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型桡骨远端骨折(精选9篇)
解剖型桡骨远端骨折 篇1
桡骨远端骨折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2.5 cm以内的松质骨骨折, 为上肢最常见的骨折, 常因高能量损伤及骨质疏松等因素导致骨折粉碎, 波及关节面。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手法复位外固定居多, 这对简单的关节外桡骨骨折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对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尤其是关节内骨折则很难做到关节面的良好复位和稳定固定, 往往导致畸形愈合、桡腕及桡尺关节骨关节炎、正中神经卡压、顽固性腕关节痛等。我院2002年5月至2006年12月, 有完整资料记载使用“T”型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9 例,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 例, 男11 例, 女18 例;年龄20~78 岁, 平均49 岁。受伤原因:跌倒伤17 例, 高处坠落伤8 例, 车祸伤4 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伤后至手术时间3~12 d。骨折按AO分类, B2型7 例, B3型13 例, C1型4 例, C2型2 例, C3型3 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3 例, 掌倾角平均-17.7°, 尺偏角平均5.6°, X线片上骨折移位大于2 mm, 桡骨轴平均缩短5.95 mm。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拍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 均显示为粉碎性骨折且关节面受累, 仔细检查病人并完善辅助检查, 确定手术方法, 必要时加拍健侧X线片对比。粉碎严重疑关节面塌陷者考虑加做CT检查。所有病人均采取骨折初步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 以利于消肿。
1.2.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腕部掌侧切口, 从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进入, 将拇长屈肌腱拉向桡侧, 正中神经及其他肌腱拉向尺侧, 切断部分或全部旋前方肌, 暴露骨折端, 尽可能不剥离碎骨片, 避免损伤腕关节囊及腕掌侧韧带, 保护好正中神经。对于背侧Barton骨折, 行腕背侧切口, 从桡侧腕长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进入, 切开伸肌支持带, 显露桡骨远端, 在C臂X线机监控下, 努力恢复桡骨的长度及关节面的平整, 纠正桡骨的掌倾角及尺偏角。术中根据情况, 对于C3型骨折先行骨折解剖复位, 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 以克氏针内固定维持复位, 如骨折压缩缺损严重, 复位后间隙超过5 mm者需行自体髂骨植骨。良好复位后, 将“T”型解剖接骨板适当塑形后贴在桡骨骨面固定, 以1枚皮质骨螺钉固定接骨板滑动孔, 调整钢板位置后, 于桡骨远端关节面软骨下2~3 mm置入远端松质骨螺钉。“T”型接骨板固定后如桡骨茎突仍存在不稳定, 则保留克氏针辅助固定。术后稳定欠佳者辅以石膏托外固定3~4周。本组病例掌侧切口27 例, 背侧切口2 例。其中4 例加用克氏针辅助内固定, 2 例行自体髂骨植骨。
1.2.3 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5~7 d, 术后第1天即开始手指屈伸活动, 肿胀明显者抬高患肢, 肿胀略消退后开始进行腕关节伸屈及前臂旋转功能锻炼。结合石膏外固定者, 固定期间活动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 4周后拆除石膏开始腕及前臂的功能锻炼。本组病例术后随访时间10~36个月, 记录其腕关节功能状况、是否有疼痛及腕关节活动范围, 并拍摄腕关节X线片, 测量复位前、后和愈合后X线片, 统计掌倾角、尺偏角、轴向短缩的变化 (见表1) 。
2 结 果
本 组病例骨折愈合时间6~14周, 平均9周。手术后测量:掌倾角平均11.4°, 尺偏角平均21.1°, 桡骨轴向缩短基本矫正。骨折愈合后测量:掌倾角10.6°, 尺偏角20.2°, 桡骨轴平均缩短1.22 mm。无钢板断裂和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1 例背侧切口由于摩擦导致拇长伸肌腱鞘炎, 钢板取出后好转。远期腕关节疼痛、活动轻度受限2 例。疗效按Dienst功能评定标准[1]评定 (见表2) , 优20 例, 良6 例, 可3 例, 优良 率89.7%。
3 讨 论
3.1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传统观点认为, 桡骨远端骨折即使畸形明显, 对功能影响也不严重, 因此传统治疗方法主张行手法复位后石膏或夹板固定, 且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确实可以通过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治疗而获得满意效果;但对于远端不稳定的骨折, 由于局部稳定性已丧失, 且患处肿胀明显, 保守治疗多不能达到良好复位和牢固固定, 肿胀消退后骨折可重新发生移位。特别是老龄患者, 骨质疏松严重, 更易出现短缩, 致使腕关节桡偏畸形。近年来, 随着内固定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腕部生物力学、解剖知识了解的增多以及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有关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手段也不断更新, 各种内固定方法越来越多的被采用。以恢复关节面的解剖为目的, 切开复位、“T”型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是目前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 对恢复腕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十分有效。
3.2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特点
术前了解骨折是否波及桡腕或下尺桡关节、移位程度和稳定性等, 对骨折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Cooner等指出桡骨远端关节外不稳定骨折有如下特点[2]:a) 桡骨远端背 (掌) 侧皮质粉碎, 关节面移位大于2 mm;b) 掌倾角向背侧倾斜超过20°~25°;c) 桡骨短缩大于5 mm;d) 复位后不稳定, 易发生再移位。不稳定骨折在纵向牵引下骨折块复位困难, 骨折端的骨皮质支撑不满意, 有时还可能在骨折端夹有肌腱或骨膜, 易发生手法复位后再移位, 患者多遗留有外观畸形, 腕关节肿胀时间长, 功能恢复差, 晚期症状较多。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是常见关节内的粉碎骨折, 这类骨折关节面严重破坏, 分离、嵌插、压缩、旋转、脱位等多种改变同时存在[3], 手法复位往往无效或只能部分改善, 且由于没有可靠的支撑, 复位后常发生再移位。腕关节可能有疼痛、僵硬、功能严重障碍, 并可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3.3 手术切口的选择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关键是恢复关节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纠正短缩使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 有效的固定防止重新塌陷, 尽早开始功能锻炼[4]。桡骨远端周围以肌腱和韧带为主, 肌肉组织较少, 尤其是背侧。桡骨远端背侧面不平整, 主要为肌腱和鞘管等结构, 且有Lister结节, 没有足够的空间而影响钢板的置放。术后功能锻炼时由于钢板对肌腱的摩擦, 导致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甚至导致肌腱的断裂[5]。其次, 桡骨远端骨折块多向背侧移位, 背侧的骨皮质断裂、松质骨压缩或塌陷, 局部破坏严重, 复位标志不清, 对合困难。而桡骨远端掌侧缘向背侧凹陷, 骨床较平坦, 易于置放钢板, 同时由于软组织相对较多, 对钢板有保护作用, 术后发生感染和内固定物外露的可能性减少, 并且植骨不易外露。本组27 例采用掌侧切口, 效果均良好。因此, 我们认为手术切开复位“T”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以掌侧切口效果更好。
3.4 手术技巧
a) 采用桡掌侧切口, 不经过腕管, 使神经得以保护, 肌腱黏连概率下降;b) 用“T”型解剖接骨板帖服性好;c) 可先用克氏针将桡骨茎突复位固定, 作为恢复桡骨高度的标志;d) 利用滑动孔固定, 先打入远端钉, 有利于恢复桡骨远端长度;e) 注意恢复关节面解剖;f) 若骨质疏松严重、骨量缺失大则视情况考虑植骨。
3.5 “T”型解剖接骨板的优点
“T”型解剖接骨板内固定除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外, 还可以利用滑动孔改善桡骨长度, 用远排螺钉维持掌倾角和尺偏角, 有利于关节面平整复位, 并能有效地维持关节面解剖对位和稳定性, 提供了骨折愈合的良好环境, 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本组29 例患者均在术后1~5 d进行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肿胀消退、减少肌肉萎缩、防止关节黏连僵硬, 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
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最终目的是恢复腕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及稳定性, 为尽早开始功能训练, 减少并发症, 获得最好的关节功能创造条件。“T”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固定效果可靠, 术后并发症少, 疗效确切, 但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 而术后合理的功能训练也是手术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Dienst M, Wozasek CE, Deligson D.Dyuamic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7, (338) :160-171.
[2]荣国威, 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81.
[3]贡小英, 荣国威, 安贵生, 等.“T”型钢板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2002, 2 (40) 2:122.
[4]朱立帆, 杨惠林, 刘凌, 等.超关节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6) :484.
[5]张新潮, 李国平.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附12例临床报告) [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3 (10) :278-283.
解剖型桡骨远端骨折 篇2
【关键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T型钢板内固定;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35-02
桡骨远端骨折主要是指发生在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部位的骨折,大多都是由于间接性外力所引起的,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腕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对症治疗,则可能导致其病情不断发展,最终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死亡,或者是导致患者出现病残,从而严重制约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有效促进骨折部位的良好愈合,从而实现患者病情的改善,降低患者发生病残的机率[1]。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对其采用T型钢板内固定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07年4月-2011年8月间到我院诊治的5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1例,年龄在23-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岁,女性20例,年龄在25-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T型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
1.2方法:出现此种疾病的患者一般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对此,临床医生首先要给予患者基础治疗,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并促进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2]。在给予患者常规治疗之后,对患者采用T型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取患者的平卧位,对患者实行臂丛麻醉,在前臂的远端部位桡侧做一个切口,然后从桡侧屈肌与肱桡肌的间隙中进入,同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血管神经,然后将骨折端完全的显露出来,并在直视情况下对关节面进行复位处理,对于出现关节面塌陷的患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填塞处理,以保持关节面的平整,然后选择T型钢板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完成复位后,在C臂下进行检查,查看骨折复位的情况,然后留置引流管,将切口缝合,患者的前臂用石膏进行固定。手术后诶与患者常规的脱水治疗、抗感染治疗,以预防感染,在手术后的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功能训练,以促进患者病情改善[3]。
1.3疗效标准: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疼痛缓解,骨折处愈合良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疼痛有较大程度的缓解,骨折处愈合较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疼痛有所缓解,骨折处有所愈合,出现轻微感染,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的骨折处没有愈合,病情呈现出不断加重的趋势,对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4]。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对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指标进行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患者的前后治疗效果进行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行一系列的治疗,所有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51例患者中,治愈25例,显效15例,好转6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为90.2%,对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n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治疗有效率%5125156590.2
3讨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腕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不仅影响到患者的机体功能,同时也导致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此,临床医生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实现其快速康复。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采用T型钢板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对于骨折性疾病,固定式非常重要的,只有确保固定的稳定性,才能够保证复位的有效性,才能够促进骨折处的快速愈合。T型钢板固定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固定方法,对于出现不平整的骨质缺损部位,对患者进行植骨处理,从而可以保证关节面的平整度,然后对患者进行稳定固定,可以减少骨折移位,同时更好的确保关节面的平整,以促进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实现其病情的快速改善,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由此可见,临床上采用T型钢板固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疾病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俞秋纬,陈一鸣,周恩元,汤伟忠.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65(10):89-90 .
[2] 韩立新,李风新,侯岗.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51(04):45-46 .
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篇3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在全身骨折发生率中具有重要位置,约占1/6,是上肢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对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复位后石膏外固定的传统方法,此法可获得比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对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特别是关节内骨折,由于其复位难度大,发生再移位的概率高,而造成骨性关节炎、神经卡压、顽固性腕关节疼痛、肢体短缩畸形、活动受限等系列并发症[1]。随着内外固定技术的发展和患者对腕关节功能康复要求的提高,推动了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向手术治疗的趋势。重庆西南医院在2008至2009年期间,实施了由背侧入路切开T型内固定治疗26例桡骨远端B、C型骨折的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实验患者共计26例。性别情况: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分布情况: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5.6岁;骨折类型情况:单侧21例,双侧5例;B型骨折共计15例,其中B1型骨折4例,B2型骨折6例,B3型骨折5例;C型骨折共计11例,其中C1型骨折5例,C2型骨折3例,C3型骨折3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行臂丛神经组织麻醉方法,采用气囊止血带止血。将患肢向外展开,起始于桡骨茎突以上6~8cm,向背刺呈“L”形切开达桡腕关节,并切开桡侧腕长、短伸肌肌腱与拇长伸肌肌腱之间的伸肌支持带,把桡侧腕长、短伸肌肌腱向桡侧拉开,将拇长伸肌肌腱向尺侧拉开,使桡骨背侧关节面、骨折断端及断端近侧3~5cm的桡骨充分暴露。清除断端间血肿及软组织,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及骨膜的干扰,然后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对于骨缺损处行自体髂骨移植,使桡骨的长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正常,尽量复位关节面解剖,骨折整复满意后,保持复位,必要时可临时选用克氏针固定,尽量选择符合桡骨远端形态的斜“T”形板(所有钢板均由德国蛇牌公司提供),根据桡骨的实际形态,预弯“T”形板。把钢板放置到桡骨关节面上,其横板边缘要低于关节面2~3cm,并用至少3枚螺钉于骨折近端骨干拧入,实施时注意骨折复位后的掌倾角,防止螺钉打入关节内情况发生。打入横板的螺钉数可以根据骨折的具体状况来调整,没必要全部打满。术中粉碎的Lister结节予切除,常规冲洗、放置橡皮引流条,关闭切口。对于C型粉碎骨折病例,术后常规支具保护。
1.3 术后处理
伤口常规放置橡皮引流条,术后1d拔除。常规应用抗生素3~5d,功能锻炼时间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骨折固定的牢固程度,固定可靠者术后第2天即可进行功能锻炼。骨质疏松较严重、骨缺损者采用支具固定3~4周。固定期间活动掌指、指间关节,以减少粘连。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根据X线评价骨折愈合情况,根据Denis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进行功能恢复情况评估[2]。
2 结果
所有病例都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7.3个月,X线显示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23例关节面平整;掌倾角5°~16°,平均8.1°;尺偏角16°~24°,平均19.6°;桡骨轴向无短缩。功能恢复情况:优16例;良6例;可3例;差1例,取得满意的效果。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多发骨折,传统的分型分为Colles骨折、Smith骨折和Barton骨折。AO分型分为3型:A型骨折(关节外)、B型骨折(部分关节内)、C型骨折(完全关节内),每一型根据骨折损伤严重程度又分为1、2、3种亚型。目前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是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而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多伴有关节面的塌陷,手法复位困难而且复位后再移位及远期创伤性关节炎、功能受限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这是由作用于腕掌面的暴力尤其是垂直或近似垂直于关节面的暴力导致的,因此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关键主要有3个方面:整复塌陷的桡骨远端关节面、稳定碎裂的骨块、避免桡骨的短缩。其中桡骨短缩是导致腕关节活动度的显着下降及活动时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腕关节功能发挥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关节面不平整就会引起关节活动时疼痛,一方面使关节活动度下降,另一方面是也形成创伤性关节炎的主导原因之一。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有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各有利弊[3]。根据AO分型,B、C型的桡骨远端骨折选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可解决桡骨骨折的关键问题。手术操作简单,直接暴露骨折部位,直视下整复有利于得到良好的复位,可避免反复复位对软组织的损伤,另外安置螺钉的T形钢板远端横板能确保关节面平整、整复的骨折块稳定,维持正常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坚固的内固定为腕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及恢复提供条件。骨缺损明显的患者可植入自体额骨或人工骨,达到复位后腕关节处于稳定状态,防止桡骨缩短。桡骨远端骨折开放复位术有两种入路分别是掌侧和背侧两种[4]。根据腕部解剖关系,桡骨远端掌侧重要解剖层次较多,稍有不慎,即导致桡动脉和神经等重要组织受损。桡骨远端背侧含有较少软组织,主要是鞘管、肌腱等组织,而背侧骨表面通常不光滑,Lister结节往往导致钢板的安放难度加大,需要将其削除或部分去除。若是背侧粉碎的桡骨远端骨折,Lister结节通常已骨折,因此削除或部分去除容易操作[5]。背侧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肌腱炎的发生,笔者在术中操作时,尽量减少对肌腱的干扰,避免肌腱直接接触钢板,即可减少肌腱炎的发生。我们的临床研究表明,26例B、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得到骨性愈合,Denis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好。认为对于B、C型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选用背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具有骨性愈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Dienst M,Woxasek GE,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 xation for distal fractures[J].Clin Orthop,1997,338(1):160.
[3]姜保国,龙奎之,张殿英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策略[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0):1118-1121.
[4]牛连声,王东,孙彤等.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9,12(3):327-328.
预防桡骨远端骨折 篇4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不仅可作为骨质疏松的临床指征,而且也是再出现髋部等处骨折的警示信号。它提示人们要注意预防。
一、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及其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有不同的分型,这是防治这种骨折所必须了解的。现按传统习惯分别简介如下:
1.科力氏(Colles)骨折。此型骨折最为常见,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中的骨质疏松患者。人跌倒时,腕部呈(手)背伸状态,手掌着地。其他年龄段的人也可发生此型骨折,青少年则因骨骺未闭合而出现骨骺分离性骨折。
这型骨折的临床表现是:外伤后感到腕部疼痛,不能活动,局部肿胀明显;有时皮下淤血,手指处于半屈休息位,不敢或不能握拳,需要健手托住伤手方能减轻些疼痛。如骨折近端压及正中神经,则有手指麻木等表现。由于桡骨骨折的远端骨折块不同的移位,还可表现为“银叉状”或“枪刺状”的畸形。
这型骨折的治疗:①闭合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如果没有骨折移位,一般固定功能位4周即可。如果有骨折移位,则应通过手法复位,再用上法固定4周。在固定期间,由于肢体肿胀或消退,骨折处可出现再移位,造成外固定松动。若出现这种情况,要随时到医院复查和调整外固定。②复杂骨折类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指征是:不稳定骨折、保守治疗失败、陈旧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等。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外固定支架、经皮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等。至于选用哪种方法治疗,须由经治医师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定。
2.史密斯(Smith)骨折。这型骨折是跌倒时腕背着地所致,是一般较为少见的创伤,约占全身骨折的0.11%。此型骨折出现的畸形恰与科力氏骨折相反,故又被称之为反科力氏骨折。照X光片可见到骨折的远端连同腕骨向掌侧移位。对其治疗的方法与治疗科力氏骨折相同。
3.巴通氏(Barton)骨折。此型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常见于跌倒时腕背伸而前臂旋前,腕骨冲击桡骨远端关节面之背侧缘,造成桡骨关节面骨折。同时有桡腕关节脱位。这型骨折的治疗也与科力氏骨折的治疗方法相同。
4.桡骨茎突骨折。此型骨折是人在跌倒时,手部着地,腕关节强力尺偏,桡侧副韧带强力牵拉,桡骨茎突造成的撕脱骨折。此型骨折的治疗,一般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于腕中立、轻度尺偏位5-6周。如骨折不稳定或再移位,可行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固定。
此外,还有儿童桡骨下端骨折等(本文从略)。
二、桡骨远端骨折的预防
前已述及,桡骨远端骨折对中老年人来说大多数是因为骨质疏松所致。骨质疏松症患者只要轻微的外伤即可导致骨折。因此,预防和减少桡骨远端骨折,至关重要的是要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要尽量避免跌倒。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1.进行合理的膳食调理和持之以恒的身体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服用一定的钙剂和防治骨疏松症的药物。
2.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及某些饮料。要通过食补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如牛奶、酸奶、奶酪、蔬菜、水果、豆制品等。
3.定期作骨密度测量、检查。
4.改善居住环境。老年人住所地板或地砖应保持适度粗糙,不弄湿或积水,以避免滑倒。装修房屋时,尽量挑选不易打滑的材料,室内尽量不要出现阶梯不平的地面或台阶,以防老人跌倒。
解剖型桡骨远端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抽取我院于2008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0例行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为27~79岁, 平均年龄为 (47.2±6.6) 岁;致伤的原因包括:跌伤21例, 坠落伤14例, 其他原因致伤25例。根据骨折AO分型标准包括:C2型32例, C3型28例。
1.2 手术方法
(1) 于前臂桡骨背侧取纵向切口, 使其呈弧形, 切口末端至桡骨茎突处, 分离桡侧伸腕肌腱以及周围组织, 充分暴露骨折部位。 (2) 行组织分离期间, 操作应轻柔, 避免对桡神经造成损伤。观察患者的骨折情况, 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 并取克氏针进行适当固定。 (3) 分析掌侧组织, 于拇长展肌腱侧行骨膜下剥离术, 显露桡骨掌侧骨折, 以手指或者手术器械进行协助复位处理, 与此同时给予背侧骨块的复位处理, 在复位过程中应注意桡骨的长度以及掌倾角与尺偏角, 并注意观察骨折块平面的平整度。 (4) 对于出现骨块缺损的患者, 可行同种异体骨或者人工骨移植进行治疗。于背部设置T型钢板置时, 应先对患者进行重力牵引, 再取2~3玫螺钉远近端对T型钢板置进行远端固定。 (5) 检查骨折的稳定性, 同时使用C型臂X线机进行透视, 检查正侧位骨折复位以及螺钉位置的相关情况, 缝合切口时钢板与肌腱之间需要使用软组织加以阻隔。 (6) 术后前臂石膏拖固定于腕关节功能位。待麻醉作用消失之后, 即可做掌指以及指间关节功能活动, 4~6周之后拆除外固定, 做腕关节功能性锻炼。
1.3 护理方法
1.3.1一般护理
(1) 患肢护理:行手术治疗后, 辅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一般为平卧位、健侧卧位, 并将患肢太高, 该方式不仅能够减少对患肢的压迫, 还有利于促进置静脉血回流, 避免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的现象。 (2)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行手术治疗后, 定时测量患者的脉搏、体温等。同时, 观察手术部位渗血、温度、供血情况、颜色等, 若存在异常情况, 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针对性处理。对于伴随出现疼痛紧张的患者, 应检查石膏绷带包扎的松紧情况, 缓解临床不适感。 (3) 固定支架的护理:嘱咐患者卧床休息, 妥善放置患肢。翻身时, 动作应轻柔缓慢, 尽量选择向健侧翻身。每天定期观察固定支架, 观察外固定针及螺母的固定情况, 若固定过松或患者主诉存在肿痛感, 应及时进行调整。
1.3.2早期功能锻炼
临床研究表明, 早期功能锻炼, 不仅能够促进血液流通, 消除肿胀症状, 还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对预防肌肉萎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术后第1天, 可辅助患者进行创伤运动, 指导其进行关节前屈、外展等运动。活动初期, 患者可能会伴随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护理人员应向其讲解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 制订康复计划, 进行适度运动 (肌肉微有酸痛即可) , 若运动量过大, 可能会造成二度损伤, 若运动量过小, 则无法达到功能锻炼的预期效果。
1.4 观察指标
本组主要通过对患者的自觉症状、活动情况、心理因素、躯体生理功能等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以及护理前后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
1.5统计学分析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研究数据予以系统化处理, 计量数据利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所得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若差异P<0.05, 则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护理前后关节活动度 (ROM) 对比, 护理前患者ROM为 (41.2°±11.3°) , 明显低于护理后 (117.2°±33.4°) 。由表1可知, 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结果比较, 护理后各项评分均优于护理前, 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χ2=4.238
3 小结
背侧切口内或外固定是临床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常用方法, 该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单一切口的局限性, 且较掌、背侧联合切口较小, 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同时, 手术时间相对较短, 复位效果好, 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因此, 笔者认为, 术后加强观察, 保持有效固定。重视术后护理, 指导早期功能锻炼, 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综上所述, 对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提供术后护理和功能训练, 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大, 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术后护理及其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60例行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对其提供术后常规护理及功能训练, 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 (ROM) 以及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经一段时间护理后, 患者的ROM明显改善, 与护理前存在显著差异, 且护理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明显提高, 与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提供术后护理和功能训练, 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大, 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背侧切口,桡骨远端C型骨折,护理
参考文献
[1]朱仰义, 章年年, 毛金朝, 等.改良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5) :503-504.
外侧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35例, 男27例, 女8例, 年龄22岁~65岁, 按AO分类系统分型:A1型8例, A2型11例, A3型9例, B1型7例, 其中闭合性骨折30例, 开放性5例, 按Gustilo分型均为Ⅰ度, 根据患者肢体情况给予入院后急诊手术。
1.2 手术方式
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气囊止血带下操作 (如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禁止使用止血带) , 以骨折为中心采用前外侧切口, 远端切口略弧向内侧充分暴露胫骨的远端, 暴露骨折断端, 尽量保护骨膜, 复位。根据骨折情况选择长短适宜的外侧解剖型钢板, 必要时可调整钢板的旋转角度与骨干紧密贴合, 依次拧入螺钉, 被动活动各关节, 观察骨折固定是否牢固, 冲洗缝合, 如缺损较多可给予植骨。术后常规抗炎消肿治疗, 3 d后行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踝关节跖屈背伸主动活动, 定期复查, 根据愈合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
2 结果
本组35例患者均获8个月~16个月的随访, 均骨性愈合, 未发现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现象。本组33例患者伤口Ⅰ期愈合, 2例发生表浅感染, 经换药愈合, 无感染扩散、钢板外露等并发症, 无骨髓炎发生。参照胫骨骨折治疗后结果的Edwards分型系统, 本组良好占94%, 尚可占6%.
3 讨论
由于胫腓骨距离地面较近,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系最易受伤的部位之一。胫骨的内侧1/3面仅位于皮下而无肌肉组织保护, 骨折易成为开放性, 污染常较严重[1]。多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引起, 而间接暴力多由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或滑倒等所致的骨折, 其特点是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 腓骨骨折线较胫骨骨折线高[2]。
胫骨骨折治疗的目的是获得骨折的愈合和良好的对线, 消除负重疼痛和恢复膝踝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达到这些目的, 同时减少并发症, 尤其是感染[3]。对于合并有移位的膝踝关节内骨折的胫骨干骨折, 目前大部分学者推荐应用钢板固定治疗[3]。
一般胫骨骨折多是向内侧成角, 张力侧多在内侧, 在此置入钢板符合张力带原则[4], 且操作方便。但胫腓骨骨折时胫骨前内侧面经常受到损伤, 而前内侧面可能不适合接骨板的放置, 特别是直接的局部创伤之后, 如果切口靠近或通过皮肤挫伤区破口或擦伤区, 伤口软组织坏死的风险会很高。出于这种原因, 一些人认为应少用前内侧。尽管接骨板放入前外侧面会影响骨折愈合的血液供应, 但是前外侧面是个较安全的平面, 那里由前间室肌肉所覆盖[5], 从而减少术后局部皮肤张力过高导致皮肤坏死感染、钢板外露等并发症。术中外侧解剖板有时与胫骨远端不服贴, 在上好远端螺钉之后, 钢板近端会分离较大, 如强行上近端螺钉, 骨折会明显地分离。我们的体会是:可以将外侧解剖板适当地矫形, 在不影响踝关节活动及远端螺钉置入的情况下尽可能将钢板置于胫骨远端, 即能够获得较好的服贴。
胫骨远端骨折我们一般在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之前行急症手术, 这时患肢肿胀不明显, 软组织挛缩不严重, 易复位。复位后可以减少髓腔出血, 骨折稳定避免再次损伤, 术后放置引流管, 可以防止血肿形成, 减少筋膜室内容物, 防止感染和骨筋膜综合征的发生。术中应无张力缝合伤口, 可防止皮瓣坏死、感染, 如张力过大则应行减张切口, 以保证伤口能Ⅰ期愈合。术中尽量减少剥离骨膜和软组织, 以免影响局部血供。术中应注意伸肌上支持带的修复, 防止术后出现伸肌弓弦状改变影响伤口愈合, 内固定应坚强, 术中被动活动踝关节, 观察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可以根据固定情况指导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防止踝关节僵硬, 根据骨折愈合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负重。
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固定牢固, 具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且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 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荣国威, 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37~1162.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731-740.
[3]卢世壁, 王继芳, 王岩, 等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644-2646.
[4]王满宜.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186-192.
解剖型桡骨远端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5 例, 男19 例, 女36 例;年龄61~82 岁, 平均69.5 岁。致伤原因:摔倒上肢撑地伤35 例, 交通伤17 例, 打击伤3 例。合并颅脑损伤2 例,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6 例;术前有正中神经损伤症状4 例。骨折采用AO分型, B2型8 例, B3型12 例, C1型11 例, C2型19 例, C3型5 例。根据X线正侧位片评估术前骨折移位情况:掌倾角-45°~25°, 平均-12.7°;尺偏角-7°~20°, 平均11.3°;桡骨短缩0~12 mm, 平均5.2 mm。19 例患者术前X线片示骨折粉碎程度严重, 未试行手法复位, 余36 例术前均试行手法复位, 失败或不满意改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 患肢外展, 采用臂丛麻醉。取桡骨远端掌侧入路, 在掌长肌与正中神经之间进入, 将正中神经牵向桡侧以保护鱼际感觉支和桡侧腕屈肌及桡动脉, 切开旋前方肌至桡骨掌侧, 切开关节囊, 显露桡腕关节面, 直视下复位骨折, 恢复桡骨茎突长度、掌倾角和尺偏角, 克氏针临时固定, 骨缺损严重者置入人工骨。选择长度合适的LCP置入桡骨远端掌侧, 距桡腕关节面近侧2~3 mm, 于滑动孔临时固定, 调整钢板位置, 透视明确骨折的复位情况, 使远端锁定螺钉恰好打入桡骨远端软骨下骨, 序列打入锁定螺钉。
1.3 术后处理
根据术中内固定牢固程度决定是否用石膏外固定, 如需固定时间不超过2周。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消肿治疗, 鼓励患者行屈、伸指练习以利消肿, 腕关节主动、被动活动相结合, 循序渐进。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及腕关节活动范围, 按Dienst等[4]评估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测定。
2 结 果
本组55 例患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4~23个月, 平均13.5个月。术后复查X线结果显示:骨折全部一期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为7周;X线测量掌倾角5°~17°, 平均10.5°;尺偏角16°~23°, 平均18.7°;桡骨缩短0~2.0 mm, 平均1.1 mm。腕关节活动度:背伸45°~82°, 平均70.5°;掌屈47°~89°, 平均74.3°;尺偏23°~30°, 平均25.7°;桡偏18°~29°, 平均21.9°;
本课题为2008年唐山市科技成果 (20081603)
前臂旋前62°~90°, 平均82.9°;旋后65°~90°, 平均76.3°。4 例术前有正中神经损伤症状的, 术后1~2周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按照Dienst等功能评估标准, 优29 例, 良24 例, 可2 例, 优良率为96.4%。
3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骨折, 治疗方法很多, 由于其骨折位置表浅, 便于手法复位, 因此对于大部分单纯桡骨远端骨折我们仍要求行保守治疗。随着对腕部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 提高了对桡骨远端骨折处理的认识。国外学者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法复位失败的桡骨远端骨折, 甚至老年骨质疏松患者[5]。桡骨远端为松质骨结构, 大部分老年患者伴有中度至重度的骨质疏松症, 轻微外力即可造成严重粉碎骨折, 累及桡腕关节面, 经关节的压缩的小骨块用传统牵引和手法复位技术难以奏效。这是因为此骨块没有关节囊和韧带的附着, 闭合复位时韧带的整复作用对它无效, 有时复位可以接受, 但外固定又难以维持, 而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恢复正常的关节结构。良好的复位是关节获得更好功能的关键, 可靠的内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入路理论上应根据骨折的移位方向和不稳定情况选择。腕关节屈曲位受力, 桡骨远端掌侧皮质嵌压并出现骨缺损, 外力继续作用, 导致背侧皮质断裂, 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形成桡骨远端掌侧不稳定骨折, 此时将“T”型LCP置于掌侧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反之, 腕关节伸直位受力, 桡骨远端背侧皮质嵌压并出现骨缺损, 外力继续作用, 导致掌侧皮质断裂, 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 形成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 此时将“T”型LCP置于背侧似乎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T”型LCP是一种解剖型接骨板, 安放于掌侧时不需预弯, 由于掌侧有旋前方肌覆盖, 与神经、肌腱没有直接接触, 减少了刺激神经和肌腱的可能, 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而置于背侧时钢板不服帖, 需预弯, 但预弯后钢板上的螺纹常发生扭曲, 使螺钉置入困难, 且常需要将Lister结节切除, 肌腱容易黏连, 肌腱在接骨板上滑动容易刺激肌腱, 引起肌腱炎。如果术中背侧骨折片通过掌侧切口较难复位, 可做背侧的辅助小切口。即使对于背侧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 有实验表明, 掌侧锁定“T”型钢板比背侧非锁定钢板固定更牢靠[6]。Douglas等[7]应用掌侧“T”型LCP治疗32 例伴随背侧骨缺损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腕关节功能接近正常, 临床效果满意。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LCP是AO/ASIF推出的全新的骨折接骨板内固定系统, 主要特征是带有凸螺纹的螺钉头和钢板上预制的凹螺纹在螺钉拧紧时呈锁定状态, 锁定的螺钉和钢板作为一个完整的力学支架系统;同时联合使用动力加压孔和圆锥形螺纹孔, 既可产生轴向加压, 又可作为锁定的内固定支架。LCP的锁定结构允许钢板离开骨面固定, 术中无需剥离骨膜或显露更多的软组织, 能有效保护骨折端血运, 避免钢板下骨坏死。LCP最明显的优越性在于远端的自锁螺钉可有效防止由于骨质疏松造成的脱钉及骨折再移位。锁定螺钉的螺钉帽与钢板螺纹相配合, 将螺钉与钢板维持87°位, 提供了螺钉与钢板的成角稳定性, 有利于骨折的解剖复位和断端稳定, 即使是严重骨质疏松骨折, 仍能获得坚强的内固定[8]。
总之, 掌侧入路“T”型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疗效肯定, 可作为此类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掌侧入路“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侧入路“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55例, 按AO分类标准分类, B2型8例, B3型12例, C1型11例, C2型19例, C3型5例。均采用掌侧入路, 骨缺损严重者置入人工骨。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 平均13.5个月 (4~23个月) 。X线显示骨折全部一期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7周, 所有病例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炎等并发症。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29例, 良24例, 可2例, 优良率96.4%。结论掌侧入路“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骨折固定术,锁定加压钢板
参考文献
[1]Hanel DP, Jones MD, Tnmble TE.Wrist fractures[J].Orthop Clin North Am, 2002, 33 (1) :35.
[2]Prommersberger KJ, Fernandez DJ.Nonunion of di-atal radius fracture[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4, (419) :51-56.
[3]Thomas W, Mary B.Functional outcome of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ORIF with a volar fixed-angle Tine plate versus external fixation[J].J Hand Surg (Am) , 2005, 30 (2) :289-290.
[4]Dienst M, Wozasek GE, 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atal radius fracture[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7, (338) :160-171.
[5]Jupiter JB, Ring D, Weitzel PP.Surgical treatment of re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in patients older than60years[J].J Hand Surg (Am) , 2002, 27 (4) :714-723.
[6]Liporace FA, Gupta S, Jeong GK, et al.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a dorsal3.5mm T-plate and a volar fixed-angle plate in a model of dorsally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J].J Orthop Trauma, 2005, 19 (2) :187-191.
[7]Douglas S, Richhard S.Volar fixation of dorsally dis-plac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 using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J].J Hand Surg (Am) , 2005, 30 (4) :743-750.
解剖型桡骨远端骨折 篇8
关键词:C型桡骨骨折,外固定架,锁定加压钢板,疗效,比较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下端的松质骨骨折,发生部位在桡骨下端2~3 cm范围内,为人体最常发生的骨折之一,多数发生于成年人和老年人,但幼儿受到同样暴力也可造成桡骨下端骨骺分离。桡骨远端C型骨折属于完全关节内骨折,亦称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骨折多为粉碎型并伴有关节面的破损,损伤原因多为高能量创伤导致。单纯采用手法复位很难有效治疗,且可能造成桡骨的关节面、掌倾角或尺偏角等位置不良变化,预后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和腕关节功能障碍。对于这种骨折,目前学者们多采用外固定架或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术治疗,究竟采用何种固定更为优越,是骨外科学者一直讨论的课题[1,2,3]。本文分析了我院采用外固定架和LCP治疗的68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比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的临床远期疗效,旨在探讨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最佳手术方式,为临床提供治疗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 0 1 3年9月间,我科收治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 8例。其中外固定架组2 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24~62岁,平均48.2岁;按AO/OTA分型[4],C1型12例,C2型14例,C3型2例;受伤原因:摔伤14例,交通伤8例,碾压伤6例。LCP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24~66岁,平均47.3岁;按AO/OTA分型,C1型16例,C2型18例,C3型6例;受伤原因:摔伤33例,交通伤5例,打伤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型等统计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为我院急诊收治的非陈旧性、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X线片确诊为C型关节内骨折,X线片显示:患者关节面不平整,骨折台阶大于2 mm,桡骨短缩,掌倾角和尺偏角丢失,均无正中神经受压。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1周内进行手术。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伤肢平放于手术车上,行臂丛麻醉,上气囊止血带。
1.2.1 外固定架组
于桡骨背侧、第二掌骨桡背侧分别做2个长约1 cm小切口,止血钳分离,放置套管针,避开指伸肌腱及桡神经浅支。电钻钻孔,拧入外固定针,针尖深度超过对侧骨皮质约3 mm。复位方法:a)安装Orthofix超腕关节外固定架,术者和助手分别握紧肘关节、拇指和食指,沿前臂轴向牵引,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恢复桡骨长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尽可能平整关节面;b)调整支架万向关节,保证远端球窝关节位于头、月关节平面内;c)用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位置满意后,锁紧外固定架。若手法复位不成功,用克氏针撬拨分离移位明显的骨折片,使其得到尽可能地矫正,恢复桡腕关节面的平整。若骨块复位后仍不稳定,克氏针保留于骨质内固定,针尾露出皮外约5 mm为宜,易于后期拔针。使用克氏针辅助固定,本组患者有12例。
1.2.2 LCP组
采用前臂远端Henrry切口,于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钝性分离,将拇长屈肌腱拉向桡侧,正中神经连同其他肌腱拉向尺侧,自桡侧切开深层的旋前方肌,并向尺侧翻开,完全显露骨折断端,于断端间清除嵌压的软组织。在牵引下将骨折块进行复位,恢复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和关节面平整。若背侧移位严重时,辅以背侧切口复位。LCP钢板通常先固定近端皮质,在维持关节面平整后再固定骨折远端。常规关闭伤口,功能位石膏托固定。术中如若发现骨组织缺损较多,则取自体髂骨进行植骨。本组患者共有16例植入自体髂骨。
1.3 术后处理
外固定架组: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针孔部位每2天换药1次。医嘱患者早期手指关节功能锻炼,2~3周后松开患者腕关节远球窝关节,行腕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架。定期复查X线片。LCP组:切口常规放置引流条,术后24 h内去除。术后即行手指功能锻炼,1~2周后拆除石膏托。腕关节功能锻炼的时间、训练的幅度视桡骨远端稳定性和牢固程度而定。本组患者功能活动时间,最早术后1周,最晚不超过4周。定期复查X线片。
1.4 疗效评价标准
X线片是评估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情况的主要依据,包括掌倾角度、尺偏角度及桡骨高度。测量患者腕关节掌屈和背伸、尺偏和桡偏、旋前和旋后的角度,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5]评价患者腕关节功能,0~2分为优,3~8分为良,9~20分为可,21分以上为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包(SPSS公司,美国)对两组患者的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腕关节掌屈和背伸、桡偏和尺偏、旋前和旋后角度及Gartland-Werley评分进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
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以末次随访为准。X线片显示两组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关节面平整度均小于2 mm,较为满意。外固定架组随访12~48个月,平均31.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1.4周。LCP组随访12~38个月,平均23.6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0.4周。影像学检查:外固定架组患者掌倾角恢复情况劣于LC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尺偏角和桡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6周,根据临床骨折愈合标准,X线片证实患者骨折完全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见表1)。
表1 外固定架组和LCP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s)
2.2 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比较
术后对两组患者的腕关节背伸和掌屈、尺偏和桡偏、旋前和旋后及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Gartland-Werley功能标准评分,外固定架组优12例,良9例,可7例,优良率75.0%;LCP组优16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85.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1.065,见表2)。
表2 外固定架组和LCP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比较(±s)
2.3 并发症
外固定架组术后钉道感染4例,关节松动1例,腕关节僵硬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LCP组术后伤口感染3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关节松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2.751),两组患者经抗菌治疗和康复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良好。
典型病例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8。
图1 术前正侧位X线片显示桡骨远端C3型骨折
图2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及克氏针固定,术后正侧位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良好
3 讨论
比较分析外固定架和LCP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手术疗效。外固定架具有轴向持续牵张作用,其利用韧带牵张来达到维持复位和防止骨折再移位,兼顾了软组织完整、微创技术与骨折复位固定之间的良好平衡,符合目前BO原理要求的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其对软组织损伤较切开复位小,便于开放性损伤处理,尤其适用于软组织情况欠佳的病例。对于粉碎严重的骨折,外固定可使复位和固定简单化,避免因切开后复位困难而造成手术失败[6,7,8,9,10]。本组采用外固定术式治疗28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其中8例皮肤挫伤严重,软组织情况较差的患者结合内固定(克氏针)治疗,最终疗效优良。1例患者术后1周复查,出现骨折断端松动和部分移位,考虑为球窝关节松动所致,在C型臂X线机下调整位置后将球窝关节锁定,6周后松开固定,行腕关节功能锻炼,12周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可;3例患者术中复位比较困难,经几次牵拉后复位,术后出现腕关节僵硬,关节功能受限,经康复治疗后好转,考虑为术中牵拉过度、软组织损伤所致。
图3 术后1个月正侧位X线片显示骨痂形成
图4术后3 个月,拆除外固定和克氏针后正侧位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
图5 术前正侧位X线片显示桡骨远端C1型骨折
图6术后正侧位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良好,关节面平整,尺骨茎突骨折克氏针交叉固定
图7 术后1个月正侧位X线片显示骨痂形成
图8 术后3个月正侧位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
LCP固定原理:螺钉与钢板锁定孔固定,即螺纹锁定。其具有传统的动力加压钢板作用,又有内固定支架的作用,成角稳定性强,减少了二期复位丢失,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既保护骨质血运,又能减少对骨膜的损伤。LCP尤其适用于关节面粉碎以及骨质疏松的患者,可提供较为安全可靠的支撑,近年来被广泛使用[11,12,13,14,15,16,17,18,19]。本组采用的经掌侧入路LCP内固定术治疗40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优良率为85.0%,其中,6例背侧不稳定较明显患者,配合行背侧入路辅助复位;在术中发现C3型骨折复位后的骨缺损,必须行自体髂骨植入术来增加支撑和促进骨折愈合。故笔者认为,对骨量缺失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较闭合复位外固定术,复位后在位置的维持和的修复作用上优势明显。
解剖型桡骨远端骨折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作为本次试验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经X线检查, 最终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在16~66岁, 平均 (48.62±6.45) 岁;患者致伤原因:摔伤 (41例) 、利器致伤 (26例) 、高处坠落伤 (21例) 、交通事故伤 (12例) ;闭合性骨折患者83例、开放性骨折患者17例。患者临床表现[2]:腕部肿胀、剧烈疼痛、掌屈活动受限;根据AO骨折分类原则[3]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类:B2型患者25例、B3型患者15例、C1型患者28例、C2型患者19例、C3型患者13例。将患者分为两组, 组间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症状表现、致伤原因等)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均采用牵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术治疗。于手术6周后, 拆除石膏, 然后对患者进行术后功能恢复训练, 主要侧重于腕关节。
研究组:对50例患者行T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行平卧位姿势, 并采取臂丛神经麻醉, 在其患臂位置 (前臂远端掌侧) 采取纵行切口操作。在充分暴露患者骨折端视野的基础上, 对其干骺端、关节面进行复位处理。应用T型钢板, 达到稳定骨折断端的固定效果, 最后采用放置橡皮引流条并缝合伤口处理。该组患者, 手术后1 d开展指间关节活动, 术后2 d行引流条拔出处理、及时更换敷料, 与此同时要对患者的腕关节位置, 进行合理性功能恢复锻炼。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Dienst[5]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 进行综合评估:
优:患者接受治疗后, 总体功能回归至正常水平。其掌屈角度 (<15°) 减少, 握力、健侧基本一致, 基本活动未受到限制活, 并无疼痛情况。
良:患者治疗后, 功能趋近于正常水平。掌屈 (或) 背伸减少15~30°, 握力接近正常, 在行剧烈活动时受到一定限制, 出现偶尔疼痛现象, 功能恢复趋近正常水平, 出现偶尔疼痛情况。
可:患者治疗后, 掌屈 (或) 背伸减少30~50°, 握力减弱, 正常工作受限, 疼痛情况呈现频繁性, 功能呈现减弱局面。
差:患者治疗后, 以上疗效均未实现。
1.4 观察项目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总体疗效以及并发症 (神经损伤、骨折端再次移位、急性骨萎缩、腕管综合征以及肌腱刺激、粘连、断裂等) 情况。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试验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对所有手术患者, 进行了为期6个月~1年半的跟踪随访调查。两组患者骨折效果比较, 见表1。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 研究组患者总体优良率为94%, 对照组为70%。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经术后随访观察发现, 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了并发症情况。见表2。统计学分析,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 对桡骨远端的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以良好的复位为基础。目前, 对桡骨远端的不稳定性骨折, 主要采取T型钢板、克氏针以及外固定支架的固定复位处理。但是, 对于骨折复位后依旧存在骨质明显缺损的患者, 要及时对其开展植骨手术。桡骨远端相对特殊, 处于密质骨、松质骨交界位置。同时, 骨皮质相对薄弱, 加重不稳定粉碎性骨折的发生比例。此类骨折, 会造成多种不良现象 (皮质骨粉碎、松质骨塌陷、桡骨缩短) , 直接累及到患者的关节面以及桡关节周围组织。缺少行之有效的复位处理, 会对患者造成身体上的疼痛以及功能性障碍局面。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采用传统外固定复位, 总体治疗效果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固定效果上的薄弱。章良忠等[4]人研究证实, 对此类骨折患者实施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恢复性活动、减少了患肢功能障碍, 不但总优良率较高以外, 同时也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直接促进骨折患者治疗预后效果。而从该实验研究结果来看, 研究组患者功能恢复优良率优于对照组, 统计学分析,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而随访调查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高于研究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结语
T型钢板内固定, 已经成为治疗桡骨远端的不稳定性骨折的首选方案, 提高患者预后治疗效果, 降低了二次临床手术所导致的风险及经济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工作加以指导。方法 将该院收治治疗的10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 (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 和对照组 (牵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 , 观察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实施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 成为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分析,外固定
参考文献
[1]莫建强, 杨惠林, 陈康武, 等.钢板内固定术与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 2009, 49 (46) :60-61.
[2]Kurisaki A, Hamazaki TS.Chromatin-related proteins in pluripotent mouseembryonic stem cells are downregulated after removal of leukemia inhibitoryfactor[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0, 335 (3) :667-675.
[3]蔡靖宇, 郭涛, 吴富章, 等.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的比较[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2, 9 (2) :55-58.
[4]章良忠, 汪浩, 范越君, 等.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4) :432-434.