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临床行手术治疗的基本指征:关节面移位达到1.5~2.2mm, 桡骨短缩>2mm, 尺倾角变化达到3.5°~6°, 掌倾角变化达到>10°, 上述情况下均需行手术治疗。
3.2 掌侧入路的优势
由于人体桡骨远端的掌侧较为平整, 因此在锁定接骨板时比较容易安置并被旋前方肌覆盖, 进而可有效降低术后引起钛板外露、肌腱炎或者皮肤感染、坏死等并发症状, 从而利于提高术后患者腕关节生理功能的恢复程度。除此之外, 术中显露掌侧的关节面可比较容易恢复掌倾角以及实现骨折复位。但是临床手术时采取掌侧入路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可能会损伤植骨[3];对于骨远端干骺端向背侧移位情况, 可能因背侧骨皮质的压缩或者粉碎等因素而出现支撑不完整情况, 尤其是对复位后的骨缺损更为严重, 因此需要另外镶嵌支撑植骨。
3.3 固定钢板选择
临床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病症, 普遍认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固定效果最佳。在本文研究中, 笔者主要采用的是AO2.4mm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 其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万向锁定技术主要融合了锁钉衬套方法, 其可实现成角稳定性的同时可多角度置入螺钉, 这样可在多个平面进行固定, 从而有效提升了固定的抗变形能力; (2) 其边缘因为高抛光, 因此切迹较小, 可减少对骨外膜的损伤以及对骨折周围软组织的影响; (3) 万向锁定螺钉可实现在15°内从各个方向以成角置入, 并可适量调整螺钉置入的角度而牢固抓持移位骨块[4]; (4) 掌侧双柱接骨板完全符合人体桡骨解剖结构, 因此不需要对其进行再次精确预折弯; (5) 双柱造型可实现有效固定桡骨远端关节面、中间柱以及外侧柱, 因此比较适用于粉碎性骨折疾病。
综上所述,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了解也更为深入, 因此在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时, 在借助三维CT扫描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 在准确掌握手术指征情况下采用万向锁定加压掌侧双柱接骨板固定术进行临床治疗, 术后积极指导患者开展康复锻炼, 从而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白建忠, 愈思勤, 陈舰, 等.B、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3, 6 (2) :141-143.
[2]Dienst M, Wozasek GE, 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J].Clin OrthopRelat Res, 1997 (338) :160-171.
[3]唐佩福, 黄鹏, 崔庚, 等.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16) :1201-1209.
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2年2我院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86例,其中男57例,女29例。胫骨干骨折62例,胫骨平台骨折24例,全部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分析可知,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非锁定支持钢板治疗:胫骨干骨折采用胫骨带锁髓内钉或普通加压接骨板固定,手术方式相对简单,难度不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非锁定支持钢板或T型板固定,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式:当消毒铺巾完成之后,对患者持续行硬膜外麻醉,而患者采取仰卧位;在患者的大腿根部使用气囊止血带,将其压力始终维持在75k Pa左右;当切口处理完毕后,慢慢从切口进入,到了半月板下,对关节囊行横向切开,以便将骨折端和关节面充分暴露,从而在直视下采取撬拨的方式将骨折端复位,加以克氏针暂行固定,最后采用非锁定支持钢板或T型板将患者的骨折端加以固定[3]。观察组采取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胫骨干骨折使用直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手术难度不大,胫骨平台骨折的准备工作和对照组相同,当从切口进入后,切开并暴露关节后,将关节腔中的血块、积血及碎骨片完全清除,之后将和半月板之间相连的冠状韧带切开,将半月板提起后在其下方显露胫骨平台塌陷关节面,此时应对塌陷的程度进行详细观察,同时要将该关节面充分暴露在视野下,将发生塌陷的关节面撬起复位,复位完毕后利用克氏针进行临时的交叉固定处理,若有骨缺损的患者则应植入一定量的骼松质骨块加以垫平。最后,对患者采用锁定板进行支撑固定。
1.3 观察的指标
本次研究涉及的观察指标为:(1)所有患者治疗后皆进行了1年左右随访,对于术后一年最早形成骨痂、负重及骨折临床愈合的时间进行统计;(2)对膝关节的功能采用HSS评分系统,其中得分越高则说明恢复的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采取t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最早形成骨痂、负重、临床骨折愈合时间三个方面皆早于对照组,而膝关节HSS得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附表。
3 讨论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骨折属于当前比较新颖的一种治疗方式,其效果比较显著,该法基础技术当属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该法是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种全新接骨板技术,兼具传统锁定固定与加压固定的优势。本次针对我院接待的胫骨骨折患者86例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取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非锁定支持钢板治疗,两组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在最早形成骨痂、负重、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及HSS膝关节评分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6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对照组采用非锁定支持钢板治疗。结果 观察组骨痂最早形成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最早负重时间早于对照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膝关节HSS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可加快骨折愈合,促进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胫骨骨折,疗效
参考文献
[1]程延,朱养均,常瑞等.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1):1043-1044.
[2]马金栩.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9):3167-3167.
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 男59例, 女17例;年龄34~63岁, 平均46.4岁, 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 Ⅰ型15例, Ⅱ型27例, Ⅲ型18例, Ⅳ型8例, Ⅴ型5例, Ⅵ型3例。均为单侧受伤, 左侧48例, 右侧28例。致伤原因:车祸伤41例, 高处坠落伤22例 (建筑工地干活坠落20例, 其他坠落2例) , 打伤、摔倒致伤13例。合并头颅、胸腹伤15例, 其中三处或三处以上骨折14例, 两处骨折21例, 其余为单纯胫骨平台骨折或伴其他部位软组织轻度损伤, 伴有不同程度内科疾病33例, 主要为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受伤距手术时间3~37 d, 平均12.5 d。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53例, 全身麻醉23例, 麻醉生效后, 取患者仰卧位, 取膝外侧弧形切口, 双髁骨折采用内外侧双切口, 两个切口间皮肤保留一定的宽度 (不小于7.0 cm) 。术中将半月板向上撬起, 充分显露胫骨平台, 于外髁外侧缘下方1.5~2.5 cm处开一骨窗, 通过该骨窗用骨膜剥离子进入压缩的关节面下方松质骨区, 将塌陷的关节软骨面抬高至正常水平, 取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充分填充, 适当加压以保证充分植骨, 使撬起的关节面略高于原关节面1~2 mm。对胫骨平台骨折Ⅰ、Ⅱ、Ⅳ型者, 术中将骨折块前侧打开, 撬拨复位塌陷的关节面, 缺损区植骨;Ⅲ型者在平台下1.5~2.5 cm开窗撬拨复位, 窗内植骨。单侧外侧髁用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 内侧平台用“T”型或“L”型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 尽可能贴近胫骨, 保持对平台的良好支撑, 拧入自攻锁定钉。25例半月板边缘撕裂用丝线缝合修补, 3例半月板前后角断裂予以修整或切除, 尽可能保存半月板的功能。1例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用丝线固定, 探查未见侧副韧带损伤, 术中内固定在术后行侧方应力试验, 膝关节稳定。术毕均常规放置引流管48~72 h, 抗生素应用5~7 d。术后在床上指导功能锻炼, 结合理疗康复、促进骨折愈合、积极抗骨质疏松等治疗。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45~126 min, 平均55 min, 失血量50~800mL, 平均150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7~54个月, 平均26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5~11个月, 平均5.2个月。无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的关节僵硬、膝关节炎等, 无膝内翻、接骨板断裂、螺钉切割或退出、再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现。参照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 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总分为30分, 20分或20分以上为满意结果 (含优、良) , 20分以下为不满意结果 (含可、差) 。优:大于等于27分;良:20~26分;可:10~19分;差:6~9分。依上述标准, 本组76例, 优44例, 良26例, 可5例, 差1例, 总优良率92.1%。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属关节内骨折, 骨折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接触关系发生了变化。当塌陷或移位超出一定程度, 就会造成关节软骨的进一步损坏, 关节内单位面积的应力就会升高。有专家指出如果关节内应力超出关节软骨自身修复能力, 就会造成创伤后关节炎, 关节对线不良或关节不稳会加速这种退化过程。早期解剖复位及稳定固定关节内骨折块, 改善了关节润滑及软骨的营养, 减少了关节软骨的纤维化, 可为关节软骨的再生、早期进行关节活动提供条件。而对位不良和不稳定则易使关节软骨退变, 严重影响患者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2]。因此, 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时必须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外形, 治疗目的是获得稳定、对线、功能良好及无痛的关节, 以减少创伤后关节炎的发生。
锁定加压接骨板是基于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而设计的一种新型钢板, 具有锁定固定与加压固定双重功能, 具有角稳定与轴向稳定的锁定螺钉可以防止应力作用下的复位丢失。锁定钢板如同内置的外固定架对骨折进行桥接, 减少为了内固定植入所需的软组织剥离, 保护了骨膜的血运, 缩短了手术时间, 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材料, 固定效果好, 手术创伤小, 术后功能恢复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3]。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具有解剖型设计、符合生物力学和适应证广泛的临床应用优点[4]。
胫骨髁骨折有多种治疗方法, 一些作者主张应行保守治疗。另一些认为骨折应解剖复位, 修复损伤的结构, 如半月板和韧带等, 以利关节功能的恢复, 防止畸形和维持关节稳定性。最终功能应达到膝能完全伸展, 屈曲至少达120°的活动范围[5]。
功能锻炼可通过自身运动、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关节黏连和骨质疏松等作用。需要指出的是, 应尽可能在医务人员指导下, 充分发挥患者的主动性, 遵循“动静结合、主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鼓励早期开始康复治疗, 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防止并发症。笔者在临床上多次遇到患者因自作主张而导致再骨折、内固定断裂等情况, 同时, 锻炼时应思想集中, 重视非负重下关节屈伸活动, 既要避免动作不到位影响功能锻炼的效果, 又要防止因用力过度、剧烈、不当等导致骨折移位、再骨折、内固定失效等。
本组病例全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 术中剥离组织少、出血少、操作简便, 缩短了手术时间, 且固定牢靠。术后各期逐渐、适当功能锻炼, 未出现骨折再移位、接骨板断裂、螺钉退出等, 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2.1%。同时我们认为:a) 由于该类骨折部分患者年老体衰且伴有内科疾病 (主要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 或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 , 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和出血以及术后高度重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b) 在恢复胫骨关节面平整、牢固固定的前提下, 利用锁定接骨板钉板间建立的锁定框架结构, 骨折达到功能对位即可, 不必要因骨折粉碎难以达到解剖对位而延误时间、增加损伤和出血等, 加大手术风险[6]。
参考文献
[1]顾立强.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3) :323-327.
[2]冯传冯, 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52.
[3]张旭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6例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 2011, 32 (5) :725-727.
[4]李学军, 李路平, 何耀文.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0, 24 (1) :42-43.
[5]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400.
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 篇7
关键词:锁定加压接骨板,骨折治疗,效果观察
近年来, 经济改革的迅猛增强使社会活动渐趋多元化, 工业及建筑业不断发达, 高能量创伤发生率呈逐年增多趋势[1]。锁定加压接骨板具有加压固定与锁定固定的双重功能, 自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发展而来, 为一种新型钢板, 减少了软组织剥离, 使骨膜处血运得以保护, 极大的缩短了手术进程, 预后良好, 本文选择胫骨平台骨折病例进行研究, 以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 男58例, 女22例, 年龄20~66岁。致伤原因:撞击伤10例, 高处坠落伤23例, 车祸伤47例。依据Schatzker分型标准, 6例Ⅰ型, 14例Ⅱ型, 24例Ⅲ型, 22例Ⅳ型, 10例Ⅴ型, 4例Ⅵ型。排除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 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 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行完善的X线片或膝关节CT检查, 常规制动, 行脱水、抗感染治疗, 全身情况稳定、局部肿胀消退后开展手术。对照组取仰卧位,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非锁定支持钢板手术。观察组取仰卧位,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锁定加压接骨板手术, 取气囊止血带扎于大腿根部, 维持压力在75k Pa, 选择膝外侧或内侧作切口。关节显露后对关节腔的碎骨片、血块、积血清除, 切开连接半月板的冠状韧带, 半月板提起后从半月板下方将胫骨平台的塌陷关节面显露, 对塌陷程度详细观察, 使胫骨平台的关节面充分暴露, 将塌陷的关节面撬起, 用克氏针在复位后行临床交叉固定, 骨缺损者取骼松质骨块植入垫平。Ⅰ-Ⅲ型骨折与Ⅴ-Ⅵ型骨折在胫骨的外侧置锁定板行支撑固定, 锁定板在Ⅳ型骨折中于胫骨的内侧放置行支撑固定。C臂机下对关节面复位情况进行确定, 达理想固定, 对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进行检查, 行引流管留置, 对伤口行闭合操作。
1.3 指标观察
对两组最早骨痂形成时间、骨折临床愈合骨时间、最早负重时间、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观察。HSS评分越高, 恢复程度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骨痂最早形成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最早负重时间早于对照组, 临床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 膝关节HSS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属严重损伤的一种, 又称胫骨髁骨折或胫骨近端关节内骨折等, 临床治疗相对棘手。非锁定支持钢板为临床目前常用术式, 行复位与固定操作时需对较大面积的软组织和骨膜剥离, 损伤骨折局部血运, 不利于骨折愈合, 使感染概率增加, 应力遮挡易增加骨质疏松在板下皮质的发生率, 钢板在骨折愈合后取出时易有再度骨折发生。钢板内螺钉易有牵拉效应出现, 致复位丢失, 且对骨质条件较差及粉碎性骨折患者较难获得足够的把持力, 若术后早期活动易导致骨折移位, 增加愈合畸形或愈合障碍[2]。
锁定加压接骨板具有加压固定及锁定固定的双重功效, 基于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制作而成, 具有轴向稳定的锁定螺钉对应力作用诱导的复位丢失可有效预防[3]。锁定钢板对骨折进行桥接, 如同内置外固定架, 使植入内固定物需剥离的软组织面积减少, 对骨膜血运起到较佳的保护作用, 缩短手术时间, 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内固定材料, 可获得理想的固定效果, 微创, 术后功能可较好恢复[4,5]。锁定接骨板与生物力学特点符合, 具有解剖型设计, 适应证较广。患者术后即可行功能锻炼, 加强自身运动, 对肢体功能恢复加以促进, 防止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降低骨质疏松及关节粘连率的作用[6]。医护人员需调动患者主动性, 鼓励早期行康复治疗, 加快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 最大程度的防止并发症发生。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骨痂最早形成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最早负重时间早于对照组, 临床骨折愈合。
综上, 骨折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 可加快骨折愈合, 促进功能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预后, 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学军, 李路平, 何耀文.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0, 24 (1) :42-43.
[2]阴小龙, 程延, 常瑞.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6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1, 40 (7) :924.
[3]李铁兴, 李铁明.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7) :86-87.
[4]左小红.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0) :15-16.
[5]孙文智.锁定钢板联合普通钢板治疗45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1, 30 (4)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