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解剖板

2024-08-21

L型解剖板(精选7篇)

L型解剖板 篇1

胫骨骨折是常见的腿部骨折位置, 约有近10%胫骨骨折发生在远端, 该处骨折常见原因为高空坠落或交通事故[1]。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该处骨折的临床发病率呈现出增长趋势[2]。胫骨远端解剖结构较复杂, 经受创伤时通常会同时伴有软组织损伤。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所形成手术创口较大, 而该处血运不佳, 术后愈合能力较差, 容易出现不良愈合而影响其肢体功能的恢复[3]。如何在保障复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 进一步减少损伤、促进愈合康复, 成为该病临床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笔者对本院部分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使用L型解剖板经踝前切口实施微创治疗, 对比传统术式观察其临床效果, 以作参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3例、女7例, 平均年龄 (41.38±7.25) 岁, 受伤到治疗时间平均 (7.59±2.13) d;另选取2011年之前收治的21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3例、女8例, 平均年龄 (42.61±6.39) 岁, 受伤到治疗时间平均 (7.31±2.44) 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以及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均确诊为胫骨远端骨折, 且均为单侧的闭合性新鲜骨折, 受伤至开展手术时间不超过12 d;术前检查骨折部位不伴有神经及血管损伤;入组前了解手术内容, 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开放性、粉碎性胫骨远端骨折或病理性骨折患者, 伴有颅脑损伤等威胁生命的创伤而需要优先抢救或同时开展手术患者, 合并有较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基础疾病患者。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使用L型解剖板经踝前横切口进行微创治疗, 患者呈仰卧位, 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及常规消毒、铺巾, 在踝关节的前方做横行切口与踝穴相平行, 切开皮肤、伸肌支持带等组织将胫骨远端的内、外侧暴露, 注意避开神经与血管;视骨折情况将踝关节前关节囊切开, 将主要的骨折块解剖复位并使用克氏钉做临时的固定;将L型解剖板沿皮下隧道置入, 并通过C型臂X线观察、调整其位置;而后将干骺端的骨折间接复位, 在皮外对照适宜的接骨板, 通过近端皮肤切口送入;置钉遵循AO原理, 并利用X线透视观察置钉是否能够理想复位骨折端, 复位满意后逐层缝合。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情况, 通过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 (共包括7个维度, 满分100分, 0~80分差、81~90分为可、91~95分为良、96~100分为优[4]) 对疗效进行评估, 同时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骨性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疗效评估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骨性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与对照组比较, x2=5.634, P<0.05

3 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通常指骨折处于胫骨远端关节面距离在6 cm以内, 通常由于高能、高速等暴力因素冲击使得旋转性、轴向的力量创伤胫骨远端所致[5]。此处骨折由于其关节面紧邻踝关节, 骨折端稳定性极差,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治疗难度较高。且胫骨远端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 软组织覆盖少、血运差, 在骨折时又多会伴随软组织的损伤, 因此对手术复位固定治疗的预后也有不利影响[6]。

胫骨远端骨折临床上具有较多的复位固定治疗术式, 但以往主要为切开复位内固定, 也有部分选择使用外固定支架, 但外固定支架容易影响到踝关节功能, 且固定时间长容易感染。相关研究显示, 以往传统的由前内侧做切口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其切口处术后开裂、感染的可能性可超过50%, 且由于感染而存有较多的术后并发症, 甚至可导致骨折端坏死需要截肢等严重后果[7]。而传统的接骨板固定也常有报道由于其不能与胫骨良好的贴服而导致复位不良或关节面丢失, 严重地降低了临床疗效与术后运动功能恢复[8]。

L型解剖板在胫骨远端骨折固定治疗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形状与胫骨远端解剖特点相适应, 可以直接置入进行固定而无需塑性, 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接骨板与骨折处不贴合且反复的弯折而导致的金属强度降低、断裂等缺陷, 亦可以缩短手术时间[9]。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这与L型解剖板引入本院临床时间较短, 技术不熟练增长手术时间有关, 随着经验逐渐积累, 会逐渐缩短手术时间。同时这种L型解剖板安置在胫骨远端的前外侧能够被软组织良好覆盖, 而避免钢板外联并能将内踝结构隐蔽起来, 显著地降低了术中、术后的损伤与风险[10]。

随着微创理念逐渐被临床外科接受、普及, 手术术式及方案亦逐渐体现出微创概念, 而逐渐在避免传统大切口的诸多弊端。实施踝前横向微创小切口, 相比传统切口可以明显缩短其长度, 减少了对皮肤及其血供的损伤与影响, 有效地改善术后创伤区软组织感染、坏死等相关并发症, 尤其适用于常伴有软组织损伤的胫骨远端骨折[11,12]。虽然在皮下深层仍然要对涉及到的肌腱、神经等结构进行纵向分离, 但皮肤横向切口可以减少缝合张力, 尤其切口长度缩小后可以有效地加强对皮下软组织、内置物的覆盖, 术后切口容易愈合且能减少皮肤坏死, 亦能够改善术后踝关节的跖屈能力。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疗效评估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骨性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使用L型解剖板经踝前横切口进行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相比传统切开复位治疗, 对患者机体创伤小, 术后更容易愈合康复,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 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L型解剖板 篇2

关键词:胫骨远端骨折,L型解剖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

胫骨远端骨折主要是因为车祸伤以及坠落伤高能量损伤所引起,颈骨远端由特殊的软组织覆盖,血运情况比较差,大部分患者对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期望比较高,为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带来了难度[1]。本文选取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4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全部通过L型解剖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东莞市凤岗医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4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中男32例,女8例,年龄16~79(46.1±16.3)岁;40例患者中双侧骨折患者4例,左侧骨折患者16例,右侧骨折患者20例;患者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高处坠落伤24例,其他伤10例;依照AO分型:A型患者4例,B型患者16例,C型患者20例。

1.2方法40例患者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是全身麻醉下进行,选取腓骨后外侧进行微创手术切口,通过腓骨远端解剖钢板或是直行板进行内固定,利用C臂透视对患者腓骨固定效果进行检查,针对胫骨远端骨折部位实施牵引间接复位,在患者踝关节前方作一切口,长度为3~4cm,牵拉胫前肌腱到内侧,牵拉余肌腱到外侧,将踝关节上方骨质完全裸露,能够达到直视复位踝关节面为准,如果患者关节面出现压缩塌陷,可以为其进行植骨,在C臂透视下明确骨折复位情况,复位满意之后通过克氏针进行临时复位,将颈骨远端L型解剖锁定钢板插入实施固定,选取3枚锁定螺钉对骨折断端实施固定,近端锁定螺钉通过皮植入;手术之后为患者提供消肿治疗,手术之后第2d指导患者患肢足踝趾进行屈伸锻炼[2]。

1.3疗效判定40例患者在手术之后1、2、3、6以及9个月复查X线片记录骨折愈合情况;依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3]。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5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0例患者入院到手术时间平均为22.52±26.44d,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平均为299.11±285.39ml,手术时间平均为201.77±159.88min;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其中1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剩余39例患者骨折手术之后愈合时间全部在12~24周;所有患者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没有出现钢板外露、腓深神经损伤、皮瓣坏死、足背动脉损伤、内固定松动以及失败并发症;依照Johner-Wruhs评分,40例患者优34例,良5例,可0例,差1例。

3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之后非常容易发生软组织肿胀以及皮肤坏死情况,引起钢板外露,对于骨折愈合情况影响极大,胫骨远端骨折通过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属于传统的治疗方式,经皮微创技术与解剖钢板相结合是目前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式[4]。L型解剖锁定钢板能够通过患者踝关节前切口插入到胫骨外侧以及胫前肌下方,无需进行骨膜剥离,同时利用锁定螺钉保持稳定,避免角度丢失引起踝关节面和膝关节面不平行[5]。L型解剖锁定钢板下段存在锁定孔排钉设计,能够对于踝关节面压缩骨折复位之后起到支持和维持效果,横形部分和肝骨下端膨大部位吻合,可以有效支撑靠近踝关节面骨折部位[6]。通过对本文40例患者的分析研究显示,所有患者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没有出现钢板外露、腓深神经损伤、皮瓣坏死、足背动脉损伤、内固定松动以及失败并发症。

综上所述,针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通过L型解剖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理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Ali A,Gregory J,Ockenden M,et al.Anatomic descriptionof the distaltibia:implications for internal fixation[J].JFoot Ankle Surg,2012,51(3):296-298.

[2]詹玉林,夏荣刚,陈旸,等.胫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复杂Pilon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0):894-896.

[3]张建国,林枫松,尹双波,等.胫骨Pilon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4,24(1):44-47.

[4]张丕胜,王淼,汪立波.影响胫骨Pilon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2,26(9):1713-1715.

[5]Zou J,Shi Z Zhang W,et al.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fixation better than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indistal tibial fractures[J].J Invest Surg,2012,25(5):326-329.

L型解剖板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117例, 其中男68例, 女49例, 年龄27~89岁, 平均年龄 (53.62±6.51) 岁。患者骨折原因包括:意外跌倒受伤41例, 车祸受伤46例, 坠落受伤23例, 重物击伤7例。根据Evans将骨折类型分型:Ⅰ型3例、Ⅱ型27例、Ⅲ型39例、Ⅳ型48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1例。合并其他内科疾病47例。患者在受伤后0.5~72h内到院就诊, 平均 (10.08±0.17) h。接收患者后, 根据患者骨折肢体的缩短情况和骨折移位的情况, 在术前为患者进行牵引, 其中胫骨结节牵引23例, 皮肤牵引94例。术前对患者进行内科疾病治疗, 待病情稳定后给予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全麻或腰麻+连续硬膜外麻醉, 垫高患侧臀部, 常规消毒, 铺巾展单, 显露手术视野。取大腿外侧切口, 自大粗隆顶端向下切开7~9cm,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显露大粗隆及骨折断端,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骨折复位, 复位满意后, 选择大小合适的解剖型锁定钛板, 将其放置于股骨上段外侧。安放锁定板导向器, 经钛板导向器向股骨头颈内打入3枚导针, 再次透视确定骨折端对位和导针位置正确 (导针顶端尽量位于股骨头关节软骨下方) , 逐一固定锁定螺钉。对于粉碎性骨折者, 可先将骨折片复位, 以松质骨拉力钉给予固定。如有明显骨缺损, 可植入自体骨或异体骨填充, 然后放置解剖型锁定钛板。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放置负压引流管, 逐层缝合切口, 无菌包扎。活动髋、膝关节, 检查骨折稳定程度及患肢长度恢复情况。术毕给予“丁”字型木板鞋外固定。术后24h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训练。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6 400U皮下注射1次/d, 应用5d;给予压力抗栓泵治疗2次/d。术后3d开始进行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 (CPM) , 术后10d进行主动关节功能锻炼。术后6周扶双拐下地, 无负重行走。

2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1~97min, 平均67min, 失血量200~600ml, 平均300ml。术后随访4~16个月, 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复查X线片显示全部骨折均获得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4.3个月。按MerledAubigne-postrl评分, 本组优97例, 良13例, 可7例, 优良率94.0%。术后伤口Ⅰ期愈合, 无感染及骨髓炎发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 经药物治疗好转;1例骨折愈合后出现断钉。

3讨论

手术治疗的根本目的是复位后对粗隆间骨折进行稳定的内固定, 患者可尽早离床利于功能恢复,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减少髋内翻畸形发生率。Yonezawa等[3]发现受伤到手术的时间是影响老年患者髋关节周围骨折死亡率因素之一。采用锁定钛板内固定, 其方法简单、创伤最少。使患者恢复骨质的结构连续性以及粗隆部功能的完整性。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常常伴有老年性骨质疏松及各种内科疾病。手术后可以尽早的恢复患者早期活动, 减少了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采用锁定钛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有独特的优越性: (1) 解剖型锁定钛板的形态和规格较多, 钛板比较薄, 术中不需塑形即与相邻关节的股骨近端和远端骨骼外形相匹配, 并且刚性强度好, 可牢固固定近端及远端的骨折块[4]。 (2) 锁定钛板固定在股骨颈上的松质骨螺钉是分散的, 但是固定在钛板上是连为一体的, 从股骨颈传导的应力比较均匀的分布, 减少了应力集中, 从而减少了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这种固定可以有效地控制骨折端的旋转, 其固定作用要强于动力髋螺钉 (DHS) , 因而有利于患肢的早期活动和早期负重[5]。股骨解剖型锁定钛板的螺钉与钛板已经锁定, 避免了鹅头钉与钉板间用螺帽连接而容易松动及钉板分离等情况, 可防止致术后髋内翻等后遗症的发生。 (3) 锁定钛板为支持固定, 钛板螺钉和骨质之间有微动, 并非坚强内固定。符合生物内固定要求。 (4) 解剖型钛板近端较宽大, 对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可起到一定的包裹作用, 对不适用DHS的患者有较好的固定作用。 (5) 由于锁定钛板在骨界面侧设计有支撑点, 使得钛板不需与骨面直接接触, 这就减少了钛板对骨界面的直接挤压和应力作用, 从而保持了骨膜的血运[6]。 (6) 锁定钛板固定在股骨颈上的松质骨螺钉呈三角形固定, 减少了对股骨颈血供的破坏, 从而减少了早期股骨头坏死和塌陷等并发症。

总之, 此种内固定方式由于采用了Mippo技术[7], 缩短了手术切口, 减少了骨折部软组织的剥离, 提高了骨折的愈合率。早期下肢功能锻炼, 防止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坠积性肺炎,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关节僵直发生。锁定钛板可防止骨质疏松患者骨质切割、脱钉、钛板松动、断板等并发症, 是治疗此类患者很好的一种内固定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解剖型锁定钛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钛板治疗11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 观察术后疗效。结果:骨折全部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按MerledAubigne-postrl评分:优97例, 良13例, 中7例。优良率94.0%。结论:采用股外侧切口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钛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便易行、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固定稳定可靠、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特别适用老年合并骨质疏松患者,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型锁定钛板

参考文献

[1]冷晓春, 冷向阳, 李振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15) :1977-1978.

[2]韦兆祥, 朱亚平, 商晓军.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骨折临床观察 (J) .山东医药, 2008, 48 (43) :68-69.

[3]Yonezawa T, Yamazaki K, Atsumi T, et al.Influence of thetiming of surgery on mortality and activity of hip fracture inelderly patients (J) .J Orthop Sci, 2009, 14 (5) :566-573.

[4]徐益民.1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J) .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7) :1390-1391.

[5]Jewell DP, Gheduzzi S, Mitchell MS, et al.Locking plates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dynamic hip screws (J) .Injury, 2008, 39 (2) :209-212.

[6]王文艳, 刘敏波, 陈智能, 等.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部骨折 (J) .中医正骨, 2009, 21 (6) :4-6.

L型解剖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0月的患者共42例,其中,左侧骨折29例,右侧13例;闭合型骨折27例,开放性骨折15例;骨折原因分别为交通事故伤19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压伤11例。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12例,Ⅱ型23例,Ⅲ型7例。本组骨折按AO分型:B3型12例,C2型14例,C3型11例,另外合并腓骨骨折患者5例。手术时机的选择遵循两个原则:开放性骨折应当进行急诊手术;闭合性骨折一般等肿胀消退后再进行手术,手术时间7~10 d。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6~61岁,平均(36.1±4.3)岁;对照组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9岁,平均(35.9±5.1)岁。临床选用的固定材料为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架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采用解剖型加压接骨板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患肢上充气止血带,为减少麻醉对患者全身的影响,采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合并腓骨骨折者用重建钢板或加压钢板先行腓骨的固定,主要是利用下胫腓韧带对胫骨骨折端的牵引起到复位作用,从而使患骨恢复长度[3]。然后再在前外侧切口和内侧切口各长约4 cm,切开深筋膜但不切开骨膜,利用骨膜剥离器建立皮下隧道,探查胫骨前、内侧骨折块与关节面,然后将三处联合复位骨折端,将关节面恢复平整,将接骨板在骨缺损处进行植骨,并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采用C形臂X线影像增强仪对关节面是否平整进行检查,在踝下胫腓韧带附着处拧入带齿垫螺钉固定碎骨块。将锁定加压接骨板在内侧切口插入,再利用C形臂X线影像增强仪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当复位满意良好时,取另一块形状与大小相同的接骨板与之对应合并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最后经皮于钢板近端和远端分别拧入3~4枚锁定螺钉[4]。术后不采用外固定支架或石膏,一般患者在术后3 d开始被动接受踝关节伸屈活动,术后7 d被动活动与主动伸屈活动同时进行。由于踝关节旋转活动会对骨折端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术后3周后进行。

1.3 疗效评价

测试患肢踝、膝关节功能,并参照Mazur标准。优:患者踝关节肿痛完全消失,步态恢复正常,能够活动自如。良:患者踝关节仍有轻微肿痛,步态基本正常,活动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仅为正常活动的75%。可:当患者活动时踝关节疼痛,步态基本正常,活动度受到限制,仅为正常活动的50%。差:踝关节一直处于肿胀状态,疼痛剧烈未减轻,活动度要小于正常的50%。所有患者X线诊断骨折线消失为临床愈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8个月。全部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10~30周,平均13.7周。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经局部换药后治愈,未出现骨折固定后再移位、内固定物断裂、螺钉松动等并发症。按照Mazur疗效评定标准,两组疗效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39,*P<0.05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临床上,对于Pilon骨折治疗的选择主要根据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低能量损伤,软组织损伤较轻,一般受伤后6~8 h便可进行急诊手术,因为伤后6~8 h为清创的“黄金时间”。患者伤后8~12 h,如果污染较轻,并且伤势不重,可以对伤处进行清创缝合或部分缝合创口;当伤后12~24 h应当考虑是否清创,因为此时清创伤口感染的几率会明显升高,会增加术后并发症[5]。由于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往往具有滞后性,最好的方法应是伤后7~10 d,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进行手术治疗。高能量损伤的Ⅲ型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当患者受伤后多发生张力性水疱,临床治疗原则就是:为保持水疱的完整性,应当将大的水疱抽吸,血性水疱切口应该尽量避开[6]。笔者认为对于开放性骨折可以进行急诊手术;而闭合性骨折应当等软组织肿胀减轻后再进行手术,水疱未出现的患者,可以急诊手术。故手术时间的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而定。

3.2 内固定应基本原则

通过临床试验分析,确定内固定基本原则为:(1)恢复腓骨长度并做内固定,腓骨的固定在治疗伴有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腓骨恢复肢体的解剖学长度后;通过对胫骨骨折端的牵引复位从而减轻对软组织的损伤,使软组织周围肿胀尽快消退。(2)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3)干骺端骨缺损的松质植骨。(4)胫骨内侧支持钢板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晚负重[7]。本组21例Pilon骨折的治疗基本遵循以上原则,患者术后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早期活动的目的。以上原则对于低能量损伤的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比较有效,而对于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复杂性和(或)开放性骨折,应当采用有限内固定和外固定结合的治疗手段等。

3.3 术后并发症

目前Pilon骨折患者的另一难题就是切口并发症。由于软组织包裹较少,再加上Pilon骨折多是由于高能量损伤造成,所以会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这样就给手术处理带来了困难。胫骨下端空间小,血液运行较差,易出现并发症[8]。术中并发症主要包括螺钉穿透关节面,术中在C形臂透视下拧入螺钉可以避免该并发症的出现。术后并发症为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创面不愈合、骨质感染、骨髓炎、内翻畸形、异位骨化、软组织肿胀、骨折延迟愈合[9,10]。Pilon骨折本身对骨折远端的血供多有影响,术中进一步剥离骨外膜,会更加严重地引起骨折端和骨折远端骨块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引起局部抵抗力下降,使感染的几率增加,血液供应不足还直接影响骨折处的愈合,甚至造成骨不连。

3.4 术后康复技巧

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原则是早活动、晚负重。(1)通过训练坐立来增加踝关节活动度,使膝关节伸直:通过踝关节背的伸牵来牵拉脚到不能伸牵为止然后坚持15 s,复原并重复10次。将踝关节跖屈牵拉向前来牵拉脚到不能牵拉为止然后坚持15 s,复原后重复10次。通过踝关节内翻牵拉和外翻牵拉分别向内、外牵拉脚到极限并坚持15 s,复原后重复10次。坐在椅子或床沿,膝关节屈曲作如下运动:“写字练习”用脚拇趾当作铅笔写字。(2)等长力量训练踝关节外翻、踝关节内翻等长力量训练坐姿:将患足外侧抵住台阶,向外侧用力使肌肉收缩并坚持15 s,复原后,放松10 s使收缩的肌肉松弛,然后重复5~10次。踝关节内翻等长力量训练坐姿,患足内侧抵住台阶,向内侧用力使肌肉收缩并坚持15 s,复原,放松10 s使收缩的肌肉松弛,然后重复5~10次。(3)抗阻力力量训练:每个运动均需要使用橡皮筋如Thera Band,如果没有橡皮筋,使用毛巾自行手工加阻力也可以。通过采用踝关节背伸抗阻力力量训练使膝关节伸直,运动踝关节使脚面向后抵抗橡皮筋的阻力并坚持15 s,复原,重复10次。

本文通过分析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了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成功方法。结果表明,应用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符合骨折生物学固定的现代理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本文的成功经验不仅为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类似病例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乔荣勤,魏合伟,蔡桦.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治疗Pilon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9):742-743.

[2]周建刚,孟维春,曹骏敏.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与带齿垫螺钉在Pi-lon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4):680-681.

[3]任占国,周自广,张德光.锁定加压接骨板在Pilon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8):49.

[4]赵敦旭,黄智勇,朱志红.锁定加压接骨板在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9,18(8):637-638.

[5]孙辽军,陈华.延期锁定加压接骨板加植骨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J].中国骨伤,2009,22(1):56-57.

[6]李鹏.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体会[J].现代医学,2011,27(17):2658-2659.

[7]赵敦旭,黄智勇,苏世先,等.锁定加压接骨板在Pilon骨折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9,49(25):107.

[8]庞瑞明,陈海良,曾伟坤,等.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8):58-59.

[9]张志伟,王东.Pilon骨折的治疗[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6):693-695.

L型解剖板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1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6例锁骨骨折患者, 35例摔伤, 26例高处坠落致伤, 65例交通事故致伤;横断骨折4例, 斜形骨折82例, 螺旋形骨折40例。其中男76例, 女50例, 年龄18岁~75岁, 平均年龄为 (45.5±5.1) 岁;65例右侧锁骨骨折, 61例左侧锁骨骨折。将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2组, 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组 (A组) 85例, 克氏针内固定组 (B组) 41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方法

1.2.1解剖型接骨板治疗组患者取平卧位, 将患肩部垫高, 给予颈丛神经麻醉, 以骨折端为中心, 沿锁骨上缘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切口长5 cm~11 cm, 剥离骨膜、暴露出骨折端。 清除骨折端瘀血块后, 行手法复位, 复位困难者, 可先行用螺丝钉固定较大骨折块, 或用钢丝环扎骨折块做临时固定。复位满意后, 选用长度合适的解剖接骨板, 置于锁骨上方做最终固定, 用钢丝捆绑者在解剖接骨板固定牢靠后需取出钢丝。内固定后被动活动肩关节骨折端无异常, 冲洗切口, 彻底止血, 切口内放置橡皮条引流, 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给予患肢悬吊2周~3周。

1.2.2克氏针治疗组患者取平卧位, 将患肩部垫高, 给予颈丛神经麻醉, 以骨折端为中心, 沿锁骨上缘做切口, 约5 cm~ 6 cm, 暴露骨折断端, 常规清除血肿及嵌入骨折端软组织。根据锁骨髓腔的宽窄选择使用2 mm~2.5 mm克氏针, 于骨折远端顺着髓腔逆行穿入克氏针, 经肩背后穿出皮肤, 手法复位骨折端, 位置满意后, 再用克氏针顺行髓腔穿入骨折近端。克氏针尾端折弯, 保留1 cm左右, 剪断针尾, 将针尾埋入皮下软组织中。术后三角巾悬吊6周。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观察对比2组患的者手术指标及疗效情况, 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疗效判断标准[3], 优:术后2个月~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与复位良好, 肩关节活动正常, 骨折部位无疼痛感; 良:术后4个月~5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 肩关节活动明显改善, 骨折部位疼痛感基本消失;可:术后4个月~5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 肩关节活动受限;差:术后5个月X线片显示内固定松动、骨折端愈合不良, 需二次手术治疗。优良率= (优+ 良) /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对比2组患者在手术用时、 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别 (P>0.05) , 但A组患者骨折愈合用时明显少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疗效对比A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1.76%, B组患者的优良率为78.05%, A组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手术治疗锁骨骨折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锁骨既有的形态, 维持肩关节稳定, 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锁骨骨折的类型。我院早期采用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该方法手术创面小、操作简单, 骨折愈合后易于取出克氏针, 就手术成本而言, 患者的经济负担比较轻,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但克氏针易松动、折弯、断裂, 固定不稳定, 对骨折断端不能产生加压作用, 临床实践中易滑动移位和脱出, 导致内固定失败, 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此其一;其二, 克氏针尾位于皮下, 容易刺破皮肤, 增加了皮肤感染的风险, 且克氏针松动后有可能刺入肺内、胸腔、心脏造成严重后果[4];其三, 克氏针术后需三角巾制动约6周~8周, 肩关节功能锻炼时间较晚, 影响关节功能恢复。后来我院采用锁骨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 锁骨解剖型接骨板根据锁骨外形设计, 外观呈“S”形, 符合锁骨解剖形态。锁骨解剖型接骨板较薄、有一定可塑性, 可与骨折端紧密贴附, 增加了固定的牢靠性;且对局部软组织的挤压较少, 降低了皮肤坏死的可能性。锁骨解剖型接骨板置于锁骨上方, 锁骨上方为张力侧, 张力侧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理, 可沿纵轴做压缩固定[5], 最大限度地对抗旋转应力和弯曲应力, 从而获得坚强固定, 术后可减少外固定时间, 能早期行肩关节康复功能锻炼, 最大限度恢复肩关节功能, 利于降低创伤性肩周炎的发生率。我院总结临床手术经验:1为使螺钉有足够的把持力, 防止内固定松动断裂, 骨折远近端需各有3枚螺钉固定。2与骨折块相连的软组织尽量保留下来, 以减少骨折块的缺血。较大的斜形骨折块可用拉力螺丝钉固定;粉碎性锁骨骨折在位置尚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少地剥离骨膜, 不要为追求解剖复位而过多剥离骨膜。3内固定时螺钉需穿透两层皮质, 用电钻打锁骨下方孔时需控制好钻孔深度和安全角度, 防止损伤锁骨下血管、神经和肺尖部, 提高操作的安全性。4患者在骨折愈合前应避免体力劳动, 防止内固定松动甚至断裂。5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要制动2周~3周, 另外肥胖者、粉碎性骨折者要适当延长制动时间。

综上所述, 解剖型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患者具有内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先文, 王飞, 陈苑珍, 等.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23例儿童锁骨骨折[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3, 19 (4) :327-329.

[2]韦贵武.重建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4) :65.

[3]袁斌.克氏针内固定和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4) :212.

[4]刘建斌, 李青龙, 梁晓芬.胸锁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锁骨骨折术后克氏针折断坠入胸腔一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8) :570.

L型解剖板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2例, 其中男4例, 女28例;年龄63~86岁, 中位年龄69.5岁;车祸伤7例, 摔倒伤2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其中合并肋骨折2例, 合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按Neer的解剖分型[1], Ⅰ型27例, Ⅱ型3例, Ⅲ型2例;均无伴血管神经损伤, 受伤到住院时间间隔0.5~72 h。

1.2 手术方法

入院后积极检查和治疗内科合并症, 消除影响手术因素后尽早行手术治疗。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基础麻醉或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 肘部稍微垫起, 与肩同高, 沿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向下斜切口8cm, 依次切开各层组织显露头静脉并保护, 从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分开达骨折部, 三角肌和胸大肌分别向两侧牵开, 显露臂关节囊前部分, 肱骨近端骨折部, 肱二头肌腱长头及肱骨干, 清除积血和血凝块及嵌入骨折部的软组织 (如有肱骨头脱位先行复位) , 并在C型臂X线机下监视复位骨折情况及对应关系, 选择合适的肱骨近端解剖型钛板前缘置于肱二头肌腱外侧0.5cm处上缘与大结节平齐, 使钢板凹面贴紧肱骨头外侧, 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此时应在C型臂X线机下确定复诊情况和钉板位置深度, 如位置满意, 在肱骨头部旋入螺钉, 解剖型钛板勺状面的钉孔全部旋入螺钉, 勿穿透关节面。形成肱骨头内部挤压力, 使强度增加, 骨折近端肱骨干用4枚皮质螺钉固定, 将粉碎的骨折块填充于缺损处, 活动肩关节, C型X线机显示对位对线及螺钉位置良好, 彻底止血, 如骨关节囊损伤则用0号可吸收缝线修补, 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术后三角巾悬吊1周, 进行肱二头、三角肌等功能锻炼, 1周后解除三角巾, 开始不负重轴向肩关节功能锻炼。

1.3 肩关节功能评价

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法评价, Neer评分法采取百分制, 其中疼痛占35分, 功能占30分, 活动度占25分, 解剖位置占10分。以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可, <70分为差。

2结果

手术时间为30~90min, 平均50min;术中出血50~100ml。术后随访6~24个月, 平均18个月。32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 其中8个月时出现肱骨头部拉力螺钉退出1例, 活动

时疼痛, X线片示骨折已完全愈合, 及时取出内固定, 其余患者均未取出内固定。其中优27例, 良2例, 可3例, 差0例, 优良率达90.6%。

3讨论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 骨折多显粉碎性, 多移位成角, 非手术治疗时老年人肩关节固定时间过长, 痛苦较大, 严重影响其功能恢复, 在老年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手术治疗, 能明显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减少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2]。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按肱骨近端解剖形状设计, 与肱骨近端贴附良好, 近端勺状面上筛状固定孔可使多枚螺钉交叉固定于肱骨头部, 起聚合作用, 对伴头部的骨折起固定作用。本结果显示, 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对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固定效果良好, 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 是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较理想内固定方法。

老年人骨折手术治疗时的注意事项:对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积极治疗影响手术的并发症, 如糖尿病、心肺疾病等, 降低手术风险, 如身体条件允许时尽早手术;术前要有正位和穿胸位肱骨X线片或有肱骨近端CT三维重建片, 仔细阅片, 确定手术治疗方案;采用沿喙突外侧的胸大肌、三角肌间隙斜切口入路, 保护好头静脉及其分支, 上臂外展使三角肌松弛, 向上外侧轻拉三角肌, 向内拉胸大肌即可很好地显露肱骨近端及其骨折部, 此时应避免损伤腋神经, 纵向牵引, 利用关节囊和肩袖及周围肌腱张力即可复位, 难复位时可用克氏针撬剥协助复位, 将解剖型钛板前缘置于复位后肱二头肌腱外侧0.5cm, 钛板上缘与肱骨大结节平齐,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C型臂X线机确定复位情况和钉板位置情况, 如位置良好后, 在肱骨头部交叉旋入螺钉, 筛状面上钉孔全部旋入螺钉, 起挤压固定作用, 骨折远端旋入双皮质钉4枚, 有肩袖损伤时用可吸收缝线一并缝合修复[3]。各方位活动肩关节, 检查复位、钉板位置及稳定情况。

总之, 肱骨近端解剖型钛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轻、解剖型钛板贴附性好、固定稳定可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较少出现并发症等优点, 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较理想内固定方法。

关键词: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解剖型钛板

参考文献

[1]甄平, 刘兴炎, 李旭升, 等.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3) :170-173.

[2]徐自强, 蔡跃波, 许太书, 等.AO锁定钢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1) :1773-1774.

L型解剖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鹤壁煤业集团职工医院鹤山医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93例锁骨骨折患者, 经X线、CT或MRI检查确诊, 符合《临床骨科学》中锁骨骨折的诊断和分型标准[2], 男58例, 女35例;年龄19~49岁, 平均 (33.5±6.8) 岁;左侧锁骨骨折51例, 右侧锁骨骨折42例;中1/3与外1/3交界处骨折48例, 中1/3处骨折36例, 外1/3处骨折9例;粉碎性骨折65例, 斜形骨折28例;新鲜骨折87例, 陈旧性骨折6例;交通车祸致伤78例, 高处坠落致伤12例, 摔伤3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 单号47例为克氏针组, 双号46例为接骨板组。2组骨折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和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 适当垫高患侧肩背部, 沿骨折上缘做横形或弧形切口, 切口长度约7cm左右, 充分暴露骨折端后, 行内固定治疗。克氏针组:局麻成功后, 从远端骨折端逆行穿入近骨折端髓腔, 然后将克氏针尾折弯后剪断埋在皮下。对于斜形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患者, 根据需要给予钢丝或丝线辅助捆绑[3]。接骨板组:采用颈丛神经麻醉成功后, 两骨折端用复位钳夹持固定, 粉碎性骨折可先将大骨块用螺丝钉与骨折内外侧断端固定后复位, 小骨块可用丝线贴骨膜缝穿, 根据骨折长度用锁骨解剖型接骨板固定。所有患者固定完成后常规止血, 分层缝合后包扎, 然后成鬼三角巾悬吊3周左右,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行关节锻炼。

1.3 疗效评价标准

①手术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②疗效评价[4]:术后2~3月内骨愈合和解剖复位良好, 骨折区域无疼痛, 上肢和肩关节活动自如者为优;术后3~4月内骨愈合, 解剖复位达功能位80%, 骨折区域基本无疼痛, 上肢和肩关节活动接近正常人者为良;骨愈合在4~5个月, 复位达解剖位50%~80%, 上肢和肩关节活动受限者为可;术后5个月末显示骨折愈合不良, 骨折端不稳定, 内固定不牢靠, 需再次手术者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l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校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接骨板组与克氏针组比较, 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 骨折愈合相对较迟,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见表1。

注:组间比较, △P<0.01

2.2 手术疗效

接骨板组优良率91.30%与克氏针组87.23%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比较, 见表2。

注:组间优良率比较, △P>0.05

3 讨论

锁骨是肩胛带与躯干唯一的骨性连接支持结构, 位置表浅且弯曲细长, 周围血运丰富, 多为间接暴力发生骨折, 其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10%左右, 尤以中段骨折最为常见[5]。多数学者认为保守治疗可导致锁骨畸形且大量骨痂形成, 骨不连可能影响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 对锁骨骨折移位明显、锁骨远端1/3骨折以及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患者需手术治疗。

随着内固定器械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不断提高, 克氏针、张力带钢丝、髓内钉和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的报道较多[6], 笔者根据医院条件长使用克氏针和解剖型钢板治疗锁骨骨折。克氏针在锁骨内固定应用广泛, 单根或多根, 顺行或逆行固定, 具有操作简单、切口较小、骨膜损伤小和术后瘢痕小等优势, 且低廉、无特殊内固定材料等特点被广大患者所接受[7], 但临床固定不稳定, 克氏针固定不当极易游走而损伤周边脏器, 且临床有针道感染和皮肤刺激等报道[8]。因此, 术中应选择合适的克氏针, 穿入内侧骨皮质不宜过深以免伤及脏器, 针尾折弯剪断在深筋膜下可防止内外滑动, 捆绑钢丝前可在骨皮质位置做浅槽防止钢丝捆绑固定不稳, 从而促进骨折早期愈合。锁骨解剖型钢板与骨面贴附理想, 抗弯曲和旋转能力强, 充分运用钢板轴向支撑可达内固定理想效果, 且无需外固定, 利于切口早期愈合[9]。但锁骨解剖型钢板的切口大, 大范围剥离骨膜不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 临床多有骨不连、断板和折钉等报到, 甚至有内固定后再骨折的风险[10,11]。因此, 对钢板稍微塑形可提高解剖复位成功率, 适宜的钢板长度配合保持螺钉达二层皮质可防止内固定螺钉松动, 尽量减少骨膜剥离在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术中注意保护锁骨后神经和胸膜。本研究显示接骨板组优良率91.30%与克氏针组87.2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但接骨板组与克氏针组比较, 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 骨折愈合相对较迟, 表明两种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手术疗效相当, 但克氏针组手术指标优于接骨板组。

综上所述, 克氏针内固定与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各具优势, 粉碎性骨折和老年骨折患者宜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 而中段单纯性骨折宜克氏针内固定, 尤其是对术后瘢痕要求较高者可采用克氏针小切口固定。本研究研究样本较少, 且随访时间较短可能对疗效对比有一定影响, 尚需对内固定方式和远期疗效继续研究和探讨。

摘要:目的 对比克氏针内固定与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将93例锁骨骨折患者进行编号, 单号47例为克氏针组, 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双号46例为接骨板组, 行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 对比两组内固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愈合优良率。结果 接骨板组与克氏针组比较, 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 骨折愈合相对较迟, P<0.01;接骨板组优良率91.30%与克氏针组87.23%比较, P>0.05。结论 克氏针内固定与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各具优势, 粉碎性骨折和老年骨折患者宜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 而中段单纯性骨折宜克氏针内固定, 尤其是对术后瘢痕要求较高者可采用克氏针小切口固定。

上一篇:河南农村教育下一篇:提高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